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1>前半段更像是早期的《都市浪人》,虽然光影和色彩运用的很暖。
不过我感觉,导演应该是更加怀念以前的胶片时代吧!
毕竟还原80年代的故事,有噪点的画质看着会更有感觉。
而后半段的某一些片段,又让我想到了《爱在》系列的场景。
片段中看到了导演熟悉的味道,有80年代温馨又戏谑的音乐,还有可能会是下一对《爱在》系列的男女主,因为真的太像了。
影片最后在一节课堂中戛然而止,3天的大学前生活非常的精彩,而导演在正式上学的那一天结束电影。
背景音乐的风格也变得平稳了,仿佛在说:欢迎来到无趣的大学生活对了,没有改变的还是一贯的长对话,不断续的台词风格,这很林克莱特。
起来洗杯子,抬头一看,九点过五分。
收拾好了赶紧去遛狗,因为再过不到两个小时,我就该睡觉了。
很难想象,在更早的一段人生经历中,九点过五分对我来说,竟然是个起床时间。
上大学的第一年,我很快就明白其实自己最缺的不是性经验,而是选课经验。
我第一次体验选课,那种前所未有的权力感像海啸一样涌来。
我想得很美好,把所有能排在上午的课通通排在了上午,尽量空出完整的下午和晚上的时间,为了可以拥有一整段不被打断的时间来做自己想做的事,比如,在图书馆看书。
我的选择是的确让我拥有了一整段不被打断的时间来做自己想做的事,不过不是在图书馆看书,而是在寝室睡觉。
我的作息渐渐变成七点半起床,一点左右午餐,下午三点左右开始午睡,晚上九点过五分起床——第一天,我只是跟自己说,早上起的那么早,小小午睡一下应该不错,然后就去图书馆。
第三天,我醒来一看时间,九点过五分,图书馆都要打烊了,不能再浪费时间了!
我毫不犹豫的从床上起来,冲下楼,买粽子、泡面、茶叶蛋、速溶咖啡和中南海,再冲回寝室,打开《极品飞车》或者《老友记》——大约凌晨两点,我告诉自己,还有五个小时可以睡,不行,太早了,明天下午还要睡五六个小时,过会儿吧。
大约凌晨四点,我上床睡了。
这大概从来不是我所期望的生活,就像迷路一样,但如果不是迷路,又怎么看得到那些计划外的风景。
又或者,其实这就是传说中的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呢。
游戏和肥皂剧从来不够撑一个礼拜的,在那些寂静无声的夜里,我把原本应该用来看书的时间,用来看电影,我抽着烟、喝着咖啡,眯着眼睛,假装自己看起来和电影里演的一样。
有的夜里,我甚至能连着看三部片子。
我无法找到目击证人,连蚊子都睡了。
有时我也在阳台上抽烟,看后山上的坟墓,和它们打招呼。
有好多次它们请我过去,我为此得罪过楼下大叔,请他帮我开门禁。
我见过夜里的世界,温度和湿度都和白天完全不一样,难怪保安会怕我,他看到的,不是白天的我。
一年后,感谢我当时的女友(我现在的太太)的救ya助po,我的生活回归“人间正常”。
遛狗的时候,我跟太太坦白了这些。
我想起了林克莱特今年的新片《everybody wants some!!
》,内地译作《各有少年时》,讲的是七八十年代美国的大一新生入学时的故事,电影只拍了开学前的那个周末,但在我看来,其实那一个周末就足以看穿接下来的四年了。
电影的最后一个镜头是开学的第一个周一,男主走进教室,铃声响起,老师开始讲课,不到10秒,他就睡着了。
豆瓣评论竟然一水的“毫无共鸣”、“和林克莱特最无共鸣的一次”,大概因为《年少轻狂》珠玉在前,我也真是和豆瓣评论“最无共鸣的一次”了。
对了,本片的导演林克莱特就是那个“爱在”三部曲的编剧、导演,史上最话唠导演之一,上一部作品是《boyhood(少年时代)》,所以,大家要是没兴趣的话,还是不要点开看了。
喜欢理查德克林特莱的电影,从《爱在》三部曲到《男孩时代》再到现在的《各有少年时》,无论人生的那个阶段,无论跨度的长短,导演自己当编剧的好处实在太多,将自己的思考完完全全地融入到作品中去。
最佩服理查德克林特莱的就是能够将自己的感悟长篇大论地加载在角色的台词中,开创了所谓的“对话体”电影,却丝毫不会让人觉得说教满篇,无心再看。
不论是在法国街头偶遇的年轻男女还是人过中年的繁琐夫妻,不论是懵懂成长的小男孩还是初入大学的青春男女,平凡的邂逅,寻常的争吵,陈旧的年少叛逆,俗套的大学青春,任何题材在理查德的电影下都具有一番独特的哲学意味,既平淡又深远。
影片中有两个场景让我印象深刻,一个是几个男生在屋内吸烟,成长于两条小河边的男生在谈论什么是音乐,什么是艺术,什么是人生。
他所理解的,他所思考的。
还有一个是男女主在湖中交流来到这所大学的契机,男主写了什么论文,男女主对人生的见解“督促你,去做一件事,无论那件事情是什么”,是棒球也好,是表演也好,是每时每刻的撞钟也好,你需要全心全意的做一件事。
意料之中的佳作,仍未让人失望,典型的理查德式调调,我很喜欢,期待导演的下一部佳作。
这段时间,又是一年一度的毕业季。
陌生的环境,熟悉的人群。。。
当然,来到那些和书本,课桌,笔记本,宿舍的地方。
既让人感到兴奋又让人觉得躁动。
我只能回想并试着去假设了。
可我想还是会那样吧!
本能的,对你不熟悉的,尤其他们是些活灵活现的,拥有着亿兆分辨率的眼球,稚嫩的,长着绒毛的脸庞的家伙产生一丝隔阂。
说不上害怕,但你同他们相处在一起,最好是达到彼此轻松。
在这个目的之前,至少我是这么做的。
至于成不成功,快不快速,往往也因人而宜。
有的人,则喜欢一见面就放下面具,这种方法最初也往往可以成功。
或者你想要刚开始就显露一种摆在道德的高冷态度上,划定区域,我行我素,在意你的权利,也尊重别人的权利。
新生的人际交往,并不总是奉行一种方法为主要原则。
重要的是你们都在一起,在上午,下午,晚上。
各个可以共处一室的地方。
为了打破沉默,抛出问题,回答问题,吹牛,补充,聆听着去填满时间。
自大狂的人,这里永远不缺。
有人开始谈起一些人们感兴趣又知之甚少的话题,比如:幽灵、鬼魂以及他们听到过或者更多的是自己编造出来的故事。
那些话,听起来幼稚和大胆。
结论是以他曾见到过的,起于自己的懦弱不敢探究,最后归于灵异的事件。
很没有说服力并漏洞百出。
那种解说,若是抛在一场露天的演讲上面,百分百是失败之作。
不过,寝室、派对、聚餐上就截然不同了。
显而易见,大家都在做对于自己来说,是件非常浪费而又奢侈的事情。
但你抗拒不了,在对待空虚这种状况上。
对话,做疯狂的举动,是那么的不失风趣,令人乐在其中。
打赌,又是另一种惯常的行为,为了昭示毫无必要的洞察力,总有人会提出来。
宿舍的角落,有一个学霸,他捧着一本书,身体九十度坐在一个靠枕和铺了草席的单板床上。
他也乐了。
图书馆显然会是更好的选择。
只要,这种提议能够引起共识,氛围就总能将它很好的实现一次。
但这里的事实仍是一个平台,一个包罗万千,各有所长的平台。
当沉浸于老文艺青年林克莱特营造的电影世界里,我就似乎可以在看似平淡无奇的剧情走向中感受最真实的自我。
大多数人的青春或许就是这样,热情、肆意、偶尔聊着荤段子、幻想恋爱、向往自由。
我不了解八十年代的美国,对棒球一无所知,脸盲症重度到惧怕群戏,可看着电影中十二个年轻气盛的少年,就好像看到他们用共同的面容组合成了大写的年轻。
这群人,就好像不分国界不分性别地曾生活在你我中间,偶尔聊着奇奇怪怪的话题,偶尔叛逆想要彰显个性对抗世界。
影片的情节再简单不过,以至于除了最后的浪漫爱情甚至谈不上有何主题。
但往往最简单的语言,会营造最动人的浪漫。
音乐,啤酒,party,棒球。
这些年轻人笑着闹着迎接属于自己的大学时光,最自由的青春就此开始。
这是一首属于林克莱特的青春回忆曲,但愿也能唤起你对记忆深处少年时代的回忆。
各有少年时,中美各不同。
比起美国学生声色犬马的青春,我们的青春显的有些奔波,是掺杂了迷茫(无方向无目标的忧虑)、不适应(惧怕)、暴发户似的浪等各种情绪的青春,是有些辛苦的青春。
上学时父母像虔诚的不会说谎的教父一样让你“不要早恋!
”“不要找对象,好好学习!
”,“学会保护自己!
”,我们一脸懵呆地走过了学生时代,生活中最常做的事是打游戏、吃饭逛街,翘课做兼职还助学贷款。
等毕业了被贴标签为“剩女”、“剩男”了,他们又以一副悔不当初的表情反问我们,“怎么读书那会儿就没谈一个呢?!
”so?已凌乱, Let it go吧!
所以你应该能理解用100多分钟看剧中棒球队员带着一副好皮囊进出各种风格的酒吧狂欢泡妞时却最终还是不厌倦地看完的心情。
张爱玲说生活是一袭华丽的,这部影片就是一袭白衣,上面缀着让人炫目心动的珠玉、扇贝、宝石之属。
他没有一般好莱坞剧本的套路,却能静水流深,少了大起大落的戏剧冲突,但却充满乐趣。
言归正传,一个非专业影评人来写影评了。
这是一部不容易剧透的影片,因为我不知道他讲了一个什么故事,无始无终的样子像是纪录片,记录了准大学生在入学前的五天四晚的逍遥生活,如果非要说讲了一个什么故事的话,我只能告诉你他是关于青春、友情、爱情的故事。
以上(看到我耸肩摆手的样子了么?!
)电影的色调温暖、阳光,一如青年人的肉体,一派欢乐祥和的气氛,配上上世纪80年代极具复古韵味的音乐、汽车、服装,让人爱上了那个年代,爱上了那时的青春年华。
就像一面镜子,看到了我们曾经的恣意挥霍、无忧无虑的青春,那段活在当下、有时间去看世界的日子,可以试错、对世界有好奇,充满可塑性的日子。
当你需要做出选择的时候,青春已离场,美好成为一种念想、向往,你也开始成熟。
青春的一个关键词也许就是“玩乐”,意气相投的一帮人乐呵呵,玩一场,坦率真诚,不问理由、不想结果,连规则都是现编,没什么严肃的问题(严肃的问题是用来搭讪、把妹的),也没什么仇什么怨,当时输到怒发冲冠,要摔棍子砸拍子,用不了几天还能一起喝酒谈笑。
还记得电影里两个室友在路上讨论大学计划,有模有样,其中一个说:“我们可是打棒球的,真的搞不懂,其他人都是干嘛的!
”当时被他们那种又天真又好笑的严肃样子给逗笑了,在我们眼中,以及在他们周围同学的眼中他们是一根筋的人,是浑浑噩噩不务正业的人,而他们却认为自己有理想、目标明确。
这种反差或说活在自己世界里的小自负,我们当年谁没有过呢?
当年认真地高谈阔论以为能仗剑天涯所向披靡,也许在象牙塔外的父母及老板们看来你是不切实际或说虚度青春。
可当时的我们就真的信了,大有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气势(其实是倔脾气)。
青春就是一场梦幻。
所以,那个抽大麻的男人,才会混来混去,混到三十岁还在大学里,是一种只愿长醉校园不复醒的心情吧?!
如此想来,那些拍校园剧、青春片的导演们,是不是也是自负、执拗的老男孩、老女孩?!
耽溺在青春的梦里流连忘返
作为当今影坛上最享誉盛名的独立导演之一,理查德·林克莱特最为人所知的作品是2014年的《少年时代》,以及7年一部的《爱在》三部曲。
鲜有人知道,早在《爱在黎明破晓前》,林克莱特就凭借一部名为《年少轻狂》的青春片在当年的独立影坛获得了一片叫好。
那一年,是1993年,整整23年前。
而在23年后的2016年,蛰伏两年的林克莱特又重新回归他早期最熟悉的题材,一部《各有少年时》如同一颗青春荷尔蒙炸弹,在那块巨大的银幕中爆炸,喷薄而出,扑面而来。
让每一个正青春,或是只剩追忆的人都兴奋的手舞足蹈,并叫他们深深的怀疑自己的青春是否被狗吃了。
哦对了,这部电影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叫做《年少轻狂2》。
《各有少年时》设定于那个黄金的上世纪80年代,讲述的是一名刚进入大学的棒球投手Jake与他的队友们在正式开学前3天的故事。
没错,这就是影片的所有故事。
可以说本片就没有主线剧情,有的只是一杯接一杯的啤酒、一个接一个的姑娘和一场接一场的Party。
1.自由与随性的年少轻狂自由与随性是影片最大的标签,刚刚搬到新住处的主角Jake还没来得及收拾行李,就被一众校园把妹“老炮儿”强行带走,去校园里寻获新的“猎物”——新鲜出炉的大一女生。
一次并不成功的把妹行动之后,这帮荷尔蒙超标的男生瞬间就把这次失败经历抛到脑后,开始尽情玩乐的欢快时光。
他们去酒吧喝酒,他们去夜店狂欢,他们藏进宿舍抽水烟,他们去听摇滚Live,他们举办派对,让两个性感的姑娘只着内衣在泥潭里摔角,他们甚至爬上屋顶,用易拉罐做球,打起了高尔夫。
但是你以为他们真的这样肆无忌惮嘛?
真的就没人来管管他们吗?
并不是。
其实在人员齐备之后的第一天下午,棒球队教练就来到他们的宿舍进行了一番训话以及自我介绍,并立下了两个规矩:1.不准在宿舍内饮酒。
2.不准带姑娘回宿舍“翻云覆雨”。
听起来挺严厉不是吗?
但是这帮年少轻狂的男孩,一转眼就将教练的话抛到了脑后,当天晚上就带了一帮姑娘来到了宿舍开party,酒精和性爱那当然是必不可少。
这帮20出头的毛头小子,就这样践踏着教练刚刚立下的规矩,无所畏惧四个大字跃然纸上。
你在这部影片中,看不到上午,因为每一个新一天的开始,都是伴随着宿醉与头痛的正午时光。
片中的一帮臭男生,在没有妹泡、没有酒喝的时候,就用看似“愚蠢”的竞技游戏来一较高下。
正值狂妄自大年纪的他们,因为一场乒乓球的输赢而气急败坏,怒摔球拍;因为不想认输,直到手都被对方弹的皮开肉绽才大声骂娘,走的时候还要呛声明天同一时间再决高下。
影片中最有意思的角色要当属Willoughby,这个留着大胡子的怪胎有着数之不尽的黑胶收藏和抽之不竭的大麻资源。
在开学前一天,他被学校领导带走,知道这是他的真实身份才被众人知晓:原来他已经30岁了,Willoughby甚至不是他的真实姓名!
他借用这个假名与假身份,多年来混迹多个大学,直到这次被查获。
Willoughby就像导演林克莱特的银幕倒影,在青春不在,年华已逝的年纪一次又一次的通过各种手段来保持自己的青春。
Willoughby就是青春的缩影,他拒绝成长,拒绝步入社会,而看似卑劣的欺骗手段,为的只是在大学这个青春墓地,多停留一年,再多一年就像每一个经历过成长的人,小的时候盼望长大,盼望成为成熟的、独当一面的社会人;而真的走到了步入社会的十字路口,才觉得那个自由而又随性的年少轻狂是有多珍贵。
2.无处不在的80年代流行文化符号熟悉林克莱特的观众都会知道,这位导演玩转流行文化符号的功夫可谓一绝,尤其是在《少年时代》中,12年的年代跨度,Gameboy、iPod、Coldplay、歌舞青春、Lady Gaga、甚至奥巴马美国大选都被他运用的娴熟无比。
而在《各有少年时》当中,80年代的大时代背景给了林克莱特足够的施展空间。
于是各种流行文化符号一个接一个的出现。
他们在无聊的时候会去街机厅打游戏,影片中这一款名叫《太空侵略者》,为日本太东公司于1978年发行之一款街机游戏,在80年代风靡全世界。
他们穿着现在看起来老土无比的花衬衫走进夜店,却得到了在场女孩最多的青睐。
作为棒球队成员,他们当然有着属于自己棒球服,和现在烂大街的样式不同,在那个年代棒球服就真的是给棒球队队员穿的,通常会在肩章的位置写上球队名称,象征着自己的身份。
想不到上世纪80年代就有掌上游戏机了吧,不过于现在的不同,那是的掌机只能玩儿一款游戏,影片里出现的这个是MATTLE公司出品的棒球手持游戏机,是那个年代有钱人的象征,甚至现在还能在亚马逊上买到,可以好好怀旧一把。
这一个又一个流行文化符号让人每次看到都会会心一笑,更别说影片中令人应接不暇的80年代流行金曲。
林克莱特就像一个时间的魔法师,让人恍然回到那个永不消失的黄金年代,就像他在《少年时代》中做的一样。
3.各国青春片的不同套路从《年少轻狂》到《摇滚校园》再到《各有少年时》,林克莱特一直贯彻着自己的思想。
而这似乎也是大部分美国青春电影一直有的样子,无论是性喜剧《美国派》、《哈拉上路》,还是更具艺术气息与反思的《美国风情画》、《早餐俱乐部》等,美国青春片中的青少年似乎都永远无忧无虑,偶尔担心的也是一些“不食肉糜”的小事。
即使是描绘残酷青春,也只是《伴我同行》这种,相比起其他残酷青春,真是小巫见大巫了。
再反观世界其他地区的青春电影:法国的《四百击》、英国的《小孩与鹰》、日本的《青春残酷物语》、甚至中国的《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等等,残酷才是这些电影中青春的主题。
如若深究,文化、经济背景必定是主要原因,在这里也就不多做赘述。
回到我们这一代中国年轻人所经历的青春,物质条件的提升让大多数人衣食无忧,但巨大的竞争压力让几乎所有人都肩负着繁重的考试压力成长。
我们不必经历残酷的青春物语,但也注定很难体会《各有少年时》中的肆无忌惮。
也不知是应该庆幸,还是悲哀。
最后回到《各有少年时》,它就是这样一部作品,由青春的符号堆砌而成,并不是想教诲观众什么大道理,只是想让每一个经历过青春的人或缅怀、或悔恨自己的青春时光;同时让正值青春的少男少女懂得把握有限的时光,好好地体会那年少轻狂。
影片最后,Jake和室友坐在教室中,看着秃头的教授在黑板上写下他的名字。
大学课程开始了,而这两个已经尽情玩闹了3天的年轻人,头一歪,便睡了过去。
这就是林克莱特为我们描绘的年少轻狂,自由与随性是标签,酒精与荷尔蒙是主题。
正如那个昏昏欲睡的大学课堂午后,青春如梦,梦如青春。
--欢迎关注个人公众号:迷影至下
人的大脑就跟一个滤网似的,专挑自己喜欢的事留下,越久远的记忆就愈发不靠谱。
这也可能是个自我保护机制,谁干了那么多傻逼事还能有颜面在现世继续吹牛逼呢?
就跟《阳光灿烂的日子》里的马小军和他的伙伴们一样,那应该是挑战我人生观的第一部电影。
原来我们开玩笑或者在论坛对暗号,都用姚二嘎在电影里饰演的傻子的台词:古伦木!
欧巴!
有一个导演也特别爱回忆原来的事,而且用的不是滤镜模式,或者是更加变态的滤镜模式。
我特别喜欢他,因为他细致入微不留情面,还因为他絮絮叨叨废话连篇,还有他外表戏谑内心纯情。
这个真的特别对我的路子,多少年钟情的好像都是这一类,包括人。
你有没有发现,榜样对一个人的意义巨大,你会朝着他的方向去活。
这世界于是就像是错综复杂的迷宫,各种线路清晰明确。
当然有些迷途的不知道自己在干嘛的,所以有了那些小径分叉和不靠谱的交集。
《各有少年时 everybody wants some!!》2016 讲的就是这么个故事,80年代一帮初出茅庐的大学生,棒球队,是怎么在人生最有精力最蛋的时候,度过开学前的那个周末的。
和导演之前最有名的“爱在午夜”系列的作品一样,应该也是奔着三部曲走的意思,续的是1993年的《年少轻狂 dazed and confused》,第三部还没出来。
导演理查德·林克莱特 Richard Linklater真真忠于自己的风格,做到了让时间来证明,以生命在叙述。
另一部他的作品《少年时代 Boyhood 》(2014),跟着一个男孩子从6岁拍到18岁。
午夜系列,跟着男女主角跨越三个年代。
这就有了某种从银幕插到现实生活里的力量,效果惊人。
《各有少年时》里的小年轻们每天荷尔蒙过剩,到处找乐子。
一股80年代气息扑面而来,迪斯科,派对,姑娘,啤酒,大麻,茬架,黑胶唱片。
时间大把,可以尽情花在所有无用的事情上。
自由自在,无所事事。
现在看来竟然是人生理想!!
原来远在20岁的时候已然达成。。。
人生特么就是一场后知后觉。
电影里我最喜欢的就是那个30多岁还混在大学里的神秘少年,他简直就像是昨天晚上看片子的我自己。
跟小伙伴们嗨翻,吐露眼圈和人生心得,走后只留下平克.佛洛依德的唱片还有一卷大骂。
卧槽太酷了,偶像!
只是,他为什么要在大学里串来串去呢?
他是在十年后顿悟,乘着穿梭机飞回去的吗?
还是,他压根儿拒绝长大,因为他对以后的事心知肚明。
那些认认真真犯傻逼的岁月,跟朋友们开的恶俗玩笑,上课打盹或者干脆翘课,看过的vcd,dvd《独立时代》《巴黎野玫瑰》《宝拉x》《爱情万岁》《情人》《永恒一日》。。。。。
好多后来再也不会回头去看的电影,不再听的音乐。
因为知道就算回去看了,也不是一个意思了。
还有遗留在模糊记忆里的爱人,你还是那时候的样子吗?
吵架的时候无厘头,好起来又不知道怎么对你好。
电影看的哈哈大笑,看完又略苦。
过去的和将要到来的,有谁真的认的清。
能确定的有什么?
只有现在的这一分钟。
这话其实张国荣早就说过啊,你还记得是在哪部电影里吗?
但是在多少年后的长安街上,人到中年的时候,大家再次见到年少时的傻子伙伴,兴奋的对他喊:古伦木!
得到的却是:傻逼!
(本文原载于作者微信号 叨叨小宇宙)
既横跨十八年的《爱在》三部曲和横跨十二年的《年少时代》(Boyhood)之后,导演李察.林克雷特(Richard Linklater)这次说的是一个时间跨度非常短的故事,《我们的轻狂年代》(Everybody wants some!!)发生在1980年的德州,八月底,从大一新生杰克搬进棒球队宿舍,到开学的第一堂课之间,短短三天的故事。
三天之内,许多事都发生了,一场场派对、一个个新朋友、一根根大麻,但在剧情推动上,又好像什么也没发生,杰克和棒球队的室友们整天无所事事、到处狂欢,然后,大学生活就来临了。
原片名Everybody wants some!!来自80年代的摇滚乐团范海伦(Van Halen),这不只是对于80年代的复古怀旧,更是一种确有所指的明示暗示:每个人都各有所求,自觉或者不自觉地,期待在大学生活中得到些什么。
「Some」指涉暧昧,有人想成为职业投手;有人自知只能在大学校队里风光;有人成天想着酒精和性爱;有人不惜欺瞒也要赖在大学里。
是的不惜欺瞒,电影中的嬉皮学长威洛比,总是在喧闹场合说些饱含深意但也可能只是随口瞎扯的话,他在宿舍里办水烟趴,让全部人都一脸迷幻、如痴如醉。
但在电影的最后,他却被校方查出其实已经三十好几,并且涉嫌伪造数据。
这已经不是双主修、延毕、研究所等体制内的耍赖了,这可是死皮赖脸的「我就是不走」啊。
他究竟想要在无止境的大学生活里得到什么,或者说,无止境的大学生活,究竟能赠与他什么?
《各有少年时》叙事方式轻松写意,但也许是太写意了一些,似乎没有非得把时间设定在三天内的必要性,整体结构也有些松散,事件与事件间几乎没有关连。
在人物群戏上,一下就要塑造整支棒球队,势必使某些角色沦为扁平,但事实上,片中的角色多少都有些扁平,除了秘密被揭穿的威洛比外,其他男性角色都只像是多活了两个月的高中生,似乎只有雄性贺尔蒙的一面,而没有更复杂的描写。
杰克与女主角贝芙莉的感情发展,甚至像YA片中为谈而谈的恋爱,缺乏铺陈,几乎是匆匆忙忙就在一起了。
回到大学生活对威洛比的意义,这些难道就是使他眷恋不舍的事物吗?
从《年少轻狂》(Dazed and Confussed)、《摇滚教室》(The School of Rock)到《年少时代》(Boyhood),李察.林克雷特如此执迷于青少年的成长主题,并像威洛比一样,以幽灵般的身分一再重返大学现场,甚至坦承认电影情节取材自亲身经验。
基于这样的热情,我猜想,大学生活对他的意义,应该不是这么表浅的。
《我们的轻狂年代》之所以没有以往的水平,也许因为骨子里其实太过个人化:「我想要来一次彻底放松,跟着音乐、跟着回忆走,就像直接把摄影机架在1980年,看那时候的我们在做什么。
」单纯的呈现是导演真诚的表达,但也容易落入自嗨的陷阱,相对变得非常吃观众频率,而当生活模式缺乏共鸣,剧情上又没挖出新意时,说穿了就是,实在很无感啊。
和各种恣意胡闹的YA电影一样,《各有少年时》在疯狂过后,也有一段男女主角谈心的温情时刻,在清晨的湖面上,杰克和贝芙莉互相倾诉彼此对大学的向往,杰克说自己当初申请大学时,用薛西佛斯推石上山的神话,连结自己对于棒球的热爱,虽然是诅咒,但「重点在于这让你有专注的事物」。
贝芙莉回答:「我们能这样怀抱希望真是太美好了。
」这一段对我而言,反而成了全片最接近青春的状态:青春当然可能是寻欢作乐,酒精、大麻、贺尔蒙,但真正让人感觉到青春美妙的,其实是那清晨一般的希望,即使盲目、天真而愚蠢,却使人在一无所有的年少时光里,确信自己拥有了整个未来。
理查德·林克莱特自编自导的电影,都不激烈,但也绝不平淡。
他喜欢将故事往冲突激烈的方向引,但会在失控前打住。
作为观众,你不知道你担心的,会不会发生;你揪着心,以为冲突双方会撕起来,他就偏不。
我姑且将之称为“有惊无险”式故事套路。
这种套路,他过一会就重复一次,过一会重复一次。
于是,他的电影就有了一种比较古怪,但非常独特的,重复与变化交迭进行的节奏,不断地刺激观众,得到反应。
个人觉得,这种节奏,在《少年时代》控制得非常好,基本上达到了张弛有度的高度。
比如那个酗酒并有暴力倾向的继父,阻止妈妈带走萨曼达和梅森那段。
按照一般的编剧方法,应该是一场激烈+暴力的冲突戏,但是并没有。
梅森在厕所被两个男同学欺负,多好的校园伤害题材,但也仅止于语言冲突和轻微的推搡。
梅森和第二个继父同样是这样的。
继父对他晚归有意见。
梅森出言不逊,看起来父子俩要干上了,但是也没有。
<图片3>你们看,原本这些地方,可以让矛盾更激烈一点的,人物性格再鲜明一点。
但是导演就是不按你想的套路出牌。
“有惊无险”,是他编故事的王牌,当然也是底牌。
我觉得看穿了这张牌,就看穿了理查德·林克莱特的故事。
到了《各有少年时》,我觉得他把“有惊无险”的套路用得精熟无比。
12个“战斗鸡”住在一栋房子里,嘴仗不停,充分发挥了理查德·林克莱特的话唠风格(关于密集对话,全球都知道,我就不多说了啊),感觉随时都会冲突起来。
导演看起来就是要观众这么觉得,他把里面的每个玩笑都开得十分过火,但是他每次都在高潮要来时打住。
电影开始没多久,杰克从酒吧带回一个妞,想让同室的比尔借个光,让个房间出来给他啪啪啪。
但是比尔说了一通废话,不肯。
杰克火大,但也就是止于火大。
比尔回乡下看意外怀孕女友这一段,大伙又损上了。
先是给他起个美国最土的名字“BeuterPerkins”,然后开她女朋友的玩笑。
有时候,你都把握不住,这到底是在开玩笑还是在说真的?
<图片5>“乒乓冠军”这段,大家明明知道格兰输不起,还损个不停。
这帮损友一直戳一直戳,戳到最后格兰怒砸球拍。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摇滚酒吧里,大家玩嗨了,然后就冲突起来,一个哥儿直接被撞在墙上,然后下面cut掉了。
棒球训练场上,看起来随时都会被群殴的样子。。。
类似的情节,还有不少。
为了保持观影的快感,恕不一一列举了。
个人觉得,理查德·林克莱特非常擅长讲故事,他将激烈的矛盾冲突悬置起来,但却让观众觉得马上就冲突起来了。
这股劲儿一直憋着,勾着观众往下走。
所以,他的厉害之处,不在于故事本身(他使用的这些泡妞、吸大麻的素材美国青春片里到处都是),而在于讲故事的方式。
一旦你讲故事的方式抓住了观众的心理G点,观众就会跟着你嗨个不停。
这种让故事一直停在高潮前的“有惊无险”的处理矛盾冲突的方式,你可能在任何一本编剧宝典中都看不到。
按照那些所谓的编剧宝典编故事,也许你只会写出一个个无趣的平庸故事。
但是,对于很多国产电影,能做到“平庸”已经是高标准了。
有时候国产电影真是个奇怪的存在,尤其是暑期档的,各种烂片集中上映,编剧什么的完全没谱,那个大鱼吃海棠啥的,不说了。
当然,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个人以为,因为这种“有惊无险”的套路,在《各有少年时》用得有点多,搞得太绷,而期待中的戏剧化的高潮又迟迟不来(显然是不会来了),可能是很多影迷对这部电影无感的重要原因之一。
微信公众号:电影拉片室。
欢迎关注。
看似平庸,实则很有味道。对于理查德·林克莱特来说,青春就是一场梦,愿意用一辈子来回味。
哎 真的喜欢看这样荷尔蒙气息爆棚的日记式青春片 谁不爱蹦迪花衬衫喇叭裤的80年代呢
美国的大学生活啊。。。。。。。。。。
流水账
打棒球时谈的全是女人,有女人时谈的全是棒球
一路狂笑,结局升华,没有过去和未来,只有时时刻刻的现在。
絮叨叨的电影。
和导演前作根本没法比。满篇幅都充满了不羁放荡和荷尔蒙的爆发,太难让观众有共鸣,充其量也只不过是一个讲述美国学生如何放肆地浪费大好年华的流水线青春片,之前的匠心都不知道去哪了。两星。
这部拍得太普通了,除了时代感很强之外,没什么特色,不说是林克莱特拍的我也相信,反正一堆年轻人凑在一起不是抽烟喝酒,就是吸毒做爱,许多校园青春题材的电影不都是这样的么?不过最近看美剧《70年代秀》挺上瘾的,对这个关于美国80年代年轻人的故事也挺喜欢的,但也只是浅尝辄止的喜欢而已。
德州八零年代少年时,那些睿智、戛然而止的对话和大学第一场梦
林克莱特再一次还原少年时光,从容叙述着男人初长成的可爱。为了复刻80年代群像,在布景服装配乐上下足了功夫。回首当年和自我认知是他电影里的重要命题,蠢萌对话中见哲理,影片戛然而止于微微觉醒和前路未知,当真是如梦青春,青春如梦……
OH BOYS :)
一样的配方,美好的大学,把电影拍得那么电视剧而好看第一人
三星半。青春真美好!
人太多了
boring
straitght world
现在看大学生纯纯地谈恋爱好尴尬… 还是那群抽大烟的哥们比较带感… 但是一直party真挺无聊的… 我还以为最后那哥们儿一觉醒来发现一切都是一场梦呢。
可能也不是真的向往80年代 只是他们看上去太自由了
让人缺乏耐心看下去的荷尔蒙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