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电视剧看了能让人白天惦记,梦里萦绕的当属《国家孩子》了,我看了三遍,哭了三遍,特别是为人母为人父的,最能感受到这种揪心的疼。
六十年代国家粮荒严重,兄妹二人随同三千多福利院的孩子被国家统一安排送往内蒙古大草原生活,哥哥非常不愿意离开上海的家,一心地想带妹妹返回自己的家乡。
无奈事与愿违,当一次次地尝试从内蒙古逃走失败后,孩子彻底绝望了。
特别是当孩子站在高岗上朝着家的方向无助地、绝望地喊出那句响彻天际的、直击心扉的“爸爸”时,那一刻让人肝肠寸断,心痛不已,忍不住泪如雨下。
然而,回应他的只是一望无边的草原,其实他的爸爸早已不在人世了,无人能够帮得了他。
现实残酷地暂时断了孩子回家的念头,逼迫他们去接受另一种生活方式。
善良的草原人民用宽厚的胸怀接纳了这群汉族孩子,悉心地把他们抚养大了,最终用善良和宽容感化了他们。
但回家的念头一直埋在心里,从未断过。
他们成年后,羽翼丰满了,自己有能力来达成这个在心底埋藏了多年的心愿了,于是开启了上海的寻亲之路。
回家这条线贯穿全剧,思乡情牵动人心,浓浓的人情味令人感慨动容、唏嘘不已!
一直在追,叙事方式非常平实感人。
人物塑造的真实,场景道具也很有年代感。
内蒙古大草原的雄浑壮阔通过镜头展现出来了,幼小的生命和生活在大草原的人民仅仅抓住了人心。
生活在辽阔大草原的蒙古族牧民心胸宽广善良,但各自有各自的性格和缺点,人物塑造真实可信。
刚才从网上查一下,乌兰琪琪格的原型就是这次勋章和荣誉称号颁授仪式上,主席授予了“人民楷模”的荣誉称号的内蒙古的老人——四子王旗的都贵玛老人。
都贵玛,19岁就做了25个孩子的额吉。
在抚养这25个孩子的漫长岁月中,可以想象肯定充满了辛酸苦辣同时也是个充满了爱的故事。
埋了一些只有了解内蒙现代史才好理解的梗这部电视剧的创作态度是相当现实主义的。
个人的活动真正深嵌入内蒙当代历史的进程。
1、哈图的腿为什么被打断,这里留白了;关键词:内人党案。
去搜索内蒙文革史料,会发现,整肃新内人党之所以失控,在旗县以下,苏木嘎查里,往往就是徐连长这样的汉族流民,依赖“退伍军人”或“城市工人阶级”的身份,利用社会失序的状态,到内蒙牧区基层“闯世界”造成的。
口含天宪,出现了一批又一批李德到苏区式的悲剧。
徐连长的来历正是这样一种意味深长的留白,他到苏木后的所作所为,其实等于交代了他走向本地权力中心的方法。
此外,徐连长整个人物“时代弄潮儿”的身份在其后得到了延续,改开后分牲畜单干制度的设计者,外出经商,倒腾服装的商人,来收羊绒和找矿的资本家们的掮客...2、片子里第一次出现了对分牧场的负面描写。
朝鲁因为拒绝分苏木的草场而弃职出走,而之前他热情地支持和参与了分牲畜。
牲畜被收归集体,在内蒙不是五十年代的事,而是在六十年代初所谓”少数民族地区民主革命补课论“的背景下做的,同时也违背游牧民的传统伦理,所以分牲畜是轻易可以推行的。
但是,分草场是和游牧生产方式的基本形态截然相悖的;因为一家一户产权清晰的”草场“,带来的后续结果就是”游“不起来。
在清末之前,传统的蒙古封建社会里,也是只有领主,没有地主;封建主依赖人身依附关系控制牧民。
实际上,牧区”分地“是八十年代初一刀切地搞”分地“的产物。
但是,”分地“也就成为后来牧民定居,草场过载,局部地区荒漠化等一系列变化的基础;这种操作本质上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牧区的发育奠定了基础。
3、片子里出现了养山羊的片段,反映了牧区经济由自然经济向资本主义市场的一个环节转变的过程,但是,山羊伤草场(反映哈萨克族牧区生活的电影《远去的牧歌》里也有这一点),对本地生态环境的长远影响是负面的。
4、片子里,朝鲁在徐世铎撺掇下把草场包给外来商人找矿,但被若水机械降神阻止了。
实际上,这种情况在当时的内蒙极其普遍,草原上到处都是开矿留下的坑;张承志在九十年代的写作中,也提到自己回到牧区看自己的”蒙古族哥哥“时见到这种情况的震惊。
5、片子最后,提到阿勒坦豁阿的哥哥当时因为收到她的蒙文信件,被革委会里其他派系的红卫兵指控”里通外国“。
这种对待”异域文化“的心态,在世界革命的年代里其实已经有所发展,可以参看项飙在《寻找一条中国道路》里对前三十年”革命“、”反帝“话语所指由阶级革命向民族主义偏离的相关分析。
■《国家孩子》 这是一部感人致深的充满民族大爱的电视剧,根据历史真实事迹改编,但却拍得生活自然,没有什么假大空的东西,演员虽然要跨越几个年龄段,但没有太大的表演痕迹。
年龄层次感很强。
这部电视剧一播出,就让不同年龄层次的观众着迷,中年人觉得他们过去就这样,年轻人也觉得有他们的影子或者有身边人的影子,语言又朴实无华,没有华服点缀,宽松朴素的蒙古袍贯穿全剧,真挚的情感常常把观众瞬间带入。
戳泪点能让人瞬间泪奔!
特点:好故事,好演员。
总结:题材没有大小之分,只有好看与否。
一群孩子的演技爆表!
看到了大草原牧民的风土人情,良心剧!
已经看到第四集了,唉,每一集都掉眼泪,太走心了,群演都很给力。
这群孩子太可爱了,牧民把这些孩子都当宝贝养,疼爱的很,太暖心了。
看的我都很想去大草原了,乌兰阿姨好善良。
有个男的一直想领养孩子,公社就是不给名额,太逗了。
那个花花很有怎么这么小就很有心机,就挑条件好的,直接叫书记阿爸。
本来是想打五星的,一星给演技,一星给用心,一星给感动,再给细节一星。
但是有一点不足,就是感动不一定非得遗憾啊。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我印象中少数民族更喜欢多生吧,为什么谢若水和朝鲁都没孩子,阿藤花从小坏到大,坑队友坑帮过他的一切人,自私、势利、虚荣、虚伪……为什么朝鲁一直喜欢她?
给他养小孩还送她女儿留学,最后老了才嫁给朝鲁也没给他生个一男半女的?
为什么图雅就得难产自己和孩子都死了?
就不能留个孩子么?
留个孩子就意味着生命的延续,新生、新的希望啊?!
谢若水是痴情的,但是娶个老婆也没有一男半女的,坑害媳妇一辈子啊!
老了怎么办?
感情遗憾了,工作清廉,一个好大学生下基层一过就是几十年,那时候的大学生啊,宝贝啊!
遗憾的前途,为国家做更大的贡献,但是却感觉生命没有延续下根,没有希望,你奉献给草原,起码能有新的希望,你媳妇也是个好人啊,剧情可以说没有生育能力,但是不能这么遗憾的就没了希望了呀。
满部剧很感人,但是我觉得最大的不足是没有个这两个男人的后代是最让人难过的,因为看下来全是遗憾全是泪点,主演都没有好的延续的可能,让人觉得很难受。
最喜欢里面两个角色,一个是哈图一个是乌兰,感觉他们代表着大智慧、善良与大爱。
好希望出个电影能弥补这两个遗憾!
因为看完了觉得全是遗憾,但这样的剧感觉用不着这样也不能这样啊,你甚至可以让一代又一代的人生活在草原,但是却感觉你们去了什么也没有了一样
这一颗星生气的是阿藤花,为什么男女主人公一直纵容她,谦让她,他到底经历了什么苦,为什么要可怜她,难道谁过得好嘛。
过好自己,自己过得并不好还去可怜别人。
我头一次看电视剧气的无法看下去。
真是他们不是善良,是傻气,就算要体现草原人的淳朴,也不能这么夸张呀。
真心希望能给阿藤花一次疼的教训,让他知道并不是所有人都会让着她,给他一次次机会,帮他做所有事,世界上哪有那么好的事总发生在一个只依靠别人,或者剥夺别人的身上
40集故事,要讲尽这么多人在这个历史时刻的人生,显然很多都是粗粗一笔的略过。
再细细地说说对这些人物的看法。
整个剧里,整体来说,朝鲁和阿藤花是明显借着别人的宽容和爱,做自己想做的事。
在前面,朝鲁是不多想着别人,也不想着别人是怎样的爱他照顾他,就一门心思地要回上海,要放电影,身旁的亲人被他伤害着,却又宽容待他。
幸好有毕力格这个深爱他妹妹的男人,把自己的孩子过继给他,让他忽然间意识到了自己的责任,飘忽的心思终于安定下来,事业有成,成了全剧里最富裕的大老板,最后在上海买个四套房都是轻而易举的小case。
电视剧里可以这么塑造,在真实的世界里,每一次的闯祸,都可能是一次人生的掉落,而每次的掉落,大概都需要爱和机遇来回到起点。
阿藤花,从一开始就是只想着自己,缺吃让她缺爱,脑瓜子很活,吃不了苦,会挑人。
每次选择都别人吃亏她得好处。
同来的孩子还和她做朋友,不知道是真实的可能,还是全靠编剧的努力。
这种只想着自己,舍他人的利益,得自己的好处,看着生气,实际中大概每个人都难免做个一两次。
故事能这么写,也全靠草原上人的心胸宽广了。
故事里这两人最后都还是单身,没成为一家,不知道是不是也是因为缺了替他人着想的能力。
若水,就像弹幕里说的,是最知道感恩的孩子,放弃自己爱的选择,回馈了妈妈对她的爱。
通嘎拉嘎,她得到的爱,和她给出去的爱,都很多。
人生,很曲折,好好爱,好好努力。
1、开始以为特地把几个孩子年龄放大想表达孩子懂事,结果发现是把中二保留到底,女主从头到尾毒舌,那么多好的有经验的大人居然一个孩子的性格都没看透被忽悠2、天天嘴里喊着国家的孩子,找那么多丁克的父母就不说了,有孩子的也为了让刺头被收养,就让牧民的儿子忽然死亡3、男主中二到底就是为了搞事,害死一个后好了几天马上又开始搞事,不搞事就不能向下扯了对吧?
特殊时期让我看了这部剧,真心好评,原以为是老剧,一看是19年的,难得呀!
这部剧有两个地方被感动到了。
一是图雅难产一尸两命,朝鲁哭成泪人,在医院门口被马主人抓住,歇斯底里的哭一场。
命运就是那么凑巧,朝鲁那次去上海除了修放映机还想去寻根,在火车上他的证明掉到厕所被冲走后发现被人霸位,一气之下把霸位者打了一顿,结果被铁路警察抓住审问,二审问他的小伙子完全不知道国家孩子这个事,以为朝鲁在胡说,好在有个了解事情的警察帮他解释。
可以说这里就是一个伏笔,而图雅又提前发作了,图雅很爱朝鲁,在去医院的路上她心里念叨着朝鲁,望着星空想着朝鲁。
当朝鲁经历了种种不顺赶回医院看图雅的时候,图雅已经不行了!
这里把我看哭了,那个时候因为医疗条件有限,没有产检,也没有好的剖腹产技术,女人生孩子就是鬼门关走一趟,太不容易了!
二是朝鲁阿爸去逝的时候,阿爸说“梦里的草原,羊群进去看不见,风一吹露出了白滚滚的身子。
夏牧场要挨着河,让牛羊有水喝;冬牧场要背着风向着阳”!
多么美好的草原呀!
弄到内蒙古去了还要往正剧里面喂翔辛苦了,婊气十足的阿腾花最后过得这么好符合正常人的价值观嘛!!??还是要宣扬愚忠思想?
前八集真的很好,小演员真的很不错
淳朴善良的蒙古人,心思纯真的通嘎,可耻的外来人,养不熟的白眼狼
编剧还是差点意思,靠角色的死亡来推进剧情也太生硬了吧!宝力刚、王朝阳、图雅的死都太缺乏合理性了。。。所有的星星都献给演员的演技。编剧真是拖后腿。
最近央视开始重播,陪爸妈看了几集。刚开始几集主角团小时候还挺好看的,长大之后剧情就开始一路崩坏,主角团几个性格从小到大一点都没变,人物毫无成长性,丝毫没有看到蒙古人民对这些国家孩子的正面影响,这么好的题材也给编剧拍废了…
哥哥小演员演技也太好太细腻了吧,看他哭我也哭😭
7.5分吧,没想到是2019年的献礼剧,我以为是2009年的。和同时期的一批优秀的电视剧比起来可以说制作略粗糙,比如后来步入老年的四位寻亲时,只是带一个假发。。。四个孩子的故事也不太典型,没有深刻反映三千孤儿入内蒙这一大事件。
陪我妈看的,只看了第一集,看得相当煎熬,小男演员处处用力过猛,取一片段:吃饭时哥哥双手捧着妹妹的脸颊说:“妹妹,你不要哭了,吃饭吧……你说话啊,你说话啊!阿姨,我妹妹不能说话了!……”看得我头皮发麻,转折如此生硬。妹妹后来又躺在床上哭。我想着爸爸才死第二天,哭很正常吧,但哥哥一看妹妹哭,就一副妹妹快死了的样子,这种硬煽情真不喜欢。
前面小演员的部分很好长大以后的部分真的别扭
亲情很感人
我就是南方远嫁内蒙古,虽然现在方便,不是旅游季机票便宜也快,但是心里感觉仍然很远。来这里一两年后很想回到南方去生活,多次想劝说老公带着孩子回南方生活。所以我很能感觉朝鲁一直想回上海的执着。他还是那么真的生活在草原。我不是生活在草原,是在一个小城市。开口说话就被人认为是南方人,心情不是滋味,他们把南方北方认为两个国家,也不知是看不起南方人还是怎么的。看完心情不是很好,看中哭过很多回。我为什么来到内蒙古,放弃自己朋友,家人,现在都在远方,建议女孩都不要远嫁……
作为蒙古人看了很懵逼 还是给大家推荐阿敏河
阿滕花的善终减一星。她不配。
看完打卡,太波澜壮阔了。
每个角色优点缺点都很鲜明。时间跨度很长,四个小伙伴本来两两都有好感,但是最后都没成。以前老看刘小峰演正派人物,这次自私自利的形象也很好
看了两集,还真的很好看。
像极了过去的流放,长在大城市上海,发配到内蒙
只能三星了,不能更多。本来值五星的前半段啊…… 后面看到通嘎拉嘎、阿藤花的情节就作呕! 真是浑身难受。 还有哈图大叔,养的个什么祸害?真是看到朝鲁就觉得不如宝利根。 乌兰的以德报怨…… 不说了,不值
疫情期间跟着我妈看的大概最好的一部,像小时候那会儿的电视剧。
小演员前面好看,每集都触动人心,刚出月子天天看天天流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