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恐惧症

소셜포비아,社交恐怖症,Socialphobia,Social Phobia

主演:卞约汉,李柱胜,柳俊烈

类型:电影地区:韩国语言:韩语年份:2015

《社交恐惧症》剧照

社交恐惧症 剧照 NO.1社交恐惧症 剧照 NO.2社交恐惧症 剧照 NO.3社交恐惧症 剧照 NO.4社交恐惧症 剧照 NO.5社交恐惧症 剧照 NO.6社交恐惧症 剧照 NO.13社交恐惧症 剧照 NO.14社交恐惧症 剧照 NO.15社交恐惧症 剧照 NO.16社交恐惧症 剧照 NO.17社交恐惧症 剧照 NO.18社交恐惧症 剧照 NO.19社交恐惧症 剧照 NO.20

《社交恐惧症》剧情介绍

社交恐惧症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讲述了准备员警考试的志雄(卞耀汉饰)和勇民(李柱胜饰),加入到了寻找留下了有关因SNS自杀的军人的暴言的“蕾娜”的行列之后,所发生的一系列故事,该片在第19届釜山国际电影节上获得亚洲电影振兴机构奖(NETPAC Award)和韩国电影导演协会奖 第40届首尔独立电影节 上获得观众奖和演员奖(卞耀汉)并参加第13届佛罗伦萨电影节,以及作为2015年多伦多韩国电影节开幕影片。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牛气冲天的Riam银魂2:世界奇妙银魂物语说的就是你3名侦探柯南:瞳孔中的暗杀者老男人变奏曲单身万岁第二季九霄寒夜暖104号房间第二季流淌的美好时光父子雄兵歌舞青春音乐剧:假日特别集梵天神器旅游旺季热血神探河山蜜月计划七月七日回魂夜骇人命案事件簿第十五季出其不意神秘法医第三季我们的连队夜魔侠:重生第一季移民保姆血腥伊什克伪恋你是我的星辰现实之舞亲密治疗基督山伯爵火蓝刀锋

《社交恐惧症》长篇影评

 1 ) 在网络中捍卫自己

《社交恐惧症》这个名字很吸引人,让我产生极大的兴趣,我已经很久没看过韩国电影,当看完这部电影,好年轻的韩国靓仔贡献了一场惊心动魄的网络暴力。

这个故事用了一场直播现杀争起来的矛盾,生动地再现网络矛盾,网络暴力充斥着周围,每个人都是受害者。

这又会牵扯出水军,论坛等等组织,从网络到现实,从网络性格转化成人性的悲剧,直播了两次的现杀,也是够够的。

一群年轻人组织了一场现杀直播,用网络语言攻击着发了恶帖的人,人肉出来,去她家直播现场自杀,从而引发了一堆的问题。

直到结局,网络暴力仍然充斥着。

正如我曾经想过的那样,没有一成不变的话题,一场网络暴力后,另一场的丑闻爆发,所有的注意力都转向那里的时候,而被忽视的网络暴力就成了历史,没人会提及。

然而伤害者永远是伤害者,受伤者还是受伤者。

就像男二一样,被迫退学,改名字,可是前事依旧会被揪出来,再次受到伤害,第二次躲避。

每个人都应该为自己不负责任的话负上代价,如果一意孤行,我只能告诉你,网络暴力远远比电影残酷得多。

黑客的存在也很厉害。

只要有网线的存在,就会侵入摄影头的系统,拔了网线,就有些无能为力。

我当时看到这就想,妹子们玩电脑这也太危险了,明明摄影头都没开,理工科男生就已经悄无声息地把摄像头黑了。

如果你喜欢弹幕,中间的那段纯字幕,加上节奏感强烈的音乐,一阵紧张的气氛油然而生,你看不清字幕写地啥,时间很短,正好中了圈套,音乐加上这样的节奏画面,就是为了让你因为电影变得紧张而烦躁。

在网络的环境下,试着尽量不要暴露自己的情绪和隐私,尽管这与网络的自由论相悖,但是如果你惹上什么麻烦的话,我想送上一句话,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今天,一位“黑妹子”袁姗姗在TED的演讲视频应该会充斥到大家的眼球里了吧。

即使她如此深情地演讲,也无法阻止还有负面的评论。

“也是从那段时间开始,我重拾起了扔了多年的小提琴,也开始了健身,运动让自己变得身心愉快,不工作的时候,练琴和健身会让我的每一天都很充实,根本没时间在网上过多停留,顾不上网友的围观。

我建议沉迷网络世界的年轻人可以每天挤出一点儿时间锻炼身体,当你有朝一日被他人欺负的时候,至少你可以想我一样身轻如燕的自如翻滚。

”不要隐藏我们的诚实,倔强地活下去。

人言可畏。

我曾经想过,是不是越闲,刷微博的频率越多?

网络打架斗殴的时间就越多?

在这里,你永远打不过一个时间很闲的人,在最后一句问候他全家之后,关掉微博,任他再骂。

如果你继续骂下去,就会陷入死循环,你永远打不过时间很多的人。

尽早结束战斗,不理睬就是了。

自己的事情还翻腾不及,还给别人扯淡给自己赌气,这是自己找烦恼受。

让人言变得可敬。

这也许是个乌托邦的故事,好好和自己的朋友家人在一起。

袁姗姗演讲视频: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I3OTk1NDMzNg==.html?from=s1.8-1-1.2

 2 ) 当恐惧在蔓延

第一次写影评,语言有不成熟的地方。

只是希望更多的人去看这部电影。

因为同样是以网络暴力为题材,会有人将影片与2012年上映的《搜索》相比。

《搜索》是改编自网络作品,我没有看过原作,但觉得电影并没有深入探讨网络暴力这一社会现象,更像是一部走偏了的爱情片,可惜了题材。

而这部电影没有太多花样和戏剧化,看似平淡的剧情和自然的演技却能抓住观者想要知道答案到底是什么。

很喜欢两位主演。

自然、沉稳。

(以下剧透)当狂妄、牙尖嘴利的荷英看到人们真的来“讨伐”她时,她变得不安、害怕。

因为突然袭来的恐惧,让她选择了自杀。

当气势汹汹的“现杀”成员看到自杀的荷英,都手足无措时,是勇民第一个想到删除评论,因为他知道对荷英的言语攻击,会让自己陷入恐惧之中。

当看到想要自杀的勇民挣扎,失去理智,挥舞刀时,无知参与“现杀”的学生因为恐惧,而慌乱的逃离。

最后,网络暴力的恐惧蔓延到了勇民身上。

朋友的怀疑和不信任,没有解释的机会,盲目的将所有错误指向自己,而努力隐藏的秘密和难以启齿的过去也会被曝光,申请特考想要重新开始的希望也随之破灭。

当看到荷英死前的一段视频后,当曾经对荷英的“直播审判”将发生在自己身上时,勇民绝望了,此时的他应该理解了为什么设定了洗衣机的人会突然自杀,所以勇民也选择了同样的方式想结束这无声的恐惧。

虽然志雄的及时赶到,制止了悲剧的发生,但是勇民的人生将苟存在网络暴力的阴影下。

勇民离开了,再也没有回来;曾用过的储物柜上依然贴有辱骂的纸条;即使过了很久,还有认为荷英是他杀的人存在....故事顺其自然的发展,在平淡中揪住观者的心,因为很现实、直白。

画面多于阴冷的气息,像我们身处的社会,让人感觉冷漠而少了温暖。

除了荷英在电脑前害怕的情景让人心痛,给我印象深刻的就是最后勇民打给志雄的电话,“志雄,对不起了。

”勇民曾是网络暴力的推动者却也是受害者,他试过重新开始,但是现实却咄咄相逼,他被打倒过,也认输过,却没有认清自己。

还有,影片的开始便是网络话题,“携械逃兵自杀事件”。

士兵因遭受其他军人蔑视与嘲笑而选择脱营,他只是想逃离重新开始,所以没有选择自杀。

而通过士兵自杀的消息占据实时检索,热度仍在持续上升,我们可以推断:士兵逃营后一直在受到社会的关注,其中一定有遭到网民言语的攻击和扭曲事实的存在。

所以士兵在三天后选择了自杀。

我想,导致逃兵自杀的并不是在军队受到的屈辱,而是网络暴力的恐惧。

就像新闻最后说道:朴炳章为什么选择自杀,我怎样都无法理解。

和闵荷英的自杀让人无法理解一样。

我们总是习惯于在电脑前侃侃而谈,无知自大的畅所欲言,有恃无恐,以为透过电脑面对的就是全世界,其实我们只是躲在社会的角落里假装强大。

我们的内心是空虚的,是脆弱的,甚至是恐惧的。

网络暴力不会停止,但影片让我们再次看到了盲目的思想和尖锐的言语会让我们生活的社会充满恐惧,而这种恐惧难免有一天会蔓延到自己身上。

 3 ) 随评

所以说网络暴力施加者是卑鄙胆小的,急切地寻找所谓的“杀手”,可以随便敲键盘施暴,当然也可以随意转换角色。

以为存在一种更恶的势力,其实自己才是最大的“杀手”。

没有谁值得同情,永民还是蕾娜,即使自身有万般缺陷,社恐的自己只能依靠网络还是突然感受到“风水轮流转”的恐惧。

“韩国有5万个间谍,自身已经被“染红”了,却防备着北部的。

”其实极具讽刺,无论是“作案手段”直播tv,或是创建的论坛。

全剧前后照应,大胆,剧情发展也不慢,只是感觉有些不明所以,所以可能有理解错误。

本剧应该不需要设定主角,网络暴力不是一个,而是一个个。

总之总算看上卞耀汉这部了。

 4 ) 分身——《社交恐惧症》观影记

卡麦隆·韦斯特有一本著名的心理学小说《二十四重人格》;池城有一部比较有名的韩剧《kmhm》,都在讲多重人格的话题《社交恐惧症》试图呈现给观众一个虚拟世界的力量,尽管那力量不能用任何度量衡来给一个描述,让人能有具体的感同身受影片算是比较短的100来分钟,前60分钟我以为看到了韩国制作的烂片,就靠卞耀汉的一些人气和柳俊烈够能放的开的"丑"撑场面,还好,接下来的半个小时后劲还是有的,尤其个别镜头单用暗黑背景屏幕,全程再现网络聊天实景,导演的用心集中在下半场薄发,渐渐引出他要表达的情绪,此处不用"情怀"之类的词汇,因为网络暴力的主题,私以为用"情绪"更妥帖一些影片里前后两段几乎一样的场面是一种悲凉的纠缠,前一个不可挽回的结束,后一个由参与者变成被加害的人,原因却全都是因为隔着屏幕毫没由来的指责,参与的人个个都极尽谩骂之能势,甚至可能只听说了一个字眼,就已经编好了一篇长长的檄文结尾卞耀汉有几句画外音:"热闹了一阵之后,就被女团的丑闻很快盖过去了",可被毁了人生的永民再也没有回过鹭梁津,更不要说他曾有过的理想……其实,虚拟的世界和真实的世界没有什么不同,他们就像是交替显现出的一个人不同的分身,不同的样子,有的人一会唯唯诺诺,一会因为可以匿名就不可一世的跋扈起来,有时候记性好到睚眦必报,又有时候因为可以躲在屏幕背后,赶趟儿似的去关注下一个"绯闻",平日里份内的职责面前呆若木鸡,用上网名了,摇身一变,挥斥方遒,明明压制的很好的脾气,在网络世界里和一个素不相识的某某嘴仗开到天际……其实虚拟的世界和真实的世界没有什么不同,他们只是表象不同的一个世界:千百年来,历史里写的都是"弱肉强食",《六龙飞天》里天下第一剑最终就说了一句话:这是个弱肉强食的世界!

是了,这是这世界的第一个分身吧,第二个分身就是虚拟的世界吧,它还有那么多不同的分身,有时候是温暖,是热情,是慷慨,是真诚,有时候是冷漠,是残酷,是好斗,是自私……还有还有,囿于词汇和篇幅的那些如果说真实和虚拟是世界不同的两个互为关照的面,人们一直以为自己完全拎得清两者的分界,也许有点自视过高了有一句话:从生活逃入文学注定失败,因为文学写的必然是生活!

把这句话可以改为:从真实世界逃入虚拟世界注定失败,因为虚拟反映的必然是真实!

 5 ) 不要随便攻击他人

这部电影的题材非常好,完全的展露了当今网络世界存在的普遍问题,部分网民持着网络世界是虚拟的观念,随意的对他人进行语言攻击,根本不顾当事人看了之后的感受,其实网络世界已经成为现实中的一部分,受到它的影响也很大,语言暴力就像一把无形的刀,是可以夺取他人精神上的健康从而导致身体上的残害。

社交恐惧症,里面的主角或许都有,只知道批评他人,不准他人批评自己,用盔甲伪装着自己,却用锋芒的利剑刺伤别人,在他们的内心其实不是那么想伤害别人的,只是不知道方法善待他人。

网民的恶语一句又一句的往人身上抛,却不知道这已经给他们造成了很深的心理阴影,不管怎样,在现实中也好,在网络世界也好,请三思而后行,为自己的言语行为负责,多多考虑他人的感受。

 6 ) 言语之刃

这是一部好电影,但不会讲故事。

对于网络社交的这方面讲故事的手法,甚至远远不如动画《无头骑士异闻录》精彩。

《社交恐惧症》很沉闷,作为一部韩语电影,风格偏向纪实,让外国观众看起来更加枯燥,甚至乏味。

如果不是处女座,大概在进度条走到一半的路上就点叉放弃了。

直到电影进行到了三分之二的部分,才迎来了我觉得最精彩的剧情——对于自杀身亡的女主人公闵荷英的性格展示。

闵荷英,被同学表述成给人感觉不舒服的人。

在作品赏析课上,闵荷英把同学的作品,评价得一无是处。

单从闵荷英的言语上,就可以窥见她所评价的作品是多么的狗血无趣,可以说闵荷英的评价并没有错。

但盛气凌人的态度,让人很难接受。

于是教授制止了闵荷英的行为。

如果事件发展仅止于此,那还是一段普通的师生交锋。

但紧接着矛盾产生了激化。

闵荷英在众目之下,从教授手中抢回了笔记,阻止了教授复印分法的行为。

师长权威被挑战的教授,立刻对闵荷英做出了惩戒。

失去了上课意义的闵荷英,进行了彻底的报复。

揭露了教授抄袭的真相,并公布于众。

这是一个与网络无关的事件,却最精准反映了闵荷英的性格。

如果让各位读者和观众评价闵荷英和教授,孰对孰错,我想会有大部分人会觉得闵荷英是个疯子。

事实也却是如此。

闵荷英非常疯狂。

《社交恐惧症》就是呈现了闵荷英“不作死就不会死”的整个过程。

电影开始,一个从军营中出逃的士兵自杀的新闻,在网络上形成热议。

闵荷英因为出言不逊,在网络上引起了大多数人的不满,并被人肉围攻。

引起公愤的闵荷英,被人找到真实姓名和住址,一群网瘾少年决定亲自上门教育她,同时在网络上公开直播。

当众人进入闵荷英家的时候,却发现闵荷英已经上吊身亡了。

但闵荷英的死引起了众人的怀疑,有人觉得不是自杀,而是他杀。

在追查“真凶”的过程中,这群年轻人了解到了闵荷英惊人的经历,也怀疑过不同的凶手,引起过更大的误会,最终证实闵荷英确实是自杀。

故事这样讲述,有多少人觉得闵荷英死得活该,有多少人觉得这群网瘾青年倒霉卷入了刑事案件?

如果这样想,那就来看看这群“无辜”被卷入“凶杀案”的年轻人,都做了什么。

在找上闵荷英家门之前,在网络上留下各种豪言壮语。

面对闵荷英的尸体,除了男主人公提出报警之外,其他人无动于衷,甚至只想到在社交媒体上发布消息、打电话抱怨。

看看这些人的言语、行为和面目,再看看闵荷英的话,到底疯狂的是谁?

如果闵荷英是个疯子。

那这群“无辜”的看客,就如同恶魔。

在追查“真相”的过程中,这群年轻人认为男二极有可能是“凶手”,依然对男二进行了围攻和直播。

男二险些自杀。

而男二也并非清清白白,而是把一切归错于闵荷英,觉得自己并没有做错。

这个关于网络社交的故事,到此为止。

就像你我真实生活的世界一样,新闻很快就会被人遗忘变成旧闻,有太多新的热闹等着人去八卦和围观。

但闵荷英虽然是自杀,就真的没有“凶手”吗?

不,凶手存在。

真凶就是那些找出并公布闵荷英住址的人——以公务员身份便利,利用自身黑客技术,调查出了闵荷英身份,并在网络上公开散布。

在整部电影中,只有一个画面展示了这个极其容易被人忽略的细节。

他不杀闵荷英,闵荷英却因他而死。

可他会内疚吗?

不会,可能连惶恐、害怕和心虚都没有。

比闵荷英可怕的是这群网瘾青年,比这群青年更可怕的是他们背后嘲讽攻击、肆意发言的人群,而比这群人还要可怕的,是电影之外我们这些观众,看客。

尽管《社交恐惧症》这部电影套着网络社会的外壳,但本质,却无关网络。

电影开始第一个自杀的士兵,死于军营中其他人的蔑视与嘲弄。

第二个自杀的闵荷英,一样如此。

第三个自杀的男二,依然如此。

并且,三人选择的自杀方式都是上吊自缢。

疾病之外的自杀行为并不值得同情,但真正把人推向死亡的是周围看客的言语和眼睛。

日光之下并无新事。

八十多年前,迅哥就一针见血指出“看客”的可怕。

在网路匿名的时代,人更容易肆意的发表言论,言论自由是政治正确。

但仔细想一想,用以为不用负责任的言语去攻击本来就没负责的言语,是多么可笑的事情。

电影中导演借角色之口对闵荷英的评价,不是偏激,不是疯狂,而是同情。

而我也想借导演之口,劝解包括我自己在内所有曾经毫不掩饰戾气,放肆评价议论的人,言语之刃是双剑。

本文未经作者许可不得随意转载。

更多内容请关注作者微信公众号

 7 ) 個人电影清单#152.《社交恐惧症》

個人評分:★★★☆先抛开电影本身,韩国电影值得让人称赞的是无论电影本身叙事性如何,但犯罪类或者剧情类电影的选材总能抓住观众的G点,这点不可否认要比国产量产电影选材要么是鬼故事(还永远都是假鬼)要么就是各种轻喜剧狗血都市爱情剧要好。

网络暴力虽然说不上是新颖题材,最近被人骂到网都不想上的陈凯歌之前拍的《搜索》其实算是类型片里算是很不错的一个代表。

平心而论这一部电影在节奏和故事戏剧性发展方面都要逊色于《搜索》,但另一方面由于少了剧情戏剧性,这部电影在网络暴力的真实还原度上其实会显得更高。

但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电影结局如何发展,网络暴力题材电影到最后警示观众的结论都是:当你认为自己站在一个当下主流价值观受大部分人认可(甚至绝对认可)的位置去用恶言相对批判另一种少数派(甚至多数派)观点时,在第三方中立派眼中你的鲁莽和武断已经为你自己扣上了「激进」的帽子。

我在这里大胆将这段时间「同性恋婚姻合法」这个大热话题搬上来作为一个网络暴力的讨论例子。

首先我有必要申明自己对于同性恋的立场:不支持、但对其对其不歧视且保持绝对的尊重。

倒绝非否定认同同性恋的人为自己的价值观捍卫话语权有什么不对,重点是捍卫的力度。

其实相信不只是我,很多人都能在微博、微信上看到很多关于同性恋认同者对恐同者的言语攻击,且我发现这类攻击者以异性恋者居多,倒是许多同性恋对这个事件保持发言态度上的理智——他/她们作为真正当事人倒是以内心的欣慰愉悦且理智安静的状态回应这个事件而非哗众取宠大肆宣扬。

我所目及是极少男生转发这则新闻,倒是有些男生转发那则「美国大法官拟长文从法律角度发表对同性恋合法化感到愤怒」的长文,但很快这些男生就被同性恋认同者扣以「直男」或者「直男癌」的称号。

恐同难道是一种错误或者说狭隘的价值观?

我不这么认为。

甚至举个荒诞夸张的例子,如果我说五十年后世界通过了「兽交」合法化,那时世界认为爱应不分性别更应跨越种族,那时你会作何感想。

必须声明,这绝没有污蔑同性恋的朋友们,我想表达的是:一个时代背景下一种不为人们所接受的观念理应有它被排斥的理由,但支持它的人有去捍卫的权利,但这应该建立在双方互尊互重的前提下。

曾经的恐同者如今已转为沉默或默许的大多数,而同性恋支持者此时更应对他们表示更大的尊重而非骂其狭隘或直男癌。

毕竟,恐同者排斥同性恋就如同同性恋只对同性恋感兴趣一样,仅仅是出于一种生理上的条件反射,这不应涉及到道德层面的批判。

再毕竟,人类的生殖繁衍的本质,需要靠异性恋去维持。

再说一次,我十分尊重同性恋,且对其的尊重高于对其的不支持程度——很大方面我这样的态度也是受到网络评论观点的影响的。

不知道这算不算跑题了,但无论哪个论题都好,兼听则明、保持语言批判性的克制——应是我们当下每个网民的基本素质,这是我上面所说一切的核心。

 8 ) 我们究竟是在追寻真相还是在怀疑真相

冲着柳俊烈去看的一部电影,胆子小,时不时暂停下来缓一缓;正如在简介里看到的,影片没有已出暴力场面却让人不自觉毛骨悚然。

影片中自杀而亡的女生闵荷英,在我看来就是社交恐惧症的患者,尽管我在看影片时已经忘了影名。

她在作品赏析课上的笔记被老师擅自查看,老师评价颇高,反问她为什么不按照笔记来做出评论,要知道她对别人的评论可是犀利过火的,失真的;我想她不知道怎么对外表达正面的情绪,而一味地用恶意的话语相对,在课上如此,在网上也是如此。

当现杀真正来临时她才显现出恐惧,或许就是因为她需要面对一批人,人。

她对外界采取的反应很极端,发出与大众意愿相悖的评论,和整个世界抗争。

她的战友只有她自己。

社交恐惧症,在她身上显现的,是反社会人格。

影片没有明确交代举报抄袭教授和贝卡究竟是谁,对作品本身我也有很多不解的地方,只能抛开这些来谈谈感想。

回到影片主角,永民曾是贝卡攻击的受害者,也是产生网络暴力群体的一员,带着复仇心理去生活的他,对网络已经成瘾,喜欢写黑评,仇恨使他身份暴露,最后又离开这个他改头换面生存下来的地方,不知踪迹。

智勇在我看来,立场不够坚定,淌进这趟浑水,带着玩笑心理,成为现杀小队一员,自以为网络舆论影响不至于置人于死地,太过随意地恶评,在不知不觉中,与自己的正义使命相悖了。

影片在兜兜转转过后,又是回到女主自杀而亡的真相,可是会有多少人相信,而他们又从何辨别?

在现实中,我们时刻也在追寻真相的路上,但是,who knows?

 9 ) 我们需要谈谈何为恐惧

全片散场后,听到有位妹子问她身边的闺蜜(其实也记不得是闺蜜还是男票了):为什么这部片子要叫社交恐惧症(Socialphobia)?

听这个问题的时候觉得蛮幼稚的,因为虽然没有具象表表现恐惧的场景,或者说至少在我看没有明显地表达,但某些时刻仍然会强调一种压迫感造成观看者的不适,不过现在回头琢磨琢磨,这确实提炼出这样一个命题,即何为恐惧。

当然,我们还是谈谈电影本身所想阐述的恐惧吧。

电影本身的题材,老实说并不新鲜,每个国家都有,特别是对韩国这样一个随时浸淫在网络暴力的国度中更是稀松平常,就拿近期他国的作品来说,美国导演贾森·雷特曼就有一部《男人,女人和孩子》也是类似题材,或者应该说是同一大框架下的另一面,那部影片本身的观感如何就无需多提,看过的都自由定夺。

其实我也完全可以抛开电影本身,大谈卞小哥本身怎么帅怎么童颜怎么嫩得出水……(以下省略一千字)可归结到影片本身,还是得要客观冷静地说,电影本身的质素只能算是在我的预期范围以内的中等偏上,有亮点,但更多的时候,更像是在客观阐述一个既定事实,这点倒是和小哥在电影中旁观者的角色定位比较类似。

从我了解到的前期的宣传物料中来看,片方还是有意向小哥方向靠拢,以他目前的人气,这当然无可厚非,而且从角色的实际设定看,也确实还是担起了男主角的身份。

但是就像前文提到的一样,同样因为角色的实际设定,其实小哥在其中更多是起到一种辅助的作用,从而决定其发挥空间并不大,并且在后半段更为明显,这和戏份多少无关,他只是承担了角色本身应该承担的地位。

影片故事本身的结构仍然是悬疑片惯常使用的“怀疑—推翻”的方式来层层递进,从而达到一种类似循环的效果,实际上仍是标准的线性叙事。

导演本身并没有更深层的意愿去挖掘故事背后的社会意义,或者至少是说表达得暧昧不清,但我所理解的独立电影的存在,本身就是要阐释一些什么,可以是导演的自我表达,或者就是需要达到一种社会启示性。

但我至少并没有在片中看到导演有这方面的野心,也许他自身也在恐惧着些什么。

如果他能够像影片中李柱胜饰演的另一位男主角一样愿意去追逐争取真相,哪怕最后的真相更是反过来加害于自己,也许影片会呈现出另外一种面貌。

当然,能够设置这样的角色说明导演本身是有这样一种反思,这也是影片为什么至少是在合格线以上的水准可仍尚未达到出色的水准。

影片确实有让人眼前一亮的特点,比如针对表现“网络”这一题材而插入了大量的后期特效。

并且在配乐这一方面使用了由电子合成器构成的鼓点效果,虽然不多,但合理的插入恰当好处地平添了一份压抑感。

片中后半段有一处情节没有任何演员登场,却将上述两者结合,反而造成了种冲击,留下了深刻印象。

这种形式上的新颖,也一定程度弱化了故事情节本身带给观者的思考,不过关键,还是故事本身不够强硬,缺一点锐气。

题外话一些,这次在乘上海地铁赶着去其他电影院看片的途中,看到内地贾樟柯导演的这样一句广告语,虽然本质上是商业性质广告,但广告语本身还是让我有些触动:十年前我想用电影改变世界,十年后我想用世界改变电影。

会有些唏嘘,不过其实稍微了解他的影迷都知道贾樟柯这几年确实是在默默尝试与内地电影的大环境达成一种和解,但是和解并不代表要失去锋芒,所以我们仍然能看到《天注定》和《山河故人》,后者仍然入围了今年早前戛纳电影节的主竞赛单元(没错,小哥的新片《Madonna》也入围了戛纳,但是是第二梯队的一种关注单元)和本届上海电影节的官方推荐单元。

并且这句话也让我想到了韩国早两年另外一部真正具有社会影响力的电影《熔炉》,其中有一句异曲同工的台词:我们一路走来不是为了改变世界,而是为了不让世界改变我们。

是啊,虽然看上去什么都改变不了,但至少应该表达一些观点来证明自己的存在。

说这些并非是想突出劣势,而是觉得电影本身可以做得更好。

当然,也许正是因为小哥主演的电影,所以更希望能够出彩,心理自设门槛也就更高了些吧。

影片最后,智勇(小哥饰演的角色)留给我们的是一个离开的背影,一切似乎恢复了平静,而我多希望,他不要再恐惧,而是能回头多看一眼。

PS:我的原博→→http://weibo.com/p/1001603856298285398571,有微调

 10 ) 谈电影的已经很多了,我只想提问

电影起因是某个大兵自杀了。

而A女就在网上嘲讽侮辱了死者,结果引发了网民群起而攻之,辱骂扒皮。

结果,A女就自杀了。

当然,自杀的原因其实也没有讲明,但大家就认定了是因为网民的攻击。

于是某几个首当其冲的网民就被JC叔叔约谈了,聊天过程见图。

<图片1><图片2><图片3><图片4>看了这一段,我突然想到了,侮辱诋毁一个死者或者活人,当然都是不应该的。

我的问题是,攻击一个死者,和攻击一个活人,哪个伤害性更大?

看起来,似乎是攻击一个活人更严重,对吗?

因为,死了的人,已经死了,不会再死一次了。

而,活着的人,分分钟可能死一死。。。

当然,也未必是因为那些网上评论,真的去自尽。

但不管如何,事后都会被说是受不了网络舆论的压力而选择自尽的,对吧?

这个对自己的伤害性,其实才是最大的。

看到这一篇文字的你,对这个事情的看法又是什么呢?

《社交恐惧症》短评

没有太好看

4分钟前
  • 未注销
  • 还行

分六七遍才看完

8分钟前
  • Rayesmood
  • 较差

竟然是狗焕的出道作品,在卞约汉的衬托下,更丑了。卞约汉的角色纯纯的傻懵子,就算考上警察也干不好。关于网络喷子的电影,兜兜转转,最后都没好下场,自作自受。

11分钟前
  • hangain
  • 还行

故事叙述略平 网络暴力也是刀 刀刀催人名

13分钟前
  • nanne
  • 推荐

过于平淡

15分钟前
  • Penny
  • 还行

键盘侠不要随便当,逼不要随便装。随便进死者屋子随便看电脑,这bug大到无法愉快地看下去了。

17分钟前
  • 牧羊少年
  • 较差

片名取得莫名其妙,片子还不错。选取了一个常爆他人黑料的知名网军人士的死亡,用悬疑手法把网络暴力,个人信息泄露,开盒狂欢的时代一步步呈现。除了揭露真相的人是一个和故事没关系的局外人,这个设计很工具人,别的部分剧本结构精巧,演员演绎自然,节奏感很日系,悬疑氛围也相当好

19分钟前
  • süden
  • 推荐

节奏确实有点问题,题材确实也是好题材。网络酸民在现实生活中的嘴脸在前十分钟真的是展露无疑啊

21分钟前
  • 夏日扬帆
  • 还行

本来很不错的题材,但是没有拍出本可以到达的更广的深度。不过,人在社交网络中的确总是携群出动的。

22分钟前
  • 用户名不存在
  • 还行

题材很好,节奏前边稍有些慢。是非常贴近现实和人性的片子,当你没有处在当事人位置的时候,他的心情你无从判断,刺向他人的言语有多么可怕,最后总会刺回自身的,可是谁当一回事呢,第二次现杀的时候,觉得人性可怕。李柱胜的角色比较好,表现也更胜一筹。

24分钟前
  • 红皇后
  • 推荐

要说网络围观,结果硬来个破案,还硬切主题,圆不下去了又索性自杀结尾,这么玩类型迟早要死。主角们各个生龙活虎,不带这么看不起社恐的。

29分钟前
  • sam
  • 较差

语言真的可以杀人。韩国的语言暴力最顶级了吧。狗焕在这部里的造型简直一言难尽

32分钟前
  • 咖灰酱
  • 较差

大段大段的网络对话好无聊,不好看

37分钟前
  • 哆啦哆啦
  • 较差

单纯是为了看欧巴而看的。出道一年就能有不俗的表现,属于天赋型选手,除此之外老天还给了适合演电影的一张脸,身材比例更是不用说了。大合影剧照比两位男主都要出彩很多,一眼看上去就是那种要被发掘的新人

38分钟前
  • εYummySushi
  • 还行

这电影其实和社交恐惧症没有半点关系,讲的都是网络暴力。键盘侠和反键盘侠的互喷在我看来其实都是网络暴力的一种,根本没有区别。都以为自己是正义的使者,借刀杀人。冲着结局真相加一星。

40分钟前
  • Boléro
  • 推荐

讲的是网络暴力,没有社交恐惧症

41分钟前
  • 94大胜
  • 较差

一般,像纪录片

45分钟前
  • 独看枫叶丹
  • 很差

立意很好,果然人都是一样的,韩国的社交网络也和中国一样充满了弱智和喷子,还有人肉别人出名取乐的人,喜欢两个男主

46分钟前
  • 挠一挠
  • 推荐

网络暴力值得反思。这片换别的韩国导演拍肯定又特热血,现在还挺喜欢这种缓缓道来平铺直叙的叙事方式,不过搞不好会显得拖沓了(摊手 小哥哥没我想象的抢戏挺好

49分钟前
  • 凛子一
  • 推荐

网络直播 青少年 冲突

53分钟前
  • 四片羽毛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