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百态,但结局都是走向死亡,但是在死亡之前的衰老,除了让我们失去青春、活力这些表面,内里的失去才是值得关注的。
而这部电影,则通过“一件小事”来展现那些被忽视的“身份认同、尊严”。
洗澡,对我们年轻人来说轻而易举的事情,但在电影中,母亲的洗澡之路坎坷、憋屈、甚至充满了被羞辱,从母亲想洗个澡而贯穿出的职工浴室、医院、家政机构、闺蜜家等地,将“老而无尊”展现的淋漓尽致,让观影者深刻的体会到“想要有尊严的老去太难了”,很直观的现实表现,其中夹杂着小一辈的“要首付”啃老,中间辈的“职场嫌弃”,让老一辈的“难”除了生理,更加深了心理与精神的难。
有人说养儿防老,电影中我们确实看到了儿子在为“母亲洗澡”这件事而努力,喝酒、打架、到处求人甚至是联系上了多年未见的异性,观影中随着他的行动而揪心,但脱离电影后,现场互动时观众的一句话“为什么儿子能这么努力,却没想到要给母亲修淋浴头呢?
”完美的闭环了海报上“The Unfilial Son”。
我们是否真的关注过年迈父母的“精神需求”,那些蹒跚下楼不能打弯的膝盖,那些屡劝不改的恶习,那些执拗坚持的小性子,他们背后的真实需求是什么?
我们老了之后是否也会有这些需求?
“文章憎命达,苦难出华章”,好的电影不止是讲难与苦让人去哭一场了事,而是能通过电影,去产生更多的思考与讨论,推荐看看这部电影,看看老年人真实的生存困境,思考一下想有尊严的老去我们应该做什么。
鱼从冰下来,也要回到冰里去,母亲最大的愿望就是去职工浴池洗澡,却因为年龄大了,不被允许,这是正常的,澡堂外包出去了,却找不到两个女的陪同洗澡,却能找到单独一个女的,单独自己老婆,有些怪,那瓶酒端上来的时候,我就知道了母亲的结局,三番五次被扼杀的洗澡,最后打了郑总,出了澡堂,成了泡影只能退而求其次去钟点房洗,那是妥协,接受儿子帮忙搓澡,也是妥协,猪,牛,羊,献祭的三牲,代表了儿子的献祭,儿子的儿子要买房,旧房子卖出去了,却还需要装修费,其他儿女不在身边,另一家更是如此,我们慢慢被时代抛弃,但有些男女之情我不是很理解,或许一些底层人,会被这种“老实人”吸引,渴望救赎,在让座的时候,所有人都道德绑架那个年轻人,却紧守自己座位,母亲心中充满了无奈与心酸,人老了就真的没用了吗,洗干净了,去见你,也像献祭仪式,终于可以去见你了,没有你的每一天,世界都是灰暗的,三代人的思想造成了埋藏的矛盾冲突,加上了民族特色,让人觉得新奇,中年的儿子失去了父母,他的结局又会如何,他的儿子是否会像他对他母亲一样,去帮助他,实现一个看似微不足道,却难以实现的愿望
冰下的鱼,看完整片,匪夷所思,很多很无奈的情景。
男主角的年迈老母亲,一个80几岁老太太要去职工澡堂洗澡,被职工澡堂前台女拦了下来,说万一老太太因为澡堂洗澡摔倒了,赔得裤衩都没了,死活不给老太太洗还恶语相向,倔强的老太太就是死活要在职工澡堂洗澡而大闹澡堂,闹到警察上门调节纠纷,闹到男主角单位里的同事全知道他们家的丑闻。
男主角的妻子,一直婆媳关系不好,经常家里为了点妻子多用点水,婆婆妻子吵得谁都不让谁。
男主角的儿子要在北京工作,把老家的大房子卖掉,在北京出首付买了一套房,还不够,儿子总是伸手向男主角要钱,还要一笔巨款要装修房子。
男主的压力巨大,一方面在厂里赚着微弱的工资,另一方面要处理各种家庭事件。
为了能让自己的老母亲实现在职工澡堂好好洗个澡,男主和两个陪护百经周折,最后也没实现在职工澡堂洗澡,而是在一个酒店洗了澡,男主觉得自己又没用又无奈又心酸。
老太太知道儿子生活不易,洗完澡后隔天就留下遗书,说到:儿子,我洗干净了,我可以去见你过世的父亲了。
整部片子看得很压抑,很真实反应了当今社会的中年人被社会压的快窒息了。
《冰下的鱼》是近期难得的一部抛离商业电影元素,关注社会现实问题的佳作。
而且更难得是,导演一个人真的是“穷游路演”——亲力亲为参与签到,签名,和影迷做各种讨论,这种亲近感和可以深度讨论电影的氛围真的太久太久没有过了。
说说电影本身吧:1、相对篇幅而言,“儿子”周波老师的戏份很重,因为他要圆母亲一直以来“去大众浴池洗个澡”的愿望,这个过程展现出了很多曲折,其中包裹着一个在落寞的东北工业老城,一个事业也在被走下坡的中年男人的疲惫,这个过程很漫长,所以导演用了很多长镜头去表达那种“累”,特别契合,那种无力却还要继续前行,继续想办法的被推着的感觉,周波老师在低头与静默,在踉跄的背影中,都很好的传达给了观众。
2、高放老师饰演的母亲角色,准确把握了一个有原则的,要强又倔强的东北女性,年事已高,生活里也开始出现越来越多失去尊严的时刻,她一直想进大众浴池洗澡的愿望,其实也起到一个很好的“疑惑”作用,这样的未解之谜和儿子一次又一次的促成失败就会形成强烈的冲突,最终儿子给老人搓澡那里,印象太深了,人性在那一刻饱满丰富又极其复杂,生活的驱动感从来也不只是产生积极力量,这一刻,只能感受到一种抛弃体面,流失尊严和亏欠于心的丧失感。
3、最后再说说这部电影里的其他女性角色,我统统都很喜欢这些东北女人们,她们不精致,说话大嗓门,敞亮爱吵吵,有时候爱揣着各自的心眼儿,但她们所有人都有善良的底色,我其实很替男主庆幸,他一直在遇见这些女性角色,没有一个人拒绝她(包括那个发小企业家虽然没帮上忙,但她先开口“需要帮忙就说话”),我觉得这很“东北女人”,也像高放老师饰演的母亲一样,不示弱不躲事儿,自己能上就上,还会想办法解决问题,全片都是坚强且独立自主的女性,我身为一个女观众,很喜欢这样的展示,生活压得男主和母亲都有各自的难处,但仍有像其他女性的角色们,给人带来“不服”的希望。
强烈推荐《冰下的鱼》!
指望多些排片,希望更多人关注自己的父母和老人群体!
《冰下的鱼》8.5/10 「鲂鱼赬尾,王室如燬;虽则如燬,父母孔迩!
」距离《国风》几千年后的现在,同样一直发生着种种妥协式的献祭。
冰下的鱼,打捞上来堆在岸边,久之渐渐凝固冻结,停止翕合。
老人就是正在被打捞或已经被打捞上来,静静等自己身躯冰冻住的鱼。
新生命停不住地从老鱼的身躯下钻出,冲撞着,不断伸开永远塞不满的手,索取着空间,间接加速收网的速度。
每次被打捞上的鱼,都是冰面以下鱼群的献祭。
儿子打了郑总,出了澡堂,厂里澡堂成了泡影只能退而求其次去钟点房洗,那是妥协;那瓶酒端上来的时候,就预示了母亲的结局,三番五次被扼杀洗澡的希望,最后接受儿子帮忙搓澡,也是妥协;装猪,牛,羊,献祭的三牲的卡车从儿子身后呼啸而过——被镜头刻意放大凸显的动物首级特写,代表儿子的献祭——儿子的儿子买房却还需要家里出装修费,不悦也不敢表态;婆媳关系不和只能充当斡旋的角色;学生时代受到暧昧纸条因担心受怕主动上交老师。
说明儿子胆小怕事,又有多少儿子像这样,亦或是像儿子的儿子啃老而活。
男女之情也是在讲,或许一些底层人,会为彼此“同命人”的身份互相怜悯,渴望救赎——终点还是我们都在慢慢被时代抛弃,包括片里的妻子、红颜知己、陌陌,收网时奋命挣扎,就像冰面上垂死挣扎的鱼,那种既知道于事无补,又只能通过无用的摆动表明在回击些什么的,透过身影渗露的凄凉总会赋形于色出来一点。
p.s. 对文艺片的诠释有点中规中矩,教科书式演绎。
吐橘核那段我喜欢。
这很东北,剧情朴实无华接地气,节奏适中,故事娓娓道来。
中年男人的心酸,上有老下有小,又要照顾家里老人,又要养家糊口,又要资助孩子买房买车,可身体却渐渐退化,变得性无能性无力,早已不是当年那个热血沸腾的青年,也被生活磨平了棱角。
冰下的鱼、待宰的猪、耕地的牛、吃草的羊,全都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变得一文不值,可它们也曾遨游过四海、梦见过璀璨星河、踏过山川大地、尝过山珍海味,但如今也慢慢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小吐槽:原来一开始男主一直和两个女人有瓜葛,两条线同时展开的,一直没发现,还以为与妻子离婚后,前妻再婚了呢,直到车里出轨才看明白怎么回事儿。
还有一些场景塑造太刻意,就显得多此一举,比如开车梦父亲,母亲公交车没座,太直给了不高级。
而结尾更是全片最大的败笔,最后的升华余力不足,仅靠一句话收尾,没有把戏剧化反转推上高潮,就只能沦为平庸,让人惋惜。
——有关电影《冰下的鱼》,一些拙见“人的困境是从生到死都伴随着的,没有一刻能够离开。
我是,你也是,我们每个人都是冰下的鱼。
”映后交流中,导演张力用一种稀松平常的语气如是说。
我想,作为一个中年男性,他也许已然接受了这个现实,这个“居于冰下”的现实。
电影《冰下的鱼》是一部带有浓厚个人风格的国产文艺片,其内容无大悲大喜,大起大落,同样是以稀松平常的方式,讲述了一个极生活化的故事。
本片以早年丧偶的空巢老人赵丽华“去职工浴室洗一次澡”的心愿为开端,引出了赵丽华之子朱红兵完成母亲愿望之路上牵连的一系列困境,“中年困境”与“老年困境”相交错,编织出了经济空洞下东北人民普通而又引人深思的生活现状。
(一)《冰下的鱼》的整体氛围塑造《冰下的鱼》无论是在色调还是配乐上都极具“电影感”,与平日我们常看的通俗的商业片不同,《冰下的鱼》做到了“通俗”又“不俗”,在强烈的文艺片氛围下直击人心。
一、色调影片在主角家中主要采用暖色偏暗的色调,不仅是在人物关系表面还算和睦的段落,在人物之间产生矛盾冲突时,室内的色调同样是暖色为主。
一方面,暖色表现了在当时主角们的生活现状对比下家庭关系相对而言的温暖,能够抒发主角们对于亲密关系的期望,另一方面,家中的光线无论白天黑夜都比较昏暗,这也代表着主角们之间亲密关系的不完善,他们之间经常爆发大小争吵,昏暗的环境无时不在传递着亲密关系中存在的沉重压抑。
在室外,影片则采用了偏冷的蓝色调,这一点在片尾尤其明显,是对社会环境,也是对人物心理的一种渲染。
本片结尾老母亲赵丽华选择了自我了结,其子朱红兵陷入无助的寻找,他肩上的重担没有减轻的同时又遭遇丧母之痛,人物的情绪陷入迷茫与绝望之中,冷色强化了这种人物情绪的表达,也更鲜明地体现出社会环境的冰冷无情。
二、配乐《冰下的鱼》讲述着平淡无奇的故事,配乐的选取却别出心裁,其中达吾尔族呼号与萨满鼓的结合在片中主角朱红兵的境遇下出现了至少两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仿佛自己就身在朱红兵的处境,急促的呼号与鼓声犹如过电,令人窒息。
在配乐的处理中,达吾尔族呼号节奏逐渐加快,音量渐强,与萨满鼓的鼓声结合,一方面突出了多个难以解决的事件积压时朱红兵的复杂躁狂又无处发泄的心境与其并不甘屈服于生活的性格,另一方面将影片中蕴含的情绪推向小高潮,也成功地从听觉切入,调动了观众的情绪使其与影片同步,在本片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实在是画龙点睛之笔。
除此之外,《冰下的鱼》的配乐较少,多处直接使用拍摄现场的白噪音,增强了本片的生活感。
作为一部文艺片,环境音使其更贴近真实生活,避开了部分文艺片显得假大空,虚无缥缈的缺点。
其余配乐多为钢琴曲,导演张力直言他对配乐的要求仅仅二字“凛冽”,这是配乐的风格,同时也是影片中社会环境的现状,经济重心南移后工业化的东北出现了明显的经济和人力空洞,步入贫穷的平民生活环境冰冷、淡漠而锋锐,这样“凛冽”的配乐有效协助了导演对于社会环境和时代背景的成功塑造。
(二)《冰下的鱼》别出心裁的拍摄手法《冰下的鱼》引起我注意的拍摄手法,首先是长镜头的运用,其中以结尾朱红兵的“寻找”最令我印象深刻。
联系以长镜头为亮点的电影《鸟人》和同为国产文艺片的,灵活运用长镜头的电影《大象席地而坐》以及之前课上举例的战争场景长镜头片段,《冰下的鱼》的长镜头同样以运动镜头为观众提供了“一只悬浮在空中的眼睛”。
在《冰下的鱼》的结尾,我仿佛进入了影片中的世界,以一个路人的角度旁观着朱红兵无助迷茫又绝望的“寻找”,长镜头在此处提供了强烈的代入感和真实感,使观众犹如身临其境。
其次,不同于大部分电影在人物交流的镜头中普遍运用的“正反打”,《冰下的鱼》选择的视点十分巧妙。
影片开头赵丽华与职工浴室前台员工的争吵就凸显了这一点,画面中始终只出现了赵丽华一个人,前台员工则作为画外音出现——不止是开头,全片中这位前台员工都没有出现在画面中,这让观众很自然地把关注点落在主角身上,有利于影片对主要人物的塑造。
此外,车内的镜头则是固定在汽车后排座位,主驾驶和副驾驶的二人不论是谁,交流和缓或激烈抑或发生矛盾,镜头都始终是固定的,我们看不到人物的表情,只能通过台词和少量的动作来获取信息,这一手法十分大胆,对于演员台词功底和剧本的表述都有了更高的要求。
观众像是坐在车后排的一位局外人,面无表情地观察着影片中发生的一切,社会的生硬、冷漠与压抑感也如此体现。
另外,《冰下的鱼》在拍摄中大量使用了手持拍摄。
手持拍摄在文艺片中很常见,常用于情绪的抒发,表现人物心理活动的起伏和情绪不稳。
我认为,长镜头也在《冰下的鱼》这类取材于真实生活的影片中有效增加了生活感,减轻创作的痕迹,使其更真实,更易代入,利于观众产生共情。
影片中朱红兵夜晚醉酒,在马路边晃荡前行的片段就采用了手持,镜头的明显晃动一方面是朱红兵在酒精麻痹下昏头转向的精神状态,另一方面也表现出这个中年男人在各方的重压下摇摇欲坠却又只能硬撑的心理状态,突出强调了朱红兵拼尽全力却难以让母亲如愿的无奈与生活各个方面的艰难境遇,相信很多中年男性观众在这里都会产生相对强烈的共情。
(三)《冰下的鱼》的剧情、人物与立意本片是一部纯粹的作者电影,取材于导演张力在故乡东北的生活历程,全片生活感强烈,极度贴近社会现实。
《冰下的鱼》以出现经济和人力空洞的东北为时代背景,描写了这样一个庞大又空虚的时代中,一个极普通家庭的生活起伏。
影片开头是一段于片名而言很具象,却又充满意识流质感的片段。
或许是冬捕节人们在厚实冰面上凿出的冰洞里,一条鱼猛地奋力跃出,却只能在冰洞旁的冰面上挣扎,窒息,直至垂死,最终,它跃回了冰河,回归冰下。
这个片段明显有其深意,我能感受到导演想表达的,影片的立意就在于此,这一点在正片内容结束后也得到了印证——“我们每个人都是冰下的鱼”。
这个片段中的所有意象在正片中都有所对应,冰河相当于冷酷淡漠的社会环境,冰层是各种社会问题施加的压力(因为社会环境的存在,才会有这些社会问题的产生),主角们则是冰下的鱼,想要逃离当下的生活现状,却发现逃离的方式唯有死亡。
本片两条主线交织并行,一条是老人赵丽华看似想去职工浴室洗澡,实际是想把自己洗干净后结束生命的一条“解脱线”,另一条是中年男人朱红兵帮母亲圆梦的过程中牵引出了一系列“中年危机”,是中年人不得不扛起生活重担的“挣扎线”。
我将赵丽华这一条主线称为“解脱线”,是因为映后交流中导演张力随意带过的一句“死亡即解脱”。
早年丧夫导致轻度抑郁,晚年经历婆媳矛盾,孤苦无依,生活无望的赵丽华在世只剩下唯一的执念,到曾经每周都和丈夫去的职工浴室洗一次澡。
这个执念是故事的起源,也是将影片全部情节串联起来的线索,在全片起到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然而在其子朱红兵用尽浑身解数之后,这个执念依然没有被完成,朱红兵带她去了钟点房亲自为她搓澡后,她平静地选择了自我了结,离开身处的冰河,去向她心中祈盼的“自由”。
赵丽华这一形象及其相关情节一方面反映了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社会问题,经济空洞下老无所依,老人的合理诉求得不到满足与尊重,另一方面体现了导演“死亡即解脱”的这一人生观。
这一观点看似并不“政治正确”,不积极向上健康阳光,但站在赵丽华的角度上,我看到的是一位老人历经人生风雨后看破红尘的通透。
她对过去无限感怀,最终选择的“结束”其实是她对过去爱情的追寻,是她所认为真正的自由。
既然人生已经无所留恋,死亡又有何所惧?
脱离苦海而已。
这是赵丽华的最后一次固执任性,是她为自己做的最后一次选择,是赵丽华人性最后的光辉。
赵丽华对人生毫无牵挂留恋,于是她选择了解脱,朱红兵则不然。
作为中年男性,朱红兵有年迈的母亲要奉养,简单的一个愿望使劲浑身解数也完不成;他有北漂的儿子要扶持,掏出毕生积蓄只为帮儿子付北京房子的首付;他的妻子与母亲之间隔阂颇深,婆媳矛盾难以调和;同时他又因自己年龄渐长,在工作岗位上时刻面临着被年轻人淘汰。
这并非凭空的创作,而是现实生活中实实际存在的,中年危机的真实写照。
影片中朱红兵一直在为完成母亲的心愿奔忙,从一开始的找妻子陪母亲结果引发婆媳争吵,到去陪浴室的郑总喝酒喝得酩酊大醉,当街呕吐,再到找曾经做足疗认识的技师并答应用一部千元手机与其“交易”,却又被突然现身的郑总搅了局。
迫于无奈,最后朱红兵只得带母亲开钟点房并亲手为母亲搓澡,以为一件大事了了,却遭丧母之痛当头一棒……同为“冰下的鱼”,朱红兵不是没有尝试过跃出冰河。
他提出让北漂的儿子自力更生,他酩酊大醉地走在夜晚的路边,他以师父姿态强势反驳怀疑他贪污的“八零后”,他不经诱惑与红颜知己“越界”,他在酒精麻痹下与旧相识的技师共枕,他不断地寻找机会,把头颅探出冰河——但他最终还是又跳回来,一劳永逸的方法只有死亡。
赵丽华跃出去了,了无牵挂,可朱红兵不能,如同他每次陷入迷茫时他背后路过的货车,他和铁栏里的猪牛羊一样,是等待屠宰的,是要被迫献祭给家庭和社会的,这个世界冷漠却在他身上有太多牵扯。
本片的人物塑造把重点放在朱红兵“中年危机”的这一部分,我认为人物形象并不算立体,重点的负面刻画导致了人物积极一面的缺失。
立足于全片主旨及情节,这一部分人物塑造也已足够,但在此基础上增加一些母亲、妻儿、工作与交友上朱红兵的慰藉与他本人的爱好,能借此略微强化朱红兵对生活依然有牵挂的心理,这个人物会更加独立、充实和鲜活,更加具象地生活在这个社会。
相对朱红兵,赵丽华这个角色则是用寥寥数笔建立起了鲜明的人物框架。
从影片开头沉默、吵架、抽烟、沉默的过程中,一个倔强有执念的老妇形象便活灵活现。
赵丽华对过世丈夫的爱与怀念则是多从侧面体现,再用赵丽华淡淡提起一句以前她和丈夫每周都去职工浴室洗澡,将这份感情彻底点明,赵丽华便拥有了理性感性两面,最后她的选择又见其通透。
此时,我脑海里生出一个想法:影片以朱红兵迷茫的寻找为结尾,赵丽华本人仅仅是留下了一封寥寥几行的遗书,也就是说赵丽华的自我了结并没有在正片中落实,我认为它是一个略带开放式色彩的结尾,冲淡了死亡在普世意义上的沉重,突出赵丽华摆脱俗世,追求本心的信念,从而强化了“解脱”的意义——也许,这更是本片立意隐晦的传达。
导演张力在答同学问时称,电影的魅力在于观者能从中读到更多不同的、深层的东西,每个人从电影中读到的,都是正确的。
《冰下的鱼》正是如此,我相信各年龄段的人群能够从中看到不同角度的信息,在我们步入社会后,也会更能与中年危机的朱红兵共情,待到年老,也许也会像赵丽华一般渐趋通透。
电影带我们看到的是世界,是众生相,我们之所以热爱电影,是因为我们有解读它的无限空间,是因为它是主观题而非客观题,没有绝对的标准答案。
我想,电影的可爱之处与其真谛都在于此。
一学期的电影文化与电影史选修课中,我学到了很多,除了实际的电影理论知识,更多的是感受其氛围,随之增进热爱,只后悔因胆怯而没有更深入地参与课堂与实践。
如今结课,我却仍求知若渴,未来计划中,大幅提高阅片量与阅读《电影语言的语法》这两项的排名不断刷新向前。
借用杨柳老师最后一堂课上很触动我的一句话,“光影之梦,好梦成真”。
若未来有幸成为电影人,便是好梦成真。
若难偿所愿,另一条路上能常做光影之梦,也可以说是幸运之至。
如今的电影市场,现实主义题材似乎早已成为不入主流的“小众”,但欣慰的是,仍有一部分影人坚守着心中对它的热爱与追求。
《冰下的鱼》,寒彻的片名,却能感触到创作组的一颗烫热的心,讲述了一个时代变迁下中老年人在现实中挣扎迷失、求生觅死的故事。
这种久违的现实感“扎心”却无比动人。
“冰下的鱼”,我以为,既指代着儿子朱红兵,也有着母亲赵丽华的影子,儿子为了圆母亲去职工澡堂洗澡的心愿,求了身边所有人却倍感挫折与自身的无力,母亲为了死前把自己洗干净,苟延残喘地熬了一个又一个难眠的日日夜夜。
母女俩都是“冰下的鱼”,冰岸上下都是现实的深渊,求死不得、却又生不如死,反映了时代快步向前的进程中,步入年迈的中老年群体的力不从心和如履薄冰,有种“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悲凉。
导演的电影语言克制却出色,没有大量使用煽情的背景音乐,尽量用了原声,只在情到深处做了画龙点睛的点缀。
同时,看似日常的画面,构图与焦点的虚实变化在无声中不断强化着着故事的母题。
尤其是母女俩的几个特写,给观众留下了无尽回味的情绪张力,令人印象深刻。
不得不承认,这样精彩的电影佳作依然很难获得高票房,因为它过于贴近现实,缺少夺人眼球的饕餮盛宴加持,而如今已被生活折腾到麻木的观众很难愿意再到娱乐影院里重温这种近乎真实的苦涩。
但我相信,它的价值犹在,让我们知道电影也能成为生活的一面“镜像”。
观影《冰下的鱼》浮生暂寄梦中梦,世事如闻风里风。
看着电影就想起了这句诗。
冰下的鱼,何去何从?
to be or not to be,也许对有的人来说,并不是一个question。
电影中有很多如梦似幻的意向表达,如待宰牲畜、鲜血淋漓的祭品、花田梦境、冰场旧船、分岔的轨道等等,或许要直面惨淡人生、淋漓鲜血的,也不见得是勇士。
电影透过中年男人的眼睛看这世界,很容易想起张爱玲的那句话——“中年的男人,时常会觉得孤独,因为他一睁开眼睛,周围都是要依靠他的人,却没有他可以依靠的人。
”而母亲,灰白色的头发,年过八十,依然倔强、优雅,涂一点口红,点一支去掉过滤嘴的烟,直面死亡,依旧要保留一分体面。
看完电影,其实还有一肚子疑问。
比如,酒是谁换的?
陌陌是怎么认识的?
霍乱时期的爱情到底是不是爱情?
以及,东北的澡堂子是不是少了点啊……电影结束后,和导演交流环节,有位女士说自己尽心照顾老人孩子,但不能保证下一代也会对自己尽心,不知道未来在哪里。
我好想说,养育下一代本身也挺好的,看我们年轻人,没有下一代,养个猫都是绝育的。
未来在哪里?
生命是否有尽头?
活在当下,而生活在远方。
东北东北,黑土白云冰天雪地,凛冽的风吹着雪,冰下的鱼,风中的人,梦中的花。
愿你今晚用一个热水澡,洗去一生的风霜。
我在一档综艺节目里看过齐齐哈尔冬日捕鱼,觉得挺震撼。
但影片里拍摄出的捕鱼碎片,只有凄惨。
正如我曾经看过的一位作家写道,在中国,爱是向下的,人都是爱儿子爱孙女。
然后呢?
洗干净是执念,也是体面。
正如公交车上的年轻小伙骂骂咧咧让了座,可人家墨镜一戴,站得笔直。
被道德绑架后的施舍,不稀罕。
隔壁老王的热切表白,婉转的回绝,也是体面。
家里珍藏的40年的茅台,拿出来一喝,2018年的,还是讲个体面。
自行洗澡已经不方便也不愿意让按摩女给自己搓背,是个体面人。
老话说“打人不打脸”,澡堂的女售票员,嘴上缺德,吃了耳光,得了钱。
第二次见,依旧是在嘴上讨便宜。
结果郑总出现解开谜底,“我弟弟在你那儿请假,你拽得跟二五八万似的”,就是报复。
去见老姐妹邢桂芳,送衣服,终于开口说话,问到生3个儿子,却只能和痴呆老伴相依为命的情况,很感慨。
就如自己远在广东的女儿,老是买衣服,却见不到人一样。
女儿在电话那头还在絮絮叨叨,老太太却说,挂了吧。
一听你声音中气十足,幸福美满,就够了。
老朱给母亲搓背时,接到债主儿子的来电,直接把手机扔浴缸里了。
虽然儿子在身后无声的哭泣,但当母亲的怎么可能察觉不到呢。
千年都难处的婆媳关系,怪谁呢?
怪儿子卖了房子给孙子买房,所以挤在一个屋檐下深化矛盾?
其实儿媳妇看上去对孙子是言听计从和百依百顺,但都在嘴上答应着,谈钱都是“叫你爸给”,谈钱就是“那是咱们亲儿子”。
可惜她自己也住父母家,活成啃老族。
80岁人洗个澡真的就这么难么?
我一开始看的时候想不明白。
后来明白了,报亲恩难。
正如老朱儿子在酒店说的,“我爸身强力壮,来北京开滴滴吧”。
老朱呢?
在厕所强忍的是酒醉后的呕吐,还是儿子这话让人想吐呢?
在工厂干一辈子,老了人都硬不起来了还要去北京开滴滴?
所以老朱说,她母亲这澡洗不成他就不活了。
然后母亲洗了澡,她自己不活了,却给孙子留了装修费。
在中国,爱是向下的,然后呢?
说实话 好尬啊……
偷情那一幕深得我心
看封面以为古惑奶呢,哈哈
#PYIFF 2020# 10.17 第六部,本来这部电影买了又出,因为有藏龙,但藏龙又消失了,所以又顺手一补。整体完整,大量运用试图让人看不懂的符号,但勾起的兴趣被普通的故事和拍摄打消了,试图营造惊悚的段落都有点刻意。中年男性的压力还是容易引人共情的,但影片显得很不齐整,想说的东西只是堆在一起,给人感觉是有了故事之后然后又塞进各种梗、社会热点等等。这样全世界与之做对的中年男性想要拍得自然不容易。但还是可以想到自己的父亲。
映后场/无论致敬与否,致敬本身并不丢人。导演说电影是丽华与红兵两位主角,但就观感上来看母亲的存在感是很弱的,更多的是男性视角的叙事。洗澡是赴死前为自己的践行,一件小事愈发成了最重要的事,亦见证了一个男人不断丧失尊严的过程。抱怨的女人和不举的男人,电影围绕困境的主题展开,可以说很全面的概括了中年男人所面临的生活困境,有时画面里除了发愁的男主还能看/听见别人家的那本难念的经,影片的基调也是一整个硬不起来的状态。破裂的婆媳关系,子世代的“寄生”,不幸福的性生活,国有企业的场地被私人霸占,时代下个人的心酸愁怨很东北。一些表现矛盾时刻的桥段无论是台词还是表演都设计的很刻意,通过笼中/网中的动物象征角色同样被困住,很直抒胸臆,可这样的符号化表达一旦过多就会有忽略,例如背景里的和屠夫的是同一辆车,说不通…
本来就是退休的人了,为什么非要占用厂里的资源? 对于老太不合理的要求,为什么就不能好好地劝说母亲去别处洗? 实话说,人家澡堂的规定也没问题,老人摔倒了谁负责? 东北澡堂子文化那么重,除了职工浴池就没好地方去了么?东北那种托人情文化简直是癌文化,为那么丁点小事,费劲了心力财力,最后还不是花钱解决?有托人情请吃喝买手机的那些钱,澡堂里洗得爽飞了。不喜欢这种为了芝麻大的事折腾出翔,故意制造矛盾的片
浪费我100分钟
又是这种苦大仇深的电影,符号用得太刻意且生硬,镜头调度也是,人物表达也是,强行把电影往深沉向拉。影片结尾那一行字倒是给我整笑了,别留遗憾,这和片子要表达的东西贴吗?
中年梦魇,凛冬从未远去。冰下的鱼如同母子二人命运的喻示——要么凝冻于原地动弹不得,要么跃上冰面接受宰割蚕食。片中那瓶茅台酒已经充分说明了现实在让年轻一代加速寡廉鲜耻——临走才去探望奶奶的大孙子只是惦记那瓶40年的茅台酒,而且早已调了包,事后还不忘不要脸地跟父亲讨要装修款,看得我起得发抖。
八旬老太太找地方洗澡却困难重重,这个入题点出了问题。随剧情展开,老太太却并没执着于非得职工澡堂,更让角色接下来陷入的一系列窘境非常不可信,工作和感情线到人物关系也就变得很拧巴。虽然刷小聪明的弄了一些捧腹笑料,并在结尾为洗澡园个说法,但已经不可挽救。倒是有视听最出彩的一幕,两人在车内“被迫”偷情,广播放着喜庆的节日预告。
這設計感,有一種為賦新詞強說愁的感覺,還以為導演是年輕人,一看,唉不應該啊。
2.5//好疲惫的故事氛围 看着看着都想睡觉 太累了 但不能理解故事视角的转变 如果说是一个失智老人的故事都会比一个疲倦中年的故事要有趣一点//创新点太难找了
说实话,中国这种电影少拍为妙
讲个笑话:养儿防老,电影的题材挺好的,反映了当今社会的家庭问题,就是男主角的感情设定有点过于厉害,电影里所有女人都无条件喜欢男主,难道男主角深得汪峰真传?
愿世间再无导演“致敬”四百击,真的做作得想吐。
【平遥国际影展展映】世界首映场。现实主义惊喜佳作。围绕“让80岁老母亲进职工浴池洗个澡”这件小事为中心,展现、表达诸多命题:老年人生存和死亡的尊严、中年男人精神压力与生活困境、国营工厂职工世代更替矛盾、中年男女关系的复杂暧昧、下一代啃老问题等等。剧情、台词、表演都在国产片中属突出且亮眼的,精准再现了东北各种身份阶级人群的为人处世风格与种种“人情世故”现象,真实可信且尖锐。巧妙地以“牛猪羊”等动物起到承上启下分章节的作用。80岁演员高放奶奶收放自如的表演令人惊叹,为拍戏而去抽切掉过滤嘴的香烟并出演裸戏,贡献了动人的桥段。周波极好地演出了男人被生活压力喘不过气、苦苦周旋的疲惫与固执。素人演员也都可圈可点,状态自然、对白真实,非常难得。至于“冰下的鱼”意象则过于明显刻意。瑕不掩瑜值得鼓励。四星半
没意思
【导演映后场】强!开场便是东北女老炮抽烟打人!“洗澡”作为一种洗礼皈依的象征,所以从一开始便暗示了母亲的结局。这不是关于母亲的电影,而是一个现代版儿子“卧冰求鲤”的故事,“鲤”是给母亲洗澡,然后以这个简单的事情为圆心,散射出中年人物的各种困境,上一辈的赡养、下一辈的金钱索取,更有同辈的各种情感纠葛、工作家庭朋友之间的琐事,展现得既客观冷静,又不喧宾夺主。常用车内视角背影长镜头,让观众以客观的态度观察对待。
很像《老兽》,都是讲的典型的中国男人的中年危机的事情,会是今年最被低估的片子。
挣扎的鱼、被锁住的牛、猪和羊,让一个本来普通的镜头,又增加了强烈的戏剧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