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和梦很像吧都不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你可以在“她”的旅行和一个个梦里看到很多影子,开朗,童童,queena。
敏感而脆弱的艺术家,丢失真我的歌者,以及旅途上的每一个人。
唐卡画师,簪花的姑娘,旅店老板,追着“她”的老虎,那只被放走的大象。
每一个都是她他它你我的影子。
所以你会觉得自己真的是在做梦,因为这场旅行讲述的故事就是你的朋友你的家人甚至你自己,但这个故事又确确实实没发生在你的身上。
“太阳热烈,农夫耕田,乌鸦鸣叫,我还活着呢”那个孩子,带着长长的辫子,那个佛的孩子,老师说佛是最伟大的诗人。
我一下子落泪。
阿朗在当年,在他还叫冰雹童子的时候,签名是”我还活着”后来,后来就变成贺开朗了,贺开朗giver于是改成“我将平安”我们都活着,都平安。
“只想开开心心活到老”电影院很空,很空,非常空。
所以我破例边看边写这段东西好了,开始唱“今夜的月明如镜”了缘起,何为缘起。
命中注定的遇见。
我想起去年十月我去看展,本来没打算去看那个综合艺术展,但看完童昆鸟,我决定续费走向那个光怪陆离的第二展厅——我甚至完全不知道它展些什么。
然后我拉开幕布,后面是个大型装置艺术,于是我看见那句话。
“直至我们也看不清缘起本身。
”探寻缘起的起源本身就是件挺蠢的事情吧。
谁,整部剧充斥着大量的水,大海,雪,雨,泳池。
大海,大海,我想起我自己,极度怕水,身在海边却从未下海,泳池都下不去。
可我还是那样渴望寻找大海。
即使我眼前就是大海。
我也在寻找。
我的,我的,我的真正的大海。
我好像又在做梦,好累。
去年我最恍惚的时候,是乐队救了我,各种各样的乐队。
我在自己的世界里寻求出路,龙虾逃离水族馆。
“跳下山崖化成碎片 不愿让束缚还原,未来在重复改变 就不能耍赖到明天 想等待时过境迁,还记得他,跳下海面。
”“太阳在坠落,海浪在发愁。
”大海,大海。
大海,大海!
梦醒后我寻得缘起。
当我迷失我的心回(到真相)来当我回来我在(真相)这里当我在(真相)这里我不再迷失只是一次偶然的旅行是一部探索如何从心灵迷失中找回真我的电影。
如今,被物质主义的黑暗迷雾笼罩的时代,可口可乐电影深受市场和投资人欢迎,真诚严肃地探索心灵问题的电影极其罕见。
由于对心灵题材感兴趣的观众寥寥,制作人不仅需要有对心灵世界奥秘的个人体验,还要有与世界分享的温情和热忱,以及不在乎名利两失的勇气。
影片内容深刻,估计很多观众没看懂。
以前我从未有过写影评的冲动,经过几次旅行,由于感动和感激,萌发了跟有缘人交流的想法。
如海报所言,对这部影片的理解肯定会见仁见智,我的理解不一定跟制作人相同,讲得不对不好之处,请多多包涵。
我喜欢看电影,也喜欢做梦,也许是因为电影和梦能够轻松地带给我们一些日常生活中没有的生动体验吧。
看第一遍的时候,这部电影将现实、幻觉和梦境揉合在一起的叙事风格,就把我带入了一种如梦如幻的恍惚中,尤其在导演和王志文唱起是梦是真的那一段。
一、主角影片主角是个有严重精神问题的女歌手。
从英文片名看,主角患有躁动抑郁症。
女主角演奏摇滚乐,摇滚乐表达了现代人的焦躁,心无法安定;男主角则代表她心中抑郁的一面,虽然“什么都不缺”,但“活得这么沮丧”,总是无法快乐。
近年来,包括中国在内,全球抑郁症患者越来越多。
我们大多数人虽然不至于像主角一样严重到找割脉、跳海等种种方式自杀,但心灵迷失问题已经非常普遍,在某种程度上或者某些时候,我们都面对过焦躁和抑郁的心态,所以主角没有名字,她和他代表了我,也代表了你。
经济条件方面,大部分人不在主角的阶层,那为什么要用一个非常富有的歌手代表芸芸大众呢?
因为“大部分人都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但他们假装知道”。
芸芸大众由于经济方面压力比较大,容易误以为生活的痛苦是因为没有钱,所以盲目地随着大流以赚钱作为生活的目的,盲目地相信只要以后有钱了,自然就会获得幸福快乐。
朝圣也要住总统套间的这位花钱如流水的女主角,已经经济自由了,但她也跟没有钱的人一样,没有办法得到心灵的平静和快乐。
主角自己的心(男主角)一直在问她一个问题“然后呢?
”,这个问题实际上是在追寻生命的终极意义。
除了“配合治疗、把工作完成、做喜欢做的事、好好过日子”这些暂时的生活过程以外,我们的人生有终极的意义和价值吗?
如果无法避免的死亡是每个人最后的归宿,而死后一了百了的话,做这些暂时的事情的意义何在?
主角没有答案,而且“我不知道我该去哪儿了”,所以她放弃了工作,去拉萨朝圣,希望能够在圣地找到生命的意义,解决心中的抑郁。
二、神虾由于心里繁杂无尽的念头如同大海的浪花般起伏,她睡在总统套房的床上仍然无法入眠,后来在路上警察的问话证实她有严重的失眠问题,现代人由于心灵问题导致失眠越来越普遍了。
失眠的她只好起床,受歌声吸引,来到酒店餐厅,遇到了五彩神虾,据说只有明岛灯塔附近的海域才有这种五彩神虾,看到它的人能忘记痛苦,快乐地生活。
这时,一个奇怪的大叔大声嚷嚷非要吃酒店的吉祥物五彩神虾。
大叔主动跟她搭讪,告诉她不要跟着导游给她制定的行程单走,因为最有价值的地方导游不会带你去(会有高反),让她能够离开行程计划开启一次偶然的旅行,并引导她看到了神虾被困在缸里的处境是“求生不得,求死不能”。
她由于抑郁症的痛苦而对此感同身受,并对神虾生起了同情心,决心送虾去明岛灯塔。
神虾代表了同情心、慈悲心。
对虾的一念慈悲,让被困缸中的虾得以重返大海,解脱了“求生不得,求死不能”的痛苦,最终也带领她见到了心中的明岛灯塔之光。
三、明岛灯塔顾名思义,明岛意指光明,灯塔能够照明,灯塔之光能够遣除黑暗,为海中的航船引路。
明岛灯塔代表我们心灵的智慧,依靠智慧之光能够照破物质主义的黑暗迷雾,避免心灵迷失,带领人们找到生命的意义。
这个灯塔存在于你我每一个人的内心深处,不是以肉眼能看到的物质形式存在的,所以后面会有渔民说这里没有灯塔。
有一位行为怪异似济公的老爷爷据说是唯一见过明岛灯塔的人,他有能够保持心宁静的能力,非常平静地面对了儿子的死亡,后来把火把递给女主角,让她点火烧掉尸体,表示烧掉了对身体和自我的执着。
女主角和男主角也见到了心中的明岛灯塔,表示女主角终于见到了心中的智慧,解决了心灵迷失的问题,实现了心灵和谐,找到了生命的意义。
酒店介绍明岛灯塔能照射到的地方才有五彩神虾,表示有智慧的人,他们会有我们一般人没有的非常庄严奇妙的慈悲心。
后面神虾褪色了,原来只是一只普通龙虾,说明我们普通人只要学习培育慈悲心,依靠慈悲心最终也能获得真正的智慧,见到心中的明岛灯塔。
四、老师们旅途中,女主角得到各式各样的人物教导、指点:1、酒店的怪大叔:“求生不得,求死不能”,让女主角看到了龙虾的困境跟自己很像,引导她开启放虾之旅。
龙虾入海获得解脱后,他骑着白马出现在海边的山顶上,最后还跟女主角在没有龙虾的空缸前跳舞庆祝这趟心灵解脱之旅圆满成功。
怪大叔的原型是一位二十世纪的心灵老师,向他致敬!
2、假发店老板:“大部分人都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但他们假装知道”、“我是个秃子,不需要自欺欺人”,引导女主角思考自己到底需要什么,不要像迷失的世人一样自欺欺人,要勇于面对和接受自我的问题,断除烦恼(剪掉多余的头发)。
她对他很有信心,在改善心灵的道路上,对老师的信心特别重要!
向老师们致敬!
3、律师:讲述了合伙人跳湖自杀的事情,让她明白人生无常。
“不能想太多”,我们大多数人就像鸵鸟一样,回避死亡这个最终谁都无法逃避的问题。
4、旅店老板:原本是位优秀的歌手,为了开旅店赚钱放弃了自己喜欢的音乐,象征世间人为了追求物质享受迷失了自心。
他告诉女主角一个治疗抑郁的办法:看老虎眼睛。
女主角帮助他实现了自己的梦:释放了他父亲的动物园里面的动物,表示帮助众生获得了解脱。
5、淘金男人:把奔驰车称为玩具,要她以游戏的态度看待人生和面对问题,不要太紧张、太执着。
熔化表带上的黄金给神像贴金,表示为提升心灵舍弃对物质奢华的执着。
6、小僧人:告诉她家就像旅馆,引导她舍弃对家庭的执着。
通过说明奶奶过世后去了其他地方,让她明白生命有轮回。
7、念诗的小孩:以佛的一首诗教导如何体验活在当下,也可以理解为后来龙虾复活的一个伏笔、预言。
等你成为诗人才会明白这首诗的意思,表示佛的境界很难用凡夫的语言描述,只能靠自己去体悟。
8、送围巾的女人:女主角中途放弃去明岛灯塔的时候,这个女人把她放在圣湖边上的龙虾还给她,还送了围巾给她鼓舞,使她的心灵之旅不至于因为遇到困难而半途而废,让她坚持到底。
9、厂长:“哪里的黄土不埋人”,表示应当舍弃对故乡的执着。
告诉她龙虾在被煮的时候会惨叫,让她明白动物也会痛苦。
10、骑士:“学生准备好了,老师就会出现”,让她对能够找到心灵道路上的老师有信心。
通过军训喊口号的方式,说出了遇到烦恼、抑郁等各种心灵迷失问题的时候,如何调整自己的心,消除妄想、分别、执着的方法。
11、女巫:讲了如何观察自己的心,看念头,如果念头跑了,就让心回来,继续看它。
“你生下来不是为了跟随父母”,表示应当舍弃对父母亲友的执着。
讲述自己以前生一场大病时,由于恐惧而把医生说她只剩下的最后七天时间全部浪费在妄想上,却什么事情都没有做,告诉女主角应当放下对死亡的恐惧,活在当下,好好珍惜现在的生命。
12、怀孕的女孩:“这些人都不知道自己在干啥”,表示不愿跟随世人迷失方向。
女孩拒绝按父母的要求打胎,坚持要把孩子生下来,“总不能杀人吧”,表示要尊重生命,不能杀害生命。
13、海边船上的女人:“没看到就没有吗”,表示肉眼看不到的东西不一定不存在。
14、老爷爷:(把龙虾)“放到海里就行了”,表示对龙虾而言大海就是灯塔,告诉她不要执着有没有灯塔、灯塔在哪里,只要放下了妄想执着,自己的心就是光明,黑暗和迷失就消失了。
这是一次从心灵迷失开始,到找到真相,问题消失的奇妙旅行。
谨以此文,向以制片团队为主,共同圆满了观影因缘的所有人致敬!
西藏色彩这么饱和的地方用黑白拍摄,剥离掉美景对叙事的干扰,是个勇敢的尝试。
我想这部电影之所以被指像MV,一部分原因是由于所呈现景观与现实意义脱节造成。
摄影机所框取的诸多内容消除了西藏的独特性,除了布达拉宫和公路等要素,我们甚至难以觉察主角身处何地。
导演把滇藏拍出另一个样貌,宛如欧洲某个不知名小镇。
一度让人感觉在看索伦蒂诺的电影。
滇藏的多彩被黑白抑制,粗粝被精致的构图抹去,但这也恰恰说明导演想要的东西非常明确。
另一方面,电影几乎悬置了主人公及其社会关系,只做情绪的抽象探讨,我们不太知道她的过去,以及导致她走到困境中的根源,只知道她生活富裕、一掷千金,但却极其不快乐。
它似乎呈现出某种拒绝沟通的姿态,一如电影中主人公面周遭所展现的姿态。
情感和体验都是内向化的,外在的行动是脆弱无力的。
人无法体会、理解她所处的环境,只对熟悉的事物有反应。
电影开篇是西藏的五星级酒店,向我们展示了一套非常都市化、商业化的场景,跟主人公身处西藏这个事实形成某种有趣的反差。
但如果能放下现实逻辑,可能就不至于接受不了这部片子的风格。
旁白也在解释这一点——主人公渐渐接受了梦的逻辑。
突如其来的场景和画面,看似并不具备什么相关性,却勾连着某种内在的情感和体验,甚至没有什么情感和体验,它们就是不明确的,在一种遭遇和另一种遭遇的跳跃之间,才能昭示某种不易觉察的意义。
说回来,这部电影还是有条非常明确的情感走向的——一个人踏上公路从万念俱灰到自我疗愈,一次心灵的旅程。
我非常能认同这些情感和体验,因为他某种程度上就是我和我身边的一些朋友所经历和体验的。
看宗萨仁波切出现在电影里,扮演一个卖假发的人,搞笑而亲切,台词一贯的睿智。
看田壮壮老师扮演一个疯老头,也颇有力量。
场面调度惊喜,值得学习。
窦靖童:“从大家听到推广曲,这部电影就已经开始了。
”它偶然闯入我们生命之中,顺理成章成为奇妙的部分。
本来想二刷后再写感触,但这边的电影院封停了影片的英文名是“Bipolar”,双级的,躁郁症(双相情感障碍)。
BD简单来说是一面天使一面地狱,情绪波动幅度极大,上一秒你还开心的要死,下一秒莫名其妙难受的要死。
(but 仔细来说狂躁时也并不好受)说是心灵的旅程嘛,看完之后感觉躁的方面不明显 郁倒是挺郁,更多展现的是处于这种心灵困境下的状态,就像有人说的 这部电影是次心理测试,投射不同人的心灵困境。
细节,修车时相互撕扯的马,暗示两个极端 她说她不喝酒 但她一直在喝酒 当她出现在瀑布 一群拍电影的人驱赶她 不停喊“快消失 快消失 快消失” 死亡般盘旋的魔咒 这般回荡在心头 她拿起小刀伤害自己时 自杀与大海时 也有个声音在她脑中喊着一遍又一遍的“快消失”吧 “上天叫我看见,叫我听见,叫我置身其中,又叫我超然事外。
”这句台词可以说是很bipolar了,很阐释心境,BD带来了敏感、观察力、各种各样的灵感与能量,带来了一个无比色彩斑斓的美好世界,也带来了那个毫无意义、痛苦着整日向死的自己。
也无法自我掌控她使劲敲打的任何一下,都像重重敲打在玻璃,用尽全力却无力,她就是那只虾,在敲打困住它的缸。
观众也是虾,那样多的主观视角,让荧幕外的我也分不清自我。
送虾回灯塔的途中(也是旅行中)虾死了却又复生,BD人群也是这般生了死死了生。
“你可不能死” 她一直自我安慰 就像那个不存在的男朋友 一幕幕再次浮现时 剩下的只有她自己 “当你失去你的心 回来 当你回来 你在此刻 当你在此刻 你无处不在 ”在卖假发的光头那时,光头被问为什么不戴一顶,光头说自己本来就是个光头,没必要戴。
就像那只五彩神虾,它除去颜料也只是一只普普通通的虾。
(荒诞的吊头卖假发场景啊~后来她剪了短发)“当学生准备好 老师就会出现”这句话也很奇妙 还有各种扎气球 对家的描述 佛写的诗 恐惧死亡最后七天什么也没做的女人 飞蛾扑水等等等等 其实还有蛮多笑点!
窦靖童超可爱,对着虾装模作样念经太可爱了抽帧的鹿 很多叠化 斜角(一个倾斜的角度代表一个倾斜的灵魂!
)一些中心构图 以级画面横幅宽度的切换 有正方形的镜头 平蒙 插叙 “旅行就像做梦 谁也不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 视听都很棒 画面超级美 !
炫酷的租车场景 涂鸦线条 拿表炼出金 95%的黑白 更体现情绪 那一点彩格外令人珍惜(龙虾第一视角也可nice)喜欢的一段采访:摄影指导柯昱名在首映礼现场分享了影片视觉呈现的种种设计:“用黑白影调去展现影片,本身就是一种挑战。
除了严谨的拍摄,影片的镜头更注重一种即兴的感受,是跟窦靖童一同把内心打开的过程。
在贺开朗出现的段落,他更像是一种能量,摄影机与之相应的运动就更为疯狂。
而当如田壮壮老师一般的智者出现,电影的镜头就松弛下来。
”又是骗人去拉萨 西藏系列 竟然还有尼泊尔取景 对了对了配乐!
童童首部主演还是音乐总监子
那冒出的一段又一段迷幻的音乐我太爱了 最近都在听《乐园》“人人向往快乐园 人人迷路快乐园” 却忘了 快乐也是一种悲伤窦靖童太有才辣!
看完就喜欢上她了,上一次被她惊到是《第十一回》。
她酷死了!
电影市场可以容纳多元,才是我们应该看见的,还是有许多人喜欢这种风格的,各取所爱便好!
感兴趣的就去看看吧!
我当时一个人独占巨幕开心死了哈哈哈哈
晃着晃着就晃出了一个魔幻旅途。
首先声明:我不是窦靖童的粉丝,也不是水军瞎吹。
实打实的自己花了钱买了票认认真真看完了一小时四十多分钟的电影(甚至还取消了一个中途的事情)如果说这个片子有一个可以挑毛病的地方,就是男主角的戏份好像真没必要。
难免有点为了给大家一点前情提要非要串起来故事主人公行为动机的意思。
已然这么魔幻了,为何还需要一个拯救男友自我放逐的故事?
不如啥也不交代,就是这么一个“偶然旅途”,遇到了酒店的彩色龙虾,偷走去放生,一路人遇到了各式各样的人,修车厂老板,寺庙的小僧侣,半只乌鸦翅膀念诗的娃,还有龙虾瑜伽俱乐部,怀了孩子要搭车的姑娘,老厂子里(莫非是兽医?
)的工人,还有海边独自住船坞的老渔人...... 这条线好歹也是清晰的,就是一路在路上的经历,古怪极了,看完之后,好像讲了很多,其实啥也不记得。
那么多的有故事有中心能说出个一二三四五六的电影了,为什么就不能有个啥也讲不明白,“就是太闲“的存在?
*说是最开始取材一本书《hastings express》,发生在温哥华,在BC省看了很多地方,觉得加拿大很多地方很荒芜,最后为了接近中国观众,还有朝圣的考量,最后选了西藏啊啊啊,要是来hastings st就好了,步行一条街去看lol
昨晚离开北京出差前,我抽空去看了部电影——《只是一次偶然的旅行》。
半醒的朦胧中,我怎么也想不起来自己在哪,而后又回到梦里,再醒来,再一次次坠回梦里。
我拼命的想抓住现实的证据,直到终于醒来,我才发现自己已躺在上海的酒店房间里。
透过窗帘缝隙看出去,天色尚未有亮起来的预兆。
我努力回想自己是怎么来的这里,却发现从昨天那部电影结束到此刻,这之间好像一片空白。
十五岁那年夏天,所有北京中学生都因非典停课在家。
某个阳光刺眼的下午,我把自己遮在昏暗的卧室里。
翻出DVD,看了一部叫《8部半》的电影,记得电影快结束时,客厅里的家人在喊我吃晚饭。
我拉开窗帘,外面大街已是夜幕前的满眼青蓝,窗户上反射着依旧滚动的片尾。
我心里忽然生起了一股强烈的感受:电影这东西可真美啊!
那天,我爱上了电影。
后来大学我学了法律。
那四年,我在宿舍里看了一千多部电影。
也因为电影,我收获了爱情与友情。
毕业之后,我进了一家律所工作,电影仍我唯一的热爱,是我生活的“抓手”。
工作了几年后,我不再像之前那样每天看电影了,不是因为忙,而是有一种“无力感”开始悄悄的在我心里流动,我突然开始质疑自己为什么爱电影,我发现自己好像从来没认真想过这件事。
那之后,我也并没有找到那个属于我的答案,并逐渐地失去了追问下去的勇气。
我开始任由那“无力感”肆意川流,从那时起,生活中的“抓手”脱落了,我发现自己不再爱电影了,昨天,这部《只是一次偶然的旅行》片尾曲那句“OK”响起时,恍若隔世,十五岁那个傍晚的感受在我心里分毫不差的重现了,那股“无力感”仿佛忽然找到了安放之所。
场灯打开,影厅里只剩下了一个工作人员和满眼热泪的我,我不舍得起身离开,我好像一直在等待着这部电影,等着它让我重新爱上电影,抹去心里那些关于电影的徘徊。
这部电影让我第一次坚定了一个认知:好电影应该是超越时代的,无论什么故事,根本上都应是探寻人的心灵的。
而现在越来越多的电影,要么用电影把生活歪曲成浅薄的浪漫;要么强词夺理地标榜廉价的道德观;要么用残酷的人生境遇来故作思想深刻。
它们过度地放大外部环境和人的关系,却漠视那些真正应该探讨问题,那些关于人们内在的问题。
但这部电影没有依附在那些格式里,作者只想对人的心灵进行一次坦诚的探讨——尚未觉醒的生命,只是一场在庞杂无尽念头里的旅行,没有终点。
影片用公路片作为外壳,内里其实是一场关于“心”的旅行,一场充满主人公意识投射的旅行。
电影中大量的回忆、梦境、幻觉,与所谓的现实交织在一起,然而它们并非是各自分明的,作者通过各种手段让你难以界定出这些“真”与“幻”的界限,让全片一直贯穿在非虚非实的状态里。
每当我刚确信自己看到某个段落是现实或梦时,影像或声音便会在不经意间扭转,把我引向另一个方向,令我怀疑自己刚刚的判断。
女孩这一路经过的很多地方,但没有一个地方能让我确信她真的来过。
电影中这些空间或气氛的转换都是毫无铺垫的。
从酒店餐厅忽然进入那段龙虾自传;女孩从旅馆房间忽然进入电视广告中的假发店;从云南旧工厂歌声中忽然被白马骑士领走……整个观影过程中,观影经验和认知习惯也不断在被打破,不安全感不断被挑动,让我无法长时间的停留于某种固化认知里。
但这也正是作者的用意:不引领观众去明确的判别,而是引导观众自己去感知这些“真”和“假”的相对性、主观性。
作者希望我们以一颗开放的心,去面对这个世界所有看似的真实和看似的不真实。
这让我想起了阿彼察邦的那部《能召回前世的布米叔叔》。
这样的电影是需要创作者有极大的勇气和信心的,尤其是这样一部中国电影,对于这个国家的大多观众也许是难以接受的。
长久以来,我们一边受到西方证据学电影的洗脑,让一切追根溯源。
另一边又埋头在已被扭曲“现实主义”里。
这让我们面对电影时失去了包容性,感受也变得僵硬。
关于电影中那个女孩,她没有完整的社会属性,甚至没有名字,如果按照常规标准评判,这个人物的个性也是不够强烈的。
但在这里,却是作者恰如其分的处理,因为对于这部电影来说,最重要的是通过意境的营造,来表现“心”的特质。
过于突出人物个性,反而会让观众误认为是女孩私人化的故事。
电影中,这个女孩与她遇到的人,景色、声音,交融为一体,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意境,把我深深拖入了某种梦一般的感受中。
也正是因为这种强烈的感受,让我明白,所谓故事、所谓人物,在这部电影中其实并不那么重要,这些也并不能作为电影艺术的标准。
电影的魅力应该是将所有元素融合出的某种意境,用意境去感染观众,才让电影发挥了其独有的艺术价值。
虽是这样一部表达心灵困境的电影,作者并没使用严肃而沉重的形式。
影像,音乐,节奏都是明快、时尚的,时尚得甚至不像一部中国电影。
之所以这样说,因为要多电影总是一聊沉重的话题就感觉失去了对美的选择权,仿佛不把自己埋进土里就没资格呐喊。
而在这部影片中,似梦似真的黑白影调;恍然迸发的炫目彩色;不拘于风格的声音和音乐;断碎迷乱的剪接……都让我们在观影过程中免于负重前行。
深刻的主题并不非要苦大仇深的形式,深刻的东西反而可以优雅而轻盈地说出来。
从剧作层面再去看,作者也用了一个看上去非常“轻浮”的情境作为基础。
一个衣食无忧的北京女孩,租了辆奔驰自驾放生龙虾,如果按照常规概念,这么一个故事仿佛与痛苦、心灵困境一点边都沾不着。
但这也正是作者希望让观众接收到的一层含义:痛苦无关贫富、无关年龄,无关境遇,任何人的痛苦都是内心感受,都应是被尊重的。
有趣的是,作者还有预见性地在片中安插了一句台词:“这些富二代,就是太闲。
”以此来解构一些观众将对这个作品产生的误解。
整个旅行过程中,人物内心的痛苦浮现的同时,总会被某种幽默感所消解。
例如,女孩下定决心抛下龙虾离开,却被一个尼姑叫住,硬把龙虾塞回给了她;女孩一番挣扎后扔掉扼腕的刀片,却被一个满口诗词小男孩教育了;龙虾的死令女孩感伤之时,却被一个电影剧组轰走。
作者有意避开渲染情绪来刺激观众的眼泪,相反,电影总在我即将被感动时,忽然拐向某种幽默,那种感动也随之生出了讽刺的意味。
直到看到后半部分我才明白,这些设计并非只是叙事技巧,而是出自创作者要表达的另一个层面:我们每个人都在经历痛苦,都认为自己的痛苦是最大的。
因此重要的是去认清痛苦的本质,以某种幽默感去面对这些由“心”制造出的痛苦。
很多深刻的电影,只是一味把观众封锁在某种“悲感”里,让观众去接受和默许那些生命中的“无力”,却并没有任何能真正启发我们心灵的东西。
最终,创作者和观众无非是一同陷在这种“悲感美学”里。
而这部电影给我最大的启发,是它让我认识到:电影艺术就像一个造梦机,当我们把造梦机作为载体,去真正启发人们的心灵,制造一个让人们从自我禁锢和虚无中觉醒的梦,电影才真正有了它最大的价值。
这部《只是一次偶然的旅行》让我重新爱上了电影,但更重要的是,它好像在我心里划开了一道裂缝,让我顺着这道裂缝,去寻找那关于“心”的答案。
写到现在,我仿佛才慢慢有种“落回地面”的感觉,回到与这个“现实世界”熟悉的关系里,窗外的青蓝此时已渐渐溢到了床脚,我走下床拉紧了窗帘,准备再睡会。
愿我再次朦胧醒来时,不再慌张判别:自己在哪,哪个是梦,哪个是现实。
窦靖童扮演自己,问,你什么都不缺,为什么活得沮丧。
一人去西藏,住总统套房。
孤独得令人发指。
环顾四周,孤独得理所当然,孤独得与生俱来,孤独得生死与共。
如果衣食无缺,超拔于平常生活,会活得十分梦幻。
眼前景象,如中阴般不讲道理。
当然,超不超拔都一样。
一个假装树立的目标,一个百无聊赖的过程,一个大失所望又本该如此的结局。
每人只得眼前一块屏幕。
一帧一帧,毫无逻辑。
遇到的都是过客,有时格格不入,有时情投意合。
只是同路一小段罢。
所以人那样,或者我这样,也只是一样。
当失去你的心,回来。
当你回来,你在此刻。
当你在此刻,你无处不在。
这是修心的方法。
双眼额头上的那抹明黄。
出现半秒的双身佛像。
要在转世中阴时才会明白这些画面的意义。
当然一定有很多人,生生死死也总是不明白。
不要紧,在妄念的大海里流浪,直至醒悟。
没有情节和故事性。
生死不也如此。
人人都困在自我的监牢,有些人情况稍微复杂些,但人人都一样。
你乖,我懂。
就是想,如果连你,也活得那么郁郁寡欢,那么我也不必因为没有这样那样的事情而希忧。
那么也不必因为觉得如果那样就会快乐的妄念而追逐永无乡。
那么也不必再去经营一个桃花岛。
那么就保持清醒。
那么就继续。
写字时听《乐园》,听着这声音有些恍惚。
昨晚刚看完电影,内心很受触动。
看的时候大概有预想到会有很多人觉得这部电影支离破碎,没有意义。
也许,这是一个观者的感受。
是,这部电影是支离破碎的,而这像极了我们的头脑,每时每刻无数念头飘过,真实与虚幻模糊了边界。
它混乱,像我们的心智一样。
清醒、在情绪中溺水、挣扎、沉浮,有的时候从水下露出头爬到岸边,有的时候就一头扎进水里”自杀“了……在我看来,这部电影,在逐步讲述着一个人从迷失自我,到寻找自我,到放下自我的过程,似乎这是大多修行人所途径的道路。
这也是这部电影把起点放在殊胜的西藏的原因吧。
人往往因为不知生命的意义为何,不知自己为什么活着,而开始追寻信仰。
于是,她来到了西藏朝圣。
她真的想朝圣吗?
并不是,她只是找不到自己的路而已。
人总是要有个目标(灯塔)才能继续走下去不是吗?
当她看到了七彩龙虾,便从龙虾的视角中,看到了自己的生命-- 被困在水缸里。
那位想吃了它的游客说,“如果被我吃了就好了,可惜它没有这个福报”、“困在水缸里,求生不得求死不能”。
影片在这部分龙虾视角来到这个水缸之前是彩色的,音乐也是浪漫快乐的。
而女主角的镜头,只有黑与白,无论是梦境还是现实。
因为她不知自己生命的意义是什么,”我不明白你为什么活得那么沮丧?
你什么都不缺,你应该过得很快乐才对“。
头脑告诉自己没有理由不快乐,可是身体沮丧得很诚实。
所以当她遇到了这只龙虾,她的人生有了新的目标- 送神虾回家。
这件事听起来酷极了,叛逆又神圣。
她因此而燃起了激情。
她要将它送到那个叫做”明岛灯塔“的地方。
那里是它的家,也是她的灯塔。
迷失的人要如何找到自己?
首先要穿越那些不是自己的。
被包装得五彩缤纷又神圣的七彩神虾,而它不过是一个粉刷了色彩的普通龙虾而已。
我们每个人最终都是要褪去自己光鲜亮丽的外衣,撕去那些贴在身上标注着什么是自己的标签后,才能遇到真实的自己。
我,与你,与TA,没有分别。
留给女主的考验是,如果它只是一直普通的龙虾,那还要送它回家还有意义吗?
脱去了神圣外衣的梦想,还值得你去追逐吗?
而往往,你真正想要的,躲在虚无缥缈的幻象背后。
电影中至少出现了三个不知道自己的爸爸是谁的人,遇到的舞者,她的妈妈,以及后来送的那个女孩的孩子。
舞者的妈妈告诉她,“人生来并不是为了追寻父母的”。
这是说给女主角听的,或许也是说给活在父母光环笼罩下的窦靖童听的。
一个人人格的独立,是从不再追寻父母开始的。
电影中许多次出现”然后呢?
" 的问句,当我们把自己的灯塔寄托于外在的目标或人事物,达成目标后的空虚与再一次的迷失是必然发生的。
而我们要经历多少次的迷失,才能发觉真正的灯塔其实从来都不在外面,而是在我们的心中。
就像整部电影,女主角都在朝着“明岛灯塔”行进,而最终人们说,根本就没有明岛灯塔,它只是吸引游客虚构的而已。
我们的目标中,又有多少是真实存在的呢?
还是只存在于想象中的幻象?
是包装得富丽堂皇的空壳?
在灵性成长的旅程中,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老师在哪里?
在这个电影中也不止一次回答了这个问题。
“当学生准备好了,老师就会出现了。
”我的理解是,这个准备好,是你已经放下了“我”,以及向外的追寻。
而如何放下“我"? 电影也给了解答,虽然听起来像是喊口号。
对了,看到许多人说电影开始于女主角的男朋友自杀。
我个人并不觉得男主角是她的男朋友,而是她的另一面。
一个是因为片名“bipolar”(躁郁症),一个时常感受着“冰火两重天”的病症,时而抑郁时而焦躁,仿佛体内住着不止一个自己。
另一个线索是,片子后半部男主角说“你知道我是谁”... 电影中出现了许多次的眼睛,有眼睛的图腾,各种动物的眼睛的特写。
像是一个提醒,提醒人们时刻“观”(觉察),观你的念头,观你的情绪,观你的起心动念... 当你真的看进去这些眼睛的时候,你看到了什么?
你看到的是他们还是它们眼中的你?
或许旅途中遇到的每一个人都是你自己,人的旅途也是。
人生,不过只是一次偶然的旅行。
祝你们玩得尽兴!
记录:电影《只是一次偶然的旅行》一部好的电影,我的观念是能够让人思考的,我的分是十分。
不说电影好坏,就如海报所言,见仁见智,不多问,只言我的感受。
观看前需先问自己一个问题,活着的意义是什么?
我的观影体验是,抑郁症患者的自我救赎,和世界和解,和自己和解。
抛出的观点很多,先理性的描述生死,生死的本质都是黑暗,母胎孕育,合眼死亡都是在无光状态。
由生到死的这段时间,就如之前所说:黑白之间都是深深浅浅的灰,人性最真实的灰。
这是人性最隐晦的东西。
无法摆在桌面谈。
影片很多隐喻,鱼,困在缸里,猛兽,困在铁笼里,人,困在虚妄里,情,被困在的执念里。
而这一切,就好比提起过的,活着的意义是什么?
它的意义于我而言无非两层,生存和寻找,一个是物质,生活琐碎。
一个是精神,探索活真正的意义,这种意义,并没有答案,是内心对虚妄的向往。
动物被困,因为人的欲望,人被困,皆因起念,起念便有烦恼,自然落入这个角斗场。
电影台词:什么是家呢!
出生的地方,房子,还是父母住的地方。
发现到了一定年纪,人对家的概念愈发炙热,对落叶归根越加认同,到也不是我接受不来这样的属性,而是觉得,正如所说,哪儿的黄土不埋人呢?
去过的每一处,见过的每个人,都是一次偶然,由生到死,皆是过程。
再一个,影片两次提到的,你生下来,不是跟随你的父母。
或许有违很多人的伦理观,事实是它确实如此,每个人都有自己需要去完成的事。
再有,就是去面对接受内心,认识内心的本质。
整个影片强调的都是,去接受内心的本质,接受才能救赎。
为什么说,两眼相对能够治愈,因为此刻你内心躲闪的东西就是最真实的。
生活的方式,只是一种选择,没有对错,没有丑恶,成长的过程,或许就是不停发现自身的问题,然后去改正它。
好比水火,如果两者融合,火的燃烧必有介质,水吞噬火的过程必也要受其灼热。
两两相抵,自是融得。
你觉得有意义的事,纵然无趣,也便是有意义,做就好。
一生之中,不要太计较,留有遗憾,或许才是完美,凡事尽善尽美,皮筋绷太紧,稻草和雪花,瞬间之事。
放下执念,和所有事情和解,那就是自我救赎。
假作真时真亦假,自古如此,佛学总是强调天机不可泄露,看透事物的本质不去拆穿,确是周全。
难分真真假假有多少,不想迷迷糊糊活到老。
人活着真正的意义就在路上。
太阳升起,农夫耕田,乌鸦鸣叫,我还活着。
前几天看了童童姐主演的这部《只是一次偶然的旅行》(Bipolar)🎬🎬🎬对于导演李梦桥长片处女作的画面表现惊喜之余,这部实验性影片优点缺点都还蛮明显。
优点当然是画面很美,摄影不错,毕竟一部公路片必不可少的一定就是沿途景色,尤其是这样一部在路上获取治愈的影片,@Leah童Dou 窦靖童镜头表现力进步蛮大的,那股灵动可爱劲儿给整部影片增色不少!
❤️❤️❤️她为影片创作的几支音乐同样展现出强大的创作能力。
缺点在于故事情节不够清晰,对女孩的治愈甚至“自我救赎”表现不够强烈。
尤其在于她的“囚笼”究竟是什么,看得人云里雾里,不知所云。
而影片英文名Bipolar译为躁郁的、双极的,或双向情感障碍。
这才是影片最想表现的吧?
当然作为李梦桥@CremationGuarder 的长片处女作,依旧可圈可点,期待更多更精彩的作品!
窦靖童还是在接触音乐的时候最有灵气。希望你不要在长篇或并不让你完全自在的地方磨折灵气,你可以自信地做音乐。 #2021SIFF6.12首映。长篇,令人疲倦,结尾非常奇怪。有点傻。也没有足够的文艺片的自尊。见到了童童本人,很跳脱,但我更希望你拿这些出来的时间去做自己喜欢的音乐。
如果这是部给时尚杂志拍的短片,应该会很棒。我倒是觉得正片之前为鹿特丹专门拍的自我介绍片段给出的信息很有趣:戴着墨镜妆容精致说着英语的年轻富二代导演开着京牌车穿梭在二环里,(目的地应该不是什么太偏僻的地方,比如燕郊,)向欧洲最酷的独立电影节观众介绍她在西藏拍的,由她的好友们,也是文艺界fashion icon们主演的电影。在手袋和下午茶都可以share的时代,手里有可炫耀的文化资本才是真富二代。导演和她的影像是统一的,too rich to be happy and too melancholic to be poor. (但影片结尾给出了摆脱忧郁的方法:一直游到海水变蓝。)
私心给童4分,看评论才知道男主女主是情侣,我以为男主是女主的内心自我呢。。因为有个场景是女主问男主,你是谁,男主说,你不是知道吗,还有个场景是女主躺在浴缸拿着刀片。结果是我没看懂吗。电影其实看的很轻松,旅行,不就是没逻辑的经历嘛。童很美,比起电影,我觉得更像童的纪录片
单纯给带龙虾去海边放这个概念好评
先标记一下 空了再来详细地骂
-.5
#IFFR2021主竞赛3# 阵容无比强大,田壮壮,王志文,李诞,张大大均加盟出演,影片画面和风格都值得一看,唯独导演在记者招待会现场的表现略尴尬,连鹿特丹媒体主持人都忍不住飙中文了
可以当窦靖童旅行的记录片来看
我想许个愿:当我失去我的心,回来。当我回来,我在此刻。当我在此刻,我无处不在。
映后主持人:看电影节的新片就像开盲盒……高情商。SIFF05
电影坚持到一半我突然悟了:原来“放虾”就是放下!导演,你有心了!#黑白影像的风景和窦靖童都好美#
2.5,乱七八糟
一个女孩想将龙虾拯救并放回海里,但它是一部公路电影。只是一次偶然的旅行,一次旅行。这部电影让我想起斯塔福德的诗“穿过黑暗旅行,我发现了一头鹿 死在威尔森河岸的公路边。通常,最好是把它滚下峡谷:公路狭窄,急转弯会造成更多的死亡。”而这首诗名字「穿过黑暗旅行」也暗自与本片某种连结。路途上人的生活和思考的安静而规律犹如宗教每日的仪式,会敏锐地捕捉日常生活及行走中的诗意。穿行在路上的窦靖童几乎没有太多的话语,荒野里倾听周围的声音。导演说只是需要一个偶然的真相。当女孩的期愿伴随着她的心事踏上旅程,通透的黑白色穿梭在记忆深处,像一双手在抚摸并调侃着过往,若隐若现的彩色犹如那只“神虾”在游离于不同空间,也尽显讽刺意味。
1.导演或剧本里真的没有宗萨仁波切参与吗?看上去不像是仅仅友情演出啊(笑)2.非常好看的佛法片 3.结尾太妙了顿时泪倾如注4.——我准备好了。
别再去西藏了!
中国艺术片又有希望了
跟主角窦靖童一样充斥着所谓前卫意识形态的构图外表却毫无过多可以咀嚼的内在,显然导演属于文艺片看多了形而上把构图照搬就觉得能拍出大片的那类,跟窦靖童蛮搭调的。
我建议铂爵旅拍可以推出一种超奢华套餐,电影摄制组配置,邀请各路名流明星加入旅途客串演出,成片之后还能报送各类艺术片国际电影节,美术馆放映。有文艺病名媛绝对爱不释手。建议零售价2999万人民币
可以看出导演真玩开心了,“这些富二代就是太闲了”。自己玩也罢,还能拉上一堆老炮儿陪玩,就不能叫“一次偶然的旅行”了吧?但是对这么一个动机离谱、情感空洞的故事,我竟然没有在观影过程中产生太大恶感,想来是因为导演好歹有时髦的想法、审美和品味在撑,可这并不能赋予它被拍摄出来的意义。对猎奇化、符号化西藏倒没那么愤怒,毕竟它对构成电影的种种要素都没在尊重的,压根没有想要正经叙事,只是借做梦之由行炫耀之实。童童,记得你妈在这个年纪演的是墨镜王的《重庆森林》。
不知为什么还挺能共鸣到,尤其是现实与梦境之间的反复无常和碎片感,非常吻合自己的白日梦体验,这种破碎也和公路片的形式很契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