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致青春》开始,青春题材影片在影院百映不衰,而且部部都深受年轻观众喜爱票房喜人,《摇滚英雄》是一部有关摇滚人的青春影片,摇滚乐盛行于90年代,崔健、窦唯、唐朝是那个年代摇滚乐的杰出代表,秦昊饰演的武为,曾经的摇滚小青年组乐队、出唱片、成为那时喜爱摇滚的年轻偶像。
然而随着摇滚乐的逐渐没落,大批的摇滚音乐人从此销声匿迹,然而他们的摇滚青春仍然值得追忆,每每聆听照样心潮澎湃。
《摇滚英雄》的剧情很简单,一个摇滚歌手武为与三个女人之间的故事,曾经的摇滚青年,放荡不羁因为摇滚乐而结识两个女人,为了心中那个摇滚的梦想,追随与舍弃、执着与失去使人纠结,让梦想迷茫。
摇滚对于70年代的人来说,简直是一场革命,具有一定的先锋性,因此像崔健这样的摇滚乐领导者被视为那个时代的偶像,它所具有的意义远远超出了音乐本身。
青春是不羁的,追忆青春是感慨的,摇滚青春更是如此。
因为青春是成长的必经之路,是生命的动力所在。
青春是天边划过的流星,短暂而华丽;青春易逝,唯一怀念。
而青春的源动力里更有着爱情和梦想,正如影片中所说的几位主人公年少时的追求与向往,爱情与梦想,鼓舞着他们在放声歌唱中,奔向人生的未来旅途。
尽管,在追寻与追求的过程中,有欢声笑语也有泪水伤痛,但留给每个人的记忆是永恒的是美丽的。
《摇滚英雄》里当然有那个时代的摇滚爱情,90年代爱情也一样有欢笑有泪水当然也有遗憾,这可能与80后、90后在面对爱情观念方面出现的差距。
武为爱李爱,却处处表现出“爱在心头口难开”的处境中,而最终却于另外的女人有了女儿。
而对于当下年轻人来说,“爱就是要大声说出来”这就是他们对爱情的态度。
无疑,电影对于青春来说是一种激情;摇滚对于时代来说,是一种释放;英雄对于人生来说是一张个性的张扬。
在人生中,青春岁月是最难以忘怀的,而且在这期间所经历的事,会直接影响到今后的时光,比如恋爱、比如事业、比如一段情、比如某句话,都会深深地印在心灵的轨迹中。
青春逝去,暮然回首,了一惆怅,摇滚激情,心潮澎湃。
从《致青春》到《左耳》再到《摇滚英雄》今年的中国影市,关于青春的影片很多,其共性就是让观影者透过各类“青春”看到了时代的变迁,看到了那个年轻一代的成长历程。
他们经历过青涩年华带来的激情;经历过残酷社会的风吹雨打;经历过理想破灭的失落;经历过勇往直前的拼搏,他们是一个时代的象征。
其实《摇滚英雄》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对今年青春题材电影的一个总结,也唤起一代人对青春的回顾。
文/晚唐胭脂前些天在电影学院的标放看了个片儿,华语青年影像展的展映作品之一,电影《摇滚英雄》。
它对我来说,完全是一部粉丝电影。
那天放完片,第一个举手提问的大叔说:“导演,我是74年的,窦唯的粉丝,看了你的电影很生气……但是,这是个摇滚的电影。
” 双鱼座的导演左小岸先生态度谦和,先鞠了一躬,慢慢的回答:“首先对不起……但这不是谁的传记电影,只是创作时采访了很多亲历者,所以有很多细节很真实,但愿望很善良,只是为了让更多人相信摇滚青春很美好……”。
和这位提问的先生不一样,看了这部疑似映射了王菲、窦唯恋情的青春故事片,我很感动。
双鱼座的我是王菲的死忠,从高一开始,我就偷偷攒零花钱买王菲的新专辑磁带,在周末班会上跟另一个喜欢古典音乐的学霸男生据理力争,说流行歌没什么不好的,你听听王菲就知道了。
到大学跟寝室的小妞儿们煲耳机,一张盗版MP3还互相借来借去,非典那年用她的《暗涌》写了第一个MV的剧本,结果自己溜回家,坑死了拍这个MV的室友。
再然后上讲台教书,在王菲和李亚鹏离婚的第二周,在电视文艺的课堂上大讲特讲王菲历年的作品。
看得起这位姐姐的演唱会,也是攒了半年的积蓄,才买了两张门票,邀请青梅竹马的那个男生,一同前往。
对《摇滚英雄》来说,你可能是窦唯的粉丝,可能是王菲的粉丝,可能是逃跑计划的粉丝,可能是崔健的粉丝,但在那场展映中,有几个人和我一样,是导演的粉丝呢?
细细想来,与左小岸先生,大概近十五年,有那么几次有趣的偶遇:1.2002年春刚刚考入广播学院的我,去给来武汉招生的老师帮忙。
碰到当时还在读硕士的左小岸,他话不多,只是听另一个美女老师说,这位学戏剧戏曲学的师哥,歌唱得不错。
2.2003年夏被同学拽进班主任王宝民老师的剧组,一个号称中国学历最高的35mm胶片剧组,在内蒙五原县猫了一个暑假。
左小岸先生已经是我们的老师,更是我当时的顶头上司,制片主任加副导演。
那个片子叫《葵花朵朵》,我们都写了一些飘散在风中的诗,也寻不着下落。
后来,他送了一张CD给我,叫《左小岸的冬春夏秋》,那个时候我还没到过巴黎,从浅绿的封皮里,和淡淡的吟唱中,只看到丝丝愁绪。
3.2010年秋在偶然回京的一个假期,去同学家的路上,和正在过马路的左小岸夫妻擦肩而过。
听说他的第一部电影《夏至》早已经拍完了,在筹备自己的又一个片子。
4.2014年冬病中无心学习,加上写不出论文苦闷至极,便独自跑去玉渊潭玩儿,顺便蹭了蹭今年华语青年影像展的开幕式。
没有想到,一个染着黄头发的导演,一个执教近十年的大学老师,还挤在一群20多岁的电影学院学生里,略带羞涩又非常坚定的说:“我叫谭华,拍电影十年。
”于是,就有了电影学院的那场观影。
北京深秋的初寒夜,快十一点了,我们一撮人看完片激动地挤在电影学院校门口,遇到因为腼腆没有上台面对观众的乐队主演和摄影师,聊得恨不得有个乌冬面的小摊出现在面前,可以逗留得再久一点。
那么,如果我不是导演谭华老师的脑残粉,这个片子我会去看吗?
看完会打多少分呢?
幸运的是世界上真的没有上述如果。
这个片子让我受到莫大的鼓舞,给了我一个嫁不出去的女博士生继续坚持做电影的勇气。
拜托,左小岸先生,我尊敬的谭华老师,您作为一个教制片的老师,一个人把编剧、导演、剪辑、作词作曲演唱、配音这些事儿都干了,还给不给我们这些学生留活路了?!
还有您那位思思美女夫人,怎么做到用那么少的钱拿到崔健《花房姑娘》版权呢呢呢?
这得是多么厉害的制片成绩啊!
《摇滚英雄》里面,你将会看到一个可爱倔强又悲情执拗的70后大叔,在回顾自己青春的同时,又被另一个乖巧耍宝的90后小萝莉俘获的故事。
90年代和2014年当下的时空交织,叙事的娴熟,用任何一位已知的叙事大牛的风格来形容《摇滚英雄》,都是对这部电影的侮辱。
好像“无招胜有招”的武林高手,将一切的爱与恨,都根植其中,撕扯开来,又弥漫开来,最后新鲜奉上。
很久没有看到国产电影中,有把音乐玩得这么轻松的了。
跟《北京乐与路》、《如果爱》都完全不同,作为一部投资不过一千万的小成本院线作品,我想他们已经贡献了全部的心血、诚意和善良。
在我看来,这部电影跟《蓝色骨头》完全不同,这是一部摇滚电影,充斥着当下的青春躁动,沸腾着年轻热血。
所以,不要再纠结王菲和窦唯的过往,还相信青春还怀揣梦想的你,在《摇滚英雄》即将面市的时候,难道会掏出不到一杯星巴克的钱,约你的哪一位,买好最划算的团购,走进离你最近的电影院,去看看左小岸先生的片,倾听和自己成长有着千丝万缕关联的摇滚青春梦?
我一向不善于怀旧。
我是活在当下的人,既不纠结地回首以往,也不无聊地展望未来。
然而最近因为在微信上连载旧文,身不由己地常常在重温文字时回到过去,而今天刚刚看完的这部电影更是将我瞬间带回了九十年代,那个我还年轻,还充满激情与梦想的大学时代。
我并不想从技术层面分析这部电影拍得到底有多好,和以往一样,我固执地认为,一部电影只要有一个地方打动我它就算是成功了,而我自认为已阅片无数,在心里是有自己的衡量标准的。
这部电影不止一次打动了我,甚至在影片结束时我仍少见地坐在原地不动,直到把片尾看完,并且听完了最后那首歌。
我看着银幕上音乐节的写实画面内心充满感动,我已经有好几年没去过音乐节了,自从家里不再有车之后。
还记得上一次去摩登天空音乐节时内心所感到的失望。
当然也记得我参加过的每一次音乐节:草莓,迷笛,张北草原音乐节……所以当片中出现熟悉的画面时,我顿时被往昔的回忆击中。
第一届张北草原音乐节不巧下了雨,在午夜时分喧闹之后迎来了暂时的平静,我们钻进帐篷休息,一直等到半夜三点,然后淋着微雨看张悬唱歌。
周围是一顶顶五颜六色大小不一的帐篷,衣着特异的文艺青年们往来穿梭。
夜晚的风带来深深的寒意,但心里却感觉有热血沸腾。
还有某一年的音乐节,压轴的是我最喜欢的杭盖乐队,他们粗犷雄浑的歌声瞬间将我的热情点燃,我疯狂尖叫,纵情狂舞。
我不知道如果换作今天我是否还能这样,我觉得我内心激情犹在,只是恐怕有些力不从心了。
我是多能跑题啊,写了这么多还没怎么提到电影。
我想说其实我不是要写电影,而是想要写那个年代热爱摇滚的自己。
上大学时我曾经留过一头狂野的披肩长发,那一年黑豹和唐朝正流行,我迷他们迷得如痴如狂,因此别人说我的头发像唐朝主唱时我甚至有些沾沾自喜,全然不顾对方是不是在讽刺我像个女汉子。
我想和我同龄的爱摇滚的女生们大概都有过类似的经历,和刚刚认识的男生坐在图书馆前的大草坪上弹着吉他唱张楚的“姐姐”,在何勇的“钟鼓楼”里寻找自己熟悉的影子,声嘶力竭地呐喊“回到唐朝”,在窦唯高亢的歌声里感受柔情摇滚带来的震撼,当然也少不了最牛逼的老崔,时至今日他仍是中国摇滚圈不可撼动的领军人物,不论在何种场合,只要听到他的歌我就会不由自主地感到激动。
前一阵校友聚会组织K歌,我不顾形象地吼着“无地自容”,别的女生围着话筒唱“一无所有”。
这是我们的青春岁月最美的回忆,是曾经代表了激情与梦想的“摇滚英雄”。
还是说回这部电影吧。
有人说它影射了王菲与窦唯的故事,然而步入中年的武为却仍然像是愤青,他的愤怒来自于无法与世界握手言和。
这个世界早已不是他当初熟悉的样子,一切都让他感觉无所适从。
这是所有的理想主义者或早或晚都将面临的问题。
是向现实妥协从而证明你可以混得更好,还是依旧保有心中的梦想并为此付出巨大代价。
但现实中的窦唯显然比武为的境界要高,他早已看穿一切与世无争,虽然在地铁上被人拍到颓废的中年大叔形象,但却丝毫不以为意,多年来遗世独立的生活使他对他人的眼光与评价一笑置之,他天真固执地在自己的世界里悠然自得。
这是个早就活明白了的人,当年那个个子不高却气场强大,才华横溢歌喉独特一开口便hold住全场的摇滚青年,也经历了武为一样的愤怒时期,最终在与世事的博弈中成了笑傲江湖的高手。
我始终认为有窦唯在的黑豹才是真正的黑豹,就像离开家驹的Beyond再不是Beyond一样。
那时所有红极一时的乐队后来都经历了相似的事情而分崩离析。
有些人永远地离去,将生命定格在了最璀璨的年华,比如张炬。
再来谈谈电影里的爱情。
看电影的头一晚我刚好看了“晓松奇谈”里“白衣飘飘的年代”那段,听到高晓松讲述他年轻时的校园民谣和姑娘们。
在九十年代的摇滚圈里也少不了姑娘们的身影。
那时的摇滚乐手们是女孩们眼里真正的英雄。
他们弹起吉他就能轻易俘获漂亮女孩的心,让她们死心塌地义无反顾地爱上。
那时的女孩多么单纯,没有一丝一毫的功利心,甚至也不计较得失,为了才华就可以献身,轻而易举就陷入爱情。
对于电影是否影射窦王之恋我不想多说,其实答案还是挺明显的,当我看到那张与现实中几乎一模一样的照片时,内心不禁生出无限感慨。
那时他们青春恣肆神采飞扬,爱得奋不顾身如火如荼,她还没有成为天后,被他的才华吸引甘愿和他一起住在胡同大院里,早起去倒尿壶被人拍到也不在乎。
没有那么多现实的羁绊,没有谁比谁更成功,他们的心里只有音乐与爱情,以为此刻的相爱便是永恒。
但后来的后来,变了,散了,各自走上再无交集的人生轨道。
当初的抵死缠绵也只能化作表面的云淡风轻。
可那时候多美啊,在铁轨两边初次相逢,她梳着麻花辫穿着红裙子,他背着吉他长发飞扬,她让他唱歌给她听,于是他唱起了崔健的歌。
还有那些最快乐的时光,一个女生为四个男生拍下的照片,将曾经的美好凝成了永恒。
我始终觉得年轻的时候就应该疯狂,甚至荒唐一些也不要紧,谁没在年轻时碰得头破血流过,重点在于我们付出代价,收获了无法复制的最宝贵的青春回忆。
所有的拥有最终都会成为失去,但这丝毫也不能阻碍我们去追求的决心。
因为为了拥有而奋斗的过程,就像一朵花开的时间,当漫长的岁月过去,我们会记得盛放,忘记凋零。
写到这里忍不住又联想到了自己,大一时我买了把红棉吉他,报了个校外的吉他班,每天晚上不出去晚自习,而是一个人在宿舍的床上练琴,十个手指全都磨出了茧子。
我清楚地记得临近初级班毕业时那个教吉他的老师(也是一个长发披肩的摇滚乐手)把我叫到他家里去试图引诱我,当时才20出头的我竟然义正言辞地拒绝了他,还告诉他我并不爱他。
真不知他如果长得帅些结局会不会有所不同,也许一念之差我也成了片中那个混在乐队里的文艺女青年呢。
然而对于音乐的热爱终究还是没能冲昏我的头脑,我老老实实地把四年大学混了下来,去走了大多数人选择的那条正常的路。
所有的回忆都只停留在了过去,只有当我今天在银幕上看到熟悉的场景时才再次被唤回,在那一瞬间我发现它依然清晰如昨。
突然感觉有没有把它写成影评又有什么要紧呢,关键是我写出了我想写的,关于青春,关于回忆,关于摇滚,关于爱情。
真庆幸我出生在七十年代,成长于八十年代,我的青春属于美好的九十年代,可以留下那么多珍贵的回忆。
怀旧并非我的初衷,我只是想说,每一个曾经热爱摇滚的青年都有一颗渴望自由的心,而激情并不只属于年轻人。
虽然如今已人到中年,但这并不妨碍我们继续怀揣着一颗热情洋溢的心,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
看过了很多青春片,其中也有一些以吉他和摇滚乐为核心元素,同样在都市黑暗的角落里轰鸣起满载梦想的乐曲,在街头巷尾游荡,在蓝天白云下呐喊,同样是为赋新词强说愁到头来却老大徒伤悲的伤感人生,不过《摇滚英雄》还是给到了不一样的感受,看这一群长发飘扬却眼神清晰的少年,相信很多人的思绪都会拉回到那个狂躁的、我们仍然分不清是真实还是梦幻却注定要在中国音乐史上写下浓重一笔的九十年代,来吧,放下手机,重温那个只有大汉显只有磁带的摇滚乐的长发年代。
《摇滚英雄》是一部很有想法的电影,标名为摇滚英雄,其实讲述的不是一位摇滚巨星的成功史,而是一位摇滚少年的失败史,不取成功的案例,而取其失败的典型,无异对摇滚乐是持反思态度的,至少是冷静的。
影片一上来就是双线交错进行,一条线索就在当下,落泊摇滚明星武为被放出监牢,回到家中遇到一位不请自来的少女,两人在失意的人生阶段中擦出了一点苦命相连的小花火,而女孩儿似乎还隐藏着一个秘密。
另一条线索则回到92年,年轻的武为背着吉他在铁道边遇见了李爱,一文不名的武为和梦乐队后来在李爱的帮助下一步一步走向成功,而就在接近成功的时候,无情的现实改变着每一个人的心态,有人劈腿出轨,有人另有图谋,有人执意孤行,有人愤然而起,梦想,在现实的无情打击下,变得支离破碎。
刚开场的时候,因为人物设定的原因,一度以为这部电影描写的就是窦唯、王菲的故事,而片中人物的基本关系也有几分相似,但看了不久,就发现,确实是有所借鉴,但不仅限于窦唯一个人的故事,武为包括梦乐队,以及其他几个疑似人物,都和原型有明显的区别,应该是结合了很多摇滚人的经历,全新创作的故事,切不可对号入座,尤其是没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这绝对是一部纯粹的剧情片。
摇滚是什么,怎样才算是摇滚英雄。
影片没有答案,但对于现实,主创编剧还是相当有情怀的,年轻时代长发飘飘的武为,除了一个音乐梦一无所有,而中年时代沉迷醉乡的武为,就连这个音乐梦也没有了,音乐梦毁了他的一生,而他却无怨无悔,这大概就是导演所要表达的英雄的定义,为了摇滚而牺牲青春的一代人,武为和凋零的梦乐队才是英雄,而不是真的崔健唐朝黑豹或者是窦唯。
李梦很美,也很梦幻,她饰演的李爱从跑龙套的演员到影后,为爱情肝胆相照,令人感动。
奏昊自然不用说,颓废摇滚人非常走心入戏,后来则调节气氛,大夏天穿着大皮衣带小女友逛公园的戏非常有趣,还复温了一下《推拿》的盲人戏,是个大笑点,刘雅瑟也很好。
几位主演都很好,有一种天然的美,现在流行小鲜肉、霸道总裁,大长腿和马甲线,《摇滚英雄》里面没有这些,只有性感的吉他,冰冷的冬夜,炽热的酒精,还有一群长发飘飘的少年,到最后都没记住武为和梦乐团演员的名字,但他们真的很帅,瘦弱,纯净,柔顺的长发笼罩下有明亮的眼神,他们是新一代的摇滚人,没法彻底还原前辈的狂野,但他们一样因为梦想而锋芒四射。
对于大多数七零后、八零后男人而言,摇滚音乐应该是不少人的共同回忆。
当年资讯不发达,可以拿来娱乐消遣的东西太少,像我这样的小孩听烦了爱来爱去的流行音乐,突然有一天听到摇滚,看到几个人在台上各司其职,用吉他、贝司和架子鼓组成一个名叫“乐队”的玩意,心里非常憧憬——所以决定自己搞一个。
那时候要弄这么一件事,在别人眼里还是挺神圣的,毕竟大家都在埋头苦读,为着高考发愁,我们这群人却在那里不务正业,研究音乐,完全一副大无畏的样子。
后来玩乐队这件事,渐渐地没那么神圣了。
其实在大多数人尤其是家长眼里,除了读书之外的事,都不是正经事。
既然不是正经事,也就得不了家里的支持,好不容易凑够钱买了吉他和贝司,架子鼓又买不起;最后七拼八凑凑齐了,乐队在哪排练又是个问题,敲鼓动静太大,占的地方又多,家里排练没指望,只能到处找地儿。
而且,为了把买乐器的钱赚回来,我们也只能去酒吧里给人打工,每天从晚上9点唱到深夜,有时候凌晨一、两点才收工,为的就是挣每天的200块钱。
注意,不是一个人200,而是乐队5个人加起来200块钱。
所以,摇滚乐队这件事,神圣感被丧失殆尽,后来高考后乐队的成员各奔天涯,乐队也就无疾而终。
十年过去了,这些事都成了回忆,但对摇滚音乐的喜好却保留了下来,看电影时,这类音乐题材尤其是乐队故事的,也成为了我观影的一个喜好。
看《摇滚英雄》时,我想起了十多年前罗启锐和张婉婷执导的《北京乐与路》。
其实“英雄”这个词是很容易给人提气的,尽管那时候真没几个人把我们当英雄——反正不务正业了,也没人觉得玩音乐有前途。
所以看到《摇滚英雄》里颓废的秦昊,总觉得如果当年自己按照这条路走下去,可能也跟他差不多,境遇只会差不会好。
《摇滚英雄》的电影里用了一个时间点,是1994年。
90年代初那几年,是华语摇滚最辉煌的时候,魔岩带着中国火出现了,带着唐朝、张楚、何勇和窦唯,震撼了许多人,包括我在内。
1994年12月17日,他们几位在香港红磡举办了摇滚中国乐势力演唱会,彻底把华语摇滚推向了前无古人的境地。
但就像电影里所遭遇的那些种种事情一样,1994年,大家都以为这是华语摇滚崛起的开始,却没想到就此结束。
后来这二十年里软绵绵的情歌、无病呻吟的口水歌和各种动词打次的网络神曲风靡大江南北,摇滚却越来越边缘化,乐队也很难登上大雅之堂,只有穿皮裤的汪峰还在以摇滚的名义在舞台上问大家梦想是什么。
于是这个时候再看《摇滚英雄》里秦昊颓废的中年模样,有那么一点讽刺感呼之欲出。
我还是挺喜欢秦昊的,之前在《怒放青春》里,他已经演绎了一回摇滚歌手,范儿是非常正的,堪称整部电影里最大的亮点(主要还是潘粤明实在不像扮演他年轻时候的小男生的样子)。
这次在《摇滚英雄》里,秦昊担正了男主角,把这个关于摇滚和青春的故事,又一次的呈现出来。
对于大部分有理想有抱负的音乐人而言,在中国,尤其是当下的中国,玩音乐真的是一条不归路。
《摇滚英雄》里的男主角人生已经足够精彩,足够戏剧化,戏剧化到进监狱的地方,但我们的人生通常不会是这样。
平凡的过有平凡的好,为理想而生活,虽然很过瘾,但如果找不到自己的理想,或者在前往理想的路上一直停滞不前,那自己也会受到很大的折磨。
那也是一种痛苦。
PS:推荐电影里出现的音乐,都是这几年不错的独立乐队的作品,值得一听。
摇滚在音乐爱好者鄙视食物链上绝对是处在一个不上不下的尴尬地位——一边自恃清高地鄙视通俗流行乐,一边又被更加清高的古典乐爱好者坚定不移的地鄙视着。
就我自己的音乐喜好来讲,如果有人一副高潮脸的向我推荐爱呀爱呀爱不完一类的流行乐,本鱼一定会捂着胸口,腾出另外一只颤抖的双手指着那人说,“你…究竟…懂不懂…什么才是人类星河中璀璨的…经得住时间考验的…精神财富?!
”但是摇滚乐不一样。
在20多岁的年龄,柴老爷子,莫扎扎,瓦小纳,请恕我依然对摇滚保有一腔热滚滚火辣辣的狗血,哦不热血。
但是我今天不是想说这个。
今天早上包场看了个早场电影——《摇滚英雄》——用我能想到的最最舒服的姿势。
整场举着双手摇头晃脑尖叫吹口哨真一个没落下,这也缓解了电影手持摄影给我造成的恶心头晕心悸乏力…妈的,看完整个人就不好了。
我开始想到一些人。
一些,为了所谓的青春,所谓的疯狂,把鲜嫩欲滴的生命献给骨肉皮事业的姑娘们。
Groupie骨肉皮(果儿)是一群追求和明星(可以是影星,歌星,作家等)发生关系(大多数情况下是肉体,少数情况为精神上的)的人(一般为追星族)的总称。
外界对于骨肉皮这个群体的判断一般是,没脑子,不检点,幼稚又淫乱,荷包紧但是裤带松。
总之评价和失足差不多。
但是本鱼认为,这样的评价有失偏颇。
事实上,果儿们通常都会有的共同特点是,天真,单纯,敢爱敢恨,重精神不重物质,爱一个人必须往死里爱。
不过,没脑子倒是真的。
这么说来,果儿群体里面应该有很多都是双鱼座。
以前一初中同学,从那会儿开始就是很多摇滚乐队的乐迷,涅槃枪花这些个乐队就是我从她那里听说的。
我就记得她给我聊这些时候眼里快要溢出来的火彩。
内心叛逆,但是人本身可单纯可温暖了,笑容明媚的如同秋日西斜的暖阳,绝壁一人见人爱花见花开的妹砸。
你说这得有多拧巴。
如果没有趟这浑水,估计能明媚到现在。
但是哪儿能啊?
这辈子可就青春一次呢,青春=叛逆=做点爹妈老师不让做的,脑子里这个计算题一做就踏上了果儿的不归路。
你要问了,然后呢?
抱歉,我所知道的不多。
只知道这姑娘从高中以后就变了个人,有了一些经历,眼里的秋水变成了死水。
我宁愿相信她只是硬拗出来的,内心依然小女孩,依然对周遭的世界充满善意,依然保持对万物的热情,依然相信爱情。
但愿那些美好善良的姑娘,在花样作死的道路上趟了一阵还能找到回家的路。
希望果儿姑娘们能在25岁之前把想尝的尝遍,25岁之后请干正事,为的是30岁的时候有饭吃有衣服穿,有资本去体验之后的年岁阶段更多更丰沛的美好事物。
至于乐手们,30岁都还没弄出的动静儿来,依然靠做梦和睡姑娘来意淫自己的青春的人,就让他们玩儿蛋去吧。
文/田金双“走肾时代”是我自己编造的一个词汇。
这个词汇,看似直白,看似粗糙,实则意尤未尽,意味伸长。
譬如,中国20摇滚成长史本就是典型的走肾时代,这个时代容纳了太多有关青春爱情的成长记录。
在中国摇滚史上,曾经出现过太多的英雄,之所谓,前有崔健,后有唐朝、黑豹、魔岩三杰,如今曾经辉煌一时的摇滚不再,摇滚精神渐去渐远,余下的只有经过商业包装的摇滚外套。
值此,摇滚青春片《摇滚英雄》恰如其份地斜剌杀出。
可以说,影片中的摇滚青年武为身上有着摇滚人太多的精神隐喻。
相比其他影片,中国摇滚青春电影《摇滚英雄》更像一部与摇滚有关的青春、爱情或者成长记录片。
影片中,年过四十的摇滚人历经孤独、辉煌、堕落、厌世和酗酒闹事扣被捕入狱,出狱后,武为的生活中出现一个十九岁情窦初开的女孩春晓。
春晓的突然闯入,让武为的记忆再次回到十十年前那段自由不羁、爱恨交织的热血青春,或者说曾经热火朝开的走肾时代。
影片中,处处弥漫着晃动不安的镜头,这亦隐喻着青春和梦想的动荡不安,或者说内心的不安份。
同样,这点在王家卫的影片中曾有过大量的运用,只不过,王家卫的影片更多诗意而忧伤的格调,而《摇滚英难》仿佛更注重写实。
在影片中,有过不止一次喝酒的镜头,在影片有关摇滚的精神表达里,酒、情欲似乎某种精神隐喻。
在影片中,当武为和朋友街头偶遇李爱后,几个人静静在聚在李爱表姐那个类似洗头房的小房里对头瓶子喝酒。
而武为和梦乐队夸大惊摇滚乐坛后,因为错综复杂的男女关系,梦乐队几个成员彼此坐在一起喝酒,而后表情无感地大打出手,在啤酒瓶破碎的声音中,鲜血漫无边际头长发,武为目光迷乱地在街头奔走。
那一年秋天,面对爱情与梦想的双重抉择,有人离开,有人死去,梦幻破碎,爱情覆灭,青春终结,摇滚不再。
提到摇滚,老崔这个名字绝对不能错过,在《摇滚英雄》中,男女主人公武为和李爱的对话也在随着老崔的名字开始的。
而后,武为李爱沿着火车车轨吟唱起崔健的老歌,岁月渐去渐远。
而后,当武为和梦乐队如日中天之前,几个人跑到野外拍照,静静地赤膊上阵一字排开集体撒尿。
这种镜头,很抒情,很直白,不加掩饰,很容易让人联想起韩寒《后会无期》中撒尿的镜头,亦很容易让人联想起当年老崔和臧天朔等人主演的《北京杂种》。
只不过,在《北京杂种》中,众人醉酒后当街撒尿,而后醉意大发,话不投机在泥水和尿水中互相贴身肉搏大打出手。
只不过,如果说崔健参演的《北京杂种》反映的是中国摇滚老炮的奋斗史和辛酸打拼经历的话,《摇滚英雄》更像中国新后代摇滚人与青春岁月有关的吐槽史。
而这,亦是有关中国摇滚岁月走肾式的精神诠释。
不是吗?
细数摇滚和撒尿,两者同为走肾,只不过,前者,阳气上升,抵达喉咙,冲天一吼,不吐不快;后者,阳气外泄,抵达丹里,顺势而下,一泄千里,势不可挡。
所以,在与中国摇滚史有关的走肾岁月里,有人尽兴地活着,有人悲伤地倒开,而之于影片中的武为,从曾经一时的武断行事到梦幻碎碎爱情覆灭后的无所作为,似乎距离《摇滚英雄》中影射的窦唯相去甚远。
且不管影片是有意无意的影射还是精神怀旧还是集体讨伐,在中国摇滚老炮和铁托中,窦唯都是一个拥有着自己原则绝不妥协不断推出作品的音乐人,而之于影片中那个拥有摇滚身份的武为,遭遇李梦和姜茜内心掀起波澜之后,事隔多年,除了邂逅自己身份不详的亲人春晓外,一切,似乎都刚刚开始……而之于中国摇滚,摇兮滚兮,不能摇不你就滚!
经过数不清摸爬滚打跌跌撞撞之后,中国的摇滚精神就这样在“走肾时代”中图有虚名。
而留下的,只有怀旧,或空空荡荡。
看了一下大家的评论,大多数都是说不好。
我不知道大家是什么年龄,我并没有经历电影中梦乐队的时间,我现在正处于青春这段时期。
我和一个朋友突然聊到电影,他说:“好电影就像《摇滚英雄》一样”。
当然我能理解他,摇滚就是一种叛逆,而青春也是一种叛逆,所以叛逆理解了叛逆。
而剧中喝酒、打架、做爱、撕逼、作死、唱歌没有人说它就是摇滚,这只不过是为了让电影情节较丰满些。
那些说摇滚就只是到处约炮 酗酒滋事 坐穿牢子 兄弟反目 背叛爱人的,我只能说你不懂摇滚。
有人说《摇滚英雄》只有摇滚,没有英雄,其实每个时代都有英雄,80初人的英雄情结是一把吉他闯天下的摇滚歌手,而今那个时代远去了,摇滚情怀也似乎随之淡了。
就像《老炮儿》里冯小刚饰演的当年走街串巷把自己当老大的钢炮们,都成了逐渐老去的小市民。
这片子很真实,讲的是一种摇滚精神,无关乎岁月的变更,青春最重要的不是得到什么,而是我们曾经都奋不顾身的疯狂过!
不过说起现在的摇滚乐我并不是很喜欢,我更喜欢上世纪90年代那批摇滚歌手的音乐,喜欢beyond这类的音乐人,这部《摇滚英雄》确实是一部不错的摇滚老炮的青春记忆影片。
对新类型电影别太苛刻,我相信看了的朋友也都是喜欢摇滚乐,这类电影其实本来就少,因为受众人群小,要考虑观影率,所以很多导演不敢轻易去碰触这类题材,但本片能坚持拍完了,要予以鼓励,尽管情节上有不完善的地方,但是短短一个多小时的电影,要分两个时间线,还要把人物发展,悲欢离合,大喜大悲都交代清楚不容易,只要大家能看懂,我认为就成功了。
有朋友说演员颜值问题,我就想问,你以为看偶像剧呢??
看颜值你来看摇滚电影干嘛??
毕竟剧中是要以一个乐队的形式存在,在一些现场的情节中,要有娴熟的配合,临时东拼西凑出一个乐队太不实际,只能找一个已经成型的乐队来演,主演在青年和中年的外貌还是有一点点相似的。
很多朋友都说剧情中有很多真实的摇滚人物真实经历的缩影,这个也可以理解,毕竟那一辈摇滚人是标杆,在大多摇滚乐迷心中是熟知的,是值得纪念的,本片借用一些情节,我相信也是向真实人物致敬,而且也不是完全照搬,也不是借用的同一个真实人物,是把几个乐队或人物的经历穿插在一起,也是衬托出了摇滚在最初的意识形态到最后走入社会后要经历的转折,聚散离合,要面对种种现实的残酷一面,生活压力一面,在成名后失去初心,奋斗目标出现分歧等,其实剧情还是很让人纠结的,纠结也是必要的,摇滚这条路本身就不可能顺利,能把摇滚路上各种坎坷拍出来,也是摇滚电影所必须要做到的。
剧情其实也是有些交代的不够透彻,比如当年解散之后,每个人都是以一个什么状态活到中年的,还有那个吉他手怎么就那么倒霉?
(影射谁就不用说了)后来在音乐节,闺女说要听他唱歌,我以为闺女又集结起了当年的几个队友,后来一想,不成,吉他手都不存在了!
其实也不能交代这么清楚,就是要让人有想象空间,现在好像电影都要这样拍。
有缺憾的剧情才更能让人去回味。
还有这片名,英雄??
什么意思?
谁是??
我给的4星,其实我自己也觉得勉强,但是要鼓励,全是一片骂声,以后谁还拍这类电影,电影应该是越拍越好,循序渐进吧,先写这么些吧,也不一定就正当,仅代表我自己想法吧
有点尴尬
之前看的粗剪版,效果很差,后来看了最终成片,对比一下比最初的好很多,故事线索更清晰,但还是有问题,色调不行,另外好多越轴拍摄不知道是故意还是没拍好,窦唯王菲的故事,还是没脱离青春的桎梏,音乐不得不说是亮点,梦乐队那首歌太赞,秦昊演的太好
感觉挺好的啊,想不到评分会这么低,像是那一代摇滚青年的纪录片,比较贴近真实了,电影展现的那些别人看起来可能是脏乱差,没有传达太多摇滚乐正面的形象,但实际当年的摇滚乐就是有很多靠青春荷尔蒙迸发的冲动而兴起和延续的啊,对于那些年轻的灵魂,真善美藏在在心底,在青春的冲动过后才会浮出表面
我不想看手法不想看拍摄技巧,我只知道这个故事就是摇滚一路走来的感觉,好喜欢
用金星老师的话说就是:完美!虽然影评各个方面都不是完美的,但在我心里,完美的是那段岁月,那个青春,那种心境。完美!
喜欢一些画面和插曲 拉拉分
多么恶俗的想象力 现实远比故事精彩
为了不打自己脸,我给五颗星
听说是讲窦唯和王菲的八卦。想想当年他们也是一对才子佳人呢。印象最深刻的是王菲有次被拍到去倒尿盆。这是多么真爱才能让天后做这个啊。想回顾当年八卦的童鞋不能错过哦。
这他么什么玩意????
真tm烂,烂,烂,烂,对音乐的品味最烂。
既没有摇滚起来,也没见到英雄。
没有任何利益和主题,也谈不上反映了任何时代的风貌,视听更是晃得恶心人
看到制片人伊能静我想起了那个北京乐与路,港台人能不能别来毁大陆滚圈,充满了yy和自以为是,取得全是糟粕,精华是一点没有,只会喝大酒睡大觉装大x,对音乐创作的激情呢?浑汗如雨的排练呢?酣畅淋漓的演出呢??恐了这些港台祸害。。。
本来是个很有写头的题材,可能因受限而无人问津,真有了这部也是浮光掠影。秦昊原来是《春风沉醉的晚上》那位男主角啊。
其实也还好啦,只是主角演得实在造作
秦昊你别糟蹋自己啊 不就是跟伊能静结婚了吗
世间良人那么多,我该去爱哪一个。
五分给两个昊哥的演技,只有他俩有演技可言。
四星。1.都说是窦唯和王菲,我都不知窦唯是谁。2.片中的摇滚植入有几首是硬伤,不是不符合时代,而是对不上情绪,容易出戏。不过听逃跑计划和崔健的歌还是差点…3.这才是青春片,摇滚乐的青春、70/75后的青春,94年一切那么纯洁,14年满屏的性奴哲学。4.秦昊太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