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个电影便是摧毁思维的媒介,就是电影中所说的那个会杀死人的电视。
电视通过电波杀人隐喻的正是思维的摧毁:人的死亡。
如果你从这个角度看的话,你就能明白为什么电影中的一些情节会是这样设置。
比如通过梦境(我们知道那个场景是梦境也是导演通过暗示告诉我们的)与现实(同上)的刻意相连来摧毁我们对于空间与时间的直观,从而进一步的影响我们的质与关系的范畴(实在性与原因性和从属性)。
再比如通过两个“我”的相遇来摧毁统觉得主观统一性(“我”)。
再比如通过我与他人身份的重叠与交换(私有主观梦境被别人所看到)来摧毁自我的指向性。
再比如通过长时间的看似无意义的情节来剥夺思维的载体,引起焦虑,从而停止思维。
这个电影最有意思的一点便是,我们想要去梳理里面情节的渴望恰恰好是他用来引导我们暗示我们自己去摧毁自己思维的主要推动力,正是因为我们理解了电影里面的情节,我们的理解变摧毁了理解的基础,我们的知性与理性。
这部电影根本不在意是意识决定了存在还是存在决定了意识,他是成功地通过让你思考这个问题让你失去问问题的思维基础。
贯穿全电影的一直在追求的“呻吟”是什么?
是思维被摧毁后的大脑里的寂静。
而且,最有意思的是,这个电影代表的是一种渴望。
你想想看,我们看电影这个动作本身不就是代表着我们对于一个看似真实而实际上是幻觉的世界的渴望吗?
换一句话说,不就是摧毁我们自己对于实在性的判断能力的渴望吗?
这部电影还表现了导演想要摧毁别人思维的渴望,同时也是我的渴望。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我们的思维便是大脑上的湿疹带来的瘙痒。
就像瘙痒与疼痛这种内在感觉,思维的产生是为了让外在世界中的出现的disturbance重新回到原有的oscillation。
所以思维产生的第一个目的便是消灭外在的disturbance,从而消灭思维产生的必要。
这从根本意义上来讲,我个人觉得这就是潜意识中的死之意志的来源。
所以回到最重要的一点上,这部电影不仅仅是在诱导我们去摧毁思维,他也让我们看到了他想让我们去摧毁思维的intention。
这个我们看到的用整部电影具现化的intention就是我前文所说的潜意识的instinct。
而只有这个instinct的intention才是我们的reality,which is我们的思维(自我)一直想要通过外在世界(赋予范畴来确认存在,也就是我们认为存在的)来驾驭遮盖的,而这电影解放了这个恶魔。
所以这部电影是导演的intention of instinct的自我表达,同时因为是以电影的形式,也表现出了这种instinct想要去摧毁他人思维的intention。
所以这部电影已经超过了讨论什么是存在什么是现实的哲学问题,而是展示在哲学(思维)被摧毁后显现出来的,导致哲学出现和统治的东西,旧神。
也许只是一声呻吟。
时间错乱,电影与现实错乱,梦境与现实错乱,心理与现实错乱。
杰森找制片人是在制片人看完电影之后,而实际上制片人看的电影里已经有了杰森寻找呻吟的情节,这是时间错乱。
杰森在现实中找呻吟,却成了左格电影里的情节,这是电影与现实错乱。
校长的梦与小女孩的现实错乱。
心里的湿疹与身上的湿疹。
全片凌乱一番,看着确实挺另类,能引起人动起脑子,看看原来电影还能这样拍,电影也不是一定非要逻辑清晰引人入胜,玩得开心就好了,电影目的就达到了,也不用在意情节逻辑了。
刚看了《真实》,想在网上找一点幕后花絮,乱说几句:1电影没有中心思想。
寻找电影的答案,如同寻找捷径一样,是偷懒的做法。
好莱坞大部分电影有一个核心概念,如复仇,成长的代价等。
影片内容围绕核心概念分层次表述。
即使如此,怎么说也比说什么重要。
逻辑如同球队的防守,但影片肌理人物趣味才是最让人印象深刻的部分,观众需要的不是说服,而是共鸣。
杜飞该片显然叙事的那个杂耍性质要大于表述核心概念本身。
而且我觉得他也没啥核心概念,就是玩一下。
2真实一片有几个时空连接点,模糊了段落的套层关系。
类似游戏纪念碑谷。
部分观影者的迷惑在此?
试举例:1老导演拍片,剧情内容是片中情节,还是现实发生的?
2校监的梦境,梦中情节还是现实情节。
3摄影师打电话,拨号可以跨越平行时空?
4猪肚子里的录像带。
对录像带的好奇是小女孩段落的主要内容。
录像带天然是一个画中画跨越段落的容器。
5摄影师要拍摄的电影提前上映,模糊了时间顺序。
未来与现在并置。
等等。
几条线索交织前行。
以上列举的如同人体关节,盯住这些转换的通道,其他部分基本上是一个正常的电影顺序。
盯着关节后你会发现,这个结构形成的动物最后并没有走到哪里。
3看电影如同与人谈心,如果你的朋友有所图,那么他会尤其关心你的反应,表述清晰或声泪俱下。
但过于理智或感性都不是好的交流方式。
文学上说通常有三种办法:1抒情式的,讲性情的。
2动词式的,即现在文学圈时髦的记者体。
3描述式的。
专精一种是才子文章,最好的叙述是长期自我训练后三种方式的自由切换。
电影也是一样,某派讲逻辑,某派讲性情趣味,某派讲语言师承。
杜飞显然不是某种正统的学院派导演,趣味不及展开,人物关系也单薄的如同漫画。
靠点小逻辑兜兜转转,不登大雅之堂。
影片是成立的,也到此为止。
4我看最好的还是摄影,风格诡异。
不追求通常意义的影调,压了大部分影子。
大光圈浅景深,画面清冷有锐度,室内外调子一致,极高级。
红少蓝绿多。
曝光严谨,层次如黄河九曲,好的令人发指。
拍摄现场应该做了大量的执行工作,小成本不知道咋操作的。
道具也花心思,摄影的车,老板的房间等,貌似某种架空的近现代,匹配上高逼格摄影,有点好莱坞白日梦式的荒诞。
导演作为一个DJ,估计生活里就认识很多纸醉金迷的怪咔。
勾肩搭背之余借鸡下蛋,攒了这么个调子。
威尼斯今年愈发疲软,多收怪片,为怪而怪。
口味飘忽。
该片进了主竞赛未必是好事。
但卖相不错,在小圈子里应该有些人缘吧。
所以我还在找这个片的花絮,望有心人分享...
《庄子~齐物论》中曾记载过一个庄周梦蝶的故事:年轻小哥庄生睡午觉,梦到自己变成了一只飞舞的蝴蝶,醒来后开始怀疑人生【到底是蝶梦到自己成了庄生睡午觉还是自己梦到自己是只蝶】 昆汀.杜飞的《真实》=《庄生梦蝶》×233+666这部电影标签是悬疑,同事也是一部很闷的片子,闷到中途需要吃点辣条提神。
为了更好的理解这部“烧脑闷片”,我把她拆分成六个部分来观赏: Part1.小女孩的父亲猎到了一头野猪,回家后父亲对猎物开始处理,小女孩看到了一盒蓝色的录像带并对此很好奇,然而父亲告诉他录像带不可能存在,因为野猪吞不下那么大的录像带。
并告诉她:所有的动物都一样,内脏都没有用Part2.镜头拉远,小女孩的生活原来是一部电影,导演在与制片人讨论。
同时这个导演还在一档美食节目当摄影师,他想邀请节目的主持人来参演他的电影遭到了拒绝,主持人心里默念:mdzzPart3.在上一个Part中的节目主持人觉得自己得了湿疹eczema,他不得不去看医生。
在路上他遇到了一个穿着女装戴着红围巾开着军吉普的大叔,画风甚是诡异。
到了医院,医生告诉他:没错你的确得了湿疹,不过是长在了脑子里。
你是在浪费我的时间。
当镜头再次拉远,我们会发现,病人没有任何问题,这个医生却是一脸的湿疹!
Part4.在上一个part中那个异装癖大叔在看心理医生,他说自己做了一个梦梦到他开着吉普穿着女装,在一个十字路口等红灯时还看到了part1中的女孩。
女孩在学校午休想看看那盘录像带,异装癖大叔原来是校监,校监说:你如果不告诉我录像带是什么我就通报你的父母!
小女孩反驳:你告诉我的父母,我就揭发你是个异装癖!
(p.s异装癖大叔梦里面见到的小女孩居然现实生活中得知了自己是异装癖)所以目前我们已知:part1的小女孩是part2中导演的电影角色剪头→part2中美食节目主持人在看医生的路上遇到了part3中的异装癖大叔→异装癖大叔是开场那个小女孩的小学校监→part4中的心理医生是part2中的导演的妻子Part5.导演带着妻子去看电影,在影院他发现自己一部还没我拍摄的片子居然已经公映了。
我想这个导演一定是处女座,对于片子还不满意的他试图阻止人们继续看这部片子,经过不屑的努力他终于被赶出了影院。
出了影院他第一时间给制片人打电话,制片人接到电话后一脸吃惊,因为此时此刻导演就坐在他的对面与他一起讨论电影发行。
是的没错!
这个维度出现了两个导演Part6.所有的镜头看似零碎,实则有许多的前后联系,并在最后的30分钟将他们快速且毫无违和感的串联在一起。
原来所有的剧情段都是相互镶嵌~相互关联的,就好比潘洛斯阶梯和摩比斯环一样。
当片子迎来结尾时,镜头再一次拉远,原来这所有的一切都是一部电影的角色,导演在与制片人如同part2一样谈论电影情节。
最让人细思级恐的是~part6的这部电影里小女孩观看了part1中蓝色录像带的情节,在录像带里part2的导演给制片人打了一通电话,然而part6中的制片人接到了电影里角色打开的电话!
就如同源代码中现世收到了虚拟维度的短信一般。
我甚至有一种被入的感觉,生怕下一秒我也出现在这部片子中!
就在这里,片子戛然而止,就下了part3中医生的那句话:你只是脑子里有湿疹。
以上全部是讨论剧情的废话,如果你看到这里,恭喜你看我逼逼叨叨了这么久。
我很想一笔带过,但是这个剧情真的太庞大,朕做不到概括_(:з」∠)_电影是一门融合百家的艺术,我想艺术不同于政治~科学~经济等学问的最大关健在于她允许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解读。
在看完后我脑子里很乱,包括写这篇时也是如此,我很难感受到鬼才昆汀杜飞的脑子里在想什么,但是我却很享受看这部片子的过程。
让你面对看似沉闷的前奏费解,在你放松警惕时用快节奏打你个措手不及,在你还没反映过来时扬长而去,留下一个发呆的你在尘土与大风中独自体会,这或许就是意识流和魔幻现实主义的魅力吧。
在豆瓣上看到许多的人把重点放在导演真正的思想感情与这部片子的核心价值,我很不理解。
人对艺术的观念与思想不应该是一样的,也不应该有这方面的意见领袖,文化的放松应该是百家争鸣,何必在乎什么真确的价值与思想感情?!
我们曾经在思想的统一上做过太多违反常理的事情,如果硬是要深究《真实》给我们带来了什么的话,或许她给我们带来的就是一次逻辑思维~头脑风暴~脑洞开挖时间,让我们有机会去拜托意见领袖与主流观念,开动自己那越来越不曾思考的大脑,通过自己的思维得出属于自己答案的机会。
最后送上尼采的名言:“上帝已死!
”人类可以为所欲为了
——————————— 三步错觉 ————————————判断真实,需要不在真实中。
1 现实。
2 醒来,发现刚才不是现实。
3 让第三者出现在前两个世界里。
这样就构成了真实的错觉。
不可能的三角形:http://baike.baidu.com/view/10482465.htm——————————— 真实和虚构 ————————————通常我们觉得:世界是真实,脑中是虚构。
真实只是相对虚构的外层环境。
然后一层一层,就有了戏中戏,梦中梦。
如果把真实世界看成一个故事或者一个梦。
这正是本片的主角。
(其实也暗示我们自己。
)想象一下他们在不同的层中。
上一层:生活中的主角:我们下一层:故事中的主角。
再下一层:他们创造的故事。
以上非常好理解。
—————————— 观察者 ——————————————每一层世界的角色都是观察者,他们都认为自己的世界是真实的。
判断真实,需要跳脱环境,结束故事。
死亡、醒来。
1 我们会默认观察者所处的世界真实。
你醒着,你在看文章,你觉得自己的世界是真实的。
2我们梦中的人物,我们作品中的人物。
同样觉得他们的世界真实,但我们知道他们虚构的。
所以1是真实的,2是虚构的。
这里分别会有两个人物:创作故事的人,故事里的人。
或者一个人物:做梦的人,梦————————————第三者——————————————然后,影片引入了第三者。
假设真实人物在1层,虚构人物在0层。
影片设置第三者,让他和真实层和虚构层分别同层。
形成了无法判断真实的结构。
影片中的没有完全虚构的人物,更好的模糊了真实。
其实影片用三个人物就可以讲述整个故事。
——————————真实虚构转换————————————在每次转换时,影片的配乐充分提示了。
可以听听巴赫,http://v.youku.com/v_show/id_XNDMyMzMzNTAw.html?from=s1.8-1-1.2影片这种让人产生错觉的结构,就像复调音乐中的转调。
从真实到虚构,但两者不分主次,互相包含。
————————————真实的世界———————————1 我们所在的世界。
2 梦中的世界。
3 故事中的世界。
三者都需要跳出他,才能判断真实。
对于1,只有死亡或者到宇宙之外。
对于2,则是醒来。
有趣的是3,我们无法判断。
因为故事是醒着时候创造和体验的,我们也不可能进入故事。
这就产生了故事内容真实,表演的真实等问题。
换句话说,故事基本代表了我们认知的所有世界。
————————————真实的层面———————————上述三个世界的真实性,基本按照1世界2故事3梦这样的顺序排列。
可以说是从客观到主观。
————————————真实的主体性——————————真实无法离开主体存在。
因为虚假,正是我们创造的。
而我们感受到的,就是真实。
人的意识,就是在真假两面镜子之间不断反射。
———————————呻吟——————————————主角一直寻找的应该是故事中的感情。
而电视则用廉价的手段榨取了人们的感情。
或者说煽情。
—————————-影片中的真实符号——————————纪录片导演: 创作和纪实(虚构向真实的电话)真实行为是否比表演真实。
女孩观众:一直想要寻求真实。
(磁带里看到的是别人的梦,而扔掉的地方则是血淋淋的现实)玩具熊:寻求真实前的纯真。
野猪:被认为体内只有垃圾,但真相是他也有故事。
父母媒体:文字和知识是否真实。
男主编剧摄影:所见是否真实,什么才是奥斯卡的真实。
(第三者,通过梦境——创作,掉入比女孩更虚构的层面。
与制片的一些处理,表明聊天至少部分是他的想象。
前一次中间进出切了一次,后一次出门两次。
)制片:选择的理由是否真实。
(在办公室讨论一段的很多做法,可能是制片焦虑的想象。
)翻译和助理:沟通是否真实。
女装男审查: 外在和内在的真实。
(第三者,用来模糊女孩线)主持人演员:表现和感受哪个更真实。
(通过他找男主,加上服装,是观众的想象人物。
编剧-角色-演员,所以他说和主角是一个人。
)结尾多层梦境快要醒来,又加上演员点题,多处显得拼凑而随意。
诺兰植入意识来个梦中的陀螺,你来个脑中的湿疹……———————————真实在本片中的目的—————————通过复杂,难以分辨的真实。
本片用他本身的形式,告诉观众。
在影视制作行业,观众无法分辨真实或虚构。
而且即使这是你的感受,这一切都是看不见摸不着的。
———————————黑色幽默——————————————本片其实讽刺了影业制作,而且应该还是一个主要目的。
关于影业制作的黑色笑话已经在《轮胎杀手》里实践过了。
基于故事和造梦,从真实入手来讽刺,想法其实不错,就是有些太小众,基本上算个内部娱乐。
制片 选择困难,说了要的东西转头就不要,看不惯别的行业。
摄影 时刻取景,想当导演。
编剧 兼职什么人都能当,号称想了两年是个低幼故事,说太复杂两句话讲完,抽空涂了个儿童画梗概。
不停挖他人痛苦不得,最后无意说自己痛苦却可以。
把自己创作成了角色,变成了两个人。
妻子 宁可听别人做梦,也不肯听丈夫痛苦呻吟出的故事。
审查 明明自己心里有问题,还不让观众看,两面派。
演员 拙劣的演技,傲慢的态度。
外在卖萌,内在病态。
被观众看到的是角色,而不是自己。
导演 浪费经费做不必要的拍摄,靠毫无意义的悬念拖时间,最后觉得自己十分牛逼,得到了制片的认可。
观众 寻求真实,费了很大力气,一直想要看录影带。
虽然制片方都觉得很牛逼,但观众看完就扔。
发现真实是别人的梦和一堆内脏。
而且观众自己也成为了影片——纪录片的角色。
小熊 寻求真实后剩下的纯真,从此孩子变成了大人。
父母 媒体,攻击编剧,和想看的孩子讲道理,其实自己也在讲虚构的故事。
和编剧交流,给编剧素材制造故事,清理洗脑白痴观众。
老师 教育,告诉孩子什么是真实。
猪 杂食,什么都要看的低层次观众,更可能是白吃的网民。
但被媒体和教育认为不会喜欢看故事,体内都是无用的东西。
也是新闻和故事的来源。
森林 可能是网络,因为制片、编剧、媒体、观众全在里面。
电视台工作人员 赌徒摄像 喜欢拍女人,兼职编剧(这两点米国居然和我国一样…)服装 自己身材走样场工 智商低(也许还没有医保)嘉宾 说了理想,但重点是好做又好吃的甜点,讽刺电视节目售票员 暗示影片实际开始的时间。
影院 题材撞车,编剧喝止,被观众叫骂。
奥斯卡 都是木偶傀儡————————————自黑————————————本片所要表达的,正是犯的错误,这也算是真实吧。
所以我国用大量烂片,讲烂故事烂人烂社会,好像也没错。
吐槽一个自己所处的系统,往往会忘了自己正是其中的元素。
————————————虚构的相似——————————梦是由自己创造,自己审查,创作也需要如此。
场景空间、身份、时间的错位,将我们看见的真实悄悄转换到虚构,让本片感觉像梦境。
1不知何时开始,觉得真实,已经进入虚构(梦、故事)2成为不同主体进行体验(梦的片段、多人物故事) 3结束发现虚构。
(醒来发现那些不是自己,发生的也不是真事)在3中,维持外部内部的统一,自我的统一,是让我们得以检验真实的重要原因。
如果无法统一,我们就会开始无从分辨真实和虚构。
另外丧失记忆,抛掉知识,依赖感官,我们也会无从分辨真实和虚构。
—————————————真实的世界——————————————其实我们把所处环境的认知称为真实,又或者是他的基础。
我们现在的科学,并不是发现真实,而是应用真实。
如果有一个更高层的世界,或者与我们不同的平行世界,我们是无法感知。
我们所知道最真实的事,只是对当下宇宙而言。
所以才会有人认为,我们的目的不是理解宇宙,而是改造他。
————————————联想——————————————1优秀的元小说影片很多。
如果可以抛开黑色喜剧,直接在上映的影片中,实践真实和虚构的互动多好。
让影片实时和生活发生互动。
2如果是两个互相创造的故事,彼此难分真假,想必更有意思。
个人渣翻,刊登在Cinemateaser上的杜飞采访。
采访:什么是一部昆丁.杜飞的电影?
杜飞精彩的新电影《真实》的上映后,Cinemateaser借此机会与其做了一次关于他风格的本质的长谈。
这篇采访最先于2015年2月刊登在杂志Cinemateaser第41期。
要评论杜飞的电影是不容易的。
这位拍出《橡皮轮胎杀手》和《牛排》的导演,被称为超现实也可以被称为后现代,而他也总是被人划入“爱赶时髦的导演”。
究竟什么是“爱赶时髦的导演”?
尽管他新片《真实》中的人物,一位导演解释了这一名词,但我们决定与杜飞本人谈谈来了解他的内在。
Q:人们问我“什么是昆丁杜飞的电影?
”您如何回答?
A:啊,好的。
我刚刚醒来,我得先让我的大脑运作起来。
像这样,这首先是一个潜意识的行为。
我制作电影的方式有一部分来自于童年。
作为成年人,我很少去理性分析,也许除了写作的时候。
这是一个有些奇怪的过程。
作为一种做事情的方法来说,这有些原始。
我的想法让我回到童年,然后需要写作的时候,我必须唤醒我体内的那个成年人来构建一些东西。
但是,到了拍摄的时候,童年必须得在那里,否则就行不通。
如果我必须给这个问题做出一个简短而完整的回答的话,当然这并不是我思考问题的方式,我会说我的电影是“童年的闹剧,但以这个年龄的智力是理解不了的。
”类似于这样的东西…Q:您看起来好像很轻易得三言两语评论了您拍摄的方式…A:同时,我想创造的是相反的东西。
我不相信电影人制作出的有逻辑的作品。
我制作的方式对我来说非常原始,所以当人们对我谈起“作品”,“风格”或者“作者”时,我觉得很奇怪。
潜意识里,我有一些主题,一些想法贯穿在电影里。
但没有什么是被精心计算的。
但有些东西变成了我“制造的标致”,这有些超出我的控制,不过也并非令人厌烦。
一般来说,人们越是做电影,就越知道怎么做。
我就像“不学无术的人”。
我有小混蛋的一面,我喜欢摧毁我手中的玩偶。
Q:这让你害怕吗,当人们把你归到一种“风格”并且用几个词概括你的电影?
A:是但也不完全是。
这都取决于您如何定义“风格”和“语言”。
我相信我有一个挺让人中意的定位。
我清楚地知道我的电影属于一个群落,我对此全盘接受。
我想在我的角落里用我的规则拍电影。
所以也许“我的群落”是可以定义的,但它只属于我。
对于我来说,这就是“风格”。
一个你属于的地方。
Q: 不论是《牛排》,《恶警蛋碎》或是《真实》,您的电影总是发生在我们认为是“美国”的地界里。
A: 是的但这也是人们说法语的土地。
我唯一一部真的很美式的电影也许是《橡皮轮胎杀手》,这主要是对美国电影的一个爱与恨的宣言。
我挺喜欢我的电影发生在“不属于任何人的地方(no man’s land)”,一些不太真实的地方。
美国是一个幻想之地,因为电影总是在那里拍摄。
我也因此在美国拍电影。
对我来说,美国是一个不存在的地方。
我喜欢电影与真实脱节。
对我来说,电影有魔力。
这是非常个人的观点,当然也有很多很好的电影与真实非常接近。
但我喜欢更匪夷所思的电影,电影里的人在“别处”,在一个不可区分的时代。
Q: 您的电影大多设定在非常鲜明的加州景色中:棕榈树,旱冰鞋,阳光,城市里长长的车道…A:我住在这个世界里。
我的想象力来源于此。
我的电影都跟我有关。
我把我的潜意识誊写在大荧幕上。
生活在洛杉矶的时候,我不可避免地过着一种生活,一种非常明确的美学。
“加州式生活”的一些东西既像梦也像噩梦。
所有东西都很雄伟同时也很丑陋。
这总是提供给我很多想法。
Q:您知道人们不太确定是否能将您的电影归入“法国电影”吗?
A:如果你们还没将我放入某一个类别,这对我来说非常好!
(笑)我不知道我是不是法国电影人,但我知道我不是美国电影人。
我在美国工作,有时候和一些美国演员一起,但我觉得我创造的方式完全没有被“美国化”。
用英语拍摄不会把人变成美国导演。
想想马修.卡索维茨,他故意扮演一个美国导演,这是一个非常好笑也很激动人心的事情。
不过美国导演是彻头彻尾的技术人员,但我完全不是。
我在我的小角落里做做小手工,这和美国导演的技术工作完全没关系。
所以如果我不法式,那我也不知道我是什么。
不过我毫不介意。
在我的作品里,法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真实》是用法语来思考的。
我喜欢写一些长对话,法语对此非常完美。
然后当我们拍摄Alain Chabat,Jonathan Lambert或是Elodie Bouchez时,我们也有义务变得很法式。
人们相信通过改变像Alain或甚至是Eric Judor这样的人,我热衷于篡改法国文化。
我挺喜欢这个想法但事实显然更简单,我只是很快忘记这些人代表了什么。
然后这些人想和我合作,也许只是想自娱自乐一下,我不知道。
我总是很高兴能和一些著名喜剧人合作。
这并非因为我制作一些小成本电影,所以不能和大牌演员合作。
Q:当《牛排》上映的时候,大众的反应很激烈。
Eric和Ramzy是称霸大众喜剧的演员。
但观众发现自己被呈现在一个很奇怪的东西面前,这完全不符合他们的预期。
A:这不是我的错。
我从来没想过《牛排》是一部大众喜剧。
是Eric和Ramzy找到了我。
他们在寻找一个特别的计划并且他们很喜欢我的作品。
他们很清楚地知道在我的这里可以找到什么。
他们想要一些不一样的东西。
如果人们把这部电影重新放入这个情况里就会发现,我只是在一个特定的宇宙和很出色的喜剧演员合作,制作了一部小成本电影。
问题在于一些发行商,他们和你的工作方式完全相反,把你的电影变成了一部大众喜剧。
《牛排》当时发行了400版。
这太可怕了。
您想想,一部小众艺术电影发行了400版?
我的电影一般发行50到100版,这对我来说比较正常。
但当时,StudioCanal疯了并且付了很多发行费。
但卖给人们的不是我的电影。
我从来没有对任何人承诺过什么!
我之后的电影被更好的理解。
其实,《橡皮轮胎杀手》是我第一部长篇,这立刻把事情都变得很明朗!
《牛排》是我唯一一部没有在国际上上映的电影。
我最近在Youtube上发现有一个网友制作的英文字幕的版本。
看到人们这样对待这部电影,对我来说是对见鬼的暴力的法国上映的一个安慰。
Q:这个混乱的上映没有使你想停止拍电影吗?
A:没有。
老实说我想做我想做的事情。
您知道,我有一套比较奇特的拍摄方式。
我总觉得每一部电影都是我的第一部电影。
我不想变得专业:我想自娱自乐。
我的思维有很幼稚的一面。
《牛排》的上映给这些蒙上了污点。
但我很快就找到了别的东西。
从零开始并且重新发明规则。
就像孩子们玩的时候,对自己说“就好像…”。
对我来说,拍电影就像这样。
我拍摄的时候,几乎都觉得自己是在做动画了。
我讲我的想象画在了荧幕上。
Q:您说您的电影有解构的一面,有开放的一面。
但同时,您说您拍摄这个荒诞的宇宙时,有一些比较天才和比较有见解的东西。
A:正是这个悖论让我很感兴趣。
我先有想法然后再写作。
当我写作的时候,我必须整理我的混乱。
我试着将我脑中积蓄的不合理的想法合理化。
您知道那种在您的脑中穿梭的荒谬的小想法,那种思考的“碎片”吗?
一些有点愚蠢的发现,一些很个人的疯癫?
对我来说,这些想法让我痴迷,都是些完全没意义的想法。
我的写作就是把这些想法组织起来,并且寻找整理它们来创造一个世界的方式,而不是给它们找到意义。
这只是一个没有线索的超现实的探索。
我试着用没意义制造意义。
拍摄的时候,我试着推翻这些,变得越天真越好。
因此,我拍摄很表面的东西。
我感觉我把我的拍摄方式形容的太知识分子化,不过事实上,我向您保证,关键点是我自娱自乐。
我喜欢讲故事,把想法粘贴起来,制造一些意料之外的情景。
Q:在《橡皮轮胎杀手》的开头,有一幕引人注目的情节,是一个角色解释电影就是“无理性”。
这可以总结您的作品吗?
A:就是这样。
我的电影就像是荒谬的使用说明。
我可以用您说的这个情节制作我的所有电影。
我总是认为大多数电影跟生活比起来都太有逻辑。
电影简单化了很多事情。
也许这就是为什么人们会去看电影,电影里的事情都很清晰,很简单,很有逻辑。
对我来说,生活并没有逻辑。
人都是不一样的,并经历着各种奇怪的事情,而且都活在同一时间次元内。
电影里,所有事情都有意义,但生活中,人们面对着无意义。
有不少有逻辑的电影我很喜欢。
电影制造出一种连贯和谐的气氛,让人很舒服。
但我不会做这样的电影去安慰别人。
我的电影过于神经质了。
不过我不觉得我在电影里说我自己。
人们常说我的电影是超现实的,但超现实主义者相信潜意识。
我的想法里并没有我,也没有意义。
这不过是一些让我自娱自乐的公设。
所有人都会觉得《真实》里的那个导演就是我自己。
很明显,有一些小元素来源于我的经历,但精神自传并不是我的本意。
我不想使人厌恶。
比起站在中心,我更喜欢站在云雾里。
Q:制作一部电影就像《真实》里说的,是“得精神性湿疹”?
A:(笑)我不知道!
这句话对我来说是个玩笑。
每个人都可以用他的方式来解读。
我觉得很好笑因为每个人都用不同的方式解读。
我喜欢人们给我觉得没意义的东西找到意义。
这把电影变成了十分私人的寻宝活动。
每个人都只做了一部他们自己的电影。
我不想引导观众。
每个人想笑的时候就笑。
我写笑话,写让我开心的情景。
不过拍摄和剪辑的时候,我解构一切。
我不想探寻效率。
我不想抨击当代电影,但我觉得一切都被过度分析。
导演给观众划出重点,引导观众的情绪,很少有不明确的部分。
变得精确当然很有趣也是一门艺术,但我不想控制观众也不想控制我电影里的效果。
我的电影是失控的。
重点是,每个人都以自己的方式失控。
那些自以为很晦涩很复杂,解释,重复,攻克了所有东西的电影,让我很不爽 。
这阻止了想象力。
Q:比如就像克里斯多夫.诺兰的电影?
A:是的!
比如《盗梦空间》里的想法非常让人振奋。
但问题是每过15分钟,就有个人来给你解释发生了什么和为什么。
这都是混淆了想象力和数学计算的电影,都是些一些过度思考,过度描写的东西。
导演们几乎不想有观众。
电影自身永久性得关闭了。
画面都是让人印象深刻的,这点毫无疑问。
问题在于,画面被不计一切代价的合理化后,就枯竭了。
诺兰花时间解释他的魔法,这非常令人厌烦。
我的魔法没那么雄伟,我也没有他的大师级别的技术。
我会说我是一个帽子里有一只兔子的魔术师,而他是让埃菲尔铁塔消失的幻术师。
人们知道我有一个东西但他们不在乎。
对于诺兰来说,这个东西变成了他魔法的主体。
Q:您说到了魔法但您的电影与恐怖电影很接近。
一个橡皮轮胎杀手,一些奇怪的复制品,一个没意义的世界,一些青少年凶手…A:我很喜欢恐怖电影。
确切的说,我以前很喜欢。
现在,那让我厌烦。
恐怖电影里已经没有魔法了。
每个人都太熟悉它的效果。
像《德州电锯杀人狂》这样的电影,有奇特,古怪,几乎有害的一面,给你一种电影将要释放出一个不可预测的,禁忌的东西的感觉。
我很喜欢林奇,人们总说他是我的灵感。
但我个人觉得跟我比较接近的导演是大卫.柯南伯格和布莱克.爱德华兹。
柯南伯格的电影里有很吸引我的一些东西,一些不稳定的东西,就像这些东西从来不会去它们应该去的地方。
比如在电影《录像带谋杀案》里,您感觉一切都会发生然后也都发生了。
这也是我喜欢布莱克.爱德华兹的原因。
我最喜欢的电影是《影城噩梦》。
这电影很美因为人们感到电影里的人失败了。
布莱克让电影诉说他的愤怒,而不是他的智力。
我喜欢B系列和Z系列,它们只遵守创造者的规则。
另外,规则随着发展可以改变。
事实上,我拍电影的时候,就像在玩摩比世界(Playmobil)。
小人偶就在那里,它们被摆放好,被设计好,头发的轮廓非常鲜明。
而我就随便乱搞,做任何会让我觉得好玩的事情。
(原文网址 http://www.cinemateaser.com/2015/02/66799-interview-c%E2%80%99est-quoi-un-film-de-quentin-dupieux)
朋友推荐的说这个很烧脑,一开始我以为会是《云图》《西部世界》一类的考验记忆或者推理理解一类的,但是不曾想到是这个诡异的题材,不像是我最爱的《圣杯骑士》完完全的意识流,让人感觉就是梦,在用严谨的心态对带的时候发现它真的有些无聊,最后的时候逻辑跑飞了,除了隐约看到了《穆赫兰道》的影子,不然我真的不能理解,其实现在也没有理解,它是梦?
欲望在哪里被满足了?
哪一个是“我”?
没有逻辑,没有那种模糊了现实和梦的错乱感,应该是我没有理解它的真正的意图,应该值得去看第二遍,这是一个很不错的脑洞教案。
一部悬疑片,没有犯罪,没有推理,没有答案,没有逻辑,那导演想要呈现什么呢?
说实话我不知道。
但我感受到了一种非常魔幻的体验和一种如同电影里传递出来的感受:我得了一种湿疹,从内而外的病,从我的脑子开始,得了一种病。
这种病让我分不清现实和梦境,让我质疑真实和幻想,让我无法判断真与假虚与实,让我徜徉在一种交叉的快乐里,走不出来。
不像是很多科幻片,到最后才给你留下一个悬念,你可能被电影骗了,你可能离真实还差一层。
这部电影从头到尾似乎就在说一件事,真实究竟存在吗?
还是说我们的世界根本就是一个巨大的纪念碑谷,被嵌套,你以为的真实其实是别人的梦和幻想,而你以为的梦境恰恰也是他人的真实呢?
看到最后我感受到影片的设定就是一个巨大的彭罗斯三角,是永远上不完的循环台阶,是真正意义上的立体世界。
在野猪肚子里看到影碟的小女孩,拍小女孩的导演,挑剔导演的制片人,求制片人的摄影师,嫌弃摄影师的心理医生老婆,找心理医生看病的教导主任,偶遇教导主任穿女装的小女孩,最后的影碟里演出的摄影师和制片人打了一通穿过了两层屏幕的电话……你会发现他们都是真的,好像也都是假的,于是在最后作为主要人物的摄影师昏倒的一刻,平行时空里的他得到了短暂的交织,然后再继续延伸,交错,循环,这个时候简直妙啊。
好多帖子在分析其中哪些是真哪些是假,但我却感觉真真假假并没有多重要,重要的是最后他们交错时脑子里的混乱里带有的爽感,那种感觉很像你看到眼前的一切似乎在梦里见过一样,一种叫错的熟悉又陌生的感受,你对世界的怀疑,对真实的定义,感受的错乱和被感官欺骗的错觉,是一种很妙很神奇很难用语言形容的事,而这部电影神奇的展示出了这种感受。
电影某种程度上就是造梦的艺术,而梦是真是假呢?
拍摄的内容或许正是别人正在经历的真实,而创作本事却是虚构,但影片又是真实,里面的情感和事件又是虚构……真真假假本就是电影的一部分,而如果内容本身又是真真假假呢?
哲学,又有趣。
所以我喜欢这种片子,我喜欢里面重复的似乎是梦境才有的音乐,暗示着我怀疑些什么,探索着什么,我越思考越迷失,越迷失越寻找,然后越陷越深,最后像小女孩一样,哈哈大笑。
看了两遍,觉得自己看懂了所以本片也不是言之无物的烧脑噱头片,试着梳理下片中的逻辑,不确定说的一定对,可以一起讨论下:【小女孩的爸爸杀死一只野猪,野猪肚子里有一盘蓝色录像带,这让她很不解,并好奇录像带中存了什么?
】这也是观众的疑惑,导演以此调动观众的揭秘欲望。
【小女孩的世界出现在电影屏幕上】,导演Zog和电影投资人在观看。
此处可知:小女孩是电影中的存在。
本片出现了第一个“维度”差别:小女孩的线索是本片《真实》中的“影中影”--此处我暂将其命名为《小女孩与蓝色录像带》。
(导演Zog的电影是片中最重要的参照标准,可以说是一条金标准,但即使这样也不是最终唯一的真实,这是看完全片后得出的结论,我以这条结论做参照来反证之前所有发生的事情,这样几乎可以解释绝大多数事件的合理性。
){一个男人(暂称为胡子男)异装成女人(被小女孩看到),他拿着一束花,骂了一个老人。
}胡子男找到了女心理咨询师,原来变女人只是他的一个梦,他对梦里的行为表示不解。
此时本片出现了第二个“维度”:胡子男的梦。
此处可知:小女孩看到了异装的胡子男这件事也是梦中的存在。
可推知:以胡子男为参照系,女孩随父亲打猎是胡子男的一个梦。
又已知:女孩又是电影中的存在。
可推知:以女孩为参照系,胡子男也是电影中的存在。
此时第二“维度:梦事实上已经被打破了。
主线人物关系Bob:电影投资人。
Zog:电影导演,一直在拍小女孩发呆疑惑的镜头,这让Bob很反感。
Jason:电影导演,想拍一部叫做《Wave》的科幻片,讲电视用电波杀死人类,他一直在现实生活中用录音机寻收集痛苦“呻吟”的音效作为电影素材。
下面来说POV人物Jason(POV即Point-of-View,Jason是故事的主要POV角色,即以他的角度来叙述故事走向)Jason为了拍《Wave》一直在用录音机录制各种人呻吟的声音,期间他遇到了胡子男,胡子男的女心理咨询师是Jason的妻子。
至此又出现了第三个“维度”:可知:以胡子男为参照系,Jason和其妻子也都是电影中的角色,他们的行为是被以类似作者上帝的人--导演Zog操控的。
又可知:Jason又和Zog两个导演同时见过电影投资人Bob,这是以“主线人物关系”为参照系的既定前提。
★可推知:两种情况:1、Jason和Zog都是另一个人创造的“维度”(或是电影或是梦)中的人物。
2、Jason既是Zog电影中的人物,又是真实世界中的人物。
此时观众出现了疑惑,到底有几个Jason?
此结果目前不可证,故此推论加了★,我将会在之后影片发展中证明结果,并同时用★作为呼应。
【小女孩对蓝色录像带感兴趣的秘密被胡子男发现,观众此时知道胡子男是女孩学校的督导老师(胡子男身份确认),被打破的第二“维度”与第一“维度”正式对接。
】当女孩说他看到了异装的自己时,督导老师很困惑“自己的梦为什么会被别人知道?
”但观众已经知道了他自己只是Zog电影《小女孩与蓝色录像带》的一个角色,观众看到的只是角色的表演,而演员(督导老师角色的扮演者)其实是自知的,演员与角色是一体的但给现实中的我们造成了一种双重间离,这是本片《真实》玩的一个戏法。
{Jason为了寻求最佳“呻吟”而入魔,梦见自己得了影史最佳呻吟奖},这也是整部片中的一个“小维度”:Jason的获奖梦。
但随即他发现自己的电影《Wave》竟然被别人拍出来了!
(观众也非常疑惑,此时会想:的确可能有两个Jason存在)【Jason发现自己的创意被人提前泄底后焦急的打电话给电影投资人Bob,同时他又看到了吃蓝色录影带的猪!
】但却有另外一个Jason与Bob面谈,此时真的出现了两个Jason!
下面我要解释下为什么前文用了【】、{ }。
【】中的话是Zog的电影《小女孩与蓝色录像带》中发生的事,{ }是梦和幻想中发生的事。
梦是从属与【】的(包括后来小女孩后来被闹铃叫醒的梦),即{ }∈【】,这样两个符号中的事情就都可以解释了,毕竟本片不是像《彗星来了那一夜》那样科幻片中的平行世界,所有发生的事正如本片的片名《真实》一样,都是真的,因为一切都是影中影的情节。
那么此时观众可能会疑惑为什么会有不同的Jason。
已知:符号【】中的看到猪吃蓝色录像带的Jason是电影中的角色(因为片中也给了暗示,如他的腿被女孩的爸爸打伤但并没那么疼,又如:妻子躺在户外的床上这个情节,明显是个拍摄场景)。
可证得★:与投资人Bob面谈和疲于寻找最佳呻吟的Jason是真实的人,而看到Wave光波杀死人类和猪吃蓝色录像带的Jason又是Zog电影中的一个角色!
这个是本片中最大的“维度”,《真实》的导演模糊了POV主角,并以真假无缝对接的方式把他分化为两个“维度”中的角色,再一次欺骗了我们观众。
【最后两个Jason碰面,拿枪的那个是假的角色中的Jason,他在一个外表超现实的医院中,护士为其用了促进睡眠的栓剂,栓剂是要塞到肛门中的,被塞菊的Jason发出了完美的呻吟。
】此时片子最终揭秘!
【小女孩终于播放了蓝色录像带,内容是医院中的Jason发出完美呻吟,小女孩被逗笑了】。
以上同时出现在电影荧幕中,并被在同时场的导演Zog和投资人Bob一同看到。
至此我们也明白了小女孩和拍摄《Wave》的Jason两条线汇合,所有的“维度”都归于Zog的电影。
投资人Bob大赞Zog是天才,他此时明白了Zog一直拍摄小女孩乏味的生活都是在吊胃口为最终的结果做铺垫,Bob之前要求《Wave》中完美呻吟的音效也借由演员Jason以栓塞菊花的表演展现了出来。
在此插一嘴胡子男督导老师的身份:他找到了自己车中的女人衣服这件事也并不是真实的。
已知:【在地下停车场中他看到Jason夫妇相约去看电影,而下一个镜头Jason看电影的情节上面被证实是Zog电影中的戏份】。
那么回推督导老师发现女人衣服这件事同样也是Zog电影中的情节。
又已知:小女孩被督导老师训话并索要蓝色录像带是真实的事。
因为在小女孩的现实世界中(即他被Zog拍摄的戏外世界)督导老师也是确实存在的。
可推知:督导老师既是真实世界中Zog安插在小女孩生活中的一个剧情需要的真实人物,又同时作为演员参演了《小女孩与蓝色录像带》,所以他既是真实的人物又是假的角色人物。
小女孩的真实世界是被Zog拍摄的,小女孩自知的只是着蓝色录像带。
同时Zog又拍摄了小女孩听到了闹铃声,对于观众我们而言这是小女孩的梦,Zog很可能用后期剪辑的方式将这段拍摄下来,小女孩并不知道期间的必然联系。
正如小女孩的名字叫Reality,只有她是片中最真实的人物,她一直被《小女孩与蓝色录影带》吊着胃口,就像我们观众一直被这部《真实》吊胃口一样。
Zog和Jason合谋把各自的两部电影融合在一起。
同时投资人也成了导演的现实中棋子,他对现实中Jason所策划的电影的期待在自己本不看好的Zog的电影中得到满足。
但是!
Zog的电影也不是唯一的,在蓝色录像带的结尾小女孩看到Zog也被拍进去了!
随即Jason在制片人Bob告别,同样的告别发生了两次,其中的细节是第一次Jason被门槛绊到,这也是影中影的内容。
而第二次Jason跨过门槛并欢呼自己成功的情节是他真实的行为。
所以,最终的秘密是:Zog把Jason拍进了电影,但同时Zog也把Jason拍进了电影!
Zog的电影不只是记录女孩的生活,Jason也不是只为了拍Wave(事实上没拿到投资的Jason的电影《Wave》中的情节已经被Zog拍出来了,因为Zog掌握了投资人的钱),Jason目的是记录真实,记录自己践行电影构想的整个过程,Zog则把两人的概念混合拍出了一个包含电影、梦、小女孩生活的悬疑片,两人最终的共同目的是以自己的电影概念打动投资人。
当然片子中也有一些无法被完全解释的有点超现实的情节,这应该是《真实》的导演昆汀·杜飞在对电影的把握和节制上做的不够。
那么有人会问片中那个套着老鼠头套的主持人又是什么作用?
他其实是一个次要POV角色,这个角色总觉得身上奇痒难耐,其实只是一种癔症,他认为的真实在别人眼里只是虚无的存在。
这也是《真实》的导演昆汀·杜飞的意图,即:真实和虚无是难以分辨的,但人生大抵是真实的,所有的虚无只不过是真实玩儿的一个把戏。
昆汀·杜飞成功以真实把观众欺骗了,虚无化了观者的观影体验。
这部电影题材也不新鲜,但他以模糊角色、影中影的套娃式叙事别出心裁的拍摄给大家看。
所以这并不是一部空洞的玩票电影,在烧脑程度上还是有些水准的。
看到这里,你是否会认同我的分析梳理观点?
会不会给此片的评分加一星呢?
类似真实与虚幻不清的电影多为科幻题材,最著名的就属《穆赫兰道》了,还有《盗梦空间》、《异次元骇客》、大卫柯南伯格的《感官游戏》。
博尔赫斯的短篇小说《环形废墟》也是同题材的经典。
另外还有希拉里·普特南提出的假说“缸中之脑”:假如你的大脑脱离了身体,被放在一个容器缸里,由营养液供养并被计算机输入各种感觉,对你来说整个世界还是存在的,但事实上你的身体已经不复存在了,那么你怎么来区分真实与虚幻呢?
最后来说一下本片和中国古文化相关的典故。
看了这部片子的人很容易想到这和庄子的《庄周梦蝶》很像,梦蝶有很多典故名称,如:蝶化庄生、蝴蝶梦、蝶化、蝶为周、周为蝶、漆园蝶、南华蝶、枕蝶、蝶入枕、蘧蘧梦、梦蘧蘧、梦栩栩、栩栩蘧蘧、蘧蘧栩栩等。
同时《列子》中也曾记载了一个叫《蕉鹿梦》的故事,是庄周梦蝶的加强版,也很烧脑混乱:郑国的樵夫A打死了一只鹿并用芭蕉叶覆盖,他又怕人分鹿又因得鹿而狂喜反而忘记了藏鹿的地方,并进而以为这是一场梦,于是一边把这件事编成山歌唱出来一边走路回家。
此事被樵夫B听见并按照歌中的线索得到了鹿,樵夫B的妻子也疑惑认为樵夫A梦中的事竟然真的让樵夫B找了鹿,这太不可思议了,进而认为这也是樵夫B做的梦。
樵夫B说不管怎样,我得到了鹿是真实的啊。
樵夫A回到家里不甘心失鹿,也许是因为日有所思,竟然梦到了拿走鹿的樵夫B,二人理论到官府。
法官对樵夫A说:“你真的得到鹿,却以为是做梦,真的做梦却找到了鹿。
樵夫B以为你是真的做梦却得到了鹿,而他妻子说是他梦中得了别人的鹿,不算拿别人的鹿(此处逻辑很拗口)。
到底是怎么回事我也搞不清,现在只有一只鹿,你们俩就平分吧。
”后来世人用《蕉鹿梦》比喻虚幻迷离、得失无常。
Réalité is a film exploring the ambiguous boundaries between reality and imagination including illusion, dream, and film. There are several parallel story lines going on and gradually these stories link up with each other. A host of a cooking TV program keeps scratching rashes that don’t exist; A cameraman of this program seeks the perfect “groan with pain” in order to get investment for his first movie; A girl sees a video tape coming out of a wild boar but no one believes her. These story lines intertwine as the characters also take a part in each other’s story. The plot flows in such an absurd way that it is very amusing to see the characters being serious. The director sets several riddles in this film to arouse the audience’s curiosity. The audience become more and more absorbed in this fabricated world as approaching the truth. The ending is astonishing and sends chills down the audience’s spine. This film reminds me of the Penrose stairs. Just like the Penrose stairs, the story lines in this film are in a continuous loop. Each part of the plot is acceptable but as a whole, is illogical. This inconsistency makes the film obscure like a maze, and the audience often get lost in it. That is exactly what the director is aiming at. He wants people to be unable to identify which part is illusory and which part is real. The disconcerting background music also distributes to this purpose. I noticed that one scene was played again after the truth is revealed. In that scene, the investor introduces a director to the cameraman and aspirant director while watching him receding from a distance. That director used to direct documentaries and now is making his first movie. This scene is of such high importance to be repeated because it leaves a key clue to the truth. Documentaries are the true picture of real life and people act in their own will in documentaries. Conversely, films are made up and characters in films are arranged by the director. At the end of Réalité, it turns out that the life of the cameraman is recorded on the video type that little girl itches to watch and the life of the girl is the content of the director’s film. These characters behave voluntarily in their life yet at the same time their destiny is controlled by the director. This director breaks the obstacles between documentaries and films, reflecting the theme of blurry demarcation between reality and illusion.
3.4 完全没看懂!有些设定还是有趣w
尼玛罗珊娜出现了多达两分钟,感动哭
杜飞飞飞
这个好玩
欧shit!
没有什么是真正的真实
套娃做梦首尾相连变电影,导演真是个抽象鬼才………票没白买,这片就应该在小电影院里放,那种意识到自己作为观众已经变成导演play中的一环并不得不play下去的感觉挺有意思 北京法文中心
8.4分左右。太秀了吧,如果说今敏是在视觉上将梦可视化,那么本片就是在叙事上还原了梦境。而且这种高密度的牵扯,居然在影片十分钟后一直保持,甚至源源不断给出一个个诡谲的镜头角度,实在是太好了。
戏中戏交织现实与梦境,套嵌结构上再发展平行世界,全片脑洞开到荼蘼之后可谓是逻辑黑洞亦或是叙事死结,很难用既定的标准来做出评价,倘若片子不讨你喜的话便是形式至上的故弄玄虚。当然片子最牛的是不留痕迹将你催眠其中,故事和思维崩坏的让你毫无准备
也许人的内心都曾有过这样那样的小剧场,觉得事情的发展可以是不同的结果,甚至是愿意生活在那样的平行世界中。真实和虚幻从来都只是一墙之隔,有时候你所看到的并非是绝对的真实,甚至有些时候真实也是不必刻意去追求的。有时候挺想让脑子里真正放空,只去想那些只关乎自己的事情,可以把一切别的事情都抛诸脑后。虽然知道胡思乱想并没有用,但也一直愿意如此,灵感的火花也都是从这里开始的,人类的智慧也是。
我表示我看不懂啊,但是又觉得是一个很高级的片子啊~
你能看懂,这个俄罗斯套娃么?
#71st Venice#地平线 电影 现实与梦境
正如电影的无法解释,看者也无法评价。银幕内外的现实与虚幻,梦境里外的真相与假象,大脑内外的真实与幻觉,一部被太多层次包裹的,难以触及真实内核的极致烧脑的电影。一层一层拼接传递,见不到底,也分不清真。打破时空的界限,创造时间的轮回,调转真实与虚幻,以及,在静止的镜头之下触发了戏谑荒诞的魔力。
没看懂,想尝试去看懂,到最后直接放弃了。等以后再找个机会仔细研究吧。
嗯,也不是特别精彩吧。
Ah, Mr. Oizo, you've done it again! At least that's your best movie so far, much more convincing & complex than Rubber & Wrong, from all perspectives. I really doubt that there is a logic interpretation that holds from beg till end, but that's the exact point & aim: MIND FUCKING.
什么鬼....智商完全不够用了
有点烦这种过度卖弄的片子
它既不是一场大卫·林奇式的梦魇,也不是一出布努埃尔式的幻想,而是一次令观众浑然不觉的催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