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真实人物尹东柱作为原型改编而成的作品,讲述日本统治时期两个表兄弟的人生故事。
许多观众被影片所感动,认为其就像把人拉到了过去,从一个爱国者的角度看当时无力却依然与努力抗争的人民群众,也让更多观众加深了对这位英年早逝爱国诗人的认识。
回顾李浚益导演的作品,虽然题材各有不同,但都一样能够吸引观众。
不过该片更像他执导的电影《素媛》,虽然让人看得咬牙切齿,出来的评价也很高,但却始终摆脱不了“小众”的标签
请问尹东柱囚服上面“四七五”是当时的他的真实号码吗?
求大神解答请问有人知道四七五号这个的来源吗?
请问尹东柱囚服上面“四七五”是当时的他的真实号码吗?
求大神解答请问有人知道四七五号这个的来源吗?
请问尹东柱囚服上面“四七五”是当时的他的真实号码吗?
求大神解答请问有人知道四七五号这个的来源吗?
什么叫绝望,绝望就是无论你怎么努力,你怎么逃避,你怎么反抗,你依然难逃一死,依然看不到希望。
在只有黑白两个色调的电影里,两位男主人公一步步走向绝望,走向失败和死亡。
青春的艳丽从来不曾真正的进入这两个男孩的内心,他们或者抗争或者逃避,或者埋头写诗或者醉心运动,但是在时代的巨大阴影下,任何个人的力量都是渺小的,他们无法解救自己——而事实上直到接近死亡时,他们才明白他们真的无法亲自解救自己这个悲惨的事实。
在这个世界里,生命是脆弱的、无效的;死亡是冷酷的、肮脏的。
烈士的死亡并没有唤醒民众,活着的村民依然唯唯诺诺。
青春的力量被暴徒狠狠的砍成两截,一截被随意的抛进烂泥,一截还在努力向天空摸去,只可惜还是跌落深渊。
在这个世界里,努力是可笑的,才华是无用的。
你每往上爬一步不是对敌人的削弱,是目睹到更强大的敌人,上天对你每一次努力没有赐予救赎而是赐予折磨——通过一次次目睹敌我差距巨大的事实来折磨你。
这是一个不同于教科书的世界,世界是阴暗的,青春是短暂的,绝望才是永恒的。
天空、风、星星还有诗,是如此的美好,如此的干净和自由。
但是在那个时空里,它们都是稀缺的,稀缺到一个人都无法拥有。
影片的最后一分钟里,终于出现了彩色的片段,在这个片段里东柱和梦奎还过着无忧无虑的青少年生活,在村子里他们欢笑,他们打闹,他们还不知道未来是什么样。
可以说最后的色彩是对整部影片的点睛之笔,也是对主题的一次升华——对于主人公及那个时代的人来说,美丽是短暂的,黑暗是永恒的。
这就是那个时代的朝鲜,其实也是那个时代的中国。
只不过我们国人从来耻于言及那种绝望,那种挫败,因此我们总是选择性的忽视了这种绝望,在我们的影片里青年都是热血的,都是阳光的,都是积极的,即使不幸死在日本帝国主义的铡刀下,他们也用鲜血唤起了民众的觉醒,他们的死是有价值的,而不像东柱和梦奎——死得无声无息,死得毫无价值。
事实上,少有人死得重于泰山,恰是很多人死得轻于鸿毛——无论他是凡夫俗子还是才华横溢,都死在了污秽的烂泥里,不见光明。
作为片名的引导性总偏见的渴望在描绘东柱这个人物身上多花点功夫一直被认为做宋梦奎的影子的东柱偏移却又努力朝着宋的方向靠拢以至于最后悲惨害至死 而对于历史知识的缺失关于政治在历史上的转变有些难以疏通 但在人物塑造上面双主人公个性分明 哪怕此前的东柱一直为了远离宋而压抑自己的想法可面对死亡却是他最勇敢的一面
生活在特别时代的文人墨客被后人镶裱进历史的边框 成为某一类人 随着时间的流逝他们失去了作为一个平凡人的标签而成为一种符号的存在 这是传记类电影处理人物必经的升华途径也是很难突破的一个瓶颈 看完东柱的传记电影 没有让我感觉到他是主角 平凡卑微到成为故事里历史中的一粒沙 而相较之下他的诗却成为照亮后人们光亮的星 一颗饱经折磨的心化成启迪人心的文字 何其悲壮何其哀婉
今年六月,有“韩国金球奖”指称的百想艺术大赏将2016年度的大奖颁给了导演李濬益,以表彰他在此前拍摄的两部影片,《思悼》和《东柱》。
值得注意的是,《思悼》在去年代表韩国参加了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评选,而以艺术水准而言,《东柱》也无疑将在韩国今年的另外两个电影奖项,即青龙奖和大钟奖评选中有所斩获。
事实上,《东柱》讲了一个不折不扣的主旋律故事:诗人尹东柱和他的堂兄宋梦奎由故乡前往延世大学求学,随后创氏改名(日治时期朝鲜姓名被迫日本化)前往日本继续学习。
宋梦奎在这一过程之中逐渐开始计划反日革命,尹东柱则一直与他保持着若即若离的关系,对他的计划并不上心。
直到在课堂上受到日本军方侮辱后,尹东柱最终下定决心与宋梦奎共同发起革命,然而却又被日本当局逮捕,最终受尽折磨、死于狱中,成为活体实验的牺牲品。
“一颗星是回忆/一颗星是爱恋/一颗星是孤寂/一颗星是憧憬/一颗星是妈妈,妈妈”尹东柱在他的诗歌《数星星的夜》里这样写到,这首诗也刚好概括了《东柱》这部电影的内容和尹东柱本人短暂的一生。
影片用两次背井离乡(从满洲到汉城,从汉城到日本)、两段求学经历和两段未能等到结果的感情构筑了尹东柱的生活,审讯段落穿插其间,其结构与《末代皇帝》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暗示了尹东柱一生走向和必然结局。
从2014年的《素媛》,到2015年的《思悼》再到今年的《东柱》,李濬益不仅用短短三年的时间把韩国数百年的历史拍了个遍,而且还都保持了相当高的水准,一时间也足以挤入韩国一线导演的阵营。
这次《东柱》的成本虽然只有区区三百万人民币,但却用极少的布景和看似极简的黑白摄影很好地传达了晦暗的历史感,这点让人想起同时抗日题材却在表现形式上完全相反的中国电影《红高粱》——前者描述的是诗人平淡憋屈的一生,后者极高调地展现了西北大汉的壮烈牺牲。
前者色彩缺失,全靠光影来表现人物压抑的情感和历史的黯淡无光,后者则是色彩暴力,用大量的色块宣泄荷尔蒙并构建人物情感。
总之,黑白色调来展现诗人的生活,既考验技术,同时也很讨喜,既显得厚重,又文艺范儿十足。
从内容上看,导演对尹东柱这一历史人物的表现无疑是敏锐而大胆的。
尹东柱是著名朝鲜语诗人,在朝鲜族人群里,凡是有点文学常识的无不知晓尹东柱;对于诗人作家来说,他更是被推崇的偶像。
然而在电影中,导演和编剧刻意撕下了“爱国诗人”的标签,对人物进行了创造性的解读和重塑:相比他那喜欢振臂一呼的革命家堂兄,尹东柱好像从来都太不起眼,以至宋梦奎走到哪儿他便跟到哪儿,成为了宋梦奎的“影子”;他的诗歌也并不被时人重视,堂兄的散文大作却罕见登上报纸,让尹东柱的父亲羡慕不已。
甚至,就算拿同时代的中国诗人作比较,也会觉得他既没有堪比鲁迅的沉郁,也没有类似闻一多的豪放,更不像徐志摩那样甜腻。
但可以说,恰恰是这种诗歌风格的非典型性和性格的边缘性构成了“尹东柱式”的悲剧:在导演李濬益和编剧申渊植看来,正是混乱的时局葬送了他的才华,颠沛流离的生活消磨了他的意志,正是日本军国主义将这样一个与战争和“干大事”根本无缘的敏感纤细的诗人推向了历史的深渊,逼着他走上了革命这条不得已而为之的“绝路”。
从这个角度来看,《东柱》固然是一部具有明显价值取向的反日电影,但它却是扎根于个人的。
就像影片寓意深长的结尾所讲述的那样——尹东柱正在用韩语说出他诗集的名字“天空、风、星辰”,此时日本特务破门而入,他也平静地吐出了最后一个字“和诗”——全片就此定格。
没有一句激动人心的口号,没有一个烈火中永生的眼神,不必强调冗长的审讯,也不必展现死亡的壮烈,因为“诗”才是他的起点和归宿。
文字狱么,不过这是在抗日期间,被镇压!
说实话,就是被倭寇镇压了,杀害了。
在韩国的政治生活中,爱国主义始终是与反日联系在一起的。
为不忘“亡国”之耻,激发国民的爱国精神,韩国始终抓住两条线不放:一是清算历史,铲除“亲日派”,为抗日功臣正名。
在韩国,凡是“亲日”派人物,一律不许进入政界。
在国家机构中,政府专门设有一个特殊的部级机构“国家报勋处”。
其职责是表彰在抗日独立运动中涌现出来的抗日英雄和为国家作出巨大贡献的人。
这些人在乘坐飞机时可拿经济舱的票坐头等舱,还可以免交高速公路费和停车费等。
剧情简介在日军统治时期的朝鲜,所有民众连名字、语言、梦想都被加于规条,完全失去人生自由,在这种环境下在一起出生和长大的同岁表兄弟尹东柱(姜河那饰)和宋梦奎(朴正民饰),东柱一心梦想着成为诗人,用笔的力量为国家尽力,而总是行动派不顾一切的梦奎虽然一直在身边却是像一个最高障碍物。
在“创氏改名”(强行要求韩国人更名为日文名)的国家受难日子里,东柱和梦奎也不得不到日本留学,到了日本后梦奎更是一心投入独立 运动中,和就算陷入绝望都坚持要写诗,把这个时代悲剧纪录下来的东柱矛盾日渐增多,在那个暗黑被统治的时代,各自坚持己见的两表兄弟最终走上了不同道路并成为了对手,但最终二人却同样在日本监狱中死去
"天空、星辰和诗"1.诗歌无罪:就像前两天"书无罪"那条新闻一样2.文人的坚守:肖斯塔科维奇的第七协奏曲最开始是特地写出来用作鼓舞背水一战的前苏联战士的,当然前苏联的艺术家们被枪逼着干了很多互撕的事……好像天朝的郭沫若也在文革时期歌颂过四人帮……3.咳……也可能是间谍、双面间谍吧……
从打破票房记录的热门影片《王的男人》(2005年)到近期新作《思悼》(2015年),李俊益导演无疑沉浸在票 房热卖的成功喜悦之中。
但显而易见,他对电影的热情要远远超出其对商业利益的追求。
从他此前活动中可 在看出,他会长时间思考自己想要讲述的故事,这为韩国社会文化评论做出了一定贡献。
李俊益导演的低成本独立电影新作《东柱》的观影人数突破 110万人,在他的履历上添加上了与众不同的新记录。
自1993 年推出首部作品到《东柱》,他已经执导11部电影。
在他的位 于忠武路的办公室,办公桌背景墙上的电影海报展现了一部 分他的电影作品。
从左侧开始依次为《思悼(2015)》、《东柱 (2016)》、《王的男人(2005)》、《广播明星(2006)》、《愿望(2013)》2016 年初,李俊益导演执导的影片《东柱》取得了非同凡响的成功。
这是一部只有5 亿韩元投资的独立电影,讲述了尹东柱(1917-1945)的故事。
尹东柱是韩国人非常 喜爱的诗人之一。
影片获得了电影评论家和普通观众的一致高度赞誉。
这是一部黑白 影片,描绘了韩国历史上最为黑暗的一段时期,刻画了刚成年时期的尹东柱的形象。
在日本 对朝鲜进行殖民统治的末期,尹东柱在日本以政治犯的罪名被捕。
影片以一种冷静的视角直 面他的悲惨命运。
他留下的那些悲伤而优美的诗句散见于全片,纪念之意不言而喻。
《东柱》是一部低成本独立电影,因为口碑极佳,所以破例在院线放映了很长时间,吸 引了超过110 万人次前来观影。
该片针对的是一些特定的观众群。
今年春天在美国上映,参 加了纽约亚洲电影节,由此被推向国际。
具有戏剧性的是,诗人在日本拥有很多粉丝,该片 也将于今年秋天在日本上映。
很久以来,忠武路一直是韩国电业产业的核心地带。
我在李导演于忠武路的办公室见到 了他。
电影《东柱》的一个场面。
李俊益导演说:“选择黑白 画面是为了把一直以黑白 照片示人的尹东柱诗人的 形象清淡、郑重地表现出 来”。
历史的虚构和好莱坞的技术达西· 帕凯 看您的电影作品年表,您好象对历史情有独钟。
您在拍摄电影时,为什么 特别喜欢以过去的历史作为背景?李俊益 我是看好莱坞电影和日本古典剧长大的。
人们通过看欧洲电影或者好莱坞电影 来了解欧洲的历史。
当我做电影进口相关工作的时候,发现外国人对韩国几乎一无所知,虽 然有一些人知道日本或中国以及一些两国之间特定的历史事件。
我想,这是因为他们没能看 到足以引发他们对韩国兴趣的文化产品。
我拍电影的一个原因就是想填补这个空白,同时也 想去探究韩国和中国以及和日本到底有什么不同。
所以,我2003 年拍了《黄山伐》一片。
大家对欧洲十字军东征这段历史耳熟能详。
其实, 早在7 世纪,新罗、百济、高句丽三国间也发生了类似规模的战争。
在长达30 年的战争期间, 约有13 万大军从中国乘船远渡而来参战。
如果现在重拍这部电影,可能手法上会更宏大一些。
不过,当时我把目标定为让观众轻松愉快,加进了一些搞笑成分,倒是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即便如此,电影的幽默也好,内容也好,都是带有地域性的,比如说方言以及其他方面。
于是,我就开始寻找那些更具有普遍意义的东西,落脚点就是《王的男人》。
当时,虽然有 可以提供基本背景的剧本,但我还是花费了大量时间对小丑这一概念进行研究。
意大利传统 喜剧中有小丑一角,莎士比亚的作品以及安德烈·塔科夫斯基的电影作品《安德烈·鲁勃廖夫》 中都有小丑出现。
我费了很长时间思考欧洲的小丑和朝鲜王朝时代的小丑有何不同,最终我 想到了,朝鲜王朝时代的小丑已经超出了作为表现剧作家思想的手段或工具的这一单纯功能, 而是具备了表现普通大众的方式。
既强烈地主张自己的观点,又与国王这类统治者保持了更 为紧张的关系。
带着这种概念性的理解拍出来的电影不仅在韩国大获成功,也获得了海外观 众的青睐。
达西· 帕凯 我同意您的观点,韩国文化和日本、中国文化的确有着明显不同的特征。
那么您认为,这种固有特点来自何处?李俊益 历史上来看,韩国一直受到来自邻国的多种影响。
直到19 世纪初期,中国一直 对韩国产生着巨大影响。
到了1900 年左右,日本的影响逐渐增大。
此后,在韩国从日本殖 民地统治下解放出来、经历了朝鲜战争之后,美国起到了决定性影响。
所以你能发现,这三 个大国的文化影响在相互交织。
此外,艺术家们 都带有一种倾向,喜欢从强烈情感中宣泄出极大 的能量。
由于历史的原因,韩国人把苦难和痛楚、 怒火都像泉水一样深深埋藏在心里。
在电影制作层面,美国和日本以及中国常常 从文学和小说中汲取素材,但是韩国文化可以借 用的历史小说并不多。
因此,韩国的导演不得不 进行故事原创。
我们将那些艰苦岁月里积淀下来 的感情与好莱坞的电影制作技术相结合,新的东 西就这样创造出来。
低成本黑白电影达西· 帕凯 拍摄《东柱》的契机是什么?李俊益 实际上,早在上世纪90 年代末,我 制作过一部电影叫做《无政府主义者》。
背景是日本殖民地时期的上海,朴赞郁导演写的剧本。
我和 他一起一边进行调查,一边准备电影拍摄。
这期间,我一直苦苦思索如何在大屏幕上重现当时的时代。
结果是,电影没有成功,我也转到了其他项目上。
2011 年,我接到了日本京都历史剧电影节的邀请,送去了《平壤城》和《出云之月》两部作品。
在当地逗留时,我曾计划参观尹东柱最后求学的同志社大学。
我去看过特别为他设立的诗碑,也去 走过郑芝溶在诗作《鸭川》中描写的那座桥。
两年后,我到堤川参加导演工会举办的培训班,回家的火车上正好碰上了坐在邻座的申渊植导 演。
他是低成本独立电影的专家,而我一直拍商业片。
我对他说,想拍一部关于尹东柱的电影,但 是不能拍成商业片。
因为这部片子受到时代背景的限制,需要很多钱但又不能给投资者带来收益, 所以没有办法获得资金支持。
我问他能不能写一个低成本电影剧本。
他对我的想法充满了热情,我 请他把预算控制在约2.5 亿韩元之内,并建议以尹东柱和他的表兄弟宋梦奎为中心展开故事情节。
就是这样开始的。
达西· 帕凯 外国人对尹东柱一无所知,您准备怎样介绍他?李俊益 事实上他的作品已经被翻译成了好几种语言并出版,但在国外并没有什么名气,大概没 有太多人接触过他的作品。
一般来说,除了高银,并没有什么享誉海外的韩国诗人。
尹东柱的诗本 身很重要,但是他的生与死同样重要,值得纪念。
韩国沦为日本殖民地的这段史实,亚洲以外的国 家并不太了解。
尹东柱在日本福冈监狱成为人体试验对象,最终惨死。
我认为,他的死不光是韩国 史的一部分,也应看做世界史的一部分。
主管人体试验的是日本军医石井四郎中将,他创立了关东 军731 部队,在中国东北地区对20 多万人进行了人体试验。
在福冈监狱对尹东柱和宋梦奎等1800 名在押犯人实施人体试验,也是由石井负责的。
石井四郎本应像纳粹人体试验罪魁祸首那样作为战 犯接受审判,这是再明白不过的事情了。
但是,他却安度晚年,享年90 岁。
这部影片不是单纯讲述 一位诗人,而是关乎一段特殊时期的人类良知。
达西· 帕凯 电影中的两个真实人物,尹东柱和宋梦奎,他们有什么样的共同特点,又有什么不同?李俊益 两个人在同一个地方出生,又在同一地方死去。
两个人是表兄弟,彼此既是亲密的朋友, 又是竞争者。
尹东柱的诗不是闭门造车之作。
通过他的词句可以看出有人对他的心理和感情起着决 定性影响。
最重要的是,他生前所处的历史时期对他产生了最重要的影响。
但是,在他离开故乡后 的生活里,对他作品影响最大的是他的挚友宋梦奎。
诗人表现着特定时代的痛苦。
这一痛苦也反映在他们的友情里。
劣等感、对立的情感,在彼此 之间互为镜鉴的映照中,莫不如此。
“ 韩国沦为日本殖民地的这段史实,亚洲以外的国家并不太了解。
尹东柱在日本福冈监狱成为人体试 验对象,最终惨死。
我认为,他的死不光是韩国史的一部分,也应看做世界史的一部分。
”回眸近代达西· 帕凯 最近推出了不少以日本殖民地占领时期为背景的电影。
但在过去,很多导演有意识 地回避这一时期,这类电影很少能取得商业性成功。
您认为是什么发生了改变?李俊益 是的,过去很多导演都不愿拍日本占领时期的相关电影。
因为那是一个绝望的时代。
观 众掏钱来剧场,希望寻找一种胜利感。
但是以那个时代为背景的电影很难满足观众的需求。
韩国经历了困苦的时期,人们的生活颇为艰辛。
在这样的时期,有关破灭的故事是不受欢迎的。
好在韩国经济后来取得了高速增长,人们在讲述过去那段不堪的历史时,似乎有了点自信。
有个好 的例子,就是崔东勋导演的作品《暗杀》。
这部电影以韩国历史中那段黑暗时期为背景,全智贤在 电影中扮演的角色出色完成了自己的任务。
正如影片中所表现出来的那样,这里强调了个人的胜利。
这一点使电影获得成功。
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为韩国电影制作人拍摄日本占领时期题材开辟了一条 新路。
达西· 帕凯 现在在创作什么? 有没有开拍新的电影?李俊益 现在有两三个剧本正在进行中,因为选择的题材比较难,所以工作量也是相当惊人。
我 最想拍的就是那种以韩国近代为题材的探索类电影。
美国、日本人的近代史起源很简单,但是韩国 的就相当复杂。
从世界史的观点来看,一般认为日本对韩国进行殖民统治,把韩国带入了近代。
而 我认为这种观点有问题。
我个人认为,韩国近代的发端应该是朝鲜王朝末期与天主教的相遇。
这件事触发了西学运动, 开始向韩国社会介绍西方的思想和科学。
最终,与此相对立的东学与西学之间形成了某种均衡。
从 很多方面来看,可以说是两场运动之间的冲突最终招致了日本的殖民统治。
我想,通过探寻最终导致韩国丧失自主权的东、西学之争,可以为寻找韩国近代化本质提供一 个饶有兴趣的视角。
不过,要把所有的元素都放到一部影片中讲述,实在是一项超级工程。
我觉得 自己是不是太贪心了。
(白洁译)
李俊益导演(左三)执导 《东柱》时与演员们谈笑。
原文地址:https://koreana.or.kr/user/0002/nd30028.do?View&boardNo=00000284&zineInfoNo=0002&pubYear=2016&pubMonth=SUMMER&pubLang=Chinese
就像梵高一样,只是东柱的时代啊。。。
艰难看完,不喜欢
实在是沉闷到看不动(前前后后分了四五次)。朴正民可比姜河那会演太多了。
intention100分 音乐有点过 结尾不该煽 以及感觉在纽约就没看过画质这么差的DCP……
白开水一样的电影,看的人睡着了,我无法共情一个在民族危难之际只埋头追逐文学追求的诗人,换作中国也一样,他可能有所成就,但他不值得被书写
技术上,摄影是最弱的,全片的黑白画面似乎只经过了个去色处理,草率的可以。寡淡的吉他配乐也算合适。故事从头到尾都是散淡的,李濬益跟李沧东他们差的就是内在的强劲道。这个题材本身意思不大,不就是个秀才造反十年不成么,一个在日本搞串联造反,一个只想安全的写写诗,结果全哭哭啼啼的挂了
战争里,什么都是错的,更别说文学了
朝鮮角度的二戰,很新鮮。看不同國家的歷史,能感悟到人都是一樣的,熱血是同樣的熱血,無奈是同樣的無奈。「這裡有什麼人是經過國際法的審判被關進來的?你們學西方的制度是因爲自卑。」「我為我在這時代卻想當一個詩人而慚愧。」
这部片子的观影人数果然低的够可以。看了很让人心痛的一部片子。几乎没有背景音乐,单纯靠着人物,画面和台词在支撑着全片的感情流向。但是不得不说,的确很有力。黑白画面的表现手法也是独出一致。姜河那也好还是朴正民也好,演技也都是可圈可点。李导演的这部作品还是很优秀的。
很特别 嗯 怎么说 就是很特别
还行
內斂、雨、詩,不太像韓國電影的激昂,2016.12.05
不错
寡言拙口,或耻辱或羞涩尽藏在心底与诗行,被否定的自己,无作为的青春,无罪之罪,困顿地做别无选择的选择,唯有去爱不假疑惑。<—对这位尹诗人的作品大多无感,电影人设还蛮可爱,安安静静,最后咳血死了。
黑白的色调,很喜欢结尾呢
完全沒有想到是如此內斂的作品 畢竟前作到最後都帶有“放”的痕跡 東柱實在難得 細膩的感情傳遞也依然存在 對於這部作品 黑白真的是最好的呈現方式 實在很喜歡申淵植的劇本 尹東柱和宋夢奎兩人的對比 一個隱忍一個熱血 思想的對峙 卻是一樣的結局 하늘과 바람과 별과 시 用母語讀出
其实是有些失望的。可能无波无澜就是导演想要呈献的电影状态。大时代下的个人命运抗争,终究敌不过强大的恶势力。
在商业大潮席卷下的韩国影坛能有这样一部黑白文艺人物传记电影,虽然观感欠缺但还是为主创人员的诚意所打动
没看懂。诗人尹东柱的短暂一生。战争对人类的美好的摧残。日本的无耻。大概是这个?
任性的全部用黑白画面呈现,却意外收获了电影的沉重感和剧情的厚重感,不得不说这个导演的功力势如破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