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你有时会这样设想,设想一个生存的绝境,没有父母,没有家庭,甚至没有可靠的朋友,一个人,两手空空,在漩涡一样的街道上走着,等待被吸入或者被粉碎。
事实上我常常这样做。
难道悲剧不令人激动人心吗?
难道游离不正是心灵的常态吗?
影片的最后,黑色的少女玛丽亚没有回黑色的哥伦比亚,她留在了黑色的美国。
走私毒品的少女玛丽亚,死去的露西,雄纠纠争辩的胖朋友。
真实到没有奇迹出现的电影,第三世界的脆弱心灵,美国美国。
听胎儿心跳的玛丽亚,圣母玛丽亚,我们喊你的名字。
喊你黑色的眼眸。
最近看过三部电影,表面上非常不同,却又不得不让人联系到一处。
《万福玛丽亚》(Maria, Full of Grace)说的是哥伦比亚少女铤而走险,偷运毒品到美国的故事。
偷运的方法是将毒品包裹起来,吞下去,倘若不小心,毒品破裂,立即就会死人。
整个过程几死几生,不过还好,最后有惊无险,马里亚留到了纽约,面向一个完全未知的未来,因为回头无岸,有的只是无边的绝望。
阿富汗电影《摘下面纱后的少女》(Osama)说了个真实故事:塔利班统治期间,一个女孩父兄都在战争期间身亡,母亲失业,可是在塔利班政权严禁女孩在无男性家属陪护的情况下出门,所以根本无法去工作。
Osama只好女扮男装出去找生路,每天都走在死亡线上。
孰料不久,就被塔利班征去参加军事训练,身份暴露,本应判死刑,最后这个还未成年的少女被赏给塔利班一个妻妾成群的小头目,从虎口走向了火坑。
片中女性的绝望让人触目惊心。
现实生活也差不多,饰演女主角的演员电影演完后,命运仍然没有得到多少转机。
想来魏敏芝比她还要幸运得多,好歹还去上了大学。
最悲惨的是柬埔寨的影片《插田人》(Rice People)。
片中说的一户人家,只有一个男丁,却在犁田的时候踩中刺中毒身亡。
种植和养家的压力几乎是灭顶的,让这个守寡的母亲神志不清。
最让人感叹的还是下一代的命运,一季水稻还没有插完,父死母疯,大大小小七个女孩在近乎绝望的环境下,以血肉之躯阻挡命运之轮对自己的倾轧。
此片画面优美,但人物命运实在悲惨,让人感觉如同十八层地狱,一层层在面前打开。
更可怕的是,这不仅仅是电影,它是很多贫困地区女性的写实。
三部影片都把镜头对准了在生活中挣扎的贫困少女。
诚如鲁迅先生所言,悲剧就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或是说,把美毁灭给你看。
相对于这些地方而言,普通中国人的生活如若天堂一般。
只是让人无法心安的是,贫困地区的女性,生存仍然非常艰难。
比如农忙季节,农村的妇女一般情况下非但要下田下地干活,回家还要做饭,清早还要洗衣,有的还要带孩子。
她们几乎没有什么办法改变自己的命运,没有条件,没有机会,也没有人关注。
她们不会来上网,也根本不会知道博客,她们没有声音。
可是她们绝大部分人就如上面三部影片中那些女性一样,十分坚强,也十分乐观,不管多少压力,即便自己的生活四面楚歌,也要努力创造一个新的未来,送给自己的儿孙。
这样去看电影,不知有无问题。
朱光潜老先生说审美就要保持距离,无距离则无审美。
可是我等俗人,免不了还要把距离拉近,看看这里头的真实人生。
这几部影片都在国际上有很高声誉,可是大家宁可不看这样的片子。
世间少一奥斯卡,少一金熊,少一金棕榈,太阳照样升起。
让一些人在绝望的深渊中看到亮光,则善莫大也!
http://family.mblogger.cn/berlinf
片子当中最感动我的就是 Lucy 姐姐 那句”我的孩子将比我有更多的机会——说这句话让我很痛苦,但是这是事实。
“哪一个国家的人民没有自己民族的自豪感,愿意承认自己的社会不如人?
而为什么一批又一批的愿意忍受移民程序的繁琐,种族间的歧视,重建生活的艰辛?
——为下一代人,可以有更多的选择。
我想这个可能就是Full of Grace 的定义,为了另外一个人可以自己做出牺牲。
那些从穷困地区扛着行李落脚在北京上海深圳忍受城管大叔呼来唤去,从事最脏最累最让人看不起的职业的那些同胞,何尝不是如此?
为了自己的孩子能够和城里人有同等的机会!
导演在洛杉矶长大,从小看到从拉丁美洲移民潮,这些不能够在美国政治和媒体上代表自己的人民,却占有美国加利福尼亚,亚利桑那,新墨西哥,德克萨斯这四个省三分之一的人口。
那么只能由美国人来为他们说话。
主人公的年轻美丽,加上勇敢和倔强的性格只是吸引观众的基础,真正的故事是在讲述她经历中的一个有一个的充满风险的劫难。
让人时时刻刻为Maria的未来捏一把汗,为她的命运同呼吸共命运。
这些劫难是谁造成的呢?
是邪恶的罪犯?
霸权的政府?
还是腐败的警察么?
我喜欢这种没有恶人,只有厄运的故事。
这是一个较高层次的世界观。
故事里面没有坏人,就连毒贩都是基本上盗亦有道。
Maria和这些命运凄惨的女同胞们,都是因为贫穷,社会问题,政治原因成为命运中挣扎的可怜人。
这和《悲惨世界》中的人们不尽相同。
这个故事在美国HBO 电视网上播放。
希望能够提醒广大本土长大的美国人,他们周围的这些”外来者“,经历过什么样的艰辛——或许也是在提醒他们,他们的父母或者祖辈为了这一代有”更多机会“,付出多大的代价。
一直以來都比較喜歡看「殘酷青春類」的電影,現實主義和一些真實的事所拍成的電影。
從知道有這部電影到可以看到都是一段長的時間,終於如願。
另一個原因我喜歡這部電影是因為其名字,萬福馬利亞是明教教主的一首歌。
Maria這個名字是取材於聖經,故事發生在哥倫比亞的小鎮,Maria是個小姑娘,年少無知。
面對著家人,愛情,工作的困境走上一條不歸路---販毒。
只要走上這條路,到了美國,她就會得到金錢。
從坐飛機到過海關,再到美國實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首先她要把可卡因都吞進胃裡,再要排泄出來。
對身體是一個負荷,稍有不慎,可卡因在胃部穿了,她就會死。
同時她的身體裡有一個嬰兒,面對的挑戰關係到生死,究竟是生活迫人還是人選擇了黑暗的生活?生活總是有著不同的掙扎和選擇,Maria與一個她不愛的人一起,成孕。
在工作上遇到了壓力,又要面對家庭的環境,又不敢告訴家人自己的情況。
少女面對著自己命運的抉擇。
遇到接應的人都不太好,展開一場出遊,又面對著同伴被人謀殺。
獨在異鄉為異客,什麼也沒有,家人,朋友,住的地方。
這條路對她實在不易。
我們經常都說要給下一代怎樣的環境成長,但我們也要想的是如何給下一代成長得平安又沒有障礙,馬利亞的這一代就是現在的一代,在已有的基礎下成為受保護又成為沒攻擊力的一群。
如何真正的給予她們教育,在香港最近就有青少年吸毒的事件,出現了校本驗毒。
現在的青少年成長的環境已經很富足,現在追求的是快感的生活。
而馬利亞追求的是安穩,但同一點的是青少年人有的是面對挑戰和去「闖」的魄力。
無論是好是壞,總是要付上代價。
《万福玛丽亚》以其冷静克制的风格呈现、内核却是世界性苦难的问题、与金基德残酷外部世界《撒玛利亚的女孩》相比较、影片中的美丽女主角表现出来的沉稳、独立、隐忍、富有同情心等美好品格隐喻着宗教类型的化身,但现实中用身体去贩毒携带出境,用青春的生命去铤而走险,内心萌芽实施的这种恶的走向,人性总是充满着矛盾,电影也真切地表达了这种双重性。
第三世界国家向往的"美国梦",往往就是一场豪赌,生命的赌注新闻报道中整船、整车厢、偷渡窒息死亡的案例世界为之震惊,但还是有人不断地叩响达闯这道鬼门关,《万福玛丽亚》中也是用这样的主题揭露这种丑恶的交易,影片没有用太多残酷的画面来表达,而是通过玛丽亚的经历和内心变化来影射。
导演乔舒亚.马斯顿以拍摄美剧作品而著称:《新闻编辑室》、《扪心问诊》第一季、《柏林情报站》第一季、《傲骨贤妻》第五季、《六尺之下》第五季等都让人津津乐道,电影《骨肉之躯》、《万福玛丽亚》也是他的代表作品。
片名如果直译的话叫做"恩典满溢的玛丽亚",译为《万福玛丽亚》很贴切了一点也没问题,宗教完美化身的玛丽亚与影片中玛丽亚的运气与善良有着点滴相伴,罪孽中的悔意和怀孕检查中对新生命的希望喜悦,在返回故乡机场的入口处毅然地回头留下来,《万福玛丽亚》导演应该也是在祝福剧中人物和现实世界类似的人物,隐隐感动的同情心,饰演玛丽亚的卡塔琳娜.莫雷诺演技自然有深度、同样也楚楚动人。
故事讲述了哥伦比亚的小镇女孩玛丽亚为了寻求生活的改变去美国走私毒品,她的朋友因为体内的毒丸破裂而死亡,玛丽亚帮朋友料理后事后留在了美国。
哥伦比亚的毒品问题从来都不是犯罪那么简单,从最早的战争利益驱使而遗留下来,对某些人而言毒枭甚至是反美的英雄,也是很多穷苦的哥伦比亚人的谋生方式。
玛丽亚的故事对哥伦比亚或者说对整个银三角地区以及墨西哥都是社会中的常见的现象。
从电影的角度而言,故事没什么问题,规规矩矩的讲完,就是一部带着地域色彩的现实题材电影。
其表达的是在那样的社会之下,哥伦比亚的底层人想要获得机会,离开这样的生活。
故事讲述的是一个十七岁的哥伦比亚少女玛利亚为了摆脱贫困的生活用吞服毒品胶囊的方式帮毒贩子运毒品的故事。
其中经历了种种波折,甚至包括同伴因为毒袋在体内破裂而被毒贩子开膛而死的遭遇。
并不复杂的电影却另我印象深刻。
在看电影前已看过简介,知道这不是一部温情片,讲的也不是很温情的故事。
相反整个电影的前半部分都在暗示悲惨的结局,但是看到玛利亚的同伴被开膛取毒的那一幕却依然很震惊,震惊与那些人的残忍。
看完回想起也知道这几乎是必然结果,那些毒贩在暴利的驱使下完全没有人性可言。
如果说电影只讲玛利亚的同伴因为毒袋破裂而死亡这部电影充其量只能算一个悲情剧。
有了接下来的一幕才让我们看到真实的残酷。
这部电影让我难忘的另外一个因素是导演的拍摄手法,或者说讲故事的方式。
其实这部电影讲故事的手法很简单:平铺直叙。
没有大卫林奇式的梦幻也没有我们常说的蒙太奇,整个电影就像一个贩毒纪录片,朴实的讲述一个贫困地区的年轻女孩子如何受屈辱,如何遇到毒贩,如何在毒贩的指导和帮助下吞下毒品.......色调普通,甚至可以说明快,没有悲情戏里常见的灰色调或者暗色调,甚至有点刻意欺骗观众之嫌。
在我认为最悲惨的部分也只是轻轻带过,跟电影其他部分没有任何手法或者技巧上的不同。
最后玛利亚和她的另外一个同伴逃离也是去找死去同伴的姐姐,也算有惊无险,顺利把毒品还给了毒贩保证了家人的安全。
这种近乎冷漠的拍摄手法马上让我想起了另一部电影《大象》,讲两个高中生在一个平常的日子制造的一场校园枪击事件。
《大象》用最平静的手法讲一个最骇人听闻的惨剧。
那不电影里导演极力刻画那所学校的普通学生的生活,那些生活越正常越普通越平淡就越反映出枪击事件的突然和不可理喻。
这部电影拍摄的手法越平淡越让人感到事件的残酷生活的残酷。
那些少女愿意承担这样的风险也反映出贫穷对人的心理甚至精神影响多么大。
看电影的时候几乎同时想起几年前在收获上看的陈丹燕的中篇《慢船去中国》,小说讲八十年代的一家上海人为出国付出的代价和出国后的生活。
这家的大女儿从小就做着出国的梦想,除了英语什么都不愿意学,等到真的出了国却无法面对美国并不是处处黄金的现实最后精神失常。
她的爸爸出国照顾她,为了留在美国不惜故意让车撞,又把他的小女儿接到了美国念书。
我当时读这本小说的时候觉得上海人的生活条件算好的了还那么想出国很不可思议。
现在才明白其实什么样的人都向往更好的生活。
其实对于绝大多数普通人来说没有那么多的理想和抱负,没有革命家或者科学家文学家诗人们的浪漫和伟大。
大多数人都是为了房子车子甚至更多的时候为了吃饱一餐饭而辛苦奔波。
我在船厂实习的时候看到有些工人为了并不算太多的工资而在狭小的船舱里烧电焊,忍受着酷热和焊丝燃烧后产生的化学气体,一干就是好几个小时。
有些工人整天用气枪烧变形的钢板。
这些人都是生活在最底层的人,他们干最重最没有前途的活,最快乐的时候就是每个月发工资后几个人一起出去喝酒。
他们中的很多人十年二十年后还是干同样的活,只要身体不垮。
这就是有些人的生活。
除了多读几年书我跟这些人没有区别,都是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
由于看到和经历过太多的贫穷和辛酸,我一般对那些所谓的悲情戏很不屑一顾,拍得假的会让人恶心,即使拍得很真实又能怎样?
鲁迅教育我们要“直面惨淡的人生”。
我有时候却在想直面之后又能怎样?
不是所有的人都是革命家。
而且即使我们写出最真实的生活又能怎样?
保罗.策兰的《死亡赋格》能拯救多少犹太人的灵魂?
我有时候又想也许是我自己太软弱,不愿意面对现实。
也许我们不应该要求太多,也许我们只要做能够做的事情,也许我们只要写出真实。
也许我们应该放弃所有的修辞放弃所有的手法先写写最普通的生活,最普通的人。
真实 让人唏嘘的真实!
哥伦比亚自然舒适却发展落后的小乡村美国纽约纸醉金迷充满机会的大都市两个地方我恰巧都去过 生活过由于工作的特殊原因 电影里的女孩的故事 我深有感触为她们感到伤痛 唏嘘这样的哥伦比亚女孩子也许曾经于我就近在咫尺 也许曾经我们还打过招呼 交谈过一起喝过cafe con leche 一起逛过feria de Flores也许现在我还和她们中的某一个 因为我的工作有着某种联系青春漂亮得让人动容的哥伦比亚女孩 Maria和Lucy 如同我在哥伦比亚见到的数不胜数的拉丁美女一样有着让世界其他国家大部分女人艳羡的美貌却过着难以改变 世代延续的清贫孤寂的生活我看过不少哥伦比亚电影包括中国能看到的 和只在本地放映的 无一不为它们的真实所感动没有超人怪兽 没有特级打斗 没有飙车 没有打不死的侠客大部分的精力用在讲故事善于讲故事 是哥伦比亚电影最大的优点哥伦比亚温暖和煦的阳光美景或炙热或悠扬的拉丁音乐真实 舒缓 动情地在讲给世界一个个故事讲给世界一个真实的哥伦比亚讲述真人的真心 真爱 真性情勾起我对哥伦比亚那个我曾经生活过的遥远国都无尽的思念和深情
如果她老老实实在当地体面的花工企业工作,怀着孩子与不爱的三无男人凑合结婚。
生儿育女,在那个村子里过完自己的一生。
那该多悲惨。
村子里,产业单一(花),贫穷,闭塞,一眼望透自己接下来几十年的生活了,她的姐姐和妈妈就是写照。
她17岁啊,都是做梦青春年华的时候,却要做着富士康一样的活,分担家庭无谓的重担,和不爱的人结婚生子,挤在小小的房间。
她的脸上确没有屈从的表情。
契机来了,因为和上司不合愤然辞职。
这里注意,她的姐姐和妈妈知道后立马呵斥抱怨她,赶紧回去请求原谅跪舔上司恳请重返工作。
而不考虑她是不是被上司欺负,她愿不愿意在那工作灯。
总之一句话,我把你养大,现在不管死活,赚钱回来。
贫穷,贫穷让一个人没有了尊严,让人的价值判断都是功利的。
甚至这个人是自己的孩子,亲人。
另一方面,她怀孕了。
胆怯、平庸的男人和她想法不一致,分开了。
注意,玛利亚很勇敢,她追求真爱,而不是随随便便找个人嫁了(像极了红楼梦的鸳鸯,贾赦娶妾),不爱就不爱,不爱就分开,就算孩子要自己抚养。
这里的后果她很清楚。
贩毒,这是有着风险的犯罪,来钱快。
为了钱,当然也为了孩子,她需要搏一搏。
更让她感兴趣是看看外面的世界,高楼大厦眼花缭乱的国际大都市纽约啊。
准备就绪后,她坐上前往美国纽约的飞机,这里展现四个女人,或者说四种类型的玛利亚的面貌。
老手一个,熟手一个,玛利亚一个,树墩子一个。
结果,老手落网了,熟手意外事故剖肠子了。
剩下玛利亚和树墩子了。
这里玛利亚为何看到熟手被杀后,带着毒品跑走呢?
难道不知道这美国她人生地不熟的,她还带着毒品,语言不通,贩毒黑社会全国找她们吗?
毕竟,毒品犯罪是很严肃的事情,掉链子没好下场的。
这里的过度,还没法理解。。。。
接下来出现的女人深深影响她,可能是一生。
怀孕的姐姐,告诉她,她留在美国,不是不想家,而是留在这肚子里的孩子有更多的机会。
一个贫穷山区出来的未婚母亲,不得不考虑她肚子里孩子。
她没有防备,相信胖子不会报警,她真心仁爱,出资送友归故里,她不忍,隐瞒实情真痛心。
这里看到人性的闪光,这是一个农村出来的女人,我很敬佩。
这里树墩子是一个对比,当然也不是说树墩子做错了什么,而是人的选择很重要。
她选择留在美国,而树墩子回哥伦比亚,她没有选择继续贩毒,而是一个人打拼。
我在想,时常我们在城市里碰到的外地人,非本地人,都有自己带来的故事。
我想去和他们聊聊天,听听他们的故事。
影片讲述了一个哥伦比亚少女为了生活,用体内藏毒的方式,贩卖毒品到美国的故事。
说实话,女主角长得还是不错的,不但找了个丑男兼穷男当男朋友,被搞大了肚子也不让对方负责,一开始还默默的在一家鲜花包装厂累死累活的当操作工。
哥伦比亚的女孩真是纯朴啊,外貌条件这么好,在中国的话要么就傍上大款要么早就找个家里有钱的就嫁了。
不多说了,再多说河螃蟹该来了,打住。
贩毒也玩人海战术,缉毒任重道远啊
正值青春年华的女生因为生活不如意以及各种的人为因素而走上了人体运毒的不归路,影片的命题还是很棒的,但对于主题的诠释却不够深刻;整部影片就如同女主人公到此一游式的纽约贩毒历程,简单又浅显。三星。
可惜了那么漂亮的Lucy。我觉得带毒逃跑再送回去不被干掉还能拿到钱真是有点匪夷所思。而且,留在美国就能逃离毒品的魔爪了吗?
可能是《过春天》的原型。挺一板一眼的片子,女主去哪戏基本都会连着,整体调性也比较素。女主表情全程坚毅,暂时看不出演技好到哪里
不是很好看。
啊我好努力好善良,Always海福a追母,但!生活辜负了我啊!社会抛弃了我啊!好惨啊!只能拼死一博啊!在这样的三俗设定下,女主必然美,男友必然坏,亲人必然帮不上忙。《百元之恋》为什么动人?因为三观正,既不放弃也不洗白,坦然让生活继续。而美国人拍这种故事,永远圣母状恶心兮兮。
本片是关于体内藏毒,题材比较新颖,而且导演拍的很写实,很紧张,也很残忍,属于是不可多得的好片。
美帝的移民宣传片啊......
女演员表现真不错,自然太不容易了
叙事一气呵成,让人时刻关注玛丽亚的命运,最后玛丽亚转身就走,向完全未知的未来、向到目前为止给她带来不少伤害的美国走去。玛丽亚替露西冲头发一幕,不知为什么觉得很好
还有多久呢
有些人,天生就是输在起跑线上。N
三段音乐都恰到好处的感人,冰冻之河贩人,玛丽亚贩毒,小老百姓被逼急了跳墙,也真是可以很精彩很可爱
最终留在美帝做非法移民了……
呵呵,美国是天堂,而且是来者不拒的天堂。
偷运毒比过春天拍的还要轻飘飘……
非常好看.
我觉得自己有些东西没有看懂。
柔胶让背景显得模糊,从而使女主角顿生隔绝孤立之感
为啥子有人长得丑还要让自己那么笨 简直不可以原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