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片子!
取材于黔地黄大发的家乡,朴实的乡土味再现了当年的波澜壮阔。
浓郁的乡土取材和共产党员的初心相得益彰。
其实,这部片子反映的也就是共产党人战天斗地改变贫穷落后,致力脱贫致富的故事。
主人公黄大发不忘初心的形象正是改革开放40年来默默奉献的共产党员的缩影,他们“大言稀声,大象无形”,践行者共产党人的初心。
一个人、一辈子、一条渠,说实话,谈何容易?
曾记得一位大贤说过,一辈子做不了几件事,做成过一件大事就已经很了不起了。
不管从信仰还是坚守,老黄确实为我们树立了一块丰碑。
黄大发带领群众用40余年时间,历经艰难险阻打通的“解困渠”“脱贫渠”“发家渠”, 绕三重大山、穿三道绝壁、涉三道险崖。
黄大发作为共产党员,他舍生忘死、勤恳为民,开山劈石、志拔穷根的愚公移山精神。
他不畏艰险、攻坚克难、坚韧不拔,在脱贫攻坚中锐意进取,敢为人先,以实际行动做争做脱贫攻坚 “先锋排头兵”,他事事想在前头、处处赶在前头、时时放在心上。
黄大发用浴血奋战的豪情斗志和确保贫困群众如期脱贫的决心、信心,让老百姓奔小康有了“主心骨”,在黔中大地奏响了脱贫攻坚的最强音。
人们常说:“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当我们的官员退休之后,是否还有人记得你的生前身后名?
黄大发作为村支书,他做到了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该影片讲述了时代楷模黄大发几十年如一日,克服艰难困苦,带领群众在绝壁上凿出一条7200米的引水"天渠",实现脱贫致富的奋斗历程,以别样形式抒写着新时代的长征精神,深入刻画了一名优秀共产党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对党忠诚,决心干事创业的崇高品质,是我们党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实现路上的一个缩影,代表着遵义人的精神,承载着人民的信仰。
值得一看!
作为遵义人,经常在大街小巷、网上看到关于黄大发的事迹宣传,所以选择了看这样一部电影,事实证明选择没错。
电影虽然有艺术加工,但是总体还是很贴近事实。
个人觉得,没把之前造渠的艰辛拍详细一点很可惜。
那种寄予厚望后失望的经历,才衬托得后面修渠成功的难得与喜悦。
对于电影中表现的大发精神,个人觉得是现在社会所欠缺的。
也许有人会说,用其他方式改变生活状况也是可以的,不用非要修渠。
但是,那种坚持,那种执着,那种认真,正是现在社会所需要的工匠精神。
电影后边,黄大发锤开挡水的石板那一刻,鼻子都酸了起来,不知道是生活中看到的宣传影响了观影感受,还是电影引起了情感的共鸣。
可以想象,却又难以体会到渠通水时的激动。
为了渠他失去了很多很多,连女儿最后一面都没能见到。
读书时,说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只知道伟大,却无法体会。
长大后,情感上经历更多,更为丰富,看到黄大发连女儿最后一面都没见到时,心里不可抑制的难受起来。
这种愧疚、这种遗憾我想会伴随他一生。
不得不说,黄大发,平凡而伟大。
可能是为了照顾大多数人,电影选择了普通话。
导致观影时总觉得少了一股味道。
同期上映的另外部电影,选择了方言,也没见人说影响了情感、思想的表达。
希望导演下次拍的时候,不妨试试方言,毕竟遵义话不难懂的。
水过不去,拿命来铺,这是一个老党员为人民许下的誓言,大发渠,云中穿,大伙吃上了白米饭。
三十六年,为梦想跋涉,僵直了手指,沧桑了面孔,但初心不变。
黄大发,男,汉族,1935年11月出生,贵州遵义播州区平正仡佬族乡团结村半坎组人,曾任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平正仡佬族乡草王坝大队大队长、村长、村支部书记,现任团结村名誉村支书。
20世纪60年代起,他带领群众,历时30余年,靠着锄头、钢钎、铁锤和双手,在绝壁上凿出一条长9400米,地跨3个村的“生命渠”,结束了草王坝长期缺水的历史,乡亲们亲切地把这条渠称为“大发渠”。
2017年4月25日,中央宣传部授予黄大发“时代楷模”荣誉称号; 9月,获得“2017年全国脱贫攻坚奖奋进奖”。
水终究没有。
这是一场关于水的,你死我活的战争,如果这个村到现在还没通水,估计就给合并掉了。
整个村就都败了。
///中宣部的片子,能把话讲明白了,舌头撸直了,就很不错👍👍👍 水终究没有。
这是一场关于水的,你死我活的战争,如果这个村到现在还没通水,估计就给合并掉了。
整个村就都败了。
///中宣部的片子,能把话讲明白了,舌头撸直了,就很不错👍👍👍
黄大发老支书,贵州省遵义市八百万人民的骄傲。
一生只为一道渠,一生只做一件事。
他不忘初心,他公而忘私。
他的一生,光明磊落。
他的一生,无怨无悔。
他用脚步丈量土地,他用初心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时代楷模,用初心铸就。
中国好人,用真心践行。
喊一声老黄,我为你骄傲。
喊一声老黄,我为你自豪。
这部以黄大发为原型的电影,再现了共产党员黄大发一生只为一清渠的“新时代愚公”精神。
讲述了他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他都没有畏惧过,一直不懈努力,最终水到渠成。
这就是执着。
水渠可以说就是他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天路”,最终,他靠坚定不移的信仰完成使命,让当地百姓过上了好日子,这就是信仰。
他执着并坚持信仰,最终修成了“天渠”,电影满满的正能量,值得一看。
用36年的艰辛付出,换的了“生命渠”!
这种持之以恒、百折不挠的精神深受感动!
在基层干部的我们在说,就需要这样的精神。
就像黄大发一样,他虽没有什么豪言壮语,但他的所作所绝对算得上是一个为民服务,对党忠诚。
对群众热心、负责,有能力、敢担当的好党员。
他在基层工作上始终坚持权为民用、情为民系、利为民谋,真心实意服务于党、百姓,尽其所能为群众排忧解难、做好事、办实事,立足岗位模范践行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一篇感人奋进的鸡汤,看了这部电影,让我内心心潮澎湃,让我感受到了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让我热血沸腾,这部电影,值得一看,让遵义模范,让贵州故事,让中国情节,感动世界。。。。。。。。。。。。。。。。。。。。。。。。。。。。。。。。。。。。。。。。。。。。。。。。。。。。。。。。。。。。。。。。。。。。。。。。。。。。。。。。。。。。。。。。。。。。。。。。。。。。
无意中在CCTV6看了五分钟,剂量太大,承受不了
陪外婆一起在6台看的
12.2晚上看的 个人感觉很无聊
C6看了一段没看完,觉得好看去腾讯视频看完了。
宣传正能量的主旋律电影,为了修渠真是舍命又舍家,女儿去世时还有一点温情,最后主角原型出现时真还是挺感动的,个头不高但还真挺精干的。
只能说艺术虽来源于生活,但未必高于生活。真实故事真的感人呢,影片感觉只是生搬硬套故事情节,没体现艰难险阻的感觉。最后向伟大的黄大发致敬!
总体还是前期铺垫太多。想看如何修渠,以及渠的具体情况
黄大发!!!你炸山把我家锅砸了!!!你把我们家都饿死了怎么办???我要你偿命!!!!!🤙🤙🤙🤙🤙
虽然组织学习过很多次黄大发的精神,但这部电影让我更深的认识到黄大发精神的难能可贵。在那个一穷二白的年代,村里缺水没电不通路,黄支书排除万难带领群众修水渠,不是平路上那种普通水渠,而是修在半山腰上的天渠,没有大型机械帮忙,完全靠这双手,整整修了三十六年呀!电影中间他女儿去世那一段看得我更是泪眼汪汪,为了这条水渠,他付出的实在是太多了。这才是我们新时代党员干部应该学习的对象!
95年的我居然在CCTV6看这么主旋律的电影。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一年四季沙包饭,过年才有米汤喝。这一段真的眼睛湿了,老爸也看的眼红了。为数不多老爸愿意跟我一起看的电影,3分给电影,2分给老爸
妈妈不太看电影,因为她不太能看得懂那些绚烂的画面,流行的语言,但这个片子她有很认真的看,回忆她小的时候。我呢,则是更加明白了何为共产党员,尤其这种穷乡僻壤,领导干部,是人民的。
看哭了,很感动,值得一看
终究做成了一件事
很好的故事……
五星给这种精神及现实中普遍存在的不幸...
感动
先天下之忧
一部净化心灵的片子
好就好在,这是一个遥远的故事。
臥槽 城裡打工的年輕人們回到村裡 從父輩們手裡接過重擔 大家齊心挖溝的那一幕 真的令人動容 (主旋律影片真是騙人淚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