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正常

呼吸正常,Something in Blue

主演:张兴超,叶锐洪,李会,周嘉亨,黄馨,苏雯珊,李伊,卓雅雯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粤语年份:2016

《呼吸正常》剧照

呼吸正常 剧照 NO.1呼吸正常 剧照 NO.2呼吸正常 剧照 NO.3呼吸正常 剧照 NO.4呼吸正常 剧照 NO.5呼吸正常 剧照 NO.6呼吸正常 剧照 NO.13呼吸正常 剧照 NO.14呼吸正常 剧照 NO.15呼吸正常 剧照 NO.16呼吸正常 剧照 NO.17呼吸正常 剧照 NO.18呼吸正常 剧照 NO.19呼吸正常 剧照 NO.20

《呼吸正常》长篇影评

 1 ) 呼吸正常:一场夜奔的缺氧致幻,有蝶翩跹

作者:Yuruky简介:不留文字,如是我闻伍迪·艾伦在《午夜巴黎》(Midnight in Paris,2011)里放了3分半钟的巴黎幻灯片,又花了12分半钟把男主灌入迷醉状态,他的幻觉才就此开始。

李云波倒是非常干脆,《呼吸正常》(Something in Blue,2016)开片即让小张从公路深处奔向观众,戴着耳机听不见喘息,只有主题曲(即片名)响彻耳畔。

他脚下的路标与他跑来的方向相反,抬头望着夜空或街灯,又或一片眩晕的漆黑,一场夜奔的缺氧致成了此片的一场幻。

好像大家都很抱怨,说结构散乱。

但你看,大晚上的耳机音乐充斥耳朵,还跑到这么不着人烟的地方,都缺氧状态了,当然大脑会断断续续的。

所以,以字幕卡方式编排,其实是符合实情的。

思绪在这种情况下,更容易是一句句的话语飘来飘去,而后才是记忆/幻想片段的浮现。

但它又必然不会乱飘,此时还是会抓住一点,由此找到联系发散开去。

不像平时,可以一会想这个,一会又切换频道想到其他事情。

片中的每张字幕卡是展开每个片段的路口,每个片段的内容揭示了故事的顺向时序及人物羁绊,这便是小张缺氧致幻的思绪地图。

《呼吸正常》海报片头之后的正文内容,与片头的关系似乎又是一种倒叙。

一则,可以看作它是真实发生的,是导致小张开始夜跑、励志改变的漫长缘由,他的一个回想。

二则,又可以看作是小张在跑到高潮时,灵感瞬至,构思的一部新的小说。

不论如何,基于片头与正文的这样安置,将正文部分看作是回忆或幻想都是妥当的。

因为,全片极少有摄影机运动,都是平面构图与背景失焦居多,有时景物繁杂、有时又天色偏暗让人恍惚不清,恰是大脑对回忆或幻想的处理方式。

而这两者之中,我更倾向于后者,理由有二:一是,老K一条线与三人组的交集太弱,只有他的女友与阿洪的出轨女友实打实地碰到一起,很难说是小张亲历或全闻之事;二是,小张、阿洪、阿浩、老K都有对镜头的自我独白,若是回忆,大可以在谈话中交代出来,不必这样着墨。

如此一来,我们不妨暂将正文部分以小张的小说来看待。

小张偶遇阿洪、阿浩,从深夜走到黎明要说这本小说的好玩之处,应该在于其人物的相处。

阿洪与阿浩喝着夜啤看着足球吵闹,被后面桌失恋的小张训斥,镜框被塞满、非常逼仄,气氛也很紧张。

而后,河边栏杆宽阔纵深的场景,他俩再遇小张,借给他火机并接纳了他,三人一起从深夜走到了黎明。

小张是单独的,阿洪与阿浩是成对的,一方爱情输掉,一方赌球输掉;一方渴望找到组织,一方理解孤单滋味。

虽然支持的球队不同,但他们还是有热爱足球的共同点,有得聊。

深夜好景当前,多一人、入一对,共享此刻也是自然。

老K与女友相亲,发现互相基本没得聊。

可他们又渐渐察觉,各自会很专注于自己所爱的领域(老K是天文、rap、拍摄,女友是漫威),这种专注倒是成了连接两者的节点(他会陪她去想去的地方,她会听他说想说的话)。

对于阿洪与女友来说,似乎连这种专注都没有了。

一个富家女与一个屌丝男,各自就这样活着,吃吃喝喝,玩玩乐乐。

有点搞不懂他们干嘛要在一起,到底图个什么呢?

在阿洪准备离开广州、去上海做高薪工作的前夕,他俩站在天桥上,女友一语为我们解了惑,“你走了,谁陪我看电影?

你走了,谁陪我吃饭逛街?

阿洪离开广州去上海做高薪工作前夕,与女友站在天桥上她爱吃贵的,他愿意付;他提醒她似乎花太多,她愿意改。

彼此都没有过分的要求,只在各自力所能及的限度里互相陪伴着。

这样,算是境界挺高了。

只可惜,女友被窄窄地挤在晃眼的路灯与鲜亮的红灯间,而阿洪有空阔的绿灯让他逃离。

之前在音乐会偶遇的记者女孩,成为他到上海后的小花园。

阿洪对生活伴侣的追求是第一位的。

这个女孩,仿佛是他们生活轨迹之外的蝴蝶。

她在阿洪的旅程中有过一段精彩。

得知阿洪有女友后,纠痛的她与他走过河畔,与老K交汇。

前景中,右边的阿洪没有一丝空隙,左边的蝴蝶却可以入河上天。

后景失焦的老K,有切一个镜头给他,我们看到他一个摇头“呵呵”的笑。

老K比较明事理,他对自己生活理想的追求是第一位的,可能只是感情上有些愚钝。

这也导致他跟三人组都不同,单成一条线,因为他在自己的世界里是可以有滋有味的。

阿洪与蝴蝶交谈,远处是失焦的老K影片往后发展,蝴蝶身着红衣,从背景中走过,往前是路边的小树丛,再往前是被树丛挡住坐在椅子上的阿浩——他仍在苦苦寻找那夜输球碰见的树树。

他曾在音乐会上见过蝴蝶,可惜他只想守着一个没有饵的竿,等鱼上钩。

他怕鱼被抓住,却又不愿放下,否则他会无事可做、无心可依的。

正像他不愿待在家做富二代,又不愿自己找工作自食其力,处在一个尴尬困顿的状态。

老K与女友相亲最后,蝴蝶停在了老K女友身上,常相遇的她俩开始说起了话,镜头望着她们的背影,看她们慢慢走远。

不过是去吃个饭,为什么不赶紧切掉,要让两个背影走久一会儿?

或许,失恋伤心的蝴蝶想从女性身上得到治愈,而老K的女友也本是喜欢女生的(相亲时有暗示)。

若说阿洪与蝴蝶是林间的偶遇嬉戏,阿浩与蝴蝶是互在眼前却互看不见,老K与蝴蝶是能被看见却不会迎向蝴蝶,那么老K女友对蝴蝶来说,便是终于可以栖息的花朵。

小提一下,她一路飞来,并没单独与小张碰过。

他太愤世嫉俗,包括自己在内什么都看不上。

蝴蝶自然是不会扑向这个黑洞的,因而也与小张女友(她的心气也比较高)没有交集。

还剩一个没遇到的,是阿洪的女友。

她漫无目的、锦衣玉食,似乎也不是蝴蝶感兴趣的对象。

而其实她本身也并不是多么吸引人,先后有五场戏表现她身为记者却不懂最基本的察言观色,只知道照着问题问完完成任务,没有做好功课、问得也很基本很弱,但她自己还觉得并没有什么错。

这些都说明了她只是飞舞着存在着,就觉得可以了。

因而她与众人的翩跹而过,也只是生活中多出的那一分陌生与未知的吸引罢了,对各自呼吸的一丝淡淡的撩动。

音乐会上,三人组遇到女记者,阿洪对她产生了兴趣重头戏不得不提KTV密室一场,励志哥、小张、阿洪、阿浩的互相数落,既是情绪爆发又是重新储能。

此处很容易让人想到《早餐俱乐部》(The Breakfast Club,1985)最后五人互诉衷肠的戏份。

但《呼吸正常》这里坏就坏在,我们对几个人物已经非常了解,他们没有压箱底的爆点可以抛出来,因此只是对互相状态的归纳总结、互相指责。

不过,这场戏的作用在于情绪爆发后对励志哥盲目鸡汤的抵触(就是大道理说了没用,自己去实践了,或者与自己相似的人讲的话才有可能听得进),也在于阿浩道出的一个转折点成为各自心灵能量的新来源:没得选。

这就将问题指向了命运安排。

他说,自己想去外地,母亲要以死相逼,在家无奈到连家里的床单都没得选。

后来,阿洪也以此借口去求蝴蝶的原谅,说两人相遇没得选,不是他自己要遇到她的,互相喜欢也没得选,他是不由自主喜欢她的——不仅外求于他物,还将责任也推向身外。

老K与女友在书店看书交谈所以小说会将老K与三人组明显隔开。

相对来说,老K和女友一条线是自在自为的,较为主动的生活;而三人组一条线却是不同状况的有所外求的,较为被动的生活。

老K讲话是铿锵有力,奇趣叠出,能调动人兴奋欲飞;三人组讲话是沉闷乏力,俗中无趣,像要被拽进沼泽里。

这并不仅仅是广州青年状态的体现,它其实贯穿于人的一生起落。

其中不少时髦的话语打趣以及对打Dota、上微博知乎装牛逼的直讥,对读者来说实际上是趁机抛出的一个个转折点,看你要不要据此调整呼吸。

而文中有几个转折的处理,似乎小张本人也还没拿捏好呼吸的节奏。

比如,蝴蝶想去琴师那里求安心,一个电话响来,小张怕人不知道是阿洪打的,就给了个特写,但从前后来看似乎不给这个特写会更有韵味。

永远与古人有三米的偏差这场,有点游离在小说之外硬塞的感觉,而老K的梦似乎也用意太明显,丢了味道。

老K与女友在百花甜品店前但也有比较好的地方,比如,老K表白后问薛定谔的猫是死是活,女友不吭声直接走过斑马线;后来他再找到她,送了一个盒子,打开是只玩具猫,说它从没活过也谈不上死,没有见女友接过,这场就结束,而是在后来给到她在上网时郁闷,拍拍一旁的玩具猫。

还有他们去吃百花甜品,借菜单招牌说明,“这里没有幻想中的甜品,请一字一句说清楚”。

一来,生活和感情都要踏实,不像三人组那样想太多;二来他俩分开了,再吃同样的甜品坐同样的位置,靠想是想不来的,一种悲离不舍实实在在。

这两处都是比较动人的。

好啦各位,小说读到这里也算告一段落。

不知夜奔的小张喘过气来没有,也不知他是老K还是三人组里的哪一个,不知他是失恋,还是出轨,又或者在追求幻想中的树树不敢迈步。

但这多多少少应该都是他亲历之事,起码有真感情在。

看完这部作品,不晓得大家作何感想,不过我很期待小张接下来的创作,不管是又一部小说,还是戏剧、诗歌,不管是原创还是改编、纪实还是非纪实,起码他有种刺骨的幽默和踊跃的尝试。

仿佛你知道百花所有的品种,却不知道它这只蝴蝶会落在哪一个上,会怎么落。

 2 ) 浮华世界中的小清新

偶尔的机会看了电影《呼吸正常》。

似曾相识的场景。

猛然间发现电影的场景竟然就是在广州。

就是这个调调。

已经看了好几遍了。

看这个电影有感觉,需要几个条件吧。

首先,熟悉广州,起码是两广福建吧;第二,就是曾经有过学校中的青葱岁月和年少时的轻狂和迷茫;第三,在这个已经被铜臭扭曲了是非道德不知最终要走向何方的当下中国环境中仍然在内心深处抱有几分纯真。

这就是熟悉的广州,散散淡淡,常绿常青,多水多潮,务实而又好吃,雨天滴滴沥沥,晴天阳光明媚。

突然间觉得广州粤语好好听。

反正我觉得影片中的这就是广州,真实的广州,这就是当下的真真实实的年轻人。

 3 ) 《呼吸正常》:以轻幽默对抗生活之重

得益于后窗高达兄的大力推荐,昨天下午在鼓楼卢米埃影城,观看了李云波(网名:云中,微博:清影像)导演的电影作品《呼吸正常》。

这个四字片名很准确地概括了影片的气质定位,跟国内很多独立电影强调质感、粗粝,甚至苦大仇深的取向不同,本片采取了轻幽默式的城市生活叙事方式,这种表达风格,会让我想起《爱情麻辣烫》和《失恋三十三天》。

正如《爱情麻辣烫》以作为四川小吃的麻辣烫来指代爱情一样,《呼吸正常》里的广东话、煲仔饭、各式甜品和悠闲、慵懒的生活气息,也赋予这部电影浓厚的广式风味。

蓑翁的好友半岛兄,曾经在广州生活过三年,而这部电影最打动他的,也正是这种纯正、真实的广州城市质感。

而对于更多的没有广州生活经历的观众来说,本片通过四个男青年的故事,所折射出的当今年轻一代的生存困境,也足以引起他们的痛感和反思。

小张、阿洪、阿浩、老K,是影片中的四位男主角,他们家庭背景和志趣爱好各异,但无一例外都在广州这座城市的生存打拼过程中,遭遇到深深的无力感。

小张毕业前,女友以去美国为名离他而去。

而他在广州频繁更换各种工作,却始终找不到对工作的认同感。

他一心想写小说和戏剧,怀揣文艺之梦,可是这样的兴趣坚守却无法折现为各种基础工作所需的技能,在用人单位面前一文不值。

当他再遇前女友之时,前女友并未去往美国,或许她的远离,只是从小张身上看不到生活的希望而已。

阿浩被人唤作“二世祖”(即俗语中的“富二代”),父母在佛山老家有家小厂,一直希望他回去子承父业。

拥有强烈支配欲的父母,习惯于帮阿浩安排好一切,以至于阿浩总想摆脱父母的控制,却已经无法脱离父母而生活。

阿浩暗恋中大的女生树树,但他却不敢在现实生活中大胆追求,而只是满足于不断刷新树树的微博和朋友圈,甚至跟踪、尾随而已。

树树在阿浩精神世界里,扮演的就是一个虚无缥缈的彼岸的角色。

彼岸的存在,能给阿浩无趣乏味的生活以一点希望,但这样一个彼岸,对于生性懦弱的阿浩来说,其实永远无法到达。

阿洪倒是这个三人组当中难得正面、积极的形象。

跟小张和阿浩相比,他拥有一份还算体面的在银行的工作,每天也在积极为生活勤勉打拼。

然而遗憾的是,他的女友由于出身富贵家庭,是一个极端的物质主义者。

阿洪在银行中的辛苦所得,根本无力应付女友不见沟壑的物欲。

阿洪在爱情中的迷失感,折射出的,实际上是一个毫无背景、全靠自己努力的个体,跟一个从未品尝过生活艰辛、从小衣食无忧的个体之间的差异,从本质上来说,这就是一种阶层隔阂。

阿洪之所以会移情别恋,对从事记者工作的小王产生感情,正是由于两人无人所依、独自在广州打拼的生活状态,迸发出强烈的共鸣。

跟上述三人相比,老K的烦恼又来源于他方。

他家庭背景优裕,父母都是成天到处旅游,而他自己也经受过良好的理工科教育,从事科研工作。

然而整日沉浸于科学理论,让他的生活多少显得不接地气,与人沟通与交往的技能欠缺,以至于在相亲、找女朋友的时候,也只能自顾自嗨地鼓吹自己的科学观与人生观。

尽管生活无忧,并且满腹经纶,但是强烈的孤独感还是让他迷茫、失落,而摆脱这种负面感觉的方式,最初他选择了说唱、独立电影等地下艺术,后来当眼镜女孩出现后,他就把挣脱无力感的希望,放在了女孩所指向的爱情身上。

女孩最终会选择自我、木讷,而又明显不接地气的老K吗?

影片结尾处设置的两人在镜头中相遇,于天桥下重逢的场景,确实给人几分温馨的想象;但至于他们的爱情是否会有结果,我们仍然不得而知。

四位男主角,各自演绎出面向不同、烦恼各异的多元化人生面相;然而总结起来来说,他们的烦恼却不外乎源自于阶层固化、经济理性主导社会价值观,以及高消费、低收入这些共同的社会问题,因而尽管影片具有浓厚的广州特质,但它通过这四个故事所反映出的,却是中国当下的80后、90后青年所普遍遭遇的社会困境。

大规模的改革和阶层流动时代已经结束,社会发展进入平稳期,大学毕业已经成为青年人的标配,就业困难、婚恋困难,要实现自身阶层的向上流动,更是难上加难。

在社会学家周晓虹老师的眼里,这一代年轻人,可以用“世俗青年”来概括,区别于20世纪前三个历史时期里的激进青年、革命青年和造反青年,国家和社会的大环境已经无法给他们提供成就英雄梦想,实现个人价值和成就认同的大舞台。

状况好一点的青年,可以像美国社会学家米尔斯《白领》一书中所说的那样:做一个安分守己的白领,满足于科层制的权力支配和一份尚能生活的收入,聊以度日;而状况差一点的,则只能像影片中的小张那样,不断在底层的颠沛流离中挣扎,梦想和诗意永在他方。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小张的困窘与迷茫,与富士康跳楼的年轻打工诗人许立志并无二致。

当然,影片也展现出跟小张同阶层的年轻人的另一种人生选择,那就是进入所谓传销或者类传销的组织,依靠各种空洞的青春、努力、坚持的鸡汤话语而生存。

然而片中几位年轻人一起K歌时的场景却一语道破天机。

面对传销青年的所谓积极向上,阿浩毫不留情地说:“你再怎么闹,还不是一个屌丝而已?

”鸡汤话语带来的,其实只是虚假的自我身份认同感和满足感而已,它根本无力改变自己的阶层属性和生活状态。

在无力感普遍蔓延的状态之下,如果不希望从传销式鸡汤话语里寻找认同感,那么剩下的排遣方式,只能是模仿各种媒体营造出来的虚幻梦境了。

于是在影片快结束时,我们便看到阿洪对小王的一番表白,表白里的语句,几乎完全照搬TVB电视剧里的台词。

通过这样的戏仿和模拟,阿洪得出的结论就是:原来TVB里的桥段,也可以真实在生活上上演。

这样的场景安排,既可以被视为导演对于自身营造影像、又评论影像(导演是知名影评人出身)的一种戏谑,也可以反映出当下很多青年生活如戏、戏如生活的真实状态。

尽管影片反映出的社会面相如此沉重,但本片最为难能可贵的,就是以一种轻幽默,去对抗世俗生活无法承受之重,或许梦想、爱情和生活永在别处,但好在还有无厘头和放松一笑。

这难道不是包括我们在内的一代世俗青年的真实写照吗?

就此搁笔。

2016.8.7中午作于竹林斋

 4 ) 现在的年轻人 TM的负能量太多了

最早知道这部电影是看了预告片,一个我觉得非常烂的预告片。

跟现在的商业电影不一样,基本看了预告片就不要看正片了。

预告片都比正片好看的太多了!

《呼吸正常》是一部正片比预告片好看的电影。

看过预告片之后,又知道导演做过影评人,内心我是瞧不上的!

国内目前常见媒体上的影评在我看来都不算影评,都是剧情解说。

看完这部电影后,我以后一定看完片子再说片子,就像《路边野餐》没看之前看了很多赞誉过头的评价,自己看完之后不是那么回事。

一个导演的处女作,怎么才能被导演自己和观众认为是个处女作?

我觉得最基本是完整性,一部电影能讲明白一件事情。

《呼吸正常》做到了,讲明白了一件事情。

看到别的评论,说李云波比毕赣差了好多,在我看来,李云波更有一个接近成熟艺术片导演的潜质。

他也玩结构,但是不会特别的刻意。

能沉的住。

片子没有大的硬伤,有些演员的表演虽说紧张放不开,但也非常难得,尤其是我对导演对演员台词的调教非常佩服。

说一部电影好坏最重要的是故事,这个电影故事很普通,所有的情节都是靠对话来推进,这应该是跟片子的体量有关系,我觉得一个导演能找到一个适合片子体量的拍摄方式是成功的第一步,大片有大片的拍法,小片有小片的玩法。

电影的摄影和录音都能藏在影像之后,非常非常的难得!

尤其是录音,不争不抢,却撑起了片子。

这里自己的一些看法,几组人的交汇如果能更提前一些,会更好些!

影片后半部有些拖了。

最后给准备拍电影的朋友一点建议,好录音比你的摄影机更重要!

 5 ) 呼吸正常

专门花费15大洋开通一个月的爱奇艺来看这部片,导演是影评人云中,在迷影界少有名气,但广州人不太认识他,虽然他拍了这部以广州为背景的电影。

自从magasa在豆瓣收声之后,就推荐大家以后多看云中的影评,说云中也可代表他。

这部电影的意义在于传承迷影的精神和致敬新浪潮,关于迷影与新浪潮,请自行百度。

电影拍得很新浪潮,外景,手持,固定镜头拍摄空间里人物的活动。

故事很散,但对白很接地气,画面原始,但光线,构图很和谐演员很不专业,但演得自然流畅。

作为一部实验性电影,我觉得挺好看的。

行白云山,吃百花甜品,去琶堤酒吧体波,到六运小区吃宵夜,在大学城中环路天桥及女仔,逛沙面喝咖啡,到老荔湾区书店看书…是80后在广州生活的日常,但现在社会太多负能量,大家变得很不正常,明明多才多艺却宅在家里,靠相亲来接触女性;明明喜欢一个女生,却连对方都找不着;明明有女朋友,却不怎么喜欢她;明明嫌男友工资低,却不让他到外地尝试一下;明明没多少工资,却要吃最好的;明明知道在这里没有什么机会,却赖在这里年复一年说着重新开始…在广州,趁雾霾还未笼罩这里,唯一正常的只有呼吸了。

 6 ) 呼吸正常

呼吸正常,单纯的从名字来看,我会理解为是一部关于医学题材的电影,看了大概的介绍,是知道4个在广州奋斗青年的故事,开始有些小期待,因为有点类似经历,以为里面还会有一些让人呼吸急促的场景,实际不然,我看的呼吸很正常,剧情四平八稳没有特别大的波动,用它里面的话就是 So boring…先说说转场吧,转场太过生硬,给人那种眨眼又是新开始一样。

故事的内容感觉是为了凑剧情而准备的,没有什么衔接,这点上《从你的全世界路过》还是可以对比下,虽说一个是书作,一个是真人真事,但是还是可以借鉴,张嘉佳的书没有说很连贯,但是作品还是有点衔接,云舅这部呢,给我一种还没开始就结束的那种刹那感。

故事剧情跟流水账有些一样,这个还是可以跟《黑处有什么》匹敌的,给人一种我一直不在线,偏偏影片却没有离开主题的感觉,我是一点都没get到点。

结尾我个人是觉得基本可以cut掉的,好像没什么特别的意义在吧?

前面的时间就有些在铺垫,可以理解,可是没有什么结束性的解释,还是那么叙述性的说下,就给人那种虎头蛇尾烂结尾的感觉。

镜头这里比较固定,给人那种很死的感觉,偶尔侧面45度或者90度都会还好些,如果说是故意的,为什么会有那么多镜头脱焦?

就是这样固定机位,一开始人在镜头中,过了一会儿却离开了,是想营造什么特别的气氛吗?

个人学的不够深,看不大懂。

其中摇滚音乐节的时候,老洪跟王少花的镜头就存在这样的情况,还有阿浩跟麦当劳叔叔坐一起的片段,是给拍鞋子呢还是人?

黄金分割点有的时候没选好。

这片子很像说是一种纪录片,因为它是记录了广州年轻人的奋斗、生活日常,可它这个感觉又不想是从第三角度出发,带有些的舞台感的效果。

再说说演员的演技吧,云舅说这个演员是真人演自己,不过既然是演自己应该要更有感情的表现,偏偏并没有很特别。

比如老洪的演技就明显差些,跟王少花表白的时候是一种没睡醒的感觉,眼睛快睁不开了,虽然在荧幕里他自己也说了,自己很乱,不知道表达什么,显得有些刻意了,还是有那么些带出感,老洪跟王少花在桥边,老洪捂脸哭泣,我咋一看以为是打哈欠…哭得有点假。

说完坏的说好的,至少我觉得想法在这里,我个人认为是觉得说云舅在替大部分的年轻人吐槽这个有点怪异的世界观,一种毫无意义的自我安慰,心里鸡汤,其实大家都不缺,缺的是真正的做,说!

谁都可以,甚至可以说得更好。

那种现在娶老婆跟请大神回家的感觉一般。

一种是被动的啃老,并不是我想啃老,而是从小到大的顺从,已经再也不能强硬。

虽然现实很骨感,但是理想也要丰满一些。

年轻人背负着太多负能量,快节奏的生活,让人有点不真实,如同行尸走肉般。

还有一个这只是个人观点,求同存异,和而不同,说大家都会,至于拍又是另外一说,毕竟没有谁是生来就会拍电影,都不是专业的,云舅加油,走出自己的特色吧。

 7 ) 这是中国版《濑户内海》吗?

通过毒舌电影众筹才看到这部电影,事实上这部影片开画时间是四月份。

没有想象中那么糟糕,当然也谈不上多好,毕竟是影评人的非专业处女作,不得不承认,处女作拍成这样已经相当厉害了。

影片节选了身处广州城六个青年的生存状态片段:一个富二代不断的泡妞来证明自己的存在感,因为他的事业发展已经被家族所圈定;一个青岛广漂长期找不到自己的工作方向,不断求职失败,屡败屡战,以为从事文学创作能够证明自己;一个外漂回广的科研胖子,在相亲中认识一个本地女孩,两人开始一段若即若离的交往,然而最终也是无疾而终;一个银行工作的眼镜男,来自交往的女孩所给的物质压力非常大,终于不堪忍受选择分开;一个字纸媒即将终结的女孩,却仍然选择去报社做记者,面临的人生也是十分困惑;还有一个满嘴心灵鸡汤的职场培训师,他貌似积极向上的职场发展真的是成功的唯一渠道与证明吗?

看上去恐怕更多是自欺欺人的心态吧毫无疑问,这是六个非常典型的当代青年写照,毫无掩饰,真实的状态。

这是一部非常真诚的写生电影,绝不矫情,虽然缺乏戏剧性,但无疑是原生态的,就是描写了六个人生失败者的当下状态。

影片镜头下的广州非常有感觉,演员的粤语原声尤其能够带出广州地域特点,而且影片的配乐也是出人意料的惊喜,作为一部处女作太棒了。

要说不足之处,可能就是整体太过散文化,没有一个故事主线,更糟糕的是这六个角色完全没有变化,开始什么状态到结尾也是什么状态,所以一个半小时让观众看得有点难以忍受,毕竟大部分还是作者假借人物在自言自语自己的心情,要是剪掉半小时效果一定会更好吧。

演员的表演就没什么可说了,毕竟都是素人,自己演自己没什么不对,所以即使这是一部相当任性自我的作者电影,但满满的是真诚姿态。

我可以理解,院线经理极少给这部影片排片的理由,但不同意这是一部艺术电影的判断,事实上,要不是没钱做电影的宣发,这部作者化的电影未必也就完全没有受众。

其实即使没有明星,这部片子也是有一定商业性的,只是大概导演自己都没想过怎样挖掘推广吧?

如果一定要类比的话,倒觉得影片气质上有点像日本电影《濑户内海》,一样是百无聊赖的人生状态描绘,当然后者聪明的使用了两个当红炸子鸡小鲜肉,更重要的在于后者只有七十分钟。

 8 ) 浮华世界中的小清新

偶尔的机会看了电影《呼吸正常》。

似曾相识的场景。

猛然间发现电影的场景竟然就是在广州。

就是这个调调。

已经看了好几遍了。

看这个电影有感觉,需要几个条件吧。

首先,熟悉广州,起码是两广福建吧;第二,就是曾经有过学校中的青葱岁月和年少时的轻狂和迷茫;第三,在这个已经被铜臭扭曲了是非道德不知最终要走向何方的当下中国环境中仍然在内心深处抱有几分纯真。

这就是熟悉的广州,散散淡淡,常绿常青,多水多潮,务实而又好吃,雨天滴滴沥沥,晴天阳光明媚。

突然间觉得广州粤语好好听。

反正我觉得影片中的这就是广州,真实的广州,这就是当下的真真实实的年轻人。

 9 ) 呼吸太急促了,不要(这真的只是影评= =)

107分钟过后,我在想,这部电影想告诉我们什么。

开头的人物出场,背景交迭。

中段人物对话纷呈,画面频切。

结尾无言,留白绵长。

是对于梦想的执着?

家人的期盼?

爱情的向往?

还是只是对年轻人的一次群嘲罢了。

观影过程中我脑海中不断闪现一句话。

我们每个人生在世界上都是孤独的。

剧中,小张正式在2015年,迎来了自己“双失青年”的身份,无女友,无工作。

孤独的写作,仿佛想给之前逃离多份工作的现实,找一份借口——老子不是找不到工作,老子只是目标远大,想将人类兴亡写出。

阿洪与阿浩,一起看球一起打机(地板上的那种)。

他们对于生活,看似潇洒自在,实则无力得很。

想反击,却不知从何说起。

头头是道的外表下,是阿洪对工作的迷茫,对于劈腿的纠结,是阿浩闲闷时找好友的无聊,也是他看不起自家工厂时的心虚。

老K的生活,其实是孤独的最高境界,无人理解。

倘若有一个女孩能出现在他面前,说一句“量子力学”好酷哦!

那么相信老K会重新投入科研怀抱,奋斗至死。

Mr.Chicken Soup,承担了许多笑点的人物。

生活中我们真见得不少,这类人活在自己的世界。

他们告诉你要积极,要向上,要为了成功不怕失败跌倒跌死,也不要怕倾家荡产妻离子散。

因为他们的世界只有虚无缥缈的光,没有触手可及的黑。

每个人都被囚禁在一座铁塔里,只能靠一些符号同别人传达自己的思想;而这些符号并没有共同的价值,因此它们的意义是模糊的、不确定的。

无论是历史,音乐,图画,文字。

无可辩驳的是,他们都仅仅是一家之言。

我们找不出一个人的思想,可以代表全部人的思想。

如果有,那也只是《1984》里面的老大哥恐怖社会。

正是因为思想是模糊的,所以倒不如将他们剖开来给大家看看。

“喏,我就抓几个年轻人出来,让你们看看他们是怎么过的”云舅太想让自己的想法付诸实践。

所以他可以不在乎,机位切换是不是足够多样。

后期调色是不是足够夸张。

演员台词是不是足够做作。

真实的事,永远是不完美的。

我们非常可怜地想把自己心中的财富传送给别人,但是他们却没有接受这些财富的能力。

如果说《呼吸正常》有什么缺点的话,那就是团队太想讲电影讲好,以至于不确定观众们有没有“接受的能力”。

诚然,有好几个镜头,是打动到我们的。

我们中的很多人经历过“毕业即分手,各奔前程”,经历过与甲方谈合作,对方电话不停我们东张西望的尴尬,经历过自己做的事业(报纸),自己都不想看时的窘迫。

看到自己的影子,并能感受到自己不是孤独的人,也许就是这部电影想告诉我们的。

不过………也许伴随时代变迁的我们,停不下来。

房子不得不买,加班不得不加。

因此我们只能孤独的行走,尽管身体相互依傍却并不在一起,既不了解别的人也不能为别人所了解。

但是,我们还是要呼吸。

如果我们不能睁眼去看看,这个世界到底有多真实。

那么我们也只能在日渐重复的生活上,做一条没有想法的咸鱼。

倘若有机会撕开一道口子,你会不会去尝试着,大口呼吸一点?

林小虾米 2016.10.23

 10 ) 广州,影像

一部电影,一个城市。

他是关于广州的影像记录,记录着四位生活在广州的青年(广漂、白领、富二代、天文物理研究者)各自或相交或平行的情感生活状态,同时记录着广州这个城市。

是大城市打拼的青年现实写照,或忧伤或励志,或迷茫或逗比,时不时还蹦出一两句令人会心一笑的幽默。

私以为现在的年轻人并不是负能量太多,只是迷茫。

《呼吸正常》短评

很无聊的一部片子,完全get不到笑点,却被旁边的人笑醒。本身期望也没有太高,冲着毒舌而来,在这种秋季的雨依然滂沱的夜上海,也不算完全无意义,毕竟它再次提醒了大家评论电影和拍电影真的不是一回事。

8分钟前
  • 无耻!混蛋
  • 较差

垃圾 浪费时间 我还推荐给朋友看 好丢人 以后连影评我也不会看了

12分钟前
  • 小ki
  • 很差

据说导演喜欢让-吕克·戈达尔的《筋疲力尽》,所以电影名字对应起了《呼吸正常》。不过电影拍得太散了,不敢恭维。

14分钟前
  • 阵雨
  • 还行

三星半 城市青年状态的描绘非常到位 有点欧洲导演的城市小清新 也有些地方太像纪录片从豆瓣走出来 反过来吐槽豆瓣 可以 这很豆瓣

18分钟前
  • 低端人ロM
  • 推荐

在散掉的整体下,一旦感觉到了不真实的表演,全片的缺点就会被无限放大……

20分钟前
  • qw0aszx
  • 较差

一部电影,一个城市。他是关于广州的影像记录,记录着四位现实中的青年(广漂、白领、富二代、天文物理研究者)各自或相交或平行的情感生活状态;是大城市打拼的青年现实写照,或悲伤或励志,或迷茫或逗比,时不时还蹦出一两句令人会心一笑的幽默。私以为现在的年轻人并不是负能量太多,只是迷茫。

25分钟前
  • XEcstasy
  • 推荐

有时舒服,有时尴尬,呼吸正常。

26分钟前
  • lanmons
  • 推荐

导演说了,最真实的广州青年的生活。

27分钟前
  • 伤心小号曲
  • 推荐

好久没看到这么真实的青春片了,故事平淡淡,但平均三句就要嘣一个梗…编剧是段子手吧,哈哈哈

28分钟前
  • 吴异.nova
  • 推荐

老k!胖胖牛逼!

29分钟前
  • 黄柑柑
  • 推荐

好鬼无聊,你们就自己骗着自己玩儿吧。

31分钟前
  • 王拓哉
  • 很差

挺真实的,但是不喜欢的人估计会很多。最喜欢“现在的年轻人负能量太多了”。

36分钟前
  • ender99
  • 还行

真的太尴尬了…看了半小时看不下去,演技和台词实在是让人出戏。

41分钟前
  • 烧信的玛嘉烈
  • 很差

几个影评人互捧,于是我就坑到电影院看完了。极其陈旧的性别观念,泡不到妞就恨生活的落魄24岁男青年的意淫。也没有指向任何社会问题。演员演技很差,对话没什么大意思,还被当宝一样摘出来作为小标题………

42分钟前
  • Rostock
  • 很差

太业余了,not in a self-reflexive way (like some architect 笑), unfortunately. 试图酱紫拍一个城市我是提不起一点兴趣,除了美食没感受到什么广州的特别。

46分钟前
  • 较差

事实证明,这些影评人把别人的片子评论得再头头是道,自己动起手来也还是那么烂,才华不够,嘴皮子来凑,这就是影评人。

50分钟前
  • 特雷比西亚
  • 较差

很湿润的片子,给广州的情诗…底层社会人民的挣扎和碰撞,很真实。云舅的处男作算是相当惊艳的,有随意的成分,感觉就是玩电影的心态。这样也好,被压缩的表达欲,真实得热泪盈眶!

51分钟前
  • ChrisKirk
  • 还行

窥视了都市里寂寞的年轻人的生活,同时也是对广州这座城市的纪录。比较松散但是很有意思,不是喜剧却又抓住了喜剧的精髓。中间对豆瓣网友的质问振聋发聩。云中老师棒棒哒!

52分钟前
  • 王17
  • 推荐

bjiff6 #35。我会推荐这部电影给任何有粤语背景或兴趣的观众以及所有和广州有过关系的人们,至少我是看得非常非常开心的。结构上还是显得松散,虽然很生活,但是作为电影来说还是被小标题的方式切得太碎。真是拍出了广州的味道,我突然觉得每一个城市都应该有一部这样的电影

57分钟前
  • 月球漫舞者
  • 还行

无趣。不是所有杂乱无章的日常拍出来都能叫做电影。电影来自于生活,但绝不是乱七八糟的拼凑。演员矫揉造作,说台词都像背稿子。

1小时前
  • Mintnotsmall
  • 很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