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拍摄手法上用了很多怼脸拍,前期故事剧情轻松搞笑,画面色彩丰富艳丽,中间穿插宁波话,虽然听不懂,但是很有意思后期的剧情发展,立意深刻,当病痛折磨,无法救治时,我们如何选择。
好好地告别,好好说再见就是一种选择。
看电影前说会泪崩,我是不信的,但是里面父女那段,真的好好哭,真是应了那句不管你多大,在父母面前都是孩子。
“人生天地间,如白驹过隙,忽然而已”,过去了21个世纪,但人生寿命只有短短几十年,最后的最后,都要经历一个“长长的休息”,俗话来说,就是死亡。
中华民族对于死亡,是委婉,含蓄甚至逃避的,这也导致,在我们亲人的最后,往往就是几句遗憾,而很多的爱,很多的细节,往往没有了后续。
“好好说再见”而不是突然的离开。
应诺在剧中,从最开始的逃避,找个借口去国外参加比赛,想在丢丢心中留下一个期待,但这个期待也许永远不会实现了。
再后来,和父亲张开了口,“因为我要去死了”,这是一种坦白。
再后来,丢丢也知道了,妈妈或许要长长的休息了,妈妈为自己留下来6种蛋糕,看过了景色,心中存留了风景,亲人留下了爱。
最后,丢丢从大象滑梯滑下,用妈妈告诉她的方式告诉妈妈,“丢丢长大了”。
带着妈妈去看电影,看完之后妈妈对我说,她想外婆了,她没有跟外婆“好好说再见”。
所以,希望大家都能对身边的人,“好好说再见”
张弛拍的电影不可能好看的,空有无意义的画面,没有内容,没有情感,没有实质,叙事一团稀烂。
连拍的广告都无比难看,更别说院线电影。
宁波没人了。
诺丁汉毕业的都能去当导演了。
这种题材这种演员需要经验极其丰富的导演去调动情绪,唤起演技,阿娇看着就不像能表达伤痛的样子!
非常木讷!
演技和颜值严重成反比。
聊一些演后谈环节没来得及和主创交流的内容。
影片聚焦临终关怀主题,张导选择了大象作为核心意象,大象滑梯作为重要场景频现,隐喻人物内心选择。
电影借女主阿诺之口提及,大象临终前会主动离开象群,独自寻一处地方,挖掘洞穴,静候死亡。
阿诺得知自己命不久矣时,也选择了类似大象的方式,放弃与死神作无谓抗争,渴望在安宁之地度过生命最后时光,平静地与世界告别——这也正是电影《好好说再见》的核心内涵。
演后谈环节,我曾期待张导进一步阐释大象意象背后更深层次的隐喻——或许有更丰富的解读空间,而不只是承担一种死亡观照的作用:首先在内容上,大象作为典型群居动物,家族观念浓厚,群象会集体抚养幼象,表现出和人类极为相似的家族情感纽带,这是很好的素材。
片中阿诺临终托孤、在生命最后时刻不断回忆因病离世的母亲,都可与象群故事产生互文。
电影中,阿诺因何独自出国、因何与父亲有着若有若无的距离,留下了一段令人遐想的叙事空白。
(这可能与阿诺母亲的死亡有关)如果后续想扩大故事的体量,对阿诺家庭关系和人生际遇展开更深入的探讨,影片可借由死亡之窥探,进一步挖掘亲情主题对个体生命生与死的纠缠。
其次在表现形式上,目前电影似乎只通过不断闪现大象滑梯这一物象来隐喻人物的内心选择。
或许可通过增加阿诺与女儿的互动情节,如在睡前故事融入大象临终的内容,既能用“寓言”形式深化大象意象的隐喻意义,也能让阿诺与女儿的告别更具情感张力(感觉电影里她俩并没有好好告别),使主题阐发更深刻、更诗意、更有想象空间。
不得不提,阿娇此次表演堪称颠覆,曾以美貌出圈的她全然抛下形象包袱,完美诠释出形容枯槁、眼神绝望暗淡的“将死之人”之心境。
她的表演非常接地气,真实,生活化——我认为这就是好的演技。
阿诺直面死亡,平静而勇敢,这是一种“坚韧”。
阿娇本人在娱乐圈历经大风大浪,如今有此出演,在我心里她俩同属“坚韧”女性。
因此台下的我也曾想问,阿娇接演这部电影,除了希望宣传安宁疗养这种临终关怀外,她自己对生死如今又有着怎样的体悟?
这个问题很私人也很大,不太好提问,但她在片中的沉浸式表演,确实让我对她目前的生命观产生了好奇。
衷心希望娇有更好的发展。
影片舒缓平和的叙事风格,传递出主创团队对生命温柔以待的态度,有不同于商业片的喧闹与张扬,这是很好的创作心态。
这类饱含人文关怀的作品,也值得更多鼓励与支持。
2025年6月28日路演晚场,CGV深圳卓悦中心7号厅
原文刊发于“稻读公社”公众号电影《好好说再见》讲述了身为蛋糕师的单亲妈妈应诺,当生命进入到倒计时,做了一辈子叛逆少女的她,带着女儿回到父亲身旁,在安宁病房坦然走完生命的故事。
这部甬产电影在前不久举行的浙江省电影凤凰奖上一举囊括了优秀中小成平电影和优秀男配角两项荣誉。
奇妙的是,浙江青年导演陈小雨在当晚也凭借一部“死亡”主题的电影《乘船而去》摘得了优秀导演奖。
让死者体面的走向死亡。
这是《好好说再见》与同类题材的不同之处,电影正视了“安宁病房”和“疼痛治疗”的存在,让患者选择了更高质量的生命尾声。
影片对于“死亡”的态度,也体现在了海报之上。
在蓝色的电影海报上,下方是翻涌着海浪的蛋糕,象征的故事发生在东海之滨的宁波和女主角是蛋糕师的身份;占据海报中心位置的是一座大象滑梯,滑梯链接的是应诺与女儿丢丢的童年;“大象”则透露着应诺早期的死亡观,即快要死去的大象会默默的远离象群,将自己埋葬。
面对可见的人生终点,应诺的选择也如大象,将女儿托付给父亲独自飞往大洋彼岸。
但人类情感终究比象群更为细腻,犹如海报上的SLGAN:如果分开在所难免,那就好好告个别。
滑梯的前方,应诺与女儿一位向左走,一位向右走,终无回天之力,最亲密的母女分隔阴阳;但海报中的丢丢小朋友甩动的臂膀,拉着外公的手,踩着海浪大步的向前走,暗含着生命的延续与希望。
带着希望的“死亡”,同样也体现在电影中,我们看到了东北爷爷、小学老师、中年男性与应诺的离开,镜头中没有他们形如枯槁、插满管子的身影,导演选择透亮的病房、主任种植的鲜花、屋顶的落日等空间手法来表达患者在安宁病房中所获得的安宁。
他们走了,留给生者是一场聚会般的葬礼,或是IPAD中留给母亲的笑话。
即便是抢救场景,也有白色帷幔进行阻隔。
关于“死亡”这个话题,既古老又日常。
中国传统文化中,“如何死”一般会与人的气节紧密相连,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再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表现出死亡的伟大之美。
到网络时代,人物个性更为觉醒,死亡观念也变得多元。
尤其是今年,一则又一则“死亡”信息令人触不及防。
如琼瑶像蝴蝶般翩然而去,大S离去的触不及防;蔡澜潇洒离开,留下“活过”二字。
可以说这些死亡如同一场美学实践,与他们的个性、作品特点保持着高度统一。
时代褶皱中,人有不一样的活法,当然,也开始有不同的“死法”。
无独有偶,近年来以“死亡”为题的作品不在少数。
如2024年香港地区票房冠军作品《破•地狱》,通过一位新手殡葬经纪人的闯入视角表现出了不同死者家庭下的暗流,通过“破•地狱”的方式让生者得到解脱,同时交织着女性喃呒师傅的成长故事线,使得电影呈现出厚重的东方美学、女性成长及香港当下就业等现实因素,成为一部既传统又当下的优秀作品。
2023年荣获上海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的《不虚此行》,通过悼词写作者闻善的第三方视角,让缺席的人也成为故事的主角。
如同电影海报上,那些与死者关系最亲密的人或近或远的站着,通过闻善的采访对话,让逝者显影。
更为重要的是,《不虚此行》让观众重新思考倾听和讲述的价值。
再比如好莱坞电影《遗愿清单》,感叹时间倏然而逝的人有了“出走的决心”,为自己活一次。
这些电影角度不同、类型不同,但都通过独特的视角和切口向观众呈现人类对死亡的态度。
相较于这些在表达上更为成熟的作品,《好好说再见》在叙事的平衡与符号的深化上,仍有提升空间。
影片所要表达的核心主题之一,选择安宁病房并非是对病人的放弃,而是对生命体验的尊重。
但在父女和解与安宁疗法这两条叙事平行线中,前者的比重远大于后者,导致观众虽知晓 “安宁” 的存在,却难以深入理解其背后的医疗理念。
影片中大象的意象运用虽有巧思,从开篇对应诺 “孤独死去” 观念的隐喻,到本可承载 “向死而生” 的意义转化,却在后期叙事中逐渐弱化,未能形成贯穿始终的符号共鸣。
不过,对于这样一部聚焦小众题材的中小成本影片而言,表达上的瑕疵难掩其勇气。
它像一个尚未拿到比赛冠军的蛋糕,奶油的纹路或许不够精致,却带着刚出炉的温热与真诚,其对死亡表达的新尝试,本身就是对同类题材的一次有益拓展 —— 毕竟,在 “如何与世界好好告别” 这个永恒命题面前,每一次真诚的影像创作都值得被看到和探讨。
第一次接触“临终关怀”这个概念还是在《只有医生知道》那套书里,它真的开阔了我对医学上人体的相关认知。
现在有部专门讲这一主题的电影,还是浪3的姐姐主演的,我必须要支持一波。
这部电影最好的地方还不是在剧本,而是在摄影。
导演太会拍的,很多分镜头的设计真的是神来之笔,以前看吐槽某些片子台词写得都太直白不懂如何用画面说故事,我都觉得这些人讲得太空,看这部电影才感受到留白的魅力,我真的听到了镜头语言。
来年希望能获得个最佳摄影奖。
剧本写得很落地,几段生死告别的故事都很温情,尺度很克制;群像塑造得很好,感觉你随便去一个公园都能遇到这么一群人;画面也很朴素,全片没用什么滤镜,拍到什么呈现什么,我如果是宁波人,必须要把电影收藏起来;美术组也非常厉害,肯定是请了专业的翻糖蛋糕师,片尾还把每个剧情节点都做成了蛋糕,很用心……优点很多…… 缺点当然也有。
服化道去哪找的那么多丑衣服啊?
虽然我到目前都欣赏不来阿娇的长相,但毫无疑问她确实美的,这么多的丑衣服她硬生生用脸撑住了。
你要说服化道没审美,我是不信的,里面唱苏州软语的姐姐每一套旗袍我都想拥有,这么说来它算是一个塑造主角疲于生活和孩子之间没有精力花在审美上的小细节。
那就不算缺点了。
最致命的缺点还是叙事太平,一直让人沉浸一种比较淡淡的忧伤中,可看性不强。
这一点《走走停停》就做得好多了,虽然它的主题也是丧丧的,但台词和人设都充满了生机,有种好死不如赖活着的阿Q精神。
这一点编剧还得再加强加强,期待一下他们下一部作品,虽然前作都是低分和未开分。
剧里应老头最打动我,我的哭点也在这。
当得知阿诺生病,走在小区里叨叨念着问老天爷,卖房子也想带女儿去大医院治病,走投无路时相信卖假药的…父爱在此刻如此具象,让人忍不住想起自己的父母。
阿娇演技也区别以往的电影风格,表现不错。
故事娓娓道来,就像身边发生的真实故事。
推荐给喜欢慢节奏、生活类片子的大家。
《好好说再见》看似是一个老套的故事,却与刻板印象中的生死题材电影完全不同。
没有大肆渲染悲情刻画苦难,也没有强行励志生硬升华,而是用一种接地气的、贴近生活的方式真实自然地呈现。
明明是沉重的话题,却处理得很轻盈,但又不虚浮,令人动容令人沉浸,能感受到满满的诚意。
观看的时候,前期反而更加致郁,后期则偏向治愈。
应诺前期的绝望、无助、压抑等等,在后期与家人敞开心扉,并选择安宁疗护之后,都渐渐地消散了,更多的是释然和洒脱。
关于安宁疗护议题的讨论,影片没有直接把想要表达的喂到你的嘴边,而是通过人物无形之中自然而细腻的转变,让你体会到它的意义。
放弃治疗,在生命的最后一程,选择更自由和优雅的方式谢幕。
我觉得这种留白正是影片的高明之处,呈现而不是输出,提供体验而不是进行说教。
因为生活也是这样,不会告诉你那些大道理,只会给予你体验。
你能从体验中收获多少,取决于你的悟性。
我自认是一个凉薄的人,向来对催泪题材不太敢冒,泪点也高得出奇,却在观看这部电影时湿了眼眶。
没有撕心裂肺,没有歇斯底里,从不过度煽情,每一次情绪达到高潮时都会适时收住,不刻意制造任何让人沉溺的情绪漩涡。
却用克制而淡然的表现手法打动了我,我想是因为它太真实了,太细腻了,观影体验不像是在看电影,像是魂穿角色,代入感强烈。
因为制作过程被打断而倒下的大象滑梯蛋糕、蛋糕店中“一寸光阴一寸金”牌匾的特写、父亲衣帽架上挂着的一顶假发、开头小气的男孩后来却大方地献上自己的玩具以供朋友为妈妈祈福、安宁疗护病房里与患者相处融洽的志愿者、从“妈妈我拉完臭臭啦”到“臭臭再见”……影片中有太丰富的点到即止的细节、伏笔和照应,看一遍也许无法完全领略,需要足够敏锐细腻的心灵来捕捉和体味。
这部电影是细糠,越品越有。
它没有趴在你耳边把主旨告诉你,所以需要观众自己去感知和领悟,安静地观看,细致地体会,沉浸地感受,余韵悠长。
我非常赞同朱洁静老师对此片的形容,“两位老师用一种极其生活的、极其克制的、极真实的状态,来表达生与死这么大的选题。
很松弛,很克制,很高级。
这种质感,我们不把它定义为文艺片或者商业片,我能看到的是每一位主创很用心地在投入做电影这件事情。
没有表演的痕迹,有时候很淡的处理,在电影镜头里往往是一种浓。
什么是好的表演,就是你真的在感受,你真的在生活。
”当然,这也注定了在大众感官阈值不断提高、浮躁成为社会主流的碎片信息时代,该片的受众不会太广。
习惯在短视频平台上几分钟看完一部电影的人,可能只会觉得这是一个俗套的故事,可能会在舒缓的叙事节奏中睡着,也可能察觉不到那些人物转变的契机而觉得莫名其妙。
但有人需要这样的作品,有人喜欢。
感谢它让我在嘈杂的时代中寻得了一丝宁静和抚慰。
它不迎合快节奏的消费习惯,不制造廉价的情感刺激,只是真实而安静地讲述一个关于告别的故事,显得格外珍贵。
在这个人人都急着往前跑的世界里,它提醒我们,有些东西值得慢下来,细细品味,比如生命,比如告别。
电影看了五遍,看场景整个电影应该算小成本电影,电影剧情是患病单身母亲应诺知道自己命不久矣,带着孩子回到阔别已久的父亲家,与家人好好告别从而面对死亡的过程,电影剧情并不复杂,对于病痛死亡也没有过于渲染,整体表达倾向温情克制。
但这部电影仍然看哭了我好几次,开始在上海公映第一次看的时候直接哭掉了我一包抽纸,其中主要演员的演技不可没,阿娇饰演的应诺完全诠释了患者、母亲、女儿三个叠加身份,这张脸出现在大银幕上我一向关注美貌比较多,但这次却是感觉有一个应诺真实存在,心情完全跟着应诺剧情起伏,林栋甫老师作为老戏骨演技更是稳定发挥,父亲应大海得知女儿生病在河边痛问苍天时候是我第一个爆发的泪点,女儿丢丢作为小朋友表现也可圈可点,三位主要演员是成就了这部电影重要因素。
对于疾病、死亡这种剧情我都是有些恐惧的,也很少看这类作品,这次走进影院看好好说再见却发现也没有那么恐怖,电影里更多是温情,母女情、父女情、邻里情,每次歌曲“美好时光将要溜走”唱起时候纵使看了好多遍我都会忍不住流泪,电影真的致郁又治愈,让人珍惜当下学会好好告别,也传递给了我一些勇气。
推荐大家观看这部电影,特别是想哭的、迷茫和恐惧的人!
其实这些与死亡相关的题材我是看一次哭一次的,这也是近几年少有的把安宁疗护搬上荧幕的电影了。
其实以前可能不会对死亡这种题材有太大的感觉,可能是没经历过,我的奶奶和外公走的太早,且我们相处的时间太短了。
但外婆走后我看到这种题材真的是看一次哭一次,片名叫好好说再见,而我甚至没来得及和我的外婆说再见…只能说这部节奏还是挺好的,该有的情绪都有了。
也没有特别违和和不合理的地方,女主很漂亮,声音也软软的,但是有时又出奇地有力量,可能这就是为母则刚吧。
有些细节我还挺喜欢的,比如父亲从一开始不愿提起死字到后来的释然,从一开始天天戴着假发片到后来卸去假发片的伪装。
他从一开始的不愿意参加好兄弟临终葬礼的舞会,到后来为女儿策划一场离别;从不接受女儿的病在夜灯下嘶吼,到后来接受并好好告别…既是父亲与女儿的和解也是父亲与死的和解。
画面里经常出现的大片的绿,以及女主和女儿都经常穿绿色的衣服,感觉是压抑的死亡话题下的些许慰藉吧。
女儿会给妈妈画很多的画,而妈妈那个六个蛋糕的设计,莫名让我想起了姬子老师,虽然不能陪伴孩子走到最后,但是能一直活在孩子的心里,呜呜呜。
再说说缺点,我不知道是我看的这个电影院的荧幕问题还是什么,画面经常忽明忽暗,从暖色调的滤镜变成冷色调的,感觉还是色调从始至终统一比较好吧。
再就是后半段,不知道是我中途去了趟厕所回来的缘故还是怎么回事,感觉最后半小时有种说不出的感觉。
说快也不快,但总感觉少了点什么,可能我自身感知的情绪断了吧。
那个男程序员和女主在天台跳舞我感觉没有必要加上这段,然后后面分大蛋糕那里感觉也有些许说不出的滋味,可能有点违和?
感觉有点太美好了,不过最后眼泪还是猛猛掉。
唉唉,每次都是这样,泪腺先发力,脑子在后面追,先哭了再说,总而言之,能让我猛猛哭的电影都是有可取之处的,起码真的情感共鸣上了。
难看到快睡着,2025年还能有这种电影,关于临终关怀或者是安宁守护等题材这几年都不知道拍了多少部了,老年人、小孩、甚至动物都有,现在这电影还能拍出来,实在看的让人无趣。
这部电影漏洞很多,但娇演病人的虚弱还挺真实的,希望有好的导演发掘一下她的潜力。
整片看哭了两三次,死亡一直感觉是件可怕的事情 但又是不可避免的,那还有机会的话 就好好说再见吧 即使再不舍,阿娇演得真好,细腻的表演把我带入情绪中 难得有好些的剧本给她,她是有演技的 但却没有好资源,未来希望她还能演好电影 而不是网大烂片了
作为《前度》无脑吹,再次在大银幕上看到阿娇钟欣潼简直太惊喜了。电影很温情,生死观挺好的,对于安宁守护的议题讨论放在当今的社会也特别有意义,看完能收获许多对生活的勇气,毕竟我们也要做好允许一切发生的准备。
2.5分。我能明白导演用的“大象”元素,代表着女主角想要独自面对死亡,不麻烦家里人;大量的绿色是代表死亡不是令人害怕,死亡与象征生长的春天之间没有矛盾。但故事的节奏太凌乱了,有点白瞎了主题。陶慧敏的主任……演技好呆啊,安宁病房的主任怎么又出现在抢救现场呢?医生的门诊怎么又和女主角检查室在一起呢?空间把握上有点出戏。
突然悟到好多细节,绝对是一部被低估的电影
很好哭
感觉是沾了题材的光 安宁题材真的很难有人看了不哭吧 特别是宁波人看到其中的文化符号 就算没有共鸣也会动容但与此同时还是觉得演员演技和导演手法都不咋地 色调也没有电影质感 很像公益广告片
又是一部直击泪腺的电影。探讨生死,本就容易引人动容。观影过程中,我也不禁数次落泪,邻座的一对叔叔阿姨更是泣不成声。面对死亡与生离死别,年龄越长,那份感同身受便越深——谁的人生不曾经历亲人的离去呢?这让我想起常被问及为何不成家。我的回答是:“我怕生离死别。”这绝非搪塞,而是肺腑之言。一个人来去,无牵无挂。说到底,人生本就是一场孤独的旅程,即便有人相伴,终将各奔东西。言归正传,回到电影本身。剧作层面确实存在遗憾。我始终期待着它对生死议题能有更深邃的探讨——毕竟这其中有太多可挖掘之处。然而,影片的呈现却流于表面,且手法过于用力:怎么煽情怎么拍,配乐更是满到溢出,密集的轰炸反而令人不适,削弱了本应有的感染力。
今天在上影节看了带映后的场,阿娇太美!希望能多上大荧幕吧。能让娇原声很突破了
全员五星,从题材到镜头到演员都是完美,本来前几十分钟还在觉得阿娇的口音有点出戏,看到半场的时候眼泪就开始控制不住地往下流,整个影院都是止不住的抽泣声。片中的三代人,上至爱吹萨克斯的乐观白胡子老头、皱纹遍布脸上的手拉手走向死亡的老夫妻,中至主线剧情的阿诺,少至为了不让好朋友的妈妈死掉而把自己全部心爱的玩具都奉献给丢丢的小朋友,每一个情节都设置得太好太好。因为去拿舞鞋而错过电话,追着假药卖掉房子不想放弃女儿的不善言辞的爸爸,记住了妈妈每一个神态表情虽然会一个人躲在公园里嚎啕大哭但面对妈妈时还是表现乐观的女儿,以及镜头拉近医院里、社区里温暖的大家,每一处都刻画得恰到好处,没有铺得过满的情绪也没有十分刻意的表达,但就是很能把人带入进那个情绪里,并且越回味越沉浸。
娇演得很好!父亲演员演很好啊,整个人的感觉好像我导师然后我小学也有个大象梭梭板,现在也没有了整个电影居然看哭几次,满眼通红地见到了路演的娇
已经有太多关于死亡议题的电影珠玉在前,本片着实看得人昏昏欲睡。片段化的剧情、凌乱破碎的叙事很难让人信服故事里的一切,更遑论对其中的人物产生共情,演员们的表演很努力,看在娇的份上勉强给个及格分。
我最大的仁慈是不公开发表评论并给出及格线的评分
外公的演技很好,情绪被带动起来了,看得很心酸。阿娇的演技很不行啊!十分平淡,表情、情绪和台词都是。看不出她要死了,看不出她很爱女儿,看不出她很悲伤。唉,修炼一下演技吧,和爸爸对峙时根本承接不住对面的情绪,看爸爸看得想哭时,镜头转到她情绪就下去了。看得太难受了。剧本不是很好,很多地方逻辑是不通顺的,一些人物也不知道为什么要出现。比如一开始的30分钟,真的看得如坐针毡,很想退场,也没有一个角色是讨喜的。一个不帮女儿带孩子,一个面无表情讲台词,真是看得很无语。等后面袒露得病真相,才觉得有被带进去了。但还是要说这个剧本太过松散,不够感人。拍得也一般般。ps,小麦的出现很让人惊喜,太可爱了,很喜欢小麦。
娇的忧郁浑然天成。
关于林栋甫的最初记忆,小时候看过的《王先生之欲火焚身》,真真笑死;近年再次看到林栋甫是《安家》里的男主父亲;再到现在在荧幕上看到他,一下子三十年过去了。虽然阿娇的角色设定是在深圳生活之后再返回宁波,但是港普还是很难受。演丢丢的小演员很棒,明日之星。听到角色在电影里说宁波话,很有亲切感。辨认电影里出现的宁波城市的各个角落,很有意思。电影主旨是关于女儿托孤,整体是伤感的,但我喜欢那些偶尔插科打诨的片段(吃眼倭豆咋咋屁),希望导演以后能拍个搞笑的宁波电影。
阿娇如果说宁波话就好了,港普应该是最大的bug
挺莫名其妙的电影,片尾导演可能宣传都在说致敬安宁工作者,但其实没看出来哪里致敬了。如果说阿娇饰演的阿诺第一次去安宁病房感到的恐慌跟最后所以病房里的人变得“正常”是致敬的话,太浅也太生硬了。路演有人问“什么原因让阿娇原声出演”这里肯定不是说原声好不好,而是适不适合的问题,角色是在宁波长大的。尽管导演觉得“委屈”,因为他明明已经说了阿诺在深圳开蛋糕店。深圳还有几个人讲粤语,从小在沪语区长大的就这么容易变成粤语口音吗?其实真要原声出演,可以考虑故事发生地在广东展开,宁波是有什么不可替代的原因.吗?其实也没有说清楚。全片老应的演技是最好的,形象塑造也相对饱和一点,但其他地方人物性格不突出或者太容易为了叙事而改变。其次就是这个题材明明可以讲得更好。
人物表现的完全和濒临死亡的人两码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