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琴师电影主色调:落叶黄,皮衣棕,墨绿色等低纯度低明度色调,显示男主内心的阴郁。
主要场景不是在夜晚,就是在酒吧,或者家里,整体暗淡深沉,只有电影尾声时拉开窗帘,才出现了明亮的天空,充足的阳光。
男主有家族遗传史。
主要蒙太奇手法:接受声音,产生大脑拟像,来虚拟周围的环境,一组大脑图像蒙太奇和脸部特写相互穿插。
从儿童时期视力正常到致盲,(儿时半盲为彩色虚焦,后期转为黑白)头脑中的影像也是一种回忆+想象。
如我们在一个安静的电影院看电影时,听到了边上女生抿嘴唇的声音,就可以出现她的神情。
被搭档拒绝后开始黑化琴键与色彩,音符转换成色彩,节奏转换运动图像。
影片中钢琴曲分两种,即兴的jazz和有谱子的乐曲,jazzing的时候是在用音乐来写,写自己的生活,自己的感受,通过这种流动的情感之河的写产生新的感受,感受与音乐同时绵延,生成新的自我。
(摄影笔理论)。
在失落的生活中,通过这种写,来体现一种存在。
电影中出现的男主邀请流浪汉去他家听演奏,这个安排很有意思。
因为大家都把音乐当成了追求名利的东西,而只有那流浪汉,才表现出了对音乐最原始的爱,没有杂念,只有热爱。
米耶特因为童年被抛弃的经历和创伤,后来总不自觉地重复这种经历、无意识地折腾让身边的人离开自己:爱苏莎而不得,太用力也抓不住;迁怒于朋友,让朋友也离去;用酒精麻痹自己,不认真对待他立身之本的音乐。
在他与自己和解或意识到自毁倾向之前,这一切的发生又不可避免。
最后他去见了同样命运致盲的父亲,他恨父亲又下不了手掐他,看到父亲关注他在报纸上的消息,感受到了爱,终于放过自己与自己和父亲和解。
在他与自己和解之后,终于能去爱,去追回玛塔。
可惜幸福太短暂。
他不是坠楼,是去云游去了 我觉得这部影片会让我想起另一部影片《海上钢琴师》。
不同的是《海上钢琴师》有着明确的故事线,这部片更像是碎片化的故事。
说实话,这是一部很容易共情的影片,虽然就一个多小时,但是容易与主演共情,看着看着仿佛真的体会到主人公的情绪。
里面英文歌曲《月亮河》让人联想到奥黛丽赫本的《蒂芙尼的早餐》。
如果说《海上钢琴师》是看完后怅然若失,那么这部片是一种悲伤。
1900最起码还有一个挚友,男主拥有的最终都失去了,朋友搭档爱人,一个也没有理解他,最终理解他的却是一个流浪汉。
《海上钢琴师》与《盲琴师》的一个重要线索就是爵士乐,也许爵士乐真的是20 世纪的一个光辉记忆吧。
看完盲琴师给我的感觉并不是“残疾人的悲哀”,而是“天才的孤独”。
我沉浸式的看完了米耶特从童年到成年的天才的一生。
他是悲惨的、孤独的、矛盾的、敏感的、崛起的、傲慢的、没落的… 他渴望家庭,然而就像他说的:“我不想把话说的太满,这一切都没有想象中的容易。
”家人的抛弃、朋友的离开、爱人的代沟…美好总是伴随着每一次的“关门”离他而去。
影片的画面和音乐处理的很好。
艺术的美体现到每一帧。
无论是以人物视角为拍摄角度、还是他画面、颜色搭配等都非常舒适。
柔和细腻的旋律、低沉的音乐、力量傲慢的琴声、自由的音乐还是盲人被放大的紧张烦躁的噪音处理的适当。
快慢相称的画面和音乐伴随着人物的一生张弛有度的推动了电影的进度。
影片中的细节是我最喜欢的地方。
每一次米耶特紧张不安时的肢体语言、每一次的关门、童年记忆画面的重现等…都能体现这部影片的细腻和用心 看完盲琴师给我的感觉并不是“残疾人的悲哀”,而是“天才的孤独”。
我沉浸式的看完了米耶特从童年到成年的天才的一生。
他是悲惨的、孤独的、矛盾的、敏感的、崛起的、傲慢的、没落的… 他渴望家庭,然而就像他说的:“我不想把话说的太满,这一切都没有想象中的容易。
”家人的抛弃、朋友的离开、爱人的代沟…美好总是伴随着每一次的“关门”离他而去。
影片的画面和音乐处理的很好。
艺术的美体现到每一帧。
无论是以人物视角为拍摄角度、还是他画面、颜色搭配等都非常舒适。
柔和细腻的旋律、低沉的音乐、力量傲慢的琴声、自由的音乐还是盲人被放大的紧张烦躁的噪音处理的适当。
快慢相称的画面和音乐伴随着人物的一生张弛有度的推动了电影的进度。
影片中的细节是我最喜欢的地方。
每一次米耶特紧张不安时的肢体语言、每一次的关门、童年记忆画面的重现等…都能体现这部影片的细腻和用心。
对同时喜欢肖邦和爵士乐的人来说,这部电影是一场音乐盛宴。
庆幸能现场感受音效,尽管为此跑到十几公里外的电影院(排场太少)。
开场后的男主米耶特在波兰比赛现场演奏肖邦革命练习曲(网易云可搜到电影原声:Etiuda Rewolucyjna Op.10 No.12),一曲震住全场。
跌宕起伏的旋律充分展现了男主内心的各种能量激荡,听得我泪流满面。
那些对音乐的热爱与狂喜,对坎坷命运的不满与反抗,被父母抛弃的自卑与痛苦。
不懂音乐的朋友说,即使听不懂音乐,也能听出其中翻滚不息的情绪 。
电影采用的插叙和倒叙手法并不影响故事线的完整,反而让观众从片段和细节中更好地理解男主的行为、动机以及心理变化。
这些细腻而人性化的细节处理使观众更容易共情他短暂的一生。
电影中穿插自如的盲人视角镜头(缩小的视觉范围和黑白色彩)、盲人角度的敏锐听觉(旁人议论纷纷的低语和刺耳的关门声等)、以及各种相互呼应的细节隐喻(低下布满汗水的额头和颤抖着弹琴状的手),让人赞叹不愧是获得了多项国际大奖的电影。
男演员本身的帅气全然不见,只剩男主随性邋遢的外表及佝偻瘦弱的身形;即使被盲人墨镜遮盖住眼睛,仍能将男主情绪和心理活动表现的淋漓尽致,不愧是波兰国宝级男演员。
盲琴师也非自小失明,而是在12岁突发失明。
还好母亲教他用颜色记住音色,后来音乐成了他黑暗世界中的唯一色彩。
米耶特是幸运的。
一路上有启发他演奏要从心的恩师,帮助他工作生活的朋友,从他在餐馆演奏时挖掘他并十分欣赏他的经纪人,迁就他古怪脾性的合作伙伴,还有在琴技对决后与他惺惺相惜的钢琴大师,一切都让他在早年音乐道路上顺利前行,在欧洲名声大振。
米耶特是孤独的。
当天才沉浸于音乐被点燃的狂喜,身边人却流连于世俗之乐。
当他写出新作品兴冲冲地找心爱之人与合作伙伴分享,竟无人应邀。
此时竟只有楼下的酒鬼流浪汉愿意聆听他的作品并为他鼓掌。
离开了爱人朋友,事业生活无人相助,不愿拄拐的他连下楼出门都无法完成,十分无助而孤独。
也想过,如果他不是那么孤傲倔强、不愿低头迁就,实则骨子里因为失明而自卑、拒人于千里之外,他会不会东山再起、或者至少平凡安定地生活下去。
然而,米耶特似是在重复童年的悲剧,不断自证预言:因为失明而被他人看低嘲弄,被重要的人甚至整个世界抛弃。
无法跳出悲剧循环的米耶特证实了一句话:有的人用一生来治愈童年。
电影中数次出现“关上的门”的镜头,对应了男主被生命中重要女性拒绝或抛弃的时间节点。
失明后被母亲送给修道院;表达了想走爵士钢琴道路的意愿后,一心培养他成为古典肖邦界大师的恩师失望地离开;说话结巴但歌唱一流的金发美女歌手,与他合作后被他一手捧红,然落花有意流水无情,拒绝了他的求爱;平凡善良的女侍员马塔,受不了失意的他终日酗酒与流浪汉为伍,也离开了他。
一次次的“被拒绝和抛弃”仿佛都是童年被母亲抛弃的历史重现。
影中最惊悚而令人难过的画面莫过于躺在马厩地上的童年米耶特。
由于医治男主无效,家里负担过重,一向温柔的父亲竟将重病无力的男主放在马厩里,用力抽打马匹企图让发狂的马踩死男主。
在马匹慌乱的脚步下,极致惊恐却无力动弹的小男孩流下了痛苦的泪水:想杀死无助弱小的他的竟是至亲。
以至于父亲临终前伸手触碰男主,男主起初是抗拒的。
身体的闪躲表达了拒绝,手指像弹琴一样摆动是在企图缓解心中的矛盾不安。
这段历史反映在他和亲近的身边人的相处模式中:不相信自己会一直被对方善待。
结尾有点突然:明明已经与父亲和解了,追回了女友,重新回到公众目光中,一切似乎都在向好,为何还会在窗台一跃而下?
究竟是自杀,还是失足坠落?
若只是失足,可惜了一位音乐天才。
有见网友评论,一切的向好只是男主想象出来的,现实并没有与男主“和解”,所以他自杀了。
我认为还有一种可能。
即男主在人生矛盾中选择了第三条路,就是直接离开。
第一个矛盾,女友马塔期望他接受手术治疗恢复视力一起过上正常生活,而他不愿因治愈视力而失去傲人的听力;第二个矛盾,他渴望在舞台上发光发亮,但他孤傲古怪的个性赶走了好友、经纪人及合作伙伴,导致工作机会不再。
深陷悲剧循环的他对未来没有乐观的期望,选择站在窗台上拥抱自由的天空,或想以此得到他想要的一切——无论是音乐,还是亲情和爱情。
第一次他站上窗台,是为了从他人手中换来“一听钟情”的爵士黑胶唱片;第二次站上窗台,是为了得到他单相思的女人的关注。
片尾他的流浪汉好友说,米耶特是去云游了。
至于为什么接受传统古典乐训练的米耶特会喜欢自由的爵士?
说到底,是对自由灵魂的表达及对自在生活的渴望。
此处童年的经历再次起作用。
男主对修道院除了有温暖回忆(修女对小男孩的关爱:“我们修女是不能结婚的…但如果可以选择,我一定会选勇敢的小米耶特”),还有厌恶。
修道院对童年米耶特来说,是母亲抛弃他的地点,而且是克制压抑的代表。
对只许弹奏传统古典乐的修道院的最好反抗,就是弹奏自由奔放的爵士乐。
愿天才们都能施展才华,平安长寿。
是一个不怎么适合大屏幕、尤其是和朋友一起去看电影的话、特别是你邀请对方去看的那种情况的电影…我会一直在意我的朋友是不是觉得无聊…也许这是剪辑上的一些小小缺陷 也可能是我太久没有在电影院看传记电影的缘故。
但的确是我最爱的孤独天才故事好喜欢坠楼的拍摄手法最后的告别…好多看起来体面的正常人都在回忆不舍与后悔我印象深刻的是两个人。
那个唱着月亮河叼着烟的酷女孩说了三次爱:…爱过、不不没爱过、…是,没爱过那个只会一指禅的老爷爷说:他没有坠楼,他只是去云游了。
站在医院窗边听钢琴曲的漂亮小男孩,他的父母在身后听医生为儿子的双眼宣判死刑。
为了一张唱片跳上大学宿舍窗台的少年为了远去的缪斯在异国的窗台发酒疯的男人为了看见世界所以从那个小小的家跳到天空里的天才无数次关上的门 把自己扔到马厩的父亲看不见的世界 不断离开的朋友与爱人 手下的黑白琴键组成了天才的混沌一生这么多镜头里面,我作为一个普通人最能共情的,是在父亲弥留之际,兄弟两人坐在从前农舍的椅子上吃李子的画面,就好像从前的小小米耶特和带着他用音乐演奏颜色的母亲那样。
作为农夫的弟弟,有些粗犷地吃着李子,唤身边孤独的人“哥哥”,本能地夸他的音乐多么厉害,即使是弟弟第一天听说爵士这个词。
米耶特在旁边笑得开怀。
影片的音乐表现镜头语言都非常绝妙。
唯一遗憾的是这个破电影院竟然在装修…一边钻头一边爵士的体验也可谓绝无仅有🚬
只看米耶特弹琴时的神态,你可能以为那是一个疯子,正沉浸在一些世人无法理解的狂举里。
而在他看来,自己的音乐被人听到,使人感动,不止是荣耀成就,更是一种巨大的麻醉,让他暂时忘记这个世界过去和将来要加诸在他身上的所有伤害。
身为享誉波兰乃至当时整个西方世界的钢琴爵士演奏家,米耶特的内心是充满不安全感的,这很大程度因为他是个盲人。
我们不会忘记成名后的他独自坐在酒吧里,请求在打烊前再来上一杯酒,努力不在语气里暴露乞求。
也不会忘记闹翻后他被女友抛在街头,多高的才华,多大的成就,这一刻也要无比尴尬地高声求助。
剥开他钢琴神童、音乐奇才的皮囊,里面是个小孩,孤立无助且遍体鳞伤。
自从童年开始视力衰退的那一刻,他就注定会明白一件许多人也许永远无法领会的事,那就是快乐是短暂的。
他曾经悲观地以为快乐会随着视力不断流失,直到永远失去,却不料有一天摸到钢琴的黑白键让他如获新生。
电影并没有高光他在某一刻被那种悦动所救赎,他被爵士乐的即兴魅力所俘获也没有浓墨重彩,这实在是一种很聪明的做法。
商业电影喜欢把一个灵机大做文章,但真正的救赎往往是悄然而至的,就像那些最自然而然的爱情故事,不知不觉你发现自己被某个东西抓住了,然后就变得欲罢不能。
那些经历塑造了他的天才之路,也让他变得难以与人相处徘徊失控边缘,情商这种东西在他身上微不足道,那是因为他体内被厄命滋养的魔鬼如此强大。
他时而像孩子一样笑着,摆出一副高深的样子说些俏皮话,但心里认定接近他的人终于会厌倦他,就像他终于也会厌倦这些凡俗。
他乐此不疲地玩那个把戏:其实我看得见,要替我保守秘密哦。
他的采访感言是我的专辑封面真的蛮好看。
他喜欢用卓绝的听力来表演一些魔术般的小奇迹,让观者短时间陷入一种真真假假的猜疑中,然后争分夺秒地笑一笑,因为那种以假乱真如此脆弱易逝。
电影开头就是成年的米耶特,然后不断穿插回溯他的童年,于是我们开始原谅他怪异绝伦的处世方式,毕竟很少有人可以在经受那些之后仍然显得“正常”。
尤其是来自父亲的巨大伤害,放在电影的后半程才托出,相比之下他的任意妄为显得那么人畜无害。
只是再真诚的友情爱情和理解襄助,再多的自嘲玩笑和烂醉如泥,再危险的窗台行走和离经叛道,都不足以对抗内心的波澜。
只有音乐可以。
当他发现即兴爵士乐的美妙,当他见到启蒙导师时欣喜如狂求签名,当他全神贯注推敲每一个音符,当他手指翩翩起舞摇头晃脑如痴如醉地敲击键盘。
他的音乐字典里早就撕掉了跟妥协有关的所有字眼。
对伴奏近乎变态的高要求,对亲近的人恶语相向,把阻止他弹奏的人揍翻,在状态欠佳时起身离场,为了听力不惜放弃终于有救的眼睛,这一切都是发自本能不需犹豫的,因为但凡少一分就不是完美不够入神,就体验不到那种稀缺的快乐。
我们终于可以理解他演奏时歇斯底里似的狂迷。
感官爆炸堆酿出的快乐在荡开,虽然短暂但足够强烈,在他的心灵孤岛边筑起了高高的围墙,把过去和未来的黑暗都阻隔在外。
只有真正绝望过的人才能彻底沉浸在这样稍纵即逝的快乐里,再恶劣的过去,再不确定的未来,都无法侵蚀那一刻的畅快淋漓。
没有那样的快乐时常清洗灵魂,他的生命难以为继。
父子告别那个段落本来有一种二次伤害的哀伤,但父亲临终前的絮叨却传出了另一种况味:你是长子,要没有失明本该继承农场的。
突然在米耶特的心里,那些遥远的噩梦和伤害变成了一种更为复杂的宿命因缘,让他可以站在聚光灯下闪耀,而不是变成一个晒太阳嚼李子朝天吐核的庸人。
庸人自然也没有什么不好,但艺术的殿堂里会少一道明亮的弧光,我们的银幕上也不会有这两小时的华彩。
写艺术天才的电影很容易也善于挥洒传奇,譬如题材相近的《海上钢琴师》那样极致的浪漫主义,狂收狂放,让人情绪大起大落。
而这片总是慢慢吸进一口气,很辛苦地憋住不吐出来,譬如爱情仿佛来了,又在一些争吵后分道扬镳,譬如像是自暴自弃了,接着又突然振作了起来,譬如那个晴天霹雳一样的结局。
就连那场暴雨梨花般的斗琴也是点到为止,没有胜负和掌声,直接切到了酒吧里:我的手还在抖呢。
这样的处理当然没有励志鸡汤豪灌的爽,但看得越久就越有一种惊心动魄的真实。
这个电影开头我以为会是乏味的,结果却兴致勃勃守到了最后,还满怀兴趣去了解音乐家的生平,听一听他的作品。
一个英年早逝的天才没有被拍得绚烂壮怀,这种跟惯例的背道而驰有一种别样的魅力,反而让我们可以贴得他更近一点,听见天才的心跳。
喜欢电影和音乐的朋友一定要去看看《盲琴师》,喜欢作家型导演的片子更要去看看❗它的叙事结构,镜头语言太强太妙了,每个镜头都是那么用心和讲究,但完全不是为了炫技,都是为讲述而服务🥺而且给我一种强烈的看文字叙事的感觉,上一次给我这种感觉是意剧《我的天才女友》,当然我觉得《天才女友》那种特有的文字细腻感无人能敌了。
但《盲琴师》的编排构架让我有种散文和小说的结合,而不那么像传记电影了。
各种插叙闪回和时间线的跳跃,但形散神不散,每次转折都有关联和指向性。
塑造男主和剖析男主时又像小说构架,从开头到结尾像是绕了一个圈,又回到了原点,指向童年。
中途一度想导演和编剧这么默契吗?!
一看到结尾导演编剧是一个人,瞬间就懂了😭这个电影代入感太强,明明一点都不煽情也没那么激烈,我和朋友都泪目了好几次。
在第一次登上舞台,男主有种压抑又狠命挣扎冲破的情感挥洒在他的音乐里,我莫名共情了,第一次流泪。
他小时候在马蹄下的惊恐和痛心,我替他委屈得不行,哭得稀里哗啦。
男主真的是个痴人,音乐是他的生命之火,他的全部,他好的坏的都是因为音乐而起。
过于纯粹的灵魂,一到音乐,很多时候就像个孩子。
🙁谢谢导演的温柔和尊重,在最后给男主的结局一种浪漫化的处理,“他只是云游去了。
”,主观镜头下落后又缓缓升起。
没有去揣测他坠楼时的想法和心理,我觉得不管哪种揣测对当事人都很不公平,莫名代入了类似的经历的哥哥,现在的人还对张国荣的坠楼心理各种解读,作为粉丝真的心里不舒服。
真的好喜欢这部片子,都去看看吧,要不是机缘巧合就错过了,完全没看到人安利!
😭😭
这是导演马切伊·佩普日察与大卫·奥格尼克的再度合作,横扫电影节16项提名,8项大奖。
导演还是一贯改编真人真事,大卫上次与之合作《生命如此美好》完美演绎残障人士广受好评,这次又打算挑战自己,接下这部影片里盲人主人公的角色。
作为关于钢琴的电影,它不像《钢琴家》讲述主人公因为钢琴而换回一条命的悲情故事,也不像《海上钢琴师》讲述主人公与钢琴结缘的传奇故事,更不像《调音师》讲述主人公遭遇出其不意经历的悬疑故事,而是讲述波兰原型人物盲人钢琴师米耶特·卡什的真实经历。
他不屈不挠,勇敢对抗不公命运,具有教育意义,展现了视听盛宴。
影片大量刻画主人公人生经历,并没有用顺叙倒叙,而是用闪现的方式,通过剧作中打乱时序的方式前后排列在一起,在演奏开始前或结束后加上几段美好的回忆或悲惨的经历。
“华沙爵士狂欢节”1967国际爵士音乐节这是他来到华沙的第一次表演,他紧张的不断擦去手上的汗,鼓励自己“反正不认识我”,台下“他是谁?
是不是喝多了?
”“站都站不稳,看他这副德行”等不解和嘲笑,对他来说多么刺耳,这也是导演匠心所在,意在提现盲人易紧张,听力敏锐,四肢不协调等群体特征,也完美塑造了其疯子与天才的融合体,还没开始弹奏便插叙了发生在1956年拉斯基盲童学校的故事,几个失明的孩子在踢足球,小米耶特是守门员,他通过敏锐的听力推测球踢过来的大体位置一纵一跃守下了这个球,镜头又转到修女照顾他的情景,为后来母亲送他去福利院交给修女抚养做了铺垫,他开口问失明原因,导演设置悬念再给后面父亲年老双目失明是遗传病做了铺垫。
镜头又转到修女第一次给小米耶特使用盲杖,他走了几步便扔了盲杖,他硬气,不接受自己将失明的悲惨命运。
1966在科拉克夫酒吧里弹钢琴大吃大喝的人们不懂爵士,也不懂米耶特,认为他是疯子,他把骂骂咧咧的经理的头按在琴键上继续自己的演奏,他热爱钢琴,他也只会钢琴。
幸好他的才华被马里安·瓦斯基波兰爵士乐协会副主席发现,推荐他去华沙弹奏。
1966到了华沙演奏钢琴他们照着马里安说的来到了华沙表演,有了经济收入,经纪人给一直用没插电的电子琴练习的米耶特送了钢琴,他感激的抱住了他。
经纪人与米耶特身边冷嘲热讽的人起鲜明对比,这也为这部影片填了一点暖色。
1967创作《风暴将至》演奏过程中插叙了小米耶特在学校弹奏钢琴,头上放着书,时刻提醒弹钢琴得挺直腰板优雅弹奏,他弹着弹着逐渐放开自我,丢掉了头上的书,周围的世界非但没有因为他是盲人并遭遇了不幸惨事而对其抱以同情或伸出援手,反而投之以嘲笑鄙夷。
镜头又拉回舞台,他弹奏完曲目酣畅淋漓,不断喘着气,此时无声胜有声,迎来了沉默后的掌声,马里安激动的抱住他,因为米耶特彻底征服了华沙 ,从此一战成名。
达诺维奇演奏终场《搭乘A号列车》结束后米耶特以“喜欢这个琴音色”的借口走到舞台中央,弹奏了自己的版本,原本以为结束的观众陆陆续续离场,可听见钢琴再次被弹起是米耶特在弹奏,他们又回来坐到位置上,他惊艳了所有人,所有人都爱上了他的表演。
1963克拉克夫音乐学院教授是米耶特的启蒙老师,他告诉她“技巧重要但更重要的心”告诉他“忘记琴键,摆脱束缚,放飞心灵”告诉他伟大钢琴家和传奇的区别,即心。
如《心灵奇旅》中所说的“忘我之境”,人类特别专注的时候到达精神世界与物质世界的交界处,镜头又转到米耶特为了得到他的启蒙钢琴家《德比的华尔兹——比尔·埃文斯三重奏》的唱片第一次站上窗台,感受微风吹过没有任何束缚的自由。
接着他又开始在三位评师前弹奏钢琴,他犯了错,教授很失望“你有赢下肖邦国际钢琴赛的实力,浪费自己的才能别人都会离开你”因为他有钢琴的天赋别人才会接近他,他除了钢琴一无所有,私下生活还得靠朋友照顾,这让他认识到“世界上没有后悔药”的道理。
1969蒙特勒爵士音乐节 他为了纪念波兰钢琴家进行了纪念克里斯托弗·柯梅达的三重奏, 原本第二名的他被第一名公然宣称 “我这辈子也谈不成他那样子”便成为冠军。
米耶特见到了启蒙钢琴家比尔·埃文斯无比兴奋,他也看中米耶特才华推荐他去纽约。
巴黎卡美洛俱乐部《暴风将至》三重奏1956扎莫希奇郊区安东尼沃卡演奏过程中插叙了完全失明之前家人带他去检查眼睛,医生说“三个月前来还可保视力”母亲悲痛欲绝,去福利院签订契约书把小米耶特交给修女照顾,永远记得依稀看见的被爱的人抛弃后紧闭的房门。
1971创作《错觉》米耶特桀骜不驯,性格傲慢,再加上他特殊情况,很难与异性建立关系。
他认识了金发碧眼的苏莎,他很在意搭档的形象,虽然他自己看不见,但别人看得见,他需要脸面,和对得起观众的搭档合作,他想要与之建立关系,苏莎不想要打破彼此关系冷酷拒绝,自己捧红的歌星不再和他合作,在他价值观里,搭档比爱人更重要,伤心欲绝的他再次走上窗台,这时电影主题才慢慢浮出水面,即孤独。
他害怕孤独,黑漆漆的世界里他不想一个人。
他又被爱的人抛弃了,闪现小时母亲背弃他时紧闭的房门。
与波丹·达诺维奇艺术家现场直播《快乐拟云雀》两人出色的演奏让人心潮澎拜,他不是在弹奏钢琴,而是驾驭钢琴,钢琴是他全部,是他人生的意义。
镜头转到他终于创作出了《昔日重现》,他想找人帮他听听看,但是没有人愿意陪他,他再次感到孤独。
1972华沙总是拆散乐队三重奏米耶特开始变得不修边幅,邋里邋遢,暴躁无常,他再次拆散了乐队,玛塔也抛弃了他,他又被爱的人背弃了,小时母亲走后紧闭的房门再次闪现个人作品《昔日重现》演奏他在弹奏开始前忘记曲调,记起来后又弹到一半自己走了,这也造成了之后海布利达俱乐部取消签约,害怕他再次次弹到一半走开。
接着又插叙全影片最悲痛的情节,把这悲剧情感具象提现,父亲狠心把他带入马厩打算将其解决以绝后患,小米耶特看见马的眼睛,也是隐喻这匹马具有灵性,不断跳跃在小米耶特身体旁,其实父亲也是出于无奈,他一心想让长儿子米耶特长大后继承农场,这也是他们整个家庭的局限性。
如《搏击俱乐部》中泰勒·德顿所说“父亲是上帝的化身,父亲都不要你了,更何况是上帝”。
米耶特是“被上帝抛弃的孩子”。
1973独奏《伊卡洛斯》米耶特演奏完这首节奏平缓的最后一个作品,如伊米所说“他没有坠楼,他是云游了”。
导演并没有简单粗暴拍摄米耶特坠楼后悲惨景象,而用跟随镜头拍摄米耶特第三次走上窗台,用纵深镜头以第一人称拍下从窗台到楼下的情景。
前两次都只是想简单放飞一下自己而总是有很多人进行阻止,而这次没有人再阻止他,他一直在治愈自己童年,对抗自己不公的命运,他觉得自己弹不动了,不想再被抛弃和孤独下去,便离开了人世,结束了他的29年。
这不影片不仅仅是为了纪念米耶特·卡什,更是为了号召人们对残疾人士多点理解与包容,也是演员大卫·奥格尼克对自己演技的自我突破。
自由高飞,风景如画自幼双眸黯淡,自卑不已伯乐赏千里马,何其感激一曲成名,众人稀奇狂欢过后的孤独落寞,是我还是你曲终人散时的关门响声,无比清晰失明呀失明,让人情感细腻瞎子配口吃啊, 敏感脆弱的神经,不可思议语言不通,但音乐心灵相契镜头前的斗琴,让人化敌为友,惺惺相惜新曲初成的喜悦,无人分享多焦急深爱的金发女郎,将我毫不犹豫地摒弃多年之前有慈母救我于马蹄如今有谁可将我勉励?
状态一落千丈,一片狼藉我不需要你,我不再需要你!
转角遇到的爱,亦失望远离我浑浑噩噩,不知所觅至亲造访,带来消息与父和解,在他弥留之际当我远去,是否有人惋惜?
维也纳和卡梅洛,荣耀在里蒙特勒,留有我的足迹音乐——那是我存在的意义自幼弱时,便拨起涟漪想你,满腔爱意,如花一般铺满地让我告诉你,让我告诉你那纵身一跃,展开的是自由的双翼!
奔向自由
Best movie experience this year.
音乐无国界
SIFF23 第2场 电影时间线故意碎化错乱,还有类似《深夜小狗离奇事件》的神经质的夸张音效。为了Kosz的音乐和电影原声值得五星,六七十年代社会主义的波兰盲人爵士钢琴家,功课做了一半,待空了好好听录音写篇文。29岁坠楼,自杀还是意外?死因成谜。为什么上影节连续两年都有一部坠楼而死的Jazz牛人传记电影,去年是Chet Baker传记电影My foolish heart
波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著名爵士钢琴家米耶特的传记片
爵士相关电影里第二次看到Bill Evans
“他不是坠楼了,他是云游去了。”
欧洲版灵魂歌王
3.5音乐还不错
天赋奇才又天妒奇才。
完成度不算很高的传记电影,只是对我而言,前面胡乱的故事走向,后面又突显艺术家的脾气暴涨,时间就没必要这么长
音效是只有在影院才能享受到的那种,模拟残障人士耳中的声音很绝。完全没有料到是一部基调向下的影片……看完心口发堵……但影片的加分点也正是拍好了后半段逐渐走向灰暗的过程。
SIFF23 wjj选的片子,还蛮好看的,略平淡的人物传记...
全程看得热泪盈眶,身在苦难才能懂得孤独和苦涩。
坐如针毡。
演的挺好,但不愿再看啥性格别扭讨人嫌的天才传记了……
孤独天才的短暂一生,四平八稳的片子。家庭,时代,社会偏见,爱情,战胜种种,以飞升的方式完成自我,超越自我。
爵士钢琴演奏真的太好听了!剧情嘛,稍微有点拖后腿。无限闪回的剪辑太让人混乱了。主演太像牙叔了,性格长相以及对音乐的执拗。孤独地只剩下音乐陪伴,久了也会崩溃。无法忍受不纯粹,于是转身向阳台……
土,非常之土,全是陈词滥调。男主外型塔味浓郁,他一弹琴我就联想【老塔poetic cinema扶额】.jpg(《风信子之恋》男主的造型也是,反正同一种你波精瘦男演员小胡子扮相)。不过趴钢琴上睡着同伴抱到床上和“kiss the ass”段落我有乱想1s,笑到……
孤独的艺术家世界,盲人的脑海中也有画面,只是我们很难了解,一扇扇关闭的门似乎是拒绝他,但并非如此,也许他误解了母亲、伙伴和女友。音乐很棒,叙事有点特别。
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