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霍导粉丝应有的忠诚,对于影片中的各种细节就不做过多赘述了,只说观影后自身最直观的感受.在《秋之白华》中,霍建起导演一如既往地用情绪与美感推动故事,我更愿意将他的作品看作是诗,虽然从剧情的角度去看足以诟病,因为每次看完之后你没办法说他具体讲了一个多么生动的故事,可每次看完他的影片后,依旧会原谅他的剧情,因为只要开启他的影片,你就会沉浸进去,这是一种审美的享受,画面和氛围感是他毋庸置疑的优势,影片结束后,留给你的不是具体的故事情节,不是多么立体血性的人物形象,而是一种情绪,一种无法言说的情绪,就像迷醉中的香烟,不好闻,却总是美得引人沉醉.随意截图几张感受一下
因《那山那人那狗》认识他,因《暖》喜欢他,却因为《大唐玄奘》和之后的一部部作品对他的故事性感到失望,但他影片的韵味与每一帧都无可挑剔的画面质感依旧让我无法将他的名字打上“烂片或者厌恶”导演的名号,抛除一切准则,只是作为一个观众,他的影片能够带来的美的感受,我的由衷的佩服,看完之后是舒服的,隽永的,对于他,或许“虽然无法热衷但永远无法讨厌”应该他的审美给我下的魔咒吧.不过剧情的锅不能一味苛责导演,这部电影的故事十分写意且有些教条,能看出来要将一个禁锢在“英雄”标签里的人物写活,将一对文艺的革命工作者的爱情写得生动又不落俗套确实不容易,但这种故事对于想看故事的观众来说是不够有诚意的,“秋之白华”,让我们看到了由两个刻板人物演绎的一段爱情的象征,而不是两个人的爱情.这之间的区别,或许就是故事被舍弃的原因吧.虽然影片整体记忆点不多,但其中有几段台词还是十分出彩的.例如:天桥(没错,就是依萍跳下去的那个地方)交心戏杨:我有好多话想要对你说.(主动)
瞿:还是不要说.(逃避)
杨:我想离婚.(勇敢地坚持表达)
瞿秋白欲言又止最终沉默,掏出烟.(不接话,依旧逃避)
杨:我离自己的丈夫越来越远,离他越来越近,我不想欺骗任何人,包括我自己.(敞开了说,逼迫面对)
瞿:他没有你想的那么好.(无奈)
杨:他知道我爱他吗?(换个方式再次逼近)
瞿:知道.(避无可避)
杨:他喜欢我吗?(直击灵魂的叩问,也是杨最想问的)
瞿:他不敢.(依旧无奈,逃避)
两人都不再言语
风吹来,吹皱了一池江水,也吹乱了两人的心.
杨止不住整理自己被吹乱的头发,瞿转身看到了.瞿:乱不一定不好看.(正面面对)
还有“撩妹巨匠”瞿先生贡献的经典台词:“其实你不用这么美丽,有你的智慧就足够了,其实你也不用这么智慧,有你的勇敢就足够了.”
还有两人最后一次别离也是永别时的台词,既美又忧伤.
整个影片从后半段就是以临刑前的瞿秋白视角讲述,片中摘录了不少他在狱中写就的《多余的话》中的文字,影片时艺术处理的,可文字是真实的,每次看到瞿秋白真实的文字,就让我忍不住想要去了解这位生存在那个动荡时代带着革命+文艺标签的男人真实的样貌.——即便是在跟这个世界告别,他的眼里依旧是对美的向往.
当他身着之华手制的上衣,吸着烟,如闲庭漫步般走向自己生命的终结,伴随着俄罗斯的歌曲,择一处纯白盛开的靡荼地,只说一句“此地甚好”,便微笑着跟这个世界永别了.
对于追求清丽唯美画质的我来说,从来没有对霍建起导演的片子失望过,每次看他的电影,都有一种流连在瑰丽时光中的错觉,从置景、用色和角度,每一个细节都鲜明的铭刻了导演的烙印。
好像在他的眼光中,每一缕阳光、每一道水波、每一片落叶,都结合如油画般的光影变化使之都像似蕴含了情感一样,饱满、完整的讲述着映衬人物的思绪和性情。
作为中国十分有代表性的导演,他用诗意和浪漫的画面风格演绎过很多唯美的作品,启用的演员也都不窠臼于声名和影响力,并用他独特的叙事手法和拍摄角度将一个又一个故事跃然于大荧幕中,也将一个有一个鲜明的形象带我们的眼前。
今天在电影院里看完了电影《秋之白华》,庞大的影厅里面寥寥几人,没有交谈、没有手机铃声也没有人起座落座肆意搜寻,这样的环境,更让人沉醉于电影当中。
而这部电影也和之前一样,无论是描述文革后子女情感的《情人结》还是这部讲述革命情侣瞿秋白和杨之华的电影《秋之白华》,都演绎着诗意般浪漫的画面,与时而跌宕时而平顺的叙事风格一样,讲述了一对在二三十年代的动荡恐怖环境中推动社会前进的革命伴侣。
这样一部年代和题材下的故事,在以史诗片和主旋律片所擅长的中国电影业来说走一个毫无意外拍摄方式并不会困难,而《秋之白华》以另外的角度作为切入,我想除了导演和编剧有意为之之外,还有就是涉及到的历史人物本身所具有的争议性和相关的晦涩点所造成的。
当然,以我贫乏的历史知识就不在这里普及了,相关的资料大家都可以在其他渠道有所了解。
而同样,正因为如此,这部影片才会带来意料之外的惊喜和触动,尤其在是和它同期上映另外的电影对比之下。
影片的安排从一开始就决定了这并不是一部情绪跌宕的故事,以杨之华所作的回忆录翻起整个过往,表达出这是一部偏向女性角度的影片,而回忆,往往经过一定的情绪渲染,将感情的描述赋予温和婉约的调子。
江南水乡的氤氲小镇,青年杨之华的革命之路正是从这里出发,而在上海大学邂逅瞿秋白,则划开了她内心一直以来捉摸不定的涟漪。
如果说,杨之华的同学小轩所代表的是单纯而富有憧憬的英语系少女,那么,杨之华就是与之更加前卫的社会学女生。
从老上海的繁华街景到大学浮满金黄落叶的湖泊,无论是灰暗典雅的水泥水门汀还是暗淡沉郁的木制玻璃雕花窗,每一个置景的变化应用,都强调了故事背景年代所独有中外文化的交汇。
而现实的政党冲突、文化革命,也都在这样的环境里面不可避免的发生了。
看后翻阅史实,发现杨之华真是一位勇敢坚定的女性。
无论是最早与门当户对的沈剑龙文明结婚,还是与之后瞿秋白的恋爱,都是在当时可以被称为耸人听闻的事件。
我想,历史上从来没有一位女子,能像她一样,在同天的一张报纸上刊登结婚启示、离婚启示以及前夫和丈夫的好友启示。
片中并没有对她轰轰烈烈的革命事迹过多着墨,而是将她受到新思想影响和革命的态度的启蒙阶段在影片的前半部分表现出来。
从离乡背井到上海求学,从参与工人革命到与沈剑龙离婚。
她用一个个体,表现了新思潮下女性对于自身的独立与解放。
而离开革命者的角度,她又是一个母亲,一个女人,她不会不考虑自己的子女,也不会压抑自己的爱情。
在那个年代她又是幸运的,身边有两位钟爱她的男人:沈剑龙对她的爱和理解体现在他对于离婚的态度上,而瞿秋白对她的爱则体现在那些点滴意外的生活惊喜中,而这也正是《秋之白华》片名的由来。
董洁的表演温婉可人,将一个时代女性的坚韧刻画得十分鲜明,可能有人说不都张力,而我认为,作为全片的主线人物,她不仅是所有故事铺陈的线索,也是稳定全片基调的角色。
或者说,霍导被挑剔出来的问题也就是如此,画面十分唯美精妙,但同样人物也过于的沉湎于画面当中,不够令人印象深刻。
如果你想在这部影片中看到庞大的革命运动场面、炮火交错的战争场面,那么你一定会失望。
但是,这部电影也依旧能让你简单的了解那个年代的历史事件,编剧从人物的言语中寥寥数笔的讲述了激烈运动的过程,结合导演的手法安排同样能让观者体会出史实的种种压迫感和紧张情绪。
或者就手段来说,更加偏向于情绪的铺陈和电影气氛的营造,而对于实际的场面却交代不多,很符合这部电影所要表现的状态。
而从头到尾,整个故事都飘洒着一种浪漫的色彩,将革命浪漫主义情怀表现得淋漓尽致,这种体会十分的微妙,和一直以来我们所接触的同类型国产影片都不一样,在表达方式上和法国电影《Un long dimanche de fiançailles 》有异曲同工之妙。
针对瞿秋白的部分,更多的则表现出一种惺惺相惜英雄主义情怀。
从革命同志的奋斗友谊,到情敌之间的赋诗投契,更有敌人的尽心钦佩。
可以说,瞿秋白的形象都是通过他周边的人更多的表达出来。
窦骁的表演中规中矩,我想对于年轻的新一代演员来说,他需要走的路还很长。
他有一个很好的起点,并且被赋予了很多的关注,而我想,对比与之前的谋女郎们,这位首位被大众所关注的谋男郎一定压力更为巨大。
不过,我认为,他在《秋之白华》中的表演,还是交了一张不错的答卷。
同样需要提到的还有全片的配乐,整个影片中不断出现小提琴的声音,这与瞿秋白和杨之华所处的年代十分契合,也很符合瞿秋白早年留学俄国的背景。
清丽的小提琴声始终回旋在故事之后,加重了整个影片的诗意色彩。
行至尾声,放映厅里轻轻传出啜泣的声音,几位上了年纪的女士在黑暗中轻轻颤抖。
这也是全片最为感人的一个片段。
导演用一个十分巧妙的方式,或者说,尊从杨之华女士的那段感触,将《秋之白华》推向高潮。
秋之白华,来源于瞿秋白的一段话,秋白之华、白华之秋,以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无你无我,永不分离。
试问,在我们现代的生活中,远离战争、没有饥饿,但是还能有谁能这样的面对自己的爱人,付出自己诚挚的感情,哪怕是在生命终结的时候。
《秋之白华》顾名思义,写的就是瞿秋白和杨志华的故事,其中,以他们的爱情为引子,侧面点到了那个时代的革命和属于那个时代的革命领导者的故事。
瞿秋白是个文弱的书生,说来文弱,内心却是十分强大的,从影片的后段,他宁愿牺牲自己,让自己受苦,顶住政治上的利诱,坚决不出卖组织,即使到最后也只是被乱枪打死,他也是很平静很淡然,这不是一般人能够达到的境界。
敢问有几个人能在生死关头提到中国的豆腐是最好吃的?
看到这里,很多观众都不免心生笑意,这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如此坦然,死的这么有尊严,叼着根烟,找个自己最喜欢的地方,安分的接受死亡。
即使满身都是抢孔子,他也是不准许自己的脸落下一点疤痕,他想要绅士的死去,想要有尊严的死去。
从此也可以看出他很在乎自己的尊严,却也淡泊名利。
这是一个中国共产党的早期领导人身上很显著的特征。
杨之华,一个实实在在的女强人,也是中国共产党的早期干部之一。
很多人都会惋惜历史没有给她一个很好的结局,到了最后,还是没能和自己深爱的丈夫携手余生,甚至连丈夫最后一面都未曾见过,找到丈夫,也仅是靠一颗纽扣去辨识。
一切看起来很可惜,却也是完美中的不完美。
她的家世显赫,从小就是娇生惯养的公主,因为生在一个开明的家庭,父亲乃至后来的前夫沈建龙,对她也是那么的好,让她放手做一切她喜欢的事情,追求她想要的幸福,即使是刚生下女儿不久就跑到上海读书这么一个看起来在当时的封建社会很荒唐的事情,她也被允许去做了。
或许她的性格中,就是有这么个不安分的因子的存在。
从她和她的好朋友最后的对话中可以看到当时的社会,即使是普通的小姐,也是会被父母逼嫁的,也不会是如杨之华那般自由自在的。
杨之华和沈建龙的结合,可谓是门当户对的自由恋爱,只是可惜,这一段情终也没能携手到老 。
我觉得他们迟早会分开,只不过是杨之华为自己的移情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借口。
说这句话,听起来不免有点苛责的意思,但是,沈建龙和杨之华的性格,都是属于过硬,如果没有一个平衡点的话,那便是不会有多大相容的。
如果杨之华如果没有到上海读书,或许还能维持他们之间的这个平衡点杨之华和沈建龙的失败,更能让人肯定了她与瞿秋白的真爱。
他们有共同的追求,有共同的目标,这是撮合他们在一起的原因,也是撮合中国早期千千万万对革命同志走在一起的原因。
不可否认,他俩都是十分有才华的人,当初也就是欣赏对方的才华而契合在一起。
即使后来,他们的爱情经历艰辛万苦,但也无法将他们的心分开。
就如向警予夫妇,不离不弃的为中国的革命事业奋斗,直到最后一秒。
可见,革命在当时的社会对学生和学者是多么高尚的事情。
这也从中点到了革命前辈为了国家,为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的努力。
话说那个时代的人们,最淳朴,最善良,也最爱国。
我们在为瞿秋白和杨之华的爱情故事感动的同时,也被那个时代的人民所感动,被那种高尚的爱国精神所感动。
影片最后,瞿秋白的脑海中不断浮现出他的那些个已经牺牲的优秀战友,觉得自己没有为自己的生命留下一点的遗憾。
我想,可能是因为他觉得革命就是需要流血为代价,又或许他会觉得因为他的牺牲可以唤醒成千上万的中国人,那么便也无悔。
至此,我们不得不佩服这位连敌军将领都钦佩尊敬的瞿秋白。
影片的画面感很好,场面很美,点缀了这个故事。
但主演,个人感觉还是有点欠缺,情感表达的欠缺。
不过这也无法淹没这个故事。
改变观众对故事的看法。
在这个物质横流的时代,能让人静下心来,好好的品读革命领导先锋和那个时代所熏陶出来的爱国者的精神,仿佛也是对现代人的一种教育。
我们先不吐槽它的政治性有多强,总之这个,却还真是我们现在缺失的,我们的意识中存在的不够强烈的一部分。
革命中的爱情,爱情中的革命。
——虽然大众对此片褒贬不一,但我个人,却很欣赏这场血色浪漫的情事。
镜头精美如画,人物细腻入情,台词洗练无赘......全片透着情诗般的清新与文艺。
两位主角的表演,也被霍建起调教得张弛适度、默契有嘉——尤其是窦骁,作为他的第二部大银幕作品,却能将瞿秋白的儒雅大气准确地表达出来,实属不易。
只是基于本片舒缓的文艺片叙事节奏,105分的片长,略显拖沓了。
如能控制在一个半小时以内,也许影片的观感会更恰到好处。
今天我要讲的是电影中的常州特色美食。
瞿秋白纪念馆位于常州的市中心,这里汇聚了众多特色小吃店,老润兴,银丝面馆,兴隆园,麻糕店,糕团店,府前楼,朱柏记。
常州人似乎特别喜欢糕点和馒头之类的面食,而且不会把馒头和包子分的很清楚,统统称之为馒头。
后来,去外地才发现包子是带馅的,馒头是不带馅的。
电影中杨之华在和面。
其实做刀切馒头很简单,只要把面粉和酵母加温水揉成团,不粘手就可以了。
然后用刀均匀分成小块,发酵40分钟,就可以上蒸锅了。
杨之华给瞿秋白送的小笼包。
其实是常州特色点心,皮里有汤汁。
刚出笼的小笼包很烫,应该先咬一小口皮子,把汤汁吸吮完后再蘸着醋吃。
以前,老常州人去到店里,常常会说:“老板,来一客小笼馒头。
”还有一种是加蟹小笼包,顶部可以看到蟹黄,价格稍微贵一些。
一般只有螃蟹上市的季节才会有加蟹小笼包。
瞿秋白在电影中说:“中国的豆腐也是很好吃的”。
在常州叫豆渣饼豆腐汤,也是常州特色美食之一。
汤上会放一些小萝卜干和葱花,味道确实非常的香。
如果需要的话,自己还可以加一些辣椒酱。
电影中的看起来像是豆腐干。
瞿秋白餐桌上的香菇炒青菜。
清淡爽口,如果用猪油炒的话,还能吃出肉的香味,非常下饭。
其他的常州特色美食还有响油膳糊,蟹粉鱼肚,炒虾仁,蟹粉狮子头,菊花脆膳,松鼠桂鱼,扣肉,椒盐子排,山芋梗榨菜丝,小笼包,网油卷,大烧百页,红汤百页。
我觉得无论身在何处,无论吃过多少山珍海味,都不会忘记常州家乡的味道。
天降大雨,我匆匆赶入影院的时候已然开场。
大屏幕中,金黄色的树叶洒落一地,池塘里波光粼粼,跃动着点点碎金,杨之华与好友正围坐在长椅上说着什么。
我错过了开头,本想影片结束后再看下一场,以补全心中的遗憾,但是,我终究没有这么做。
秋白的就义,是大遗憾,我错过了数分钟开头,只是小遗憾,正如他对快乐的定义:人之公余,为小快乐;夜间安眠,为大快乐;辞世长逝,为真快乐。
舍小求大,既是小憾,我又何苦补缀?
我是常州人,自幼便熟稔常州三杰尤其是瞿秋白的掌故,不止一次地去他那觅渡桥小学隔壁的故居看过。
在我路过常州市烈士陵园的时候,时常要眺望一眼那三位一体的雕像:瞿秋白、恽代英、张太雷。
曾有人撰文曰:太雷霹雳,秋白苍茫。
是的,瞿秋白的身体是瘦削而孱弱的,他的际遇总是那么波折,文人清白的气质注定了他的坎坷——他实在不是一名好的政治家。
他没有指挥千军万马纵横驰骋的气概,但他有爱,有心,有情。
在外白渡桥上,窦骁饰演的瞿秋白对董洁饰演的杨之华说:“革命是要流血的,你们是我的学生,我带你们走上革命的道路,真不知道是不是错了。
”秋白的如此的表述,或许在某些历史阶段,就被认定为是动摇不坚定或是软弱的象征吧?
他一定不会说出“中国人多,死掉一半也没关系”这样的豪言壮语,但是仁者爱人,有一颗爱心,便是女子温暖的依靠。
倘若他说了别的,也便不是他;缺了这份心,杨之华对他也便不会爱慕如是。
在我看来,任何轰轰烈烈的大鸣大放也抵不过对这句话体现出的人和生命的尊重。
欧洲的人文主义早就在文艺复兴时期传播四方,而瞿秋白的思虑在中国近代史中,微渺得不如一颗尘埃,乃至身后还要继续接受批判。
革命要流血,革命成功之后继续流血,疯狂而热烈。
今时今日,我们扪心自问,我们能否如秋白一样去尊重生命?
他的话,又岂能视作是对革命的质疑呢?
我十分感谢导演没有把被捕的瞿秋白刻画成遍体鳞伤却大义凛然地大骂国民党反动派的传统烈士形象——因为那不符合真实的历史。
片中,劝降的人讲得诚恳,被劝降的人说得坚定。
大家都在表达内心的想法,有着起码的相互尊重。
瞿秋白在最激愤时候也只是顿了顿酒杯,这是多么符合他个人修养的细节啊。
儒雅的他一定不会破口大骂,也不会掀翻桌子拂袖而去,他只是轻轻地告诉诸位,自己绝不会接受释放条件。
声微义重,以小见大,这才是瞿秋白文人的真实反应。
舍生取义,瞿秋白做到了。
但是,他所彰显的精神,并非是共产主义者所独有,而是不分民族、信仰、文化的人类所共有的意念与执着。
内森黑尔那句“I only regret that I have but one life to lose for my country”曾经感动了世界。
而在中国,它被称作士大夫气节。
我们记得颜真卿,记得文天祥,记得方孝孺,我们却忘了被冠以革命标签的瞿秋白,他们本是一类人。
不,不止瞿秋白,还有许多仁人志士,他们不是出身穷苦的工人农民,他们接受过良好的教育,有知识,有抱负,本可以著书只为稻粱谋求个安稳富贵,但是他们不能无视饥寒下的啼号,他们活得不自私,活得不平庸,他们革命,是为了别人也能活得和自己一样好。
在生死关头,他们的信仰各有不同,却无一例外,都凭着这股气节而舍弃了生命。
若是说瞿秋白软弱,那末他的死则已然驳斥了一切流言蜚语。
就义之时,秋白笑言“此地甚好”。
于是,导演就让他走向真快乐的长汀草长莺飞,让它美不胜收,让它配得上瞿秋白的高贵儒雅。
就义的场面不去他处,拍摄于常州溧阳,南山竹海一地青翠,湖水微澜。
当窦骁笑坐在花间,我的脑海里浮现的是书本上秋白的脸庞:像,太像了。
当年瞿秋白就义的之时,也一定是如此勇敢地微笑。
在那么多的影视作品中,瞿秋白总是个配角。
这一次,窦骁浑身透露着淡然与谦和,弥漫着不骄不躁和彬彬有礼,充斥着智慧与才华。
他不再是山楂树下青涩纯朴的老三,而是活生生的知识分子瞿秋白,他让我隔着时空看到这位江南才子俊秀青年的真容。
我瞬间明白为何杨之华为如此爱慕自己的老师,她爱他的优雅,爱他的学识,爱他的温柔,爱他的浪漫,爱他的坚持与执着。
瞿秋白与杨之华,不是在窑洞里开着交谊舞会相识的革命领导与革命学生,不是组织强行安排的城市女兵与大老粗军官,他们是浪漫的,有情趣的,他们对爱情的追求,与我们没有任何分别。
我们看了太多的《激情燃烧的岁月》表现的革命夫妻,那是经由争吵冷战儿女牵绊岁月浇铸的亲情,不是秋之白华那纯粹的爱情,他们之间无须放弃原则,也没有忍辱负重,有的尽是相互的欣赏与吸引,十年相濡以沫,举案齐眉。
相比窦骁的清癯与温雅,董洁那一身浓浓的女人味也让人感到十分地温馨。
董洁总是适合饰演贤妻良母的绝色,因为她本身就是这样的人吧?
不大红大紫,不炒作绯闻,但总是安安静静地拍戏,就像戏里的杨之华,认真地上课,默默地操劳,外表柔弱而骨子里坚强。
她和秋白应该都是很真的人,不善做作,不懂虚伪。
瞿秋白能够说出内心的话,杨之华可以追求自己的爱情。
哦,对了,还有沈剑龙,也是很真的人。
镜头中,杨之华从屋外走到屋内,瞿秋白凝望着她,沈剑龙转身面壁,一首诗“借花献佛”般泰然案几之上。
三个人默默地完成着使命的交接与爱的转移。
从此,革命路上多了一对伉俪,人间多了一对朋友。
瞿秋白是一位有心的丈夫,也是慈爱的父亲。
独伊本非他亲生,但是好爸爸则总挂在口上。
我记得幼年时候读到一篇文章中说,独伊喜吃梳打饼干,瞿秋白每次出门办事夜晚回来,总是要在熟睡的独伊枕边放一罐梳打饼干,让她一早起来就有惊喜。
父爱如山,高而寡言。
当我们看到瞿秋白诙谐地告诉独伊自己的咳嗽是另一种外语的时候,谁不想拥有如此博学、慈祥、亲切而可爱的父亲?
多余的话,也被写在了片尾曲《携手》中。
如今,倘若再有人说《多余的话》是瞿秋白一生的污点,我就要问,披肝沥胆地袒露心迹何过之有?
还有谁有此勇气?
他叛变了谁?
伤害了谁?
有辱于谁?
如此谦谦君子,却被硬生生卷入了历史的洪流甚至一度被推到了历史决策者的高位。
当生命即将终结,他是不是有权利放下一切冗杂来反思自己的一生?
一个有着正常情感的人,当遇到挫折,他一定会有困惑,当遇到危险,他一定会有所担心。
革命者首先是人,革命的目的是为了人活得像个人。
我还要反问,想活有错吗?
留恋人世间有错吗?
赞美豆腐好吃有错吗?
有些人还要在高大全的虚假英雄主义里浸淫多久?
是不是只要参加了革命,就必须六亲不认,就必须终日投身政治,就必须舍弃小我的一切?
那与文革时候夫妻反目、父子成仇泯灭人性的做法何异?
我十分感谢导演,能把瞿秋白还原成他本来的样子,也感谢整个摄制团队能有勇气向《多余的话》致敬。
我情愿瞿秋白只是一个才子,著书立说,不问政治。
片中,当瞿秋白最后一次离别杨之华,漫天大雪纷飞。
瞿秋白想起了牺牲的战友:向警予、张太雷、恽代英、蔡和森、邓中夏,他清晰记得他们牺牲的时间和他们的年岁。
他仿佛依稀预见到自己相同的归宿就在不远处。
当秋白远走,之华泪流,缠绵的音乐响起,我静静哭着,不为革命爱侣的绝诀,只为再一次的生离死别。
他给你的“秋之白华”的印章还在,他给你的“赠我生命的伴侣”的别章还在,他已经不在。
多年后,你为他缝上的那枚扣子,却成了你们相认的唯一证物。
电影的对白,故意去掉了翘舌音和儿化音,有意模仿江南人说话的样子。
乍听之下,有些不适。
数分钟后,那股乡音的亲切感漫卷在心头。
当时的他们就是这么说话的,现在的我们也是这么说话的。
瞿秋白不是北方人,杨之华也不是北方人,普通话的字正腔圆不适合这对江浙恋人,他们不需要硬朗的口吻,他们已然拥有了柔美的内心。
避人五陵去,宝剑值千金分手脱相赠,平生一片心For I am one sensible and unreserved man, And for she is one special and invaluable woman, More for you are one profound and trustworthy man, Here you have my blessing to take her love.常恨言语浅,不及人意深今朝两相视,脉脉万重心No word is expressive enough to describe my appreciation, Your kindness is giving complete love, For what your heart gives away, shall be treasured in mine.秋白之华,秋之白华Qiu's Hua, Hua's Qiu你中有我,我中有你You live through me and I live through you.
早场看的这个电影。
心潮澎湃,影片中瞿秋白才华横溢,那些年轻的革命者抛头颅洒热血,献出了年轻的生命,他们为了自己的理想,为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30几岁正是人生好年华,无私的奉献了青春和生命。
很是感慨。
无法用语言来表达对有才华的人的仰慕。
想回到90年代初,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和那些文质彬彬深情款款又慷慨大义的文人墨客相爱,即便终生飘零、即便朝不保夕、即便晚景孤凉...像杨绛、像杨之华,用前半生最真挚深切的爱情,填满余生,也不会留有遗憾...个人觉得全片最精华之所在是二人在桥上婉转互诉情思,窦骁身上的文艺气息像他吞吐的烟雾,萦绕周身,久久不散去。
这个“他”莫名的甜
紧张到点烟
深吸一口烟,
“他不敢”,苏到骨髓!
这比直接说“是,他喜欢”更撩人啊!
“你可以不用这么美,你也可以不用这么有智慧,你只要勇敢就好了。
”这一幕看的本人小鹿乱撞,仿佛告白的是自己,接受告白的也是自己,不知不觉感受到二人间弥漫的暧昧情愫,像秋白吞吐的烟雾萦绕其中... 甚至在之华问“他喜欢我吗?
”的时候,我不自觉的提前接口到“他不敢。
” 得到相同的回复,一阵窃喜... 也许这个问题的答案在那样的情景下,该是这样的吧。
他喜欢,可他怎么敢呢。
看过很多小人物在大背景环境下,或颠沛流离或大起大落一生的故事,却其实这些举世闻名的大人物同样要在时局动荡下饱尝悲喜,随波而流。
好像人,在大事件里从来都身不由己,有些大义凛然慷慨赴义,有些顺势而为放过自己,这些时候没有真正的孰对孰错,万事只讲求承担的责任与结果。
那个年代的革命青年,是新新人类的代表,他们敢想敢冲敢说敢做,他们的激情和思维似乎比现代人更汹涌澎湃更先进!
如果可以,像那样激情澎湃的活一次轰轰烈烈的爱一场,何尝不是一种生命的绽放。
也许是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或者和平的环境,对这种难能可贵的精神和感情渐行渐远渐陌生,也许是电视里莫名奇葩的神剧使人冷漠了,但这样真实的人和故事,是有过的...
有幸得密友相助,成我心愿,今日午后于海淀剧院观第十八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开幕式暨《秋之白华》献映首场。
去时尚早,场内除会务人员之外别无其他,布景简朴,光影柔和。
因占据二层最佳位置,见领导及主创人员座签赫然。
未时四刻,嘉宾入场。
窦、董二人皆着黑,坐立举止有节。
开幕式无非各种致辞讲话,稍显冗长,至演员等上台,略起高潮。
窦俊朗干净,谦恭礼让,董身材甚佳,落落大方。
本片英文名为The Seal of Love。
正片开始便可见霍导之文艺范。
认真镜头,淡化结构,非瞿秋白深粉难免哂笑个别细节。
有人言窦太过年轻,殊不知瞿牺牲时方36;有人笑沈瞿斗诗带腐,却未解其中知己气度;片中两次引用瞿对豆腐之称赞,无不全场哄堂,却未知乃人终之言,留恋意深……私以为亮点有三:一乃杨瞿大桥诉衷,皆以第三人称代之;二乃杨手心之印章,画龙点睛;三乃瞿就义时,绿林山野,逆光而立。
当今舆论之制,题材受缚之多,可以估见。
历史之本原,恕难细数。
本片可将私情寄托于旋律之中,于叙述中塑人物,于异己中写人性,于格调中显情怀,于精致中见诚心,实属不易。
幼时读瞿遗作《多余的话》,费解甚多,一度怀疑之。
至成年重读,乃知悲歌痛切。
澄明与忧心,瞿一生概括也。
激情之宁静,奉献之彻底,自我弃绝之残酷,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瞿之性格,不善争斗,故难处上位,游于边缘;瞿之文风,去物离人,含虚思辨;瞿之信仰,从未动摇,因其探求纯粹,而非狂热。
正如片中瞿言其革命之目的:想给自己一个在这个不堪的世界生存的意义……吾辈对于先辈之革命,总以群体概念先入为主,个体生疏阻塞领悟之通衢。
窃以为惟有立足人性故土,抽离主义之狂妄,方能领悟先辈以吾辈美好为最高价值之通感,方能看淡具体时间之恶意,抛弃无谓之欲念,承统守义,开创未见之域。
台词太奇怪了。。。
董洁真是漂亮啊,革命浪漫片看成了搞笑片,想给你的太多,能给你的太少,秋白之华,秋之白华
好烂!完全没有早期党员的热血与情怀。只是将情深深雨濛濛套上革命的帽子
摄影不错,演的有点温吞水
拍的很文艺,就是内容太多看的我有点累,秋白死的时候我差点哭了😭
不痛不痒
四星是因为毕竟第一次上了大银幕。我想秋白会再有人拍的。
为了画面和豆豆各加了一颗星。虽说董洁演得不错但跟窦还是不搭。窦的演技嘛,没事,还是新人嘛演瞿秋白是撑不起来的。总的真是挺没意思的,霍导这回这不是诗,这就是流水账。
窦骁太嫩...董洁太老....
主要为了看窦骁。
那时的人穿黑丝,遗书里大写豆腐好吃,离婚登报
缺点很多的一部电影。但是借用片中台词:不需美丽,智慧就足够了;也不需智慧,勇敢就够了。逆流的勇气值得赞扬。而且不管怎样,这是一部很美很美的电影。
女人在革命中,是最亢奋的,也是最柔情的。
民國時期的裝束真是韻味。
文艺女与文艺男
喜欢董洁的扮相
淡 淡 淡
董洁略显老气,和窦骁的瞿秋白年龄差距看着好大,略尴尬,难入戏。不过本片光影处理得相当好,画面真的美,赏心悦目。
2星半不多说。低调摄影。
1.个人还是很关注78班美术师改导演的霍建起、何群等导演的作品,其作品依然优美,瞿秋白的死处理的尽显浪漫诗意。2.其实瞿犯过左倾错误,貌似片中避而不谈,只讲二人的爱情故事。3.窦骁作为一个08级北电的留学生演技又有了新的展现。4.看到这海报真的还以为这是一部韩国电影 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