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洞频率》。
8分。
格里高利·霍布里特导演,丹尼斯·奎德、吉姆·卡维泽主演作品。
起初,我的确以为这是个科幻故事。
因为极光的原因,宇宙空间发生了频率的错乱,三十年前被记录的时光莫名进入了三十年后。
但我也深知,穿越剧做大的障碍在于历史的自圆其说,这非常考验编剧和导演的能力。
吉姆·卡维泽饰演的警探约翰无意中翻出了父亲生前留下来的老物件,一台老式无线电,受极光现象影响,约翰竟然莫名和三十年前的父亲丹尼斯·奎德饰演的消防员弗兰克对上了话。
穿越时空的联系,不仅成功地拯救了原本死于火灾营救的父亲,还牵出了南丁格尔连环凶杀案。
在时空的平行世界中,父亲活了过来,这改变了很多东西——时光重来带来的连锁反应是,约翰的母亲死于凶杀——凶手是一个专门盯着护士下手的变态。
而这桩凶杀案,时隔三十年,都苦于找不到凶手无法破案。
约翰能想到的唯一办法是,再次通过父亲的复活,去营救即将死于凶杀的母亲。
这个故事在逻辑中的确存在诸多漏洞,比如桌面上的痕迹、凶手遭到枪击而消失的手,这些细节都过于魔幻,而不是科幻。
一个特别搞笑的桥段是,男主提醒三十年前还是小孩的自己,务必要关注“雅虎”这个词……结尾非常温暖的结局伴随着无比好听的歌曲,让我们回归到故事的温情中而不再计较逻辑。
对于本片的看点,我仍然执着于前半部分,抽丝剥茧的悬念和改变历史的生死关头,怎么看都非常带劲。
尤其是那段谷仓救火的片段,简直堪称精致完美:父亲带着少女从火场的旋梯旋转而下、小约翰的杯子缓缓落下、记忆第二次覆盖——种种场景以慢镜头的唯美方式交织在一起,最后轰然以父亲冲出火场为高潮,让整段戏合着配乐,震撼人心。
当时我就想:这部戏接下来该怎么拍?
果然,“改变历史罪”的桥段隆重上演了。
虽然加入连环谋杀案的桥段有些老套,但是仍不妨一看。
只是我认为后半部分已经不是太好看,科幻的因素减少,动作成分加多起来。
对于结局,我只能苦笑:向来怀抱着历史不容改变观念的我,头一次在电影中看到如此完美的结局。
小约翰不仅成功拯救了老爸,还拯救了老妈,拯救了感情,拯救了事业,甚至还附赠了一个儿子。
怎么说呢?
从之前的理论推测来看,这样的完美结局显然有些太过讽刺可笑——人家《蝴蝶效应》都跑到娘胎里把自己勒死了。
本片也太宽容大度了吧?
貌似那个买雅虎股票的同伴也发达了(这不是发历史横财吗?
)。
总之,这种过分迪士尼的结局让人哭笑不得。
不过看在家庭戏的情分上,尚能够接受。
————————
《隔世救未来》(Frequency)讲述一个36岁的警察,在1999年,偶然通过自己的无线电台和30年前,即将意外死去的父亲联系上了,然后帮助父亲免于死亡。
可是当他救了父亲以后,却发现在99年时的自己,生活变得更加糟糕了。
父亲的获救改变了过去。
于是他继续和父亲通信,试图让父亲改变过去,来拯救未来。
当然,这个剧情很容易让人想起蝴蝶效应这个词汇。
不过这部电影和《蝴蝶效应》的差别却很大。
《蝴蝶效应》讲述的是一个带有宿命色彩的悲伤的人生过程。
而《隔世救未来》其实是一部很简单的商业化电影,其中涉及亲情和惊险故事。
其实,《隔世救未来》中讲述的亲情也颇为动人,而追凶的部分也还算是很紧张了。
可是为什么这部电影没有打动我呢。
因为,我觉得这电影缺乏诚意。
电影中最重要的元素,改变过去影响未来,已经在《回到未来》中被演绎得很清楚了,而且是演绎了三次。
《隔世救未来》在这方面不仅是毫无创新,而且与《回到未来》相比有更多的漏洞。
而在亲情方面的刻画,《隔世救未来》也流于肤浅。
《隔世救未来》中,当儿子通过无线电帮助父亲改变了历史的时候,现实状况也会受到影响。
一方面儿子的记忆会更新,另一方面,重要的人会消失。
可是,不可思议的是,除了最后一次以外,每次改变的时候,儿子身边的物理世界竟然没有多少变化。
他的服装、他的家庭什么的全都还是保持一致。
倒是照片上的人物变化了。
这正好证明了,该片的编剧在赤裸裸地抄袭《回到未来》。
《回到未来》中,主人公来到了过去,他地行为会影响到将来。
可是他身上带的,来自将来的物品只有几件,包括照片。
所以只有照片中的内容在改变。
而《隔世救未来》中,儿子就生活在未来世界中,他身边的一切都应该随着过去的变化而变化。
其实,《隔世救未来》本来应该有个很好的故事的,36岁的儿子,在无线电中遇到了和自己年龄相仿的父亲,这两个人之间在观念上有多少相似多少隔阂,他们对彼此如何看待,过去的梦想改变了多少。
这些本来都是可以深入探讨的问题,可是《隔世救未来》的编剧只是草草地一笔带过。
这使得这部本来可以出彩的电影变的泯然。
《隔世救未来》中使用的个人无线电台在过去曾经有很多的爱好者,被称为火腿。
在有了无线电以后,火腿们还在活动吗?
也许日后的人们看待现在泡在互联网上的网民,也如今天的人们看待火腿一样。
IMDB得分7.4(17612人投票),我打5分。
http://spaces.msn.com/likeyesterday/
回上海参加电影节的高铁上,看了这部下载已久的《黑洞频率》。
从风行上发现它的时候,介绍只有简单的一句:“比《蝴蝶效应》更高科技,更悬疑。
”脑海中浮现《蝴蝶效应》的精彩绝伦,毫不犹豫地点击了“下载”按钮。
果然,《黑洞频率》以其极富想象力、兼具缜密逻辑性的故事情节,张弛有致的叙事节奏,还有无与伦比的平行蒙太奇剪辑手法,将父子之间的深情呈现得淋漓尽致!
没辜负我典藏于IPAD至今。
这不仅是部佳片,更是部奇片!
深析之下,奇特之处有三。
其一,类型不明,元素纷杂。
看完才发现,无法以好莱坞类型片的任何范畴界定这部影片。
它是科幻片么?
显然,太阳黑子的爆发,北极星云对时空产生的影响,前后相隔30年的父子通过无线电离奇相遇,儿子将已发生的事情告诉30年前时空中的父亲,使他免于一死,熟料却彻底扭转了历史、制造出不可想象的灾难……无疑,兼具了科幻片所有的元素,且在可信、物理可证的范围内,将故事的曲折性延展到了极致!
犯罪片?
当然!
整部影片后三分之二的内容,就是围绕着“南丁格尔杀人魔”悬案进行的。
发现骸骨、调查、跟踪,至最后的生死搏斗,活脱脱的犯罪动作片!
灾难片?
不尽然。
但开头几分钟的油罐车倒漏,引发爆炸大火,那场面,绝对让所有观众误以为又一部好莱坞式爆炸大片开始了!
而太阳黑子的爆发,某种意义上,也属于灾难范畴。
伦理片?
如果说《铁甲钢拳》是我曾经看过最感动的描述父子情的剧情伦理片,那么这部《黑洞频率》则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从字幕过后的正片一开始,就作了铺垫,父亲和儿子一同打棒球,亲密无间;而后突然跳转,小约翰已经长大成人(这中间甚至没有交代半点关于父亲弗兰克的情况,直接跨越时空跳转到30年后。
),女友愤然离去,约翰灰心丧气地给母亲打电话,却被转接到了留言信箱。
桌上一家三口及斑点狗的幸福合照大特写,此刻终于侧面揭示了父亲的去世,给约翰人生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也莫不表露了约翰对父亲的怀念。
随后父子“隔空”离奇相遇,从愤怒不信、到深信不疑,最后合力与杀人魔殊死搏斗,父子间的深情,通过血缘,跨越时空,不止是简单的物理联系,更打动人的,是彼此的深爱!
这许多不同元素的交织混杂,互有侧重、又相互呼应,使得这部片子很难归到某一种鲜明的类型片范畴内。
但最最出色的地方,在于导演或编剧,能够游刃有余地组织运用这些看似纷乱的元素,使每一项都保持均衡,而且不打破影片的完整性,严谨地圆满故事逻辑性,高明之极!
其二,剪辑精妙,叙事清晰。
众所周知,涉及时间跳跃性及跨度极大的影片,在剪辑上相当有难度,尤其是不借助任何旁白语言性的说明,仅仅依靠画面叙事,要使观众明白情节的内在关联和时空如何转换。
导演格里高利·霍布里特就做到了。
几处时空交错的段落,他将平行蒙太奇手法运用得出神入化。
升格拍摄,画面内一个具象物体的运动——杯子的坠落、棒球落地、电报机掉落等;父亲在30年前时空中发生的事——火灾救援、被警察误认为凶手押至警局等;30年后的同一时间,儿子身处的空间中和身边人的交互——喝酒、谈话等;同时,儿子透过某种不明波段的感应,“预见”已经发生过的“历史事件”——父亲从火场逃生、母亲被杀人魔杀害、父亲被捕等;这四组叙事段落,平行剪切,以平稳的节奏和一定的顺序,交错接合,明晰地交代了两个时空中进行着的事件,且让观众一眼明了父子间的互通和感应。
技法之娴熟,令人不禁拍案叫绝!
其三,高智商拍片,平常人看懂。
电影爱好者中,有那么一类人,专爱挑战各种所谓“高智商影片”,并以看得懂与否来区别自己与常人。
譬如《盗梦空间》上映之时,就大肆打出了“能看懂者高智商”的宣传旗号,导致不服输不认笨的观众纷纷去影院挑战。
亦不排除有些导演,的确爱好“高智商化”叙事,要么用不断设置悬疑、吊足了观众胃口;要么将不可思议的叙事段落混杂并列,最后揭开谜底,如:原来此人是精神分裂,有多重人格!
也着实有一大批观众对此类影片乐此不疲,看完还大呼过瘾。
但我以为,一部合格或优秀的商业片,不该是专为抓住某一类人群而定制的(可能恐怖片除外),更无需以拍出让观众云里雾里、不明所以的电影为荣。
玩悬念、设陷阱、玩蒙太奇、故意碎片化叙事,这些都无可厚非,尽可以完全运用于电影中。
然而,作为一部故事影片(纪录片除外),首要的准则是让观众看懂,换言之,你讲故事,起码得让听故事的人明白,你到底讲了些什么。
至于其中蕴含深意、哲理、科学等等,那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
倘若因纯粹炫技,而忽略了故事本身,那样的影片其实毫无意义,只能说是导演玩火自焚。
最高超的导演,应当是以高度悬疑紧凑的情节,展现丰富精彩的叙事,首先确保故事的完整性和可看性,一边设扣的同时,更要懂得如何一边解扣。
这正是《黑洞频率》导演的过人之处,叙事节奏丝丝入扣,需要全神贯注地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即每一个镜头都有其意义所在,静物、尤其是许多照片的特写,在片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衔接作用;分心错漏了一点细节,可能就会导致在某个环节上摸不着头脑。
而同时,整个故事编排所体现出的超强想象力,既不可思议,又在可接受范围内,原因在于导演非常注重每一个情节之间的内在逻辑,这个看似荒谬的故事,却由于细节的刻画、以及感情的铺陈,再加上科学依据的辅衬,使得观众险些信以为真。
直到最后一刻,父子同时在两个不同空间内联手、又分别与30年前和30年后的杀人魔展开搏斗,双双命悬一线,足把观众的心吊到了嗓子眼!!
父亲那拯救儿子的一枪,刹那时空交汇,父子紧紧相拥,绝对是点睛之笔!
赚足了眼泪啊!!
实在很久没有看到让我如此激动的好片了,作为一部商业电影,它拥有充足的艺术价值;而若看作一部艺术片,则仅从编剧角度分析,便不难见其叙事格式完全符合商业类型片的段落结构。
实属难得的佳作!
当然,从制作成本上考量,片头的爆炸场面、片中父亲险些丧命的火灾现场,由于跨年代所需的特殊置景,以及棒球场热闹的场面,都为资方加重不少负担。
但事实证明,这些投入是值得的。
更多时候,当我们有了一个足够精彩的好故事,未必非要拍摄成《阿凡达》或《少年派》那样耗时耗力耗财的大制作3DMAX大片。
若有条件,在片头重重加码,制造出一种以假乱真的“大片感”。
须知,一部电影的开头5分钟,对于观众来说,就是能否被吸引的关键时刻。
等到观众已经完全“上了钩”,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到影片上的时候,便是精彩故事发力的时刻啦!
最后的最后,插播一句,为了更深入了理解影片故事的原理,特意向“度娘”请教了关于平行空间、普朗克常量、薛定谔之猫等量子力学范畴的专业知识,痛苦地得出结论:“文科生真心伤不起啊!
”——有空拿本霍金的《时间简史》来好好研究研究,说不定未来也能写一部畅游时空的好剧本!
有人说中国电影最大的毛病是对“类型”的界定不清晰,这不是最大的毛病也是很大的毛病。
但就算在好莱坞,对类型无法驾轻就熟的人也大有人在,只是这些没有掌握商业时代电影真谛的“物种”,很快就被好莱坞星球淘汰了。
然而,就在类型片大行其道的年代,却常常有人剑走偏锋且收获颇丰,我愿意指名道姓点出来的,首先就是格里高利·霍布里特。
当年颇为抢眼的《一级恐惧》、《哈特之战》、《黑洞频率》都是其作品,从这些影片中我们能发掘出甚为丰富的元素:科幻、犯罪、战争、家庭、惊悚、灾难……如果一个元素成为一部电影的关键词也就无甚称奇,但是如果数个元素同时抢占一部影片的情节走向,未免让人有些情绪失调。
很多时候,霍布里特更像是一个不同类型的跨界者,在失调与协调之间,成就了其独特的叙事美学。
先来看《黑洞频率》。
它是科幻片么?
也许是。
是灾难片么?
算是。
是犯罪片么,是啊。
是家庭片么?
当然是。
那么,它到底是什么?
夺人眼球的首先是它科幻片的外衣:当惯了科幻影片制片人的托比·艾默里奇亲自操刀编剧,讲述了一个电波在不同时空互动的故事。
但是,如果深入看片,时空穿梭也好平行宇宙也罢,科幻在这里与其说是噱头,不如说是幌子,撩拨到一大帮科幻迷们的神经,却犹如隔靴搔痒。
助推情节前进的,不是“改变了的过去如何改变未来”,而是忧郁的詹姆斯·卡维泽饰演的警察约翰,如何游走在对父亲深深的爱和侦破南丁格尔凶杀案之间的暧昧不明。
由于没有在电波时空传递的前因后果上过多着力,很多喜欢扯相对论淡的硬科幻迷们不屑下嘴去咬破绽。
相较而言,艾默里奇领衔制作人的另一部影片《蝴蝶效应》似乎更得人心,它祭出“混沌理论”的大旗,立刻迎来硬科幻迷们的热烈讨论。
晚于《黑洞频率》四年之后成片的这部《蝴蝶效应》中,关于“不同的决策带来不同的结局”的命运大分割,对故事的走向的划分更为清晰,虽然生硬但却绝不失协调,它似乎以《黑洞频率》为起点,在命运大挪移的光转流离之路上,走得更远。
再来看《黑洞频率》的灾难片元素。
“灾难”本不该成为《黑洞频率》的关键词,但为拍摄火灾而烧掉的25000加仑丙烷、主演丹尼斯·奎德在仓库大火中收获的缝了16针的头部创伤,显然不是闹着玩的,这一切只因为丹尼·斯奎德饰演的是一名消防员。
当我看到影片开头火场一幕,几乎认定这将是一部灾难片:丹尼斯·奎德临危受命,穿越火海,在千钧一发之际,救人于阴阳边界。
但这场开篇大戏不过走一个过场,剧情很快归于平淡,我们的目光随着主人公年轻时对棒球的迷恋,又过渡到极光照耀下高耸的天线,最后——几乎令人疑惑地——转而投向年少主人公与消防员父亲的父子情谊。
直到主人公发现电波穿越时空的惊天秘密,谷仓火灾大戏才重装上阵。
虽然大火激动人心,但明显是在主线剧情外的一次用力过猛,因为接下来的线索,突然转向“南丁 格尔”连锁杀人案。
这就引出了影片的第三个属性:犯罪片。
对于导演霍布里特,犯罪片可谓信手拈来。
他曾因指导《纽约重案组》(NYPD Blue)的部分剧集而荣膺艾美奖,而其大荧幕出山之作《一级恐惧》,也是一部犯罪心理片。
《黑洞频率》显然是他放手一搏的另一次机会。
影片中,30年后的儿子与30年前的父亲联手断案:儿子靠父亲收集的证据找到嫌凶,父亲靠儿子指点的线索亲手擒贼,并且,二人与罪犯数次巷战肉搏,最后一场客厅遭遇战可谓经典桥段:在不同时空的同一时刻,父子两人居然共同遇敌,随着镜头的来回切换,观众的视听也遭受了双重压迫,为了两个场景中的人物共同揪心。
父子两人靠电波携手出击的段落,几乎是整部影片的亮点所在。
另一些无法忘却的片段就是卡维泽忧郁的目光和深情的泪水。
目光所向,写满了痛失父亲或母亲的悲伤,泪水无声,仿佛说尽对无法挽回过去的遗憾。
影片真正感人之处,是渲染至深直抵人心的父子亲情和家庭温暖。
30年后的小约翰尼已经成为一名警察,但父亲却死于火灾,当他发现电波的秘密如获至宝,不断地唤回父亲的重生,经历过几次失败:谷仓大火、吸烟导致的肺癌……父亲终于出现,而母亲也由于约翰的不断地改变时空,遭受了生死几重天。
我们看到约翰永不放弃地挽回再挽回,而几起几落的剧情跌宕,也使得催泪观众成为必然。
很多看过影片的观众说:哪个经历过痛失亲友的人,不想通过一切机会挽回他们呢?
《黑洞频率》成为最方便的弥补过失的救命草和后悔药,结结实实地发挥效力,让观众一诉衷肠。
跨界者面临的问题,往往是造出或是顾此失彼或是厚此薄彼的“四不像”,但《黑洞频率》虽然有旁逸斜出,但却绝不芜杂。
比如,各种元素在马上就要失调的时候点到为止,像两场大火的戏还有关于棒球的几场戏等。
另外,各种元素始终保持着前后呼应和随时互动,比如消防员父亲的职业设置,为改变命运提供了方便,也为警察约翰挽回父亲生命提供了感情支撑;护士母亲的职业设置,与父子携手侦破的“南丁格尔”连锁杀人案息息相关,甚至母亲成为某个时空中的被害人;棒球不仅是维系父子感情的道具,也成为后来证明父亲清白的证据。
这些元素环环相扣,不露痕迹。
在经历了“科幻片”的时空感和未来风、经受了“灾难片”的千钧一发和扣人心弦、经过了“犯罪片”的层层悬疑和深深恐惧,影片终于通过宣泄家庭情感尤其是父子亲情,到达了数个类型元素锦瑟和鸣的巅峰。
可见,导演格里高利·霍布里特很乐意在一部片里同时玩转各种类型元素,真可谓跨界达人啊,但稍有不慎,便有马失前蹄的危险。
之前有《一级恐惧》就有节奏拖沓和“到底在探讨心理疾病还是法理公正”疑惑的弊病,之后有《哈特之战》的战争和法律元素孰重孰轻的失衡问题。
看来,唯一的办法,可能就是戒掉“贪心”二字,把一两个关键词讨论清楚,其他的,再说。
丹尼斯·奎德(饰演弗兰克·沙利文)在片中扮演一名纽约消防局的消防员(坐在摩托车上的就是他)1.在电影中, 弗兰克·沙利文是一名纽约消防局的消防员,沙利文家的地址是343号。
在生死频率上映的一年后,2001年的911事件中,有343名消防员在世贸中心双子塔的倒塌中牺牲了。
2.其他的关于911的事情:除了上面提到的沙利文家的门牌号正是911那天由于双子塔的倒塌,纽约市消防员牺牲的人数。
有两架坠落飞机的航班号数也在电影中出现了。
弗兰克的消防车93号,对应于美国联合航空公司93号航班。
还有他的儿子强尼也穿了一件运动衫,上面的带有数字77,这个对应于美国航空公司77号航班。
3.伊丽莎白·米切尔在后来大受欢迎的美剧《迷失》(2004)里饰演主角朱丽叶,而在迷失里一位主要角色也是叫做杰克·谢帕德(马修·福克斯饰演)。
在本片中(生死频率),肖恩·柯南道尔饰演的角色正是杰克·谢帕德,他在第五季的《迷失》的Eggtown那集(2008)中客串了一个角色。
电影和电视剧的循环主题都包括了时间旅行和可改变的历史。
上图是伊丽莎白·米切尔在美剧《迷失》中的剧照,在《迷失》中她扮演的角色名叫朱丽叶。
4.丹尼斯·奎德在仓库火灾那场戏中,从建筑烟囱里滑下来时受伤了,医生在他的发际线上缝了16针。
5.在仓库火灾的那场戏中,除了丹尼斯·奎德,彼得·麦克内尔和乔丹布里奇以外,到场的消防员都是真的消防员。
6.在影片中,所有关于世界棒球职业大赛的事件都是真实的。
纽约大都会棒球队的克里昂·琼斯真的是被掷来的棒球打到了脚上。
起初裁判并没有判定他一垒,但是当大都会的经理吉尔·霍奇斯展示给了裁判在棒球上的鞋油的时候,裁判就改变了判罚重新判给了他一垒。
这件事就是著名的“鞋油事件”。
7.在2000年的四月的25号,为了支持这部电影,纽约大都会和辛辛那提红人两只球队穿着他们1969年的棒球服来比赛。
8.这部电影中关于时间旅行的原理,即只有信息才能通过时间传递,与一本获奖小说里面的原理是相似的,这本小说是由格雷戈里·本福德和希拉里·本福德于1980写成,名字叫时空悍将。
9.伊丽莎白米切尔在电影制作期间弄破了鼻子。
10.伊丽莎白·米切尔在戏中扮演卡维泽的母亲。
事实上,米切尔比卡维泽年轻。
虽然在这个故事米切尔扮演的妻子应该和她的丈夫年龄相仿,实际上扮演丈夫的丹尼斯·奎德比她大了16岁。
当这部电影上映之后,奎德已经46,卡维泽31,米切尔30了。
11.在1997年,雷尼·哈林本来是要执导这部片子的,席尔维斯特·史泰龙来担当主演,但是史泰龙要价太高,到最后他两都无缘这部电影了。
12.这是格里高利·霍布里特第二部恐怖片里出现的三十岁的凶手,第一部恐怖片是夺命感应。
13.导演格里高利·霍布里特是《山街蓝调》联合执行制片人。
片中当约翰正在叫他的母亲的时候,电视上放的正是他执导的片段。
14.一个基督品牌的雪茄盒在影片出现。
吉姆·卡维尔恰好也演过基督山伯爵。
吉姆·卡维尔在《新基督山伯爵》(2002)中扮演基督山伯爵埃德蒙.唐戴斯 15.在片中,W2QYV是弗兰克·沙利文业余无线电台的呼号,实际上这个呼号是属于纽约刘易斯顿的尼加拉瓜无线电俱乐部。
16.2016年的美剧生死频率是基于这部影片改编的,但是在电视剧中,这有几个关键的不同点。
在电视剧中弗兰克·沙里奇是一个警探而不是电影中的消防员。
在电视剧里面弗兰克有一个女儿叫做蕾米而不是电影中的儿子。
在电视中,弗兰克最后与妻子永别了,因为妻子被谋杀了,在电影中则是幸福的结婚了。
17.这部影片的编剧托比·艾默里奇,现在也是美剧《生死频率》(2016)的一个制片人。
18.本片的物理学顾问布莱恩·格林在这部电影中以本来的身份出现了,在电影中播放的电视采访里,他被迪克·卡维特采访。
电影里有两个场景:第一个是出现在1969年的老镜头里,卡维特采访格林;第二个是出现在1999年, 在当代的镜头里出现了卡维特和老了的格林。
I translate from imdb.
“让我们叫醒全世界吧。
”“Tell me your story.”忍不住记录下来的台词。
剧情的脑洞好大。
一开始以为是传统的“飞船”科幻片,往后看竟然是跨越时空的亲情片,再后来竟变成了悬疑片。
这个编剧的水平太可以了,一个故事的走向总是在意料之外,用跨越时空的元素设定去弥补亲人缺失的遗憾。
一时之间让我无法选择先从故事开始分析,还是情感开始表达。
2个小时的电影时长很限制故事情节的发展,想要故事饱满非常考验导演的镜头语言与画面、故事节点的取舍。
当然这些门道不是我们外行人能够清晰的。
可作为一名直接接收者——观众,对于故事节奏,我们很有发言权。
有些电影若是想要很多,就会频繁地切换镜头,让人觉得很散,抓不住重点。
而一些长镜头的电影,会比较平铺直叙,观众在当下观看的时候会缺少思维定位和发散的空间,更甚者,会催眠观众。
这部电影元素很多,科幻、时空对话、悬疑、亲情……却没有让我产生导演既要又要的感觉,只是觉得故事讲了很多,一切都顺理成章地发展。
双线并行,脑洞大开。
最惊艳我的是,父子两人通过电磁波通话。
给我的感觉:你在过去改变未来,我在未来重新书写遗憾。
(发现自己写到这里卡壳了,很难受,想传达记录下来的东西无法表达出来。
)当很多事情发生的时候,我也希望自己拥有时空对话的能力,穿破空间打破多维,无论是对过去的还是未来的自己讲话。
让自己的人生也做一点小弊。
这也是我一直钟爱水仙的原因,人总是在不断成长的,多个复杂的方面,我们不可能踏入同一条河流。
很多遗憾,即使时间再流淌多少年,依旧能摸到心灵的那道伤疤,淡红色,像惨败凋谢的,一朵花,就这样深深地扎根着。
我们永远都无法欺骗自己释怀,因为每当你忆起时,都带着一种无法言说的疼痛。
我该这么办,我也很无奈。
所以若是真的有时空的对话,请帮助我们的人生吧,哪怕只会产生一点点作用。
儿子对父亲说:“那天你不应该照直觉行事。
”人最痛苦的就是改变。
无论是好的抑或是坏的。
当一件事在变化,我会就不自觉地焦躁不安。
但人这一生就是在不断的变动中度过的,于是在很多的后来我都忍不住问自己,“你以前不会这样的啊,为什么会这样做?
”“这真的是你想要的自己吗?
”很多时候都会得到否定的答案。
更让人恍惚的是,父亲与儿子聊现况。
“我”没有如愿成为一名棒球运动员,也没有组建一个家庭,“我”成为了小时候过家家时的警察……算幸福吗?
我们对人生幸福的定义是什么呢?
电影主角认为是家人的陪伴,在人生道路上,一直有爱自己的和自己爱的人陪伴。
我也在想,我们的人生不会像电影般“剧终”,不会像电影那般单调得只剩下一条主线。
我们的人生展开的版图太辽阔了,我们做的很多事情都不会像剧本书写般明确、波澜壮阔。
不是蝴蝶效应那样复杂的因果轮回,而是像大海自然涨潮的扑朔迷离,无边的、无知的、深邃的、千变万化的、无法被征服的。
很多事情缺少了一个明确的结果,“众人渡各人”。
说着说着,更像在探讨结果论还是过程论。
一个无解的辩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连我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偏向于哪一方。
十分羡慕父母与儿子不分年龄的亲昵。
让我忍不住想倒流时光,再经历一次与父母一同出行的童年。
长大之后,觉得很多相处陪伴都无所谓了,为什么呢?
怀念那些初中时期的周末,那样地纯粹与天真。
不仅是自己在成长,好像父母也在成长,高中住宿之后,很多隔阂就不自觉地被我们堆积搭建着。
现在我们偶尔也会一起出行,但自己总是心里有疙瘩,不自然不适应不舒服。
是我自己的青春叛逆期吧(苦笑)。
小时候梦想着波澜壮阔的人生,英雄的人生,长大后梦碎了,又羡慕起普通的成长。
“欲求不满”,心里想的种种样样都不切实际,所以总是因为那高度差而痛苦。
高度差产生了重力,压在自己的身上。
或许在一个街区成长、周围都是熟悉、亲切的大家,过着一个“小”人物的一生是我们普通人最佳的选择了。
思想漂浮,会失去生活的实感。
这部电影往小的看,一直在触摸生活的褶皱。
有一颗善良的心,享受生活的一切。
于是即使在高二时期被伤病打碎的棒球梦,也不会再在午夜梦回,泪流满面。
爱让生活长出盔甲,抵抗不安与不遂。
很喜欢的画面,是男主仅仅只是学会了骑自行车,爸爸就大喊:“让我们叫醒全世界吧。
”小男孩也仅在那小小的街区绕圈圈,仿佛那就是他的全世界。
希望每一个人都能有感知生活幸福的能力。
有些快乐就藏在生活的罅隙里,你可千万不要错过。
最后的圆满真好啊。
放在现在,编剧肯定会在某个地方写一些很咯噔的剧情来制造所谓的“虐点”与“意难平”,让观众如鲠在喉。
这个故事太幸福太圆满了,看到如此明媚的结局,即使是四星也会忍不住给五星。
故事里的每一个,都获得自己相应的“剧终”,很棒很暖。
想写下这一段影评,是因为故事的发生有宇宙百年一遇的巧合,在极光下,空间的延展性和时间的流动性都消失了。
人太渺小了,却又忍不住眺望星空,寄情于广阔的宇宙,来作为自己一段旅程的纪念,妄想在时间长河的流动之中划下一个刻度。
我那段旅程的开始,新闻报道称百年来,人们第一次观测到黑洞。
遇到了很多舍不得忘记的人,发生了很多事情,好的缺憾的,现在回想起来,仿佛南柯一梦。
在后来发生的很多事情,都让我自己对物理产生了深厚的情感。
这么久过去了,应该已经被很多人忘记了,但是我依然想要珍藏着那份柔情到世界的尽头。
刻骨铭心的人与事,不想忘不敢忘不能忘。
到如今,我恐怕只能道出一句,祝所有的人、大家、我们,都能前程似锦,勇敢地走向各自的未来。
以前觉得离别时的祝福很客套,现在才知道当一切发生时会有多么地欲言又止,只能道出一句祝福。
红尘来去散无痕,不见千里万里,悲欢与爱恨。
戏外哪像戏中有几春。
在下一个黑洞被观测的之前,我会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人吗?
When you come back to me在这首曲子中结束了Frequency。
然后一秒钟也等不了,搜到了,下了,听着,平复着,回味着,着手写下这一切。
已经很久没有这样部片子让我一看完就有种冲动,要来写一篇影评把心里那些感受到的,触动着的,跃跃的给写下来。
最喜欢的是那一段。
Frank从仓库大火中死里逃生之后父子俩在无线电中终于相互确认,询问近况,聊着最爱的棒球。。。
时间几乎被忘记,空间也在镜头中两个人的影像交互重叠中被摸淡。
父子之间的感情,那种不同于母女之间的亲密和柔情,通过Frank和John的话语之间和各种细微的表情被表达的淋漓尽致。
那种隐忍着但又深埋于血肉之间的浓浓情意,用一种男人的方式在无线电波中暗暗地传递着,这种微妙的感觉几乎难以捕捉。
那是一种无论何时何地都不会变的骨子里的passion。
其实这段我倒回去重看了无数遍,每一遍都有不同的体会,数度哭瞎。
然后再一次忍不住泪奔就是结尾的时候,从John回头看见父亲开始,到所有的至爱亲朋都出现在棒球场,暖阳把满场的欢笑融化,When you come back to me 响起,我就彻底不行了。
尤其值得一提的这首片尾曲,极富老式美国电影金曲的韵味,只消听上那个拖音,便如着了魔一般欲罢不能。
感觉好像整个人也被带回了那个黄金年代的美国,那些我们只在电影里看过的八十年代的美利坚,闪耀着午后灿烂的金色日光,总是充满活力,激情,勇敢和正义,看完之后总是留给人无尽的荡气回肠和沧桑感。
那是个我多么想要去看一看的年代。
回到片子。
跟结尾一样让我着迷的是开头Frank回家那一路的场景,感觉是抹上了一层淡淡的蜂蜜之后晕染开来,尤其是戴着墨镜骑摩托,包括后来很多零碎的家庭场景,其实完全是我的命门所在。
流淌着浓浓亲情的画面就像在梦里一样让我迷醉。
而这其中有一个异类。
那就是Frank把小女孩儿救出仓库时穿梭滑梯的那一段,唯美而不失充实,让我着迷不已。
还有一个不得不提的镜头就是John对着当年的自己说话时,我几乎要被融化了!
好吧,那个yahoo确实是唯一的笑点I love you, partnerI love you moreAre you still there, chiefI am still here,little chief本片另一个最对我的点就是连续杀人狂。
重口味永远都是欢迎来我们家做客的,何况是专杀同一职业的女人,保留他们的物件。
独居身份特殊的这种典型性变态杀人狂呢。
肯定开膛手先森的入室大弟子,才能这么干净利落,最后以这个案子为主线,用我闺蜜的话来说就是父子完胜大Boss简直太对味了,你们实在难以想象我对这种连续杀人事件的热衷程度,而由此引出的黑人警察朋友我也越看越觉得有意思。
不知怎么的,这部片子不是那么的锋芒毕露,但就是给人一种说不出的舒服感,缎带般柔滑亲近而又不失羊绒的温暖。
最后,我也想要一台这样的无线电发报机。
W2QYV CQ15晚安导演先生。
我想看看您的《破绽》了。
或者,去梦里看极光吧
作为sifi迷,由衷的献上五颗星。
冰冷而理性的穿越题材,却时刻携带着温暖的感情,让人很动容。
做为一名坚定的宿命论持有者,看到本片后受到了冲击,产生了困惑。
但细细想来,是正义、是勇敢,是感情的力量,让一切得以重来,最终相见相聚。
所以,走在一条对的路上,去做一些不懈的努力,或许真的能改变一切?
或许吧。
比《蝴蝶效应》温情,没有《时光穿越者的妻子》的娇情,比《罗拉快跑》真实。
欣赏一部如此完美的片子,希望大家都能有完美的人生。
JC的帅让我又一次确定了自己喜欢的style,认真的、诚恳的,深情的,坚定的。
(谢谢钟的推荐,以及资源提供,只是能再看一遍高清的就完美了)
看完这部电影,一种前所未有的力量涌上我的心头,这种感觉无与伦比的奇妙......尽管这部电影倘若从严密的逻辑角度来分析,存在着许多漏洞,但如果说它能够向我们诠释一些深刻的道理,并能够改变我们今后的生活,那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就是成功的。
我想说的是,这部《黑洞频率》至少于我而言做到了这一点。
我常常能感觉到自己的悲观,认为生活总是一成不变,日复一日的念头盘旋在我心头,一次又一次徒劳的努力使我放弃了追求理想生活的挣扎......改变值得吗?
是否只是在醒不来的梦中无望的痛苦挣扎?
无论怎样努力着改变现状,结局还是一样吧?
倒不如早早地接受自己悲剧的命运,放弃无用的反抗?
或许北极光不会恰巧出现在你的屋檐,黑洞频率也不会恰巧让你联系上三十年前的父亲,或许改变过去发生的历史只存在于电影中......现实的真相告诉我们:“我们当下感受到的每一秒钟,都将逝去,成为不可更改的历史。
”我们过去失败的历史也无法发生改变,那些一切的悲痛都成为过去式,我们不能从过去的失败中总结出错误的结论。
这一瞬间我深刻地领悟了一点:尽管我们无法改变三十年前的历史,但我们可以改变三十年后的历史啊!
我们是能够拥有改变的力量的,对吧?
我想,尽管现实很残酷,尽管追求理想的生活之路充满荆棘,但我们也应该有被世人称为愚蠢的勇气去改变的,对吧?
电影中一次又一次地努力改变过去的历史,给予了我力量去相信我也能一次又一次地努力改变我的未来,因为现在也终将成为过去的,对吧?
悲观主义者们,人生虚无主义者们,我曾经也是你们的一员,如今我想再给自己一些力量,去重复过去失败过一次又一次被你们称之为徒劳的努力。
你们视我如叛徒也罢,嘲笑我愚蠢也罢,我已满不在乎了,叫这些悲观的念头的烟消云散吧,让我盲目地愚蠢下去.......
看了此类片子,最爱的还是蝴蝶效应1,这个还比较感动,但是并不是给我很深刻的印象
看了和没看一样
确实偶尔让人想起美剧《迷失》,平行宇宙理论的片子里,这部是最温暖呢,充满了正能量的价值观和亲情维系,节奏也绝对堪称好莱坞商业片的范本,很值得反复观摩。编剧专业的孩子看什么蛋疼的文艺大导大都是浪费青春,真该多看看这类文本起承转合情节跌宕起伏的标准的好莱坞商业片。★★★★
名为科幻,胡扯的真够厉害的,没法推敲,只能归为亲情片了。
What the shit is this
绝对看过,在电视上,只是没看完整。这次是为了看特工叔,但感觉他年轻时还不如现在,成熟有魅力,包括演技。电影本身情节有点不可信所以,就3分吧。
有关穿越电话的伪科幻,设定在电影上比较新,其他的都比较无聊
前段时间在某本书里提到过这部片,今天在电视上看见了....巧
扯犊子的故事也能如此感人哦买噶!
《隔世追凶》的原型原来在这里
一部关于作弊考高分的电影。
结局那段双重凶发现场的戏还是很惊险很刺激的,只是结局美好得有点不现实
蝴蝶效应混搭触不到的恋人,结局狗血般的急转直下,太尼玛主旋律了。穿越类型片还是应该守住,改变历史是悖论,主角必须受罚的底线。当然,这是一部亲情片。
《黑洞频率》happy ending大团圆结局,比蝴蝶效应还早3年,通过极光让无线电穿越时空,很有想法,只是很多细节经不起推敲,比如改变过去产生的连锁效应,前面还说他拥有两种记忆,一个是改变前,一个是改变后的,而后面的改变,儿子的表现却似乎没有改变后的记忆,这一方面还是蝴蝶效应做的比较严谨一点,这部电影的设定是改变论秒算,跟父亲那个年代的时间段是同步向前的,可能由于电影的主基调是亲情,所以抠这些细节没有什么太大意义,总之电影还不错
时空转换的蝴蝶效应。happy ending有点超现实了。
现在看来太老套了,细节处理尚可,但节奏处理实在是太烂了,全片都是跳着看完的
温馨戏....不过觉得大团圆结局挺无聊的其实....
理念中没有祖父驳论,也没有平行宇宙,居然用的是粒子的共鸣~~
BUG确实太多了,准确说是关于平行宇宙和时空紊乱的情节都经不起推敲。但是非科幻类的内容比如朋友之间的友情、父子之间的亲情、父母之间的爱情等,都好得不能再好,虽然最后大团圆结局没有那么出人意料,但是我喜欢这样的结局!I am still here,chief!
好看的!心一直悬着!熟脸好多啊,还有Cera的声音一直没变诶!以及此片的编剧正是演小红毛长大后的那个雅虎男的哥哥!他还写过火星孩子!啊啊啊!(以及雅虎男就是TWD里的医生!可喜欢了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