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日日是好日》是日本国宝级演员树木希林的最后一部作品,完成这部作品后,她就离开了人世。
但我们在抱有遗憾的同时,又因为她的这部作品而感到平静。
原因在于,《日日是好日》这部影片用慢镜头描述了主人公典子与茶道相知相伴的一生,在展现日本茶道之美的同时包含着深刻的哲理美学,让我们能以一颗茶道之心坦然面对生命的消逝。
下面我将从日本茶道的器物、礼仪和禅语三个方面,为你分析日本茶道的美学力量。
一期一会,每一件器物都有各自的重量影片中最大的亮点就是完整还原了茶道中点茶、沏茶的场景,并使用了古色古香的传统茶具。
这个绘有狗图案的茶碗,用来盛茶,12年才能使用一次。
因为这只狗代表着生肖,狗年才能拿出来使用。
可是时过境迁,12年能改变多少人多少事。
典子第一次见到这个茶碗的时候,是和表姐美智子一起讨论,这个茶碗上的图案是什么?
而第二次表姐婚后放弃了茶道,只有她一个人捧着这只茶碗怀念她们曾经度过的时光。
而第三次则是一个崭新的轮回,又有新人在问,茶碗上的图案是什么?
一切似乎回到了原点,却又不是原来的样子。
茶道给人的感觉也是这样,明明是一模一样的茶具,一模一样的抹茶,可味道就是不一样。
盛放和果子的器物虽大体相同,可一同和果子搭配就别有一番滋味。
和果子作为茶道中的代表点心,是茶道中一期一会精神的独特体现。
今天坐在一起,品尝这器物中所盛和果子的人,不是12年后才见不到了,而是明年甚至是明天就见不到了。
影片中多次提到初釜,即新年的第一次茶会时的情景,可没有一次和果子是相同的。
日本的和果子随着二十四节气、节日风俗的变化而变化,并寄托着美好的寓意。
女儿节有长得像个桃子的“千寿”,希望女儿能健康成长,而影片中的“下萌”,表现出寒冬过后小草吐出新绿的场景,希望一切不幸都能过去。
同一件器物,盛放的和果子不同,代表的寓意也不同。
影片中,可以算得上没有改变的或许是这只乐茶碗。
可这只茶碗却是乐家第9代传人乐了入烧制的赤乐茶碗,是绝无仅有之作,没人能烧出第二个同样的作品。
换句话说,对烧制茶碗的乐了入来说,在烧制过程中,他也只有一次机会能遇见这只茶碗。
不同的炉内环境会烧出不同的陶制品,烧制乐茶碗时,由于使用的火窑无法统一炉温和烧制时间,所以即便是同一火窑烧出来的茶碗,也有所差异。
茶道里的每件器物,都承载着它独特的回忆,有着独特的重量。
我们遇见的每一件器物,喝过的每一杯茶,都包含着生命中仅有一次的珍贵回忆。
茶道里的那些繁文缛节,是茶道的灵魂如果没有礼仪,茶道只是一项喝茶的活动,而不能冠以“道”的名字,成为一种艺术。
茶道的礼仪有多繁琐多难记呢?
一开始,典子学习的时候经常被老师叫停,说这个不对,那个也不对。
榻榻米一叠要走六步,第七步要跨过榻榻米的缝隙,光是走路的礼仪就让典子举步维艰。
而沏茶时,甚至有人因为紧张将水洒在了自己的身上。
作为一个沏茶人,连一块小小的手帕(帛纱,用来擦拭茶具、接茶碗的帕子)都要折得整整齐齐,泡茶的水要取最下层的水,茶要沏成半月形。
这些礼仪其实都出于对茶的敬重,而只有心怀赤忱,眼里只有茶的人才能感受到沏茶时的寂静,感受当下的心境,沏出一杯独特的茶。
作为品茶人,首先要强忍着正坐的痛苦,端坐在榻榻米上不出声,感受茶人沏茶那一刻的寂静。
更要在喝完最后一口茶时发出声音表示:我喝完了,谢谢你的招待。
除了这些,茶道还讲究一个“清”字,即没有污垢,洗涤灵魂。
茶室门口有一个地方叫蹲踞,进入茶室前,大家需要用水洗净自己的双手,洗去所有的污秽,以一颗最纯净的心来细品茶道的境界。
而影片中,所有进入茶室的人,穿的都是白袜子,也是因为白色象征着洁白无瑕,没有污垢。
茶道讲究“和敬清寂”,“和”是整个气氛的和谐温馨,“敬”是沏茶人和品茶人之间的敬重,“清”是洗去外界污垢后的纯净灵魂,“寂”是忘却一切烦恼,感受当下的心境。
而这些,正是通过这些繁琐的茶道礼仪展现在我们面前。
日日是好日,每一天都是修行的旅程茶道自古以来就和禅宗有着密切的联系,剧名“日日是好日”就出自禅师云门文偃,是最能表现禅境的一句话。
主人公典子对于这句话的领悟也是逐年加深。
一开始的时候她和表姐讨论,这句话究竟是什么意思?
得出的结论只是每一天都是好日子。
当时的典子并没有受到多大的挫折,父母健在,表姐也陪在自己身边,正是最无忧无虑的时候。
可是后来情况直转而下,她考试失利,找工作失败,就连茶道也没学好。
考前典子来到茶室,看到壁龛上的达摩画像,祈求考试必胜。
老师递给她一杯茶,告诉她:世事本就无常,生活也总有波澜起伏,很多事不必耿耿于怀。
她也终于明白自己之前对“日日是好日”这句话的理解,是多么地肤浅。
当时的她只是纯粹地以自己的感觉来判断今天是不是好日子,比如说今天的天气是好还是坏?
自己有没有赚到钱,是不是有好事发生?
但却没有考虑到这背后的得与失。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福与祸总是相生相伴的,在这样变化多端的人生中,我们要时刻保持着一种平静的心境,坦然地面对得与失。
于是在考试失利后,她重整心情,成为一名自由撰稿人。
可好景不长,她的未婚夫劈腿,她好不容易从悲痛中走了出来,没多久她的父亲又去世了,连父亲的最后一面都没见到的她,再也无法坦然面对这生命中最沉重的失去。
而老师告诉她,总有花朵在最严寒的冬季绽放,也总有些日子需要我们迎难而上,鼓起勇气去面对。
或许那个时刻,典子也想到了最早学到的那句话“沏茶时,重的东西要轻轻放下,轻的东西才重重放下。
”轻的东西重重放,是不能忽略微不足道的细节,重的东西轻轻放,是不能让悲痛摧毁了我们的身心健康,从此一蹶不振。
接受人生当中的每一个起起落落,并不是日日是好日的终点,而是一个中间的一个过渡状态。
只有当我们接受所有的痛苦并能逆风而行的时候,每一个日子才是真正的好日子。
“日日是好日”这句话用主人公典子一生的波折,串联起茶道的三重境界。
第一重是表面上感觉每天都是好日子,就如同第一眼觉得器具很美,礼仪很美,茶道很美,很是庄重典雅。
第二重是在人生的变化无常之中,找到一颗平常心。
就好像遇到挫折时捧上一杯茶,扫去尘世的污垢,心情自然而然地平静下来。
第三重是在坦然面对人生波折的同时,依然具备迎难而上的正能量。
这时候,喝不喝茶已经无所谓了,因为我们的心里已经有了茶道的智慧。
典子最终大彻大悟了,那么我们呢?
人生的道路向来就不平坦,每一天都是我们修行的旅程。
夏日里清逸细腻的小品,茶道文化一日悠哉赏游;在茶道中品味人生,在茶道中感悟人生。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繁忙、逼仄、快速、纷扰、日常吃土、情深缘浅的都市生活压力,让年轻人往往静不下心来,时而又会感到迷惘无措。
百年苦短,过尽千帆,喜忧相伴,参差难平,暮然回首,落英满怀,人生聚散无常态,“一期一会”静随缘。
能够专注的、快乐的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年复一年,乐此不疲,反而会无惧岁月流逝,懂得平静,懂得珍惜,也是一种幸福啊。
片中场景的布局与切换展示、人物形象的立体描绘、情绪的抒发、情景意境的呈现等分明有一种新海诚作品电影真人版的风味。
看得也想去学学茶道了~前半段的时候认为是略带说教色彩的电影,那些大道理正确却没有什么体会。
随着荧幕中时间纬度的拉长,茶道与典子生命的交融也让那些“道理”愈发回响起来。
我一直觉得人的生活方向分为两种,一种是向上的,有着“正确”的方向和明确的目标,大家齐头迈进,也是我们在早年的教育中被一直灌输的。
可惜正因为目标的一致性,所以只有少数人能走到金字塔获得价值感(因为本身这就是一种零和博弈)。
于是到了一定年纪,许多人开始寻求另一种模式,也就是无所谓对错也不再通过比较获得价值感的探索式的价值观,茶道就是这种价值观具象化的一种表达。
典子是幸运的,她家庭优渥,即使毕业时正值日本泡沫破裂就业寒冬,她也仍旧要选择自己喜欢的职业。
也即她的人生因为没有“向上”的压力从一开始更偏向探索式,这也是与表姐相比,她与茶道更为契合的原因。
但即使这样的人,也会有内心不够强大需要社会向上的价值观认可的时候。
30岁的典子就遭遇了这种时刻,彼时她考试失败,即将结婚的男友出轨。
连引以为傲坚持下来的茶道,也被一个刚刚学茶道的15岁少女的天赋所击败。
所以对于茶道这个本来是修炼身心的所在,她滋生出了比较与嫉妒之心,最终因为生活的种种挫败叠加导致情绪崩溃。
这也是电影里我与典子最能共情的一段。
最后的感受是,茶道这一形式,比起赏鉴茶的味道确实更偏向形式的美感。
就连茶道师傅,集中起来去欣赏的也是茶器而不是各色茶叶本身(感觉和国内很不一样)。
茶道,花道,书道,茶器,怀石料理等等,互为呼应,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的美学闭环。
在今年的北影节上,一部作为开幕片的电影异常火爆。
它刚开票不久,就全部卖光,成为今年电影票最快售罄的影片之一。
前两天,没有机会亲临北影节的朋友们,也终于等来了这部电影。
废话不多说,这就来和大家聊聊它——日日是好日
这是一部去年10月份在日本上映的电影,在今年北影节上也进行了展映。
大多数人知道这部电影,可能因为它是北影节的开幕片。
但,它还有一个特别的身份——日本国宝级女演员树木希林的遗作。
你可能对这个名字不熟悉,但你一定看过,至少听过她主演的电影。
树木希林可以说是日本导演是枝裕和的“御用”女演员,两人合作了《步履不停》、《比海更深》、《如父如子》等多部影片。
往近了说,去年在国内上映的《小偷家族》里,树木希林就贡献了亮眼的表演。
片中,她饰演家中的奶奶一角,收养了阿治等人。
在临近死亡之际,她道出一句无声的“谢谢你们了”,成为无数观众的泪点。
遗憾的是,《小偷家族》在中国上映后的一个月,树木希林就真的离开了人世。
而今天给大家推荐的这部《日日是好日》,也成了她生前的最后一部电影。
其实早在日本本土上映时,此片就非常火爆——上映首周末的两天,近8万人进入电影院观影,取得近亿元的首周末票房。
在日本的评分网站上,它获得了4.04的高分(满分为5分)。
不仅如此,它还获评日本电影蓝丝带奖的“2018十佳电影”,其导演大森立嗣也摘得2018年报知映画赏的“最佳导演”奖项。
所以,这部颇受好评的影片,到底讲的是什么?
其实一句话就可以概括:它拍的是日本茶道,但是却道尽了人生。
故事的主角叫典子(黑木华 饰),是一名20岁的女大学生。
她较真、好讲理,个性倔强努力,但在关键时刻又经常犯迷糊。
站在即将毕业的十字路口,典子和大多数的年轻人一样,对未来充满迷茫。
一次偶然的机会下,典子和表姐美智子(多部未华子 饰)来到了一间知名的茶道教室学习。
和典子不同,美智子是一个性格直率、做事有目标且果断的人。
这家茶道教室的老师叫武田(树木希林 饰),是一个看起来温柔慈祥,但教学时却一丝不苟的人。
面对两个稚嫩的新手学生,武田也表现得格外认真和严厉。
最开始学习时,表姐美智子就表现出了难得的天赋,总是学得很快。
而典子虽然也十分用心,但总是比表姐慢半拍。
在从无到有接触茶道的日子里,两人难免闹了不少笑话。
比如动作不规范,总是忘记正确步骤,或者太急躁等等。
而日本茶道,最讲究的就是“和静清寂”。
“清寂”是指冷峻、恬淡、闲寂的审美观;“和敬”表示对来宾的尊重。
武田老师告诉两人,茶道是一门陶冶性情,让人感知生活美好的艺术。
其间蕴藏的哲学,就像她挂在家中的一副牌匾所言——日日是好日。
随着时间的流逝,典子和美智子都完成了从小女孩到成熟女人的蜕变。
意料之外的是,颇具天赋的表姐美智子选择了更广阔的人生,也渐渐缺席了茶道的学习。
而最初显得笨拙的典子,反而几十年如一日地坚持下来,每周六都来到这里学习。
整部电影横跨24年的时间,并且用24个节气串联起来。
在一次次的自然气候变换中,观众也见证了用茶道所串联起来的,典子人生中的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20岁的典子,刚开始涉足茶道学习。
此时的她性格毛躁、好胜,同时也对自己的未来生活充满好奇与新鲜感。
这个涉世之初的童真阶段,可以用“看山是山”来概括。
第二个阶段,是30岁时的典子,已经是茶道老手。
此时的她尝遍了人生的种种打击:就职失败、未婚夫劈腿、父亲离世等等。
哪怕是在她所热爱的茶道里,也被武田老师批评道“动作僵硬”。
这个痛苦与彷徨的阶段,可以用“看山不是山”来概括。
第三个阶段,是40多岁的典子,此时的她已成为能指导他人的茶道老师。
在经历了各种人生打击后,她增长了自己的阅历,也提高了自己的精神境界。
这个洞察世事、返璞归真的阶段,可以用“看山还是山”来概括。
发现了吗,《日日是好日》传达的精神内核,其实和中国禅宗所提出的“人生三境界”相重合。
这种颇具哲学思考的人生况味,借助茶道这一讲究来体现,可以说再适合不过。
说到这,就不得不提到片中的一个重要道具——一个印有小狗形状的茶碗。
武田老师专门用这个茶碗来盛薄茶,因为当时正好是狗年。
碗上的图案和当年的生肖,正好对应了起来。
换句话说,这个碗要每隔12年才能用一次。
就算把时间线拉长,在她这一辈子的茶道生涯里,能使用这个碗的次数也寥寥可数。
在电影中,这个特别的碗一共出现了两次。
第一次是典子初学茶道,向武田老师提出疑问时。
第二次是典子成为茶道老师后,看身边的学生提出疑问的时候。
这两个镜头,可以说是典子人生阶段的分割点。
而从提问的学生到教学的老师,这一角色转变的过程,也暗示典子实现了精神境界的飞跃,以及人生阅历的升华。
了解茶道的朋友应该知道,茶道宗师千利休的弟子曾提出“一期一会”的概念。
它指的是,来诚心品茶的客人一生也许只会遇到一次。
所以要把每一次都当做最后一次,给予对方最好的服务。
换句话说,它也是在提醒每一个人要珍惜眼下。
实际上,茶道所追求的这种修行境界,其实就和这部电影片名要传达的精神内核异曲同工。
怎么理解“日日是好日”?
雨天听雨,雪天看雪,夏天感受酷热,冬天体悟寒冷。
对于每一个全身投入,珍惜当下的人来说,一年四季都是好光景。
*本文作者:张不才< END >
《日日是好日》是一部讲述日本茶道的电影,改编自日本著名茶人森下典子的随笔集《日日是好日:茶道带来的十五种幸福》,由树木希林和黑木华主演。
树木希林、黑木华和茶道,是我一直期待这部电影的三大因素。
2018年去世的日本国宝级演员树木希林,在电影中饰演茶艺老师武田,《日日是好日》、《小偷家族》和《有熊谷守一在的地方》都是她的遗作。
黑木华是日本90后科班出身的女演员,和安藤樱一样,属于靠演技取胜的实力派。
《重版出来》里面她饰演不服输、充满能量的漫画编辑黑泽心,在最近口碑爆棚的日剧《凪的新生活》里面她饰演女主大岛凪。
在这部电影中黑木华饰演从零开始学习茶道的女主森下典子。
在大家眼中,典子是个严肃、认真、笨手笨脚的别扭女孩,她喜欢佛兰明戈,喜欢意大利,却因为就业压力,半推半就跟着表姐美智子去学习茶道。
以往茶道是日本女性婚前必修课,现在也渐渐没落了,就像中国的绣艺女工一样。
初看典子和美智子学习茶道,不禁暗想,怪不得了解茶道的人越来越少了,实在是学习起来太繁琐。
行茶、分茶、碗泡、传杯、清壶,进入茶室要先迈左脚,不能有太多泡沫,不可以甩水勺,要慢慢等水滴光,取水不能弄出声音等等多如牛毛的细节和注意规则。
大部分电影剧情和典子学习茶道的过程一样琐碎,导演并没有让时间一晃而过,让典子一下子就成为一个茶道高手,而是让她一点一点在枯燥的学习中,感受茶道,了解其中的乐趣和魅力。
茶道的学习,配合着二十四节气的流转,从立春到冬至,从大寒到谷雨,季节不同,沏茶的方法也会不同。
茶室墙上的挂轴根据季节和心情的变化也会不同,熏风自南来,梅花熏彻三千界,叶叶起清风,清风万里秋,不苦者有智,听雨......有一次挂轴上是不认识的字,武田老师说,不需要思考字义,当成画来欣赏。
典子虔诚地跪坐在挂轴前,凝神细看,仿佛看到高山瀑布飞流而下,水汽溅到了脸上。
茶室外面是一院子的树木,随着四季变换颜色,鸟鸣,虫语,水流声,混合着下午的柔光,让茶室成为了一个玄妙的充满禅意的地方。
观看武田老师沏茶,是一件非常享受的事情,她举手投足顺滑流畅,那些对典子来说很枯燥的动作,仿佛山泉水般早已渗透进老师的体内,只是观看,典子就觉得心情舒畅,思绪清朗。
武田老师说,茶道要先做出形式,再把心意放入其中,不要用脑去思考,习惯成自然,也就是“先行后心”。
武田老师说,手拿茶碗,要仔细体会它的重量、触感,以及捧在手上的滋味,培养自己的好眼光。
典子小心翼翼的拿过那只碗,惊喜地说,像松树一样又轻又暖。
渐渐地,典子能够区分梅雨和秋雨降落大地的不同声音,热水和冷水进入杯中的不同感觉,热水呼噜噜,冷水淅沥沥。
跪坐在茶具前,闭上眼睛,听着院中的蝉鸣声,典子能想起自己小时候体弱多病时的寂寞心情。
很多旧日的情感因为学习茶道而日渐复苏。
眼耳鼻舌身意,在学习茶道的过程中,被一点一点重新激活。
学习茶道的过程,也是典子长大成熟的旅程。
她经历了大学毕业,在出版社打工,就职考试失败,无意中成为自由作家,恋爱,结婚前遭遇背叛,重新遇到爱情,搬出父母家独居,以及在樱花开放的时候父亲骤然离世,从此樱花成为了悲伤的回忆。
这期间,茶道一直陪伴着着她。
10岁时,爸爸妈妈带着典子去看意大利导演费里尼的《大路》,她完全不懂,觉得与其看这么一部电影不如在家看动画片。
10年后,在学习茶道的间隙,她重新看了这部电影,只觉特别好,没被这部影片感动,人生就白活了。
又过了10年,她经常看《大路》,每次看都要忍不住哭泣。
茶道就是典子心中的《大路》。
走上茶道的二十五年里,典子每周六都会去茶艺教室。
二十五年的时间,让她明白,世界上的事情,分为两类,一类可以立即理解,另一类无法立即理解。
立即理解的事情,经历过一次就够了,而无法立即理解的事物,往往要花很长时间才能渐渐明白,就像《大路》,就像茶道。
八十八岁的武田老师说,典子,你也开始教学生吧,你会从中学到很多。
对典子来说,这又是一个新的旅程。
“日日是好日”这句话,出自中国佛书《碧岩录》,春天闻花香听春雷,夏天在蝉鸣中感受暑气,秋天倾听秋雨体会丰收的喜悦,冬天触摸一片雪花的寒冷,调动五感,全身投入,每天都是好日子。
作者森下典子在书的自序中写到:总之,对于茶道的世界,我还像个不懂事的孩童。
由我这么不成熟的人写一本有关茶道的书,想想真是太过轻率。
不过,茶道就是这么宽容,容许人的不完善。
十年后的我,重看这部电影,应该会有不一样的感受,典子小姐的再版自序也会不同。
因为我们都是不完善的人,我们像茶道一样宽容自己的不完善,因为我们一直在成长变化。
日本拍这类电影简直可以说是信手拈来,毕竟除了如大城市东京等意外,很多郊区乡下都是这种风格的场景,意思就是不用在取景多花功夫。
电影以学习“茶道”为切入点,加上照应电影名字《日日是好日》,融入了“节气”在里面叙事,挺巧妙的。
其实这种手法在之前的日本电影也能看到,到这部电影看起来并不突兀。
其实严格来讲,也并非“日日是好日”。
正如女主,电影里的她大多讲述的都是她的遭遇,只能说,每天的事情,无论是好还是坏,都能带给她一些启发。
“茶道”令人心境平静,更容易令人进入自己内心的世界,无论是过往还是未来,都能想到一点东西。
女主就是如此。
人生无常,过好每一天才是正道。
噪声带来压力。
人们既不关心眼花缭乱的屏幕,也不在意公交上尖利重复的广告。
这让人愤怒,居民楼旁的空地、公园是公共空间,聚集无数疲惫人群的公交车更是。
这种愤怒,很快被惶惑取代,面馆里穿着制服的女人在刷视频,一对情侣分食一碗面,彼此互不凝视,男人手机里快声快语,不停播报,其他食客在嘈杂里,扒完面走人,提高小面馆翻台率。
高速路旁交替的车流,帮高楼的人们永远活在快的隐喻。
拍安静电影的人们稀缺,能够静心观看的观众更少。
忽然想起日剧《钱断情始》,女人手捧和果子,珍惜品位,路过一千次仍未下手的陶瓷盘,买下那一刻,倍感欣喜。
身边的所有物品都被下了膨胀剂的毒,以指数暴涨的物件伴随着边际效用递减的快乐,及焦虑。
还有剧未播完,就离去的三浦春马。
陷入还没好好哀悼,就草草结局的哀伤。
小典在日复一日的茶道里,品读热水与凉水的声音,金缕梅早春盛开,茶室里的横幅“掬水月在手”“日日是好日”“听雨”随节气和心境而变。
品位四季,沉浸其中,像王阳明龙场悟道,见雨听雨,悟到人生之兴衰变化,“日日是好日”不是如算命般,今日大吉,明日凶兆,而是无论顺境逆境,我们如磐石岿然不动,境遇如水流从身上缓缓流经。
小典对自身的责怪,对父亲的不舍,都在雨中消融,“谢谢你”笑着放下心中所执。
美智子是与她一同学习的表姐,她在共同学习四五载后,回老家相亲结婚,倏忽离去。
她的家庭主妇、警官同学都因有事,逐渐离开。
小典刚开始接触茶道时,还在读书,后来在出版社打零工,没考上正式职工,转为自由撰稿人,与未婚夫分手,搬出来独自居住,爸爸过世。
每十二年一个轮回,印有狗图案的杯子,她放在虎口仔细摩挲端详,十二年前是美智子在身旁嬉笑,十二年后是一群新的同学。
开始观看,茶道的繁文缛节,如同艺妓学徒的压迫,毫无解释的规矩,还以为配有一个严苛的老师,结果老师只是日日教,即使学员心有不满,还是耐心教学。
日日学的小典,生命和茶道交融,武田老师所言,“重复有什么不好”,同一件事在不同的年份发生,同一个器物,同一套动作,结下绳子,记住事。
不同的生果子,不同的茶,走下和美智子不同的轨迹,她在昂首前进,而小典在慢慢回味。
观众拿起自己的杯子,手艺人的作品。
她在烤制时,想些什么,希冀什么,她的杯子,见证了制作者的心思,使用者的一日与永恒。
我很喜欢这部电影。
喜欢每一个镜头里呈现出来的岁月静好、平静自在,这是一部关于茶道的作品, 是茶道,也是人生。
我的老家安徽是名茶之乡。
我们村里的人多数家里有茶树,人们种茶、喝茶。
遇到适宜的季节,爷爷还会自己亲手制茶。
家里烧柴禾的土灶间,飘来爷爷杀青焙火的迷人茶香。
在我童年的记忆里,爷爷经常拿个大搪瓷缸泡茶喝,浓酽的茶汤里,是几乎占据半个茶缸子的茶叶,那是一种很粗的茶叶梗。
于是差不多从5岁左右开始,我就会开始喝茶,当然是基于好奇心喝了爷爷的茶。
这一喝就是几十年。
如今爷爷去世多年,这段记忆我却重复了一遍又一遍。
后来,我偶然接触到了茶道,甚至也上了几次茶艺课,有模有样学人家泡茶、品茗。
这部电影,讲的就是【茶道】。
茶道即人生。
大学毕业的典子,不知道自己想要做什么,正准备寻找能让自己专注一生的东西。
因缘际会,她和表姐一起去学茶道,教茶道的是著名演员树木希林,她在剧中的角色武田老师,真是把一个典雅的中年女人演活了。
这也是这位日本国宝级演员的最后一部作品。
那是一个晴朗的春天,两人步行来到茶室,侘寂风的茶室里,没有一点生活中五味杂陈的气息,反而有一种脱俗的清新雅致。
抬头的横匾上,一幅字吸引了两个初学者的关注,《日日是好日》,这便是整部电影的主题。
电影以24节气作为时间索引,慢慢推进故事的发展。
季节更替,时间来到了这一年的正月,大家受邀参加这年的第一次茶会。
女人们全部身着和服,以显仪式感。
转眼间,她们学习茶道两年了,期间女主在出版社兼职,表姐去了贸易公司。
两年间,茶道已融入她们的生活,甚至融进了生命。
茶道的精神在一定程度上主导了她们的风格:恬静,湿润,不急不躁。
又到了一年夏至。
窗外是雨季的声音。
有一种白噪音的空灵和治愈感。
或许这就是《日日是好日》的寓意,下雨的日子听雨声,下雪的日子赏雪落,每天都是好日子。
导演的静物拍摄尤其具有美感,在他的镜头语言里,茶具和器物,仿佛变成了一道艺术品。
每一帧画面,第一个镜头,都充满了安静的文艺气息。
女主端坐在茶空间前面,闭目冥想。
童年生病的寂寞又涌上心头,被遗忘的感觉再次觉醒又消失。
但她内心的某些东西已经改变了。
时光如隙,岁月流转,户外的溪水间,姐妹两人在溪涧聊天,表姐意欲辞职回家嫁人,而后来她按计划嫁人生子,全身心在自己的家庭。
茶道是一根线,串的却是人生。
在茶室里,人来人往,有年轻的新人加入,也有人中途放弃。
一晃竟是十多年了。
典子经历了失恋,把自己关在房间里独自品尝失恋的苦痛,成年人的伤心是调了静音的。
镜头来到了某一年的“雨水”,我特别喜欢这个节气,光是名字就充满了灵气。
在这次课上,茶道老师提到了“茶聚”,言辞意味深长,甚而讲到了“一生只有一次”。
下课后,学姐告诉典子这是一句很古老的谚语,然后分享了一段看淡人生、看破红尘的对话,“在没有飞机、火车和电话的年代,一旦分手,你永远不知道是否还会见到某人。
”原来今天是典子茶道老师的老师的忌日。
画面回到了人群散尽的茶室,花园的茶桌旁,空无一人的院子,老师一个人呆坐,凝神望着天空发呆;不禁令人一阵唏嘘。
生而为人,终会面对生死病死这些课题。
典子约好了跟父亲见面,却在日子到来前,接到爸爸病倒的消息。
医院的走廊里,她用后脑勺轻轻砸墙,悲伤无处释放。
“4月5日,樱花盛开,她爸爸去世了”典子穿着黑色的和服,与老师一起盘坐在院子里,樱花一片一片,像雪花一样在空中飞舞。
老师仰天喃喃说,“典子,现在樱花会为你保留悲伤的记忆。
”两个饱尝离别锥心之痛的人,正在院子里相互守候。
“樱花像剧终的幕帷一样落下来”典子的眼泪再一次夺眶而出。
之后的茶课上,老师的挂画换成了《听雨》,她在雨水滴答的院落里,似乎看到了爸爸的样子,爸爸站在海边,静静地望着典子。
她情绪失控,眼泪仿佛淹没了她的整个人生。
她哭喊着对“爸爸”说“谢谢你、谢谢你”。
一遍一遍重复,一遍一遍哭喊,嚎啕得像个受了委屈的小孩。
天空也变得悲伤了,为她下了一场雨,雨水和泪水一起冲刷着人们的内心。
我很喜欢电影的台词,平淡如水的叙述,充满了治愈。
看电影的过程,就像经历了一次岁月流转,12年后又12年,典子从第一次做茶开始,竟然学习了24年的茶。
镜头下,剪着短发的她温润如玉,目前深邃有力,像是写满了故事。
而故事还将继续。
日本茶道我之前是完全没了解过,看这部之前对这东西滤镜很重,觉得是种很高深且有艺术性的文化,但这电影看下来觉着茶道好像有点教化意图,有很多明显是形式主义的东西,总之通过这部电影对这项技艺的第一印象很一般。
之前通过一些影视作品和纪录片粗浅地了解过日式花道,就是插花艺术,说不上懂但能体会到美感,比茶道给人感觉实际很多。
那肯定也不是没有可取之处,茶道好像试图对人们后天形成的气质进行人为统一化的“修正”,不要一看到统一化就觉得不好,全世界大多数人对一些基本品质的认同是雷同的,诸如从容大方,仪态端正……慢吞吞的行事准则在现代社会也算一种对抗浮躁气性的修行。
让我真正觉得有所触动的是茶道在基本功的学习之后传达的日常理念:顺其自然,全力以赴……我这说的是不是有点矛盾,唉就这话了,说错了就当我不懂硬装。
电影时间跨越很大,可以说是概括了主角们大半的人生,世事无常的同时又常态化的无事发生,值得记录的事情不是每天都有,但认真生活的每一天都是好日子
第一次早上八点多起床来资料馆看电影,困……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被完全被带入,数次落泪,是从女主在医院因为没见到爸爸最后一面头一直撞向墙?
是学茶道时安静闭眼听雨?
是听到树木希林说下个周期我就100岁了?
是女主一直在幻象中说谢谢爸爸?
还是在地铁站崩溃大哭?
好像后三十分钟就一直忍不住眼泪……突然想到那些击溃你的瞬间……就好像昨天在天津坐电梯,电梯关了又开,显示超重,电梯里都是成双成对的情侣,最后我下去,电梯关了。
好像也没有什么过不去的事,希望可以坚持做一件事。
希望我会更好。
“下雨的日子听雨声,运用全身感官,品察当下瞬间,下雪的日子就看雪,夏天感受暑气,冬天感受刺骨的寒风”。四季更迭,节令变换,爱情突然造访,亲人骤然长辞,怀春少女为人师长。每一道繁琐的工序,都渗透进身体的感官和机能,体悟世间万物,参透人生哲理,仔细端详一只茶碗,下次再见,已是十二年后。
能够坚持下来做一件事,真的真的是太好了,时光变化、时过境迁,能始终陪伴生命的,唯有坚持带来的结果和过程中的回忆。日影最厉害的一点,就是让观者身心的敏锐度顿时上一个档次,对于自然风物、对于人生际遇的感受慢慢放大、纵深,并与自我重叠。当然每次看到黑木华游刃有余地驰骋大荧幕时,都想要感谢一番日本影视界审美的多元,分给不同种美好以合理存在并闪光的空间。最后,怀念树木希林老师。
客观讲片子整体拍得有点欠火候 片段高光 但是作为树木希林的遗作 且那么完美地展现了茶道片影 就都值得 很多情节是很戳的 日日是好日一期一会珍惜每一个当下
突然有点想通了这部电影的问题在哪里。这个理念确实是好理念,在日常生活中也需要有这样的理念来支撑,但是把它拍成这样的电影,就显得过于轻飘飘了,因为生活的无规律、痛苦、各种干扰、各种魔障,和这个理念之间的斗争,才是这个理念最终汰沙成金的关键,茶道的程式化对于磨炼来说固然重要,但远远不是全部。日日是好日,日日也都是惊心动魄的日子。这种日常生活的殊死搏斗,就如此轻巧地被放过了。真正的禅不偷懒。
家族之苦里的奶奶知道伯格曼的野草莓,日日好日里的女孩10岁就被父母带去影院看费里尼的大路,不得不服别人家的艺术通识教育普及率之高。1.13@香港百老汇电影中心
6/10。原以为是清茶,结果大段的心理念白把电影变成了抹茶,随时间流逝熬成了抹茶粉。属于弘扬日本传统文化的那类片,没有过多的主角生活展示是优点,有渐入佳境。
终于把树木老奶奶的遗作看完了,唉...茶道真的好讲究啊。电影很平淡如水也略微有点闷,但还是能看得进去的。以前看《大路》的时候也和女主一样无感,希望十年后等我再看的时候也可以有不一样感受吧。才30岁的多部未华子在电影里也太不好看了。日日是好日,这个片名真好啊。
华妹的声音真的好软~
一星半
真是一部温润如水的电影,太过依赖思考的观众也许领略不到其中的魅力——它展现的恰恰是不思考的智慧,以及静默的禅意、女性的柔美、“日日是好日”的人生哲学。在战火纷飞、诸雄并起的织丰时代,“一期一会”的茶之道,既包含着利休的苦闷与苍凉之感,亦是乱世中的真实写照。如今,通讯越来越便利,距离却越来越远——“难得一面,世当珍惜”这句话在现代社会中被赋予了更深远的意义。当这样的精神走出茶室、流入生活,不变的,是对日本传统文化中无常观的继承,归根到底,是人们对于生命的敬畏。孩子难以理解《大路》结束时那个在海边大哭的流浪艺人,直到长大后,才发现所爱之人会突然离去,只有珍惜当下的每一刻,将每一日当作“好日”,才会不留遗憾,潇洒自在。
心里的预期是“人生果实”…
全片的感觉就像导演把自己的人生感悟强加于演员的身上,不断的重复精致的四季和人造的院落,以及人物的精致动作,不容有失的完美演绎,让人实在无法获得共情,仿佛在看日本旅游风光片,完全无法进入真实的人物生活!全片的内心独白简直是最可怕的文学改编作品。是我见过黑木华最没有亮点的人物和演绎了,绝对是导演的锅啊,导演我对你的期待远不止于此啊!怎么回事!
慢慢
先把形式学出来再把心意放其中 不用头脑记用习惯相信你的手 心灵秩序把心安在当下 没有慌乱像花开风自来 一念心动 吃苦者有智 骤然发生习惯悲伤 运用全身感官品味瞬间 重复做同样事真幸福 日日精进锤炼不同心境 不能立即理解花很长时间
学茶还能顿悟啊。
我对茶道一点好感都没有,甚至是鄙夷。有闲阶级的玩耍罢了和小红书里精致的中产没有任何区别。但是某一瞬我想起一首歌《她来听我的演唱会》,这茶会是典子的一期一会。不同心境下不同的感受,就像墙上的画作一样。
2019.08 半个多月终于看完了....天天学茶道。道理实在不想学
我是真的理解不了人如何通过程式化的动作就能领悟到人生了,如果这样是不是每个社畜都能感受到996的福报。
一期一会一入定,四季无常心如常。日复一日终得悟,水到渠成通大路。
雨天听雨,雪天赏雪,夏天感受暑热,冬天体悟刺骨的寒冷,原来日日是好日———是这个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