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王的演讲》读书笔记,乍看之下这仿佛是一个励志故事,当然,这么认为也没有任何的问题,一个患有语言障碍的王室公爵在皇室、国家的紧迫情势之下,努力克服自己的缺陷、积极去改变,最终逃出了缺陷的阴影,而终于让那些质疑、担忧、讥讽等等的公众舆论烟消云散,最终也不失为一个伟大的国王。
这个故事的励志意义另一部分也因另一个人物的所为所对比升华:George的兄弟Edward,本是一个风度翩翩的皇室公爵,王位的理所应当的继承人,却因人生际遇和风流个性,逐渐的放弃了对王位的追逐,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天赋如果不为后天善用,也会逐渐被磨灭,被荒废;而对于George来说,一个对于王位继承者来说相当有阻碍的缺陷,如果有心去改变、不停的尝试,最终也会得到纠正,获得真正的自信。
你也可以认为这是一个为了讲述伟大王与民、医与患无差别友情的故事,语言治疗师洛格和王室继承人George齐心战胜“顽疾”,两个人一同为对自己来说是一件非常艰巨的任务而奋斗。
当然,这个“顽疾”不同于表面上那样简单,仅仅是“口吃”或者“发音”,或是“说话是否流利”的问题。
在当时的国际情势下,而在王储之中的理想继任者却沉迷风流韵事不思大体(其实对于这一点就我个人而言是否要对Edward抱否定批评态度,还是要持保留意见),而对于当时社会和国际情势动荡的情况下,一个强有力的国王,一个英明的统帅,一举一动都为人们所关注,人民希望得到希望和自信,希望看到一个能给他们安全感的王。
因此George的“顽疾”,反而显得那么的引人注目,因为对于国王和重大场合而言,一场有力、有自信的完美的演讲,对于王室、国民和公众来说,都是必不可少需要的事情。
所以如果George是个平常的人,或许他有口吃,或许他的发音有问题,这都没什么,他可以选择成为作家、卖笔杆子,他可以选择出卖体力来维持生计,他可以尽量避开交际、闭门闭户,这都是没什么重要的事情,他自己和别人也许都不会觉得这是多么有问题的一件事。
然而他却成为一个有语言缺陷的王室继承人、国王,一个小问题也许就成为了大困难,就像Edward一样,一个花花公子其实没什么,但是因为出身背景和责任,就显得有些失大体、不成器之感,其实都是位置造就的,因为人并不能选择自己的出身。
讲到这里,我想,很多人也许都在羡慕另一种生活,其实所有的生活都是一座围城,除非你可以拥有每一座城门的钥匙而可以自由进入,否则,并不要轻易羡慕或者盲目追寻另外的生活,除非你已经想得透彻,或者是你个永不思悔的人。
AMC Lowes Lincoln Square 13Nov. 27th, 2010Rating: A-虽然《国王的演讲》的海报其貌不扬,但是整个电影散发着一股“英国制造”的传统魅力。
《国王的演讲》如同是今年的《女王》(The Queen),英国班底打造、讲述深受学院喜爱的英国王室的故事,就连影片的气质都有几分相似。
真正将他们联系在一起的,也许是这两部电影主角们在现实生活中的血脉关系——乔治六世国王是伊丽莎白二世女王的亲生父亲。
《国王的演讲》的场景服装将影片还原到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工业化的英国因不合时宜的体制逐渐走向衰败,被德国和美国赶超。
乔治六世(柯林·费斯饰演)在这样一个尴尬的背景下登基,多少有些许无奈。
1925年在温布利举行的“大英帝国展览”闭幕演讲,因为当时还是艾伯特王子的口吃让他出尽洋相,自那以后妻子(海伦娜·伯瀚·卡特饰演)一直帮助丈夫寻找一名出色的语言治疗师。
直到找到杰弗利·拉什饰演的澳大利亚出生的语言治疗师——莱昂纳尔·罗格。
父亲乔治五世于1936年去世后本应该是由当时还未称王的艾伯特(即后来的乔治六世,也即伯蒂Bertie——家族昵称)的哥哥继位,然而哥哥爱德华八世爱美人不爱江山,选择了退位,也成为了英国历史上一位还未加冕就退位的国王。
担子落在了并不想成为国王的艾伯特身上,最无奈最尴尬的是乔治六世口吃。
在基于历史的情况下,电影围绕乔治六世和语言治疗师罗格之间的友谊以及乔治六世为克服口吃所做的努力展开了细致入微的描写。
可以负责任的说,柯林·费斯继去年《单身男人》丧夫的痛心绝佳演技之后,今年再一次带来了令人拍掌叫好的精湛演出。
首先是众人关心的饰演一个口吃国王,每一个竭尽全力吐字之余,观众能清晰得听到辅音发音的那种欲言但被无形的力量束缚住的声音,不光如此,柯林辅以其真实的表情与动作,犹如口吃乔治六世上身,他说话的同时,不禁让观众感觉自己口舌也突然变得混浊困难,绝对是非常震撼的带入感。
其次,柯林在拿捏乔治六世情感的细微方面也是一流的。
对自己口吃的烦恼驱使他努力接触语言治疗师罗格,对妻子女儿们的爱也许是他尚能算流畅得与她们交流的力量。
父亲乔治五世去世与哥哥爱德华八世的退位无可厚非的对他造成了影响。
乔治五世的离去一方面让他觉得难过,另一方面传位于哥哥实则也是一种放松与欣慰,至少当时的艾伯特王子并不想做国王,况且口吃一直以来都是他的一块心病。
柯林·费斯表现得很纯粹。
而当他得知爱德华八世要退位,即将让位于他,他的气愤以及对口吃得顾虑再一次被柯林完美展现。
随即一幕他成为国王后,两小女儿改称父亲为陛下,那一转瞬的呆滞,绝对是五脏六腑的情感全部涌现。
那一幕,甚至看到奥斯卡的加冕。
柯林·费斯的乔治六世是一个略微具有内敛一面,但是表演起来是属于外放型的角色。
相较之下,杰弗利·拉什饰演的语言治疗师罗格是一个对自己的治疗手段有着奔放自信,但是感情上却是内敛的角色。
他说话有着小幽默,从一开始就将伯蒂当成朋友。
他也有办法让伯蒂于他敞开心胸、面对困难。
罗格不停的在言语上激励伯蒂,实际他内心是真诚希望伯蒂能走出困境,不仅是在口吃上面。
杰弗利·拉什强大到能通过他的言行举止说出他内心的台词。
其实对于这么一个内敛的平静的角色,是非常不容易的。
海伦娜·伯瀚·卡特饰演的妻子戏份略微显得少,角色的性格塑造上也在对比下显得单薄。
不过海伦娜就像是一个成功男人背后的女人,不仅是在电影故事中也好,在此部电影通向奥斯卡的道路上也是至关重要的。
在戏中,她对丈夫的关心与爱体现的淋漓尽致;在戏外,缺少了她的精彩表演,《国王的演讲》就算不得完整。
本片的编剧把故事抓的非常精炼,在人物的语言上添加了一些愉悦的幽默果酱,使得《国王的演讲》严肃的基调不至于沉闷而无生气,也算是影片的催化剂吧。
前面有说到本片与《女王》在特质上相似的地方,的确是有一种神似英国戏剧的精致感。
故事简练而不简单,起承铺垫高潮都恰如其分。
另外本片配乐也同是法国人亚历山大·迪斯普拉特操刀主笔,使用的几曲莫扎特和贝多芬的协奏曲更是锦上添花。
导演汤姆·霍珀的上一作《该死的联队》为他赢得不少赞誉,相信《国王的演讲》将带给他更多的荣耀。
警告:一辆豪华的王室马车向奥斯卡驶来了!
他是一名口吃患者,其次才是一位国王。
我不了解国王的不易,但我清楚一个口吃的痛苦,因为我的父亲就是一名口吃患者。
口吃患者应该是一群最被忽视的被伤害者,一半以上的口吃都是模仿造成的,如此看来这是一种可怕的疾病。
如国王所说,这是女巫的诅咒。
父亲平时话不多。
在我的记忆里,他的口吃并未像他所说的那样严重,达到了遗憾终生的地步。
后来听母亲说才知道,结婚前的父亲,几乎不怎么说话,偶尔讲的几句也都是简单的句子,如果情绪激动,憋的脸都红了也说不出话。
他俩谈恋爱的时候,在路上遇见了,父亲从来不和母亲说话,只是低头走过。
别人都劝母亲别和父亲好,母亲只是一笑了之。
因为她知道,那一瞬的擦肩而过,父亲是激动的说不出话来。
有一次他喝多了,说,你不是口吃,是我最大的欣慰。
父亲没有国王的责任,所以他有更多的理由选择逃避和放弃。
他一直说自己是个粗人。
和电影里的国王一样,粗口更容易让他轻松表达。
但是他却写的一手好字。
他说上学的时候,学习不好,也不好和别人说话,就成天自己写字,最后练得一手印刷体一样的黑板字。
我知道,这是父亲赢得别人尊重的方式。
他总是教导我,和口才相比,字才是一个人脸面。
也许是同是口吃的原因,国王和父亲如此相似。
表面上都是软弱寡言,但是心里都有很强烈的责任心,他们努力用自己的方式得到尊重,只不过因为是国王的关系,他只能让自己在别人面前流利演说。
观影期间,我看到的都是父亲的影子,那开口时选择不拗口词句的犹豫、为发一个音而紧皱双眉的纠结,一样的欲言又止,一样的强制沉默。
国王最后成了历史书上歌颂的人物。
父亲也得到了一个凡人的所有快乐。
他们都有幸遇到了愿意和自己沟通的人。
不知道父亲是否也有过类似国王的努力。
也不知道他小时候有没有过偷偷哭泣。
但我知道父亲这50多年,有一半的话都是对母亲说的。
看哈里波特的时候我就觉得很奇怪魔法世界只有大臣没有国王,那么王室在魔法世界里的地位究竟为何?
身为英国臣民的罗琳大妈显然被下了封口令而语焉不详,不过看了国王的演讲,一切真相就大白了。
邓不利多的真实身份就是英王乔治五世所以他可以完全不鸟魔法部长,而英国被卷入二战完全是伏地魔搞的鬼:乔治六世娶了最疯狂的贝阿翠丝阿姨做老婆而首相则是虫尾巴,至于国王显然是被魔法操纵了以至于连话都说不利索了。
===============================电梯 http://movie.douban.com/review/4548924/?start=100http://movie.douban.com/review/4548924/?start=200
公爵因种种原因却成为国王,但因口吃无法在公众面前发言,这令他接连在大型仪式上出丑,传统方法不奏效,但偶然的机会接受了语言治疗师罗格的治疗,虽然第一次不欢而散,但最终公爵还是接受了罗格的训练,锻炼自己,克服自己的问题。
其实作为公爵来说,接受治疗比普通人需要更多的勇气,遇到挫折时受到的打击比旁人更大,所以当公爵发现罗格的治疗对自己有效的时候,放下自己的面子再去找罗格的时候已经很不容易了。
在接受治疗的时候也不耐烦过,也想过放弃,但最终都坚持了下来,这种态度也很值得鼓励了。
这个社会本就不是那么公平,抱怨什么的没有用,倒不如用自己的努力去改变现状,或许成效很少,但总比坐以待毙强,这个世界上,那些条件比你好,出身比你高的人还在那么努力,你为什么还只知道安于现状,不懂奋进呢,未来是靠自己拼出来的,好运不用平白无故降到你的身上。
影片过于程式化 导演怎么可以允许自己如此老调重弹?
故事也及其简单真的就只是国王的演讲这五个字这么简单恩 故事简单当然没关系其实这往往是一部分好电影的特征那就需要别的方面争气点如此说来导演对人物内心的挖掘呢?
大概只有1毫米那么浅吧.....镜头调度和剪辑有没有很出色呢?
实在是表现平平缺乏大手笔只有美工还成体统演员的演技?
这是网友讨论的最多的如此空虚的电影演得好有什么用?
我不明白为什么豆瓣上那么多人都给予好评只是因为看过这部电影就一定要说好吗?
还是因为它宣传力度大而且得了那么多奥斯卡的提名呢?
凡沾国王必拿奖?
这真是句无聊透顶的话没看之前我也觉得小金人一定是国王的演讲的因为只有这部片最符合奥斯卡的口味说说几部最热的吧黑天鹅 惊悚片除了沉默的羔羊其它还都没得过盗梦空间也是一样的道理 科幻题材不讨巧而社交网络呢 金球已经让它够光荣了电影公司利益牵扯之下不会再让它拿奖了这样看来似乎国王的演讲最有可能但是它实在是不成器啊我想说它还是有可能拿奖就是心虚不心虚的问题了
这是一部有魅力的电影,它虽然说的是皇室事情,但是并没有华丽的壕服等等排场,平实的像普通人的琐事,真实的不像话。
这电影你只要看进去,你会情不自禁的投入,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被推上位的国王,为了当上称职的国王,必须克服自己的一切缺点,因为臣民需要国王发生,战争在即,责任所在,他无可躲藏,不会像他的兄长一样放弃国家,必须鼓励国民。
医生和妻子的对话:-“这人可以真正成就一番事业,可他把功夫都花到和我这医生作对上了”-“可能他只想过平常人的生活,是你把想法强加给他”首相:“究竟国王是自己随心所欲,还是起承担民众赋予的职责?
”一个结巴的王子,害怕父亲和哥哥,只想尽力的辅佐。
一个没有自信,但是有责任感的人,能走得多远?
因为有公众演讲的要求,他不断尝试治疗,在不断失败后,仍然坚持寻找新的医生;他不断的演讲冷场,结巴的说不出话来,他仍然会努力准备下一次;每天一小时的坚持练习;放下架子的国王道歉……大卫选择了爱情,于是让弟弟和政府为他作出了牺牲伯蒂选择了责任,为了国家,自己做出了牺牲他不再可能安心的过自己的小日子,他要面对童年积累的恐惧,他要克服自身的口吃---这还仅仅是考验的开始。
然而,一步一步的往前走,他战胜了自己。
因为主角的巅峰表演,我们能设身处地的感受到,这短短的演讲对他来说是多大的挑战。
“医生,不管演讲结果怎样,我都不知道该怎么感谢你”---其实,他也应该感谢自己。
坚持这么久的,恰恰是他自己。
《指环王》里,最弱的佛多,却要完成最艰难的任务。
《教父》里的文弱书生,在关键时刻,为了家庭变身冷血杀手。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华丽转身”吧?
你不愿意做的事情,能做好吗?
为了责任感,你能走得多远?
附:youtube上乔治六世的战前演讲的真实录音:http://www.youtube.com/watch?v=DAhFW_auT20
年前写的,忘记贴了。。。
以此文致敬UK film council,希望奥斯卡奖大胜能够挽留这个机构。
第83届奥斯卡电影金像奖提名刚刚公布,《国王的演讲》以14项提名领跑,压倒此前呼声甚高的《社交网络》、《盗梦空间》等电影,傲视群雄。
英国导演汤姆•胡珀(Tom Hooper)以此片提名了最佳导演奖,而早已以演技精湛闻名的科林•菲尔斯(Colin Firth)也以此片中“结巴国王”乔治六世的角色,成为奥斯卡最佳男主角的最有力竞争者。
英国王室题材的电影,上一次在奥斯卡上大放光彩应该是《女王》,而《国王的演说》讲述的则是《女王》的主角伊丽莎白女王二世的父亲乔治六世的故事。
这对于英国电影来说,自然是一个好消息。
如果能够最终获得压倒性胜利,无疑可以提振阴云密布的英国电影界的士气。
在支持英国电影制作的“英国电影委员会”将于今年年中被政府解散的背景下之下而言,尤其如此。
《国王的演讲》的荣光,无疑也会是这个委员会的一首悲壮的告别之歌——这部电影正是由这个偏重支持商业电影制作的机构资助拍摄的。
这些优秀的人才很快就要失去最为稳固的政府支持,而一旦汇入到好莱坞的市场洪流中,不知会做出怎么样的妥协,一想到这一点,就很难不黯然神伤。
国王的声音香港把这部电影的片名译作《国王无话儿》,乍看的确引人瞩目,一下把人们的思路引导向下三路。
但实际上这部电影实在是近年来少有的情怀之作,香港版译名实在有些误导。
不过这也无可厚非,的确这部电影的核心是讲话,一个国王如何找到自己的声音;也是一个人如何克服自己的恐惧,在乱世里挺身出来承担自己的责任的故事。
电影的主人公,是“爱美人不爱江山”的爱德华八世的弟弟:乔治六世。
爱德华八世和辛普森夫人的浪漫故事,常常给艺术家们甚多灵感,而英年早逝的乔治六世却很少出现在银幕上。
就算是知道他是当今在位的伊丽莎白女王二世的父亲的人,恐怕都不是很多。
如果他不成为乔治六世,而一直只是约克公爵的话,他可以和妻子女儿一起安心地过小日子,不用去承受那么多的责任与压力。
但恰好他是天性浪漫——按照他的判断标准就是没有责任感的爱德华八世的弟弟,所以他只能不情愿地接过国王的重任。
那正是风雨飘摇的年代,在他加冕后不久,英国对纳粹德国宣战。
整部电影都弥漫着灰蒙蒙的雾色,戴着礼帽的人们面色凝重。
乔治六世虽然是责任感很强的绝世好男人,但自小有口吃的毛病。
作为王室成员,他需要经常对公众讲话,这就成了他的噩梦。
在若干次失败的矫正之后,他的妻子伊丽莎白(由海伦娜•博哈姆—卡特扮演)找到了一位治疗师:来自澳大利亚的莱昂•罗格(由杰弗里•拉什扮演)。
他们渐渐成为了朋友,罗格可以像王室的家人一样,叫他伯蒂。
在罗格的帮助之下,伯蒂终于克服了自己的种种来自幼年的恐惧,找到了自己的声音,发表了著名的《圣诞演说》——在圣诞节问候大英帝国,是英国国王的传统职责,而那一次的演说,则因为二战而载入史册。
技艺精湛之作这样的故事其实说起来很简单,似乎就是一个简单的励志题材。
但是科林•菲尔斯和杰弗里•拉什两个超级演技派,演出了剧力万钧的效果。
科林•菲尔斯对这位二战时带领英国百姓一直坚守的君主的把握,更是入木三分。
而电影的各个制作环节,都体现着精益求精,完全是可以进入教科书的作品。
奥斯卡的12项提名,也不光提出了导演编剧和演员,也包括了对摄影等等技术环节的肯定。
编剧大卫•西德勒(David Seidler)自己就有漫长的口吃史。
他的祖父母在二战中死于大屠杀,那时他还幼小,已经随家人逃亡到了美国。
在他看来,这个情感上的巨大打击,导致了他后来的口吃。
因为害怕别人异样的眼光,他经常保持沉默。
他也有和乔治六世同样挣扎的过程,最终他不再恐惧发言,“我想我说的话,值得别人耐心倾听”。
这种隔着时空的感同身受,使他的剧本充满了骨肉与灵魂。
电影中也充满了莎士比亚的影子,但也只是点到为止,留下无穷余韵——这的确是只有由英国人才能表现出来的感觉。
伯蒂一家观看希特勒发表演讲的一场戏,也有着十分微妙的意味:有的人也许言辞流利,擅于煽动,但却可能是恶魔;那些羞涩木讷甚至笨拙的人,却有可能有一颗善良勇敢的心。
光看电影本身,对历史没有背景了解,恐怕无法体会这部看似励志的电影,背后其实有极大的沉痛。
而有幸福家庭和朋友的温暖友谊的伯蒂,其实是十足的悲情人物。
在他鼓舞人心的圣诞演说之后,是英国士兵和平民遭受的战争创伤。
片尾字幕里,导演将这部电影献给他的一位家族长辈,二战时战死沙场的前英国军官。
乔治六世身上也有着大英帝国最后的辉煌,在他任上,不列颠帝国的殖民地纷纷分崩离析,从大英帝国变成了英联邦。
他在二战中为了鼓舞士气,始终坚守伦敦,健康受到极大摧残,1952年就离开了人世。
丘吉尔为他题写的拉丁文墓志铭是“勇者无敌”。
他其实经历的是一个帝国瓦解的时刻,二战当中英国付出了极大的牺牲,但二战之后世界霸主的地位却被美国占据。
历史上真实的乔治六世的长相,更接近于影片中饰演爱德华八世的盖•皮尔斯(Guy Pearce),倒是爱德华八世长得更接近科林•菲尔斯一些。
但科林•菲尔斯的演出实在精彩,从胆怯懦弱还十分暴躁的二王子,到自信幽默的国王,整个过程让人激赏。
而甘做配角的杰弗里•拉什,也将一个和王室成员作朋友的“冒牌”治疗师的形象拿捏得十分精准。
他本身就是澳大利亚人,饰演一个在30年代还常常受到歧视的澳大利亚人,相当合适。
电影中的配角也都是英伦演员中的一线人物,从海伦娜•博哈姆-卡特,到饰演丘吉尔的提摩西•斯珀尔(Timothy Spall),还有饰演罗格夫人的詹妮弗•厄尔(Jennifer Ehle)——她和科林•菲尔斯合演的《傲慢与偏见》现在也还是经典。
如果说还有什么缺憾,那只有可能是看到《哈利•波特》里的“食死徒”和“虫尾巴”出现在宫廷中,一个是王后,一个是丘吉尔,会有些许错乱的感觉。
导演和编剧向罗格家族借来了当年他做治疗时候的笔记,“很多精彩台词都直接来自于笔记里的原话”,导演胡珀接受采访时曾经这样披露。
胡珀过往对历史和非虚构题材的把握,在这部电影里发挥得淋漓尽致,也尽力去做到忠实于历史。
不过还是有一些批评家指出,电影本身有一些和历史不符的部分:比如丘吉尔其实努力支持过爱德华八世,而非像电影里那样,一开始就希望他退位。
而一些历史资料也披露,乔治六世的家庭远非电影中描述的那样美满。
考虑到这是一部王室题材的电影,不如此恐怕也无法面世。
对于这些年来益发岌岌可危的君主制,这部电影不知是否能够让人们重拾对王室的热情。
不过,抛开这一切,仅就电影来说,观众可以真正感受到什么是拍电影的技艺。
我观影向来不苛刻,但这次真无语了。
有人说这片比盗梦空间好看,我还真不知道好看在鸟儿地方了?
从一开始就一眼望穿,心想难道就是治了一个口吃患者,而这人恰巧是国王?
弟弟在旁边劝我淡定,说好电影也许看到最后才给人震撼。
于是耐着性子看完不过结局悲催地证明了我的猜想,我是对的!
而之所以给了三星,只是为这部剧的摄影、音乐、细节啥的给出的辛苦分。
(其实什么摄影、音乐、细节啥的,这词儿都是看了别人吹得天花乱坠的影评才学会滴,用我们外行人的心态实事求是地说就是感觉这不是粗制滥造的一部电影,画面很细腻观影很流畅倒是真的)。
又或者正如我开头说的,我一向不苛刻,以所表现在--感觉很没意思也只是给三颗星而已,没有痛下狠手给二星。
当初也许看了影评,所以抱着很高的期望看的,一开始心是悬着的。
但随着情节这么不紧不慢地展开,我开始一边不断地把鼠标放在进度条上好让自己明白到底看了多少分钟了,一边接着怀疑这么久了怎么好像还没很给力的感觉出现。
直到过了1个小时,又过了10分钟,又过了20分钟……眼看着电影接近尾声,我心里还期期艾艾地幻想着能有振奋我心的高潮出现。
但随着国王有点艰难但又战胜自己有惊无险地完成了演讲,电影结束了,就这样带着我的一颗有点受伤的心,电影真的结束了。
于是好像被夯了一闷棍,不死心地跑到豆瓣来看影评,也许希望发现点和我类似的声音。
但,铺天盖地的啊,都是溢美之词,什么艺术品,什么黑夜里盛开的奇葩。
头一次感觉被主流抛到了河的对岸,热闹是人家的,我什么都没有。
又忍不住看了一遍大家的影评,我相信自己的血压是开始上升了,现在,我已经从心里想把三星改为两星了。
好吧,俺承认俺看过的纯英电影不多,俺无法见证一个主角的成长历程!
这个人现在俺知道了他叫Colin Firth ,但主角成长了,主角极为优秀,这部剧就可以得奥斯卡啦???
俺也感觉他的演技挺好的。
但一部电影不能只是看主角表现吧!
对于广大的不识Colin Firth的人来说,他只是演技好点而已,估计大肆褒奖的人都是受了这个Colin Firth 影片之外的影响!
看完片子抱着无语的心情却反而说出了这么多的话。
说实话,自始至终,我只是感觉影片气场很大、画面唯美、配乐得当、镜头流畅、细节考究、主角演技佳,但自始至终,我都知道自己在看电影,就像是学生在看一部被称作“好电影”的正面教学案例。
我自始至终都没有带入感,都没有投入,都是飘在影片外的!
其实豆瓣上也有影评算给我解惑了的---“演员的演出无可挑剔,这是一部很典型的英式电影,但也正因此而失于创新,变成了一种在镜头、剪辑、台词、画面上追求精细的工作。
这部电影不能给我任何切实的感动,整个故事情节可简单归纳为:怎样治疗结巴然后作为弟弟继承王位。
但是请注意,这部片子因为其本身的传记性质,很合近几年学院奖的一贯口味 ”我基本上同意上述影评,我的观点跟这个比较一致,也学到了这部片其实被称为典型英式电影,原来这样的电影是符合学院奖的口味!
可是,看到那么多人呓语似的猛劲拍手叫好,我才知道,原来自己跟他们站的还真不是一个队伍。
以前很是把自己的赏影水平当回事儿的,现在仅通过一部电影,头一次切实感到了自己与那些人的不同。
但也许就是这些令我有点小纠结的不同,才让我站在一个外面的地方看清了那些人的世界。
对于结论只有两点。
第一,我是低俗的,我的水平还无法欣赏这么优雅的电影,我没有从这部片中看到心中开出一朵花来。
也许我的影评是众多影评中为数不多地唱反调滴。
第二,如果我的真实赏影水平还不至于像第一条中自己所说的这么低,那么,我真的很想说一句,那些看了这部电影心中开出了一朵花的人,你还真是矫情!!
也许你是影评的生力军,正在或者即将从事与电影相关的事业,但不得不说一句,你已经被模式化了,不论这个模子到底是啥!
以前一直怀疑自己对某部电影的评价会不会下意识地受其他影评的影响,现在觉得某些人还真是会。
总感觉有些跟风的人,不过看了一部三星的电影而已,心中的文学酸腐气泡总是会把它膨胀描述成五星,最后写出的影评估计把自己都能感动到哭。
其实哪里是电影感动了你,不过是你自己感动了你自己!
……
3、5 对励志片从来无感,彩排前的矛盾设置不合逻辑。那半分给演技和几张蒂姆泊顿明星脸
Geoffrey Rush五星。另外,绝不承认那货是丘吉尔。
真实国王演讲感觉没治好前不只是口吃而已,是严重的语言障碍。。
其实我之前给的是五星。现在纯粹只是表达一下我的愤慨!
Boring!
很一般
不入流
白开水......
The Oscar goes to....
睡了两次
奥斯卡在伟光正的邪路上越走越远,一部狗血俗套沉闷的英国片都能击中他们的g点。
我奥斯卡了一次.......
没觉得很好
看到一半看不下去了
首先,男主角的演技是值得恭维的,能把口吃演好不下苦功夫是不行的。然而,就凭这一点就能拿奥斯卡?从剧情上来说,没有什么亮点,甚至可以说有硬伤。比如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几乎没有看出国王的口吃有好转的迹象,但最终的演讲居然大获成功。我很为《盗梦空间》感到不值。
这人可以真正成就一番事业 可他把精力都放到和我作对上了。
除了演技大赞 还有里面的音乐
出乎意料的好,摄影、剪辑、配乐、表演几乎无懈可击。每一个镜头定格下来都能成为一幅精美的作品;配乐也是从很早之前就开始循环播放;而细腻、优雅、庄严、大气的表演也很容易让观影者忘却时间的存在,不知不觉电影便悄无声息的结束了,还让人沉浸其中,意犹未尽。期待能够击败《社交网络》★★★★☆
Colin Firth成功演绎了一个脆弱、没有安全感的国王,Geoffrey Rush的表现也是绝对的精彩,而影片的配乐则完全化解了政治影片的严肃性,这是一部有趣的传记电影
能将这样一个励志题材拍的如此有文艺气质,不过还是很说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