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7

1917,1917:逆战救兵(港),一九一七

主演:乔治·麦凯,迪恩-查尔斯·查普曼,科林·费尔斯,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马克·斯特朗,理查德·麦登,安德鲁·斯科特,丹尼尔·梅斯,阿德里安·斯卡伯勒,约翰·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英国,印度,西班牙,加拿大,中国大陆语言:英语,法语,德语年份:2019

《1917》剧照

1917 剧照 NO.11917 剧照 NO.21917 剧照 NO.31917 剧照 NO.41917 剧照 NO.51917 剧照 NO.61917 剧照 NO.131917 剧照 NO.141917 剧照 NO.151917 剧照 NO.161917 剧照 NO.171917 剧照 NO.181917 剧照 NO.191917 剧照 NO.20

《1917》剧情介绍

1917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1917年,第一次世界大战进入最激烈之际,两个年轻的英国士兵接到的命令,需立即赶往死亡前线,向那里的将军传达一个“立刻停止进攻”讯息。 时间只有八小时,武器弹药有限,无人知晓前方敌况:死亡寂静之地、布满尸体的铁丝网、突如其来的敌军、随时毙命的危险境况…… 这一次两个少年为救1600个人的性命,不完成,毋宁死!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家有喜旺第三季秘语十七小时未来青年挚爱罪案终结第一季救世主杰夫等待着你闺蜜心窍十字路口喂,太宰仙人坝的红衣兜传奇海盗黑胡子船长一天到晚游泳的鱼飞鸟集大圣重生之斗战逆天第二次被异世界召唤钢铁之城蔓延弯刀我的铁血金戈梦恐怖旅馆军曹大电影5诞生!终极Keroro奇迹的时空岛是也!!大石之战悬崖下的妻子浴血反击侠探西蒙忘记你,记得爱情弩级战队H×EROS高达创形者:对战记录冰雪极境

《1917》长篇影评

 1 ) 一个摄影师一生能拍一部这样的电影就死而无憾了

一个摄影师一生能拍一部这样的电影就死而无憾了,而罗杰迪金斯拍了这么多部。

一镜到底自然是第一特色,且不说这在调度上有多么复杂,完成起来有多么困难。

更重要的是,这个一镜到底不仅是炫技,它造就了片子要表达的内容:两个士兵在连续的时间里对战争炼狱的主观体验,除了小睡、昏厥和死亡,没有停歇。

坐在卡车上,在其它士兵包围中回望远去的残破村庄,和每个堑壕里的士兵的扭曲姿势,这是战争外在的真相。

而火焰照亮夜空的炼狱图景则是战争内在的真相。

为什么这个场景给人以炼狱的观感?

至少有三点:照明弹亮如白昼,而天空仍然是黑的;照明弹的硬光下断壁残垣的阴影清晰分明,而我们日常体验中的阳光影子会柔和一些;照明弹划过夜空,影子跟随着快速移动,仿佛时间在快进,恶魔的阴影在迫近。

这一切超现实的视觉体验,给了我们炼狱的观感。

这种坚持士兵视角一步一步走过泥泞与废墟,而不是指挥官在中军帐里摆沙盘,外面磅礴管弦乐大广角航拍的战争片,才是战争真正的样子。

 2 ) 面向苦难的玻璃船

看完《1917》朋友说想起奥登一首诗的开头:About suffering they were never wrong,The Old Masters: ...奥登在诗里写:老人们深切地了解苦难而祈求奇迹发生,而孩子们正漫不经心地在池塘边上滑着冰。

伊卡洛斯坠落之时,他旁边那艘精巧的船上的乘客必然目睹了一切,然而船还在沉静地航行。

听她说完我想起Billy Collins的《死者》,他说死去的人在天堂会划着一艘玻璃船,透过船底看着地上的我们,看着我们穿鞋子、做三明治、午睡,像父母一样等着我们闭上眼睛。

战争中大概有太多个像这个故事一样不算故事的故事,没有悬念、没有转折,只有奔跑,奔跑,不停地奔跑,只有亲身经历过的那个年轻人会记得。

这就是《1917》的动人之处,它像一艘玻璃船,载着观众从那条落满樱桃花的溪流上缓慢地驶过。

这次透过船底,不是死者看着我们,是我们看着死者。

它的运镜(为人称道的长镜头)、叙事(追随主角背影的单向直线),都与埋藏其下的一个理念高度统一,这理念在片尾字幕出来时得到揭晓:这个故事是导演的祖父(片中的下士原型)讲给他听的;创作者珍惜,并愿意谨慎地复现一个看上去不那么精彩也不那么宏大的故事。

这也许是奥登所提出问题的其中一条出路:保留苦难的私人性。

写自己的故事,它同时会是时代的。

P.S. 安德鲁斯科特太辣了,感恩人类历史上有他的存在(你

 3 ) 《1917》,失去蒙太奇,镜头无意义?

谢飞导演对《1917》的评价是:技巧大于内容的作品,永远达不到满分。

我认同这个观点,但并不认同《1917》过度注重技巧,而这个所谓的内容也绝不能以故事情节来定义。

首先我要探讨的,是电影是什么。

我认同《电影美学》中的观点,电影的最小的单元是镜头。

同时,在我看来,剪辑是语法,而电影与所有其他艺术一样,最终目的都是传达一种创作者的feeling,包括哲学思考、美学观念等等。

·许多观影者对《1917》的批评类似于“电影情节空乏”。

的确,论情节,《1917》非常简单,但我们先要搞清楚,剧情在电影里充当着什么角色?

如伯格曼,塔可夫斯基的作品,又如比较近的作品《星际探索》,对于这些作品,情节是被弱化的,它们更倾向于用镜头和剪辑方式来表达作品本身。

所以,为什么不叫“电情”或者“影情”,而要叫“剧情”。

因为这来自于戏剧,行动是戏剧语言,而矛盾与冲突构成了戏剧,就像文字组成文学,旋律构成音乐。

剧情、音乐、文字可以丰满一部电影作品,但它们并不是电影的必需品,虽然很少有电影真的完全不需要某样东西。

· 一些观影者也提出类似于“《1917》的拍法,技巧胜于内容,使用的是无意义的长镜头,华而不实”的观点这一点我应该和《1917》在我心中的优点结合在一起谈谈。

《1917》抛弃了剪辑(虽然并不是),用一个长镜头完成了整个电影的叙事,如果你说长镜头无意义,那么整部电影对你来说都是无意义的。

门德斯导演采用这种表达方式,显然不是为了炫技。

玩过战地系列的兄弟不知道会不会和我有一样的感觉,当我们小心翼翼匍匐在阿拉斯的田野间,当我们视死如归地冲上折钵山顶,我们不得不叹息个体之于战争的渺小与脆弱,但每一个玩家都构成了战争本身,我们的举动对于这场战役有着不可消磨的意义,战争不会因为你的倒下而结束,但最后一人的倒下将敲响停战的丧钟,而这丧钟却不知为谁而鸣。

在我心中,《1917》让我拥有和上述相似的感觉,个体的渺小,个体的意义,战场的瞬息万变。

这一切显然都是这长长的动线所带来的,它提供了一种新思路,新视角,我们可以说《1917》和《敦刻尔克》谁好谁坏,这都是个人的情感体验,但我们不能说《1917》和《敦刻尔克》的拍法哪个正确哪个不正确。

说到底,又回到了哈姆雷特的问题上,这篇文章也只是提供了我的思路,《爱尔兰人》《1917》《寄生虫》走了三条截然不同的路,作为观众,倒是应该庆幸才是。

 4 ) 我不赞成《1917》内核空洞的说法

简单说一下。

我是不赞成《1917》内核空洞的说法,当然也不赞成游戏感的说法,不应该三点一线的生活过惯了,稍微加点刺激就只想到游戏去了。

《1917》很多场景的视觉上充满了马力克的调性。

马力克的片子是镜头内化到了人物的内心,独白;萨姆门德斯这部镜头是外化到了战场上的环境,空寂。

所以《1917》所谓的长镜头想表现的主体并不是人,而是人所处的环境,便重点也不是什么文本性了。

摄影机隔开了与角色的距离,捕捉的是角色在战场环境中的真实反应,这也是萨姆门德斯想呈现的效果,即由角色驱动摄影机展现连续的战地时空live感。

所以电影总是有马力克似的取景,却无马力克似的文本——马力克似的视觉表达,但人不是主体,体验才是目的。

从导演角度来说,萨姆门德斯的调度水平绝对是一流。

即从开场的穿越阵地戏份,就被编排的极富节奏,场景的变化与人物的调度不断升级着前线阵地的紧迫感。

当两位主人公接到命令出发后,紧张感绷到了一个临界点,摄影机在两个人物间不断变化位置,来强化两个临危受命之人此时的慌乱,而与不断穿行而过士兵的碰撞又使这种不安感逐步加强,最终在撞上一个受伤的长官后这种紧张感得到了崩断式的爆发。

如果把这种一流的调度水平认为是一种炫技,那么萨姆门德斯真正开始作者性的表达则是从两人经历一场突如其来的爆炸开始。

当男主开始抱怨同伴为什么要选上自己执行任务时,这种抱怨即是由先前一连串的以死寂战地为拍摄主体的长镜头所积累的消极情绪得来。

我们在前面长镜头中看到了杂乱的铁丝网、焦黑阴沉的大地、使人步履蹒跚的泥泞、弹坑里遍布的尸体、尸体里钻出的老鼠、湖泊中漂浮的尸体,所有这般在视觉上令人冷汗的环境氛围营造,在两人深入空营的短暂喜悦后被一只臭老鼠一同引爆。

借由长镜头对压抑恍惚的战场氛围连续捕捉,才由此出发两人的第一次小争执。

文字语言在战场是苍白的,视觉体验才能说明一切。

两人由争执到和好说笑的过程也正是两人从炮兵阵地废墟走向开阔草原的过程。

从泥地到草地,这里不做深入解读,但是马力克视觉上的调性显而易见的就出来了。

而后,为什么被砍了的树却依然以傲放的姿态呈现在画面之中?

为什么在宽广的草原之中设计一处废弃农场?

为什么要在废弃农场中保留一盆牛奶?

战友死后为何要把他从泥地移到草地之上?

为什么醒来后的小镇光影怪异可怖犹如地狱一般?

为什么在小镇中心的十字架处在熊熊燃烧的火焰之中?

为什么要在地狱之中遇见一个女婴?

为什么遇见德兵的第一反应不是杀死他?

为什么最后一战的战场长满了绿草,画面基调如此明亮,甚至还用石灰覆盖了黑色的泥土完全祛除了写实的战场感,这么风格化处理场景的意图是什么?

这又引申出来一个值得讨论的点,电影里的泥土地与绿草地是否各有指代?

电影以野草丛开始又以野草丛结束,而实际上我们知道“草”是马力克电影里的一个重要意象,马力克常借通过草的视觉影像建立人物内心与自然的交流感和虚无感。

《1917》中借由野草构成的闭环视觉体验,萨姆门德斯最终通过这场一镜到底的视觉盛宴呈现出战场一次惊心动魄的荒诞之旅——即便成功传达了指令,这只部队或许一周后仍然要扑上前线面临死亡。

一镜到底的构想本身就足够梦幻,由此手法炮制出的沉浸体验则更加强调出这种天不遂人愿的无力感。

草地上完成的闭环,倒不如只是男主开场小憩时的一场黄粱梦。

从导演的角度看,萨姆门德斯通过丰富的视觉场景设计与人物调度,实现了高度简练的视听语言叙事。

《1917》以环境为视觉主体,由角色引领镜头,连接观众与角色一同完整地经历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战地穿梭之旅(或许也有人物内心空间的掠影)。

电影由战地体验的沉浸与最终结果的无力所形成的剧烈反差,直指战争本质的空虚与虚伪。

 5 ) 1917电影男主角来自哪个单位?

电影中,男主几次说过自己来自哪个单位,比如:Lance Corporal Schofield, sir, 8th.No, sir. I'm from the 8th.光从字幕信息里,是很难知道这到底是第8连、第8团、第8营,还是第8军。

这要结合一战英国军队的真实编制来判断。

正确答案是男主角来自第8师(8th Division),它的指挥官是一位少将(Major-general)。

符合电影中的情况。

再来看看第8师在一战时期的编成是怎样的,注意到第23旅下面出现了“德文郡团第2营”(2nd Battalion, Devonshire Regiment)这也和电影情节相符合。

但我实在记不起公映版《1917》中是怎么翻译男主的单位的,有没有译错呢?

The division had the following organisation during World War I: 23rd Brigade2nd Battalion, Devonshire Regiment2nd Battalion, Prince of Wales's Own (West Yorkshire Regiment)2nd Battalion, Cameronians (Scottish Rifles) (until February 1918)1/6th Battalion, Cameronians (Scottish Rifles) (from March 1915 until June 1915)2nd Battalion, Middlesex Regiment1/7th Battalion, Middlesex Regiment (from March 1915 until February 1916)24th Brigade1st Battalion, Worcestershire Regiment1st Battalion, Sherwood Foresters2nd Battalion, Northamptonshire Regiment1/5th Battalion, the Black Watch (until October 1915)2nd Battalion, East Lancashire Regiment (to 25th Bde. February 1918)1/4th Battalion, Queen's Own Cameron Highlanders (from February 1915 until April 1915)Between October 1915 and July 1916, the 24th Brigade swapped with the 70th Brigade from the 23rd Division.25th Brigade2nd Battalion, Princess Charlotte of Wales's (Royal Berkshire Regiment)2nd Battalion, Rifle Brigade1st Battalion, Royal Irish Rifles (until February 1918)2nd Battalion, Lincolnshire Regiment (until February 1918)2nd Battalion, East Lancashire Regiment (from 24th Bde. February 1918)1/8th Battalion, Middlesex Regiment (from August 1915 until October 1915)1/13th (Princess Louise) Kensington Battalion, London Regiment (until May 1915)1/1st (City of London) Battalion, London Regiment (from May 1915 until February 1916)70th BrigadeThe 70th Brigade was from the 23rd Division and was attached to the 8th Division between 18 October 1915, and 15 July 1916, swapping with the 24th Brigade.ArtilleryV Brigade, Royal Horse Artillery (left 13 January 1917)XXXIII Brigade, Royal Field ArtilleryXLV Brigade, Royal Field ArtilleryVIII Heavy Brigade, Royal Garrison Artillery (left 5 March 1915)Engineers2nd Field Company, Royal Engineers15th Field Company, Royal Engineers1/1st Home Counties Field Company, Royal Engineers (from 2 February 1915; became 490th (Home Counties) Field Company February 1917)Pioneers22nd (Service) Bn (3rd County Pioneers) Durham Light Infantry (joined 2 July 1916, until 3 July 1918)1/7th Bn, Durham Light Infantry (joined from 50th (Northumbrian) Division 20 June 1918; absorbed 22nd Bn DLI 3 July 1918)

 6 ) 《1917》,很多你不知道的事

关于《1917》你不知道的事!

拍摄地点1. 电影拍摄从2019年4月1日开始,并持续到了2019年6月份。

涉及到的拍摄地点有威尔特郡(英格兰南部的一郡),汉克利公地和苏格兰格拉斯哥市的戈万地区以及谢伯顿电影制片厂。

其中对于在索尔兹伯里平原(位于威尔郡)计划进行的电影拍摄,环保主义者对其表示了担忧。

因为电影拍摄可能会对那里还未被发现的遗迹造成破坏,这些人士要求当剧组要在这片土地上搭建任何布景的时候,一定先要进行对这片区域的调查。

这是戈万地区的行政中心

汉克利公地土地肥沃

汉克利公地,景色也行2. 索尔兹伯里平原有不少的历史遗迹,其中巨石阵是大家最为熟悉的。

所以这也是环保主义者要抗议的原因之一。

索尔兹伯里平原上的巨石阵3. 影片的不少部分是于2019年的6月在蒂斯河谷的蒂斯河的 底落差瀑布(Low Force) 周围拍摄,制作人员必须在该区域安装警告的标牌,提醒路过的行人们,散落在现场的尸体都是假的(电影道具),不要被吓着了。

Low Force 瀑布蒂斯河有Low Force瀑布,那就有High Force瀑布。

看看High Force瀑布把!

看起来确实水的落差大了演员们之前的合作1. 本片的演员本尼迪克特·坎伯巴奇(Benedict Cumberbatch)和安德鲁·斯科特(Andrew Scott)曾一起出演过英国电视剧《神探夏洛克》,在剧中,本尼迪克特饰演夏洛克·福尔摩斯,而安德鲁饰演詹姆斯·莫里亚蒂(James Moriarty)。

卷福与安德鲁2. 马克·斯特朗和丹尼尔·梅斯曾一同出演了英剧《地下诊所》(2019)。

马克·斯特朗和丹尼尔·梅斯在《地下诊所》的剧照

丹尼尔·梅斯3. 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Benedict Cumberbatch)和马克·斯特朗(Mark Strong)一起在另一部战争电影《模仿游戏》中出演过。

《模仿游戏》的背景设置在第二次世界大战。

右边的两位就是卷福与斯特朗4. 安德鲁·斯科特(Andrew Scott)和乔治·麦凯(George McKay)之前曾在电影《骄傲》(2014)中分别饰演格辛(Gethin)和乔(Joe)。

5. 本片的演员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Benedict Cumberbatch),科林·费尔斯(Colin Firth)和马克·斯特朗(Mark Strong)之前都曾一同出演了电影《锅匠 裁缝 士兵 间谍》(2011)。

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Benedict Cumberbatch),科林·费尔斯(Colin Firth)和马克·斯特朗(Mark Strong)(从左至右)6. 本片的演员理查德·马登(Richard Madden)和迪恩·查尔斯·查普曼(Dean-Charles Chapman)都曾出演过《权力的游戏》(Game Of Thrones)(2011)。

看看图你们就知道演的是谁了哦!

理查德·马登饰演《权游》中的罗柏·史塔克

迪恩·查尔斯·查普曼饰演托曼·拜拉席恩迪恩·查尔斯·查普曼在本片饰演布雷克

迪恩·查尔斯·查普曼在本片饰演布雷克导演萨姆1. 本片算是萨姆·门德斯(本片导演)第一次正式的编剧经历。

萨姆·门德斯2. 本片是萨姆·门德斯的第二部战争电影。

他拍摄的第一片战争片 是《锅盖头》(2005)。

锅盖头迪克特·康伯巴奇本片是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Benedict Cumberbatch)的第四部战争电影。

他参演的另外三部战争电影是《赎罪》(2007),《战马》(2012)和《模仿游戏》(2014)。

这四部战争片是:

《赎罪》(2007)、《战马》(2012)、《模仿游戏》(2014)、《1917》(2019)迪克特·康伯巴奇分别所饰演的角色:

帅气,哈哈片名趣事本片的名字是《1917》,完全是数字组成,而本片演员乔治·麦凯(George MacKay)也参演过一部片名完全是由数字组成的影视剧,这是一部迷你剧,名字叫《11.22.63》。

《11.22.63》的海报IMAX格式本片是环球影业第二部专门进行了IMAX格式转制、画面扩展后的纵横比为1.90:1的电影,而第一部电影是《遗落战境》(2013阿汤哥主演的电影)(虽然在电影中闪回的画面用的是宽银幕模式2.39:1)。

本片也是导演萨姆·门德斯第二部进行了IMAX转制的电影,第一部是《007:大破天幕杀机》(2012),两部电影(《1917》和《007:大破天幕杀机》)都是由摄影师罗杰·迪金斯拍摄的。

在上图中摄影师手中所拿的摄影机就是: ALEXA Mini LF ALEXA Mini LF:

ALEXA Mini LF买一个的话36000美元。

嗯......长镜头本片了进行拍摄和剪辑,以实时出现在单个的长镜头中。

汤姆·霍兰汤姆·霍兰(Tom Holland)曾就布雷克下士的角色与片方进行会谈,但由于时间冲突最后拒绝了这个角色。

后来这个角色由迪恩·查尔斯·查普曼饰演。

小蜘蛛,汤姆2020.1.11 完成未经同意,不得转载本文翻译整理自的外网:https://www.imdb.com/title/tt8579674/?ref_=fn_al_tt_1https://www.imdb.com/title/tt8579674/fullcredits/?ref_=tt_ov_st_smhttps://www.arri.com/en/camera-systems/cameras/alexa-mini-lfhttps://www.redsharknews.com/production/item/2404-arri-alexa-mini-costs-$36,000-and-it-s-a-steal http://www.luphen.org.uk/public/2007/2007high_force.htm

 7 ) 梁文道谈《1917》:没有人应该成为“代价”

讲述 | 梁文道来源 | 看理想·八分1.“一镜到底”的《1917》,真实的战争电影,还是一场角色扮演游戏?

这部电影最终在奥斯卡获得三项奖项,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就是“最佳摄影”。

这一项奖项的得奖,《1917》是实至名归的。

它的摄影罗杰·狄金斯(Roger Deakins),在我看来,是当代电影工业里最厉害的摄影大师之一。

他的上一部获奖作品就是《银翼杀手》,从《银翼杀手》已经足以看出狄金斯的功力精湛。

这一回《1917》,狄金斯和导演萨姆·门德斯(Sam Mendes)更是献上一场超水平级的“表演”——也是这部电影最被关注的一样技巧展现,即“一镜到底”。

什么叫“一镜到底”?

其实关于长镜头这件事,我想今天喜欢电影或者对电影稍有认知的人,恐怕都会知道何谓“长镜头”。

许多电影都以其中出现过的非常长,或者非常炫目的长镜头为标榜。

在讲长镜头这个摄影技巧之前,我还是想先简单介绍一下《1917》这部电影。

“1917”,顾名思义,讲述的是发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里的故事。

这部电影的剧情,在我看来,其实有点像一场角色扮演游戏。

1917年正值一战进入最激烈的时刻,两个年轻的英国士兵突然接到一项任务,要求立刻前往死亡前线,向那里即将对德军发起进攻的军队将领传达“立刻停止进攻”的指令。

如果指令无法及时传递,那么前方部队两个营1600人的性命,可能将全部牺牲。

两个少年需要穿过横尸遍野的无人区,在武器有限、粮草有限的情况下,尽快将指令送达,期间要经过德军前线,还要面对各种突如其来的危险境遇。

而整部电影的表达,从两人接到命令开始直到任务结局,中间近120分钟几乎是一气呵成,让作为观看者的我们体会一种强烈的沉浸感受。

这可以说是一次非常炫技的实验性电影,而且是一部战争片,这种“一镜到底”的表达手法也成为电影最吸引关注的亮点。

当然,《1917》的“一镜到底”并非严格意义上一刀未切的长镜头,通常会被称作“伪一镜到底”,实际仍然是由多个长镜头剪辑而成,只是在剪接中用了一些特殊技巧,比如通过黑暗的场面瞬间做一次连接,这样将剪辑痕迹隐藏起来,“蒙蔽”观众的肉眼。

无论真正的一镜到底(比如《俄罗斯方舟》),还是这样的“伪一镜到底”,从技巧难度上来说都非常之高。

不仅考验导演整个场面的综合调度,也考验演员在这几分钟、十几分钟甚至几十分钟之内,能否完成无中断的流畅表演和完整台词,一旦出错,整个部分都要NG重来,更不要说一旦牵涉复杂的布景,就更麻烦了,如何保证不穿帮是个问题,连灯光设计都需要有周全的考虑。

可想而知,“一镜到底”在实际拍摄操作中,应该可以说是非常复杂且困难的,但我们需要问的一个问题是,这种技术表现手法到底有没有必要?

在电影语言里,长镜头又究竟是为了什么而存在?

2.电影为什么需要“长镜头”?

关于这个问题,我先引述“看理想”即将推出的一档有关电影的节目里的一句话,这档节目将由看理想的老朋友,贾樟柯导演为我们讲述。

节目有一集专门讲长镜头理论,其中就提到德国学者齐格弗里德·克拉考尔的著作《电影的本性》里,关于电影本质的理论——即电影是物质现实的复原。

比如拍摄一个人在吸烟的状态,如果用长镜头拍摄,中间不剪接,那么呈现出来的就是这个人完整整整的状态,没有办法通过镜头的剪接,去渲染这一片段里拍摄者或者导演想要表达的一种主观情绪,或者希望通过某些手法引导观众产生的情绪。

长镜头会让镜头前的空间、时间以及人物,完完整整地真实传达出来。

所以,长镜头历来被认为是一种能更真实地把握我们所处时空的镜头语言。

基于这个大的前提,长镜头却在导演的运用中走出了不同的路线。

我不是一个专业的影评人,但是我愿意用一种简单粗暴的区分方法,来说明长镜头使用的两种不同状态,一种是“好莱坞式的”,其余的我把它们列为“非好莱坞式”。

这两者的区别是什么?

我可以举一些导演的名字,比如华人导演侯孝贤、蔡明亮,日本导演沟口健二,土耳其导演锡兰,再追溯到较早时期的欧洲大师安东尼奥尼、安哲罗普洛斯,或者让·雷诺阿,这些导演使用长镜头的一个共同之处,就是更贴近于刚才所说的关于长镜头的那套说法,即更倾向于复原我们所处的物质现实,这种就是我所谓的“非好莱坞式”。

那么,“好莱坞式”又是什么样的?

他们想要追求的是另一种效果,就是要让我们跟着角色的设定,跟随他们设定的节奏感,因为长镜头拍摄的真实时间有多长,我们从电影里感受到的时间段就有多长,这个过程中也会有一种一气呵成的感受。

简单地讲,剪接就像眨眼,一部电影里有很多镜头剪接,就像我们眨了多次眼,但是如果一个长镜头,那一段镜头表现会完全吸引我们的注意力,就像不眨眼、目不转睛地跟着镜头节奏走。

所以,好莱坞式在使用长镜头时,通常是希望吊住观众的胃口,让观看者能更着迷地跟随镜头前呈现的景观或人物,但这种路线就很容易走出一种刻意的“炫技”味道。

简单说完长镜头的意义和区别,《1917》从拍摄手法上看是非常高难度的,而且的确带有“炫技”的意味,所以很多影业人是为了看这部电影的技术示范。

但问题仍在于,《1917》这部电影到底有没有必要采用这样的技巧?

3.《1917》因“一镜到底”牺牲掉了什么?

这部电影之所以在影评界存在争论,包括这一次没能获得比“最佳摄影”更重要或者更为人关注的大奖,其中一个理由我认为就是它没有办法说服我们,为什么要这么拍。

导演萨姆·门德斯说,这部电影的灵感来自于他的祖父,一位曾经参加过一战的英国老兵。

所以门德斯一直对一战很着迷,对这个故事也很着迷,从影片后的致谢字幕也可以推测这个故事可能是一个战场上的真实故事。

由此看来,门德斯恐怕是想要通过长镜头抓住当时的状态,也就是说,他应该是有情感表达的诉求的。

但很可惜,就像刚才所说,这部电影更像是一次角色扮演游戏。

很多时候我们很难在里面产生出什么情感。

观众看一部电影,会产生什么样的情感,首先需要对电影里的角色产生同情共感,要能够产生这种同情共感,那么角色首先必须建立起来。

然而,《1917》这部电影在追求长镜头的过程中,原本帮助建立角色性格以及转变的那些要素,被弱化或者无法看到了。

而且这种拍摄手法,很难给到演员很多特写镜头,对于其他配角角色更是如此。

所以他们的情绪表演,以及平常会用特写镜头来突显的面部细节、手势动作等等都没有了,角色的塑造就容易显得单薄。

正因如此,这部电影会让我们感觉战争的场面更像是角色扮演游戏,尽管我们身临其境了,但是身处其中的所有那些平凡的士兵们,他们究竟是什么样的人?

一个士兵在当时他会有什么样的感受?

在《1917》里,除了战场上的惊恐、紧张、刺激之外,更往后更深沉的信息和情绪,我们就很难完全隔着屏幕去感受了。

4.一场“莫名其妙”发生,又“非常无聊”结束的战争这让我想起另一部为了纪念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100周年(2018年)的电影,去年年末才在国内上映,影片叫做《他们已不再变老》(They Shall Not Grow Old)。

这部电影的导演也非常有名,彼得·杰克逊(Peter Jackson),也就是《指环王》系列电影的导演。

这也是一部关于一战的电影,彼得·杰克逊之所以想拍这部电影也是因为自己的爷爷是一战老兵,但在他出生前,爷爷就已经去世了,他也一直是一位着迷一战的电影人。

不过,《他们已不再变老》这部电影完全走了另一条路子,它是一部纪录片。

你也意识到这个问题了吗,该如何对100年前发生的战争进行影像“记录”?

一战不同于二战,那是一个电影才刚刚开始没多久的年代,它留下的影像资料非常有限,要怎么在100年后拍摄关于它的纪录片呢?

彼得·杰克森也做了一次电影技术上实验性的尝试,他用非常崭新的技术,去将当年那些仅存的黑白片段重新还原成彩色。

不仅如此,要知道,当年这些黑白纪录片往往由于帧数播放不统一等问题,人物动作会显得有些滑稽可笑,为了让现代观众有更贴近真实的感受,彼得·杰克森重新调整了所有这些影像片段的帧数,保证画面呈现更逼真、更有代入感。

《他们已不再变老》色彩修复对比这还没有结束,由于很多老纪录片记录的只有影像,没有声音,彼得·杰克森还专门请人去辨认,片段里那些一战战场上的士兵,他们到底在说什么,解读他们的唇语,再配上大量当年参战老兵的声音记录作为旁白。

就这样,完成了一部或许可以称之为“伪纪录片”的一战影片。

但是这部电影的效果和《1917》就不太一样了,《他们已不再变老》更加突出当时参战士兵的真实感受。

为什么我一直强调这些士兵的感受?

这就要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了。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什么样的战争?

今天大部分人想起来,可能都会觉得昏头转向,感觉模模糊糊,它的起源究竟是什么恐怕都模糊不清,难怪很多人说它是一场“被遗忘的战争”。

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这是一场莫名其妙地发生,又非常无聊地结束的战争。

在这样的一场战争爆发之下,那些参战的士兵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就变得尤为特别和重要了。

一战的欧洲战场上,最有名的当属西方战线的壕沟战。

所谓西方战线,就是沿着法国边境,自北海至瑞士挖的一连串实行阵地战的壕沟。

然而,这条长长的战线在整场战争中,其实大部分时间都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1915年到1917年期间,战争中双方进攻都没有明显成果,长期处于一种拉锯状态。

但是,为了打破这种僵局、实现克敌制胜,双方都研发出很多新型但可怕的武器,比如毒气、喷火器、化学武器等等,飞机和坦克也陆续被投入使用。

历经两三年时间,伤亡人数极为惨重。

但是,尽管投入了如此大的人力,那么多生命受到伤害,最后战况仍然焦灼,这又是为什么呢?

在彼得·杰克逊这一部《他们已不再变老》里,我们就能看到关于一战这种境况的一个注脚。

5.为了一个看似“宏大”的目标走上战场,最终却是苍白而空洞的结局当年的西线战争我们知道是壕沟战,那是一种很可怕的战争。

《1917》电影里呈现的壕沟,其实比起当年真实的壕沟战的场景,已经干净多了,可接受多了。

要知道,壕沟是士兵长期藏身之处,基本上吃喝拉撒都在其中。

壕沟里污泥遍地,一旦遇上下雨,整条壕沟都会变成泥潭。

你能想象那会发生什么吗?

泥浆会将人生吞,如同流沙一般,里面到处都是尸体、肮脏的垃圾、排泄物以及以尸体为食的老鼠,就像《1917》里呈现的那样。

而身处战争中的士兵,他们的真实感受又是什么样的呢?

可以看看《他们已不再变老》里,那些英国老兵说起当年参战的情景。

当时整个国家气氛涌动,大家都觉得是为了民族大义,鼓动年轻人积极报名参战。

甚至谎称前线士兵们都在战场上获得了巨大的满足感,而且生活得非常幸福,用这样的“美好”描绘来吸引大家积极参战,乃至于造成一种社会风潮。

就是在那个时候,原本规定19岁才能报名服兵役,但是很多年仅十六、七岁的少年,就已经跑去报名参战了。

因为当时的那股风潮让很多年轻人都对战场趋之若鹜,身边人纷纷响应,甚至当时如果有一个年轻男孩走在街上,被女孩们看到还会耻笑他,认为这个时候你怎么还能在这逛街,不去前线战场,这是一种懦弱和可耻的表现。

于是,许多十六七岁的男孩,都谎报年龄前去参战。

即便被看出来,他们也不会被赶走,征兵的人反而会让他们出去走一圈,回来之后就自动变为19岁。

就是用这样儿戏的方法,征集了大量的青年上战场。

这些青年兴致勃勃,所有人都认为自己是在为国家完成一件很伟大、很光荣的事情,直到到了战场上。

《他们已不再变老》这部电影里有几个场面让我印象很深,比如后来英军抓获了许多德军的俘虏。

在战争快要结束的时候,他们发现那些德国人原来跟自己年纪相仿,也都不是平常想象中那样穷凶极恶的敌人,不是像恶魔一样头上长着角。

他们也是普通的年轻人,就和我们自己一样,也有很多相同的爱好,比如喜欢踢足球,他们说不定也是很正直的人,在自己的家乡是商店的店员,或者在老爸的杂货店里帮忙打工,有些可能还在上学……甚至有一个英国士兵回忆,他在路上看到了一具德军的尸体,看了一眼,突然觉得那个人就像自己的父亲年轻时候一样。

这就是我所讲的个体感受。

而在《1917》这部电影里,我觉得就很难捕捉到这样的感受。

但是这种感受,应该是今天一部好的战争电影,需要让我们看到的东西。

关于一战,另外再推荐一本书,就是巴巴拉·塔齐曼的《八月炮火》,虽然这是一本1962年的老书了,但是直到今天都还是我认为要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最好的入门书目。

《八月炮火》正参与看理想x理想国「爱在疫情蔓延时」活动,天猫「理想国图书旗舰店」1元即可购。

八月炮火8.8[美] 巴巴拉·塔奇曼 / 2018 / 上海三联书店最后我们不妨再想想,在那场战争里,那些鲜活的个体,曾经都是什么样的?

这些年轻人当年响应号召,为了一个非常宏大的目标走上战场,到了最后却发现,原以为“宏大的目标”竟是如此苍白而空洞。

最可悲的是,当这些年轻人终于打完仗回到家以后,面对的却是残酷的失业潮。

而且他们回到家之后就被人遗忘了,甚至被人唾弃。

可是,当初是整个社会、整个国家都在告诉他们,他们是“为国奋战”,为什么回来之后却会得到这样的对待?

理由很简单。

因为就连当时那些国家都不知道他们为什么要发起这场战争,它莫名其妙地开始,奇奇怪怪地结束。

就是这样一场错误的战争,却让1000多万条年轻的生命丧失在战场上。

就是这样一场愚蠢的战争,让那些年仅十六七岁的青年就目睹横尸遍野的战场,无数好友同胞殉难在自己身边,毁掉了整整一代青年。

文稿经整理自看理想音频节目《八分》,完整节目音频请至「看理想App」内收听)近期特别提示:《八分》节目音频自2月10日起会在看理想App上日更30天,欢迎下载收听。

日更期间,我们仍然会精选部分《八分》节目,整理文字版给大家,在「Vistopia」「理想国imaginist」公众号内同步推送。

如想看往期《八分》文字版,可在「看理想」(ID:ikanlixiang)微信公众号内回复「八分」查看。

内容编辑:猫爷本期音频编辑:大壹、mu文章原载于「Vistopia」公众号,转载请联系

 8 ) 重走光荣之路:《1917》伪一镜到底的得与失

“1914年6月28日,斐迪南大公在萨拉热窝被枪杀,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导火索”,这句意义千钧重的话,在距一战结束101年有余的现在,已经逐渐成为历史书上的一行冰冷铅字,一个必要的常识。

一个多世纪过去,当亲历过这场灾难的幸存者们都相继离去,这个人类历史上无法原谅的愚蠢错误、这场夺走了超3500万条生命的惨剧,也渐渐翻过篇来,成为数字和宏观层面的教训,而不再是某个个体和他的家庭所经受过最可怕的梦魇。

在一战中逐渐夺得世界电影工业霸权地位的好莱坞,很意外地缺少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重述。

我们耳熟能详的战争电影大多是以二战或越战为背景(《拯救大兵瑞恩》,《敦刻尔克》,《血战钢锯岭》,《现代启示录》......),而在彼得·杰克逊的《他们已不再变老》出现之前,稍有影响力的美国一战电影还只有刘易斯·迈尔通1930年的《西线无战事》和库布里克1957年的《光荣之路》。

《他们已不再变老》一定程度上填补了这个空缺,祖父曾参加一战的彼得·杰克逊,用超250小时的素材还原出一战最真实的体验和一张张曾经鲜活而年轻的脸庞。

身处和平的人们,去读血淋淋的死亡数据、去观摩已冰冷的枪炮或许都是无用的,只有看见一个个存在过的人,听过他们的名字和故事,对他们产生情感又看着他们被无情碾碎,才能真正理解战争的荒唐无意义,懂得这份和平染血的沉重。

这大概是战争片存在的意义,通过重塑地狱般的战场体验和刻画出一个个牵动共情的具体人物,给离战争既很远又很近的现代观众们一场最生动也最深刻的反战教育。

萨姆·门德斯的祖父同样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而这部献给祖父的《1917》,在竞争激烈的奥斯卡大年后来居上,一举赢下金球奖最佳导演、最佳剧情类电影,有“奥斯卡风向标”之称的制片人工会奖最佳影片,和导演工会大奖,成为目前最有奥斯卡最佳影片相的作品。

(更新在奥斯卡之后:最终打脸了哈哈哈哈)

时间,这一电影最为基础、最具决定性的元素,是今年许多奥斯卡系作品大做文章的对象。

《爱尔兰人》用降龄技术和在时间中游走的三线叙事展现出对衰老、死亡和孤独的讨论,《小妇人》的非线性叙事结构为过去的温暖加上悲凉的滤镜,《好莱坞往事》,则用不同节奏的章节和跳跃到六个月后的标题卡,显示出电影的自反性和对一个逝去的梦幻时代最温柔的祭奠。

《1917》“雕刻时光”的方式,是采用银幕内外时间同步的一镜到底,全片由一个连续不断的长镜头构成。

当然,比起《俄罗斯方舟》这样真正一刀未切的长镜头电影,《1917》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一镜到底,它仍然是由多个较长时间的镜头拼接而成,只是将镜头间剪辑的痕迹巧妙地隐藏起来,营造出一气呵成的流畅视觉体验。

这种借助特效和剪辑实现的伪一镜到底其实并不新奇,希区柯克早在《夺魂索》中就已玩过,而近年的《人类之子》以及夺下当年最佳影片的《鸟人》,也用CGI技术加持下的新玩法在电影史上留下重要痕迹。

《1917》作为第一部尝试一镜到底的战争片,有着相当大的勇气和野心。

但当这种略带实验性质的伪一镜到底成为《1917》的最大特点和卖点,也不免让人好奇,这种技术上的尝鲜到底是形式大过内容的噱头,还是一个拓宽电影叙事和体验的重大成就?

或许只有亲自跟随两位士兵重走一遍横穿地狱的“光荣之路”,你才能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

得:沉浸感,战场奇观,和影像抒情的原始胜利《1917》的故事非常简单:1917年的法国战场上,两位英军下士Blake和Schofield接到任务,必须在有限时间内送信去阻止一场进攻。

等在两人面前的,是横尸遍野的无人之境,被德军控制的小镇和冗长狭窄的战壕,而如果他们不能准时送到口信,将有包括Blake哥哥在内的1600名士兵走进德军布下的死亡陷阱。

用一镜到底来呈现这样一条目标清晰、单线向前的剧情线是非常合理的,整部影片像是某个设计得当的游戏关卡,有着指示明确的地图,紧张的时间限制和天然存在的重重危机。

必须指出来的是,虽然在其他部分中镜头间的剪辑痕迹都被精心地隐藏,影片中段却有一段黑屏,来刻意提醒观众连续性的中断和时间的重构。

这段蓄意为之的黑屏,将《1917》分成了上下两个章节,在两个部分中,长镜头的作用和观众所扮演的角色都有所不同。

《1917》前半部分像沉浸感满分的第一人称视角战争游戏,观众成为了参与者和玩家,而后半部分幻化成了更为虚幻抒情,也更贴近影像原始魅力的战场奇观,将观众变成了上帝视角下的见证人。

影片开始,当摄影机紧紧跟随Blake和Schofield踏上征程,这个任务的执行者从两个人变成了三个,观众在他们的身后,身侧和身前行走,和他们一起穿过铁丝,趟过死水,成为了在场的第三双眼睛。

这种电子游戏式视角下的沉浸感是非常难得的,一刻不停行进着的镜头把单纯的观看变成了参与,观众将处于前所未有的高压下,一刻也不能喘息。

当镜头摇离两位主角,摄影机变成了观众警觉的眼睛,仿佛在替他们侦查四周,尽可能捕捉一切细节;而当两位同伴稍事休息,观众也会像放哨一般看守他们目光所不能及的后景,生怕出现敌人或任何更可怕的危险。

也正因为长镜头的连续性,前半程路上每个可怖或美丽的细节都不再像是被刻意安排的剧情,而是主角与观众自发的发现,一种触发隐藏情节的奖赏。

如此一来,整个身心都投入任务中的观众们所感受的每种瞬时情感都得到放大,受伤的手插入腐尸时的恶心,看到德军床头家人照片时被唤起的同理心,都不再是靠叙事技巧催生,而像是观众自己身临其境后的真实感受。

这种奇特的情感体验在全片第一个出人意料的转折时被拉到了最大。

当Schofield带着摄影机一起背过身去,在他身后,在景框之外,一个戏剧高潮就这么悄无声息地发生了。

这种反高潮的处理方式在战争类型片里是不常见的,但这个段落却并没有因为背过身去而失去力度,反而是利用长镜头只能选择性跟随的特性,无限放大了观众和Schofield在这个瞬间下的无力和错愕。

而在Schofield失去意识的黑屏之后,《1917》从电子游戏视角中脱离出来,进入了全新的、超现实甚至带着科幻感的感官世界。

时间与空间失去了秩序,Schofield和观众都不知道这段黑屏对应着过去了多久,不知道当下是何时,身处在何地,只能看见窗外火光映照下如异世界般的残垣。

摄影机此时从窗口滑出,这是全片第一次跟丢了主角,而当观众再次在大全景中找到他时,Schofield正孤立无援,被恐惧和迷失笼罩着走进夜色。

擅长用光的罗杰·迪金斯,在这末日般的色彩中再一次制造出了令人窒息的影像之美。

被炮火染红的夜空,燃烧的建筑与残损的影子,人物的剪影和他突然被照亮的脸,长镜头带来的真实感与眼前所见的不真实感相互作用,将光影所能带来的震撼甚至顿悟发挥到了极限。

从此时起,长镜头不再占据最主要的位置,它默默地让位给了影像最原始的美感和情绪,将观众的眼睛从一直向前的任务推进中解放出来,去看破晓时分蓝得异样的天空,水中的浮尸和落樱,树林中一阵微风,士兵们近乎静止地听着一首歌。

但也因为长镜头带来的一刻不停的追随,观众得以完全跟上Schofield不断变化的心境,他的疲劳和求生意志,他的柔情和奔跑中的惊慌,使得视觉和情感融成一段完整不可分割的体验。

而当Schofield终于步入狭长而拥挤的战壕,长镜头重新回到了观众注意力的中心,跟随Schofield焦急地奔走,然后开始最震撼人心的横向穿越。

这段狂奔是《1917》全片最能体现长镜头价值、最有意义的一个长镜头,将一个连续向前奔跑的个体放在无数以不同方向前进的个体之间,而他不惜命的横冲直撞,将唤起最饱满也最深刻的共情。

一切尘埃落定后,疲惫的Schofield像开篇一样坐回树下,全片连续不断的长镜头连成了一个圆,完成了一部年轻士兵横穿地狱的史诗。

而那张家人的黑白照片,也圆满了这一程跌宕起伏但充盈饱满的情感,最终收束到最朴实也最动人的一句,come back to us。

失:被牺牲的剧作,show与tell的矛盾当然,一镜到底在《1917》中的缺点也非常明显。

首先是视觉上,前半段的征程中,为了使长镜头不那么单调以及隐藏一些剪辑点,摄影机不得不时常进行大角度的旋转或摇晃。

这些镜头在沉浸感高的电子游戏式视角下,不可避免地会造成一些晕眩不适感。

虽然本文标题碰瓷了《光荣之路》,但单就主题深度和对战争的解读与思考上,《1917》比起《光荣之路》可以说是完全放弃了这方面的努力。

《光荣之路》严肃地讨论了制度如何吞噬个体,揭示出战争的无意义和不正义性,而《1917》虽然零零星星散布着一些更深刻主题的线索,却最终不得不为了实现一镜到底而妥协。

饰演将军的科林·费尔斯在采访中透露,他的角色有这样一段被删去的情节:将军在向两个年轻小兵派发完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后,就开始铺上白桌布享用下午茶。

虽然费尔斯自己认为即使没有这场戏,将军对两个年轻士兵生命的漠视已经很明显,但对于观众来说背后的这层意思或许并没有他想的那么显而易见。

不论删去这段情节是为了让《1917》保持其“轻描淡写的处理方式”,还是为了成全更为顺畅、更聚焦在两位主角上的一镜到底,军方高层对个体的态度这一意味深长的信息最终是没有传达到的。

这样让人浮想联翩的例子还有很多。

虽然有过度解读之嫌,但当时英军中或许有较为严重的信任危机,才不得不派有切身利益的士兵去执行这种危险任务。

这种暗示在有抵触情绪的Schofield和战壕里士气不高的将士们身上都有体现,但最终还是没有进一步挖掘。

同样有些被浪费了的,还有本尼饰演的上校的设定,他是最终关卡的boss,而在路途上Schofield就被告知这个上校自身好战,不一定会听命令。

当观众以为终于要来一点关于战争本身和它对人的影响的讨论时,上校最后却只说了一句不疼不痒的漂亮话。

这种点到为止充斥着整部《1917》,一些观众会欣赏这种克制和含蓄,但另一些观众或许会迎来一种期待上的落差。

萨姆·门德斯拍摄《1917》的一部分野心是想让更多人了解一战,而他也很欣喜地觉得电子游戏感的形式能吸引到更多年轻观众来走进历史。

但在技术为先的情况下,他这一个目标的完成度恰恰是打了折扣的。

除了只有军事迷能注意到的枪支、军服细节,《1917》仿佛和一战没有太大关系,整个剧情线放在人类历史任何一场战争中似乎都能成立。

不少评论批评《1917》充满着战争片的套路:同伴死亡,英法情谊,家庭相片......而剧作上的缺乏惊喜,是要由一镜到底来负一部分责任的。

因为一镜到底,前期埋下的所有伏笔都必须重新出现,装了牛奶就必须遇到小婴儿,扒了战友的遗物就一定会有一场面对他哥哥的不太精彩的煽情戏,主角的整个剧情都环环相扣不留缝隙。

如此一来,在视觉惊喜的映衬下,《1917》的剧本显得有些单薄了。

也有人不喜欢《1917》的主角塑造,认为他们背景信息有限,特点不突出,但在我看来这反而不算是一个缺点。

这两个面貌模糊、个性不强烈的普通英国小伙子由两位不算是熟脸的年轻演员出演,他们是战争中真正无名而渺小的个体。

这样简洁的人物,或许才能让观众无障碍地代入他们的视角,将他们的故事变成自己的故事。

然而,观众们有近两个小时的路程去慢慢熟悉主角,去与他们产生密切的情感联系,其他配角可没有这么幸运。

在镜头必须集中在两个主角的情况下,其余角色都只能有唯一一次出场机会,变成了一次性的工具人、毫无血肉的NPC,白白浪费了这么一帮优秀(且性感)的英国演员。

《1917》用流畅的长镜头塑造了全新的体验,做到了"show, don't tell"这种叙事的更高境界,这是非常值得肯定的成就。

但或许,电影作为讲故事的艺术,还是必须有一定tell的部分才能让人真正满足。

《1917》的一镜到底当然不只是喧宾夺主的噱头,但不得不承认的是,这种形式上的努力,一定程度上折损了整个文本能到达的高度。

从观众和影评人角度来评价,《1917》的一镜到底大概是有失有得,但对于《1917》幕后的电影人们来说,能完成这极为艰巨的挑战本身已经是一项单纯的伟大成就。

即使最为挑剔的观众,也不得承认《1917》一镜到底中那显而易见的技术难度和工艺上的高水平。

摄影罗杰·迪金斯和导演萨姆·门德斯为了尽可能保证镜头的连续性,剧组打造了5200英尺长的实景壕沟和丰富的战场场景,并巧妙地用水洼、河流将它们无缝衔接起来;演员的走位和摄影机的路径排练了四个月的时间,然而临拍摄时还是出现了很多惊喜与意外;光影最惊艳的夜戏也最难完成,场景中光源有限且难控制,包括燃烧的教堂、稍纵即逝的信号弹。

为了试验出最佳的打光方式,设计出最好看的阴影效果,罗杰·迪金斯和团队事先打造了一整套小镇废墟和房屋的模型,再一点点去调整每个细节,甚至每扇窗户的大小,最终完成了这样一场视觉盛宴。

《1917》背后的故事和电影本身同等迷人,是电影工业中团队合作特性和匠人精神的完美体现。

影片中的两位小兵要一直向前去完成一项不能失败的任务,而现实世界里的这群专业人士,也同样在齐心协力完成一个困难重重但必须成功的挑战。

这解释了《1917》为何在颁奖季大受欢迎,一方面,它普世的反战主题和技术上显而易见的伟大能深深打动广大观众,另一方面,那些为各大奖项投票的业内人士们,或许也会在《1917》的感染下,想起最初让他们投身于这项艺术的那份热爱。

不过,不管《1917》最终的获奖情况如何,萨姆·门德斯用这样一个声势浩大的项目承载私人情感,将一部宏大的个人史诗送给已过世的祖父,本来带着一种不计后果的勇气。

1917年,阿尔弗雷德·门德斯这个身材矮小的通讯兵艰难地通过无人之地,而一百多年后,无数安享和平的人将记住他的名字。

 9 ) 一部过于安静的战争片 - 浅析电影节奏

长镜头让时间流逝特别真实。

鞋底踩上过高的杂草,小心翼翼一步一步往前走,顺着水塘边缘,手附上铁丝网,被扎破,倒吸一口气,皱紧眉头,猛收回手,血流下掌心,时间流逝带来的真实,好像我与主角并肩前行。

电影是前几天看的了,所以可能会有一些记忆错误,所以就只打算简单分析一下,导演在一镜到底的前提下对节奏的控制。

如何让一部战争片既不因充斥打斗而过于吵闹,也不因主角在荒外潜行而过于沉寂。

以下全部包含剧透。

电影开始于主角正好和朋友在树下休息。

时间流动缓慢,安静。

朋友被布置任务,主角恰好被卷入其中,两个人穿过长长战壕。

节奏渐快,两人争执,穿梭途中遇见很多人。

两人出发,走上高地,气氛紧张,四周无人,步伐很慢。

再次静。

进入敌军营地,依然很紧张,怕敌军没有离开,节奏缓。

老鼠触发爆炸,地方要塌了,主角被朋友拉着扯着往外冲,节奏急。

两人安全,探查房屋,静。

飞机坠落,两人救出敌军飞行员,对方受伤严重,主角飞奔接水,回头时朋友已经被对方捅了一刀,拔枪,射击,主角抱住正在死亡的朋友,答应一定会将任务完成,找到朋友哥哥。

这个片段有缓-急-缓的几次转换。

主角搭上了另一支部队的车,中途车轮胎陷入淤泥,主角下车推车,没人愿意帮忙,主角叫喊、恳求,最后得到其他人的支持,车队再次出发,主角与他们分离。

依然是小缓-小急-小缓的转换,时间流逝控制很好,让人感到真实,也不至于太过拖沓。

主角下车后,一个人再次踏上征途,进了镇子,过桥时被人射击,跟人对枪,进入房屋,上楼,再次对枪,滚下楼梯,陷入昏厥。

这段相对比较紧张,主角暴露在危险中,但实际上镜头中的主角大部分时间都只是一个人。

尽管是在跟另一人对枪,却只能看得到一个窗口,而看不到另一个人,而周围也没有他人。

节奏紧张,但并不快,紧张不是产生于宏大的战斗场面,而是产生于真实。

昏厥设定很巧妙,让时间在昏厥中流逝,也不影响一镜到底,醒来时可以直接切入夜晚的场景。

晚上,在房屋废墟中狂奔,偶尔被人发现,狂奔躲避追捕与设计。

这段灯光效果十分梦幻,符合主角跌下楼梯脑部受伤,这个废墟都沉静在一种不真实感中,或者说战争的颓废与不真实感。

依然是动静结合,缓急相当。

之后有一段极其漫长的沉寂,主角躲避追捕时误入一对女子和婴儿的住处,主角解释自己是来帮助他们的,语言不通但是他们交谈,小婴儿听主角唱歌,周围非常安静,节奏很缓,是电影中一个大静、大缓。

主角听到钟声,知道自己必须再次上路,告别,继续飞奔,躲避追捕,碰到了一个喝醉的德国士兵和一个年轻士兵,打架,逃,跑,枪响,继续跑,跑到尽头,跳入水中。

依然是动静结合,有时主角像是安全了,但很快又陷入危险,你只知道主角要逃,事件本身非常紧张,但偶尔也有缓下来,但你知道主角现在并不安全。

节奏掌控很好。

不停在急缓之间转换。

主角字面意义上随波逐流,被冲下瀑布,艰难爬上岸,在森林中走,碰到一队英国军队,有人正在唱歌,主角坐下来,跟着众人一起把歌听完。

这是直到电影结束部分之前的最后一个明显的静,节奏明显缓慢,镜头从主角身上离开,扫过坐着的一排排士兵们,再重新扫回主角。

很安静,很平和。

主角意识到自己已经到了想要寻找的军队,他们很快就要陷入德军的陷阱,时间要来不急了,主角不得不拨开层层人群,一直往前。

他的武器与背包早就丢失了,他深陷人群之中,却是孤零零向前行进,追赶时间。

穿过战壕,转弯,询问上校麦肯齐在哪里,通常得不到回音,继续向前,转弯,被阻拦,不顾,继续向前,明明已经摇摇欲坠,却坚持向前,打斗开始了,要迟了,紧张,这段节奏非常紧凑,很急,明明已经离目标很近,却还是达不到。

主角找到了上校麦肯齐,上校却不肯听他说话,主角拿出信,上校不看,主角在奔溃边缘,坚持,上校终于看了,叫停,撤军。

紧张,急切的张力层层叠加,堆积,到此终于释放,观众长舒一口气。

主角开始寻找朋友的哥哥,这段与上一段找上校相比,节奏要更缓,但紧张感依然存在,不知道哥哥是否还活着。

镜头扫过很多伤员,士兵来来往往,军医脚步不停,到处都是受伤的人群。

战争的真实与残酷感在这几分钟的镜头里淋漓尽致展现出来。

相对之前,节奏确实缓慢许多。

找到哥哥,两人交谈。

非常让人心碎的对话。

很慢,每句话之间的呼吸与沉默都被真实展现,感情上的波动与挣扎急不起来的,很真实。

主角一个人,完成了所有任务,走道一棵树下,坐下。

一如开头。

静、大缓、切至黑镜。

电影结束。

该说的想说的之前都零碎说了,再总结一下就是,导演对节奏的掌控很好,与一镜到底的技术相匹配,呈现出来的场景很真实,急缓之间的转换尤为巧妙,让观众时时刻刻都处于紧张之中,代入感很强。

 10 ) 打造109分钟伪一镜到底,盘点《1917》中的22处剪辑

伪长镜头电影,顾名思义,就是将数个镜头利用后期特效、隐藏性剪辑处理成看上去只有“一个镜头”的高技术含量活(即摄像机不会停),古有《夺魂索》,近有《鸟人》。

现如今,又有了《1917》,相信许多影迷在看到《1917》的一镜到底之后无疑是很兴奋的,因为其难度之大,前所未有,演员与摄像机需要持续穿越多个战壕、农场、废墟、河、树林等近六七个主要场景,配合后期剪辑、特效公司背景置换、数字化处理,将十几个镜头整合成“一个”长镜头,据幕后解释,光剧组演员编排的时间就达到了半年之久。

在《1917》剪辑中,既吸收了不少前人的经验,同时也创造出了不少令人瞠目结舌的新技术,作为一个技术控,自然是不能放过,在查询不少信息与幕后之后,找出了大部分剪辑点,如下一一道来。

一.3分42秒处 遮挡剪辑在两位主角——士兵斯科菲尔德和布雷克边走边闲聊时,碰上了一队运送物质的士兵。

这里顺势利用路过士兵进行了遮挡剪辑。

幕后照片二. 8分19秒处 黑屏剪辑此处剧情为两位主角士兵斯科菲尔德和布雷克从上级手中接到命令,然后离开地道。

士兵斯科菲尔德的背包在往上走的起伏间恰巧完全遮盖住了洞外的光线,形成一瞬间的黑屏,达成隐藏剪辑之效果。

这种方法的最著名案例当属上文提到的《夺魂索》。

本片同样为“伪一镜到底”,不过主要原因是碍于当时电影技术的发展,摄影机一次只能装载一卷十分钟的胶卷,所以导演希区柯克就想了个法子,每隔十分钟左右,总要将镜头伴随着人物移动到椅子、沙发后部遮挡制造数秒黑屏,剪辑师在后期利用这段黑屏时间拼接上另一段长镜头,这一段长镜头结束又有一段黑屏时间用于拼接另一个……如此套娃完整部电影。

三.16分42秒处 上土坡此处是两位主角从战壕移动到上方战场,利用了两人的准备动作进行剪辑这是比较一个难以看出的剪辑点,同时也简单粗暴,只需要将演员和摄像机固定在同一个位置、动作,但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开机前要精细到每一个小小的细节都不能出错,才能顺畅连起来。

片场照四.23分02秒处 断手、土堆经过此处为自第18分钟处开始士兵斯科菲尔德左手勾到铁丝网受伤,到第24分钟伤口完全的唯一空境。

剪辑的主要作用就是中止拍摄给斯科菲尔德的左手化妆,加深手部创伤,虽然剪辑前有故意遮挡住斯科菲尔德的左手,但通过一些小细节比较仍可以看出,在空境的剪辑前后,左手伤口有了较明显的变化。

五.25分46秒处 走入地道两位主角进入地道时同样也有一瞬黑暗。

参见二,不再细讲。

六.28分02秒处 特效爆炸此处为老鼠踩线引发地道爆炸,爆炸画面是通过CG特效处理剪接

爆炸的特效画面后,是摄像机向左摇,同时布雷克也向一旁摔倒,营造出像是被爆炸冲击力甩开的感觉,但其实这已经是剪辑后的第二个镜头。

七.38分04秒处 遮挡剪辑这里的剧情是两位主角来到农舍前的残墙,士兵布雷克跨过,摄影机利用墙的一边作遮挡,完成剪辑

此处本来可以像其他遮挡剪辑一样做到天衣无缝的,奈何演员的站位漏了馅。

在电影具体38分3秒处,我们可以看到斯科菲尔德是侧着持枪的。

但在经过围墙的遮挡剪辑之后,仅一秒的时间,也就是电影38分4秒处,变成了正着持枪

八.43分40秒处 德军飞机坠毁此处飞机坠毁是用CG特效处理的,同时后续两位主角救援时又衔接成实拍。

片场照

九.51分25秒处 肤色过渡在许多涉及死亡的电影中,剧组往往都会忽略死亡会让人皮肤从肉色逐渐变化为灰白色的事实。

但在《1917》中,导演萨姆·门德斯尊重了这种真实,在布雷克腹部中刀后,通过多个剪辑完成了肤色过渡。

此处斯科菲尔德将布雷克拖动转身之后,布雷克的脸从肉色变成了灰色。

在转身过程中有一个运动剪辑,以便停下来让化妆师化妆,画面的连接处理简直完美无缺,所幸片场照的场记板为我们透露了“这里其实经过剪辑”的信息。

一开始有肉色

拖动,转身

脸色变全灰

片场照十.51秒36秒 肤色过渡2这里是肤色过渡的第二次剪辑。

斯科菲尔德正在拖动着布雷克,突然几米外传来两位士兵要不要帮忙的声音,摄影机顺着发声方向快速平移,剪辑师就在这平移时的模糊画面中完成了剪辑。

几秒后,当镜头关注点重新回到布雷克的脸上时,我们会发现他的脸又黑了一度。

十一.54分钟52秒处摄影机跟随主角上车,期间经过一名士兵后背,形成瞬间遮挡剪辑。

此处剪辑目的是为了让摄影师能够上车,在未经遮挡剪辑前的车上,左侧预设放置摄影机机位的车位上坐满了士兵,显然是无法再容纳摄影师和摄影机的(而且上车时还要保持摄影机稳定)。

只能先拍满车的士兵,然后在上车时剪辑,停下来让要放置摄影机一边的士兵下车,第二次开机时,摄影机再度从士兵后背经过,但此时的车已经是有空余位置来放摄影机和摄影师了,然后摄影机一直维持在同样的机位、角度,旁边空余位置,群演士兵趁着摄影机盲点,再上车补充满。

十二.56分钟50秒处车轮陷入泥潭,摄影机跟随着主角下车,期间在一位站立起来的士兵后背经过又形成了瞬间遮挡。

此处也进行了上述的遮挡剪辑,便于摄影机从满人的车上移动下,下来后专注于车侧边主角的摄影又制造出盲点,以便车内士兵重新布置。

十三.62分20多秒处 平移镜头这里下车到断桥并不是一次性拍出来的,在平移镜头里有过特效剪辑处理。

拍摄断桥戏时,后面实际上堆放着剧组的帐篷、器械。

幕后图十四.66分17秒处 时间切换这里是全片最为明显的一处时间切换剪辑,用十几秒的黑屏展示主角被击下楼梯的昏迷同时也由白天转入夜晚,进入本片摄影的“魔幻时刻”。

十五.71分51秒处 废墟逃亡此处剧情为主角被德国士兵发现,然后在废墟中狂奔。

在具体71分49秒处,后方德国追兵摔倒之时,有一个剪辑点,幕后为我们揭露了这一事实。

这里的巧妙之处在于利用了电影角色的摔倒动作瞬间进行剪辑,降低剪辑需要两位角色保持同步的难度,而此时唯一在镜头前的主角一直处于快速移动中,动作有些不同无碍,只要位置卡得准(当然难度也不小),长镜头就能够很顺畅的衔接下去。

片场照

片场照2

顺便说一句,此处打光是用远处教堂的照明灯(火焰是CG特效)打的,所以不用担心剪辑时,不同时间段拍的素材,光线变化问题。

教堂的照明灯

开灯后

加了CG的正片效果十六.79分44秒处 从地下室到楼梯此处剧情为威尔告别法国平民,从地下室走向上面,在摄影机平移的时刻,卡了一瞬的黑屏。

也参见二,不再多说。

十七.82分56秒处 从废墟跳下河床

这里可以说是全片最可惜的镜头,从废墟转场到河中全靠CG,但是碍于成本,最终特效的完成却比较“五毛”,破坏了实拍带来的观影体验。

然后河周遭的环境也是经过特效处理,实际上都修缮好了。

片场照十八.84分28秒 掉下瀑布这里的瀑布戏是用起重机吊着摄影机进行实拍的,只不过真实的“瀑布”仅有半米多高。

正片中的掉下大瀑布画面是特效处理过的,所以这里其实也是进行了剪辑。

正片画面

幕后十九.86分06秒处 遮挡剪辑在掉下瀑布,主角游向树林的过程中,有一块石头挡住了镜头大部分空间3秒左右。

这里也是进行了遮挡剪辑,前后有一个从暗到亮的时间跨度二十.89分06秒处 树林空境在斯科菲尔德从河水上岸,再到树林的间隔中,有一小段树林周遭环境的展示,此处也进行了剪辑。

片场照二十一.96分33秒处 快速摇镜96分30秒处的战壕,利用摄影机快速右摇,进行剪辑在《鸟人》中,这种方法就用到不少,因为每当摄像机在高速移动时影像就会变得很模糊,后期拼接时处理起来就比较容易了。

幕后,片场二十二.97分58秒处 跳下战壕此处剧情为士兵威尔从上方绿色平原跳下战壕,原本一直处于抖动状态的摄像机停顿了几秒,原因也是进行了剪辑。

片场照这里巧妙地利用了奔跑中的士兵作运动遮挡

至此,纯时长109分钟的《1917》剪辑点盘点完毕。

由于电影时间几近同步(除白天切换夜晚的剪辑外),角色着装不变,一些非常天衣无缝只能通过看幕后才能知晓的剪辑,判断难免失误,以及部分疑似剪辑点,但没有确切证据的地方只能作罢,欢迎补充纠正,会持续更新

《1917》短评

不是搞笑吧。。这么做作陈词滥调的情节,又TMD的政治正确,最后还煽情一把的所谓战争片竟然是2019年的作品?请问德国人就一定是魔鬼,英国人全是好人,锡克兵简直就是好得不能再好,每个兵团一定有黑人好像很融入?。。。我就一颗星给镜头。这电影胡编乱造的事情太多。随便列举就一堆。1)当时,当然,英国部队种族歧视很严重,黑人或锡克兵都是自成方阵,绝不可能如此混杂。2)总是要渲染德国人的装备物资好,其实正好相反。德国人因为缺乏食物,大批饿死。相反,英国人有美国支援,有吃得多了。3)从高处射击的人居然打不死低处的,身后近距离追击的人居然打不死前面的。。。看完这种烂片必须得看一遍《西线无战事》才能平息下心情。此片如果早15分钟结束,进攻已经开始,男主也被炸死,那还能说表现了战争无意义和残酷。现在不过要煽情。

6分钟前
  • 林雁飞
  • 很差

这电影也能拿2019最佳我也是醉了。除了假的一镜到底还有什么?情节平淡,缺乏悬念,节奏拖沓,演技无味,某些桥段让人尬得只想离开电影院。。。还有逻辑上的硬伤(我想知道你这毛衣加大衣是怎么在半小时里全部干透的)。。。。当中有两处惊艳的片段(基本上是摄影),但总的来说我看到过半的时候我已经烦了。跟爱尔兰人并列2019令人失望榜首吧,哼

9分钟前
  • 松鼠排队
  • 较差

2019年末的杰作。故事本身无需赘言,也许有所瑕疵,但是呈现的方式和过程让人赞叹。超长镜头展现非凡的调度和构思,给人无与伦比的浸没式游戏体验和紧张气氛。在一些看起来复杂难以衔接的场景转换运用了令人信服的处理。对于战争环境,尤其是场地(英、德沟渠,废弃农舍,战争废墟)的刻画丰富而具有雕塑感。一些片段的视觉冲击让人难忘,比如说初入战场的泥泞狼狈,火光中教堂废墟里的暗夜追逐,爬过河中尸骸的精疲力竭,在战火纷飞中的垂直冲锋…门德斯可能只是为了说好一个祖辈的一战故事,这种大动干戈让人肃然起敬。

11分钟前
  • 一笑懸命
  • 力荐

为了长镜头而长镜头,给节奏带来的伤害太大了,空间时间步调的非一致性,让场景衔接也十分割裂,还把战争格局压得极小。前一秒还在被狂轰乱炸,一纸书信到后场面都变安静了?稳定如狗的长镜头是否适用于战争场面暂且不谈,战争片能拍得这么无聊真是足够气人了。

16分钟前
  • 渡口无边
  • 还行

6.5/10。他的灵魂化作花瓣漂流到他身边。喜欢摄影,被红蓝两种色调的转换惊艳。最后穿越枪林弹雨的前进很有仪式感。女孩与婴儿的出现太算计了,既定结局也让人没有代入感,还有那个言之无物的伪长镜头。

18分钟前
  • 乍暖
  • 还行

镜头的设计感太强,不论摄影、配乐有多出彩,还是觉得这种一开始就有目的地制造出来的“长镜头”并不能带给我对电影本身的感受,割裂了时间连续性的“长镜头”没有意义。

20分钟前
  • 幻游火車
  • 还行

近年的多部影片,以及最近在探讨的“托尔金与战争”的话题,都让人不断感叹“为什么要有战争?”

21分钟前
  • Norloth
  • 力荐

如果有哪部战争片看得泪流满面,那一定是《1917》!今年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摄影、最佳配乐、最佳音效预定!两位小兵争分夺秒,1600名士兵命悬一线。一镜到底前行推进,行过尸横遍野之地,IMAX满幅一览无余。原以为是全程一镜到底,孰知中途断了片刻。脸叔全然认不出,只能听声识人;Dean小哥的演技果然要比我的荞麦小哥George MacKay更出色。最有趣的是“少狼主”Richard Madden居然和“托曼大帝”Dean-Charles Chapman演亲兄弟,笑死人了!这片除了集齐了《王牌特工》的哈里梅林,还集合了“神夏三人组”的“卷福”“莫娘”,就差个“花生”了!(缺爷继《战马》之后再度扮演一战军官!)

23分钟前
  • 独行侠杀手阿何
  • 力荐

一出为了形式和长镜噱头硬攒出来的东西……像是看了两个钟间歇性的神庙逃亡😩😩

26分钟前
  • ᑐᑌᑎᕮ
  • 较差

迪金斯也救不了1917的平庸 牺牲剪辑 节奏 为的是紧张感 真实感 或者只为噱头 伪一镜已经够无聊 跳河那段CG 已经不是一镜到底 是无趣到底 有多深刻吗 连感情牌都打不好 靠噱头制造“奇观” 情绪烘托全靠尬 迪金斯是最后也是唯一的排面 「敦刻尔克」依然新时代战争片最佳 从头到脚由里及外的吊打

30分钟前
  • BLACKIN
  • 较差

这个信送的太惊心动魄,可以成为我个人的年度电影了。PS:观影之前除了知道是一镜到底什么都没了解,所以最后上校那熟悉的长脸出现后真是惊掉下巴。

32分钟前
  • 慕容复
  • 力荐

通篇进不去,可能是一直在琢磨镜头的事,按照这种逻辑出来的电影也算是很贫瘠了

33分钟前
  • 灰狼
  • 还行

摄影很🐂/想看幕后花絮/卷福戏份太少扣一星

34分钟前
  • 帅的让人生气
  • 推荐

帽子真难看

37分钟前
  • 树上的男爵
  • 很差

非常出色:故事标准得恰到好处,每一部分的视听语言也都极为优秀(印象最深的是火光、残岩断壁、炮弹相互映照的光影,忽明忽暗中穿梭着持续奔跑的人影,画面太过美妙),(伪?)长镜头的运用给观众强烈的参与(升级打怪)感,酣畅淋漓。情感表现上,不曾刻意催泪,但每一个泪点都打在人类发自内心共情的情绪反应上(主角从河边爬出在岸边爆发的哭泣太真实太优秀了),(我一直在下意识飙泪而很难强烈自知)。细节精彩讲究,整体却是沉稳克制的,佳作。

39分钟前
  • 凌麦儿
  • 力荐

天上掉下来一架飞机,救出来一个飞行员,却把其中一个士兵捅死了,这个情节太搞了。#20200320

40分钟前
  • huyouyou
  • 还行

雖是假一鏡到底但場景調度也沒話說了,只是故事真是乏善可陳(僅能讓技術宅高潮ㄅ)

44分钟前
  • のり子
  • 较差

浸入式的观影体验,让人很快入戏。因为镜头移动连续且幅度大,个别地方让人有点3D眩晕。整体一镜到底几乎没什么痕迹,会注意不到。将两个士兵的命运放在战争的背景里,台词不多,既有战争的残酷,又有细腻的感情,叙事功力可见一斑。

47分钟前
  • 女神的秋裤
  • 推荐

什么都得不到。哪里有浸入?入水时的俯拍暴露了长镜头单纯的工具性,人也如此。

48分钟前
  • Machael·S
  • 很差

门德斯是在炫技吗?或许。但一战那绵延不绝的战壕和永无止息的堑壕战以及这个穿越遍地尸骸与敌军炮火在泥泞、肮脏与激涛中传令的背景故事恰恰适合这种“炫技”。狄金斯在第一场夜戏里用废墟中的烈火与空中的照明弹构成的光影美极了,视角与形式所带来的局限性自然令全片在表达上出现缺憾,但相较于整体制作量带给人的惊叹,真是九牛一毛。

51分钟前
  • 托尼·王大拿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