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米
متر 200,200 Meters,瞒天过界(台)
导演:安敏·纳耶费
主演:阿里·苏莱曼,安娜·乌特伯格,莫塔兹·马希斯,Lana Zreik,Gassan Abbas
类型:电影地区:意大利,土耳其,瑞典,约旦语言:阿拉伯语,英语,希伯来语年份:2020
简介:巴勒斯坦人穆斯塔法和他的妻子儿女住在隔离墙的两边,距离只有短短的二百米。迟迟拿不到工作许可的穆斯塔法只能等待亲人定期来访而无法履行一个父亲和丈夫的责任。一天当听说儿子出了意外,穆斯塔法决定以走私的方式铤而走险;然而与一位喜欢拍纪录片的德国女孩等人的相遇却在悄然改变着穆斯塔法的内心。详细 >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细节里有很多没看懂的情绪找一些纪录片补补背景知识先SIFF 2021.6.20
上影节错过的
今年在金鸡影展看的第一个片子,完成度非常高的一部处女作,以亲情为切入点讲述巴以冲突下普通人的困境,时不时出现冷幽默冲淡背景的沉重,就是get不到拍纪录片的那一对,最后的冲突也过于刻意毫无必要
墙电影。一家人的灯火信号,把心灵选择给影像化了。当男主角反省并质问黑车路上的每个人,200米可能已经是理想化的,尚还看得见的心灵距离。
#2021TaipeiFF 在对外的强冲突下男主对待妻子和孩子始终是最温柔与细腻的,高墙再高,屋子的光亮刚好可以闪落在彼此心底,绚烂的彩灯是穿越200米茫茫黑暗时一同欢呼的惊喜
完全可以和多年前那部《天堂此时》对比来看,多少还是能看出一些细微的心理状态和处境的变化,但有一点没有改变:越是那些看似高大、虚无、空洞的口号越是容易让人变得极端,反而具体到每一个活生生的个体,你才容易变得现实而理性,所以识破那些谎言吧,再也不要被它骗得骨肉分离阴阳相隔。
实在是无聊,完全看不进去
看得心有戚戚焉,毫无意义的边境,阻挡了多少梦想。另,为什么电影里对记者的刻画都这么僵硬失实?这个金发白人Karen,要吐了。
幸好之前刚读了周轶君关于中东的书,所以理解导演想要表达的个人在中东巴以冲突下的挣扎和无奈。但是,电影本身切入点欠缺深度,与其描述如何翻墙和偷渡,不如深挖一下男主为什么宁愿每天都要花六七个小时在检查点,也不愿意拿以色列签证
国,家,种族,信仰,信任,生存,200米隔着隔离墙的灯,一次意外,一次穿越,一次偷渡,最终天台上亮起的彩灯,为那些奔波劳碌的劳动人民的温暖家庭,希望是隐喻更希望是现实,但是现实残酷得多。
标准又正确的题材,可惜的故事写得不咸不淡了,观感上绝对的平了。
Se-Fi-Te-Ni (Se-Ni)(Fi-Te)
民族主义该死,大国沙文主义该死。
飞机上看的。有点混乱。
可能是看过的巴以冲突影片中,切口最小的一部。200米,以小见大,完美诠释「咫尺天涯」。两点之间,直线最短——却最不易实现。即便无奈指数远远不及影片中的角色,这种本质上相似的困境也常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出现,令人共情之。节奏叙事很棒,比《加沙,我的爱》好太多,没有过度煽情。#siff2021
“平衡是一种艺术” 没拍出牵绊感与紧张感,平平无奇,就跟我的这次上影节之旅一样。24th SIFF最后一部。
2020金鸡#9 大早上看的有点小困,剧本调度演员没毛病
Westbank为这个故事搭了一个很好的舞台。因为巴以冲突,因为这种模糊地区所蕴含的地下的可操作性,才能让这种一家相隔200米,相见却费尽千辛万苦的故事使人信服。导演很朴实地把故事讲好了,有鲜活的人物群像和完整的叙事逻辑,有高潮起伏,有意想不到,也有淡然回味。如果镜头语言再丰富一些,我想我会有更丰满的感受。#Thessaloniki ·2020
2023-0:1.5x,平淡无奇,有点辜负咫尺天涯这么好的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