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法网追击

法网追击,铁骨芳心之致命优盘,铁骨芳心2

主演:朱研,及晓龙,高海鹏,孙文,陈卓,王小蒙,郝晨,杨剑

类型:电视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17

《法网追击》剧照

法网追击 剧照 NO.1法网追击 剧照 NO.2法网追击 剧照 NO.3法网追击 剧照 NO.4法网追击 剧照 NO.5法网追击 剧照 NO.6法网追击 剧照 NO.13法网追击 剧照 NO.14法网追击 剧照 NO.15法网追击 剧照 NO.16法网追击 剧照 NO.17法网追击 剧照 NO.18法网追击 剧照 NO.19法网追击 剧照 NO.20

《法网追击》剧情介绍

法网追击电视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故事发生在北方小城南石市,为了维护法律正义,公安局廖芳华将以薛风、萧琳、鲇鱼头、王泉为首的犯罪团伙抓进了监狱,临近公审,薛风却在转移监舍时被刺,鲇鱼头在越狱时被触电,只有萧琳因为怀孕不适合羁押,不得不放出去监视居住。萧琳为了掩盖自己的罪行,表面装得遵纪守法,暗地里却指使手下黄平安打捞王泉,获取掌握在王泉手里装有自己和薛风犯罪证据的一个优盘,并企图在廖芳华儿子身上下手,搞垮廖芳华的意志,为自己争取时间,达到逃脱法网的目的。廖芳华率领干警层层剥笋,紧紧抓住萧琳犯罪集团内部矛盾,为寻求自保留下的证据线索,排除一个又一个障碍。薛风的秘书张云为求自保,刺杀了萧琳,就在她企图夺回优盘并销毁时,被廖芳华一举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你好世界外星变异何所冬暖,何所夏凉孙老倔的幸福只为再次遇到你神之牙-JINGA-谜案女王第一季弹无虚发巨齿鲨黑疯婆子的葬礼诅咒落魄大厨苍茫天山只因单身在一起世界奇妙物语SMAP特別篇梦想之城虫师修行恶魔阿萨谢尔在召唤你维多利亚第一季白云斋怪话鼠来宝4:萌在囧途魔塔大陆~在世界终结续咏诗篇的少女~OVA战栗1978西游记之七十二变星球大战:黑市传说脚本芸人小红帽:狼人猎手魔法少女育成计划火鸡总动员

《法网追击》长篇影评

 1 ) 如果终将覆灭,请让我做这个时代最美丽的泡泡

很久没写影评了,工会邀请可以有幸提前看到Babylon。

从最后一幕结束掌声响起,到回到家中,整个人都始终久久的陷在电影里面走不出来。

当初看完Lalaland,也是如此的心情。

那时纽约初寒正飘着小雪,抬起头满是飞扬的白色,城市里看不见星星,我却始终哼唱着city of stars。

娃娃脸的每一部电影里,都饱含着非常极致的个人情绪。

肯定不少人会觉得矫情,而对我而言却是帧帧击中的感同身受,因此后劲十足。

电影本身,Babylon是一个几乎没有主线的,借着主人公这个墨西哥移民的外人视角串联起来的好莱坞形象集锦。

整部3个小时的电影,我们看到是多场荒诞离奇的人物秀。

每个角色的出场都伴随着的宏大辉煌的场面,灵活沉浸的调度,夸张讽刺的台词,大胆跳跃的剪接,让观众目不暇接。

在视觉上大肆炫技的同时,御用作曲再次贡献了堪称lalaland姐妹篇的精彩配乐,从电影的角度将娱乐性拉到最满。

影片的第一个小时,我几乎是全程湿着眼眶紧紧盯住大银幕。

在盛大华丽的制作之下,导演正在竭尽全力的通过剧场里的每一个元素,为观众展示电影的魅力。

或许是因为我也踉踉跄跄的在所谓电影行业里爬了十年,跟随着这些人物的出场,我竟然也渺小的感动了。

在第一幕的疯狂派对上,男主人初见这个自称天生是明星的不羁女孩,他用亮晶晶的眼睛望向她,用西班牙语说出了一句朴实的情话:我想我爱上你了。

而女孩,不知是没有在意,还是没有听懂。

在我看来,这便是全片的主题了,我想我爱上你了,疯狂的那种。

这句话,是对女孩说,也是对电影说。

而卑微的是,这是一场单方面的,个人的沦陷。

好莱坞不会特意善待任何一个人,在这里,我们看到一个个灵魂艳羡着疯狂着,直至消亡。

明明都是假的,明明我们知道电影是假的,可它为人类制造了闪闪发光的美丽泡泡,而望着那些泡泡,我们竟也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在那么多光怪陆离的故事里,我们竟然都能看到自己。

那些泡泡,你愿意做戳破它们的人,还是愿意和它们一起破碎呢?

在我看来,Babylon是一个包裹在音乐喜剧之下的重核悲剧。

很多人会不可避免的拿这部电影和lalaland对比,这两部作品过于相似,依旧是讲梦想和现实的一体两面。

lalaland的伤,来自于妥协。

而Babylon的痛,则是覆灭。

而影片的后面一个多小时,我们又继续碎片化的穿插进这些角色的疯狂之中,看他们被淹没,被冲散,看他们闪光的眼睛,看他们毅然决然的悲壮。

人们还在好莱坞中追逐梦想、名利、金钱、欲望。

那个时代如此,这个时代如此,未来也将继续如此。

或许没有最好的时代,每个时代都是最好的时代。

实话实说,我不觉得这部电影会拥有如同lalaland一样的傲人口碑。

会有人觉得它冗长,低俗,情欲,零碎,做作。

如果说前者是一封情书,而babylon则更像是遗言。

在那样的弥留之际,当你也不知道该说些什么的时候,有人会沉默无言,也有人会全盘托出。

如果你爱电影,请你一直爱下去,因为我们都是那些美丽的泡泡。

 2 ) 巴比伦的《雨中曲》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电影技术水平也在不断提高。

从无声电影到有声电影,从现在3D时代到即将到来的3D裸眼时代,无不表现着电影工业的进步。

《阿凡达》的横空出世标志着3D时代的到来片头二十多分钟酒池肉林的欢聚戏就是对好莱坞的一个“面部特写”。

将一个世纪之前的好莱坞令人向往又让人“作呕”的癫狂模样描绘了出来,而当下的好莱坞又何尝不是呢。

话说回来,影片中,随着电影技术工业进程的推移,默片时代开始走向衰落,有声电影开始进入大众视野,有声电影时代,有人成为了新的杰克·康拉德,他们曾经的辉煌随着默片落幕而离去。

不过幸运的是,当今天的我们回想起来,观看那些尘封多年的默片,依然能看到银幕前有趣的演绎,依然可以与那个时代进行一场灵魂的互动。

这是一封写给电影最浪漫的情书。

 3 ) 令人摸不着头脑的美式自我感动

(在电影院看的,讨论情节的部分有错误还请谅解)当1896年Lumière Brothers拍摄的第一部商业电影在巴黎上映时,这不到一分钟的,没有声音和剪辑的站台录像轰动全世界。

像静态照片的出现那般,会动的图像这一全新技术的亮相如同魔法现世,震撼着观众。

看客们为电影提供着源源不断的票房。

短短几十年内制片公司和工作室便纷纷冒出头来。

然而那时电影和艺术还远远搭不上边。

虽然也有慢慢踏上深刻探索电影道路,向未知冒险的人们,比如开始着手研究电影理论的莫斯科电影学院,但电影还只是很多商人的新鲜的牟利手段。

巴比伦描述的就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到五十年代间,美国的好莱坞梦工厂———The Hollywood dream factory的黄金时期。

在这部电影中确实可以看出那时的好莱坞电影不过是商人们工厂中的流水线产品:制片人们以金发碧眼暴露的女郎加典型白男与各种元素的排列组合,和耗费着资金和人力却毫无营养与技术的大场面拍摄,形成了一部部Blockbuster。

恕我直言无法和这部戏里任何一个人共情。

没有任何一名角色让我觉得ta是真正热爱电影的。

主角是为了活下去而拼搏努力的移民,而不是为了什么电影梦。

他隐藏自己的移民身份,把黑人的音乐梦想当成博人眼球噱头,只为能在这个地方待久一些。

我反倒更能理解他对Nellie坚定的爱。

主角最后落泪回顾自己的生涯我只能理解为他是想起自己对Nellie的爱和打水漂的数年,而不是为电影行业的发展感到感慨。

所以对突如其来的那种煽情感到莫名其妙又可笑,不知道导演想让人感动些什么。

也许Jack(布拉德皮特的角色)确实是把演戏当成了自己的生命,但我真没怎么感受到这角色的人格魅力。

他说的话确实不错:不是高雅的艺术是绝对的对,而低俗粗劣的电影就是绝对的错。

这些肤浅的爆米花电影也有着幕布后更深邃的力量。

而电影也渗透进了各个小镇和普通人的生活,让所有人平等地坐在荧幕前短暂逃离现实。

然而在电影里他为他的事业做出了很多努力吗?

除了在片场喝的酩酊大醉和举办无数party外?

看着影院观众对着他的作品哄堂大笑,被记者揭穿他已经过去的事实后,他其实并没有尝试改变(虽然是去欧洲进修了,)而是选择继续苟延残喘。

在面对Fay这个在上流社会中穿梭,却仍是白人眼中可有可无的同性恋黄种人被好莱坞抛弃后竟然也能去欧洲追求自己的梦想的事实后,他受到了最后的打击,回到房间了结了自己的生命。

还有Nellie都没什么好说的,她自己也说了她就是为了证明自己才来演戏,对电影和表演也没有随着名气变化和下落产生任何心态上的改变,最后也自杀。

片中的film industry,像任何工厂和商业一样,压榨剥削着劳苦工作的人们,把活生生有血有肉的人物质化(看似包涵黑人,黄种人,却还是白人上流社会里的戏子与笑话,)在低俗淫乱中使人们迷失自我。

电影也确实提到了欧洲那些“追求”Avant-Garde的人和上流社会十分瞧不起美国好莱坞的情况,但我只能说那段大家聚会的场景很肤浅单薄,又挺没必要的。

还有一系列让人摸不着头脑的剧情,Nellie 爸爸和响尾蛇搏斗的那一长段,和托比带主角进去看一系列猎奇,除了让人恶心之外感觉没什么意义(老鼠看得我快吐了。

)至少有三分之一的电影都是这些跳脱的剧情。

影片最后音乐响起时出现了很多美国后来的电影,从公民凯恩,后窗到黑客帝国等等。

美国好莱坞在近百年也开始进行一些更深刻的思考,包括帮助美国人塑造自己的American Identity。

但是和这三小时的电影确实没啥关系。

Babylon里,我只看到了用不必要的剧情和华丽的服道化所堆砌的一场闹剧。

导演想讽刺的观众是能理解到,但又讽刺的有些无深度和层次且没有令人印象多深刻的反思。

本可以利用男主的视角——局外人来作更多的篇章,但并没有感受到在这方面的努力。

 4 ) 一部电影,多个面相,不同受众。不评论好看与否。

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14956169/以上西野的内容是我在此电影下看到的少有的夯实的影评,因为这个电影就是由好莱坞的各种历史梗组成,如果不知道这些,或少部分知道,不是说不能评判,而是一定会出现偏颇。

由于这个电影充满了好莱坞历史的梗,既是拍给业内人和深度票友看的,也是拍给大众看的,只是呈现出的是两个面相,对大众呈现的不是深度,探讨和隐喻,而是劲爆和癫狂,嘛,两个面相,正如一些孩童产品的广告,短短十几秒,儿童和成人看到的是不同的东西,这个也没有褒贬之分。

由于历史梗太多,所以导致有些梗简单交代就过去,嘛,毕竟电影已经三小时不可能再加一个小时。

说说粗浅还不完善的评价这个片子让我首先想到的是姜文的太阳照常升起,其次是邪不压正和让子弹飞,而不是好莱坞往事。

太升是梗王,而此片前后的梗加起来就少很多,以我粗略的目测,大概二十来个,更资深的票友可能还会看到更多。

在此片中仅仅看到批判好莱坞电影中的异化,是不足的,此片中有些隐喻并不方便在豆瓣展开,只能浅浅说一说浅尝即止,事实上LA作为当今左派的大本营,本片对左派是有隐晦的批判,谈不上借古讽今,但在政治正确下表达下不满哼哼几下还是有的,而洛杉矶在历史上并非一直都是Democratic Party的拥趸,却是自1903年以来一直是好莱坞的摇篮,1923年,好莱坞黄金时代的大师“好莱坞的奠基人”西席·地密尔,他设立了制片公司,以自主独立的形式为派拉蒙公司拍片,而本片叙事年代恰恰是1926年开始,公司也恰好是派拉蒙影业。

本片所批判的也不只在电影业发展的本身上,洛杉矶有天堂,也有地狱,天使之城神所不及的地方,是放任的自由,是撒旦的诱惑,撒旦所及的便是地狱,这里是不能展开的隐喻,看得懂的自己看便是了。

说几点疑惑或猜测吧,一是这电影是不是冲着拿奖去的,如果业内叫好,那么你懂的。

我也不说这电影好不好,更好奇的是业内怎么看,是如何的评论与解析。

二是此片好不好可能今年的评价和几年后的评价会很不一样,不管是业内还是大众。

三 不觉得很像昆汀的风格,也没想到要和昆汀的电影做对比,这点参考开头说的部分,这里不再赘述。

这部电影很多手法还是很规矩的,非但规矩,而且力求经典和致敬,只是镜头语言和叙事上加快了节奏提高了“饱和度”,从所要表达的东西上来看,反而很规矩。

不知道为什么那么多人拿来和昆汀比,个人认为完全是两种风格。

四,此片,对曾经的不留恋(个人观点且坚持),对新生的不赞美,只是一种冷眼的陈述,也许要表达的是,人面对时代潮流的奔涌,是无力的,但人们却有着叙述和陈述时代的愿望,并不因为无力而悲哀,反而因为参与和经历甚至知晓回看思考而窃喜。

最后,本人真的不评价这部电影好坏和好看不好看,只是把看到的说出来,好坏倒是很想听以后各媒体出的业内的评价。

另外看到有些评论把布拉德皮特说得一无是处,其实人家是真正的传奇好吧,说行走的活历史都轻了,是行走的传奇,抛开燃情岁月不谈,从大河恋,到Friends,从再见艳阳天,到12只猴子,到十一罗汉,到本杰明巴顿,到搏击俱乐部,对了还有夜访吸血鬼,和七宗罪,哪部不是典中典,然后在豆瓣此片下就被说成了是“曾经皮囊还不错,却真的从未有过艺术气息的平庸正常人”。

是的,这些他主演的经典都是从未有过艺术气息的平庸者演的。

也许这就是不爱来豆瓣的原因,真正愿意深入了解电影的人少了点,了解得少但要胡说的人多了点。

最后,任何自媒体如需引用本评论内容做文案的请标明出处和告知,因为我自己的自媒体以后可能也会用到,避免引起不必要的麻烦和误会,谢谢大家。

 5 ) 《巴比伦》

我只是很爱看电影知道吗I just love watching movies, you know?-我也很爱看电影-你坐在那里- I love watching movies too.- You sit there.-看着放映的电影-然后逃离现实- And you're watching the movie and--- And you escape.你不必继续过这个糟糕透顶的生活You don't have to be in your own shitty fucking life.-没错没错-你可以体验电影角色的生活" Exactly! Exactly!- You can be in their life.也可以想去哪就去哪Or wherever! Or wherever!你可以在他妈的西大荒也他妈可以在太空中You can be in the fucking Wild West! You can be in fucking space!你可以是混黑道的You can be like a gangster.人们在电影中起舞也在电影中死亡And people dance in movies and people die in movies.但其实他们并没有真的死去太他妈神奇了And they're not really dead. It's fucking amazing.他们真的没有死就比如说杀了我They're not really dead. Like literally, kill me.但其实什么事都没有而且与此同时And nothing happened, for real, but at the same time,这又是比生命本身更重要的事it's something even more important than life.你能感觉到就像...我也说不好电影有时候很伤感You can feel it. Like-- I don't know. Movies are sad sometimes.-电影也有时候很欢乐:-电影总能触动人心- Movies are fucking happy.- They make you feel something.

巴比伦 (2022)8.02022 / 美国 / 剧情 喜剧 历史 / 达米恩·查泽雷 / 布拉德·皮特 玛格特·罗比

 6 ) 对于我们爱的电影

请说它是写给好莱坞电影的情书,我听到导演在叫嚣:为什么就不能做一个Jersey bitch而非得装成文雅的欧洲老钱?

原始的野性的不矫揉造作的,充斥着金钱悦耳的声音,永远离不开污秽的屎尿屁,哦对还有低俗的性。

让我感到哀伤的是电影陷入变无可变的僵局,连对电影的爱的表达都成了俗套。

什么他妈的叫异化?

冠冕堂皇掩饰欲望才是异化。

但是,但是导演又格外哀伤地讲,好莱坞电影成为一条产业后连它本身最朴质但最可贵的真实也没有了,看那个梳起大背头的Manny,涂满碳粉的Sydney,我们难以找到对电影充满憧憬的墨西哥男孩,难以想象最开始他对电影的喜爱只是源于你可以在电影里体验不一样的人生,就像《一一》里胖子说的那样,有了电影以后人的生命延长了三倍。

电影势不可挡的发展又让人不得不恨它,它不留旧情地淘去了Fay和Jack,又残忍地抹去人们的初衷,让is life grand成为一种讽刺。

一个无力的现实是斗蛇的勇气不能帮助我们克服一切劈头盖脸的困难,事实上它屁用没有。

你以为你有所有男的加起来比不过的阳刚,这种勇敢也确实帮你视他人的嘲笑如无物,但面对终极的强权,只能意识到那不过是幻觉。

看起来电影不属于热爱它们乃至于把它当作信仰的人们,相反它属于投机者,属于能在浪潮顶峰冲浪的商人,属于掌握在资本金字塔顶端的人,属于在聚光灯以外的蟑螂。

电影不能恒久地属于任何人,可它依然让人着迷,冒着今天炙手可热明天无人问津的风险,每一刻都为下一刻提心吊胆却仍趋之若鹜——当一切都已经过去,当你的坟墓已经铺满青草,电影依然保持着它的魅力,它让你重活一次。

有人说2023一年里写给电影的情书已经足够多,是这样的。

电影因其变无可变而陷入僵局,而对电影的爱的书写似乎也因反复表达而乏善可陈了,但我依然感到随着观影,一种情绪像开河时的春冰在节节苏醒,爱是无可取代的爱、让我的心随之打着节拍的悸动,恨是不想置身其中、对之嗤之以鼻的不屑,但总的来说我们依然爱电影,就像我们面对这些试图勾起我们共同情感的画面和片段,我们依然愿意被消费。

即使导演长达三小时的堆砌让我感到ok可以到此为止了不必极力填满空白,我依然会热泪盈眶,就像Manny在也许认识到黄粱一梦的本质之后依然save all his tears

 7 ) 自我毁灭的好莱坞,生生不息的光影

关于好莱坞往事看预告片的时候我也一度以为这将会是另一部《好莱坞往事》。

看上去同样也是讲好莱坞的那些纸醉金迷和电影发展历史中的人来人往,甚至同样也有布拉德皮特和玛格丽特罗比领衔,似乎别无二致。

但看完之后觉得达米安这次和昆汀三年前那部简直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电影。

且先不提时代背景的不同(昆汀那部着眼于通心粉西部片和波兰斯基《罗斯玛丽的婴儿》的六七十年代,而达米安则聚焦于从默片转型有声片的二三十年代),两部片子对好莱坞的态度在我看来是有很大差别的。

在昆汀的导筒下,好莱坞只是一个大背景,电影本身才是叙述的主体。

如果将其用绘画做类比的话,电影这个世人皆知却无比难以具像化的概念是所描绘的主体,小李子皮特小丑女所扮演的角色是画家昆汀的笔触,而六七十年代好莱坞则是解释为什么昆汀用的是蛋彩而不是水粉的大背景。

可这一切在本片里是不一样的。

电影是达米安所想谈论的主体,可并非唯一主体。

好莱坞本身在我看来同样也是导演叙述的主体,而非背景。

片头字幕之前将近二十多分钟酒池肉林的party戏就是对好莱坞的一个面部特写。

将近一个世纪之前的好莱坞是那个令人向往又让人作呕的癫狂模样,而当下的好莱坞又何尝不是呢。

对于好莱坞,乃至洛杉矶,我一直觉得达米安的情感是非常复杂的,这一点从他电影镜头里就能看出一二。

《La La Land》开头那场长镜头,烈日下堵车的高速路是燥热无趣且嘈杂的,但看是被禁锢在高架桥上动弹不得的加州人又纷纷衣着靓丽生命力旺盛,唱出"The rhythms in the canyons that'll never fade away"般的曲调;本片开头滋养出荒淫无度不计后果的party的洛杉矶,在人去楼空喧闹之后也会带来最如幻似梦的日出时分。

这一定程度上我觉得也引出了导演对于好莱坞乃至电影本身的态度:这里有着浮夸放纵以至于令人作呕的极度癫狂。

比如开头的那场纸醉金迷又淫乱不堪的party,比如Manny第一天到片场时看到中世纪战场上血肉横飞乱作一团甚至害演员殒命的片场。

但在一切的混乱与疯狂之后,总能让人看到那么一丝单纯质朴的美好。

比如淫乱party之后的Nellie在收到片场邀约后奔跑出门迎接加州粉紫色的清晨,比如Manny拿到摄像机一路飞奔回来赶上最后余晖的那场接吻的镜头,都是那样的美妙那样的magical,仿佛之前一切的混乱和癫狂都是值得的。

这帮人口中magical的好莱坞无疑是这样的,Manny和Nellie嗑嗨了之后眼睛泛光谈论到的电影本身又何尝不是这样的呢。

关于导演和他的前作们一样的是,达米安依旧是野心十足。

对于这部片子而言,他的野心不仅仅体现在他的浮华的镜头语言上,也体现在他的叙事上。

这是我看过他的片子里面第一次尝试多线叙事的(一定程度上也解释了为什么这部片子时长与前作相比长这么多),并且仅可能保持了他之前的镜头水准。

拿开头的长镜头举例吧,之前《La La Land》开篇也是一个(伪一镜到底)的长镜头,可那段长镜头感觉更多是单纯炫技的,整个长镜头,只有音乐和群像,没有人物,叙事效率略等于零。

而今次的长镜头一上来就几乎明示了哪几个是本片可能的主要角色,并且在摇镜头的过程中把几个人物的初始关系都能挑出来点一下,而且整个过程并没有以牺牲群像和音乐为代价。

开片长镜头的整体观感和技法与《La La Land》相比我觉得是高明了不少。

另外值得一提的一点是对景深叙事的运用。

最直接的例子还是开片party时Manny和别人在画面上一左一右交谈时,两人中间还有一个完整的背后宾客的淫乱特写。

同样是在party时,Sidney Palmer和乐队的同伴交谈时的背景也能看到侏儒的表演。

在之后第一天片场的时候,前景是Jack Conrad和剧组人员焦头烂额,背后虚景是一帮群演乌合之众乱作一团的样子。

这些镜头语言在导演前作中都难觅踪迹,在本片中屡见不鲜。

不过夸归夸,改吐槽还是得吐槽两句,导演除了叙事表达欲丰沛之外,对炫技是也是很执迷。

开片party好是好,但总感觉吧,拍摄手法和被拍摄的主体一样的过分华丽。

就像一个建筑系学生刚接触到新的设计流派,便总想方设法把新学的东西找个缝也得塞进自己下一个作品里一样,达米安总想着办法把新的一套拍摄手法见缝插针地塞进每一场戏。

对于这样的学生,教授们习惯说你这个作品设计多了。

对于这样年轻气盛的达米安,我觉得他多少有些被其自己所痴迷的技法裹挟的样子。

关于梦境与超现实关于party戏,让我印象深刻的不只是开头那场,还有后面Manny被James McKay带去隧道里的地下party那场。

说实话,托比马奎尔所饰演的James McKay第一次出场的时候我就觉得多少有点不对劲。

这种不对劲不是指其为人阴险不老实,而更多是指不真实。

场务给Manny打电话说钱有找落了的时候,Nellie正在他家手舞足蹈抽嗨了。

那个场景里面我觉得不仅Nellie是不清醒的,Manny自己也多少有些不清醒。

换句话来说,他可能已经入梦了。

而James McKay带他们去地下party的时候,眼前的现实愈发像是梦境,是超现实的。

他们见到巨人之前,先后穿过了无数癫狂的宾客,戴着面具的性奴,全是《象人》一般的畸形马戏团,和一条巨鳄鱼。

没有一个意象是属于三十年代流光溢彩的洛杉矶的,而每一个意象都是典型的噩梦标配。

这是Manny的噩梦,也是一个对旁观者近距离窥视好莱坞光鲜亮丽背后之后的噩梦。

如果回溯一下为什么Manny会出现在这个地下party,那也是直指Nellie放荡的生活方式。

如果说好莱坞有两个世界,一个是片场的表世界,是如幻似梦灯红酒绿的;那另一个就是地下party的里世界,是欲望赤裸龌龊肮脏而难以逃出的。

无论是那个世界的好莱坞都有着极强的自我毁灭倾向,地上的Nellie用毒品酒精和赌博枯竭了自己的事业与才华,地下的怪胎性奴鳄鱼和巨人让宾客声嘶力竭迷失自我。

另一个超现实的段落是1952年的Manny重新回到影院那场戏。

在影院里的Manny看着《雨中曲》(值得一提的是,《雨中曲》也的确是1952年上映的),而其中的情节和他自己过去在Kinoscope的人生经历极其吻合的。

在片厂老板说需要有声电影的那些话他自己听着Jack Conrad亲口说过,片中女演员不习惯话筒位置所造成的收音的麻烦他也曾目睹Nellie经历过,甚至《Singin' in the Rain》的主旋律响起的时候其实他在片场和时任配乐乐手的Sidney Palmer还有过交谈。

虽然他很久没有回到洛杉矶没有去过电影院了,但当这些桥段向他袭来的时候,他看到了Nellie第一场戏的眼泪,他看到了自己在片场第一天余晖下的Jack Conrad。

作为观众眼睛的Manny在整场电影快要结束的时候和我们互换了角色,成了真正的影迷,所有那些影响你我影响影史的电影从Manny眼前闪过。

他看到的一个无比虚幻的影像世界,像巴比伦一样的虚无缥缈;与此同时他所看到的又是无比真实的影像世界,像巴比伦一样世人皆知。

无论你我是否错过了《2001太空漫游》《黑客帝国》或是《阿凡达》的上映,无论我们生于哪个时代,这些影片都会是在影迷生命中真切存在的瞬间。

关于自杀的乔治George在片中是一个确确实实的小人物,没有多少镜头和对白,更没有他的视角。

但之所以需要把他特别提及,主要是由于他是Jack Conrad的暗线;或者往大了说,他也是片中几乎所有人物的命运征兆。

从表面上看,他是Jack Conrad的好朋友,或者更像是那种废柴一样的朋友。

他的每次出场都是沮丧颓废的,每次都是女人离他而去,每次都是郁郁寡欢哭丧着脸。

而Jack Conrad每一次都是想方设法逗他让他振作起来。

跟George的颓靡相比,Jack Conrad总是那么积极乐观。

事实上,Jack Conrad何止是乐观,他简直是勇敢激进的。

在party之后Manny开车送其回家后,他站在阳台上对懵懵懂懂的Manny发表了长篇大论。

他说电影不应该仅仅是现在的样子,他不想跟比弗利山庄那帮衣着华贵无聊的人一样,他希望自己的电影哪怕当下不被看好,只要未来的观众看到之后能够跟他隔空击掌感叹一句"Eureka!"就够了。

作为一个功成名就,在好莱坞名利场这么吃得开的当红炸子鸡,他这番言论无异于当今语境下的阿汤哥说碟中谍没意思,自己想拍的其实是博格曼费里尼塔可夫斯基。

而就是这么一个进步的成功的红极一时的影星,最后还是被他想造就的时代所淘汰所遗忘了。

回到1930年,在厕所的他偶然听到别人提到有声电影之后,他就立马回去打算投身于默片到有声片的变革之中。

可作为先驱的他并没能避免自己后来有声片的失败。

以至于影评家Elinor后来采访他时,问到自己是否怀念默片,他自己倒是先沉默了。

也许Jack Conrad怀念的不是默片,而是那时候受欢迎的自己。

从现在的角度回望过去,他的努力并没错,但这也没有什么意义了。

在George自杀之后,他赶走了自己高高在上的百老汇演员未婚妻。

他说George是第一个欣赏他才华的人。

George也许废柴,也许巨婴,也许无法掌控自己的情绪,但无论怎样Jack Conrad都需要他,需要这个患难之交的朋友,需要一双肯定自己的眼睛。

而现在,这双眼睛消失了,随之消失的是片方和观众对他的喜爱。

在和影评家Elinor的最后一次对峙之后,他很清楚的意识到他可能没法再往前走了。

在同样落寞的Lady Fay告诉他打算去欧洲闯荡时,他不再像从前一样乐观勇敢了,他问Lady Fay愿不愿意帮助他此时的妻子/未婚妻(或未来的寡妇),他不会去希腊看美妙的建筑了,他不会在威尼斯或是布拉格与Lady Fay相遇了。

他想念George,一心向前看的Jack Conrad此时决定望向身后,他累了。

这是全片的第一个主要人物死亡,而之后其他的主要人物也开始各自逐渐鞠躬转身,退出舞台。

想到谢安琪的《年度之歌》,里面唱的大概也是这番境遇。

回望昨天剧场深不见底还是有几幕曾好好发挥还愿我懂下台的美艺鞠躬了就退位起码得到敬礼关于没有过去的人Nellie第一次在片场一鸣惊人的那场哭戏之后,导演惊讶的问她你是怎么做到的?

你是怎么能要哭就哭,要几滴眼泪就能几滴?

为什么你的眼睛总能准备好眼泪?

这在片中是非常简短的一段对话,甚至一抹就过去了。

Nellie无疑是有表演天分的,第一次试戏就能大放异彩,至于为什么,不重要。

She is a genius, period. 可事实上Nellie尴尬地笑笑说, "I think of home". 我觉得这其实挺有意思的,因为我们并不了解Nellie的home,也并不了解Nellie的过去。

感觉有点想《盗梦空间》里面说的那样,我们往往无法想起梦的开头。

对于Nellie,除了她在纽约的时候在精神病院见她妈妈那一场戏之外,我们对她的身世一无所知。

事实上,我们对片中几乎所有人的身世都一无所知。

Jack Conrad在初次亮相之前就已经是大明星了,Lady Fay在片头开嗓独唱的时候已经万众瞩目了,Sidney Palmer在长镜头摇到他脸上之前已经在爵士乐队先声夺人了,哪怕Manny在运送大象之前的生活,导演也不曾交代太多。

只是和Nellie在车里顺嘴提了一句说小时候和家里人从墨西哥跨越边境来到了美国,家人们都生活在洛杉矶,开车过去看看打声招呼也不会太远,但也从来没真的去过。

Nellie顺着他说,是啊,you are on your own。

电影是关于你的,或者说对于电影而言,只有你,且现在的你,是重要的。

你的过去,或是你的将来,对于电影而言都并不重要。

想起一个关于《泰坦尼克号》和《革命之路》的一个玩笑,说既然男女主演都是小李子和凯特温斯莱特,要是《泰坦尼克号》里面的Jack和Rose都活了下来,那他们的婚姻生活会不会就是《革命之路》呢?

当然电影并没有这些如果,因为《泰坦尼克号》里Jack是没有未来的,也不需要有任何未来。

卡梅隆需要Jack在爱情最灿烂的时候死去,达米安需要Nellie在没老去之前跳着舞消失在夜幕里。

说回本片,Jack Conrad在得知自己已成米高梅的昨日黄花之后愤怒地跑去找影评家Elinor讨要说法,Elinor也放下手上的赶稿坐在Jack面前跟他有了一段谈话。

这段谈话我觉得非常重要,因为它不仅一定程度上促成了Jack Conrad最后的自杀,也让导演借影评家这个角色之口说出了他对电影这个产业的看法。

Elinor意思上说,其实你早就过气了,只是你现在才意识到而已。

不过没关系,你迟早会过气的,以后的世界上还会有成千上万个Jack Conrad,也会有千万个我这样的影评家,而他们也终会过气。

大家会忘了我们,不过不会忘记电影,因为电影是一个概念,只要有人去做,它就会一直存在。

其实听原本的英语对白不难发现,这段对话和开头party时Manny和Nellie躲在房间嗑药聊对电影的憧憬的那段对话高度相似,句式是对应且工整的。

前后两段对话都提到了Movie is bigger than this, bigger than life. 只不过第一次出现的时候电影要大于彼时他俩卑微不堪又孑孓无趣的生活,第二次出现的时候电影要大于任何一个影星,任何一个个体。

这让我想到《Hamilton》里面Alexander Hamilton唱的那样,"I wanna build something that's gonna outlive me". 我看的时候觉得这大概就是导演在最后那段超现实的混剪里面想说的吧。

Movie did outlive all of them. May it outlive all of us. 电影是造梦的,是逃避现实的,是大于生活的。

希望它也是大于任何个人的,是经久不衰的,是生生不息的。

 8 ) 想拍电影

查泽雷 1 月 19 日生于普罗维登斯,我恰在此日此地观看了本片。

很巧,但其实只是因为今天再不看就下映了。

正片开始前,播放了一段男女主角的寄语。

女主说:“很高兴你们用了正确的方式欣赏本片——与一群 excited crowd 一起在电影院观看。

”后排男观众:“We only have 6 people!”后排女观众:“We are the excited crowd! Woo-hoo!”影片的前部简直就是电影版的 GTA,尤其是男主的剧情。

我们的主人公从小人物做起,帮助大佬解决各式各样的麻烦事,这和 3D 时期的几部 GTA 前期完全一致,甚至连淫趴和白粉等元素都显得如此符合时宜。

女主角真是火辣性感魅力无穷,男主角也青涩可爱,就连油乎乎的布拉德·皮特都风度翩翩。

几个默片镜头真美,只可惜没能领悟在致敬什么典故。

两位主人公混得风生水起之后,影片似乎第一次响起了《爱乐之城》的音乐,与那部片子一样,美好中带有伤感,让人感觉到爱。

氛围渐渐地由喜转哀。

步入尾声,各个主角注定要以悲剧收尾。

“大反派”托比·马奎尔粉墨登场(真的很多粉末),不愧是 Bully Maguire,一路欺负人到这!

那段“地牢”戏也是够邪典的。

很喜欢布拉德·皮特的结局画面。

摄像机透过半掩的门窥探屋内,我心想,希望还是别自杀吧。

不一会儿,皮特拿着手枪走进了浴室。

我们不知道女主是怎么死的,但显然是由她的疯癫与不识时务所招致。

可我们不就爱这个吗?

这就是一切 fiction 的魅力。

几十年后,时过境迁,男主再次踏入影院时闪过的蒙太奇出现了不少我这代人所熟悉的电影画面,多少让人有些感慨。

影片本身完成了一个故事,但又有些 meta 元素在其间。

看完后不仅觉得爱这部片子,更是爱百年来的一部部或好或烂的影视作品。

于是此时此刻,真的,好想,拍电影。

 9 ) 名场面

埃莉诺·圣约翰:你想问什么,杰克?

杰克·康拉德:你想知道你为什么写这个(杰克过气的文章)?

埃莉诺:不,你想知道他们为什么对你的电影笑吗?

你想要我来告诉你吗?

杰克:他们为什么笑?

好啊,埃莉诺,为什么呢?

埃莉诺:没有为什么,不是因为你的声音,也不是什么阴谋,肯定也不是因为我写的东西,你没有什么可以做得不一样的,你也没有什么能做的,你的时间已经到了,没有为什么,别再问了。

杰克:我现在处在低谷。

埃莉诺:不,结束了,已经结束很久了,不好意思。

杰克:埃莉诺,你在散播流言蜚语,你什么也没拍过,你不知道投身其中的感觉,你只是一只蟑螂而已。

我被算计过,这不是第一次……埃莉诺: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房屋失火之后,人都死了,但蟑螂能活下来?

杰克:我的天呐。

埃莉诺:问题是,你以为这个地方需要你,它不需要你,你不比那些蟑螂更重要,而那些蟑螂很清楚这一点,于是爬到暗处,苟活下来。

你看,但是你,你受到聚光灯的瞩目,而在暗处的我们,我们这些旁观的人反而活了下来。

杰克:房屋失火……埃莉诺:而且还会有许许多多这样的事,一场地震能把这座城市从地图上抹去,仿佛什么都没发生一样,能留下来的是想法,以后还会有很多个杰克·康拉德,很多个我,很多个这样的对话,反反复复,无穷无尽,因为你微不足道。

我知道你很伤心,没有人想被落下,但一百年以后,当我们早已离开这个世界,只要有人把你的电影放进放映机,你就又活了过来,你明白这意味着什么吗?

有朝一日,今年每部电影里的每一个人都会离世,而有朝一日,所有这些电影都会从尘封中醒来,所有的幽魂将共进晚餐,共同冒险,共同奔赴丛林和战场。

五十年后出生的孩子,会偶尔看到银幕上闪烁着你的样子,觉得你像朋友一样亲近,尽管你在他出生之前就已离世,这是电影给你的馈赠,你要懂得感激,今时今日,你的时代已经过去,但你会与天使和幽魂一起成为永恒。

杰克:谢谢你的话。

 10 ) 一部《艺术家》的《雨中曲》,一首电影人的时代歌。

以默片为代表的爵士时代过渡到以有声电影为代表的黄金时代的一曲华丽挽歌。

《了不起的盖茨比》导演鲁赫曼曾说过,没有比爵士乐更能展现美国禁酒令时期的年代感了。

爵士乐不再是单纯的音乐,更是一个时代符号,而《巴比伦》同《了不起的盖茨比》一样,通篇配乐均以爵士乐为主,用尖锐的爵士小号贯穿全片,把好莱坞爵士时代的疯狂、浮华、亢奋彰显的极尽夸张。

而《巴比伦》的开场派对相比《了不起的盖茨比》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不仅奠定了影片的基调和氛围 —— 灯红酒绿纸醉金迷,享乐主义大行其道的爵士时代,同时也为后续时代终结时的落寞做足了铺垫。

派对上好莱坞名流人人都沉浸在物欲横流的生活中,小人物也在跃跃欲试,梦想着一炮而红,一幅关于20、30年代好莱坞的辉煌画卷随着一场派对缓缓展开。

20年代初期,电影业已经趋于完善,产业呈爆发式增长,好莱坞强大的资本力量和发达的工业体系让电影业宛若一台不断进化并高速运转的机器,如果有哪个制片厂最能代表此时好莱坞的繁荣,那一定就是狮子头MGM,《巴比伦》中的人物也大都取材自当时米高梅的真实签约演员(玛格丽特·罗比 —— 克拉拉·鲍、布拉德·皮特 —— 约翰·吉尔伯特、黄柳霜,除了以上主要人物,还提及了嘉宝、基顿、诺玛·希拉等一众米高梅30年代明星)。

每个片场每天都有数十场戏在同时拍摄,电影如雨后春笋一般涌入大众视野,让人目不暇接,成为了人们派遣孤独、消解寂寞、沉溺幻想的主流文娱方式,银幕前的观众拍手叫好,银幕后的片场也忙得热火朝天,制片、导演、编剧、大咖、群演、舞美、化妆、全都各司其职,每个人都怀揣着一个炽热的梦,一颗躁动的心。

长镜头下,片场里各类型影片的拍摄工作如火如荼的进行着,史诗、西部、东方、冒险、爱情…梦想与工业并存的片场更像是一出时代的舞台剧。

而随着大萧条的到来和第一部有声电影《爵士歌手》的诞生,使得行业发生巨变,歌舞片一度成为爆款,也让身处电影行业边缘的乐手短暂崛起(片中黑人乐手),相反默片则逐渐淡出人们得视野,这导致默片时代的很多演员都无法适应和顺利转型,从而纷纷退出历史舞台(片中皮特所饰角色)。

影片的主要故事情节就是发生在两个时代交界点的前后。

影片的结构紧凑工整,节奏明快平滑,叙事手法也很娴熟,通过前后两段、平行四线的叙事方式:前半段用戏谑的方式构建,后半段用残酷的方式打碎,再在结尾处缅怀与升华,做到了喜剧外壳悲剧内核的艺术特点。

影片的前半段,在故事正式发展之前秉持着高潮迭起(3分钟一个小高潮)的叙事特点, 3分钟内一定会有一场高潮戏瞬间吸引观众眼球(《疯狂的麦克斯4》用过类似的手法),让观众时刻保持在一个亢奋状态的同时,也让观众迅速融入影片的时代氛围。

所以电影开篇就用一场眼花缭乱的淫乱派对快速交代所有主要人物(教父式的开场)。

用大量长镜头(派对和片场中)交代时代背景和大环境,用大量蒙太奇加快影片节奏和营造氛围。

四个主角,四条故事线,工整的平行叙事与交叉剪辑,相互独立又互生交集,用环境的浮华奢靡和影人的一朝成名,构建了一个好莱坞繁荣昌盛的时代。

片长约189分钟的电影,恰好于94分30秒,影片行进一半时,用皮特的一场凝视戏将整部影片一分为二,皮特在忧伤婉转的配乐中默默注视着眼前这鼎盛而又荒唐的一切,似乎象征着这是享乐主义最后的狂欢,也暗示着默片时代即将落下帷幕,电影在此时此刻到达全片高潮,同时也是一个临界点,这个点之后故事便极盛转衰,剧情也随之急转直下。

影片的后半段,繁华过后一切终成泡影,随着时代的变化四个人的命运殊途同归:女主无法接纳被扼杀的自我、无法忍受资本家的虚伪而自暴自弃;男主身为执行制片,为爱苦心经营的一切因女主的堕落而前功尽弃,只得狼狈逃离;自视甚高的皮特无法适应有声电影而被时代抛弃,心灰意冷无法接受强烈的反差最终举枪自尽;黑人则是内心以音乐家自居,无法认同演员身份,无法忍受种族主义而主动退圈。

四个人在新形势、新环境、新时代下集体崩溃,终沦为时代的牺牲品。

影片通过描绘默片时代的土崩瓦解,人物经历的大起大落,将影片前半段构建的一切和谐景象彻底打破。

影片过大半时为追求荒诞的喜剧效果加入了黑帮老大托比·马奎尔的段落,这让影片存在节奏的紊乱和剧情上的割裂,好在没跑偏太远很快回归了正题,后续情节仍按照影片正常的节奏和逻辑进行。

影片结尾当男主回想起曾经那份对待电影事业的赤诚之心,无数美好回忆随之涌上心头,他想起了自己也曾是个怀揣着对电影纯粹的爱,努力跻身好莱坞的热血青年,与影片开头首尾呼应。

结尾时值50年代,默片已彻底退出历史舞台,经历过默片时代洗礼的男主重回影院观看了一部《雨中曲》,此情节颇令人唏嘘。

因为米高梅的《雨中曲》象征着电影不再是纯粹的表现主义,更是声与影的结合,《雨中曲》是一部关于影人的电影,也是一部有关电影的电影。

《雨中曲》承载着电影从默片到有声电影的变革,主题与人设与《巴比伦》不谋而合,而与《雨中曲》不同的是《巴比伦》多了一种小人物身处时代洪流,时而为梦想激流勇进,时而身不由己随波逐流的无力感:纵使能风光一时红极一刻,最终也不过成为资料馆内的几帧胶片、电影史里的几页史料。

《巴比伦》的故事用一句话概括就是:通过四个种族、身份、地位不尽相同的人于好莱坞内起起伏伏的故事,致敬和缅怀了一个一去不复返的辉煌年代,诉说了电影人对于电影真挚的爱。

影片的主题往小了说是转型期的优胜劣汰,往中了说是美国梦的实现与破灭,往大了说是个人之于时代的关系,如果过度解读一下,可以认为每个人之于时代,都是见证者、参与者和被淘汰者,影人们终被时代所淹没,但整个故事的起源却是对电影这一行业的热爱与追求,是他们对于电影纯粹而真诚的爱造就了这首时代之歌。

美国梦下的好莱坞既是大明星的舞台也是小人物的跳板,任何人都有机会去实现梦想,梦似乎是可以被短暂触及的,然而梦终有一醒,待到梦醒时分所有光环与成就皆成过眼云烟,仿佛一切都宿命般的淹没在时代的交替与变革之中。

PS:结尾的终极混剪很有特点,从卢米埃尔到梅里爱,从格里菲斯到希区科克,从威廉·惠勒到布努埃尔,从美国好莱坞再到欧洲新浪潮,几乎把电影史剪了个大概;又从《电子世界争霸战》剪到《阿凡达》,把CG技术的发展历程也扒了个遍。

这段强行混入的电影工业发展史虽然与影片格格不入,但个人看来却是加分项,颇有种包罗万象,一眼万年之感,把男主对女主的个人之爱上升到了对电影广博的爱,手法虽然刻意,但也确实升华了电影主题。

演员方面则乏善可陈,皮特依然饰演一个自鸣得意的业界大佬,玛格丽特罗比依然饰演一个性格乖张的疯逼美人,男主的表演十分僵硬和木讷,全程面无表情瞪着一双惊恐的眼睛,与其他演员的差距一目了然,黑人小哥戏份略少也无惊艳之处。

托比·马奎尔的表演是亮点,邪淫的角色颠覆了以往阳光男孩的形象。

《法网追击》短评

最后的混剪怕不是要给“电影就是我的命”的人看高潮了

4分钟前
  • 忧忧愁愁地走了
  • 较差

【B】没有节制 没有全局意识 但我喜欢其中一些段落 a beautiful chaos

5分钟前
  • 掉线
  • 推荐

三小时观影结束。又是一封写给电影人的情书,蛇咬脖子,地下乐园这些情节太戏剧性了。我更庆幸我是看过《雨中曲》的,这样结尾的情感才更加浓厚。一个个时代都会结束,一颗颗星辰也会暗淡,但是当我们再次回顾这些经典时,“幽魂”们又再次聚首了。还是那句话,感谢电影的出现,让我们的人生至少延长了三倍。

7分钟前
  • 杨迪
  • 力荐

导演想拍《好莱坞往事》,皮特想演《了不起的盖茨比》,罗比想要《爱乐之城》,男主想象《贫民窟的百万富翁》,珍想去《宿敌》,托比想到《小丑》,丽君想扮《一代宗师》,大家都有美好的未来,却没人许电影一个未来。

10分钟前
  • 艇仔粥罐头
  • 还行

变着法重拍了《雨中曲》,20-30年代《好莱坞往事》,甚至还用了两个同样的演员。“我不知道为何,我就想亲身参与更有意义的事情,我想参与更重要的事,想参与那些有意义,能够在世上流传下去的事情。”

14分钟前
  • kakakarl
  • 推荐

真的是相当无聊,看得哈欠连连。一个完全不会拍电影不懂电影语音的导演来对付这些大场面,就真的只能堆叠堆叠堆叠~丝毫看不到调度,看不到有效的镜头,这么豪华的场景拍得都平平淡淡,没滋拉味,真是个本事。而且对这些情节的塑造都摆出一种骨子里的幼稚,丝毫没有想象力,像是四五十年代的市场小报喜欢造的那种奇观式黄谣,毫不性感,只有无聊的奇观。真的太浪费演员了,罗比拍得像个傻子,皮特像个油腻大叔,华裔拍得像畸形秀里出来的主持人,就男主还有个样子但是毫无魅力,怎么做到的,真是太能了,实在太讨厌这个导演了。#补遗# 看了一下老C加的信息2023-03-14这几天看的。

17分钟前
  • U 兔
  • 较差

最好的关于电影本身的电影,全然没想到查泽雷能把整个30年前后好莱坞世界的台前幕后还原得如此好(全怪瑞恩·墨菲害我太深)。中间的《爵士歌手》已然高潮,而结尾的《雨中曲》更是神来之笔:你习惯性地把前面Jack和Nellie的“I love you”三连当作致敬,但现在它们成为了《雨中曲》的致敬本源——还有比这更巧妙的将虚拟角色融入现实历史的处理手法吗!而真正的高潮还在后面。查泽雷真的爱电影,当然他最爱米·高·梅·歌·舞·片!“终有一天胶片上所有的人都会死去,但每当电影放起,我们的聚会便会再次开始……许多年以后,孩子们会看到你的电影,把你当作他的朋友,尽管他出生时你早已驾鹤西去”。我们都是那些孩子,感谢所有造梦之人|Ps.有趣的细节致敬实在太多了,但短评已然写不下了……

18分钟前
  • 黑特-007
  • 力荐

個人的に無理!(“文艺界漫威”好像很适合用来形容这位导演的世界观

20分钟前
  • 大胃⃣麒⃣
  • 较差

观影体验极其痛苦。前半段塞满了猎奇癫狂嗑嗨了,却被一旁的白人老太婆像是在自家客厅里的放荡不羁的笑声掌声跟着律动的摇晃与哼唱烦到不行,然后离谱的另一个观众也开始这样。换了座位后后半段又像是被导演把屎糊在脸上再慢慢揉开,歇斯底里地盖上棺材板。最后一段混剪实在绷不住一心只想求求你赶快完结束这段离谱的往事。(除了白人老太婆,还有在电影完全静默的时候听到“shutup”叫中途进场的一直叽叽咕咕的情侣出去的。以及看完电影在厕所门口咒骂刚才一直在拍他椅子的motherf*r,看完电影觉得周遭都不真实了)

21分钟前
  • rotPP
  • 较差

下载 2023 后来在多多影视看的蓝光。可能,对美国电影史了解的人,越了解会越津津有味的看,单纯从讲故事的角度,辉煌有多绚烂,落寞就有多悲哀,这一点上就对男女主表现的还算丰满,皮特、华裔、黑人的表现都弱。这几年,《好莱坞往事》《巴比伦》(性爱之门的意思,美国推崇的文化,自由!再不检点,世界会因它毁灭),包括《爱乐之城》,我都get不到。美国近些年,包括斯皮尔伯克也拍了多部致敬电影的电影,在我看,没有一部好过《日落大道》

26分钟前
  • 陶子冬
  • 较差

就是要不加节制,就是要铺张虚浮,就是要纸醉金迷,就是要放浪形骸。查泽雷never let u down,在不算长的历史河流中只取一瓢,编排出一场盛大的、浮夸的、疯狂的、荒诞的、伤感的、动人的、无与伦比的show。台上的人们迟早要睡去,台下的观众们总会醒来。有的人看透幻影南柯一梦,有的人光芒耀眼稍纵即逝,有的人独自神伤黯然离场,有的人泯然众人了却余生。戏如人生是一句俗气的话,但能看破的人并不多,骄奢淫逸只是镜花水月,百转千回不过旅途一隅。如果每个导演注定非要有一部属于他自己的《好莱坞往事》的话,那这个是我希望看到的那一部。

27分钟前
  • 朝阳区妻夫木聪
  • 推荐

《巴比伦》绝对称不上是一次彻底的失败,却也是查泽雷的创作近乎失控的明证,他用快速的剪辑、臃肿的调度和超载的信息量,堆叠出了一具华丽的死尸。某个层面上它和《金发梦露》有共同之处,都展现出好莱坞在高速运转中的极致病态;另一方面,它们继续强化着有关电影人的传奇叙事——影史经典诞生于挥霍才华和浪费资源的混乱场面之中。随着有声片的时代到来,电影的语调放缓,这时我们才惊觉它的叙事线是如此庞杂而凌乱,那狂飙突进的叙事没有给观众预留任何情感位置。最后Manny故地重游落下的那些眼泪,也只能流转回特定阶层,而并不属于观众——我们没有共享同一个电影梦。所以,再出众的《巴比伦》,最终也没有比过平庸的《艺术家》,查泽雷就像片中的布拉德·皮特,被这个时代所重创。但,电影本身终将超越个体的好恶,永远镶嵌在不朽的时光里。

28分钟前
  • 晚不安
  • 还行

前面那么好,后面在干嘛,这种故事不用上那么高价值吧。有声排练那块太精彩了,毁掉几台摄像机、死掉几个人,这是一个名为艺术的战场;查泽雷用音乐串起的平行剪辑,弥补了戏剧力度不够的缺陷,并且赋予台词以节奏感,在我审美上;狂欢部分颇有“地下”那个劲儿了,地下赌场的鬼魅也非常喜欢,但在剧情上作用不太大。感觉此片适合影迷看个乐,音乐迷稍微享受一下

31分钟前
  • 半弦月
  • 较差

Mediocre

32分钟前
  • ◣東京浮春◢
  • 较差

巴比伦即好莱坞,一个已经逝去的黄金时代,一个将梦想、野心、虚伪以及排泄物混杂在一起的名利场。查泽雷对于电影依然有着纯粹的甚至有些幼稚的影迷之爱,追梦的赤子心与梦醒的回忆杀构成了最直接的抒情段落,而中段则是巴洛克式的过度奢靡与癫狂、虚伪而迷乱、伴随着shit的堕落史,关于电影、关于好莱坞自身的电影大抵如此,了无新意。

33分钟前
  • 柯里昂妮
  • 还行

总体无感,小人物的喜怒哀乐,兴衰胜败,在历史的纵向观,不值一提。生嚼活老鼠还是恶心到了

36分钟前
  • Vivian
  • 较差

看过lala land和爆裂鼓手后对此导演有了特别好的印象,但这部片子真的get不到,感觉又想宏大叙事,又想以小见大,结果两边都差点力道。

40分钟前
  • 艾普若
  • 还行

去年的自我感动和致敬是不是太多了点 感觉导演拼命想把【我爱电影!我爱电影!我爱电影!】往我喉咙里塞 而我则快到了🤮边缘

41分钟前
  • Torrilla
  • 较差

查泽雷是在技艺型的赛道中拥有突出表现及稳定的发展履历的导演;对于基础扎实但尚未知晓自己想做什么的新导演,是绝对正向的目标——Babylon是让我完善这一评估的合适作品,可作为对查泽雷立根之本的鲁棒性测试。不难看出,多数场面得心应手,而在有些时刻却近乎崩溃地露出了算法逻辑。一言以蔽之,露馅了。

44分钟前
  • 齐衣
  • 很差

在南柯一梦的风流簇拥不再之后,在宴会厅偶遇老友寒暄之后,在给侍者一笔慷慨的小费之后,随着音乐翩翩走回楼上房间之后,或许你能理解这时候开膛结束自己生命的美感吗。在被追杀的途中跑进舞厅之后,在和深爱你的男人舞池相拥私定终身之后,又觉得不能离开这个用电影造梦之地,或许你能理解这时候不告而别,随着音乐消失在夜色里的美感吗。在所有荒诞癫狂璀璨糜烂的派对全都散场之后,在所有恐惧落寞痛苦的记忆全部归于平静之后,或许你能理解,不论怎样,我们还是会坐在漆黑的影院里,为一场又一场的幻梦而流泪的美感吗。

46分钟前
  • 瓶装火箭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