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0 (2013)7.32013 / 日本 / 战争 / 山崎贵 / 冈田准一 三浦春马😄😄😄😄😄😄😄😄😄😄😄😄😄😄😄😄😄😄😄😄😄😄😄😄😄😄😄😄😄😄😄😄😄😄😄😄😄😄😄😄😄😄😄😄😄😄😄😄😄😄😄😄😄😄😄😄😄😄😄😄😄😄😄😄😄😄😄😄😄😄😄😄😄😄😄😄😄😄😄😄😄😄😄😄😄😄😄😄😄😄😄😄😄😄😄😄😄😄😄😄😄😄😄😄😄😄😄😄😄😄😄😄😄😄😄😄😄😄😄😄😄😄😄😄😄😄😄😄😄😄😄😄😄😄😄😄😄😄😄😄😄😄😄😄😄😄😄😄😄😄😄😄😄😄😄😄😄😄😄😄😄😄😄😄😄
最珍惜家庭的宮野,最終卻選擇放棄生命。
不過其實這也並不費解,他換了一種方式,讓自己的生命延續下去,讓更多生命意識到自己的可貴。
轉眼間離二戰已然過去80年,那一代在戰爭中成長的人們幾乎全部過世。
但是硝煙散盡,人類社會中的創傷依然存在著。
我們反對的並不是某一場戰爭,而是任何時代任何地方的所有戰爭。
就电影本身而言,影片有点拖沓,剪辑上可以再加强。
就一个中国人来看这一部电影,整体就是要诉说“活下去”,有对战争的反思,除了最后一个镜头非常令人厌恶之外。
这部电影基本没有做战争评价,并不太涉及太多政治色彩。
电影里的主人公不过一个爱妻女的凡人,不愿战争,渴盼和平。
希望日本可以对多战争做反思,像德国学习!
时隔十年再次看这部电影,感慨万千,不仅是我的电影阅历有了不同,日本人对二战的态度也有了不同的想法。
10年前我认为这是一部非常明显的反战电影。
现在,我的想法有了不同。
很多人都提到日本人是反战败而非反战的想法。
确实。
从日本大多数二战的相关的影视内容来看,表达对二战反思最多的着眼点就是我们日本人也是战争的受害者。
家庭离散,吃不饱穿不暖,炮火轰炸,被上层当蝼蚁一样消耗,战后又被美军欺负等等之类都是受害者立场。
对中国人,真正的受害者来说这种表达的观感太奇怪了。
你们这些不都是自找的吗?
日本人苦,中国人不更惨?
如果德国人拍的尽是这类电影,欧美舆论估计也是愤然难平。
说到底日本人在文艺作品中真正反思过自己二战中的所作所为吗(当然一部分日本人还是有的,比如nhk拍过不少纪录片,但不是日本主流作品和大众思想,大众是逃避这些反思)?
日本将东亚变成了怎么样的人间炼狱?
你们为何发动二战?
国家机器怎么将全国人绑上战场?
为何日本人陷入狂热?
大屠杀,人体实验下日本人的心态?
二战后右翼势力怎么死灰复燃,美国怎么影响日本,太多太多值得表达。
这些反思在主流文艺作品里,无论中国,还是日本这些表达都太少了。
战争下都是受害者确实也是个角度,但在上面表达欠缺的情况下,作为中国人自然会对日本人表达自己也是受害者的内容反感。
他驾驭零式战机,是位优秀的飞行员。
同时,他是被战友怒斥为战争中的“胆小鬼”。
他是“两面”的宫部久藏。
他是参战者,更是家庭的责任者——松乃的丈夫和清子的父亲。
他在这两个角色中挣扎、徘徊。
如同他说到,个人的生死,对于战争(国家)的影响不大。
但是,对于家庭的影响,却是至关重要的。
于是,他选择了家庭,妻子和女儿。
他对妻子承诺,即使断掉一只胳膊,他也一定会回来的。
一定会回来——这是他在战争中“活下去”的信念。
将妻女的照片藏于胸前,甚至向战友炫耀——这是他唯一的宝物,信念的物化。
支撑人的是信念。
但是,瓦解人的是歉疚。
因神风突击战术,年轻的部下不断葬送性命,“他们还那么年轻”“死的应该是我”——歉疚感、罪恶感的一天天累积,最终,瓦解了宫部活下去的信念。
他申请成为神风突击队的一员。
(高级飞行员由于技术精湛本可避免)他太善良,责任心太强。
对妻女负责,对部下负责。
部下的送死,是他的责任。
但是在战争年代,这样的人,是很难“活下去”的。
这样的人,没有“恶人”的“意志”。
回到电影本身。
空战特效做得像游戏CG,磅礴大气。
OST好听,主题曲的「萤」让人感动。
冈田准一演技撑起了宫部久藏这个角色,但是,三浦春马用力过猛,出戏。
井上真央演的松乃,最后20分钟的戏份,让大石留下来,略毁。
香港的观众素质真不错。
2个半小时的电影,没人在窃窃私语,或玩手机。
并且,在「萤」播完,主创人员出了,才逐渐离场。
不禁让我下定决心,每次到香港,都要看一部电影。
尽管,也差不多这样了。
最后的最后,短评里的右翼或洗白评论,真是盒盒盒。
专心并客观看一次电影,就不行吗?
这是一部反战电影。
战争很残酷,让多少人妻离子散家破人亡,发动战争更是可恶至极。
但是导演一味的煽情,表现这帮所谓有血有肉有家庭的好青年“错的不是我,是整个世界!
”为了家庭,为了妻女,所以义无反顾的投身到"保家卫国"的战争中,这理念从一开始就是错的,难道小胡子困守柏林也算保家卫国吗?
难道“上有八十老母,下有一家老小”就出去抢劫杀人,就能放过抢匪吗?
被世界所迫,不得不上战场,怎不想想为何世界如此仇恨?
有些人会觉得,进攻日本是一种复仇,那冤冤相报何时了啊巴拉巴拉……当年进攻日本,是为了复仇,但绝不仅仅是为了复仇,不彻底击败日本,战争是不会结束的。
历史就是历史,是由数以千万计的真人用真的血肉铸成的,此片就这么“有血有肉的好青年”就能推翻吗?
本片倾向明显,是在同情施暴者。
历史可以“戏说”,但绝不能忘记。
本片至少有两个泪点,如果看进去的话,自然而然就会热泪盈眶,这是人性光辉的一方面,男主的演技也是一流,刀刻般的面庞,直接把思想砸到人的心理的,说得对,为了活着的人才最难,不怕死并不是勇敢的。
而整个影片在另外方面更加让人深思,日本人能够拍出这样的电影,而不被相关部门封杀,这是整个日本民众的胜利吧,不但可以平稳的从战争中走出来,更加可以直面历史,可以冷静的对待军国主义和洗脑式的填鸭教育,这样的文化、社会氛围,恐怕要领先100年以上,科技的落后没什么,甚至经济的落后也没什么,文化和思想、体制的落后才是日本战败的原因,能够用泯灭人性的特攻方式作战的人,这样的zf只能以死亡告终,别无他路。
涉及到二战的敏感时代背景,加上因而安倍平添空穴来风的舆论批判,一星评价站到四分之一,但我觉得这是一部基本没有做战争评价,并不太涉及政治色彩的电影。
原著还没有看无从评判,但至少电影本身是这样的。
反而是平凡人的真爱相守,生离死别,反衬出战争的愚昧和残酷。
即使被所有人嘲笑指责为胆小鬼,在排山倒海的思想洗脑和蛮横残忍的命令中,他坚忍地用自己的方式抵抗到底,除了一句“要活着回去”无多余解释。
惜命不是因为怯懦,是因为有太想珍惜的人和要相守的承诺。
“为什么如此贪生怕死!
战场上不是说这种话的时候!
”-“你没有家人吗?
你死了不会有人为你悲痛欲绝吗?
一个人死掉对战争结果的影响微乎其微,却势必将改变爱你的人的整个人生!
所以,无论如何要尽最大的努力活下去!
”但这个拼尽全力,冒千夫所指也要保命为重的男人,最终却为了多保全一人,把最后一线生还机会让出。
“你是零战机最优秀的驾驶员,是最应该活下去的人” -“不,你们才是最应该活下去的人,未来的日本需要你们。
”“如果战争结束后,你想要做什么?
”“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如果能到那一天就好了呢。
”“水的清凉,风的舒爽,活到今天第一次真正感受到这一切。
”-“战争结束后的日本,会是什么样子呢。
”他珍惜生命,却不仅仅是自己的生命。
他将最后的生机,也把自己的承诺,托付给了一个他想要让之活到战后未来的年轻人。
多少将主人公的人格过于完美化,但他在战争期间唯一找到机会看望妻女的一幕,我实在未能对感动和泪水吝啬。
天刚微亮,离别在即,妻子背着小婴儿在他转身时又忍不住牵住他的衣角,他没有转身,但一字一句说道:“我一定会回来的。
即使断了胳膊,少了腿,也一定会回来的。
即使在战争中死去,我也会再投生回来。
我一定会回来找你们。
”那一句「例え死んでしまっても、生まれ変わって帰ってきますから。
」是生离死别中,人的脆弱与坚忍。
就为那一瞬间,我也认为这是一部好电影。
p.s. 即使有些情节转换时稍显仓促,或说教意味带来些许违和,但主角的情感细节处理深得我心。
最近觉得冈田准一这个深沉派的天蝎座男人再选择参与的作品,我会有点期待。
-追记:2014/02/04为演员演技去看的电影,对原著没有任何先入观的情况下,电影本身的情感线是感人的。
电影有电影的再创作,每个人被吸引和触动的部分不同。
战争不论战果都是残酷,都是反人类,凡人离逝于家人都是悲痛。
当事者若在军国主义洗脑下心甘情愿那是另一回事,不费我们一点同情。
电影里的主人公不过一个爱妻女的凡人,不愿战争,渴盼和平。
无关乎美化,是他的故事对历史争论起不到什么证实或证伪的作用而已。
原作者的一切立场未作考证也不做评价。
若说有影响力的批判是反战的宫崎骏也毫不留情骂过。
但原著在日本亚马逊的书评,批判派才多是像真正军国主义的言论,认为丑化和愚弄了当时军队的教官和上级指挥,对所谓他们的皇军不尊重。
此外就剩认为作者在历史上不下功夫,轻率照搬过多。
要骂还得注意自己立场,千万别看到差评就跟着去站队,那队里估计打得更厉害。
侵略是实,日本承认,忏悔和谨记是往后和平的前提。
但让一切战争相关的创作都得明言宣誓一句德意日侵略有罪才能ending,怕是只有文化大革命才能一次做到。
历史知识有个人差异,盼多些严谨有识之人尽力揭示和传播真实,各自亦不要被一言蔽之,至少自己去求索考证。
尽信书不如无书,更别指望靠一小时网络检索,全世界人民跑步进入真理殿堂。
一部作品,大概像一面带花纹的镜子,原作画上去的只是映出的一部分,你自己的影子也在里面,最后每个人看到终究不会一样。
2014/02/06当年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学者带着批判资本主义罪恶的虔诚去看过了古典经济学著作,倒出了不少西方经济学教授。
美国日日叫嚣中国没有民主,大学奖学金也照样养着学究们研究马克思探讨社会主义。
谁知道谁安的什么心思。
谁知道作者和读者谁是好人,好人坏人又是不是一定对应善终恶果。
九把刀是写小说的还是切菜的还是做武器的,各有各的看法和理由。
至于故事里那个人,听凭世人道,他也就在那个故事的世界里过了他设定的一生罢了。
--追记的后记……2014/02/07越来越不像一篇影评,不过不少人大概也不是想要看电影的观众。
嘛就走题吧~被不少人说无知,我倒很庆幸自己在“无知”状态下看了这部电影,然后各种被“批评教育”下观看舆论走势,和自己明明是对同一个故事的,微妙的情感变化。
像是一个难得的社会心理学实验,我觉得记住那个无先入观的感受是一笔财富。
看看给故事加背景设前提讨论其作为舆论工具的可能性,想起了东西方不同版本的灰姑娘解读,忽然也觉得更能理解明星为何炒作,政治家为何作秀,为什么会有启蒙运动也会有所谓文化大一统。
好像只有名字有点沾亲带故,还想起了“无知之幕”的福利经济学理论…一个社会的福利水平取决于这个社会最糟糕境遇的人的福利水平,因为当你不知道自己将被放到这个社会的何种境况的时候,通常你会希望改善最差的可能性。
额?
难道这个联想真的只是因为“无知”么orzStay foolish,stay hungry .2014/02/09昨天看到了新闻上原作者在采访中否认南京大屠杀和美化二战,瞬间非常愤怒和反感,大概更能理解为什么很多留言措辞严厉。
我想我当时的感想跟很多人相差甚远的原因主要不在于历史知识,而在于对我不知道原作背景和大的舆论环境。
我只知道这部片子的背景是二战期间,但具体历史知识不是感想差异的关键。
不知道原作和舆论环境,单纯为一个期待的演员看了电影后,“看到战争期间一个个人和家庭的真情和艰难求生,日本人难道不会更加珍惜和平吗?
”就是我当时的直接感想。
但事实上看到媒体报道原作者的言论,或许看过原作的人本来就有一定了解,中国人愤怒的点,大概是不少偏右思想的日本人军国主义思想又被点燃的点。
看来我当时的想法的确是太一厢情愿了。
不过我把原来的好评也保存下来,还是希望大家看到一个例子,就是一个人对一个作品的感受和理解会因为很多前提和背景的环境不同而不同。
不是所有看这部片子感动过的人都是接受了“洗白”影响认为日本发动战争是对的,也有人和当时的我一样只是感动于家庭和人情的。
整体舆论的影响虽然让这种情况的概率看上去是少数,而了解背景和舆论环境对我们客观认识整个作品也是有必要,但从这样一点出发就上升到对他人民族意识的批判,以及从一个作品就评判一个民族的本质,总觉得还是太武断了些。
2013年年末,一部以零战飞行员为主角的电影横空出世,连续8周蝉联日本票房榜第一,累计票房超过86亿日元,成功迈入日本影史本土实拍电影票房前六位。
一石激起千层浪,评论界立刻形成了泾渭分明的两派,肯定派和否定派势不两立。
与此同时,雅虎电影的相关条目下,以泪洗面的观众留言不计其数,在满分为5点的评分系统中高达4.14点。
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在2013年的除夕之夜看过此片后,更是大呼感动,直言被结尾最后一个镜头所冲击。
这部改编自百田尚树同名小说的电影名叫《永远的0》。
毫无疑问,它成了2014年日本最具话题性的电影作品。
不出意外的话,它将在年关之际同时出现在各大十佳和十差的榜单之上,再次踏上潮头,引发一场对战败国视角下的战争电影的激辩。
作为一部票房大获丰收的娱乐作品,《永远的0》无论在人物设置、故事展开,还是两条时间线的结构把握上都堪称合格,尤其在特效制作方面,拥有科幻电影拍摄经验的山崎贵导演交出了一份不逊色于好莱坞的优秀答卷,在航母和战斗机的刻画上,以简洁而干脆的风格超越了他的前作《宇宙战舰大和号》。
再加上山崎贵导演娴熟于心的感伤情节剧套路,《永远的0》呈现出了可观的卖相。
一切都看上去很美,但也仅仅是看上去很美罢了。
在这种感伤主义手法面前飙泪的,也只是一批习惯了煽情电视剧的观众和钻在民族自我膨胀意识中的人,他们急欲复苏一种铁腕形象。
影片在感伤情节剧的外观之下,试图用一种偷换概念的方式包裹进一层极具野心的宣传企图,把国家机器和一个集体的罪恶淡化进对个体崇敬的背景之中,不遗余力地突出个体作为受害者的身份,如何顽强地找到一种方式,以爱的名义为自己的生命进行抗争。
影片遭致反感的地方还在于它狡猾地设置了两个时空的呼应关系,诡辩式地利用了几代人的多个视角去讲述一个寻祖的故事,从而给各个年龄层的观众都设定了一个情感投射的对象,但这显然是一个有意为之的大坑,等待着大家往里头跳,然后对其进行赤裸裸的情感绑架。
血脉的继承意识贯穿全片,昔日的战场真英雄和努力活下去的典范成为如今日本青年人理应崇敬和效仿的楷模,为了传达这一点,作者们光明正大地让冈田准一饰演的宫部久藏驾驶着零式战斗机飞过现代东京的高楼大厦,上演一场祖孙之间的隔空对话,这是令无数人动容的一幕也是令人反感的一幕,因为这里面充满了油滑的暧昧。
作为飞行高手的宫部久藏一直担当着否定“特攻”(敢死队)的功能,他拒绝参加“神风特攻队”,成为军中人人唾骂的懦夫,他维护学生的信誉,鼓励战友爱惜生命,这一切都与军部的意旨相违,看似一场为爱而生的赞歌,但最后却极尽笔墨铺陈出一场宫部久藏的“特攻”壮举,回到了美化“特攻”的边缘,一个彻底反对“特攻”的作者此时最有力的话语应该是去表现他曝尸大海的凄凉,而不是定格在宏大的配乐里。
片中有一场戏,现代时空中饰演宫部久藏外孙的三浦春马去参加一场同学的集体约会,三浦春马在餐桌上不合时宜地与朋友谈论起“特攻”的事情,朋友认为“特攻”与恐怖袭击别无两样,三浦春马却动了怒,极力解释“特攻”的对象是具有杀伤性的航母,这与以平民为对象的“恐怖袭击”有本质区别,当朋友继续发表自己的见解时,三浦春马却拍案而起,愤然离场。
《永远的0》对于战争,对于“特攻”的讨论正如这场戏一样,简单而粗暴,充斥着自圆其说的逻辑。
讨论《永远的0》绕不开原著作者百田尚树,他认为他在《永远的0》中坚决地对“特攻”进行了否定,“对战争的肯定一次也没有”,主题是“活下去”,是“让大家不要淡忘战争”。
这些回应看起来理直气壮,但仔细想来却不乏诡辩,因为他的否定战争是建立在日本作为一个受害者的角度而言的,在《永远的0》中,军部和上级的命令直接危害的是作为工具存在的士兵。
但他忽略了一个战争发起国视角下讨论战争的二难困境:个体在集体蒙蔽之下的牺牲值得敬畏,但集体的罪恶却必须否定。
有人会认为,我在观看个体的生命之歌,你怎么老扯集体的战争罪恶。
事实就是这样的,任何对于个体的塑造都绕不开后者,凡是绕开,便只是一场肤浅的娱乐。
百田尚树曾经举过一个可笑的例子,在支持日本修改“宪法第九条”(日本宪法中较为著名的一条,主要内容是“放弃发动战争的权利)时,他认为:如果别国进攻日本时,把“宪法第九条”的拥护者送上前线,让他们站在敌军面前大呼“我们国家是有宪法第九条的,请立即撤退!
”,假如“宪法第九条”真的有威力的话,战争就会停止,世界将见证奇迹,人类的历史将会改变。
这段发言与《永远的0》虽然没有关系,但这就是他的逻辑。
有意思的是,在对待一段罪恶史的电影化处理上,隔着大海的我们也一样。
前者虚构了一段为爱而活却最终陨灭,但“精神永垂、浩气长存”的故事来激励后人,使他们在无意识中对历史进行了选择性遗忘,而后者则把一场浩劫只显影为一段温情守望的凄美恋情,等待一场归来。
二者看上去都很美,想起来却有一股恶气。
原载于《电影世界》
如《公民凯恩》一般透过一个个的采访,追述,导演给年轻的观众讲述了一个遥远的故事。
一个在英雄主义至上的残酷战争时代中,一个勇于爱着家人,爱着年轻生命的王牌飞行员的故事。
在这段追忆中,导演高超的视听语言与叙事组织能力,给观众勾勒出一个“萤火虫”般的人,在漆黑的战争地狱中,照亮着每一个人。
这不是一部极端的反战电影,也不是为神风特攻队的队员进行洗白的故事。
这是在描述灾战争时代的普通人的求生的故事。
“我的祖父是怎么样的人?
”在跟“祖父”一样的年龄,“我”展开了关于我先辈的探访之旅。
在一众懦夫的骂名中,“祖父”身边,受其感染的幸存者,给“我”讲述着一个真正的勇敢者的故事。
在为国献身是政治正确的时代,木有被热血与个人英雄主义冲昏头脑,勇于为最珍重的人保存自己性命。
他以高超的技术、强壮的身躯只求保存自己。
因为他有爱着的家人。
“他”在作为教官,除了给年轻学生进行飞行教学外,尊重每个年轻人的作为士兵的荣誉,也尽力阻止那些被送死的学生,尽力保存空中的的每个年轻学生。
同样被他保护的学生们,也报以同样的爱与尊重对待“他”。
但是,这样的“他”,为什么还是参加特攻,并明明可以存活,却无法活着回到真爱的家人身边。
特攻是什么?
就是现在的国际恐怖主义吗?
特攻攻击的是人,还是杀人的武器航母?
还是单纯的被英雄主义冲昏头脑的狂热爱国者?
在这个时代还有人反思、回望这段历史中的特殊的他们吗?
曾经无比享受空战的“武士”的嘴里,告诉“我”,他所听闻,真实所见的“祖父”是怎么的人。
为什么宿敌般的“她”放弃了生的机会。
在对决中,不仅仅输了给“他”,还激励我不战胜“他”之前,绝对不能死。
武士对特攻的这种十死0生的作战方式,进行批判。
而这时候的“他”与曾经所认识的“他”,完全不一样了。
“他”一次又一次的在战场上,亲眼目睹自己培养的学生们战死。
“他”质疑着这种送死的行为,质疑未能为保护这些孩子的自己。
“我的存活是建立在他们的死亡之上。
”“我应该如何做?
”“他”究竟多少次,手握家人的照片,一次又一次的对自己产生提问。
但那一天,“他”蜕变了,浑身散发出不属于这个世界的气息。
但是作为坚定的勇士,尽管被招募,也绝对不参加特攻。
最可能成为特攻的个人主义者拒绝了特攻,最不可能的“他”,却主动参加。
武士决定要守护这样的宿敌,但是却在战场上,追丢了“他”。
我明明决定要追着它到最后,但是他却消失在我眼视线之中。
“他”在出击前,坚持要旧式的战机。
那以后特攻也再也没有进行。
(这一段的调度,与表演,充满了戏剧性,两位演员的表演,台词功力都好厉害。
武士魂燃烧)“他”坐上飞机的眼神,并不是求死的表情,而是要回到家人身边的眼神。
最后访问的是“我”的外公,原来守护了“祖父”的是爺ちゃん 。
爺ちゃん伤愈后,再次见到“祖父”的时候,“他”已经不一样了。
因为爺ちゃん的同期,“祖父”的学生们已经一个个地永远地失去了生命。
爺ちゃん最后被选中成为特攻的同时,也有“祖父”的名字。
在此刻,爺ちゃん才开始认真的思考生命,国家的未来,以及未来的孩子们如何讨论这场战争。
而未来的国家又将如何。
这是多少在战场上挣扎的人的所思所想。
在踏上飞机前,“祖父”发现引擎故障,跟爺ちゃん提出更换战机,刚刚出航没多久,爺ちゃん的飞机出现故障,“祖父”让他回去,结果并没有回来。
爺ちゃん根据“祖父”的遗愿,寻找到生活困苦的祖母与母亲,并跟她们一同活着。
“活着的人,应该做的是,不愧待逝去的人,好好活着。
”在那个时代,每个人都有同样的故事,只是深藏心底,不曾提及。
这就是在战争中活过来。
还有十年,大家可能都会忘记这件事,借此,告诉大家。
这是导演要拍这部电影,要向当代的年轻人说这个故事。
那个以染血的刀,拯救这对母女,丢下一袋钱喊着“活下去”的“武士”,究竟是谁,“他”是真正的浴血武士。
和若干年前的【大和号】如出一辙,卖特效赚眼泪的blockbuster,故事基本圆满,宣扬大和魂的国民电影也有跨越国界传达人类普世情感的功效啊
核心主旨其实很微妙,你说它反战了吧,但也没有很明确地反×××;你说它不反战吧,但又多少能体会到一些反战的意味……只能说看得人心绪复杂,拍得挺不错
用多个老兵的回忆来拼出飞行员的形象,让电影变成了纪录片似的超长PPT,人物塑造生硬,为了各个段落的承接而用了蹩脚的旁白,而不是选择用画面表现。铺垫没做够,就开始煽情,让人感觉刻意。连台词和演员表演都那么肤浅。到处是三浦春马,几度让我忘了这片子是讲外公还是外孙?整体较差。、
有种说法很靠谱:日本的"反战电影",本质上其实不过是"反战败电影"而已.本片也是一样,不管渲染什么情感,根骨上都是三观不正确的.比如我就看不出神风特攻和恐怖自爆人弹有什么本质上的不同,都是战5渣作大死罢了~
敍事索然無味...
这也会被认为是右翼影片???绝逼是反战电影啊!最后0式从天空划过真是画蛇添足~估计霓虹国也有政治正确,不加最后一段没票房
军国洗地?!
通过多人回忆拼凑出了一个个性鲜明的主人公,但最后他的选择和前面铺陈的价值观不一致,剧情无法说服我接受他的转变。
日本只是反战败,不是反战!
“反战or反战败。”德国电影在这一点上领先你们日子电影太多。少数政客发动的战争不能掩盖群体性的洗脑的事实。生命一点点的流逝,一群群的流逝,数以万计的流逝。但不能成为少数人宣称的无罪的辩护词。所侵略的国家造成的苦难要远远超过日本自己的苦难。早知道有这时间不如再去刷刷我们的父辈………
不知道是不是由于我的立场问题,总觉得电影里虽然也有体现战争中的人性,但是我并没有看到自省,反而感觉透着那么一丝自豪。碍于题材的敏感,有很多东西也表现得模棱两可、欲语还休,仿佛是反战,突出的却是个人英雄主义。我就想问问,撇家舍业的去侵略别人,这算是一种什么精神?
日本人的二战反思题材电影,只是对于他们的侵略行径没有任何追悔。
看了B站的解说
原因很多,值得看看
抛去政治成见,这无疑是部佳作,叙事节奏感情刻画心理描绘都很出彩,导演会煽情,毕竟拍过三丁目。不过本片并不右,主角全片几乎与军国主义精神背道而驰,也不美化战争。理智看片,理智评分。
建立在一个不靠谱的故事上的完美题材。
反战做的还挺好的 但就是……感觉怪怪的……
?右翼电影
电影最初的基调还是满感人的~~但是结尾那个不死之身算几个意思~~你不是反战片嘛,最后还是军国主义永垂不朽?!~~冈田的演技的确可圈可点~~独自无声哭泣的戏其实蛮有张力滴,后面声嘶力竭反而又是杰尼斯式的腔调,画蛇添足~~
消逝的神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