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夫人

Mrs. America,美国太太,美国女士

主演:凯特·布兰切特,萝丝·拜恩,莎拉·保罗森,玛格·马丁戴尔,乌佐·阿杜巴,伊丽莎白·班克斯,崔茜·尤玛,约翰·斯拉特里,詹姆斯·麦斯登,艾莉·葛瑞那,亚当·

类型:电视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20

《美国夫人》剧照

美国夫人 剧照 NO.1美国夫人 剧照 NO.2美国夫人 剧照 NO.3美国夫人 剧照 NO.4美国夫人 剧照 NO.5美国夫人 剧照 NO.6美国夫人 剧照 NO.13美国夫人 剧照 NO.14美国夫人 剧照 NO.15美国夫人 剧照 NO.16美国夫人 剧照 NO.17美国夫人 剧照 NO.18美国夫人 剧照 NO.19美国夫人 剧照 NO.20

《美国夫人》剧情介绍

美国夫人电视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20世纪70年代,保守派活动人士菲莉丝·施拉夫利(Phyllis Schlafly,凯特·布兰切特 饰)领导了一场出人意料的反对“平等权利宪法修正案(Equal Rights Amendment,ERA)”运动。让我们通过她与一众第二波女性主义者——格洛丽亚·斯泰纳姆(Gloria Steinem,罗丝·伯恩 饰)、贝蒂·弗里丹(Betty Friedan,特蕾西·奥尔曼 饰)、雪莉·奇瑟姆(Shirley Chisholm,乌佐·阿杜巴 饰)、贝拉·艾布扎格(Bella Abzug,玛戈·马丁戴尔 饰)和吉尔·拉克尔斯豪斯(Jill Ruckelshaus,伊丽莎白·班克斯 饰)——重新见证70年代文化战争中最重要的一场攻坚战是如何永远地改变了美国当代政治版图。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诈欺游戏-再生-被遗弃的死者空之境界第七章杀人考察(后)我的幸福结局七剑下天山之修罗眼ZERO一获千金游戏番外:EpisodeZERO欢愉主妇魔力充电娘优雅的世界格格的女儿魔女之旅全境感染血魔回魂虽然只是弄丢了手机~最终章~最后的黑客游戏黄蜂第二季幻日夜羽-镜中晖光-摩天楼沙海狂鲨秘令第一季极少数的吻他人之子别惹白鸽之她的秘密遗留搜查3魔镜:致命前任血战钢锯岭偶像活动~被盯上的魔法偶活卡~喜欢我的海蒂尔胸部解放运动绅士大盗

《美国夫人》长篇影评

 1 ) EP5:《美国夫人》中对Phyllis Schlafly的同性恋儿子的描写有多准确?

By MEREDITH BLAKE 洛杉矶时报主笔原文链接:How accurate is ‘Mrs. America’s’ portrayal of Phyllis Schlafly’s gay son? We researchedWhat’s Fact and What’s Fiction in Mrs. America Episode 5如果你看过《美国夫人》这部明星云集的迷你剧,你可能会想知道它是如何准确地抓住了美国政治史上这段分裂的历史。

这部9集的美剧将保守派活动家Phyllis Schlafly(Cate Blanchett 饰)和她的追随者们与一群女权主义者进行了一次全明星的对决,她们是由Gloria Steinem(Rose Byrne 饰)、Bella Abzug(Margo Martindale 饰)、Shirley Chisholm(Uzo Aduba 饰)和Betty Friedan(Tracey Ullman 饰)领导的。

女权主义者的内部辩论很容易引起激烈的争论。

主创人员Dahvi Waller和她的编剧团队对第二波女权主义运动和20世纪70年代新右派的崛起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和几乎所有的历史小说一样,《美国夫人》采取了一定的自由创作,尤其是在涉及到闭门造车的私人对话时,对Schlafly等高度两极分化的人物表达了必然的主观看法。

Schlafly的家人和支持者就对剧集持批评态度。

但当涉及到公开记录中的事件时,《美国夫人》紧扣事实,经常逐字逐句地引用女权主义领袖及其批评者的言论。

"总的来说,他们做得很好,"历史学家暨《立场有别:导致美国政治分化的女性权利和家庭观念的斗争》一书的作者Marjorie Spruill说。

(注:很多人认为这部剧集即取材于这本《立场有别》,但这部剧片头和片尾的冗长名单却对此书只字未提。

这本书出版于电视剧开播三年之前,二者的内容和叙事结构大致相同——Samuel G. Freedman)第5集通过处于ERA之争对立面的两对截然不同的夫妻,探讨了性认同和浪漫伴侣关系中的平等问题。

随着媒体关注度的不断攀升,Schlafly开始担心自己的儿子John(Ben Rosenfield 饰),并决定申请上法学院,这导致她与丈夫Fred(John Slattery 饰)关系紧张。

与此同时,女权主义的超级夫妻Brenda和Marc Feigen-Fasteau在政治与个人之间的矛盾中挣扎。

以下是本集《Phyllis & Fred & Brenda & Marc》中事实与虚构的对比(集名显然是受1969年经典电影《Bob & Carol & Ted & Alice》的启发)。

Ari Graynor 饰 Brenda,Adam Brody 饰 MarcBrenda Feigen是著名的ERA支持者,曾多次在电视上与Schlafly进行辩论,她的丈夫Marc也是妇女运动的积极盟友。

本集将传统的Schlafly的婚姻与Brenda Feigen和Marc Fasteau之间更为前卫的结合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他们在哈佛法学院相识,用Feigen-Fasteau的合姓结婚——这在当时是一个激进的举动——并一起创办了一家律师事务所。

在其中一个备受瞩目的案件中,他们对哈佛俱乐部提出了性别歧视的诉讼。

(注:1968年,这对夫妇在纽约的哈佛俱乐部结婚。

就在他们走下过道的时候,Feigen发现俱乐部图书馆的墙上挂着“女士不得入内”的牌子。

二人非常吃惊。

在与哈佛董事会沟通无果后,他们对哈佛俱乐部发起了集体诉讼,指控俱乐部性别歧视。

最终,他们用哈佛法学院教给他们的知识赢了哈佛)Feigen是20世纪70年代的女权主义领导者,她不仅共同创办了《女士》杂志和全国妇女政治核心小组,还与Ruth Bader Ginsberg(RBG,本集有简短的出场)共同创办了ACLU的妇女权利项目(WRP)。

Fasteau也与妇女运动有联系。

1974年,他出版了一本名为《男性机器》的书,探讨了男性所面临的破坏性的性别期望。

在前言中,Gloria Steinem称他是 "白人男性精英中的间谍"。

在剧中,Abzug称Marc是个 "华丽的大块头"。

作为记者,我们当然对他的外表保持中立,观众自有判断。

1974年,在女儿出生后不久,《人物》杂志就对这对夫妇进行了专题报道,并将其写成了一种好奇心,因为 "妇女运动并不完全是幸福婚姻的温床"。

Feigen一直是个开拓者。

1978年,她竞选纽约州参议员,并起诉了选举委员会,要求将她的全名列入选票上。

后来,她飞身进入娱乐圈,担任经纪人,其客户包括Loretta Swit。

并于1990年制作了由Charlie Sheen主演的动作片《海豹突击队》(《时代》杂志在那一年报道了她)。

2000年,她出版了一本回忆录《不是男孩中的一员:作为女权主义者的生活》。

详细描述了她的运动主义、她的婚姻,以及如剧集所描述的那样,她与女性的关系;她继续从事法律工作。

她和Fasteau于1987年离婚。

(注:在那本回忆录中,Brenda将她第一次的lesbian经历描述为 "一个臭名昭著的lesbian,我叫她Lila吧"。

她在回忆录中写道,也正如剧中所呼应的那样,"我知道我不爱Lila,我确实爱Marc。

"1990年,Brenda遇到了现在的伴侣 Joanne Parrent,这对妻妻于2008年结婚)

Ari Graynor as Brenda, Rose Byrne as GloriaFeigen是整个七十年代为数不多的愿意与Schlafly辩论,并多次辩论的女权主义者之一正如第5集中所描述的那样,许多著名的女权主义者对与Schlafly的辩论抱有戒心,因为这只会提高她的形象。

1977年,在拒绝了Schlafly在 "会见新闻界 "上与Schlafly一起出现的请求后,Steinem告诉一位采访者,她有 "道义上的义务,不为一个拒绝说真话的演讲者扩大观众的范围"。

在《愤怒的行为和日常的反叛》中,Steinem称Schlafly是 "公平理论的人为创造者",她之所以被推到全国范围内成名,是因为新闻媒体简单地认为,给双方平等的时间意味着他们是公正的。

这两对夫妇在 "Tom Snyder明日秀 "节目中的辩论赛——Rose Byrne的伴侣Bobby Cannavale客串了脱口秀主持人——似乎是真实存在的。

网上很少有其存在的证据,但在2007年在佛罗里达州的一次演讲中,Schlafly以嘲讽的语气讨论并分享了 "明日秀"节目中的片段。

"'明日秀'的Tom Snyder费了老大的劲,让两对夫妇站上对峙的电视辩论台。

”她说,"他很难找到一个有丈夫的ERA支持者,"她说,"但终于让他找到了,一个我们从未听说过的人,Brenda Feigen-Fasteau。

" 不清楚Schlafly是否像 《美国夫人 》所描绘的那样,在这次辩论中引用了一个不存在的案例,但剧中她戴着一个大十字架,穿着长长的橙色礼服,编剧显然已经注意到了历史细节。

你可以在这里查看Schlafly的整个讲话(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yJL1danSD8&list=PL9CC8V5vDzr3wuS6yFrimQSEvWl3SzzZ5&index=10&t=0s)质问的部分大约从13:30开始。

Schlafly确实上过法学院,以提高她的资历...虽然拥有拉德克利夫大学的硕士学位,但因为不是律师,Schlafly经常受到批评。

正如Spruill在《立场有别》中写道,"筋疲力竭的ERA支持者将Schlafly斥责为'只是一个来自伊利诺伊州的家庭主妇'。

" 印第安纳州参议员Birch Bayh说,与一个 "没有受过法律训练 "的人辩论,会激发他 "制造混乱"。

她于1975年入学,1978年毕业,当时正值ERA之争的高峰期。

虽然 《美国夫人》认为这一上法学院的决定在Schlafly的婚姻中造成了紧张的气氛,但Spruill认为,Fred大体上支持妻子的努力,他们实际上是 "一根绳上的蚂蚱"。

但报纸的头条提到Fred是 "Phyllis Schlafly的律师丈夫"? 那倒是真的。

...还有,她的儿子John是同性恋在这一集中,Phyllis逐渐意识到她的大儿子John是同性恋,她以一种间接但又毫不含糊的方式向他讲述了自己是如何戒烟的,因为 "心灵比身体更强大。

你只需要锻炼意志力就可以了。

"虽然这次谈话的细节——以及激发这次谈话的环境——几乎可以肯定是编剧们想象出来的,但John Schlafly是同性恋,却是事实。

在1992年共和党全国代表大会之后,他就被纽约的同性恋杂志《同性恋世界》(Queer World)出柜了。

当时,Pat Buchananan和Pat Robertson等文化保守派人士在会上大肆宣扬 "家庭价值观 "的重要性,并谴责Bill Clinton支持同性恋权利。

当时,John Schlafly说,"家庭价值观运动不是反同性恋"。

在1993年的一次采访中,Schlafly说,她很早就知道她的孩子是同性恋,但直到《同性恋世界》这篇文章出来后,他们才开始讨论这个问题。

"人们提起这件事的唯一原因是为了让我难堪,"她说起当时媒体的 "反噬狂潮"。

John Schlafly多年来继续为他的母亲工作,因为她拥护保守的价值观——包括坚决反对LGBTQ权利。

在2004年的共和党全国代表大会上,他站在她身边,在那里她推动共和党党纲写入支持宪法禁止同性婚姻。

"这没有问题,"她说起她当时的积极行动,"这不是问题,"她说。

"他在我做的每一件事上都支持我。

"‘Free to Be ... You and Me’在这一集的最后一幕,Marc, Brenda, Gloria 和她的男友Frank (Jay Ellis 饰)聚集在一起观看《Marlo Thomas and Friends in Free to Be... You and Me》在电视上播出。

这部综艺特别节目,是继专辑和儿童书之后,于1974年3月11日在ABC播出的。

该片由Thomas制作——Ms.基金会的共同创始人之一——制作人包括Alan Alda、Mel Brooks、 Harry Belafonte 和 Michael Jackson等人。

"Free to Be..... You and Me "获得了艾美奖儿童特别节目奖,并在七、八十年代成为小学里的主打节目。

 2 ) 女人不掌握权力,权利就只能永远靠乞讨

整部剧的高明之处在于,虽然Schlafly看上去像那个以一己之力阻止了平权法案的“反派”,但很明显,能决定ERA命运的根本不是各自诉求的正义性或哪一边更能代表女性权益,而是是否有利于真正掌握权力的那群人——男人。

Schlafly一开始就只关心国防问题(她一谈到军事和国防就容光焕发),因为“女性议题”事实上根本不重要,无论是女权还是反女权,对白宫来说都只是政治博弈的筹码。

但她想在自己真正关心的政治事务上有话语权,就需要组织反对ERA:这场运动最大的意义是那张对里根的竞选至关重要的mailing list,能够帮他尽可能大地争取一切潜在的保守主义阵营;她希望得以借此更深度参与国防事业、拥有自己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可里根最后竟然任命了支持ERA的人替代了她本想要的职位,她成了一枚政治的弃子。

与此同时,女权主义者们为了修正案的通过也必须一再向男性政客们妥协,甚至要忍受明目张胆的性骚扰,Gloria称之为“乞讨面包屑”——他们为了政治利益的交换而承诺支持女权事业,到了关键时刻却随时都可以背叛。

竞选第一个黑人女总统的Shirley对一直试图拉拢男政客的Bella说:你应该支持一个真正在乎女性的总统。

没有权力就没有权利。

女人不掌握权力,权利就只能永远靠乞讨,而且随时都可以被收回。

主角Phyllis绝对不是一个“披女皮的男人”,对她的塑造也不是纯粹的反派,她是非常复杂和真实的女人。

她的某些心态有些类似于精英女性的恐弱。

她是一个非常出色的政治军事学家,积极活跃地参与竞选运动,甚至在五十岁又读了法学学位,而这一切都是出于她自己的野心和抱负,和她倡导的那种“家庭主妇”形象相去甚远——全国妇女组织的传单上直接说“Phyllis Schlafly为自己做主,她就是个女权主义者”。

其实在会议上她也会因为性别而被当作男人们的“记录员”,在男政客讲着关于女秘书的粗俗不堪的黄色笑话时她狠狠地皱了眉头却还要保持笑容,丈夫也常常表现出对她的成功的不满——她同样是父权制的受害者。

但她一直坚称女性在婚姻生活中遭遇的不幸都是“私人的”,是她们“自己的问题”,“正派的女性不会被骚扰”,否定不平等给自己造成的伤害、拒绝承认自己在整个父权制结构中的弱者地位,这种心态在今天的一些“平权主义者”中也普遍存在着。

不过她的一些观点的确得到了现实的印证:如果女人都进入了职场,她们就会发现自己在干两份全职工作,因为是女人生孩子、照料家庭;她们就会疲惫、不快乐,最终选择不生孩子。

其实我一直觉得生育是一种能力而不是负担,但女本位的生殖必须完全脱离婚姻家庭制度,生育权必须完全、彻底、排他地归属于女性。

最让我感动的一点其实是Alice的转变。

保守主义的家庭主妇们并不是“需要被拯救”的对象,你当然可以说她们已经将父权制完全内化,但是她们同样有极其强烈的主观能动性,有自己的宗教和政治信条,她们应有和女权主义者们完全平等的发声权。

强迫她人接受一套理念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具有天然的合法性,理性的进步必须要靠主体自己在不同的思想之间进行自由探索和选择——这正是Alice所经历的。

一开始她是坚定的反女权主义者,到最后也开始质疑:we are defending ourselves,but who is attacking?或许她们只是在争取自己本该拥有的公民权利;或许能自己挣钱、不用仰人鼻息的感觉真的很好。

最重要的是,Alice意识到女权主义者并不是自己的敌人。

她们从未迫害过家庭主妇们,或剥夺其“做家庭主妇的自由”,至多是让她们觉得自己“被瞧不起”——真正的压迫者是谁?

不言而喻。

事实上女权主义者从来不是任何女性的敌人。

要看谁是敌人,就看是谁夺走了权力。

 3 ) 《美国夫人》:从高歌猛进到折戟的10年,女权的至暗时刻

完整影评 👉 佛4 -《美国夫人 I》:女性平权激进吗?

欢迎大家在荔枝/podcasts/小宇宙app上搜索、订阅、评论我们!

请搜索【佛4】2016年美国大选,希拉里惜败特朗普,这从根本上说,是她所代表和宣扬的民主党自由派价值,向基层人民普及的失败——明明多次民调都显示希拉里支持率更高,网络上、报纸上无数名人为希拉里背书站台,最后却惜败特朗普——这剧情,简直就和《美国夫人》一毛一样啊!

20世纪70年代,美国本土的女权运动正进行得如火如荼,涌现出了各种女权活动家,平权运动气氛高涨,《平权修正案》一路凯歌;而正是这时,横空杀出了保守派活动人士Phyllis Schlafly,她创办了《菲利斯·施拉夫利小报》,并通过其强大的人脉关系动员各州的白人家庭妇女反对ERA和自由派的女权运动。

Phyllis带领美国的家庭主妇异军突起,成为了一股让人始料不及、并且难以招架的反ERA力量,以一敌众,让本来胜券在握的ERA运动最终破产。

真实的历史故事《平等权利修正案》(Equal Rights Amendment,简称ERA),意在保障公民无论性别均享有平等的法律权利,旨在改善薪酬平等,家庭暴力,孕妇歧视等。

20世纪60年代第二波女权主义的兴起,ERA得到艾森豪威尔,尼克松,肯尼迪等总统的支持。

1972年 国会参众两院表决通过,需四分之三的州批准才能生效,即50个州里需38个1973年美国已有 30 个州批准,民意测验也屡次表明大多数美国人都支持ERA1973年Phyllis Schlafly带领保守派重回政治舞台,ERA在余下各州的批准突然变得困难重重1974年缅因州、蒙大拿州、俄亥俄州批准1975年北达科他州批准1977年印第安纳州批准——至此共有35个州批准了ERA1978年卡特总统签署联合决议声明,批准期限延长至1982年6月30日1982年延长后的期限到期,ERA最终以三州之差宣告失败

1980年开始,共和党采取反堕胎的立场,撤回了对ERA的支持并致力于反对修正案。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Phyllis所领导的这次反ERA运动,彻底改变了70年代女权运动的走向,标志着上世纪6、70年代女权运动由盛转衰。

至此,轰轰烈烈的民权运动走向没落,保守派重振政坛,传统家庭价值观重新回潮,美国由此进入了保守主义的黄金年代——里根时代。

美国夫人 vs 美国女性尽管剧名叫《美国夫人》,海报上也将Schlafly置于胜利灯光下,但《美国夫人》其实是展现女性群像的作品,剧情跨越整个70年代,以Schlafly为主线承担主时间轴,呈现ERA运动的重要节点;同时采用多POV叙事,每一集引出她的对立阵营——女权阵营的一个重要代表人物视角,带出一些不同的问题点、政治处理方式等,由此整体形成一幅6、70年女权运动的全景。

历史上的ERA运动核心(相信我不需要标注她们谁是谁)格洛丽亚(Gloria Steinem)Gloria是一位光芒四射的、留着长发、带着标志性的眼镜的女权主义记者,巨大的人格魅力为她聚集了大量女性粉丝,是ERA运动中自由派的“门面”。

但与此同时,她的美貌也是她的”负担“,因为大家都觉得因为Gloria有“pretty face”,所以才会有人听她说话。

这一点其实还挺讽刺的,因为“花瓶”这个词,本身就是男权用来物化女性的;上野千鹤子在《厌女》一书中提到“美丽”完全是一种“男性赋予女性的价值”,而现实中的女性反而是用这个标准来更加苛刻地要求其他女性,甚至还有很多人抨击黑寡妇的形象太美(向男权献媚),所以拒绝承认她是女权icon……可是同样的问题反过来,男人会因为自己帅而在表现自己才能的时候感到羞耻吗?

各大公司在夸耀着自己的“最帅CTO”们时,有哪一个CTO(全部是男性)会因此感到uncomfortable吗?

Gloria的主要诉求是堕胎权,也就是生育自由。

在阐述她的主张时,Gloria有一段非常经典的台词:不是堕胎合法化了,堕胎才开始发生;关于合法化的选择不是堕胎和不堕胎,而是合法的堕胎和非法的堕胎。

看到这一段时,我不禁想为Gloria起立拍手叫好,但几乎同时,我又想到了另外两个最近在中国颇有争议的议题:卖淫合法化和代孕合法化。

同样的道理,卖淫是从合法化之时才开始发生的吗?

代孕是从代孕合法化之时才开始发生的吗?

身为女权主义者,我主张、并拥护女性自由且负责的处理自己的身体,不管是使用还是交易,不管是我的头脑、手脚、子宫、还是阴道。

然而,现在的女权主流支持堕胎合法,却反对卖淫合法和代孕合法的——每当这种时候来临我又觉得自己非常割裂。

堕胎在中国是合法的,中国女人不用冠夫姓,很多人由此得出“中国已经做到了男女平等”这一荒谬的结论。

演员陈冲曾经做过一次采访,提到在她刚长大的那个时间段的中国,其实男女真的是相当平等的,是“女性撑起半边天”的时代——但事实并非如此,因为那个时候的“平等”实际上处于生产力需要而简单粗暴地抹去了男女之间的差别。

就像我们的媒体鼓吹的那样:女性在疫情中是英雄,和男性一样勇敢、强大,而当疫情告一段落,女性就要回到“妻子”、“女儿”、”妈妈“这样的支持性社会角色中去。

贝拉(Bella Abzug)Bella戴着眼镜、身材微胖,穿着嬉皮,但从外形上看甚至有点滑稽。

她是全国妇女政治核心小组的创办人之一,早在60年代就成为了一个著名的反战人士,精通政治谋略,可以说是非常懂得这个建立在男权核心之上的政治机器运转的方式。

但在妥协和谈判中为女性争取权利的同时,Bella也在长期的政治博弈中变得“圆滑”,于是遭遇了一些对于她“不够激进”的批判。

我本人是经常被评价为“激进分子”的一类,所以渐渐地我也悟出了一个道理:你激不激进,其实不是你自己说了算,而取决于谁在评价你。

在你20岁时决定要和真爱结婚,这不激进;但等你30岁的时候还因为没有遇到那个人而不结婚,就变成了激进;大家都生一胎时,你主张生二胎的权力,你是激进;而当大家都生二胎,你坚持不生,或者只生一个,也会变成激进——坚持日心说的哥白尼,在当时也是一个被烧死的“激进派”。

如果说激进确有一个定义,那也是一个流动的定义,它不是是一个我们可以用来判断的条件,更不是一个我们可以用来批判的规则,批判别人激进的同时,你只不过在证明自己有多保守、多落后。

雪莉(Shirley Chisholm)Shirley是美国第一位国会黑人女性议员和黑人女性总统候选人,她在女权主义者里的特殊身份让她成为了为贫穷的底层女性和非裔女性的代言人,她也是全国妇女政治核心小组的创办人之一。

Shirley的核心诉求就是她想成为一个黑人女性总统,所以她的阻力不仅来自于男性,还来自于女性。

她在组织内部的争论也进一步验证了我以上关于“激进”的观点:对Gloria来说,Bella是保守的;但对Shirley来说,Gloria也很保守,因为她认为“一个黑人女总统”太激进了,不应该成为她们现阶段争取的目标。

但当Gloria说服Shirley将自己的一部分选票置换给白人男性议员,换取他对ERA的支持后,这个白人男议员又狠狠地摆了她们一道,拿着Shirley的选票投了否定票。

贝蒂(Betty Friedan)Betty被称为“现代妇女解放运动之母”,著有《女性的奥秘》一书,主张“解放所有家庭主妇”,被认为是第二波女权主义运动的导火索。

Betty的主张直接和Phyllis Schlafly针锋相对,《女性的奥秘》也被Schlafly在她创立的“美国革命女儿会”上点名批评。

Betty的丈夫为了更年轻的女人而抛弃了Betty,这就成了Betty的弱点:这个事实令她感到羞耻,而她作为一个4、50岁的中年妇女,对恋爱的渴望也更加让她难堪。

Betty尝试约会,但约会的男人只对Gloria感兴趣;当Betty和Schlafly在大学辩论时,Betty在更衣室外面试图和Phyllis的老公Fred的调情,更是被无情羞辱。

Phyllis攻击她是一个弃妇后,Betty恼羞成怒、失去控制,当场反击Schlafly是一个女巫,自己恨不得把她绑起来烧死——“烧死女巫”一直以来都是男权迫害女性的举动的一种代表意向,所以当Betty说出这句话之后,现场一片哗然,之后的辩论环节兵败如山倒。

上野千鹤子在《厌女》一书中说:女权主义者就是在和自己体内厌女的部分作斗争的人——Betty正是如此,她深知道她那个喜欢年轻女人的前夫是厌女的、她深知道Schlafly攻击她是弃妇是厌女的,她也更加深刻地知道为此感到羞耻的自己也是厌女,但她却没办法战胜、也无法接受这部分“厌女的自己”。

这一点我真的非常能relate!

就像我深知道对女性的体型攻击(body shaming)是厌女的,我深知道用外表去评价一个女性的价值是厌女的,我也更加知道我因为超重而自我厌恶是厌女的——但仍然,我没办法说服自己不去自我厌恶,甚至无法战胜体内的“厌女基因”也成了我自我厌恶的源头。

吉尔(Jill Ruckelshaus)Jill是全国妇女政治核心小组中唯一的共和党人,她是时任美国总统尼克松的支持者,同时也是积极推动女性堕胎权的社会活动家。

她是偏保守的共和党内的女权主义者,穿着打扮更像Phyllis Schlafly,而不是自由派;就连她与Phyllis之间的辩论,也是私下进行的,更偏向于是党内之争。

但是,恰恰是因为Jill作为一个常年活动在政治舞台上的工作女性,她真实地看到工作中女性的处境,才让她觉得女性应当在家庭以外的场合也展现出自己的力量,并且获得法律的保护,这使她成为了一个女权主义者。

Jill也许不尖锐,而是更多地依靠人脉、政治手段和温和的态度来解决问题,她的共和党身份也给了观众另一个看待平权运动的角度:同是共和党出身,Jill是“饱经男权制度洗刷”的工作女性,而Schlafly是在无关紧要的基金会“工作”的家庭妇女,她们之间观点的对立,来自于她们不同的经历和生活环境。

当Schlafly对Jill说“淑女是不会受到性骚扰”时,Jill愤怒地反击:They could be you. They could be me.

而事实上,Phyllis“从政”的第一天就遭遇了男政客的性骚扰:男政客对Phyllis粉色的裙子不加掩饰的赞美、揉肩抓胳膊等过度肢体接触、甚至暗示Phyllis在会议结束后去他的酒店。

而在那个议员办公室里,当Schlafly被要求做会议笔记时,她抬头去看其他男人的表情,镜头一个一个扫过去,没人觉得这有什么问题,因为在他们的认知里,女人无法身居高位,最多是个“秘书”。

于是Schlafly假笑,站起身去拿笔,这时她回过头来看那些忽略自己、已经开始侃侃而谈的男政客们……男人们讨论的声音模糊下去,和窗外清晰的“ERA”的口号交织在一起,那一刻Phyllis的表情是复杂的,因为她知道自己正在遭遇性别歧视,但她却不能愤怒。

Phyllis Schlafly迷人的、标志性假笑《美国夫人》中的不同女权运动代表都有各自的诉求,也有自己的政治处理方式,我们惊讶于女权主义内部竟如此分裂的同时,也惊讶于她们竟也可以如此团结。

作为观众,以及另一个镜像世界的参与者,每当我看完一集《美国夫人》,我就会感到更加不孤单。

我很难去完全讨厌其中一个角色,也无法完全赞同任何一个,我从每个人身上都看到了自己,也看到了我的同伴。

世界从不分为彼此,你我永不孤身一人。

Devided we fall; united we stand.佛4 完整影评 👉 《美国夫人 I》:女性平权激进吗?

 4 ) 为了看懂这部剧,花一周的时间补了参考资料

最近刚好想出一个关于女性议题研究的系列,初衷是对女性议题关注但不了解,对各家之言跟着频频点头又总想不清楚,更困惑于提到女权,舆论的激烈与撕裂。

于是,想用研究的“笨方法”,从重要历史、经典著作开始,理解女权是怎么回事。

《美国夫人》是一部全明星阵容的历史剧,背景是第二波女权运动。

巧妙之处在于,比起女权主义者单方面高呼“我要什么”,笔墨还着重刻画了另一方“反对什么”,呈现平权浪潮下的众生相和利益纠葛。

通过影响整部剧的三个关键问题,审视了一项争取了近百年的权益,为何至今结局不明。

在看剧时,有三个问题一直在萦绕,找了些资料,试图探索答案。

(第一部分的历史背景,涉及的内容太多了,准备再单独出一篇。

)01 为何在当时,发生了声势浩大的平权运动?

02 反女权到底在反对什么,这种主张对男女皆有害吗?

03 最意想不到的反对群体,如何造成半个世纪的分裂?

01 回望过往 —— 《美国夫人》处在女权运动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第一波女权运动:争取女性作为人的权利受到启蒙思想的启发,发现基于天赋人权的权利,在法律条文明确之后,衍生出来的投票权、受教育权、工作权等,女性并没有实现。

人性、人权的概念落到具体实践时,出现了区别对待。

一战二战和经济大萧条时期,外在需求迫使女性走出家门,加入社会建设和养家糊口的行列,赢得尊敬,促进女性的重新界定,只能固守家庭角色的说法不攻自破,激发了女性创造成就的内在欲望。

但男性退伍后,女性面临工资削减,很多人回归家庭,迎来生育高峰。

比起战时对职业女性的追捧,广告主、社会舆论重新塑造了“幸福主妇的形象”,年轻貌美、温顺、容光焕发、热衷家务。

处处暗示“美国主妇太幸运了”的背后,还有一声受到压抑的低语,“这就是生活的全部吗”?

女性逐渐意识到,扮演的性别角色并非由生理决定,而是社会所规训。

第二波女权运动:从生活经验层面考虑到了社会性别(gender)波伏娃《第二性》的著名论断是“女人是被文化塑造的”,第一性是父权和男权结构,决定了第二性的存在。

女权浪潮伴随着抵抗一切基于族群、年龄等方面的歧视和压迫,《美国夫人》中指代女权主义者就不是feminist,而是liberationst。

《美国夫人》的焦点 —— 平等权利修正案(以下简称ERA),一句话概括就是 “美国的男女应该享有平等的权利”。

1971年,在ERA提案期间,耶鲁大学法学院的一篇论文中提出,“美国宪法是在假定妇女不作为法人而存在的情况下起草的(Constitutions were drafted on the assumption that women did not existas legal persons)。

零碎的改变过程是漫长而不确定的,通过一项宪法修正案才能有效地实现美国法律结构的必要变革”。

但反女权力量的出现,让势头大好的ERA,面对半个世纪的分裂。

02 女性特权论 —— 不是优待,是加重了性别偏见《美国夫人》开篇是反女权领袖菲利斯,她穿着星条旗图案的泳衣参与筹集资金的时装秀活动,展示完镜头拉进,看到了她逐渐消失的笑容。

她更喜欢的是访谈节目、讲座、辩论现场,对热衷的国家安全能侃侃而谈的场合,想要进入国会实现影响力。

现实却是经常碰壁,两次竞选议员失败,丈夫认为她不会竞选成功,才做做样子帮忙。

菲利斯并非不在意,剧中不是像女权主义者一样,放在台面上的申诉。

但通过放缓的节奏,会注意到细腻的刻画,比如一个微表情的特写,一次回头的审视。

即使生活美满的她想成为幸福主妇的代言人,即使一再标榜“从未觉得受到了歧视”,这些无声的表达,传递了融在她生活里一个个介怀的信号。

大魔王给你个眼神,你品,细品女性从政之路不易。

但因声势浩大的ERA,政治家更关注她的女性身份,点醒了她。

尽管明确表示通过女性议题赢得竞选并不感兴趣,但撼动ERA大潮中受到忽视的家庭主妇群体,将意味着四千万张选票。

面对职业歧视时,你会怎么做?

当时的女性,多数在职场中默默接受,乃至放弃职业追求。

伴随着意识觉醒,越来越多的女性直面问题,主动争取权益。

菲利斯则选择站到了对立方,自建一支队伍,以此争取话语权,赢得参与“数字游戏”的筹码。

看到了不知是立志还是讽刺的故事:因女性身份碰壁,转身却以反女权的姿态,号召主妇安于家庭角色,实现了自己追求的事业。

“当菲利斯把ERA变成女性内部的战争,而非讨论社会性别角色(带来的问题),ERA就失去了胜算。

”如果在自媒体时代,菲利斯应该能做到流量大V。

深谙夸大言辞、扩散焦虑的手法,“获得大众关注的人总是赢家”,剧中不止一次为证明观点捏造事实。

通过巧言令色,菲利斯凭空树立了攻击女权的靶子。

ERA追求法律上平等的权利,到她口中就变成否认男女之间的一切差异。

有的观点过了半个世纪,依然具有煽动性:“婚姻制度是世界上最适合女人的交易。

”“女权主义者是得不到像我们一样美满的家庭,心生嫉妒。

”核心是彰显女性的“特权”类似于1986年美国国防部长提出的“我认为妇女的生命太宝贵,不能参与作战。

”这种特权的“照顾”下,背后是“女人根本不行”的看法。

以自身柔弱接受从属地位,使命回归于恪尽妻职母职。

当律师的丈夫驳斥了菲利斯的特权论是把常态当成了保障。

警惕:女性的福祉不能全靠男性的善意可以自由地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但如果把依赖丈夫当成唯一的正确答案,高声呼喊“爱的供养”作为普世价值主张,实则带来隐秘而沉重的性别歧视。

《女大法官金斯伯格》提到当时的一些典型法律条文,比如,“丈夫是家庭的主人,应有他来选择家庭的住处,女性必须无条件地服从”。

“职场歧视案件层出不穷,以性别划分等级,造成优劣批判是污名化,局限女性自我发展和成长。

”男性也被“生来优越论”架在了与成功模式捆绑的位置上有钱养家、事业成功才是实现自我的标准化形象,加剧了社会达尔文主义。

同女性一样,抹杀个人和生活多元化的一面,一定程度上忽略了个人特质和品德,评价维度趋向单一。

父权环境下,男性如果家庭贫困、身材瘦弱,可能会遭遇欺凌。

为了符合男性气质,也不能轻易流露出脆弱的一面。

03 反女权的集结号—— 女性内部撕开了一道口子面对来自女性内部的阻挠,女权主义者的反应是什么呢?

从不屑到不解。

最初ERA的局面势如破竹,认为菲利斯不过是“边缘化的理论”,迟早被遗忘。

现实却是迅速反转,主妇们的行动力和效率令人惊叹,还想到了给投票者送面包这样巧妙的手段。

“送面包的组织”把女权运动的领导者打得措手不及。

轻视变成惊讶和不解,“法律没阻拦她们整天待在厨房里烤面包啊”。

不解是有原因的,对平等权利的呼吁,不是仅凭几个女权领导者的主观臆断,是历史发展中逐渐明朗,众多女性形成了共识,逐渐走到了一起。

《幸福的奥秘》提出,主妇们在日复一日单调的家庭生活中,“看不到自己21岁之后会是什么样”,“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感困惑,蔓延到并没有犯错的丈夫和孩子身上”。

安稳生活和自我探索互相撕扯,女性还有所企求:“作为心灵和精神的生命,思想的境界又在哪里呢?

”所以,“无以名状的问题,像沸腾的水,在美国幸福主妇的形象中迸溅而出”是真实的。

而剧情的大反转,女性运动主角之一 —— 主妇居然站出来反对ERA,也是真实的。

为女性争取权利的过程中,来自内部的反对,让我们看到了关键的三个因素:环境:当否认了现有生活,也没看到更好的生活;所得:不清楚能获取什么权利;所失:损失厌恶的威力更大。

这股浪潮颠覆了“幸福主妇”的形象,动摇了信赖的价值基础。

世世代代根植的理念,不是一朝一夕能彻底改变的。

声称可以自由选择,但生活环境和舆论压力不变,不会带来实质性的改善。

每个人做选择时,担忧的不是“选择”,而是连带的结果。

如果你选择不结婚,会在主妇群体中听到“40岁没结婚没生孩子是没人要的象征,是可悲的。

如果你选择成为家庭主妇,可能会受到女权主义者的同情或揶揄。

很多主妇不了解ERA究竟代表了什么,通过之后会给自己带来什么影响。

但不工作也能养育6个孩子的中产家庭主妇,担心失去丈夫供养的恐惧,首当其冲地反对ERA 。

自下而上的疑惑,映照出女权共同体内部的分裂。

究竟争取什么权利为先,是温和还是激进路线,意见常难统一。

这种情况下,仅靠举着“进步”的大旗,告诉主妇们“应该”做什么。

课代表般一厢情愿地谆谆教诲,说服力不强。

如果不理解主妇的处境,细分群体的利益诉求,难以形成有效的策略,越来越多的主妇加入了反对的阵营。

《美国夫人》借史思今,今天的问题,有历史沿革的痕迹。

反复讨论的内容,早有样本。

对菲利斯的争议,依然值得借鉴。

《大西洋月刊》的影评,有一句是“从肮脏的伎俩到媒体操纵,从厚颜无耻的受众规模化到特权的武器化,她的幽灵无处不在,而且可能永远不会被驱逐”。

华盛顿大学打算给她授予荣誉学位时,遭到一些师生的反对,理由是“职业生涯表现出追求政治目的的反智主义”。

学校给出的解释是,“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而是认可一位校友,对美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引发了大规模的争议和辩论,在许多情况下,帮助人们更好地阐明了对自己价值观的看法”。

近半个世纪的讨论和争取之后,可能依然会像金斯伯格所说,“真正的改变是具有永续性的,需要一步一个脚印”。

a half-life的翻译有好几个版本,更喜欢这个,想到《女性的奥秘》里说的,困在郊外别墅里生活优渥的中产主妇参考资料:特别感谢 :美国夫人的讨论组里 “关于《美国夫人》的历史背景书籍推荐” ,豆友 已注销 和qycanace 分享了 《女人的一个世纪 — 从选举权到避孕药》,这本书从头到尾看完,对把之前零零散散的认知串起来了。

链接: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171924334/1. 德博拉·G,费尔德.《女人的一个世纪 — 从选举权到避孕药》[M]. 2006. 新星出版社;2. Emerson, Tomas I.; Brown, Barbara A.; Falk, Gail; and Freedman, Ann E. The Equal Rights Amendment: A Constitutional Basis for Equal Rightsfor Women[J]. Faculty Scholarship Series. 1971. Paper 2799.3. 阿迪契.《亲爱的安吉维拉》[M]. 2019. 人民文学出版社.4. 王业昭. 20世纪70-80年代美国妇女的反女权运动 — 基于社会性别视角[J]. 2015. 《社会科学家》.(第3期,总第215期).5. 贝蒂·弗里丹 . 《女性的奥秘》[M]. 2005. 广东经济出版社.6. 琳达 赫什曼. 温柔的正义[M]. 2018. 中国法制出版社.7. 纪录片:女大法官金斯伯格. 2018.8. The equal rights amendment.Roberta W. Francis. National Council of Women’s Organizations. 2014.9. 纪录片:女权主义者,她们的所思所想. 2018.10. 豆瓣课程:用性别之尺丈量世界.11. 李银河. 《女性主义》[M].2005. 山东人民出版社.12 徐艳蕊. 《媒介与性别》[M]. 2014. 浙江大学出版社.13. 玛丽·比尔徳. 《女性与权利》[M]. 2018. 天津人民出版社.14. The Atlantic:We’re Living in Phyllis Schlafly’s America.15. 西蒙娜·德·波伏娃. 《第二性》[M]. 2011. 上海译文出版社.会持续更新女性议题的研究,关注这方面,想做点什么,也是自我探索的一部分吧。

正在学习中,欢迎交流呀。

公众号 闲能捕卓

 5 ) Gloria Steinam谴责本剧完全错误:Schlafly根本没有停止ERA,这样的错误伤害女权

https://news.yahoo.com/steinem-smeal-why-mrs-america-130001154.htmlTwo years ago, I, Gloria, was sent two sample scripts for “Mrs. America,” a television series about the struggle to pass the Equal Rights Amendment. Its coproducers, Stacey Sher and Coco Francini, said the project was already green-lighted by FX, and asked if I was interested in being involved.I read the scripts and discovered that the whole premise was very wrong. Phyllis Schlafly and her followers were credited with stopping the ERA, rather than the insurance industry and other economic interests that stood to lose billions if the ERA passed. So I wrote back: “I respectfully decline. Yes, it’s good about Schlafly and her interest in military policy, but it comes off as a catfight among women rather than a battle between the ERA and economic interests.” I also sent these coproducers to Ellie Smeal, who, as president of the 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Women during six years of struggle in state legislatures, had learned firsthand that Schlafly was only window dressing. The anti-ERA fix was already in.Two years ago, I, Ellie, became alarmed by the false premise of the sample "Mrs. America" scripts, and asked my colleague, Kathy Spillar, to reach out to the producers about our concerns. Public opinion polls had always proved that a big majority of American women supported the ERA, yet state legislators also knew it was opposed by the insurance industry, chambers of commerce, the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Manufacturers and other corporate lobbyists. Health insurance interests alone stood to lose billions if the ERA forced it to stop charging women more for less coverage, and since that industry was largely state-regulated, it had lobbyists in every state capital. Phyllis Schlafly and her antifeminist homemakers had been brought in to cover for legislators who were voting against the ERA anyway.Of course, Hollywood can tell any story, regardless of history, but this one is being presented as fact, and has arrived in a perfect storm of circumstance. Months of COVID-19 lockdown have given the nine episodes of “Mrs. America” a captive-at-home audience, and reviews have focused on women’s hairstyles and individual rivalries, not the real reason state legislators voted against the ERA. And while “Mrs. America” depicts pro-ERA forces as slightly more diverse than Schlafly’s lily-white followers, and does introduce viewers to such black feminists as Shirley Chisholm, Florynce Kennedy, Audrey Rowe Colom and Margaret Sloan, it ignores a bigger reality. In the 1972 first-ever national poll about the women’s liberation movement, 67% of black women approved of it, and only 35% of white women did.

 6 ) 可悲又可恨的“大反派”:说完从未受到歧视的下一秒就被歧视了

女主的人物形象塑造的非常饱满,那种自私自利、渴望成为核心领导者又频频受挫的矛盾感拿捏的很到位。

她进办公室时,两位女权主义者刚离开,她们打了个照面,接着男人问她对《平权修正案》的看法,她似乎急着向这些人证明什么,说自己不理解外面那些游行的女权主义者,并宣称自己从未感到受了歧视,讽刺的是,下一秒边上的男同事就打断她的发言,让她帮忙记笔记,她的笑容逐渐凝固。

在拿笔记本的时候,她也不忘关心隔壁:没有人等她,谈话继续着。

那一刻她感受到自己被忽视被小看了,于是她若无其事的回到谈话中,用《平权修正案》吸引了这群男人的注意力,并回击了刚才让她去记笔记的那位众议员先生。

可见,她并不是真的关心全体女性的权益,只是在利用这一话题博取人们的注意,她始终只在意自己的地位和家庭妇女们的立场。

既然她说没有受到歧视和不公,不如我就来帮她细数一下:接受采访时,主持人直接打断了她的话;从华盛顿出差回来时她非常疲惫,隐形眼镜都没摘,丈夫就半强制的让她满足他的生理需求……

她也不羞于表达自己这种渴望被关注的“成功学”观念,她煽动着身边的主妇们,迅速的集结起一个群体,利用她们对抗《平权修正案》。

 7 ) 「反女权」大剧《美国夫人》的76个历史细节和彩蛋

「反」女权历史随便挑个十年出来,就是一部大剧。

从《杀死伊芙》的专业杀手、《国土安全》的躁郁症间谍,到《傲骨之战》的律师、《西部世界》的机器人等等,我们今天之所以能在欧美影视剧中欣赏到复杂且多样的女性角色,很大一部分功劳在于西方女权运动长达数十年对性别刻板印象的批驳与挑战;是女权主义者们的努力,逐渐改变了好莱坞等影视圈子的游戏规则。

因此,几乎所有在欧美从业的主流影视编剧,对女权主义理论多少都有过了解。

哪怕主人公并非女性,我们也时常可以看到以女权主义为元素的编创手法。

而《美国夫人》则在表面上「反其道而行之」,讲述了1970年代席卷全美的一场「反女权运动」。

《美国夫人》的故事背景如下:1971年10月,《平等权利修正案》(Equal Rights Amendment),简称ERA,被美国众议院批准通过。

ERA是针对美国宪法的一项补充,旨在从宪法层面为性别平等提供基础保障,以便离婚、财产、就业、教育等社会民生的问题可以在宪法这一项最高法律中得到毫不含糊的、对所有性别一视同仁的支持。

因为是对宪法的修正与补充,ERA被众议院通过后,还需要在全美至少38个州分别被州政府批准。

而1970年代正是美国第二波女权主义走向鼎盛的时期。

从白宫到街头,都有女权主义者的身影,ERA被38个州批准通过似乎是板上钉钉的事。

就在这个时候,一个名叫菲利斯·施拉夫利(Phyllis Schlafly)的主妇/作家/政治活动家突然冒出头来。

施拉夫利组织起全国的右翼主妇,成立了「反ERA太太团」,在与女权运动长达10年的较量中,成功阻止了ERA进入宪法,让全美女性的平等权益受到了重挫。

为什么施拉夫利要这么做?

美国第二波女权运动是怎样的?

支持ERA与反对ERA的利益组织如何博弈?

《美国夫人》虽然不是一部严谨的历史正剧,但它的许多内容也确实借鉴了真实发生过的事件。

以上这些问题,看完这部剧都能稍有眉目。

在今天这篇文章中,你将会看到《美国夫人》的76个与真实历史相呼应的细节和彩蛋。

小到女权领袖们具体说过的话、用过的词,大到闻名全美的历史事件 —— 来一边看剧一边回顾女权历史吧!

先奉上人物关系图一张:除去图中标注「虚构」的地方,其他信息《美国夫人》都如实呈现了出来——

女权主义者也好、反女权主义者也好,每个人的追求都不完全相同,但图中同一颜色区块的角色,综合考虑她们在《美国夫人》全9集中得到展现的立场,还是比较接近的。

1. 施拉夫利(Schlafly)与太太团们在发廊聊天,桌子上摆了一本封面为格洛丽亚·斯泰纳姆(Gloria Steinem)大头照的杂志。

这本名叫News Week的杂志,确实曾在1971年8月16日以斯坦纳姆为封面模特,印发了当周的期刊。

图左:施拉夫利太太团们在发廊拿起的News Week期刊;图右:1971年8月16日News Week期刊。

2. 第一集中,施拉夫利从好友爱丽丝(Alice)处收到了一箱关于「女权运动」的资料,其中包括女权运动领袖贝蒂·弗里丹的《女性的奥秘》(The Feminine Mystique),以及下图中黄皮封面的这本《理解女性解放》(Understanding Women’s Liberation)。

爱丽丝是编辑虚构的反女权角色,寄这么一箱东西给施拉夫利当然不是真的要让她研究「女权运动」,更是出于一种「你看看,这些都是什么东西」的态度。

而这本《理解女性解放》,正是出版于1971年的真·反女权读物,主要聚焦于第二波女权运动中「成员们如何不团结」、「运动的领导人们很有问题」、「各种政策矛盾」等等半虚半实的问题。

3. 施拉夫利前往华盛顿与克莱恩议员(Philip Crane)会面。

左:克莱恩在剧里由马斯登(James Marsden)扮演;右:克莱恩现实里,克莱恩是共和党中担任国会议员时间最长的人,而他在晚年间经常被批评「不接地气」、「选民们都不知道他在干嘛」。

剧中,施拉夫利撞见克莱恩议员正在接听辖区选民们的电话,施拉夫利表扬他说「你竟然亲自接电话」。

这里其实是剧组对克莱恩的反讽。

4. 施拉夫利在会议室被一群男人们要求记笔记。

她出门向秘书要纸笔时,被后者称呼为「Ms. Shlafly」。

施拉夫利强硬地纠正道:「是Mrs. Shlafly」。

在20世纪早期的英文语法中,未婚女性的前缀是Miss,结婚后前缀则变为Mrs且必须继承丈夫的姓氏。

不仅是女权主义者们,只要是对「双重标准」有基本认知的人,都开始觉察到「由婚姻状态来决定女性前缀」这件事,从语言的潜意识层面加固了「婚姻对女性人生的重要性」这一刻板印象。

一种不区分婚姻状态、所有女性都可以选择使用的称谓——「Ms.」逐渐进入了大众视野。

而「Ms」真正得到广泛的普及,则要多亏于斯泰纳姆在1972年创办的女权期刊。

期刊名就叫「Ms.」。

5. 施拉夫利的新闻通讯(Shlafly’s News Letter)在历史上确实存在。

但第一集中出现的《女性「平权」有什么问题》这一封通讯并非刊印于「第五部 第4期」,而应该是「第五部 第7期」。

6.第一集的末尾,全国妇女政治核心小组(National Women’s Political Caucus,简称NWPC)在国会议员贝拉(Bella Abzug)的办公室集体亮相。

NWPC是1970年成立的跨党派草根组织,聚集了美国所有党派与无党派的女性权益运动家。

创立大会上,斯坦纳姆发表了《致全美女性》的演讲。

此次演讲被公认为20世纪最重要的公开讲话之一。

剧中,在贝拉的办公室里,女权明星们集体出场的这一幕戏,弗里丹被众人打趣「不支持女同性恋议题」。

历史上的这位第二波女权领袖确实认为「不应该让同性恋议题分化女权运动的资源」。

7. 第二集开头出现的Fresca广告,是1971年真正播出过的:女演员头部以下被抹去,随着「Fresca不含糖,我喝了后不会胖,丈夫就会注意我」的台词说出口,女演员的身材逐渐披露在荧幕上……在youtube上搜索「Fresco 1970」就可以找到这则广告。

8. 斯坦纳姆接受采访时出现的封面图,是「Ms.」期刊先行版的图片。

这一期的「Ms.」刊印于1972年春季。

9.斯坦纳姆出席活动时,与一位黑人女性好友交谈在一处。

这位黑人女性角色在后几集中均有戏份,但不知为什么,编剧从未安排她的全名出现在台词中(如果这里说错了请赶快去评论区纠正!

)。

她是Florynce Kennedy,被女权伙伴们称呼为Flo,是一位颇有影响力的黑人权益与女权运动家,后面我们还会讲到她。

10. Flo与斯坦纳姆交谈时提到了波士顿的一位司机曾说过的一句话:「如果男人也能怀孕,堕胎就会是圣礼」。

这个桥段是现实生活中斯坦纳姆与Flo在各自做演讲时经常提及的一个故事。

11.同为女权运动的先驱代表,斯坦纳姆和弗里丹的关系十分复杂。

剧中,斯坦纳姆在活动上被记者问道:「弗里丹说,媒体想把「斯坦纳姆」捧成名人,但人们不该误以为她是领导者」。

剧集后半部分,斯坦纳姆和弗里丹在飞机上偶遇,后者解释自己「被记者错误引用了」,让斯坦纳姆不要误会。

但事实上,弗里丹在现实中确确实实、一字不差地公开对斯坦纳姆说过「媒体想把她捧成名人,但人们不该误以为她是领导者」。

12.斯坦纳姆在酒店房间等待麦戈文(George McGovern)参议员的电话时在跳踢踏舞。

而正如剧中所说,斯坦纳姆本人确实很会跳舞,她小时候练过踢踏舞、长大了经常去探戈酒吧里跳探戈、大学期间也会在剧社里跳现代舞。

13.斯坦纳姆的男票!

作为第二波女权运动的当家门面,斯坦纳姆的私生活从来都不是太大的秘密。

现实中,斯坦纳姆确实曾和名叫托马斯(Frank Thomas)的黑人男性长期约会。

而这位小哥也不是普通人,他是花旗集团的第一位非裔董事,曾在福特基金会担任秘书长长达17年。

14.伊利诺伊州正要投票批准ERA修正案之前,施拉夫利带领太太团们给有投票权的政客们送面包和果酱,呼吁反对ERA。

这件事确实曾发生过,是1970年代各州反对ERA的太太团们经常用的一招。

配合着「我支持母亲和苹果派」(I am for Mom and apple pie)的口号,太太团们在现实中成功阻止了伊利诺伊州批准ERA。

15. 第二集最后,斯坦纳姆回忆起自己22岁时非法堕胎的经历。

当时人在英国的斯坦纳姆,得到了伦敦医生莎普(John Sharpe)的帮助。

因为堕胎手术并不合法,当年的莎普医生对她说:「你永远不能跟别人提起我的名字;而且你要掌握自己的人生」。

这句话原原本本地出现在了剧中。

斯坦纳姆将2015年出版的回忆录《正在途中的人生》(My Life on the Road)献给了莎普医生,并在书中说道:「我已经尽努力过好了我的生活。

这本书献给你。

」 16. 太太团们为自己的组织起名字,施拉夫利提议说要不叫「施拉夫利鹰女」(The Shlafly Eagles)。

这是一个真实存在的、和施拉夫利有关的右翼组织,目前仍在美国活跃着。

他们有自己的专属youtube频道,还上传了许多对《美国夫人》剧集的批评。

17. 第三集聚焦的是民主党历史上参与总统候选人竞选的第一位女性、同时也是第一位非裔竞选者谢丽(Shirley Chisholm)。

这一集的编剧Tanya Barfield(上图左)和导演Amma Asante(上图右)也都是黑人女性。

这两位在这一集中对美国女权运动中黑人妇女的困境有一处绝妙的结构设置:明明是关于谢丽的剧集,但片头和片尾都没有出现黑人女性的身影,正如70年代黑人女性所面对的现实——既被白人男性的政治体系排斥,也不受白人女性的权益运动的关注。

18. 第三集9分钟处,斯坦纳姆和Flo唱的歌名叫Battle Hymn of the Women,是改编自1861年沃德·豪创作的《共和国战歌》。

在1972年迈阿密的民主党全国大会上,斯坦纳姆确实曾带领女性方阵在场下唱了这首歌。

这首歌的旋律和歌词都特别抓人,但若想单曲循环,可能得去youtube上找资源了。

19. 民主党大会前,贝拉和谢丽吵了起来,说谢丽的「竞选就是个笑话」。

现实里,谢丽在最后确实被她的许多女权伙伴们抛弃了,因为大家并不相信她能赢得总统候选人的席位。

20. 谢丽在酒店房间里对周围一切都十分警惕,因为她怀疑自己被尼克松与共和党监听了。

这才有了她对着通风口宣言「我是谢丽·奇泽姆,我是美国总统候选人」的经典画面。

谢丽的警惕并没有错,因为后来我们都知道,尼克松果然企图窃听民主党的办公场所——也就是之后致使尼克松被弹劾下台的「水门事件」。

21. 1972年民主党总统候选人竞争期间,麦戈文议员的僚士对斯坦纳姆抱怨,说她在公共场合称呼麦戈文为「最好的白人男性候选人」。

现实中,斯坦纳姆当年确实是这么说的。

纽约时报对此曾报道称,斯坦纳姆的语气「虽是在表扬,但也藏着暗讽」。

22. 第四集开场,女性们在街头欢呼「罗诉韦德案」(Roe v. Wade)的胜利。

1973年的罗诉韦德案是美国历史上十分重要的案件。

最高法院在此案中承认了妇女的堕胎权受到宪法隐私权的保护,由此改变了许多州原本设立的「堕胎非法」的法律。

23. 剧中,弗里丹在家里和友人坦白,觉得自己不该在媒体上说斯坦纳姆和贝拉的坏话。

友人回复道「她们也说服了埃夫隆(Nora Ephron)在《绅士》(Esquire)上黑你呀」。

这里指的是《绅士》(Esquire)杂志在1972年11月份的一篇文章。

作者埃夫隆在其中将弗里丹描述成「粗暴而可悲地急于维系自身影响力」的人,而将斯坦纳姆说成是「妇女运动可亲的代表人」。

不过现实中,斯坦纳姆应该没有在背后撺掇埃夫隆写出这样的文字。

24. 第四集中出现了另一位共和党内的女权运动者,奥黛丽(Audrey Rowe)。

这是奥黛丽第一次与全国妇女政治核心小组(NWPC)的领袖们见面。

现实中的几年后,她将会接任成为小组的主席。

奥黛丽也曾作为「美国年轻政治领袖」(一个官方组织)前来中国学习过。

25. 弗里丹与伙伴们聊天时揣测施拉夫利是约翰·伯奇协会(The John Birch Society)的成员。

约翰·伯奇协会是美国的一个极右政治组织。

虽然在剧中施拉夫利否认了,但在现实里,施拉夫利在老年时被媒体曝光确实是约翰·伯奇协会的成员。

26. 这一集的编辑给了玛格丽特(MargaretSloan-Hunter)更多戏份。

玛格丽特是女权+黑人权益+同性恋平权运动家,曾和马丁路德金一起并肩游行,并协助创办了「Ms.」期刊。

剧中,玛格丽特明显觉得和白人女权伙伴工作有些不自在,因为大家会把自己当成「我们也关心黑人妇女」的门面担当。

现实中,玛格丽特确实在联合创办「Ms.」不久后便离开了编辑部,不过具体原因并不为外人所知。

27. 弗里丹在剧中回忆自己曾经上过的一个谈话节目。

她提到一个短语——「无名的难题」(the problem that has no name)。

这句短语出自她最富盛名的著作《女性的奥秘》。

其中,她认为主妇们在性别不平等的文化中强撑着一副「优雅且奥秘」的姿态,背后却是带孩子、没工作、包揽家务、不被理解等等问题结合而成的「不快乐」。

而这种「不快乐」,在学术界或社会各界中,是「没有名字」的,因为从来没人关注过、也没人觉得值得关注。

28.弗里丹在谈话节目上被主持人打断,发话说你再打断我,我就连说十次「性高潮」。

现实中,弗里丹确实这么做过,但其实是在弗吉尼亚(Virginia Graham)主持的一个女性对话的节目中。

29.斯坦纳姆与她的杂志「Ms.」在这一集中遭遇了骚扰。

源头是名叫作Screw的杂志在广告栏目将「Ms.」办公室的电话号码和「可以提供口交」的广告词放在了一起。

1973年,Screw杂志某一刊的对折页画了一个女性裸体,容貌则是照着斯坦纳姆画的,抬头印着「把屌安到女权主义者身上」一行大字。

剧中所展现的内容完全属实。

30. 在Flo的聚会上,Flo当众斥责了一些伙伴「歧视同性恋」的言论。

现实中,「交互视角」(intersectionality)是Flo坚持贯彻的行动方针 —— 不仅要关注女性,也要关注女性与各种社会身份的交错,比如女性与性取向、种族、阶级等因素交互而产生的结果。

编剧安排这一个桥段,也是为了引出之后她与玛格丽特联合成立「全国黑人女权组织」(National Black Feminist Organization)一事。

31.在施拉夫利与弗里丹的辩论上。

施拉夫利以「谢谢我的丈夫允许我来今天的辩论」开场。

现实中,这一开场白是施拉夫利在和女权主义者辩论时常用的语句,因为她知道「这么说能惹女权者不开心」——这句话将原封不动地出现在第九集。

32.弗里丹与施拉夫利的辩论在历史上确有其事,且发生过不止一次。

而第四集的原型,也就是大学校园的那场辩论中,二人的言辞也确实十分火爆。

「汤姆阿姨」描绘的是一位向白人奴颜婢膝的黑人形象。

在这里用来讽刺「施拉夫利是一位以女性全体利益为代价向男性讨好的人」

千真万确,她老人家在现实里就是这么怼施拉夫利的。

33. 第五集标题为《菲莉丝&弗莱德&布兰达&马克》(Phyllis & Fred & Brenda & Marc)。

这集标题是在致敬1969年的美国电影Bob & Carol & Ted & Alice。

这部电影讲述的是两对夫妻在开放关系上的探索。

其中Bob和Carol是更开放的那一对夫妻,而Ted和Alice则相对保守。

正如《美国夫人》剧中布兰达和马克代表着更为激进的、探索新式关系的夫妇,而菲莉丝和弗莱德则代表传统家庭的那一方。

而《美国夫人》第四集的片尾曲What the world needs now is Love,也正是电影Bob & Carol & Ted & Alice的片尾曲。

34. 施拉夫利的丈夫弗雷德(Fred)正被采访,施拉夫利在旁边陪同。

工作人员恭维地指出弗雷德像罗克·赫德森(Rock Hudson)一样英俊。

这里字幕组已经在旁边标有注释:罗克·赫德森是著名美国演员,是当时千万女性的梦中情人。

然而讽刺的是,他本人虽然有妻子,但实际上是同性恋。

35. 与斯坦纳姆、布兰达一起坐在司法部共同探讨如何应对施拉夫利的这位女性,剧中被称呼为金斯伯格太太(Mrs Ginsburg)。

她就是鲁斯·巴德·金斯伯格(Ruth Bader Ginsburg),现任美国最高法院大法官。

金斯伯格是最高法院第二位女性大法官。

1956年,金斯伯格被哈佛法学院录取,当时系里有大约500名男学生,9名女学生。

1970年,她参与创办了《女权法律报道》(Women’s Rights Reporter),是美国第一本专注于女性权利的法律杂志。

在剧中所展现的时间段,金斯伯格正任教于哥伦比亚大学(1972年到1980年),在那里她成为了第一个获得终身教职的女性并与人合作撰写了第一本关于性别歧视的法学院案例书。

36. 这一集的主要人物布兰达·费根,是Ms.杂志的联合创办人之一。

她不仅是女权运动家和律师,还是一位电影制片人。

布兰达毕业于哈佛法学院。

剧中提到的她「在哈佛读法律时,女学生在教授眼里不受重视」这一件事情,摘自她的回忆录Not One of the Boys,书中她提到法学院是一个对女性不友好的地方。

37. 布兰达提到自己是美国公民自由联盟成员的律师(American Civil Liberties Union, 简称ACLU)。

金斯伯格大法官当年也在这个组织担任董事会成员及总顾问。

二人在联盟里一起领导了妇女权利项目(ACLU’s WRP,Women’s Rights Project)。

38. 剧中施拉夫利担心自己因没有法学博士学位而被布兰达羞辱。

她的丈夫弗雷德说了这样一句话:「如果你不喜欢辩论时的用语,改变谈判局势即可」(If you don’t like the terms of the debate, change the shape of the table)。

《美国夫人》的编剧达维·沃勒(Dahvi Waller)之前也曾担任电视剧《广告狂人》的制作人。

而弗雷德说的这句话,致敬了当时《广告狂人》中的一句名言:「如果你不喜欢他们所说的,那就改变这一场谈话」(if you don't like what they’re saying, change the conversation)。

39. 斯坦纳姆在1963年出版过一本书,是关于沙滩文化和休闲旅游的,和女权毫无关系。

40. 第五集提到了一部叫做《自由自在…你和我》(Free to Be You and Me)的电视剧—— 这部电视剧给斯坦纳姆的Ms.基金会(Ms. Foundation)捐过钱,是70年代享誉全美的儿童文娱项目,由演员和作家托马斯(Marlo Thomas)制作。

《自由自在…你和我》旨在打破性别刻板印象,鼓励男孩和女孩可以做任何想做的事情。

这档节目深深地影响了20世纪70年代成长起来的美国孩子们。

41. 这一集中与布兰达发生关系的朱尔斯(Jules),在布兰达的回忆录中也有提及,是布兰达最初的「拉拉经历」。

只不过她在书中将对方称呼为:「一个臭名昭著的蕾丝,我暂且叫她莱拉好了」(a notorious lesbian I’ll call Lila)。

42. 之前提到了斯坦纳姆的一位黑人男朋友。

本集中,我们看到了这位女权领袖的另一位男朋友(剧中斯坦纳姆声称只是一夜情关系)斯坦利(Stanley Pottinger)。

现实中,斯坦利与斯坦纳姆的亲密关系从1974年持续到80年代早期。

当时他是司法部民权分部(civil rights division)的律师,为尼克松工作,属于共和党派。

斯坦纳姆本人作为一位民主党派的女权主义者,在私生活中并不那么泾渭分明。

以至于她的一位同事曾对此事评论道:「你竟然和共和党的人谈恋爱,你到底想干嘛。

」43. 现实中,我们反ERA的保守派领袖施拉夫利确实有一个同性恋的儿子。

剧中,施拉夫利和儿子一起弹了一首钢琴曲子。

这首曲子叫the Entertainer,是老电影《刺激》(The Sting)的主题曲,而这部电影讲述的是两个欺诈师的故事,也算是回应了剧中施拉夫利和她儿子不得不与真相保持距离的生活态度和方式。

44. 历史上,马克在1975年出版了一本叫做《男性机器》(The Male Machine)的书,在剧中也有提到。

书中,马克基于个人经历和感受,探索了男性气质(masculinity)的迷思,论述了男性气质对社会的负面作用。

斯坦纳姆为这本书写了序言。

45. 怀孕后的布兰达与斯坦纳姆讨论她的性向问题时,对斯坦纳姆说「你要召开记者会,在我身边宣布我们都是蕾丝吗?

」。

在这里,布兰达指的是第二波女权主义开创者之一米勒特(Kate Millett)曾经历过的一件事。

米勒特在1970年公开承认自己是同性恋后,与几十位女权主义者和拉拉联合举办了一场媒体招待会,对外宣称女性解放和同性恋解放运动有着共通的目标。

斯坦纳姆是这场招待会的出席者之一。

然而弗里丹(Betty Friedan)却不看好这次公开声援,指出将女权运动和同性恋运动放在一起,会树敌太多,从而不利于女权运动的推进。

剧中,布兰达问了一句:「凯特·米勒特现在又在哪」(Where is Kate Millett now?

)这句话有点嘲讽和凄凉的味道,布兰达也觉得公众无法消化过于激进的身份,比如同时推进女权和同性恋权利。

布兰达在与施拉夫利辩论后的几个月,也就是1974年的秋天生下了一个女儿。

后来她于1987年和丈夫离婚。

布兰达最终选择出柜,继续以律师身份在反歧视法律方面工作。

46. 70年代中期开始,性骚扰问题开始在美国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尤其是职场性骚扰事件开始得到媒体曝光。

这一集中,贝拉(Bella)、谢丽(Shirley)和吉尔(Jill)会面的海斯(Wayne Hays)议员,就是当时最出名的美国国会性丑闻当事人。

海斯是众议院行政委员会主席,也是俄亥俄州议员代表,在1976年被秘书伊丽莎白(Elizabeth Ray)指控性骚扰,同年从国会辞职。

剧中出现的与贝拉有过对话的女秘书应该就是伊丽莎白。

根据华盛顿邮报的文章记载,伊丽莎白的办公室很空旷,桌子上放着一本Fear of Flying的小说。

该小说是1973年的一本畅销书,讲述的是一位困于自己的婚姻中的29岁女诗人探索自己情欲和性幻想的故事。

伊丽莎白的桌子上还有一台未插电源的打印机,据她本人说,没插电是因为她不知道如何开机。

47. 剧里,谢丽的同伴对伊丽莎白这样的女秘书表示轻蔑,暗指这些姑娘是自愿去给这些政府官员提供性服务的。

谢丽却纠正道,这些政府官员的行为就是不对的。

正如剧里所展现的那样,谢丽确实一直在为职场上的女性和有色人种权利问题发声。

她被称为MeToo运动之母。

48. 现实中的施拉夫利对于性骚扰也一贯表达出谴责受害者的态度。

据时代杂志报道,她在一次1981年举行的参议院委员会中评论性骚扰说:「有贞操的女人很少会受到不请自来的性骚扰」。

剧中施拉夫利的台词可能就源自这里。

49. 有一个场景是谢丽和贝拉与一群民主党国会议员一同参加有基督背景的国会祈祷早餐会(Congressional Prayer Breakfast)。

基督教仪式化的纪念和建国两百周年纪念在这里联系到了一起,从侧面反映了教会权力已经渗入国家政治体系的现实。

50. 贝蒂·福特(Betty Ford)作为福特政府的第一夫人是ERA法案的主要游说者之一。

现实中,贝蒂曾被反对ERA的人视作一大威胁,比如施拉夫利就曾要求贝蒂公开用于宣传的账目明细,因为她怀疑大量的联邦钱款都用在了第一夫人宣传ERA上面。

当第一夫人贝蒂被诊断出乳腺癌时,弗里丹表示希望「女性运动的力量可以流向她」(hope some of our strength can flow back to her)。

51. 在1972年的共和党全国代表大会上,吉尔曾愉快地宣布「当下是共和党派女性的黄金时代(the best possible time to be a Republican woman)」。

因为福特时期的共和党派是倾向于支持妇女解放等民权议题的,随着后来里根势力慢慢扩大,整个党派右倾,保守势力开始占上风,慢慢地才有了2016年川普在党内大行其道的政治面目。

52. 第七集开篇,施拉夫利在全国共和党妇女俱乐部演讲,后来吃饭时,有人往她脸上砸了一盘子香蕉派,并怒斥她道:「你这样对女性发动战争是背叛自己的性别」。

这件事确实在历史上发生过,但并不是随便哪个服务员做的,而是一位叫艾伦(Aron Kay)的抗议人士。

这位艾伦老哥在70年代以「往人脸上砸派」而闻名于美国,曾砸过右翼记者、CIA的长官、反堕胎人士等等。

波普艺术的开创者之一安迪·沃霍尔(Andy Warhol)也是他的「派下败将」。

艾伦老哥今年70岁了,仍然健在,他接受Vulture杂志采访时说,自己看到《美国夫人》的这一桥段后,「笑得停不下来」。

53. 到底要不要在全国妇女大会上把「同性恋平权」列入议程——老大姐贝拉在这一集经历了许多思想斗争。

历史上,贝拉(Bella Abzug)确实是最早在联邦立法层面提出「禁止以性取向为由的歧视」的议员。

当年有一位叫做艾德·柯屈的议员,与贝拉一同提出了这一议案。

柯屈议员和中国也有千丝万缕的关系,但具体是什么咳咳,可能各位得自行谷歌。

54. 罗丝玛丽在这一集新成立了一个组织,叫做公民审查组织(Citizen’s Review Committee)。

历史上的1977年,因为得到了白宫方面的支持,全国妇女大会的筹备工作在前期还算顺利。

反ERA阵营知道和施拉夫利相牵连的组织有可能会被排挤,所以她们中的许多人以公民审查组织的名义活动,全面调动了各地宗教组织的力量,占领了许多州的妇女大会分会场。

55. 施拉夫利的女儿去普利斯敦上学时,因为与母亲同名——女儿名叫「小菲丽丝·施拉夫利」(Phyllis Schlafly Junior)——被周围同学排挤,于是自作主张更名为莱莎(Liza)。

现实中,施拉夫利的女儿确实给自己改了名字,但她与母亲的政治立场颇为相近,在2020年还给川普的第二次竞选投了钱。

虽与母亲政见相合,但施拉夫利是「头号公敌」,确实是当年施拉夫利的女儿在普林斯顿改名字的理由。

「头号公敌」这几个字也是她女儿曾用来描述她母亲的原话。

56. 施拉夫利在女儿的信件中找到了一盘磁带。

内里是逃亡乐队(Runaways)的著名单曲《樱桃炸弹》(Cheery Bomb)。

逃亡乐队是一支全女子成员的硬核摇滚乐队,成员大部分都是拉拉,《樱桃炸弹》也是一首反叛气质十足的摇滚歌曲。

施拉夫利发现女儿竟然听这种歌,估计受了不小冲击。

不过这个故事桥段应该是虚构的。

57. 施拉夫利的鬼畜:第七集的施拉夫利为了获胜已经不惜代价了。

她从多个磁带中挑选出很平常的女权主义发言,而后剪辑成一盘极端且刺耳的宣言,好像「女权主义者们不打倒传统家庭誓不罢休」。

历史上,施拉夫利并没有这么做,但另一位反ERA的主妇,戴安(Dianne Edmondson)确实曾混剪出这样一盘磁带。

这盘磁带在反ERA运动中起到了极大的效应,煽动了许多宗教保守势力,在70年代末的右翼社群里广为流传。

58. 米琪(Midge Costanza)的故事和现实中的经历基本一致:她是卡特政府最高层的顾问之一、是美国第一位获得「总统顾问」头衔的女性。

米琪在任职期间并没有出柜。

她去世于2010年,一生都在为同性恋平权而努力。

59. 米琪的女朋友简(Jean O’Leary)也是一位现实中有据可考的同性恋平权运动家。

她是后来全美同性恋工作小组的领导人,是「出柜日」的创立者之一。

但她和米琪的关系在当年,哪怕在女权者的圈子里其实也是不为人知的。

后来,简在接受采访时才向外界透露,她当时和米琪是伴侣关系。

60. 小伙伴们看这集的时候可能也有想过,当年施拉夫利是不是私底下串通了三K党一起来搅全国妇女大会的局。

经查阅,此处的说法各不相同,目前并没有明确的证据显示当年的施拉夫利和三K党有所合作。

61. 这一集的主角是反ERA阵营的爱丽丝(Alice)。

爱丽丝是一个虚构角色。

在酒精和药物作用的影响下,迷醉的爱丽丝穿梭在全国妇女大会的各个奇幻角落。

在表现手法上,让人想到《爱丽丝梦游仙境》(Alice's Adventures in Wonderland》),可见剧作者的用心之处。

62. 这一集开头,爱丽丝和帕梅拉两人自驾穿梭在美国公路上,前往休斯顿参加全国妇女大会。

这个场景很像著名的1991年女权电影《末路狂花》。

和《末路狂花》中的塞尔玛一样,这次旅途也是剧中帕梅拉摆脱暴力、控制欲极强的老公的一次逃亡。

而这次全国妇女大会的经历也让爱丽丝明白了,施拉夫利其实隐隐地在操纵她,因而爱丽丝才会把自己的价值完全绑定在施拉夫利的认可之上。

63. 剧中的狂欢盛典——美国的《全国妇女大会》在1977年11月18日到21日召开。

确实如剧中所展现的一般,全国妇女大会是一次盛大、喧嚣(甚至有点混乱)的集会。

据NBC当年报道,这是「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全美国女性集会」。

大约两万人(大部分为女性)参加了这次大会。

64. 爱丽丝和帕梅拉来到酒店大堂发现人满为患,酒店被超额预定所以不得不与支持ERA的运动领导人奥黛丽(Audrey Rowe Colom)共用一间房。

现实中,当年的大会确实遇到了酒店房间供应不足的问题,导致参会者需要拼房。

据华盛顿邮报记载,11月18日的凯悦(Hyatt Regency)宾馆大堂中「有超过500人……排队等待办理与会手续」、「成群的女人们拖着她们的旅行箱,在等待她们的房间分配,她们唱着歌并结交新朋友」。

一位来自密苏里州的保守派代表人希金斯(Dallas Higgins;她是三k党领导人乔治·希金斯George Higgins Jr.的妻子)当时对媒体说,她无法订到私人房间所以很怕她被安排和「黑人同性恋」住在一起。

65. 纽约时报1977年的一篇文章描述了大会的气氛:「到处都是女性身影,她们大多数是中产阶级,来自俱乐部、教堂、工会,待着胸牌,上面写着“你不能假设我更喜欢年轻的自己“(how dare you assume I’d rather be young)」 这一集中,大会里的各种场景都有较为精准的还原,从舞台和场景设计,到各种会议标语、标识、甚至胸牌,都是直接从当时的照片中还原出来的。

66. 第八集的开头,一群女性点燃火炬,从纽约的塞内卡县将火炬一路传递到休斯顿。

起始地点塞内卡县是1848年美国第一次女权大会举办的地方,大会探讨了女性在社会、世俗、宗教方面的权利。

贝拉、弗里,和著名网球运动员碧莉·金(Billie Jean King)一起传递火炬67. 反ERA代表罗丝玛丽在大会上发言,却被支持堕胎权(pro-choice)的声援浪潮一声声喊着「choice! choice! choice!

」而打断。

这段情节源于1977年11月21日大会针对堕胎合法化(reproductive freedom resolution)举行的一次投票会场。

据华盛顿邮报当天报道,尽管会议主席试图强调秩序,支持生育自由的群众却激动地唱起了《美丽的美国》(一首爱国歌曲)并举起拳头高喊:「choice!

choice!

」。

68. 大会在探讨立法废除针对性取向的歧视时,一直排斥同性恋话题的弗里丹站起来公开支持性取向自由。

现实中确有此事,而且剧中弗里丹的发言几乎和当时她的发言一样,只不过略作简化。

69.上百个印有「我们无处不在we are everywhere」的彩色气球飘舞在整个会场,以及大家齐唱《我们终将战胜》(we shall overcome)这首歌,都是真实出现过的场面,这也是当年全国妇女大会的高光时刻。

70. 施拉夫利在1979年参加法律资格证考试的时候,确实带了假发,后来被芝加哥论坛报(Tribune)的记者撞见,这才有了第九集开篇的这个段落。

现实中,施拉夫利被记者问到「为什么戴假发」时,回答说「因为今天没做头发」。

71.大姐头贝拉好不容易和卡特总统安排上一个见面会,谁知道总统只给了15分钟。

女权小伙伴们对此十分不满,期间还吐槽卡特总统为了增加国防储备而削减民生项目的预算这件事,并说「我们应该写一封新闻稿」。

现实中,女权小伙伴们确实写了一篇新闻稿批判卡特政府的这个决定,因此引起了卡特本人的不满,觉得自己丢了面子。

「被一帮女性指手画脚显得很弱」——这句话也确实是卡特顾问的原话。

之后,卡特就开除了贝拉。

而当年的妇女工作组里,有大概三分之二的工作人员决定与贝拉共同进退,剧集中大家集体辞职这一场面,就是源自于此。

只不过现实中,人们都是打电话辞职的,没有剧中「当着白宫幕僚长一个接一个递上辞呈」这么戏剧化。

72.1979年,ERA法案即将过期,反ERA阵营举办了庆功宴。

在剧中,罗丝玛丽和另一位反ERA的阿姨装扮成贝拉与斯坦纳姆的模样在台上唱歌跳舞。

现实中的反ERA庆功宴,还真就是这么一回事。

73.剧中,在一次保守党派的聚会上,两名年轻人保罗·马纳福特(Paul Manafort)和罗杰·斯通(Roger Stone)主动与施拉夫利攀谈并问及她是否支持里根。

这两位男性角色当时确实在为里根的总统竞选跑腿。

后来也成为了2016年川普的总统竞选顾问。

两位近年因被指控操纵选举和欺诈作假等等罪名被捕,马纳福特的罪名未能成立,斯通则是被判了刑,要坐40个月的监狱。

74. 施拉夫利确实曾有意加入里根的内阁,并希望得到教育部部长(Secretary of Education)或国防部副部长(Under Secretary of Defense for Policy)的职位,但都没能如愿。

施拉夫利接着试图得到最高法院在1981年空出的一个席位(如果成功,将是最高法院有史以来的第一位女法官),但里根将这个席位指派给了奥康纳(Sandra Day O’Connor)。

奥康纳是性别平等法案的支持者。

奥康纳是美国最高法院历史上第一位女法官75.80年代早期,由于经济不景气以及核心工作人员的流失,斯坦纳姆主办的Ms.杂志生存艰难。

1987年Ms.杂志被卖给了澳洲媒体Fairfax,但在1989年又被美国女权主义者们重新买回,1990年杂志停刊了7个月,1991年以无广告杂志的姿态重新发行。

注释:Ms.杂志的官网https://msmagazine.com76. 下图这段对话,指的是弗里丹和希希(Gail Sheehy;记者、作家)为了支持ERA法案而组织的一次晨跑。

事实上,弗里丹提及的演员明星们(包括Paul Newman和Joanne Woodward)花了500多美元让弗里丹替她们完成这次跑步。

同样也有一些人花钱让希希替他们完成这次跑步。

两人在这场公益跑步比赛中都是倒数,希希比弗里丹领先一些。

虽然弗里丹声称这已经破了她的记录。

她在采访中提到,别人嘲笑她说:「那不叫跑步,贝蒂,这是散步」。

剧中斯坦纳姆朝她打趣时引用了这句话。

历史上,性别平等修正案(ERA)确实在施拉夫利等保守派人士的反抗下没能通过。

但永远有人在性别平等的道路上前进。

虽然内华达、伊利诺伊和弗吉尼亚在2017、19、20年分别通过了ERA,但反对派认为ERA法案的法理期限早就过了,不能算数。

最后,奉上斯坦纳姆在《美国夫人》最后一集中的独白,与大家共勉:

撰写|Ms. Glide编辑 | 王玥璇制图 | Ms. Glide、陆召袂

 8 ) 《美国夫人》第一季第一集

终于等到你~一丢丢剧透警告第一集聚焦Schlafly的政治和家庭生活,从大魔王的眼神和无懈可击的微笑可以看出她何尝不是隐性不平等的受害者。

一位对军事国防颇有见地的卓越女性形象对打破当时女性的刻板印象可以发挥巨大作用,但Schlafly却选择发出反对女权的声音(或者说这本身就是另一种liberty的表现)。

其实竞选的接连失败,男性政治家对Schlafly的轻视甚至身体的垂涎,丈夫对她政治事业的回避…无一不是她生活在不平等中的证据。

那么Schlafly对女权的反对到底立足什么?

权力,正如预告片里所说,It's all about power. 女性对“equal right”的追求事实上是对男权社会男性权力的“侵占”,平权意味着女性要颠覆传统重新夺回话语权,意味着真正的权力这时必须被一分为二。

非常显而易见的,Schlafly对权力的重新分配不抱希望,因为她所关注的是,重新分配权力之后,男权社会中的男性为占据权力的高地给予女性的privilege会随着男性权力的减退而消失。

在男权社会的视角下,失去这样的特权(即便是建立在性别不平等基础上的)对女性的负面影响是巨大的,“女孩子们必须服兵役”、“女人必须同时养育家庭照顾家庭”、“女人会失去男人们的保护和偏爱”……对女性的社会偏见占据了漫长的历史,新的社会意识要在男性之间萌生又要花费多长的时间?

如果“Sex-neutral Society”的建立对女性来说意味着另一段对某些女性的压迫呢?

Schlafly的担心其实不无道理,我们常看到职场女性被问及“如何平衡工作和家庭”,却少有男性因为未婚未育被拒绝提供工作岗位……我们如何决定牺牲谁的利息来为后人开拓光明?

当这个问题放在人类文明整体的面前,我们都可以快速得出答案,因为做出集体的自我牺牲决策比个人简单的多,但当时代的尘埃落在个人头上,时代的缰绳握在个人手里,摇摆,逆潮流,坚守偏见往往才更为常见。

我认为Schlafly为女性保留特权的表面下隐藏着的根深蒂固的男性视角(或者说男权视角),对女性掌握权力的不看好,才是她反女权观点的源头。

(虽然是还有政治党争因素啦但我对美国党派不了解就不瞎bb了)

phil好出戏哦哈哈哈哈总想到teddy

 9 ) 《美国夫人》一个反对女权的女权主义者

一开始不太想看这个剧,因为很明显女主似乎代表的是一切我所反对的,而她由我最喜欢的女演员之一#Cate Blanchett# 出演,对Cate我是恨不起来的。

就算她之前演雷神3里的大魔王我还是很喜欢,反而觉得她给那个角色带来了很多喜感。

但Phyllis Schlafly 可不是喜剧角色。

她所代表的一切也不是Joke, 这个话题相当沉重,以至于我不得不面对她每次言论而不断摇头。

好在,本剧并非真的是以她为核心的,如果你看了就会发现,其实本剧是以Phyllis Schlafly 作为噱头,重点是展示双方女性的观点,支持平权的一方所发出的声音和所占的比重一点不轻。

甚至演员中,Rose Byrne 比Cate更为抢镜。

Phyllis Schlafly虽然看似是本剧的女主角,但影片只是希望借由她去展示平权道路的崎岖。

究竟是什么让一部分女性反对ERA(平权法案),从而让人们看清事实的本质。

Phyllis Schlafly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从某种程度上她像很多政客一样,其实并非真的相信和支持她所说的一切。

相反,从这个剧可以看出,她所做的一切其实更多的是为了证明她的能力,让她成为一个leader,可以发挥她的能力。

她本质上与另一方支持ERA的女性没有区别,都是女quan主义者,都一直在男性主导的社会中试图证明自己的价值,只是她选择了很不同的“斗争”方式。

Rose Byrne的角色 Gloria Steinem为首的ERA支持者选择的是用比较响亮、强硬的声音去反对现有制度,并试图寻求改变;而Phyllis Schlafly则选择play the game,试图一方面迎合男性社会,一方面利用男性达到她自己的目的。

本剧的优点之一是非常明确地展示出了Phyllis Schlafly的挣扎,并没有把她完全按照反派塑造,而是展示了这个人物复杂、矛盾的一面。

另一方面,也展示出她绝佳的演说和争辩技巧,几乎与老川一样,可以把地球说成方的,对某一些人来说很有说服力。

同时这个剧也展示出另一方,民主党派对于这类家庭妇女或小人物的轻视。

比如最初,ERA支持者们,也都是女性,却对Phyllis Schlafly相当不屑,不愿意了解她,一上来对她的质问就是:“你懂法律吗?

有学位吗?

”基本上就是精英派打击普通人的最标准方式。

对此我很清楚,因为我也这样 然而,正因为这种轻视,往往才导致民主党总是输掉他们原本自信满满的斗争。

这个故事也为很多中年女性演员提供了机会参演,是一场华丽的群戏。

Cate Blanchett的演出很有说服力的,不仅言行端庄优雅,很接近真实人物原型,也展示出了人物的复杂性。

但是因为她的角色说的话,大部分是nonsense,所以比较难获得共鸣;而Rose Byrne的角色Gloria 则更容易获得认可,除了她所代表的价值观更接近现代女性外,这个角色并没有很强的野心,更多地是在为自己所坚持和经历的斗争。

改变总是会受到阻碍,这场关于ERA的movement其实到现在还在进行。

这也是为何本剧被拍出的原因,提醒人们,任重而道远,就算看似某种思想意识很老旧,但不代表它消失不见。

本剧展示了,虽然都是女性,但对于女性权益每个女人的立场和想法确实很不同。

无论什么原因,都有必要了解对方的处境和想法,才可能为大胜一场战役做好准备。

无论是观摩表演还是了解历史、了解女性,本剧都是很值得一看。

 10 ) 《美国夫人》--换一个角度看女权主义

每当我们讨论女权主义的时候,人们总是滔滔不绝的讨论起1960-70年代的女权运动第二次浪潮。

似乎总有几个里程碑式的女人在不断的被提起:贝蒂·弗里丹(Betty Friedan)凭借着《女性的奥秘》唤醒了一群“属于厨房中的女人”,格洛丽亚·斯泰纳姆(Gloria Marie Steinem)大胆地诉求女性堕胎的权利,还有第一位参选总统的黑人女性雪莉·奇瑟姆(Shirley Chisholm)试着打破美国的男权统治社会。

然而有女权主义者推动着改革,就会有人站在原地打转,回望着过去,恋恋不舍地不愿向前进。

大部分的电影或是电视剧都刻画了那一群激进的改革派举着牌子在国会门口游行,却总忽视了站在历史另一边的那群不愿改变的人们。

最近刚刚上映并且正在连载的《美国夫人》(Mrs. America)就提供了一个比较独特的角度,它交错穿插了反女权主义和女权主义的两方视角,以这样的手法勾勒出那个轰轰烈烈的激进年代,让观众得以窥见一个更多元化的女权主义。

▼大魔王凯特·布兰切特饰演的菲莉丝·施拉夫利(Phyllis Schlafly)是共和党保守派人士,她反对平等权利修正案 ERA(Equal Rights Amendment),认为“平权”不仅会将女性从家庭的庇护中拽出,还会将女性引向强制性兵役,最终破坏美国的政治文化传统。

在那个动荡年代,她不屑于讨论女权主义,她认为有许多比平权法案更重要的事情,比如说美国的核限制协定,和美国的国土安全。

但菲莉丝·施拉夫利其实是个充满矛盾的角色。

她声称自己从未收到过性别歧视,但在剧情中偏见与刻板印象无处不在。

在第一集开场的比基尼秀上她大露长腿,在全是男性的会议中她的声音几乎被忽视,甚至被要求着为会议记录笔记,在她告诉丈夫自己将要竞选议员的时候,丈夫让她不要抛弃家庭;在第二集的会议中她给每一个男性议员分发家里做的面包,宣扬女性在厨房的重要性...她在男权社会中苟延残喘,却依然希望男性能做自己的保护伞。

最讽刺片段就是当菲莉丝·施拉夫利作为唯一一名女性走入全是男性的会议室,大家都身为议员,自己却因为女性的身份被要求做与秘书同等的事情。

潜台词就是,虽然我们都是议员,但因为你是女性,所以你就应该干秘书干的事。

当她走出门外与秘书交谈,回首望见里面香烟烟雾缭绕,一群西装革履的男性在自己缺席的这几分钟还不忘记交谈,似乎自己的存在对于他们来说可有可无。

这扇门不仅仅隔开了议员和秘书,更重要的是它暗示了在政治领域,女性一直被排除在外。

不知道菲莉丝·施拉夫利看到议员们在交谈的那一瞬间是否有感觉到“性别歧视”存在?

另外一个很有意思的小细节就是当秘书递给菲莉丝·施拉夫利笔记的时候,误以为她还未婚用了(Ms.)。

就像是人们普遍认为已婚并且有了孩子的女性就应该呆在家中相夫教子,似乎政治与她们无关。

菲莉丝·施拉夫利脸色立马一变,严肃地纠正她“是Mrs. Schalfly“,强调了自己已经结婚。

身为一个反女权主义者,却背道而驰干着传统意义上女性不会干的事,不得不让人深思:是不是菲莉丝·施拉夫利内心深处藏着一个女权主义,只是自己还未发现?

又或许菲莉丝·施拉夫利这样聪明的政客,是不会意识不到性别歧视的存在,特别是在自己正在经历歧视的时候。

第一集中她满脸的隐忍就暗示了她对于区别对待的不爽,只是在那个时候菲莉丝有别的关注点,比起歧视,她更关注国土安全。

▼在这场平权法案的另一边是格洛丽亚·斯泰纳姆,她是《纽约》杂志的专栏作家并且创办了美国著名女权杂志《Ms.》

第二集是随着格洛丽亚的出场而开始的,她在媒体记者的闪光灯下闪闪发光,与菲莉丝不同,她关注女性权利,她是平权法案的一线支持者,她表达对堕胎权利的支持,认为每个女性都有权利支配自己的身体。

在第二集的一开场,我们就看到了记者围绕着她询问关于堕胎法的看法,并且整个第二集都刻画了以格洛丽亚为首的女权主义者们是如何与菲莉丝为首的草根家庭主妇们作斗争,拉拢议员们。

一边迫切地希望平权法案的通过,一边百般阻挠。

随着这场战斗越来越激烈,第二集的最后观众们终于得以回看格洛丽亚年轻时候的经历,原来当时年轻的她因为美国堕胎法没有通过,她不得不远渡重洋去英国堕胎。

英国当时只允许怀孕影响到身体健康的女性堕胎,而英国的医生了解了当时二十二岁的格洛丽亚因为不想被孩子和婚姻禁锢而选择堕胎后,对她说了一段话:“你永远也不能和别人提起我的名字,而且你要掌握你自己的人生。

” 本以为这一幕可能是为了剧情需要而夸张了,但随后我发现,这是格洛丽亚在自传中记录下的真实事件。

在自传的开始,有这么一段话: 伦敦的约翰·夏普博士(Dr. John Sharpe)于1957年(即英国医生可以以除女性健康以外的任何其他方式合法地进行流产的十年之前)冒着巨大的风险向一位22岁去印度路上的美国人给予堕胎手术。

他只知道她毁了婚约,只为寻求未知的命运,所以说:“你必须向我保证两件事。

首先,你不会告诉任何人我的名字。

其次,你将做自己想做的事。

”亲爱的夏普博士,我相信在当时就知道法律并不公正的您,不会介意我在您去世后这么久后说:我尽全力做了自己想做的事。

这本书为您而写。

第二集的这个小插曲同时也是第二集的高光时刻,让读者们真真切切感受到了格洛丽亚为何执着于女性堕胎权,和当时女性对于自己身体的无能为力。

▼如果说第二集是女权与反女权的激流暗涌,那第三集就是两方的正面交锋。

雪莉·奇瑟姆正式开始她的总统竞选之路,而在另一方菲莉丝也将她的反平权组织(Anti-ERA)从草根升级为了全国性广为人知的组织。

这一集的关注人物主要在雪莉·奇瑟姆,美国第一位竞选总统的黑人女性,在那个年代,她不仅需要战胜这个社会对于女性的偏见,更多的还有这个对于黑人不友好的社会对于黑人的偏见。

她坚定的认为“在这个国家,每个人都有平等的权利在竞选总统“是一个谎言,诚然,这个国家的历史上的总统都是白人男性,平等的权利的前提似乎是:你得是个白人男性。

于是雪莉决定成为开路先锋,决定打破这个系统的不平等。

就在雪莉和女权主义者们为了ERA奔波,为了选票而操劳的时候,在另一边是菲莉丝和她的全国性反平权法案组织的集会,她们始终认为平权法案会侵害女性的权利。

除此之外,雪莉的竞选也不是十分顺利,作为唯一的女性候选人,她的竞争力始终比不过另外的候选人。

她最终放弃了自己的竞选,和民主党候选人乔治·麦戈文并肩作战,最终打败了尼克松。

虽说雪莉退出竞选可能看似是女权主义的一次失败,但是麦戈文支持堕胎的权利,他在很多观念上是和女权主义者的想法一致的。

第三集的最后一刻,观众们看着乔治·麦戈文走向总统的舞台,虽然心中稍有失望,但是令人意外的是,在这光荣的一刻,雪莉是站在乔治·麦戈文的身边的人。

虽然她自己作为候选人失败了,但是她成功的唤醒了女性,成功的把性别平等往前推了一步。

在他们牵起手向大众挥手的那一刻,这个选举结果就注定了是在当时年代下对于雪莉她们最好的结果。

在那一刻,女性和男性,白人和黑人,终于可以一起站在那个对于女性和黑人看似遥不可及的舞台上了。

希望这篇推文可以让生活在2020年的我们,回头看看当时为了性别平等做出巨大贡献的女性们,也让我们想一想,我们离我们想要实现的平等,到底还有多远。

▼这部目前为止只出了三集的剧依旧让人期待,不知道之后的女权主义和反女权主义们会如何交战,他们又是如果共同推进历史进程的呢?

↑更多影评和摄影,欢迎关注公众号 一只在留学的猫 谢谢观看~

《美国夫人》短评

1.Phyllis声称自己从未有过感到被歧视是否客套,而当她被要求记笔记甚至非自愿sex时,我们可以明显感到她的不悦,也许她把这仅仅视为责任;2. 我们不能忽视Phyllis的肤色与阶层,就像不能忽视看着同一种裔竞选总统史露出微笑的非裔帮佣,性别不仅仅是性别,社会问题也不单单是性别;3.Phyllis的宪法精神和对成功女性的再诠释值得大多数人的反思。//好吧越看到后面不得不说对剧集还是失望居多

9分钟前
  • Booker·Comstock
  • 还行

拍得很一般,唯一的亮点就是站在保守派的角度去叙事。大魔王的表现只能说稳定,毕竟她的下限本来就非常高。分数高大概是因为政治青年们无处宣泄吧。

10分钟前
  • 酒吞
  • 还行

全职家庭主妇请明白几个重点:1.女权争取的是群体利益,包括家庭主妇,2.女权希望更多人走出家门,但绝不是逼着你离开家庭,3.如果你感觉到了某种歧视,那是这个社会的挤压,是社会环境不重视家庭主妇的付出,不是女权主义造成的,请别他妈的随便甩锅,4.请永远不要忘记,你选择生活方式的自由,是无数女权主义者用血汗牺牲换来的,不是你老公施舍的,所以,当她们战斗的时候,可以沉默,但请别哔哔赖赖的添恶心添堵。

12分钟前
  • 月亮
  • 推荐

“7月30日,剧中女权主义阵营的代表格洛丽亚·施泰纳姆(Gloria Steinem)和另一位女权领袖人物、美国全国妇女组织前主席埃莉诺·斯梅尔(Eleanor Smeal)在《洛杉矶时报》联合发表署名文章批评该剧,他们认为,这部剧让人以为是女性内部的分裂导致ERA失败,却远没有提及失败的根本原因是触碰了保险业利益集团的蛋糕,这是对大众彻头彻尾的误导。”

13分钟前
  • 河马柠檬精
  • 很差

仔细听女主的演讲,很多观点即使在几十年后的今天依然是女权引起女性内部争议的地方。我们声称女权是使女性拥有可以选择的机会,你可以外出工作也可以当全职主妇,可又有人指责你甘愿囿于厨房与家庭是被男权奴役使然,同理也可以女性爱美(身材样貌化妆品)为例。作为一个边走边学的女权主义者,很多方面我立场坚定,但很多问题我也在摸索,在男权话语背景下真的有不被影响的自由意志吗?反女权的女性是在捍卫自己的权利还是捍卫自己作为男性附庸的权利?喜欢这部剧和几位卓然演技带给我的思考,点名表扬Cate,一个毫无疑问的女权主义者,在平权成为大势所趋的当下,选择出演一个这样反女权的角色。

15分钟前
  • Lanita
  • 推荐

Schlafly夫人,右派精英,哈佛国际政治毕业对国际事务熟悉得不行,养了六个娃都没孕傻能在50几岁回学校读法律,这哪是常人的精力。这人根本不算家庭主妇,不是说非要进入劳动力市场当社畜才叫工作,这个女人有政治活动,丈夫还支持,工作家庭平衡,其实她本人比谁都女权主义。她的问题在,一切都为了自己政治筹码,所以虽然性别女,但没跟ERA站队,结局是被里根利用之后抛弃了,没进成内阁,剧的倾向很明显了,不要以为你是精英就可以跳出社会范畴。在中国,有错觉觉得不是性别差异而是阶级或地方差异,比如旧社会觉得贵族家大小姐根本不受气呀穷人家女儿才惨,现在是一线城市女性挺自在的呀小地方和农村才惨。这样想就犯了跟S夫人一样的错了。结合国内这些年越来越妖孽的政治风向,年轻一代女性生存要靠自己争取啊。

17分钟前
  • 完颜穆尔登格
  • 推荐

喜欢开头结尾。回归吃饭。回归选择phyllis作为女主的视角立意本源。但真是具有政治性的片子我看得好累。

21分钟前
  • 木头
  • 还行

可能是期待值有点太高了...

23分钟前
  • 潘啥也不知道
  • 还行

女权

26分钟前
  • 00000007
  • 很差

仅仅两集,就为观众直观地呈现出两场战争:家庭主妇VS女权主义者和女性群体VS男权社会,快节奏与多情节构成的剧本十分扎实,让我不禁找回当年看《纸牌屋》的快感。而在这两场战争里,你可以看到女性群体是如此复杂多样,而其中的主角就是大魔王凯特·布兰切特主演的菲莉丝·施拉夫利,一个饱受歧视却又充满野心的女人。从这部剧你能一窥70年代女性政治力量的崛起,以及背后所代表真正的女权主义:给女性以选择,我想这才是这部剧的核心所在。

30分钟前
  • 天马星
  • 推荐

一般般

31分钟前
  • 卿藜
  • 较差

短评里大家都说的很好。这部剧对我的启发是,不论是反女权还是女权,都需要有一个或一批精英人士来引领、唤醒更多的人。如果没有,对议题的讨论就极易失焦,最后沦落到互相攻讦的危险境地,权利的争取就会原地打转。如今微博豆瓣小红书上不断引起骂战的女性议题,在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就已经讨论了一遍又一遍,影响甚至持续至今,这是最让我唏嘘的地方。(更多的这里不能说噜)

32分钟前
  • 夏树
  • 力荐

我说。这部剧不是在讲反女权。而是说如果一个女权主义者不女拳或者反女拳,反对和男性斗争的话,自己争取女权的路会变得多么崎岖。

35分钟前
  • 铁锤帮主
  • 力荐

这剧看的我脑阔疼,争议太大了

39分钟前
  • 芒果
  • 较差

同意Gloria Steinem本人对该剧的评价。总有一些势力做出一些表面上你想看到的东西,让你去忽视你真正需要的东西、忘记你为之抗争的东西,这些势力才是最可怕的敌人。

42分钟前
  • The 星星
  • 还行

看不进去,就像大学里的马列课,高级可能是高级,就是要打瞌睡。

43分钟前
  • 喵爷。
  • 较差

女权历史剧,别人走过的艰难每一步,都别想跳过

45分钟前
  • 淡清的水桶
  • 力荐

也许是美国电视近十年来最杰出的作品,不仅重现了第二波女权主义的坎坷历史,也反思了当年运动的许多局限:从对家庭主妇的贬低忽视到对lesbian的态度分歧再到中产白人为主的运动对交叉性的忽视。在Trump的年代回望这段历史,看到Roe被推翻、黑人女性离白宫最接近的一次尝试的失败,以及里根革命后共和党又一次在宗教保守派的压力(或者说诱惑)下急剧右转,曾经的意识形态现场就像幽灵一样回归到当下。结尾处那句“hold the door for the next bunch”,以及从华府重新回到草根、回到女性主义运动发源的地方的呼声,依然能启发现今受挫的进步主义者们。

46分钟前
  • _5yc
  • 力荐

在里根选择背叛她后,挂完电话的一个镜头,从窗外拍向她的正脸,窗户像是她被困住在一个牢笼里,数千年来的一个缩影,味同嚼蜡。 修正案固然不是全面美好的,但也代表着时代的进步,但反修正案的,是数千年的男权文化下的悲剧成果。女权永远不是对个人或集体的道德绑架,它永远的初衷都是为女性在社会上谋取平等的机会,任何极端的道德评判,都是反女权。 如果你不是女权,那就请你闭上嘴。平权修正案没有通过从来不是反女权者的功劳,它只能证明女性不够团结,真正的敌人是在背后高高在上的白人至上男性与资本的侵蚀,就像从一开始说的,“你不用多做什么,平权修正案也一样通过不了。”

47分钟前
  • Meursault
  • 还行

政治+平权真是让人头疼。

50分钟前
  • 牛岛隆太
  • 很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