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有一回和Camille(之前写过的法国文青姑娘Camille)无聊闲扯,我拿出班上几个我认为长得好看的法国女生,一个个问她觉得jolie不jolie,belle不belle,想要看看是否存在东西方审美差异这一说。
我印象挺深的她回答我时,没有说谁美不美,而是会说谁比较有charme,谁缺少点charme。
后来再和法国人聊天时,我也有注意到他们会用“charme”这个词来赞美某人,无论男女。
怎么叫有charme?
《巴黎夜旅人》的导演Mikhaël Hers在访谈中说,他认为一个人最迷人的特性是“独特”(singularité)。
刚看完《巴黎夜旅人》(Les passagers de la nuit),再见Charlotte Gainsbourg(之前写过“Je préfère les erreurs à une chose jolie et parfaite.”),忍不住再感叹这就是一个有charme的人,既温柔又有力量。
该片的导演Mikhaël Hers在被问到为何选Charlotte作女主角时,答道:“她身上的那种矛盾对立面给了我启发,她人格中时常露出很敏感脆弱的一面,同时,我又能感受到她身上的活力,被一种类似重力一样的巨大的力量支配着。
人们身上的这种”双重性“总是很触动我。
”(Pour l’ambivalence qu’elle m’inspire, ce mélange de grande sensibilité qui affleure, une vulnérabilité, en même temps, c’est quelqu’un que je sens animé, tenu par une espèce de gravité, très fort, cette dualité me touche d’une manière générale chez les gens)这部电影里Charlotte饰演一位中年妈妈,几乎全程素颜,皱纹眼袋什么的都能看见,一点也不冻龄。
我还特别留意了电影里其他女性角色,比如女儿这个角色,20岁左右,腿不细也不长,穿着打扮和我之前的法国同学完全一样,就是生活中你会看到的这个年龄的女孩的样子。
再比如电台主持人,也没有掩饰脸上的皱纹。
如果多看几部法国电影,你大概会有类似的感受:法国电影里的女性大多都特别自然,松弛,不精致,但又个个迷人。
不信你可以去看几部侯麦的片子,里面的女主角没一个是精致的:胳膊粗的,腿粗的,小肚子鼓的,穿着简单的背心,头发乱糟糟的,不施粉黛,皮肤毛孔看得分明的~但是,她们中的哪个你不觉得美?
什么是charme?
与其说是自信,我觉得更应该说是自由。
是灵魂里的自由,脑子里的独立思考,身体上的自在呈现。
自由的,才是舒展的,是真实的又多姿多彩的美。
自由,才可以打破一切束缚的框框架架,什么”少女感“,“白瘦幼”,“冻龄”都见鬼去吧。
法国电影的审美(我只是说审美),无论是服饰妆容还是这份真实自然所呈现的高级感,我觉得值得全世界学习。
说完《巴黎夜旅人》里的审美,再说说它作为文艺作品给我带来的触动吧。
一部文艺作品,无论是影视,绘画,文学,还是音乐,看起来都是作者在表达自己,但好的作品,不分年代和背景,观众或读者在欣赏时为什么会觉得被触动呢?
之前读过雨果的一句话,“当我在写我的时候,我写的也是你们啊,朋友们。
(Quand je parle de moi,je parle de vous,mes amis)” 这大概就是文艺作品的普遍性的意义,人类情感总归是有相通之处的。
《巴黎夜旅人》这部电影打动我之一,是导演把时间的流逝拍的很具体和细腻:让人从Charlotte一家人的日子里嗅到一种“辛劳,笃实,清甜,微苦”的生活气息。
全片流淌着轻轻的幸福,又散发着淡淡地忧伤。
这就是导演所说的他所要拍的就是幸福及它固有的忧伤:当我们意识到正在经历幸福时,其实它就已经消失了。
(Il filme ici le bonheur avec sa mélancolieinhérente. À partir du moment où l’on prend conscience qu'on éprouve du bonheur, dans le même temps il a déjà disparu.)这句话我以前是不理解的,以为是文人的矫揉造作。
直到一次我自己在幸福面前也想喊出一声:“时间啊,停一停”(O temps,suspends ton vol——Lamartine)时,我猛然明白过来:我们在经历美好的时候,下意识里就希望时间就此打住。
但是我们都知道,时间哪里能暂停,所以这一刻在你意识到时,就已经消失了。
电影里另外打动我之处是导演对家庭关系的表述,尤其是孩子离家后Charlotte饰演的母亲的孤独和落寞。
我想到了好朋友Audrey 的妈妈Krystine(之前写过的我的法国摄影师朋友Krystine)给我写信时说到:"老大早就离开家了;老二和男朋友住的离家有点远,一年也只见面两三次;老三也自己出去租房子了,还好离家不太远,节假日能时常回趟家;现在就只剩下最小的儿子还住家里,和她做个伴。
孩子们体谅她的孤单,在她生日时送了她一只猫。
"Krystine说这些时也一样,流露出淡淡的幸福和浅浅的哀伤。
一方面为孩子们都大了成家立业感到欣慰,一方面也因时间的流逝生活的变化感到失落。
我的另一个朋友Marine的妈妈Isabelle也时常在聊天中流露出这种孤单感,一次她说到,“我尽量维持健康的生活习惯,保持年轻,我害怕我女儿太久没回来,一见到我会惊讶她妈妈老了。
”(Marine在加拿大,她妈妈在法国,所以见面的时间间隔更长)。
我继而想到我的妈妈。
最近被她一天给我打好几个电话给烦到了,静下心来一想,她这也是孤单的表现啊。
电影的意义就是唤醒我们对生活本身的思考,《巴黎夜旅人》提醒里我生命中所有的美好时刻都是礼物,要好好珍惜。
( tous les moments heureux sont des cadeaux qu'il faut savoir apprécier. )最后,送上电影里出现的音乐的部分歌词,一首来自Joe Dassin的老歌"Et si tu n'existais pas"Et si tu n'existais pasJe crois que je l'aurais trouvéLe secret de la vie, le pourquoiSimplement pour te créerEt pour te regarderEt si tu n'existais pasJ'essayerai d'inventer l'amourComme un peintre qui voit sous ses doigtsNaître les couleurs du jourEt qui n'en revient pas
影片重点标注的时间:1981年5月10日。
当日,密特朗当选总统。
1988年,(影片再次标记此时间),他再获选连任至1995年,带来二战后法国经济政治持续复苏发展和世界影响力的巅峰,之后则一直下滑至今。
1980-1990年代法国GDP维持全球占比6%左右的峰值水平。
18岁的Talulah是无家可归的,实体的巴黎夜旅人。
电影会改变她的人生。
Vanda,同是不眠的巴黎夜旅人。
玩个时间游戏:Vanda,感觉上颇似电影人转媒体人,幕前转幕后了。
扮演者Emmanuelle Béart(1963-)将在1991年主演雅克里维特另一部富争议的代表作:《不羁的美女》。
她来自未来。
Elisabeth,精神上的巴黎夜旅人,遍体鳞伤。
必须自我修复。
扮演者Charlotte Gainsbourg(1971-)父母是1970-1980年代席卷欧美的文化符号。
而她本人是英法偏法的后新浪潮电影符号,比母亲简伯金银幕形象更大胆,接过了于佩尔和比诺什的旗帜。
夏洛特的父母:法国著名歌手Serge Gainsbourg(1928-1991)和英国演员Jane Birkin(1946-2023)
巴黎独立电影院Cinéma Escurial是真实的存在,位于巴黎13区,1911年开始营业至今。
1984年,法国电影还在好莱坞全球大潮中负隅抵抗。
法美电影PK:右上:候麦《月满巴黎》1984。
左上:好莱坞《小精灵》1984,1000万美元制作,全球票房超1.5亿美元。
右下:《德州巴黎》1984,法国人认为那是法国新浪潮的德国接棒,仍是法国的荣光。
法美电影相生相克,始终是法国影人的执念。
1984,候麦《月满巴黎》。
Fabrice Luchini向Ogier告白,并嫉妒她与其他男人接触。
影片在此采用戏中戏的手法,表达了Mathias和Talulah的恋情,片中角色(演员)分别是他们的代言人。
1984《月满巴黎》Ogier拒绝Fabrice Luchini的告白,要寻找新的生活和伴侣。
影片中特别提到演员Ogier在1984年突然离世,年仅25岁,对Mathias和Talulah触动很大。
Ogier和Talulah的精神开始接近。
1981,雅克里维特《北方的桥》。
整个巴黎成为Ogier的冒险游乐场。
影片多次暗示,电影将改变Mathias和Talulah的人生,特别是巴黎夜旅人Talulah。
Ogier的灵魂已经附着于Talulah。
Mathias妹妹所居嬉皮风公社。
这里是巴黎夜旅人扎堆之地,未来作家就诞生于此。
打字机也是巴黎的象征符号。
写作是电影的前世。
1951年巴赞创办《电影手册》,1960年代,戈达尔特吕弗候麦里维特等无不从写作开始。
在巴黎, 从Jean Cocteau开始,哪个作家诗人不和电影结缘?
Jean Cocteau著名的超现实主义肖像。
(Jean Cocteau(1889-1963),诗人画家编剧导演,多元艺术家。
从他身上集中体现了法国影人和艺术家的探索精神,可以说他书写了法国电影新浪潮的前传。
)
Mathias从学生时代就梦想成为诗人,没有打字机,没有那么多踌躇的作者,没有电影,就不是巴黎。
妈妈送给他一本厚厚的日记,勉励他不要放弃写作。
虽然他的职业只是公共浴池值班人。
右:《莫扎特传》美国1984,《橡皮头》美国1977,《失衡生活》美国纪录片1982。
左:《德州电锯杀人狂》美国1974。
时至1988,法国电影院已全面被美国对手占领。
离 Luc Besson完成惊艳全球的《LEON》还有6年,离Jean-Pierre Jeunet前往好莱坞执导《异形4》还有9年。
缅怀法国荣光的同时,电影将改变Talulah的人生。
Mathias陪同Talulah试镜。
借此讽刺某些英语影片就是电影的灾难。
法国电影面临衰退,但巴黎还是全球电影最热门的外景地。
影片两度出现Mathias和Talulah于天台夜色迷离中,表达两人面对不确定的未来。
巴黎夜旅人可能有家不归,但是都沐浴在法国荣光之下,实现自我拯救。
法国影人的又一执念:色彩观传承有序,象征法兰西荣耀的三色旗指引灵魂。
1981,《北方的桥》,Pascale Ogier是巴黎的斗士。
背后是被她破坏的巴黎春天百货巨幅广告,对拜物和享乐主义的批判。
1988,Talulah与Pascale Ogier形神合一,巴黎还是她的梦幻游乐场吗?
1980年代是法国和法国电影的黄金时代。
正因为1980年代经济的空前繁荣,巴黎的年轻人才有可能像1960年代新浪潮前辈一样,写作看电影发梦,本片编导一定也紧随其中。
戈达尔电影的巅峰期在他高产的1960年代。
1980年代是雅克里维特与大器晚成的候麦共同的高峰时代。
回归自我的巴黎夜旅人Elisabeth一家人,终于能够just move on。
银幕外,简伯金一家人。
最年幼者是夏洛特甘斯布。
本片作者Mikhaël Hers(1975-)作为法国电影第三代接棒人,将这封情书献给了法国电影, 也献给了以夏洛特为纽带的银幕内外精神传承的家庭。
延伸阅读: 缅怀法国荣光-1: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14335412/缅怀法国荣光-2: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14443022/缅怀法国荣光-3: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14582715/缅怀法国荣光-4: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14652749/缅怀法国荣光-5: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14671278/缅怀法国荣光-6: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14768275/缅怀法国荣光-7: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14939223/
虽然我没有去过巴黎,也从没见过你,但我仿佛在塞纳河畔生活了很久很久。
久到我流浪的爱人,在波光中将往事消耗殆尽。
久到,陌生的过客,在深夜的电台,把我当初最知心的人。
我真的认识你,就像一本法国小说提到的那样:“那时候,你还很年轻,人人都说你美,现在,我是特地来告诉你,对我来说,我觉得现在你比年轻的时候更美,与那时的面貌相比,我更爱你现在备受摧残的面容”。
虽然我没见过你,但我想跟你说:“你不知道,你会失去爱情,还有两个叛逆、迷茫的孩子。
最后还是一家巴黎电台答应让你试试接线员,文学才华让生活给你一根稻草,你抓住,被一个陌生的男人骗了,另一个陌生的男人认真牵你的手。
”
我想,念一段从电台中听来的话给你:“人们瞥见的,仅是我们过去为了他人所存在的一小部分,我的梦也将被他人滋养,从此变得不同,我们一次又一次地成为了美好的陌生人。
或是,人们想象中的夜晚过客,如同在房间深处被遗忘的镜子里,所映出的微弱倒影”。
我想,遇见你是偶然的,第二次才是巧合,会不会有第三次呢?
毫无征兆或者就像注定那样?
反正我已经开始为告别写信了:“马蒂斯,其实我宁愿你离开我,因为我不想伤害你,我的心也很痛,非常痛。
我有好多话想跟你说,但我不能说,有时候,我觉得我碰过的东西都会粉碎,或者消失,我希望你永远是马蒂斯。
我常回忆我们在一起的时候,这回忆就像是礼物,只属于我”。
我的城市不流行告别,就在电影里和这些,所有的悄悄断了的联系的,都告个别吧。
最后,要谢谢你,《巴黎夜旅人》,你让我远远的去巴黎生活了很久很久,让我又想翻开法国作家的书,让我感受到生活的爱,人和人之间爱的尊严和理解。
现在是2023年8月2日晚上9点10分,本该落地的飞机因为机场空域繁忙而徘徊不止,等待备降。
好多念头都是在刹那间生成,比如我在天空徐徐盘旋的时候,看着电影里霓虹点点如繁星,也好想好想要找到一个屋顶,和亲人或者朋友爱人,漫无目的地交流发呆,举目只有彼此与风景。
有时候真的很爱这种充斥着无所事事感的影片,毕竟逻辑在生活这场感情牌中经常是行不通的。
想到就做不需要理由,想离开却不说再见也可以被很好得消化,再痛再绝望也可以给予时间以时间,再反馈给自己与自己和解的心。
在一地鸡毛的日常里,故事与情感总是水到渠成,就像即便上一秒我们刚认识,但在下一秒也能放下戒备,相拥缠绵,随即恍然大悟,这已然是蓄谋已久的缘分。
我永远热爱陈旧且复古的影象,即便时代的更迭已经让像素可以精确到毛孔,任何生活的细节一览无余,但它曝光过度的画面,粗糙且朦胧的质感总是提醒着我当下终会过去,我眼目中的种种,无论悲欢离合,都将成为过去,也将成为亲切的怀念。
太爱《巴黎夜旅人》了,近两个小时的电影终幕,但我知道他们的生活仍在继续,我们也是。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难题,很难么?
遇到的时候好像是这样,困难时刻像一个个大大小小的漩涡,自己被迫置于中心,无法呼救只能拼命挣扎,内心害怕极了,做了必要挣扎,又担心结果是命数中确定的,太让人惶恐了。
生活就是这样,每个人都逃不掉,在面对漩涡时,充满了不确定性,渴望安稳、确定和温暖,但如果把漩涡当做生活的调味剂,会不会好受一些,努力保持热爱生活的准基调,至少在面对不确定的漩涡时可以拿出必要的勇气和底气与之抗衡。
这样就很酷了,不是吗?
至少不要做迅速缴械投降的那一个。
况且,一切都会归于平静,并非指“凡事皆虚无”的那种平静,而是,事物本身的状态在被长时间凝视下总会趋于某种定数,变化、流动的的确确会随机发生,但我们可以看到它的最终状态,即某种意义上的平静。
回想一下,从小到大我所经历的那些大大小小的struggles,高中磨人的数学题和总也记不住的洋流与时区、大学与朋友的分裂和绝交、毕业找工作的迷茫和慌张、失恋后的痛苦与绝望……所有的这些,在回望时,好像都像一颗颗小石子,它们不断地聚集着、铺垫着,成为了你走到现在的路。
只要我们热爱生活,故事就会永远继续。
忧伤也好,快乐也罢,我们知道,那是生活在我们身上留下的痕迹。
不出意外,我们会记得:伴着Joe Dassion的歌声大家一起跳舞、屋顶天台上一起分享一只香烟、傍晚的公园里我们围坐着说笑……热爱生活吧,尽力爱生活的每一个瞬间。
悲观主义者长叹:但生活依旧是痛苦的,总会有难题一个接一个地向我们抛来,那又如何,为了那些值得的时刻好像可以无所畏惧。
没有谁的生活会一直如此,但希望你有勇气面对每一个漩涡,也祝“温暖和勇气”常伴你左右。
01法国电影《巴黎夜旅人》,是2022年的冷门佳作,讲述了巴黎一个普通家庭的故事。
女主伊丽莎白,患有乳腺癌,在两个孩子读高中的时候,丈夫有了新欢,抛弃了她和孩子们。
伊丽莎白跌入了人生谷底,生完孩子就没再工作过的她,必须要找到一份工作,才能让生活继续。
即便如此艰难,伊丽莎白依然收留了无家可归的流浪女孩塔露拉。
四个截然不同的灵魂,在巴黎努力生活着,观看完这部电影,心中激荡着网络上流行的一段话:请你务必,一而再,再而三,三而不竭,千次万次,毫不犹豫地,救自己于世间水火。
02我喜欢伊丽莎白与孩子们之间松弛又亲密的关系。
女儿朱蒂特读高三,热衷于政治运动,满怀社会理想。
儿子马蒂亚斯读高二,热爱写诗,飘忽不定,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么。
一次吃早饭的时候,伊丽莎白给孩子们念了前一晚“夜旅人”电台的读者来信,朱蒂特和马蒂亚斯鼓励伊丽莎白也给电台写信,深信伊丽莎白写得更好。
陷入求职困境的伊丽莎白,试着写了一封真挚动人的信,打动了电台主播,得到了电话接线员的工作。
“夜旅人”是一档深夜电台节目,讲述流浪旅人自己的故事。
伊丽莎白读过心理学专业,生孩子之前做过文秘工作,有着强大的共情能力,能很好的感受听众,聆听他们真实的内心。
一次深夜节目录制时,伊丽莎白认识了塔露拉,一个常年漂泊、居无定所的小女生,伊丽莎白让塔露拉暂住自己家的阁楼。
四个人生活在了同一个屋檐下。
尽管每个人有着不同的精神世界,但是他们能够互相贴近,互相拥抱,享受音乐,享受美食,感受对方的体温,感受最真挚的善意和爱意。
03电影截取了三个年份发生的事情。
1981年5月10日,塔露拉初次来到巴黎。
1984年冬天,伊丽莎白被丈夫抛弃,找到了电台接线员的工作,遇到了塔露拉。
1988年,电台为伊丽莎白庆祝生日,她在兼职的图书馆遇到了雨果,朱蒂特开始独自生活,马蒂亚斯在塔露拉住过的阁楼写作,塔露拉再次来到伊丽莎白家。
影片把十年内发生的小事情、流水账式的日常生活,拍出了轻盈、浪漫、梦幻的文艺感。
有一个情节是伊丽莎白和马蒂亚斯去探望朱蒂特。
伊丽莎白不舍从家中搬出去的朱蒂特,朱蒂特抱着伊丽莎白安慰,三个人轻松自在地聊天。
回家的路上,马蒂亚斯骑车载着伊丽莎白,伊丽莎白紧紧搂着儿子的腰,在浪漫的BGM中,穿过巴黎的街巷。
塔露拉好转后,四个人一起吃饭聊天的情节,也是非常优美、浪漫且动人的。
一切似乎回到了塔露拉初来的时候,伊丽莎白举起酒杯说,敬有你们在场的快乐,感谢你们在我身边。
一切的一切,像巴黎的夜色一样摇曳醉人。
04塔露拉是一个特别的存在。
她出生于破碎的原生家庭,年纪轻轻就开始流浪,独自行走在深夜巴黎的大街小巷,一刻也不停歇,是真正的巴黎夜旅人。
塔露拉和伊丽莎白结缘于“夜旅人”电台,两人都是电台的忠实听众。
塔露拉还喜欢看电影,刚开始因为天冷去电影院取暖,后来就爱上了电影,电影可以让她忘记自己,忘记烦心的事情。
塔露拉像一只没有方向的小鸟,飞到了伊丽莎白的家中,又飞走了。
4年后,一团糟的塔露拉,出于求生的本能,再次来到了伊丽莎白家,她神志不清,染上了毒瘾。
家中三人无条件接纳了塔露拉,日夜照顾她,帮助她戒毒。
塔露拉找到了在电影院检票的工作,生活回归了正常。
但她再次选择了离开。
当她知道马蒂亚斯一直爱着她的时候,就知道自己必须要离开了,她不想毁了自己珍藏心底的男孩,不想毁了和他们在一起的美好时光。
尽管万分不舍,塔露拉依然在痛哭之后离开了这个温暖的港湾。
对于一个从小缺爱、缺安全感的女孩,离开一个自己爱的人和自己爱的家庭,是她能够想象出的对他们最好的保护。
05伊丽莎白一开始想象的生活并不是这样的,但她还是尽全力热爱生活。
她的儿女们爱她、疼惜她,她收留的塔露拉敬重她,她遇到了珍惜她、懂她的雨果。
我喜欢伊丽莎白一家的家族传统,快乐的时候,吃妈妈做的奶油焦糖,听Joe Dassin的歌,大家拥抱在一起跳舞,浪漫又感人。
伊丽莎白离开家时送礼物给儿女,代表着她人生的重新开始,也是这部电影最让人感动的地方。
即使到了四五十岁,伊丽莎白依然有重新开始的勇气,她还保持着优雅,享受爱情,热爱生活。
伊丽莎白送给马蒂亚斯的是自己从离婚之后开始写的日记,她写下了自己对生活的反思,写两个孩子,写塔露拉。
这本日记对马蒂亚斯的写作很有帮助。
送给女儿的是生育女神雕像,伊丽莎白在生朱蒂特之前流产过,她觉得是这个雕像保佑她生下了朱蒂特,保佑她渡过了患乳腺癌的痛苦。
她把象征着坚强勇敢的雕像送给了朱蒂特,希望女儿能够免受一些苦难。
两个孩子收到礼物时的感情流露让我感动,真实,自然,饱满,流畅,充满了对母亲深深的眷恋。
我喜欢影片像梦一样的结尾。
梦里有小时候的朱蒂特和马蒂亚斯,有塔露拉,有外公,大家一起在草地上用叶子吹旋律,那是一个华灯初上的傍晚,巴黎夜色醉人,抚慰了所有人的心灵。
每个人的生活都会有低谷期,这是一个亘古不变的事实。
我们都希望能从身边的朋友和家人身上找到一丝温暖,哪怕这只是短暂的。
人们总是渴望这一点点的温暖。
这部法国电影,并没有过分强调法式的浪漫,因为它讲述的是生活,而并非全是爱情。
这部电影描绘了生活中每个被生活压迫,却依然独立热爱生活的人。
尽管生活有时一团糟,但只要心中有热爱,有温暖自己的光芒,生活就会朝着积极的方向前进。
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个平凡的家庭故事。
妈妈离婚后独自抚养两个孩子,儿子是高中生,对未来还没规划,但有自己的热爱。
女儿也在做自己喜欢的事。
妈妈曾是全职主妇,没有工作经验,为了照顾家人,她出去找工作,虽然一开始不容易,但最后成功找到了,还带回了一个和儿子同龄的女孩。
尽管家庭依然节俭,妈妈还是对这个女孩伸出了援手,她的生活也因此变得越来越好。
电影里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热爱的事物,哪怕只是生活中的琐碎小事,因为他们热爱,所以愿意全力以赴,开心地生活。
看得出来,导演也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所以他能拍出这么有生活气息的电影。
影片的构图和画面感都很棒,剧情都是平凡的小事,但背后却透露出对生活的热爱,值得一看。
我最初对E的印象,实不相瞒是懦弱的、委屈的,像风中的小白花一样,轻轻一吹仿佛就能使它折腰。
这印象不可否认是充满偏见的,我承认E是善良且坚强的女子,她使我相信,温柔真的是一种力量,莫名强大的力量。
我记得故事的开端,E的家庭遭受变故,丈夫抛弃了母子三人,儿子在前途前举棋不定,女儿对政治怀有一腔热血。
E去深夜电台找工作,当上司对她发脾气时,她独自一人在偌大的房间啜泣,面对同事的安慰,她久久不能对自己的错误释怀。
我心里想,E,你能不能坚强一点,这是多大的事情,这是毫不值得掉眼泪的事情,为什么流泪这么轻易呢。
你看,就像我最初的偏见一样,我觉得E是被保护得太好的家庭主妇,是弱不禁风的小白花,我对她有种恨铁不成钢的感情在,我实在想告诉她,一切没有这么糟糕,但后来证明是我错了,她比我想象中的要,坚强得多。
E的温柔,是深刻的,浸润灵魂的,直达心灵的。
当丈夫离开她时,她说道,丈夫在患病时对她不离不弃,他们婚姻的问题存在已久,但她感谢丈夫,他是那个有勇气说出来的人。
对于抛弃她的丈夫,她在一定程度上是抱着理解的,E是感恩的、宽容的好女人。
当上司批评她时,她自责自己的疏忽,“我在接线时就感觉不对劲,可我......”,她对生活是认真的、真诚的。
对让自己头大的儿子,她委托爸爸得到一本书来鼓励他做诗人,这个母亲是豁达的。
她触摸自己受损的双乳,是自卑的、敏感的。
勇于去约会,是勇敢的,对生活抱有热爱的。
她尽了很大的努力去爱生活了。
我想,如果E真是强硬的女子,可能做的不如现在好。
温柔、真诚,这些有时我觉得过于小白,嗤之以鼻的品质,其实是蕴藏有莫大的力量的。
如果温柔的生活更有力量,我愿意选择它。
时常觉得温柔的人容易被人利用,过于单纯,怎么在这个社会里生存呢, 但E改变了我的想法,温柔的对待与自己不相干的人,与自己相干的人,对待自己,对待世界,热爱生活,是一种强大的力量。
你脆弱,温柔,且不寻常。
走在巴黎的街头,走到影院一抬头,我看到灯光在窗户后藏起来的阴影,它就像你,是极易被忽视的,组成我生活的碎片。
原来我们每个人,都是外来者。
原文发布于公众号“与牛大力饮茶”。
关注公众号,回复“巴黎夜旅人”获取片源 2022年拍出了哪怕出现在80年代夜间电视节目也毫不违和的电影。
从故事背景、色调、画幅到文化生活,复古得令人迷醉。
以此致敬和缅怀80年代。
2022年的艾曼纽·贝阿和夏洛特·甘斯布都不再年轻。
但她们特别有辨识度的声线,刚好适合主角职业设定——《巴黎夜旅人》电台节目主播。
深夜电台在80年代后期式微,但夜旅人们热线分享的情感故事,乘着电波,透过夜雾,给失眠的、为生活奔波的人送去抚慰。
正是这档《巴黎夜旅人》节目给了伊丽莎白母狮一样的力量,哪怕自己再落魄,也有能量好好活下去,甚至帮助流落街头的少女Talulah。
伊丽莎白晚上在电台工作,在理性出走的黎明时分回家。
白天继续到图书馆工作,并在那里收获真爱。
孩子们会长大,各有各的追求,伊丽莎白和男友也有了新的人生征途。
一家人在熟悉的房子告别。
聚散终有时,再不舍,相伴也只是人生一程。
未来还很长。
人生不应是一去不复返的既定轨道,亦不存在脱轨;而是广阔的草原,任由驰骋。
电影很平和,就像主角搬家时翻出的老匣子,娓娓道来每一件旧物的故事。
妈妈离婚后自我倾诉自我疗愈的日记本、家庭录影带、心爱女孩的照片、剩下半包的万宝路……这些生活碎片构成的回忆,供我们在往后漫漫良夜品尝。
比如年轻时美好又义无反顾的爱。
有一段是,伊丽莎白的儿子和Talulah两人在塞纳河边喝酒。
男孩重心不稳,后翻下桥,Talulah毫不犹豫跳入河中相救。
两人在桥底烤火,瑟瑟发抖,相互偎依,拥吻。
属于年轻的狼狈。
未曾拥有过什么,也就不怕失去什么。
1984年的巴黎电影院播放《鸟人》,《圆月映花都》,墙上还有《德州巴黎》的海报。
《鸟人》(1984)理想主义者与现实世界的冲突
埃里克·侯麦的《圆月映花都》(1984)众里寻他,蓦然回首
维姆·温德斯的《德州巴黎》(1984)失而复得的亲子关系,公路上重获的爱 BGM致敬80年代电子乐,略带失真的效果,简单、迷幻,恰到好处的表现日出之前、长夜未央的孤清。
把人推向远方,将寂寥放大。
点进去作曲家Anton Sanko的其他作品,原来还为妮可·基曼的《兔子洞》、LGBT片《真心半解》等片配乐。
都是我印象深刻的调调!
这部电影,看到后来,如同一直在柔美的音乐下喝着低度数的酒,不知不觉醉了,温暖了,伤感了,明朗了。
从艺术的审美以及电影的致敬环节等等来看,有诸多赞叹不已之处。
然而,一部电影最能打动人的,偏是和个人情感有共鸣的私人的地方。
那些微小的共鸣,如同电影里母亲的微笑,抚平伤痛的褶皱,给夜晚的角落带来一点慵懒的光亮。
一个女性的重换新生,没有鸡血的决心和励志,在悲伤中慢慢走出来才是常态。
对待困难中的生活和工作都是温柔的姿态,是一个女人内在的坚强,也是温存的善良。
在艰难和悲伤中,那些偶然的欢乐在无数个失眠的夜晚中依然真实而美丽。
如此美好的生命,对于女性观众来讲,应该是非常治愈了。
那个男孩少年时的飞扬和飘荡,让我想起我的一个哥哥,也想起我少年时偶尔的迷茫,甚至想起我捉摸不透的儿子。
这个状态可能是一些男孩在少年是都会有的状态吧,和小伙伴的无聊游荡,来去无踪的捉摸不定。
我小时候的那位哥哥就是这样,那时我是个小屁孩儿,羡慕哥哥的自由和丰富的少年世界。
他慵懒的状态没什么阳刚之气,但是那种飘来飘去的自由洒脱,你永远不知道他在外面玩儿什么,有什么奇妙的乐趣,但总有一种神秘的快乐,如同电影里人物周围柔美的光,令人痴迷。
也会有和某个女孩的一些心猿意马的举动,如同蒲公英碰不得,又轻轻飘落。
会在课堂上和老师发生一些幼稚好笑的片段,每个人都有这样的回忆,就像曾经在化学课上灵感突发写诗,无聊激发的灵感也是灵感吧。
哀伤的不会忘却,那只是一些片段,忘却的无法消失,他们躲在树后面。
那个独立、勇敢的女孩,男孩的姐姐,有鲜明的性格,是典型的兄妹关系中目标明确、坚定大胆的姐姐,直到后来的母女相拥,再年轻的坚硬也都被瞬间融化。
这是任何感情都无法与亲情比拟的一面。
希望每个姐姐都能快乐,每个母亲都能温柔。
至于那个叛逆的离家少女,四海为家,漂泊不定,她是这个影片中真正的夜旅人,尽管其他人也都在自己的生命旅程中经历着不同的风景。
这个角色的选角非常好,阳光可爱的外表被世俗脂粉所包裹,如同堕落的天使,女孩明媚澄澈的眼光中,自身经历带给她对世界的不解与迷茫,稍有不慎就跌落在路旁,甚至滑向深渊。
她是幸运的,遇到这家人是在人生旅程中罕见的幸运,希望她离开后遇到更多幸运吧。
这是一个可怜的人物,尽管她是别人爱而不得的人。
这些不同命运的人,在电影中出现过几次一起吃饭的场景,是难得的温馨场面。
人毕竟是群体动物,只有在互相的依存中能找到灵魂停靠的地方。
一起享用美食、听音乐、举杯、相拥而舞,是最温暖的画面。
直到影片定格到草地上的欢笑,吹叶子的简单快乐,夜色阑珊,微微银光闪闪。。。
不愧是夏日情事的导演,讲述的还是那么一个事儿:我们终将都只是彼此生命的过路人。
感激溫柔的影像、台詞及配樂,讓我在30歲最後一夜感到無比溫暖。
我怎么能对一部讲巴黎的片子这么无感
3.5。美丽的80年代童话,覆以柔和的胶片质地。迪斯科舞厅、夜间电台、摩托与夜风、戏院里正上映侯麦新片、海报墙上挂着《德州巴黎》,你可能会在地铁上偶遇雅克·里维特…记忆如幻影,让迁徙的得以共存。“会有别人眼中的我们。那些碎片,我们曾以为瞥见的,我们的碎片,将由我们的梦来滋养。我们从来都不是相同的,每一次,我们都只是外来者,是夜旅人,是他们的想象,就像被留在房间里的旧镜子上的,那些脆弱的阴影。”
短暂的养女adoptée passagère或是被收养的过客passagère adoptée?因为婚变而自顾不暇的母亲与两个叛逆孩子收留了流浪的少女。但这个微妙而并不稳定的情感关系结构就像父亲留给家人的拥有巨大窗户和无遮挡城市景观的公寓 不知道何时就会消失、坍塌。这情节本身也像女主供职的电台午夜热线栏目里的故事一样 牵动人心但并不会过于激烈地侵入他人生活,我们从未完整听完过电台的任何一个热线故事 也无法了解到主干叙事的前情与后续。过客毕竟来自另一个世界 就好像一起坠入冰冷河水之后的亲密一夜恰恰透露了其无法被收养的本质。录像带的年代质感与当代影像的夜景大光圈在美学上几乎完全对立,21世纪的电影能收养80年代的画面颗粒吗?或许法国电影的问题正是有太多而不是太少这样的作品。
看到女二号吸D的情节的时候,结合今天看了一半的《中华之剑》,我突然才意识到欧美的影视作品总是在构建错误的吸D者形象,让人错误地以为吸D人员依然会皮肤白皙光彩照人神采奕奕,甚至戒D仿佛也是一件很容易的事,真是细思极恐。
好轻盈呀,好平等的家庭关系,
很流水,有些情节很刻意,几乎没有深入任何一个角色的心境。
氛围和年代质感都打磨的非常好,松散的情节对应慵懒的电影气质,高贵又戳人。
不乏动人之处,关于侯麦、里维特、帕斯卡尔和杜拉斯等等的迷影插曲让人会心一笑,但与旧影像结合的复古回响倒不那么有效,整体设计上依旧呈现着剧本电影的无力感,来自角色写作内部的累赘阻止了真正的观看发生。
法式经典,侯麦再现。细碎,敏感,怀旧,朦胧。家庭关系,少年心事。梦巴黎。Talulah 真可爱。儿子有点像《四百击》里的安托万。音乐很好,金色泡沫感。引用北岛的诗:那时我们有梦,关于文学,关于爱情,关于穿越世界的旅行。如今我们深夜饮酒,杯子碰在一起,都是梦碎的声音。Gerhard Richter《Reading》的画面。
成人童话。3.5
中产阶级睥睨,够了
采访的时候,说看到她演成年男孩的妈妈和银幕上打出1988年,忽然觉得自己老了。甘斯布给了我一个鼓励的微笑:「衰老就是很艰难的,对于每个人来说都很难。」
演的细腻且真实一部纯粹的电影
2.5/简陋,沉溺,单调。除了人物睡上的速度更快一点之外几乎是一部好莱坞电影。
依靠于特定时代背景,很难令人共情。几个都不能自食其力的熊孩子在那瞎逼逼,很是无病呻吟。
虽然也挺好看的但也太过度德国骨科加煽情了 除了滤镜用得很1980年代之外 剧情也太架空了
强调时代元素、强调新的环境带来新的希望——与《阿曼达》相比,显得有些故作乐观、过度顺滑,也让埃尔的电影逐渐被库奥斯曼恩的《六号车厢》所超越。
有强度很高的情感的流动,是能拓宽人的情绪感受力的电影,所有的画面色彩和配乐,都在细腻地与情绪相贴合。一开始描绘的电台工作,尤其是这个母亲有一种通过言语把情感表达清楚的能量。即使只有琐碎的日常,但一个人在他人眼里就是碎片,惊鸿一瞥,短暂相逢,未必有长久的婚姻,子女也会离开,未必会永远住在一间屋子,也未必每一份爱都有回应,要适应这种人生的无常与流动,夜旅人,在碎片中尽全力,这些角色有着分享爱的能力,给每一份意外闯入一份真心,即使生活不尽然如想象,我们还是尽力去热爱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