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石头记
《我和爸爸》是一部由徐静蕾自编自导自演的剧情片。
这是徐静蕾的导演处女作。
16年前,在那个“演而优则导”还没大行其道的年代,这部电影的横空出世,惊艳了整个中国电影界,也坐实了徐静蕾的“才女”头衔。
徐静蕾拍的是关于亲情的故事,是一个失去母亲的小女孩,在父亲身边长大成人的非常故事。
在徐静蕾眼里,父亲跟女儿除了两代人的关系之外,还是一个男人跟女人之间的关系。
她认为:“其实所有人的关系从本质上说都是男人和女人的关系,因为世界只有两种人,一种是男人一种是女人。
”影片将两代人的成长历程浓缩进老北京城的那条胡同里,以平淡的画面,平淡的故事,引发着观众独特的认知,呼唤着爱的回归⋯⋯据说当时有不少人怀疑,此片好到不像是徐静蕾本人拍的。
影片由叶大鹰、姜文、张元参与演出,于2003年9月1公映。
这部电影获得了当年金鸡奖“最佳导演处女作奖”的肯定。
16年以后,我重新观看,仍然为其感动、为它叫好。
(2019-5-7于宁波市第一医院)
电影开端通过远镜头一边描写父亲,一边叙述我对父亲的印象,不漏声色地描写我和父亲的关系,面对从未照面的父亲,我总是满腹心事,一言不发。
随着父女有了沟通,父女关系有了缓和有了感情。
这都很好,但是父亲入狱,从未去看望父亲,也没有纠结去看望,这感情表现的不通畅。
父亲出狱,我要结婚,然后离异带着孩子回来,对爸爸的感情表现得很混乱。
我是爱爸爸的,又恨爸爸经常混世出事,又担心着。
总感觉后来没有表现出来。
到现在越来越满足于小小的感动,也更容易被小小的事情感动,朋友发的一个朋友圈,甚至是一句话一个镜头。
以前不喜欢的枯燥没有波澜的东西也会静得下心来去看了,看完了还说真好看,甚至有点想哭。
《我和爸爸》
一个成熟的女儿和一个幼稚的爸爸之间的故事,影片里都在笑,但是我却笑不出来。
爸爸是个没有稳定工作的社会人,一个人生活,有一帮狐朋狗友,一人吃饱全家不饿。
女儿一直和妈妈一起生活,高三的时候,妈妈出意外离开了,女儿到这时才和爸爸一起生活,他们不熟,女儿也不喜欢这个爸爸。
爸爸知道自己抚养女儿的义务,也没有过多的语言,爸爸的生活不稳定,甚至女儿的姨也不同意女儿和爸爸一起生活。
妈妈走了,女儿到了爸爸家,是她和妈妈以前住的胡同附近,但是这么久她也不知道到底是哪条胡同。
爸爸和朋友一起开了店,他每天接女儿放学到店里吃饭,这是女儿不熟悉的地方,还有那些小时候认识但是已经忘记的人。
爸爸问女儿:“我死了,你会哭吗?
”女儿说:“不会。
”
爸爸总是表面一副不屑的样子,女儿也是不需要谁操心的样子,爸爸也会关心女儿谈恋爱的事情,只是不会过多的重复。
爸爸其实也会做饭,包饺子可好看了,只是一个人的时候没有必要这么有仪式感,生活里也没有了烟火气。
爸爸被警察带走了,最后一秒女儿也没有承认这个是她的爸爸。
爸爸进监狱的那几年,女儿找了一个男朋友,住在爸爸的家里。
女儿偶然在街头遇到了刚刚出狱的爸爸,女儿也没有主动上前打招呼。
爸爸出狱后,回到家里给女儿做顿饭,也是第一次见女儿的男朋友。
我也不知道这个女儿为何找一个这种男朋友,不说演员外貌,这个性格也是一言难尽。
爸爸说这个男人配不上女儿,女儿说结婚不是为了什么。
女儿怀孕以后不久和这个男人分开了,她回到爸爸的家里,晚上看到酒醉的爸爸。
爸爸并不觉得单身的妈妈有什么所谓,反倒是非常喜欢自己的外孙。
爸爸对照顾小孩细致入微,女儿也没有这么在乎。
孩子生病,爸爸也会难过,女儿似乎经历了这么多事以后似乎明白了爸爸柔情似水的一面。
女儿没有收入,爸爸和一帮朋友们赌博供他们生活。
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
爸爸和朋友被警察抓了,爸爸倒下了。
爸爸生病了,以前是爸爸照顾女儿,现在是女儿照顾爸爸,从之前冷淡的关系变成亲密的家人。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大概就是这样的,及时行乐,也要及时享天伦之乐。
今年到北京以后就很少离开这一小块地方了,今天终于进了城,挤了地铁,晚高峰的地铁。
去吃蟹的时候周围的人嘻嘻哈哈,戴着手套也搞得满脸都是油渍,这就是我喜欢的人间烟火气。
吃蟹一定要自己啃才有灵魂。
(获取资源关注公众号 打胡乱说怪 ID:dafuluansuo 欢迎交流!
)
我和爸爸也忘了从什么时候开始喜欢老徐。
应该不是太早。
起码在《将爱情进行到底》的年代,我还豆丁一个,甚至不懂“爱”这个字到底怎么写。
所以纯粹是因为这部片是她第一部导演的片,才从骡子里拖出来。
电影海报也平淡得根本让人没感觉,没什么大红大紫,一点视觉冲击力都没有。
白色的底色,然后背着包的老徐和那个肥头大耳的爸爸。
跟浓墨重彩无关的电影,跟浓墨重彩无关的感情。
本来,我觉得,生活的色彩就是钝重的,让人看不出浓烈还是黯淡。
活下去,不是想象中那么轻松容易的,无论是怎样的人。
就算小鱼在片子里说她爸爸,你就和我们不是一类人,你老得意。
故事刚发生的时候小鱼还是个孩子,穿着土气的校服,站在窗台前的样子满好看。
然后老师告诉她,你母亲出事了。
于是她再次见过那个印象中模糊得几乎看不清的父亲。
他站在那里,问小鱼有她母亲还有没有更新的衣服。
她回答没有。
那一定是一句很心安的回答。
有个人在旁边帮她,跟她血脉相连,他是她爸爸。
他坐在死去的以前的妻面前,帮她擦脸,要给她换衣服。
他看着亡妻擦干自己湿了的眼睛。
不知道该怎么对女儿好,于是只能在厨房里做饭,奇迹一样的味道不错。
看着女儿吃饭的样子笑得一脸荡漾的光头男人,有个更简单的名字叫父亲。
然后他锒铛入狱。
似乎因为开的酒吧里有小姐。
他出来的时候,女儿已经有了男朋友,生活看似平淡而安稳。
他坐在茶楼里问小鱼自己是不是胖了,紧接着就傻傻地在女儿说了一句不认他之后,把自己的眼睛抹了又抹,留下还是抹不干的痕迹。
孩子结婚,他在一边劝告那男的不行。
她一意孤行,于是他告诉女儿,在那边不行的时候,还有老爸撑着。
你就回我这边来,我养你。
父亲对女儿,大抵就是这样的情感。
不善于表达,但是一张嘴,就是大道理,一套一套的。
他说那男的不行后来被现实证明了果然不行。
大了肚子的女儿从小男人那里回来,他面对自己的落魄,跑到阳台上哭。
想瞒住女儿却还是没瞒住。
于是跑去深夜里赌博,想让孩子以及自己的外孙女过上更轻松的日子。
结果反倒是他脑出血。
拖累了女儿和孩子。
小鱼终于成长为一个成熟的人,一边照顾父亲一边照顾女儿,两面都可以用坚定来面对时,父亲去世。
她也终于找到了一个合适的人。
看了之后,没哭也没笑。
这是个平淡的故事。
不张狂不恣意。
我也终于明白了那些词句不华丽的文章,之所以感染我是因为什么。
因为那深情,已经不需要刻意的华丽,它贯彻在每个字里,直达内心,不需要经过另一层转手。
这电影把每个镜头都灌注了感情,像充沛的花朵的汁液,让人潸然泪下的。
父亲给孩子们的爱都是这样。
他是那么粗鲁而无条件地希望自己的孩子幸福。
即使那幸福跟孩子自己想象中的不一样。
他自然有着年轮赠送的智慧,可是他又尊重孩子的选择,不强硬,但是坚决。
然后在孩子们最困难的时候,陪在他们身旁。
所谓大爱无言,大音希声。
那份大爱,真的已经不需要言说。
联系在血脉中的,始终伴随着心脏跳动的爱。
带着一半相似的基因,反复提醒着坚定的真实。
长镜头用了很多次,反复追寻着老爸的身影。
最煽情的台词是,再混蛋的爸爸也是爸爸。
似乎只有两个字就可以表示所有的深情所有的爱。
如果说这爱还有什么理由的话,也就只剩下这个了:爸爸。
生活不是什么多棱镜、霓彩虹。
当小鱼在已经什么都不知道的老爸面前哭完,又继续端起那碗稀饭的时候,我终于被感动得淅沥哗啦。
虽然哭对于我而言,是不太可能的事。
其实这是个爱和成长的故事。
很简单。
很真实。
很让我喜欢。
《我和爸爸》。
电影中的父女,是在一个特殊环境下开始共同生活的。
因为主角少女小鱼在父母离异后,一直和母亲生活在一起,她本身对父亲的印象也仅仅在照片上在偶尔提到父亲的名字里,而母亲的突然离去,使得她选择了和这个很陌生的爸爸共同生活。
她们之后将在一起互相适应对方的生活,熟悉彼此的习惯。
我们通常意义上的父亲,听起来是一个公共名词,我们会联想到一些有血有肉有责任充满慈爱的人物。
而影片中的父亲,却是一个反传统意义上的父亲,他离婚后开了酒吧,纵情欢乐享受生活,在酒吧容留她人卖淫,至此被判入狱,出狱后仍然玩世不恭。
由于从小女主人公处在单亲家庭的生活中,所以在母亲去世下葬时到之后的一段时间里从外表看来她都基本没有什么情绪上的波动,甚至在葬礼上都没掉一滴眼泪。
这种性格上的缺陷,是和她从小在父亲缺席的情况下成长分不开的,没有安全感。
所以用冷漠来武装自己。
在单亲家庭中,过早的接受了成人行为。
这种人为的成熟,给她本身造成了很大的压抑。
在她慢慢和自己父亲建立起来默契和情感之后,有一次失声痛哭,看起来没什么理由但是实际上是长久以来内心的渴望和挣扎。
家庭的破裂造成的家庭关系失调,是造成人格缺陷的很大原因。
心理学上说过,单亲家庭的女儿,由于她的女性特质得不到父亲的认可,在她成长为女人之后就会变成全副武装的女战士,为了对抗不负责任的父亲,她会用父亲应承担的女性责任武装自己。
这种伪装的男性特质充当了女人自我保护的炮弹,它是女二用来对抗痛哭的盔甲和盾牌,这种痛哭源于父亲的抛弃和拒绝。
一方面她把外部世界挡在心灵之外,另一方面也使她内心情感无法释放。
全副武装的女战士在表露女性温柔方面有着难以逾越的障碍,她远离与男人之间的健康关系,同时也远离了她被创造时所应享有的完整生活。
父亲给予的东西会影响女儿对自己的感情和其他男人的关系,如果父亲没用给予,那么也同样影响着女儿。
这片子得老北京,有年代记忆的人看。
人物真实,也很生活。
徐导的巅峰之作!
长大了再看全是感动,抛开其他,影片中父亲对女儿的爱让我理解爸爸对我的情感。
被这样无私的父爱呵护成长我是最幸福的^ ^感动!
以下纯为凑字九几年的夏天,我爸开辆破侉子带我满城转。
那会我爸还能弹吉他,特别爱打乒乓球,支持国安。
做的一手好饭,炖鱼 炖肉 鸡蛋西红柿面 烧茄子 汆丸子 还有韭菜盒子老带我去公园,划船 放风筝 开小车 跳蹦蹦床我一笑啊他比我还开心现在回家少了,每次回家,好吃的一样不少,啥都不让我干,我老说你都把我惯坏了,我爸就说,就惯!
惯坏了我养着!
25岁以后,我突然越来越想知道“父亲”是个什么样的人,他在想什么,他怎样去爱一个人。
《我和爸爸》把我给看哭坏了。
我最佩服有一个“混蛋爸爸”的女孩子,说出“不管怎么说,他是我爸爸”这样的话来,或者说,对这样的女孩子是羡慕,对这样的爸爸是佩服——一个在普通人看来“混蛋”的爸爸,得多爱自己的女儿,才能让女儿说出这样的话来啊。
老鱼对小鱼有时候宠得有点儿“不讲理”的过头,上高中的小鱼,不知道该学文还是学理,学理吧,太辛苦,学文吧,不好找工作。
老鱼冲冲地说:“你工作干嘛啊?
我赚钱不就是为了让你想干嘛干嘛吗?
你要是想混可以混一辈子。
”——多没文化啊,多不负责任啊,多没长远眼光啊,可是叶大鹰对徐静蕾说出这番话来的时候,我真是觉得他帅呆了。
爱情都是会变的,当无数个男人说“我一辈子罩着你”的时候,只有一个人的话信得过,就是父亲。
小鱼的性格像老鱼,不悲情,不爱磨磨叽叽。
她上了大学,找了个还挺龌龊的小男朋友,毕业后结婚,跟老鱼打了个招呼——结婚兼搬迁一块儿通知,两口子就去了上海。
在上海呆了两年小鱼又大着肚子离了婚回来。
小鱼刚生了孩子又失业那会儿,也不知道老鱼上哪儿弄的那么多钱,虽然行径让人担心坏了,可是谁说这不是天底下最可靠的人呢?
他绝对不愿意委屈着你,绝对!
话说女儿和父亲前世就是相欠的,这世来还。
老鱼和小鱼的共同生活,从小心翼翼、互相试探迅速融化为彼此理解、相依为命。
血缘和亲情是那么奇怪的一种东西,不管被隔断了多少年,还是会化在血管里,洗不掉,抹不去。
老鱼年轻的时候没有跟小鱼在一起生活,跟小鱼在一起的日子,父爱横生,几乎把这些年没给的都要补上了。
他是脑溢血离世的,跟小鱼的缘份,仿佛是好好的聚,又好好的散了。
这部片子让我从头哭到尾,男人是个多奇怪的生物——他可以同时让外人觉得混蛋,让老婆觉得可恨,还让女儿深深地,深深地恋且爱着。
我要你人在,天天在,有你在这个家才像个家,你懂么?!
我始终记的徐静蕾高声喊着,声音依旧混沌,周围的一切因为摄像的效果黯淡无光,她的脸庞很难看到的露出复杂激烈的表情,她投入的表达着她的感情,这几乎是电影里唯一的一次。
一直以来她把她的全部情感那么深的埋藏起来,像是小孩子埋藏父母不允许把玩的玩具。
在这一刻,它终于曝光。
在这一刻,我终于明白,其实,她始终爱着。
对于情感的迷惑伴随着我看电影的整个过程。
中国人的爱似乎自古以来就是内敛而深沉的,不容易表露在外,也不愿。
爸爸,对小女孩是一个虚幻的词汇,父母离异之后,她就不曾见过爸爸。
她只是在某一些不经意的片刻看到那个男人,在她们背后看着,或者和妈妈简短的对话。
直到妈妈永远的离开。
生活把她推向了她的爸爸。
爸爸和妈妈是截然不同的人,爸爸放荡不羁,爸爸满不在乎,爸爸迷恋物质,爸爸贪恋生活。
父母的性格都沉淀在她的生命里,即便不愿,她还是一样的像母亲一样无望的追求着自己小小的幸福,安定的生活,简单的小家庭,她追求的是最最普通,最最单纯,最最平淡的,也是最最安全。
但事实却往往不能近随人愿。
母亲嫁给了她的爸爸,他们注定无望的相爱着,甚至不知道自己在爱着,他们注定不能满足彼此想要的,却又一生纠缠,他们真是的情感都推在舞台背后,退在生活的背后。
女孩和爸爸也是一样。
隐忍退让是女孩的全部。
爸爸进监狱后,她固执的坚持自己的生活,她只是想生活,生活却不愿意给她那么多。
她以为可以安心的和一个不温不火的男人白头偕老,却还是逃不开被抛弃的命运,因为无爱,如同注定。
无爱的退一步迁就,本身就是一个悲剧。
她只有她的爸爸,永远的在她的生命里。
即便是他瘫痪了痴呆了,她无法感知到他,她还是不能离开他。
他们不自知的爱着,从女孩唯一一次真情的流露当中我们可以清晰的感觉到这一点,但是这毕竟只是一次真情流露,在生活的大部分中,他们只是彼此伤害又彼此倚赖着。
这是一部很沉重得电影。
或许因为可以从中看到我的生活,总觉得生活就是沉重的。
整部电影都笼罩在一层灰色当中,一如北京胡同里绵长绵长的灰墙。
仿佛听到莫文蔚的声音,日子像是道灰墙,骂它也没有回响。
破败的阴暗的潮湿的凌乱的北京的平房,肮脏的胡同和面目不清的人群,是我们生活的底色。
在生命中,我们总是在还没有准备好的时候,就被推到了生命的最前端,我们深切的爱着,自己却始终不明白。
生活一直在继续着。
在结束的时候,我们会在墓志铭上写下,我的一生,我都忘了。
如爸爸所说。
写于二零零五年
写于她拍陌生女人来信之前是不是应该说她是大陆的张艾嘉或者许鞍华,但她的刚一出手也并不比她们逊色。
《我和爸爸》中能感到她的才气智慧,知性与感性。
小成本的电影,能网罗到叶大鹰,姜文,张元这些人,这些人应该不是冲着她的美貌或者已有作品的名声去的,我想应该是欣赏,这些人看到了她的潜力和才华。
大陆电影不缺少长得漂亮会演戏的女演员的,少的是好的导演,一个好的导演可以让从来没有过表演经验的人当上影帝,比如姜文之于夏雨;一个水平一般的导演可以让好的演员再无精彩,比如孙周之于巩俐。
讲亲情的电影我们有过不少,非要把人弄到哭得稀里哗啦的份上,滥情煽情矫情,哭过之后便有上当受骗的感觉,喋喋不休把什么都说尽了,那是拍给家庭妇女看的电影。
《我和爸爸》当然也是讲亲情,一个有点特殊但又再普通不过的家庭中淡淡的,欲罢不能千丝万缕的父女之情。
一个有些混蛋的父亲,游离于正常的生活轨道之外,却又让人觉得他的生活再自然正常不过了,发过财有过钱最后又一无所有,对女儿的感情中有温情的内疚的苦涩的成分,都表达得非常到位,让人感觉到他的可爱。
而女儿也是这样平平淡淡的,上大学,谈恋爱,结婚离婚生子,在缺乏爱的环境中过早地结婚,未听父亲的劝告。
一个本来也许会是问题少女的路子,甚至会想到她会有轰轰烈烈的走法,大学上得有出息了,傍了大款了,赚了大钱了,但都没有,一切都很平淡,平淡地能触摸到生活本来的样子,很多人就是这样过着。
不止才气,还有她的野心与大气。
电影不会把什么都说了,让我们自己来感受来设想。
想到她要拍《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了,这样一个探讨人心理的故事,由女导演来拍也许最好不过了,我甚至有过找到她的网站,给她写封信的冲动,建议她拍萧红的《呼兰河传》,或者把萧红的一生拍成电影。
在这样的市场喧嚣泥沙俱下中,终于有人认真地来拍文艺片了,终于有些题材不会毁在二流或者三流导演的手中了。
父爱的深刻大多藏在心底。
玩世不恭不能证明他对子女的关爱不足够。
影片中的父女因多年的分离相处起来更像朋友。
他们彼此角力,言语抨击,经历生活的动荡和变故。
父亲依然默默守护。
故事的讲述如此生活化,看到某处我也会有局促不安的感受,因为它与我的彼时重叠,直窥内心。
但片中的父亲再多的游戏人间,自己的生活一片混沌,也从未放弃过对女儿执着的保护。
影片的结局残酷,他宁愿让她恨着,也要去为女儿和外甥女的生计而重操旧业。
父亲的伟大就在于他可以用生命去守护子女。
父亲角色刷新了惯常的说教模式,同女儿一起叛逆和玩乐,却饱含温暖和关爱,没有人可以不羡慕和感动。
老徐的导演能力实在比主演能力好太多。
做个不说教的父亲挺难,做个不把自己的焦虑和期待加诸于孩子的父亲挺难,做个接受孩子任何糟糕的状态而不倒塌的父亲挺难。这个父亲做到了大部分,却是常规的价值观里最不合格的“父亲”。
女儿是男人的前世小情人。。。。
镜头好乏还有些地方不知道为什么发虚了,不过其实真的还可以...
不错,比“来信”好太多了。上次听谁说女儿是父亲的情人,还挺靠谱。
这电影有点猥琐。于我而言成功地塑造了属于某种时代的氛围感,但是各方面表现得都很一般。
别以为苦出身就朴实,长得拧巴就不花了。2022.4.26小市民才吧家擦得跟狗舔式的那么亮呢如果你愿意就混一辈子200块钱一个月也饿不着别以为苦出身就朴实,长得拧巴就不花了(和女儿看的电影)
老徐演得还没叶大鹰好。
徐的第一部作品,也是目前最好的一部了。其他的,都是垃圾。
整个片子都是王朔的影子,文艺,文艺圈子。
就这么个温情片都演的噶泥心...老一副不高兴不满意撇嘴样...
1
和MJ一起看的。在一个晚上。
对这电影有特殊癖好,爸爸的外痞内柔,小鱼的决绝孤独,叙事的随意温暖。这绝不是当年徐静蕾能搞出来的东西,应该是她用别墅从朔爷那儿换来的。对,片子里洋溢着王朔的习气
有时想想,漫长人生中,重要的那些人,真正相处的时间,也没有多长。心酸。
作为第一部她电影来说,还算不错,至少能让我感动
看睡着了
很拧巴,这是表现恋父的片子么?
有才气的导演处女作。叶大鹰的表演非常好,自然生动。北京话儿逗贫,太可乐。父女关系处理得确实很像情人了,但很暖。
徐静蕾跟她爸吃饺子时那得意样子太令人嫉妒了~
感觉女儿不够年轻爸爸不够老。不过,确实是我和我的爸爸,血缘纽带真的是一种奇怪的东西。陪你长大为你操心而年老了是照顾。过去了多少年了,你不在了,而我带着孩子来看你。为人父母又是一个轮回,也懂得设身处地,关于你更多的操心。平平淡淡才是生活,又过了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