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成本电影有时候会成为口碑宣传的噱头,言外之意制作成本低能做到这个水准很不错啦之类。
不过其实电影本来就无需高制作,是国内学好莱坞烧钱烧上瘾了才觉得这类先锋小片难能可贵。
不太喜欢电影数字化,尤其是画面精细片儿却不精细,失了胶片的那种感觉——不是一定要矫情,而是比较之下真能体会出来的不同。
更用上了虚焦的新技术,可我看着就觉得鸡肋还虚得我眼睛难受。
电影最核心是故事,去掉杂七杂八的东西最主要看它到底讲什么。
去掉精细还是粗糙大小手笔一类旁的东西,这部电影讲了一个好故事。
虽然稍微我觉得这故事讲得有点不上不下——往大了讲的确容易收不住,但是过于显得不经意的生活化却觉得太小家。
医疗、制药、造假,用一个失忆的故事带出很多我们生活的这个国家和社会里肮脏无奈的一面。
除了主题中的医药造假这一元素外,细枝末节处还能看到身份造假、上访抗议、民告企业、贼赃市场、殴打记者等等等等,讲述的还很自然。
比如女主角要不是遇到前同事就愣是找不到自己的真实身份,而男主角就能那么容易给她弄了个假身份,在路边买偷来的手机用,上班路上遇到受害者在企业门前抗议还要被警察警告骚扰。
很生活化,却很戏剧化。
因为它揭露了这些东西,所以才有那些口碑。
因为在国内讲这些实话勇气可嘉。
这也是一种讽刺。
很多人可惜它还是有所保留有些美化,也明白它有所底线的缘由,感叹这样已经很不容易了。
哪怕它有个主旋律的结尾。
这部片的悬疑跟真正的悬疑比起来毫无出彩。
实话讲十分一般,但为什么能那么震动?
只因为它讲出了所有昧过丁点良心的人心中隐隐的噩梦:因果报应。
更应了网上总说的那些话:今日他人遇到XXX的事情你保持沉默,等到你XXX的时候已无人为你讲话。
就好比女主角当日作为整个医药造假行业一环不负责人的时候,会不会料想到今日自己身为其苦?
就好比他们在街边买别人偷来的手机,有没有想过也许自己以前或将来丢的手机都在这里销售?
好像那个笑话讲的,卖奶粉的卖肉的卖包子的一系列奸商都死了,只有棺材铺老板很高兴,可惜他最后饿死了。
电影其实最怕说教,它只需要把真实的东西摆出来,思考由他人。
本片也一样,它只是讲了这么一个故事,好坏你自己评说。
但是其实,故事已经有倾向性。
用一个因果报应的故事,引起你所有因果报应的联想。
我不喜欢它这样。
因为也许它不见得引起思考,却引起没有思考的恐慌。
就好像近一段时间内那些七嘴八舌的话题。
女主角不喜欢,男主角李乃文却生活化的讨喜。
《我是植物人》原本是电影频道出品的一部数字电影,大概是看上了影片所具备的某些品质和潜力,另外做了大屏幕的推广,从观影效果上来看这是部口碑还不错的电影,抛开限于成本问题而做出的诸多妥协,单就影片选题其实就能满足一部分观众的口味,在今天,电影的娱乐功能正在被无限放大,即使那些所谓的深刻些的影片,也越来越多地倾向于钻研人性这样玄虚的命题,而那些真正能够触及百姓切身利益和生计问题的影片,却逐渐稀少,如果说还有硕果仅存的坚持的话,无疑电视电影这个平台,成了这类题材的主要的阵地。
个中原因除了电视电影投入少,成本压力相应减小不必刻意迎合观众之外,电视电影本身机动灵活和时效性强的特点也更加适合就一些社会问题为百姓发声。
《我是植物人》一片所涉及的问题就是药厂造假以及为了谋取利益在操作规范上的一些黑幕,影片的女主角朱莉(冯波)在一场车祸之后昏睡了三年,后来被狗仔队记者刘聪(李乃文饰)在无意间惊醒,失去记忆的朱莉暂时寄住在刘聪的家里,二人在寻找“身份”的过程中逐渐被卷入方臣药厂制假造假的内幕。
电影在构建故事的过程中用到了很多当前中国数字电影里被用滥了的元素,比如车祸,失忆,寻找和身份错位等等,但是即便如此,《我是植物人》还是精心打造了一个的充满了张力的好故事,这主要得益于对主角身份三次变化的设定。
当朱莉刚刚到药厂上班并初步接触受害小女孩一家的时候,她是整个事件的旁观者,只是出于自身的正直善良而对别人怀抱同情,这时候事件的推动因素是刘聪,他的娱乐新闻稿件被毙,急需新闻素材的他鼓动朱莉和他一起参与调查此事。
之后随着调查的深入,朱莉却意外发现了自己昏迷三年的原因,并不是因为车祸本身,而是在随后的手术中用了和小女孩一样的麻醉剂,这个转变让朱莉成为一个受害者,以一种当事人的身份参与其中,他们聘请了著名的维权律师准备将诉讼进行到底,但是新的进展和朱莉的记忆的逐渐恢复,又让朱莉从假药的受害者变成了残害小女孩的帮凶,因为她发现在失忆之前自己一直是药厂合作方专门制造假的临床试验记录的负责人。
故事在这里出现了一些情理上的漏洞,比如作为原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居然和合作方的药厂完全不认识,并能在失忆后进入这个药厂谋取一份差事等等,但是这些微的瑕疵并没有影响到大局,朱莉三重身份的转化作为故事的主要情节,牢牢控制了电影的节奏和悬念的铺排,它甚至弥补了男女主角在情感戏上的单薄,使电影在触及社会问题的同时,没有损害到情节上的精彩好看。
作为本片男主角的李乃文,虽然戏份不如冯波那样密集和充满变化,但是在他所出场的段落当中,他都奉献了精彩的演出,除了“最新恢复记忆成果”那样好玩的搞笑桥段,这个人物本身的气质和品行,让为这部主打现实主义的电影变得更加真实可信。
比如他作为一个无法实现“为民请命”的新闻使命的记者,为了北京户口而去偷拍一些八卦新闻,还有他面对销赃的手机所持的“你不买他们就不偷了?
”的态度,事实上都是最普遍的民众心态,没有因为其所谓的正面人物身份甚至是处于对审查的考虑而美化和加工,这些细微的之处全都彰显了这部电影立足现实的品质。
如果说通常意义上的电影是为了造梦和弥补生活的缺憾,那么现实主义题材的影片则恰恰是为了令人梦醒和加深对缺憾的认知,这样的电影在“娱乐为王”的时代主动不能成为主流,但是这样的坚持是必须而难能可贵的,因为(电视)电影作为受众最广泛媒介之一,为民执言是它最大的操守所在。
身受重伤的俐俐术后失去了记忆,此时她碰巧遇见了报社记者刘聪。
刘聪正在追查一件由于麻醉剂而导致一个小女孩变成植物人的医疗事故。
在俐俐的帮助之下,刘聪的调查逐步深入,也越来越接近事情的真相。
但是,那些事情的真相确实是他们俩都无法解决的黑幕。
与此同时,俐俐也渐渐找回了她自己的记忆与身份。
这部电影的因果线显然是俐俐找回记忆的过程,而情感动力中增加了俐俐和刘聪之间的情感升温这一笔。
正是由于“医药黑幕”这类话题的敏感性,影片放在都市爱情片的外壳下,借用失忆的方式,表现出一个女子重新寻找身份的过程。
与此同时,术后变成植物人的小女孩事件成为一条辅线,直接用于表现当代社会中的医患关系、医药黑幕等问题,通过刘聪对小女孩事件的追访抽丝剥茧的揭露出来。
大团圆的结局虽然成就了俐俐的自我救赎,但并没有削弱揭露社会问题的力度。
除了将爱情作为一个揭露社会问题黑幕的技术外衣之外,导演运用“寻找”设定悬念,以及闪回等方式,打散了叙事,让观众从细节中自己拼贴医药黑幕的来龙去脉,同时也增加了观看影片的趣味性。
在某种程度上,这些技巧性的处理方式使得社会问题的揭露圆润些。
“太热闹了,想家”这句台词是一个孤独的女人说的,她喝多了,在别人的生日Party上,她把自己灌醉了,哥们儿问她为什么?
她说:太热闹了,想家。
写出这句台词的导演,就是,王竞。
推荐导演王竞的伤心三部曲:家、国、我。
我,《我是植物人》2010年家,《万箭穿心》2012年国,《大明劫》2013年
我伤心,不管起因如何,只要能遇到爱你的人,总是有解的。
《我是植物人》里的女主人公,俐俐,最后一个镜头是身穿囚服,隔着铁窗,泪眼朦胧地看着那个男孩,等她自由一定会娶她的八卦狗仔男,很幸福。
家伤心,无解。
你对家奉献了10年、20年的身苦心累,在伤心的那一刻,都化成了万只毒箭穿你的心,你怎么悔?
怎么恨?
你悔,你爱过你的丈夫和儿子?
你恨,你真心付出的每一分爱?
你只能走,能走多远走多远。
国伤心,是劫。
明崇祯15年,离王朝的灭亡还有2年的时间。
连走街串巷的游医“吴又可”都知道大明要完了,积重难返,病入膏肓。
还是有“孙传庭”这样的高人,忠君爱国去送死。
因为,越是高人越明白,度劫这件事儿,全凭献祭的份量,多我这一腔热血,就多一分安全的希望。
所谓,明哲保身、韬光养晦、待机而动,都是没担当的托词,没本事的庸人。
我是国士,我能知行合一,我便去尽心尽力,至死不退。
内地小制作《我是植物人》理应嘉奖,毕竟电影立足于现实题材,毕竟一针见血地痛砭时弊,毕竟让人眼前一亮!
如今内地电影市场纵然蓬勃发展,可主流仍以商业大片统治江山,而王竞指导的小制作悬疑《我是植物人》,标题起的再特殊,阵容与投资皆甚微,却依然异军突起。
《我是植物人》故事跌宕起伏,人物丰满立体,不仅台词充满了幽默,还层层深入揭露了中国医药界的“知假、造假”,具备揭露现实阴暗的一定深度!
一个偷拍明星的狗仔队记者刘聪,意外结识了惊醒的“植物人”朱俐,两人碰巧查到一起医药行业的黑幕,不料惊天阴谋被揭穿,报复与灾祸也接踵而至,扑朔迷离的剧情,一环扣着一环。
继《一年到头》及《无形杀》后,独立制片人谢晓东与导演王竞再度合作的《我是植物人》,同样以充满戏剧性的(车祸)开头,牢牢抓住观众眼球,然后依靠女主角不断地卧底、侦察,做足了悬疑气氛。
曾出演《一年到头》、《无形杀》的女星冯波饰演的朱俐,从苏醒后迷茫到回归职场的精神振作,从发现黑幕的见义勇为再到真相大白时的矛盾挣扎,人物的经历大起大落,表演难度极大。
而曾在《爱情的牙齿》、《集结号》等片出演的李乃文,此次饰演狗仔队记者刘聪,他的插科打诨,他的幽默风趣,不仅增添许多喜剧色彩,也对现实作了有力的嘲讽。
本片进入中期后,男主角由于报道新闻真相,遭歹徒报复,右手被打残,接着女主角卧底身份被戳穿,她还又知晓自己也是犯罪的始作俑者,激烈的矛盾冲突,瞬间使影片凝重起来,并且推向高潮。
综观《我是植物人》涉及范围,如何炮制八卦娱乐、如何求职不易、如何办假证、如何在医疗制度里钻空,皆赫然在目,而混乱的医药审批制度和受害者们的无奈,甚至导致无辜孩童的惨死,颇令人触目惊心,发人深省。
《我是植物人》尽管配乐、剪辑、摄影皆别具匠心,但一些镜头的虚实处理,还属于探索阶段,恐怕会让不少人看得眼晕。
而这种高清机器拍摄的数码电影,整体制作受资金束缚,画面质感还有所欠缺。
再者,编导们挖空心思打造了悬疑剧情,但男女主角的情感戏比较简单,反派人物几乎成了符号,仍留下遗憾。
当然王竞导演毕竟不是罗曼·波兰斯基与朗·霍华德,如果这样的内地小制作,非要按《影子写手》《天使与魔鬼》等好莱坞精品标准来苛求,那就是强人所难了。
2010年国庆档公映了多部内地大制作,其间《精武风云》《狄仁杰之通天帝国》等片皆侧重视效与娱乐,可故事与人物同现实基本是脱节的。
如今能面对现实生活,并且层层深入,一步步揭开真相,并叫观众在银幕前有一定思考,则太少了。
相反《我是植物人》既有观赏性,又敢于痛砭时弊,却成为了“濒危保护动物”。
本片揭露了中国医药行业由于利益衍生潜规则,而且身处其内的人们早已麻木,他们根本察觉不到自己就是罪犯,甚至自食恶果,也沦为可悲“植物人”。
总之,《我是植物人》最值得赞美的是一种中国电影当前最为缺乏勇气!
刚刚不小心瞟到一眼别人的评论!!
用词好犀利啊我做不到哈哈哈只能说点自己的感受。
在大五上学期最后一节专业课老师给我们看了这个电影,作为少见的医药题材电影而且是能够真正反映社会问题的电影,我觉得他为药物现代评价和实验室管理规范的更加严谨和重视起到了一定作用。
这个电影主要讲述了因使用了缺少生产前临床试验而存在安全性问题的麻醉药的女主在新闻记者的引导下一步一步起诉药企,最后发现通过这一药物审批的人竟是自己的故事。
药品安全对于这个社会是一个非常受重视的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因此,作为一名药学人,一定要恪守药德,在关乎到千万家使用者幸福的药品生产问题面前一定要重视重视再重视,坚决守好严格生产底线。
说回电影,前期有些平铺直叙后面开始揭发药企恶行以及屠龙少年女主发现自己竟然是最终的那条恶龙的时候,才进去高潮部分,看的虽然很爽,但是剧情还是有些套路化了。
我不知道这是否是像《我不是药神》这部电影一样是由真人真事改编,但是这个剧情实在是简单哈哈哈,并不是很出彩。
总而言之,在我未来的大约40 年的药学生涯里,我会记得这部电影,记住宫老师对于药物警戒的教育。
这一类电影,特别是在中国,其意义远比其拍摄的好坏重要,豆瓣里不少人挑刺说导演水平如何如何,给5星的基本没有观影水平之类的。
诚然,可能比起美国的许多同类题材影片,可能这部片有的地方不够“给力”,有些细节从专业的角度看处理可能有欠缺,但是都无法掩盖这种题材自身所具备的力量。
就像梅尔吉普斯口中的:自由和约翰·密尔笔下的自由一样能给予我们震撼,其内涵是不会因为表现的形式而有所减损的(只要你的表现是真实的)。
编剧的设计颇有些想法的地方在于女主角的身份设置,一个人要去批判别人固然需要勇气,但是私以为这种勇气多少还可能有许多的盲目在里面,而当一个人能够去批判自己的时候,我们在她身上看到的将不仅仅是勇气这么简单了,而是某种更强烈的品质。
想起《史密斯先生到华盛顿》,可能所有的人都会喜欢上捍卫正义的史密斯,我也深深地为其单纯感动,但我更爱潘恩议员。
因为现实生活中史密斯那种单纯往往是我们无法企及的,很多时候当我们真的有能力去改变周遭的时候,我们会发现,曾经的梦想已经被现实的琐碎所磨平了,我们亦已经成为了我们曾经想要反对的事物中的一部分了。
我们之所以成为植物人,并不是因为我们的非理性,而恰恰是因为我们的理性,我们会发现做一个植物人是最符合我们的利益的。
而这个时候,我们可能已经不是史密斯了,我们更像是潘恩议员。
质问自己吧!!
向别人开枪固然容易,但是你有向自己开枪的勇气吗??
很显然这需要的不仅仅是勇气吧
《我是植物人》是导演王竞2010年拍摄的一部电影,作为一部获得公映的反映社会现实题材,同时又是低成本的电影,自燃在创作表达、资金等方面,会受到一些限制。
王竞作为北京电影学院的教授,同时也参与了2008北京奥运会官方电影的制作,应该算是话语圈之内的一员。
他之前的电影《一年到头》与这部《我是植物人》相类似,并不精致,也算不上很有深意,但是也可以逼仄空间舞蹈似的,传达一些对于现实的探讨。
看过电影,对就情节引起的思考写上几笔。
影片讲述了女主角林俐因为一次意外,在医院手术时,成为了植物人。
三年后奇迹般苏醒,醒来之后全无记忆的林俐在男主角的帮助下,一步步寻找自己的身份以及何以成为植物人的真相,而最终结果却发现自己也是那一系列造就悲剧链条中的一环。
整个影片关注的是有关医疗药品的社会现实问题,又要面对能够让电影存活并上映的现实问题,到底这两个现实哪个更棘手呢。
于是我们可以在影片中看到很多与我们累计社会经验并不相符的情景出现。
当然,一个正常心智的观众可以知道在电影中哪些是现实,哪些是超现实。
就像一个舞蹈学了二十年的人,发现可以施展的只有一块一米见方的空间,那还跳吗?
当然要跳。
一米见方总好过无立锥之地,可以舞蹈总好过改演电视剧。
影片中涉及到的医疗产业链问题,一直以来都是被深受关注,同时被些许妖魔化的行业。
不过我觉得某种意义上,大部分职业都是利益导向下,内行对于外行的欺骗。
只不过在某些特殊的行业领域,除了经济商业利益,还涉及了情感道德等因素。
医疗行业就是其中之一,那些身处巨大利益链条中的药厂、医院,那些身为巨大机器螺丝钉的医药代表、医生护士,也只是按照既定的程序运转而已。
当那些地产金融销售惟利是图的时候,医药代表因为药品缺少了某个实验环节,医生护士因为绩效原因用了点更贵的药、做了两可的手术,就被送上了道德的审判台,甚至要面对病人凶残的屠刀时,天上的佛祖上帝玉皇真主老几位,也得皱皱眉头吧。
影片后来当女主角发现自己也是医药公司的员工,而且也做了愧对良心的事情时,男主角劝慰的说自己读书时,也想做个有良知和社会责任感的新闻工作者,而现实只能是去化妆偷拍明星的隐私八卦。
某种意义上,大家活着都是植物人。
女主角也醒悟这昏迷的植物人经历,是某种报应,让她最终选择认罪伏法,男主角也良心重燃,去了社会版做有志记者。
但是,你懂的。
说了这么多,其实这都不是我要表达的重点,我想探讨的是:一个人遭受了不公、不幸之后。
首先,什么是不公、不幸?
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觉得自己遭受不公不幸,但我觉得其中绝大部分并不符合,因为那其中或多或少有自己的原因。
简单举例,我跑去踢球踢断了腿,这不能算不公不幸,因为即便有别人的客观作用,自己的主观仍是主因。
不了解自己的身体状态、做出超越能力范围的动作等等。
然后我去医院做手术,医生前一晚和老婆吵架精力不济,手术时把我的腿接反了,那么这个可以算不公不幸了。
以这个标准去判断,可以剔除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不幸。
遇人不淑,在我看来是个欺骗性很大,造成影响很恶劣的词语,因为人们在抱怨不公不幸时,可以便利的使用这个概念,让自己置身世外。
我所谓的那种不公不幸,是一种无妄之灾,可能来自有意,也可能来自无意。
澄清了不幸的含义,那遭遇之后呢?
人生不如意十八九,而无妄之灾也并不少见,就像电影里手术麻醉导致的植物人。
作为承受者,这样的遭遇自然会有不公、委屈、愤怒的情绪,但细究起来,这样的情绪并没有明确的指向对象,是医生的错吗?
是药厂的错吗?
是政府的错吗?
是体制的错吗?
都是,但也因为都是,就无法找出明确的对象为这样的不幸负责。
我再讲一个例子,是之前一本研究自杀的书里提到的:一个农民,被一辆大货车撞死了。
开货车的也是家境贫困的农民工,车子是租来运货的。
法院判决赔偿,但肇事者根本无力支付。
死者的妻子觉得受了委屈,上访无门,拒交公粮,受到了警察的责罚,屈辱交加,自杀而亡。
这当然是个悲剧,但其中的每个人都没有明显的过错,似乎仅仅是把美好撕碎之后的生活。
即使所遭受的不公不幸之后有一个明确的过错指向方,但是当彼此双方的社会力量差距悬殊时,讨回公道之类的说法很多时候也只是那无妄之灾之后的无望之想。
鲁迅说读遍中国历史,满纸只是“吃人”二字,而即便读遍世界历史,弱肉强食的动物本性也是无处不在。
不仅仅是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人们期盼青天,期盼侠士,期盼好莱坞里的超人蝙蝠蜘蛛忍者龟。
期盼它们伸张正义,除恶扬善。
当这样的期盼不仅作为精神消费,而成为迫切需要时,现实经历又教会人们除了隐忍,不要有太多别的奢求。
要是侠义的理想看得太多,也许就成为十二频道的社会新闻了吧。
平淡,健康,没有遭受无妄之灾,在某些时刻有点小小的运气,我想这就是幸福了。
■一句话点评:难得一见的假药题材,电影没有资格告诉任何人你应该怎样,但电影对社会、对所有人应该有一种使命感的认知,这是一个作者良心的问题。
(Spoiler Alert! 以下内容有细微的剧情泄露,可能影响观看) 上海电影节时,朋友就推荐过这部电影,他说当前还能有这种电影,比较难得。
当时心有怀疑,等真正看过发现确实不错,光是剧本一项就值得称道,角度刁钻。
许多人甚至会条件反射般发问,这么尖锐的话题居然也能过审?
看来对于周边环境的恶劣,多数人还是知根知底,只是受困于不能说的痛苦,反倒生出一种无力感,一直到最后,也只能装作见多不怪了,这突然冒出一部尖锐的,大家都惊讶到了。
与其说《我是植物人》揭露了制药产业的黑幕,不如说它是在谈造假。
造假是当前阶段的热门话题,任何一个行业和领域都能抖出些料,而随便就那么点料,往往就足以致命,看了令人破胆寒心。
意外进了医院,躺上个三年还无人认领,听起来很荒谬。
电影很快告诉观众,真正荒谬的不是眼前表象,而是幕后的深层原因。
影片先是给人一种都市爱情片的错觉,失忆女子巧遇无良娱记,出院后看着被时光碾过的北京城,恍惚如梦。
然后女主角像个社会里的透明人一样,重新去寻找真实身份,开始正常人的生活,然而她到底是谁?
影片又变成了悬疑片,夹杂有惊悚的设计环节,温馨的归家之旅。
在影像上,《我是植物人》表现为摄影风格不统一,用了大量虚焦处理和外景空镜头。
最后电影才露出了真实面目,它是一部标准的批判现实作品,假药祸害无辜者,当事人自食苦果。
片中有许多活生生的东西,办假证、上版面、记者被殴打,母亲改信基督……应有尽有。
男主角还感慨说,终于有人把我写的东西当真了,这不能不说是一个莫大讽刺,告诉我们这个社会有多荒谬。
我们每天看着假的东西、用着假的东西,却习以为常,佯装不知,谁敢担保,我们不是下一个卧倒在床上的植物人。
观看过程中,观众很容易被编导带着转,先觉得可能是要反映社会冷漠,一个植物人居然无人过问。
然后又觉得可能是男主角帮助女主角找回记忆,一起完成件大事。
越到后面就越接近真相,这才明白女主角可以是任何人。
《我是植物人》中有提到了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局长郑筱萸被审讯的画面,或许这可以解释影片的创作初衷。
许多人都理所当然地觉得自己没有责任,更不会参与行凶杀人,然而制药厂、中介机构的不负责任却直接导致了共同杀人的局面,所有人都插了一脚,包括受害者自己,这简直是中国版的“杀人回忆”,或者叫“植物人回忆”。
这不是一个人生而有罪,而是在社会的大染缸中被同化,现实本身就是丑恶,你无法避开。
那么多看来无法理解的事情,偏偏发生在了中国,而且还是成群结队的出现,应接不暇,网络上的关键词和流行语也一改再改。
这其中,假的东西总会让人震惊。
中国人习惯了互相坑对方,同时也在害对方。
你造苏丹红,我产毒奶粉,打激素,地沟油,反正一时半会死不了,一边偷笑了去。
赌球,彩票造假,学术造假,这个社会里,假的东西无孔不入,叫你防不胜防。
中国的现实是一种什么样的现实,恐怕人人皆知。
电影的想象力在现实的遭遇面前,有时候就变得太够无力了。
深沉点说,太多的中国人不知道活着为了什么,也许只是钱,为饱私心,不计代价地谋取利益。
所以失忆和植物人根本没有脱离现实,中国的现实就是最大的超现实,所有你想象得到的、想象不到的东西都可能会发生。
看完后和朋友议论,片子怎么做才会更好,比如更紧凑更有悬念感。
去医院、找律师几段都有在营造凶险四伏的氛围,可惜做的还不够,草草了事。
走楼梯那里,若在好莱坞电影,必然可以是简单的擦身相撞,疑虑幻觉,然后被证实是虚惊一场,可影片里的清洁工就有点含糊了,镜头没给到位。
男女主角的情感线也可以强化,像现在这样轻易放任,实在有点可惜了。
至于结尾,那已经是现在能做到的最好情况了。
【北京青年报】
昨晚去看点映的片子,在被魔幻演唱会冲击下,脑子晕晕乎乎就接受更为魔幻的洗礼去了。
结果感觉在天朝,没有最魔幻,只有更魔幻。
orz国产片,《我是植物人》,片子挺有趣的,最大的包袱除了故事结果的反转,还有就是结构。
虽然叙事谈不上曲折动人,讲故事的手法也有可提高的地方,但是还是很好看。
看完豆瓣上就给了四星了——至少它比《唐山大地震》从题材上值得你看。
我不是说《唐山大地震》不好,它在讲故事和渲染方面比这个片好,但是在手法的大胆和对题材的探索,的确比不上《我是植物人》。
去看的时候,有个看过几遍的“职业影评人”在开唱前就对身边的朋友说:“这片子不错,有人文关怀!
我这看了第二遍啦。
”我当时心里还小嘲笑了一下,这年头“人文关怀”就是一件抹布,谁需要的时候都拿来抹一下。
不过看完以后我就在心里向被我嘲笑的那位仁兄小道歉一下,囧,这片在这个环境下当得起“人文关怀”四个字了。
虽然故事巧合地让人出戏甚至不信服,但是在这个魔幻中国,有时候还真生活比故事精彩。
片子的男女主角还行,虽然长得不是偶像光鲜脸,和刘烨、高圆圆、王珞丹他们出演的《无人驾驶》不能比,但是看着舒服,而且体型一看就是专业演员型的。
男演员演得比女演员自然,里面他逗女主角开心的地方我还小荡漾了一下。
而且坦率地说,这故事比《无人驾驶》好很多。
细节丰满得很,《无人驾驶》里,黄轩和王珞丹的对手戏是最没有道德包袱和社会规条,最青春靓丽的青葱爱情戏。
但是给我的感觉还不如这个片子里“刘聪”说着各地方言都“丽丽”开心一笑感觉来得美好。
女主演哭戏那场是表演最精彩的,前面感情太压抑了,结果感觉不够给力,不过哭着说“我被你们的药害了三年”那里,还是不错的。
制片人挺有范儿的,虽然面对观众质疑过度巧合,他解释,如此吊诡的是生活而不是剧本。
但是我还是坚持这个观点,过度巧合削弱影片的感染力,会影响观众投入,也会让人质疑编剧是否“偷懒儿”了。
你可以对一场观众解释,但是你无法再公映的时候对那么多观众解释你如此编剧的动机。
尽管,这个动机看上去“很合理”。
嘛,以前点映看《疯狂的石头》的时候,我就觉得拍的很好,能红。
只是没想到能红成那样。
这次虽然这个片子感觉不能红到大街小巷,但是还是会让更多人记住制片和导演的名字。
祝福他们成功吧。
=v=
一个好本子 就这样 被摄像毁掉了 真冤枉
敢于触碰药企内幕和医疗腐败,值得称赞。王竞这片整体制作水平不高,拍摄上多使用虚焦模拟主观视角,效果不佳。主角二人相识相知的过程花费大量篇幅,而对关键的医药黑幕调查展开不足,情节设置上巧合也过多,朱俐亲手审批的假药害得自己成为植物人。
Production的水準未夠,但去掉那些能用錢解決的問題,片子本身是有大片素質的。故事很ok,思路也很清晰。
非胶片,无感;再说这摄影也太次了吧...
看到了国产偶像剧情节的影子
话题很给力,怎么审过的……编剧大约是《蓝》+《对她说》+米国某些片。真是徘徊不去的基斯洛夫斯基,挥之不去的道德焦虑啊。李乃文扮相和演技都很赞。其余所有人严重话剧腔。此类片该是中国电影市场上的主力军,可惜不给档期就是白瞎了啊。这年头观众多数时候认导演,少数时候认明星,没辙。
难得好片,而且不腻味·····
同样是对制药业的批判,怎么不能猩猿崛起一下呢。摄影好!制片人以为自己在化学实验室,什么都往里扔那能行吗。剧本可不是化学元素。
演员不错,但维权这东西在中国只能是童话。
其实,我们都是植物人
难得的现实主义题材电影,越往后面越给力,演员似乎很有功力,只是整部电影看上去太简陋了。
不好……演技不好剧情不好
虽还是有些许粉饰,但不乏真实!!!
这个结局估计要等30—50年,希望我有命看到那一天。
我们都是植物人。
想法跟不上技法,这个题材今天早已不能碰。
娓娓道来的精彩故事
同样是体制内,王竞也很有点当年黄建新的影子。
剧情跟我想的有出入
我眼中2010年最好的国产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