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9原田真人:《独家新闻》,《日本最长的一天》,《投靠女与出走男》,《记我的母亲》,《神风72小时》。
编剧:9原田真人:导演兼编剧。
原著雫井脩介,《火之粉》,《敬告犯人》,《虛貌》,《踩亂白銀》本人没看过原著,但是查看资料后发现有些情节被舍弃了。
没办法,电影只有123分钟。
演员阵容:10
木村拓哉:大神,《武士的一分》,《HERO》系列,《悠长假期》,《恋爱世纪》,《冰上恋人》。
看完他的作品,能识遍平成一线女优。
二宫和也:《敬启,父亲大人》,《青之炎》,《流星之绊》,《硫磺岛的来信》,《温柔时刻》J家中的演技派之一,岚的节目且看且珍惜。
吉高由里子:《东京白日梦女》,《摇曳的心》,《白色之春》,《神探伽利略 第二季》,《花子与安妮》初见是《时效警察》,真的是粉嫩粉嫩的。
松重丰:《孤独美食家》系列,《Byplayers》系列。
名配角,上司、黑道加吃饭。
摄影/视觉效果/服装:8
片头双重对称的镜头真是太漂亮了。
片中人物的对称。
几个旋转镜头和环绕镜头有些晕。
音乐/主题曲:9富贵晴美:国立音楽大学作曲科首席毕业。
《投靠女与出走男》,《记我的母亲》,《日本最漫长的一天》,《钢琴之森》,《关原之战》土屋玲子:片中最上妻子的扮演者,查到的信息比较少。
擅长的乐器是小提琴、二胡、钢琴、键盘。
总分:45/50这是仅仅本人的打分。
关于现实对照
2010年9月底,大阪地检特搜部王牌检察官前田恒彦指示下属修改软盘数据被日本最高检察院逮捕,这是日本检方人员首次因此嫌疑被捕。
2015年末,琦玉县琦玉市一名16岁少女在一场交通事故中不幸身亡,肇事者为一名80岁的老年男性。
据肇事者供认,事故原因是自己将刹车与油门搞错。
(伏笔)
用高岛进影射安培晋三。
影射安培晋三妻子安倍昭惠与极右翼团体「日本会议」。
2015年4月3日,伊藤诗织与当时TBS的政治部记者并担任该电台驻华盛顿代表山口敬之共进晚餐,就其在美国的就业和工作签证进行咨询。
喝完酒后,被山口敬之送回酒店,她描述到山口敬之对她实行的强奸,但是由于缺乏是否暴力强制性交,而后即使有了证据,山口敬之因与日本首相相交甚密,该诉讼被驳回,至今未成功诉讼。
被指控性侵的山口多次上电视谈到和安倍夫妇的好关系,他还曾为安倍晋三写过书,被称为安倍最信任的记者。
影射与安倍晋三关系深厚的APA集团CEO元谷外志雄。
2017年1月15日,有两名在东京旅行的纽约大学大学生发现APA酒店客房放置的书《理论近现代史学Ⅱ》中存在否认南京大屠杀及慰安妇的内容,该书由元谷外志雄以笔名藤诚志写成,书籍亦在前台出售。
两名大学生制作影片后发布于哔哩哔哩,随后影片转发至新浪微博等网络平台,2天内播放数超过7400万,APA酒店受到部分中韩网民的抵制。
2017年1月17日,APA集团官网发表声明称,书中内容全是事实,不会撤下相关书籍;2017年1月18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发表声明驳斥,南京大屠杀期间欧美驻华外交官在致本国政府的档案中也报告了日军暴行,书中内容是长期以来日本右翼势力企图否认南京大屠杀暴行的一贯论调。
影射安倍晋三的《和平安全法制完善法案》。
关于影片中的最上毅(以下剧透)
塔罗牌里的魔术师,卡片编号1。
一名穿着红色披肩的男子站在摆有权杖、圣杯、宝剑、钱币的桌子后方,一手指向天、一手指向地,头顶有着象征无限大的符号,身边环绕红色玫瑰与白色百合。
正位牌意有擅于社交、资源运用得当、思考敏捷、具有良好的专业技巧,同时也具有开展,开端,以及准备充分的意义;逆位牌意则象征手法粗造、欺骗、才华被埋没有时也提示为不适合发展新的方向,或准备不充足。
敏捷的思考、注重交流的意义特色,在占星术中与代表思考与交通的水星相对,有时也可象征兄弟手足与同侪。
最上毅,人如其名。
同期的聚会,讨论着另一个同期丹野。
有趣的是这个镜头前一个场景是冲野和同期们的聚会。
坐着和站立,门内和门外,检察官和前律师现议员嫌疑人,立场的不同。
对于最上来说,搜查部的那套他太熟悉了。
为了一个女孩背了整整一本书?
已分房而睡的夫妻间对话。
对于名字的敏感度,剪报翻了多少次?
父亲与继女间的对话。
塔罗牌里的审判,卡片编号20。
场景来源于基督教的《启示录(若望默示录)》,天使吹着号角,死者复生。
正位置意义:审判,重生,觉醒,改善,发展,第二次机会。
指纹(前面的报纸)和DNA私下里入手。
一直支持着丹野,向他透露调查官信息和政治局势。
知道丹野死讯后信念崩了。
他要完成自己的审判。
仍执着于审判。
学习枪支使用方法时的紧张。
杀人后的惊慌失措和疲惫。
愚者并没有编号(或作0号又或作22号),是所有塔罗牌的开始,亦代表着塔罗牌的结束,代表着无限的可能性。
正位置意义:自由,不拘一格,追求新奇的梦想,天真烂漫,可能性,想象力,天才。
重回冷静。
即使自己会杀人,却做不到拜托别人去杀人,这是矛盾。
做了这么多,最后还是审判松仓死刑失败,如同片头提及无谋战略的英帕尔战役,这是悲剧。
他已经看透了。
关于正义一切的起点是杀人案,而且是曾经的少年犯再次犯罪。
因为年龄躲过了第一次死刑,因为时效躲过了第二次死刑。
正义是什么?
冲野坚持人不因没犯过的罪而被判刑。
对于已经犯过证据确凿但无法判刑的罪,他无可奈何搁置不管。
而最上的犯罪证据不足,他无可奈何仍尽力追查。
这其实是因时效而存在的矛盾。
纠结于最上的犯罪,放弃了更严重高岛家族的犯罪,这也是矛盾。
个人猜想本人没看过原著,仅根据电影猜想。
最上的生日是8月29日,和由季、冲野一样。
这可以是由季黏他的原因,他钟爱冲野的原因,他热爱背诵名人生日的原因。
而最上和冲野的一体两面,则能更好地表达冲突——他们的不同只是经历和时间。
冲野是最上的过去,最上是冲野的未来。
或许察觉到了这点,冲野才发出了结尾的悲鸣。
最后
冲野被吃定了。
1.感谢所有字幕组和Wikipedia。
2.文中仅个人观点。
3.请点赞,请评论,请转发,请关注,请收藏。
懒惰的公众号
冲着杰尼斯最会演戏的两个人去的,觉得怎么都值回票价。
故事没有想象中那么复杂,或者说本来可以讲得很复杂,却半途担心观众看不到——又或是对自己的业务能力的不自信,最后破罐破摔。
刚看完时笔者还总念叨着半部好戏,这会儿冷静回忆一下,怕是有个三成就不错了。
直接从角色带入,大神饰演的老师傅,出场威风凛凛一身正气,在后辈面前无论讲话行事都滴水不漏。
Nino演的年轻气盛的小徒弟,怀着对老师傅的敬仰走入职场,谨遵教诲处处严格要求自己。
剧情冲突来自一次偶然的案件,老师傅青梅竹马的女同学当年蒙冤死去的元凶重又现身,一下子打破了故事至此的条条框框。
控制不住情绪的老师傅这时候忘记了身为检察官的职业精神,执意想要给老同学报仇。
而一旁的小徒弟显然一副正义使者附身的架势,两方对峙已成定局。
到此其实都十分精彩,看得见的演技跟听得见的卖力都没给各自的咖位跌份。
然后从这以后就开始不知所云了。
首先是卷入其中的政治纠纷,老师傅跟青梅竹马共同的老同学,身居高位的年轻党魁,像是背地里想要协助定罪,后因受贿丑闻败露自杀。
再者是吉高由里子饰演的事物官副手,存在感全来自于演员本身跟诡异的船戏估计是一个角色鸡肋的最直接证明了。
宣番上了娇兰的音尾琢真饰演的痞子角色是最莫名其妙的,到现在笔者也回忆不起来他到底是干啥的。
不晓得原作是怎么把几段跟主线结合起来的,放在成片中就跟把生米混进煮熟的饭里一样,看着不觉得吃着难受。
如果说是篇幅的锅,可以跟前年的《64》一样拆开上下部啊。
笔者不负责任的揣测,可能是为了做足两主演的对手戏,压缩了其他角色的出场时间。
但这样其实也有更好的办法,比如干脆删掉个别的角色或合二为一(甚至合n为一)。
小半个J家粉的笔者也巴不得全程看两个人演,但既然有其他人出场,谁不希望看到更有营养的第七艺术视觉表达,这两个小时过的更舒坦呢。
冲着木村拓哉去的,看完之后又添了几分对他的欣赏。
其实最开始欣赏木村拓哉,主要还是因为他的颜。
棱角分明的脸庞加上阳刚俊朗的气质,令人过目难忘。
后来看他主演的影视作品,觉得他塑造的角色总能深入人心,是个实力派。
后来看他对工作的态度和生活的态度,就很佩服,觉得他是一个很有个人魅力的演员。
而这次在《检察方的罪人》里,木村拓哉饰演的检察官最上毅,以一种气场十足的状态给我们呈现了一个不怒自威且表演细腻的的角色形象,大大增强了影片的质感。
实际上,影片聚焦两位检察官对“正义”的理解:检察官冲野启一郎是一个正义感十足的新人,经过一番历练之后,如愿来到了他最敬仰的前辈最上毅麾下;但在处理一桩谋杀案件时,两人出现了分歧,甚至做法也出现了矛盾,展现出对正义与法理的不同理解。
检察官、师徒关系、卧底、谋杀案件、对正义的不同理解,这些元素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个氛围紧张且戏剧冲突很强的故事,足以给观众带来一番不错的观看体验。
整个主题与其说是在描绘“没有百分百的正义”,不如说是在揭露人性里那些“自己认为的正义往往也是受限于自己的内心困境”,不同的看法源于不同的内心选择。
只是,在复杂多样的人性面前,究竟怎样的正义才算是正确的正义?
看完后去瞄了一眼豆瓣,评分只有7.0,其中还包含着二宫和也和木村拓哉的粉丝吧。
我觉得打低分的一部分是没完全看懂的,还有一部分是懒得弄懂的。
熟悉日本政治的人可能对这部电影有更深的感触。
电影野心很大,应该是加入了读原著小说外自己的理解和联想,草灰蛇线、信息量丰富,营造了一个以小见大的司法事件,多种角度解读都会有收获。
很多关于背景和隐喻在其他影评里已经讲了不少了,参考 《检察方的罪人》细节分析及补足 我就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1、日本的政治生态我希望能扩展开来讲一点,如果没有了解日本政治生态,是无法透彻理解这部电影的。
上世纪第三波民主化浪潮袭来后,东欧剧变,苏联解体,西方政治学家惊呼“历史的终结”。
然后经过波折后,在如此近似于第四波民主化浪潮却在内外交困中把世界推进了民粹化泛右的思潮中。
这期间,美国出了特朗普、英国有约翰逊、法国有玛莉莲娜勒庞、希腊有齐普拉斯、中东有阿拉伯之春、独联体有颜色革命、中国的台湾和香港也未能幸免。
在这段期间内,强势甚至威权主义的政治家成了第三世界国家的政治现象,代表有俄罗斯的普京、土耳其的埃尔多安、印度的莫迪皆是如此。
鉴于乌合之众和威权政治的紧密联系,这些其实都是民粹化世界的一体两面。
然而,我们反观日本,代表政治家居然是安倍晋三,一下子会觉得有点懵圈,此人画风似乎和其他主要国家的政治家风格截然不符。
此人更多像个笑料,在普京、特朗普、奥巴马甚至日本国内都是一脸奴才相。
然而,就是这个人,成了小泉纯一郎后日本最受群众支持的首相,在位时间已经成为日本历史上最长的,打破了自己外叔公佐藤荣作在位的记录。
说起安倍晋三,他是一个妥妥的官N代,明治维新期间日本尽管表面上宣布四民平等,但是职业世袭和政治门阀习惯依旧保留了下来,任何国家的发展都脱离不了自己的历史,看看中东现在的政教合一、印度的种姓制度残留,就知道了非西方国家现代化过程中难免夹带自身传统的“私货”。
安倍晋三的外公岸信介、外叔公佐藤荣作都参与过二战,也都担任过日本首相,父亲安倍晋太郎距离日本首相也只有咫尺之遥。
他们世家出身于山口县(就是维新老区长州藩),这个地方出了吉田松阴、桂小五郎等维新志士,安倍晋三的名字就取自幕末狂飙激进的高杉晋作。
安倍晋三和电影里的高岛家族非常相似,鼓动纵容极右思潮,是日本右翼势力的代表,妻子也加入了秘密宗教组织(葬礼上舞女的隐喻),日本那个APA酒店就是他朋友旗下的(电影中丹野议员跳楼的酒店隐喻),而丹野议员无非就是安倍晋三父亲上位的写照(靠岳父势力、记者出身)。
说到这里,也是为了证明,解读这部电影就不能脱离安倍政府的背景。
近日,安倍晋三经过重重阻碍,组建起了修宪内阁,几乎倾其全力集合了目前所有重要的政治势力,涉及到老中青三代,期望修改和平宪法,让日本成为所谓的“正常国家”。
归根到底,就是要拥有自己的军队,二战后日本沦为美军占领区,在保证天皇的基础上(《菊与刀》功不可没),美国修订了日本的宪法,规定日本只能拥有自卫队。
使日本成为主权残缺的国家,日本也因为要发展经济,岸信介(安倍的外公)接受了《日美安保条约》,允许美军驻扎,大家在新闻里应该听了不少美军奸杀冲绳女学生的事情了,作奸犯科的美军也只是回到美国判个几周甚至几天就放出来了,没有军队的日本连司法主权都没办法获得。
也正因为此,日本尽管经济实力超群,但是得不到西方国家真正的尊重,这也是不少日本首相都会动不动想修改宪法的原因,安倍晋三这次修宪内阁也正是如此。
然而修宪本身的争议性极大,日本是二战发起国,南京大屠杀等是不可忽视的历史罪行,而在美国人看来,轰炸珍珠港代表日本应该承担战争罪责。
加上日本政治家(包括小泉纯一郎和安倍晋三两任首相)不断参拜靖国神社,模糊慰安妇事件,让人不禁怀疑日本到底有没有反思历史、拒绝战争,所以日本拥有军队到底意欲何为,到底是国家的主权争取,还是会威胁亚太地区甚至世界的和平?
这里有一个微妙的地方,就是安倍晋三是不是真的为军国主义招魂?
说起来,安倍晋三外公、外叔公和东条英机、松冈洋右等甲级战犯关系密切,因为近似于临阵倒戈而没有得到清算。
然而安倍晋三也是极右分子吗?
看看他参拜靖国神社、就慰安妇、南京大屠杀上的态度,似乎的确如此,可是我们也可以发现,安倍晋三充其量也就是刺激刺激中韩等东亚邻国,涉及到轰炸珍珠港、广岛长崎原子弹等和美国利益相关的事件,日本是只字不提的。
而安倍晋三打打嘴炮,历史问题说说,领土问题说说,就今年打了一场日韩贸易战,其他没有什么实质性举动。
鉴于日本历代亲中首相的悲惨遭遇 参考 若干年后,中国和日本可不可能成为最铁的盟国,为什么?
- 斯巴达克思的回答 - 知乎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2169932/answer/611023004 包括田中角荣、大平正芳的悲惨结局,特别是小泉纯一郎之后的日本首相,参考回答 若干年后,中国和日本可不可能成为最铁的盟国,为什么?
- 斯巴达克思的回答 - 知乎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2169932/answer/611023004 安倍晋三不得不如履薄冰。
要知道他是小泉纯一郎钦定的接班人,第一次当首相后首次出访的国家就是中国,结果很快被赶下来了,鉴于此,安倍现在的态度更有可能是声东击西,借口针对中国,转移美国注意力,而借机修改宪法,拥有军队,表面上继续成为美国马前卒,其实是想摆脱美国的控制。
回到电影本身,就要说到搅得日本政坛闻之色变的东京地检特搜部,创始人居然是美国的麦克阿瑟,这也预示了东京地检从一开始就是美国插手日本政局的傀儡,任何亲中或反美的日本重要政客均被其搞下台,田中角荣、鸠山由纪夫、小泽一郎等无不例外,参考 关于东京地检特搜部的那些事 | 日本物语 。
而木村拓哉饰演的主角最上就是东京地检的检察官,所以他立场反战很明显。
东京地检本身掺杂着美国利益,美国是不允许地缘位置重要的日本通过军事独立来摆脱控制的。
2、程序正义还是结果正义?
讲清楚背景,我们可以来谈一下电影了。
这部电影的戏剧冲突表面上很明显,就是最上的结果正义和冲野的程序正义之间的冲突,贯穿全片的是“执着于自身正义的检察官终将沦为罪犯。
”一句话。
可以说,这条线非常明晰。
结果,我们看到的是最上为了获得结果正义,私下杀害真正的犯人,嫁祸于杀害自己大学女友、十恶不赦的松仓,最后也是因为人为制造的车祸杀死了松仓,而冲野为了程序正义,不惜违背检察官的身份,想要出庭作证,甚至要向曾经的杀人犯松仓道歉,让双手沾满鲜血、不思悔改的松仓继续留在人间,这两种正义形成了两难,这和以往的类型片不一样,《十二公民》偏向于程序正义,而《东方快车谋杀案》偏向于结果正义,很少像《检察方的罪人》那样陷入两难,这种两难贯穿全剧——丹野盗取资料披露右翼政客的阴谋,使用方法却是违法的即将被逮捕;最上利用诹访部获得枪支,因为两人先辈同样是英帕尔战场的幸存者,因此诹访部很想通过最上了解战争细节,可是,最上祖父在“白骨街道”中领悟了反战思想,最上也是个反战的人,而诹访部呢,他是一个值得玩味的人,从他的酒吧命名为“亲敦江底”以及装潢设计(有作战地图、“日本投降,战争结束”的口号),最上和观众们都意识到了他就是一个怀念二战、崇拜战争的极右翼分子,这明显出乎了最上的预料,这也是松仓无罪释放之后诹访部想继续插手,最上反对的原因,可是诹访部还受他控制吗?
一部车子撞死了松仓,车上下来的正是诹访部的同党,口里嘟囔着骇人的“虎虎虎”,这是轰炸珍珠港的暗号,从这里开始,事情已经脱离了最上的控制,甚至违背了最上所在的东京地检特搜部背后美国的利益,因为军国主义思潮终将会燃烧到亚太国家头上,无一幸免;冲野想阻止最上,他不惜违背检察官的身份,以至于松仓的辩护律师都阻止,最后冲野在最上的别墅与其见面,最上拿出丹野的视频给冲野看,以此告诉冲野,如果抓走了自己,就没办法揭露右翼的阴谋了,这又是矛盾,冲野不放过最上,极右翼势力就会得逞,而放了最上,就不符合自己心目中的正义;反观最上,他一直反战,就把私自杀害的犯人尸体埋在别墅院子里,在这个被称为“塔南旅店”(治愈英帕尔战场上日本士兵的地方)的别墅里,原本的“白骨街道”被自己杀害的人的尸骨代替,这种反战思维诞生地方建立在杀害他人的血腥之上,这又是一种矛盾;放在更大的背景下,丹野议员岳父的高岛集团是极右翼支持者,想让日本拥有军队,甚至发动战争,必然是被安倍晋三政府支持和利用的,东京地检出于对表面上反华的安倍晋三的支持,也对高岛集团“网开一面”,在最上与副部长谈论审讯松仓时,他们右侧有一位女检察官和女副部长在争论一起性侵案,这个是影射臭名昭著的伊藤诗织事件(参考BBC纪录片《东京之耻》),其中东京地检对性侵者的包庇,也就是说,日本政客和东京地检对极右翼势力的纵容利用,为了达到目的真的不会造成更多“日本之耻”吗?
最上喜欢搜集法槌,因为日本没有法槌,片中有意提到了一句——“你知道为什么日本的法官不使用法槌吗?
”“难道不是因为日本特有的法路规定和秩序吗?
”法槌是一锤定音宣布裁决的工具,这是不是影射日本在很多事情上是没有正义的裁决呢?
女主朋友父母冤死的案件(影射和歌山毒咖喱事件)、东京地检里争论的性侵案件、日本作为一个国家不准拥有军队,这不就是没有“法槌”这一代表法官权力的证明吗?
种种矛盾交织在全篇,同样地,最上的矛盾、冲野的矛盾,这不也就是日本右翼政客的困境嘛。
不想借助右翼势力,日本政治很难借机会独立,而借助右翼势力,日本政治真的不会引火烧身吗?
最上要利用诹访部,诹访部却激进地继续杀人;冲野要实现程序正义,却放走了恶棍松仓;最上的祖父在白骨街道中产生了反战思想,要继续揭露高岛集团的战争阴谋,却自己沦为了埋葬白骨的杀人者;冲野要阻止极右翼的战争阴谋,却不得不要选择放过最上一马。
所以故事最后,冲野纠结又绝望地爆发出叫喊,真正印证了片中那句——“没有从来不说谎的人,也没有从来只说真话的人,所以我觉得......并不存在100%的正义。
”回到片中那句核心的线索——“固执于自己的正义、自己的故事情节中的检察官最终会堕落为罪犯。
”执着于杀人犯松仓的最上沦为了罪犯,执着于英帕尔战争的诹访部沦为了罪犯,执着于让日本成为战争国家的高岛集团呢?
无非都是固执于自己的正义、自己的故事情节,正因为此他们不认为自己是错的,而他们是不是都会沦为罪犯呢?
所以在冲野因为矛盾而大喊的时候,最上只是站在被称为“塔南旅店”的别墅上,自信地看着冲野,身处反战思想和结果正义的他相信自己是正确的,而这种自以为是的正义,同样也是可怕的。
法国大革命中的雅各宾派、魏玛共和国后期的纳粹分子、推翻朗诺政权后的波尔布特、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不少中国年轻人、曾经活跃在香港的黑衣暴徒,不都是这种自恃正义、无视法治和道德的结果吗?
3、政客的虚伪和民间的态度本片还反映了一些日本现象。
高岛集团和女儿在丹野议员葬礼上假哭的表现,和最上等人真诚祷告的反差,明明高岛的女儿十分反感丹野的“背叛”,在影片中和丹野出现的送葬舞女是穿白色衣服的,而丹野葬礼上送葬舞女是穿黑衣的,也是一种反差对比。
另外,松仓释放后庆功宴上的政客明显是东京地检的反对者或者是想捞一票政治资本的政客,在欢声笑语地离开庆功宴后政客毫不掩饰对松仓的厌恶。
民间对日本政治的漠不关心。
影片开始时女主角经过的一个场景,有一些人举牌,情愿限制高龄驾驶,并让过路人签字,然而大家都视若无睹,只有女主角签字同意,而故事结束时,也正是一位高龄驾驶者为撞死松仓而顶嘴,民众认为这种事与自己毫不相干,可最终悲剧是会发生自己身边的。
面对高岛等极右翼势力,百姓也是漠然,在冲野和女主追踪最上的时候,情人旅馆前聚集的年轻人就讲起了和平宪法对日本的约束,他们还表达了日本拥有军队的正当性,这是不是也影射了民间部分群体对右翼思潮的支持。
安倍晋三第二次上台后,获得了较高的得票率,然而即使如此,日本实际上的参与投票率也不高,反映了日本不少人对政治的事不关己,而支持安倍的人,以及安倍支持的思潮,真的对日本有益的吗?
成为正常国家这种看似的正义,不会导致“沦为罪犯”般的恶果吗?
而实现这一结果的修宪,看似程序正义,就一定结果正义吗?
最上所代表的东京地检特搜部阻止日本拥有军队,把日本政客随意赶下台的行动,看似是反战的结果正义,程序又真的正义吗?
这种日本政治的两难,也正是最上和冲野的两难,以小见大,最终也只能以二宫和也那般的大吼,阐释这一“无所适从的国家”的愤懑。
其实细细品味这部电影,会发现很多细节和值得思考的地方。
比如最上阻止黑社会私下处置犯罪者,可自己转而私下杀害了犯罪者;被杀害的老人看似无辜,其实是放高利贷的,儿子是凶狠毒辣的黑社会;最上对冲野的提拔,会不会不只是因为欣赏他初生牛犊的风格,而且还有他知道冲野也是一个反战的人,等等。
前天刚看完电影,有什么补充我再来写吧。
改編自雫井脩介小說《檢方的罪人》,《日本最長的一天》原田真人執導的電影《檢察狂人》,增添原著沒有的政治支線,包括二戰期間日本有名「有勇無謀」的英帕爾戰役、日本軍國主義復辟的政治人物等等。
新添的支線反應兩極,原著書迷認為畫蛇添足,搗散了有關「正義」的討論;但亦有觀眾覺得深化了主角貫徹正義的心境,比原著更有力及具有魔性。
無論如何,未熟悉日本時局的觀眾可能會看到一頭霧水,趁機會將網路把近期的政治人物及事件對照的討論整理,才可以看得出原田真人意欲批判的日本現況。
擺明車馬影射安倍夫婦戲中男主角最上毅(木村拓哉)好友丹野和樹(平岳大)的岳父高島進(矢島健一),本身是個有能力成為下屆首相的政治人物,已經有影射日本現任首相安倍晉三之嫌;高島女兒(東風萬智子)被指跟新納粹組織及「世界極右會議」的團體極為接近,就是影射安倍昭惠與極右翼團體「日本會議」。
丹野墜樓前向太太控訴,指自己身處的是太太與其極右好友共同經營的酒店,就被指影射早前因南京大屠殺的右翼書籍鬧風波的APA酒店,其集團CEO元谷外志雄與安倍晉三關係深厚。
甚至在最上與上司討論主要案件的同時,旁邊穿插著年輕女檢察官為一宗強姦案申訴,當中對白「被姦十日後才報警不奇怪嗎」「因為他為高島集團打工,警方才不理會吧」,亦可能是影射早前記者伊藤詩織慘遭TBS高層、安倍好友山口敬之迷姦事件。
以上的原創情節,再加上「日本新聞自由只高過北韓」等原著沒有的對白,原田真人的批判十分明顯,有這樣的舖陳,才能顯得最後丹野喪禮當中,高島父女假惺惺的哭喪極為諷刺矯情。
檢察官誣告的現實原型
至於原著故事已有的篇章,有關檢察官為了令犯人入罪而做假證的事,其實亦是源自真實案件,就是2010年大阪地檢署特搜部竄改證據案。
2009 年 10 月,大阪發生一起轟動全國的案件——民間社團假冒殘障團體享受郵資優惠的弊案,大阪地檢特搜部主任檢察官前田恒彥在偵辦時,懷疑承辦的厚勞省局長村木厚子,在國會議員的關說下,指示屬下協助偽造殘團證書,但卻苦無證據,於是對查扣的電腦軟碟資料動手腳。
之後,前田從涉案的上村家中查到新的證據,但為了圓謊,試圖湮滅這批新的證物,此事被朝日新聞踢爆,最高檢察署被迫介入調查,證實前田竄改湮滅證物。
最後,前田被判刑一年六個月有期徒刑並遭法務省免職,而原本被捕的村木厚子則被判無罪。
(詳細可閱讀發現誰的真實?
—記大阪地檢署特搜部竄改證據案)有理由相信《檢方的罪人》小說有借鑒這宗案件,設置跟現實相似的處境,讓檢察官面對「為求令犯人入罪做假證」的困局;而電影開頭最上為新檢察官作研修課的時候,亦加入了因為竄改證據案而規定審問過程需要被錄影,可謂影響深遠。
曾經因為《HERO》系列(2014年電視劇、2015年電影)及其他日劇多次為日本文部省代言的木村拓哉,可謂「政府代言人」,今次卻飾演一個行私刑的檢察官,不只帶大家從《HERO》的烏托邦律政世界當中拉回現實,電影更隱含批評政府權力集團的訊息,這樣180度的形象轉變亦可堪玩味。
拖得久了。
本来这篇就不写了那么多迷妹已经写过了,但是今天有一件事让我又想起了这部电影。
从这件事写起吧。
可能是个很长很长的引入正文的前缀。
可能这不像个影评。
见谅。
我在公司做法务里面的合规。
日本公司有个内部举报制度。
就是说你身边遇到的不平等或者违法行为可以通过那个热线电话来向公司反馈处理改善的制度。
我的工作就包括担任这个玩意。
天天看点各种无病呻吟和牢骚,鸡毛蒜皮的小事,负能量爆表,严重影响我的日常心情。
而且这使得我的正义感无处发泄。
我一直想做正义的伙伴惩奸除恶,尽管我知道这很幼稚。
以前也写过,公司里的很多破事各种摧残了我的信仰,但是我还没有放弃。
最近有个同期的妹子受到了前辈严重的性骚扰。
对方应该是对她有好感的,却做出了接近跟踪狂一样的行为。
不回消息就10几个电话连打,周末可以连发30几条消息汇报自己的生活。
忘说了,这个人渣还有个女朋友,也是我们公司的。
同期妹子一开始不想搞坏关系一直奉承着,最近由于对方行为变本加厉,妹子忍不了了,翻脸了。
就到这里来说,这是个典型的可以举报到我这里来的性骚扰案件。
但是目前无法给与他很严重的处分。
今天和前辈说起,我和部门里别人提了这事别人也无法正视那个人了之类的时候,前辈漫不经心的说了一句,扩散太广小心让他也变成受害者。
这么一句话我就想起了最上一上来给自己竖的那面旗。
我心里有个声音在对自己说,如果能让他受到应该有的惩罚,不是更好么。
这不委屈他,都是他自己做的事情。
他最有应得。
然后我突然感到一阵害怕。
这岂不是和最上扭曲的正义变成一样了的么。
就像后来采访节目里面木村说的一样,打着正义的幌子,其实只是自己无法原谅而已。
无论如何,都想要让他受到惩罚。
法律的公权力可以惩罚别人。
我们看着犯罪的人被判刑,我们感慨说罪有应得。
然而法律作为维护社会秩序的底线,有犯罪时效,定罪量刑也有行为要件和程度轻重的判断。
公司规章制度也一样。
总有那么些事情,那么些人,其实严重伤害了别人,其实令人无法容忍,但是没有达到法律或者规章的那个度。
然后一切安然无恙,坏人逍遥法外。
网络舆论可以杀死一个人,但我觉得这是另一种暴力,性质和犯罪没有区别。
虽然有时,有些人也因此得到了救赎,但这终究不是结果论。
面对这种情况,当我有权力的时候,我可以打着正义的旗帜,巧妙地以法律的名义惩罚别人。
而当我没有权力的时候,我凭什么惩罚别人?
如果用言语暴力,或者更直接的方式,说白了,无法原谅他的自己,最后不是做了和当初自己无法原谅的一样的事情么。
但是我说不,他杀死了无辜的少女,但是过了时效导致无法用法律制裁他。
但是作为检察官,我还是想用法律制裁他,让他罪有应得。
然而另一个案子的真凶出现,证据也不指向他,用法律手段已经无计可施了。
所以我只能杀了他,为了正义。
我并没有错。
检察官和犯罪者,加害人和被害人,其实都只是一线之隔。
一个月前看的电影,细节想不太起来了。
这部电影我还是很喜欢的。
全员演技一直在线,特别是nino审松仓那段,突然翻脸突然刑讯逼供,小尖嗓说话极快又充满压迫感,演技感人哭。
剧情比较沉重,台词量大又早口,不认真听就会漏拍。
最上和冲野从上下级到对立的关系是整个剧情的主线。
两个人对立的正义也是原著里议论的焦点。
为了自己心里的正义利用自己的职位甚至不惜犯罪的最上,和追求真相的像漫画里正义的主人公一样的冲野。
客观来说,当然最上是罪人,在原著小说最后也被捕受到了制裁(看剧透的,我没看过原著)。
但是主观来说,这是个没有答案的问题。
当然,我们都知道这是不对的,是偏激,是犯罪,不能这么做。
但是谁也不能保证当自己是最上的时候,是受害人的亲人朋友的时候,一丝一毫不会想像他一样用自己的手制裁松仓。
说大白话就是,帮亲不帮理,其实都是一个道理。
这是一个悖论。
我们说到底都只是再相信自己心里的正义罢了。
只不过有的人和一般公认的合法的符合真相的正义一样,有的人在特殊的立场上考虑对部分人的公正。
这两者很多时候是重合的。
最上问过冲野,你知道为什么日本的检察官不用锤子(专有名词叫啥来着)么。
日本的法官不能制裁别人。
具体的我不记得了,也许说的是只是执行法律的意思吧。
毕竟英美法是判例法。
最上收集了很多外国法官用的锤子。
他真是一直在给自己竖旗。
但是最上不是一个单纯的复仇者。
如果只是为了复仇,他可以采取更直接的方式。
虽然他说,不能让他死得太痛快。
几乎所有看的人都在想,为啥不来的直接点。
直接向媒体公开过去的案子也是种办法啊。
他那么费尽心思甚至弄脏自己的手杀害真的犯人,都想用法律手段来惩罚松仓,是出于检察官的本能,还是对正义的执着呢。
那样的话你作为检察官的意义就不存在了。
台词里面有这么一句话。
最上问了冲野,冲野又反过来问了最上。
电影有很多客串人物的细节。
比如女主吉高,比如松重丰。
一开始以为橘才是片名所指的罪人,很显然我忘记了演员表的顺序。
橘这个角色据说和原著改了很多,就电影来说,觉得她和冲野的感情线有点突兀。
但是她和冲野有点像,会不顾自己的立场追求真实和客观的正义。
两个人一起去律师那里帮助松仓,使他无罪释放,去庆功宴时候的那一段,说实话看的是有点生气。
他明明就杀了人,他是个不折不扣的犯罪者,只是因为已经过了时效就逍遥法外,还毫无反省之心。
他对冲野的态度,让人觉得像农夫与蛇的童话。
不过这种生气也没有持续多久,松仓就在冲野面前被车撞死。
也是,最上绕了那么大个圈子,怎么可能就这么算了。
整部电影我觉得最有趣的角色就是松重丰的諏訪部。
他一直都看着这一切,甚至促成这这一切的进行,像在欣赏一场人间戏剧。
一直从容不迫。
网上说最上是近年一个塑造很成功的dark hero. 虽然我不觉得他是hero. 但是非正面的感觉的确无法否认。
他所做的一切绝对是不被法治社会所允许的,但是也许并没有对与错。
感觉还有很多想说的,想到的话再来补充吧。
感谢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木村拓哉铁粉对本片电影票的鼎力赞助。
虽然汇集了杰尼斯两大荧屏男神,但是这部一年前的日本回锅肉并没有能煽起多大的水花,主要来看的还都是这两位的粉丝们。
观影中可以清晰听到不断的小声闲话“好帅!
”“啊啊啊好可爱”,感觉导演也有特意在照顾两位男神的粉丝,安排了各种福利向场景,木村大神一套一套衣服得换,除了西服衬衫,还有紧身运动衣,僧侣服,最后还搞了一身杀手装。
二宫和也更是有一场床戏,虽然那场BG床戏怎么看怎么让我感觉很像百合磨豆腐(。
说到电影本身,整体上给我的感觉是“不报高期待——有点惊喜——谨慎观察——不过如此”,一个先向上再向下的感受曲线。
但是很有趣的是,在看完回来在心里默默复盘的时候,忽然又觉出不少有意思的地方来,甚至有一点想二刷。
所以最后不管怎样,及格的分数还是要给的,它能让我发散出很多有意思的联想。
影片故事本身围绕的是一百部法律题材的电视电影就会讲一百次的点:程序正义。
另一个点则是2010年,那一年日本废除了刑事案件的追诉时效,但是在此之前过了追诉期的案件也就没办法挽回了,基本上犯罪法律题材的片子,都离不开这两个点,不久前藤原大饼那部杀人犯22年后的自白,也基本是围绕此做文章。
两个大俗套撞在一起,故事本身的吸引力就很有限了,当看着看着发现了故事的主题后,对于这个片子的好奇心也就会减低很多了。
但是另一方面,本片很好地给了两位主角人物一个状态,“状态”一词如果要做解释的话大概是“给定氛围之下可信的角色”。
这是个需要演员、导演、编剧一齐用力才能架构出来的东西,一般商业片不在乎这些,往往是到了作者电影这个层次才会开始让人意识到这些,也因此,刚开始看两位角色还会觉得有点拿劲,或者说有点“装”。
但是再看下去,度过了演员大于角色的时期后,就会感觉到这两个角色的真实了。
从这再往上,才能理解到本片真正的主题,其实是两种不同政治观点的交锋,涉及到剧透,我们就放到后面再说。
另外本片基本制作层面的一些问题挺让我不满,我不知道是导演真的作者性太强有自己的表达,还是有删减导致的问题。
大约前三分之二的片子里,剪辑手法让我非常难受,不仅是剪辑点的选择,还有每次转场的方法,都让我非常难受,一度怀疑真的是自己少看了什么东西。
如果说这些是作者的一些手法的话,怎么到了最后又恢复成正常的剪辑了呢?
后 有 剧 透本片讲述新人检察官冲野和他曾经的老师最上在一起案件中产生分歧的故事,一对老人被杀,嫌疑人中一个叫做松仓的人实际上是多年前杀死最上爱人的重大嫌疑人。
但是当年松仓因为证据不足没有被定罪,这次的审讯中,松仓道出了当年的真相:确实他就是凶手。
然而当年的案件已经过了追诉期,松仓想要将这次的案件嫁祸给她,已用法律的手段将他制裁,没想到真正的凶手弓冈却主动暴露了自己。
最上为了让松仓被定罪杀死了弓冈,并将凶器伪装成了松仓的东西,得知了这些的冲野为了心中的正义在最后反水,帮助辩方律师为松仓争取了无罪。
没想到最上再次动用私刑,再次找黑社会做掉了松仓,最后结尾定格在心中正义已经崩溃的冲野和最上的对峙中。
单看故事本身,还是前面所说过的关于程序正义的讨论,松仓自己承认了是之前案件的凶手,但是已经过了追诉期,这个时候到底法律还能处置他吗?
当然是不行,对于严格遵守法律的冲野来说,这就是他的正义。
但是反过来说,法律本身也承认了追诉期过期是件非常可笑的事,是错误的,可是在更改之前的错误难道就真的不能改正了吗?
既然如此,那就伪造出足够用当前法律将他定罪的证据,让他可以被法律制裁,这是最上的正义。
关于程序正义的问题就不讨论了,各位法学家自己去补李狗嗨进行交流就行了。
在整个故事中,其实问题也挺多,最突出的就是真凶弓冈的自我暴露了,“真凶喝多了自己抖威风讲出来真相”这事其实也是老烂老烂的情节了,案件本身真的就以这样的方式结束那可苦了冲着案件来看电影的观众了。
另一方面,橘的这个卧底记者身份到后期也基本就浪费了,明明如果她用心搜集证据的话是可以把最上给掀翻的——其实她也确实目击到了非常关键的资料,但是到那个时候她就偏偏没有录音录像了,到了最后她更是完全就沦为一个冲野身边的陪衬了。
一开始让她做冲野的跟班是因为她卧底,没想到最后真就只是一个跟班了。
但是说回最上和冲野这两个人,还都是能细细琢磨出一些味道来。
最上是一名检察官,他喜欢搜集英美法系的小锤子,但是也强调在日本这些都用不上,这其实也就在暗示他的价值观了:我要的是结果正义,你们那些我看不上。
而松重丰叔一直勤勤恳恳当着他当跟班,其实归根结底也是因为政治观点的一致,体现在具体的地方,就是他的父亲和最上的爷爷都曾是当初败退逃难的日军,联系在于最上爷爷所写的那本《白骨街道》。
而最上的好友丹野则是一名处于政治漩涡中的议员,岳父高岛是右翼,可能让日本重回战火之中,这是他不想看到的,但他对此也无能为力,在最后他只能在被逮捕前自己从楼上跳下。
最上当然也支持丹野的观点,他也对着冲野高喊着“不能再让日本陷入战争!
”但是仔细想想,其实他自己也是支持那套价值观的,他是在扛着红旗反红旗,这是一个极为讽刺的地方。
他深知极端如战争的手段不可取,但是他的所作所为却是为了结果而采用不光彩的手段,他会用自己的职务之便来伪造证据,压制晚辈以达到自己“合法”地将松仓送死的目的。
他知道什么不对,但他也受此影响太深。
那么冲野就是正义的吗?
也不是,冲野是最典型的美式民主自由代言人,支持绝对的程序正义,甚至会因为差点冤枉了松仓而要去对他道歉。
可笑吗?
他可还在不久前对着这个杀人犯怒吼控诉,现在仅仅因为这个杀人犯差点被冤枉杀了另一个人,他这个正义的使者就要“一码归一码”地去向他道歉。
可是惩罚不了这样真正的坏人,还算什么正义呢?
他的可笑极端体现在他那一场爆发戏,二宫和也的表演受到了粉丝们的广泛好评,但是那场戏在剧作里的意义远大于二宫和也的表演。
冲野爆发的前提是什么呢?
是松仓主动承认了自己是凶手,且没有录音录像,且在一旁收听的上司最上不在场。
于是冲野极为“安全”地爆发了,全片一直有点平和甚至有些胆怯的冲野,原来内心也这么爆炸啊!
可他根本不敢表达啊,因为他的正义是对他的束缚,他只有在这样最极端的“正确”环境下才敢做出这样的爆发。
他如果真的这么硬,怎么不敢当面硬刚上司呢?
怎么只能灰溜溜地辞职呢,怎么最后只能面对天空无能狂怒呢?
因为他什么都做不到,他只有价值观,没有方法论,他只知道他应该奉行法律,这才是正义,但他没有去真正践行正义的方法。
结果他就只能这样于最正确的地方爆发,这种状态其实非常切合我国当前互联网的状况。
平时大家都知道政治正确(这当然不是美国的政治正确)所以这也不敢说,那也不敢说,什么都得做对的,说对的。
可一旦有个错误的人或事出现,给了网友们一个“正确的环境”,那马上一个比一个炸得还厉害,恨不得马上把他杀死两百万次。
二宫和也那场戏,演得就是他们这样的人。
这二位,冲野看似是在理性的驱使下做事,要遵守法律,要合乎程序,但是实际上在做事的时候,他根本是极为感性的,辞职,道歉,狂吼,都是情急之下被情感推动做出的行为。
橘也一样,而全片唯一的感情戏和床戏,是在他们身上。
而最上看似被仇恨蒙蔽了双眼,却做事事无巨细,也不被任何情感所干扰,女儿只是他用来搪塞自己联系黑帮的借口,他才是理性行事的那个人。
那你说作者到底是支持谁,或者说站在左还是右呢?
显然,都没有,就像这两人混乱的大脑一样,政治观点的黑白并没有那么分明,一以贯之从上到下完全践行同一套价值观的人太少了,所以最上是罪人,冲野也是个什么都做不了的傻小子。
他们谁也代表不了正义,也都代表不了日本。
就像同一天生日的人那么多,但是真的因为生日就被赋予了类似的性格吗?
前两天微博的一张照片上了热搜并引发了大家的热议,那就是木村拓哉和梁朝伟的一张合影。
这两位不老男神上一次合体还要回到2004年王家卫导演的《2046》,据木村本人说当时导演让他表演等待一个人,木村询问导演等的具体是谁,没想到导演的回答是没有具体的人,就是等待。
如此随性的指导方法当时一度让木村很困扰,直到他与伟仔相谈一番后才慢慢找到了角色的感觉。
因为过去在日本拍片都是有剧本的,可是王家卫导演偏偏是一个可以没有剧本就开工的导演,当时伟仔给他的建议就是专注于体验和感觉,给自己一个规定情境,不要拘泥于所谓的剧本。
想必伟仔对木村的启发一定是很大的,不然观众也不会有幸在王家卫的电影中看到那样一个痴情忧郁而又令人着迷的木村。
木村拓哉,这个在日本娱乐圈活跃了近三十年的男人,至今仍是无数人心中的偶像,无论在日本本土还是亚洲其它国家,几乎没有人不知道木村拓哉这个名字。
自出道以来,木村所主演的电视剧在很长一段时间都是日本电视收视率的冠军保持者,同时他作为日本国民天团SMAP的成员之一,还活跃在唱歌,舞蹈,综艺和舞台表演等多个领域之中。
就是如此的一个被称为“一直站在顶点”的男人,在2016年SMAP组合宣布解散之后,开始了其单飞的演艺生涯。
而这之后木村最令人期待的一部电影,无疑就是他和同为杰尼斯旗下另一个人气天团“岚”成员二宫和也首次共演的这部《检察方的罪人》了。
虽然前两天岚也宣布会在2020年12月31号结束团体活动,但某种意义上这也给了成员们更多的发展的机会。
就如木村和二宫的这次梦幻公演,为何说是“梦幻”,就是因为其虽然都是杰尼斯旗下的艺人,但是因为二人分别属于两个管理人的队伍,所以始终没有合作的机会。
如今在杰尼斯整体大洗牌的情况下,想必未来这样的共演机会也会越来越多。
回到《检查方的罪人》,这部由曾指导过《关原之战》、《日本最长的一天》以及《记我的母亲》的导演原田真人指导的犯罪电影改编自作家雫井修介的同名小说。
影片讲述了东京地方检察院的精英检察官最上毅(木村拓哉饰)和后起之秀同时又是最上学生的冲田启一郎(二宫和也饰)在一起命案调查中引发的冲突和矛盾的故事。
何谓正义徐皓峰老师在其书《刀与星辰》中曾说过这样一句话:“电影呈现给观众的不应是道德的是非,而应是道德的困境,如此生活才能进步。
”在《检查方的罪人》中,导演便是如此刻画最上和冲田两位主人公的,作为检察官的身份,二人本应都是法律的绝对维护者和执法人,但当法律与人情发生冲突时,他们又该如何抉择呢?
导演有意将师徒二人各放在天平的一侧,并且借由他们基于不同的立场而所选择的行为来呈现关于正义的主题。
对于最上来说,久经战场的他早已对法律和规则熟记于心,就如他在影片开场在检察官培训课上对冲田等人传授经验时表现出的老练状态一样,他的严谨与专业态度使其能够始终在体制内拥有属于自己的一席之地。
但同时,这个角色自身又存在着某种矛盾性,23年前最上的青梅竹马被强奸致死,本来警方已经锁定了名为松仓的嫌犯,却因对方始终不认罪以及证据不足无法起诉,最终由于过了法律追诉期而使本案成了悬案。
知道了凶手是谁却不能将其绳之以法,法律的约束和局限性成了最上心里的一个结。
最上自身的社会身份就是检察官,但其内在却因青梅竹马的死对法律存在的问题心存芥蒂,这二者之间的矛盾和纠葛一直折磨着最上。
相比之下,冲田的社会身份和其内在贯彻的价值观之间则是高度统一的,就如片中当诹访部和冲田提出如果打赌冲田赢了就配合工作,输了就要让冲田的助手橘陪自己玩一天的无理要求时,冲田虽然犹豫了一下,但还是措辞严厉的拒绝了诹访部,冲田不会做超出法律允许的范畴的事情。
这一点在片中也通过冲田和最上的关系有所展示,虽然冲田早已发觉最上在案件调查上有刻意的引导性,但是碍于上下层的关系而一直没有正面和最上提出异议,而这也是导致最后悲剧的原因之一。
日本文化中对于等级制度的维系以及冲田个人的性格和价值选择都在这里得到了很直观的体现。
二人都始终贯彻着各自的正义,而这种对抗在一对老夫妇的谋杀案发生后被更加强化的呈现了出来。
随着调查的展开,最上在谋杀案的嫌疑人名单中发现了23年前命案的嫌疑犯松仓。
导演有意通过一个大仰拍的角度去外化发现松仓的名字这件事对于最上的震撼,木村发现那一刻的表演同样令人难忘,从发现时的震惊到被冲田询问后的克制和掩饰,整个表演十分有层次。
当过去的“遗憾”再次浮现于脑海,最上的复仇之火也随即被点燃了,观众可以发现他开始有意的将调查的重心和焦点向松仓身上引导和转移。
当最上开始这个行为时,便已经是在践踏和破坏司法的公正性,但此刻他还是希望借由法律将松仓绳之以法。
可随着案件愈发深入的调查,在多个证人和线索出现后,松仓显然已经不是最应该怀疑的嫌疑人,而此时真正的凶手弓冈也浮出了水面。
为了能够达到将凶杀案嫁祸给松仓的目的,最上不惜制造伪证甚至将弓冈灭口,他为了践行自己的正义而将自身推入了犯罪者的泥潭。
而与之相对的,冲田在无法说服最上转移对松仓的调查后,主动向检察院上交辞呈。
当他不再受“上下级”规则的束缚后,冲田终于可以名正言顺的对案件进行调查,甚至投身到帮松仓辩护的律师事务所,味松仓找寻脱罪的证据。
究竟该如何判断“何谓正义”?
如果以法律为评判标准,那最上自然不是正义的,但如果从伦理和最上个人的道德判断出发,他终于制裁了杀害青梅竹马的凶手,而且还是在对方认罪的情况下,那么对他而言或许这就是正义的。
从伦理学角度来说,所谓正义指的是人们按一定道德标准所做的事,而所谓“道德标准”又是因人而异的,人之所以为人,就是无法用简单地好坏来加以总结,我们总是混迹于黑白之间,没有绝对的是与非。
而电影,恰是将这种生活的混沌展现给观众最好的媒介,影片的最后,冲田前去质问最上,他有把握最上杀了弓冈,但是却没有证据。
当影片最终定格在冲田和最上的一个前后景的纵深镜头时,最上在后景深处注视着远去的冲田,而冲田则抬头望着天撕心裂肺的吼叫着,这是一个如此残酷而矛盾的结局,他没有告诉我们故事最后走向何方,最上被捕了?
还是冲田对此事保持了缄默?
导演将这个两难的困境最终丢向了观众,究竟结局是什么,相信每个人心里都会有自己的答案。
当代日本政治的浮世绘除了对于“正义”的讨论,影片还在一定程度上对于当代日本政治进行了集中的展示。
片中借由一些支线人物重点讨论了目前在日本仍然存在的“右翼”势力对于法西斯主义的推崇以及军国主义的狂热,比如最上的好友丹野本人虽然在政治立场上是坚定的反战派,但是其妻子确实一个坚定的“右翼”分子,虽然丹野曾一度想要通过揭露和举报来阻止这种思潮的崛起,但是仅凭其一己之力却无力回天,最后只能用自杀的方式来做最后的抗议。
再如片中出现过一段混混之间的交谈,他们抱怨着美国二战后制定的宪法条例,并且就是否应该支持开战展开了争论,导演在这里有意将镜头停留在三个混混身上,也能看出其用意。
对于国民而言,自然是不想战争的,因为打仗最直接的受害者就是百姓本身。
但对于一部分人来说,他们不能忍受国家的软弱。
对他们而言,战争是证明自身勇气的方式,同时也是洗刷他们“羞辱感”的方式,就如《菊与刀》里提到的一样,日本文化中的羞辱感使其认为切腹是一种保持荣耀的方式,这可以让他们减轻心中的耻辱感。
官场出现的对于女性的歧视和性侵问题也在片中有所涉及,比如橘登场的时候,就有一个女同事提醒她要注意职场性骚扰,并且暗示她即使发生了也不能说什么,因为说了就等于被开除了。
再来,当最上和上司汇报工作时,领桌的一位女检察官正在和领导提出对于某著名制片人的起诉,原因是因为他对女记者的性侵。
然而,因为这名制片人是首相的有利竞选人高岛势力的人,所以领导对女检察官的申请一直不予通过,甚至最后还搬出了不准女检察官代理诉讼的荒唐理由。
这不禁令人联想起这两年的me too运动,不正是为了对抗这种不公平才出现的么?
希望这场声势浩大的平权运动能够更多的发挥其正向价值,而不要走向失控就好。
对于战争的反思,片中还有一个贯穿全片的线索,就是最上的爷爷写的那本关于英帕尔战役纪实的《白骨街道》。
既所谓“白骨”,自然关于死亡,当我们讨论战争,自然是为了和平的未来。
英帕尔战役作为日本法西斯发起的战争之一,结果是以日本战败而告终,这场战役被认为是日本在二战期间的陆地战争中遭到最惨痛失败的一次。
恶意的暴力所换来的代价是惨重的,一如最上最后选择用暴力的方式来达成目的一样,无论他是否尊从了内心的正义,他都将此生为此受尽煎熬,即使没有受到法律的制裁,这种枷锁也会伴随其一生。
遗憾与尾声导演有意在片中加入很多现实议题,但过多元素的涉及或多或少的令影片在某些段落显得有些冗长和赘余。
尤其是故事中段这种问题尤其突出,这其中很大程度来源于影片没有很好地建立最上和冲田“对峙关系”,虽然二人一开始是师徒和上下级,但是这种关系一直到影片第三个段落才有实质性的改变,但有了改变他们有不同属一个空间,这就使得本身就存在的节奏问题更加突出了。
另外,影片在对于悬念的建构和找寻线索的过程,更多依赖的是巧合和随机性事件,比如有人来自首或是案件有了新进展,这一切不是搜查的结果,而是突如其来的,这就会给人一种不自然的刻意感,同时也会减弱观众的代入感和与角色的共情。
那种悬疑片会有的循序渐进的流畅感和破案时的酣畅淋漓的感觉都没有太强,这可能是本片可能需要改进的地方。
当然,虽然有些小遗憾,本片还是十分值得看的,尤其是在木村拓哉和二宫和也二人同台飚戏的情况下。
木村在本片中一改过往的正义的伙伴的形象,把这个亦正亦邪,同时深受个人过去困扰的检察官诠释的惟妙惟肖。
最上检察官的身份很容易让观众联想到木村主演的另一部日剧《hero》,那时的久利生检察官再到如今的最上,木村作为演员的进步是显著的。
尤为令人印象深刻的一场戏,是最上在亲耳听到松仓承认自己就是杀害最上青梅竹马凶手时的状态戏,眼神里满含的绝望和那用尽力气克制不让泪水掉落的神情,着实令人心碎。
对于二宫和也,他早已在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导演的《硫磺岛的来信》中证明了自己作为优秀演员的天赋。
本片中,冲田与松仓对峙的一段被很多人津津乐道,二人机关枪版的语速令观众仿佛置身于紧张的质询室当中,导演精妙的通过二人远近的走位与丰富的肢体语言来外化他们此时的优劣关系,令人印象深刻。
这是一部有关正义的电影,但就如我前文提到的,正义究竟由谁定义,又该由谁来做出裁决。
就像诺兰在《黑暗骑士》中传达的那样,小丑是罪人,但通过法外制裁来惩罚恶人的蝙蝠侠就一定代表正义么?
关于这个问题的讨论,或许还会持续很久,或许你已经有了答案,但于我,这个答案可能还要寻找很久。
原田真人导演,木村拓哉,二宫和也联袂主演的悬疑片。
作为一部悬疑片看水平一般,时间跨度几十年的几件案件纠缠在一起,导演的叙事能力显得有些力不从心。
作为一部社会派推理作品,电影提出的问题非常尖锐,当法律不能做出正义的制裁时,何去何从让人觉得十分困惑。
电影的布局野心非常大,年轻的检察官冲野(二宫和也)刚刚得到和自己敬重的老师加上司最上(木村拓哉)一起工作的机会,就遇到了一起恶性入室杀人案,都筑夫妇在自己寓所内被杀。
这是第一条线索。
随着调查的深入,嫌疑人松仓进入了警方的视线。
松仓的身上背负着两起悬案。
松仓少年时曾经和哥哥一起劫持一名少女,期间少女逃回家中,松仓和哥哥冲入对方家中,杀害其家人,再次将少女绑走,凌辱数天之后将其杀害。
案发后,松仓哥哥畏罪自杀,松仓因为未成年的缘故,只被看管居住五年后释放。
同时,松仓是二十三年前一起少女奸杀案的嫌疑人,最后因证据不足无法起诉,此案追诉期已过。
以上是直接的三条案件线索,同时电影还埋了三条副线。
最上和好友丹野是二十三年前被害少女的青梅竹马的好友。
丹野和日本极右军国主义的斗争。
最上和冲野的行政助理橘(吉高由里子),其实是潜入检察体制,想要揭露内幕的自由撰稿人。
此外还有一位游离于司法体制之外的地下秩序代言人诹访(松重丰)。
能够同时推进这么多条线索,不是不可能,却是太难了。
导演原田真人在这方面显得有些顾此失彼,有力不逮。
电影中木村拓哉和二宫和也的表演都很出色,第42届日本电影学院奖最佳男配角提名二宫和也有些不公平,二宫和也无论如何也不能算是配角。
就演技而言,二宫和也和木村拓哉几场正面交锋的对手戏,并不处于下风。
冲野审讯松仓,逼迫其说出二十三年前旧案真相的部分,无疑是全片最精彩的桥段。
这段二人的对手戏,甚至超过了木村拓哉和二宫和也的部分。
电影的核心冲突其实就是在司法制度出现盲区时,最上选择即使脱离法律约束也要执行正义制裁;而冲野则选择遵守法律,即使让罪犯逍遥法外,也不能用新的一起冤案去惩罚追诉时效已过的犯罪。
单以这一部分来说,电影所提出的疑问还是非常深刻的,也令观众感到十分纠结,如何选择才是正义的,让人难以取舍。
应该大部分观众会在观看之后,思考松仓究竟是否应该受到惩罚。
电影给出的解决方案倒是蛮直接的,法律不行黑道直接登场,增加了电影的娱乐性,大大降低了电影思考深度。
电影核心部分让我十分困惑,我始终认为一部能让观众陷入困惑之中无法自拔的电影,就是一部好电影。
这个世界有太多的问题没有最终正确答案,而提出这些问题让更多的人思考,最终寻找最接近真理的近似值,是一部电影为社会进步作出的贡献。
电影的第一个让我困惑的是未成年人犯罪问题。
类似的日本电影我看过几部印象都非常深刻,《彷徨之刃》和《告白》都涉及到日本未成年人犯罪的法律盲区。
类似的问题我们也有,前段时间的少年杀母案就曾引起大范围的讨论。
这几天冯远征老师的未成年人犯罪,父母应承担连带责任的提案也上了热搜。
不知道冯老师的连带责任是指民事责任还是刑事责任。
民事上现行法律有相关规定。
如果父母要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显然行不通,追究父母的教育缺失说的过去,子女犯罪父母入刑,有连坐和株连九族的意味,显然不是很好的解决方案。
但是冯老师的出发点肯定是意识到了现行法律在未成年人犯罪方面存在问题,这一点是无可非议的,至于怎样解决还要仔细斟酌。
第二个问题是追诉时效问题,一模一样的问题我们没有,可是法律的盲区无法让凶手受到惩罚的情况应该也有。
看过电影之后我就想,我如果是最上,我肯定不会借助他人之手,我会手刃了松仓。
即使如此我还是困惑,我选择这样做,我就是站在正义的一方吗?
2019年9月6日,由木村拓哉、二宫和也主演的电影《检察方的罪人》在中国上映。
对于日饭来说,这部2018年在日本上映的电影,是再熟悉不过的。
但与其他在中国上映的日本电影不同,主演木村拓哉、二宫和也作为杰尼斯事务所两大天团的成员,在中国享有极高的人气。
尤其是“大神”木村拓哉,红了近三十年的他,伴随着整个日剧黄金时代,改变了观众对日本男星的审美认知不说,甚至已经成为日本娱乐文化产业一个标志性的符号。
而《检察方的罪人》是大神自2004年上映的《2046》之后,时隔15年再次登上中国内地大银幕。
电影上映时,木村拓哉也发了微博,“请大家一定要期待!
”
木村拓哉微博截图那么,问题来了,《检察方的罪人》好看吗?
简单来说,从剧情上讲,《检察方的罪人》想表达的东西太多,连木村拓哉+二宫和也都挽救不了。
但仅仅把它看作一部粉丝向的娱乐片,则是真的小看了它。
如果你对木村拓哉、二宫和也的对手戏抱有期待,又想看看吉高由里子和松重丰的演技,那么,这部电影还是值得一看的。
把连续剧拍摄电影,这场“正义的讨论”挺糟心《检察方的罪人》的主线简单明了,一对老夫妇被杀,让嫌疑犯松仓重生进入了检察官最上毅(木村拓哉 饰)及其下属、新人检察官冲野启一郎(二宫和也 饰)的视线。
巧合的是,松仓是23年前一起花季少女杀人案的嫌疑人,但此案因缺乏证据无法将其定罪,最终过了追诉时效。
而被害的少女,正是最上毅念念不忘的初恋。
于是,最上竭尽全力一心想让松仓受到应有的惩罚。
然而,随着事件的发展,松仓不是真凶的可能也浮上了水面。
这让一心坚守法律准绳的冲野心生动摇,并渐渐与自己尊敬的导师最上产生分歧。
最终,两人为了松仓的“清白”站到了水火不容的对立面……
这其实是日本影视剧非常热衷的老话题,即程序正义与结果正义,或者说是事实正义与程序正义的冲突与对立。
当然,如果《检察方的罪人》能把这个老生常谈的话题说清楚说透彻,也会是一个非常精彩的故事。
可惜的是,改编自雫井脩介同名小说的影片,在原著内容取舍上出现了问题。
原著小说原著的信息量很大,除了案件本身,还涉及政治黑幕、战争反思等极其深刻的社会话题。
如果是读小说,这些内容经过文字的沉淀,无疑能给人带来振聋发聩的观感。
但改编成电影后,导演和编剧竟然一个主题都没放弃。
于是,一个本该拍成电视剧才能说清楚的故事,硬生生被塞到了时长2小时的影片中。
影片给人最直观的感觉,就是想要表达的内容太多,副线没有说清楚,主线的冲击力也被削弱,而相较之下结尾又来得太过突然。
以上种种对于没有看过原著的观众来说并不友好。
其实,剧情只要抓住“什么才是真正的正义”这一点来讲,就会很好看。
为了不剧透,这里仅举一例。
影片中提到除了最上之外的检察官和警察注意的松仓的原因——他不仅仅在少女杀人案中有重大作案嫌疑,同时还是另一起灭门惨案的主犯。
当时年仅16岁的松仓,和大他5岁的哥哥一起偷了车开,撞到了一名14岁的少女,松仓不但侮辱了少女,还追到她家中将其家人杀害,后绑架并最终杀害了少女。
其哥哥在事情暴露后自杀,而作为真正主犯的松仓则因未成年,仅以“少年A”的匿名身份,在少管所里待了5年便被释放。
松仓重生稍稍对日本犯罪史有所了解的,立刻就能反应出来,上述剧情在日本都是有类似的真实案件的。
从内容上看,基本上就是著名的“市川一家灭门案”和“绫濑女高中生水泥杀人事件”的结合。
在现实案例中,前案的未成年犯人因犯罪事实极其恶劣,经最高法院驳回上诉,维持死刑原判。
而后一案件中,确有其人的“少年A”虽被公开了身份,却仅被判20年有期徒刑。
值得一提的是,2018年8月19日,已经45岁的“少年A”,又因持刀伤人被警方以杀人未遂为由逮捕,被捕后他不承认自己有杀人意图。
但其再次犯罪的事实,引起了社会的热议。
新闻报道截图这一点与《检察方的罪人》的剧情也很相似,而真实的案件基础,也增加了影片的厚重感。
虽然仅仅是电影,但本片如果能够专心围绕如何通过法律手段制裁少年犯并防止其再次犯罪,彰显“真正的正义”这点来讲,其留给观众的思考,也许会比现在更多也更为深刻。
活久见!
木村拓哉二宫和也首次同台飙戏“我坚定地走在正确的路上,却为何抵达了最坏的结局?
”虽然《检察方的罪人》的剧情发展差强人意,但影片超级豪华的演员阵容,以及各位出色的演技,确确实实将两位主人公的困惑传达给了观众。
因此,即使已经看过本片,我依然想进电影院,细细观察各位演员的演技。
首先要说的,自然是“大神”木村拓哉。
对于他来说,这绝对是一次颠覆性的出演(当然,他那化成灰也能认出来的J家步除外)。
有意思的是,本片里一半主要演员,都曾出演过经典日剧《律政英雄》。
而木村拓哉在剧中饰演的玩世不恭、特立独行的检察官久利生公平,给观众留下了无法磨灭的印象。
日剧《律政英雄》所以,如果演技没有突破,顶着“大神”、“不老的男神”光环的木村拓哉,在同样的身份、熟悉的卡司搭戏的情况下,是很容易让人出戏的。
但木村拓哉做到了,在影片中,你的确可以忘了他是木村拓哉,只记得他是不惜一切代价伸张正义的检察官最上毅。
在将松仓定罪、与冲野的对峙中,木村拓哉大部分时候的表演是平静、内敛的,但你能够从他的眼神、表情中,感受到最上的坚毅、执拗与善良,以及他的不甘、害怕与绝望。
当“大神”不再闪闪发光,不再无所不能,这个复杂的角色就立起来了。
另一点不得不提的,是木村拓哉在影片中的气场。
他作为东京总部的资深检察官,是业界敬畏的人物,也是像冲野这样的新人下属憧憬的对象。
在日本根深蒂固的“上克下”的传统职场观念中,领导必须有领导的气场才能服众。
有网友看了电影,说木村拓哉越来越像我们印象中的“日本大叔”了,但这种从国民爱豆到普通大叔的观感转变,恰恰说明了他作为演员在表演上的成功。
与同社前辈木村拓哉相比,二宫和也在本片中走的是“外放派”的路线。
谁说娃娃脸就没有震慑力?
在片中被松重丰官方吐槽的二宫和也,也演了一回“狠角色”。
因为剧本的问题,冲野的角色不如最上来的完整、立体。
但二宫和也还是把一个对事业有野心的年轻检察官对正义的追求,以及与上级抗争的矛盾心理演了出来。
影片中最出彩的,无疑是他审问松仓的那场戏。
作为主动出击方,冲野成功掌握了对话节奏,一步步击溃松仓的心理防线,令其承认隐藏多年的犯罪内幕。
这里,两位演员无论是台词、表情还是互动节奏的表现,都是可圈可点的。
除了两位主演,不得不提的,还有吉高由里子和松重丰。
说实话,我已经不记得上一次在大男主的电影中,看到一个女性角色能起到推动情节而非花瓶作用是什么时候了。
女演员只要美就够了,不知道这是什么时候开始的“误解”。
而吉高由里子在片中具体的身份就不剧透了,但如果你仔细留心,在其为数不多的戏份中,其表现始终是真实符合其职业及女性特质的。
“换了是我,可能也会像她这样想,这样做吧?
”看到她的表现,女性观众多少会发自内心地产生类似的感想。
最后,来说说我们特别喜爱的“孤独的美食家”松重丰。
这位和木村拓哉同样活跃于微博的“劳模大叔”演员,虽然戏份不多,却为实实在在地为影片增加了一抹亮色。
还以为他是尝遍日本美食的佛系上班族大叔五郎吗?
不,你错了。
这一回,松重丰演了一个人狠话不多且很有故事的“反派人物”,你甚至能看到他与身份悬殊的最上,有着最难能可贵的男人间的情谊。
完全没有力量。正义、复仇、挣扎,都没有讲清楚。预告片到底是怎么剪出这么棒的。
希望二宫和也继续作为俳優活跃下去,在电影界活跃下去,他永远是我的骄傲。
午休时间破影院里也看着好帅,继续把原著看完去,似乎是原著更具象更有趣些。
恭买,好好讲个完整的故事就着的这么难吗?还是这是木村自己写的剧本?!👉2020和白羊座一起看的第15部。
所谓“正义不会迟到”的原因之一,就是因为有着近乎于偏执的“殉道者”的存在;魔鬼的眼里或许也会留下眼泪,正义在很多时候却是个瞎子。。。影片的里线是反省二战。日本南方军一部发动“英帕尔战役”失败,其溃退之路被基层士兵称为“白骨街道”(“靖国街道”),道路两旁倒毙的尸体很快就会被虫蚁啃成骷髅白骨,场面极其凄惨。日本第15集团军司令牟田口廉中将在东条上等兵的遥控指挥之下将五万五千多日军送入黄泉道。影片表线的少女杀手在规避了法律的“正义”之后亦只能用非正常的手段进行“正义”的制裁。-- “洗刷罪孽的雨,才没有那种东西呢。”
剧情是无趣的复杂,没想到木村拓哉的演技成了我看完的动力,岁月终让木村的脸增添了故事感。
剧情巨沉闷,冲野这个二号主角非常薄弱,全程都是被女助手推着走,感情戏也非常突兀。片子主题不深刻甚至有些莫名其妙,为了私欲去杀人的最上怎么也跟正义扯不上关系,还用的着让观众去探讨、思考?还有二宫跟这类角色也不太搭,声音太出戏了。
拍得什么鬼,太差了!
很失望,前半段闷得发慌,后半段还是救不回来,也没看出韵味
香港闲逛时打发时间看的我这是看了电视剧的第一集??
这个剧情配不上这个卡司阵容。松重丰不用说了,演什么就是什么。木村大神也很OK,还略微带了些禁欲的气质。二宫和吉高略微有些失望。不过最失望的是剧情本身,平平淡淡,这样一部电影不应如此。对着杀人犯一副讨好样子,还要恭喜他,很讽刺。
的确不错,但静下来一想其实还比不上第三次的杀人......主题真的是宣传所说的“对决”吗?冲野的立场一直是无奈无力的。更重要的问题,这个故事能体现“正义》法”vs“正义=法”的较量吗?答案:完全不是这么回事……所以只能说这更像是一场演技秀,对木拓意义尤其重大,他终于去掉“光环”
感谢豆瓣,电影院看起来还是蛮有质感。冷峻严肃飚演技就挺好,结尾有微微意味不明。里面那段车撞人的戏是在wuli川崎cinecitta取景【微微激动】,结尾没有用J家tie主题曲太好了哈哈哈哈
2018 #19 UA Moko 相比大神,我更喜歡二宮,尤其審問那場爆發力好強! 吉高角色很爆,但表現就是那樣...松重叔好正!! 當然酒向芳也是很厲害
人物线太多,要表达的主题也太多所以哪一条线都不清楚,哪一个主题都不深刻。
可惜又是一部明星效益。
前面节奏偏慢,后面峰回路转实在太赞!两大男神那个演技飙的啊!
最上把车缓慢驶进森林中,拿枪准备杀人埋尸那幕,代入感和反差感太强烈,步步惊心。感情上支持最上,但理性上清楚冲野才是对的,没有100%正义,正如法律不能100%儆恶惩奸,但"自己的正义"也不能100%保证不会错判。宁纵莫枉,是普通法程序公义,疑犯有人权,但受害者及其至亲的人权又该如何彰显?假若真相即公义,一心反战的丹野又为何被传媒迫上绝路?为片中旗帜鲜明地反战,全五星。
都敢去殺掉礙事的弓岡,不如大膽一點,那麼恨松倉,也親耳聽見松倉認罪了,就順水推舟讓弓岡伏法,一切平靜之後,放風說松倉是共犯,再拜託“五郎”找人處理松倉並安排“失蹤”和推卸責任給黑道,同樣的地點,在兩棵樹之間一繩系脖子,兩繩或者一繩綁腳,維持在掙扎就勒住索緊的狀態,然後在其清醒狀態下切掉他的生殖器,切夠了就可以直接活埋,大仇得報,沒必要試圖洗檢察官學徒的腦,浪費時間。對了,日高妹子不準時下班不合理。
不是脑残粉真心不用看,莫名其妙的剧情好多。为什么二宫和也朝恶赢满贯的罪犯吼两句拍两下桌子罪犯就招了?普通人都不会被威胁到好吗~ 又不是不说就切手指,被吼两句怎么了。就用这体现二宫和也扮演的角色的牛逼?短评里无数次被提及的演技好,是哪个演员演技好?完全没看出来。吉高由里子变中年妇女我倒是看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