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影节看《老枪》时就认定:这会是今年最惊喜的华语电影之一,如今首映二刷,仍被银幕里巨大的时代张力所吸引着。
它的情节、表达,都会让人勾连起曾经看《钢的琴》的记忆。
演员们的表现也都太惊艳了,在这部东北的年代戏里,带来了堪称「年度级」的表演。
电影的故事发生在80年代末,是一部探讨社会变迁、人性变化与个体命运的“半文艺生活流/半犯罪类型片”。
两者之间看似难以平衡,却因一个设定贯穿始终:顾学兵“前射击冠军”的身份。
曾是天之骄子的他,因听力发生问题,一夜间成为“弃子”,只能退役并从事工厂保卫科的普通工作。
他自己“造枪”,试图用这把改造的枪,重新找回尊严,抬起不得已低下的头。
然而,随着一起盗窃事件中突发的意外坠亡,衰败环境下深埋的罪恶开始逐渐爆发。
他与爱慕之人金雨佳、其子耿晓军都陷入其中,最终只能用暴烈决绝的方式落幕。
《老枪》宛如是《钢的琴》在14年后的一次“回魂”。
为什么说它像《钢的琴》?
一方面是因为两者同在东北,都在讲时代背景下个体的人生转向,每个人在这个过程中感到的巨大迷茫、无力与挣扎。
“东北、工厂、下岗潮”,全都是鲜明的标签烙印。
两者的情感与叙事氛围也相近,都在日常戏里暗藏哀伤,展现平静生活下的暗流涌动。
而顾学兵与金雨佳这段极为特殊的情感关系,也一下子让人魂穿回《钢的琴》里淑娴和陈桂林在逆境中对尊严、对爱的坚守。
另一方面,也许是因为两部电影的女主都是秦海璐。
犹记在《钢的琴》里的淑娴,一个街头卖唱的小镇女人,坐在破旧的卡车里,大声唱着《心恋》——她仿佛是那个时代普通百姓的缩影。
而在《老枪》里,作为单身母亲,小金有着自己特有的坚韧与温柔,面对生活的艰辛,始终保持顽强的生命力。
《钢的琴》
《老枪》从坚韧柔情的淑娴,到隐忍执着的金雨佳,秦海璐把东北工厂凋敝背景下的小镇女性给演活了,更把“东北的失落”给演活了。
这个角色不仅要展现出自己个人的情感挣扎,她背后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现实。
那时有太多人都沉浸失落的状态里,但也有像她这样相对积极面对的人,在变迁中寻找自我的位置,不断付出行动、努力变好,到头来却发现一切都无能为力。
金雨佳与顾学兵之间的爱情是含蓄而复杂的,顾学兵的爱往往以沉默的方式,难以诉之于口,金雨佳也无法直白回应,两人相处时只能反复拉扯。
她与顾学兵的关系如同一根紧绷的弦,既维系着两人的精神寄托,又反复加剧着内心的矛盾与冲突。
他对她的好,也只能体现在无声的行动上。
秦海璐的表演风格,在感性下往往潜藏着冷静与理性。
她能及时控制住那份“表演欲”,克制的状态,赋予了金雨佳这个角色以真实感,也捕捉到了角色在复杂生存环境中的内心戏。
即使在沉默时,神情也仍旧带着戏,通过微妙的表情展现内心的波动。
作为东北人演东北戏,还是这种题材,最重要的其实就是复原那个时代下人的心理状态。
难以直言的、无法直接捅破的情感,才是那个时代下人们相处的精髓。
《钢的琴》
《老枪》巧合的是,《老枪》和《钢的琴》都是曾在东京电影节获奖的东北题材电影,但两者的境遇并不相同。
当年《钢的琴》的命运,简直不平坦到了极点——拍摄过程中,张猛导演因资金短缺而面临全剧组停工,账上只剩下47块钱。
秦海璐自掏腰包,确保电影能顺利拍完,让所有人的努力不白费。
即使它几乎难以收回成本,上映后叫好不叫座,“年度最佳华语片”的名号下,是只有650万的票房。
但这不妨碍它成为这整整14年来,都最被人津津乐道的华语电影之一。
为什么秦海璐总愿意在文艺片里“无条件付出”,很大程度上是出于对新人导演的支持。
这次出演《老枪》,再次推动电影的顺利完成,高朋就类似于当年的张猛。
另一方面,片中蕴含的东北下岗潮等时代记忆,只有真正经历过的人,才能怀有深情地把它演好。
秦海璐塑造的一系列角色形象,给人留下印象的,都有一个共性:她们都是被时代裹挟、隐忍又坚强的女性:《钢的琴》《老枪》《白鹿原》《红高粱》《老酒馆》,皆是如此。
她的表演生涯,始终以朴实无华的表演诠释这些市井小人物。
能演戏的演员很多,但真正会演戏的、能演出“时代感”的演员还是太少了。
无论如何,希望能有更多人走进影院看《老枪》。
当年错过了《钢的琴》,今年别错过它。
一个饱受理想主义折磨的中年人,碰到了一个纯粹的理想主义少年。
看完电影,沉默良久。
不禁想起十几年前,小勇写的剧本《钢铁墙》,用黑色幽默的方式,讲述大厦将倾河北故事。
河北东北,俱为一体。
面对分崩离析,底层饥不择食,慌不择路。
倒是理想主义者成了另类。
正如导演笔记里所说:“因为他让我们觉得自己埋汰。
”
商业观赏性不太强,但是编剧还不错,导演也可以,表演,剪辑都行。
而且很现实,彼时的重工业基地,倒闭,下岗,等米下锅。
女工陪酒,甚至麦银。
然后确实有匪徒抢劫工资,枪杀保卫人员的,只是当时新闻和现在一样,报喜不报忧,所以知道的人不多,随着互联网兴起,才流传开来。
除了那个耿晓军的傻小子演的不好,角色塑造的也一般之外,都可以,秦海璐演技没话说,但这里,被编剧限制了她的发挥,导演也没多给戏份。
意外的是看到了邵兵,还是那么壮,那么帅,但是真的老了,头发白了许多,而且匪首的演员居然比他还高大。
印象中许多年没见他了。
个人很欣赏他,年轻时高壮帅,但好像只看过一部他的作品,《爱情麻辣烫》,任贤齐的歌曲mv《这样也好》,里面有剪辑。
那好一身腱子肉。
这片里边,他真是演出了水浒传里人物的感觉。
当然邵兵的角色老田,最后的纠结,矛盾,失措,也是来回拉锯,很真实。
祖峰演的当然不错,就是角色嘛……厂长是老演员,小时候电视台放《篱笆女人和狗》《辘轳女人和井》,他演枣花的无赖丈夫铜锁。
前阵子看《沉默的真相》,演局长。
他和邵兵不知道算不算沉寂多年后复出……黑三的演员叫不上名字,《漫长的季节》还有别的电影电视里常出演,挺好,长相就当绿叶,也能混的好,只要坚持认真演,并且遇上好剧本和好角色。
时隔多年,东京国际电影节终于再次迎来一个中国电影的“大年”。
包括张艺谋、贾樟柯、赵涛、李睿珺、乌尔善等人在内,诸多中国影人都前往东京进行了交流,把中国电影推向更广阔的受众市场。
今年有多达三部国产片入围了东京电影节主竞赛单元,《草木人间》《雪豹》《老枪》,闭幕后都载誉而归——《雪豹》斩获最佳影片大奖,《老枪》获得最佳艺术贡献奖,《草木人间》导演顾晓刚获颁“黑泽明奖”。
《草木人间》《雪豹》《老枪》这三部电影都在疫情期间拍摄完成,都经受过不同方面的困难和挑战。
如今这些荣誉,像是中国电影从谷底中走出、重回世界舞台的一枚纪念勋章。
今天我们要分享的是《老枪》的幕后经历——你可能没听说过这部电影,但或许会对一个朋友圈里流传过的故事有印象:疫情期间有一部电影,导演在开机日当天被认定为密接,被一辆救护车拉走了。
开机仪式临时取消,全剧组223人回到各自房间,开始了无限期等待。
现在,我们知道了这个故事的结局。
【1】三年疫情留下不少难忘的故事,其中有一个跟电影剧组有关。
这个剧组的导演在原定开机日期当天被拉走了,不知道要隔离多久,剧组甚至讨论过导演远程看监视器指挥拍摄的方案。
十四天后,导演回来了,整座城市却静默了,剧组就在酒店里待了两个月,度过了一段乌托邦般快乐又虚无的生活。
这个剧组要拍的电影就是《老枪》,导演叫高朋,那是他第一次做电影导演。
“刚被拉走的时候,其实你是反应不过来的。
当时第一个考虑的是,剧组还有200多人,他们怎么办?
这200多人的吃喝拉撒睡怎么解决,在封闭期间怎么生活?
”东京电影节期间,高朋导演在与娱理工作室的对话中说。
在两个月的“乌托邦”时期里,导演为了不荒废时间,拉着大家反复读剧本,讨论拍摄细节。
晚上是集体看电影时间,主创们一起看了各种经典和当年几乎所有奥斯卡获奖影片。
除了这些,剧组在有限的场地空间里还能开展的娱乐项目还有喝酒、聊天、打乒乓球等,时间概念逐渐变得模糊。
两个月后,所有人都有些想家了。
包括导演高朋自己也是,那时候他才刚当上父亲没多久。
在那个时间节点,高朋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他作为导演不得不站在全剧组的角度考虑,要不就这样解散算了。
剧本里设定的时间是白雪皑皑的冬末春初,可是雪已经没了,每多等一天就多一笔巨大的开支,靠出品方和制片团队在照顾大家,后面有的演员也没有档期了。
高朋给出品人唐岩打了个电话。
唐岩问他,你告诉我现在还应不应该拍?
“我说我不能从我自己的主观愿望出发去回答这个问题,因为这样太太个人了。
我想说的是,根据现实情况,我觉得好像应该拍,因为如果不拍的话,未来的情况更加未知。
唐岩先生说,‘我其实不太在意这些,如果你们大家都想拍的话,我不应该是掉链子的人。
’当我把我们还要继续拍电影的消息带回来的时候,所有人都很振奋,很多人当场就掉眼泪了。
如果我那个时候不拍这部电影,可能我这辈子也就拍不了电影了。
可能跟我快到40岁了有关,就是你不再那么相信你这一辈子非要做到什么了,你有一个目标、这个目标就一定会实现了。
”高朋说。
【2】重整旗鼓之后,电影的面貌有了一些变化。
一开始这部电影计划是在冬天拍摄,就像市面上的许多东北题材影视剧一样,放在白雪皑皑的背景下,有犯罪元素的故事会自带一层肃杀气氛。
从制片角度来说,雪也可以天然地帮助美术组规避掉很多不符合年代设定的背景、物件。
但当剧组解除封闭、准备开拍时,已经快要到夏天了。
“那我们就拍一个非常炎热、炙烤着的东北”,导演决定。
从重新开机的第一天起,当地开始下雨,几乎每天都下雨。
剧组干脆也不回避了,就顺着天气拍,拍出了一个湿漉漉的、泥泞的、有着发霉气息的东北。
地上总是有积水,反射出五颜六色的光,给这座发展滞后的东北小城增添了一种特别的视觉质感。
这或许意外地成就了这部电影。
《老枪》在东京电影节上拿到最佳艺术探索奖,评委会主席维姆·文德斯透露,他对这部电影的摄影和美术印象深刻。
因为疫情的耽搁,很多原定演员无法再继续出演,临时更换了一些人选。
演员的口音没有办法在短期内统一了,但对时代背景熟悉的观众仍然能猜出拍的是东北。
高朋最早是一名广告导演,十几年里拍了几百支广告,多的时候每星期都在拍。
“广告拍多了,我觉得好像有点压抑,因为广告导演很多时候像一个用影像去服务的行业。
感觉压抑的时候,我就写剧本,但是如果老写剧本好像又容易穷,然后就再拍广告,我觉得我好像找到了一种平衡生活的方式。
我其实都没想过那些剧本最后能拍出来。
”《老枪》的剧本进了青葱计划五强,被陌陌影业的老板唐岩相中。
唐岩是一个有情怀的人,一直致力于投拍有社会现实意义的电影,他一直很想做一部讲述东北八九十年代变革的电影,发现《老枪》这个剧本很适合。
高朋就把剧本中的北方具象化成了东北,这样在剧本打磨和拍摄时就有了更加真实的土壤和空气来填充。
《老枪》的故事发生在八九十年代东北下岗潮期间,一家濒临倒闭的国营工厂里,祖峰饰演的男主角顾学兵担任着保卫科干事的工作。
身边的同事跟窃贼同流合污,他像一个固执的老船长,看着渐渐下沉的大船无可奈何。
谁都不知道,顾学兵悄悄制造了一把枪,这把枪将在特定时刻射出关键的一发子弹。
【3】今年金鸡创投大会上,黄建新吐槽青年导演报上来的创投项目都太偏文艺了,同质化越来越严重,希望有更通俗、更面向院线和观众的影片出现。
虽然黄建新的话引发了赞成和反对的不同声音,但创投中小众文艺片居多、商业类型片偏少的确是一个普遍现象。
能想象到,《老枪》这样的剧本放在一众创投项目里,的确会是个比较特别的存在。
它跟编导的个人成长经历没有什么关联,着眼于历史变革下的边缘人物,风格也较为成熟粗犷,没有很多青年导演项目里常见的无病呻吟姿态。
可能现在大部分年轻观众看过的枪战戏都来源于港片和好莱坞大片,其实中国大陆1996年才出台《枪支管理法》,在那之前,像国企、工厂里的保卫科这样的民间机构,都是可以合法持枪的。
《老枪》里就有一场国营工厂里的枪战、火并戏份,惨烈得触目惊心。
高朋导演说,他自己的成长也难免受到港片很大影响,他非常喜欢杜琪峰的电影,也专门拉片研究过杜琪峰拍的枪战戏。
但《老枪》里没有用上暴力美学,他还是决定用写实手法来呈现暴力戏份。
祖峰的角色还有另一个身份设定,一名退役的射击运动员,这是源于导演的个人情结。
“我小时候的第一个梦想是想当一名运动员,但我完全不是那块料,很早就放弃了。
我一直对运动员很感兴趣,写了好几个关于运动员的剧本。
在我的观察中,很多运动员从小就开始过一种脱离社会、脱离家庭的生活,有的七八岁,晚一点的十几岁,你就得离开学校离开家庭,去过集体生活。
他们受的教育也跟一般的小孩不一样,他们的信念是国家培养了你,你要为国家夺冠,这是你一辈子要努力做的事。
他们会变得很单纯,成长环境相对更封闭。
当他们有一天突然退役,离开把他们保护起来的那个地方,面对社会的时候,有人会出现巨大的不适应。
关注到射击运动员是有一次我偶然路过一个射击场馆,门口挂着很多射击运动员的照片,我觉得他们跟一般的运动员太不一样了,特别像是一所大学老师的照片,都很白净很斯文。
我找机会进到场馆里面看,我发现他们身上有一种非常有魅力的反差,射击运动不是像其他运动那样疯狂练习,更像是一种内心的修炼、禅修,他们要屏蔽外界的很多东西,让自己的内心达到一种非常平静、不受干扰的状态,他们脸上的斯文状态来自这里;但是,当他们在瞄准的时候,那个眼神又特别地坚毅,他们背后墙上写着四个字,‘唯我独尊’, 你在任何的运动场馆里不会见到这样的标语,我就一下对这个职业很感兴趣,然后做了一些研究。
射击运动员在退役之后是最难以融入社会的,比如说集体项目的运动,你在训练过程中还会有团队的配合,跟其他人的交流,大部分运动员的性格还是外向的。
但射击运动员要封闭在自己的世界里面,需要内心是特别平静的状态,所以他们往往话特别少,不太会融入社会和别人交流,退役后可能是更难以适应的状态。
我就突然觉得,这样的人群如果放在一个巨变的年代,产生的化学反应可能会是特别有意思的,就有了《老枪》这个故事。
”【4】从开始细化剧本起,高朋脑中就已经把顾学兵框定为祖峰的形象。
“我觉得他是唯一合适的演员,这个剧本某种程度上是为他写的。
我从第一次开始落笔写剧本起,祖峰的这张脸就已经出现在我脑子里,后来我写顾学兵的时候已经在带着他的性格写了。
他性格里有非常沉稳的一面,基本上我觉得只能他来演。
”东京电影节首映的时候,高朋向当地观众介绍了祖峰的另一个身份,书法家。
高朋认为,祖峰年复一年练习书法、从不间断,其实也是一种内心修炼,跟“老枪”在内在精神上是契合的。
片中另一个重要角色是晓军,由周政杰饰演,试镜拿到这个角色的时候,他还是一名正在上学的大学生。
晓军代表了那个年代的很多人看待世界的视角:身边出现了两种人,一种很实际,更能快速适应时代、取得某种成就,而另一种是顾学兵这样的,身上仍然保持着某种侠义、理想主义,但是这些品质在当下好像是无效的,于是晓军在中间摇摆了。
高朋有点希望祖峰能拿奖,“因为他真的是一个非常好的演员,我有点大言不惭地说,我觉得他就差一部这样的电影。
”最终《老枪》在东京电影节斩获了最佳艺术贡献奖,用来表彰影片在视觉方面的探索。
想到这部电影曾经遭遇那么多困难,一度难以为继,现在已经是令人欣慰的结果。
跟《老枪》相似,入围今年东京主竞赛的另外两部国产片《草木人间》和《雪豹》,制作过程中也都遭遇了严峻的挑战。
《草木人间》开机第一天,因为演员行程码的问题不得不重排拍摄计划。
导演顾晓刚说,那时候他们本着能拍一天是一天的心理,觉得能把所有需要的镜头拍了已经是胜利。
拍完的时候他们拍了杀青照,所有人都觉得能在2022年完成这部电影很不可思议。
《雪豹》是万玛才旦导演目睹2020年全球疫情爆发时想出的故事,他怀揣着强烈的创作冲动把它写和拍了出来,片中的雪豹CG制作难度非常大,耗费了大量人力和时间成本。
没想到今年5月万玛才旦导演突发急病离世,没能看到电影首映和获奖。
“今年东京电影节上的中国电影非常丰富和多元,像《红毯先生》跟宁浩导演以前的作品很不一样,在表达层面和美学层面上都做出了巨大的突破,张艺谋导演的《满江红》也是我非常喜欢的一部电影。
我非常荣幸能够跟《雪豹》一起入围,万玛才旦是我非常敬重、喜欢的一位导演,他的所有电影我都看过很多遍,一直想如果我有机会能够见到他,我有很多问题都想请教他,但是很遗憾,没有这样的机会了。
”高朋说。
初次看到周郑杰的剧照,就像当年看《推拿》认识了黄轩,看《我不是药神》认识了章宇,看《漫长的季节》认识了蒋奇明。
不是一眼惊艳,也不属于流量挂的长相,但是他的面庞、他的眼神透过静止的剧照告诉我:他有故事。
他也的确交出了非常惊艳的答卷,所饰演的耿晓军,是时代车轮下,一个野蛮疯长的少年。
导演高朋?
没听说过,但还有祖峰、秦海璐坐镇,就去看了。
惊讶于它的完成度,老辣、收放自如,成熟得不像是青年导演的作品。
八九十年代东北,对了,还是大家熟悉的那个“大厦将倾”的工厂倒闭、工人下岗的时代。
但这次,不一样的讲法。
祖峰饰演的老顾曾是为国争光的枪手,意气风发,因长期训练导致右耳前庭受损,退役后成为工厂保卫科干事。
厂里效益不好,工资停发。
大伙儿不仅摆烂,还从工厂里薅羊毛出去倒卖。
保卫科的很多人睁一眼闭一眼,但老顾却冒着风险去抓人,其中也包括耿晓军等一群少年。
由此引发一系列冲突。
跟随老顾的经历,观影过程中产生了不同的心境:第一层,当然要坚持正义之事一群人在装睡,你要不要保持清醒?
无论哪个时代,都有选择清醒的人,就如旧时代中选择呐喊的鲁迅,就如发动一战后有戳破德军的雷马克。
老顾就是他们这样的人。
第二层,逆时代而行很喜欢的一个塑造是,偷盗者并不是片面刻板的反派角色。
全厂8000张嘴巴等着吃饭,破产已是不可逆的。
可以说,老顾逆时代而行,注定是头破血流的。
鲁迅说“学医救不了愚弱的国民”,老顾则“打枪救不了没饭吃的人”。
第三层,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老顾有着堂吉诃德式的理想主义精神。
哪怕在他人眼里看来很傻,但他对底线的坚持使他散发人性的高光。
电影曾有两个面向:「现实之窗」,或「奇观制造」。
其中,现实之窗的功能几乎被电视所取代。
而这部电影大胆走了「现实之窗」的路子,但在结尾高潮处,迎来一场「奇观」。
前1个半小时,克制、冷冽,如寒冬凝结成冰的湖面;最后半小时,枪终于响了,如一脚愤怒地踏破了冰面。
导演在文艺片和商业片中游走自如,前面的压抑终于通过一场枪战找到出口(枪战戏的调度也贼棒)。
这部在东京国际电影节获奖的作品,却只有300万票房。
爱电影的朋友,抓紧时间,别错过!
整个片子非常压抑非常压抑,没有给出一点出路,这或许是近期国内片子里描绘绝望描绘的最好的。
一点希望都没有,正常工作也拿不到钱,女人只能去卖酒,男人只能去犯罪,这就是当时的社会。
对着恶人只能客客气气的,明明敢怒却又不敢言。
上层人花天酒地,而底层人被花天酒地,知道爱人在陪酒,却只得给自己洗脑这是一时的。
妈妈逼孩子签一纸错误的声明,一切都没有希望,唯一的希望就是堕落,堕落在金钱里,堕落在给自己的幻想里。
幻想着父亲的死该拿到赔偿,幻想着厂庆过后就能拿到工资,幻想着陪酒只是一时的,幻想着真的能把偷贵金属的人压去片中从未出现过的分局,幻想着去南方能挣到钱,幻想着或许时隐时现的射击梦想。
他们不该这样,他们的付出起码不应该只配过上这样的结局,这或许就是结尾字幕完了之后的那个画面的力量所在。
他们本来都是安分的公民,他们本来都在努力地工作,努力地活着,但突然一切他们赖以生存的东西都不复存在了,他们本来该一起走在工厂的铁轨边过他们该过的平静快乐的日子,但他们得不到。
他们所有努力的结果只是过上没有未来,过一天算一天的日子,收着自己都觉得可耻的黑钱,还遭着所有人的骂,最后还都离去了。
他们不该过上那样的生活,他们不该那样死去。
所以主角的选取其实非常巧妙,一方面他是退役运动员,他有未竟的运动梦想和枪法,另一方面他是个不需要钱的男人,所以他可以游离在整个体系之外,做着别人不会做的事。
所以这对那个时代反倒是更公允的视角,可能也是更无力的视角,他像是一个想改变什么的旁观者。
他的能力已经够强了,可他能拯救的也就是大家两个月的工钱,还是用另一个的冤死换来的两个月的工钱,他什么都改变不了。
所有人不是坦然加入就是无力反抗。
把镜头对准保卫科其实特别妙,他们一方面有良知,一方面要生活,他们也试图改变过什么,但终究抵不过开门条。
最后的枪战更是整个无力感的升华。
厂庆,敲锣打鼓的是老年人,放鞭炮玩的是小孩,那一代人,那一代人消失在快乐中了,这快乐和他们没有关系,而在鞭炮声底下的枪战却是他们的战场。
永远凑不够假肢钱的队长准备抢钱,而另外保卫科的仨人仿佛也发现这一袋子钱是他们最后可能可以改变的东西了。
这是无力与无力的对撞,他们本该一起开心地走在工厂里,而不是拿着枪管对着彼此,抓住那仅存的两个月希望。
枪战的编排也特别精彩,射击队的铺垫在这里也起到了作用,最后的自杀也很酷,把那种无力无助绝望的感觉表达到了极致。
他们本来都是好人,他们不配这样,他们凭什么要做牺牲品,他们又做错了什么呢。
2024-11-1看
这是一部男人的群戏。
女人,爱情,都靠边站了。
改革开放,时代变革,这是一部描写下岗潮之前国企衰败历史背景下的众生相。
一个坚持传统道德,不与社会同流合污的异类,一个迷途知返,有正义良知有兄弟情父子情的少年,一个被现实的无奈所压迫,被时代浪潮所裹挟走上犯罪道路的老田,每一个人物都有弧光。
这是一部三个男人的戏。
社会剧烈变革,企业改制,国有资产遭侵吞,社会贫富差距拉大。
也是一部描写时代悲歌的戏。
虽然最后的抢劫的高潮戏,伏笔埋了很久,但还是有点突兀。
说实话,冲淡了整部戏前半截所烘托的氛围。
整体可以给4星吧,但也不能太多。
看评论有人说是东北的失落。
我却感觉描述了一个日趋腐朽的世界。
小腐朽是顾学兵,一个被淘汰的射击运动员。
多人的腐朽是片中的每一个人,都没有希望。
倒是倒卖钢材,倒卖机器的主任,靠着民脂民膏,吸血工厂工人生存。
所有人的腐朽构成了时代的腐朽。
都在走向毁灭。
今天,2025,这样的场景还会再现么?
为什么那个时代犯罪率高,因为大家都没有饭吃。
都面临失业。
为了生存,只能盗窃。
吸血别人或吸血国家。
片子里,小偷小摸,偷点电线,拿饭盒装点贵金属。
属于小偷,被抓住,被记录。
大盗则开车整车拉钢材,整个车间多台机床公开售卖,却被誉为工厂的恩人。
很好的诠释了窃钩者诛,窃国者候的成语。
然后在想,这样一个时代发展下去,会是怎样一个礼崩乐坏的丛林世界。
但后来,改革开放,世界大同救了大家。
经济发展,物质极大丰富。
最近又在走向封闭,时代真的还会倒退么?
电影缺点也有。
开始看的时候,除了顾学兵,其他人都描写的比较少。
比如老田的背叛,比如小马死去的父亲,比如厂长的无奈等。
比如金女士的无奈,都没有太多的笔墨,让人觉得有些突兀。
也只有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能理解,有共鸣。
其他人,现在年轻人可能都很难get这个点。
在保安队里,最认真最尽责的应该就是顾学兵了吧。
可他坚守尽责的对象是什么呢?
是国家和工厂财产么?
可这国家和工厂的财产还不是厂领导说了算。
抓住那个偷钢材的关起来,厂里一个条子,偷就变成了正常运输。
后面偷机床电死小马也是同样的转折。
当时代都在没落,所有人都在偷盗的时候,顾的固执和坚持显得非常没有意义。
而且他也只能抓或者吓唬下像小马这样穷人的没有根基的底层人民的孩子。
真正贪腐偷盗的高层,根本不屑于理他。
所以他这样的人,只能是一个悲剧。
子弹在血肉中找到归宿,迷茫的人倒在血泊里,忘记了明天的残酷,和肩上的重负。
老枪沉重,锁住阳光和明亮,只留下一片尘雾。
对《老枪》期待已久,看完后劲很大,很难把自己从阴雨、泥泞的东北剥离出来。
上世纪90年代的工厂中,人们为了生存下去,做出了种种身不由己的选择。
有人沉默地相爱,有人无言地行恶。
故事是关于一个男人和一个少年,男人身上有少年的稚气、倔强,少年身上带几分超乎年龄的成熟、坚强。
男人在少年身上看到自己,所以悉心呵护他教授他,愿他能在混乱的世界里平安长大;少年仰视男人的很多特质,但又不愿变成他那样无趣、窝囊的大人。
神奇的是,少年选择拿起枪,是为了变成男人;而男人决定拿起枪,是为了找回一点年少的滋味。
祖峰的表演非常精彩,他的文戏不用多夸,这次最精彩的在枪战段落。
每当他拿起枪,你都会相信这就是一个能够开枪的人。
尤其是走廊枪战顾学兵跪姿转身的那一下,仿佛直接开到你的心口上。
那一瞬间,他消瘦、脆弱,但又那么固执、坚持。
而周政杰饰演的耿晓军一开始是打不出枪的,他必须要经历一次彻底的失去、一次痛彻心扉的悔悟,才能够握得住一把手枪,经起它沉甸甸的分量。
我很喜欢男人与少年的对照关系,一个是未来,一个是过去;一个恨不得早点长大,一个巴不得永远留在青春里。
顾学军的“造枪”是一种带有“掘墓”意味的行为,一个曾经唯我独尊的人,如何能在小小的保卫科里找到安宁。
顾学军造了一把手枪,握着它的时候这把枪像极了一种刑具。
他在最后的乱斗中仿佛是在受难,不管身体如何痛苦,他都不会松手,不会再与自己的枪分开。
邵兵饰演的老田同样让人心疼,很少见到银幕上男性的脆弱瞬间,他在雨中向老顾“哭诉”,是转变前最后的挣扎。
醉酒的老人瘫坐在镜头的一角,在厂庆时清醒片刻,大摇大摆走在头阵。
车里的蝴蝶奇迹一样飞进来,你甚至以为它会最终落在顾学兵的枪杆上。
我们见过《漫长的季节》《白日焰火》里冷冽的东北,但少见潮湿的东北。
雨水给男性角色增加一分脆弱,他们窝囊得让人怜爱,深得我心。
作为从那个年代走来的人,或许因当时年龄尚小、认知有限,或许因当下治安环境与往昔形成鲜明对比,通过影视作品回望那段岁月,真切感受到其光怪陆离的一面!
1、街头斗殴、学生被欺负抢钱的情况屡见不鲜,如果不严重,很少有人通过法律介入2、在96年之前,企业的保卫科自己是有枪支的,那么枪支留窜到社会的概率也要比现在相对大得多!
3、建国后很多恶性案件,都发生在那个年代,根本原因就是下岗来袭,想要生存下去,尊严、亲情、友情、犯罪,似乎都已是可以忽略的了,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是那个时代特有的“圣经”而这部电影的背景就发生在那个年代的东北,下岗人数最多的地区!
顾学兵有他的理想,理想破灭后,似乎与那个时代隔隔不入,即使一穷二白了也不能与他人“同流合污”,而最后那一枪的帅,似乎也在证明他的坚守是值得的!
另外一位比较出彩的演员是邵兵,将一名中年男人,他将一位中年男人在金钱诱惑、尊严捍卫与友情抉择面前的困惑挣扎,诠释得细腻而深刻。
为那个时代的回忆,加一星!
他眼看着他的兄弟没了,他眼看着他的兄弟也没了……
被应试思维支配的电影。依靠人物的极端行为推动叙事,戏越做越大,动机逻辑越来越缜密,直到观众的注意力无法再投向微小的动作,直到连“观看”的动作都是多余的,复述剧情即可获得相同的效果。看完只想举手回答老师的提问:这部电影传达了怎样的中心思想?有些电影四两拨千金,这部四吨拨千金。
屎
3.5 时代车轮下,老顾守住了心里那杆枪。大周五看得好压抑啊。
现在好流行伪父子产品,小吃一口。
打出完美的一枪
顾学兵凭出门条给恶霸放行,放走的是自己的威信。田永烈给妻子买不起条假腿,呕出的是自己的尊严。耿晓军颤抖手指夹住那证明,夹住的是自己的正义。蝴蝶不知怎么飞进车里,聋耳不知怎么听见枪声。持枪抢走现金的是悍匪,公然运走机器的却不是强盗。教你靠枪感开枪的是师父,将你无情抛弃的却不是生父。
还欠点儿火候,有些散
秦海璐很适合演这种角色,性格很直接啊,有啥说啥,敢想敢干。东北女人演东北女人,口音纯正。厂保卫科怎么天天挨揍啊,有没有工伤保险啊?工作真难干啊!降薪,减薪,停发工资了还干个什么劲啊,换份工作不行吗。职业技术学校少男的青春。这种厂子活该倒闭,黑暗腐败,不正之风。
啥玩意不是
节奏太差
好演员,烂剧本
玻璃是打不碎么?
前半段有些无聊,后半段还是非常不错的。故事背景就是东北工厂改制的前夕,被欠薪的工人,想给残疾妻子买假肢而走上犯罪之路的保卫科长。因父亲受伤却得不到补偿的孩子被迫走上偷电缆之路而被电死,因发不出工资而变卖工厂机器的车间主任,大时代背景下,每个人物都有着独属于他的心酸,当然最后还是有审核需要的祖峰在经过内心挣扎之后而捍卫正义。还有唤起良知的保安科长,整体来说还是很不错的
海报把秦海璐放这么大 简直是诈骗
两星半,东北伤痕看多了也会疲惫,经不起你们一再消费。何况节奏不佳一直苦大仇深。前半段看你们各种纠缠就累,后半段来几个随机事件强推开始各种肆意联系和反转,最后不顾逻辑来个观众都能料到的英雄时刻,还有片尾之后的画蛇添足。电影节中间夹着一部国产类型片,真的不够看。
BJIFF 2# 剧本扎实,类型化明显,制作惊喜。没想到前面那么的“憋屈”,后半段如此得劲,尤其结尾枪战令人印象深刻。东北往事像是一座挖不尽的宝库,部分场景仿佛在看《铁西区》。周政杰会红的!
厂长那里改了不少吧,青天大老爷又“被蒙蔽”了
一会王竞,一会侯孝贤,就是不张猛,其实概念还蛮神,别的下岗潮题材都在拍时代对人的倾轧,这部反而在拍各种人在时代里的自处,其他所有的类型元素,什么枪战、犯罪、同性、讽刺、莫名其妙的男子汉自我感动浪漫瞬间,都更像硬拗的商业伪装,哦对,开始磕到了祖峰刘天池,结尾磕到了祖峰邵兵,美强惨这一块祖峰扛起来了
很清晰的两条故事线 ,都有时代背景做背书,因伤退役的射击运动员到工厂当保安+下岗潮下持枪抢工资。东北往事系列,故事完整,逻辑合理。商业范儿的时代质感,人物非黑即白打磨得很周正,功夫在表象上,没往深了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