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就不详细陈述了,看过的都知道。
看完之后的第一感觉,标准的好莱坞剧情,第二感觉,卧槽这把法国黑的有点厉害啊。
一个美国小偷,一个美国探员,就能拯救整个巴黎与水火之中。
看着爽是挺爽的,但仔细想想,估计这片子拍出来就是为了恶心法国人的。
简直就是赤裸裸的嘲讽啊,果然电影是能成为政治的工具的。
《巴黎危机》虽有着险象环生、跌宕起伏的精彩情节,但仍落入了个人英雄主义的套路化模式中。
诚然影片有着一气呵成的引人入胜,也对危机爆炸时造成的民众恐慌和电视新闻播报等情形如即时新闻般呈现在观众的面前,爆炸后的支离破碎和各种铃声大噪杂中有序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部可看性颇高的动作电影。
但也仅止于此,看过之后留给大众的除了惊心动魄的打斗和略带幽默风趣的细节之外,再别无能引起观众意味深长思考的主题。
若将影片先入为主定义为一场在“恐怖袭击出现之时民众该如何自救?
”的故事或许更有实际意义,毕竟巴黎在去年却曾遭遇了一场触目惊心的恐怖袭击,活生生的惨剧就在身边,近在咫尺,如此唾手可得的素材蓝本,不明白导演詹姆斯·瓦特金斯为何不就地取材将这一事件改编为电影以起到振聋发聩的警示作用,却偏偏另起炉找、舍近求远编织了一个外表暴恐实则内斗的腐败故事。
这样的故事纵然再多精彩耐看,也离民众的生活太过遥远,最多只能算是脑洞大开的悬浮剧。
更何况,资产阶级内部的腐败也自有其司法机构去审查,又关中情局什么关系?
法国政府都没有心急如焚,中情局怎么就如坐针毡了呢?
如果巴黎警察局的腐败还要靠美国的中情局才能解决得掉,那是否可以理解为法国政府正逐渐退变为美国政府的傀儡?
影片试图构造一个庞大的腐败格局,这个格局庞大到好像整个国家都被“腐败军”给侵占了,巴黎的警察局长也成为了天王老子,一手遮天瞒天过海,自编自导出了一桩“惊天恐怖袭击”,警察出动了,群众示威了,警察局长“威风凛凛”上了头条了,如此惊涛骇浪的大事件就发生在法国首都巴黎,凡尔赛宫的大佬们怎么就如此安之若素、无动于衷呢?
这是在侮辱法国政府的智商还是在抨击他们的不作为?
其实仔细一想,这实在是导演自己的纰漏,网放大了,却难以收回,若勇往直前、血战到底,必将烧光所有的积蓄。
但是网既然撒开了,又不能舍弃,大概也只好将错就错,将“恐怖乌龙”进行到底了。
不错,所谓的《巴黎危机》其实质不过是一场“乌龙危机”,只要查办了警察局长,妖气就会自然消除,巴黎也会随即和平光复。
这项简单又艰巨的重任落在了一对“逗逼”搭档上,为了增加电影的喜剧效果,影片前二十分钟极力营造着这份“无巧不成书”的喜剧氛围,在导演的匠心独运之下,节奏和矛盾冲突都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对两位“逗逼”男主角从敌犯到搭档的微妙转变做出了一番水到渠成、引人入胜的巧妙刻画,这是影片最为成功的地方,但同时亦是不小的硬伤。
因为这一连串的巧妙矛盾背后是以牺牲客观逻辑为代价的,并不是依照情节本身的走向自然呈现。
就像一位技艺精湛的木工专心致志创作的雕像,一笔一划都落在既定的凹槽。
比如那位特工布莱尔审问小偷梅森的过程,不仅不把他带回总部详细审查,仅凭三言两语就相信了他的清白,还有意将他纳入组织,并很快跟他成了搭档不说,难道中情局查案子就这么草率和敷衍?
梅森即使是被冤枉被栽赃运气不好碰上了,但好歹也是个恐怖嫌疑犯,不需要经过层层审查吗?
还有后面中情局的负责人卡伦被警察局长枪杀,为何中情局没有任何反应?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即使中情局因种种原因不方便追究凶手的责任,但难道不应该难过一下吗?
中情局僵尸般的反应着实让人诧异。
如此纰漏之处还有不少,在此暂不罗列了。
总之,这部电影看着确实精彩过瘾,看后也不会后悔,但切不可深度解析。
一直对法国有些偏见的,但是他们演绎的各种艺术形式的确很艺术,任何一部电影场景、配乐一直是画龙点睛。
法国警察跟法国陆军一样智商不在线,战斗力被CIA秒成渣,这么演真的好么?
佩服!
总之影射现在法国社会安保现状。
故事主线简单,声东击西的套路也不怎么高明,当然烧脑就不看法语片了,至少法兰西风情以文艺见长…剧中CIA长官说:这不是巴格达,这有LV、红酒、卢浮宫不能随便开枪!
真是莫大的讽刺,对巴格达狂轰滥炸就可以,以往的古巴比伦文明被击溃,现在就可以在废墟中撒野了是吗?
欲哭无泪
时隔多年再看,电影本身还是很纯粹的。
倒是再看当时的评论觉得制作方真是冤到家了。
又被官方禁映,又被看客歪解。
当然看客有看客的角度,并不想和谁对战,只是说点自己的看法。
首先,何为危机。
所谓的危机是一群专业人士制造的,他们的目标很明确,提高自己的待遇而已。
所以他们的手段很平和,第一个炸弹在室外的威力大家都看到了,所以女一担心清洁工会死没错,但偌大的办公室根本没人,危害又能大到哪里去呢。
其实本质上女一并不想干。
毕竟她不是恐怖组织培训的人肉炸弹。
换句话说,本片根本没有恐怖组织。
但奇怪的是我刚开始看,就以为这些人就是穿了西服的拉登。
直到他们去黑市抓小偷时才明白他们法国警察。
虽然,爆炸不是恐怖组织,但他们却想把它做成恐怖袭击,目的是升级城市应急等级,以便获得更大的处置权。
这和行政体系内部各个部门争权夺利完全一个套路。
就不展开了。
至于由此引发城市骚乱,显然是正常的民意表达,而且还要拍一些小视频火上浇油,其实都很平常,无非是卡在一个重要时点搞点混乱。
最后如其所愿,获得了城市控制的所有权限,包括银行金库的所有权限,轻松加愉快地拿到了5亿美元的虚拟币,并且对其他金融现货视为粪土,凸现这个组织的纯洁。
但败笔是杀了卧底警察,即使一开始是想杀女一。
其实这两人完全不影响他们的计划,只需要完全控制几天就可以了。
从这也可以看出,骨子里还是有点恐怖组织的基因,白白浪费了我给他们洗白的文字。
至于美国特工这条线,貌似拯救了危机,但其实更像黑吃黑。
不过制作方显然已经分割的很清楚了,美方,秘密审讯了,私抓疑犯了,都是特工个人行为,甚至最后证人交接,都是见义勇为,无任何官方行为。
所以虽然双方一开始都以为只有自己才是黑老大,但行为都还可控,直到最后明牌了,才想着下狠手。
尤其是最终教堂黑吃黑,最后大家都做了5亿美元的刀下鬼。
否则,任何时刻大家都是有回头的机会的。
《巴黎危机》从名字上就透露出爆米花电影的气息,比起注重剧情的剧情电影,爆米花电影更适合娱乐观赏。
没有沉重的氛围,没有庸长的对白,取而代之的是充满枪战飞车爆炸等刺激眼球的画面,观众只需跟随剧情发展便能在观影中获得满足感。
所以,爆米花电影除了注重剧情上的逆转和惊奇外,更多的是考验编导对角色与场面的刻画。
多线叙事的第一幕对于本片来说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通过对小偷、警察和炸弹女的描写,我们可以用上帝的视觉来观看这场即将发生的盛宴,并马上对三位主要人物有了初步的认识,观众凭借对人物的认知对接下来的剧情进行猜想,这也是一种很好的观影效果。
从炸弹出现开始,我们便马上知道这场危机关于什么,再加上一个不希望伤害他人却因为爱而不得不放置炸弹的炸弹女,悬念在电影开头的五分钟就已经抛出,足以吊起观众的胃口。
随着炸弹悬念直至炸弹爆炸,小偷偷走炸弹女的炸弹虽算不上意料之外,但也是情理之中,小偷有很好的动机,在之后的电影部分也有一定的篇幅对小偷的背景进行解释,只是他不知道自己现在已经惹祸上身。
因此,观众又得出了一个悬念,我们都知道小偷是无辜并从而同情他,但他能不能摆脱追捕则是另一个问题。
电影至此亦进入第二幕,所有角色都因为爆炸事件而行动起来了。
小偷和警察的交锋是第一个刺激眼球的点。
电影节奏偏快,能更好地体验到屋顶追逐的惊险与刺激,加之小偷在屋顶上滑脚的细节,更能突显出匆忙逃脱的紧迫感。
在第二幕中,对大反派的刻画也逐渐增多,我们可以看到他的心狠手辣,也知道了他是警察内鬼的身份。
在加强反派实力的同时,也加重了对主人公的担忧。
但是,第二幕中与大反派的交锋未免过于少。
小偷警察同盟,大反派欲要灭口,双方都为了追寻炸弹女而展开调查和追逐。
期间主人公所遇到的冲突都很弱,而大反派则是永远跟在主人公的屁股后,该攀升的紧张感没有提升。
也因为这样,第二幕陆续耗掉了观众的注意力。
第三幕从主人公决定进入银行开始。
多线叙事在这一幕中没突显出它该有的效果,导致整部影片有些虎头蛇尾。
首先是警察单人匹马独干敌方,这一部分花了很多篇幅在警察身上。
如果说在剧情与人设的发展下只能是警察去与大反派对打,那当小偷和爆炸女攻入银行的部分就显得像是支线剧情。
因为他们的篇幅与重要性不对等,小偷和炸弹女只为了救下警察行动,当警察杀入内部时也是单枪匹马,互动性就减弱了。
其次,在电影前面的人物铺垫都是以小偷为主,我们看到他在酒吧偷钱包时的谋划,对他的背景也有所了解,但他在这一部分却显得作用不大,反而动作镜头都让给了相对刻画较少的警察。
而大反派在这一幕的表现也是愧对了之前的铺垫。
计划破灭决定逃走,然后U盘被偷到捉取人质,大反派的表现更像是垂死挣扎,最后推开人质遭受乱枪扫射更是显得莫名其妙。
除此之外,幕后黑手的结局更是急促,甚至有点生搬硬套的感觉。
第三幕的表现确实是弱化了前面的优势,剧情与多线叙述的结合则是显得有些力不从心。
整体看来,剧情节奏快是这部电影的优点,多线叙事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问题是电影越进行下去越跳脱出多线叙事的特色,偏向回归典型的英雄叙事风格,混杂出一种不协调的味道,显得虎头蛇尾。
《巴黎危机》:到底是谁引发的危机?
反恐动作电影《巴黎危机》即将于9月20日在中国上映,影片再现了恐怖分子袭击法国巴黎的惊险场面。
本片于7月13日在法国上映,无独有偶,第二天就发生了耸人听闻的尼斯恐怖袭击事件,该片也因预言了法国国庆日的恐怖袭击而被紧急撤档。
虽然这起巧合事件太过沉重,但影片本身非常精彩,是一部构思巧妙的悬疑警匪动作片。
新千年以来,世界范围内充斥着各种恐怖袭击事件,在这个以“反恐”为生活时尚主题的年代里,电影将摄影机的自来水笔功能发挥到了极致,及时地通过影像叙事记录下了当代的生活主题,俨然这个时代的最好写手。
不管是之前的《白宫陷落》,还是《伦敦陷落》,都是国际标杆城市遭遇恐怖分子疯狂袭击的视觉大片,同样,此次的《巴黎危机》也离不开这样一个主题,也把镜头了对准了首都政府机关的府邸,并且目标是毁灭它,三部影片就连名字都如出一辙。
《巴黎危机》:到底是谁引发的危机?
《巴黎危机》集齐了反恐题材中的所有吸引眼球的元素,包括暴乱、枪战、打斗、爆破、跑酷场面等。
《巴黎危机》可以看成是若干个类型的杂交体,它吸纳了动作片的动作成分,西恩·巴瑞尔与迈克尔之间的追逐、打斗,以及黑白势力的相互较量,都是通过大量的动作场面调度来完成,极富视觉冲击力;也吸收了政治片的政治题材,政治斗争也是这部影片的一大看点,恐怖袭击在某种程度上是由于政治腐败所引起的,巴黎市长及警察局长是促成巴黎危机最主要的原因;同样,影片还有战争片的硝烟弥漫,尤其是在以在展现西恩·巴瑞尔与恐怖分子的决斗过程,手枪、炸弹是其必备元素,身穿背心、手持机枪的西恩·巴瑞尔虽然有些灰头土脸,但依然成为了这场战役最后的胜利者。
因此,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说,《巴黎危机》是一部非一种类型的类型片。
影片中,伊德里斯·艾尔巴饰演冷面的中情局特工西恩·巴瑞尔与理查德·麦登饰演的小偷迈克尔是一种双雄的概念,显然,这也是影片最有意思的段落。
就是这样一对特工加小偷的好搭档,最终在差距悬殊的较量中击退了恐怖分子,既捍卫了法国精神,也在这出法国主旋律动作片中玩得不亦乐乎。
《巴黎危机》:到底是谁引发的危机?
除去视觉及故事层面,《巴黎危机》有更多值得探讨的空间。
以往反恐影视作品中恐怖分子的形象大多是社会边缘群体,但在《巴黎危机》中,腐败的政府机关却成为了恐怖分子的代称,市长及警察局长的形象出乎观众的意料,而这恰好合乎用镜头讲故事的“陌生化”要求。
西方社会矛盾的激化是恐怖活动产生的催化剂,作为缓解矛盾的政府机构首当其冲,一旦政策失误将会更加激化矛盾,加之西方频频爆出政治丑闻,因而此次《巴黎危机》将恐怖分子对准了政府机构。
影片开始恐怖分子就选择在法国国民党大楼安置炸弹,自杀式的冲撞行为本身极具视觉冲击力,更显“文化冲突”意味;此外,结尾的国庆游行最终爆发为一场市民与腐败警察的对峙活动,似乎再现了1789年巴黎市民攻占巴士底狱的历史事件,现实与历史讽刺地形成了互文关系。
《巴黎危机》也特别呈现了媒介对现代人的影响,巴黎危机的爆发在很大程度上与大众传媒相关,阮玲玉“人言可畏”之死似乎再次应验,邪恶的恐怖分子利用警察身份制作了大量虚假的信息并在网络广泛传播,误导了巴黎市民进而加快了危机的爆发,影片《巴黎危机》对现代媒介进行了无情的讽刺。
《巴黎危机》:到底是谁引发的危机?
阶层、种族的鸿沟似乎也是造成此次巴黎危机的重要原因,因而缓和与合作是解决危机的重要举措,被边缘化的小偷迈克尔与主流意识形态代表的特工西恩·巴瑞尔的合作似乎是最明显的解决方式;值得注意的是,迈克尔与西恩·巴瑞尔的美国身份也赋予了《巴黎危机》国际化反恐的特征,但是在这场反恐活动中起主要作用的还是两位美国人,似乎也继续传递出美国领导世界面对全球困难的价值观。
从这个角度看,《巴黎危机》不仅仅是巴黎的危机,更是法国电影的危机,法国电影并未完成本民族的自我认同,因而,《巴黎危机》也看作一曲意味深长的挽歌,突而想起法国导演德吕克的一句话“法国电影必须是真正的电影,法国电影必须是法国的电影”。
《巴黎危机》:到底是谁引发的危机?
在一定程度上,电影的反恐威力比武力反恐更加猛烈、更加行之有效,因为,影视的穿透力作用于人的情感反映,人们对电影的欣赏和消费在具有强烈视听效果和震撼力量的表层结构下,在无意识状态中演变成为主流意识形态的忠实消费者。
电影《巴黎危机》背后所隐藏的机制似乎更值得观众探讨。
在看到《巴黎危机》的时候,有数次都觉得恍若真实,炸弹爆炸,电视新闻报道,民众恐慌,示威游行,警察弹压,汽油弹和水龙催泪对峙,时尚之都仿佛一夜之间变成了阿富汗,处于恐怖而又慌乱的气氛中,银幕上的故事,与现实不谋而合。
与此同时,理查德•麦登饰演的美国小偷梅森和伊德瑞斯•艾尔巴饰的美国特工布瑞尔在危机面前衔枚疾走,为公共安全而战,上演了争分夺秒又惊心动魄的解救与自救。
由此,不难看出《巴黎危机》的特别之处,和好莱坞大片总是虚拟势力庞大的幕后黑手,以使故事变得极具娱乐性,这部电影中所演绎的恐怖袭击与反恐行动具有写实感,两大男主都没有爆表的武力值,而是通过普通人也能够理解的智慧与意志,来化解这一场城市危机。
一个是在FBI混得并不太顺的黑人特工,一个是卷入事件后挺身而出的白人小偷,影片用这样的一对搭档说明了反恐不分肤色,无论身份,制止恐袭人人有责的信念。
而透过这个故事,观众也发现了反恐并不是一件只有特工才能做的事,当两人沿着线索一点点追近幕后警察,运用聪明才智与之斗智斗勇,俨然是成为一部反恐袭的实战攻略。
例如炸弹,这是恐袭的常用伎俩,把伪装过的炸弹放在背包里,在闹市区引爆,这是最常见的手法,11•13巴黎恐怖袭,三天前约纽曼哈顿发生的高压锅炸弹案,都属于同类。
布瑞尔特工明白,每一桩爆炸事件都不是独立存在的,炸弹还有,而恐袭通常会连环发生,而菲通过对线索的追查,他先后找出了梅森和佐伊•那薇儿,而后迅速分析出两人不过是被利用,进而进行了进一步追踪,直至找出幕后的黑手。
在布瑞尔和梅森联手作战的阶段,影片产生了争分夺秒的紧迫感,一边要阻止剩下的炸弹继续爆炸,一边要躲过一群真枪实弹的黑警察的追杀,既是追踪也是逃亡,双方互为猫鼠的角逐,气氛十分紧张,不容喘息的街头飚车,反击流程,还有在千钧一发之际却极为冷静的分析与应变能力,两位主人公都进行严丝合缝的精准演示。
两位主人公在这场追踪和反追杀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有趣的细节,梅森在第一次被当作嫌犯捉住后,运用开锁的技能脚底抹油溜之大吉;例如通过纹身辨别对手的身份,从而在警察车抢先发难,从而换得生死一搏的主动;还有在银行外,充分利用形势,戴上面具与假警察进行周旋,这些细节在紧张高压的氛围中,除了把剧情变得更有技术含量,也让观众了解到,特工在化解恐袭危机时,怎样面对复杂而又危险的情况。
在势单力薄的处境下,他们联手阻击了事态的进一步恶化,并揭穿了幕后黑手的阴谋,这个过程既平实而又热血,就像前边说过,没有飞檐走壁和战无不胜,在数场打斗中,如布瑞尔这样的精英特工也与对手打得难分难解,甚至需要梅森和佐伊的帮手,才能打倒对手。
观众看习惯了詹姆斯•邦德和“碟中谍”式的无所不能的绝顶高手,再来看这种虽然平实但更具真实感的特工大戏,不仅是一种动作片的全新体验,也是对反恐意识一次普及,虽然是和平年代,但是危险仍然无处不在,在面临恐袭时,大家只要电影中的主人公一样保持冷静和勇气,一定能够逢凶化吉,把恐袭带来的危害与恐慌化解到最低程度。
这部在西方被沦为“禁片”的电影,却意外在国内公映了!
不知道制作公司面对这块仅剩的市场是该哭还是该笑?
作为一部以反恐为题材的电影,《巴黎危机》还真是有些“非主流”。
近几年以城市沦陷为主题的电影中,较有代表的便是《白宫陷落》、《惊天危机》和《伦敦陷落》了。
三部电影都以动作戏与爆炸大场面为主打牌,颇有不炸沉城市不罢休的念头。
反观《巴黎危机》,挂着这么大的名头却走起了特工动作电影的“非主流”路线,实在颇感无奈。
《巴黎危机》的故事是非常典型的孤胆特工电影。
艾巴尔饰演的落魄特工联合妙手神偷,在敌众我寡的巴黎上演了一出乾坤大逆转,不仅拯救了城市,还揪出了法国内鬼。
这一出孤胆英雄戏,可谓给山姆大叔家的特工长脸了。
作为一部“非主流”的特工电影,倒是埋下不少了疑惑点。
比如,三人要前往手下杀害放炸弹女人时,后座的男人犹豫了;法国部长叫特警队长进来时,竟然是那个让放炸弹的头儿;当法国部长会面美国女特工后,枪杀了女特工后,这一切真相才浮出水面。
最具反差力的自然是最大的内鬼竟然是法国部长。
当然,或许面对这样的道貌岸然的家伙,想必国内的观众已经习以为然了。
还有点“非主流”就是采用了艾尔巴作为男一号,要知道他可是前不久上映的《星际迷航》里的大反派,在《雷神》中守护彩虹桥的也是他。
但人高马大的他在动作戏上确实不凡,但是就演技上来说并没有特工该具有的那种气质,在片中他的表演张力有限,不足以把一个孤单特工的那种魄力所表现出来。
再回看《巴黎危机》为何成为“禁片”这个问题。
电影在欧洲上映恰逢尼斯空袭之后,而故事题材又是所谓的内鬼作乱,显然这样的电影哪怕具有现实讽刺意义,也对当时发生不久后群众的心里或多或少造成些不好的影响。
当然,显然电影跟所谓的“恐怖袭击”是完全没有什么关系的。
可正因为题材选取得“非主流”了,使得电影的正义性不够明确,毕竟谁也不愿意知道那么多起“恐袭”背后的凶手到底是不是天天喊着保护我们的士兵。
同时,选题的“非主流”让故事其实有些太过了。
一个特工一个小偷,两个美国人跨越大洋去拯救一个欧洲强国?
这样的设定似乎有些瞧不起法国特工意思,你老美搞搞中东局势也就算了,竟然还要跑来法国救首都?
真不知道该说这老美心大还是欺法国无人呢!
好吧,美国特工总是能拯救世界,这次是加上了一个美国小偷,再加上一个傻乎乎的法国白痴姑娘。
一起挫败了一场来自警察内部的银行盗窃案,拯救了法国。
你得说美国的特工就像中国功夫片内的“武功大师”一样,无所不能,能征服一切不可战胜的力量。
最喜欢的是开头一段和在咖啡馆偷东西的那段。
声东击西,先制造混乱,待大家都卷入混乱后,趁机下手,所以当你身携重要物品时,无论周边发生什么诡异的事情,都要敬而远之,保持警惕。
所有乌合之众构成的群众运动都是在别有用心的人忽悠下的傻逼式的盲从跟风。
其实背后组织者的真实意图你从来就无从得知。
就像成堆的法国青年被网络流言忽悠去银行闹事,其实只是军警盗窃银行的工具罢了。
影片色调很好,夕阳下航拍的巴黎笼罩在金光下,确实太美了!
(第一次写影评,怎么还要写标题啊……)刷微博时看到了电影片段,被男主小哥神乎其技的偷东西手法吸引看了全片。
整体来说,服化道都不错,演员们颜值在线,剧情推进、伏笔、冲突、高潮的演绎都还不错。
一开始还有些诧异,扒手+特工的元素应该算商业片中比较少见且很容易出彩的创意,加上之前看到片段剪辑很有趣,不知为何豆瓣只有6.5分;看完感觉好像也确实“就这”了。
总的来说,在没事干的周末一边吃薯片一边消遣地看看还是可以的,像我一样在大作业ddl前看就duck不必了。
(后面涉及到剧透了请还没看的人及时刹车)片中内部的逻辑还是有不少生硬的地方,比如美国中情局为什么要干涉法国的政局?
一个美国人为什么要冒着生命危险阻止法国官员贪污?
作为一个小偷,到手了5亿美元为什么不能自己办假身份逃走?
此外,感觉片中的“孤勇”、“个人”的色彩比较强烈,人家法国官员联合警察布局了那么久,凭两个美国人就猜到并且搅黄了?
虽然但是,梅森偷东西的手法太优秀了,简直是门艺术hhh 女主也非常好看,看一看消遣足矣XD
201021UC1:30:32。节奏尚可,勉强44星的小爆米花片。
豆瓣6.4分的电影这么好看!!!
法国人拍的好莱坞大片,自导自演恐袭+骚乱+打劫,我从未见过如此丧心病狂的自黑~男主看着挺顺眼,后来发现就是“灰姑娘”里的紧档裤王子。
楼顶追捕不错 恐高
美国人真的很喜欢拯救他国首都哎!干脆拍个《G20陷落》算了,一次性搞定,多省事啊!
还行 6/10
这不就是2019巴黎事件么
实在没有任何亮点 两星不能再多
我可以列举一大堆的缺点。实在是太硬了。那个哥们长得真像妮妮。
跑酷+黑色幽默=爽片
高空追逐时候的主观视角拍的很有意思。
劣质特工动作片,剧情设定异想天开,演员演技不咋地。美国监控盟友梗、法国msl梗、欧洲民粹梗都用上了,但拍出来的效果很“低配”。照这设定就算没警察内鬼,中央银行也会抗议人群轻易突破,逗我?!给6分都觉得高
两个主角一武一文,分工明确,节奏挺快。反派要去抢央行的设置有点儿戏了。
美援法…
感觉就像虎胆龙威3加强版
中规中矩的儿戏商业片,演员还都挺讨喜。麦登登偷东西的技术一看就不是熟练工。到底是扒手还是变魔术了啦!动作戏挺好看的。小偷被男主像拎🐥一样抓走好萌。
这玩意不就是缺少麦克连的虎胆龙威2+4吗?
黑人特工搭配误入歧途的小偷,这种双男主设定还挺好玩的。动作戏镜头有点乱,理查德麦登眼神实在是过于清澈无辜楚楚可怜。利用民粹煽动暴乱结果只是浑水摸鱼捞钱,也算是简单粗暴地还原了民粹财富密码的真相,最后还被真无知·游行群众给随手冲了XD仿佛一个预言
中规中矩的动作片,法国人拍得好莱坞式电影,从反恐题材过渡到阴谋论,有点类似《虎胆龙威3》,也是黑白搭档。风格尽可能的朝着杰森·伯恩的模式,场面戏不错。但最大的亮点却是:片子里法国人从警察到小市民没一个好人,拯救法国的是美国人,连小偷都是美国来的
两个男主都裆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