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过3D版《谍影重重5》洗胃之后,今天终于迎来一顿大餐。
本来还有点小忐忑,没想到出人意料的好看。
如果与《解救吾先生》做对比,我更喜欢《惊天绑架团》。
虽然目前豆瓣评分只有6.0,但相信不久分数会上去。
本片导演是丹尼尔·阿尔弗雷森,执导拍摄千禧年三部曲《捅马蜂窝的女孩》《玩火的女孩》和《龙纹身女孩》,其中《龙纹身女孩》知名度最高。
导演擅长拍摄犯罪题材电影,风格偏向写实,故事本身张力是向内的,叙述不急不缓,更倾向人性深处的挖掘,这在本片中的体现也较为明显。
喜欢好快节奏莱坞式犯罪题材电影的观众们,你们可以放弃这部电影了,因为它比《解救吾先生》还慢,还闷,对于你们而言。
值得注意的是,这起绑架案已经不是第一次搬上大荧幕,早在2011就已经被拍成电影,但反响平平,却更贴近真实事件,而本片对事件进行大量改编,这我们后面会聊到。
本片的卡司阵容足够强大,在《沉默的羔羊》中饰演汉尼拔的老戏骨安东尼·霍普金斯出演喜力啤酒的总裁,电影《阿凡达》的男主萨姆·沃辛顿饰演绑匪,电影《云图》的男主吉姆·斯特吉斯饰演绑匪。
电影中绑匪总共有5个,表面以吉姆为首,实际上真正的领头人是萨姆,他们是生意合伙人也是好朋友,吉姆和萨姆关系更近,因为吉姆女友是萨姆的妹妹。
至于萨姆的身份是这个故事解读的关键,他的父亲在喜力供职,有酗酒嫌疑。
所以绑架案发生的原因,除了金融危机导致生意破产,而银行又不予以资金支持,还有一个重要的的原因是萨姆对喜力的恨意,这份恨意险些让他走上迷途,对喜力痛下杀手。
古典学派的犯罪原因论归结于人性自私,意志自由,趋乐避苦,功利主义,却忽视了社会原因。
而社会学派李斯特更重视社会原因,资本社会贫富差距,法律漏洞。
他们认为这是一场赌博,他们已经一无所有,与其坐以待毙,不如拿最后的筹码自由来赌一次。
他们与那些侵占房子的垃圾不一样,他们是向上的本质是善的。
(这里与现实有出入,仅就电影讨论。
)但是导演并没有细究这个方面,出于政治正确的考虑,而是将其作为补充来展示另一面,进入说教模式。
“这个世界上有两种东西会让你变得富有,一种是有很多的金钱,另一种是有很多的朋友,但往往这两者不可兼得。
”这句话从喜力嘴里说出来,更具说教性。
这是成功人士的心灵鸡汤,也只有成功人士能说的出来。
电影的成功不在于这句箴言,而在于其悲剧性。
选择的悲剧性,他们一开始选择了绑架的途径,就已经回不了头了。
让人记忆深刻的不是他们身为菜鸟却高超的犯罪技巧,而是他们每次的彷徨软弱和天真,以及被逮捕时的无助。
他们向这个社会挥出了拳头,却仍旧被打趴在地,动弹不得。
这是导演有意为之。
至少在看《解救吾先生》时,我很难对张华产生同情。
因为他不守规矩,不只是社会的规矩,还有道德上的规矩。
而《惊天绑架团》在人物塑造上明显是倾向于同情,所以删去了不少绑匪不人道的事件,以增加观众的好感。
很容易让人想起韩国的那部《假日》,人物行为的必然性与悲剧性。
一句鸡汤式的话语显露主题却弱化了人物选择的悲剧性,投机取巧,却偷鸡不成反失了把米。
不过即使如此,这也是目前8月院线电影我认为最好的一部。
这是一起真实发生的绑架案,当事人是著名啤酒品牌喜力的创始人阿尔弗雷德·弗雷迪,绑匪勒索赎金高达6000W,至今大部分赃款下落不明,绑匪精心密谋难坏了警察,扣押喜力总裁一个月之久,成为世界著名绑架案之一,这样的大案足以冠名《惊天绑架团》。
影片叙事手法平铺直叙,完整清晰的时间线让观众觉得看着不累,但也缺乏惊喜,不过不失,喜欢罪案类的朋友可以一看。
片中两段对话尤为精彩,个人觉得是片中不多的亮点。
第一段是绑匪头子劝说兄弟入伙时说的,大致意思是:人生就像一场赌博,可赌博是犯罪,换句话说,犯罪也是在赌博,筹码无非是自由,现在我们一无所有,只剩下自由了。。。
第二段的精彩对白是总裁(安东尼·霍普金斯饰演)对绑匪语重心长的劝诫:这个世界上有两种东西会让你变得富有,一种是有很多的金钱,另一种是有很多的朋友,但往往这两者不可兼得。。。
最后说一句,安东尼·霍普金斯的戏份很少,只有寥寥几场戏,那为什么他是绝对主演呢?
一个演员赋予角色的气场,足以主宰影片。
AS the great fighter Joe Louis used to say, You can run, but you can not hide.There are two ways a man can be rich in this world, he can have a lot of money or he can have a lot of friends. But he can not have both.
绝对的好评,一部非常考验智商的片子,一开始所有一切看似散漫,但很完美,中间走漏风声,一直以为是棒棒鸡店老板,但是最后解释里说道警方收到匿名信,那只可能是那几个罪犯,而且从最后喜力行为可以判断,喜力也不能确定有人叛变。
那么,问题来了,到底是谁背叛了?
容易说话的年轻人,还是那个03年被杀的家伙,还是那个最后提议放了喜力的家伙?
讨厌这种结局,太烧脑.......然后,不得不佩服喜力,在这样一个萧条的社会,喜力却独占鳌头,一切都是有原因的。
一开始,我不能明白,为什么罪犯的父亲,即使被喜力开除,也那么维护喜力,看到后面我才了解。
在整个被绑过程,喜力一步步,判断这个团体实力,一个个攻击、试探他们心理放线,是整部剧里面最大赌徒,绑架犯拿到赎金后,没有人再给他送食物和水,他以为自己输了。
当最后,警察发现他时候,他没有崩溃,反而第一时间让警察看绑在另一个房间,他的司机。
这样一个人,又有谁不喜欢,这估计也是为什么绑架犯父亲被开除还是爱戴喜力原因吧,这可能也是为什么整个社会都萧条,而他却富有原因吧!
首先我不得不说一下喜力先生,根本就是由头到尾的正能量,被绑架的时候为了让他们尽快拿到钱,写了亲笔信,一直非常非常担心跟自己一起被绑的司机的安危,就算被绑架犯拿着刀威胁也在最后的记者访问说相信他们只是为了钱的交易(并不是极端的恶徒),感觉到他们拿到钱可能就弃他们在密室里面不顾马上跟司机说自己有四升水,勉强能撑一段时间。
对主角说,你能逃,但躲不了一辈子的,开头也就白说了,喜力是他一手一步一步创办的,并不是等着天掉下的陷阱,事后还利用这事创办了保安公司。
而主角团队们一个一个落网,真是天网恢恢,最心酸的还是逃亡的时候,想打个电话给女朋友都不可以,自己的女友买一个面包的钱都要检查,就一个电话就被暴露了行踪。
看着主角声色泪下的电话,感觉逃亡的压力真是太大了。
个人感觉问题涉露的关键点主角有整理,复印时留下来的原件,嘣嘣鸡,我偏向于复印时露出了马脚,谁回来取走这张纸,谁就败露了,而电影后面提到警察破案主要靠匿名信的涉密。
里面女友问到,你就不愿意过上普通正经点的生活,明显男主是不愿意的,结果就是这样。
如果一切能够重新来过,当时船里面对一份正经工作的讽刺是否感觉有点可笑?
而敏锐的女主在他们首次的小抢劫就发现了男主不对劲。
岳父一直对有跟喜力共事觉得是非常值得夸耀的事情,而小舅子明显不在乎,感觉背后是有故事的,喜力说过,富有有二种定义,一就是有朋友,二就是有钱,而这二种是不可兼得的,猜测当年喜力跟岳父是好兄弟开国元帅,可能违反了公司某些制度,喜力为了服众只能下手炒人,而岳父一直将喜力认定为好的朋友。
最正能量的是,主角11年出狱后又被枪杀了。
连个好结局都不给,收藏起来的900万也没命花
本来想对比一下《解救吾先生》的。
和猜想的完全不一样!
(强推《解救》)。
这就是一部社会教育片啊,告你就算你谋划得再好团伙再多,总会良心不安还牵连家人,总会失败的,不要偷懒请脚踏实地老老实实的。
所谓真实事件里程碑一样的犯罪事件一点没表现出来只看到罪犯们的焦虑不安,而喜力先生的淡定镜头也太少了,除了几个请求说到底还是被动啊,刻画太挫了
关于讲述绑架的电影香港拍过很多,比如《连环局》、《证人》等,还有近期表现出色的《解救吾先生》,这类题材的故事大多是以真实事件改编的,吸引眼球的往往不是电影本身,而是背后的事件,多年过去,他们其中有的绑架案被告破,而有的绑架案却成了悬案。
今天要说的这部电影叫《惊天绑架团》(又名《喜力绑架案》),也是由真人真事改编,讲述的是全球知名啤酒品牌喜力的老总阿尔弗雷德和他的司机被人绑架,并在囚禁的三个星期里阿尔弗雷德与五名罪犯之间的故事。
在1983年的荷兰,金融危机,经济萧条,生意破产银行又不予以资金支持,被生活逼得透不过气来的五名年轻人想出了一个疯狂的计划,他们决定在这个时间干件大事儿,完成他们人生中的第一个小目标,这个计划就是:绑架喜力的大Boss!
于是以吉姆为首的五名年轻人便策划实施了这起震惊世界的绑架案,他们模仿史上有名的犯罪组织的作案手法,潜心学习和研究,经过严苛且严谨的训练、周密布局,终于在一个夜黑风高的晚上绑架了喜力的老总和司机,勒索金额为6000万天价,但没想到的是,在接下来的三个星期里,他们共同经历了人生中最心惊肉跳的时期。
显而易见,这是一场有预谋有计划的犯罪,如果不是这起绑架案,他们或许还是社会中被剥削且默默无闻的小人物,是一群在遭遇社会危机之后不走运的年轻人,为了生活辛劳的奔走在城市的各个角落。
上帝到底掷不掷骰子?
这五名年轻人就仿佛被上帝选中的那样,近乎完美的按照他们的计划进行了。
喜力老总和他的司机各自被关进密室中,饰演喜力老总的是老戏骨安东尼·霍普金斯,他饰演过《沉默的羔羊》和《汉尼拔》,由于在《沉默的羔羊》里把角色饰演的太逼真而遭到黑帮恐吓绑架,这也让他曾一度拒绝出演《汉尼拔》。
安东尼·霍普金斯的演技老道,感染力强,与绑匪冷静睿智的对话以及沉着的气场让人肃然起敬,在被绑架的日子里,他心中笃定、步步为营,一次次试探绑匪的心,这是人性的博弈,一场持久的心理较量!
喜力老总让绑匪为他准备钢琴家的音乐和书籍,并每次与他们见面都滔滔不绝的讲话,给他们进行洗脑,当绑匪头目吉姆来看他的时候,喜力老总说了片中那句经典的台词:“一个人想变得富有靠两种方式:一,有很多的钱,二,有很多的朋友,但两者不可兼得。
”让门外吉姆的内心开始有所动摇。
这场旷日持久的绑架案最终以解救人质为结束,但有很多疑惑并没有找到答案,喜力老总在被绑架的三个星期里,曾有人写了一封匿名信给警方,告发他们五名年轻人是这起绑架案的真凶,警方也由此得知了喜力老总的绑架地点,即便此时的五人已经分完钱后各奔天涯,可还是被警察抓到了,无一幸免,他们藏匿的巨额赃款也至今没有下落。
究竟是谁写信给警方的?
而且连绑架地点都熟知,是不是他们五个人之中的一个人写了匿名信给警方呢?
在这个常年游走在商场上的大亨眼里,仿佛任何事都是生意,绑架犯不过是在与他进行一笔交易,他在密室中多次和他们五个人轮流谈话,就像是在谈判桌上商讨生意,在绑架的过程中他冷静应对,具备洞悉人性的能力,他已看穿这是一伙新手绑匪,他们绑架自己不过是为了钱,只要谈好条件,就有可能放自己出去。
选择有很多钱?
还是选择有很多朋友呢?
这是一个选择题,同时听上去也好像是一个开出的条件。
我猜想,喜力老总当时应该对五个人都说了同样的话。
于是他们五个人之中有一个人动摇了,这个人做出了选择,他在黑夜中写下了那封匿名信,偷偷寄给了警方。
他因这场绑架案坐了几年牢,出狱后他拿走了他们五人当初藏起来的那笔巨额赃款,从此隐没世间。
假如真相真的是这样的话,那他也是个犯罪的天才了,当然这只是我根据电影和真实资料所做出的大胆猜想,事件已经过去那么久,可能连当时接触此案的警方也都退休了,真相就如被埋在不知道何处的巨款一样,被时间尘封了起来,而这五名年轻人也如愿以偿因这场绑架案扬名天下。
他们被人们后来誉为“荷兰版的教父”。
微信公众号:艺文生活馆
英文片名比较精准的翻译应该是喜力绑架案。
1983年,喜力啤酒的总裁阿尔弗雷德•弗雷迪遭到绑架,和他的司机一起做了三个礼拜人质,最后成功获救,影片根据这一真实事件改编。
“惊天绑架团”这个略显浮夸的名字,显然是从商业的角度出发,让观众和“惊天魔盗团”联系起来。
事实上,两部片子风格大相径庭,《惊天魔盗团》是一部彻头彻尾的商业片,用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堆砌起一个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发生的故事,层出不穷的视效带给观众一浪高过一浪的感官刺激。
相比而言,我更喜欢《惊天绑架团》,没有大场面、没有特效镜头,甚至导演连一场任性的警匪火拼都放弃了,我想这一切为的都是两个字——真实。
同时,这样的处理方式也体现导演的高度自信,这种自信来自扎实的剧本、缜密的逻辑、流畅的节奏、演员精湛且老道的演技。
同一个题材有很多种拍摄方法,《惊天绑架团》其实完全可以打造成一部彻头彻尾的动作电影,比如拍成《飓风营救》那种,找几个硬汉来几段精彩的打斗。
或者学习一下《伦敦陷落》,喜力先生的超能保镖或警探独闯虎穴,来一场炫目的枪战。
对于当下成熟的电影工业来讲,格斗、爆破、火拼的呈现再容易不过,编剧可以编个不太花脑筋的本子,就能奉上一部主流商业片。
但导演却选择了另外一条很难的路,他想尽量的还原事件,这意味着剧本要一遍又一遍的打磨,细节要一次又一次的推敲,信马由缰的编造容易,想最大限度的贴近真实很难,这意味着回归电影本质,用最原始的面目去打动观众。
这样的路子,拍好了就是杰作,比如《致命魔术》,去年的《解救吾先生》,还有这部《惊天绑架团》。
有绑架元素的电影很多,像这部作品如此写实的很少。
影片在逻辑和细节上做到了毫无破绽、滴水不漏,任何一种犯罪都不会轻而易举,更不用说绑架一个举世闻名的公众人物。
影片不吝篇幅的详细记录了五个犯罪分子的整个策划过程,确定绑架对象后,首先想到的是怎样把警察引到错误的方向,让自己不被怀疑,为了做到这一点,甚至先抢一次银行,完善自己的装备。
他们没日没夜的踩点,找最合适的时机下手,他们为安放人质找了个偏僻的谷仓,在谷仓里建了两个完全隔音的房子,房子外面贴上了厚厚的吸音棉。
在勒索信送出去的前一刻不忘确认下是否留下指纹,然后又去重新复印一次确保万无一失。
另外,人质和劫匪的关系也描绘的非常真实,喜力先生被抓之后戴上手铐、烧毁衣物,和劫匪间也没有什么交流,不得不说话的时候,还不忘用上变声器。
真实,成为了影片最引人入胜的武器,影片自始至终从几个劫匪的视角出发,有极强的代入感,每一个决定、每一次行动,每一回和警察玩的猫鼠游戏,都让人心情悸动、脊背发凉。
影片另外一个与众不同之处,是完全以劫匪为中心,以人性的挖掘为核心。
在犯罪题材中,警匪对抗一直被看做是必不可少的一环,也是能够营造紧张、刺激氛围的首选方法,但影片为了人性的铺陈,连这部分也舍弃了,而是始终围绕五个劫匪和被劫持的喜力先生,家属完全没有出镜,警方也被极力的弱化,甚至没有一个能叫上名字的警察出场,也没有给一个警察的特写,这样的牺牲让影片成为最精彩的“犯罪心理调查”。
绑架过程每走一步都能够清晰感觉到劫匪不同的心理变化。
导演对劫匪的同情让影片显得很有趣,五个小伙伴本想好好做生意,银行贷款受阻,想收回房子反被关进看守所,父亲给喜力打了一辈子工最后下岗,导致一家生活困顿,而萨姆•沃辛顿饰演的Holleeder不过说了句不喜欢喜力啤酒反倒被父亲羞辱,这让Holleeder做出了绑架弗雷迪的决定,这样的出发点,让影片看起来更像是对社会顽疾和资本主义的批判。
绑架前的紧张,绑架后的得意,漫长三周等待中的挣扎和纠结,以及预感到被抓之前夜不能寐的心理状态,都极为精准的得以展现。
而五人小团队,也随着事件的变化,从团结到分歧到最后的各走各路,完成了对人性最全面的剖析。
尘埃落定,罪犯伏法,最后给了几个小伙伴在酒吧开心的镜头,“世界上有两种方法可以变得富有,他有许多的金钱,或者许多朋友,但两者不能兼得。
”画面配上这句台词让人唏嘘,每段人生都有既定的轨道,他们不是坏人,也不想伤人,只不过走错了一步,就再也没能回头,命运的捉弄,实在让人唏嘘。
文/梦里诗书根据真实案件改编的噱头,并没能铸就这场名为《惊天绑架团》的惊天所在,相反糟糕的剪辑,平庸的剧情,甚使人在这部电影中难以找到哪怕一星半点的剧情张力,导演用近乎生活片的手法拍摄了一场悬疑动作片,那若止水般的尴尬又拿什么去呈现惊天的言过其实。
用愚蠢来形容这部电影的剧情并不为过,在前有令世界为之震惊,喜力总裁阿尔弗雷德被绑,勒索6000万天价赎金的故事蓝本下,电影一面在有以安东尼·霍普金斯这样的影帝级演员下并没有精于人物的塑造,另一面剧情的张力也只能用苍白来形容,与其说这是一部改编电影,不如说它更像是一场乏味的新闻报道,沉闷几无反转的悬疑构思,拖沓冗长的赘述,让人映后在剧情上所能回想的只是最后对真实事件本身的还原。
无疑安东尼·霍普金斯是一位优秀的演员,虽然他在电影中已显得如此的年迈,但他说出金钱与朋友,二者不可兼得的时候,那一如汉尼拔睿智的形象,却仍旧令人回味,而萨姆·沃辛顿与吉姆·斯特吉斯在电影中所饰演的绑匪表现也可以说中规中矩,有着小人物的沉淀和挣扎,可以说如若非是导演编剧功底的蹩脚,这会是一部相当不错的悬疑片,但假设终归只能是假设,剧情性的极度匮乏,是其作为一部犯罪动作片致命的诟病。
电影永远都是一个剧组集体的结晶。
演员就像一面镜子,只能让人所见其演技的精湛与否,却无法立体的掌控整部电影的成败,难以惊天的《惊天绑架团》无疑便是此最好的例证。
我只是把我看完影片的一些想法写了出来,或许逻辑并不严谨首先要说,出于种种原因,我之前并没有看过《沉默的羔羊》,所以不会产生老霍普金斯突然会吃了他们的感觉,不过他真的是气场惊人,如果这不是一部真人故事改编的电影,我起初觉得这会不会是一出自导自演的绑架,因为他太淡定了,给了人一种一切尽在掌握的感觉,换种想法,假设这就是一场自导自演的绑架案,喜力总裁通过一场绑架,可以没理由的开除掉一些他并不想要的人,为自己之后的安保公司打下坚实的社会舆论效应,或者说是变相的广告。
可惜这是一部真人真事改编的电影,以上那些仅仅是一个大脑洞。
《惊天绑架团》,译名起初给人的感觉类似于《惊天魔盗图》,以为这又是一部炫技的商业电影,我也是因为这个原因才去看的,看了一会你就会发现,它很平淡,甚至可能会有人觉得它无聊,但是当把这部影片的背景放在1983年,其实会觉得他还是很有意思的,会发现绑架团的整体思维是很缜密的,在棚中建设一个屋中屋,仔细检查屋子的隔音效果,伪装效果,锁链的结实程度,甚至还在屋中屋中安装了厕所,买道具时去往较远的地方,提前对于喜力的作息规律的探查,绑架时使用德语...尤其是他们之前为了将人们的视线转移到其它方向时的想法,需要一定的金钱去实现,就很类似于之前听到的一个段子,你为什么要把房子卖掉?
因为创业需要钱。
那你创业是为了什么?
为了买房子。
第一次听到这句话时觉得有些搞笑,你是为了买房子而卖房子,像是创业只是个无用功,其实仔细想想我们会明白,卖掉了小房子而买大房子。
是一种更高的追求。
正如绑架团做的,抢银行是为了绑架喜力,为了获得更多的钱,他们抢劫银行的方式放在现在也不过这样,把准时间点,一定的伪装,必要的火力,提前选择好的逃跑路线,变化的逃生工具...当绑架成功时,他们要做的就是等待,可惜他们与一伙扬名天下的绑架团伙之间就差了2点,一是完美心理素质,二是团队间的完全信任,当我这么想时,我是已经认为写了匿名信的人就是科尔,他是被策反的那个人,一是他经常与喜力有交流,二是他在最后被抓的时候说,我们还年轻,还可以出去,而且他们永远找不到那笔钱。
为什么会用永远找不到呢?
是因为他们藏得太好了?
还是因为那笔钱是喜力答应给他的,现在还在喜力手里,,,其实我觉得影片最引人深思的就在最后几分钟里面,喜力被救出后开办了自己的个人安保公司,然后于2003年去世,科尔在2003年被枪杀,至今没人找到凶手...你有两种方法变得富有,一是有很多朋友,二是有很多的钱,却不能兼得影片中其实还有许多可以去细扣的点,喜力看的书,棒棒鸡,目击的出租车司机...
难看至极,一群乌合之众妄想不劳而获,拿到钱之后舍不得这个舍不得那个,也不想想自己配不配那么多钱。
不错剧情
比较鸡肋,配上惊天的名字更让人觉得名不副实。
非常糟糕的叙事与剪辑手法,影片逻辑混乱不堪,犯罪片应有的剧情张力在这里也毫无影踪,除了安东尼霍普金斯在为数不多的戏份中的表演之外可以称得上一无是处
新电影???我怎么好像去年看过?
啤酒爷镇静过度了。
悬念紧张感不足。
不错看着,挺惊险刺激的,
豆瓣评分这么低,但我觉得从绑匪的角度去拍摄还是挺不错的。
只有惊吓,不过我喜欢在影院看这类外国中低成本影片。
所以是想告诉我们,钱与朋友不可兼得吗?
虽然豆瓣分有点低,正好影迷会组织活动就去看了,对绑匪的焦虑不安情绪刻画的很好,但是对每个人单独的刻画不够,导致看完也没搞清楚谁是谁,本来就脸盲。哈哈。个人认为可以在到底是谁举报的这方面多做几个引子,多留点悬念。
算是完美的犯罪了。实际上从第一个人被捕,找到其他人和赃款就不是问题了。当时没有在现金上的技术手段,现在这都不是问题!
Hopkins一出场跟他绑架了这五个人似的。。。。
绑票后就开始发疯的发疯,想家的想家,乱打电话的乱打电话,吵架的吵架。一个个智商直线跳水。所以要干大新闻,先要掂量好后果。6.8/10。
真实的故事,真实的片子。
怪不得会引进太他吗的政治正确了,坏蛋都被抓人还没死,然后从内容上看,聚焦绑匪团伙这是优势,但是他吗什么都没拍出来,就拍出来个怕,这他吗还用你说
反正吧,总感觉不是太有意思
很多人看完电影后认为这一帮团伙蠢的跟猪一样,心理素质也不行,其实你们都错了金毛也就是男一,他才是最大的赢家,因为他是策划者,前中期他沉稳冷静又果断,为什么到后期就蠢的会去打电话给他妻子暴露行踪?打电话这种事就算再菜的犯罪分子都不会去做,所以他明显就是故意坐牢然后等11年后拿钱
小时候喜欢挑冷门片看,当时被海报上那些绑匪的面具吸引而去看了这部。没什么记忆了,只记得开场的抢劫扔包时很有紧张感,然后整体也挺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