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电影太冷门了,前前后后我看了不下三十遍!
单纯从人生哲理赢过很多Top250的电影。
因为它的存在我一直坚持着画画和写字!
念佛不忘就国,救国必须念佛!
小病从医,大病从死,如今是大病从死就是了!
好用的,好用的……三郎回家吃饭了……要惜福啊!
我感到,仿佛从我出生以来,就一直在注视着你的面容,可是我的眼睛依然是饥渴的。
我感到,仿佛把你紧紧拥抱了几万年,可是我的心仍然不能满足。
不说,不说,让空气里的风,草丛中的虫,树上的蝉,讲给你们听吧。
南山律自打南宋以来失传……
下午看完的这部电影。
其实就是一部李叔同的人物传记型电影,个人感觉无功无过吧,就是普普通通的讲了李叔同的一生,没太有让我惊艳的地方。
整部电影的氛围感还是有的,就,还行。
先谈谈电影为什么叫这个名字吧。
当时电影还没看时,我就在想这个问题,快结束时,看到一轮明月悬于高空,我说,是不是喻指,弘一法师他的功德,他的光辉,像月光一样倾洒给受他照耀的我们,这种意思。
然后看完电影去翻了下短评,看到有人写到一句诗,去查,原来是已故中国佛教协会主席赵朴初先生的诗,写来概括他的一生:深悲早现茶花女,胜愿终成苦行僧。
无数奇珍供世眼,一轮明月耀天心。
其实看电影前,对李叔同知之甚少,当然,看完电影以后,对李叔同也不能说是了解颇多,毕竟不到两个小时的电影,说明不了什么太过精深的内容,不过是粗浅的讲完他一生的大事罢了。
记得很久以前就一直秉持着一个可能有些执拗的观点,一个人的一生,怎么能用一部电影,一个电视剧,一本书就概括完呢。
毕竟每个人的一生都是由无数个每一天,每一分,每一秒,无数个细节组成的。
或许你会说,可是大多数都是重复的日常,只有少数的几个日子,几个事件,才真正影响了那个人的的一生。
所以,只要把日常快速的概括,然后重点讲述特别的日子就行了。
可,如果没有那些日常的一点一点的积累,去从各个方面慢慢改变,影响他的思想,行为,他怎么能成为后来的他呢。
我很在意那些看起来平平无奇的日常。
但感觉这个想法好像很,很奇特,像是在钻牛角尖。
直到有一次,在伊坂幸太郎的(不记得的)某本书里发现,他提到了和我一模一样的想法,兴奋的不得了,感觉我的想法和他的想法在某些地方是同频的。
又歪楼了。
回来。
以前其实真不大了解李叔同,只知道他是《送别》的作者,那首“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的意境太绝。
然后听说他后来出家了,号弘一法师。
别的再无了解。
但这部电影也多少让我快速了解了他大致的一生。
他家世很好,是个少爷,他很聪明(好像是科举的什么考试三项都是第一名),他很孝顺(生母是侧室,母亲去世,他无论如何让母亲的棺椁从正门进,按理不行),他多才(诗歌、音乐、美术、书法、金石篆刻样样精通),他有两个美丽的妻子(一个是在中国是母亲替他娶的,一个是他在日本求学时爱上的),他后来不知为何遁入空门(我一开始以为是我自己看的不仔细没理解,或者电影没表达好,后来才发现原来文化界也仍没弄明白这个问题,所以电影糊过去了),他僧俗两界都很有名气(作为俗人,他音乐,绘画都有一番造诣,作为出家人,他整理了他所在的律宗失传已久的佛法,贡献巨大),他苦于修行,生活要求很低(吃得喝得少,而且都是最朴素的,睡的席子被褥,用的毛巾牙刷杯子,都是破旧不堪的)他不慕名利(他前去讲学的寺院想给他办欢迎仪式,反被他训斥,我还挺喜欢这点的,我总觉得太在意名利,做很多事情的本意,即使你本不打算改变,但也还是会改变,会变得像是在作秀)。。。
这些其实都是最表面的,但更深刻的,对于他思想的了解,却几乎还是一无所知。
不过也还好,如果以后哪一天,突然对他感兴趣了,可以再去看一看他写的书,和写他的书。
前半生,引西方油画、钢琴、话剧于国内,擅书法、工诗词、通丹青、达音律、精金石、善演艺。
衣食无忧,物质自由。
精神丰富而超然。
如果不是特殊时代让他不得施展和安住,可能世间多一位才华横溢的大家。
探寻灵魂的追求之后,断食,皈依佛门,心之所向,修行律宗,以苦行自渡且度人。
我辈生既无战乱,也无灾祸,如此福泽,难静心,在看大师的时代更觉得惭愧
就电影编辑而言,分为出家前vs出家后就可以了,精神世界的极致和我们目前还无法理解和达到的修行的辛苦的对比,惊艳卓绝的才华和谦卑的苦行的对比。
夜很深了,四野很静了,当所有的空间只留给了一个人,我独自品味一部有关弘一法师的电影《一轮明月》。
看着看着,整颗心都很沉重。
在中国历史上,李叔同是我最喜欢最欣赏最敬重的一位大师,虽算不得文人,但我总是喜欢把他当成半个文人,大概那性情与文人太相似了。
电影里的李叔同是爱心大使濮存昕主演的,表演还能令人满意。
我实在也无必要吹毛求疵了。
李叔同,一个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文艺大师。
是小三郎,是风流才子,曾经“二十文章惊海内”,曾经“天涯五友”撼申城,曾经赢得“李也文名大似斗,等身著作脍人口”。
总总,就是做留学生也风光无限,作教员亦受众人敬重。
最是那首脍炙人口的《送别》把他推向了极致。
然叔同仍不快活,他决意出家做和尚。
最让我难忘的是那夫妻分别的场面,叔同要获得什么必定要放弃什么,我想这其中的抉择是很难的也是很痛苦的。
叔同的心里必做了一场艰难的斗争。
也罢,既要做个和尚就要来个彻底,从此我不再是你的叔同,你就管我叫弘一了,从此我们也不要再相见了,你回你的日本,我做我的中国和尚,再见就是陌生人了。
我们就以西湖为证吧,而后,你坐你的船我乘我的舟背向起行,再没有交点了。
你问我爱是什么,我说爱是慈悲,我用我的慈悲来渡完我们余生的爱。
和尚,清贫是必须的,艰苦也是不可或缺的。
我既已出家,又决意一心钻研律宗,今后也就不怕孤寂了。
清清静静闭关四年,我四年不出,我只躲在自己的小屋里修律宗,偶尔听听自然之音,偶尔喂喂窗前的小鸟,虽苦亦能苦中作乐,好不惬意。
当慕访印光法师是,法师说要惜福啊!
大师何尝不是一生惜福呢,一瓢一钵一杖足矣,行走天下,布道四方,朋友有识之士虽有所助亦皆赠人矣,大师之品行为众人楷模。
此皆赖于惜福。
想想大师一生,忠孝悲悯,对国有无限的爱,此忠也:对母亲有无边的爱,此孝也;对芸芸众生有无疆的爱,此悲悯也。
此至忠至孝至悲悯之人,前无古人,今亦无人。
大师,确是天上的一轮明月,普照大地,普渡众生。
我用今无限静的夜来怀念弘一法师,来祭奠一轮明月。
2007年8月24日
近来被疫情和严酷的加班折磨的很惨,总觉得被生活的齿轮不停的传动着,不能停歇。
于是再度翻看起弘一法师的文集和影视资料,想寻找一些慰籍。
弘一法师的文集一次我去普陀山还愿的路上,在机场书店购得的。
我原本以为佛家讲究“四大皆空”,要求人们放下和出世。
但是第一篇翻到的就是弘一法师劝后辈学子勇猛精进的文章。
学佛讲人生随缘,亦要惜缘,恰如此片。
节奏舒缓平淡,我们仍能体味到弘一法师或李叔同都是极认真的人。
才华横溢而又认真,也许才能修得律宗,天分和修持相得益彰。
对学佛之人,佛缘电影,也可从戒、定、慧的角度观之,收敛尺度透露着对弘一法师学律身份的尊重,不敢以虚妄越雷池。
起伏太大,也许反而失掉智慧,就像妙莲说弘一太张扬一般。
看了这些内容让我的心稍微安定,更关注当下。
总之,要谢谢电影的创作者给了我更多的体悟。
大约是五年前,那是二零一一年的晚秋,一层秋雨一层凉,那天狂风大作,雨下的格外大。
第二天是国庆节,没有意外的,选修课缺少了很多人。
教学论热点问题研究与教学问题实训,这就是我们选修课的名字,很长,即使是选修课期间也没有几个人能够完整的说出它。
铃声起,老师进,一如他的意料之中,遂决定放电影以化解尴尬。
当时坐在最后一排的角落,没有听清电影名字。
只记得开头:风乍起,吹起斑驳书影;鞭扬起,陀螺不停转。
满清装饰,天津口音,留学日本,虎跑断食,皈依佛门,闭门修律,终成大师。
这大概就是我第一次对这部电影模糊的印象,后来得知,这部电影叫《一轮明月》。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这大概是先生幼时最早的佛学启蒙,及至青年,满腹经纶,壮志在胸,奈何清廷腐朽,割弃台湾失去民心,割地赔款亡国大祸。
刚一踏上人生的旅途,满眼看到的尽是苦难。
经此国难,也曾杜绝仕进之心官宦之途,列身票友出入梨园,以此消磨青春时光。
南下上海,历经西学,尤喜法学,经世致用。
亲母长辞,送母归家;母虽侧室,但为生母,秉性刚烈,仍进正门。
以身作则,新式葬礼。
作《梦》以缅怀至亲:哀游子茕茕其无依兮,在天之涯。
惟长夜漫漫而独寐兮,时恍惚以魂驰。
萝偃卧摇篮以啼笑兮,似婴儿时。
母食我甘酪兴粉饵兮,父衣我以彩衣。
月落乌啼,梦影依稀,往事知不知?
汩半生哀乐之长逝兮。
感亲之恩其永垂。
哀游子怆怆而自怜兮,吊形影悲。
惟长夜漫漫而独寐兮,时恍惚以魂驰。
梦挥泪出门辞父母兮,叹生别离。
父语我眠食宜珍重兮,母语我以早归。
日落乌啼,梦影依稀,往事知不知?
汩半生哀乐之长逝兮,感亲之恩其永垂。
东游日本,书画音乐,凡其事者,皆有大成。
创春柳社,开通民智,鼓舞精神;国内水灾,赈灾义演,排《茶花女》。
宣统三年,携日妻归,以其所学,成《满江红》。
双手裂开鼷鼠胆,寸金铸出民权脑,不负是男儿,头颅好;魂魄化成精卫鸟,血花溅作红心草,看从今,一担好山河,英雄造。
离沪进入浙江一师,毕生所学教书育人,奈何官宦教育体制,游离山水田园之间。
“一花一叶,孤芳致洁。
昏波不染,成就慧业。
”遂入虎跑寺断食禅修,前后廿一日作断食日志,终寻到羽化空灵心境。
民国七年,虎跑禅寺,剃度为僧,皈依佛门,法名演音,法号弘一。
长途跋涉,师从寂山,酷戒灭障,闭门修律,悉心竭诚,誓永弘道。
南山律宗,一言一行,皆是戒律,既为禅修,故应守之。
心未一而切求感通,即此求感通之心,便是修道第一大障。
闭门四年,终成书稿,致力之坚,用思之密,望其项背,何其悠远。
民国甲子,随印光修,感悟惜福,以佛救国,以经救民,因果之法,救国急务。
民国己巳,居太虚所,成《三宝歌》,殊途同归。
步履之间,游历有方,战火纷飞,心系百姓。
律宗之道,非在于受,而在长持,此为长久之道。
民国壬午,悲欣交集,常怀佛心,直至圆寂。
先生前半生,引西方油画、钢琴、话剧于国内,擅书法、工诗词、通丹青、达音律、精金石、善演艺。
先生皈依佛门后,心之所向,皆为释迦,戒律持之,向苍生。
“深悲早现茶花女,胜愿终成苦行僧,无尽奇珍供世眼,一轮圆月耀天心。
”正如这诗词,尽数了先生一生。
我辈惶恐,受此福泽,既无战乱,也无灾祸,尚难静心,与先生比,惭愧惭愧,谨以此文以静吾心,时甲午年七月初十。
万事皆须专心静心,弘一用四年修编了南山律,等于写了个教学大纲,又用以后的人生当老师——当人有所学,又有济世报国之心,无论做什么学问,总是要当成老师的。
雪子是令人印象深刻的小精灵一般的存在,初次见面极为惊艳,身上不像受世俗所束缚的日本女子,第一次见面即为叔同做裸体模特,问他:“我美吗?
”着实是美,美的令人心动。
但是日本人看不起清国人哪。
雪子喃喃道:要是你不是中国人该多好。
随后意识到自己失言,立即脆生生的道歉。
相爱后她毅然远嫁,前世的姻缘真是天定,天赐的一对人儿。
她倚在他腿上仰起头轻轻问他“上有天堂 下有苏杭,是吗?
”但是也是在杭州,她身披月光,流着泪抱着他说“你是与众不同的人,我早就化在你的怀抱里了,叔同,我早就没有自己了。
”同是在杭州,两支孤舟,她除去旗袍百褶裙,拉直中国女子时兴的烫发,重新挽上发髻,换上和服,直直地盯着青衣素衫的他,告诉他她要回国了。
“弘一法师,请告诉我,什么是爱?
”“爱是慈悲。
”她是弘一法师最难以放弃的心结。
夏丏尊两次神助攻直接将叔同送入佛门,心怀愧疚总觉得是叔同听信了他的“气话”,出家前劝他,出家中找他,给他递牙刷毛巾却被其一一拒绝,又为他配眼镜。
虽然直到最后弘一也没有舍得带过这挚友赠送的“美国金丝宝石眼镜”,被当掉换了500块钱为战火中的僧侣及避难的人换取食物了。
最后,他看到了三郎,看到了他的陀螺,一身浮华和烟火气中终显孤寂,却又头也不回地一人一舟驶入莲花深处。
虽为脱俗,终究心怀天下,教学艺术看不到希望,才追求心灵的宁静。
终究是这个时代负了他。
就弘一法师之成就,实非一般人可以抵达。
非大师无以修。
我辈俗人即使强求一辈子,也未必可。
即使抛弃一切地义无返顾,劈荆斩棘或披星戴月,任由千年造化,再怎么努力,再怎么拼搏也只是枉然。
蒿草何以成瑰卉?认命吧!
人生来就是人,和动物是有区别的。
大师生来就是大师,和俗人是有区别的。
我不是说宿命论,只是说人与人之间确实有些不可同论的地方。
有些人天生是政治家的胚子,有些人则是企业家的模子。
很多朋友觉得我说得偏激,以为有志者事竟成。
人的性能生来俱等,只看的是后天的修行。
岂不知成就一番事业除了顽强的意志外,尚需天赋性情的造化。
这些是事业根本方向的指导,有了这个指导的基础方能一路到底。
大师的靠得也是造化,无造化不成大事。
弘一法师出家前之造诣已是我辈所不及,其造化之功业已登峰造极,出家只是登峰造极的更上一层楼。
南山律宗的修持是为佛教之最艰,惟独是大师方可。
非大师无以修。
是的,不要以为自己努力了就一定会成功,不要以为自己一条路走到底就可以找到新生。
某些事情上,我们走的越远,就陷得越深,离我们的初衷和目标也越来越远。
想做大师,先问问自己有没有那个造化。
我还想说那句老话:要知道自己是谁,更要知道自己不是谁。
哎 真真是一点精髓都不得 当初濮大叔从这部电影震撼 感慨颇多,于是心怀好奇 心心念念想要看一看 一看之下 大跌眼镜 也不知这感从何来 震何说起,且不说李叔同前半生多才多艺风华绝代 只这后半生的弘一法师就从不见其所悟 其境界之提升 家国天下一个都不曾从心中舍去 真真堪比慈悲良苦的草民皇帝 甚至抗战期间也绝不吝惜 重操旧业 慷慨激昂一番 带着一众和尚同随此情 真是连世间法休息也不及。
持律 持律 戒律活脱脱 在最初成了闭门潜心的学问之研究 到后来的口头之禅机。
从拜见印光大师时 竟问出救国救民之道 到之后 国难期 身患重疾 不省其自身 清静其身 倒是请来西洋大夫 然后欣然待死, 简直一位心怀悲悯的一国之君 何来出世之谈。
真是种种 种种 一言难尽。
这编导最后最后 竟为了电影格局上的首尾之应 令年老的弘一 在小小的陀螺面前凡心霎动 顿時便墜了世故 人情, 倒是大有種我不入轮回谁入轮回之洒脱 无惧。
再谈 这故事 前面活脱脱一个公子哥 春风得意 娇妻美妾,并无充实前序与铺垫,虽然 幼年在家熏陶,壮年时也谈禅论道 那不过是中国文人之通好 不足为奇 闲来之时 自我陶冶一番 却十足算不上个槛外人,而教学期间 仿佛就因为 事业之不如意 当局之糊涂无能 才无奈遁入空门,但这所谓“打击”或 不如意 放在当初动荡的年代 实在算不得什么,若这就算是削发之根本原因 若不是导演在命运面前被强求了 就是这知识分子实在没什么悟性可言。
更不说其他 关于 所谓爱和慈悲,受戒和持戒,民族和家国 端端只落得贻笑大方了。
再说 弘一法师拜访之几位得道高僧,首先 期间没有任何任何实质性交流,再者 这些身宽体胖的高僧且不论与原型差异颇大 就连一举一动都夹杂着中国式典型的政党风,再再论 当弘一法师询问时间之事时 竟然无一人前来提点 竟还顺其人心执着 予以贯之禅语的世俗执导 难不成他们个个都把自己当成金銮殿里的国师?
这样不遗余力, 更不提那些将修行当做事业 东奔西跑 大有搞近代“人间佛教”之趋势之所谓和尚,若是弘一法师一生 真的只碰上这些同修,那他的种种表象也就不以为奇了。
但 但分有些许了解 翻过《印光大师菁华录》 读过弘一法师晚清集 都能略略明了 这些演员和文稿笔记中的修行人 丝毫没有一点关系可言,真是可怜了冠以他们之名的演员 真真上演了一场典型当代华式政党爱国录之近代寺庙版…… 更不提 在弘一法师万年对其修行影响颇深的光钦老和尚 连出镜的机会都没有 大概是他的思想还不够革命 不能符合导演之要求的缘由吧这样 洋洋洒洒一出多小时的戏 看罢你方唱罢我登场的种种演绎 只说一句,这编剧 导演 可对得起 生生将民国初年的翻版鲁迅脱胎换骨成一位与世无争的老僧的化妆师吗??!!
叹之 叹之……
写这篇影评主要为了上传一些截图0102-1011,283天,终于还是结束了,这是结束后,我自己看的第一部电影
下面会放一些看电影过程中截的图,一个人看电影,截图明显比两个人看要多,因为可以自由往回倒,一遍不满意,可以两遍三遍
有一说一,他的日本妻子真的很好,可惜俗缘终尽,她问“请告诉我,什么叫爱”,他答“爱,就是慈悲”,我目前不懂
看淡浮名
空门
勘破
悲欣交集
受世人敬仰的传奇人物。
呵呵,什么又是慈悲
濮存昕的表演还是够水准的,剧本比较一般,流水账式,重点不突出,尤其是前半段,配角整体表演太差,尤其是演蔡元培的那位,形神都相去甚远。整体水平不如电视剧版《李叔同》。
很多人打高分是因为演员和弘一法师吗?但是作为电影不合格啊!导演想诗化美化又做作还落了下乘。李叔同前半生有点放荡不羁,是一个典型风流才子,导演刻意避开,反而弱了和出家后潜心持律复振律宗的对比。台词还念错音……这你也好意思给人法师拍……
拍的挺美的,陈家林导演的电影语言比武则天时期更丰富些,历史感和生活感十足,服化道还是没得说的好,濮存昕的老年妆是国产电影里少见的不出戏的,只是李叔同出家时的心理转变交代的不够,他不负己心,不负佛法,不负世人,却负了几个女人的心…
3.5吧,中规中矩
悲欣交集
意外看的,不错
没任何艺术价值最多有点宣传价值
于寺庙万人空巷处,歌万岁,颂爱国,让我感到不适,且从电影里观李叔同的为人,真差,抛妻弃子去日本,见漂亮姑娘邀请到家就做裸体写生,再婚后又抛妻弃子为僧,还爱是慈悲,毛线。PS:主旋律镜头下的人被异化的厉害,等我腻歪了现代生活,也从灵隐始,按弘一的游历之路走一边,也找寻些我需整明白的东
影片最大的问题是李周围的人,不断给李做广告、赠荣誉、评身价,而不是重点通过李所做的诸多不平凡事情,让观众下结论……影片中断,本应是该片的高潮,但硬是没讲明李叔同出家的深层次原因……到了下半段,入佛修行也没有特别让人感动的片段……浮光掠影
总之就是可惜了弘一法师,几个片段组合,情理的意味都不够。失去了深度。配音好像说相声似的。
主旋律风格
不是部好电影,星给科普价值。「不说,让空气里的风,草丛里的虫,和树上的蝉,说给你们听吧」
严谨呈现李叔同(弘一法师)的一生,像是视觉化的回忆录。首尾陀螺照应,预示了其苦行僧般的佛教生命观。视听语言乏善可陈,叙事结构流水账,但濮存昕的表演还是很有知识分子精英气,贴合人物,春柳社《茶花女》段落尤其具有文献意义。
如果矫枉可以过正的话,这是要矫多大的枉啊?
爱,就是慈悲。
情节断断续续的,完全没把弘一法师跌宕传奇的一生给拍出来,倒是把大师的音乐造诣说了个明明白白。这种名人传记类的影视作品,还是更适合拍成一部电视剧,电影的篇幅很难做到面面俱到。濮存昕老师不愧是人民艺术家,演技没得说,每个细节都拿捏到位,可以这么说,就这个剧情设计,如果换个表演功底没那么深厚的演员来演,估计没几个观众能撑着看到影片结束。总之,如果想了解弘一法师传奇的一生,还是去看书吧,这电影顶多只能当成个小科普。
不能对这种片子要求太高
看得出濮存昕演的很努力,但他的外形和李叔同先生存在一定差异所以导致了难以逾越的障碍。这部电影除了濮存昕以外的其他人都很一般 甚至让我痛心 特别是饰演丰子恺的演员。还有本片得台词写的真是不敢恭维。编剧也很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