闯入者

闯入者,闯入者*,Red Amnesia

主演:吕中,冯远征,秦海璐,秦昊,石榴,黄素影,韩艺博,许守钦,赵泽龙,李苒苒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14

《闯入者》剧照

闯入者 剧照 NO.1闯入者 剧照 NO.2闯入者 剧照 NO.3闯入者 剧照 NO.4闯入者 剧照 NO.5闯入者 剧照 NO.6闯入者 剧照 NO.13闯入者 剧照 NO.14闯入者 剧照 NO.15闯入者 剧照 NO.16闯入者 剧照 NO.17闯入者 剧照 NO.18闯入者 剧照 NO.19闯入者 剧照 NO.20

《闯入者》剧情介绍

闯入者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独居老人邓美娟(吕中 饰)因为常常接到骚扰电话而忧心忡忡,但是大儿子大军(冯远征 饰)及大儿媳(秦海璐 饰)却认为是老人因为丧偶而引发的臆想症。老邓试着跟小儿子小兵(秦昊 饰)沟通,却演变成因为看不惯同性恋儿子的生活习惯引发的争吵。就这样,老邓变成了两个儿子生活中的闯入 者,格格不入地生活在老房子里。随着时间的推移,小区内发生的入室抢劫案以及大军家里发生的恶作剧事件,逐渐让一家人变得警惕起来,而就在此时老邓遇到了一个游荡的少年(石榴 饰),并好心地让他在家里借住。可是事件并没有平息,而是愈演愈烈,两兄弟终于发现一切事件的发生都与几十年前母亲在三线建设中发生的事有密切关系……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闪点行动第五季山无棱天地合明日有晴天黑色圣诞节家族的诞生迷雾保龄争雄轻拍翻转小魔女问天初代吸血鬼第一季傷心牧羊人15年母亲的直觉曹老板的十八个秘书黄河异闻录所罗门兄弟血色沉香狄仁杰之通天玄案橘色诡才之道白色橄榄树明天请你喜欢我奶爸的修炼手册致命来信金氏漂流记白种元醉话人生我甜蜜的胡椒地人人都恨克里斯第二季如果爱有明天河的第三边

《闯入者》长篇影评

 1 ) 得细琢磨

《闯入者》,经过一番波折后,终于看到了本片。

这是一个很严肃的故事,当主角老太总遭电话骚扰,当一个陌生男孩闯入她的生活,一个隐瞒多年的世仇谜团被解开,真相绝对出乎意料。

果不其然,这真是个得细琢磨的故事,因为寓意深刻,但却不压抑,很扣人心弦,不到最后都猜不出故事结局。

总之,值得一看。

 2 ) 王小帅跟他的闯入者

(一)关于导演王小帅导演的电影与他的个人经历是分不开的。

王小帅生于上世纪60年代,出生后两个月的他,便随着父母从上海到了贵阳。

上世纪60年代为了响应国家的号召,数百位东部地区的家庭前往西部地区进行支援边疆建设,这一运动称为三线建设。

王小帅的家庭就是其中一个。

《青红》中,青红的父亲拼命想办法能够回到上海老家,希望给下一代更好的前途。

带有强烈自传色彩的《我十一》中唤起了人们对那段几乎被人遗忘的历史和人群的关注。

而在新片《闯入者》中,吕中所扮演的老邓年轻时在贵州更是为了获得回北京的名额,对另一个家庭进行了迫害。

王小帅家庭亲历三线建设,三线建设更是早于文革,闯入者这部影片中更是将两个历史事件相结合。

王小帅导演的电影中充满了孤独感和漂泊感。

他影片的主角大多是在外漂泊的外乡人。

《十七岁的单车》中贵州的外来打工小伙与北京这所城市所发生的碰撞,恰好与王小帅的个人经历相似。

王小帅说,他从小就知道他不属于那个他生活的地方,也知道他没有老家。

在他的影片中频频出现这些地方:贵州、北京、上海恰好是他生活过但是不属于他的地方,但恰好是他这段没根和寻根的经历,后来才涌现了那么多好的、具有意义的题材与故事。

《闯入者》中怀孕的老邓从贵州回到北京,为了获得这个名额所导致的风波,王小帅在他那个年代所经历的身边的那些事,将现在的观众拉到那段现实,开始重新关注这段历史和经历过历史的人们。

(二)《闯入者》《闯入者》中引出了我们这代人最不熟悉的历史——文革。

这段历史经过了时间的冲刷,渐渐在我们眼前变得模糊。

在这部电影中,糅杂了中国当代家庭关系的问题、婆媳关系问题、强势具有控制欲的母亲、同性恋的小儿子、还有文革后遗留的问题和留下的伤害。

导演王小帅拉回这段历史,让没有经历过这段历史的我们也开始反思,究竟该如何面对这段历史。

这部影片不停给我们灌输一个概念——闯入,就如同片名一样《闯入者》。

片中,石榴扮演的少年似乎单纯地给我们留下了闯入者的第一印象。

可是看完后细细一想,片中有不同层次的闯入。

老人老邓的闯入:一、老人对儿子们生活的闯入。

大儿子已经有了新家庭新生活,老邓总是不打招呼闯入大儿子家,导致与儿媳妇的矛盾;老邓闯入二儿子的住所,二儿子与同性恋人的尴尬。

二、老邓回到贵阳,向老赵家登门道歉,打破了这个家庭原有所谓的平静,让这家人重新回想起那段不愿想起的伤痛。

还有最重要的闯入:文革对一个普通人家庭生活的闯入。

两个本来无冤无仇的家庭要争一个回北京的名额而成了对头,老邓学会了心狠手辣,让老赵家永远留在了贵阳。

这改变了这两家人的命运,也让老邓的性格后来产生了巨大变化。

影片中这一事件,到了影片60%才从大儿子的嘴中说出,支撑情节有点太弱了,也有些太过于生硬。

从大儿子的口中得知,老邓年轻时在文化大革命中是积极分子,也批斗过人,也斗死过人。

然后我们现在来反观影片中老年生活中的老邓:(1)在与街坊邻居的大妈在一起时,老邓不太说话,她对集体生活有了戒心,她想起文化大革命那段日子中的自己,现在自己仿佛已经融入不了这些跟她同年龄的街坊邻居中间了。

所以她只能将她的生活重心转移到两个儿子身上,两个儿子是她所熟悉的可以为所掌控的。

这里将老邓的控制欲、固执和强势体现的淋漓尽致,而且和文化大革命中她积极分子的身份相吻合呼应。

(2)片子出现过两次场景:老邓到老年合唱团,一个人在门口看,看了半天不进去慌里慌张匆匆离开。

这两次场景体现了老邓对集体生活的向往。

老年合唱团是老人们共同红色回忆的象征,但是老邓的红色回忆是有污点的,她不敢融入到老年红色合唱团中间去。

这就是出现这两次场景的原因。

(3)片中片段,少年跟着老邓在老邓家吃饭,老邓对着老头子的遗像说这孩子是从贵州来打工的,老邓自行脑补少年来自贵州,希望用自己对一个贵州陌生少年的帮助来缓解她自己心里对那件贵州的陈年往事而导致一个家庭的悲剧的愧疚感。

影片结尾少年的死戛然而止,很好。

但是同性恋小儿子和婆媳之间有点抢戏了,影片到60%从大儿子的嘴中才进入主题,有些突兀和突然。

历史的车轮滚滚而来,值得我们这代人来深思对待这些历史事件应有的态度。

 3 ) 还是拍地下电影去吧

跟以前《冬春的日子》《青红》《二弟》《扁担姑娘》相比,只能说退步不是一般地大。

甚至连《我11》《日照重庆》都赶不上。

那些说这部片子是王小帅巅峰之作的人太世故了。

这片子情节经不住推敲,长镜头用得让人恨不得中途退场,价值观也不可取。

先说情节的经不住推敲。

1.老赵的孙子因为什么不放过老邓一家,电影缺乏有说服力的交代。

2.老赵怎么说也是经历过大风大浪的人,斗争经验和心理素质哪能那么脆弱——知道老邓背后揭发他,造成他可能永远也回不了北京,就中风卧床不起?

编剧自己信吗?

3.老赵的孙子“小红帽”跑到北京报复老邓,那四处闯入空巢老人家里动机又是什么呢?

就为了找一个落脚的地方?

用开水浇花以及杀死了一个空巢老人以后表现得好像啥事没有一样,是想说明小红帽心理扭曲变态吗?

要是这样的话,最后放过老邓倒说不通了。

——变态的人哪容易那么悬崖勒马?

而且已经杀了一个人,横竖躲不过法律的制裁,紧接着再把老邓处理了,倒是很符合小红帽的心理。

再说,小红帽报复老邓肯定不是想要对方的老命——这不便宜老邓了吗?

联系他电话骚扰、砖头砸玻璃、垃圾堵门的做法,他是想要老邓一家——或者仅仅是老邓——生不如死,最好是瘫痪在床,这才符合变态者的报复心理。

总之,电影编剧的水平太差了,太不把观众当回事儿了。

3.老邓第一次去老赵家撞见小红帽,一开始小红帽没戴帽子,等到老邓出来回头从窗户玻璃看到小红帽的时候,小红帽神奇地戴上了小红帽,这是导演的蹩脚安排吧?

看电影的时候,有观众还说,他为啥要戴上帽子呢?

是为了让老邓知道他是谁。

再说长镜头的毛病。

长镜头用得好也行,关键是电影给我的感觉是为了长镜头而用长镜头。

而且和电影的悬疑色彩也不合拍。

最后说价值观的不可取。

老邓30年前写揭发老赵的材料,后来一直为这个内疚。

看来他揭发的问题大都是无中生有,或者说是,栽赃陷害,要是这样的话,老赵一家会善罢甘休?

要知道老赵也是“斗士”。

30时间老赵一家难道不会坚持要求组织查明真相、给个说法?

要是老邓揭发的都是事实,那老邓内疚什么?

也没最后信佛教,为啥要没有原则地内疚?

只能说是导演和编剧硬让老邓内疚。

退一步讲,就算我们相信老邓产生了赎罪的情结,那让她最后抢在警察前头通知小红帽快跑的情节安排也说不过去。

老邓不打110报警,权且理解成她不想把老赵唯一的孙子送进监狱或者送上刑场,是赎罪的表现。

但是她为啥去通知小红帽快跑呢?

要是电影交代小红帽家有一条秘密地道,或者小红帽家在森林边上……总之她认为小红帽有逃脱的可能才会去通风报信,没这个把握,她去干吗?

却劝他自首,才说得过去。

另外,小红帽在北京杀了人,难道他不知道事情的严重性吗?

他以为躲回老家就没事儿了?

就算他是这样想的,那么老邓到他家以后,他接下去正常的反应也该是赶紧换地方躲起来,怎么可能仍然呆在家好像没事人一样呢?

就算他心存侥幸,以为自己做的事儿不会有人发现,那么老邓去他家告诉他警察来了,他也明白一切都完了,选择放弃抵抗是最好的办法,怎么可能往楼上跑呢?

知道自己跑不了还硬要跑,只能说这是导演的蹩脚安排。

最后导演又安排他从楼上掉下去摔死,更是一种蹩脚的安排。

补充说下电影所倡导的价值观的不可取。

老邓30年前不该揭发老赵——这是导演想要告诉观众的主张,老邓30年后应该给小红帽通风报信——这也是导演想要告诉观众的主张,可是这种主张是错的。

不客气地说,老邓30年前害得老赵中风不起,30年后害得老赵的孙子摔死在水泥地上。

这肯定不是导演拍这部片子的初衷,但电影给人的感觉就是这样。

 4 ) 看了三遍《闯入者》,只想和你聊聊细节

《闯入者》刷了三遍,我承认这部电影有些评论过高了,但是它绝对是2015年上半年最好的电影。

别的不说太多,很多影评都大部分的评析了。

但还是有很多朋友提出各种问题,三刷的时候边看边和朋友分析这些细节,这边就给小做细节分析。

首先,很多人问电影主题说什么?

我个人认为有两个大点。

一个是“对空巢老人的关注”,一个是“那段红色记忆”。

具体的,我下面从细节慢慢说起。

男孩。

男孩在第一次出现的时候,是在某户人家里洗澡。

吸引人眼光的是他的纹身。

他的纹身的纹路一直没看清,但是从老传统概念里,就是所谓“混混”必备的“符号”之一。

也代表了男孩“不安分”的性格,所以在爷爷去世后来到了北京,企图报复。

有人说为什么他能开其他人的门。

其实在电影最后的追逐戏中,可以发现老赵一家住的老厂房,一幢楼里几乎没有人住。

在这样的厂房长大的小孩,通常会喜欢以开房锁,入室找遗落的生活品为乐。

有很多人说为什么他知道老邓的地址、电话。

在最后老邓在贵州的时候,一大帮人聚在一起的时候,老黄说给老邓寄过信。

之前也是他打电话给老邓,告诉她老赵去世的信息。

其实在过去的厂房大院里,真的是像是生活在一间房间里,很多人的信息都是互通的。

早已不是这个年代,大城市的邻里有的冷淡。

男孩来北京,理由很简单,就是报复。

他闯入不一样的人家里,然后弄乱住户的房子,用热水浇花……甚至他进入老邓家后,说的第一句话就是,“你家房子好大。

”是啊,因为那个时代,他们一家不能回到北京,只能呆在贵州那个狭小的老厂房里。

他认为因为老邓当年的行为,他失去了这些原本该有的东西。

我相信,男孩能失手杀了那个老人,也会有心杀老邓。

他一开始只是给老邓造成骚扰,各种的骚扰电话,石头砸进窗户,把垃圾丢到张军家门口。

在最后一通电话和他离开北京中间,差不多发生了三件事:1、老邓在电话里的忏悔;2、老邓家的照片;3、老邓的招待。

尤其是那些照片,男孩进入老邓家后,第一反应是看着照片入迷,没听见开始老邓的话语,最后还被杯子声音吓了一跳,才说出一句,“你家房子好大。

”相信,老邓的那些照片更多的来自贵州时期的照片。

上面三个细节,具体都在下面解释老邓。

其实,老邓对贵州一直存在感情,也对那段记忆有种内心内疚。

在老邓家被石头砸中的时候,其实可以注意,电视的频道放着的是“贵州卫视”,而其实在男孩出现的几次选台中,一直有跳过“贵州卫视”。

另外,影片中老邓一直有去社区的合唱团,但是却一直止步合唱团门口。

合唱团唱的正是那个时代的红歌,更表现出老邓对团体的归属感,但有着内心内疚和谨慎经验的趋避冲突。

而老邓接到电话之后,一直觉得有鬼,当然她自己也是迷信的人。

一直脑补她老伴每天都还在身边。

在男孩从来没说自己是贵州的,但是老邓在和老伴“解说”的时候说,“这孩子是从贵州来的……”,而在老邓醒来发现男孩离开了,但是照片都被撕掉的时候,和儿子说的第一句话就是“我撞鬼了……”,甚至她一度觉得男孩是老赵的灵魂回来讨债。

我们能不能大胆的猜测,是不是孙子眉宇间像爷爷,让老邓有这一系列的放映。

关于老邓有一点细节,允许我这里脑洞大开。

我从第一遍看的时候,觉得老邓和老赵的关系不一般。

假设我上面猜想她把男孩当作是老赵灵魂成立,那么在最后那个梦境中,男孩爬上床的后,老邓另一手亲昵的抓着男孩的手,其实就是那个手是被想成了……而且为什么那里要说是梦境,老邓的房间是反锁的,纵然男孩开锁功力厉害,不至于开锁之后,出去之后还能再弄成反锁。

这不是一件密室案件。

最重要的一点,当吕中回到老厂的时候,电影响起了背景音乐是来自那个时代的经典歌曲《山楂树》,而这首歌,其实是一首描写“三角”恋爱的纯爱歌曲。

市场妥协。

《闯入者》其实是一部可以更好的电影,周边影迷朋友最反感张军和张兵解释的那段,觉得就那口气瞬间散了。

可是我三刷下来,我真的感谢这一段。

这一段简直就是分水岭,前半段很多观众都还有吐槽,直接坐不住,甚至YY里面的剧情,但是这段解说之后,场子里才算真的安静了。

其实,这样市场妥协可以理解,也只希望导演能不忘初心,不沦为现在大部分的第五代导演这样。

 5 ) 触动了文青的敏感神经,所以四星?

一部最多三星的片子,因为触动了文青的敏感神经,所以四星?

在影院看的这部片子,好几次都想退场,但考虑到这是朋友圈的一个比较有品的朋友推荐的,就一直坚持下来了,想着后面总会有惊喜吧,谁知道,看到最后,并没有惊喜。

为什么这部片子我认为只有三星?

1.剧情:几乎是单线叙事的情况下,节奏还那么慢,片中本应该是谜一样存在的老赵和老赵的孙子(小红帽),就那么平铺直叙的被女主的大儿子讲出来了。

编剧还可以再懒点么?

白白浪费了前面大量对小红帽作案的铺垫。

2.人物:主要演员是吕中、冯远征、秦海璐、秦昊,为什么我只看到了吕中。

冯远征和秦海璐的戏份加起来也就是个大配角的量吧?

这两个人物对剧情几乎没有任何作用。

还有二儿子秦昊, 导演是为了套同性恋的话题,所以要把他设计成一个同性恋么?

秦昊也非常敬业的用一次又一次捋头发的动作证明自己是个gay,实在太做作了,去看看梁朝伟和张国荣演的gay好吗?

不是捋个头发直男就能变gay的!

吕中作为真正意义上的主角,演技肯定是没得说的,但因为其他演员的形象、故事太单薄,所以观影过程中会对这个老太太非常不理解,怎么那么固执讨人厌。

建议没看这片子的也不要看了,浪费电影票和时间。

 6 ) 一语双关

“闯入者”这三字在电影中有以虚实相依的双重定义,它既是一位中国式母亲与子女隔阂的“闯入”,亦也实是一个深赋时代背景闯入者的故事,用沉重命题续写的悬疑,奈何却败于整体把控的苍白无力,其风格前后不一的脱节,写实与超现实间难进衡稳。

导演用了大量特写镜头和一些摇晃的镜头,没有刻意营造紧张感却让人始终提心吊胆,吕中的表演太到位,冯远征中规中矩没有惊喜,反倒是秦昊的角色很抢眼,还是王小帅喜欢的文革题材,却带着一种救赎和命运的哲理的思考。

结尾有点黑色幽默的沉重。

 7 ) 【转载】张慧瑜:历史的闯入者

本文非原创,是张慧瑜老师为《闯入者》写的影评,首发于《影博·影响》2015年第6期。

王小帅的新片《闯入者》承受了市场的冷遇,这部讲述空巢老人孤寂生活和三线老职工内心伤痕的影片本身成为不合时宜的“闯入者”,尽管导演尝试采用惊悚片的形式来吸引观众,但并没有赢得太多赞誉和吐槽,青年观众对电影的态度是“视而不见”。

在我看来,这部电影的启示是:其一,王小帅确实有探索那段特殊历史的勇气;其二,这种“闯入”式的历史观又浅尝辄止;其三,生活在非历史幻觉中的年轻人拒绝进入任何历史叙述。

也就是说,创作者与接受者的错位是这部电影的尴尬所在。

谁是“闯入者”电影一开始“闯入者”就出现了。

摄影机移动仰拍一片破旧的厂房,最后停在一个窗边,如同来自历史深处的幽灵要“闯入”当下的现实。

片头过后,一个老旧居室的电话铃响起,退休阿姨老邓匆忙拿起电话,结果没有声音。

“闯入者”从摄影机变成了一个沉默的声音,电话线、声音成为连接室内与外面的世界(空间)、过去与现在(时间)的中介。

这个无声的声音、被压抑的声音究竟是谁?

老邓和儿子一起追查陌生电话的来源,通过公安局、电话局等可能的侦查手段,这也是现代科技、理性管理对看不见的、未知的神秘之物的解魅。

惊悚片的惊悚感主要是不知道什么东西让人感到恐惧和害怕,一旦找到惊悚源,惊悚所引起的内心焦虑也就消失或治愈了。

与此同时,摄影机跟随着老邓,她不断地“闯入”大儿子和二儿子的生活,她的母亲也被安置在敬老院。

老邓不仅没有像有些退休老人那样安享晚年,反而变成了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人,一切都需要她“自食其力”。

影片用老邓每天对着去世老伴的照片讲话来呈现这种空巢老人的孤寂感,这成为老龄化加剧的中国社会最司空见惯的事情。

在老邓闯入子女生活的同时,电影也“平行”呈现了另一个闯入者,一个木讷的外地青年破窗而入,“闯入”居民家中盗窃、破坏、杀人。

电影一开始跟拍老邓生活的摄影机原来就是这个尾随其后的青年人,他没有“闯入”老邓的家,而是老邓主动邀请他到一个人的家中做客。

留宿一夜的青年人撕碎了老邓挂在墙上的老照片,那些黑白照片记录着老邓的人生轨迹。

这个外地青年如同历史的信使,让老邓最终确认那沉默不语的声音不是恶作剧,而是来自于历史深处和自己内心的不安。

上世纪70年代“三线”建设时期,老邓作为三线职工为了争夺唯一的返京指标而诬告同事老赵,致使老赵一家至今留在贫困地区。

这种告密者、加害者的身份一直让老邓良心不安,成为那个年代郁积在心里的创伤,以至于每当她走进老年人活动中心门口,听到退休的同龄人唱起革命歌曲,就赶紧快步躲开,仿佛这些集体合唱的歌曲可以穿越时空唤起她一直压抑的创伤。

恰如电影的英文名字“Red Amnesia”(红色失忆症),这段不堪回首的红色记忆与其说导致了老邓的失忆、健忘,不如说老邓一直刻骨铭心、不能释怀。

正如2014年张艺谋的电影《归来》中女主角冯婉瑜也患了心因性失忆症,冯婉瑜忘记了很多事情,包括始终无法辨认归来的右派丈夫陆焉识,但是唯独记得她在“文革”中遭受造反派的折磨。

惶惶不可终日的老邓也是如此,无需陌生的外地青年来“闯入”老邓的家,老赵的死讯已经让她寝食难安。

于是,影片的后半段,老邓返回到曾经工作的贵州山区工厂,当面向老赵的遗孀道歉,却发现老赵的孙子就是“闯入”她家中的外地青年。

结尾处,老赵的孙子在警察追捕的过程中不慎坠楼身亡,身体撞击地面的闷响让赶来通风报信的老邓再次惊慌失措。

那个从影片开始就摇晃着跟拍的摄影机终于静止下来,凝视着外地青年坠楼的窗口。

跟踪的目光和历史的态度摄影机定格在这扇朝向外部天空的窗口,与电影开头处摄影机从楼下凝望楼上的窗口形成了呼应关系。

摄影机拒绝走进窗口,也拒绝往下张望坠落的尸体,这既是王小帅对待那段历史的态度,也是第六代处理历史问题的态度。

这种记录风格是第六代电影的典型美学。

自上世纪90年代第六代登上影坛,就比较关注当下的生活(城市),主动拒绝使用第五代式的空间隐喻和仪式化的表达,而采用更加纪实的手法来拍摄,这是第六代所理解的更加现实、真实的创作理念。

这种特殊的美学风格反映在第六代特别喜欢的两类题材上,一类是把摄影机对准自己的生活,讲述个人成长的故事,如《冬春的日子》(1993年)、《北京杂种》(1993年)、《头发乱了》(1994年)、《周末情人》(1995年)等摇滚青年或独立艺术家的故事;另一类是拍摄自己,也就是摄影机所看到的别人(他者)的故事,这反映在第六代对社会边缘群体(如妓女、农民工等)的关注,如《十七岁的单车》(2001年)、贾樟柯的电影等。

这样两种题材对于第六代来说,就如同娄烨电影《苏州河》(2000年)里宣称“我的摄影机不撒谎”的摄影师。

这种“不撒谎”的后果产生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电影风格,一种是极度个人化、主观化,如娄烨电影中无处不在的主观镜头,另一种则是相对克制的纪实化、客观化,如贾樟柯借鉴侯孝贤式的中景镜头;唯恐近景、特写镜头干扰了现实生活。

王小帅的电影风格不是那么极端,基本上介于二者之间,这种美学风格也产生了特殊的历史态度。

这突出体现在王小帅近期的两部作品上。

2012年,他拍了第二部三线题材的影片《我11》(第一部是2005年讲述青年人恋爱的《青红》),以“11岁”的“我”为叙事视角,用“我”的眼睛呈现1975年三线建设时期西南边陲小镇所发生的“大人们”的事情。

“我”带着青春期的性萌动,感受着一次又一次的生命“历险”远远地看见死人尸体、偶遇杀人犯、被父母做爱的声音惊醒、与被打的父亲喝酒、偷看大哥哥们武斗,以及听到遥远的枪毙人的广播,这些在大人们桌旁“偷听”、“偷看”来的历史信息,构成了《我11》中“真实”的历史片段或记忆。

这种看似客观(“无知少年”的见证)又相对安全(因年幼而无需亲身参与到那段历史)的懵懂视角,与80年代以来对于那个年代的主流历史叙述没有太大差别。

如果说《我11》选择未成年人的视角来规避对那个时代政治的讨论,那么《闯入者》则以老年人的视角再次拒绝进入那段纷扰复杂的历史。

相比小孩子无法理解那个年代的荒唐事,老邓则是历史的参与者和见证人。

这部讲述历史伤痕的电影,没有使用闪回的段落来重构历史的现场。

王小帅大量借用纪录片中的跟拍镜头,试图“客观”记录摄影机所看到的“风景”。

这不仅体现在电影前半部分,摄影机跟拍老邓,展现空巢老人闲不住的日常生活,也体现在后半部分老邓返回贵州的工厂,摄影机跟随着老邓的脚步走过废弃的厂区,走进老赵一家破旧的居民楼。

跟拍的过程,也是解开纠缠于老邓后半生历史创伤的过程。

按照老邓的话说,那是一个政治的年代,也是一个为了私人目的而不择手段的时代,所以垂垂老矣的老邓想偿还自己的罪孽。

与80年代以来关于50到70年代是“个人遭受政治迫害”的历史叙述略微不同,老邓不只是七八十年代之交伤痕故事里的受害者,也是历史的加害者,因此,晚年同样凄凉的老邓仿佛是“罪有应得”,她要真诚地为自己的告密行为道歉和赎罪。

在这种“政治压抑个人”的历史想象中,《闯入者》不愿意、也无需追问,那个时代的“政治”究竟指的是什么,这种历史幽灵般的“闯入”并没有打开历史的丰富空间,反而再次以创伤、伤痕的名义把那段历史封存起来。

从历史返回现实七八十年代之交,把“文革”讲述为个人及家庭伤痕的历史叙述,帮助人们实现了走出“文革”、走向改革开放的文化功能,这种指认伤痕、命名创伤的过程也是心理治愈的过程,人们由受害者变成了度过历史浩劫的幸存者。

从这个角度来说,像《归来》《闯入者》等“文革”伤痕叙述再次重复了30年前的文化表述,显得有点老调重弹。

《归来》的英文名字是“Coming Home”,也就是“回家”的意思,这部电影讲述的是一个发配到大荒漠劳教的右派分子、一个离家20多年的男人、一个略带沧桑的父亲回家的故事。

“文革”后,陆焉识被组织平反回到家中,妻子冯婉瑜却再也无法认出他,拒绝他踏进家门。

此后不管他给妻子读信、修钢琴,还是一次次陪妻子去车站接自己回来,很多年过去之后,陆焉识依然无法回家。

30年前右派以受难的英雄“归来”,30年后却被阻隔在大门外。

《闯入者》同样如此,老邓执意返回原来的工厂,并向她曾经伤害的老赵一家道歉,却最终阴差阳错导致老赵孙子的意外死亡。

旧的伤痕没有抹平,新的伤痕再次浮现,这为理解《闯入者》提供了新的角度。

 8 ) 导演王小帅犯了和他的电影主人公一样的错误

导演王小帅生气了。

他的新片《闯入者》票房一片凄风苦雨,这也没办法,影院排片量太低了。

看到王小帅发飙,院线给面子陆陆续续安排了几场,我也才算是有幸看到了。

这部电影拍得的确不错,起码在我看来,这是王小帅电影中最好看的一部。

其实我就看过他两部电影,算这部。

别的不说,老演员吕中的表演太精彩了。

我觉得她塑造的主人公老邓不亚于叶德娴塑造的桃姐,而对于我们内地观众来说,这个角色更显亲切,这就是一个典型的中国大妈形象。

比如在生活方式上的节俭谨慎,比如对子女生活的过度关怀,再比如对集体生活的渴望。

影片里有个情节,老邓有两次想要加入老年学校的合唱班,又两次在大门口望而却步。

其中一次甚至是急冲冲的逃离,渴望加入集体,又恐惧集体,这形成了耐人寻味的矛盾。

影片花费了一半的时间去塑造这个人物。

丰富的细节让人物显得真实可信,然后老邓这个人物可怜和可恨的性格也就很容易在可信的基础上建立起来。

粗暴地下个定义,主人公是一个没有自我的人。

我们在老邓身上看到的都是社会属性,她是母亲、是外婆、是女儿、是遗孀……这里面唯独没有“我”。

只有在她的这些身份发挥作用的时候,她才拥有存在感。

所以她一天到晚忙忙叨叨,一停下来,那种孤独和失落感就特别强烈,她的人生似乎就失去了意义。

在赵本山初上春晚的小品《老有少心》里,老蔫对老马说:“你小的时候归爹妈管,长大了归子女管,啥时候能自己承包一段,个人说了算?

”这还真是个挺深刻的问题,不管是老马被管还是老邓管别人,这代人就是这样活过来的,她们也只会这样活。

然后一个少年的闯入打乱了老邓的晚年生活,先是恐惧(说实话真挺吓人的),再是接纳,尽管只相处了一天,她仍然把子女们不要的关怀倾注到了少年的身上。

她需要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肯定自己存在的意义。

然而她和少年并非是简单地邂逅,这里面牵扯到一段她不愿意面对的陈年往事。

这时候,所有的社会属性都帮不了她,她必须直面自己内心深处那个可怜、可恨的自我,以及她背负了一生的枷锁。

这部电影被认为是王小帅的“三线建设三部曲”的完结篇,之前的两部是《青红》和《我11》。

成长经历往往会成为一个创作者的创作源泉,姜文有大院情结,贾樟柯有小镇情结,梁晓声有知青情结。

对于创作者来说,需要一部怀旧作品让自己“断奶”,所以很多导演的处女作都选择“致青春”。

但有的创作者,却愿意纠结于一个主题没完没了,比如梁晓声的知青主题,比如王小帅的三线建设主题。

也不知道是离开这个主题就不会表达了,还是实在和这个主题羁绊太深,无法自拔。

王小帅的“三线建设三部曲”,前两部讲述的是自己的生活,《青红》是他的残酷青春,《我11》是他的荒诞童年。

而这部闯入者,他打算给自己的父辈一个交代。

在他看来,老邓这个人以及她所代表的那代人,是被那个年代塑造成这个样子的。

那才是最大的闯入者,它闯进了每个家庭,改变了社会的结构和人际间的关系。

人们失去了自我,社会、集体赋予他们生活的意义。

没有了自我的觉醒,个人权利也就无从谈起。

至于彼此间的人际关系,就像加缪说的,只剩下了加害者和受害者。

老邓既是那个具体的加害者,又是普遍意义的受害者。

所以当我们谈到老一辈人身上的那些劣根性的时候,很难抛离他们成长的那个年代去谈。

无论是三线建设还是上山下乡,你没得选择,只能响应号召,等待被安排的工作和生活。

而一旦有了选择机会,比如返城,人们就会爆发出难以置信的积极性。

为了这微弱的希望,互相伤害不可避免,甚至不惜一切代价。

正是集体生活,物资匮乏,资源争夺,以及对人际间信任的破坏,塑造了这一代人的群体性格:谨小慎微、粗暴干涉子女、渴望集体生活、漠视规则以及不尊重个人权利……他们还打算把这些生活经验教给下一代。

电影中,当遭遇子女反抗的时候,老邓对着她死去丈夫的照片说:这个家我拢不住了。

在老邓眼里,这个家也是个集体,不分彼此,不该有各自互不干涉的生活。

这部电影好就好在描写当下,没有给那个年代一个镜头。

电影给观众一个结果,然后让观众自己去探究原因,电影再提供几首红歌渲染一下气氛,这给观众留下了足够的留白。

用小津安二郎的话说,电影以余味定输赢。

但最终王小帅没绷住,还是通过影片中的一次聚会直接表达了中心思想。

影评人们对此颇有微词,认为处理得不够含蓄,落了下乘。

但我想导演可能是故意的,他或许还是过不了票房论输赢这一关。

所以他选择把主题说得更直白一些,而且有意在影片中增加了悬疑气氛,这都是为商业考虑的。

然而事与愿违,观众连看的欲望都没有。

导演能不愤怒吗,心说我都这样了,你们怎么能那样呢。

他认为这是一场“事先张扬的谋杀”,并认为这是文艺片最坏的时代。

我觉得导演犯了和他的电影主人公一样的错误,就是想要打着某个高尚的旗号来干涉别人的自主选择。

总想着别人应该怎样怎样,应该听妈妈的话,应该花钱支持文艺片。

导演在电影中安排了一个同性恋儿子的角色,想强调他人的选择是你左右不了的,怎么到自己身上就把这事儿给忘了呢?

相比之下,同样遭受排片场次少、票房失败的张艾嘉就要坦然得多了:“我说过成功在字典里的意思就是‘把事情做好’。

……我接受票房的事实,但不认为这是失败。

”两个人不同姿态的背后,也许真的和自身的成长经历有关吧。

 9 ) 红色遗忘症:时间杀人

闯入者的英文片名很有意思,Red Amnesia 直译过来就是红色遗忘者。

影射逐渐『被』淡忘的文革记忆、红色原罪的意图再明显不过。

可为什么 要用Red Amnesia 来对应中文片名闯入者呢?

带着疑问,我闯入了王小帅的电影世界。

《闯入者》的电影语言充满了新现实主义的美学特征,去伪存真,用高度写实的摄影手法铺展开一段颇具悬疑色彩的故事。

新现实主义强调摒弃炫技,回归电影本原,忠于真实的场景,以观察者的视角表现人民的苦难,谴责社会的不公。

干净质朴的摄影风格,更有助于电影通过核心内容本身去传达思想,而非一味追求视觉冲击。

举一些我有印象的小细节,有个镜头老太太夹豆腐乳到碗里,普通导演拍可能夹完就完了,但是接下去老太太顺手就把粘着豆腐乳酱的筷子放到嘴里吮了一下。

这是非常细腻非常生活化的东西,这就是所谓观察生活的视角,你说这个镜头重不重要?

删去了也没什么关系吧?

但它放在这就是让你感到真实亲切、贴近生活,毫不多余。

秦昊演的男同,第一次亮相时帮男友解开围兜,眼神的交接,用手捋耳朵后面头发的小动作,几个近摄特写一拉就交待清楚了小儿子的性取向。

我都能想象出这让一般的国产电影导演来拍会拍成什么样,一定是浮夸而脱离现实的。

还有老太太的已故老伴以一种实体化亡灵的形式出现,虽然是老太太自己的假想,但是几个饭桌上的镜头都是从大约在已故老头遗像所在位置的高视角拍摄。

仿佛就是从一个亡魂的视角审视着一切,细思恐极,颇有震撼力。

老实说,国内电影行业的工业水准根本没达到能去拍那些超现实题材的电影,故事背景大部分还是要基于现实的。

然而很多最基础的场景布设,和细节都没能做好,一看就让人觉得假、跳脱。

这是病,得治!

再谈影片所述的『闯入者』以非常丰富的层次得以呈现。

从个人到家庭到社会到历史,抽丝剥茧,寻根溯源。

红色的电话不断响起,对面的人却从来不说话。

对个人生活的闯入逐渐演变成对内心的拷问,面对静默的话筒老太太和大儿子都有自己心中的愧疚和不同反应。

老太太极强的控制欲对自己两个儿子家庭的闯入,是一种现代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冲突表现。

男孩屡闯空巢老人的家还制造了命案,则是一种提升到社会问题层面的闯入。

这种种闯入归根结底,仿佛蝴蝶效应一般,或多或少都是受当年文革历史影响,那段『被』遗忘的历史像一个多米诺骨牌一样在几代人之间相互作用。

之所以要正视历史,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就是要让受害者抚平创伤,不要再让这种伤害继承给下一代,让下一代来承受。

否则只会徒增更多的悲剧。

如同闯入者在海报上打出的字样——时间杀人。

不仅仅是说错误历史对人的迫害,更是错误体制逼迫人杀人,错误体制下的每一个人都是受害者,在时间的河流里,真正杀的其实是人内心的罪恶感。

 10 ) 谁是最初的闯入者

中国导演传统上有第一代到第六代的划分。

其实在今天,这样的标签已经不断淡化,这象征着中国电影市场化的不断加深。

在一个充分的市场里,创作风格是难以按照简单的时代来划分的。

而王小帅则仍被冠以“第六代导演”的代表,这也间接反映,他的作品不是充分市场化的,换言之,在今天的市场大潮下有鲜明的独立电影的特色。

商业电影往往是脱离现实生活的,要么天翻地覆,要么穿越时空,要么爱情童话,这反映了大众在烦闷的现实生活之余的娱乐需求。

王小帅的电影的独立性,就反映在他一直是贴近生活,反思历史的。

这部《闯入者》也非常贴切的印证了这一特征。

但是王小帅的贴近生活不是纪录片式的展现,还是带着鲜明的作者印记的。

因“闯入者”的神秘性,本片前半部分通过出色的摄影,和生活细节的精确,打造成了一部效果出众的惊悚悬疑片。

频繁的特写和大特写,也赋予观众了一种“闯入者”的身份,得以近距离观察角色生活,又不穿透之,不明白他们内心有怎样的秘密。

这些特写镜头包含许多角色狐疑地回望,也恰似有闯入者正窥伺他们的生活。

模糊的滤镜,又让一些惊悚情节分不清现实与虚幻,来暗示角色的心魔,却仍不交代动机,延展了悬疑惊悚效果。

而生活细节的真实,比如柴米油盐,小区大妈,床单枕巾、按摩盆、“月球车”等等,加上家庭内部的常见矛盾,都让观众十分地代入这真切的生活细节中。

这时候出现的骚扰电话和行踪诡异的神秘少年,反而比洞穴里的怪兽更让观众感到害怕。

影片后半段转入了对阴暗历史的追忆,也就是本片的英文片名”Red Amnesia”(“红色失忆症”)。

通过苏联歌曲等等元素打老年观众的怀旧牌,再进而反思历史来达成救赎的主题。

在此影片一扫惊悚之风,摄影不再只近距离观察角色,更突出了角色的内心和其宿命,比如下面这个镜头,站在记忆和历史的大门前,里面传来了遥远的红色歌声。

<图片3>在后半段,影片展现了和惊悚前半段不同的戏剧张力,比如40年后敲开当年受害人的门,那一个巴掌,干脆直接,既是合理的冤家反应,也是迟到40年的清算,远比呼天抢地拽头发深入人心。

主角想要赎罪,却更加把自己和别人推向深渊。

最后通过破碎的窗户首尾呼应,残破的秋千梦里梦外呼应,悲剧的宿命就此结束。

“闯入者”这个片名非常直白地道出了全片的线索,片中的人物也频繁地闯入彼此的生活。

吕中饰演的老邓作为在北京寡居的空巢老人,时常闯入两个儿子的生活,因管教孙子和生活琐事和大儿媳起冲突,让大儿子左右为难,也对小儿子的非常规生活方式而非常不满。

相对的,骚扰电话和神秘少年无疑闯入了老邓的生活,并进而让这个大家庭都卷入了麻烦。

当骚扰电话让老邓愈发心神不宁,那段尘封的不堪往事也闯入了老邓的生活。

随着记忆被揭开,原来起因是当初的知青老邓为了回京,而闯入了老赵一家的生活,改变了两家人的命运。

她种下的因,那从山沟里来到北京的神秘少年闯入几户北京人包括老邓的生活,就是必然的果,因为他是来体验本该属于自己的生活的(他冲澡、喝啤酒、看电视…… 不是单纯的小偷所为,而用开水浇花则反映了其扭曲的报复心理)。

再回头看老邓,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北京小区里晃荡的老太,竟然也藏有深重的黑历史,其实也侧面说明这样的往事在那一代人中是很普遍的(也就是网上常说的“坏人变老了”)。

从这里再深究这一切纠葛的最终肇因,还是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强大的政治力量闯入了每一个人的生活,当然这个不能说太细,无论是电影还是这篇文章。

老演员吕中也是从那个年代过来的人,也生活在现代的北京,对老邓这个角色拿捏得非常准确,提名了金狮奖影后。

冯远征、秦海璐、秦昊等都是好演员,作为配角,既稳住了角色,让各自真实可信,也没有喧宾夺主。

更值得一提的是神秘少年的饰演者石榴,精瘦的身材,纯朴的五官,更有亦正亦邪的神秘色彩,在一众大牌演员面前也不怯场。

唯一的不足大概是他的东北普通话不太像贵州来的。

要说本片的缺点,大约是两样:一是前半段的惊悚和后半段的追思救赎有一点风格分裂,且缺乏过渡有一点唐突。

二是也许本片为了让完全没有背景知识的威尼斯电影节评委更容易看懂,许多内容表达得太过直白,比如老邓直接说自己闯入了儿子的生活,比如大儿子给弟弟讲母亲和老赵一家的历史时,简直像旁白一般的剧情梗概,生硬了些。

这么好的主题和线索,这么优秀的镜头掌控力和好演员,如果能够表达得更加含蓄点,这部电影带给观众的回味会多得多。

微信公众号:肥嘟嘟看电影(feidudumovie)

《闯入者》短评

作为影片的衬托,冯远征、秦海璐、秦昊三人戏的部分是在是太赞了,就觉得这不是在演戏,这就是生活,婆媳俩人的矛盾,点到即止,观众也即会意。有点意外的是,影片最后上升到了一个正能量的话题,不过也不应该过分苛刻吧,演员,导演,都是那么迷人的,不是么!

9分钟前
  • 半水
  • 推荐

老太太演戏用力过猛,导演故弄玄虚得不行,特别烦。。。。

14分钟前
  • 拿拿
  • 很差

4分。两星,一星给吕中老师卖力的表演,一星给敢于涉足这个禁忌题材的勇气。但确实没看到什么导演才华。做商业片不够类型,悬疑感不足,影片前半段和后半段割裂严重;做文艺片太过直给,不够含蓄,导演态度也过于模糊暧昧。技法上空境+BGM强行组合显得非常low,大量跟拍镜头模仿所谓“历史的幽灵”,镜头略显冗长,叙事效率太低。前半部分的现实主义风格与后半部分大量梦境+心里叙事的超现实主义形式割裂感严重,少年跟踪老太太的桥段让人非常不适,全片给人一种故弄玄虚的感受,主题在结尾主角回到贵州后终于“图穷匕见”,令人失望。

16分钟前
  • 西水
  • 较差

【3】虽然还是一样的浅尝辄止,一样的三板斧,不过由于学了点哈内克,比他之前电影要强。互为“闯入者”的概念明明很好,最后因服务某种“表达”成了这般割裂的结果,氛围也欠缺,于是一切看起来还是直白和无力。

19分钟前
  • DeckardYang
  • 还行

第一次在国产电影里看到正宗的弗洛伊德式味道,光是这一点就足以载入中国影史。另外很喜欢本片不留痕迹的用心构图,王小帅毕竟是学美术出身。

20分钟前
  • 私享史
  • 推荐

纯浪费时间的垃圾

23分钟前
  • 张冷静
  • 很差

实在看不下去。决定再也不看王小帅了。

27分钟前
  • 小完美小姐
  • 很差

火车,隧道,山城。大院,喇叭,墙门。爬上那一级一级一级的台阶,是一道一道一道的缓坡。缓坡的两侧,是一栋一栋一栋的红砖楼。有简易的秋千,和持久的游离。楼边还有山,山上,风筝可以放过整座小城。

31分钟前
  • Sarcophagus
  • 力荐

当下内地市场真是把观众变得更加包容,无论是对左耳何以这样的烂片,抑或是对不那么精彩的片子比如闯入者,这部影片其实没远那么精彩,整部片子沉闷无比,节奏把握太慢,编剧导演想要表达的内容都没有表现出来,悬疑效果也不够,就像烂片不值那么高的票房,闯入者也不值这么高的分。

34分钟前
  • 金敏丧
  • 还行

「你想讓我怎麼還, 我知道我錯了.」

39分钟前
  • Q·ian·Sivan
  • 推荐

好题材

43分钟前
  • 欲圣
  • 推荐

演员是好演员,拍摄手法平庸。2015年,贾樟柯《山河故人》,董子健和张艾嘉滚床单;王小帅《闯入者》,男孩石榴和吕中老太太同床抚摸。

44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还行

文革阴影用这种悬疑的路线路线还是不错的,要是没有实体的人就好了,把整个故事推翻重写多好。

45分钟前
  • 阿尔法
  • 还行

王小帅最好的一部,适当的悬疑元素的融入,中和了类型片固有的慢节奏,增强了可看性,也没失掉电影的尊严。而探讨的问题更是近年来内地电影之最。虽然还有老朽之感,但它还是给了电影以尊严。

50分钟前
  • 华盛顿樱桃树
  • 推荐

在王小帅作品里看不到一个艺术创作者的灵气,只看到了一个有过痛苦经历的人的怨气。

52分钟前
  • 骞人
  • 较差

懂王小帅的好和难得了

53分钟前
  • 翟佳明
  • 力荐

靠一句话讲明白的事前面不都白演了。

54分钟前
  • 么什叫定决能不
  • 较差

就是不喜欢这样的豆瓣高分片 看着压抑

57分钟前
  • 更好的自己
  • 较差

王小帅可真他妈是个垃圾啊,浪费这一干演员。去你妈的。

1小时前
  • Claudia
  • 较差

1.错过影院上映之后,千等万盼,总算如愿观影了;2.虽然从技术层面的角度去分析《闯入者》,个人并不觉得出色,但其朴实无华(缺光)的影像所展现的人心叵测、人情冷暖正是我喜欢这部作品的原因;3.老邓逝去的老伴现身之时,有些许惊悚鬼片的感觉;4.养儿防老这种观念在我们农村家乡依然根深蒂固;……

1小时前
  • Panda的影音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