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论文(Xiaoping,2013)将苏州河归纳为若干爱情故事的集合,马达与牡丹、马达与美美以及叙述者与美美(暗示的马达与肖红),并将本片解读为一种共时叙事,其中角色(以牡丹-美美的对比最为显著)是不同时期社会价值的体现(embodiment);放在马克思主义分析框架中,就是80年代初的社会主义、90年代的转型期和此后盛行的资本主义价值。
这诚然是一个令人信服的理论,并具有一定解释力,在其框架下我们能解读出电影对转型社会中民众对社会变化的迷茫和新的身份认同(identity)形成的困境,但我认为这个理论过度归纳(generalize)了影片,将其抽丝剥茧,选取而又并举了影片中的所有亲密关系并加以分析,因此有过度分析之嫌。
影片中牡丹、马达两个角色可能的虚构性质在此种分析中并未被充分强调,他们被简单当作了和叙述者、美美平级的概念进行分析,而我认为影片中明确暗示了马达、牡丹的虚构性,以及叙述者、美美相对的“元叙述者”的地位。
首先陈列马达、牡丹作为虚构人物的“证据”,叙述者在片头苏州河的独白(monologue)中提到他在苏州河上的见闻,“有一个人从桥上跳下去”、“捞上来一对情侣”,这些显然后来被编织进了马达和牡丹的故事中。
此后,叙述者在讲述了美美和自己的相遇之后,在阳台上掠过的路人身影中也出现了后面故事中的马达和牡丹——他们显然是作者想象的原型。
叙述者谈及美美对理想爱情的向往,赌气似的说“这样的爱情故事谁都能编,我也能”,接着便切入讲述马达牡丹的故事,更加明确了他们作为虚构人物的身份。
在后来的叙事中,叙述者也多次停下思考故事的发展,期间画面忽闪暗下,似在暗示作者构建(conceive)的虚构世界的不稳定。
更不用提马达、牡丹二人以物为名本身所带有的任意性和符号意义,马达和牡丹中“m””d”的押头韵(alliteration)和排比(parallelism)不像单纯的巧合,马达暗示的“一直寻找“,和牡丹在中国历史中的地位、和女性特征的联系也让他们更具虚构人物的抽象化特征。
加之,人物的符号化特征也体现在角色视觉中——马达的装扮和牡丹提到的施瓦辛格在《终结者》里的扮相实在有点像,牡丹的形象也很符合对未经世事少女的想象。
因此,与其把叙述者-美美-马达-牡丹的关系并举,不如把后两者当作现实人物的思想产物(brain child),承载着消费主义盛行的商品社会下的现代人对良好亲密关系的向往凝结成的典型和楷模,具有相当的理想和虚构特征。
与叙述者屡屡被美美指出“撒谎“相反,马达寡言少语、真诚,没有撒过一次慌——即使是在社会规范(social norm)认定撒谎的合理性的时候(美美因为马达没有撒谎而感觉受伤,”他不是在骗我“),这突出了马达的otherworldliness和非现实性。
以下将阐述我对苏州河故事的theory,一个推论:叙述者和美美是在风月场所结识的一对情侣,他们的相识无疑被打上时代的烙印,他们相聚在霓虹灯闪烁的夜店,喝冠名为“好莱坞”的鸡尾酒,美美是夜店景观一部分的表演者,他们在黄河路嬉闹亲吻,他们经历快餐消费一样的恋情,叙述者在谈及分手时问“我们是现在还是在做爱之后”。
但美美无疑渴望(她的想象中)更为理想的爱情,她提及马达的故事,有时候黯然神伤(“美美有时候会莫名奇妙地伤心”),作者将她塑造为一个渴望真正爱情的风月女子的形象。
所以两人的爱情中闯入了“第三者”,马达,马达是叙述者-美美两人共同虚构的产物,仿佛从理型世界中走出,是理想化爱情的象征,是他们感情中的不稳定因素,随着他们隔阂的增大,虚构人物也似乎得到更大的力量,叙述者丧失了对马达的控制权:在电影中间,他承认自己编不下去,“让马达自己完成故事”。
正是在此时美美和叙述者分手,投向作为自己理想爱情实在(embodiment)的马达。
马达由此获得了“自由意志”,在世界上自由地活动,寻找和他被孪生创造的牡丹。
但马达在现实世界中是短命的,他似乎被这个世界排斥般地在找到了牡丹、完成(fulfill)了他作为虚构人物的命运、圆满了“故事”后,就和牡丹在醉酒后驶入苏州河殉情了。
理型人物的死亡让美美对亲密关系幻灭(disillusioned),并离开了叙述者,讽刺地留下了“来找我吧”的纸条,叙述者不负众望,没有想过找她,躺在苏州河的渡船上喝烈酒,穿过外白渡桥的时候,水中映出余晖,他喃喃:“一切不会永远……我宁愿一个人闭上眼睛,等待下一次的爱情”。
In other words,马达是美美由于对理想关系的向往造出的frankenstein,他作为”一段故事“、一个实体模糊了电影中真实和虚构的界限,并最终捅破了美美和叙述者关系中的那层脆弱的窗户纸,摧毁了他们的感情。
我觉得基于马达虚构前提的解读是更本真的,且是对现代亲密关系更贴切的隐喻。
因此,苏州河的故事何尝不是个在虚伪商品社会里寻找真正爱情的现代神话呢。
“如果有一天我走了,你会像马达一样找我吗?
会啊。
会一直找吗?
会啊。
会一直找到死吗?
会。
你撒谎……” 故事由一男一女对话的对话开始,女子的声音有些喑哑和慵懒,男子的声音有些漫不经心。
相信很多看过【苏州河】的姑娘都会问自己的另一半:“如果有一天我走了,你会来找我吗?
” 除了理性探讨的可能性之外 大多数都会在对话结束时为自己的另一半贴上“你撒谎”的标签。
其实心里还是会为ta肯定的答案而默默欢喜的。
很多时候,女孩子就是这样,明知对方许多话都是说说而已,但还是会相信。
有更较真一点的女孩会用行动去叫对方证明,美美就是这样的一个姑娘,她选择了在与“我”和好的时候离开,只留下一张纸条“来找我把”,她用她的倔强去证明了“我”到底是不是在撒谎。
——————————————————————————————影片全程都是用的手提式摄像机,这种手法制造出的晃动的画面,“粗制滥造”的效果 与 苏州河上的浑浊 市井的肮脏 以及“我”的视角的做法 非常的吻合。
是影片一大特色。
我觉得这部片子的成功在于演员周迅,她分饰牡丹和美美,都是倔强而有个性的姑娘,有对爱情的痴迷 也有爱情破碎之后的决绝。
最后,我喜欢的是一些台词:“我是个摄影师,以替人摄像为生,你可以在墙上看到我的呼机号码。
我什么都拍,婚礼,聚会,换衣服,上厕所,做爱都可以拍。
不过,你要是不喜欢我拍的你,可别怪我。
我早跟你说过,我的摄影机不撒谎。
”“我真的不明白这一切是怎么发生的。
这个混蛋那闯进了我的家,抽我的烟,喝我的酒,把我的生活搞的一团遭。
还口口声声和我谈论什么爱情。
” “如果美美没有走,也许我们会象以前那样在一起喝酒,一起在苏州河上飘荡,一直漂向大海,也许太阳会出来,河水会变得很清澈,我没有撒谎,你会看见……可我不会再去找美美,因为我知道,一切都不会永远,只要我回到阳台上去,这个爱情故事就会继续下去,可是我宁愿闭上眼睛,等待下一次的爱情。
”
十年前的周迅清水芙蓉,是镜头里,那个扎两根马尾,穿红白相间运动服跃入苏州河的牡丹。
那一年她摘到人生中第一个影后,从此,便一发不可收拾。
十年后的周迅已经是各个颁奖礼的常客,红地毯上风姿绰约,没有人能否认她的出现要谋杀掉多少胶卷。
岁月只给了这个女人能够用粉盖住的细纹,她的率真和坦诚却一直保留了下来。
十年后又是周迅一次华丽转身。
《画皮》里的小唯、《李米的猜想》里的李米,以及还有没上映的《女人不坏》,三部电影的集中上映无疑又将她推至镁光灯前接受万人瞩目。
苏州河是周迅与第六代导演娄烨合作的片子。
讲爱情,讲沦陷,讲轮回,讲重生,讲灭亡。
马达一直在找牡丹,各个城市,各个角落。
他找到美美,跟她说她就是她要找的牡丹,也跟她讲他跟牡丹的故事。
美美不信。
直到后来,苏州河上出现了马达跟牡丹的尸体之后,美美才发现原来马达并没有骗他,他说的一切都是真的。
但是这样的事情,只有在爱情故事里才会发生。
“这样的故事。
连我都能编。
”高中那一年,还没看过这部片子,却早就已经听过这样的对白。
一名女生上课时将它写在白纸上递给我。
“如果有一天我走了你会像马达一样找我吗?
”“会啊”“会一直找吗?
”“会。
”“会一直找到死吗?
”“会。
”“你撒谎。
”当时的我像电影里的摄影师一样问道:马达是谁。
那个女生不再回我。
如今的周迅,已从当初的小美人鱼化为今天追光灯的寻找对象。
从最开始让人念叨的贾宏声、到那时花开里的朴树,再到如今的大齐,周迅自己说:20岁的我年轻,就像小唯,不懂爱,知道的就是占有。
30岁的我对待感情,就像小唯学会了爱。
从不懂爱到懂得去爱是一个艰难的过程。
为此马达耗尽一生,为此周迅花掉八年的时间。
多年以后,我才发现,当年被女生写在白纸上的那段岁月,是她要等我的誓言。
(勿对号入座)
一个上海的普通摄像师,以为别人摄影为生,他眼里的苏州河是穿过上海的一条肮脏的河,在河的两岸发生着普通人不同的生活。
一天,一个酒吧的老板找到他,要他拍一些特别的东西,老板比划来比划去,他才明白原来是为了招揽生意,让他拍在店里游泳的美人鱼的形象。
摄影师逐渐与扮演美人鱼的女孩美美熟识,从她嘴里得知马达和牡丹的故事。
马达是一个送货的黑道邮递员,他骑着从盗贼那里买来的摩托车将来历不明的物品从城市的一头送到另一头。
一次,有人让他送一个小女孩牡丹,这样几次后,马达与牡丹熟识,并产生了爱情。
但不久马达被卷入了绑架的阴谋,绑架者企图要挟牡丹的父亲,以绑架牡丹来换取钱财。
而绑架者是马达的黑道朋友,他们让马达在送牡丹的路上趁机绑架牡丹,马达不愿意这样做,又迫于朋友压力,只得答应。
拿到钱后,牡丹知道自己被骗,绝望之下跳入苏州河,最后一句话是,她将化为一条美人鱼。
牡丹从此不见踪影。
为独占钱财,男绑匪杀死女绑匪挟巨款逃走,但被警方围捕,最后跳楼身亡,马达因参与绑架也被投入监狱。
当他出来时,很多年过去了。
但他依然思念着牡丹,他借送货的时间,四处打听牡丹的消息。
一次在酒吧喝酒,发现扮演美人鱼的女孩美美长的很像牡丹,就想办法与她接近。
摄影师知道此事,感到马达在抢自己的女朋友,于是找来打手将马达痛打一顿。
马达逐渐明白美美不是他要找的牡丹,请求摄影师利用他与警察的关系帮助他找到牡丹,摄影师答应了他。
不久,摄影师接到一瓶寄来的带有野牛草的伏特加酒,从信上得知马达在他的帮助下终于在一个便利店里找到了牡丹。
摄影师本以为事情就此结束,没想到接到公安局的传唤,要求辨认在车祸中死去的人,摄影师来到事故现场,原来马达和牡丹喝了过多的伏特加酒,在带着牡丹经过苏州河上的桥时,摩托车坠入河中,两人溺水而死。
美美也来到现场,终于相信了马达所说的和牡丹的事情是真的。
最后美美离开了摄影师,看摄影师会不会像马达一样去找她。
结果摄影师并没有再去找美美。
0影片一开始,胶片粗糙的颗粒感,冰冷的叙述口吻,昏暗的天空和老绿色的苏州河水,再加上一直没能让我找到确切形容词来形容的背景音,从从容容的就把这个故事拉近到咫尺,又推远到天涯。
2005年10月16日。
我不知道这是什么季节。
这个城市的天气忽冷忽热。
人群里照常有俗艳的美女,穿着稀薄的衣裙,吸引人们的目光。
人群里也有,厚重温暖的棉衣,看上去就象生出双腿的大云朵。
在这样的天气里,看的这样一部电影。
注定没有好结果。
1“两个不相识的人坐在了一起,然后呢,然后,当然是爱情。
” 没有原因的浪漫,只有真正浪漫的人才能理解。
就像牡丹。
模糊的年龄,两条小辫子,纯洁到残忍的微笑。
牡丹。
牡丹是爱情。
天使一样的。
2“如果我走了,你会象马达一样去找我吗?
”女人是愚蠢的,当她们相信爱情的时候。
就像美美一样。
当她不相信马达的爱情故事的时候,她享受着这个故事。
当她知道了这一切都是真的,她就崩溃了。
美美渴望牡丹那样的爱情。
于是美美离开了。
我们有理由相信,美美的离开,是她寻找真正爱情的努力。
我们也有理由相信,美美的离开,只是逃避罢了。
而她留下的字条,只是她和自己开的一个玩笑。
美美。
美美是女人。
愚蠢的,脆弱的,神经质的。
3马达。
马达就像他的名字一样。
一台可以转动的机器。
当它转动的时候,它是爱情故事的动力。
他流浪过很多城市,在城市里不停的奔波。
他感受并且寻找他的爱人。
可是。
当它停止转动的时候,它就变成了日常生活,变成了“我”。
4我。
只有我,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日常生活。
“一切不会永远,只要我回到阳台上去,这个爱情故事就会继续下去,可是我宁愿一个人闭上眼睛等待下一次爱情。
”我的世界里没有牡丹和带野牛草的伏特加。
我的世界里只有美人鱼和美美。
我知道,美人鱼是假的。
而美美是真的。
但是美美每次离开,都有可能不再回来。
所以我还需要一台摄象机。
当我什么都什么的时候,我至少还剩下回忆。
5摩托车是摩托车成全了牡丹和马达。
从他们的相知,相识,相爱,和最后的回家去。
摩托车和无限延伸的公路,和无限扩大的城市联系在一起。
在公路上,什么样的事情都有可能发生。
在城市里,什么样的人你都能找到。
马达能找到他失去的爱人牡丹,也能找到和她长的一模一样的美美。
其实,牡丹和美美长的是不是一样,这一点无关紧要。
关键的是公路将无数的城市连结在了一起。
而城市将无数的人们连结在了一起。
所以。
即使马达没有遇见美美,也总会遇到其他的女人。
即使我没有讲述这个故事,也总会有人讲述这个故事。
总之,城市将各色的人们纠缠在一起。
发生各样的故事。
6最后。
故事终究是故事。
叙述者借助美美的口吻说出,“你撒谎”。
也就是说,叙述者的叙述不一定全是真的。
当然不是真的了。
还是把它当成一个,与治理不清的垃圾一同漂浮在苏州河里的,真假难辨的破旧故事吧。
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 请到我的BLOGhttp://acloudonskyside.blogbus.com
一个很怪异的联系,垃圾与爱情,毫无关联。
从江边宿舍到挑子湖路有一条捷径,一条窄窄的小街,它约定俗成的名字叫油烟街,一个形象的名字,可以想见街的脏和乱,但是我喜欢叫它小巷,不知道为什么,或许只是一个怪异的想法或者潜在意识。
没有太多为什么,小巷向来如此,每当一个人就一定会走这条小巷,不仅快,而且很安全,莫名的安全感,没有打扰。
小巷是所有能想到脏和乱集合在一起的想象,窄窄的街延伸的都是小的饭店,廉价的脏的小店,墙壁被烟熏得黑黑的而且泛着油光,潲水可以随便乱倒,凹凸的地面只要有一点水就会形成一个个小小的水洼,踩得鞋子黑黑的湿湿的,垃圾到处都是,散发着饭菜馊了的异味,的确是很乱的,在很多时候很想数一遍这条巷子的饭店到底有多少,还是没有一次能够继续下去的,没有原因。
即使脏乱的现状,师大和师大附中的孩子们依然乐此不疲在这条小街上上演着人类最低的需求,拥挤的人群,演绎着各种各样人所不之的故事。
这条小巷住着很多世俗的人们,这让我想起张爱玲的小说,用最美丽的词句描叙着俗世的男男女女们的爱情,简单的计较的俗世的爱情,爱情往往衍生在酒足饭饱后的某一个午后。
或许这就是油烟街文化吧,一种脏乱的繁殖细菌的文化,在这种脏乱下还隐藏着一些人们的简单情感,例如爱情。
当我看了娄烨的电影《苏州河》后,更坚定这种看法,在泛着垃圾的苏州河上也能产生象马达和牡丹那样的爱情。
相对来说电影还是挺奇特的,以写实的描写镜头开始,却以文学性的语言用第一人称的方式叙述整个故事,娄烨或许是想更突出爱情的主题吧,真的会用一生去寻找吗?
一个暧昧的结局,据说娄烨是有些自恋的,果然如此。
牡丹爱上马达,富家少女爱上一个速递员,后来他利用这种爱情绑架了牡丹,牡丹跳河然后马达再寻找,然后发现了另一个女子长得极象牡丹,然后就是纠缠的故事,一个纠缠不清的爱情故事。
剧情很特别,更特别的是在充满垃圾的苏州河上他们的爱情,一个绑匪和富家少女的爱情,爱情让绑匪变成诗人,是否应该打个问号呢?
出狱后马达执着地寻找,他说,我总相信牡丹还活着,她还在这个城市的某个角落,很喜欢他说这句话时的落寞而执着的表情。
娄烨似乎很喜欢用特写,牡丹的特写,马达的特写,美美的特写,不知疲倦地特写着,看多了视觉疲劳,镜头的失焦晃荡着每个人的心情,无休无止,没有终结。
很喜欢周迅在电影里叉着手走路的样子和闪烁的眼神,马达骑着摩托车和牡丹丢着京片子,潇洒的样子,周迅最后说如果我走了,你会象马达一样找我吗?
“我”没有去寻找周迅,他宁肯去等待下一次的爱情。
并不是所有垃圾衍生的爱情都来得可靠的,就象“我”和美美的爱情。
或许精致的爱情已经让人产生审美疲劳了,人们更愿意看到奇怪的纠结的爱情,就象《新桥恋人》里的米雪遭遇丹尼斯的流浪汉的爱情,脏的无以复加,在最低的境界里碰到的最真的爱情。
文说她更喜欢干净一点的爱情。
是的,没有人热爱脏的世界。
在垃圾中总会找到人最真实的东西,在孤独的世界里游走发现总有一天要妥协,就象《阿斯匹林》的梅婷孤独地等待她的爱人直到有一天她发现无法继续下去,只能妥协,屈就俗世的爱情。
继续走油烟街,继续去呼吸带着油烟味的空气,继续与那里的垃圾为伍,一天天地走过那脏脏的小巷,感受藏匿于脏脏的小巷里的俗世的情感。
每当想起《苏州河》,插曲《解脱》的旋律总是伴随着一帧帧画面响起。
这种迷惘、恍惚而又如醉如梦的迷幻感,正是《苏州河》迷人气质的来源。
曾有人认为:“《苏州河》是新浪潮在中国下的一颗最美的蛋。
”导演娄烨也在访谈中赞同过这种说法,他说:“……比如说新浪潮的影响,这个是很符合影片实际的,因为我特别喜欢新浪潮的电影。
”可以说,《苏州河》中迷幻感的成功塑造,摆脱不了新浪潮作者电影美学的影响。
自1993年完成首部长片《周末情人》至今的29年里,娄烨导演的作品累计已有十余部。
提起这位中国第六代导演,人们对他的印象不外乎“晃”和“晕”二字——这和娄烨一贯坚持的手持摄影脱不开关系。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喊出“把摄影机扛到大街上”,而后新浪潮的导演响应了号召,于是,一种兼具纪录和抒情的拍摄风格被导演们带到了大街上、咖啡馆内、穷街陋巷中,也进入到了娄烨的作品里。
在《苏州河》中,娄烨保留了手持摄影产生的晃动、跳跃、虚焦、模糊等“问题”,配合影片男主人公摄影师的第一人称叙事,营造出极强的真实临场感。
若论纪录性,就如影片开头在船上拍摄苏州河的蒙太奇,镜头飞快掠过浑黄的河水、两岸破败的建筑、面庞朴素的工人,摇晃、仰拍的零碎片段拼凑在一起,瞬间就将观众拉入那个混乱地步入现代社会的老上海。
而若论抒情,摄影师与女主人公美美约会时拍摄下的主观镜头,就以大量的小景别、镜头晃动、不稳定构图,展现着男女主角沉溺在爱情当中时痴醉而不自知的感觉。
另外,手持摄影所造成的粗糙的画面质感、昏暗的灯光效果等,也加强了影片的迷幻感。
《苏州河》在电影叙事上,同样体现着阿伦·雷乃等新浪潮运动左岸派导演所坚持的叙事原则,即质疑叙事的可靠性与稳定性。
由于全片都使用的是摄影师的第一人称视角(即他的摄影机镜头),故而他的两句自相矛盾的独白:“别信我,我在撒谎。
”“我的摄影机不撒谎。
”使整部影片都陷入了亦真亦假、难以分辨的迷幻。
就连讲述“故事中的故事”即马达与牡丹的爱情故事时,观众所能看到的也只是摄影师的想象视角,而故事的真相则从未展露在观众面前。
在这种迷幻中,我们很难不想起《去年在马里昂巴德》模糊认知真实性的叙事游戏。
男主人公摄影师的大量独白与旁白,充满了非口语的、艺术感的设计,也很难不让人想起新浪潮电影中诗化的语言。
摄影师对美美的重复询问(“你怎么了?
”),马达对他的故事的重复讲述,也都仿若《广岛之恋》的重复、非线性的旁白叙事,抑或是戈达尔《阿尔法城》中的“诗旁白”。
杰瑞·卡尔森认为,《苏州河》讲述的是“中国青年潜在的‘迷惘一代’群体如何在中国的城市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社会位置,并最终在国家的城市历史叙事中谋求一席之地”(《<苏州河>在好莱坞与法国新浪潮之间》)。
迷惘的年轻人在浮动着的、晃动着的现代社会中游走,寻找着爱情、自我和身份认同——我们能轻易地从这样的描述中看到许多新浪潮作者电影的影子,而这也是对《苏州河》最好的概括。
“如果有一天我走了,你会像马达那样找我吗?
”“会。
”“会一直找吗?
”“会。
”“会一直找到死吗?
”“会。
”“你撒谎。
”美美果然是聪明的。
知道马达和牡丹的爱情不会在自己身上重复。
即便她有着和牡丹一模一样的脸。
即便她真的是一条美人鱼。
有红色的鳞片和金色的长发。
日日坐在苏州河畔勾引过往的船夫。
即便牡丹坠入苏州河前跟马达说。
我会变成美人鱼来找你。
男人总是欺骗女人。
然后寻找女人。
到最后和女人一起死去。
只是在这个过程中。
女人一直都那么爱男人。
坚定不移啊。
坚定不移。
作者:发条辰首发(带图):耐观影苏州河是穿过上海的长江支流的俗称,它又脏又臭却沉淀着这座城市的繁华、记忆、苦涩和过去,在娄烨的电影中苏州河更是一个象征的载体,在其开头的剪辑中就奠定了其想要表达的基调,所有人在河上、河周围忙碌、河岸上喷广告,好像这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上海,河水很脏,可人们不离不弃、依然留在周围,一切都那么和谐自然,仿佛影片只是在表达苏州河本身。
《苏州河》作为第六代导演的代表作之一,我们能够很明显的看出一种不一样的风格,无论是影片的叙事节奏还是视听语言都在表达着假定性,娄烨摒弃了第五代导演经常运用的全知式叙述,而是采用了亲历叙述的方式。
影片不再讲究大远景再到特写的蒙太奇,也少有客观视角出现,而是选择了从主观角度来说叙述故事。
影片中大部分的镜头都是从摄影师“我”的角度来拍摄,正如苏联纪录片奠基人吉加·维尔托夫所实践的“电影眼睛”理论--摄影机式出其不意地捕捉生活的眼睛,他把场面调度、剧本、演员称之为资产阶级的东西统统加以排斥,主张采用实况拍摄。
我们在《苏州河》中看到美美的秀发贴在镜头上,美美的嘴唇在镜头上。
但观众却只能看到我的手,这在当时是一种很新鲜的视觉感受而假定性体现在以“我”的视角来看外部世界,当我不在场时,所有发生的事情只是“也许”只有我看到的事情才是真的。
这样,影片运用视角的变换,打乱了观众的思维和视觉,使得影片更有一种假定性。
尽管电影中充满了假定性和对爱情的怀疑,但是不断晃动的镜头又在传递着某种真实,影片的真实性首先表现在人物上,片子中提到的所有人物都是大环境下被遗弃的边缘人物,他们在现实中不与人交流,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这也是为何影片大量采用了画外音来叙述故事,喃喃自语的氛围更能体现人物们封闭的心理,加大边缘性,影片所传达的这种真实性更来源于生活的现实。
电影的故事背景发生在90年代上海,那本该是一个繁华地方,但我们并没有看到堪比纽约一样的大都会,而是只有一条流淌的小河、阴霾的天空、破旧的房子......只有短暂雾霾下若隐若现的东方明珠塔才能让观众想起这里是上海,影片有意营造这么一个远离“主流”的地方来更好的表达边缘的性质,而透过这层边缘的性质我们看到的是对爱情的追寻。
从我和美美分手的台词来看,“我们是现在分手,还是做爱之后分手”在那个时代,哪有什么爱情存在,马达并不知道什么是爱情,起初的利益关系早已使他蒙蔽双眼,牡丹也不明白什么是爱情,她从小缺爱只是对这个世界都充满着好奇,美美也不懂什么是爱,知道她真正的看到了牡丹和马达,她才给我留下了那个纸条,上面写着:find me if you love me,一切都在追寻,而令人玩味的一点是影片中所有人物的感情都是单向的。
牡丹追求着马达的时候马达还没悔过自新,马达和美美在一起只是因为美美和牡丹很像,而美美则一直以为马达是为了追求自己而编造了牡丹这个人,到最后留下的纸条,也是美美认为我会去寻找她。
影片一直在表达这种追寻情结,这符合当时的时代特点,在工业发达的环境下,很多人选择离开农村到城里打工,很多人处于一个“无根”状态,他们喝同一个牌子的饮料,穿同一个牌子的衣服,人没有了特性,为什么他们喜欢喝酒,他们希望找到不同,他们对自己的身份认证感到困惑,仿佛都是“飘”在这个世界上的。
或许一切都只是我的幻想罢了,这世界上根本不存在牡丹和马达的悲情的爱情故事,我和美美也并没有我想要的那种关系,我常常一个人在屋子内,透过窗子看在外面的人们,又常常为生活所忙碌,美美只是内心的一个寄托,牡丹和马达的爱情故事只是我麻痹自己的一个借口罢了。
虽然《苏州河》在制作上给人一种脏乱的感觉,可影片的结构却十分标准,视角转换,情感分布还是复调叙事都能够很好的运用。
在应聘啊长度一般是,叙事视角一分为二,由我构造马达的爱情故事与马达完成自己故事的临界点,在此之下,马达逃脱了我的叙述控制,成为另一个生活在苏州河周围的人。
由此可以看到的是,导演在影片中变换的视角不仅顺利满足了叙事结构特殊的需要,而且从不同的角度完成了主题的建构,将虚构的本质通过不同的视角而构成的叙事结构呈现出来。
在整个过程中,不同的视角和不同的讲述人的出现最终所依附的仍旧是导演本身。
用昆德拉的话说,就是作者的统一意识赋予了他们的独立,形成一种视角转换的“复调 ”“复调”来源于音乐术语,指两个或多个单独的声部旋律同时展开,虽然整个乐章结合严密,却仍保留各声部的独立性。
巴赫金借这一术语评价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创作特征。
他认为“有着众多的各自独立而不相融合的声音和意识,由具有充分价值的不同声音组成的真正的复调,这确是陀思妥耶夫斯基长篇小说的特点。
”“巴赫金着重强调的是主人公自我意识的独立性、对话性、主人公与主人公、主人公与作者之间的平等。
”热奈特在细读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的基础上发展了巴赫金的“复调”,将“复调”理论由“内在的理论基调”发展至叙事技巧的范围。
他将叙事视点的转移所造成叙事体式的变异称为复调。
《苏州河》的诞生似乎是一个实验性很强的文本,无论无论是在叙事上还是视听语言上。
在某种程度上,娄烨用《苏州河》完成了他对杂语空间的构造,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别样的体验。
影片实录了一些“底层人物”的生活,这是一部分不可忽略的人群,他们之中有着不规范以及丑陋,也有着我们大多数人所共通的东西,透过这些淹没在正常生活表层下我们所不易见到的活生生的故事,我们领略了世界的多彩,也领略了生活的艰辛和宝贵,更能悟到一些值得珍 惜的东西,有些东西是永恒的。
记得那是1989年,我正在为我的毕业短片寻找男演员。
在中戏宿舍,正在跟几个朋友聊天,他进来,借火,然后离开,朋友介绍说他就是贾宏声。
后来我们又找机会随便聊了一会儿,我说我在筹备毕业短片,不知道他是否感兴趣演,他说行。
就这样,他就成为我的第一部16mm短片《耳机》的主演。
也成为我的很好的朋友。
毕业之后的那段时间,我们经常见面聊天,主要是聊电影。
我们经常会和朋友一起去资料馆、科影看片,然后在看完片后和几个朋友一起吃饭喝酒到深夜。
还记得那段时间经常在一起的朋友有吴涛、花清、马晓晴、大年、张锡贵、王昱、耐安、王小帅、李俊等等。
就这样,一直到1992年的夏天,我们终于一起在上海开拍我的第一部长片《周末情人》。
记得之后王昱说影片的拍摄好像是一个大的Party,所有的朋友都聚在了一起。
大家一起度过了一个难忘的夏天。
《周末情人》的审查工作非常不顺利,一直未获通过。
这让我们很消沉和痛苦,在这样的心情之下,1995年的春天,我在上影准备拍摄《危情少女》。
自然还是他来演。
他也觉得很当然,当时我希望他成为我的所有影片的男主角。
很多朋友都说我已经爱上他了,事实大概是这样。
他来了,留着长发,还是很酷。
抽烟很厉害。
并且不想改变他的发型。
我说头发必须剪,不然你就不能参加这部影片的拍摄。
我们争吵,并且非常的不愉快。
我们彻夜长谈喝酒,但谁也没有让步。
结果是制片人耐安将他送上回北京的火车。
之后断了联系,只是从别人那里偶尔听到他的消息,但是我每次在跟演员做发型工作的时候都会想到他。
1998年,我开始准备《苏州河》,习惯性的我想到他。
我越来越清楚自己其实像以前一样还是忘不了他,还是喜欢他,喜欢他的所有,他的眼神,他的脾气,他的幼稚和不讲理,和他的所有那些毛病。
而且我也知道他很清楚我喜欢他。
于是约着见面,在他家附近吃拉条子。
我知道之前他的状态很不好。
我问他行吗? 干得下来吗?
他还是像以前一样说行。
因为他很长时间没有工作,所以刚开始拍摄的时候他有些不适应。
但对我来说这让他更迷人了,完全不像一个演员在表演,他在真实呈现他自己的内心,他的表情和身体是那样的感动我和摄影师王昱,让我们着迷,当然同时还有周迅。
记得在完成《苏州河》之后,我曾经有一次对周迅说:我们都应该感谢贾宏声,感谢爱情。
记得当时她一下子哭了。
他就是一个人,有时候迷人,有时候脆弱,有时候迷惘,有时候坚强,有时候愤怒,有时候狂妄,有时候沉沦,有时候无助,有时候绝望。
这些和我们所有人一样。
但同时,他也用他的生命告诉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不一样的,每一个人的内心都有一个不一样的宏大的世界,这是他的真实,也是他的勇敢和优秀。
正因如此,他也比我们这些“拐着弯想上天堂”的人来得自由和快乐。
我跟他约好过,他40岁以后再一起拍一部电影。
在他离开的那个晚上,对于我们很多人来说是一个不眠之夜,我想他知道的。
深夜,我收到《苏州河》副导演毛小睿的短信:“从此看《苏州河》不再是一部电影,不再是一段经历,而是对一个人的怀念。
” 不仅仅是《苏州河》,他参加工作的所有影片都将是他的生命的呈现。
那些影像连起来你会看到一个真实的人的存在。
我很荣幸也很自豪跟这样一个人共同分享过生命时光。
娄烨 2010年7月9日,清晨,北京
娄烨 贾宏声 周迅 一人一个 故事不喜欢 找啥找 回家睡觉!
如果有一天我走了,你会像马达一样找我吗?我和马达,一个选择等待下一次,一个选择相信永恒。如果不相信爱情,它就只是一个随风消散的影子,一个纯属虚构的故事。我们懂得太多关于爱情的道理,却无法倾其所有相信爱情。
你爱我么?如果有一天我消失了,你会来找我么?会找到天涯海角,直到生命尽头么?会。许多人都渴望这种海枯石烂的爱情,许多人却也做不到此生不渝。于是冷静地选择闭上眼睛,只将一切当成是曾经拥有,然后等待下一场爱情。所以马达和牡丹最后还是死了,因为现实里没有天长地久。
“近一个世纪以来的传说、故事、记忆,还有所有垃圾都堆积在这里,使它成为一条最脏的河。可是还是有许多人在这里,他们靠这条河流生活”“两个不相识的人坐在一起,然后呢?然后,当然是爱情”“如果美美没有走…我们继续在苏州河上漂荡,一直漂向大海…”“可我不再会去找美美,因为我知道一切不会永远。我想只要我能够会到阳台上去,我的这个爱情故事就可能会一直继续下去”有人享受被爱情淹没的窒息,有人期盼被找到的渴望,有人宁愿安乐于怀念和失去呼26089,留言:“我宁愿一个人闭上眼睛,等待下一次的爱情”很像维尔托夫电影眼睛的方法论+王家卫意识情感+德·西卡行动力+90年代大陆电影氛围的产物【7.8】娄烨从来都是践行理论的强者,不过未免有些空洞
短短20年的时间,我们连爱情都已经不讨论了。
这个。。。讲哪门子北京话啊
张小四曾向我讲过它,她讲的太美好,以至电影显得反倒有些苍白。
把我看急死掉了。镜头都快把我晃吐了。
矫情而做作,故事欠打磨。部分镜头的细节值得称道,但画面质量抵消了它们。这应该不是娄烨的最佳状态吧。
文艺片太闷了,特别是昏暗的背景和摇晃的镜头,看得我眼发花
要着闷死求咯
两个不相识的人坐在了一起,然后呢,然后,当然是爱情。
两个陌生的人坐到一起,然后呢,然后。。。。当然是爱情。。。(台词)。很久以前大玉儿给我推荐这部片子,说,不矫情。但是,我真的觉得挺矫情的。
买了偷来的车送货送迷女酒私贩的女儿去姑姑家。要是我现在不干呢?少废话!马达:今天我们什么都不干就坐着。牡丹:45万,我真便宜,我会变成美人鱼来找你的。美美:我是你要找的牡丹吗?原来他没骗我。如果我走了,你会像马达一样找我吗?摄影师:我们是现在分还是做爱后分?他毁了我一切还和我谈爱情。马达牡丹死了,美美走了
3.5-思路是一直在变,然而平均水准都稳定维持在这个分数区间,00s后期有些许转变,结果到后期的风雨云和兰心还在始终重复着最初的一套把式。
牡丹印花是创伤标记,指向永恒的匮乏。匮乏激发爱欲,而爱欲却不可抵达客体,因而永远在寻找,永远不稳定,正如河中行船。美人鱼很魔幻,她模糊了写实与虚构的界限,也将手持摄影的两种功能(纪录与抒情)统一起来。平民诗意,底层颓废,主观到底,这是娄烨。
手持式的拍摄为了接地气还是想要显得逼格更高?看了这样的爱情,发现“平平淡淡才是真”这话一点没错,牡丹身上只有悲剧和爱情的盲目,穿针引线的一号主角竟然毫无存在感,马达母这个烂人,和摄影师的装逼旁白,无一不让人讨厌
3.5|娄烨完完全全是一个拍城市电影的好手,且不论取景于哪个城市。对城市空间和城市现代性的直觉惊人。除此之外,借着犯罪电影的壳和《迷魂记》的梗致敬王家卫很明显,也没觉得剧情很值得称道?爱得死去活来(这里是真·又活来)的男男女女一直不是我的菜,而且旁白真的太矫情了。穿着婚纱上车这段日后在《风中有朵雨做的云》里又用了一次。开心馆的场景又很《兰心大剧院》。从这之后娄烨一直在拍“东欧走私的烈酒致死”啊。
马达是个送货员,牡丹的父亲一旦有情人到家里来,就打发马达送牡丹去姑姑家,一来二去两人就好上了。财迷心窍的马达决定和老B、萧红绑架牡丹勒索她父亲,钱拿到手后,老B直接捅死了萧红,但在被警察抓捕时坠楼死亡。牡丹得知马达欺骗自己并勒索45万元,气愤地跳入苏州河自杀,最后一句话是她将化为一条美人鱼。马达5年后出狱,在酒吧遇见一个扮演美人鱼的女孩美美长得很像牡丹,马达以为美美就是牡丹,想办法接近她,被美美的摄影师男友找人痛打了一顿。后来马达在一个便利店找到了牡丹,两人喝了太多的带有野牛草的伏特加酒,骑着摩托车在交通事故中丧生,美美和摄影师前来辨认,才发现美美和牡丹的确非常相似。牡丹想表达的主题是“如果爱我,来找我”,但马达想表达的主题却是“爱你,但要卖了你”,三观很奇怪的一部电影,镜头晃的厉害,看着晕。
“男人都在等待下一段爱情,而女人则是在等待她的马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