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面玛莎》是一部惊悚剧情片。
在圣丹斯电影节上斩获最佳导演奖。
电影讲述的是女孩玛莎(Elizabeth Olsen)在一个邪教组织中生活了两年,终于从领导人帕特里克(John Hawks)手中逃出,她来到了自己的姐姐露西(Sarah Paulson)和姐夫泰德(Hugh Dancy)的家里,为了抓紧这唯一的救命稻草,玛莎拼命的迎合姐姐家中产阶级风格。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玛莎的邪教记忆使其愈加的孤立,并且渐渐走向偏执的崩溃地步。
看电影的时候,逐渐感觉到的不安,以及渐渐袭来的阴郁,都让这平静下的惊悚显得格外瘆人。
双线叙事的手法让人一边看到邪教组织田园牧歌生活中的残暴的波涛暗涌,一边看到中产阶级生活中的情感的隔阂疏离。
玛莎作为故事的主人公一直游离在两者之间。
除了双线叙事,导演还刻意运用了插叙倒叙等多种手法,让观众一点点看清故事的真相,慢慢了解到邪教组织奸淫少女、残害人格、暴力犯罪的丑恶面目,也逐渐为玛莎在姐姐中产阶级新生活中越来越诡异紊乱的举止担心恐惧。
这种陶熏渐染的情绪带入手法造成了强烈的压抑感,导演算是非常沉得住气格外不动声色了。
最终邪教组织田园牧歌的美好外壳分崩离析,而玛莎的人格也最终分裂崩溃。
片尾的开放式结局既有点恐怖又十分耐人寻味,那种恐惧感似乎给人感觉依然萦绕在心头,挥之不去。
Elizabeth Olsen在片中饰演玛莎,表现可圈可点,因此多家媒体预言她会通过此片提名奥斯卡奖。
这部电影实际上是她的第一部电影作品,值得一提的是,伊丽莎白的姐姐正是美国著名的“奥尔森姐妹”。
影片在圣丹斯上映时,曾被称作2011年的《冬天的骨头》,有趣的是,两部影片的男主角都是大器晚成的John Hawks,John Hawks在电影中饰演邪教头目,是玛莎恐怖的源泉。
John Hawks把这个头目的形象演得十分出彩,阴险、冷峻、深不可测,一边奸淫少女,又一边引导她们走向暴力、变态的歧途。
John Hawks很适合这个角色,这个削瘦的男人经过多年磨练,终于释放了深不见底的功力。
说到邪教电影,今年的《红色之州》也涉及,但是相比《双面玛莎》的安静冷漠,《红》显得过于闹腾了。
而《双面玛莎》中的农民公社般共产生活,又多少让人想到去年的《狗牙》,一样的荒诞变态,《双》却少了那么些政治隐喻,多了些人性的挣扎。
电影不仅想展现的是邪教和人性的斗争,也有玛莎自己内心的挣扎,自己对于自我归属的再定义。
正如片名:Martha是她本名,Marcy May是邪教老大称呼她的名字,Marlene是她在邪教里接电话用的名字。
最后说下,导演全程拍摄都用的自然光,没有额外补光,所以不管电影里有多少凶恶,但至少看上去很美。
电影其实说了挺多事。
1。
为什么活着。
为了自己?
为了别人?
2。
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怎样算近,怎样算远?
marcy may无法判断和周围人之间的距离。
而她姐姐就可以了么?
她姐姐其实只是麻木的活着:将希望寄托于一些事,将不顺心归咎于另一些事。
但是麻木的活着要简单很多,而且不会受到质疑。
3。
宗教。
国内兴起的基督教团契其实和这个农园所抓住的人性的弱点是一样的。
在长期被忽视之后,如果一个人(更有效的是一群人)拿起吉他,为你弹一首歌。
你所感受到的那一丝温暖绝对会让你找到归属感,并愿意奉上自己的全部。
4。
I don't need all these things,如 Into the wild里所说的那样。
可是如果没有了这些things,结果就是要么寄人篱下,要么回到农园。
难道,就没有别的选择了么?
介于这两者之间的。
marcy may能不能找到电影中没有给出答案。
反正我至今还没有找到。
很值得回味的影片。
影片看似是在两个故事里穿插进行,但是它又分了好几个分支。
玛莎误入邪教,被强奸,后来邪教主不信任玛莎,玛莎逃跑,回姐姐那里。
姐姐没能拯救玛莎,最终把她抛弃。
玛莎在回城的路上,发现邪教分子的车在跟随,欲言又止,知道自己最终逃离不了。
整个影片,茂密的树林和悬崖下的湖泊表现出玛莎一直未能走出阴影。
大胆预测,玛莎的姐姐应该是她妈妈。
除了各种忠实的信仰者,并无所谓的无神论或者无信仰者,活着必然是有信仰,什么都不信也是一种信仰,活着本身就是信仰。
但终究看来,总是有一些人不甘平庸的过一生,更不甘于思想的平庸。
愚昧的追随者和现实中麻木而不觉的人们,都不是他想要的,所以,他在追寻自己想要的路上,注定是辛苦的,从这一点上,电影中宗教头子说的一点都没错,玛莎确实是具备宗教领袖的潜质,因为一般愚昧的人们,只知道自我欺骗而不觉,根本更谈不上利用或者引导别人。
所以全电影中,没有自我欺骗的,只一个人,那就是玛莎,可以说,玛莎比那个宗教徒头更具上升的潜质。
宗教或者迷信的可怕,并不在于假话,而在于百分之九十九的真话掺杂了一句假话。
玛莎对她姐夫在餐桌上的说的没错,用金钱和财富来衡量成功的是自欺没错,正戳中了社会人们的痛点,所以她姐夫当场暴怒,但是她忘记了两点,第一:不用金钱和财富来衡量成功的人,也并不意味着他们并没有错,反而可能错的更深,一个陀螺,正放反放都放不住的。
第二:其实玛莎并不是真的相信她自己口里说出来的话,她说的这些,其实只是她心中对于社会虚伪的抵触,在她没有找到自己之前,这些仍然是虚假造作的。
正因如此,玛莎深深陷入自己所造出来的矛盾中,不可自拔。
她才是真正的没有了信仰的人。
往往蝉破壳而出,地下生长了好几年,最后只剩下一层薄薄的壳,只需破出,即可飞翔,然而,多少人就在这最后的管卡葬送了生命。
玛莎已经是马上就要是最接近真实的人了,但是长夜漫漫,阴影挥之不去,总是不能如人所愿。
若是在这个世界毁掉了你所有的信心以后,你依然相信大地的拥抱与天空的接纳,便能破壳而出。
宗教生活的纪律,秩序,等级,信念,乃至于贫穷,都是追随他的人,对于这个社会不信任和否定的一种外在表现,然而,本意是寻找生活的真谛,但也正是这些磨灭了他们的人性。
洗脑彻底的,终其一生也就是在里面选择了一种生活方式,洗脑不彻底的,则如玛莎,只是吸收了其中的真话,然而社会终究不可能让她同时选择两边,所以她在这矛盾纠结中继续沉沦不知出期。
在这里面宗教头子所扮演的角色,就是卸下你所有的防卫,然后输入他的指令,世界上的宗教,灵修,信仰,团体,都是何其的相似!
圣人确实是无需防卫,但是凡夫俗子,你卸掉了他的防卫,往往或者忠实追随,没有头脑,或者如玛莎这般如若幽魂,除非极个别人,很难谈得上提升。
那这些所谓的领导者们,领袖们,有几个人想过为此负责?
玛莎最后坐在车上,看到后面有车追随,眼神茫茫。
实在是让人伤感,其实可怕的并不是有什么人追过来。
而是,你逃得过自己内心的审问吗?
片子裡的瑪莎的特寫鏡頭都很美,對於此片我還是有好多疑點,我以為瑪莎會以suicide告別現實生活,而那種類似理想原始的生活方式無法簡單被定義為邪教。
單從講故事的手法來說,片子拍得並沒有很深入人心。
其中思考的問題無非人生應當何去何從,怎樣的生活方式才是我們真正所需,shameless裏面也有講到一個被邪教洗腦後回歸正常生活的女孩兒,有時我在想,到底怎樣才被定義為邪教呢,烏托邦?
60年代的嬉皮士?
那幫群居嗑藥玩搖滾的青年? 不禁讓人很沮喪的思考現實生活,當瑪莎對她姐夫說,you know , it's not your fault,but you learned to measure success by money and possessions。
(你和很多人一樣以財物來衡量成功。
)的時候,我也覺得很諷刺,不是有很多正能量的人站在物欲橫流的世界大聲疾呼,別一天到晚只追求物質,應該追求些精神上的東西。
請高尚一點,你看那些一心想要嫁給車子房子金子的女孩兒是多麼的膚淺,Fuckin bullshit!
關於瑪莎的性格,可以感受到她孤獨,無助,多疑又缺乏安全感。
我以為當她對姐姐說,you're ganna be a terrible mother !
的絕望表情,應該是在暗示,瑪莎小時候媽媽去世得早,爸爸對她不好,姐姐去上大學沒有對她很好的照顧,種種家庭環境因素導致她可悲的生活現象,誤入邪教也好,冷漠任性也好,她不過是在試圖尋求他人溫暖,或許也是愛。
姐姐Lucy對她的百般忍耐也是試圖彌補什麽 , you're ganna be a terrible mother!
Lcuy一定知道瑪莎是在指什麽。
篇子很早了,第一次知道是在时尚杂志上看到奥尔森小妹妹街拍,编导注释了她的第一部电影。
后来无意看到了海报,觉得真心非常喜欢,题材也比较小众。
后来网速原因,花了三天才看完,很庆幸没有一天就看完。
不扯了入题。
看前看了介绍,知道是有关邪教的,而我对邪教的一切知识来源于高中给全校看的教育视频。
根本没有什么概念,所以觉得广大高中可以放放这个片子,虽然有很多十八禁。。
看完之后简直觉得心有余悸,尤其是相同的女性视角,所以小感慨。
1.关于这个组织典型的邪教组织吧,至少和教育部描述的相当吻合。
从一开始就男女不平等就看出了倪端,到后来大家睡在一起穿一样的衣服,细节中三个女孩聊天说问家里人要钱以及大boss各种的令我不悦的行为:入教要破处,唱歌来诱惑女孩子(这里说一下,在网上找了marcy’s song,是首老歌,原唱也是纯吉他,音乐接走快一些情绪重一些,挺好听的,两个版本都喜欢。
)同时,令我很害怕的一点是在讲照顾小宝宝那段,说只有男孩子,也就是说生的女孩子都杀了。
总的来说,入教的顺序是这样的:被教里的人介绍,两人认识--教里人不断宣传多好多好--忍不住入教--仪式--共同生活,适应--学习如何让别人入教组织表面上打着共产主义,厌恶金钱的名号,实际给人洗脑,对他们的精神折磨,一切都因为教主的欲望。
另外想说的是,这里对于入教的男性描写尤其的平淡,如果抛开电影本身,男性吃饭,砍柴,唱歌,和姑娘xxoo都太过平常,根本无法看出这是一个邪教组织。
我想导演的用意一个是声明邪教严重的重男轻女思想,也想说明对于女性的伤害其实更大,因为两处提到他们的钱都是来自女性,女性织毛衣或者直接问家里人要钱。
2. 关于Martha映像非常深的是几个镜头1 逃走被发现后,在餐馆的表情,当男的要离开时martha害怕至极,以至于被亲吻额头时都在颤抖,她心里所想的应该使更佳恐怖的场面,因为之前的小小背叛把大boss惹得很怒。
martha其实一直是非常害怕和惊恐的2 有一段是刚入教,和女老大聊天,martha出奇的笑了。
在回家之后martha笑的很少,应该只有换新衣服时和姐夫吃饭聊天的时候还有船上说要baby的事情笑了两三次。
也就是说刚入教的她还是个懵懂的花季少女,曾经那么美好的爱笑的少女,被邪教组织洗脑了两年之后整个人神经的不行,邪教多么的恐怖。
3 martha最疯狂的那一段,就是开party发疯那一段,应该是把酒保和大boss混了,她其实说出了内心真正的声音,她非常害怕他,也知道他在害人。
但是正因为她没有告诉姐姐到底发生了什么,姐姐就无法听懂,所以导致一系列的误会,她也非常的纠结和不知所措。
踢姐夫,尿裤子都说明了这个教主的影响有多深,令她多么恐怖。
3. 一切及周遭姐姐也是一个重头戏,她的任务是让martha变成原来那个开朗的姑娘,姐姐用了一切办法,而martha在不断压迫她,从对话来看两个姐妹曾经无话不说,而现在却如此陌生。
姐姐一直非常的无奈,她也很伤心自己的妹妹变成了这样,但是最后不得不送走,真心觉得这样的结局很令人无奈。
其次,martha游泳镜头都市出了邪教之后,第一次最后一次想你裸泳,第二次被姐姐说了又在姐夫面前不得不。
这有得提到她在两人xxoo的时候趟人家床上,martha对于常识的认知开始模糊,她无法分清对与错。
我想是因为邪教家庭里的观念与现实格格不入,她无法适应现实社会所造成的,这也是一个相当大的影响,无法适应社会便无法生存。
教主洗脑的话语,尤其是告诉martha她是一个leader,teacher那里,即使回到家里这样的话语也在她脑海里无法挥之而去。
教主对她影响太深,所有安微的话语后面欲望极重,我想这些他也和别的女孩子说过,在他们心里安慰后就开始摸大腿。。。
内心极度的恶心和肮脏,教主所教导的一切内容都很重复,幼稚。
这也就显示了邪教其实是一个根本无内涵的组织,为了欲望而编造出的谎言。
教主在欣赏少男少女们xxoo时颇感自豪,自己控制着这么一群人欲望得到了满足。
4. 结局这个结局应该给很多强迫症的同学留下不好的印象了。。
因为过于开放,但是我能想到只有两种:那个突然冒出来的小伙子是邪教追踪过来的,等到maartha近院了就开始洗脑她,家人长时间不在无法保护她,最终陷入邪教的泥淖无法自拔。
第二中便是那个人martha担心多了因为如果仔细发现,车的型号不太一样。
不过我偏向于第一种。
Anyway,奥尔森的演技很到位,她的表情细节非常精致,到位。
那种恐惧和害怕演的淋漓尽致。
教主也很到位,邪念简直写在脸上了有木有。
姐姐和姐夫要求不高所以演的也到位。
总体来说,我想我看完没有什么死亡的恐惧啊,共产社会的剖析的感觉。
我只是对于邪教这个东西有了新的认识,我想这部电影很好的展现了邪教对人类的危害,可能不太适合青少年,但是教育意义很深刻。
这片子深深震撼了我 一个无助的 绝望的女孩 边缘徘徊着 然后一群看似善良的人们接纳 关怀了她,但更可怕的深渊等着她!。。。。。。。。
我讨厌最后的结局 不管最后出现的人是玛莎幻想的也好,真实的也罢,它时刻提醒着我们 你曾经做过的噩梦会一直如影随形 ,,,这种强烈的暗示太他妈可怕了!!!!!!!!!!!!!!!!!!!!!!!!!!!!!!!!
一个不断寻找出路的迷失女孩,在两个不同存在形式的社会关系中跌跌撞撞。
影片的独特之处不仅在于简单台词、自然光线、景深变化、同步剪辑所营造出来压抑氛围,而且那个令玛莎从信任到煎熬的特殊社会形态,算是一个不错的影射,主人公的状态其实就是费斯廷格“认知失调论”的表现。
作为社会性的人的存在,社会动机中亲和、成就、权利、侵犯及利他等动机都被赋予了不一样的表现方式,而去个性化与侵犯行为之间密切的联系也被涉及。
邪教给她的更多的是身体的自由 她裸泳 滥交 射击.在老男人Patrick身上.她感受到了亲人给不了的某这种存在感 尤其是他喜欢打着欣赏与尊重的幌子利用她 其实玛莎真的是一个Tutor么 不 她更符合姐夫口中无一技之长的人 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太久 也至于她部分地失去自我 她认为人生的价值在于对归园田居般的Exist而不是和姐姐一样过中产阶级的生活 但同时 她并没有失去良知 以至于她和姐姐生活在之后不断地被回忆的碎片折磨 同伙们抢劫和杀人给她带来深重的羞耻感 她内心深处知道Patrick的行为是错的 但她还是毫不犹豫地做了帮凶 害着下一个跟她一样的年轻女孩 她缺失的是亲人的爱和尊重 她无法忍受邪教的控制 找到了从不联系的姐姐 可后来当姐姐一家要送她去医院时 她又开始怀念过去被控制的生活 她强烈地挣扎着 可最后的结局也只是从一个深渊被推向另一个深渊 没有人懂她真正经历过什么其实她只是需要关爱姐姐虽然爱她,但是缺乏真正的尊重。
我也觉得她姐姐像她说的“will never become a good mother"。
画面和光线有种清新而不加修饰的美,如同女主角迷离而不食人间烟火的眼神。
虽然女主角比较稚嫩,但已具备了年轻时斯嘉丽.约翰逊的范儿。
John Hawks功力很深,特别是那句”U r my favourite."Chills me.电影总体来说给我《可爱的骨头》差不多的感觉,冷峻深刻中带点小清新。
我并不认为电影仅仅描述了一个精神分裂的者个人的困境,相反,导演试图通过玛莎让我们看到社会另一面,一些边缘人群甚至是我们所有人的生存困境。
影片远远不是“西方人对共产主义的浪漫想象”,相反,影片无关主义,有关人心。
片中的所谓“邪教”组织,实际上并不罕见,无论是在欧美那样的发达国家,还是在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类似的组织都在一些我们不易发现的角落里生根发芽着。
这些角落也许不会离我们很远,就像片中的玛莎和姐姐,农场和别墅,同在纽约的不同区域,仅仅相距3个小时的车程,各自的景象竟然已经是彼此无法想象也难以理解的了。
然而正是因为它离我们如此之近,又如此容易被我们无视,它才更应当被我们关注。
类似的“农场”在我们这里更是不胜枚举,只不过他们伪装的更加难以辨识,甚至远远超过西方人的想象。
他们难以想象为什么有那么多年轻人会积极投身到坑骗亲友的“加盟直销”中去,又为什么有那么多老年人会哭闹着要求自己的儿女去购买那些昂贵到令人发指的“保健床垫”和“灵丹妙药”,他们更不会明白为什么在强震当天的成都,疯狂的购房者依然将楼盘的开幕式挤爆(身在成都的房地产行业的朋友向我描述这样的情景时,我不禁哑然)然而仅仅这样还不够疯狂,各式各样的“农场”甚至明目张胆地走进我们的校园,早年间风靡一时的“行走学校”,别具一格的“网瘾”治疗,甚至是常年在全国各地走穴的“感恩教育第一人”(名字就不提了)。
他们或多或少都以“农场”式的浅吟低唱或集体生活,推销那些在道德上看似无法质疑的观点。
是啊,商业社会,每个人谋求个人的利益无可厚非,况且以这样方式来牟利无比简单。
更重要的是,这样的行为在我们这里不仅合法合理,甚至还是很体面的——比搬砖出卖体力要体面不知多少倍。
影片看到这里,我们不难发现,玛莎深陷其中而无法向他人诉说,哪怕是至亲的人,并不是因为她的软弱或者麻木。
她和我们每一个人一样,是渺小而孤独的。
她甚至已经强过很多人,至少她知道要逃跑。
反观我们自己,又有多少人明白要逃,甚至有多少人觉察到了异样?
依然记得高二那年和全校的同学还有家长一起接受“感恩教育”,巨大的操场坐的满满当当,“第一人”幽默的谈吐,深切的说理,动人的演绎,让无数家长和孩子流下眼泪,孩子们当面给父母下跪,“反省”自己“虚度荒废”的年华。
场面摄人心魄,让人恍如隔世。
那样的环境里,每个人被剥夺了思考的权利,只剩下服从和自责,哪怕是再乖巧的孩子也会觉得自己犯了世界上最深重的罪行。
诚然,这样的教育并不是像影片中那样宣言暴力和残杀。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只要有了这样让你放弃思考的环境,他想要告诉你什么,便有了无限的选择余地。
那天的全校大会结束后,我和父亲回到家里,默默地坐在餐桌前,在家做饭的母亲走过来想听听我们父子两的感想。
然而我们什么也说不出来。
母亲说,这样的讲座好,以后应该常办,独生子女就不知道珍惜感恩。
我总觉得哪里不对,但怎么也说不出来。
因为我明白,感恩没有什么不对,而且我也从来不质疑感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那么究竟是那里不对呢?
我看了眼父亲,想从他那里得到答案。
烟瘾发作的他,正坐在那里吞云吐雾。
而透过烟雾,我从他的眼睛里,却只能看的到和我一样的迷茫。
看之前以为是1Q84类似物,看完觉得更像迷失东京。双线叙事又故意营造相似感和摄影是两个亮点;但是致命缺陷是在矫揉造作和乏味的叙事下没有引发人共鸣的任何点,所以总体还是失败之作。
喜欢玛莎,但能拍的让人能看懂点吗?
影片用诸多巧妙不留痕迹镜头在Martha双面的生活之间切换,森林农场里安静简朴有序的生活暗藏邪恶,湖边别墅里中产阶级富裕的生活也疏离孤立。渐渐的觉得两者之间的界线越来越模糊,Martha自己也渐渐分不清楚过去和现在的区别,滑入崩溃的深渊。影片隐忍克制平静的镜头,加上自然光和配乐,新颖的惊悚。
影片只有在描绘玛莎的个人困境上是成功的,其他的情节都是为了扰乱她、孤立她而存在的。空有恐怖的氛围,却缺乏实质的内核。就像是一个人溺亡前的回溯,但她怨不得别人,因为她从未挣扎。可怕的并非邪教或者孤独,可怕的是那颗偏执却又脆弱的心。这是太哀怨的故事,缺乏自省。
诡异得好可怕。
。
前面还不错 开放式结尾有点让人 额
镜头不错。剧情简介全错,还有,这个68公社的事儿和共产主义有个毛关系?餐桌上变脸是亮点,丫表情很有趣
有点另类我喜欢
Martha是女主的名字,Marcy May是那个CULT农场老大给她的名字,Marlene是农场中所有女人接电话用的名字。导演很聪明,玛莎的逃亡竟然没有付出任何代价,但最后依旧让观众失去安全感;电影也没有告诉我们玛莎过去生活经历,我们只看到了她的病态和缺乏安全感。Elizabeth Olsen的表演很像小米!★★★★
神经病!!!!脑子有屎!
其实觉得在经历一系列折磨之后玛莎应该让姐姐带自己去看心理医生的。
镜头很美。故事多少有点虚,但那分悬念还是有了。
看得人好没有安全感啊,女主好美,这其实是部很绝望的故事啊
我们从未活着或者死去,我们只是存在着。
我们似乎一直在躲避一些东西 却好像又永远躲不开。影片从头到尾一直保持着一种危机感 即使到最后的结局是不确定的开放性。摄影不错, Elizabeth Olsen的表演非常到位。
真是讓人太不舒服了
就这部片子可以做两篇文章:《小议“共产共妻社会模式”的不稳定性》和《浅析“唱红打黑”的群众基础及其思想根源》
双面个毛线,不就是少女失足的过往么。单纯善良就不要和小混混们群P杀人操社会嘛。
Liz Olsen 极简风格表演的杰作。Less is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