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类似少年Pi的影片,通片只有罗伯特·雷德福老爷子一位主演没有奇幻,只有真实虽然没有最终获奖,但它在奥斯卡与金球奖都获得了提名一切尽失丨All Is Lost影片始于平静的海面。
距离苏门答腊1700海里。
“7月13日,下午4点50,对不起,我知道此时此刻说什么都没有意义。
但是对不起,我尽力了,我想你们也会认同这一点。
我曾想尽力做真实的自己,坚强,善待亲人,有爱,坚持真理。
但我没做到。
我知道你们知道这些,对不起。
所有都失去了,只剩下灵魂和躯体,还有半天的口粮。
我知道我不可原谅,我也不知道为什么过了这么久我才肯承认,但事实就是这样了。
我战斗到了最后,我不确定是否值得,但我尽力了,我一直心存希望。
我会想念你们,对不起。
”这是通片仅有的独白,话中有话。
雷德福老爷子饰演的应该是个独身老人,可能和妻子离异或者妻子已经去世;可能是个老花花公子,厌倦了烟火;可能生意场上不尽如人意,也可能是个让人厌烦的孤僻老板;可能和儿女们关系疏远,很早就逼迫他们独立生活;可能享受孤独,逃避现实。
一个人飘在海上,距离苏门答腊1700海里。
事实上这段独白更像是遗言,因为“我尽了全力”,但“失去了所有”,画面即回到8天前。
船舱里哗哗的水声吵醒了老爷子。
是一节海运集装箱遗落在了海里,撞上了老爷子的游艇。
里面全是童鞋,made in China。
箱子上有中文,还有HO WON的标志,好运。
可是老爷子没那么好运。
一场漂流随即开始。
老爷子调整风帆,让船身破损的一侧倾斜向上,补了船洞,想法儿排了水。
可是电路全坏了,应急箱里的通讯设备也全被盐水泡了。
一番努力,只得飘荡在海上,无法联系到任何人。
失去了联络。
风浪到来,大雨倾盆,船翻了好几个个儿,老爷子两次掉入水中。
情急之下,老爷子把救生气阀打开,拴在船尾进去避难。
大船敌不过风浪,封闭的气筏子反而稳定些。
大船经过几番挣扎,已然千疮百孔了。
风平浪静后,老爷子回到浸满水的舱里取了些救生用品和食粮,还有一个光学定位仪。
不舍的解开了绳索。
失去了船。
风浪又来。
筏子在渗水。
老爷子想法给自己确定了方位,一路向北漂着。
水桶漏了,没有了淡水。
做了一个简易的装置,靠阳光蒸发海水。
食物越来越少,耐心在流逝。
途中有两艘大船经过,老爷子发射信号,大声呼喊。
却擦肩而过。
失去了信心。
依然无尽的漂流,连钓起的一条鱼都被鲨鱼抢了去。
老爷子拿起笔,写下一些话,放在瓶子里。
犹豫中,还是丢进了海里。
这段话应该就是开篇的独白。
老爷子充满悔恨,一直在说对不起。
这是遗言。
失去了生的希望。
夜晚,一个光亮出现。
老爷子点燃了所有东西,希望能吸引到那个光亮,最后整个筏子都着了起来。
老爷子跳入水里,看着烧起的筏子,最终还是闭上眼,任由自己下落。
那筏子像园形的火圈,在海上烧着,明亮,悲伤。
一切尽失。
越来越深,老爷子就快沉入漆黑的深海。
光亮接近了,竟是一艘船!
打着照明在搜救。
这一刻我在荧幕前挥动双臂说你睁开眼,快睁开眼!
老爷子最后一刻几乎连自己都要失去。
但还是嗅到了生的光芒。
老爷子奋力游向水面,抓住一条有力的手臂。
有趣的一个地方,最后出水的一瞬间,画面全白,像是光明。
接着黑幕,全片结束。
一切尽失,在抗争到最后,努力过所有,坚持到极限,只有在一切都失去时,上帝又把希望,还给了你。
一切尽失丨那片传奇的海整部电影中,最多的展示就是大海,所以本期电影“好物”推荐:传奇的海域:墨西哥的罗萨里托巴哈影棚丨这里诞生了伟大的泰坦尼克号墨西哥罗萨里托西临太平洋, 以65公里连绵一流的沙滩闻名. 沿着海岸线还有无数的怪石突起, 让人叹绝. 这里风景如画, 气候温暖。
但他的传奇之处是在于,詹姆斯卡梅隆当年特地在罗萨里托的海滩上建了占地40英亩的摄制场,巴哈影棚, 并造了一艘与“铁塔尼克”原船大小的布景船,这才有了伟大的爱情史诗:《泰坦尼克号》罗萨里托位于墨西哥下加利福尼亚,与美国加州接壤,紧邻美国圣地亚哥。
泰坦尼克号剧组当年在这里的海岸上建造了一个人工湖,总面积8.5英亩,面朝着大海。
等比的船模装载在湖中,大部分水上画面就在这里拍摄。
《一切尽失》同样选择了这个水上拍摄环境极佳的摄影棚,最终呈现了一部有关生命哲学的佳作。
还有一些我们熟知的影片也在此取景,比如约翰尼德普的《加勒比海盗》海洋没有恒定的形态,世界上每一处海域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通过电影,我们了解到了罗萨里托,罗萨里托不是中国游客趋之若鹜的观光景点,那里没有处处被华人占领,那里有陌生的文化,美丽的海滩,奇怪的食物,漂亮的姑娘,还有许许多多电影的刻印,在这个世界那么大,都想去看看的浮华时代,或许它会成为你的新目的地。
回归初衷,借着电影,我希望挖掘更多的事物,丰富我们贫瘠的精神世界。
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tappidea_tappmovie
说实话,电影没看完,写这些纯粹是因为很多人问了很多不解的问题。
感觉船长在碰到所有问题的处理措施非常的好,船长遇事非常的冷静、泰然自若,甚至很聪明。
他比一般人更能够承受孤独。
他的出航是经过精心准备的,他经过很好的训练,尤其是那些遇险处理方面的训练。
只是他太倒霉了而已。
1、能撞到集装箱的概率非常之低,当然他的雷达大概也搜索不到海面的金属物体。
2、洞补不上(水线下,太大的洞);3、遇见看不到自己的船(十几海里以外,海面上的一个点,不是谁都能看到的),不要说游过去,大船的速度其实20多节,游过去船也早不见了。
能看到的只是他的理智、冷静和坚韧,人的意志没有被绝望吓到,即使是绝望中,也在寻找的希望。
距苏门答腊海峡1700海里,一名远赴印度洋独自航行的男子绝望地喃喃自语,在这里,似乎一切尽失。
8天前。
仍在睡梦中的他遭逢连番劫难,先是驾驶的帆船与一个掉入海里的集装箱相撞,再是船舱无法遏止地进水,无以修复。
随之而来的厄运,如海上的暴风雨般席卷了他的一切生机。
导航和无线电报废,失去所有对外联络的装备;暴雨倾盆,惊涛骇浪肆无忌惮的侵袭着他赖以生存的轮船。
这位原本足智多谋的老水手只得弃船求生,而皮筏周围紧紧围困着他的鲨鱼们,更虎视眈眈地伺机觅食。
不仅如此,极度的饥饿感正时刻折磨着他的肠胃,消磨着他的意志。
死亡的脚步一步步的向他逼近,直到结束。
为什么这么多人说编剧有问题,其实我觉得只是剧情开头少了一段: 老头刚买了个帆船,准备出海,航海基础知识还没来得急学,设备也没来得急配备全,就和老伴吵架了,老头心烦,喝了酒,头昏昏沉沉的就上了船,迷迷糊糊就出海了,等到醒来就出现影片第一幕,撞破了洞。。。。
然后后面的就都可以解释了。
如果影片开头没有这样一段,后面的很多举动确实非常不合理,无法解释一个什么都不懂的老头为什么要出海送死?
个人观影随笔,非正经影评本来以为7.7分会是一部难能可贵的佳作,豆瓣关于灾难,关于希望的电影一般评分相对较高。
可是看到电影最后那伸出的援手时,我满脸问号,然后就结束了,当然,不是说老人沉入海底才叫做好的结局,只是整部电影的起承转合,实在是让人困惑!
首先我还是声明,这只是个人感受,求同存异,不要杠,你当然可以喜欢这部电影,没问题,我完全理解。
我只说我的真实感受。
首先,刚开始没多久,一位看起来经验丰富的老水手在一艘帆船上苏醒,接着一系列非常娴熟的操作给还在担心的我吃下了定心丸,虽然各种困难,老人都是沉着冷静的处理,我心想,这是棋逢对手,跟大自然较上劲儿了啊,而越往后面看,我越发觉得后劲儿不足,甚至觉得导演在故作深沉,如果只是体现绝望,体现人在自然面前的无力,那最后的伸手,我又被彻底拉回到了世俗,还有人说这是现代版的《老人与海》,在我看过为数不多的书单中,不巧正好有这一本,以我的浅薄的感受,这部电影连提鞋的资格都没有,老人与海中的故事,与鱼与海与己与天与意志斗,虽一无所获,但看完仍然意犹未尽,感慨万千,这部电影中的老人,看到船连喊都懒得喊,你看到我最好,看不到别怪我没给你们机会救我,到后面的骚操作,完全是导演为了影片的风格,硬生生的把沉默贯彻到底,我心中只有两个字,刻意!
我知道可能有人会说,船来了,嗓子哑了,喊不动了,放火烧船是希望破灭了,那我想问导演是想表达什么呢?
老人相对年轻人本来就弱,更容易放弃?
拼成这样已经不容易了,理解万岁吗?
抑或是还原真实?
老天爷就是这么不开眼盯着一老人狂风暴雨,几艘大船路过,信号弹就是看不见,连钓的鱼被鲨鱼吃了?
这叫真实?
如果这是真实,那最后伸手又是什么用意?
我觉得老人不喊(哪怕是一点希望),导演从头到尾给老人的台词就没有几句,就是给他这种设定,让影片看起来更有代入感,更加沉浸,自认为更加真实,但这种设定在我看来就是为了设定而设定,违反常识,太阳暴晒的时候,草帽也不带,操作非常随意,如果这一切只因我是一个键盘侠,不能理解当事人的绝望,那放火烧船那一段,一整本书扔进火里的时候,我懵了,这是干啥啊?
破釜沉舟啊?
我说有没有一种可能,那会风浪也不大,对方的船那么近,您就开开金口,边烧边喊,就算老天爷安排的对方是个瞎子,兴许不是聋子呢?
就算喊不出来,您张张嘴试试,这么多观众看着呢!
唉,说这么多不好的,其实我内心知道自己是片面的,电影肯定有他的价值,只是我的观感,已经被故事的各种设定带出戏了,没有代入感,也无法感同身受,或许再过几十年,等到我老了,我连给故事中的老人提鞋的资格都不够。
电影永远是电影,它构建了一个世界,人们在里面生活,也在表演,银幕前的我们,看着人们的表演,也是一种生活!
我很抱歉,也许现在道歉已经无济于事了,但我还是要道歉,我努力过,大家都应该知道我努力过,努力变得真诚,变得强大,变得善良,学会爱,做对的事情。
但我没有成功,我知道这种事大家都有独到的体会,我真的很抱歉,这里一切尽失,只剩饱经摧残的躯壳和灵魂,还有半天的理智。
我现在知道没有推脱的借口,虽然不知道为什么现在才承认,但我终归还是承认了,我一直奋斗到底,虽然不知道有什么价值,但至少问心无愧,我希望大家努力的收获比我多,我会想念你们。
我很抱歉。
如果没理解错的话,开头的旁白应该是男主角扔进大海的那个漂流瓶中所写的内容。
老爷子开始不是补好了漏洞了么?
只不过因为进水,所有的电器都失灵了,没了GPS,没了电脑,没了导航软件,没了无线电,没了天气预报,但是船是好开的,这个时候,只要还会传统的使用六分仪利用天文导航,他还是能把船开到最近的港口去修理的,可惜这个老爷子太依赖现代化了,没了电器,就彻底死翘翘了,哪怕他备有一个装干电池的具备防水功能的仅仅显示经纬度的手持GPS设备,他也能在地图上找到自己的位置并确定航向活下来(电影中,他地图相当全,可是他不会定位,结果白搭,他一直在到了救生船里才开始看着说明书学习使用六分仪,如果他能够在还具备行船能力,还具备航行能力的时候,就开始使用六分仪定位并确定航向驶向最近的贸易航线或是岛屿,他完全可以舒舒服服的生还,而到了没有航行能力的救生筏上,那就只能听天由命了,即便能定位也失去主动能力了)退一万步来说,他有手表,白天可以依靠太阳,根据自己在进水前大致知道自己在地球上哪个时区,然后利用时间和太阳的相对位置,确定北方在哪个方向,然后他大致总知道自己从哪个港口出发的,自己在失去电子仪器前是在地图上的哪个大致哪个区域,然后确定距离自己最近的陆地大致在哪个方向然后驶向陆地,夜晚利用北斗或是南斗星座来确定方向,这种方式虽然误差较大,难以导航到精确的港口,但是导航到最近的陆地是问题不大的(从电影中主角看海图的片断来看,似乎出现了个印度洋的词汇,那么西边是非洲,东边是南亚次大陆,北面是西亚阿拉伯他自己在进水前大致在哪里会没有记忆???
)。
至于天气,估计这老爷子平时就是依靠天气预报来航行的,失去天气预报之后,根本不会根据看云彩来判断暴风雨的来袭,也不会判断暴风雨方向避开暴风雨(这也是传统的航海技术)所以,做人不能太依赖电器,平时多储备一点传统的知识和生活方式,别没了电就只能死路一条。
退一万步来说,你懒得学传统的技术知识(现代社会很多弱智懒人的),那么好歹你准备几个应急的使用干电池的简易指示经纬度的GPS设备,或是使用干电池的收音机和无线电设备,这些东西便宜得很也就几百美金而已,买得起高档帆船,却不舍得这几百美金,结果把老命报销了。
当然,导演非要这么搞玩悲情,也没办法。
PS:他到了救生艇上,才想到用六分仪,而且临时看说明书学习,这种技术需要一定经验,而且一旦计算错误,可能差之毫厘谬之千里,航海学校学习六分仪定位,是要在正常行驶的船上多多次定位练习,然后和GPS定位数据作比较,纠正自己的错误,长期磨合才能达到可接受的精度,所以片中这个老爷子看着说明书玩定位,很有可能是错误的定位,然后就会对自己的信心造成巨大打击。
实在懒得学六分仪,那么好歹在应急救生装备包里面放一个使用干电池的能防水的户外运动简易GPS机,加一个简易电台,即便功率小一点,只要有个几海里的距离,至少可以在大船经过的时候用于呼叫求救,国际通用的求救频道所有的轮船都是必然进行监听的。
所以只能说,这是导演和编剧故意的,正常的玩航海的人,没有这么弱智的,果然好莱坞电影很多是胡吹的。
PS2:我边看边写的,最后看到此公辛辛苦苦储备的淡水,结果自己装水的时候旁边的开口给开着,结果整桶水给污染了,根本无法饮用,这水桶搬运了好多次,但是没见他检查过这如此重要的救命之水的状况,如此不谨慎的人,去玩航海,这次不出事,今后也迟早得挂掉。
航海史需要谨慎细心最怕大大咧咧,苏联海员常出事故,就是因为太冒失。
事实上,他一上救生艇就应该清点和检查自己的物资,这是标准检查程序。
而且救生艇上附带的水通常都有防腐处理,可以长期储存的,而自己用水桶装的淡水,往往没有防腐处理,在印度洋这种天气,太阳晒下两三天就会发臭,应该优先喝自带水,这也是求生常识。
这老兄似乎就是刚买了一艘船,看着说明书开出去,遇上点儿小麻烦,然后就挂掉了,他似乎根本就没有自己准备过救生物资和应急计划,也就是一个商品帆船里标配的救生筏而已,附带什么就看着说明书摸索着用,一般标配的救生筏里面就是两三天的量的饮水和压缩饼干,然后一点儿鱼线鱼钩而已,根本不会给你备上无线电和GPS,这要自己准备,他再多花几百美金弄上这两件东西,就不会挂掉了。
PS3 :愚蠢呀,愚蠢,等到看见船,才想起看信号棒的说明书,结果终于点燃了信号棒,却点了夜晚使用的那一端(信号棒有两端,一端燃烧之后发出浓烟,用于白天,一端燃烧之后发出高亮,用于夜晚,因为白天光亮不会引起注意,而夜晚发烟也白搭,或者两种信号棒,一种发浓烟,一种发高亮,对应白天和黑夜环境,一般救生船上都有这两种棒子,结果他在白天点燃了黑夜用的那种无烟光发亮的信号棒,这笨蛋在救生艇上发呆的时候,不好好看说明书。
这么愚蠢简直就是自讨苦吃。
最后,所谓他燃烧救生艇去引起注意,完全是观众误解,实质是他用光了自己所有的信号棒和信号弹,于是想要弄点儿篝火引起注意(他第一个火柴烫到手掉到救生艇的衣物上,如果他想烧救生艇就不会着急的将火柴从衣物堆里面拿起丢到海里去,而且在他发现救生艇着火之后,第一反应是出乎意外般很慌张的,本能的拿起帆布想要盖上去灭火,可是犹豫了,因为一旦灭火就会错过这艘船,起火过后的救生艇是否能够继续浮着也都是个问题,最后他不得不孤注一掷继续让火烧着,跳进海中 ),问题是,愚蠢的他选用一个塑料桶去烧纸,难道不知道塑料是引火之物么?
而且即便用一个铁桶去烧纸,可铁桶放在橡胶制的救生艇上,铁桶会传热结果溶化救生筏底部的橡胶,他正确的选择是应该在发呆的时候好好想好发信号的计划,做一个火炬,上面绑一点可引火会发烟的橡胶布,在看到船之后点燃举在救生筏舷外避免烧到救生筏,可是结果他大部分时间都在发呆,都没有去做准备。
而且如果计划燃烧救生艇作信号,他得要准备好在海里浮一段时间,因为大船即便看到海上燃烧的救生筏,还得派出水手放下小舟出来搜寻,这个过程至少得要10来分钟,所以他还得在水上游一段时间,长时间缺水少食,光靠踩水是坚持不了多久的,必须得依靠有浮力的救生衣,所以如果是他打算将救生艇变成火炬,那么至少也得利用片中水下往上拍救生筏时所拍到的救生筏的旁边的枝节部分给自己做个临时救生圈,所以这是个根本就没计划没思路的老头,难怪会把自己陷于这么悲惨的境地。
看完了,主角固然求生欲望强烈,可是也就是动物性的本能而已,主角真的很愚蠢,是愚蠢导致了他最后的困境,稍微聪明一点儿细心点儿,他也不至于弄到最后这种境地。
《一切尽失》:一切尽失,除却身体与灵魂文/姜小瑁2014-01-14"All is lost here, except the soul and the body."“一切尽失,除却身体与灵魂”。
《一切尽失》是部惜字如金的影片,它也确确实实“无须多言”。
在影片中,生命被打回原形——一具肉身,一艘破损的小船,一只橡皮艇和一片汪洋大海。
在如此隔绝的设置下,语言是最无力的抗争,也是最累赘的附加。
这些在影片伊始缓缓流淌的独白,几乎成了主人公尝试与我们进行的唯一一次语言交流,也成了迈进电影叙事空间的一道门槛。
也正是因为影片中语言与文字的精贵,所以它们在意旨的传达上会更加精心;毕竟,在如《一切尽失》般的影片中浪费台词,对创作者来说是种无法负担的奢侈。
片如其词,除却身体与灵魂,一切关于主人公的信息都已尽失。
我们不知道这位老者姓甚名谁,不知道他是怎么开着这条小船跑到大海中央,更不知道他此行的目的为何。
我们知道的仅仅是他尚有可以应付困境的身体和愿意应付困境的灵魂。
信息的缺失与主人公的失语使他不仅仅是副血肉之躯,更使他成为一个抽象的人——正因为他谁都不是,所以他反而能够成为任何人。
他可以是身陷困境的你,也可以是感到前路渺茫的我——正如角色表上所写的那样,他是“our man”,是我们的代言人。
《一切尽失》的角色设定带着那么一点现代寓言的色彩。
在汪洋中独自漂流的孤独者不是青壮年,而是一位老人;与青壮年所代表的希望、力量与生命力相对,老者代表的往往是落后、脆弱甚至死亡。
在影片中我们也可以看出,老人不太会使用橡皮艇里面各种科技的玩意,而他与这些救命工具之间的代沟,也一度成为了他与生存之间的距离。
这样的一位老者被放置在恶劣的自然条件下,任其凭借自己的本事生存或毁灭。
环境的力量总是带着巨大的毁灭性,它依着自己的韵律起伏波动;这片大海或静如止水,或狂风暴雨——自然遵循着自己的呼吸频率,才不会顾这一个生命体的死活。
海洋生物不断侵蚀着形单影只的橡皮筏,鲨鱼跃出水面抢夺上了老者钩的海鱼;可谁说这是只有在大海中才会发生的物竞天择——如履薄冰,强者肆意,这不也正是我们每个人的日常生活?
老者面临的也不仅仅是来自纯粹自然的威胁,他同样面临着大宗货船的冷漠。
不论白天还是黑夜,两艘大型货船的出现总是先点燃救赎的希望。
然而当它们逐渐靠近并最终与橡皮艇擦肩而过时,希望的喜悦让位于一种巨大的恐怖。
巨大的、整齐排列的集装箱好像一种高于人类的力量与存在,它们静静使过,漠视甚至嘲笑着这个迷途老者的困境。
最奇怪的大概是三次求救信号都被忽略,两艘货船上也并没有出现人的踪影。
这种恐怖让我想起柯勒律治在《古舟子咏》里面所塑造的“鬼船”形象,船上的“死亡”与“死中之生”共同书写了一段巨大的梦魇。
在《一切尽失》的货船上,一切人的元素业已尽失。
这些死亡的或死中之生的货品、商品仿佛正主宰着货船向目的地驶去,同时也勾勒着橡皮筏上这位孤独老者的绝境。
在财富中迷失、在物质中被抛弃——这又何尝不是我们每个人的写照。
一切古老的品质尽失,只剩一具尚在的身体与求生的灵魂。
影片的结尾,孤注一掷的老人试图用火焰引起远处船只的注意,却不慎放火烧掉了自己生命的最后一层保护壳——橡皮筏瞬间被大火吞噬,成为大海之上一个讽刺的光圈。
正当老人放弃希望慢慢被海水吞噬时,远处的船只及时赶到,一只坚实的手臂成了真真切切的生的力量与希望。
这个结尾引起了不小的讨论,因为它很巧妙地架在虚与实之间,或许老人的确得救,但或许这只是绝望之人的一种心理投射。
但如果换个角度来看,影片的结尾不妨可以理解为另一种形式的返璞归真。
商品、货物的诱惑尽失,剩下人与人之间最本真的互动;在这场历尽磨难的海上漂流中,人对商品、物质的幻想终于打破,回归对生命的诉求和对人性的呼唤。
毕竟,影片从最开始就告诉我们,一切尽失,除却身体与灵魂。
想起来电影社一起去看《一切尽失》,大部分的观后感都是诸如“不能脱离人群,不能一个人孤独地活着,还是要依靠别人,才能活下去”此类的总结。
这样说的人,恐怕是从来都没有体会过孤独的妙处。
孤独又落魄的时刻,每个人的人生中都会经历一段。
你自己走不出去,其他人帮不了你,绝望一波又一波地打击你的肉体,磨练你的意志。
你得不到救助,自己的体力也早就耗光,濒死的那一刻终于有人伸出手,带你逃离黑暗的海底。
你沉着冷静,以为生命终会结束在孤独的海上,事实上这片海,只不过是寥寥人生路途中必经的一段。
亲人、朋友、爱人、陌生人都帮不了你,你只能自己用尽气力,挣扎求生。
一个土豪从那种坐着游艇唱着歌的美梦生活醒过来发现全泡汤了穷的裤衩都穿不上了一切只因船船破了一个洞都怪中国做了那么多低价鞋运到美国来搞那么多一个集装箱咚的一下子把我们美国人的好生活都特么给撞没了如果不警惕啊我们米国人的好生活就一切尽失啊
老人与海#走路看电影#NO.2
没有台词,没有配角,没有创新剧情。我想看的是电影,不是文艺。非常失望,看到评分7.6分看到,看后真失望!
绝境求生的片子总是很容易打动人。近八十岁的老人在种种困境之下不断放弃自己拥有的物资,为了换取一线生机,直到被逼到死亡跟前,仍然保持理智一直撑到最后一刻。看电影的过程中真的在一次次问自己,我们有什么理由不更珍惜自己生命,好好利用自己已经拥有的一切呢?
上帝若喜欢一个人,会亲手把他的心打碎;上帝拯救一个人之前,总是先将他推下悬崖。罗伯列福近80高龄演这片,当真是现代版<老人与海>啊,独角戏,几乎无台词,极简的配乐融入环境声中也几乎无法察觉。可跟《荒岛余生、荒野生存、地心引力、127小时、活埋、月球、失事、少年Pi、我是传奇》凑个豆列了。
主演罗伯特·雷德福 出生于1936年8月18日 好片子好演员
我实在无法想象,一个面对各种危险和意外,直到最后才愿意吼出“god”、“f**k”的大叔在独自出海前究竟都提莫地遭遇了些什么。开头与结尾的矛盾让人更愿意相信其实他并没有获救,只是就此沉寂在茫茫深海里。什么叫彻骨的孤独,这片子里就是。
补标
“人都是逼出来”。这是真正意义上的老人与海。老雷宝刀未老啊。7.5
还不如去看贝爷
雷德福是我看过的最顽强的主人公,所以All Is Lost是我看过的最绝望的电影。
活到老,作到老!本来可以死得很环保,非要烧救生气垫!
一个男人同大海的抗争,一个男人同孤独的抗争,一个男人同自己的抗争。老罗的表演内敛、孤独感十足。电影并没有交代主角的身份和背景,在第一次船身并砸了一个洞时,主角的表现十分镇定从容,这种安之若素的处事一直延续在他整个求生过程,最崩溃的时候才喊出了F*。同类型的题材不少,最后一个镜头不好
快进看完,这个片是老戏骨的一种情怀把
必须安安静静认真看
雷德福为何不退休。这个岁数拍少年π会不会太out了。
演员我很喜欢。
罗伯特·雷德福独角戏 美国版 老人与海 ~
一场现代的老人与海的搏斗,而且我喜欢这种和大海搏斗的片子,奇怪的情结,我甚至不会游泳 ★★★★★
不作死就不会死。
否极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