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天下来,《青春派》收获了电影频道传媒大奖最多的笑声和掌声,不少人看好这部片子,想当然地认为它会要到青春片的票房接力棒,收获好成绩。
实际上,票房并不是我关注的对象,但作为上海国际电影节的老朋友,刘杰和他的作品确实有变化。
在官方意志的基础上,他继续进行改良调整,寻找另一种个人表达。
当然,就跟从未失手的断论一样,《青春派》在制作上已经比绝大多数市面上的院线片要纯熟,张弛有度,看下来一点都不累。
在一篇命题作文的前提下,在教育部对中学生题材严防死守的情况下,刘杰已经做得足够好。
相比《碧罗雪山》等前作,无论从类型选择还是桥段设置上,《青春派》都更有卖相,这点不假。
影片主打走向大学的高中岁月,光是合影告白和火车送别几段,想必就会让很多人感怀。
可实际上,我们看到的不是主人公的青春,而是自己的青春。
但与赵薇《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一样,《青春派》的问题也出在脱离现实(真实)。
有说,《致青春》是一帮大学生在完成中学生该做的事情,里头绝对没有赵薇自己的青春,我对这点深信不疑。
尽管也没有人说:青春片一定要拍自己,然而,真挚的青春片往往会有热烈充沛的个人情感,是否发乎内心肺腑,一眼便知。
《青春派》与刘杰有关,但又和他无关。
他制造了一份高龄产品,从中你看不出他自己的青春,而是编织的他人青春。
如果要忠于自我,他的青春应该是在理想主义的80年代。
这部电影里的学生交流用IPHONE,看《失恋33天》还会结伴去网吧打DOTA。
他们恨高考,又在结尾投射说,那是一种“又恨又爱”的复杂情感。
结尾字幕的张榜分数当然更像打过招呼,可惜,它还是让电影坠入一种尴尬的命运,令其对高考的意见变得软弱无力。
又正如朋友说,与九把刀现象级的《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相比就知道,除了婚礼上的狂吻,九把刀的经历大抵都是真的。
猥琐的朋友、错过的女神,即便也掺杂了偶像剧的打造模式,然而,《那些年》胜在真挚,不在技术。
而《青春派》恰好与其相反,有技术,但输在了真实的个人情感上。
或许,这是命题作文的先天不利,不然也是创作者的命中缺陷,毕竟也不是每个人都要来拍一部青春片的。
其次,即便有种种的限制考量,但《青春片》脱离了当下的中学生活。
在北京那样一个有着整齐制服的学校,一帮高中生在完成初中生要做的事情,而且还小心翼翼,描摹台湾纯爱片的形态——光这点就让人有些怀疑。
再者,在那样一所学校,一个小团体里面居然有高富帅又有屌丝,委实太像编的了,一应俱全。
至于娘娘腔的学生角色,他收获了最多的笑声。
看到他,不知为何,我总会想到《泰囧》的王宝强。
有人就吃这一套,而且从头吃到尾,但我并不喜欢。
可能太多人的青春过于平淡,《青春派》又想着去夸张表现,做浪漫化处理,但这些细节综合起来就像是东拼西凑的,很难窥视出主人公的真实心境。
哪怕是相比《九降风》,如果从剧作写作和人物性格上,《青春派》的难度显然远远不及,围绕在主人公身边的朋友,多少显得脸谱化,缺乏应有的复杂性。
电影把太多时间浪费在了与高考有关的事情上,老师的讲台训话、宿舍的冷水泼身,可实际上,绝大多数过来人都知道,高考只是很平常的一道门槛。
屌丝逆袭高富帅,那也不过是精神麻醉。
太真实的青春片会让人觉得残忍,太梦幻的青春片又让人觉得轻浮。
《青春派》一度有想从学生身上转移到家长,但仓促收了。
事实上,尤其是在内地,只需看看家长模样,我们方能更清楚地知道孩子的内心,因为上一辈总希望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改造孩子。
在男追女的进程中,《青春派》又变成了“五个参加高考的少年”(其中一个还是混日子)。
只是,按照人之常情,恐怕没有几个人会想看关于老师和高考的爱恨吧,他们要的是真实的青春,还有那份青涩懵懂的爱情。
青春于不同的人来说,代表不同的事物。
有人说,青春是自由,摆脱家长的束缚。
也有人说,青春是热恋,找到那个她,温暖彼此。
还有人说,青春是特立独行,想什么做什么,不从众……《青春派》告诉我们,青春是令人胸口隐隐作痛的初恋,青春是高四奋斗挥洒的汗水,青春是偶尔的一点点疯狂,青春是内心真正的成熟。
以青春励志为题材的电影不在少数,但取材高四生活的确实很少的。
影片主要讲述的是一群90后青少年的青春生活,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叫居然的男生,在距离高考还有5天拍毕业照时,他终于鼓起勇气向自己暗恋了3年之久的黄晶晶告白,并且得到了对方的回应。
这一举动着实让居然的班主任——全校出了名严的撒老师下不来台。
可是甜蜜的初恋还未开始,就被居然的母亲扼杀在了摇篮中。
居然被母亲关了禁闭,但一个少年的心岂是那么容易被锁住的?
午夜时分,居然悄悄的爬出了卧室的窗户,沿着防盗窗一层一层的爬下楼去,可是却被一大姐当做色狼推下楼去——尾巴骨断了。
不出人意料,居然的高考砸了。
父母的确是对他很失望,他自己也充满了迷惘,但复读这一条路是他从未想过的,他排斥复读。
这个任性的决定对一个辞掉工作倾尽心血为儿子洗衣做饭的母亲来说无异于晴天霹雳,于是他的母亲哭闹打骂,软硬兼施。
可是居然却不为父母伤心的泪花和恨铁不成钢的打骂所动。
最终,黄晶晶考上大学的消息彻底燃起了居然心中的热火。
他要回去复读,他要努力读书,他要考上和黄晶晶一样的大学。
他复读的动力就是——黄晶晶。
带着这个目标,他收拾行装,又来到了撒老师带的应届班。
正像一句话说的那样:恋爱的天敌是距离。
居然和黄晶晶的距离并不只是北京和上海的距离,还是大学生与中学生的距离。
十一假期,两个人的感情因为黄晶晶的欺骗彻底崩盘,无疑居然只是怒火中烧的胡言乱语,但黄晶晶却真的是想要放弃。
在高四这个关键时期,失恋这个打击无疑是致命。
居然变得像一只竖起刺的没心的刺猬,做什么事都仿佛丢了魂一样,对对自己关爱有加的张晓帆也恶语相向,着实引起了同班同学的不满。
后来一次偶然的机会,班级组织去电影院看电影,就是这一场讲述失恋电影彻底改变了居然当时糟糕的状态,让居然学会了放下自己不能拥有的。
渐渐地,居然也开始看见他以前忽视却对他格外珍贵的东西。
作为一部成功的青春励志题材电影,《青春派》不仅赢在其背景选取,也赢在角度选取。
整部电影并不单单体现了单纯的青少年男女朦胧的情感,也提醒我们要珍惜友情,亲情,感恩老师的淳淳教诲,不要忽视那些对你最重要却始终没得到你关注的东西。
电影中望子成龙的老妈,严中有爱的撒老师,默默无闻的晓凡,搞怪却真实的逗比三人组这些鲜活的人物都牢牢刻在我们的心里。
那些,不就是我们身边的人吗?
《青春派》拍出了许多青少年的心声,让我们从电影中找到了自己的影子,形成了强烈的共鸣。
居然由一开始的“无爱情,不生活”变得“重情义,知感恩”,这,就是成长的过程,这,就是属于居然的别样青春。
那么你,何时完成这华丽的蜕变呢?
看完无感。
差评。
画面零美感。
表达艺术化低。
主角人设都是傻x吗。
主题欠深度,只是简单粗暴打着真实的招牌,然鹅效果尴尬,空、泛,感觉没有灵魂,并不能打动人。
所以即便有秦海璐这样的演技担当也然并卵。
我作为一个刚刚经历过高考的人可以负责任的说,根本反映不出高三学生心声。
说一句公道话,孩子们都很尽力在演,但是没有好的编剧、导演都是空的。
真不知这部剧当年怎么会火的,董子健靠这个就能红?
“高三,都给我努力的拼搏,往死了拼”!!!
高中,说起来真的是一段非常忙碌的时期,成堆成堆的作业,一天又一天的考试,有的时候,你请了一下午的假,等你回来,就发现桌子上已经有了一摞试卷,在数学课上,你低头的一瞬间,黑板上的内容早已换了。
“不疯狂,怎么叫青春”!!!
在每个青春的回忆中,一个深陷暗恋默默付出的女孩儿,几个情感丰富讲义气的哥们,一群各有故事特色十足的损友,一段所有人共有的回忆。
这就是青春派——生活里总在闪烁,永不褪色的一段岁月。
那时候,我们都带着向往,都带着希望,走进了高三的生活。
不怕困难,不怕危险,只是为了上大学,愿意做出任何的牺牲。
看完《青春派》,除了觉得剧情不错,演员很好,剧情也很好,更多的是勾起了自己的那段高中过往。
居然为了爱情,一直在努力着,我又何尝不是呢?
高中啊,谁还没个爱情?
或是明恋,或是暗恋,那时候就只知道要好好学习,和自己喜欢的人考一所大学,这样就可以在大学里正大光明的在一起。
刚开始,挺不理解居然的母亲,就算是不想让两个孩子在一起,也不能这么做啊,这样子对女孩子多残忍,后来仔细一想,大概是母亲太想让自己的孩子努力学习,考上大学了吧。
不过,还好,就算没有在一起,高中的那份爱情依旧美好。
近几年,青春题材的影评层出不穷,但总少了一些青春的味道。
回看2013年的《青春派》,我才知道 原来青春既可以像蓝色一样有着忧郁,又可以如绿色般充满生机。
《青春派》里对于颜色的运用是十分有趣的。
比如居然与黄晶晶手牵手走在大街上时,居然的妈妈忽然出现,此时她后景深里的红绿灯是红色,暗示危险。
如果说我过渡解读的话,那么接下来的事未免太巧了。
当居然走到他妈旁边的那一刻,灯一下变绿,暗示暂时安全,因为绿灯下面还有倒计时。
当黄晶晶开口说话时,灯又再次变为红色。
这次则暗示了居然的恋爱迎来了危机。
其实刘杰导演早就用颜色暗示了居然与黄晶晶的结局。
开头标题的样式模仿了梵高的《星空》,满屏蓝色,充满了忧郁。
标题过后则切到了居然忧郁的脸 画面基调还是大体呈蓝色。
高考过后,居然没有考上大学。
而此时一个全景展现他家的环境,背景却充满了绿色,暗示了居然的“青春”其实才刚刚开始,他选择了复读,而他复读的动力,正是黄晶晶。
此后画面的基调也基本保持了绿色。
十一假期来到之后,画面基调逐渐转为红色和黑色。
黄晶晶下了一个男人的车,背景充满了红与黑的,暗示了不确定性的不安因素,果然下一个镜头居然出现了。
自从这次以后,黄晶晶之后基本都是出现在“电话的另一头”,且她的背景一直都是充满了红色元素。
转到家庭这条线,居然爸妈要“离婚”,此时的居然身边包围了“黑暗”,因为“假离婚”是他提议的,他为此对母亲心生一层愧疚。
分手之后,居然躺在宿舍的床上,镜头俯拍着他,造成了一种压抑的气氛,同时有营造出了怜悯的感情色彩。
随后使用推镜头,表现了居然悲伤,无奈的内心感受。
之后一段mv似的混剪交代了居然失恋后的所作所为,画面的基调又悄悄转回了忧郁的蓝色。
晓凡不愿看居然自甘堕落,主动出门劝阻居然 居然不听劝,反倒动了手。
事后又是一个与之前类似的躺在床上的俯拍镜头,与上次不同的是,居然的脸变成了“阴阳脸”表现了其内心的矛盾。
也许,他对晓凡态度的转变是从这时开始的吧。
《青春派》对于颜色的运用虽称不上教科书般,但却能使观众身临其境。
再加上故事能引起人们产生共鸣和主创们的良苦用心。
《青春派》称的上是一部合格的作品了。
看这部片是因为董子健 ,小小的年纪就凭借《德兰》获得了第52届金马奖最佳男主角提名。
查看他的资料 发现《青春派》是他的第一部电影。
影片中你是否找到很多自己高中时代的影像。
如果没有像男主那样暗恋3年的女孩到高考前5天表白,也会有那熟悉的课桌,书本,教室,老师,晚自习,高考倒计时,宿舍,父母在学校附近租房陪读。
班主任对学生的严厉 代课老师的那番话 我的高中时代像这样的老师不少。
高中时代 你是否也喜欢过一个人,也许勇敢表白了,也许选择默默暗恋,都是青春的一部分,多年以后,回忆那时的自己,想想以前的青春。
影片居然扮演者董子健 作为新人 表演自然,很好的完成了角色 也凭借居然这个角色入围了第50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新演员奖。
非常喜欢电影中台词,在网上找了几句1. 两眼一睁,开始竞争!
发卷子!
2. 不苦不累,高三无味;不拼不搏,等于白活!
3. 就算拼个头破血流,也要给我冲进一本的大楼!
4. 提高一分,你就有可能干掉的是上万人!
上万人!
懂吗!?
5. 扛得住给我扛;扛不住,给我死扛!
6. 累死你一个,幸福你一家!
7. 破釜沉舟,拼它个日出日落;背水一战,干它个无怨无悔!
8. 高考不仅仅是考学生,也是考家长。
所以你们有要破产的,请坚持坚持,熬过这一百五十八天;有要离婚的,也请先凑合凑合,等过了半年再说。
现在你们最高的使命,就是高考!
跟我高呼,奋战一百五十八天!
为了孩子美好明天!
9. 泰戈尔说,沉默是一种美德。
但我觉得在喜欢的人面前便是懦弱。
泰戈尔还说过:尽管走下去,不必逗留着,去采鲜花来保存,因为在这一路上,花自然会继续开放。
我至今仍然记得第一年高考结束时,母亲对我转述我高中化学老师原话时的眼神。
有点迷茫,不知所措,以及一个要强女人受到侮辱后的无奈。
我的母亲在我高中的几位老师身上打点了不下10万块钱,为了让他们照顾我重新对学习产生兴趣并能提升点成绩。
我接受到的“照顾”让我在转学后的一年半里更加肆无忌惮与乖张,却仍旧无心学习。
第一次高考出成绩后的一个月里,我的父母在关于要不要我复读的问题上出现了分歧。
母亲到处向人咨询复读的好处坏处,担忧复读一年会浪费时间。
父亲则认为我还有救,但是如果靠那点分去个烂学校这辈子就毁了。
而我完全一副无所谓的态度,只是等着他们做决定。
当时的化学老师是这么和我母亲说的:“他这样的能达住二本线已经是个奇迹(没错就是奇迹二字)了。
不要让他复读了,再读一年还是混,也是浪费时间。
上个二本就挺好的。
”高中混了整整三年已经麻木的我第一次感觉到耻辱。
现在想来,我得感谢我的化学老师。
没有他的那句话,我不会去复读,不会完成分数上让他看来不可思议的跨越,也不会来到北京,更不会现在成为一个记者。
就如同居然需要感谢黄晶晶。
他们都只是最初的动力,促使当年的我们做出了选择。
在那一年艰难而又开心的日子里,最初的目标或许已经渐渐模糊,但是这短短一年内却完成了自己对自己的救赎。
不过,这也不是一个多么励志的故事。
居然最后考了568上了人大,我也没有发愤图强到从二本线到清华北大这样一流名校的跨越。
但是,短短一年时光里,我体验了之前混沌的三年中不曾感受过的痛苦,煎熬,快乐,与付出之后的心安。
收获了初恋与一些朋友。
经历了一些开心的和难过的事情。
为一个小女生刚开学就跟人打架,早上下了早自习一群人不吃早饭去踢球,冬天在学校旁租的没暖气的房子里盖着两层被子冻得瑟瑟发抖,偶尔也写作业到晚上12点多1点,临高考前压力大到快崩溃吃安眠药入睡,带着一群小伙伴吃遍了小城里的大街小巷…时隔五年,这些回忆仍然很新鲜。
看电影时,这些事情不断的闪现,与电影交叉进行。
复读的一年我总体过的还算平实,最艰难的决定在下决心复读时就已经度过了。
剩下的好像就是按部就班走着,一如电影一样平滑。
这部电影很普通。
从头看到尾像喝了一杯味道很淡的奶茶。
娘娘腔是里边的珍珠,不时地吃到珍珠能小惊喜一下。
或许是“青春”二字这两年在电影里太过于泛滥而后又给观众带来太多失望,或许是被《青春期》这样的玩意儿糟蹋了许久,面对这样一部平淡的电影,它不矫情不造作带来的真实就足以把人感动。
电影虽然平滑,但是个中情感,只有经历过高三甚至复读那一年的人才能体会。
导演把这些情感在不动声色中处理的很细腻。
电影中主人公身边小团体的人物角色符号化的比较明显,尤其是娘娘腔。
在90分钟的影片里,这种明显的符号化或许是一个不得不有的选择。
不知道娘娘腔是不是受《再见金华站》的影响,但是他的角色稍微有点被放大到喧宾夺主的感觉,看完电影对娘娘腔的回味甚至多过了电影。
电影最后的煽情牌也算恰到好处。
总体来说,这部电影赢在了真实。
不会像看《不二》《致青春》之类的电影有一种被圈钱的感觉。
主题曲是神来之笔,让人血脉喷张。
曲子听起来像改编,总让人有一种混杂了各种听过的曲子的感觉…不过可惜这样的电影,没大明星,没造势宣传,受众群体又少。
票房应该勉强能拿到小时代的1/20.这部电影能带给并没远离高中生活太久远的人不少回忆和感触。
“你拼爹拼不过,你还不拼你自己”是一个很现实的话题。
前两年“大学无用论”被轰轰烈烈讨论过,我不想多言。
虽然我在大学里没有刻意的去追求成绩,但是我认为我在一所相对优秀的大学里认识了很多比自己牛逼不少的人,接触到了很多不同的观点,自己成长与收获了很多。
自己工作已经一年,现在断言谁会幸福开心谁不幸还为时过早。
5年前的那场高考是分水岭,它会带你走向不同的道路。
身边一些富二代与同学现在已经回到家中,或者接手父辈企业,或者经人安排进入一个好的单位,也有一些人在家乡打工。
我则甘愿在北京拿着一份低工资。
价值观的逐渐差异或许会让我们彼此都很难理解,但我想终归都要追求内心的安逸。
在这个过程中,只有自己发力才能带来真正的改变,而当年的高考只是带着我们走向了不同的路。
文/梦里诗书 我们还没有老去,这依旧是属于我们的时代,但我们却真的以不在年轻了,90后,如果你是90年,没有读研的话,或许已经工作了,如果你是91年,那么你或许正奔波于自已找寻工作的路上,如果你是95年,那么你的高中或许已经结束了,还有的90后们或许已经早早的工作了……你是否还记得那段人生中痛并快乐着充满着恨与爱的高三岁月,是否还记得那个你喜欢的他或是她,是否还记得那个严酷冷漠现在回想却又那么可爱的班主任,那些逝去的恨与爱,《青春派》就是这样一部电影。
其实若论起来,今年忆青春的电影是在是太多了,《致青春》《中国合伙人》《小时代》但这些电影其实并不属于90后,《致青春》的时代过于遥远并不属于我们,《中国合伙人》是一部成功者的励志青春回忆录,《小时代》则根本就不是中国人的青春记忆,但《青春派》却给了我太多的感触,这是一部能引起我共鸣的电影,没有经历就没有发言权,所以我的影评在《致青春》《中国合伙人》中从来都没有评论这部电影中的一幕幕是否真实,符合逻辑,但经历过那段高考岁月的我却总能找到那些已经渐行渐远同学的影子,我不知道一个班上同时出现有高富帅,有屌丝,有励志哥的概率是多大,但我的高中除了没有电影中那个有些搞笑的娘娘腔外他们都真实的存在于我的高中生活之中,而如果要让我在这部电影之中找到一个角色的话,那么我觉得是平庸的配角同学甲或乙是自已的定位,我几乎从来不是高中某件事的参与者,但我却一直是一个旁观者,所以当我去看这样一部电影的时候,电影中那些搞笑的桥段丝毫让我感觉不到有做作之感,电影中五个不经相同命运的高考少年在我眼中是那么的真实,这是一部让自已很难以一种客观的角度去评述的电影,因为这部电影好像一个回放带一般,演绎着我所亲历的一幕又一幕,如果说在我看过的数千部电影当中,我总是在看着别人的故事的话,那么这部电影则是在看我自已所经历的的故事,恨着那些曾有过摩擦的同学,恨着自已没有勇气向喜欢的她表白,恨着那给予自已痛苦和压力让自已做着无数试卷的学校和老师们,但却又爱着那些与我一同成长一起留下美好记忆的同学们,爱着或许在我人生中以远去的她,爱着那给予了自已传道授业解惑,帮助着自已成长的学校和老师们,这就是这部电影中的内容,这也是我所经历的青春岁月,谁的青春不曾疯狂,那些逝去的恨与爱,是我作为一名90后无法忘却的记忆。
一个时代总有着自已的故事,《青春派》就是90后时代的故事,生活总在继续着,我们其实也会慢慢老去,这个属于我们的时代也会老去,但这部电影却给我们这个时代留下了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印记。
这年头,怀旧青春的电影很多,怀念高考的也不少。
我始终认为,高考这一题材只能拍成纪录片。
故事片的导演无能怎样启承转折,都能难将高考的残酷性表现的真实,更不要说感人。
于是刘导在青春派里直接放弃了这样努力,直接用浪漫主义的手法(原谅我这样的措辞,但的确配的上),展现了一场在高考的故事背景下发生的有关青春爱情的故事。
而最终电影呈现的效果,却是意外的让人感同身受。
呈现的效果是,电影的节奏把握的相当流畅,时间轴也异常的清晰。
这样一部电影谈论什么场景调度、构图简直没有必要。
我想就其电影本身的人物和故事性来说,已经相当的复杂了。
而且对于高考这样的题材来说,形式永远只是辅助,故事才是人生赢家。
但我还是想谈谈其中几个镜头完全有着王家卫的风范,我去,人物在宿舍摆出各种王家卫式的造型还?配着可能是万能青年旅店演唱的曲作配乐。
刘导,膜拜啊!
环形结构(再次原谅我用这样一个可能有些名不副实的描述,但的确如此),酷炫霸气屌炸天。
但与复读这个主线联系起来,想想,环形的安排是很巧妙的,更是接地气的。
刘导的编剧能力由此可见具备相当的功底。
在这个环形结构中,推动故事发展的时间。
既然剧情按着时间轴进行下去,那么这个环形就是传说中更加酷炫的“圆形不圆,环形不环”!
这特么可是《暴雨将至》的形式啊。
刘导敢这样用,可能很容易就陷入空模仿的形式主义套路中。
所以,在电影形式如此高大上的情况下,故事性不强,很容易就和小四先生的《小时代》一样炸天了。
因此,刘导安排了一场谈不上苦情的备胎的爱情故事。
男主居然居然在影片开头拍毕业照的时候就向女主黄晶晶同学表了白。
刘导对于备胎的认识是很深刻的。
首先,当众表白这样的事情一般只有备胎才干的出来。
因为,即便女主答应,也只是不想让对方当众出丑。
这是成熟的知性女性如黄晶晶同学所表现的那样的一种修养。
同时,当众表白这种完全不顾女方感受的恐怖主义行为的确是一个幼稚的高中生(或大一新生)经常引以为傲的杀手锏。
所以,这样炫目的开头,无疑是编剧兼导演丰富的备胎经历的副产品。
但最令我佩服的是,导演借女主之口说出了一句至理名言,“当时(表白的时候)我并不讨厌你,但我就是不喜欢你”。
嗯,这句话泰戈尔曾经也说过,也可能是张爱玲说的。
但无论如何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就好像我喜欢你但是不能和你在一起一样复杂。
事实和逻辑也说明了这个命题无法得到论证。
随着故事的推进,男主永不服输的精神将备胎所必备的”坚持不懈“品质表现的是浑然天成。
这里需要举例来论证一下,男主的具体表现有:跳楼见女主,高考时为了女主直接落榜,女主要坐高铁去上海直接买了一张票跟着去,女主骗他放假没回来其实和高富帅约会被其撞见后他毅然决然地宣称我还喜欢你但被女主告知自己是个备胎后依然死心塌地等等。
以上将男主的备胎形象塑造的相当丰满。
但是,刘导显然不是一个俗气的编剧,他不满足于人物形象的丰满,他追求的是人物的真实。
这完全是曹雪芹先生在《红楼梦》中才用到的表现手法啊!
于是居然同学居然也有了一个备胎,晓凡同学。
这样,女神,备胎兼男神,备胎的备胎兼女神(之所以晓凡同学也是女神我会在后面指出)。
主要人物及其主要配角之间完全也形成了一个环形结构,多么巧夺天工。
在人物主线的分支处,几位配角的塑造同样极为出色。
饰演那个什么强(我忘了名字),那个什么智(我也忘了)和李飞(这个死都忘不掉)的小演员的表演觉得是香港金像奖和台湾金马奖级别的。
虽然在戛纳或者柏林电影节想斩获最佳男配还有点难度,但是饰演娘娘腔李飞的高浩元,对,请记住这个名字,将来必定会闪耀中国电影界!
需要补充说明的是,那个好像叫什么强的富富富暗恋晓凡的情节设计完全体现了刘导浪漫主义的戏剧表现力。
这种女屌也能是富富富追求对象的情节设计,无疑再向观众传达一种积极向上的价值观。
使得整部片子的基调更能与投资商中影集团的气息相投。
这种巧妙地迎合投资方但却不失艺术性的手法是每一个导演都应该学习的。
我想剧透一下最后结局。
居然放弃了考取黄晶晶同学所在的复旦大学的机会而选择了和晓雯一起留守北京,考取了人民大学。
影片的字幕告诉我们电影改编自真人真事,于是我们震惊了。
备胎和备胎在一起才有春天。
同时,刘导也告诉所以正在备着女神的男吊们,最好的永远在你的身边,要去寻找自己的女神不用跑到1200公里以外的上海,她可能就在你的身边。
这完全是《蝴蝶》的立意啊!
刘导是有多么的流弊!
最后,来谈谈其影片背后的深刻立意以及其社会价值。
在主线故事下暗潮涌动的是家庭这一暗线的时隐时现。
家庭元素的插入,是刘导深刻的理解chinese gaokao的独特性以及所表现出的现代性。
独特性在于高考的科举性质从未被剔除过,chinese gaokao是一种科举制的现代性表现。
“你永远不是一个人在高考”是多么犀利的一句台词啊,考得考不上大学永远不是你自己的事。
居然的妈妈在他第一次高考失利时说“我的梦想全都破灭了。
”多么犀利的反讽,或者又是一种多么心酸的悔恨。
这里即看到了微观权力在教育领域渗透,也能看到人性在这个权力渗透下的善。
父母在高考过程中的付出,在性善论者看来是一种天生的善,在性恶论看来是一种父母利用自己的专制父权对于其子女的无偿压榨。
刘导没有给出自己的价值判断,因为居然在最后也选择了家庭,他为了能够和父母在一起留在了北京。
但是,我想刘导还是将父母在高考中的付出看成感恩,当做一种心酸的感受。
但是,他不得不指出,在阶层固化的今天,高考也只是给予底层群众一种希望或者是一种“教育改变命运”的信仰。
但他也借着秦海璐饰演老师之口说出了高考的一种欺骗性,或者一种法西斯式的狂热性,她在骂那个什么智的时候说,“你爸有钱吗?
你爸是中石化的吗?
你知道他爸是干嘛的吗?
你不好好学,不考的好大学,拼爹还拼不过别人,你以后能干嘛?
滚出去!
”“滚出去!
”今天滚出的是教室,明天滚出的就是社会!
影片最后的字幕告诉我们那个什么智复读一年之后考了一个400多分的大学。
多年后,同学聚会,当居然他们重新聚在一起,可能会发现,哎,为什么只有他没来?
大约那个什么智的确是死了吧。
刘导在最后用了一个《孔乙己》式的留白,醍醐灌顶,可悲可泣!
电影把青春和回忆当成卖点,翻来覆去绞尽脑汁地戳弄人的泪腺,可电影里的青春却不是我们,我们不是俊男美女,没有轰轰烈烈的初恋,也没有故作矫情的离别,我们平庸的年少时光里被练习册和漫长的补课填满,所谓的叛逆也只是夹在教科书里的漫画,课桌下的手机,故意竖起的书本后遮遮掩掩的眼线,上课的时候躲在书本后跟你们扯闲谈,在老师的咆哮声里笑作一团,两只耳机一人一只,藏在袖子里摆出托腮的姿势,在自习课偷听许嵩,我们是被禁锢在教室里的鸟,一切都和电影演的不一样,但是又比电影真实而美好。
虽然“青春派”代表的也许并不是大部分学生对于高考的记忆,也并非对高中校园面面俱到的生活写照,但影片自然随和接地气的姿态依然能收获观众会心的一笑。可以说董子健饰演的居然这一角色并不讨喜,但一众“狐朋狗友”们很好地起到了陪衬并添彩的作用,尤其是娘娘腔李飞。侯孝贤的客串同样令人惊喜。
尽管走下去 不必都留着 去采鲜花李保存 因为在这一路上 花 自然会继续开放
狗血
讲青春的电影,最难把握的就是人物的状态,本片做到了一些,所以被打动
瓦特?刘杰???黑人问号???
旁白是失误
很难见到一部电影做到如此极致,令每一个角色都实打实地令人厌恶。所有的情感变化和人物关系都神奇地掉进了下水道里。
侯效贤画圆 加一星
10多年过去了,原来高考一点都没有变!就像我当然高考一样!
我跟你们一样觉得奇怪,为什么这个片子7.5
首先我要说的是,秦海路得演技越来越好了,其次把青春定义成高考太狭隘,很难定义青春,所以最好别高考就是青春,这样太悲哀,然后,对于高考题材来说这电影是不错的,涵盖了这个时代下得高考面临得各类人,事,编剧是有用心体会的,可是一味的涵盖这些,就会让人质疑电影得真实性,总体可以。
很久之前看过了,还不错,剧情有点忘了。
前面拍得挺好,怎么后半段就成了这样。
2.5一个死缠烂打痴情男的青春和我完全没有半点共鸣,影片刻意做作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好像和主角无关的人就不存在似的,女神生活糜烂,让人心寒,拿这片和《那些年》比太牵强,水平差距太远,就这男主水平就不够,什么友谊之类更是隔靴搔痒。
刘杰完蛋。
演员太丑了,找几个长得小清新点的怎么难啊!
CCTV6的风格。高三确实是令人刻骨铭心的,不管是70后,80后,还是90后,但是我不得不说,就片子里这样的高三?切!
演員要外貌沒外貌要演技沒演技,好吧故事挺真實的,中國典型洗腦式口號教育,從以前都現在根本就沒改變。倒有幾口號好笑的,拼爹你拼不過,你還不拼你自己。不拼不博,等如白活。累死你一個,幸福你全家。破釜沉舟,拼它個日出日落,背水一戰,干他個無怨無悔。
基情戏和早恋戏都属于没头没脑的格调,角色设置尤为做作,娘炮男毫无笑点只有欠扁。闷骚屌丝男的一年复读生涯中所有具有电影观赏特质的片段几乎都无法存在于现实,所以无法代入和共鸣。对我来说唯一的惊喜就是蒋小涵,玻璃美人依旧。
真诚的作品,选角有点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