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重神机潘多拉

重神機パンドーラ,Juushinki Pandora

主演:前野智昭,东山奈央,花泽香菜,津田健次郎,内田雄马,石冢运升,梅原裕一郎,茅野爱衣,桧山修之,中村悠一,近藤孝行,石川界人,濑户麻沙美,能登麻美子,石田

类型:电视地区:日本语言:日语年份:2018

《重神机潘多拉》剧照

重神机潘多拉 剧照 NO.1重神机潘多拉 剧照 NO.2重神机潘多拉 剧照 NO.3重神机潘多拉 剧照 NO.4重神机潘多拉 剧照 NO.5重神机潘多拉 剧照 NO.6重神机潘多拉 剧照 NO.13重神机潘多拉 剧照 NO.14重神机潘多拉 剧照 NO.15重神机潘多拉 剧照 NO.16重神机潘多拉 剧照 NO.17重神机潘多拉 剧照 NO.18重神机潘多拉 剧照 NO.19重神机潘多拉 剧照 NO.20

《重神机潘多拉》剧情介绍

重神机潘多拉电视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2031年,由于作为次世代能量装置而开发的“量子反应堆”的暴走事故,世界剧变。突然从地下蔓延的闪光,吞噬都市楼群、覆盖大地,最终,超越、融合了生物、机械、植物的未知特异进化生物“B.R.A.I”出现了。 7年后,翔龙重生为绝对防卫都市“新翔龙”。它以惊人的速度完成进化,并成为与陷人类于灭亡危机的B.R.A.I相对抗的人类最后的希望要塞。 被命运所引导而集合在新翔龙的雷昂、可依、坤灵、道格。将他们迎入防卫军的塞西尔、凯恩、杰、格伦。于是,赌上人类存亡而战的特殊部队“潘多拉”诞生了。 契约之时,希望被托付给了他们——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无敌女士Bua冒牌师生家有超能迪翁第一季日落家园第七季火线对峙你是我的命中注定只是现在有点不走运27号集装箱碧蓝之海哈勇家外界噪音玄天风云付出与收获便利店男友出租车Grid废柴联盟羞耻第四季制造伍德斯托克音乐节吾家有女艾芙琳复仇生死暗镖特别通行证诺贝尔赎金吃人大叔超次元学院2刮痧邪神与厨二病少女【世纪末篇】秘密访客败犬:后篇

《重神机潘多拉》长篇影评

 1 ) Capote

我承认,我之前从来没有听说过Truman Capote;我承认,我只看过的DVD封面而从来没有产生过兴趣;我承认,我从没有想过去了解的原著作者;我承认,我从来只知道Philip Seymour Hoffman的长相而从没留过他的大名;我还要承认,之前的一切对我来说已经成为历史了。

我不会说出BR那样的'It's a much better movie than brokeback mountain'这样的话,但是影片着实让我感到shocking。

导演不急不缓的向我们讲述了一个看似四平八稳的故事,从而戏剧进入白热化状态的时候是那样的自然而然,顺理成章,fully convincing. 影片出彩的地方也是不少,Capote向Perry讲述自己童年时遭遇的时候;Capote强忍住内心巨大的压力而在媒体面前崭露潇洒甚至不羁的风流的时候;Capote在Perry在被行绞刑之前的感情彻底崩溃,都能够让你深感PSH的演技。

Rumor说PSH原本就是同志。

其实这一点对我来说已然不重要。

Being girly is definately the best reason for Philip to win the award or audience. 在我内心某一个角落,我已经将PSH和真正的Truman Capote划上了等号。

正是因为如此,当我即将看到他在中的表演时,先要说服自己。

 2 ) The Point of No Return

今年我最喜欢的一部电影。

大作家Capote的最后亦其最重要的一本书《In Cold Blood》,是关于1959堪萨斯一起四口命案的纪实文学。

电影CAPOTE展示的就是Capote生命里调查、写作、和出版这本书的6年。

Philip Hoffman 的表演固然精彩,但本片更可贵的是其视角、立意。

先说说这本书:模范公民克拉特先生和妻子及最小的两个孩子住在堪萨斯的一个小镇上,成功地经营着大农场,热心社区事务,乐于助人。

附近监狱里有两个小惯犯:派瑞和迪克。

身材高大性欲旺盛的迪克一有空儿就琢磨发家致富的捷径,当他听说附近镇上富人克拉特家里常有大额现金(事实恰恰相反,克拉特家从不存放超过50元现金)、还有一个漂亮女儿时,就开始盘算着出狱后光顾一下克拉特家。

派瑞是个白人与印第安人的混血儿,有着侏儒的短腿、举重运动员的手臂、和眉清目秀的面孔。

派瑞的命很苦,从小父母离异,母亲带着四个孩子移居加州。

由于疏于照顾,孩子们吃尽苦头,派瑞最小,大哥二姐长大后都自杀了,只有三姐独善其身,但对派瑞感情极为淡漠。

派瑞热爱文学艺术,有惊人的绘画天赋,走哪儿都带着一大箱书。

与父亲同住的几年里,派瑞特别渴望上学接受教育,可是大老粗父亲总是阻止派瑞学习,还送派瑞去当水手、参军。

派瑞童年在天主教学校里被修女毒打过,少年当水手长大当兵期间屡被轮奸,后来还出车祸撞瘸了腿。

这一切使派瑞养成了极度敏感、极度自尊的性格。

所以当派瑞在监狱里遇到迪克的时候,因为怕被看不起,便吹嘘自己曾经冷血地杀过一个黑人。

迪克信以为真,出狱后邀请派瑞加入他的发财计划。

派瑞其实并不喜欢迪克和他的打劫计划,派瑞喜欢把自己想象成一个文青,一个不贪婪的、富有同情心的人,一个和迪克截然不同的人。

他在狱中有个更好的朋友杰。

杰是个智者,知识渊博,非常理解派瑞的苦闷,也很了解他性格中的弱点。

杰曾说派瑞性格中有中很强的反社会倾向,必须学会控制它,否则十分危险。

杰和迪克先出狱,派瑞出狱后曾试图寻找杰,却失望地发现杰已经移居东岸了。

这时派瑞又收到迪克的邀请信, 于是心不在焉地加入了迪克的计划。

在打劫当晚,派瑞还不断劝说迪克打退堂鼓,当暴怒的迪克把克拉特一家人分别捆绑起来的时候,派瑞还暗中照顾克拉特一家,给克拉特端把椅子,给他儿子塞个靠垫,给他妻子盖被子,并成功地阻止迪克强奸克拉特的漂亮女儿。

最后迪克终于认识到克拉特家中没有钱时,二人准备撤退。

派瑞去和克拉特先生道别,对他说:“别怕,再过几个小时邻居就会发现你们了。

” 可是这个时候,派瑞在克拉特先生的双眼里看到的不是他所期待的一丝感激,而是厌恶、恐惧、蔑视、仇恨。

派瑞意识到自己的话被误解了,自己做好人的努力又一次失败了 -- 克拉特以为派瑞想杀死他。

派瑞一生中被误解过无数次,可是他突然意识到,克拉特先生和从前遇到的那些对他不公正的人不一样,克拉特的“误解”不是歧视,不是冷漠,不是残忍、不是愚蠢,而是客观必然的。

无论派瑞内心觉得自己和迪克有多么不同,事实是:他俩是同伙。

克拉特的眼睛就像照妖镜一样。

于是派瑞snap了,迪克目瞪口呆地看着派瑞杀死了克拉特一家。

后来警察将二人捉拿归案,一审判决死刑,二人上诉了几年(派瑞不是premeditated murder, 应该argue temporarily insane, 而迪克根本没有杀人),最后还是在1965年被处以绞刑。

如果说《In Cold Blood》讲的是派瑞的故事,电影CAPOTE则讲的是Capote自己的故事。

Capote自己也是个弃儿, 同性恋,虽然此刻已经贵为纽约作家,却摆脱不了卑微出身带来的极度敏感极度虚荣的烙印。

电影没有太多地揭示书的内容,只是展示了Capote 如何热衷名利,如何敏锐地捕捉住了堪萨斯这个事件的独特之处,如何同情派瑞,如何给予派瑞渴望的友谊,如何利用派瑞的好感套取写作材料,如何为了拖延时间争取访问材料而花钱帮派瑞和迪克请律师上诉,如何为了争取眼球而给书起名叫《In Cold Blood》。

像派瑞在书里一样,Capote在电影里也经历了一个致命的转折点。

当Capote得到了所有材料(派瑞的日记,三姐、父亲和杰写给派瑞的信),派瑞交待了事发当晚的一切细节之后,Capote的书已是大局已定。

此时正当Capote的爱人和好友的著作纷纷出版,好友Harper Lee的小说《To Kill a Mockingbird》还被搬上荧幕,饱受赞誉。

妒火中烧的Capote发现此刻他需要尽快给派瑞凄凉的一生画上一个悲惨的句号,好出版这本写了6年的书。

于是Capote断然抽身,停止了支付派瑞和迪克的律师费,拒接派瑞的电话,拒绝派瑞探监的请求,日夜期盼法官驳回二人的上诉,早日行刑。

很快他的愿望就实现了。

派瑞和迪克死了,《In Cold Blood》大获成功,也迅速被改编成电影。

而Capote却像加缪《堕落》中的大律师一样,因无法面对自己的灵魂而精神崩溃了。

他再也没有写成过一本书,终日酗酒打发余生。

他说:“More tears have been shed for the answered wishes than the unanswered ones.”我描述的不是很清楚,总之这本书和这个电影都非常有意思,放在一起看更有意思,就好像地球表面突然裂了一条缝,让人能一眼看到地心里一样。

派瑞为什么杀人?

Capote为什么崩溃?

地心里摆了一个真理:人不妨假设别人是好人,但千万不能假设自己是好人。

否则当你看到风月宝鉴的另一面的时候就是the point of no return。

应该把自己定位成一个力所能及时尽量做好事的坏人,好人只能无限接近,永远不能抵达;而坏人则一不留神就疯狂反扑。

(注:咱们讲的是内心定位问题,与那种见人就扯着袖子说“我真是流氓,千万别把我当人”的对外宣传策略有本质区别。

 3 ) 孤独与敏感――《卡波特》

今年的奥斯卡几乎没有太多的悬念,但最值得一提的也是美国影坛最大的收获可能就是霍夫曼这个新科影帝了,一个二三线的演员终于凭借着《卡波特》修成了正果。

其实,凡有一些观影经验的人都知道,《卡波特》这样的影片注定就是冲着得奖去的,无论是最佳导演最佳剧情还是最佳演员,任何一个被提名甚至获奖都是在情理之中的。

所以,笔者年初时在没有看过此片的情况也预测了霍夫曼的胜利,这与本人的判断没有任何关系,只是说明本人在那个时候是被舆论所导向的。

半年多的时间过去了,终于坐在电脑前静静地看了这部《卡波特》,平心而论,年初的言语还是比较中肯的,霍夫曼的确构得上一个影帝的材料,尤其是他扮演的这个奇异作家——卡波特。

没有必要再重复关于卡波特这个作家的生平了,许多资料上很容易查到。

关于剧情与卡波特那本《冷血》的名著也不用细说了,无非是看凶手的冷血还是作家的冷血。

于是,我们只是抽出几个环境来述说吧,因为这些环境无一例外可以突出卡波特本人的性格,一个具有多重人格的作家。

卡波特的出场便是一个中心人物,他言语辛辣,在这个文化沙龙中唯我独尊。

这是一种张扬,跟据一般的剧情来说,这种看起来十分怪诞的张扬其背后肯定是人格的缺失,这是毫无疑问的,而多少影视作品的人物小传中也曾这样写过。

于是,沙龙这个场所成了卡波特的第一个重要场所,他必须张扬,必须无情地攻击着任何一个他看不上眼的人,这并不意味着他要表明自己的观念,而仅仅是为了表现出自己的强大的。

越自卑的人越具有这样的心理情结,这同样是勿庸置疑的。

所以,沙龙上,朗颂会上,大凡是在许多人的面前,卡波特一定要让自己成为中心,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

但他其实是渺小的,当《杀死一只知更鸟》的首映上他不再成为主角的时候,他便因此而产生了嫉忌,他却依旧用一种嘲讽的口吻在置疑着别人的兴奋与快乐,其实,他是在置疑他自己。

卡波特时常出现的第二个场景当然就是私人空间,例如旅店,写假的海边等等。

但说到这个场景必须把第三个场景监狱一起提出来,这样也好做一个比较。

在私人空间里,只有卡波特亲信的男友和发小,在这两个人的面前,卡波特无法隐藏自己,于是,他的脆弱便暴露无遗了,同样,他最真实的一面,最实际的想法也出现在这些场景之中。

卡波特为了完成自己小说而欺骗派瑞,但只有在这个私人空间里,他才知道自己其实和派瑞是多么地相像,不正常的童年,敏感的神经,这一切都是那么地现实。

甚至现实到为派瑞聘请律师都是如此的冷酷,如此地无情。

但在监狱中却不是这样的。

派瑞的过去以及敏感的意识都和卡波特极为相识,他甚至是爱上了这个人,这与他同性恋的身份并没有关系,而仅仅是因为他的过去。

一个对过去不满意的人,于是便将这种自然而然会产生的同情施加在了派瑞的身上,有人说这只是卡波特为写小说而故意做出的姿态,但笔者认为,当卡波特与派瑞单独坐在一起的时候,没有任何虚假,他只是在与自己的过去对话。

一个人一旦面对与自己过去相似的故事,他一定会义无返顾地想去了解想去挖掘,卡波特在这点上也绝不例外。

所以,在监狱中的卡波特虽然在欺骗着派瑞,但付出的却是真情实感。

此时的他,仿佛是一个上帝,拯救的不仅仅是派瑞还有他糟糕的过去。

但现实就是如此的残酷,与其拯救自己的灵魂莫若拯救自己的事业,于是,卡波特不再去见派瑞,也不再支付律师费用。

这是一个矛盾的个体,即想与自己的过去告别,又想给自己过去的不如意寻找一份安慰。

卡波特与派瑞最后一面是在绞刑架前,看着派瑞的尸体在众人的眼前摇动,卡波特不仅仅是自责,而是看着自己过去的死亡。

但一个人的过去死亡之后,这个人还能拥有什么呢?

难道是更为强大的孤独吗?

卡波特用派瑞的故事完成了自己对过去的祭奠,在这之后,他什么都没有了,再也写不出任何东西来,只能酗酒过日。

这就是卡波特,用一个外人的故事包装了自己,用现实隐藏了自己的真实,最后,他被自己抛弃了,敏感随着绞板的开启而闭合了。

套用时髦的话,这是两个男人的一个故事!

敏感,孤独,脆弱,良心,现实等等将一个矛盾的卡波特呈现在我们的面前,同时也造就了一个新的演技派明星霍夫曼!

影片到此结束,克拉克一家四口的灵魂则要为派瑞的死负责,因为象派瑞这样的人,或者生存或者毁灭,缺得只是一个导火索。

卡波特也是如此,只是形式不同罢了!

2006-9-21于通县韩兮

 4 ) 血仍未冷

第78届Oscar诞生了第一位华人最佳导演,也创下了收视率的历史新低。

炮口于是一时间纷纷对准妙语连珠的Jon Stewart,好像这位著名的Talk Show电视人,格莱美奖的主持人,突然一下子就变得一无口才二无人才似的。

还是网友比较公道,直认本届Oscar最大的致命伤是——太小众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当Phillip Seymour Hoffman出来领受最佳男主角奖时,我要像Stewart一样大声说:有谁认识这个矮胖子是谁的,请举手 为了证明这位影帝是实至名归,捏着嗓子说话也好,兰花指也好,扭动屁股走路也好,都是照足了本人的架势,没有丝毫过火的地方,有必要先来介绍一下电影的主人公——Truman Capote。

用Norman Miller的话说,这位是美国最有天才的作家,而他最著名的小说——In Cold Blood也成了美国文学的分水岭,从此之后,纪实小说也好,报道小说也好,才算正式登上了“小说”的殿堂,派生出许多繁复的派系,玩出各色花活儿来。

但是就像许多天才一样,Capote的童年也不是一帆风顺的,他妈妈17就生下了他,像许多少女母亲一样,没那个精力也没那个心情去照顾自家儿子,成天忙着结交男人,约会啊什么的,把小Capote一个人丢在旅馆就是好几天。

直到被继父收养,Capote才得到这个姓氏,同时也得到了一个完整的家。

但是童年的阴影对于Capote日后的个性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他天性敏感聪慧,5岁识字,8岁能文,12岁就得到作文比赛头奖。

17岁时,他就决心要与众不同,高中没毕业他就辍学到杂志New Yorker打工。

18岁那年他以短篇小说Miniam得到了欧亨利奖,从此崭露头角,引起文坛注目。

23岁时,一本Other Voice, Other Rooms让他成了书市宠儿。

也许是童年太寂寞,Capote一生就爱热闹,爱社交,爱受到众人的瞩目,他说:“我和照相机——任何照相机都坠入了情网。

”这个嗜好,即使到了他年老色衰的时候也没有改变。

要说Capote真有花过心思好好写的一本书,也就是In Cold Blood了。

不愿走寻常路的Capote决心要写一本与众不同的小说,试图应用一切小说的创作方法与技巧来写一篇新闻报导,阅读起来却如同小说一样,这种就是所谓的Non-fiction Novel。

出于这种想法,Capote一直关注新闻,他的机会很快就来了。

1959年在堪萨斯州好生生了一桩灭门血案,两名年青男子将一家四口冷酷杀害。

由于杀人动机成谜,引起Capote的关注,他亲自赶往现场了解状况。

并且采访了犯人,此后6年的时间,他全心投入到这个案子里,分析案情,同时也分析犯人,他自称记下了6千多页的笔记。

1966年,小说In Cold Blood终于出版。

Copote名利双收,然而在此书之后,Capote再没有出版过任何书作,公开嗜酒吸毒,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就成了Capote的全部。

1984年8月25日,这位充满争议的特立独行的作家死在朋友家里。

Capote说:“我是个酒鬼,我是个吸毒鬼。

我是个同性恋者。

我是个天才。

” 诚然。

电影既然冠上了人物的名字,理所当然该是部传奇,但是导演并没有花笔墨去描述Capote的童年、青年和老年,他的爱情事业和生活,而是从In Cold Blood这一点切入,采用了Capote的理念,用完全是戏剧化的模式,带观众去猜测Capote不为人知的内心世界。

Perry Smith和Capote,是同步出现的。

一面是惨案的发生,一面是Capote在名流的Party上高谈阔论。

看到了新闻之后,他主动要求去现场了解情况,同行的还有女作家Helle Hapert Lee。

由于Capote是同性恋,我开始也觉得很奇怪——有必要郑重其事地安排这个女性角色吗?

但是随着情节的展开,通过这位Capote童年的玩伴,也是毕生的好友(严重BS某些不负责任的翻译者,竟然说Lee是Capote的“助手”,这可是当时HollyWood的红人,《杀死知更鸟》就是出于与她的手笔)与Capote的交谈,让我们窥知了Capote的另外一面,在Lee面前的Capote,会伤感。

在调查过程中,衣着另类,声音古怪,娘娘腔十足的Capote一开始并不被人接受,但是Capote有自己的魅力,他向不同的人讲述了一些自己童年的经历,诚恳和坦白的语气,使他提到了死者朋友和办案警察的信任,他们向他提供了一些情况,使Capote对于犯案者的心态更加好奇。

他甚至为了这件事,放弃了和男友共度圣诞的机会,可见Capote对这本计划中的书有多么重视。

后来两名罪犯落网,Capote一眼看到Perry Smith的时候,就像发现了宝藏。

他想办法接近Smith,让他为自己的书提供素材。

罪犯有两个,Capote为什么独独对Smith感兴趣,因为Capote在Smith身上闻到了自己的气味,这一点共性促使他相信自己可以了解Smith。

事实证明,Capote的直觉是正确的,在Smith的讲述中,Capote也回顾了自己的童年,往事在一个社会名流,和一个待死囚犯身上,以一种奇妙的方式重叠起来。

人性——Capote找到了自己想要的主题,他更加迫切地去发掘Smith这座“金矿”,他不但救回了Smith的命,还主动帮Smith找律师上诉。

尽管Capote后来为了陪男友,抛下Smith去了西班牙,但他仍然和Smith保持着密切的书信往来。

在高院判了Smith死刑之后,Capote回去见Smith。

In Cold Blood的书名已经定下了,而且前三部分已经完成了,唯一欠缺的,就是最后一部分,也就是做案的经过,他必须趁Smith还活着时,让他把真相说出来。

但是,他面对Smith的身份,除了是传记作家之外,更是一位“朋友”,因此他不能让Smith知道他到底写了怎样的故事。

然而因为Capote的公开演讲,Smith发觉书的名字叫做In Cold Blood,他感到被Capote背叛了。

即使Capote再擅长说谎,也无法轻易挽回Smith的心。

他于是找到Smith的姐姐,向她要了一些以前的照片。

Smith的姐姐说对这个弟弟已经完全失望了,在她心里,弟弟就是一个杀人不眨眼的monstre,Capote并没有试图去挽回这种想法,只是把相片给Smith看,并且告诉他说,他姐姐还很思念他。

于是Smith把故事向Capote全盘托出。

真相是残酷的。

全书出版之后,Capote拒绝再为Smith找律师上诉,他甚至躲避Smith的电话。

直到Smith发了电报给Lee,在后者的劝说下,Capote去见了Smith最后一面,并且看着他行刑。

临死前,Smith并没有把准备好的演讲辞说出来——他早已经准备好死了,是Capote给了他生希望,虽然猜到了这是欺骗,他仍然视Capote为朋友,且感谢他。

Capote对Smith说“我是在工作”,但是相似的经历,使Capote如怜悯自己般地同情起Smith来。

发觉Capote对于Smith的情愫不同一般,Lee问说“你是不是爱上他了”,Capote的回答很妙,他说“我们是同住在一个房子里的孩子,只不过他从后门出来了,我走的前门”。

也可以说Lee跟Capote分享了童年的时光,而Smith和Capote分享了童年的遭遇,这两个人注定是在心灵上最接近他的。

以导演的眼光来看,这件事无疑成了Capote生活的转折点。

在Smith死后,Capote买了一瓶苹果泥——就是当初Smith要自杀时,他喂给Smith吃,把Smith从绝望中挽救回来的那种——在里面注满酒,靠在沙发上慢慢吃掉了,那天晚上就是《杀死知更鸟》的首映,喜欢热闹的Capote眼中第一次有了难掩的痛苦。

不管事实如何,这部电影通过这半真半假的“事实”,展示了Capote多重的人格。

Capote此片一如In Cold Blood那本书,以一种冷静的视角,流畅的叙述,营造出了一种真实的氛围,蕴含着直击人心的力量(书一定是推荐看原版的,Capote在文学上是有“完美”倾向的,原著的词句的节奏感,是译本很难表现的)。

在第三次看过BBM(brokeback moutain)之后,如果由我作主,那今年所有电影节的最佳电影都该是它的,独独除去Oscar,因为BBM的导演太冷静,感情太隐忍,细节太隐蔽,离心灵太近,离娱乐性太远。

但是看过颁奖典礼上Jon的表现,突然发现BBM至少可以在这届最Gay的Oscar上起到自娱的效果,这么说来,最没“最佳电影”相的,应当是Capote。

Capote同BBM一样,镜头很隐忍,如果说在BBM里李安偶尔还有失控的时候(比如Ennis要打老婆那场戏),那么Bennett Miller每句台词都是精心设计的——今年Oscar充满了让人看不懂的东西,Good Luck and Good Night(GLGN)里的杜鲁门主义,BBM里Ennis的牛仔口音,还有Capote里的细节。

比如当Capote为Smith找了律师之后,他的男友说“你找了个律师?

”,Capote回答“我为他们找了个律师,不是为我自己找的,这可不一样”,还有Alvin在知道书名之后,问Capote“究竟哪个是冷血?

是罪行呢,还是你打算继续跟犯罪接触下去?

” 由于在案发地,Capote曾经去看过尸体,当时他的表情相当精彩,恐怕在这个时候,“冷血”这个词就在他脑海里生了根。

在美国一级谋杀,也就是蓄意谋杀才会被判死刑,而二级谋杀则不会,Smith一开始被判为是一级谋杀,Capote叫他上诉争取改判为二级。

但是Capote要Smith上诉,是为了争取时间拿素材,如果想要写出一本精彩的书,Smith必须是蓄意的。

所以假如Capote的书出版,Smith的一级谋杀就算是坐定了,立刻就会被拉去行刑,反之亦然,如果Smith上诉成功,那么Capote辛苦了几年的故事也就不再有轰动效应。

可以说Capote为了自己的荣誉和野心,牺牲了Smith。

再比如当Smith讲出effectuated这个词之后,Capote向Lee重复了一遍,因为这个词可不是什么日常用词,算是比较专业和高雅的,因此Capote才会一脸惊讶的表情。

而Lee对于Capote来说,更像是良心的罗盘,在情节发展中,她的言语和行为都含有不同寻常的意义,需要用心去体会。

虽然这两年流行“闷骚”,但黑白的GLGN,黑白Munich,再来一个暗色调的Capote——空旷阴暗的麦田,逼仄的囚室法庭,拥挤的party,单调的居室,强调私密感的特写镜头,暗的调子,粗糙的颗粒感——未免也实在太阴沉了,这部Sonny的小制作文艺片,尽管结构精巧,用心良苦,但是失意Oscar是意料中的事。

同样的Pillip拿到小金人,也是情理中的事。

现实中的Capote,容易让我想起现实中的蔡康永,当然蔡康永没有Capote那么“娘”,但是两个人都有寂寞的童年,都有富足的青年,同样的特立独行,同样的有女人缘,同样的喜欢充当局外人的角色,同样的用旁观者的角度,用嘲讽的语气在写书。

蔡康永的《真情指数》总是有能力让人说实话,“你要注视他们的眼睛”,这是他主持的法宝,而Capote镜片后面的眼神也总是睿智和犀利的。

现实中的Capote比Phillip纤细秀丽,但是Phillip不仅模仿Capote的打扮,模仿他的语气,他的南方口音,模仿他一举手一投足,模仿他吸鼻子的动作,更是把那种属于“同性恋,文人和天才”的气质把握得恰到好处。

什么演技之类的,都只是“专家”们唬骗人的伎俩,只要把还活跃在舞台上的蔡康永,同屏幕上的Capote细细对照来看,看他们“那一类人”的那眉宇,那神韵,就知道Phillip Hoffman捧到这尊小金人是多么地应该了。

对于一个曾经真实存在过的人物来说,表演最难的不是模仿,是在模仿的同时,再行创造,去改变去颠覆这个人物对于某些人的特定印象。

在很多年后,说起Capote,也许大家会想到的只是戴着眼镜,翘着兰花指,说话尖声细气的Hoffman。

 5 ) 虚实交杂的凶杀案背后

虚实交杂的凶杀案背后——谈影片《卡波特》看《卡波特》这部影片,几次感动得落泪。

是对死亡的敬畏,对承诺于现实和法纪面前软弱不力的痛惜。

这位出生于美国南方乡村的作家,本身经历很多命运的周折,凭着一支笔杆混到《纽约客》的记者身份,再到成为知名作家。

卡波特跟犯人派瑞讲到自己身世,及为博得目击证人的好感,而讲出世人成见的可怕可恨——这其实是现身说法,降到自己身世的最初,用一种平等的态度与自己对象交流。

所以,这电影其实也体现了一种生命的平等。

卡波特在自己好友哈珀·李面前如此形容自己和那个杀人犯的区别:我们就像从小住在同一个房子里,但是我后来从前门走了,他则是从后门。

意示同命不同运,他对派瑞这种情感也只有哈珀·李一眼看穿,她直截了当:“你是不是爱上他了?

”卡波特本人外在看起来就是一个同性恋,娘娘腔,他的成见之说也就基于大众对他的印象,实际上他就是个边缘人物,喜欢在聚会扮演那种尖酸讽刺别人的中心人物,他的作品就充满了尖酸刻薄的讽刺,那个著名的头戴礼帽的霍丽小姐实际上就是卡波特本人的分身,他把自己的灵魂藏到玛丽莲·梦露的身上,但实际上电影史上只有奥黛丽·赫本留下了这个“合成”的身影。

卡波特在《冷血》中用了一种非虚构的小说形式,也即表明,他是他,不是别人。

他表现的一切都是自己。

而这部影片正是围绕他采访重大凶杀案嫌犯以及小说完成始末的过程,个人认为,他既在为凶犯争取生存下去的时间,同时也是在为自己的创作争取更多详尽的素材,只有拖长时间,让案件周旋与小说出版形成一种“和谐”的步调,一同抵达群众关注的最高焦点,才能使得其作品在内容充实度上极大饱和,又使案件审核在新闻中造成一种无形的宣传。

也许他本人没有意识到,这样的作法是极其自私和虚伪的,但电影就是如此表现的,或者在误导像我这样的观众——说卡波特“爱”上派瑞,显然言过其实,他不过爱自己的声名和荣誉,但同时,他又具有一种职业演员的素质,始初,为了取得更多素材与犯人接触,而后,他像演员在戏里一样脱不开身,甚至在好友作品的首映宴会也表现得闷闷不乐——他的闷闷不乐其实连他自己都不懂,是深陷其中的困惑吧。

出乎我意料的是,他在行将执行死刑的派瑞面前痛哭流涕了,这能算得上是表演吗?

是对另一个自己行将死亡的哀恸吧?

倒是派瑞那种在死亡面前平静的姿态感动了我,在死亡面前,已经没有罪过和后悔,相较于卡波特那种令人感觉复杂的行为,派瑞对待死亡是真诚而单纯的。

他曾经甚至期望能通过卡波特的书来为自己脱罪,以自己人性的一面来博取世人的同情——这种想法实在天真,所以当他在报上看到卡波特新书朗读会座无虚席,面对面质问卡波特的书名,后者还一味欺瞒。

你能憎恨卡波特吗?

当然不能,对于死囚的生命,无人能过问,而卡波特本着写书的冲动去过问了,而且一以贯之,本身这样的行为就不可理喻。

或者,我们只能把这部影片当作一种小说创作的模式和经验之例,只有全身心投入,才会融入作品,将真实的道德良知以及个人经验代入。

小说原本就是虚构与真实并存的。

 6 ) 霍夫曼的独角戏

请记住这个男人——菲利普·塞莫尔·霍夫曼,他成功还原了美国现代学史上的一只大牛——《第凡内的早餐》的作者、纪实小说体裁的开创者楚门.卡波特(而且还是同性恋大牛)。

可能由于电影这一载体表现手法的限制,本片不能完全将卡波特撰写《冷血》的心路历程描绘得淋漓尽致,所以看这部片子就是看霍夫曼的独角戏,看他塑造的这个角色。

只是苦了同年角逐金球和奥斯卡最佳男主角的希斯.莱杰,这个被李安称为“年轻的马龙.白兰度”的神奇小子,《断背山》中出色的表演未能给他带来好运。

就像《肖申克的救赎》对《阿甘正传》,米基.洛克对西恩.潘等等的经典对决一样,让人唏嘘。

 7 ) Capote 卡波特

在期待了之后看过电影,发现我并不很欣赏它,不单单是它美国式人物传记的沉闷,和那黯淡的有些程序化的心理斗争,Philip Seymour Hoffman的表演的确值得称赞,得到奥斯卡在整体表演方面略显薄弱的2005年也无可厚非,但是我想我还是不习惯这种美式的犯罪心理探讨和反映人物矛盾的冗长冷峻。

虽然Truman Capote应该算是美国纪实文学的创造者,还有着复杂的人物性格和同性恋、药物依赖等等着眼点,但是大概因为我已经对经历了很多变态杀手的电影、小说和若干季CSI的熏陶之后,对凶残杀手的心理动机已经到了触目不惊的地步了,甚至给我点素材,我也能分析的头头是道。

(其实这个血案很像罗川真理茂那部著名BL漫画《纽约,纽约》的后半部分,梅尔被绑架,而肯不断追查,从而带出连环杀手的悲惨经历和变态心理形成故事的,巧合的是,漫画里的杀手也有一个姐姐和一个弟弟。

)扯远了,其实电影试图抓住的重点不是案情,一条线索是凶手逐步向卡波特透露他的过去和他作案的过程,另一条线索是卡波特在带着不纯目的接触并且获得凶手佩里的信任之后,却发现自己因为和佩里相似的童年经历而产生了远远超出正常水平的同情,从而也将自己投入一个心理的怪圈。

他为了自己的《冷血》能够正常的出版而期待着佩里的死刑,但是另一方面却为了获得最后的真相,也为了自己潜意识的同情和友谊一次次帮助他们提起上诉,在这种痛苦的矛盾之中,在这长达六年的折磨里,卡波特自己也濒临崩溃,而当目睹了佩里的绞刑之后,他的书顺利出版并且大卖,为他赢得了一切的荣誉和名利,但是他所有的才华和文字的控制力仿佛都在那绳子勒紧的一刻随着佩里一同死去。

出版《冷血》之后的卡波特在文学上再无建树,而更是陷入了一种颓废的状态,为了名利而对于佩里友情的利用折磨着他的良心,他曾经觉得他和佩里是一个家庭的孩子,只是他从前门走了出去,而佩里走了后门,而他就是这样利用了他的兄弟,并且看着他死,就像他的好友哈珀•李所说的“事实是你不愿意让他们再活下去”。

不过换个角度看,佩里给卡波特的友谊也不会那么单纯,起初是一个濒死之人抓住的一根救命稻草,在不断的帮他上诉的时候让他看到了上诉的希望,但是死刑当前,卡波特也就成了佩里所有感情唯一能够交付的出口,而至于关于他自己的书能不能大卖或者写了什么内容,对于一个死人来说,也不会有太大的价值了。

如果卡波特能够从他自己的偏执中跳出来,换角度思考一下问题的话,也许就不会有那么多的痛苦了。

从电影我却想到了另外一个问题,如果我有一个机会接近执行死刑前的马加爵,我也会很有兴趣挖掘出这背后的故事,他的童年他的学校生活他的动机他的逃亡,甚至兴许还有他潜在的同性恋倾向,而不是我看到那些程序化的报道文字之后的猜测遐想,这是一个文学和电影很好的题材,但是可悲又可笑的是中国的电影我只看到了一部又一部的《十面埋伏》或者《无极》。

 8 ) 魔鬼细节

1、卡波特在宴会或者沙龙中总是主角,他总是不停地在说,别人只有聆听的份。

虽然他才华横溢,妙语连珠,时常让一桌子人捧腹大笑,但透露出他的某种性格:强势和爱炫耀。

2、在火车上,卡波特出钱让黑人服务员说了一大段赞美他作品的话,立马被他的女同行戳穿。

这说明了卡波特一直以来非常爱慕虚荣,渴望成功,追逐名声。

他经常玩这些把戏。

3、卡波特跑进警察局,得意洋洋地介绍自己是纽约客的记者卡波特,忙着焦头烂额的警察没有怎么鸟他。

其中一个副手一脸疑惑地盯着他,卡波特还以为他特别喜欢他的围巾,介绍起自己的围巾来。

这说明卡波特这个人多么爱臭美,自大,虚荣。

4、卡波特在调查案件,和目击证人小女孩聊天时,讲起了自己从小被人歧视,但从不在意别人的眼光的故事。

他的聊天引起了女孩的强烈共鸣,得到了女孩子的信任,甚至日记都拿出来给卡波特。

这一套搞法后来同样用在了罪犯佩里身上。

5、拉波特在和同性男友的交往中也是强势的一方,放了几次鸽子的西班牙度假,即使后来在度假中也以自我为中心,根本不在意男友的感受以及从不搞家务。

6、卡波特与罪犯佩里的交往中,用了共同的悲惨身世来骗取了佩里的同情和信任。

前期他对佩里毫无感情,只是完全的欺骗和利用。

一度他还巴不得佩里早点被判处死刑,这样对他出书有好处。

7、影片转折和最精妙的之处在于后来卡波特和佩里的一次重要对话。

佩里谈起了他真正的作案动机:是因为一个眼神。

一个轻蔑的眼神,一个把他看做是魔鬼的眼神,他杀了他是因为感受到了轻视和羞辱。

卡波特能够理解到这种感觉,他们出身低微,从小在人们的轻蔑和误会中过活,强烈的渴望得到尊重,同样的敏感和热爱艺术。

只不过佩里在同样的屋子里选择了从后门走出去,他幸运的走出了前门。

8、卡波特从此之后不敢面对自己,想到佩里他就想到了自己的另一面。

开始他对佩里是一种冷漠和利用,后面他对佩里是一种逃避。

他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和内心世界。

他在喂给佩里的食物中掺杂着酒精,仿佛他们是同一体。

他见证了佩里的被绞死,仿佛自己被绞死了一般。

终极一生,卡波特都生活在这种梦魇之中。

等待他的生活,只剩下了酒精和无尽的空虚。

9、再次膜拜米勒,这个年轻导演的作品有强大的心理学基础,有着魔鬼般出众的细节,对人性的刻画极其细致。

他的电影你可以看上二、三遍,可以像艺术品一般反复把玩。

 9 ) 灵魂的黑暗之门

灵魂的黑暗之门      在小摊买回后已经放置了近一个月.在对电影背景\内容一无所知的情况下,封套上男主角菲利普.霍夫曼并不俊朗的面孔一直无法引起我观看的兴趣.    今天随着电影记录片般,冷静,客观,灰调的镜头叙述,一个逐渐显影的,交织着怜悯,私欲,冷血,...的故事将人性的复杂,命运的无常刻画的入木三分.    一个制造的灭门血案的凶手身后却是不幸的童年遭遇,受尽社会的歧视经历.一个敏锐的同性恋作家带着功利目的访问凶手,却因相似的童年经历生蒙生出不同的感情.    命运的流转中,开启的是希望之光,抑或是灵魂的黑暗之门.    一心想做好人的人,在无奈被动的抢劫行为中,因为最后房主的鄙视目光,激发出自卑灵魂深处的毒怨,瞬间成为残暴的凶手.    功成名就的作家,获取了所有了资本后,抛弃了期望能免于一死的凶手,却在放任凶手踏上死亡之途后,也备受良心的折磨,滑进了吸毒酗酒的深渊. 伤害,磨难,塑造了凶手和卡波特同样敏感,自卑,极力想赢得别人认同,喜爱的人格个性.不同的是 象卡波特所说的那样,他和凶手是在同一个房子里长大的孩子,只不过他有机会从前门出去,而年轻的凶手却只能选择后门,然而一直沉堕到底。

然而生活路上认同\地位\名利的挣扎中,美好的希望和贪婪的欲望,善良的心智和残暴的嗜血更象是同一个身体的左右手.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你是否知道自己会伸出哪只手,该伸出哪只手?最后又会是怎样的结局?   或许如同影片的结尾,在阴沉,灰暗田野背景中的卡波特最后的目光一样.在平静生活的表象下,在冷漠面孔的掩盖下,是否有深处的目光在注视,拷问你的灵魂.   

 10 ) 精细的《卡波特》

打拳的师傅说,快很容易,慢很难。

维持这么一部慢悠悠的电影不掉下来,真是很需要功力。

开场,从一个大远景开始交代客人敲门拜访,但是突兀的插了一个室内镜头。

这个镜头给人一种怪异的感觉,既然屋子里没人,为什么要给这个镜头,如果有人,人呢?

最后交代了,屋子里有死人。

于是,这在微妙的违和感和视听逻辑上都成立的镜头,就这么一下,波澜不惊的过去。

行家一出手,就知有没有。

整个片子都维持在相当隐忍但精细的视听水准。

还有一处有点印象,虽然是空镜转场,但空镜同时又是主观镜头。

效率。

故事也非常吊,卡波特和犯人的相爱相杀,最后自责中死去,冷眼旁观的女作家。

这就是戏剧性啊。

五星。

话说,霍夫曼也走了。

还记得海盗电台里的样子,闻香里的青涩。

悼念那些死去的天才。

《重神机潘多拉》短评

这类型的电影真不是我的菜啊。看了一半觉得不好看。

4分钟前
  • 自由的国度
  • 较差

演的真像一个美国版的蔡康永

8分钟前
  • 卑微的七
  • 还行

好的,卡波特是我最讨厌的作家之一了,标准美国人,矫情又虚伪的灵魂。

12分钟前
  • ephebophils
  • 较差

冲着奥斯卡的光环才看的,结果才发现光环只在男主的头上,卡波特的神经敏感,卑悯自戕被演绎的淋漓尽致。电影还是值得一看的。

16分钟前
  • 武食茶⠀ ⠀ ⠀ ⠀
  • 还行

看的好困=_=

20分钟前
  • 一匹脱肛野马
  • 较差

杀手偿命,他的故事才能有结局;恶魔苟活,他们的故事方能继续。以为自己只是一片止痛的阿司匹林,却成了死囚窗口唯一射进的光柱;以为对方只是为五十美金狩猎的嗜血秃鹰,却成了喂食婴儿乳酪的猎物。就像霍肯村再不熄灭的窗口,日后无论在哪里行走,那男人的眼球都会移植给任何人,凝视他的冷血真容。

23分钟前
  • 西楼尘
  • 推荐

先看完了非虚拟小说《冷血》,又看了我自认为是少数派经典的黑色电影《冷血》,再把《卡波特》重新看了一遍,有趣的是,即便有着如此密切的联系,小说家与导演,导演与另一个导演,在演绎堪萨斯这个案件本身时都在叙述上呈现出罗生门的状态。回到这个电影作为传记片,没有挣脱人性挣扎之类的陈词滥调

24分钟前
  • 袁牧
  • 还行

演技明显好过情节啊…

25分钟前
  • 较差

Philip Hoffman演的很好

27分钟前
  • 鸦片儿
  • 还行

补评:《冷血》的作者的故事 事情大致记得 但还是有点模糊了

32分钟前
  • 推荐

冷血告白。21世纪以来最好的美国电影之一。黑暗、复杂到震撼地说不出话来,非常打击人。以致于一丝光亮的出现,都那么残忍地令人作呕,是世界本身(而非人物)。无论是剧本还是表演,和《狐狸猎手》《点球成金》一样,几近完美——以最朴素的表达,完成对人物对世界深刻复杂的洞悉,冰冷至极。

37分钟前
  • 徐若风
  • 力荐

冷静也是冷酷,血性却无血色

38分钟前
  • Out Man
  • 力荐

我看的有点郁闷,可能是比较不适合看这类型的电影

39分钟前
  • 咿呀咿
  • 还行

就像Truman寫的那本書一樣,《In Cold Blood》,當我們面對追求的人事,其他人事面前,我們必須冷血。

44分钟前
  • 一條魚佔滿了河
  • 推荐

喜欢思索人性的人,会给四星或以上。

47分钟前
  • 老皮
  • 还行

Hoffman的表演让我多一颗星

48分钟前
  • 溺水鱼
  • 还行

又喜欢上一个导演-- 贝尼特.米勒

53分钟前
  • 蓝小旗袍
  • 较差

所有豆瓣的大gay都聚到这几个片子来打高分了是吧?

55分钟前
  • 我老了怎么办
  • 很差

当死刑执行的时候,两个人都死了。。。

57分钟前
  • 朝阳区陆依萍
  • 推荐

到最后行刑真心有所触。菲利普萨缪尔霍夫曼的演技真一代风华,可惜英年早逝

59分钟前
  • 姜味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