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f you don’t know what AIDS was and what did that mean in 1980s, it would be a great drama for you to understand the situation.一部橫跨十年時間的電視劇,講聞艾色變的八十年代裡三個來自不同背景,有不同個性的少年,直接這個議題。
主要劇情都是在1981,1983-84,1986,1988,1991這幾年,分別表現了AIDS隨著時間由陌生到被認識的過程。
開頭用Ritchie倫敦之行前的晚飯間談話來塑造他的面具形象,他要讀的不是法律,而是戲劇,他去倫敦是想逃離小島,做個快樂自由的gay;Roscoe的家人恐懼於他的homo身份,獵巫一樣幾乎要送他回去尼日利亞驅魔,變裝華麗地離家出走;Colin從鄉下來大城市在西裝店做學徒,是那麼規行矩步,10點前回到寄宿的家,一邊跟媽媽通電話表現自己的乖巧,一邊跟阿姨的兒子眉來眼去......開首總是自由奔放,歡愉糜爛的,誰也不當AIDS是一回事,直到身邊的某個誰不再出現,最後只是一具無聲無息地消失的屍體,而生活脫了序,他們不相信會有一個病是會針對一小撮人,會有一種癌症是傳染性的,因為他們覺得是一些歧視、獵巫和針對性的陰謀論,而他們也天真地以為這是個美國才有的病,他們在倫敦,不會有事。
直到這是個不得不直視的問題,恐懼散播到他們的四周,無處不在,或是在午夜失眠,或是在對於這個病的無知,跟那些他們的格格不入和標奇立異一起共存,打上一個個不對等的標籤,亦與他們的孤獨共存,因為這一小撮人在社會上沒有地位,會被污名化,會被投以奇怪眼光,在被性騷擾時亦只能忍氣吞聲,但他們之間卻有愛,有團結,有鼓勵著彼此。
他們的認同到今時今日依然大部分都是來自於跟自己一樣的社群,卻不是upbring他們的家庭和父母。
We are young and ashamed. 他們為了他們自己是誰而驕傲,他們不願覺得羞恥。
Lots of boys going home, for good, and we know we will not see them again. 我覺得這部劇得剪接和過度很有impact,那一張張祝福問候的卡片卻寄到了焚燒的大火之中,跟那個曾經存在的人和他的物品一樣,在笑和淚之間化為烏有,成為家人口中不願被提及的秘密。
Jill在整套劇裡的推動力很強,她不是只圍著這些男孩子團團轉,而是去盡她所能,去送物資,叫醒他們,去地下的義工團體接電話,去主動了解更多這個病,而戲劇衝突上,她又是一個表現父母無能狂怒的對立稻草人,是你害他脫了序,你根本沒幫任何忙,是你蒙蔽我們作為父母看見兒子內心的機會,是你阻礙了......去諷刺怎樣才算是愛和方式。
彷似局外人,卻又是奔走於所有人之間的角色。
這劇也不是膚淺地叫人要潔身自愛,要戴套,而是這些生離死別,這些被撕碎的快樂溫柔,在第三集Colin的人生走馬燈flashback揭曉,儘管活得規行矩步,被打印店老闆誇了就開心個半天,沒有天上繁星般多的床伴和夜夜笙歌,也沒有真愛,最後亦落得安靜地死去的結局,在一個個友人熄燈入睡時以電話鈴聲打亂他們下半夜的夢。
「罪」是甚麼罪?
是處於社會不被看見的角落,貪圖人性本來的慾望,求愛卻被說成不自愛,還是搬出法律條文指責、隔離染病的人?
《愛在瘟疫蔓延時》,而愛本是無罪。
在這段瘡痍滿目之中,有人去過抗議藥物公司提升藥價,有人fuck the MP,直接給Thatcher的咖啡尿尿,有人躺到街上。
Ritchie有普通人的懦弱,卻沒有羞恥。
這個人物有瑕疵,他不敢面對問題,對朋友仁慈,對陌生人惡意傳播,甚至連痛罵那個無心傳染自己的Donald都不敢,卻敢說一句”I’m gonna live”,敢去做化療,卻在失去一切時驟然回首,去給他的家人做一頓晚餐,哭訴著自己再也沒有機會實現那些星光熠熠的夢想,給他暗戀過人在車頭燈前跳一段小小的芭蕾舞。
這刻的他,再也不能自欺欺人,再也不是那個沐浴在掌聲之中的舞台劇演員。
他華麗地登場,卻落寞地退場,跟Colin殊途同歸,毫不忌諱地對母親講著自己天馬行空的想法,Ritchie離開人世時還沒來得及跟自己的好友們道別,甚至沒來得及說一句話,死在聖誕節之前。
這部片是壓抑,又帶著敬畏的,不避談AIDS的多面,又不避談性是最大的源頭,然後又帶出一些同志困境和認同上的思考,比如是homosexuality的定義,而Ritchie養病後又再帶起父母的「無能狂怒」,一個個長鏡頭講表現他父母的控訴和無能,將患病的錯歸咎於別人,將自己眼中「乖兒子」形象破滅、對患病的無能為力和多年來對兒子的無知發洩到別人身上,Ritchie媽到他死了都不敢去面對兒子真實的一面,便由Jill的質問和海邊對峙來回應這些無能狂怒,也點出了「罪」是甚麼,是來自家人的排斥和不認同,是來自社會對他們的漠視和自私,詆毀和偏見,regarding 有句台詞說「要是患病的都是異性戀,世界早變了天」。
我始終都喜歡結局最後兩個場面,在笑與淚之間過本應是親友歡聚的聖誕節,憶起了那些只存在於記憶裡的友人,在平平無奇的一天演著《第十二夜》的一小段。
“Mum, I’m not dirty. I never did anything bad. I really didn’t.”這一段,總會讓我想起,Danny的那句”I’m clean.”,而他當年是承受著怎樣的壓力和痛苦,無聲控訴著這個世界賦予他的「罪」。
這部片,大概能窺探一二,前人經歷的痛苦。
19世纪已经有了艾滋病毒的概念,但是在父母不理解,邻居说闲话,工作不雇佣同性恋的时代背景下,没人会向公众宣布,我是一个gay,也不会去了解艾滋病毒导致的艾滋病会怎样,即使传言已经有无数男同已经死去,可相关报道少之又少。
科林是一个极为规矩的人,待人友好,工作勤奋,但就那么一次遵循内心偏离“规矩”的轨道,他的历史于24岁终结。
可他临走前有母亲对他性向的理解和亲人朋友的陪伴。
Ritchie在知道他感染了hiv后,他哭着给妈妈打电话,他跟妈妈说我爱你,他回家给家人做了一顿饭,他把自己的餐具撤走没有跟家人一起用餐,他跟曾经喜欢的男孩表了白,他说他没有以后了,他在喜欢男孩的车灯前跳了芭蕾,他回到伦敦跟朋友说他想活下去,他努力治疗他努力生活,可他还是去世了。
吉尔她们在大街上为死去的hiv患者抗议,控诉药商哄抬价格,但是警察来了,他是来抓他们的,打他们的,有些司机在骂他们要用车碾压他们。
那个时代给他们的尊重少之又少,对他们的死亡只当谈资。
一开始抱着消磨时间的想法打开,看着看着就被剧里人物的性格打动,敢爱敢恨的年轻人们的确让我大开眼界;随着一个一个die of AIDS氛围开始变得不同,真正令人深思的部分也缓缓拉开帷幕。
我喜欢Jill,作为唯一一个女性角色,和男生朋友们相处起来丝毫没有隔阂,甚至在他的朋友们一个个生病或者陷入困境时,她都出现在他们身边给予自己的帮助。
我为Ritchie感到惋惜,他自卑,他的自卑让他最终走向死亡。
He is beautiful gay,but he died of HIV.他多么漂亮啊!
活得多么勇敢啊!
游行的时候他紧紧抱住警察的脖子那个画面,我怎么也忘不了。
他说自己想活着,他接受一切治疗手段的介入,但是最后还是默默离开了这个世界,甚至没有能见到自己最好的朋友一面。
Anyway,人类社会大部分的进步都是建立在pioneers的牺牲之上的,到今天LGBT群体已经变得不再令人恐惧,大家不再闻风丧胆,这是进步,也是Ritchie Collin Gloria这些人逝去带来的一小部分意义之一。
最后圣诞节的画面让人眼泪止不住的流,大家在追忆逝去的朋友的同时,也学会了珍惜家人和朋友,这是一个圆满的大结局应该有的桥段,也是意义所在。
推荐给所有人。
先来说说现在。
现在的伦敦大家还是很浪,大量app约人很容易,大量的party event,但是有两点最大程度抑制了hiv在同志人群中的传播。
1. U=U. Undetectable=Untransmittable. 就算你感染了hiv,只要按时吃药,按时检查,控制住体内病毒量,不传染给你的partery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2. 假如你不能保证自己一直在进行安全性行为,也不能保证你的伴侣hiv status,按时服用PREP ( PrEP(全称Pre-Exposure Prophylaxis),它是一种预防HIV感染的方法,通过提前服用抗病毒药物,使之在体内达到一定浓度,从而阻止HIV入侵,降低HIV阴性人群感染HIV的风险。
)可以99%让你不被感染HIV. (还是有丙肝,梅毒,超级淋病等非常非常棘手的性病感染的可能性的,如果可以,尽量不要乱交)其实这篇文章10年前就想写的。
只是没有想好适合的平台。
然后最近就看到了这部剧,虽然80年代hiv泛滥的时候80年出生的我还是处男,但是写写我的经历也算是个回顾。
我是97年在北京上的大学,大二的时候开始了第一次的性生活,也不是啥值得骄傲的事情,在某个猥琐的场所失去了我的第一次。
忘了从哪儿接受到的知识,就觉得hiv跟同志有着非常强烈的正相关。
(当时就有新闻说,中国hiv感染者过百万)所以很担心。
大三的时候学校组织要献血,很担心会被查出来hiv,这样的话就彻底身败名裂了。
于是提前几天试图去大学附近某知名综合医院去查血,找到咨询台,小心翼翼的问大妈,请问哪里可以查艾滋病?
大妈像看怪物一样看了我一眼,说,大小伙子查这个干嘛?
我直接语塞。
她看我没有想走的意思,想了想,说,你去门诊后面出国体验的地方问问。
我走上那个临时建筑二楼,问他们,请问你们这儿查艾滋嘛?
一女的回答说,不单独查,你要是出国体验可以。
于是就彻底放弃了。
后来就硬着头皮去献血了。
再后来就找了比较稳定的男朋友,性生活基本完全不带套。
再后来就到了英国学习,中途大部分都是都是有男朋友的,偶尔偷吃或者在空窗时候yp也都是带套为主。
当然,kj一般都是不带套的。
这期间对hiv的恐慌也少了一些。
再后来某次通过gaydar.com的聊天室约了一个目测大概55岁-60岁左右老头,非常hung,大概有9寸吧。
我给他口了一会儿,然后就带套尝试了一下,当然是不行的。
遂放弃。
闲聊我就开玩笑问他,你尺寸这么可观,年轻的时候肯定很浪吧,该不会是poz吧?
他愣了一下,说,我是poz啊。
不过我一直在吃药,你应该没事的。
我当时就傻住了,第一次跟poz的接触!
而且我bj的时候没有带套!
我说,你应该提前告诉我的。
他说,我不觉得我们进行的行为有任何可能导致你会感染的地方,所以不觉得我需要告诉你,而且,你也没问啊。
(感激他事后没有骗我的同时,我还是很愤怒的。
他有在发生行为之前告诉我的义务,不管我有没有问)。
我愤然,直接就出来了。
回到家是凌晨两点多。
我就在gaydar的聊天室里面问我该怎么办。
里面善良的看客们就告诉我说,你还愣着干嘛,赶紧去挂急诊,要求PEP啊。
我去看了急诊,被护士姐姐晾了两三个小时,终于在早上7点多见到了医生。
医生给我抽了血,然后问起我的情况,有几个重点, 1,有没有anal,2. 有没有内射,他跟我说像我这种只是没有带套口的话几乎没有风险(it's unlikely for you to catch the virus. the risk is extremely low),应该是不需要吃药的。
但是我坚持,强调说也不知道那个poz在anal 的时候套子有没有破,他也没办法,只好给了我开了two mixed的pep(根据你的感染的可能性的评估,有两种药混合或者三种药混合的pep)。
给了4天的药量,后来25天的药需要到当地的性病诊所接着取,因为还需要有后续的测试。
性病诊所里面的胖护士跟我聊天,我问他说,你oral的时候会带套嘛?
他给我翻了翻白眼说,god no. 然后就跟我说通过oral感染的机会非常非常低,几乎只有理论可能。
实际检测到100%确定的case没有报道。
(这个有待商榷,只能说可能性非常非常低)我把28天的疗程吃完了。
每天在早饭cereal之后服用,也没有出现什么副作用。
再后来就有机会认识了一些其他的poz的人,还是很担心,但是就好了很多。
也得知unsafe行为的更大风险是其他的std,包括e肝跟梅毒,如果不及时治疗,后果可能会很严重。
会给自己,给你接触的人带来很大的麻烦。
再后来就是知道了prep,最近几年英美都开始大范围在同志人群中普及了。
有了这个,基本上控制住了hiv在同志人群中的传播。
尤其是最近这两年,基本上只要你有这方面的担心,都可以获取免费的prep的药物。
而且还有所谓的daily mode跟event mode都同等有效。
前两天刚刚看到,中国也开始规模化试点了,“科学解救了广大的同志人群。
感谢伟大的何大一教授。
”看完这部剧,我只想这么说。
好幸运晚出生了这二十年。
现在是凌晨2:17一口气看完了5集,心里说不出的滋味以前看艾滋病的影视剧都是在已经知道艾滋病的症状和危害后人们面对的问题,这部拍出在所有人面对这个突如其来的“同性恋才会得的”病不知所措的情况,很揪心。
医院里很害怕,不分清红皂白抱着宁可错杀也不放过的心态,社会上很害怕,如果你有同性恋倾向,不好意思我们不会雇佣你,甚至身边的人也会害怕,因为没人了解这个东西。
一开始我真的是笑的合不拢嘴,最后也是留下了泪水,为那个做所有事情都勤恳认真的科林,为那个独自回到岛上月光下跳舞得里奇,为最终和父亲达成和解的黑人小哥…
I'm gonna live. 当我以为瑞奇会被患病的焦虑和绝望打倒时,他笑着说出了这句话,而我也为他对生的渴望所震撼。
如此可爱的男孩子,希望你永远与最爱的acting为伴,在融融的阳光中live your life。
说说Colin……我以为这样背景的男孩会永远自卑保守下去,但真相揭开时又让人生出些“原来如此”的感受……如果他最后还能有一线清明的话,不知他会不会对来到伦敦而心生悔意呢。
因为来到这个城市,他碰见了一个人渣感染了病毒,但也与一群开朗活泼的朋友相遇,共享了一段美好自由的时光。
如果是我的话,我还是会庆幸……人生际遇已然如此,但在最后的关头仍然有母亲耐心陪伴,朋友真心相待,死后仍有陌生人为我所遭受的不公正待遇而愤慨。
病毒能够杀死我们的身体,但杀不死人类的温情和友善。
顺便,我想在新冠肺炎后,也许很多人都有过和Colin被隔离那段相似的体验,活动空间被限制,无法与外界有任何亲近的接触,房间被落锁,门口被监控,一切用品被严格管制……我不想多说什么了,只是无可避免地对人们面对“未知疾病”时的种种言行感到失望。
最后是全剧最爱的Roscue(名字不知道有没有打对)。
他活泼可爱,反叛大胆,在故事的开头就完成了自我审视,找到了自身与世界相处的方式,在经历了这一切后又与家人和解,在我看来是非常幸运非常完满的人生了,真好哇。
看完一遍后速评了一下,只是想把这些迫不及待冲出口的话表达出来,很多剧情细节可能不是很清楚,也许以后会继续完善。
最后,对于剧中这些可爱的人们——这不是罪,我爱你们。
蛮有深度的,看完第一集的感受,转眼看了看豆瓣评分,果然不出所料,这种剧对明天要答辩的我来说还是无法忘却紧张和压力,反而更加depressed😅,或许可以等一个正常心态的时候看看剩下的几集。
/答辩结束,在看到Richie因为自己得到了“后果”时候心情是复杂的,我知道这里有一部分甚至很大一部分都是他的错误,但是我不能跳出上帝视角来侮辱他。
Colin正如Roscoe所说,他behave,no sex and we love him,但是最后的结果还是没有尊严的die of AIDs。
我不知道自己为什么难受,总之看到后面为了自己的权益strike,突然又觉得眼角湿润,尤其是看到Paul说的,fight with AIDs,no gays…这大概是最让我头痛的一部剧了,因为我无法客观的描述分析我的感受。
/还想写,所以补充,我希望第二季看到Jill的故事,这是我第一次感受到I love u 不是只存在于情侣之间的甜言蜜语,而爱是一种力量,我也很希望拥有Ash和Jill这样的伙伴,当你负重前行的时候,说没关系,都没关系的。
这才是真正的love is love。
ps,全剧最戳我的一幕,Ash躺在Richie的旁边,如果你想,我愿意被你带走。
这种可能看起来很愚蠢的自我奉献和牺牲莫名打动了我,他们的爱是超越情侣,爱人甚至家人的。
文章首发于深焦DeepFocus,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这是罪 | 罪与爱是冰与火的交织作者:特洛伊微博/豆瓣:@dasisttroy时间回到80年代。
华灯初上,霓虹灯下,轻快的电子乐和令人迷醉的迪斯科响彻凌晨三点的伦敦。
五光十色的灯光洒在每一个20岁男孩的脸上,映衬着他们难以按耐的情绪。
他们大胆地享受着酒精带来的快感,其他同龄男孩的亲密陪伴沦为陪衬。
而在这极乐背后,一股渗透力极强的力量逐渐笼罩整个伦敦,试图泯灭这群男孩甜美潇洒的生活。
《这是罪》中的四位男孩正是如此,他们如同其他伦敦男孩,享受快乐的同时,面临着一场史无前例的冲击和挑战。
《这是罪》剧照这并不是《这是罪》主创罗素尔·戴维斯第一次创作与男同性恋或政治类话题有关的剧集。
早在1999年,罗素尔便为BBC打造了《同志亦凡人》。
开播后,这部剧集声名大噪,传至美国,被有线电视台Showtime拍下版权,拍摄美国版《同志亦凡人》,开创了美国本土男同性恋剧集先河。
《同志亦凡人》作为小荧幕同性恋代表作,意义非凡,他不仅影响并引导了美国接下20年的同类剧集发展,同时,将边缘群体的生活呈现至小银幕,让万千观众察觉到,原来主体社会长期恐惧的他们,不过是凡人,是有情欲有需求的所有人,传达娱乐效果的同时响应了21世纪的比较政治正确。
作为一部剧集,《同志亦凡人》也像一本教科书,指点百年来社会对该群体错误认识,冥冥中改变着主体社会的刻板印象。
之后,罗素尔坚持创作相关主题作品,比如《英国式丑闻》和《未来岁月》。
在这两部剧集里,他始终讲当今政治作为故事基石,在此之上,深入探讨各类社会问题。
作为同性恋编剧的他,致力于将不同年代的群体问题融入政治,为我们讲述最为真实,也最动人的少数群体故事。
《这是罪》剧照艾滋爆发40年后,2021年的今天,《这是罪》重述只属于那残酷无情80年代的故事。
故事发展呈双线发展,两条主线 —— 艾滋病情的爆发和五位主人公的生活,分别交叉作用,相互影响。
时间缓缓道来,埋藏在开头的艾滋主线,在五集的逐渐发展下,慢慢爆发,时时刻刻冲击着另一条主线的发展。
罗素尔对80年代艾滋病情的描绘是隐晦又委婉的。
他并没有直接展示艾滋一时爆发所带来的无法控制的变化,而是通过角色在心理上产生的恐惧,或生理上觉醒的防范意识,缓慢道出艾滋营造的“死亡氛围”。
或许艾滋的叙述是残酷的,但在一个又一个“死亡宣判”前,剧集中大大小小的角色奋勇抵抗,讲述着人生的不公,为少数群体在那偏见感极强的80年代,争取一席之地。
这一个个无名之辈,一个又一个20岁的男孩,在与命运叫板,与病魔抗争时,闪耀着人性光辉,展现着在死亡终点前的释怀和无畏。
同样,正是这类“反命运”叙述,五位主人公的塑造才更加成功,立体。
里奇,罗斯科,科林,阿什和吉尔,分别代表了这个群体的不同人物。
里奇自信活泼,罗斯科大胆仗义,科林温顺乖巧,阿什温暖体贴,而唯一没有该群体身份却又紧紧将这群体凝结在一起的吉尔善良又包容。
里奇和罗斯科是被原生家庭抛弃的代表。
他们从小生长在无爱的环境里,渴望着他人的认可和爱。
这类人物通常是同性恋剧集,甚至是当代都市剧集角色的主要背景,他们抛下出身时的悲哀,披荆斩棘,一步步迈进大城市,寻找自己的根基和归属。
在正常的普世社会里,他们凭借自己的不正常获得正常的人生。
科林和阿什虽然个性相反,但他们就像晨曦后的阳光,温暖动人,用爱包容着群体的每一个人。
《这是罪》 剧照吉尔作为唯一女性角色,在人物结构上,反映了80年代独有的女性角度,让我们从女性的视角体会同性恋群体的挣扎,感受到同作为少数群体的女性群体的包容和人文关怀;同时,在人物叙述上,吉尔始终是该群体的绑带,紧紧链接着群体内部每一个人。
在开头,她将里奇介绍给阿什,奠定了这五人家庭的根基;在中途,她号召身边所有人,为同性恋群体发声,昼夜颠倒地为艾滋调研;在结尾,她带领罗斯科奋不顾身前往怀特岛拯救里奇,最终虽然以失败告终,但她的勇气和毅力征服了固有的刻板印象。
《这是罪》 剧照正如剧集正式宣传海报所说 —— “当世界抛弃他们时,彼此成为了他们最坚强的后盾”。
事实如此,在充满暴力和歧视的80年代,朋友替代了家人,成为该群体所有人的第二家庭,他们五人之间混杂友情和爱情的留白,使得五个角色互相深入了解,发现对方都是自己在灰色时代下的唯一支柱。
跨越十年时间,五位主人公经历生死离别,体验悲欢离合,感受世事变迁,也是在如此动荡的时代背景之下,五位主人公无条件的爱才显得如此动人。
凭借这份多维度的爱的温度,他们才在这冰冷的社会中得以生存。
值得一提的是,几位主演均为首次出演电视剧,特别值得关注的是来自年年乐队的主唱奥利·亚历山大,他惊艳独特的表演精准刻画了里奇的彷徨与不安。
社会的冷酷无情在故事的种种细节得以展现,前有病人被独自一人关在病房,等待死亡的到来;后有群体奋起而攻,却被权力之手压控,无法喘息。
无论是来自民间的语言压力,还是来自于政府和权力的压迫,在那个四面楚歌的年代,同性恋群体寸步难行,难以生存。
艾滋或者抵抗艾滋作为叙述同性恋群体故事的主要载体,在影视作品中已是常客。
2014年由HBO出品的电视电影《平常心》同样聚焦于1981年的纽约艾滋病情,其在时间上和叙述上的表现方式与《这是罪》有异曲同工之妙,但前者更注重刻画艾滋背后的政治拼搏,忽视了同性恋群体中亲密的伟大。
《喜欢,轻吻,快跑》 剧照另外两部同时结合艾滋、希望和爱的作品分别来自法国 —— 《每分钟120击》和《喜欢,轻吻,快跑》。
两者分别以艾滋作为起点,讲述艾滋中爱情的凄凉和人性的勇敢。
在《每分钟120击》里,单线铺陈叙述巴黎艾滋的故事以每分钟120击的力量振奋着我们每一个人,导演罗宾·坎皮略运用写实手法,将生命的意义和抗艾的价值结合,传递着生来无畏,死后无悔的价值。
在《喜欢,轻吻,快跑》里,导演克里斯托夫·奥诺雷将艾滋的颜色变为幽蓝,为病情下的爱情渲染上孤独,忧郁的色彩。
而《这是罪》更像《每分钟120击》与《喜欢,轻吻,快跑》的结合,因为他既有《每分钟120击》中无畏抗击病情,寻找真相的勇者精神,也有《喜欢,轻吻,快跑》里面临死亡,以平淡之心告别爱情和亲情的悲者情怀。
《这是罪》剧照相比其他剧集,《这是罪》成功将人性与社会的多面,病魔与现实的单面层层铺开,为已被行业标签化的主题添置动情元素,让我们与之产生共鸣的同时,感受80年代独有的愤怒,无助,绝望和爱。
这是罪,这也是爱,是冰与火的交织,是你与我的双生。
大家好,我是戴着眼镜拿着话筒的阿拉斯加,片片。
截至2019年底,全球有近3800万人口感染艾滋病。
截至2020年6月,2600万艾滋病感染者在接受抗病毒治疗,未能接受治疗者无法统计。
之所以摆出这两组数据,是因为这次我想推荐一部与爱、同性、以及艾滋病相关的英剧。
借此和大家共同了解,距离现在二十多年前,身患艾滋病的同性恋群体,究竟处在怎样的困境中。
这是罪
故事发生在艾滋病尚且没有一个确切名称的年代。
1981年,三名英国小镇青年用不同的方式,离开了原生家庭,来到繁华的伦敦生活。
王开朗,大学生,人生理想是当大明星,有一对典型的严父慈母;
黑美人,不想被信奉天主教的家族束缚,出柜后毅然决然离家出走;
李憨厚,老实本分,在伦敦一家高级成衣店实习。
这三个年轻男孩唯一的相同之处,就是他们都喜欢同性。
也许正在看这篇文章的你们,并不觉得同性恋有多稀奇。
可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LGBTQ中的任何一类人,都难以被大众接纳。
除了勇敢做自己的黑美人,王开朗和李憨厚都没向家人坦白。
刚刚到达伦敦时,他们甚至不敢向任何人透露性向。
幸运的是,有人愿意为这些懵懂的男孩们打开新世界的大门。
王开朗通过女闺蜜张有爱的介绍,与阳光帅气的许校草进行了人生第一次亲密互动。
结果可想而知,初体验总是带着生涩和尴尬。
好在王开朗和许校草后来成为了朋友,那一晚不太美好的回忆,也随着时间逐渐化为可以在茶余饭后拿来打趣的话题。
没想到,同性之间的情感转变倒是比异性之间自然。
另一边,李憨厚所在的成衣店店长,一眼就看出李憨厚是他的同类。
店长不仅和李憨厚分享了他的爱情故事,还把李憨厚请到家中做客。
李憨厚十分感激店长,当他看到店长和男友三十年如一日般相爱,他突然懂了,就算是同性恋又如何,他也有权力追求幸福的生活。
没过多久,李憨厚在一次同性恋的派对上遇见了王开朗和黑美人。
李憨厚本来就在找房子,他和两个新朋友聊得投缘,立刻决定和他们合租。
三人再加上另外两个好友,张有爱和许校草,四男一女租下一栋租金便宜的老房子,正式开始搭伙过日子。
可惜好景不长,有个耸人听闻的坏消息从美国传来。
据说有一种病毒,只在同性恋之间蔓延,美国最近就有四十多个同性恋因这种病毒死亡。
几个月后,病毒比消息更快抵达伦敦,店长中招了。
那时即便是伦敦最好的医院,也无法查明那是种什么病毒。
医生猜测病毒源头在某种鸟身上,患者病发后身上的皮肤会一块块溃烂。
医院无法确认病毒的传染途径,只能把店长隔离处置。
他得不到有效治疗,身体每况愈下,男友也离他而去。
李憨厚去看望店长,他难以置信,三十年的感情到大难临头,竟然如此不堪一击。
没过多久,店长就去世了,病毒则悄然在伦敦扩散。
不过仅仅一个人的消失,并没能引起什么重视。
王开朗和黑美人的生活愈发纸醉金迷,没有家庭的束缚,他们彻底放飞自我。
两人几乎不做安全措施,对男人来者不拒,也从不控制欲望。
当“艾滋病”进入他们的视野,王开朗白眼一翻,觉得这不过是医药商为了骗钱想出来的新噱头。
也对,在那个谈艾滋色变的时期。
很少有人试图去了解艾滋病通过什么传染,病症是什么,该怎么治疗。
又因为艾滋和同性恋绑定,导致大多数人都对艾滋嗤之以鼻。
如果你去问医生,艾滋到底是种什么病?
问出口的瞬间就会被医生轰出办公室。
就这样没过多久,又一个朋友患上了艾滋病。
五个室友中只有唯一的姑娘,张有爱知情。
她特别想照顾朋友,却心有余而力不足,因为她对艾滋病的了解实在太少了。
既然在伦敦无法收集相关的信息,张有爱就拜托去纽约出差的李憨厚,找一找艾滋相关的资料。
毕竟美国更先发现艾滋病,纽约的社会舆论也更开放。
李憨厚不负张有爱所托,却也因为和艾滋病扯上关系,丢掉了工作。
哪怕他只是买了几张报纸,几本杂志。
李憨厚并没有因失业难过太久,他找到了新的目标。
李憨厚来到一家打印店,继续做打工人,并利用工作之便印刷海报,组织艾滋病患者聚会。
不仅如此,他还和张有爱一起,为艾滋病患者以及他们的家属,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
可是命运何其残忍,它就是不肯让好人有好报。
李憨厚突发癫痫,母亲从老家赶来,把儿子接回家照顾。
李憨厚在老家的小医院验了血,院方推测他的癫痫源于艾滋病毒。
当地警察怕传染,便直接把李憨厚关进一间小黑屋,连上厕所都只能就地解决。
变故发生的太突然了!
室友们也不清楚他到底是通过谁,什么时候感染了艾滋病毒。
不过现在的当务之急,是让李憨厚回伦敦的大医院,及时接受治疗。
张有爱和许校草请了律师和警方谈判,把李憨厚从小黑屋里解救出来。
王开朗和黑美人终于感觉到艾滋病毒就潜伏在他们身边,稍有不慎谁都有可能感染。
接着,李憨厚在母亲和室友们的努力下,终于转入了正规医院。
艾滋病毒迅速在他体内流窜,李憨厚的抵抗力不断下降,直到他甚至无法承受一次小小的感冒。
他终日精神恍惚,无法与人正常交流。
那个单纯、善良、总是为他人着想的李憨厚,再也回不来了。
某个清晨,李憨厚永远的离开了大家。
随后,有越来越多的同性恋朋友,因艾滋病失去了生命,令室友们终日活在恐慌和悲伤中。
王开朗、黑美人和许校草纷纷去医院验了血。
黑美人和许校草是健康的。
三人中只有王开朗不敢承受验血结果,又害怕体内已经有病毒潜伏,所以他开始背着室友们病急乱投医。
一般艾滋从感染HIV病毒到病毒发展成艾滋病AIDS会有一个过程,而HIV在人体内的潜伏期长达8-9年。
鉴于HIV是一种主要攻击人体免疫系统的病毒,王开朗便选择吃生鸡蛋,吃亚麻籽,吃各种增强抵抗力的药。
任何道听途书的偏方,只要对HIV有效,他都愿意一试。
在这个过程中,王开朗试镜通过,即将成为真正的演员。
他还和张有爱一起贷款买下了现在居住的房子。
想着一切都在朝好的方向发展,王开朗再次鼓起勇气,第二次去医院验血。
验血数据不乐观,王开朗深知自己被判了死缓,但他还是选择笑着面对。
王开朗得知患病的当天,第一反应就是和过去告别。
他突然回到老家,久违的给家人做了一顿饭,把父母都吓了一跳。
然后,他来到镇上的小酒吧,向他上学时暗恋过的男同学表白。
就算男同学是个钢铁直男,王开朗也不在乎,他只是想完成最后的心愿。
他要给青春期时令他魂牵梦绕的男孩,跳最后一支舞。
与此同时,张有爱和许校草组织了一次以艾滋病和同性恋为主题的游行。
他们走上街头,为身患艾滋,却仍然备受歧视的朋友们发声。
一开始,游行进行的很顺利,还有路人给予鼓励。
可是很快就有人报警,当警察赶到现场,暴力逮捕参与游行的朋友们。
几十人的队伍瞬间被打散,每个人身上多少都挂了彩。
就在这时,王开朗赶回来了,他冲上前阻止警察。
王开朗知道以自己的小身板肯定谁也打不过,可他就是要为游行出一份力,要为朋友们疯狂一次。
事后王开朗和室友们说明了他现在的身体状况。
但他也请朋友们不要担心,他不会被病魔打倒,他会瞒着家人,积极接受治疗。
王开朗早睡早起,保持心情愉快,一天三顿按时吃药,直到病魔略胜一筹。
在闻讯赶来的父母面前,他露出愧疚的神色,却只能一次性把事实和盘托出。
儿子的几句真话对人到中年的父母来说,无异于晴天霹雳。
在如此巨大的打击之下,王开朗的父母决定把儿子接回家,保守治疗。
母亲在极度的愤怒之下,只能朝王开朗的几个室友,尤其是张有爱发泄。
她认为是张有爱诱拐儿子当同性恋,是黑美人、许校草让儿子感染了艾滋病。
张有爱无力反驳一个即将失去儿子的母亲,她只能和黑美人一起跟到王开朗的老家,只要王开朗的母亲松口,他们就会陪王开朗走完最后一程。
王开朗无疑也想和朋友聚一聚,他在家中卧室的小床上,第一次和母亲说起,他爱过的那些男孩们。
并告诉母亲他从不后悔,因为他曾拥有过那么多欢愉的时光。
说完这些话的那天下午,王开朗走了,他最终还是没能和朋友们好好告别。
母亲为完成儿子的遗愿,才约张有爱见了一面。
张有爱当然无法接受好友就这样离开了他们。
她知道眼前这位母亲正承受丧子之痛,可她必须让对方认清,如果王开朗一直在伦敦的大医院接受治疗,他不会走得这么快。
如果没有那些拒绝承认孩子性向的父母,如果没有那些认为同性恋有罪的人,就不会造成无数像王开朗这样的男孩,把艾滋病当做对同性恋的惩罚。
母亲几次试图反驳,但她发现,自己一句话也说不出口。
她不得不承认,张有爱是对的。
故事最后,包括张有爱在内的所有朋友们,都在怀念那个热情,勇敢,梦想成为大明星的王开朗。
还有许多像王开朗一样的男孩们,他们爱过,被爱过,他们值得被温柔以待。
《这是罪》看上去是个肯定句,但整部剧都在阐述一个否定句,这不是罪。
HIV是一种病毒,艾滋病是一种传染性疾病,有病咱就治病。
同性恋是一种性取向,性取向只决定恋爱对象,并不是艾滋病的成因。
现在想来,剧中的主人公们何其勇敢,他们愿意接纳自我,并愿意为同伴与外界抗争。
他们何罪之有?
就在完整追完《这是罪》之前,我还打算给大家科普一下艾滋病的传染途径,或是艾滋病患者可能会出现的并发症。
但此时此刻,我已经不想再聊那些百度、谷歌能查到的,冷冰冰的知识。
对于LGBTQ群体,或是艾滋病患者来说,我们都不过是局外人、旁观者。
而《这是罪》就是想通过主人公们的经历告诉观众,一个人的性取向如何,是否生病,并不能作为判断他或她的标准。
大家都是生活在这世界上的平凡人,和你我一样。
不过当小众群体需要帮助和支持,我还是希望能看到大众友善的目光和包容的态度。
没有嘲笑、没有轻视、少一些恶意的揣度。
毕竟爱是无罪的,爱什么人也是无罪的,唯一有罪的大概只有该死的艾滋病毒。
如果你看完这篇文章也有所感触,不妨留下赞吧。
以一个在看作为鼓励,我也会推荐更多冷门好剧,聊更多值得探讨的话题。
今天就到这里。
拜了个拜!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编辑:咚咚
《It's a Sin》,非常好看的一部英剧,演技、配乐、情节顶级水准。
这部剧主题讲的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伦敦的男同志群体感染艾滋病的故事。
看到很多弹幕和评论都在说“洁身自好”,啊,不好意思,走偏了。
在西方,现在对性传播疾病(STI/STD)和艾滋病(HIV/AIDS)的防治宣传,已经从“洁身自好”走向了“非罪化/去罪化”。
什么叫“非罪化/去罪化”?
就是说,病毒的传播,仅仅是病毒传播,和人本身的行为没有关系。
举个简单的例子,片中就用了Colin这个小可爱来证实这件事:他不是一个“性乱者”,并且“洁身自好”,但是他感染了病毒,并且最后以脑部感染这样最悲惨的方式去逝。
这告诉我们:任何人,都有可能感染艾滋病毒,和他们本身的行为无关。
现在国际上比较公认的防治宣传措施是:1,定期监测;2,安全性行为。
都没有“洁身自好”。
在这里多说一下,HIV/AIDS是STI/STD的一种。
除了HIV/AIDS,其他的STI/STD都可以根治。
为什么提倡定期监测,就是因为监测之后,可以及时治疗;而HIV/AIDS也变成了慢性病,定期治疗之后可以控制。
再来讲一下关于“性乱”这个问题。
我们要摒除的是“和许多人做爱就是不道德”这个观念。
我之前写过关于成都MC浴池的一篇文章,被人扒到网上招来一篇骂声。
实际上我的理解是,抛开法律因素,和多少人做爱,去多少浴室,都是自己的选择问题。
就像剧中,漂亮的Richie四处留情随处喷射,是没有任何问题的;同样,呆呆的Colin一生只喜欢一个人,也是没问题的。
只是生活方式的不同而已。
就像有人喜欢吃咸的,有人喜欢吃清淡的一样。
只是,喜欢吃咸的人,容易得高血压。
那么,得了高血压,就去控制好了。
高血压本身也有遗传因素,并不能用“谁让你爱吃咸的,看,你就该得高血压”这种羞耻感强加给别人。
说回这部剧,剧名《It’s a Sin》其实就是这个意思,用反讽告诉观众,it’s not a sin。
《It’s a sin》也是一首在同志群体中很火的Pet Shop Boys(宠物店男孩)的歌曲,歌词中是这样写的:When I look back upon my lifeIt's always with a sense of shameI've always been the one to blameFor everything I long to doNo matter when or where or whoHas one thing in common, tooIt's a, it's a, it's a, it's a sin这谴责了社会对同志群体/艾滋病毒携带者的巨大偏见,造成了很多人觉得“我是同志,这让我觉得做什么我都有罪”“感染了病毒,这是我的罪。
”片尾,小天使Jill在主角Ritchie去世之后,和他的妈妈有一番对话:
这一段非常感人,太喜欢Jill了。
所以,当我们说“要洁身自好”的时候,实际上是:
很多人也会觉得,“反正我不乱性,我觉得这就是罪!
”实际上也是不可取的。
Jill和Ritchie的妈妈这一段话,就是告诉我们:你给其他人产生的这种羞耻感,会损害整个社会,到头来会反噬你自己和你爱的人。
最后,祝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不为任何人任何事感到羞耻,自由自在的生活。
各方面都很平庸的一部剧。只有最后女主角痛骂男主妈妈的一番话才有一点深度,但可惜这点深度在前文也毫无体现。看得难受倒是真的。
这剧质量这么高,卡司里这么多大咖,竟然是免费台的???免费看的???😳
走马观花式剧情
Gay片,弃........
好难过 ritchie车灯下的芭蕾心都碎了
没想到是教育科普向。个人觉得在rtd的剧本里面算不上好,有佳句无佳章那种,而且主角们都很脸谱化啊......
主角是我超级喜欢的年年主唱唉
够多的了 够了。什么时候关于艾滋的片子的主角是种族屠杀和强奸的幸存者 是非洲妇女和她们被禁止堕胎生下的婴儿 再让我注视这疾病的痛苦吧。I am keeley hawes when she says "no" to his "do you understand." No, I do not nor will I ever, understand.
挺真实
就算Olly Alexander最后没有成为14任博士,里面的DW tribute场景也算圆满了。不知道这是不是RTD回DW前的最后一部剧。
剧集有《当我们崛起时》,电影有《120击》,这部就,,,一般
整整五集讲述的,也是那个时代直到今天仍存在的一个荒唐无理的强盗逻辑,是同性间不检点、不自爱的性行为导致了病毒的出现、蔓延,而这场形同瘟疫的病症便成了所有同性恋身上的原罪。到底错在何处?到底罪在何处?是神色、是声音、是行为,是试图将人们区隔、分离并假以正义地污名化的一切。母亲在病房里一刻不停地来回踱步,父亲躲在别处抑制不住地失声痛哭,我们眼见爱的伟大,却也一窥心底的排斥、天然的误会有多深。
I'm gay,I'm queer,I'm homosexual,but I'm not a pervert. This disease,is cruel and harmful,but it's not a sign of sin.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如此沉重的话题,却不只展现出沉重,幽默和讽刺元素体现得正好,温暖和爱也融合得恰如其分。不需要多长的铺垫和篇幅叙述,也不需要声泪俱下的挣扎和控诉。角色从出场到谢幕,没有多余的停留,也没有过度的煽情,不矫情,不做作,干净利落。编剧RTD实在太懂如何用最简明的方式讲出动人的故事。依剧情设定明明能拍出十几集,却浓缩到五集呈现,也是很讨巧的一点。P.S.演员们都贡献了极佳的表演(特别是Colin的妈妈),Neil在短短的出场中也令人印象尤深。
Gays & Aids这题材已经拍过不少了,这部好像没任何特别的地方,女主存在的意义就是全身心服务gay community,扁平到堪比古早直男剧里的家庭好主妇
没有一点新意吧可以说剧情 拍摄 和剪辑都太熟悉了 毫无新意 还是在这疫情的情况下播出
怎么说呢,这部作为群像剧来看肯定不够优秀,除了Ritchie以外的人物要么没有独立塑造(默默爱着他的印第安人室友),要么缺乏深度且些许混乱(Roscoe),要么无比平面(我愿称Jill为男同性恋影视世界中的manic pixie dream girl)。然而最灾难的还是最后一集Ritchie母亲Valerie形象的“崩塌”,突兀又多余,瞬间片子的立意变得浅薄狭隘,编剧就像被夺舍了一样,我看得一头雾水
3星半,整体表演和镜头戏剧感很足,也有很多优秀的细节,但内容缺乏核心支撑,当然单以记录为目的的话倒也足够。
Collin的遭遇,让人感叹人生太不公了。
I don't know if it was me or the show but man this triggered my anxiety so bad
你的朋友们有点不一样,我觉得挺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