事实上,我并不觉得这部电影跟洪导演其他几部类似的电影有多少区别,或者它们真的可以被定义为电影吗?
在以前我的印象里,电影就是要“隆重”,会有长长的厂商片头,干脆利落的剪辑以及至少跌宕起伏的剧情、对话,看一部电影之前是要有所“期待”的……原来电影也可以这样,就简简单单,甚至都鲜有配乐,看之前也不需要有什么“心理负担”和期待,就只要看就好了,就像要吃饭、喝水、睡觉一样自然,类似翻阅生活的日常片段……另外,只是单纯地觉得,能看到她,能听到她说话,心情就会变得美丽。
(题外话,法语并不好听,说话像咯痰一样……)
哈哈哈,我要爱死了老洪这个推拉摇移的镜头了,多么不屑,多么随意,多么暧昧,多么犹豫徘徊胆怯摇摆无立场。
老洪真是个艺术家。
敏敏说英语太好听了,hahaha,像个初高中学习很好又很乖巧的小姑娘。
如果把镜头推到腰肢或者胸腹,停一秒,我感觉能看到一个高中低年级女生的“抽条感”。
看老洪的电影,看着看着就笑了。
是看到某个地方,会心一笑。
哈哈哈,太可爱了,又太尴尬了。
有种低落的淘气和自恋。
用我一片文章的话就是“不屈服的温柔狰狞”。
不过老洪还不算狰狞,我觉得他年轻的时候一定“狰狞”过。
这个电影拍的真的好随意啊,不是老洪最好的电影。
是“发行商写字楼味道”的老洪。
不是“海味”的老洪,不是“艺术家味”的老洪,更不是“烧酒瓶味”的老洪。
即便这部电影里这些元素都出现了,但这电影真的很一般,在老洪所有的电影里。
我为什么讨厌婚宴,一个桌子上总有海参和鲍鱼,甚至一个盘子里。
海参和鲍鱼能顿一起吗?
好像也能,但这个一百加一百小于一的事情,我很讨厌。
以后千万不要把敏敏和于佩尔放一起了,即便佩姨是我们老于家的人,即便是一个天才导演,但真的做不出等于二百的东西来,更别说要出现事半功倍的效果了。
老洪真是爱拍漂亮女孩子抽烟啊。
能把抽烟的女孩子拍的如此不做作,如此自然,真的好会选角色啊。
我爱老洪。
老洪的电影是我的顾影自怜。
今天,放假无聊的于佩尔阿姨带着相机,在法国遇到了几个韩国人。
一个韩国男人跟她用英语尬聊:Where are you from?I am from KoreaOh, so you are korean...Then where are you from?I am from PairsSo you are French...说了几句废话之后,两人到了图书馆。
男人让于佩尔阿姨读了一首一个快25岁男子想要去死的故事后来于佩尔阿姨遇到了金敏喜,两大文艺女神商业互吹。
于佩尔:You look like an artist, it makes me feel good金敏喜:I am not an artist, I wish I was.其实这两人不用尬聊,光同框已经让姬圈姐妹们及文青们疯狂了然后金敏喜发表了对自己的职业销售的看法:Selling is no fun , we should not sell anything哦豁,这实在太符合文艺女神人设了,但是别的销售要哭了哦豁,中年男导演实在有些油腻了(可能洪导演在自嘲)BTW,他拍的金敏喜是真好看,于佩尔和金敏喜手拉手的时候我总是很兴奋怎么回事
萍水相逢的两个女人,在异国,说英语。
因为天然的语言障碍,反而更加毫无防备地袒露真心。
拍照片的克莱尔有她的哲理——“You are now a different person, and I can feel it. ” 这我也相信。
拍过一次照片,看过你一次,一切都不一样了。
她都说 “If that’s how you see things, right or wrong, that’s how you see things, I respect that”。
不要试图去改变别人的心意,因为这没有用。
洪尚秀的电影,把打碎的时间线重新编排;克莱尔的相机,把过去的事情慢慢看一遍。
原来,rearrange & re-imagine,沉淀和思索,这才是改变别人或者改变自己唯一的办法。
在最低落的时候,有一刻与女性友人静静相处的时光,也会觉得松弛安慰。
就算生活中的灾难总是突然而至,我们也还是要找到办法自己为它道别。
真正有用的,不是拍一张勉强的合照,或者尴尬的相对。
而是,剪碎烦恼的布,封上记忆的箱子,轻轻地走开,那就这样吧。
这部怎么看都像是洪尚秀的临时兴起之作,70分钟的片长与极其简陋的情节,跟同期另一部《之后》相比,观感与水准有点堪忧,从今年戛纳入围非竞赛单元可见一斑。
人物和对白设计都显得很生硬,尤其是英语对白写得很糟糕,不知道影后于佩尔在念的时候心里做何感想。
如果说要表现韩国人英语糟糕,跟西方人沟通时尴尬这一点,我觉得《独自在夜晚的海边》要处理得更佳。
这部里面于佩尔跟韩国演员(除金敏喜之外)的对白,简直无聊得让人发指。
影片透过照相机这个“道具”来制造出情节上的巧合,并借助于佩尔这个旁观者来梳理金敏喜与剧中导演的关系。
然而,于佩尔这个突如其来的角色设置得有点飘忽不定,很可能是洪尚秀太过自信的缘故(两人之前合作过一部《在异国》)。
这个旁观者出现的合理性显然不如《之后》里面的金敏喜扮演的新助手,也有可能是受制于拍摄地与拍摄时间的关系,毕竟在戛纳电影节期间来开拍一部电影确实难度太大。
所以,她的角色在片中呈现出莫名其妙的“鬼魂”特质,也自然不奇怪了。
作为洪尚秀导演的缪斯,金敏喜接连主演了他四部电影,各部影片里都均有不俗的表现。
这很大程度要归功于导演对她个性的准确把握,放手让她表现出个性。
在这部里面,她在戛纳海滩上演唱英文数字歌,以及在餐厅露台上跟男导演对峙的两场都让我印象深刻。
洪尚秀最近三部影片似乎有针对传媒报道他与金敏喜陷入婚外恋丑闻的反击意味,《独自在夜晚的海边》和《克莱尔的相机》都不约而同出现了导演角色的自诩。
与其说是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在洪尚秀身上倒不如说是现实生活远远要比他的作品来得精彩。
没爆出婚姻丑闻之前,难得有这么多人关注他的电影。
然而婚姻丑闻后陆续以惊人的创作力爆发出这几部作品,也算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最好诠释了。
6.5洪老师的每一次剧本都是一种试验 对别人也是对自己 我不用去揣度他的用意很可能他自己也并非十分确定 于是 平常的几件小事情在时间的平行空间里窜梭甚至可以无目的 结尾可能看作未来她又回去工作了虽然我觉得可能性不大也可能就丢一个早就想好的开头到拉里罢了……洪老师对于一个场景的处理是一镜到底 省了无谓烦杂的剪辑但事先需要做好充足的安排 还要演员不能NG情绪始终连贯像演话剧一样的要求 就是里面那些感觉无理由的推拉常让我感觉不适虽然次数还克制(其实也不是没理由 一般处理都会蒙太奇割开好像把姑娘丑的那面遮去不见 这儿就是啥都给你看 whatever)两个非英语国家的人用英语交流用词自然尽量简单 口音也各有特色若不是有剧本我还真不信她们一路会无阻 还有情绪上的表达也有问题 至少于老师的“oh yes”就瞬间让我尴尬…… 所以她们的交流更多是在剧本上的也就是说流于表面的 亚洲人和欧洲人对“礼貌”的身体力行上截然不同 前者有虚伪之嫌后者坦荡(我有时候非常讨厌这种“虚伪”却又常不知为何 现在好像明白一点也)
洪尚秀确是深爱、乃至崇拜金敏喜的(那种对美的崇拜)。
小儿科一样地推拉镜头,那是对美的最朴实的慨叹。
(初看还真是觉得奇怪,我们习惯了精致的电影)他的镜头像是在作画,一副看起来有点奇怪的画。
也像是在写诗,一首韩国人机械跟读的法文诗。
还像在作曲,最简单的数字歌。
金敏喜也确实很美。
两道笑眉,面容淡然,没有任何她过不去的事,洒脱。
于佩尔阿姨全程打酱油,行走在错乱的时间轴里,蓝色香奈儿包很好看。
她带着相机,在收集故事,也在改变故事。
一个小时的时长里,最突出的两个部分是:1、女上司同万熙谈话,委婉宣布解雇她的消息。
理由很荒诞:我最看重员工的是率直,这是天生的品质,后天努力不来的,但是你没有。
而不管万熙怎么问,上司都绝口不提具体的事情。
只能委委屈屈地认了,闲坐在咖啡馆和海边。
但看起来若有所思:“我真的不率直吗?
”2、男导演在阳台偶遇穿着暴露画着浓妆的万熙,聊着聊着开始斥责她。
你想成为男人眼中的尤物吗?
想从别的男人那里得到一时廉价的关心?
你十八岁一无所知,什么都想尝试的时候(还能这样),你现在这么大了,还想成为廉价的好奇心的对象吗?
这样对你来说,能留下什么真真正正好的东西吗?
你那么漂亮,你的灵魂那么美丽,你什么也不做就很漂亮了,为什么要如此伤害自己?
不要这样,不论你做什么,你正如你所拥有的那样,堂堂正正地活着,不要去练什么,不要去卖什么。
骂得很重,令人有些莫名其妙。
但到最后,随镜头安静地跟着那个身影,看她倔强地打包着物品,不要任何人帮忙,准备被扫地出门。
却感觉好像明白两个年长的人在说什么了。
什么叫“纯真,但是不率直?
”,为什么化个妆,穿个热裤就这么令他痛心?
解雇的真实原因不言自明,一场酒的作用,年轻漂亮的女下属,旧的爱情和不再漂亮的脸,嫉妒。
但是女上司也并非乱找借口,而是句句肺腑,像她自己追求的那样“率直”。
倘若真的要找借口,何苦如此蹩脚麻烦?
工作上的疏漏,人员编制等等,何苦跟一个员工谈灵魂的事?
这太诡异了,难怪有人说像梦。
她说她,“纯真却不率直”。
男导演也句句直指她利用自己的美。
尽管并非恶意,并非功利,可她是明白的。
对于别人夸奖自己美的言语能优雅应对,受之自然的美人,都不会是不自知的。
其次,她对于佩尔说自己“从前喝酒,现在不再喝酒了”,她明白酒后是出过事的。
再次,男导演一通指责和教训“不要去卖什么”后,她有些委屈还是接受了,说“是”,却反过来质问他“导演就没做过这样的事吗?
”,男人理亏,“我毕竟是男人嘛,可能吧。
”在海边,她对于佩尔说,自己曾是“电影销售人员”,但是:Selling is no fun.We shouldn't sell anything.售卖毫无乐趣,我们不应该售卖任何东西。
导演后来也说,不要去练习,不要去售卖,不要去化妆,不要去改变自己的样子,只为了廉价的关心,好奇和爱。
于佩尔的相机是形而上学的,拍下你以后的你就不再是你。
万熙是有秘密的 ,每一个抽烟望向远方的背影里,她在消化着不率直的一切。
那么生活在生活其中呢,如何能不去改变自己的样子?
如何拒绝廉价的表演和迎合。
正如洪氏的电影本身,粗粝感跟戛纳的阳光海滩竟然绝配,直白的镜头语言冲淡了荒诞故事的戏剧感,明白如话,清淡如水,如爱人的那张美丽的脸。
坚持不尴尬地说着尴尬的话,直到把尴尬变成真诚,把尴尬拍成了美。
不售卖的态度,从中可见。
这是一个非常幽默,率直,可爱的人。
习惯了精致的电影刚开始会觉得只有看似“小儿科”的推拉拍摄手法、英语书对话式的台词、尴尬的表演…像是戛纳的电影吗?
是洪尚秀导演的作品吗?
是年代比较久远电影的摄影艺术还在研究吗?
慢慢的会发现这部电影是细腻的、直白的,没有过多的技巧,只运用了基本的推拉、变焦、一镜到底,看似尴尬的英文对话,但它确实这部电影里的唯一语言,洪尚秀能在短短的七十分钟内成熟的打造一个环绕结构,将金敏喜得美表达的特别细腻,中间那段无厘头的谩骂高潮其实特别的强,台词里暴露出苏导演对“美女”的刻板印象,女老板对万熙的嫉妒,克莱尔对万熙美的欣赏,以及万熙自己内心的温柔和细腻,与其说是三个人对万熙的美的影响,不如说是洪尚秀对金敏喜美的三种不同幻想吧,化身为中年女老板的嫉妒、男导演的爱而不得、女摄影师将她视为灵感缪斯的模特….三个不同身份的人对万熙的美产生了不同的影响,人物刻画十分成熟。
看似儿戏的呈现手法,实则是一部十分成熟的电影,就像是洪尚秀的随笔,最浪漫最令人佩服的是,洪尚秀导演边参加戛纳边花9天时间拍摄出这部属于金敏喜的《克莱尔的相机》。
〈Claire's Camera〉译为《克莱尔的相机》中学老师Claire带着相机进入了自己不熟悉的文化空间,机缘巧合她看见了导演Wansoo光环后畏缩的内心,制片人Yanghye眉宇间的狡黠,以及为他们工作又被迫离开的Manhee掖着的一些孤独。
Claire透过她的相机看见的一切既远又近,仿佛比这三个人本身见到的彼此都更加亲密。
在遇到Claire之前,制片人Yanghye出于私心希望Manhee离开这个团队,特别是远离导演。
不愿丢掉体面的Yanghye并不亮明自己与导演之间的关系,她围绕着Manhee和导演一种不存在又可能会产生的关系,顾左右而言他,反复与Manhee讲述了她如何在意人的率直,最终留下一个“难道我真的不率直么”的疑问给Manhee。
而导演Wansoo非常清楚身份带给自己的社会价值,他总是带着一种对Manhee多余的审视,也是一种期望,可能他更期望Manhee很多不经意的行为是看中他身后的价值所做出的。
但有点滑稽的是,导演又害怕面对如果真的如他期望那样,和着制片人,一切便成了非常难处理的一个又一个人的关系,导演心中的难堪被转换成了愤怒,而Manhee又成了唯一的承受者。
Manhee被迫成为了这段带有多重属性的人际关系的局外人,这一切的发展与结局离不开他们所处社会文化的影响。
而Claire怀揣着对韩国文化的一份好奇,看见了那个被暂时被排除在这份文化,游离的Manhee,也许也正是Claire这份有距离的视角里产生了接纳,看见了深刻。
日前,洪常秀导演受邀参加了上海国际电影节。
作为“看完了导演所有电影”的铁杆粉丝,本记者以此成功引起了洪导的注意,从而获得了这次独家专访的机会,以下就是《虚拟电影》杂志采访洪导演的全部内容。
《虚拟电影》(以下简称《虚》):洪导您好!
我前天刚看完《克莱尔的相机》,今天的访谈就以这部影片为切入点来开始吧,我觉得本片的选角非常好玩,当郑镇荣饰演的角色在片中出镜时,我都直接笑出声了,您是出于什么考虑找他来演导演啊,之前你们并没有合作过。
洪常秀(以下简称洪):我的电影多次出现过电影导演这个角色,之前金太佑演过,李善均演过,文成根也演过,对于专业演员我整体比较信赖,他们的表演厚度足够,只要意图表达明确,基本都能达到预期效果。
但我并没觉得非要把谁塑造成某个角色的专业户,不同的演员特质也能激发不同的创作灵感,我很享受围绕演员特质来设计人物的挑战和乐趣。
以前相对年轻些,选的导演演员自然也相对年轻些。
至于现在找郑镇荣,最早是听有人说过,我俩长得有点像。
(笑)那么我就想,或许可以合作一把呢,所以后面的事都是水到渠成。
我们其实已不止合作一部了,后面还一起拍了《草叶集》,是比较愉快的合作。
《虚》:那条狗虽然出镜不多,但给人印象深刻,如果镜头再多一些,应该会是“金棕榈狗狗奖”的有力竞争者,给我们讲讲它吧。
洪:它叫Bob,当时和咖啡店老板交涉场地借用的时候,我们就注意到了他家的这条狗,看起来很凶悍,实际上温顺听话,金敏喜也很喜欢,时不时蹲下来逗它玩,我看着那个画面,感觉可以拍进电影里,于是就这么决定了。
后来在拍摄时,于佩尔还差点踩到它的脚,但Bob的反应很宽容,始终就是静静地躺在那里,这可能还和它的年纪有关,它已经是条老狗了。
事实上,前不久我们接到噩耗说,Bob已经去世了。
很遗憾,它实在是太老了。
《虚》:片中有个细节看起来很有意思,“金敏喜”用剪衣服的方式来宣泄内心的不快,后来“于佩尔”收拾那堆碎布料,把一块布套在自己的手腕上,又把一块类似胸部形状的布料放到自己的胸部比了比,这有什么特别的意义呢?
洪:谢谢看得这么认真。
不瞒你说,之前也有韩国观众问过我类似的问题,我问他,你看到了什么?
他说感觉有点女权主义,类似身体意识的觉醒,隐约在呼应时下正闹得轰轰烈烈的“ME TOO"运动,还有就是这种从物到人,从她到她这样的对象转移能引发自我本我超我一类的哲学思考。
我告诉他说,你说得很好,想象力很丰富。
不同的观众在不同的状态下,产生不同的观感,这都很正常,相比于提供绝对答案,我更愿意自己给出的东西模糊一些,歧义多一些。
如果非要我给个解释,其实这个片断还有一句对话,就是“于佩尔”做动作之前,她也问了“金敏喜”,你这样做有什么意义吗?
“金敏喜”回答,没有,我就是想这么做。
所以从创作谈的角度,我更愿意用这句话来回答你。
很多时候,我们都想深究一件事的道理和意义,把这当作终极目的来做,但凭心而论,我觉得电影的意义并不是这个,就单纯去看,去感受其实也是一种意义。
而且你的道理未必是别人的道理,也没有什么道理是绝对真理,那为什么要费劲去宣扬这个呢。
包括还有人问到,影片中照相机这个道具有什么深意,照相机之眼和摄像机之眼,二者存在递进或套层关系吗?
我想说的是,如果你能这样联想,那我觉得挺好,因为它说明在简单纯粹的细节里,也自然包含复杂多义。
如果你没有类似的想法,那也很好,因为在我的理解里,电影的终极并不是拼这个。
《虚》:刚才您提到创作谈,既然它不是道理和意义,那您看重的是什么呢?
之前您在电影中,多次借片中导演之口谈过对创作的看法,但每次谈的方式和内容都不尽相同,这主要由哪些因素决定呢?
洪:如果你说我是要借片中人物之口来表达自己想要说的话,那我不会承认,因为我没那么自恋。
(笑)但那些台词确实都是我写出来的,有的来自于我的个人经历,有的来自于当时的想法,有时严肃一些,有时调侃多一些,有时是正面回答,有时会故意转移话题,这种不一样主要源于我自己对创作的要求,因为即使是同一个意思,也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来表达它,没必要把同一种酒装在同一个瓶子里。
我的电影很多时候都是没有完整剧本的,基本上都是边写边拍,当天写的剧本当天拍完,这决定了我对时间、地点、人物等结构要素的敏感,我的创作灵感很多时候都是根源于此,我喜欢在重复的结构里观察,不同的要素组合可以拼贴出新的东西,各个要素的调整都可能改变影片的走向。
我希望有观众能在重复出现的场景和状况里有新的体会,在每一次重复里都会看到不一样的细节,也许这无法解释,但每次的感受必定不同。
从这个意义上讲,我的电影确实就是对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各种排列方式的翻新组合,如果电影是关于时空的艺术,那我的表达,或许就是这个。
对我而言,观众能发现它要比去阐述它更重要。
《虚》:顺着这个话题,我谈谈对您近作的一点个人理解。
《之后》里的书店老板分别和两个女员工在一天内做了些机同的事情,但两个女员工各自的一天,被您用互补的方式拼贴在了同一天,而《克莱尔的相机》,万熙和主管在咖啡店外的那段对话是影片的一个着力点,万熙的那句“你现在是觉得我有不直率的一面吗”甚至被说了两遍,但第二次,她是对着空位置说的,而两人之前的对话在这时则被处理成了画外音。
这几种对比结构的使用,都是您此前电影中没有尝试过的。
包括还有一些小伎俩,比如《你自己与你所有》里对蜡烛的叠化效果处理,《独自在夜晚的海边》里神秘黑衣人的设置,感觉您仍在不断地突破自己。
但从电影技法上讲,这些技巧又都非常简单甚至只称得上入门级的蒙太奇运用。
先进的想法和简单的技术,您是如何看待二者关系的?
洪:在第一部作品《猪堕井的那天》里,我其实在技术上做了不少尝试,比如色调,布景,高对比度的打光,摄影除了固定镜头,也有移动镜头和手持,景别上远景、近景、中景、全景、特写都有兼顾,还有俯拍和仰拍,正反打等等。
那个时候想要表达的东西很多,想法也很多,也追求层不不穷应接不暇的效果。
但从《江原道之力》开始,我慢慢对自己的表达有了更笃定更清醒的认识,哪些是我需要的,哪些并不适合我,所以后面开始做减法,逐步找到适合自己的表达,这是一个渐渐演变的过程,至于变化是怎么产生的?
(停顿了一会)我很喜欢塞尚的画,如何以一种永恒的不变的形式去表现自然,对而来说也是一直在探索的课题。
《虚》:不知您有没有听说过一个流行词语:尬聊?
它的意思和您片中很多时候的场景极为契合,之前也有人将这一现象概括为尴尬美学,感觉您的影片这种片断不可或缺,它是笑点担当,同时又包含着极深的人性洞见及诚恳姿态,让人倍感亲切。
洪:我确实热衷于描述那种尴尬的状态,有人说,这是在剥男人的皮,其实我不想剥任何人的皮,如果确实给人这种感觉,那也只能说明,男人身上确实有这么一层皮。
人性其实是相通的,它可能和我喜欢冷眼旁观有关,这种观察里包含着尖刻和讥讽,这就是我长久以来看世界的方式。
《虚》:最后问个“直率”的话题,金敏喜近期出演的几部影片,《独自在夜晚的海边》和《克莱尔的相机》,片中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了女主的纯真直率,特别是《克莱尔的相机》,“直率”甚至是整部影片的关键词,我可不可以理解为这就是日常投射?
您用电影及时地捕捉日常,则是属于您的直率方式?
其实前面我们的访谈,几次都涉及到了电影与现实之间的真假虚实问题,但我还是想问,导演您能直率地回答吗?
洪:遇到金敏喜之前,我对世界确实是怀疑居多,过去我是个防御心很重,内心充满逆反念头的人,看待世事的眼光也多以调侃戏谑为主。
而遇到她之后,我觉得我开始愿意相信一些东西,估计敏感的观众也能从我最近的电影里看到这些变化,包括面对访谈的态度,以前我会下意识地回避,现在,我得承认,我是幸运的,没有权力抱怨。
我深深地感受着一个人的钟爱,这种钟爱使我心平气和,开朗自信。
我有幸遇见了金敏喜。
注:《虚拟电影》实际上并不存在。
他到底要把他俩之间的这点事拍多少遍...不过看了这么几部金敏喜后不得不承认,她确实有独特的魅力。而洪尚秀看多了也能感到他的魅力,大概了解为什么欧洲人喜欢他,这是要走韩国的侯麦?
偶尔得之,神来一笔。
继续拍吧,加油
真的太美了,怎么能把一个人拍得这么美啊
于阿姨都被洪常秀搬来赞美金敏喜的美貌。
这拍了点啥?
针不戳
敏后说英语好可爱!好想像闲人于大姐一样拿着宝丽来当街溜子见人就说you are so pretty you look like an artist!
随时随地信口开河胡说八道,眼睛都不知道往哪儿看的糟糕表演。唱个歌又说好,剪一堆碎布又说好,喝个酒又说好,阿姨你有没有一点审美和良心啊。。
7.0-7.5 从洪尚秀模糊了时间的叙事中看到一丝“注定”的哲理味道。啊对,不喜移动相机📷只喜推进退出的导演。(简单英语尬聊配个韩语字幕倒是顺便掌握生活韩语)
洪导这些年拍金敏喜连镜头都不构思新的了,无外乎都是各种海边漫步窗台抽烟饭桌喝酒,金敏喜倒是一直都是美的。这片子让我感慨的是,他能把专业演员拍得像业余选手,对谈尴尬得直抠脚趾头。虽然一直对情绪化氛围影片情有独钟,但仍然怀念拍出处女心经的洪常秀。
敷衍至极,大概就是让于佩尔与金敏喜展开一场尬聊??不知所谓的洪尚秀……
“改变事物的唯一方法,就是再仔仔细细地看一次。”我仔仔细细地来回看了好几次影片中相似的场景,也没发现人物情感的推进,总觉得太浮光掠影了,洪常秀这次离人物太远了。苏导演注视克莱尔眼睛,发生些什么会有趣些吧。拿大众缪斯(主要是串联的作用)给自己的缪斯搭戏,是真爱。
把两大女神聚起来就拍了个这???近远景镜头推拉的让人出戏,辣鸡
在很差和較差中間猶豫了一下 想到能把短褲硬說成裙子 我覺得智障沒跑了
一往的男性嘴脸,丢弃了自我主体的女老板,金敏喜包是爱神缪斯的呀,于佩尔沉浸式记录吃瓜
只要洪尚秀一直拍金敏喜我就一直能看下去 哪怕就拍金從起床到入睡的一天日常
这部就有点满头问号了厚,看完只记得于阿姨和金敏喜的英语强尬聊了,而且是内容完全不记得,只记得两人的表情。老洪去年戛纳期间喊来两位女神速速把片拍好,影展还没结束就已全部剪完,跪了。。昨天本想高兴地宣布老洪一年拍三部我就看三部,转头就听见他说第四部已经拍好了。。。饶命饶命啊
好尴尬啊救命
真正的艺术家知道生活没有对错,只有丰富和多元,知道提炼出生活的细节,不怕直面那些丑陋与尴尬。电影中中年导演对年轻女员工热裤那段从道德审判到“会冷”那段,太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