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秦岭密窟

秦岭密窟

主演:陈志朋,刘威州,苗清,侍宣如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22

《秦岭密窟》剧照

秦岭密窟 剧照 NO.1秦岭密窟 剧照 NO.2秦岭密窟 剧照 NO.3秦岭密窟 剧照 NO.4秦岭密窟 剧照 NO.5秦岭密窟 剧照 NO.6秦岭密窟 剧照 NO.13秦岭密窟 剧照 NO.14秦岭密窟 剧照 NO.15秦岭密窟 剧照 NO.16秦岭密窟 剧照 NO.17秦岭密窟 剧照 NO.18秦岭密窟 剧照 NO.19秦岭密窟 剧照 NO.20

《秦岭密窟》长篇影评

 1 ) 现实的湿冷里,幸好我们还有故乡

很感动。

赶着今年北京下了立秋以来最大的雨,来看《故乡异客》。

在现实的湿冷里,馋着大荧幕里外婆冒着热气的火锅。

最喜欢那句外婆倔强地扛起锄头,说的那句“生命不是在于运动,生命在于劳动”。

电影的关键词在我看来是“接纳”二字。

故乡接纳异客,亲密关系的相互接纳,自我的接纳。

山林里舞动的红龙伴着锣镲游在墨色的乡村,一家人围坐磕着幸福蛋的交响,还有鸡再也没有叫醒的外婆....都是回不去的记忆

 2 ) Love Found Love Lost

故乡异客 很难得在电影院线看到的文艺片,公映版听说比起初剪版有很多删减,但是整个电影的表达非常完整,节奏也很舒服。

不同的剧情段落基本是以城市为界限来划分的,从贵州到北京,又从北京回到贵州。

最强烈的观后感就是很真实。

一是每位演员不管是不是有科班背景,大家都贡献了自己最真诚的表演(尤其是外婆,很自然),也和人物本身的设定非常吻合。

二是服化道很真实,老家房屋的样式与布置(一眼看到我童年偶像孙大圣的画报贴在墙上)、吊在梁上的玉米、会在节日来串门的舞龙队伍、牵着牛在院子里走过的小孩、还有土坟,和我爷爷家村子简直是一模一样。

北京的房子就是本世纪初老房子的样子(墙上贴了男主喜欢的电影海报)。

男女主在小树林吵架的时候,背后有个奶奶和小狗一直认真看着的样子也好真实。

三是剧本好真实,我甚至觉得这就是导演本人经历艺术化加工了一下。

喜欢的几个点:1.女性角色从外婆到母亲到晓洁,都是很包容的像水一样的人(晓洁甚至有点过于像一个妈妈了),很温柔但同时又很有韧劲。

2.电影的一些对比细节,比如晓洁和兴贵在老家对外婆提出相同问题得到的答复、经历的相似事件都完全是反的,晓洁看到的明显是更理想化更符合真善美这种普世价值的东西,兴贵看到的是属于自己人、家里人才会展现的更真实的东西。

(看到这里我本来以为这就是电影名字的意思,故乡是兴贵的故乡,晓洁是那个闯入的异客,但是剧情走到晓洁和兴贵重逢那里我又有点不确定我的理解是不是对的了。

)3.还喜欢有些转场,比如,晓洁拿着兴贵的平板电脑踏进房间看见了一个孩子(是小时候的兴贵还是她将来的孩子?

),她和孩子向右离开画面后,成年的兴贵又从右边走出来,拿起一个钢琴玩具,开始自己这段故事。

再就是结尾外婆没有顺着鸡鸣按时醒来,但画面左下角的鸡窝里已经孵出了小鸡,死生之间,生生不息,都很有味道。

4. 固定机位的拍摄方式很像上帝视角,我甚至觉得观众就像村里或者楼道里的一个雕塑,看着这些人在这个地方来来去去,上演重复的故事,很好玩。

虽然路演时导演和男主演叶麒圣都觉得李兴贵是个不讨好的渣男,也看到有些人评价不喜欢男主人设所以不喜欢电影本身,我觉得有点奇怪。

这个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人,同一个人也会因为生活经历,在不同时间、不同地方而呈现出复杂的各种面貌。

电影要讲述让大家信服的故事,就需要真实的人物,从以前的片子看,大家也不喜欢黄世仁、容嬷嬷和安嘉和啊,但谁又能说这几个角色不是成功的艺术形象呢?

李兴贵性格有缺陷,不是完美的男性角色,并不代表这个人物没有角色魅力,我觉得他的角色魅力来源就是:他像一个生活在你身边的普通人。

再说了,如果观众都因为不喜欢不完美人设的角色而跑去吐槽导演和主演,那接下去是不是电影和电视剧里就只能有正能量人设了,这样就太虚伪太单调,没意思透了。

喜欢看完美人物形象的观众可以去看春晚和爽文,把文艺片留给喜欢的人来评价,各取所需嘛。

对我来说,李兴贵就是个真实的很有说服力的角色。

他和不同女性的关系很有意思,对外婆的亲密,对母亲的怨愤,对晓洁的冷漠与依赖,对前女友的藕断丝连,我觉得他就是在这些女人中间去寻觅他理想中的、从来没有得到过的完美母爱,包括他喜欢躺在自己母亲和晓洁的怀里这种细节,都印证了他对女友的情感需求就是一个无限包容的母亲,所以他才不愿意去回应晓洁对他的情感需求。

反过来看,女主晓洁又何尝不是企图在兴贵身上获得自己没有从父亲那里得到过的,名为“在乎我的感受”的一种尊重呢。

这种扭曲的情感关系似乎对应上了电影的英文名,love found,love lost。

兴贵的求而不得形成了他渣男的外壳和别扭的人设,晓洁的求而不得让她在浴室爆发,终于提出了分手。

随着电影情节的发展,兴贵似乎慢慢意识到真实的世界和他消极的认知不一样,他好像从自己的壳里走出来了,慢慢释怀,从依赖别人的“巨婴”突然成长为了一个愿意担负起责任的“成年人”(But,这段情节有可能是虚假的)。

当然,生活中的这种人大家会很反感很讨厌,但从艺术呈现上来说,我觉得兴贵是成功了的。

我有点疑惑的一个点是:电影在贵州部分的某段剧情应该就是兴贵所谓的、正在写的关于“一个怀孕的女人从北京来老家找她男朋友”的剧本剧情,我觉得是晓洁单独在老家的这段,但是后面兴贵和晓洁突然因为晓洁怀孕消弭了所有的矛盾,快乐地生活在一起,看起来也不像是真实的。

很希望导演帮助解答一下哪段是那个剧本,还是都是剧本。

最后想说的就是,希望李导不要放弃继续拍文艺电影,《故乡异客》能在一部电影的时长中,讲好一个逻辑完整的故事,本身就已经胜过市面上大部分的作品了。

也希望叶麒圣和慈婉彤多拍拍电影,能扛住电影镜头的演员就很难得。

加油!

 3 ) 男主很帅,贵州很美,但导演不行

(本文有剧透)230514《故乡异客》北京首映,特意从广州飞回北京看的电影,看完本来想给三星,但听完映后导演的采访,感觉得扣两颗星。

先说值得打三颗星的部分,首先片子的结构有点意思,虽然不是什么很厉害的创意,但至少可以在低成本的情况下提升一些观影体验,真真假假的男女主视角,北京贵州两地的故事。

外婆的演技非常好(或者说不是演技,完全是真情自然流露),导演镜头下的贵州山水非常非常美,叶麒圣的脸在大荧幕上真好看……男主简直是当下社会男性巨婴的缩影,在家靠外婆北漂靠女友,自私自恋又自大,有些男的真的很喜欢把找个班上说成闯荡社会搞事业……更遑论男主甚至连工作都没有,一边写着虚无缥缈不知何时被录用的剧本一边心安理得被女友养,即使这样还能精神出轨一下子。

真的得是叶麒圣的脸(和身材),才可以逻辑自洽。

导演把这些拍出来并没有什么问题,电影塑造人物并不一定要伟光正或是一定要讨人喜欢,构建一个令人讨厌的角色,带来一些警示教育意义也是极好的(比如就警示了我不能因为男主是叶麒圣就大费周章特意改签机票来看)。

接着说为什么听完映后导演的采访我觉得得扣两颗星。

导演不认为这是自己的半自传体(尽管宣传有提到),但导演回答观众提问时类似什么这部片子是文艺片所以不需要迎合商业市场你们观众可能更喜欢商业片自己只想把这部片子献给外婆至于市场爱买账不买账大不了回去拍广告赚钱的说法,属实是惊到我了……怎么着不想拍百亿票房的商业电影是您不想呗?

这也很好解释了导演为什么会塑造出这样令人厌恶的男主,以及为什么觉得男主因为失去爱而成长就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了……太油腻自恋了,真的。

有没有一种可能,人的成长是学会承担责任学会付出,而不是因为吃了个之前不吃的鱼头就要给你贴一朵小红花夸夸你长大了?

写到这里觉得还是打三星吧,毕竟观众没有导演那么幼稚……叶麒圣和外婆的精彩表演以及美丽的贵州各值得一颗星。

“生命在于劳动”,也希望导演能够多多从外婆身上学一些质朴的道理,而不是带着傲慢来审视观众。

 4 ) 懂事儿点行不行!!!

其实这部影片前面很多细节我觉得都可以用来做宣发,情侣吵架,男生总是一句懂事儿点行不行,你已经失去我了.....这些在日常情侣中很真实,很细节。

包括这个男主,女主跟他说话我怀孕了,这些对话如果做宣发个人认为是有冲击力的。

还有后面外婆再讲公公给他托梦,梦见竹子挡他路了外婆给坎了,最后一个镜头,是我看完片子很长一段时间之后,依旧记得的,外婆曾经说,公鸡中午打鸣,她有午睡的习惯,可是到最后,公鸡打鸣,外婆再也没有起来...那种平静又慢的感觉,让我一下子没反应过来,外婆静静的走了....很多的细节,一时间整不过来....

 5 ) 文艺片是很私人的体验

因为叶麒圣知道这部电影,21年看预告的时候也很期待过会不会是一个很温暖或者有思考的电影,今天看了观后谈来评文艺片确实是带有一定程度上私人的体验,也确实让习惯性分析纯粹的对和错的理科生脑子有点痛苦我在观影过程中无数次被气的想冲进去暴打巨婴男,在男女主争吵的时候我回忆起了我跟上一个男朋友争吵时他也在说我只讲感情不讲道理,我气的牙痒痒,当然也可能是因为毕业确实烦人在观后谈的时候绝大部分女生都很想吐槽男主是个渣男,巨婴,不讨喜,是不是选一个帅气的男演员就是为了让观众没那么讨厌这个角色,这部电影,感觉导演如坐针毡,想当场结束哈哈哈哈仔细在地铁上回忆起导演的话,他想表达的是一种似真似假的东西,女主去找外婆的故事可能是真实发生的,也可能是兴贵的剧本,他或许在剧本里希望他们还因为那个孩子存有联系,所以她来找他,或许他们根本在北京分手,从此分道扬镳我很喜欢导演说,接受一个人就要同时接受他的好和不好,我最近才发现我对很多人的情感都带有爱恨交织的意味。

在最后一个镜头里,外婆的午觉没有被中午打鸣的鸡吵醒,我唯一在最后哭了,因为我确实想到了年前去世的奶奶,我确实真真正正同她有过很多感情,但是我也真真正正讨厌她的重男轻女,这或许就是真正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但是我希望女主的一切都是兴贵的剧本,她一切行为化诗意化的举动都是由兴贵杜撰来的,我希望她可以洒脱一点,或许是我希望自己可以洒脱一点。

 6 ) 身在故乡为异客

我喜欢李崧鸣导演的电影《故乡异客》之中,那种极其客观和沉静的注视感。

静静坐在镜头背后,注视着自己对于情感与身体的一种感悟经历。

在归乡的过程里,透析面对亲情与爱情的疏离与疼痛的顿悟。

身体困境之下的焦灼,波及到感情的压抑与痛苦,在一次次复检之中尽显逃避与龃龉的尴尬与窒息。

回到故乡治愈与重视,在失衡的关系走向终结之后,慢慢学会注视感情和内心。

电影带着深沉的气息,在回乡异客的感情幻境里,逼着自己去注视这痛苦的过程。

像是一种奇妙的内在修行,带着注视自己的深刻力量。

实在太爱外婆章关飞老人了,杖朝之年的纯真是进入某种境界的升华体现。

开怀的笑和压抑的哭,无不升华她精神境界的那种最本源的美好。

在满怀伤痛的儿孙面前,她像是一座最可依赖的大山,用额头感知爱意,用温善治愈苦痛。

文本的对写形式,让现实与幻想组成模糊界限的拼贴,带给观众强烈的幻想空间。

也把撕裂与治愈的过程,变成一种投射入内心的自我对视,带着极其强烈的力量感。

之于感情与归属的故乡,重新面对重新注视,化解片面的观感,更宏观的去包容面对。

这回归的过程,即便是由痛苦而开始,却是带着通透一般的释怀。

所以,面对死亡和分手,都已经变换了不同的心境。

这样的作者电影我觉得很不错,排片太差了,也是很无奈的一件事。

大家能不错过就别错过吧。

 7 ) 或许,每个人都需要一部忏悔录

本片在first 影展放映结束时,导演自己因抑制不住情绪而泪崩。

而在整个现场放映过程和映后交流,观众对电影也有各种各样或褒或贬的评价与反馈。

诚然,一个作品呈现出来,就已经不再独属于作者了。

每个观众都会因自己独特的个人经验,结合观影当下的心绪产生不同的感受。

看电影就像照镜子,你曾经被渣男伤害过,那么你可能憎恶男主; 你自己就曾经渣过,那么你可能会自责、悔恨,甚至羞愧难当;你成长于相似的原生家庭或者你也曾身患重病,那么可能你对男主更多的是同情;你有一样可爱的外婆,那么你可能被阵阵暖意抚摸。

你也是贵州人,那么喀斯特地貌独有的山水风情可能会慰藉你;你已为人父母,那么你可能理解片中长辈,但更理解片里的两个孩子。

片中的母亲和外婆都是导演的亲人本色出演。

片中的很多情节都源于导演的亲身经历,片中写实的部分集中在北漂患病和外婆在乡下的日常。

前者是导演的自我曝露,他很细致记叙病中燥郁的自己,苦痛与挣扎。

母亲、女友不厌其烦地忍耐他的乖张、暴戾,直至他痊愈。

将自己过去的斑斑劣迹如实呈现,这需要有超然的自我觉醒和直面真相的勇气。

虽无法做到完全坦诚,但至少这是难能可贵的尝试。

在《忏悔录》中,卢梭诚实叙述他一生中的懦弱、贪婪、自私……勇敢地向世人袒露阴暗面。

我相信一个人只有诚实地面对自己,不断地突破对人性阴暗的本能保护,才能走上自我和解的救赎之路。

导演设置了悲喜生活的两种可能,在这些情境中,母亲、外婆、女友虽然也会抱怨甚至愤懑,但她们依然坚忍承受,直至一切归于平淡。

这种对女性形象救世主般的理想化塑造,或许是因为导演对她们的感激和愧疚,所做出的补偿意义的表达。

在很多人看来,男主的转变突然了一些。

这可能因片长而导致剪辑制约的原因,也可能是导演对自我转变的感性期待。

他期待自己能像在电影中一样蜕变、解脱。

映后,有观众问导演是否达成了和解,他回答“应该是的”。

但我想和解是一生的,即便某一刻释然了,那些藩篱也只是暂时隐去而已,这是我自己最悲观的表达。

所以,“You can checkout any time you like ,but you can never leave”。

或许我们都在寻求自我和解之路。

如若信仰神明,那么便有幸获得一条捷径——向神明忏悔祈祷。

如若没有信仰,那么便只能寻求超脱于自己,向自己忏悔,以获得安慰。

这也是自我和解之路最难的一条。

有很多人说导演自我沉迷,可是谁又能免俗呢?

谁又不是从探索自我开始探索世界的。

一个作品首先是内心世界的自我探索。

这是一篇不怎么坚定的说教,早已脱离了电影的评论。

满篇“或许”、“可能”……这样。

最后按惯例应该冠冕堂皇装逼一下,追求真理的过程,始于勇气,止于对真相的捍卫。

(想看导演剪辑版)

 8 ) 超越形式的情感 作者发出邀请的私人体验

《故乡异客》*超越形式的情感 作者发出邀请的私人体验既然电影票根变成要邀请函,那这篇评论文字也将会变成我与影像的私人谈话。

在絮叨过度解读的言之空物以前,先简短地聊聊结构和音乐给影片带来的效果。

音乐作为锁住记忆的介质,也作为影片转场的一种手段。

由于涉及由光的二象性延伸出的记忆的二象性的主题,影片的结构特殊,存在很大一部分前后平行对照的篇幅,过渡这两个整体的则是外婆屋里那只八音盒。

音乐作为开启另一段记忆可能的触点,若有相同经历则可以领悟,音乐对于某段记忆或经历那段记忆时主体情绪有着惊人的保留能力,这让突兀的拼接变得合理,且与讨论记忆的主题相连。

对整部影片的观影体验,我将其分为前九十三分钟和最后一个镜头。

可以如此干脆切分的原因是我前后观影状态的截然不同。

我对记忆和影像关系的热忱让前段影像背负了很多刻意的思考和蹩脚的分析,过多对比和假设。

而最后一个镜头让我挤出的答案显得苍白,因为影片已然被注入很饱满的情感,它留下了外婆这个人的痕迹,而非人物。

真挚的情感总能冲垮理性的算计,眼泪在最意想不到的时刻夺眶而出,随着字幕的滚动,我热烈鼓掌。

可能我如今每打下一个字所依靠的对影片的印象也会因为对外婆的喜爱而产生偏移,但这不影响那个客观的《故乡异客》的存在,也不影响其他评论对影片嵌套结构生硬或琐碎的唾弃,或是对其他人物形象明显缺点的指责,亦或是对导演映后陡然提起的“价值”的不屑,因为说到底看电影仍然是一种私人体验,它和记忆同质,允许平行的存在。

那仔细来聊聊我得到又被我摒弃的有关「记忆与影像的关系」的答案。

影片最开始先在平静的叙事中穿插一些记忆出现偏差的零星碎片,像是有关母亲头发的回忆。

此时从北京赶到贵州的女友充当起一个中间人的角色,它带着一个记忆样本碰上另一个记忆样本。

之后在更多以男主为主体的倒叙或记忆中,我们可以得到第三个样本。

事件总能不断在新个体中创造新的记忆,这是人与人交流接触的证明。

影像对这种现象的投影则是对于内容的一种重复,好像困住男主的不是他残缺的身体,困住女主的不是有关转学的阴影,而是记忆,它在一遍又一遍束缚他们。

这种「记忆的即时主观性」,它让记忆随着时间越来越朝记忆主踢情绪趋向的样子变化。

记忆出现偏差,不是因为现实经历与记忆的错位,而是记忆会被主体更改,根据时间、情景、当下回忆的气氛、环境以及本体人的情绪而产生不同程度的位移。

但这种重复的影像呈现形式不同,坐在船上母亲和瘫在床上男主对同一段记忆的回忆画面不同。

这种重复于影像上只停留在内容上,这是记忆与影像的第一类“重复”。

完全平行对照的重复可以归为第二类,这种「安慰型记忆」容易引发对真假的直接发问。

当谈及的事件,镜头的设计,人物或物品的摆放都如出一辙,仅有记忆主体在发生改变——陪伴外婆的人从女主变为男主,所有细节和外婆给出的回答却形成完全的对立,这两个貌似平行的记忆是否存在真假?

那么电影是否在用影像行蒙骗之事?

能够变成回忆的都是发生了的,能够被投影出来的都是被摄像机镜头记录下的,既然都是存在于过去的,无实体的,又如何判定。

记忆和影像在时空轴上的呈现都是过去式,是不能流动的,只能在不同节点被人为的不断复制,因为记忆和剧本都是人为书写的,从而影像和记忆能同时同地并行是有道理的。

它们起到相同的「安慰作用」—若选择相信每个记忆或影像独立存在的并行可能—主体美化记忆就等同于我在此处过度解读那两段平行的影像。

它们创造的是一种对记忆二象性讨论的体验,并且留下了唯一相同想通的形象——外婆,记忆会改变但主体接触到的人给予主体的感觉不会变,外婆永远开朗真挚,并加倍且无限留在更多记忆的节点之中,这与电影超过时间留下真实的机械复制影像原理相似。

最后很粗暴简单地谈一谈我很喜欢的和我很不喜欢的那些影响影片质感的物质或媒介。

物质是指导演无法人为干涉产生却有意捕捉的雾,它在画面上呈现的效果与记忆的模糊质感十分自洽,又携带强烈的地域性,容易引起共鸣或引发向往。

并且导演为了呈现雾有一些明显的设计,例如在人物谈话过程中将镜头右摇至无人空镜任凭薄雾弥漫,或是将人物完全置于风景之中让雾气穿过他们的对话,他们躯体的缝隙。

和最后舞龙那场戏相似,这种对真实生活诗意感受的捕捉让体验跳出真实框架,找回记忆中图像独有的质感,允许感性伸展成为不被打扰的美。

媒介是指完全刻意安插在各个边边角角的影迷向细节(海报、外放的音乐和更小银幕中的经典电影片段),导演对其的解释归因于他套给影片的“作者电影”雨衣。

前者可以轻易为影片带来某种灵气和美感,是浑然天成的。

后者则很容易变成导演将个人喜好强加于影片的把柄,于观众眼中易变质为矫揉造作露出的马脚。

这两种质感是矛盾的,也成为争议,阻碍影片发展真正的统一风格。

*最后的最后谈及一点我和朋友对于本片的争论,争论的点大多集中在对男主形象和男女主情感发展剧情。

朋友拒绝接受男主人物形象和这对情侣缺乏交代的情感转变。

而我拒绝接受给个体经验出发的私人影像硬上的价值的行为。

我俩的区别仅在于是否对影片讨论话题使用的形式结构感兴趣,以及是否能被片中情感精准地触动到。

有的人能,有的人不能,归根结底还是那句话:看电影是一种私人体验。

 9 ) 时空上久久的离别将故乡真正赐予我

比想象中要好。

风格蛮沉静,没像很多处女作文艺片那样过分跳脱或者孤芳自赏。

时间复诵回环,记忆好像也在流动,除了亲人和故乡的山水,其实没有什么是确定的,真实的。

情节上稍显俗套刻意,靠争吵、分手来推进情节,但是最后归于故乡和幻想的贵州部分还是很漂亮的。

导演有点冷幽默的真诚加分,很喜欢关于晴天丧事阴天喜事的解释,也喜欢剧组对人物心理的尊重。

叶哥贡献了很好的表演,其实有那么一刻我特别想接过话筒跟他说说话,我想问他,你和故乡的关系是怎么样的?

你最理解兴贵的哪部分,又最讨厌他的哪部分?

还想跟他说,你也对自己好一点好不好,没有人教过你也没关系的,我们可以成为自己的父母。

但是在我即将要举手的那一刻,我看到他笑了。

黑色的鸭舌帽挡住小半张脸,很浅、很短暂的一笑,我一瞬间就不想说任何话了。

想给你世界上最最自由的、配得上你痛苦的祝福:无论你想要的是什么,我都会祝你得偿所愿。

 10 ) 爱的故事温暖 观影需要琢磨

观影中比较迷惑,兴贵的截瘫是如何康复到能正常走路爬山跑跑跳跳的,也在猜兴贵为何截瘫。

兴贵从截瘫到康复来的太快,十分迷惑,以至于错误的认为影片出现时间轴错误。

到结尾字幕才恍然大悟,影片是按时间顺序叙事。

前段后段对称的叙事很是亮点。

影片着重讲述了外婆年轻时的悲惨经历,让熟悉民国历史的我感受到深深的共情。

民国时贵州外婆艰难的逆境,正是外婆能够坦然豁达乐观生活的缘由。

是在离婚难以启齿的时代里外婆支持妈妈离开渣男的原因。

外婆也是情商极高的人,同一件事能够在不同人面前完美讲述。

为作者与外婆的情感打动。

同样感谢女友对男主爱的不离不弃。

外婆对老辈人经历的不同介绍很是细心。

温暖的一家人。

《秦岭密窟》短评

导演交流场,就跟导演说的,没想那么多,就是顺其自然拍出来了,也希望排除其他导演的影子,形成自己的风格期待下一部☺️

10分钟前
  • Monech
  • 力荐

外婆是全片唯一亮点

12分钟前
  • 默Mooo
  • 较差

字数超额,优点另放缺点:导演说他想拍的是一部关于三代女性婚恋观的差异和变化,以及她们在这过程中表现出的顽强的生命力的片子,如果真按这个主题拍会十分动人。但很遗憾,我并不认为影片看完后能带给观众这一感受——因为男主的存在感实在是太强了!整部片子都是以他的视角进行叙事的,第一部分是潜在叙述者,第二第三部分围绕他拍摄,三位女性的戏份实在不多,电影中女性都沦为了衬托男主的配角。而男主又是“渣男”形象,我能看到的只有一个疑似大男子主义、以自我为中心,自卑且敏感,并依仗别人的爱去伤害他人的人,看着他和女友的对话我感到很窒息,“爹味”太重了,男主对外婆很好,但对女友和母亲实在一言难尽。最后,看着手里的海报上写着“爱始于接纳”情绪复杂,接纳是指女友和母亲对他的无限包容,还是他站在至高点上施舍给她们的爱?

17分钟前
  • 今天也要吃饭
  • 还行

虽然说怎样玩时空和结构都是作者的个人自由,但这种北漂和三十岁大众焦虑的主题,实在自溺也不高级。房里贴艺术片海报,要写剧本买房的文艺青年形象真是典型的让人烦。功于形式,结果亲情就像在救场。

18分钟前
  • 良卓月
  • 较差

“年轻人回乡除垢”这句话太精辟了

19分钟前
  • 沉默鹰
  • 还行

5.7深圳映后场,忘标现补。非常诚恳的一个电影,导演为人也很真诚,青年导演中难得的朴实人;导演讲话语速不快,但是讲得很有画面感,电影最出色的也是画面。剧情上虚实相生,不好在留白太空,留空间是好事,有些太多。

22分钟前
  • 月印万川
  • 推荐

片名温柔地剧透了一切。在相同的场景中,导演通过精巧的剧作完成了私人却又动人的影像。赌一手最佳文本。

26分钟前
  • 花生大少
  • 推荐

带着yqs粉丝滤镜我都无法跟这个电影和解

29分钟前
  • Tang.L
  • 较差

观后感就是 居然没有很难看 但是确实生硬 人设我不喜欢。最好的是外婆 其次是景。姐姐和yqs人都很好看 台词略不行。yqs说方言超自然的 喜欢 说普通话立刻:切音乐剧模式。不够沉 还需多磨!不过也有很多可爱的地方比如踩高跷 打太极 拉屎(?)还被打了好多的屁股的码我真的笑死

31分钟前
  • 沈四✌️
  • 还行

#BJIFF12# 好的,我知道导演最后和自己和解了,那就没啥好说的了www 很喜欢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贵州的段落,像雾一样迷迷茫茫,像是现实和虚拟交织融合。北漂部分确实因为男主很渣(后来才了解到是因为生病的原因)所以没啥好感233 同一件事会因为不同的叙述人而展现出不同的风貌,很喜欢这点~外婆真的很可爱~最后一幕竟然有一点点泪目TTUTT

34分钟前
  • 口水软之助
  • 推荐

报看

37分钟前
  • 李雾浓
  • 还行

好喜欢啊!

41分钟前
  • 不散
  • 力荐

长沙66号放映室“失去些什么才会成长”“爱要摈弃自私”30岁才算成年的导演终于悟出这些道理,然后把它拍成电影。被迫营业的导演在映后交流中表示,“不喜欢做路演,以后也不会拍文艺片了,只拍那些不用动脑子的片子”太没有志气了,搞文艺的,连面对点负面评价的勇气都没有,还搞什么文艺。

44分钟前
  • Franzen
  • 较差

#15th FIRST# 竞赛入围。7分。我看见了好多只鸡哈哈哈哈。毕赣mix洪常秀这种奇怪口味的配方居然也能成立,也挺匪夷所思的。故事第一段第三段的《这时对那时错》玩得真挺有意思,因此在我看来片子可能只有第二段是生活而头尾都是剧本。当然毕赣式的时空观(由天空之城主题曲八音盒引导)就用得生硬了。第二段的母子关系写得到位且准确,对外婆的感情以及外婆所有的表演也很动人。本片可以说是“毕赣作为方法”,除了时空观也包括了调用自己生命经验的创作方法。

45分钟前
  • 胤祥
  • 推荐

兴贵,你个吃东西吧唧嘴的渣男!分分钟踩在我的雷点上!我要打你!(ps把路过的牛刷成斑牛那里笑得好大声

46分钟前
  • little ash
  • 推荐

First21/大量的互文勾联展现一个家庭的轮回,老去的人在坟里,新鲜的生命正在孕育,一切都是结束,一切又都是开始。最后的字幕和音乐一出来没忍住哽咽了。人生太神奇了。

50分钟前
  • 阿泽
  • 推荐

男主和女主的世界中得到的许多答案都是相反的,为什么要在石头缝里种萝卜,外婆想不想公公,做童养媳的时候公公对他好不好,李茂中进村后到喜事和丧事;妈妈来送鱼时外婆的反应。在这个相反的世界中,男主和女主最终汇合了。导演,对男主还挺宽松的。 贵州的乡村好美。 给个好评支持

51分钟前
  • 豆瓣阅读star
  • 力荐

一、节奏失衡男主的转变非常生硬,可能导演想表达一个情感与身体都失能的男人随着身体的恢复成为了一个懂得女性的男人?但是外在与内在冲突均没给出答案,莫非是女朋友怀孕让他瞬间成长了?二、长镜头的失效纪录片由于特效导致无法去编排场面调度,对于一部剧情片如果这么做,就是偷懒了,许多情感冲突不如做分切。三、献给外婆?这是一个男主电影,是乡土和三位女性拯救了他?听完导演的回答…改分

56分钟前
  • 绿洲
  • 很差

贵州电影加油吧

59分钟前
  • 影藏人
  • 还行

女主确实不懂事 没眼力见儿 不懂人情世故 缺情商

1小时前
  • 李姓游客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