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尉给未婚妻写信,用的万宝龙钢笔,不知道是146还是149,好有钱。
丹麦军官用的手枪是自己按照毛瑟驳壳枪仿制的一款半自动手枪,尽管据介绍性能一般,但好歹是自己的工业完全仿制造出来的。
北欧国家,总是让我感到神奇想接近,而通过一些影视文学作品的介绍,他们的社会发展历经一次二次技术革命,能跻身发达国家,确实有自己的独到之处,硬生生的创造出优势来。
没打仗其实是对的,保住了自己的工业基础和社会财富,另外,作为少尉和他手下的士兵,他们其实可以感受到打仗的结果是意义缺缺的,农妇的话说明,普丹战争中,德国失去了这块土地,现在德国又要来要回来。
究竟是谁的,没什么重要的。
而且,他们拼死抵抗,上面却早已投降,连告诉他们都不告诉。
也许,军官作为一个谋生的职业,是不错的,想用军官实现人生价值,有点不自量力。
看罢电影,我的心情是复杂的,特别是听了那些丹麦老兵的口述后,更是如此。
之前,我总以为纪念抗战只是那些胜利大国的事,小国是无需参与的,即便参与了,也不会比大国来得寓意丰富而深刻。
然而,《开战日》全然消除了我的偏见,不仅如此,或许小国的纪念反而更能让我们发现更多被历史教科书所忽略的细节。
电影讲述的是丹麦为期一天——严格来说,只有几个小时——的抗战史。
记忆中,这在教科书上大概只有一段文字,甚至几句话的篇幅。
但电影却通过场景、人物与情节的细致刻画,将丹麦在这短暂时间的矛盾冲突展现得淋漓尽致。
我深深感受到,丹麦作为一个小国,面对突如其来的德国入侵是多么的脆弱和彷徨。
关于脆弱,电影的表达是直观的:军队数量的稀少、装备的简陋、增援力量的不足等等,无不反映出丹麦在抗战中的力不从心。
导演似乎着力抓住两个细节加以刻画:一是“自行车”。
面对德军的装甲部队,丹麦军队在备战和实战中,最主要的装备竟然只是那辆自行车。
看着士兵们煞有其事地演练如何以最快速度拆卸和重装自行车,看着士兵们在凌晨拼命骑着自行车奔赴前线以及撤退逃命,实在感到滑稽可笑,继而一份深深的同情油然而生;二是“备战”。
导演显然是刻意将大量的镜头聚焦在丹麦士兵上膛装弹及其阵地布防的情节上。
无论是每人配发所谓“巨额”的40颗子弹,还是面对德军装甲车,丹麦士兵们还在匆忙地往自己的步枪里一颗颗地塞子弹,在空旷的草平面架设机关枪,在德军步步逼近之下,他们的每一个动作都显得那么笨拙无力,不禁唏嘘:失败早已注定,抗争只是徒劳。
相比军力“脆弱”的描述,内心“彷徨”才是电影意在凸显的重点。
可以发现,电影中每个丹麦士兵的眼中都充满着对抗战的忐忑不安和对未知的极度恐惧。
无论是拉斯·米科尔森饰演的前线最高指挥官、还是乔汉·菲利普·阿斯巴克饰演的男主角少尉,以及那群乳臭未干的士兵,他们的眼神永远是闪烁不定的,找不到一个军人应有的坚毅。
其中,男主角演绎得尤其生动,虽然他接受上级命令是坚决的,指挥下级的指令是果断的,但他忧郁的眼神才真实反映出他当时的内心世界:真的要抗战了吗?
真的能抵抗成功吗?
阵地真的能守住吗?
后方的增援力量会来吗?
一个又一个问号在他的心中浮现,而脆弱的现实却给了他一个又一个残酷的答案,他支撑内心的精神防线也随之逐渐崩塌,直至最后无可奈何地宣布“投降”。
其实,这些答案他早已料到,只是身为军人,他不愿轻易承认,甘做最后的抗争。
或许,这正是当时丹麦基层士兵最真实的写照:他们的内心怀着真挚的爱国情节(即便复杂的历史让日德兰岛的丹麦人和德国人有着梳理不清的关系),他们愿意为保卫国家做出自己的牺牲,但他们的满腔热情却并非与国家意志同心同德,一切的努力最终都被现实化成泡影。
故事最后,德国军官十分好奇地质问他为何在政府宣布投降后,还抗争那么长时间时,他脆弱的内心终于被压上了最后一根稻草:原来从始至终,我们的抗争都是徒劳的,甚至与国家意志相悖,这是何等的荒诞不羁,令人哭笑不得。
我很喜欢故事最后,男主人公和投降士兵坐车穿过村庄道路时,看着车窗外的孩子们跳上方才被自己摧毁的德国装甲车上欢乐嬉戏的场景。
这一场景显然暗示着丹麦军队也为抗战做出了最大的努力,即便这份努力是那么的微不足道。
我想,丹麦人不会否认国家当时早早投降德国的事实,但他们依然希望通过《开战日》这部电影告诉世界一个更加完整的历史:政府的迅速投降并不意味着丹麦人民没有做过任何抵抗,事实上,他们和其他遭受法西斯侵略的民族一样有着被践踏的伤痛,一样怀着亡国的悲伤,即使在二战结束70年后的今天,他们的内心深处也留有着一道混沌不清却深入骨髓的伤痕。
这一伤痕既源于国力的脆弱,也缘于人心的彷徨,或许,对丹麦而言,在政府宣布投降的那一刻,国家和人民的心情是极度割裂的,这份割裂让这个民族承受着其他国家所无法体会的难言隐痛,而如今的丹麦人民也都不得不背负着它所带来了无声怨言。
总之,《开战日》是沉重的,更是悲伤的,这份悲伤或许没有其他国家来得血迹斑斑、不堪入目,但失败成了它无奈的结局,这个尴尬的结果流露的正是一个弱小国家面对战争时的脆弱与彷徨。
扪心自问,这不正是倡导追求和平的我们所要保卫的真正目的吗?
本来名字想写成“该用什么表情面对侵略”,但是感觉不是那么回事。
看到其他影评解读中有很多是中尉内心戏的~由爱国到崩溃,有焦虑有纠结,我觉得有些过度解读了,在通篇观影中我反复得看到一种情绪,就是困惑,以及困惑背后的恐惧。
黑暗中失联的3号哨所,只有两个人,电话断线,指挥所里还在“喂喂”发问,但谁都知道结果。
摩托班撤退,自行车班布防,死了一个士兵。
在接受撤退时有个士兵要提出问题,中尉硬顶回去没让他问出来。
退守城镇,驱不散的围观群众,通篇没有人问他们战事如何,只问要不要便宜的牛奶。
最后巷战,“中尉你的命令是!?
”从质询变成哀嚎。
我说不清哪一个镜头让我更恐惧一点,然而恐惧得莫名。
甚至超过了窗台上挂着的万字旗和装甲车上的儿童。
历史最后的老兵陈述也不像一般的反法西斯影片“他们说这是有价值的,但是对其中一些人(some)来说,代价太大了。
”这是最后一个老兵说的。
他是在说死去的战友么?
当镜头扫过战俘和看守时,我惊叹这个剧颜值实在太爆炸了。
年轻的看守和俘虏长得何其相似!
20年前这是德国,我与敌人一脉相承,战友的父亲是德国人,甚至俘虏我们的看守看起来都长得差不多。
敌人如此强大,国王下令投降是理智的选择,我相信他们会善待我们的人民,如果早些知道情报也许能避免战友和小男孩的死亡。
甚至敌方长官还有邀请我加入的意思。
甚至可以说我的国家没有灭亡,只是“加入”了德国。
但是我的国家被侵略了。
它的主权已经消失。
我应该愤怒么?
在这片“没有被蹂躏”的故土?
在和蔼的敌军面前?
我应该悲伤么?
因为我战友的死去?
平民的死去?
还是那些长得和我们如此相似的敌人死去?
甚至,我是否应该长舒一口气,感谢国王的睿智,牺牲自己让我的家园免遭屠戮?
或者羞愧一下对面毫无战意的敌人被我们偷袭了~其实完全可以说清楚就好了?
直到现在中尉美得过分的眸子都仿佛在盯着前方,我忘了他的眸子是翠绿还是碧蓝,哪是一种素描般的图画,只有情绪,却没有色彩。
他在问:我该用什么表情面对战争?
少尉赶路不会不顾人情急行军,反而会等士兵修自行车链条;到了战前又会催促士兵喝完蹭来的咖啡。
From the top,they said:it was not in vain.But the price,it was high,for some.没有拍成将阵亡16人的战争拍成誓死抵抗说教片,只有珍惜战友生命的节节败退最后投降的剧情:你们为什么要抵抗这么长时间?
你们的政府已经投降,就在几小时前。
这是没有必要的。
我们不得不付出如此多的生命。
“假设每个士兵都迟到,战争不会发生”的说法是可行的。
只是如此一来,各个领域为自己谋私的“士兵”会无规则可循。
但是,这是规则与制度的问题,并不是战争的问题。
和平之后的问题是会很多,但这并非是“鼓吹武斗能解决问题”的合理理由。
时隔两年,总算明白哪儿不对了。
所以知乎上那个高赞回答不是严谨的。
小国与大国之前的战争,还没开始,其实已注定是败局。
你还在骑自行车夜行,练习换轮胎的速度,而人家德国的坦克已经开进了你的国门;你还在一颗一颗装子弹到弹夹里时,坦克已经开到你的面前。
但是,至少,丹麦也有抗争过!
小国也有小国的尊严,不管大国小国,都有军人,军人与普通平民的看法就有天壤之别。
平民说,20年前这里是德国,现在是丹麦的,不管是属于哪个国家,我都不在乎。
军人说,但是我在乎。
北欧的二战是什么样子的呢?
《开战日》中当德国黑科技般的机械化装甲部队在向丹麦边境集结时,镇守边疆的丹麦自行车排正在紧张练习如何在一分半钟内补好轮胎;当德军装甲车越过边境时,丹麦士兵们不知所措地跨上座驾,在夜幕和泥泞的小道上哼哧哼哧地赶往战场;当短兵相接时,附近居民备上牛奶和咖啡,赶紧跑来围观打算看场真人秀,什么德国鬼子来了赶紧跑?
二十年前这里就是德国的领地,我丈夫就是德国人,给太君不对是给王师带路都不用点语言技能......终于上尉在付出了二人伤亡的惨痛代价后向德国投降,德军长官犹如看着邻家小哥一样笑脸盈盈地对上尉说“你们政府早就投降了,难道你们还不知道吗?
来来来抽口烟,换上我们帅气的德国制服一起去踢斯拉夫人的屁股......
无力和迷茫。
一场实力悬殊、军心散漫的战争。
丹麦人没有准备好,也不知道要怎么准备,从哥本哈根到日德兰半岛前线,从士兵军官到普通百姓。
就像收留他们的农妇说的:二十年前,这里是德国,现在是丹麦。
也许我应该感到羞愧,但对我来说,这不意味着什么。
甚至投降后,在和德国士兵打趣聊天的丹麦年轻人,爬上装甲车的丹麦小孩们。
德国人也在困惑,你们为什么反抗这么久。
(感情是没收到哥本哈根的投降命令)可怜两个丹麦士兵和那个卖牛奶的小男孩。
少尉是个好人,但不适合面对战争。
不过适合面对战争也不是什么值得夸赞的品质。
就是最后访谈环节,老者说的话:你不能骄傲,你已经杀人了。
这就是全部了。
你杀的越多,就更容易赢得胜利。
这部电影没有给一个定论,关于战争,关于投降,关于国家。
有太多的困惑,太多的不解,太多的代价。
有一个打动人心的细节是,他们躲在农妇家里时,农妇帮忙擦干净了士兵脸上和手上的血。
士兵的手在微微颤抖,农妇轻拍他的脸,对他说:现在你洗好了,可爱的男孩。
当众军官在作战室商议作战计划时,恐怕谁也不会想到战争竟然结束的这样短暂。
在德国进攻这个童话王国时,恐怕也不会想到居然会遇到有组织的抵抗。
在二战中的小国,恐怕除了芬兰、希腊这两头犟驴,没有谁坚持超过两个月,而丹麦这个童话般的国家,的确对战争早做准备。
但怎奈地小人稀,还曾被德国统治过,就算丹麦国王有心抗战,光是看看天空中的飞行编队和地面上的装甲车就丧失了抵抗的希望。
电影里的主角,那位上尉,是一名合格的军人。
上尉作战指挥的水平不可谓不出色,甚至成功抵抗了一阵,可惜手下仅十余人,再有本事也难翻盘。
“无力感”不仅仅在他身上存在过,每一个看过该电影的观众也应该身同感受。
要说上尉带领的这群士兵还算幸运,他们没有经历过敦刻尔克被包围的焦虑,没有经过斯大林格勒的反复争夺与生死无常,更没有经历过列宁格勒900天围城的饥饿与绝望。
当然,D-DAY的浴血抢滩和攻占柏林的喜悦也与他们无缘。
他们见证了这场战争,胜利方的功劳却没有他们半份,曾经抵抗过的历史也逐渐被人遗忘。
最后那一声“结束吧”,心中的无奈和悲愤可想而知。
今年看的两部二战电影,一部《地雷区》,和这部《开战日》,目光都没有集中在主战场,所讲述的故事鲜为人知。
二战并非是属于几个大国和几场重要战役,这场几乎波及世界所有主权国的战争,每个国家都在投降和抵抗之间做出了重要选择,每个士兵都曾为自己的家园与人民而战,我们不该忘记他们。
抛开剧情,逻辑,演员什么不谈,只想吐槽这片子的立场——看似客观实则胆怯。
怎么看怎么觉着三观有问题。
丹麦对德国的战力等同于同时期(二战初期)的中国和日本,都是步兵对抗机械装甲部队(日本拿得出手的也没几个装甲军团),怎么中国国军就能整团整装师的拼掉了,马革裹尸;片子里的丹麦军队一个小排而已,开始到结束总共就挂了2个人,立马缴械投降了,还整的满脸的痛苦状。
相较之下,深感中华儿女抗战的可歌可泣(特指国军,你懂的)。
这种片子丹麦人自己看看了解下自己的对敌斗争历史也就罢了,真别拿出来给打过大仗的国家看了,丢人。
男主角的国家被大魔王入侵,男主角就提前带人埋伏。
但是打了一会儿发现没法打敌人装备领先太多了。
于是就撤退到下一站继续埋伏打了一会儿发现还是没法打继续撤退。
就这样一直撤退到城市里。
现在就没有地方再撤了,男主角就和大魔王他们打起来了。
很快问题就来了,有人受伤了并且大家已经弹尽粮绝了。
男主角就问手下的翻译,投降这句话用大魔王他们的语言该怎么说。
大家就这么投降了,随后他们会被送到某地看管起来。
上车前大魔王和男主角聊了几句。
大魔王手下要没收男主角的手枪,大魔王说不必了。
大魔王很好奇为何男主角要坚持战斗4个小时,有什么意义。
男主角说我接到的命令是在此地坚守4个小时。
大魔王说你们不知道吗,一个小时前你们的带头大哥已经宣布投降了。
男主角说我真的不知道,忘记看朋友圈了。
看完这个故事,我们明白身为大国只能血战到底,而对于一些弱小的国家早点投降才是明智的。
毕竟零星的抵抗只会造成更多的无谓伤亡。
也根本改变不了战局!
观众小于等于叙事者的战争片,没有狂轰乱炸的战斗场景,也没有气宇轩昂的英雄主义,只有难以预估的被动防御和混乱迷茫的惊慌败退,一个战争的微观具体现实是什么样,此片可见一斑。
连一个炸弹都没有的战争,感觉就像一场儿戏的战争。小国军人的悲哀,或许也是小国人民的福气!!!
呵呵
并没有看完,绝对对于战争理解有问题
太真实细节了
白打了。。。
自行车排…
就这样也好意思拍成电影,某些国家注定随风摇摆,成不了什么大气候
影片在采回忆中结束了,有点突然,又有点恍惚。
151211,7.1分。角度产生佳作。
负隅抵抗 战斗到最后一颗子弹。弱小的丹麦在强大的德国面前,逃跑都只能骑自行车。
没有刻意煽情,没有悲壮,战争只是他发生着,你接受着
统治阶级在战略上的彻底失败
很新鲜。没见过的自行车,头盔跟咖啡壶。视角也比较有意思,不同于我们的死很多人,在没怎么伤亡的丹麦,二个人就已经很多了。
二战对于丹麦并没有很多的故事,开战日即结束日。平淡无奇的对战,却有着更为复杂的逻辑
一个弱小国家面对战争时的脆弱与彷徨。
小国家差距大没法抵抗,也拍不出那种激烈的战斗场面,你剑走偏锋搞情怀可以,可实在无聊,没有人物刻画没有感情线索没有家国情怀,没有任何实质性的内容,一本流水账,一个自行车小队死了俩人抵抗了几个小时,还在这吹什么。人人怕死不抵抗,没收到上级命令没有弹尽粮绝直接投降,二战胜利和你没什么关系,你什么都没干你躺平你拍什么战争电影。
情节简单的战争电影。表演一般。
开战日即投降日。冲着丹麦片子看的,看看丹麦人民怎么叙述这段历史。还行,平常。无惊无喜。
这样也可以记载?这也是一种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