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仅观影体验,不代表个人立场。
本文注重分析电影以及故事背后蕴含的更深入一些的逻辑思考,主要内容为个人偏见,无剧透,可放心食用。
2023年春节后第一部片子,开了一个好头。
讲黑客的电影看了不少,无论是黑客科幻,还是黑客爱情或是黑客犯罪,都看了不少。
但是“黑客+社会工程学”就很新奇,同样是“bug”,一个是程序系统,一个是精神系统。
让我联想到了最近几年大火的人工智能,同样是代码模拟学习人类行为,从简单的杠杆,到图灵测试的突破,智能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智”的限制,不断突破,刷新人类的认知。
这让人类开始思考智能的界限,怀疑思维能否被模拟,那些在过去看似不可能的未来,正在变成现实的路上。
而智能的研究,仅仅是限制于理性的领域,任何伟大的程序,其开发、维护、更新和换代都离不开人,这里的人不仅仅是“黑客”,当然我更喜欢称他们为程序员。
用人的灵性协调电子设备的物性。
说的大一点,这是人利用主观理念对客观世界的能动改造。
那么说这些的目的为了什么呢?
回到电影本身,黑客的存在让观众体会到了编程的魅力,网络的魅力,信息的魅力。
同时,也展现了黑客本身个人的魅力。
此时此刻,能把这些讲清楚明白,处理好“人与物”的矛盾并且把故事呈现出来就是好的作品,可是本片导演上了一个台阶,片名主题《我是谁》,是最早由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提出的三大哲学问题之一。
这巧妙的把镜头对准了人,让跟一切无关的“社会工程学”上了舞台,成为主角。
电影里把“社会工程学”看成是“所有黑客手段中最有效,最伟大的幻想艺术”。
“没有一个系统是绝对安全的”手法像《致命魔术》都在诠释欺骗的艺术。
这不禁使人发问,到底什么是社会工程学?
百度百科定义为--建立理论并通过利用自然的,社会的和制度上的途径来逐步的解决各种复杂的社会问题。
此外,黑客米特尼克在《反欺骗的艺术》中所提出的,是一种通过受害者心理弱点,本能反应,好奇心,信任,贪婪等心理陷阱进行的诸如欺骗伤害等危害手段。
具体的社会工程学不能被一言以蔽之。
他仅仅是一门人文学科,但又不仅仅如此。
社会由人组成,是感性的,有秩序的。
工程由理组成,是理性的,必然的。
二者的结合,结果有利弊,我不抱乐观打算,这个问题留给读者思考。
我水平有限,只能讲它的理论论证出人有弱点,可以被欺骗。
而我的观点旨在思考理论论证可以用来欺骗,并且本身观点可能也是骗局。
最后回归标题,这一样是一个绝对不安全的系统。
凡事皆有两面,既然物被人研究,人被“理论”研究。
理论的不完美只能被怀疑,而无法被论证,这该死的怀疑主义又来了,想多了就虚无了。
最终,绝对安全的地方也只有“人心”一处,只有把“物理主义”扬弃掉,用自己的心才能洞见“安全”这是我观影产生的思考,有点混乱,整理出来,仅供批判。
看了几篇长评,无非是两种,一种就是夸这部剧的反转很吸引人,再有一种就是分析帝各种分析BUG。
我在看完整部剧下来,似乎觉得并没有什么BUG,就在今天早晨蹲厕所的时候,我突然想到了,主角只是一个心理障碍的loser,他不会有蒙混过心理医生的能力,其实本剧结局有个更容易让人接受的说法,“人们总是愿意相信自己看到的”,那么这句话同样适合坐在电脑前面的观众,最后你看到主角的teammate都活着,其实真是这样吗,他们依然是主角的人格分裂,对于一个孤僻的天才,他在被放走了以后,自己却为自己编出了另外一个与现实相悖的剧情,这才是真正的人格分裂的电影,编剧是很厉害的,他不是骗过了女警察,而是骗过了这么多观众,大家都是只愿意相信自己看到的,主角其实就是因为得了病,被女警察同情了,放了出去,但这样一个天才,就如同影片开头一直说的,主角想成为超级英雄,他一直想把自己当作超级英雄,于是,他被以一个loser的身份放出去以后,他并不能接受这样的事实,他在另一个空间为写出了另外一种故事,这个故事里他成了聪明绝顶的天才,而这个空间就是主角人格分裂的大脑!
这只是我对这部影片的理解,我只是觉得这样的理解会让影片显得更有预谋,因为编剧想骗过的就是观众。
如果有不同理解的网友,不要喷。
有共鸣的网友,给个赞。
《我是谁:没有绝对安全的系统》这是《搏击俱乐部》加《非常嫌疑犯》的合集?
一群年轻的黑客,一位被耍的探员,到底什么才是真相?
之所以没有绝对安全的系统,可能因为任何系统都由人来管理吧。
其实如果单从故事的起承转合来看,这个剧情设置真的已经很好了,有足够的复杂程度,针对几处反转也都有事先的铺垫和伏笔,尤其最后10分钟大揭秘,完全没让人觉得失望。
那问题来了,影片的问题在哪?
首先几位年轻人的人设有点太强了,再有虽然故事的整体框架很好,但对细节的把控还是水准不够吧,逻辑漏洞依然明显,比如藏在桌子底下就能避开警方的追捕、游客证件碰巧掉在地上等处是不是太敷衍了。
7分。
ps:这里就得对比一下国内十一档被大家奉为烧脑神作的《无双》了,其实两个片子在结构上属于同一类型,虽然说敲键盘这件事明显不如假钞、枪战来的炫酷,但就在剧本层面而言,《无双》是完全被碾压的,不是说《无双》不好,而是还远远不够好。
先说一个题外话:男主最后的金色发色蛮好看的hh第一个反转很巧妙,很真实,作为上帝视角的我相信了,还在纳闷和惊叹,第二个反转出现,影片结束,意犹未尽。
先说第一个反转,男主极力隐藏,却还是被发现自己有多重人格,细节是男主没有隐藏手上的钉子痕迹,这里与后面第二次转折呼应。
有多个特写都拍到了男主手上的钉子痕迹,是一种突出。
仔细揣摩是导演想要你思考和了解。
第二个转折是第三次出现的酒店场景,大家群策群力出解决方案,男主演技爆棚,难捏得恰到好处。
最后众人船上相见,泯然一笑再次点明主题,
悬疑题材一直是我的最爱。
今天说说这部黑客题材的悬疑电影——《我是谁》。
电影以男主角本杰明回忆的方式展开。
其实从整部电影来说,这是高潮部分。
虽然一开始看起来平淡无奇,男主角对着女警官在回忆自己不幸的家庭,悲惨的遭遇,失败的人生,前十几分钟,甚至会让人想放弃。
家庭不幸,导致他自卑,懦弱,有喜欢的人却不敢表白,然后沉溺在网络,在现实社会是一个彻底的失败者。
实际上这些也是女警官汉娜不想听的,只是汉娜并不知道,此时此刻,自己已经开始被眼前这个他认为的失败者,即使作为黑客,也没有什么太大威胁的黑客入侵了。
电影的名字说没有绝对安全的系统。
在本杰明讲述的前几个CLAY小试牛刀的黑客攻击里,最终得手,都是因为先突破了人,才成功的。
比如发起钓鱼链接,基于德国情报中心工作人员对于朋友的不设防,比如骗取糕点店的蛋糕,是突破了员工的息事宁人,比如进入欧洲警察办公区是突破了安保人员的同情等等。
因为人身上有很多弱点,或者说这是人性的弱点。
虽然我们把对朋友的信任,同情这些称之为人性的弱点似乎并不恰当,但是对于无所不用其极的黑客来说,这些就是屡屡得手的东西。
而在本杰明进行这些无关紧要的讲述的过程中,实际上就是在突破警官汉娜的弱点,汉娜已经被停职,他急于要证明自己,要抓住那个他一直认定的BOSS——MRX,她此刻最关心的就是这些,所以她把自己的弱点毫无保留的展示给了本杰明这个社会工程学的高手。
成功的突破了汉娜的第一个弱点之后,本杰明发起攻势,继续对汉娜发起攻击,利用了汉娜的第二个弱点,就是作为一个女人,作为一个和自己母亲年纪相仿的女人,却没有生育能力的女人的弱点,那就是母性的泛滥。
所以本杰明在讲述的过程中,突然提到了这些,第一次看的时候觉得有些莫名其妙,不知道编剧为何加上这样一段对话。
直到第二次看的时候,才明白,原来,这是黑客的第二次入侵。
此时的汉娜已经被这个故事吸引,她从一开始的不太关心,甚至打断本杰明的回忆到再也没有打断过,而是静静的聆听,到被本杰明道出心事,心里防线再一次被突破,本杰明说感觉到了汉娜的孤独。
实际上,这是一个很容易得到的结论。
单身,未婚,无儿无女,人到中年,怎么可能没有孤独之感?
尤其是一个女性。
可以说,这部电影进行到这里的时候,基本就要与开头衔接到一起了。
也就是我说的,高潮真正的来了。
黑客突破了计算机主机并不是结束,这仅仅是一个开始,需要植入一个程序进去。
汉娜曾经的男朋友认为本杰明的话漏洞百出,不可以相信。
其实,本杰明的描述里,确实如此。
有许多细节,只要稍加验证就可以否定。
甚至于有些不需要亲自去验证就可以得到正确答案。
而为什么汉娜却没有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呢?
因为,本杰明植入的木马程序已经开始运行。
就像被黑客入侵的电脑已经开始失灵。
离开工作单位的汉娜选择了去追查“真想”。
而这个追查“真想”却恰恰是这个木马的关键一环。
如果没有继续的追查,本杰明前几个木马就全部白植入了,因为木马放在那里,不去动它,是没有什么作用的。
而本杰明这样的顶级黑客高手自然明白。
直到汉娜查到了本杰明所说的烧毁了的秘密基地,也就是他奶奶的房子,这件事是假的。
进去之后发现,原来那些所谓的别人带走的纪念品都躺在本杰明的住处,也就是说这些事是别人做的也是假的,找到了本杰明的暗恋对象,得到了他所谓的和暗恋的女生发生的种种也是假的,到医生那里了解到他妈妈的多重人格的时候,才理所应当的认定,本杰明只是患有一种遗传的精神病。
而这一切,都是本杰明的木马。
本杰明想要达到的目的已经达到了。
因为汉娜只看到了自己想看到的。
这是本杰明没有植入木马而发现的一个漏洞,那就是汉娜的自负。
电影结尾的时候有一句台词我觉得值得玩味,在他们商量对策的时候,有个人说:不要让她有被操纵的感觉。
像汉娜这样有着丰富经验的网络犯罪首席调查员,常年和各种黑客打交到,侦查反侦查的能力都很强,一旦本杰明的木马过于强烈,一下子就会被汉娜的杀毒软件给灭掉。
所以这件事需要恰到好处的拿捏住分寸。
根据本杰明零散的回忆,根据她自己的“侦查”,此时,汉娜觉得已经掌控住了局面——本杰明是一个原生家庭不幸,导致了性格的缺陷,又遗传了母亲的精神病而产生了分裂人格。
面对这样一个人,一个应该和自己儿子年纪差不多大的孩子,一个社会低层的失败者,一个患有精神分裂的病人,汉娜的母爱,同情之心瞬间爆发,这也是本杰明所有的木马一起奏效的时刻,也就是电影的高潮部分。
前面那么多的讲述,那么多的铺垫,实际上,都是为了此刻,本杰明怎样在一个死局里,逃脱升天。
直到本杰明进入了欧洲警察的系统,植入了证人保护计划程序的时候,意味着自己已经完成逃脱升天的那一刻,汉娜都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完全被攻破。
而最终,本杰明的一句:所有的戏法知道真相以后,都会很失望的。
彻底点醒了这个梦中人,只是此时的汉娜已经无计可施,只能眼睁睁的看着这个人从眼前溜走。
黑客题材的电影并不少,但是这部仍然推荐给大家看,主要是这部电影有别以往黑客题材电影的地方在于它不仅仅是拿出些普通人看着觉得很牛逼的木马程序作为卖点,而是将黑客这个存在于虚拟网络的事件与现实生活拉在一个水平线上。
什么样的系统不能突破?
没有。
最难入侵的系统是什么?
其实不是多么高级的防火墙,而是人性的弱点,包括我们的需求,愿望,自信,自负,以及操纵欲,控制欲,同情心,甚至是善良。
反过来试想一下,如果是这样,又有什么系统是不能被突破的呢?
或许电影中间骗披萨的时候,无意间的台词给了我们答案:人的脸皮足够厚,世界就在你的脚下。
1.有时候我们太在意别人怎么看待自己,最后连自己都不认识自己。
2.每个人都只想看到他愿意看到的。
3.你可以成为任何人,如果你明白这个,整个世界就是你的,要实现所有,你得对你之前的世界观发出强有力的挑战。
4.外边的世界有太多的不确定,但是人可以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人,成为任何人。
明白吗?
我也可以活得五彩缤纷。
5.要是生活送了你一个柠檬,那你应该再要点盐与龙舌兰。
6.可是要是你总需要别人牵着你的手,那你是走不远的。
7.你的脸皮要足够厚,那样世界就会在你的脚下。
8.没有一个系统是安全的。
9.敢做就能赢。
其实本杰明的魔术里已经暗示了,四块糖变成一块糖又变成了四块糖,他编了一个有漏洞的故事,故意漏出右手上钉子的伤痕,让女人误认为他有多重人格,整件事都只有他一人所为,虽然女人把糖放到口袋里的那一刻明白了一切,但是正如本杰明所说的“她只查到了她所希望的”没有绝对安全的系统,正是因为所有的一切都有人的因素,而人心就是最大的漏洞!
前几天QQ有人加我,问我贴吧账号还用吗?
不用的话,她用一个新ID跟我交换。
我很奇怪她居然这样问话,于是礼貌性地回答百度账号和许多其它账号绑定的,所以还是不必了。
然后她告诉我她知道我贴吧的密码。
我有些警觉,问她知道我的ID是什么吗?
她说,这几天她买到一个社工软件,有我账号和密码的信息。
我在网上查了一下,果然在许多社工网站上可以查到我泄露的密码和曾经加入的QQ群信息。
虽然在乌云爆出类似巨大漏洞时,我及时更改了密码,但想起来不免有些后怕。
在互联网时代,似乎每个网民都没有什么秘密可言。
信息,对于MRX这样的黑客而言,只是信手拈来的东西。
泄露,也是迟早的事。
这部电影属于看起来让你心潮澎湃,看完回味也就那么点东西的类型。
黑客大神MRX,FR13ENDS,CLAY。
现实社会中的卢瑟,在戴着面具的网络世界横行无阻。
伴随Macbook黑白屏幕以@root开头的命令行,一串串代码不停地print,整个网络世界如同待拆的包装品。
敢做就敢赢,没有一个系统是安全的。
而人就是整个系统中最大的漏洞。
由此故事将主题升华到黑客的至高境界:社会工程学。
社工学本质在于欺骗,精髓在于让被骗者在经过思考之后陷入设计好的圈套。
假设被骗者是有智慧和思想的,而他们的智慧和思想却总是在你的掌控之内。
卢瑟whoami在现实中是个送披萨的,不善交际,在人群中也不起眼。
不过偏执的whoami热衷电脑技术,擅长寻找系统中漏洞进行攻击。
whoami为喜欢的女神v黑进了大学的服务器,窃取到考试题目,小试牛刀,但仍然没有获取女神的芳心。
在进行社会公益劳动时,whoami认识了同样热爱电脑技术的马克斯。
马克斯热情开朗,夸夸其谈,虽然只懂得复制+粘贴,但前期他成功地将自己包装成一个同样热爱技术的Geek,并将whoami及另外两位软硬奇才笼络在一起,组建黑客团体:CLAY。
CLAY在网络世界攻城略地。
CLAY虽然取得越来越大的成就,但黑客界神的存在MRX对CLAY的成就嗤之以鼻。
在记者询问MRX对CLAY的看法时,MRX反问:CLAY是谁?
天生骄傲的马克斯被彻底激怒,他决定带领CLAY完成一项举世瞩目的攻击:袭击德国情报局。
whoami找到德国情报局的漏洞,以@root敲击几行代码,窃取到服务器数据。
whoami把这段数据发给MRX(证明自己多厉害)。
MRX将数据出卖给俄国网络黑帮,俄国网络黑帮根据德国情报局的这份数据得知黑客Krypton原来是替政府卖命的。
俄国黑帮杀死了Krypton。
引上杀身之祸的CLAY如梦方醒,一个个大呼小叫怎么办?
只有找出MRX的真身,CLAY才能摆脱干系。
可是黑客大神MRX岂是那么容易上当的。
whoami决定放大招:攻击欧洲国际刑警组织,窃取数据,在数据中嵌入木马后转送给MRX。
CLAY再次攻破国际刑警组织数据库,成功窃取到数据。
在将数据交给MRX的那一刻,MRX识破CLAY的阴谋,当场破坏数据,发现隐藏其中的木马。
CLAY的这次网络攻击也让他们成为欧洲刑警组织的通缉犯。
女干警汉娜顺利抓获whoami。
whoami在审讯室复述CLAY犯罪整个过程,协助汉娜通过木马找到MRX——一个19岁的天才少年,并将之缉拿归案。
whoami的复述让S隐约感觉到whoami是个多重人格患者,CLAY团队其实只有他一个人,其他人都是出自whoami的想象!
通过调查汉娜更加确信自己的想法。
证人保护计划是无法保护到精神病患者的。
出于道义和极高的责任感,汉娜对whoami网开一面,授权他进入欧洲刑警证人保护数据库修改,列入证人保护名单。
这就是人的BUG。
社工学。
最后whoami和他CLAY的伙伴们又在一起愉快地玩耍。
电影在处理黑客之间的交流比较有意思。
比如戴面具的黑客,藏在木马中的木马和敲碎小黑屋的铁锤。
如果用逻辑严格点分析,就是多重人格。
不论男主怎么讲的,我们只看几个重要的细节:一、女调查官说了,警方调查过那个酒店房间,只有一个人。
我们扩展开来看,肯定外围调查了酒店相关资料(如视频)和人员,而最后男主的回忆又很明显有五人在那个房间的画面,这形成绝对的矛盾。
只有多重人格才能解释的通。
二、女调查官在问询男主所喜欢那女的时,那女的回答是后期从没见过男主。
我们可以很明显看到,此女的“前男友”(其实是现男友,送披萨时也在描述中)是出现在男主的介绍里,也就是,此男应该见过男主,一问询,双方一对口供就明白了。
警方调查时不会漏过这个明显环节。
而警方又没怀疑过此女的口供,那就说明在男主做骇客期间,的确没见男主。
三、所有视频记录到这个“组织”的画面中,都只有一个带笑面具的人出现。
包括在图书馆里,女调查官从头到尾也只看到一个面具人。
综上所述,我认为最后那个场景是人格分裂形成的。
PS:不要被男主的描述(前期整个黑客过程)所欺骗,在那里面没有任何可供追究的真相,毕竟从男主口里的讲述,本身就无法严格考证。
能考证的,只有警方调查的证据而得出的逻辑推论。
比如说为啥车坐满了还能坐3个女的之类,这些描述无法考证。
片中美中不足的是那个MRX,即没有反转,互动也少。
还有女警官,存在感也很差。
主要说是讲了一个反转反转再反转的事,结果还是精神分裂,算是致敬《致命ID》么?
=======================补一下以前在一个评论下的回答: 我们就当压根没发生过来分析。
男主的话,全都存疑。
但有几个地方,是存不了疑的。
一,入住的酒店,这个无法存疑,住的一个人还是几个人的痕迹无法消除的。
首先,不说如此重大的案件,就算最一般案件,程序上都必须起码两个以上警察(或类似部门)调查结论,一个人那是违反规定的。
女负责人随便走访一下就能结案那简直是天方夜谭。
你说没有精力去询问其他人,我看抓人(无论是男主和那个反派)时,在异地立马出动警力,这个花废的行政能量和精力海了去了。
绝不可能在询查上如此疏忽。
问问他们入住酒店的服务生,经理,前台,很难吗?
二、在图书馆时,女负责人可是与戴面具的男主打个照面。
男主自我描述了是4人一同脱逃,而实际根据逻辑推理,女负责人花力量调查的话,很容易查到当天是否有人和男主一起。
难道他们事先就算到女负责人来图书馆抓人只男主一人打个照面还一定能跑掉?
三、女主一天飞几个来回很方便,但消去痕迹不是非常方便。
你以为飞来飞去的很容易?
无论你的消费,还是航空公司,还是出入的时间,都会有记录。
这些一查证,女主还能跑掉?
你不要告诉你要把这也黑了。
能无声无息侵入银行,航空公司,那简直就是扯蛋了。
四、男主如果真有团伙,除非是这些人脑子坏掉了,才会在男主自首前相信,女负责人会放过男主,还要违反规定给他修改自我档案的机会。
那基本是极小概率的事件。
女负责人以违反规定的方式来放掉男主,这个完全是随机的小概率事件。
去赌这个?
我只能呵呵呵了 而你的坚持和我的不同坚持,才是人性的弱点,很难克服的弱点。
人性很难承认自己的判断是错误的,因为那意味着对自我的否定,正常情况下能克服这个的太少了。
如果是涉及利益,甚至还会自我催眠,把假的记忆当成真的记忆。
--------------- 最搞的是,男主那来的自信他一定会被女检察官放走?
而且还给他机会去修改电子档案放走。
女检察官这种2B大无畏舍己为人知法犯法不要前程的行为真是日了狗了。
赌这种机会真特么比在中国买彩票还不靠谱。
还警方没调查到种地步就结案。
也不看看他干了啥。
偷入德国安全局盗窃绝密资料并外泄给黑帮,甚至至使一名高级卧底死亡。
这种算是国家级别的重大安全事故能草草了案?
不查他个底朝天才出鬼了。
特么你知道有种东西叫满清十大酷刑么?
东西德合并,难道德国不会前苏那一套逼供的手段?
自己查一查当年KGB的刑罚,看一看你就吓尿了。
知道有种东西叫吐真剂么?
没受过专业训练叫你三岁看过隔壁太婆换内裤的事都会说出来。
我这才是正常逻辑推论出来的脑补。
最后,不是固有思维,而是逻辑思维。
你只是很难否定自己,我也一样。
只是我个人觉得我的逻辑性强那么一些,因为我的观察尽量只从影片本身给出的信息为要素,不像你们4人(5人?
)论那么多的脑补而已。
----------------- 1.如果真是工具,那至少在电影的画面上没有显现出来。
显现的是同一个酒店房间,但警察只查到一个人的痕迹。
2.是你们脑子太简单了吧,只是污点证人?
偷入国家情报安全局,盗窃国家绝密资料,并出卖给敌方情报机构致使一名绝密级特工死亡。
你告诉我只做污点证人就算完?
是你们不懂法律还是我不懂法律?
3.女检察官已经离职那她还能办案?
还能带队到图书馆抓主角?
最后还能审问主角,还能在安全局走来走去?
还能给主角机会自己去机房改数据?
别扯了行吗?
你们觉得这样的脑补靠谱吗?
是你们把女检察官当神了吧。
逻辑啊逻辑,你们也要有起码的逻辑吧。
最后,这种案子绝不可能草草结案。
主角这种祸首不可能不把他查个底朝天。
如果真是5人犯案。
就算不对主角进行非正常审问,5人办案的痕迹很容易查到。
我说过,在他们犯案几次被摄像头摄下犯案的记录中,始终只有一个人。
除非他们从一开始犯案之始就已经设计了这个局,要出卖国家情报资料并致情报人员丧命,要把事犯大到国家情报机构介入。
不然,基本不可能在犯案开始就超前到作这种准备的。
感觉有三重反转,像梦中梦。
电影后半段出现的主角喜欢的女孩也是主角幻化出来的又一重人格,现实中女孩并没有接触过主角,女探员找女孩问过话,女孩记不起主角应该是事实。
主角以为四个人是真实存在的,投案后,为保护自己和四个朋友,骗女探员相信自己是多重人格,被释放后,主角以为胜利了,既保护了4人黑客小分队,又和女孩关系进步了,实际上4人黑客和女孩就是主角一个人
3.5星吧。social engineering有点厉害。比《无双》更厉害的骗中骗。配乐很赞。就是前面剧情不够有劲。另外,在线看的时候千万不能开弹幕啊!
不是我喜欢的类型与题材。
好于90%惊悚片.........
小聪明电影太傻逼了,求你们好好讲故事,好好学编程。
黑客+具象化的暗网+techno+人格分裂+双重反转。整体一般般,汤姆希林尚可一看。
Fight Club挑战的是大而不倒的社会秩序,而这小群黑客别说挑战无政府状态的赛博空间,到最后也就是戏耍了一下条子。
这部德国电影拥有明快的剪辑节奏和叙事风格,高智商犯罪在它别出心裁的虚拟空间表现形式下,出现了耳目一新的畅快感,有着迷你的酷炫。当你觉得已经看明白的时候,电影会给你一记耳光,告诉你被骗了,所以这是一部非常好玩的电影,观众可以感受上下翻飞的情绪。
长的像爱德华诺顿的男主,配一个像巴里摩尔的女主,然后向大卫芬奇致敬?山寨最致命的问题就是没气质。
最后柱子后面的身影着实有点困扰了我。
虽然最后两次反转,但终究还是个无聊的精分题材,因为评分比较高来看的,大失所望。
爱玩电脑的宅男哥眼里的自己be like:整部电影还是挺粗糙的,分虚高得厉害,结尾停在警察从口袋摸出四块糖就足够了,把疑点完整还原的悬疑和解释笑话有什么本质区别…
还不错。就是剧情反转的惊喜被过去的观影经验给消解没了。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一名黑客怎么可以讲这么多话~
反转的很过瘾
单一角色讲述式兼回忆录叙事,从这一点看,就大概能猜出来是个什么套路了。并且节奏也没有把控好,磨磨唧唧铺垫了一大堆(有用与无用的信息一锅炖),却憋在最后十来分钟不断地反转再反转,太生硬膈应,酝酿太久再突然爆发,这样的效果也不会太好,没有玩出什么新意,沦为平庸,因此,从这个角度看,完全可以选择更优秀的同类型作品。
最后开始各种反转就有点假了。。。
好浮夸的剧本,好硬的反转,剧本充满了对黑客不切实际的幻想,黑客极力掩盖身份,男主巴不得所有人知道,2.8还差不多
对网络世界的视觉化很厉害
你愿意相信多少自己看到的事实?★★★☆
甲之蜜糖乙之砒霜。我觉得还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