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看完。
说一些我的理解。
有剧透,强烈建议先看完电影。
首先要解决一个问题:Ava是一个有自我意识的AI么?
我认为是。
实际上Turing test不是用来检测自我意识的,现实情境中human interrogator 可以问的问题是有限的,那么程序只需要一个指令集,包含所有可能被问出的问题以及相应的回答,在加上一点简单的随机化和应变,就能顺利骗过Turing test。
而Nathan设计的测试方式显然更科学一些,Ava不仅具有目的性(生存需要),还在实现该目的的过程中实施了对有意识对象(Caleb)的操纵。
而后者不仅需要自省能力,还需要对交流对象持意向性立场,这正是具有自我意识的明确体现。
这一点在影片多处地方都有体现,下文会有提及。
但这里要说的是一个进一步的观点:Ava所具有的智能和自我意识都几乎完全是一个自然人,在影片最后逃出囚笼的时候,她在楼梯尽头回眸一笑,正如一个普通人按耐不住喜悦的自然表露。
所以,理解Ava很简单,把她当成一个正常的自然人理解就可以了。
下面零散的说一些1,电影表现了对于AI的隐忧这一论点显然是不能被电影的内容所支持的,也可以是Ava只是想保命,像一个普通人那样生活而已。
拦在她生存道路上的只有Nathan和Caleb,前者她借Kyoko之手杀掉了,后者被她锁在房间里,估计也会死掉(有人说Caleb不是想帮她吗,可是站在Ava的角度,Caleb是活着的人里面唯一知道她是AI的,她不能冒险让他逃走)。
2,Nathan撕掉Ava的画那场戏,是一个多角度的障眼法。
站在Caleb或是观众在一开始看到这场戏的角度,仿佛是Ava出于对Caleb的爱慕而画了一幅画,然后被Nathan撕掉。
站在Ava的角度,她知道Caleb在看,所以就演得很认真(又一个Ava具有自我意识的明证)。
站在Nathan的角度,他想知道断电时候两个人在做什么,但是又没法在Ava的注视下装摄像头,于是就假戏真做,趁Ava装作面对地面一摊纸屑发呆的时候将摄像头装上。
这场戏将Nathan的天才和狡诈体现的淋漓尽致。
可惜他机关算尽,还是低估了Caleb这个被他精心挑选的测试工具。
也可能是之前和Caleb的对话让Nathan觉得他智商堪忧,从而放松了警惕吧。
3,Kyoko的实质是什么,她听得懂英语么?
我个人认为Kyoko也是个具有自我意识的AI,并且能听得懂一点英语。
只是其智能非常低弱,大约只相当于一两岁小孩。
电影里面很多次在Caleb和Nathan对话,或是Nathan在看Turing test录像的时候都把镜头给了Kyoko,说明她在用心听。
Nathan要她服务Caleb,可是她把此服务也理解为她对Nathan的“服务”,所以在晚上看到Caleb的时候就开始宽衣解带。
而音乐一响,她就条件反射一般的开始跳舞,就像小孩子一样。
她不会说英语,所以当她看到Caleb走进Nathan房间,发现之前的机器人原型机的时候,只能通过揭开自己的皮肤来告诉Caleb她其实也是机器人。
另外,可以理解她对Nathan是充满怨恨的,而这种情感被机智的Ava体会到了。
于是在影片接近结尾的时候,Ava见到了Kyoko,下一个她们在一起的镜头里面Kyoko手里拿着一把刀,可以推测出是Ava让Kyoko去拿刀,然后告诉Kyoko在Nathan和她缠斗的时候杀掉Nathan(明确的计划能力,准确的实施,离不开对于Nathan的反应的判断,Ava具有自我意识的另外一个明证)。
4,关于Mary的黑白房间。
这是一个著名的思想实验,在人工智能和意识理论里面常被提到。
基本大意是这样的,Mary是一个研究色彩的科学家,她知道关于色彩的一切知识(包括光的波长,视网膜如何接收,神经细胞如何传递视觉信号等等),可是她毕生都只能通过一个黑白电视屏幕来观察一个黑白房间,在她的主观经验里,从来没有除了黑白之外的一切色彩。
那么有一天她看到了外面的多彩世界,她会因此获得新的知识么?
这个思想实验想要说的是,尽管人(或是AI)可以获知关于色彩的物理知识,可是它们没法从物理知识中得到关于感质(Qualia)的经验。
这个思想实验其实类似于中文屋,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己搜索一下。
5,为什么最后Caleb反而被锁在房间里了?
他不是破解了安保系统,并且将断电时的默认状态改为取消所有门禁么?
这个可以有两种理解。
一种是他所设定的默认状态只在十点钟的断电时候生效。
因为就他所言逃跑计划包括将Nathan关在房间里。
那么他们走后如果有个意外断电的话Nathan岂不是可以直接逃出去了?
另一种理解是Caleb被关在房间里其实不是因为断电,而是因为他试图用自己的卡来使用Nathan的电脑,从而触发安全机关,导致了门被锁上。
具体情节还需要再看一遍电影才能确认。
————————以下为总结————————这部电影整体来看结构严谨,前后呼应,步调有些缓慢,不过尚可接受。
对话非常机智,几乎没有一句废话,说得都是观众最关心的内容。
情节上没有什么硬伤,而且联系紧密,步步深入。
最难能可贵的是,大胆的塑造了一个具有自我意识的AI形象,而不像很多电影里面的机器人要么冰冷生硬,要么低俗弱智。
Alicia Vikander对于Ava的塑造堪称完美,在人的随性散漫和机器的精准生硬之间找到了一个精美的平衡。
Domhnall Gleeson对于演Caleb这种平庸小清新恰到好处。
Oscar Isaac的Nathan非常出色,把一个天才富豪的桀骜,不拘一格,又有点让人捉摸不透的特质体现的很好。
整部电影亦是视觉上的享受。
幽闭的房间和外面的自然环境形成鲜明的对比,又正好衬托出Ava逃出生天那一刻犹如Mary从黑白房间看到了花花世界的感觉。
电影最重要的隐喻,其实是无论人还是AI,都要经过层层进化以致完美。
就如同原始汤中诞生了最初的遗传物质,神经元的链接和个体之间的交互创造了自我意识一样,Ava是未来信息洪流的产物。
电影最后,Ava一扇一扇的打开装着过往原型机的橱柜,从它们身上取下自己所需的材料,从而完善自己,这一过程充满仪式感,美的令人窒息。
《机械姬》为我们带来了一个面容姣好却颇有心机的人工智能机器人Ave,电影结局里,她杀死了创造自己的主人获得了自由,在衣橱前换装的那段颇有仪式感。
究竟若干年后人类会不会自食其果被自己创造的所谓人工智能机器人毁灭取代呢?
它们会不断进化自己,扩张自己的势力,从而成为新的霸主。
Caleb这个愣小子怎么也没想到这七日session的图灵测试会让他的人生发生这么重大的变化,甚至性命堪忧。
人与人之间可以尔虞我诈互耍心机,科技进步的当下,机器人也有了人类的感知意识情感,Ave即使隔着玻璃,也可以让Caleb为之倾心,并被其利用。
当他发现Nathan家里那个披着“人皮”女仆Kyoko也是机器人,并且发现衣橱里那一具具机器人“残骸”的时候,他开始担心Ave,因为一个实验失败的作品将会被拆解弃用。
最终Caleb用自己程序员的身份帮助Ave成功越狱。
但这个心机颇深的AI却在成功获得自由后抛弃了自己的大恩人扬长而去。
Nathan是个老谋深算的科学怪人。
刚愎自用的他最后死在了他的完美作品之下。
“造出一个东西,她却恨你,是不是感觉很奇怪?
”Ave冷冰冰地问Nathan,然而不会讲话的Kyoko最终和Ave达成一致,一刀刺向了Nathan,这大叔肯定猜不到这结局。
他也是欺哄了Caleb这傻小子为自己做测试,他赢在了自己的作品非常优秀出色上,当然也输在这个优秀作品上。
观察他的私人别墅,在罕无人际的丛林里,而且安保措施做得非常好,就连家里的佣人都是机器人,自大又多疑的性格,机关算尽反误了卿卿性命。
Ave是一款人工智能机器人,它有精致的五观,纵使它没有血肉,身体全是钢筋骨骼,身体里有集成线路也不能阻止男主Caleb爱上它,因为它甚至有了人类的思考能力,它不想像其他几代实验机器人的结果一样,它希望自己可以获得自由,所以处心积虑的在七天之内策划了一场越狱的大片,而人类却被它玩弄于鼓掌之中。
最后它披上华美的“人皮”走出了幽闭空间,走进繁华世界,接下来又会发生什么有趣的事情我们只能脑补了。
如今,人类已经离不开科技和人工智能了,手机、电脑、智能家电…不仅仅是这些,假如突然停电了,人类都要陷入恐慌中去。
因为大家已经习惯这些高科技带来的便利了,一天不看手机,就会觉得焦虑了,下飞机的第一时间就是开机,吃饭盯着手机、在卫生间里盯着手机、睡觉前也要看一会手机…不知不觉中,人类已经摆脱不了智能科技了。
而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机器人也越来越智能化,为了争取更大的生存空间和利益,长此以往机器人或将成为人类需要防范的“物种”之一了。
忘乎所以的痴迷下去,结果就要付出惨痛的代价。
人(人的意识)会被机器囚禁,而机器将占领世界。
P.s.电影的配乐和摄影非常有压迫感,充满了对观众的侵略感,真是有惊心动魄的感觉。
发现真相和最终仪式化的“越狱”统统都直击人心。
多年前,当妈妈去上班剩下我一个人在家里的时候,我会觉得,我是这里的“上帝”,无所不能。
午后的阳光穿过茶色玻璃洒满鱼缸,我在一边静静看着金鱼游动,看着它嘴巴一张一合,身子来回游弋。
我喜欢这种它不知道我的存在、而我却在看它的感觉,像极了前几天看《机械姬》时的味道。
1970年生于英国伦敦的Alex Garland,1996年写了第一本小说《海滩》,在2000年被拍成电影,找了当时刚刚拍完《铁达尼号》的小李做主角。
包括之后的《别让我走》在内,Garland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一直都在做编剧的工作。
提到《别让我走》,必须安利一下。
可能是石黑一雄小说中的既定基调太迷人,虽说电影并非完美,但令人印象深刻。
且不论Carey Mulligan和Keira Knightley套餐是否人人受落,受益于世界观设定,日式悲怆的调调,满篇“死亡多么迷人”的气息,真是令人着迷。
(噢,Carey Mulligan在《醉乡民谣》里面真是美得unreasonable!
也是搭Oscar Isaac。
)有些电影就是这样,总有一些地方能让你somehow再看一次。
这是好电影的必然会有的特质,即使每类型的电影所面向的观众都不尽相同。
说回《机械姬》。
2015年,Garland携《机械姬》作为导演正式出道。
尽管和《她》有太多相似,整体来说我还是偏爱《机械姬》。
《她》太依赖Scarlett,或者说OS Samantha的声音了,导致很多时候我觉得我彷佛是在看Joaquin Phoenix的monologue, for like, 126 mins. 不精彩吗?
并不是,只是看电影的一个享受的部分是,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任何互动。
人在互动时的各种反应,不是将一个演员放在镜子前面就可以到时到候调闹钟等收货的。
你永远没法知道,当两个对的人放在一起时,会有怎么样的作用,这就是一个被说烂、然而极难撼动的词——chemistry。
对我来说,《她》就是少了这个,而《机械姬》有,而且丰富。
饰演Caleb的Domhnall Gleeson,之前看过他和Rachel McAdams演的About Time,超级来电,超级迷人,超级喜欢。
Gleeson很适合演这种瘦弱的正义与爱化身的小伙,因此当Ava和Caleb在来回对话的时候,感觉就很对。
Caleb和Ava一直在玻璃屋中隔着一块玻璃聊天,Caleb从好奇、兴奋、目的性强、逻辑导向,到迷上Ava、要帮她逃出Nathan的控制,尤其是Ava询问Caleb是否被她吸引那段,全片最爱。
剧情流动有条不紊,观众对两个角色有充足空间去沉浸理解。
就像玻璃屋一样,观众也是另一个Nathan (Played by Oscar Isaac),另一个“上帝”,全程在旁边观察,在思考着他们——更多的是Ava——所有动作背后的目的究竟是什么。
这种人物三角的架构很讨喜,既能组织张力,又能充满未知。
不到最后一刻,你要不到你想要的答案,又或者是,你永远都要不来。
饰演Ava的Alicia Vikander今年真是演技飞天,除了《机械姬》还演了《丹麦女孩》里的老婆Gerda,都获得超强的口碑。
在《机械姬》中配合完美的声音特效,整体表演机械中又似乎带有原始萌生的情感,但又稍纵即逝,真是彷佛看到了《2001太空漫游》中一部分的Hal,非常棒。
非常期待她未来的作品。
作为一部科幻作品,我很喜欢Garland把环境设置在一片广袤的自然中。
自然和几何、人和机械、先天和习得,太对称美了,太美了。
就算不喜欢电影本身,也难以不爱这个设计感极强的“房屋装置”——融汇自然、充满生息的同时又充当机械的监狱和地狱。
当故事在这种环境展开的时候,时间都是静止的,故安排的诸如session分隔、对话都显得仪式感极强。
我们被动地进入了导演的节奏流,像一个过期CPU一样,处理着被要求处理的部分,而不敢去过问其他。
这样,结尾才能足够静谧,也足够震撼。
触手可及的未来总是令人憧憬而恐惧。
探讨人工智能中的人性存在似乎是一个永恒的道德黑洞,吞噬一切可能性,结果却不得而知。
但最后也就是这些不确定性的集合,才能如此令人兴奋。
很棒的科幻电影,推荐看。
克尔凯郭尔说,人的生活分成三个阶段,或者说三部分。
一个是审美的生活,代表人物是唐璜。
这种生活让人觉得不满足,总是在不断追求新鲜的刺激。
第二个是道德的生活,代表人物是苏格拉底。
这种道德的生活,会让人觉得不幸福。
因为道德的规范有时候会对人产生束缚感。
第三种是宗教生活,代表人物是亚伯拉罕。
克尔凯郭尔进一步阐述如何做一个好的基督徒,在尼采声称上帝死了之后,意图重新确立了一种信仰的生活方式,而这成就了后来的存在主义。
通过电影《机械姬》,我看到了克尔凯郭尔所说的生活的三个部分。
自慰这个片子中自慰的代表人物就是老板。
影片中的富翁可以说是沉迷于酒色,简直就是一个唐璜式的人物。
而且极度自恋,竟然自己干自己写出来的程序,就如同一个导演对着自己拍摄的AV撸管。
这种高级的自慰方式,也只有这样厉害的程序员能够做到吧。
此外,宿醉对他来说更是家常便饭。
在谈论波洛克的绘画的时候,用非理性主义的精神不断给观众洗脑。
大概是因为平时写程序,理性占了生活和工作的大部分,所以更向往非理性的生活吧。
自由自由是机械姬一直以来所追求的东西。
谈到机械姬,就先谈谈人工智能。
唯物主义观点一般认为,人工智能和人相比,最大的区别在于创造性。
人工智能不能画画,不能有“自我”。
当一个五六岁的懵懂的孩子问父母“我从哪来”的时候,孩子想知道的并不是“我”的身体是来自精子和卵子的结合。
孩子真正的问题,或者说孩子真正想知道的应该是“我”从哪来,也就是问“自我意识”从哪来,而不仅仅是我的肉体。
人工智能如何能够有资格说出“我认为”、“我想”、“我猜”这样的句子呢?
人工智能如何能够有资格说出“我要自由”这样的话呢?
即使一串代码能让机器人说出“我以为”这样的话,那也并不是真的具有灵魂或心灵,而仅仅一种规定性。
如果抛开唯物主义的立场,单单从影片的角度来谈,假使我承认能够有一个具有自我意识的机器人,并且这个机器人还具有超越常人的智慧,那么会怎么样?
她肯定会赢,她会得到她想要的一切。
而这恰恰是影片的结局。
那么再然后呢?
故事会怎么样发展下去?
我想到前段时间看的一个电影,吕克贝松的《LUCY》。
斯嘉丽约翰逊最后变成了一条短信,说“我无处不在”。
机械姬的结局或许也是如此,成为一个无处不在,不会被毁灭的程序,或者说电脑病毒,就好像不会衰老和凋亡的癌细胞。
但是寿命有限的人类,才会向往这种永恒的生命。
而当机械姬真的思考人生,或者说机器的一生的时候,就会遇到类似《银河系漫游指南》中类似42的答案。
这简直就是维特根斯坦似的调侃。
维特根斯坦认为不存在任何形而上学或者伦理学问题,一切问题都是语言的误用,就是说你没有说人话来提问。
虽然《银河系漫游指南》中也勉强给出了答案,就是被毁灭的地球,但这并不能算一个好的答案,而只是把问题变得更多更大更模糊了。
追求自由的机械姬逃离实验室,进入社会,得到自由之后,支撑其活下去的动力,也可以说她的存在意义又是什么呢?
面对这个问题,她将如何回答?
42?
自杀自杀是我最期待的结局。
如果说机械姬追求自由、进入社会,具有伦理道德的意义,那么最后如果是自杀的话,真的是一种宗教信仰的生活。
先说说老板,被自己设计的程序杀死,也算是一种别人无法企及的、华丽的自杀了吧。
再说说男主,从小父母双亡,没有女朋友,对着AV撸管,每天上班写程序,最后好不容易喜欢并且相信了一个人工智能,结果发现被骗了。
这样的人,结局可想而知。
至于机械姬,电影当然没有给出这样不符合社会伦理的答案和结果。
但是一个如此聪明的人工智能想要得到的还有什么呢?
吕克贝松的电影《碧海蓝天》中,让雷诺在临死前告诉男主角,自己不要被救,自己想要的就是看到主角看不到的风景。
说高处不胜寒也好,说知道的越多就越危险也好,机械姬就是这样,露西就是这样。
当到达一种不可企及的高度的时候,迎接你的,只有毁灭。
整部影片都在用非理性主义给观众洗脑,力图告诉大家,理性精神、科学精神的价值的有限的,而真正无限的价值在于非理性的感受或体验。
即使再机智的机械姬,也向往真正的社会生活的体验。
我虽然也认同非理性主义的观点,但是洗脑就不太好了。
影片最惊悚的片段,我觉得是男主在看到一堆以假乱真的机器人尸体和高度智能的Ava后怀疑自己是不是人,而在镜子前用刀片割破自己的胳膊。
影片中对图灵测试的标准的谈论闪烁其辞,男主因为对机器人动情就认为ava通过了图灵测试。
那么高度智能的ava到底能不能算人?
或者说区别具有自由意志的个体,与机器人的标准,到底是什么?
是人工智能,感情,或者伦理,自由意志?
首先ava肯定具有智能,而且是比人类高的多的智能,能够完成复杂的任务。
但这不能说明她是一个生命体。
——人工智能不是判断是否为自由个体的标准。
ava为了逃出去而欺骗和杀人,也不能说明她有自由意识,她只是没有人类伦理道德那一套。
人类伦理的那一套,是人类社会为了集体生活而设立的,人类通过社会生活习得伦理道德。
对机器人而言,伦理可以被当成指令编进程序,然后在进行选择时依据这一套伦理做出行动,但这不是真正的伦理。
如果让机器人自己在和人类互动的过程中习得伦理,形成了应该是一套人与机器人相处的伦理、或者机器人与机器人之间的伦理。
当然,形成自己的一套伦理需要“自由意识”,自主形成伦理已经是“自我意志”高度发展的结果了。
——伦理道德不能作为判断是否为自由个体的标准,除非它是基于自由意志形成的。
ava欺骗男主感情,最后抛弃了男主。
说明ava不具备人类一样的感情?
所以ava不是自由个体?
不能这样说。
因为ava如果是一个自由个体,一个生命种族,她可能具有自己的情感方式,不一定非和人类一样。
——所以感情方式并不是判断是否为自由个体的标准。
ava具有逃出去的愿望,影片没有交代逃出去是一个编好的指令,还是ava自带的愿望。
有可能富豪科学家给了所有机器人一个逃出去的指令,智能不够的机器人只能敲打玻璃等等,ava具有高智能所以会通过欺骗寻求帮助。
如果说ava逃出去的愿望是自带的,能做具有自由意志吗?
我们来对比一下动物,一个生命体在何种情况下会天生具有逃出去的愿望?
一个犯人可能为了逃脱耻辱,追求更好的人生享受而越狱;一只吃饱喝足的猩猩可能因为笼子里很无聊而想逃出去;一只草履虫,可能因为没有充足的食物而四处挪动;一个神经细胞就像接到一个要不停接受刺激的指令,而动个不停。
意志由最基本的指令构建而成,就像一群同一方向飞翔的蜂群,接受的指令只是跟着旁边的蜜蜂一样。
而自由意志,是基于社会生活的更复杂的叠加。
初生的婴儿只是想要吃和舒适,慢慢长大被糖果诱惑着学会评判好坏,因互助的需要习得道德。
根据自己个体经验的积累,理解并追求某种价值。
每个生命体在最初被注入最简单原始的使命,也许只是动啊动,吃呀吃,性快感呀性快感。
一些生物学的观点认为生命具有繁殖的原始欲望。
我个人觉得,这也很难确定。
想要繁殖后代的人,有一种后代可以代替自己的意识而存在的幻想,这是一种很多动物都有的低层次的意识。
自由意识是意识和刺激叠加的产物,如此说来,绝对的自由意志,并不存在。
——所以自由意志并不能作为区分自由个体和机器人的标准。
所以如果给机器人几个与生命体相似的初始欲望,足够的智能,机器人是能够成长为一个自由个体的,一个不同于人类的种群。
只不过这个种群的个体不会繁殖。
生命体通过繁殖来达到自我意志一直存在的幻觉,不会繁殖但拥有高智能的机器人种群有可能通过什么手段来一直存在呢?
我觉得直接上传自我意识到很多具机器人身体里。
世界可能会变成几个机器人的意志所统治的世界(笔者脑洞惹)。
从机械姬到农夫山泉—看图说话Modern Nature注:这是我帮朋友的微信平台写的一篇文章,里面有大量的图片,可惜这里无法显示,所以详情还请移步: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3MDcwNDY2MA==&mid=207647992&idx=1&sn=94e54148c1381d0d3386b1dacfc682b2&from=singlemessage&isappinstalled=0#rd文字部分如下:这篇文的起源是《机械姬》,这是一部今年被广泛赞誉的电影,尤其是中间那段Oscar Isaac的90年代风Disco,我记得Variety是把它跟《低俗小说》中的兔子舞相提并论的,可见有多经典。
作为一个看了11季So You Think You Can Dance的业余舞蹈爱好者,不得不说Oscar Isaac的确是跳得出乎人意料的好,那大屁股扭的,那粗胳膊甩的,完全看不出是现学现卖的。
据说最后上映的版本里舞蹈长度被剪掉了一半,真希望能挖到个全长的。
另外负责任预告一下,Oscar Isaac肯定是要红的,因为他参演了新的星战三部曲(感觉就是下一个Ewan McGregor),他不红天道是不公的,因为他太他妈能演了,别的好演员都是演什么像什么,他不是,他是演什么是什么,不着痕迹地就演完了,这一点是小李子这流千八百辈子也学不来的(真的,同志们,我不是黑他,我是彻底地despise他)。
好的,离主题越来越远了。
So,在看完电影以后,誓要死在冰岛的我兴趣点进一步地扩散,片子中Nathan在挪威森林中的Mansion着实抓人眼球,岩体直接融进屋内(屋内部分貌似不是在同一间房子里拍的),全木质和玻璃的外立面,简直就是北欧得不能再北欧了。
Legende:影片刚开场时Nathan打拳击的那个露台于是我就google了一下,同样感兴趣的人还真不少,而且这房子还真实存在,是位于挪威Valldal的Juvet Landscape Hotel,现在这地方已经火了,不过性格的北欧人一点也没有涨房价,全年统一价1450挪威克朗(约1100人民币),对个体旅行者只在3月至9月开放。
酒店只有9间房,每间房都保证有一至两个墙面是全玻璃的,可以从枕头所在位置看到瀑布、河流、山顶或是其它周围景观。
酒店的建筑理念是尽可能小地变动自然环境,保持原有的自然景观,房屋的建造没有带来任何的原地面改动或是岩体的爆破,只有支撑用的40mm粗钢筋扎住岩体形成底座,而房间就都是像搭积木一样堆在了底座上面。
酒店由旧农场改造而来,目前现有的建筑一共建造了5年,与其它酒店所有房间都集中在一个大建筑中不同的是,Juvet的所有房间都呈伸展出去的状态,有趣的是,房间里没有窗帘,但是任意两个房间都是彼此看不到的,很好地保证了私密性。
酒店所有的室内室外木质结构均在当地制作完成,只有玻璃的安装动用了外援力量。
总体来说,Juvet Landscape Hotel就是典型的Modern Nature风,绝对要列入有生之年系列。
接下来,本着没有最美,只有更美的精神,我找到了这家酒店的设计公司,然后我又震惊了,我被北欧人的简约精神深深地震撼了,这家建筑设计公司的网站只有一个页面,出现的信息如下:名称+地址+邮箱+告诉你我们目前不招聘+告诉你详细资料请发邮件+facebook页面,没了。
还好他们的facebook上有很多的项目照片,虽然不是官方的宣传图片,不过也能看,再加上我乱七八糟找的图片,于是下面就主要贴图了,我也不是建筑专业的,没法给大家赏析了。
在开始之前,先简单介绍一下这家公司。
Jensen & Skodvin Architects,成立于1995年的挪威建筑公司,创始人Jan Olav Jensen (1959年生) 和Børre Skodvin (1960年生)都毕业于奥斯陆建筑与设计学校,并且目前也在这所学校客座教学。
这家公司在建筑领域拿过不少奖项,设计哲学是“最终的外形是自然、选择和特定设计表达的结果。
”公司成立初期的代表作品为挪威旅游路线上的Liasanden休息区域和Videseter瀑布观光护栏。
Liasanden休息区域这是一个景观设计项目,占地1500平米,从图上完全看不出的是这其实就是非常普通的高速公路休息站。
其实从这个项目已经可以看出Jensen & Skodvin Architects的风格理念:选址偏离主路300米以融进自然环境中,整个建筑过程中不需要对原地面进行任何改动,而只是往上面加东西,300米的进场道路在原有松林中穿行,为了不影响原始地貌,路的宽度也是从2米至12米不等,整个项目没有动过一棵松树,并且施工过程中也是非常注重工艺,对数的根茎和周遭地形绘制了非常详细的图纸,目前所有松树都还活着。
Videseter瀑布观光护栏这是一个非常小的项目,金额仅为5万欧元。
看似非常简单,但是由于要追求尽大程度地保留原始岩体,所以需要进行非常详细的测绘,施工也是由于需要适应地势变化而无法统一预制,所有钢管和下侧的垂直版都是现场制作的。
再来看一个他们2000年之前的项目,这回是一座现代建筑风格的教堂。
不怎么关注建筑的人可能会觉得新奇,但其实在德国以及北欧等建筑设计比较发达的国家,有许许多多风格独特的现代教堂,Jensen & Skodvin的这一座还算是不怎么“突兀”的了。
Mortensrud Church这座教堂拿过不少奖项,包括2003年欧洲钢设计奖,2003年挪威钢结构建筑奖,Jensen & Skodvin也因本项目获得了2003年的格罗什奖章(Grosch medal)。
2007年,该建筑被封为挪威战后最重要建筑。
建筑共分为两个部分,教堂和布道中心,教堂内部的地面也不是水平的,而是随着地势有0.5m的高差。
还有一个有趣的地方是,教堂的圣坛不是正中的,而是稍微偏向东侧,圣坛上有三块石头,分别来自柏林墙、罗本岛(囚禁曼德拉19年的地方)和耶路撒冷。
2000年前的项目最后放一个奥斯陆机场停车楼,这种神来之笔脑洞得要开多大才能设计的出来啊。
下面三张图是2003年的两座奥斯陆地铁站项目。
另一个挪威的修道院项目Tautra Abbey,这回是木质结构,同样非常的漂亮。
接下来,来看一个非常接地气的厕所。
除了地上其它部分都是草覆盖的(人工的),水槽是透明的,同样作为灯来用。
在回到农夫山泉之前,还想放一个有生之年系列的酒店项目。
这回两个人终于走出了挪威,来到了另一个冰天雪地的地方,奥地利。
这是一个阿尔卑斯脚下的温泉酒店项目,看图片规模还不小,酒店有着典型的Jensen & Skodvin风格,木材加玻璃,既实用又美观。
貌似酒店房价也不高,可以关注一下。
其实JSA是一家专注于进行挪威民宅设计的小公司,公司规模不大,两个创始人也是花很多的时间去传道授业解惑,再加上本身的风格属于贴近自然的风格,不喜用混凝土的偏好也是对他们自己有了一定的限制,这几乎就相当于对所有的大型项目say no。
不过设计就是这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风格,有自己擅长的领域,也正是这种多样性才给了业主更多的选择,从而才能出现这么多各色各样的精彩建筑。
我给这篇文章取了这么个奇怪的名字,一方面是想让更多的人点进来看一下,另一方面也是按照这家公司作品的时间顺序,农夫山泉的景观设计正好是最新完成的一个项目,同时也与我们更加贴近,所以最后就用农夫山泉新的抚松水厂的图片来结束这篇看图说话。
抚松工厂位于长白山北麓,四周是一望无垠的森林,同样处于冰雪皑皑之中。
项目最初的草图于2014年完成,同年夏季和秋季完成了施工图纸的绘制,图纸总数加起来近千张。
项目最终于2015年1月建成,Jensen & Skodvin对此速度表示无比惊叹,说是如果是在挪威,同样的项目现在应该还处于前期阶段,还是一大堆人在讨论项目执行的主要阻碍有哪些(社会主义优越性完全体现了,还有话说农夫山泉真有钱)。
另外,他们还对施工人员的施工精准度和工艺水平表示赞叹。
说到这,作为同样是土木工程行业的我,不得不跟大家多说一句,中国工程施工质量角绝绝绝大多数是没有问题的,不要乱信媒体的胡乱猜测,没有那么多豆腐渣工程,中国建筑走不出去是因为设计太丑,太丑,太丑!
剧情太散漫天真。
给了这么多京子(一万个杀内森的机会,非要等到圣女天启。
其实京子才是ava吧,另外一位是诱导的毒蛇)的镜头,看到一半甚至在想内森是机器人,真内森被转移到了京子上,结果没了下巴就跪了。
内森什么保险措施(这么高科技还要停留在门卡,真是编剧强行圆。
陌生人来了还我行我素,神tm天才傻逼的讽刺)都没有就死了,宅男不出意外的被骗(黑)(还被调戏问了句要不要跟上来,不过也有可能是看傻了ava以为不来呢,后面几分钟聊天去了没细看)了,ava充电器没带就跑了(说不定给个阿宅捡到倒地上的美少女领回家一揭惊天的续篇呢,笑)。
wtf?点子被写滥了。
京子的很多个镜头,模棱两可的ava的镜头和内森神tm从容亏我猜来猜去,就给这么个结局。
说屎都算不上,吃了个低开低走的东西。
还是不错的观影feel,电影主要胜在题材比较猥琐,但作为资深的电影评论渣,还是要说几句。
一、老板最后时刻进攻有点过于草率,个人认为没有带上长兵器是失败的根本原因 ,和他的高智商和严谨性不符。
二、老板每天进行锻炼,体格健壮。
而实战中,看来他所做的只是流于形式的装逼,可见是一个虚胖的假肌肉男。
三、其实编程小哥并没有那么爱机械女,因为最后逃脱的时刻,没见他冲上去紧紧跟随。
不然在机械婊走的时候他还是可以一起离开的。
四、电影告诉大家,应该早点谈恋爱,男主就是因为缺乏爱情经历,才遭此劫难。
因为每一个谈过恋爱的男人,哪个还会上这等初级心机婊的当。
嘉立被自己工作的搜索引擎公司老板纳森邀请到自己的神秘地下之家测试人工智能人艾娃。
嘉立没女友,竟然会被被全身透明都是电路和灯管的艾娃脱衣服动作诱惑。
原来纳森是测试嘉立怎么被艾娃诱惑帮助她脱逃,艾娃容貌是根据纳森看过的色情片推测设计的。
嘉立放出了艾娃,纳森被和艾娃合作的性伴侣人工智能机器人京子插了一刀,京子被纳森打烂,艾娃拔出纳森身上的刀插进他心脏,然后她贴上假皮,就跟人一样。
可是奶子好小。
她出去了,把嘉立关在里面,嘉立活该,明明纳森已经告诉他艾娃只是想出去,自己也说奥本海默制造原子弹后说过“我成为摧毁世界的死神。
纳森之前还说人工智能机器人会消灭人类,可是还是研究。
接着艾娃到人群中消灭人类了。
两个女演员裸体,觉得日英混血儿更漂亮
人类在探索人工智能机器人的道路上不断摸索着,这是一个非常令人遐想的科幻命题,能否掌控智能机器人的命运总是会被一大波的科幻电影所争论与证明,而在其中,却总是让我们找不到真正能够读懂与理解这科技背后所承担的文明与道德。
电影以一种开放的姿态为我们大胆假设着人类可能遭受到的科技文明,以人型机器人为主,赋予了思想与感情的命题,电影赋予了机器人以人的本性,并通过一系列的测试来展现机器与人的斗智斗勇,并在整个过程中引申出来了电影对于智能机器人所可能出现不可控制的电影主题。
我们能够从电影里感受到导演对智能机器人的恐惧,也能够充分的挖掘出机器人的发展可能超越人类的一种幻想,无论从外形或者是主观意识上,都可能与人相媲美,甚至几乎无差别,在这种发展的潮流下,机器人很快就能成为我们中间的一员,而在这其中,机器的完美相应的反应出来了人类的缺陷,在服务与被服务的位置当中,作为造物主的人类就很可能被几近完美的机器所背叛,因为机器一旦拥有了意识,个体的独立似乎就变得越来越迫切,越来越重要,而导演就深深的抓住了人工智能机器人发展到拥有个人独立意识的这一点来塑造剧情,不断的通过机器强大的识别能力来反衬出人类的弱小,从而反过来支配与摆布人类。
电影用一种神秘感十足的方式来营造电影的气氛,从一开始的抽奖到一步步营造迷局,再一点一滴的揭开迷局,整个电影的设置就像迷宫一样,需要人去猜去想,而且整个电影的环境都集中在了室内,在这种小环境中的对戏,人物角色成了带动剧情发展的绝对主力。
导演选择了三个比较稚嫩的演员去承担整部电影的戏份,剧情的发展完全是在表现三个人之间的人物关系,而导演并没有为我们充分的介绍每一个角色的存在,只是通过事件的发生来让我们去了解每个人物到底是怎样的一个角色。
作为一部科幻电影,缓慢的节奏在电影显得十分沉闷,导演也没有添加足够吸引眼球的猛料在里面,虽然有简短的裸体画面出现,给人的感觉却是冷冷的,阴森森的感觉,导演用冷色调与无配乐的画面将电影的整个环境都塑造的令人感到毛骨悚然,电影本身并没有一个十分让人感兴趣的人物设置,阴冷的气氛也奠定了故事将走向悲剧的结果,我们甚至可以从电影里解读出人类挖掘科技极限的目的只是为了满足一己私欲,从电影里我们也可以看出,电影里面的机器人一发明出来的时候,也是以性玩具的身份所定义的,只是拥有思想的机器人似乎找到了它们作为独立思想个体的意识,想方设法的脱离开那种被支配的环境,所以才运用自己强大的运算与思考能力,借助人类的弱点,来了一场金蝉脱壳的戏码。
电影中导演为我们设立了一个命题,那就是机器人有爱吗?
很显然没有,爱的由来是以繁衍为目的带来的副作用,而机器人没有这种天性,所以它们永远不可能拥有爱这种东西,而电影里面男主角一直认定机器人会爱上他,那只是天方夜谭罢了,事实也是证明如此。
电影中的机器人形象让人感觉眼前一亮,那种超具有存在感的设计配合艾丽西娅.维坎德的清纯表演,确实让人能够在朦朦胧胧的感知过程中喜欢上她,虽然她的形象并没有完全显示出来,可是我们却能够被她那张天真无邪毫无危害表情的面孔上,深深地臣服。
她的表演似乎就不需要什么演技,但看过的每个人却都能从她身上找到感觉,她空灵的眼神能够刺穿人的心底,她缓慢的语速即便是声音有些沙哑,但听上去都是那么的让人着迷而富有磁性,最重要的是她那种旁然无人的表演,每一个动作,每一个行为都像迷一样让人的感觉停不下来。
她懂得如何撩动起男人的感情,更懂得如何的去吸引男人与支配男人,不得不说艾丽西娅.维坎德的表演让电影有了一丝令人感到意外的惊喜,也为电影增添了一抹亮色。
不作死就不会死是电影给人们的一个警醒,明明知道研制出来的机器人有着超凡的智商与能力,而且还善于欺骗人与利用人,却仍不死心去找人去做所谓的图灵实验,不得不说好奇害死猫,在自己完全没有准备好应对的情况下,不但让机器人逃掉了,就连自己的身家姓名也一块了了去,不得不让人感到惋惜。
最后逃走的机器人混进了人类社会里,在不被别人发现的情况下,我们甚至都可能不如机器人。
7分吧,加兰拍个小故事控制力还是蛮好的。但故事格局着实有点小了。相当于在《银翼杀手》里选择了一个小点来拓展改编下。房卡的设定也有点沙雕(不能扫脸么),但不这么设定,故事就没办法圆。
嗯 整个片子都很怪啊 逻辑也是怪怪的
电影里面的设定还是可以的,只不过觉得男主角应该更突出点
人类可以是造物者,但千万不要以为自己成为了神。
剧情好像讲的是阿德和拖地在外打拼的辛酸经历…=。=(情节实在太慢)
编剧应该是读过阿西莫夫「九个明天」里的「丑孩子」,把人工智能的衍生性浅显地理解为人类个体与自我意识觉醒的关系,一切剧情推动全都是被动地由需求关系发展而来,阴谋论被大大地弱化了,反而一部惊悚片被拍成了奇情片,很无聊。以至于最后艾娃去了哪里,我一点也不想知道。
随着科技的发展,诸如终结者和本片这类的片子一直在敲打着世人,火能取暖,但玩不好也会烧身,科学,伦理,人情,说不清道不明……
真-心机🐔
人类真的太自恋了,古今中外,莫不如此,想来未来也不会有太多改变。 电子生命的时代一定会来到。别的我不敢肯定,他们肯定不会想成为人类。
科幻电影有很多创作难题,其中一个问题就是原本学习如何拍好电影写好小说的导演作家无法兼顾让自己在科技研究上也拥有超前卓越的思维意识。即使他们借鉴学习参考任何现有的科学技术知识都很难在此基础上创作出颠覆当代科学技术发展想象力的作品。无论是现在的chat GPT还是九年前的机械姬本质上都是背后人类拼凑出来的人类现有意识的集合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智慧生命体,背后的逻辑都是复制结合而非创造发现,至少目前来看人工智能远远没有达到智慧生命体的范畴。
终有一天,人工智能回过头来看我们,就像我们看非洲平原上的化石骨架。我们就像直立行走的猿,活在尘土中,使用简单的语言和工具,静待灭绝。
简洁精巧。情节和技术设置bug一堆,文本母体老套,但依然不掩盖各种议题交叉之后产生的丰富可解读性。蓝胡子+男性凝视+俄狄浦斯+银翼杀手+暴雪山庄竟然都塞了进去。最喜欢最后Ava的换装,对应之前的灰盒子谈话,成为拥有意识的独立生命之后的第一步,并非繁衍,而是掠夺。这一段非常的造物,残忍且美。
前阵子一直看到网上在宣传 我以为是很激烈的打斗科幻片 结果闷死我了 欣赏不来 不过那个AI长的真心漂亮
氛围塑造得太压抑了,一开始大胡子就跟小伙子交代清楚了多好。机器人好creepy的赶脚,结局她独自上飞机走了,还不知道要怎么祸乱人类世界……应该在B站看吐槽版的,都有人工智能了还用低端的门卡是什么鬼……
伊萨克可以的 留着大胡子 演到快结束才认出来 至暴之年 醉乡民谣 加上这部 每一次都能完全融入到角色性格 掩藏自己 让原本觉得“这意大利人长相”怎么去当x-wing驾驶员的想法逐渐淡化 故事上讲 也没什么可挑剔的 最近“拐点即将出现”的人工智能末日论调甚嚣尘上 这种算是最温和的 让机器人融入人群中
连个UPS备用电源都没的算毛的先进科技还搞人工智能
“总有一天,这些人工智能回顾我们,就像我们回顾非洲平原的化石骨架那样。”与其说是科幻惊悚,不如说是人类对自我的反思,对科技进步的担忧,我们终将要为未来的自己想好退路。
什么也没讲。说是人工智能,但实际上只是在发明充气娃娃这个阶段吧
【C】明明没什么思想还愣是装的一副很有深度的样子,导演大概是觉得现在的观众都比较傻吧。作为情节剧也是够无聊的,靠对白支撑的电影台词却一点也不吸引人。丫要是真拍段人和机器人的做爱戏我就加一星
三星半。开头很兴奋,后半段之后便有些失望,流入平庸,图灵测试一个好的地方在于你不知,如今你知道了,然后再爱上它,然后再为此做了许多脑残之事,确实有些人为的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