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爱多系列,一方面是铁三角的发家史,其实,也是马丁的。
在《僵尸肖恩》里他就露个脸,半句台词,《热血警探》里则多了不少台词,成为了一个小角色,而在本片,他就成为了主角的团队之一,还承担了一定的重任,现在他依靠《 霍比特人》系列和《新福尔摩斯》系列,已经足以成为一线明星。
他的表演和西蒙与尼克的不同,就是那种对任何事情都无可奈何却又想着进行纠正的矛盾,很符合普通人的特点,这年头能把普通人演活也确实不容易。
看完片子之后,发现我还是最喜欢《僵尸肖恩》,那部片子无论是配乐剧情还是喜剧都是最棒的,而本片的悬疑部分则多了些,抢了喜剧的风头。
点子其实比较“老套”,偏远的小镇,外星人,和人类一样的机器人,如果能把机器人的设定更古怪一些就好了。
这一次他们居然又请来了一位007,下一部把克雷格也带上算了。
酒吧文化,我们亚洲人也许永远不懂,老外就是一个酒吧一个酒吧的喝酒,而我们是饮食文化,顶多会一个小摊一个小摊的吃遍,老外干喝不吃东西确实太强大。
片子立意和前两部一样,反对循规蹈矩,当然,有时候会搞砸。
本片的结尾比《this is the end》要好的多,牵强的宗教梗比外星侵略的末世梗更合我胃口,而且结尾也很好的达到了喜剧升华效果。
血与冰淇淋三部曲第三部,不那么“科幻”的科幻片,主角试图通过重聚来覆盖过去,却无视朋友们都已经进入了不同的人生阶段,于是重新挑战黄金之路。
就,这一行为说不上是致敬青春还是盲目怀旧——没有那么青春,也不是很成年,所以有点不伦不类。
依旧是熟悉的铁三角组合,尼克和西蒙对调了人设,永远长不大的尼克在厕所干完架后开始一本正经的在酒馆里一杯接一杯的喝光。
但该说不说,不管西蒙的人设如何变动,他永远是片子里的核心,串联起三部曲中的每一条情节。
干完架喝口酒压压惊。
有一种油画的质感细节方面能说的很多,我只能说出十之一二。
比如上一部的Shooter等职业的姓氏在这里换成了国王(King)、内侍/管家(Chamberlain)、骑士(Knightley)、侍从(Page)、王子(Prince)等宫廷职位。
比如十二家酒吧的名字都在预示着即将发生的事件,THE FAMOUS COCK里国王还在黑名单里,这很famous了;The Cross Hands里哥几个和空壳人(The Blanks)在厕所干架,别说手交叉了,加上脚都不够用;The Good Companions的logo是四个哭脸一个笑脸,一杯饮罢,谁玩的开心哪些人只想回去就不多说了;The Two Headed Dog里的双胞胎姐妹把腿接肩上转大风车,弹幕飘来一条“昆汀狂喜”实在是笑打鸣;The Mermaid招牌上的三条美人鱼正好对应了橘酱三明治(The Marmalade Sandwich)。
甚至在The Trusty Servant里关于robot的争论与定义还有些学究的意味:奥匈帝国19世纪末期,反抗富裕地主的捷克农民被称为robotniks,源于捷克语中的工作/强迫劳动和斯拉夫语中的奴隶,卡雷尔·恰佩克在《罗素姆万能机器人》中使用该词来指代人造人,从而使“机器人”一词有了现代意义。
于是有了眼镜小哥“机器人等于奴隶——我们很happy我们不是奴隶——所以我们不是机器人”的逻辑链条,而The Reverend Green想表达的是他们(空壳人The Blanks)不是奴隶而是主宰,因泄密太多去厕所被处理,而正好内侍/管家(Chamberlain)笑容满面独自一人从厕所出来,对比鲜明且意味深刻。
姓氏梗玩不厌回归正题,主观的说,作为科幻题材的爱好者,我不是很喜欢这部电影,混乱和凌乱是我最大的观后感,可能隐喻埋得太深或者我的理解有偏颇。
影片后半截因“数字化”、“全球通”等这些被所谓的“来自地外文明的建设者们”所带来的“便捷与和谐”而达到了无比荒诞且混乱的局面。
酒还是要喝,喝完以后还是要发疯的,所以整部影片就愈发荒诞不经,且最后的英式嘴炮输出相比如美式嘴炮真的有过之而无不及。
此外主角的行为也让我不那么认同:一方面酒后在The World's End发疯,言明青春年少的雄心壮志满腔热血全成了谎话并秀出精神病患手环;另一方面追求绝对的自由,不惜毁了一切却又不接受秩序的建立。
这其实不就是结尾和外星人(Network)吵架的投射么:我说不过你,我就把你拉到和我一个水平用经验去堆死你;既然这个世界就我不正常,让我就把整个世界变得不正常,所以影片最后他混得最开心——把世界交到一个疯子手中是很不负责的一件事,你懂我说的是谁(Trump)。
抛开不同类型的比较,作为收官之作,相较于前作《热血警探》来说本片让我有些失望。
此外,整个电影看上去就像热血警探2:除了把“小镇居委会”换成了“空壳外星人”其他大同小异,有旧瓶装新酒的嫌疑,更失望了。
血與冰淇淋三部曲終於補到最終篇(不舍)故事很簡單 中年失意的Gary 想找回曾經意氣風發的自己 於是叫上了好麻吉們重新回到黃金大道找回那段「One night. Five guys. Twelve pubs.」的青春!
我們的Gary King還說他就算死也要到世界終點!
(這男人怎麼這麼帥啊我哭死)值得一說的是從藍色塑料外星人入侵地球開始到最後地球爆炸 從喪屍片突然變成災難片 我真的好喜歡導演這種一路開掛 絲毫不踩剎車的神經病風格哈哈哈哈哈。
📝很喜歡的某段對話「Gary 如果你從未清醒 又怎麼會知道你喝醉了。
」「我根本不想清醒 那晚是我最快樂的時候 充滿希望和盲目樂觀 那種感覺就好像 我們能征服整個宇宙!
」是啊 結果長大是謊言 成年的世界就像千篇一律的連鎖店一樣無聊 外星入侵者的陰謀是可以讓所有不願長大不願被迫面對這糟糕的世界的人複製一個自己永遠留在青春 可中年版Gary對著年輕的自己一臉寵溺地說著 oh my god I’m so cute然後下一秒就毫不猶豫地擰斷他的頭那幕也太好笑太酷了吧!
There’s only one Gary King!
Stop fucking Starbucking us!!!
ps. What the fuck does「WTF」mean?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對不起這很戳我奇怪的笑點 pps. 我也知道導演一定不會讓我失望 全是啤酒怎麼都沒出現冰淇淋呢 直到最後重建人類家園時好基友說他並不懷念任何加工食品 除了可愛多哈哈哈哈!
ppps. 我也想打卡黃金大道 讓我報名參加啤酒馬拉松!
作为血与冰淇淋三部曲的最后一部,一如既往的搞笑中带着点魔幻主义色彩,依然是西蒙佩吉和佛罗斯特作为搞笑担当,《世界尽头》和《僵尸肖恩》、《热血警探》一样,恶搞无下限,但是相较于前两者,这部稍微有些逊色的地方就是突兀的外星人转接剧情,而且动作戏份也少了许多。
当然了三部曲的宗旨都是用无厘头的故事情节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地球终将毁灭,人类也终将走向灭亡,而每个人短暂的一生中有多少事值得铭记又永不后悔呢?
西蒙佩吉的角色告诉了我们,我们遗憾的那些未竟之事,如果有一天能够奋不顾身的去实现,那就永远不会迟,也许永远不会被遗忘!
永远做自己,哪怕天崩地裂世界尽头又何妨!!!
「世界尽头」有不少私人化的表达,所以你没法看懂或者理解这片,只能共鸣。
我有些共鸣,但不多,大概因为还没他们那么老。
比如说不是所有人都在“成长”,可能成长了四十年啥也没长进,倒是世界变化很大,以至于只能沉湎过去。
比如你只是想像17岁时那么玩,但同龄人都过了可能不止一个人生阶段,没人陪你玩了。
我还是和以前一样喜欢打游戏,可能还要打一辈子。
但也没人陪我打了。
于是这种快乐在不知不觉中变成了大伙眼里的可悲。
你以为这是又一个无聊的中年危机感慨吗?
想不到吧,这是一个暴打外星人的故事。
文明其实是爹味外星人送来的,外星人偷偷替换你身边的人,所以他们才变得这么像npc(可能本来只是导演对生活里这个现象胡思乱想的解释,但真这么拍了。
)但主角说着“我们人类就喜欢自己这个吊样”并暴打外星人(我认为这隐喻说着“不想长大”而反抗文明的秩序)是什么后果呢,那就是外星人觉得人类无药可救,带着所有科技溜了。
于是一声巨响,失去爹味外星人指导的地球变成废土。
这不怎么好,因为吃不到可爱多了。
这层后果与其说是什么严肃的隐喻不如说是一个顺着开下去的玩笑,毕竟主创已经借角色告诉你他们的精神状态还是跟小孩一样(You are a man-baby, You are a Maybe!)如果非要分析这个后果指什么,那就是说:哎世界就是这么艹蛋,不服不行,不适应没你好果子吃。
但是故事没有在世界尽头中结束,恰恰相反,主角反倒开始了在现实世界里无法进行的废土冒险。
这个情节的现实意义岂不是在说我们需要解构来找乐子吗?
整个电影本身不就是一个中年人找乐子而产生的喜剧结果吗?
我总是觉得那些荒诞的东西很有意思。
越是荒诞的事其实越真实。
(有时候那些真实的事其实更荒诞)我在看完《僵尸肖恩》后第一次开始思考,僵尸的含义。
他们缓慢,麻木,僵化,愚蠢。
他们还想同化你。
那时我在读大学,是个愤青。
我在那个故事里看到了世界上其实很多人是僵尸。
无聊的活着,僵化,麻木,愚蠢。
还想同化我。
这是个中二的观点。
首先,我贬低了他人。
第二,我反对的是大多数人,也就是这个社会。
第三,我把那些循规蹈矩的活着的人称为僵尸,实际上把自己比他们对立起来,成为了敌对面。
好吧,以此观点出发,我最终是被同化了。
《僵尸肖恩》是2004年的片子,而现在是2013年。
“血与冰淇淋三部曲”的最后一部到来了。
片子的观点也变了。
僵尸 变成了 机器人。
或者用这部片里的话说:空壳人。
我们看到空壳人其实有他们的观点,他们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
他们不再是麻木的,愚蠢的。
和主角相比,空壳人其实更加成熟,更加正确。
他们使得这个世界更美好。
而主角这样的人,最后毁了这个世界。
这样说也是有根据的。
人是社会的一部分,人存在的意义是传承基因,必然是社会的奴隶。
不过这个世界越来越强调自我,也就是脱离社会零件这种设定。
扯远了,还是回归影片。
主角是什么样的人?
一个醉汉,一个精神病。
某种意义上,我就是一个醉汉,一个精神病。
嗯,我想起豆瓣有个书评叫《我不是孔乙己》差不多一个意思。
有趣的一点是,片子最后妹子跟的也不是他。
为什么?
我想起我高中时追过的一个姑娘说我不成熟。
片里快尾声的互相说教,让我想起了我和我父亲的对话。
最后高等生物恼羞成怒的确很想我父亲愤怒的样子。
谁也说服不了谁,那你想怎么样就怎么样吧。
the world end。
从主角观点是他赢了。
但是此片最后的结局和僵尸肖恩一样,人类最后还是和僵尸/空壳人,一起生活着。
这么说其实没有人能改变什么人。
什么是不被奴役,什么是自由,主角这样的人在现实生活里是不是混蛋?
谁知道,谁关心,就这样活着,没有人能决定谁是对的谁是错的,没有人能决定对方该怎么活。
三部曲的最后一部,最后给出了一个和以前一样的答案。
只是稍微让步了。
(否定与自己不同的人的态度比以前软了许多)我想这就是社会吧,形形色色的人都有。
大家一起活着。
中国讲中庸,其实这就是中庸,因为各种极端都有,最后反而中和了,但又多姿多彩。
(不过这样看来,还是社会的零件啊。。。
)谁知道呢。
大醉一场,喝到宇宙终结。
The World's End--最后扯点剧情相关的假如不是旧伤疤和被干后出蓝色液体。
如何百分百分辨是不是空壳人?
楼下说空壳人完美一眼能看出。
我一开始也是这么想的,但是仔细想想又不觉得他们多完美,要真的完美就不会烦那么多错误,最后失败收场。
其实这部片子看完有点失望,3星都是有感情分在里面了,因为不够颠覆。
感觉主题思想和第一部《僵尸肖恩》其实没什么太大进步,只是僵尸变成空壳人,而空壳人和僵尸的区别是他们能沟通说理,不是绝对对立。
但是《僵尸肖恩》最后,人类和僵尸其实在某种成都上已经互相生活在一起了,所以本片和第一部区别真不大。
这几年的僵尸片如《我是传奇》、3集英剧《复生》和《温暖的尸体》已经把僵尸这个形象进一步颠覆,相比空壳人其实更有趣了。
——以前,我们把僵尸对立起来,现在我们把僵尸视为人类的一部分,只是我们不去了解他们,了解之后,发现他们也是有爱的。
——————————————————————————————桃姐说:看IMDb才注意到《世界尽头》几位主角的姓都是有含义的,之前只注意到西蒙·佩吉是国王,原来还有骑士、管家、王子什么的【Simon Pegg—(Gary) King】【Nick Frost—(Andy) Knightly】【Eddie Marsan—(Peter) Page】【Paddy Considine—(Steven) Prince】【Martin Freeman— (Oliver)Chamberlain】——————————————————————————————关于结局,我是这么想的。
【就是老子这么做其实没有什么内涵和深度,空壳人和人类其实老子根本不在乎,老子也不是什么好人,世界毁灭也没关系,我就是要与世界为敌。
我才不管世界到底怎么样,反正就是要和主流做对,因为这么干,我觉得爽!
】——其实电影本身也是,你可以发现它和没内涵的片子比起来有内涵,和有内涵的片子比起来,更无厘头和有趣。
总之就是非主流。
最重要的是,西蒙·佩吉希望不管你怎么看待这电影,至少你觉得爽!
《The World's End》(世界尽头)是西蒙佩吉继《僵尸肖恩》《热血警探》三部曲中的最后一部 延续了西蒙一贯的离奇、讽刺、基情、另类超现实主义写实风格 并保持了一如既往荒诞的英式幽默 让人看过引人发笑后又会引发思考相比《僵尸肖恩》里尼克扮演的顽劣、与社会脱离的胖子肖恩 本片中西蒙饰演的主角Gary King(- -|| 不是gay king 片子里也有吐槽名字的情节)则是与之做了个角色大对调 且可谓是“变本加厉”更加的堕落 而盖瑞从小的玩伴好友们 随着岁月的洗礼和经过了时间的历练 成家的成家 子承父业的继承父业 都已经在社会中找到了自己的定位……再看我们的主角 顽劣的性格 放荡的个性 不思进取..... 在好友和外人看来 他是个不折不扣的与世隔绝、脱节于社会累赘 而在盖瑞眼里 时间与岁月只是刻在脸上的那一道道皱纹 儿时的那份单纯快乐并没有因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而被冲淡、抹灭 追寻自己内心的那份快乐 是他一直所坚持和向往的 为此盖瑞决定把如今都年过不惑的大家聚起来 一起寻找当年未尽兴的那份单纯快乐 决定来次“醉后末日” 也正因这次也可能是最后的疯狂 盖瑞和他的朋友们的世界以及整个地球被完全改变了……曾几何时 儿时的我们 憧憬着明天向往着美好 单纯、快乐;长大的我们 禁锢于围城 沉浸在其中 空虚、乏味 渐渐的遗失了那些曾经单纯的快乐…… 当我们在只为了赚钱而赚钱 财富变得只是银行卡里的数字;当我们只为了发微博、微信而发 科技网络把我们彼此间的距离拉近的同时 而却又将曾经熟悉的我们越推越远…… 网络、科技、信息技术等无时不刻的改变、影响着我们 在为我们带来生活的便捷与便利时 却又奴役和左右着我们…… 这一切的改变让我们在心里感到一丝欣慰和慰籍时 却又突然发现有多了几分空虚与失落…… 在这个价值观演变、社会变化的世界中 我们得到、受益了很多 可逝去、失去的却更多 并且是用再多得到也无法替代弥补的……也许像影片的结尾一样 the world's end既是the world's begin 新的开始 新的世界中的你我 就好像平行宇宙中的另一个世界 重新洗牌后的世界没有了这些“枷锁”的束缚 今后的社会、我们会发展成什么样 不得而知 但无论世界如何变化 文明如何演变 我们都会像佛洛伊德的三我理论 有人会像“自我”一样 在这洗牌过后的世界里遵守着社会的规律 墨守陈规的继续重复着“之前”的自己;有人则像“超我”一样 抛弃所有的名与利 不计一切的得与失 安然于环境中;而像主角盖瑞这样的人 遵循着“本我” 放荡不羁的 享受着随遇而安带来的这份单纯的快乐…… 看过西蒙的三部曲就好像喝下一杯带气的苏打水 让你口舌之间感到畅快淋漓 看过大呼过瘾的同时 事后却又发现喝进腹中的只是杯水 在电影中荒诞的揭示演绎了一番却又没进行过多的批判与谴责 只是静静地耐人思考、引人发醒……
文/小关平
在我心目中,埃德加·赖特一直是个很有个性的导演,他最早拍英式情景喜剧《屋事生非》出道,因其独特的艺术特色,最后终成国际大导。
他的代表作是“血与冰淇淋”三部曲。
第三部《世界尽头》,导演把酒吧文化与外星人入侵这样的幻想事件联系起来,用喜剧碰撞科幻、悬疑,形成了新奇、陌生化的英式幽默,比前两部更有内涵。
《极盗车神》也很好看,但跟《僵尸肖恩》《热血神探》《世界尽头》相比,还是要差点意思,可能是缺少西蒙·佩吉、尼克·弗罗斯特这对搭档的演绎,也可能是故事背景搬到了美国,失去了埃德加•赖特独有的英伦特色。
埃德加•赖特真的很有想象力,用可爱多冰激凌的三种颜色分别对应这三部电影,并用同一个团队来打造,形成了一个系列。
血与冰激凌三部曲分别是三种颜色。
《僵尸肖恩》是僵尸恐怖片,是代表血浆的红色草莓冰淇淋。
《热血神探》是警匪动作片,是代表警察颜色的蓝色原味冰激凌。
《世界尽头》是悬疑科幻片,是充满灵异元素的绿色薄荷冰激凌。
原来斯皮尔伯格的《丁丁历险记》居然也是找赖特当的编剧。
这三大导演合作,彼得·杰克逊监制,斯皮尔伯格导演,埃德加•赖特编剧,这样的动画能不好看吗?
希望第二部彼得·杰克逊导演的作品也邀请埃德加•赖特来当编剧,保持《丁丁历险记》系列的风格统一。
————
这是埃德加21岁时写的一个剧本,名叫《串酒吧 crawl》。
我喜欢餐厅、酒吧、咖啡馆的商业文化,看五位英伦宅男打卡12家酒吧,是本片最吸引我的地方。
为了我喜爱的酒吧文化,《世界尽头》我能一直看下去。
我曾用两天时间在杭州考察了12家咖啡馆,跟本片的酒吧打卡很像,只不过全是我一个人考察的。
如果能有几个志同道合的好友一起去咖啡馆打卡,就像本片中的五人组一样,肯定会更加开心。
像书店、餐馆、酒吧、咖啡馆这种有情调和创意(和服务员)的小店都是我喜爱的。
喜欢这些店的logo设计、商业理念、文化创意、历史起源及餐饮特色等等,还喜欢研究它们的装修艺术和家具摆放。
虽说自己不一定会开这样的店,但在探店过程中获得了口腹的满足,视觉的享受,和精神的愉悦,不都是一种快乐吗?
所以我决定把这12家酒吧好好研究一番。
这篇影评只能算是抛砖引玉,吸引更多的人来做这件有趣(无聊)的事。
之前参加过一次“查令84号咖啡馆”的观影活动(看《天堂电影院》),这是延续我在趁早读书会意犹未尽的乐趣,观影后我当晚就撰写了一篇影评,发给了咖啡馆的电影放映员小唐。
沉浸在我喜爱的电影评论和拍摄行业,和喜爱电影的人交朋友,真是人生一大快事。
看的是酒吧文化,我观影时却在喝椰汁。
我只爱喝红酒,目前写作的地方没有,就以饮料代替吧。
对于我这种自由自在的人,茶、咖啡、果汁、奶茶都可以当成酒来喝。
抛开电影的主线剧情,就这12家酒吧,我把自己当成一个在当地打卡的伦敦男孩,依次写下我对这些酒吧的感受。
我在上一次写《世界尽头》影评时说,如果日后再重温这部电影,会把主要心思放在这12家酒吧的文化上面。
今天终于可以兑现这个承诺。
————
西蒙•佩吉带着他的四位小伙伴(中年大叔)在马路上行走的这段,真是帅爆了。
五个人年龄加起来超过两百岁了,但他们的自信和帅气早已超越了年龄和时间。
迎面走来五个年轻小伙子(后来才知道是外星人),对他们不屑一顾。
殊不知,他们五个当年也是青春少年,也一样喜欢装痞耍酷。
男人们自嘲背后的落寞感,在赖特的镜头下让人感动。
从本片可以看得出来,赖特很擅长用音乐配合视觉效果,这一段的配乐非常好听,上承冰淇淋三部曲的故事线,下启《极道车神》的酷与燃。
———— 12家酒吧(豪饮马拉松)
1、一号邮局(第一站)
五剑客出发的第一站。
这个酒吧从外观上来看很像邮局,建筑风格和色彩都墙砖色+复古绿。
西蒙•佩吉进酒吧之前,还向哥们科普了这家酒吧的历史。
本片的美术细节很好,酒吧外面是邮局的绿色,进来后墙面上换成了薄荷绿,清新淡雅得像一家咖啡馆。
吧台像是邮局办业务的桌台,摆上酒水和装饰品之后,变成了古色古香的酒吧风格。
片中角色一语中的,揭开真相:现在政府不让太多独立酒吧出现,相当于咖啡馆中的星巴克大合并,把所有个性化的店面废弃,全部做成商业化的连锁经营。
不过我相信这12家酒吧还是有自己特色的,否则对不起它们个性的店名。
西蒙•佩吉五人组点了五杯饮料,其中有四杯啤酒,可爱的胖子居然要了杯白开水。
我记得他说过:径直走向一个酒吧,然后找老板要一瓶冰白开水,这是多么酷的一件事!
但我忘了为什么他不喝酒。
也许只是因为英式幽默?
你是来酒吧打卡的,就算不喝酒,也可以点些别的东西呀。
可是他点了杯白开水,还那么理直气壮,让人印象深刻。
————2、老熟客(老相识)
所谓的“老熟客”,就是在这家酒吧看到了以前给他们说故事的老头。
看这五个宅男穿梭在伦敦周边小镇,有点像旅行风光片。
他们的思维都很新奇、古怪,非常具有个性,就当成一部以体验伦敦酒吧文化的特色之旅吧。
我是中了作家李欣频的毒了,实在太喜欢她提倡的各种文化之旅了。
老熟客酒吧外观也很有个性,比第一站邮局风格更有现代艺术的感觉。
他们在路上遇到了现代艺术的雕塑,隐喻了“老熟客”的现代感。
这个酒吧果然更加活泼,五个人在吧台毫无拘束地喝酒,并看到了一个熟悉的老头(老熟客)。
这个老头曾给少年时期的五人讲过UFO、蜥蜴人、水下纳粹这些稀奇古怪的故事。
注意!
UFO科幻元素出现了,为什么把酒吧和科幻故事结合在一起?
可能就是因为他们常在酒吧里听老头说这些幻想故事。
这个老头真的太搞笑了,胖子说他是不是胡编乱造?
说百慕大三角其实是一块正方形?
真的很幽默。
想到以前我跟好友杨飞、柳林(我是月水瓶,他们是日水瓶)一起说的那些笑话,感觉这是一部水瓶座的电影。
按照星座属性来看这三部电影:《僵尸肖恩》是以天蝎为主导的水属性,《热血警探》是以白羊为主导的火属性,《世界尽头》是以水瓶为主导的风属性。
令人郁闷的是,西蒙•佩吉在这家酒吧被列入黑名单了。
酒保不卖酒给他,五个人只好再换下一家,并声称要在下一家多喝两杯,以完成打卡。
此处有一个细节,从这家酒吧出来之后,西蒙•佩吉看到了外面露天餐桌上有三杯没喝完的啤酒。
不是不卖酒给我喝吗?
我喝别人剩下的!
气死你!
远镜头是他将这三杯啤酒一饮而尽的画面。
有趣的英式幽默。
喝完之后,西蒙•佩吉开心得不得了,真是英国人特有的孩子气。
————3、出名公鸡(闻名雄鸡)
酒吧名字直译就是“出了名的吊”,五人组集体回忆当年的青春无敌。
这家酒吧没有放外面的logo,一进来就非常热闹,可能是天色逐渐变晚了,来酒吧的年轻人越来越多。
在这里大家都是欢声笑语,酒吧氛围非常好,喝酒聊天的人到处都是。
有五个打台球的少年,就是之前在路上跟五人组擦肩而过的小屁孩,西蒙•佩吉看到他们就想起了几十年前的自己。
这真是一部追忆过去的电影,多刷几次能出现很多新的感受。
我想到了《僵尸肖恩》中,佩吉和他的朋友也和另外五个和他们相似的人擦肩而过,那段喜剧感也很强。
真的很喜欢英国人的这些脑洞。
在酒吧里,他们还想跟当年的五个女孩子搭讪,现在已成为五个中年女士,而我们的男孩们却害怕她们看到自己现在苍老的模样。
其实讲真的,五个男主角已经很帅了,根本不需自卑和害羞。
年华和时光在女性身上才是真的匆匆而过,一点也不留情,对男性算是心慈手软了。
对于我们这些做艺术创作的人来说,要有正确的审美观念。
既要有独特的品味,又要有包容之心,对审美的要求也应宽泛一些,不要因为别人年龄大就说丑陋。
胖子说要找回伦敦的巴士,看来这里不是伦敦,而是伦敦周边的小镇。
坐巴士就能回伦敦,可见离伦敦也不远。
如果去伦敦的话,真想和朋友一起找到这12家酒吧,像我在杭州逛咖啡馆那样逐个打卡,体验一下电影里的感觉。
我也常和我朋友肖健说,爱喝啤酒的人就应该多看看这部电影。
这家酒吧的风格和情调比前两家温暖一些,前两家不仅顾客太少,环境冷清,装修的色调也比较冷。
这家酒吧稍微明亮温暖一些,他们五人坐的那排沙发和桌子也很适合聊天。
如果我找酒吧闲聊,可能也会来这一家。
他们把这次打卡活动叫做“豪饮马拉松”(这个小镇的主干道叫豪饮大道),这个名词翻译得很好。
————4、交叉双手(过过招)
过过招,和这些外星人来一场正儿八经的打斗。
西蒙•佩吉在这个酒吧里有点伤感,他上厕所的时候对着一个年轻小伙子(五个青年之一)说了很多自己的陈年旧事,对方对他却不理不睬。
他还主动邀请对方参加豪饮马拉松,说“我们可以像六剑客一样!
”“六剑客”这个名词本身就很搞笑,哪来的六剑客?
大仲马的名著是三剑客,你是不是找来一个人就是六剑客?
再找到一个人就是七剑客?
看懂这种英式幽默的人可能会会心一笑。
英式幽默的思维方式和我实在太像了。
果然,这个酒吧的故事真多,从此开始进入主线剧情,场面也变得更嘈杂了。
本来西蒙•佩吉跟这个小年轻说话,对方不理不睬,我以为他是故意耍酷,后又猜他是不是聋子?
等到最后打起来(果然是过过招),才发现原来他是外星人!
而且他的造型怎么那么像《极盗车神》的男主角?
西蒙•佩吉把这个人的头打掉了,还喷了蓝色的血液!
倪匡是不是要找赖特要版权?
蓝血人呀。
剧情有点恐怖,也是电影最精彩的一段。
我猜西蒙•佩吉回去跟他四个朋友说这件事,他们肯定不相信。
那四个兄弟闯了进来,找西蒙•佩吉质问他骗大家自己妈妈死掉的事情,大家都在气头上,即便看到地上有个人头,也没反应过来。
这段太搞笑了。
这个外星人组合也是五个人,五人对五人,我又想起《僵尸肖恩》了。
他们和外星人打了起来。
我们的男孩们功夫都还不错,而这些外星人都不经打,跟瓷娃娃似的一打就碎了。
他们有着很强的重组能力,但攻击力和防御力都不咋样。
只不过这个重组功能太厉害了,怎么打也打不死,如果无法彻底摧毁他们,他们便可以一直纠缠着五位男主角。
WTF这个细节特别搞笑。
看到厕所地上外星人的人头,五人中有个素质高的人想说“what the fucking about?
”(这他妈的是个什么东西?
),但他又很文明,就简述成了“WTF”。
西蒙•佩吉听不懂,就问他:“what the fucking about?
”(这句话他妈的是什么意思?
)。
正巧另一个朋友从厕所出来,也在说那个人头:“what the fucking about?
”(这他妈的是个什么东西?
)。
西蒙•佩吉突然反应过来,说:哦,明白了。
太搞笑了,这就是英式幽默对英语的借用与依赖。
————5、好伙伴(大家要一起)
大家在一起,好伙伴团结一致打敌人。
为了不让人发现他们打死了五个外星人,主角们准备装作若无其事,步调一致向前走,进入下一个酒吧:好伙伴。
这五人在路上并排行走的动作、神态,配上滑稽的BGM,真是太有趣了。
这个酒吧里的人也在配合这个配乐节奏,让观众感觉大家都有问题,都像是外星人。
上个酒吧太刺激了,来这个酒吧也是为了舒缓一下情绪。
像本片中的这种探店打卡,我经历过两次。
一次是在厦门,我们拿着在岛上买的盖章本,走遍了鼓浪屿的所有商店去盖章,那次奇妙的经历,这一辈子也忘不了。
还有一次就是我在杭州的十二家咖啡馆打卡的经历,每一家都特地找咖啡馆老板聊天,而且是我一个人独立完成的,虽说到了倦勤咖啡馆才想起要盖章,但我还是通过发朋友圈和写旅行游记的方式将考察的内容记录了下来。
————6、可靠仆人(忠仆)
酒吧名字直译是“这家伙变成狗”,他们其中一个朋友被外星人俘虏了。
这家“可靠仆人”的招牌就让人喜欢,酒吧把自己的服务生做成了仆人的感觉,让顾客觉得自己被奉为上宾。
艺术无国界,我特别喜欢国外书店、咖啡馆和酒吧的这些logo。
不过,赖特不算是一个真正懂酒的人,这些酒吧除了招牌和环境略有不同之外,导演并没有对不同酒的品种和特色做些介绍,可能这是作者不擅长的地方,也许是因为与主线剧情无关,所以没做具体描写。
————7、双头狗 (大战双胞胎)
五人组在这里跟两个被外星人控制的双胞胎姐妹来了场战斗。
他们到每个酒吧倒啤酒的时候,总是会放出特写镜头。
欧美人就喜欢这样喝啤酒,他们喝得过瘾,我们也看得过瘾。
影片刚开始对酒吧文化还比较重视,但主线剧情开始之后,观众的注意力已经不在酒吧身上,酒吧的招牌和文化也都成了噱头、工具和背景墙。
导演不再用心塑造每个酒吧的风格和异同,主线剧情也变得幼稚和吵闹,这是本片的不足之处。
但借助一些影评和研究,让我摸索出每个酒吧的名字和当段故事之间强烈的联系,这才发现导演的良苦用心。
————8、美人鱼(有人要色诱)
刚开始看到美人鱼酒吧的时候,觉得这名字很贴切,原来是“有人要色诱”的意思。
这个酒吧是带着女主角一块去的,一进去就是舞池,里面有很多女子在跳舞。
不像前几个酒吧幽静典雅,“美人鱼”是最热闹的一家。
酒吧名字叫“美人鱼”,这里果然美女如云。
虽说还是以主线故事为主,但作为支线的酒吧文化,导演其实并没有敷衍,每个酒吧还是对应着与招牌名称相符的特色。
————9、蜂窝(这是一个蚂蚁社会)
这是一个蚂蚁社会,在那里一切都很疯狂。
美人鱼酒吧太闹了,虽说看美女跳舞也不错,但我还是不喜欢太嘈杂吵闹的环境。
蜂窝安静了很多,六个人的酒也被人提前倒好了,看来是有新的故事。
这个酒吧里长达五分钟的打斗还算精彩,胖子的战斗力也很惊人。
听说这段场景致敬了成龙的功夫喜剧《醉拳》,因为动作指导布拉德·艾伦曾是成龙的“成家班”一员。
欧美动作片的动作设计和中国功夫片的武打设计差得很远,太过刚硬和死板,没有中国武术行云流水的艺术感,我尤其喜欢看香港影视剧的武打设计,这是全世界独一无二的东西。
从这个酒吧出来后,五人组因为有人被外星人控制,所以开始彼此提防,都害怕对方是外星人假扮的,这段剧情设计得很好。
他们每个人都清晰记得朋友们哪一年因何事而受伤,即便那是自己造成的也毫不讳言,并让对方来找到伤疤来证明自己是真的人类。
表面上是互相怀疑,其实体现了这些朋友的兄弟情深。
只有真正关心对方的人,才会清晰记得每个人的过往,无论是挫折还是伤痛。
原来他们在路上看到的那个现代艺术雕像也是外星人,这个伏笔藏得好深。
想一想很细思极恐,我们现在看到各种各样彷如真人的雕塑、模型和绘画,难道都有外星人隐藏其中?
外星人这个话题在倪匡的小说中经常出现,《卫斯理》故事的开篇都各有特色,但结局往往都和外星人扯上了关系。
虽说倪匡这样的设定有偷懒的嫌疑,但至少形成了一个独特的卫斯理宇宙和世界观,认为这世上很多奇怪的现象,都和天外来客有关。
————10、国王头(国王之颅)
西蒙•佩吉后来称自己为国王,是他的自我隐喻。
前面九家酒吧好歹还在营业,到了国王头已经停业了。
这个小镇面临着外星人的全面入侵,所以酒吧无法再继续营业。
“国王头”也只能在主线剧情中作为临时的功能性场所,供主角们躲避灾难。
《世界尽头》创意有余,完成度不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idea,但主线和支线却未能巧妙结合在一起。
————11、墙洞
随着主角们的来访,这家酒吧的墙面上被车撞了一个洞,这名字起得太有先见之明了。
即便是面临着外星人的侵袭,男主角还是要继续将豪饮马拉松得打卡活动走完。
他不顾一切地冲向墙洞酒吧,胖子也真够义气,陪他一起行动。
让我不能理解的是,完成豪饮马拉松跟击退外星人之间有什么联系?
影片并没有交代这两件事情的内在关系,为什么要在抵抗外星人的时候,还要继续完成马拉松呢?
如果完成打卡可以阻止外星入侵,那么做这件事符合剧情逻辑和人物动机,但如果这是两件毫不相干的事情,那剧情就有些牵强了,我只能把所有不合理的地方都往英式幽默上推。
不过,看完结局终于发现了两者的关联,这才更加佩服导演的强大脑洞和巧妙伏笔。
至于这家黑布隆冬的酒吧,也看不出来什么风格和隐喻,顶多就看看招牌和外观,以及被车撞出来的墙上之洞(被撞之前已经叫这个名字了)。
所以说前面的酒吧还算幸运,至少能让观众看到内饰和装修风格。
————12、世界尽头
终于到了最后一家酒吧:世界尽头。
故事也到了高潮。
胖子一直在问男主:为什么豪饮马拉松那么重要?
这也是观众一直不解的问题?
原来喝完所有酒吧摆出来的啤酒之后,吧台会通过机关降落到地下,地面上出现了很多怪人。
这是举办豪饮马拉松活动的人的目的,但我后来发现是外星人布的局,以此方法寻找有本事的地球人(完成比赛的人就是有本事的人)来商量一件大事。
但对男主来说,他想找寻的是青春回忆和兄弟友情。
这样一来,主线和支线剧情就连接上了。
结局的科幻创意很不错。
原来这些外星人来到地球,是为了改造地球人,让地球人变得优秀,但人类充满了各种不完美,也不希望被改造。
宇宙人感觉自己高高在上,而人类并不需要他们对自己指手画脚,就和人类想去操控其他低等生命是一个道理。
结局告诉观众,这个小镇就是五人组少年时期生活过的地方,那时他们就很喜欢在这12家酒吧喝酒。
难怪西蒙•佩吉无论如何都要完成这次串吧打卡活动呢。
————本片中,每次一到西蒙·佩吉开车的情节,就像在看《极盗车神》,这可能也是埃德加·赖特在为自己的新片《极盗车神》做铺垫和预告。
我喜欢本片的开场,和12个酒吧的创意,以及五人组走在路上的拉风镜头和音乐。
本片是“血与冰淇淋”三部曲中最有创意和内涵的一部,通过多次观影,我也终于将这12间酒吧的名称与剧情的关系搞懂了。
希望下次去伦敦,可以和我心爱的人一起去这12间酒吧喝酒打卡,如果能撞见几个外星人赏识我,和我讨论这些伦理道德问题,我也不会拒绝的。
2020/8/12初稿 2021/8/3修改
下班了就赶着去看这部Simon Pegg, Nick Frost and Edgar Wright可爱多三部曲的新作,没有让我失望。
一如既往的好笑,各种致敬,调戏各种类型片,结局还是让人有空间想一些东西,而不是超人Now you see me那些爆米花吃完了就索然无味,和英国的食物一样,只有甜和更甜,让我回想我都只能一脸茫然。
今天看报纸对Simon的采访,发现丫就是布里斯托大学表演系毕业的; 导演兼编剧Edgar更是以离布里斯托只有几公里,他自己长大的Wells小镇为蓝本写的剧本 -- 我的意思是,这片子距离我的生活一点儿不远,甚至刚从电影院出来就看到一辆去Wells的公交车,一堆Wells镇的学生赶着这趟车周末回家。
学业即将结束,即将面临找工作的时候来谈青春是一件非常奢侈的事情。
我压根没有骑着单车载过女孩,因为我生长在一个上学撑死十五分钟的小城,压根就不需要骑自行车,我也就始终没有学过骑车;我也没有深夜在楼顶为了谁喝醉,没有5点起床去为谁送过花,因为就像发小昨晚说的,我们这些人,矫情不起来;我更没有去组过乐队抽过大麻,节奏也好,韵律也罢,从来没有想过去用音乐表达自己;想去追喜欢的女孩,可是又心高气傲得不肯矫情,又TM自卑成瘾,还TM不会骑自行车。
细想一下,我的青春又干了些什么,无非是在业余看了几部电影几本书,喝过几瓶酒,听了几首摇滚,高喊过我要自由,我就是我是不一样的烟火。
可是生活着玩意儿太操蛋,站在25岁的关口回看过去那几年,也还不是高考过,默许爸妈走过后门,考试做过小抄,痛恨的事情一样没少做。
你看痛恨正装的我,还不是得笨拙地花一两个小时把洗皱的衬衫熨平,乖乖穿过一个个格子间问Would you like a cup of tea。
我试图不去想象,但是十有八九,我40岁的时候会上班西装革履,人模狗样,对着同事虚伪的笑。
这太可怕了。
是的,我自己的人生才刚开始,已经开始变成我所痛恨的样子。
所以律师,汽车销售,房屋中介什么的一点也不远。
是的,这电影跟我的生活一点也不远。
但是,故事总有个但是。
我卑微地希望我在四十岁的时候能有一点和其他人不一样,不用太多,就一点点不一样,希望我还能有点理想,能有点坏,还能不屈从权威,还能在老人倒下的时候扶一把,还能去Vox看现场。
就像这部电影一样,就像这部三部曲一样, Simon和Nick在哪儿都是少数派: We humen beings are fucking uncivilized, but we are damn proud of it! We are human and we are free! 我估计很多人看完这一部电影之后会对结局疑惑不解,我个人揣测编剧的想法就是,Gary King就应该是少数派,一生把Out of Order的牌子挂在胸前,smells like teen spirit,就算是现实生活的一真安慰剂吧。
也许四十岁的我,会让朝九晚五,房子车子,老婆孩子会磨平我的棱角,那时候的我回看这篇东西的我这种想法会让我觉得幼稚,但是我希望我在感到自己幼稚之前,能先来一品脱悲伤。
别理我,我只是站在25岁的关口,有点迷茫。
世纪之交,一部名为《屋事生非》的英国情景喜剧诞生,短短的两季十四集,却在日后成为了全球宅人顶礼膜拜的圣经,其打破了情景喜剧的各种惯用模式,通过大量调皮的镜头剪辑与对邪典电影、漫画、小说、游戏等Geek文化的大规模致敬成就了其独特的视觉风格和文化气质。
《屋事生非》的成功也造就了导演埃德加赖特(同时亦是编剧)、演员西蒙佩吉(亦同时亦是编剧)和尼克弗罗斯特的怪咖铁三角组合,三人之后将《屋事生非》第一季的第三集扩充开来,拍成了《僵尸肖恩》,顶礼膜拜了“僵尸教父”乔治A罗梅罗,接连两部作品的成功,让三人萌生了打造电影版《屋事生非》的想法,通过一个主题系列,通过不列颠民族骨子里所特有的狠辣冷幽默,将流行电影亚文化好好的调侃一把。
《热血警探》是对老派警匪动作片的致敬与讽刺,到了这儿,埃德加赖特将《屋事生非》中频繁快速的镜头剪切与不断跳跃插入的闪回插叙这些标志性的语言手法全部注入了进来,所谓的“血与冰淇淋”三部曲正式步入成熟期。
但是,在之后的日子里第三部最终篇却迟迟没有面世,这期间,埃德加赖特去好莱坞拍了《歪小子斯科特对抗全世界》,依然酷炫的画面却难掩失去佩吉与弗罗斯特所产生的表演上的单薄,佩吉和弗罗斯特也脱离赖特在《保罗》中再次合作,虽然这次更加御宅,但不见了赖特花哨风趣的镜头语言,同时,“血与冰淇淋”三部曲还不声不响的出了一部外传《街区大作战》,即使有弗罗斯特坐镇,还是不为死忠粉所接受。
于是,在万千呼声中,那部远在天边的“泡吧马拉松”《世界尽头》终于在2013年登场,三部曲的坑也终于被填上。
至于为什么会被叫做“血与冰淇淋”三部曲,因为这其中的每一部电影都是将英伦喜剧元素同特定的电影类型相结合,也各自代表了可爱多冰淇淋的某种口味,更会出现角色在影片中购买品尝此种口味的冰淇淋的段落。
形如《僵尸肖恩》改写了经典“活死人”恐怖电影的面貌,以红色草莓冰淇淋为代表,象征着影片妙趣横生的血肉横飞;《热血警探》则颠覆了传统警匪动作片的模式,以蓝色原味冰淇淋为代表,象征着片中的警察背景;到了《世界尽头》,则是结合的末世科幻类型,以绿色薄荷巧克力冰淇淋为代表,象征着电影异幻的故事风格,而如此以来,“红蓝绿”三部曲也恰好形成了向基耶斯洛夫斯基的“红白蓝”三部曲的致敬,当然了,更多的还是自嘲。
又因为这套三部曲中的每一部都总是伴随着“抛头颅洒热血”的搏杀场面,所以,“血与冰淇淋”这一颇具传奇色彩的系列绰号也就诞生了。
其实三部曲中的惯例还不止这些,身为《夏洛克》死忠粉的我自然无法忽视潮爷的存在,马丁弗瑞曼从《僵尸肖恩》中的零台词酱油,到《热血警探》中的官腔配角,再到《世界尽头》中的五大主角之一,可谓见证了三部曲的成长,而且早在《屋事生非》时,另一位《夏洛克》名角“麦哥”马克加蒂斯就有过恶搞《X档案》的客串演出,原型作品《屋事生非》自然也没落下,主演兼编剧杰西卡海因斯等剧集主创也在三部曲中纷纷出镜。
同时,经典的“翻木墙”段子也一直被保留了下来,而且常玩常新。
除此之外,三部曲对英伦酒吧文化近乎陶醉的频繁展示也让啤酒成了血与冰淇淋之外的第三大影片Icon,也成了《世界尽头》故事的立足点。
不过说到底,三部电影的总体构建是很随性的,直到《世界尽头》立项,赖特与佩吉开始重写年轻时已经完成的《世界尽头》剧本初稿时才萌生将其与之前两部电影建立联系的想法,不过宅系创作者背后总是有着难以计数的DVD、地摊文学和ACG等做后盾,灵感是飞不完的。
现如今,怪咖三人组接下来的计划已经是众人皆知了,埃德加赖特帮斯皮尔伯格撰写了《丁丁历险记》的剧本,在展现了自己优异的写作才华后也即将通过执导《蚁人》入驻日渐辽阔的漫威宇宙阵营,西蒙佩吉则通过“碟中谍”和“星际迷航”两大Geek系列在好莱坞成功上位,而且其作家身份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自传剧本双龙出手,至于尼克弗罗斯特,也继续在小成本电影中自个玩得不亦乐乎。
所以,《世界尽头》的意义非凡,它不仅仅是在为“血与冰淇淋”三部曲进行补完,它更像是怪咖三人组的一次告别演出,三人组下一次的重新登台,可能要等很久很久,或者,没有下一次了。
说回《世界尽头》,作为三部曲的最后一部,电影在调侃玩闹之余更多了一层对青春的缅怀和浓浓的乡愁气息,五位昔日死党中的四人已经因为人到中年而纷纷失掉了年轻时的无畏不羁,为死板的生活而奔走忙碌,唯一未被岁月蚕食的“幸存者”盖瑞金则被看做无所事事的失败颓废者,为此,他召回了四位好友,打算用当年未曾完成的马拉松豪饮来彻底的同现在的自己告别,在烂醉中找寻迷失的自我,但一切都因“数字化”、“全球通”等这些被所谓的“来自地外文明的建设者们”所带来的“便捷与和谐”而达到了无比荒诞且混乱的局面,酒还是要喝,不过首先要保证喝的人仍然是当年的那位损友,并依然有着埋藏在心底的狂野和追求。
《世界尽头》用接近两个小时的长度展现了观众自己的年华,那可能是有关当年、现在或是未来,每个人都能在其中感受到个人正在经历、已经失去亦或无限憧憬的时光,这也是影片最动人之处,也许对真我的拷问,确实是要在酒精和泡沫的碰撞迷幻中才能得到解答。
聊得有些沉重了,作为同《僵尸肖恩》和《热血警探》一脉相承的作品,《世界尽头》依然具备着极强的娱乐性和Geek情怀,皮尔斯布鲁斯南的客串让其成了继《热血警探》中的蒂莫西道尔顿之后的又一位被三部曲黑化的詹姆斯邦德,赖特和佩吉将《怪形》的敌我难辨、《天外魔花》的人类异化等经典的邪典噱头灵活的应用到了剧本的创作中,盖瑞金还在结尾成为了英伦雅痞版的印第安纳琼斯,不过影片最让我欢乐多的是高潮盖瑞金等三位主角同银河网络进行的那段看似胡扯瞎掰的争论辩护,直接让我跳到了《星际迷航》,不知多少次,屹立于史波克和老骨头这两大护法之间的柯克舰长用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说的敌方喷血崩溃,其中的恶搞与致敬想必会让每一位Trekker会心一笑。
佩吉和弗罗斯特的角色同前两部电影相比在身份上有了某种调换,弗罗斯特成了那个一本正经的家伙,而佩吉则成了大男孩,二人在影片中一个化身“粉巨人浩克”,一个打出“成家班醉拳”,五位主角的“厕所遭遇战”可谓近年来最具趣味和Fanboy情结的动作场面。
曾经和朋友细数过新千年以来自己最钟爱的三部曲电影,我的选择是诺兰的“黑暗骑士”三部曲,还有人选择已经被撕裂的“谍影重重”系列,如今,终于完结的“血与冰淇淋”成为了我的第二选择。
选“黑暗骑士”是因为私下觉得这是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教父”三部曲,而选“血与冰淇淋”,则是因为它实实在在的打造了我们这些Geek、Nerd们一直在苦苦追寻的那份强大无比的原力,那片永远闪耀在世界尽头的Wonder。
烂爆~!但是为什么好评那么多? 难道我应该再看第二遍?(双手合十缅怀《僵尸肖恩》《热血警探》和《保罗》)6/1/2014 刚刚把分数从三分打到二分了。 确实不好看 看几遍都一样
pathetic romantics 三剑客三部曲最后一步很多僵尸肖恩 和警探肖恩的影子啊 不过到最后也没说明当年晚上到底发生了什么
比烂更难看的,是无聊。
还是那种感觉,岁月改变了每个人的容颜,但是一颗玩的心却始终不曾改变
真的没人觉得Simon这个造型,真的很闪灵吗?导致我一直窜台$
醒时各分散,醉后同交欢。重走青春路,大战外星人。
即便没有那些花哨的东西,这个主打怀旧的故事本就很好看了,拒绝长大以及对青春、友情的怀念。之后那些奇奇怪怪的设定俨然又一个《天外魔花》或《极度空间》,发现血与冰淇淋三部曲都是讲主角们孤独的对抗世界,是满布的恐惧。《僵尸肖恩》是大群僵尸,《热血警探》是奇怪的小镇居民。而这回则是……
好像有点明白黑镜子这样的片为撒出现在英国了,同样也是娱乐精神,但是和好莱坞有明显不一样的风格,也许这就是英式幽默吧,还是"可爱多"三部曲的最后一部,这部是薄荷口味,夏天要把前两部补上
对好机油三人组实在由衷钦佩,鉴于英语依然太烂笑点也就只能理解一半……但是足以使人很欢乐了!三部曲终结会是下一个三部曲的开始么?
从五星肖恩到恶搞FUZZ到这部屎屁尿,印象中的英式黑色幽默渐行渐远。片子成色就像又一部好莱坞流水线上的三流无节操喜剧,除了结尾是照例的‘BAD END’
2015-10-13想看 | 我爱这个故事!去你X的正X量,老子就是要自由自在的丧!
再多各自牛逼的时光也比不上一起傻逼的岁月真是对血与冰淇淋三部曲完结篇的最好诠释!和前两部比起来,第三部胖胖和瘦瘦的角色对调了,瘦瘦是个不想长大的中二小子而胖胖才是那个serious man. 胖胖还对瘦瘦表白了啊!He might be a cock,but he's my cock!好基友一生推!
11年看的《僵尸肖恩》,12年看的《热血警探》,13年就是这部《世界末日》才知道是导演的三部曲,我就说嘛影片不可能就是这样规矩的怀念青春,恶趣味还是要有的,去掉那些花哨的外壳,好基友一辈子啊!另外,我们看电影的人,成长了多少?
一星给《so young》,一星给《Alabama Song》。
5/10。坐拥《天外魔花》一模一样的外星人设定和类型大拼盘,再佐料点老掉重弹的人生价值能成怪咖蒙人冰激淋,结尾全宇宙无语,成功颠覆了我可怜的智商驱间,不过我觉得纯粹是唬人,给两星确时少了点,毕竟续集这东西大多都是消费前作品牌和老梗,全程无笑点创意匮乏只能靠卡司耍贱强撑。 @2014-04-07 11:20:15
血与冰激凌第三部,科幻末日blahblah...明显没有前两部来的爽,先是一群中年老男人妄图回归青春,然后是外种入侵,最后是文明停板。喜萌明显老了,耍起宝来也力不从心,还好NF一直还在,三部曲里最不喜欢的一部
Zum ersten Mal in Deutschland ins Kino gehen, und...der Film ist auf Deutsch!!! 除了片尾的可爱多,中间跳院墙未遂,其他密密麻麻的点都因为德语太烂get不到。Aber注定是永生难忘的一次观影经历,没听懂也该直接给五星;25.11.13 终于看了原版,是三部里最伤感的一次了吧,我接受到老还天真的自己
彻头彻尾的加上外星人的英国式电影~~~~ 有趣有心意
是化妆师还是时间老人给simon和nick添了如此多的皱纹,三怪咖终于完成了血与冰激凌,该不会还有人扯淡地把 保罗 加进来吧。
世界尽头或许不只是成年人世界后所有美好单纯品质、回忆、情感关系的毁灭,而是你不愿意付出代价重新再来一次——拒绝重生的机会,在一个个被设置好的模板中行尸走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