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说印象比较深刻的几点:1、尸横遍野的战场,盛连长选择的是坚守,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可见其高贵的节操与品格;2、逃亡路上,炸弹几乎就要落在身后了,看到一个与家人失散的小孩,尽管有丧命的风险,他选择收留下这可怜的小孩;我有设身处地的想过,面对同样的情境,我的选择会是怎样。
可能真的太老实和实诚了吧,我也会冒着生命的危险去救那个小孩子。
不这么做,我会良心不安。
小时候听过太多大道理,背过太多政治课文,做不到为保全自己,见死不救。
3、面对两位无理取闹急躁爱发火的下属,他没有嫌弃。
甚至在吵架掀翻饭桌之后,当掉了唯一的念想,为他们办理了“身份证”。
喜静的我,怕是早就炸毛远远走开了,哪管他们的死活。
两个下属分明是成人了,这点事都忍不了,枉为军人了。
4、小奉成年后,游手好闲,工作丢了不少,颇让人恨铁不成钢。
又是一个晚上,小奉先回家吃晚饭,盛连长看着不争气的儿子,说“你以为生活那么容易啊,这么大的人了,连碗面钱都付不起。
”就这么一句话,我的眼泪刷就掉了。
生活不易。
出乎意料的是,说完这句话,儿子呆在餐桌的时候,他又新盛了一碗面条端到儿子面前,说”快吃吧。
“有如此正义有担当责任感强烈的父亲以身作则,儿子绝对不会差到哪里去。
每天每天的耳濡目染,没有大的变故,儿子会成为下一个父亲般优秀的大人。
我掉眼泪,只为那四个字”生活不易“。
生活不易,且行且珍惜,爱自己爱所爱的物爱所爱的人,管它沧海桑田,浮华绚烂,我只要好好经营我的小世界我的小生活。
说点自己的心事,去年此时还会排斥领养小孩,到现在,越来越觉得血脉这个事儿也挺没意义的。
就像我的父亲与母亲,我并不觉得因为血缘,我与他们的关系会比有话聊的老朋友更亲近,与有相似灵魂的伴侣更是没得比。
我们之间的牵绊,不过是靠着法律以及那一点点的义务感维系着。
动物本能的基因传承意识,我的骨子里应该还是有的,虽然我现在已经很难觉察到它的存在,但肯定是有的。
短时间内还不会遇到这个问题,所以,继续好好走自己的路,带着一点美好回忆带着一些自己热爱的物件带着一些自己喜欢的人们的陪伴,给自己的心灵一个温暖的归处。
《对风说爱你》观后从前的时间 真短短的只够结一次婚爱一个人从前的人 不着急喜欢你 不告诉你再次遇到你才会表白从前的东西 真结实一只铁盒子 用了一辈子从前的人 多爱书《贝多芬传》看了一生 从前的人 写信很慢写了几封信人就慢慢老了从前的交通 真不好浅浅一湾水生死两茫茫
《对风说爱你》由台湾著名导演王童执导,他曾经用《稻草人》、《香蕉天堂》、《无言的山丘》三部电影,共同构构筑台湾近代史三部曲,导演始终钟爱的台湾外省人的思乡情结,本片依旧如此。
它展现了四九年之后的台湾本岛生态,国民党败兵船渡来台之后,逐渐落地生根的故事。
国兵撤台开枝散叶,随风而飘,内心被乡愁所羁绊。
两个多小时的片长,尽显几十年的时间跨国和岁月变迁,大格局下小人物的家国情怀与乡愁情感羁绊。
三个老爸一个娃的组合,代表着三种截然不同的性格经历以及两代人的反差.电影有两条主线,一条是男主盛鹏对大陆妻子的思恋及对误杀小舅子的忏悔,全部写成了寄不出去的信,另一条是男主盛鹏和邱香若即若离的情愫。
背井离乡、流离失所,从淮北到台湾,场景在变,人的情绪也在变,远方的亲人杳无音信,一封封寄不出的家书,只当对风诉说,让风捎去对海峡对岸家人、爱人的思念。
一方面是对失散家人的眷念和愧疚,另一方面是对邱香欲放还牵的情感,这也是电影中最虐心的情节,两人逃难时的一见倾心,一路追随,但随着时代的变迁,最终这段情感被现实所阻隔,然而,电影最终让有情人终成亲家也算是一种无奈的圆满。
电影有着典型的台式小清新风格,但导演显然是想拍出一部类似于家书诉说式的电影,试图以历史大背景下的人物群戏,勾连起台湾与大陆的分隔与重聚。
于是我们看到因战争而结缘的三兄弟收养了孤儿“小奉先”,偶遇邱家人共赴台湾的故事。
电影中对于风俗的还原我认为特别好,尤其是三次婚礼场景,尊重历史而且能够让人清楚的感受到时代变迁。
令人惊喜的是,格局虽大,但人物情感都把握的很到位,每个人的情感处理都很细腻、到位,才会有整体感人的质感。
相信很多电影中的一些小事儿、小细节让观众与笔者一样会有些疑惑,如比如老兵拿到垦田证,比如女主角的父亲被抓走,但对不熟悉台湾历史的观众来说,只看电影大概很难明白其中的纠葛,其实这些都是时代的印记。
有网友说,如果你喜欢高晓松的谈话节目《晓说》、《晓松奇谈》就会有所顿悟,这两档节目用了十几期,讲台湾从被清朝割让到国共内战、1949之后的故事,这些都非常切合电影里的小事时代背景。
“有情人终成亲家”绝不是一句笑谈,杨佑宁饰演盛鹏的与郭碧婷扮演的邱香这条情感变迁主线无疑是最牵动人心的。
两人的感情也是一路追随着时代的变迁,这其中渗透的更多是中国式古典意味的爱情里面,两人的感情代表着那个时代背景下的多数爱情。
片中盛鹏的感情更多的是压抑在心底,尽管两人都彼此爱慕,但最终因为大环境的原因,两人并没有实现我们所喜闻乐见的圆满,整部电影的格调,有一种哀而不伤的悲怆在其中。
最后,必须要赞一下“小奉先”李淳的表演,果真是名导(李安)家庭出虎子,表演细腻、内心戏出彩。
一开始打仗的 戏份感觉拍得很儿戏,但是越看到后面越是伤感。
杨佑宁是土帅了。
眉目清晰,脸庞坚毅,身材挺拔,年代感。
看怪了小鲜肉,才发现这才是我的菜。
李淳和李安长得太像了。
杨佑宁缺一个好的剧本好的导演,一定可以红起来的。
期待李安导演可以拍一部海峡的故事。
就像我爸爸五六十年代的黑白照。
厚厚的嘴唇,难怪一直看得眼熟,太像了。。。
【影评】六十年沧桑两岸不老情——谈谈影片《对风说爱你》 作者:杜崇斌 这是个初冬的周末,一连几天的阴霾挥之不去,今天又下了点小雨,天气潮湿而阴冷。
于是,上午就窝在家里看电影。
今天从网上看到的是一部台湾著名导演王童执导的影片《对风说爱你》,深受感动,几次感动得落泪。
于是,忍不住就想写点文字,好记下自己的感触。
该片由台湾著名演员杨佑宁、郭碧婷、郭采洁等联袂领衔主演。
影片讲述的故事极具历史沧桑感。
故事从上个世纪四十年代末期国共两党内战结束后开始,一直到本世纪的2010年结束,时间跨度长达60多年。
故事发生的地点主要为东北的战场和台湾两地。
可以说,影片讲述的是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的故事。
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中几个典型的小人物的故事。
三个国民党的伤兵从烽火连天的战场上败逃,为了找食物,偶然从逃亡经过的小村庄里救下了一个五六岁的小男孩。
他们被败逃的军队用轮船一起送往台湾。
后来他们在台湾艰难地活了下来,组成了一个特殊的家庭,这个小男孩分别管他们三个男人叫“大爸”、“二爸”、“三爸”。
在那艰难的乱世中,他们的互助、他们的关照、他们的友爱,他们的亲情与爱情,在伤病与生存的重重危机中,他们之间那淳朴的情谊感动得让人落泪。
就像随风飘落的蒲公英的命运一样,是那场战争让他们偶然走到了一起,虽然他们四个人毫无血缘关系,但他们之间表现的兄弟、父子般的家庭人伦亲情,却是如此得感人至深。
那是一种让人心灵产生强烈震颤的暖融融的情感,那是一种亘古人世间绵延千载的生生不息的人性美与人情美。
影片的故事一波三折,看得人忧郁伤感而又荡气回肠。
“大爸”是在战场上受伤的连长盛鹏,他在参军前就结婚了,被迫来到台湾后一直思念海峡那边的妻儿,不断地写永远也寄不出去的信,那些信凝结着他一腔浓浓对妻儿的思念之情。
由于他与生俱来的为人坦荡、吃苦耐劳、乐于助人和富于爱心的本性,台湾这边的富家女邱香等女性也对他产生了爱情。
正当他与邱香热恋的时候,一场台湾的政治风波,将他们拆散了。
“二爸”顺子原是军队上的伙头军,来台湾后,为了一家生存和糊口,重操旧业,在街上开了个小面馆,从生意冷清到逐渐好转,再到赢得了爱情。
看似幸福来敲门了,谁料想半夜邻居家发生了火灾,“二爸”因为挺身而出见义勇为抢救火灾中的孩子而不幸身亡。
盛奉先,这个偶然被从战火中救下的小男孩。
他是不幸而又幸运的。
在他三个“爸”的精心照顾和呵护下,他亲历而又见证了60年的风雨沧桑。
在60年后,他终于完成了养父盛鹏的遗愿,回到了大陆找寻其养父的妻儿。
但可悲的是,原来盛鹏当初苦苦思念的妻儿早已不幸亡故。
由于该片故事曲折,表演到位,将人世间的这种人性美与人情美演绎得淋漓尽致、感人至深。
我认为,这是影片在艺术上最为成功的地方。
影片以小见大,以小人物的生存挣扎和情感历程映射大的政治主题。
可以说,《对风说爱你》这部影片,精彩演绎了六十年沧桑海峡两岸同胞的不老情,极具历史沧桑感和史实凝重感,其积极的主题和骨肉同胞亲情爱情的演绎,对于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实现也有其积极意义。
2015年11月21日星期六23:55作于碧云天书斋——————————————————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杜崇斌:西安人,毕业于西北大学汉语言文学系,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陕西金融作协理事,诗人,西安市百名骨干艺术家之一,西北大学关学研究院特聘作家,现为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百人计划”签约作家,已出版长篇历史小说《大儒张载》、长篇儿童小说《追梦少年》等作品多部,发表各类文学作品200多万字,有散文作品入选中学语文课本。
QQ:416261639 E-mail:[email protected]
大约在1984年,某一个深夜,睡梦中醒来的我,懵懵懂懂中看到影影绰绰中大人们的影子,他们似乎在悄悄的说着什么,有人在读一封信。
后来,我才知道,那是一封寄自台北辗转美国的海外来信。
分别时只有三岁的父亲,直到四十岁才终于知道祖父还活着。
1948年,祖父与哥哥、弟弟在青岛分散,各自颠肺流离到台北落脚,似乎在1954年兄弟聚首。
暌违36年之后,两岸消息才能真切联络。
再过五年,我终于见到了祖父。
然而,祖父的“与妻书”,却是阴阳之隔,大跃进时代便已永别。
1911年4月24日,黄花岗起义的三天前,林觉民在一个无眠的夜晚给妻子陈意映写了一封诀别信,“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
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
此文感人肺腑,不忍卒读,即我们熟知的《与妻书》。
1949年冬,在国共的苏北战场上,杨祐宁饰演的国军连长盛鹏也给怀有身孕的妻子写下了家书。
而杨祐宁的“与妻书”却始终没有寄出去,直到2010年他的养子盛奉先从台湾飞到大陆,然而这一切为时已晚。
林觉民最终成为的光荣的烈士,而在王童导演的新作《对风说爱你》中盛鹏(杨祐宁饰演)至死也没能心安理得,始终牵挂着对岸的妻与子,守护着一份承诺和一枚婚戒,彼此只能对着风说一声“我爱你”,也许只有风才能在海峡两岸自由穿梭吧。
然而盛鹏以为只是“你在那头,我在这头”,殊不知早已是“你在里头,而我在外头”。
王童出生于1942年,也在1949年天地仓皇之时来台。
年过古稀的王童导演对这一段历史念念不忘,不论是《稻草人》(1987年)、《香蕉天堂》(1989年)还是《无言的山丘》(1992年),将台湾近代史深刻记录。
而台湾80后实力派兼偶像派演员杨祐宁,在《对风说爱你》中将一个国军连长到台湾外省人从1949年到1987年的隐忍、坚韧表现得淋漓尽致,把因为战争、民族创伤给个人带来的伤害与自我疗养阐释得丝丝缕缕如泣如诉,但又波澜不惊。
妻与子生死未卜,杨祐宁所有的思念都只能写在家书和日记中,而所有的坚守和承诺都只能随风消散。
然而对一个年盛的男人来说,这种坚守不仅是时间的消磨,更是情感和生理的折磨。
《对风说爱你》三兄弟住在眷村,老二黄德顺(李晓川饰演)在一次火灾中因救人逝去,剩下遗孀阿玉(柯佳嬿饰演)与盛鹏相依为命,日久生情,当盛鹏把阿玉拥抱他的手狠狠挪开的时候,证明他还要坚持下去。
更让人折磨的是他与邱香(郭碧婷饰演)的真情,两人干柴烈火,但不是孤男寡女。
盛鹏惦记着大陆的妻子,邱香背负家庭的压力要到美国与别人结婚,然而邱香努力挣脱家庭的逼迫,盛鹏却始终不能背弃自己的承诺。
之所以说这段感情的处理很苦,是相当多数渡海国军都在台湾又结婚,于是在20世纪下半叶形成特别的“重婚”,为此两岸都出台相应的司法解释,承认海峡两岸的婚姻都属于合法。
盛鹏与邱香的爱很低调,因为彼此都有牵扯,然而也爱的深沉。
在两人的恋爱发展过程里,邱香始终占据着主动:初见时主动向盛鹏点头示意,主动给盛鹏留联系方式,主动提出教小奉先弹钢琴,主动送礼物,到最后主动与盛鹏缠绵在一起……郭碧婷将一个保守知识分子家庭背景下的女孩遇到真爱后,试图逃脱种种束缚,勇敢追求爱情的心态表达到了极致。
杨祐宁也将一个坚守承诺、爱而不能、欲言又止、隐忍的男人刻画得入木三分,《对风说爱你》结尾处盒子里存留了给妻子的家书还有邱香送的《贝多芬传》,让人扼腕叹息,谁在为难这对相爱的人,有情人如何不能成眷属呢!
杨祐宁一直以阳光外向的形象示人,也曾在电视剧《倾世皇妃》中颠覆形象,把刘连曦阴暗个性表现得淋漓尽致,神凌厉肃杀不说,表现更犀利毕现游刃有余,赢得观众的好评。
这一次,他再次突破,在《对风说爱你》中大跨青年、中年、老年三个年龄段,而且不动声色、不事张扬,表演看似平淡却极为有力,看似隐忍实则坚韧。
电影以唯美、浪漫的画面和史诗风格、磅礴叙事将杨祐宁的“与妻书”书写得“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让人暗自垂泪。
时至今日,国民党在下届“总统选举”推出的候选人洪秀柱,浙江人,1948年生于台北县。
显而易见,外省人第一代基本已经凋零,所谓老兵不死,也更多是一种精神姿势。
祖父兄弟三人,以及他们的同辈人,故友多不存。
想想少年时,见到N多探亲的旅台人,已经大约只有小爷爷了,也已经八十五岁了。
感谢王童和杨祐宁,又能见到那一代人的悲欣与坎坷。
我不会把所有情节支离破碎再糅合得出自己独特的影评 可我知道自己有话要说 这部电影 开始看直至结束我也没把它归到自己想看值得看的片库 可就算是这样当我看到盛鹏老年的样子我还是会想到 啊 原来这片子也算是盛鹏这一生的传记 它也算是一种人生的纪录片吧 以前看过类似的电影很多 不同的是它从一至终 而不是通俗的倒叙手法拍摄 那我想说的是一个人的人生会经历很多变故 遇上很多人很多事 这也叫作阴差阳错吧 你去到什么地方发生什么事总有它的道理 盛鹏战伤逃亡也要带上的男娃 盛鹏错手杀死自己的亲人逃跑跟来的顺子和范子 逃亡中遇到的香一家 安定下来顺子的娶妻和救人去世 小奉先长大和梅的重逢成婚 有些人长大了有些人却老去 有些人还活着 有些人却死了 有些人得到爱情 有些人却孤独终老 这就是人生吧 每个人的人生都不一样 可人生又不像电影情节 它没有那么多设定的故事背景 可它也有很多突如其来的意外 你说它刻画的真实也好矫情也罢 人生就那样 你猜不透但你又能把握在某些瞬间 不算新故事 可你也在平淡无奇中领悟些什么 也算是一个无聊的下午的消遣
大约在1984年,某一个深夜,睡梦中醒来的我,懵懵懂懂中看到影影绰绰中大人们的影子,他们似乎在悄悄的说着什么,有人在读一封信。
后来,我才知道,那是一封寄自台北辗转美国的海外来信。
分别时只有三岁的父亲,直到四十岁才终于知道祖父还活着。
1948年,祖父与哥哥、弟弟在青岛分散,颠肺流离到上海,再各自通过舟山、海南、越南等才到台北落脚,似乎在1954年兄弟聚首。
暌违36年之后,两岸消息才能真切联络。
再过五年,我终于见到了祖父。
然而,祖父的“与妻书”,却是阴阳之隔,大跃进时代便已永别。
1911年4月24日,黄花岗起义的三天前,林觉民在一个无眠的夜晚给妻子陈意映写了一封诀别信,“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
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
此文感人肺腑,不忍卒读,即我们熟知的《与妻书》。
1949年冬,在国共的苏北战场上,杨祐宁饰演的国军连长盛鹏也给怀有身孕的妻子写下了家书。
而杨祐宁的“与妻书”却始终没有寄出去,直到2010年他的养子盛奉先从台湾飞到大陆,然而这一切为时已晚。
林觉民最终成为的光荣的烈士,而在王童导演的新作《对风说爱你》中盛鹏(杨祐宁饰演)至死也没能心安理得,始终牵挂着对岸的妻与子,守护着一份承诺和一枚婚戒,彼此只能对着风说一声“我爱你”,也许只有风才能在海峡两岸自由穿梭吧。
然而盛鹏以为只是“你在那头,我在这头”,殊不知早已是“你在里头,而我在外头”。
王童出生于1942年,也在1949年天地仓皇之时来台。
年过古稀的王童导演对这一段历史念念不忘,不论是《稻草人》(1987年)、《香蕉天堂》(1989年)还是《无言的山丘》(1992年),将台湾近代史深刻记录。
而台湾80后实力派兼偶像派演员杨祐宁,在《对风说爱你》中将一个国军连长到台湾外省人从1949年到1987年的隐忍、坚韧表现得淋漓尽致,把因为战争、民族创伤给个人带来的伤害与自我疗养阐释得丝丝缕缕如泣如诉,但又波澜不惊。
妻与子生死未卜,杨祐宁所有的思念都只能写在家书和日记中,而所有的坚守和承诺都只能随风消散。
然而对一个年盛的男人来说,这种坚守不仅是时间的消磨,更是情感和生理的折磨。
《对风说爱你》三兄弟住在眷村,老二黄德顺(李晓川饰演)在一次火灾中因救人逝去,剩下遗孀阿玉(柯佳嬿饰演)与盛鹏相依为命,日久生情,当盛鹏把阿玉拥抱他的手狠狠挪开的时候,证明他还要坚持下去。
更让人折磨的是他与邱香(郭碧婷饰演)的真情,两人干柴烈火,但不是孤男寡女。
盛鹏惦记着大陆的妻子,邱香背负家庭的压力要到美国与别人结婚,然而邱香努力挣脱家庭的逼迫,盛鹏却始终不能背弃自己的承诺。
之所以说这段感情的处理很苦,是相当多数渡海国军都在台湾又结婚,于是在20世纪下半叶形成特别的“重婚”,为此两岸都出台相应的司法解释,承认海峡两岸的婚姻都属于合法。
盛鹏与邱香的爱很低调,因为彼此都有牵扯,然而也爱的深沉。
在两人的恋爱发展过程里,邱香始终占据着主动:初见时主动向盛鹏点头示意,主动给盛鹏留联系方式,主动提出教小奉先弹钢琴,主动送礼物,到最后主动与盛鹏缠绵在一起……郭碧婷将一个保守知识分子家庭背景下的女孩遇到真爱后,试图逃脱种种束缚,勇敢追求爱情的心态表达到了极致。
杨祐宁也将一个坚守承诺、爱而不能、欲言又止、隐忍的男人刻画得入木三分,《对风说爱你》结尾处盒子里存留了给妻子的家书还有邱香送的《贝多芬传》,让人扼腕叹息,谁在为难这对相爱的人,有情人如何不能成眷属呢!
杨祐宁一直以阳光外向的形象示人,也曾在电视剧《倾世皇妃》中颠覆形象,把刘连曦阴暗个性表现得淋漓尽致,神凌厉肃杀不说,表现更犀利毕现游刃有余,赢得观众的好评。
这一次,他再次突破,在《对风说爱你》中大跨青年、中年、老年三个年龄段,而且不动声色、不事张扬,表演看似平淡却极为有力,看似隐忍实则坚韧。
电影以唯美、浪漫的画面和史诗风格、磅礴叙事将杨祐宁的“与妻书”书写得“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让人暗自垂泪。
时至今日,国民党在下届“总统选举”推出的候选人洪秀柱,浙江人,1948年生于台北县。
显而易见,外省人第一代基本已经凋零,所谓老兵不死,也更多是一种精神姿势。
祖父兄弟三人,以及他们的同辈人,故友多不存。
想想少年时,见到N多探亲的旅台人,已经大约只有小爷爷了,也已经八十五岁了。
感谢王童和杨祐宁,又能见到那一代人的悲欣与坎坷。
凌晨观影,饶有兴致看完是出于文科情怀被影片年代感和台湾省的风土变迁所吸引,大部分演员表演入丝入扣,从南湘顾里到邱香邱梅,碧婷采洁这“台北双姝”塑造人物已不再那么刻板做作,邱爸邱妈二人话剧范十足的风格与角色背景要求也相得益彰,范中岳选角失败,总体瑕不掩瑜。
两岸三家跨越70年的爱恨纠缠,一种历史背景下的无奈,战火后盛爸、阿玉撑起家庭的艰辛,越是轻描淡写片语带过,越是博人深思细细回味。
题材很好,值得好评。
豆瓣的电影评价分数不高,可是看的人数还真的不少啊。
大家众口难调,看完后说完自己的感受吧。
对台湾片一直都很喜欢,不管好片烂片,我似乎都会觉得不错。
我喜欢台湾女孩说话的那种嗲嗲的腔调,我喜欢台湾的街道:繁体字的招牌,朴实的装修,温良的阿嬷和阿公;感觉好像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内心滚动的真情实意,让人觉得安心舒服;盛鹏打下那一枪,他再也不敢回家,只能在心底默默的思念巧玲和还未出生的孩子。
跟着部队仅剩下的三个人逃去了台湾,认识了邱香一家人。
因为受伤的原因,退了役带着逃出来的顺子和小范走去一个贫民窟开始过起自己的日子。
这辈子的盛鹏,因为战争和国共关系,没法享受家庭的温暖;一辈子只是在过着日子,带着领养的奉先生活;他不敢奢求重新遇到的爱情,同样因为政治的原因,自己的喜欢的人无法如愿和自己在一起;这个时候,我真的理解那么一些,人真的只是为活着而活着。
很多想要拥有的东西和很多失去的珍重的东西,这些似乎都是我们活下去的动力。
可是有一些,天灾人祸,失去了一切。
不还是要站起来,重新习惯,重新开始过日子吗?
顺子的老婆不也如此?
盛鹏不也如此?
失去纵然痛苦,可是还是要接受。
台湾以前对它的了解真的很少,从没有听老师讲过那段历史。
后来,阅读到点滴。
一大批GMD的军人跟着蒋介石逃去了那边生活,因为政治的原因很多的人再也没有回国家乡,再也没有见过自己的父母的最后一面。
在内陆人的心中,他们不过时或者得死人而已;只能像怀念一个死人一样想念他们!
最差的是选角,难道就不能在郭采洁的角色上找个新人吗?无论是胡宇崴还是杨祐宁都太干净了,那种岁月的沧桑感表达不出来。
比起太平轮来说,更喜欢这一部吧。杨佑宁如此年轻就有如此演技,前途无量。
台湾老荣民的故事,总让人觉得无限悲伤~
比预想中好很多,典型的海报毁电影。
时间长的无可救药,问题是剧情并不是很吸引人
虚假矫情,毫无质感。应该拍成电视剧会好些。
在那个烽火年代,一切都是造化弄人。不过分期待的安安静静的看,挺感触。
对于一个时代而言,有些大人物左右着时代的命运;也有些小人物的命运一直被时代所左右。这部电影就讲述着一些被时代所左右着的小人物和他们所折射出的大时代。通过对一个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的“家族”的描写,刻画出了因内战被迫客居台湾的人们的离乡、思乡之情。影片大段的留白让故事更深刻和富有回味。
2.5 有些细节不错,但演员太糟糕了!
太着急了 这个体量完全可以再剪一个小时 很多东西还没来得及讲清楚 这个段落就匆匆结束了 连结局都是那么急匆匆的
已经很久没有片子能让我看不下去就结束的了
没想到这么烂……
不诉悲伤,只讲经历!最后的最后终于将平白的叙述升华了。。。
这是一部可以受到更多关注的电影,无奈这个时代娱乐至死,像《太平轮》一样,悲壮沉没。马上到来的台湾大选,似乎标志着移民一代在台湾的退场,多少有些唏嘘。影片本身入围了上影节最佳影片,足以说明其价值,不过单就影片本身来说,和吴宇森一样,想表达的太多,却又哪样也舍不得,只能混沌一锅粥。
悲凉
#2015SIFF#内地片名太坑爹,还是原名风中家族契合。有格局,有跨度,但这样的故事还是有些空中楼阁,离现在观众品味离市场都太远了。但是王童到底是大师,叙事稳健,全片一气呵成。只是演员都不太给力,过于年轻化,不具备当年杨贵媚那一代人的质感。
我一直认为她是死于盼望,盼着盼着,心都碎了……
614影城2厅
并没有觉得剧情狗血,反而我觉得这是一部很平淡的电影
国民党视角吗,少见呢。画面时代感调色都很美,可是无剧情,温吞吞。可能是想拍平淡真情的,可是似乎只有平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