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在洗澡的时候把所有的剧情点都想好了,洗完澡出来后发现拷电影的移动硬盘没放在身上,悲剧。
那么就按照自己的观影记忆随意说两句吧。
从开头跟随着吉尔曼老师的镜头可以确定第一视角是吉尔曼老师,也就是说,我们是跟随着吉尔曼老师的视角来展开故事的,而呈现的另一层次的故事是处于克劳德的作文中,之后我们看到的画面是克劳尔的写作所叙述的故事。
在影片中吉尔曼老师其实有对这作文提出过怀疑,但是却在观众的描述性视觉中迷失掉:吉尔曼老师的故事叙述,使克劳德的作文来喧宾夺主,吉尔曼老师在片中对于作文的讨论也是起到讲作文的叙述推到更高一级的叙述结构中,那么,哪个才是真实的故事呢?
显然是吉尔曼老师的叙述是真实的,从拉斐尔父亲的真实性格(家长会后的谈话)和小说中的性格有特别大的差异外,同时小说中克劳德和拉斐尔父子打球其实并没有(之后克劳德到了球场却没有打球这一点直接推倒了之后克劳德在操场上被拉斐尔殴打的这一剧情点,是作文虚构的),以及吉尔曼被辞退之前的最后一堂课,拉斐尔得意的笑容(如果拉斐尔这是已经非常厌恶克劳德,他绝不会因为克劳德给他出的点子得逞而感到愉悦),以及克劳德和珍娜 拉斐尔的妻子发生关系的突兀(想想40岁以上的女人会不会因为一句对吉尔曼的无中生有的批判,或一段朦胧的诗句和自己小20岁以上的男子发生关系,要知道,珍娜之前也是看了克劳德的小说的,现实中与克劳德发生关系的几率几乎没有,显然这种剧情只会出现在小说中),但是,最重要的是,吉尔曼老师信以为真了(从作文中写道拉斐尔自杀的那段剧情可看出),大多数观众也信以为真了,观众也就和吉尔曼老师进入亦真亦假的文章世界了。
最后一段,可以看到克劳德的目的最终达成,他的最终目的就是让吉尔曼老师摆脱无聊的资产阶级的女人(网上很多用俄狄浦斯情结来分析克劳德的行为也是荒谬的),最后一幕是两人开始对着一栋楼看着各色各样的人物来填充各种各样虚构的生活的细节,同时再次点题,克劳德的文章是建立在真实的基础上加以大量的虚构的,同时让吉尔曼老师和观众陷了进去,无法自拔。
所以这电影其实如同者少年PI,你是愿意相信精彩万分戏剧冲突不断的克劳德的小说呢,还是相信庸俗老套的吉尔曼老师的视觉展现呢?
看来观众心理也有自己的答案。
“表现和呈现是完全不同的。
” 这是电影里的台词没检稿,有些乱,随意看。
洗澡真是思考作品的好机会
影像肆无忌惮蔓延的时代,总是怀念和尊重文字的力量。
怀念在,阅读已经变得越来越图像化和标题化,数量也在急剧减少;尊重在,静谧的文字总是蕴藏着无穷的力量,让你一遍一遍又一遍。
欧容这部《登堂入室》讲的就是这个故事,一个和写作有关的悬疑故事。
写作的意义是什么?
满足自己创作的快乐,满足他人阅读的快乐?
都有吧,那就是按照《镜与灯》的定义,世界中的读者、作者一起参与来创造精彩的作品,不管是不是所有作品都如此,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快乐是需要分享的,影片当中,学生渴望自己的文字得到老师的认可,丈夫渴望学生精彩的作品分享给妻子。
我一直觉得,除了酒精、咖啡、药物,文字也是安慰人灵魂的好东西。
理想的睡前状态是,和心爱的人一起阅读半个小时左右,安宁一下身心再入睡,可惜现在,屏幕太多的占据了空间,电脑、电视、手机,在各种屏幕间来回切换和更新,床头阅读的文字是可以不被人打搅的,阅读首先是自私的,其次才是分享的,法语老师吉尔曼把自己的学生的连载作文做为消遣娱乐,津津乐道和自己的妻子分享,老师看似在指导学生如何写作,实质却是教唆学生继续冒险满足个人阅读快感,并且身体力行地参与其中,平淡的中产阶级生活搞得波澜四起,进行到一半吉尔曼想喊停他主导的这个节目,可是快速转动的剧情已经停不下来了,而且已经不由他做主了。
什么样的学生会受到老师额外的关注?
大概不是那种乖乖的文弱的,反倒是有个性,有点小叛逆但是又有点才华的孩子,有时候你不想关注,他却闯进了你的生活,带着你不能拒绝的诚意。
这样的孩子还总是少年老成,让你一下子似乎找到了对话的对象。
导演塑造的克劳德就是这样的娃娃,他和吉尔曼老师的关系,是亲密的师生,认真上课听老师的辅导;是利益关系,他要挟吉尔曼给他偷数学试卷;是朋友关系,一起并肩坐下分享彼此的故事。
如何成为一个优秀的作家?
涉及到理论,吉尔曼老师会讲的头头是道激情洋溢,当然对于还是高中生的克劳德来说,这是何等精彩的演讲,吉尔曼老师就是他心目中的“大师”。
可惜岁月蹉跎,吉尔曼的理论只停留在理论,那藏在家里的一本小说是不肯轻易拿出手的,那伟大的作家之梦也已经和平淡的生活一样随着年岁的老去而消磨殆尽了。
克劳德进入拉斐尔一家,落实到文字上就是一场精彩的冒险,偷窥成了他的乐趣,观察整个家庭的房间,观察夫妻的谈话、吵架甚至做爱,当然导演镜头一转,把影像变成了吉尔曼的文字阅读,画外音成了沟通读者和作者的一个重要的桥梁,又像是一场对叙事的冒险,读者看的惊心动魄、欲罢不能,之中当然少不了故事的补充者和提供者——吉尔曼。
在一个真人秀节目已经蔓延到生活的各个角落,我们读者仍然和吉尔曼一样,对于克劳德构建的拉斐尔的上吊寻死的情节紧张万分,很快我们发现克劳德像一个熟稔各种类型电影的导演一样,把观众玩弄于鼓掌之间,拍了个反类型电影。
当恼羞成怒的吉尔曼去找克劳德的时候,才发现把游戏当真是自己。
讲述故事的是克劳德,冒险的却是吉尔曼夫妇。
人物身份在导演的镜头的切换间不停进行置换:吉尔曼夫妻、拉斐尔一家由于克劳德的出现身份被置换,这种关系包括,一是父子关系的置换,二是母子关系的置换,三是夫妻关系的置换,克劳德破坏了原本圆满的中产阶级美梦。
恋母情结、同性之爱、偷窥、缺爱的成长,这些都成了丰富整个故事,打碎了中产阶级的完美幻梦,充满生殖崇拜的艺术馆的惨淡经营,挂满各种不能读解的画作的家,无奈应付上司和中国人的工作,中产阶级的生活在一个小男孩的叙事和冒险下竟然那么不堪一击,不同于2011年波兰斯基的《杀戮》零零碎碎的絮叨,最后的结尾让善于观察和思考的两人坐在公园的长凳上,看对面的悲喜人生,什么是故事最好的结尾,大概莫过于“待续”两个字。
问者:你知道强杀列侬的凶手的口袋里有什幺?
回答:有枪。
问者:对,还有?
回答:…… 问者:《麦田守望者》
醒来的时候看了《登堂入室》,弗朗索瓦欧容几个字读起来就很有电影大师的味道。
电影的主题不妨叫做“入侵”,他让色彩在画面中悄悄地发挥力量、凸显存在、乃至成为主角之一,不像阿莫多瓦那样激烈干脆;他要在电影里讲文学叙事,讲到半途干脆把电影本身变成文学叙事;他让固有的伦理渐渐失去力量,看似坚不可摧的框架逐渐被抽空,观者介入其中又浑然不知,眼见他楼塌了还只当在游戏。
克劳德太年轻了,精致古典的面孔与维斯康蒂的塔齐奥神似,他眼神里有种让人恐惧的阴枭,但你与他对视,却只愿意看到干净与无辜。
年轻、美、加上自负的心,真是人最可怕的武器。
平凡的家庭甘愿让他入侵自己的生活,不甘平凡的文学老师甘愿帮助他作恶,这一切都是在观众的默许下发生的。
最终观者在不觉间代入主角的高傲,窥探者和入侵者变成了拯救者,什么样的人间喜剧、悲欢离合,都只是等待修改的文学草稿而已。
这种左右人情感、判断力的影像力量让我哑然。
上面都不是我想说的。
我们的自由和伦理充满了脆弱与不安,看完电影的时候,实际上只是觉得虚无和悲哀。
年轻的主角拥有的是臆想的疾病。
自我意识是个骗局也是深渊,处在最末等的观察者位置,却觉得拥有上帝视角。
观者之外还有观者,每个傀儡以为自己把握了统御的权柄,为之狂喜沉迷,为之心血焦枯,荧幕之外已经绵绵密密下了很久的雨。
这雨没有感情,不带嘲讽,不带怜悯,只是沉默地下着,沉默地笼罩着所有的空间。
我的一举一动都是仅有的生命线,我绝对无法驾驭它,只能在夹缝中拼尽全力对它产生细微的影响,在这里不存在剧本可以让毁掉的都重建。
生活太高傲了,高傲得对我不屑一顾,不屑一顾得让我觉得是在包容,包容得让我觉得自己真的在操纵它。
中二病是不治之症。
登堂入室这四个字里面有着不堪承受的轻佻。
2015年8月的雨夜
按电影时间顺序出现的文学家及作品:1,拉·封丹:形式和内容结合的完美典范。
让·德·拉·封丹(Jean de la Fontaine)(1621—1695)是法国古典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著名的寓言诗人。
他的作品经后人整理为《拉·封丹寓言》,与古希腊著名寓言诗人伊索的《伊索寓言》及俄国著名作家克雷洛夫所著的《克雷洛夫寓言》并称为世界三大寓言。
法国文学大家数不胜数,导演开篇偏偏选了这位伟大的寓言诗人,由此告诉我们即将开始的故事也如寓言诗一般,不能只看表面,也要去领会真实的一面。
2,三本很厚的白色书,看起来像文学入门书。
老师看了两篇文章后开始推荐书给男主。
没说是什么名字,但是作为曾经有作家梦想的老师,第一次给一个有极大文学创作潜力的孩子推荐书,自然会很慎重,但又不能确定孩子的写作风格,所以我们可以猜想,三本书是讲遣词造句修辞手法之类的基础书目。
之后男主的写作水平突飞猛进可以看出,他是认真读了这些大部头书目的。
而这样的刻苦精神对他这个年龄的孩子也不是一天就能养成的,所以可以猜出来男主绝非外表看起来的那样单纯无知。
很多观众觉得结局无法接受,怎么突然傻白甜男孩瞬间变成挑拨离间的恶魔了?
看看男主的背景:从小被妈妈抛弃,独自照顾残疾的爸爸。
这样的家庭背景足以锻炼出一个思想和心智都很成熟的男人了。
没有爱且残破的家庭造就了男孩冷酷残破的心,同时又刺激着他对别人家庭的强烈好奇心和探索欲。
如果仔细思索,结局是合情合理的。
3,《麦田里的守望者》,枪杀约翰·列侬的疯子看的书。
《麦田里的守望者》原作名《The Catcher in the Rye》是美国作家杰罗姆·大卫·塞林格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塞林格将故事的起止局限于16岁的中学生霍尔顿·考尔菲德从离开学校到纽约游荡的三天时间内,探索了一个十几岁少年的内心世界。
愤怒与焦虑是此书的两大主题,主人公的经历和思想在青少年中引起强烈共鸣,受到读者,特别是广大中学生的热烈欢迎。
本片也恰巧是一个青少年的内心独白支撑起来的故事,导演有点向《麦》致敬,帮《麦》在法国读者心中平反的意思。
老师告诉妻子,他希望男主能通过文学创作学着了解生活。
可是妻子却说“文学没有教会人任何事。
”妻子是带着极大的情绪说出这番话的,为什么她的情绪会这么大呢?
从妻子的背景可知,她是艺术馆的主管,但是最终艺术馆的生死权却掌握在不懂艺术的双胞胎姐妹手上。
艺术馆的风格是类似于超现实主义且带有实验性的前卫艺术,妻子和丈夫的冲突还暗含着传统艺术和现代艺术的冲突。
一个女人,热爱的艺术被现实打压,又不被丈夫理解,而且还不能生育没有孩子。
所以这是一个可能随时崩溃的女人,就差一个导火索,而男孩的文章就是这个导火索。
4,契诃夫,狄更斯,福楼拜《包法利夫人》。
老师第二次推荐书,看了男孩修改后的第二版,老师的妻子讽刺地说其实是男主辅导他写作,间接的表示了对男主写作天赋的认可。
老师也通过这几篇文章感觉出了男主的写作风格发展趋势,推荐了三位现实主义大家的书,还特意强调了《包法利夫人》的书名。
为什么要专门强调这本书?
《包法利夫人》讲述的是一个受过贵族化教育的农家女爱玛的故事。
她瞧不起当乡镇医生的丈夫包法利,梦想着传奇式的爱情。
可是她的两度偷情非但没有给她带来幸福,却使她自己成为高利贷者盘剥的对象。
最后她积债如山,走投无路,只好服毒自尽。
福楼拜以貌似冷漠的态度,非常“客观”地揭示了酿成这一悲剧的前因后果,陈述了社会所不能推卸的责任。
这本书的简介简直就是影片概述,两度偷情恰好对应了男主和两位女性的偷情。
电影结尾虽没有讲男孩继续他这样的行为的结果是什么,但是导演通过这本书暗示了男孩可能会和包法利夫人有着同样的结局。
所以导演的目的和福楼拜的相同,两个家庭的悲剧不能单纯的怪男孩,社会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5,荷马史诗《奥德赛》,尤利西斯克服重重困难。
尤利西斯归乡的历程充满艰险,整整用了10年时间,经历的事件有:a,先被海神波塞冬独眼儿子囚禁,然后刺瞎了他的眼睛。
b,经过塞壬的地盘,他把自己绑在船柱上,堵住耳朵,躲开了塞壬可怕的诱惑之音。
c,到了女巫岛屿,海员被变成动物后他机智的制服女巫。
d,在吃人巨人拉厄斯特律戈涅斯损兵折将,到地下世界看了下自己的命运。
带领剩余人到达太阳神的岛屿吃了祭品,然后只剩下他一人活着。
e,被女神希波吕忒救起,然后拒绝了希波吕忒的爱意后执意回家。
f,被海神波塞冬报复冲到了某个小国家后再次被救起,最后还是拒绝了公主的爱意后成功回家。
一句话:这男人信念非常坚定,而且很能经得起诱惑!
影片中,男主就是“尤利西斯”的化身,写作、女人、父爱都不能“诱惑”他,他的最终目的就是影片的最后一句话“吉尔曼先生已经失去了一切,他的妻子,他的工作,可他依然有我在他身边,准备好一起讲述一个全新故事。
”6,阿喀琉斯,古希腊神话。
阿喀琉斯是荷马史诗《伊利亚特》中参加特洛伊战争的一个半神英雄,希腊联军第一勇士。
海洋女神忒提斯(Thetis)和英雄珀琉斯(Peleus)之子。
因出生后被母亲浸在冥河水中,除因为忒提斯(Thetis)怕其淹死而抓住未沾到冥河水的脚踵外,全身刀枪不入。
在特洛伊战争中杀死特洛伊第一勇士赫克托耳,使希腊军转败为胜。
阿喀琉斯在特洛伊战争中面临两难选择,战斗还是留在爱人身边?
男主的故事也面临两难选择,男孩该好好上课学习还是继续追求同学的母亲?
老师也面临两难选择,顶着非议给男孩辅导还是为了名声放弃一个有天赋的学生?
老师的妻子也是,该继续坚持不被理解的现代艺术还是为了生计改行做别的?
从古希腊到现在,时代变了,可人的两难窘境从未变过。
7,《一千零一夜》,师生讨论如何吸引读者提到的典故。
相传古代印度与中国之间有一萨桑国,国王山鲁亚尔生性残暴嫉妒,因王后行为不端,将其杀死,此后每日娶一少女,翌日晨即杀掉,以示报复。
宰相的女儿山鲁佐德为拯救无辜的女子,自愿嫁给国王,用讲述故事方法吸引国王,每夜讲到最精彩处,天刚好亮了,使国王爱不忍杀,允她下一夜继续讲。
她的故事一直讲了一千零一夜,国王终于被感动,与她白首偕老。
此处导演又继续以书本暗示剧情,老师就像国王,已经对妻子没有了兴趣,男主正如宰相女儿,用讲故事的方式吸引老师,每次讲到最精彩的地方就“待续”,老师对男主也是“爱不忍杀”,帮他偷试卷,给他辅导……最终的结局可想而知,男主用他的故事和老师“在一起”了。
8,“牛头人迷宫”希腊神话的怪兽。
相传,以牡牛为形的众神之王宙斯,背负腓尼基一城邦推罗之王的女儿欧罗芭,游抵克里特岛。
在这里,欧罗芭成了宙斯的妻子,并生下了米诺斯(此称可能就是克里特岛上诸王朝的称号)。
后来米诺斯成了克诺索斯之王。
一次,米诺斯王的一个儿子在征战雅典时被人杀害。
米诺斯王暴怒了,他要狠狠地惩罚雅典人,最后,他逼迫雅典王埃古斯签订了一项骇人听闻的条约:每一年,雅典必须向米诺斯王进贡7对童男童女。
这些人被送到克里特岛之后,即被当作食物让一个牛首人身的怪物——米诺陶洛斯逐个吃掉。
据传说,米诺斯的王后帕西菲钟情于硕大的牡牛并生下了米诺陶洛斯。
国王为了遮丑,便请了一位“心灵手巧的工匠”代达洛斯修建了一座规模宏大、结构复杂的双斧宫殿,然后把这个半人半牛的怪物藏在了深宫之中。
雅典人非常惧怕米诺斯的强大,不得不年年进贡,凡有童男童女的雅典人惶惶不可终日,整个雅典王国(城邦)充满了压抑和恐怖。
老师的妻子在考虑是否给艺术馆起个吸引人的名字时,将她的艺术馆比作“牛头人迷宫”。
妻子现在的心情就和雅典人民的心情相同,压抑和恐怖,双胞胎姐妹就是迷宫里的牛头人怪物,妻子要不断交出贡品巴结她们才能不被解雇。
9,卡夫卡,《中国长城建造时》。
导演在这样一顿普通的家庭晚餐上,特意提到了卡夫卡和他的书,是特意设置的两处讽刺效果:一、“卡夫卡”在捷克语中是“寒鸦”的意思,在希伯来语中是“穴鸟”的意思。
这个家庭里的丈夫就像“寒鸦”,在事业上频频被打击,没有出头之日。
妻子就像“穴鸟”,守在家中空想房子该如何装修。
整个家庭散发着凄凉的气息。
二、《中国长城建造时》是卡夫卡的一篇写“中国万里长城”的文学作品,介乎于小说和散文之间,有许多是作者的想象。
他的作品具有寓言的色彩,又带着预言的意味,其世界观充满矛盾。
从影片开始,丈夫对中国就充满着向往,想要和中国人做生意,吃饭也是中国风味,而他的想象又有几分真实呢?
卡夫卡书中的内容有很多现在看来都是不符合实际的,丈夫的想象也可能是这样,影片最后他们举家搬迁去了中国真的就能发大财吗?
怕是到了中国就能感受到“期望越大,失望越大”。
10,《一颗简单的心》福楼拜短篇小说集。
《一颗简单的心》福楼拜晚年写的短篇小说集《三故事》其中一篇,也是作者最为杰出的短篇。
它写一名女仆平凡而感人的一生。
作者通过日常生活细节,塑造了一个朴实动人的劳动妇女形象,展现了她美好善良的心灵和勇敢机智的品质。
书名很讽刺,老师真的是一颗简单的心,可是学生的心却不简单,真心换来的却是假意。
书的内容则警示我们,如果一颗简单的心少了机智勇敢,可能被利用欺骗;如果机智勇敢的人少了一颗简单的心,那他可能对他人造成更大的伤害。
11,《学生托乐思的迷惘》穆齐尔,成长小说。
这是一本含同性内容的小说。
二十世纪初,崩溃前夜的奥匈帝国。
某军事寄宿学校。
托乐思,十六岁,出身奥匈帝国一个高官家庭,性格内向,喜欢沉思默想,青春期的性渴望以及得不到指引的求知欲使这个敏感多思的少年陷入了重重困惑。
拉斐尔和托乐思很相似,有着相似的迷惘,老师希望他通过这本书解开自己的迷惑。
不过他看完书后似乎增加了几分勇气,对男主突如其来的一吻表明自己的心意。
老师定想不到推荐书起到相反的效果。
12,“现代艺术的商品目录”,冯唐作品。
影片又出现了中国元素,冯唐。
中国有很多冯唐,我觉得导演想说的是这个:小说语言清新,技巧圆熟,受到一批文学青年和知识分子的喜爱,也有不少人评价冯唐为当代文坛中的异类。
传统的文学老师自然无法理解“中国文坛的异类”,这也是他第一次表现出强烈的对现代艺术的反感:“这样的介绍就是狗屎,这样的艺术就是变态,这样介绍艺术的书就是狗是变态。
”老师已经不再推荐书了,而是开始抱怨书了。
老师情绪的变化暗示着夫妻矛盾已经达到了顶端,夫妻感情已经走到末路。
男主意识到了这一点,他准备开始他真正的“结尾”计划了。
13,《橡树和芦苇》寓言诗,拉封·丹名作。
《橡树和芦苇》的成功之处在于将橡树和芦苇的两种性格、两种心理刻画得十分细腻。
这首诗里,橡树体现骄傲的拥有力量者,他要保护他的邻居,给以庇护,抵挡风雨,他为芦苇“鸣冤喊屈”,认为大自然对芦苇不公平。
然而这是表面的怜悯,廉价的宽宏。
另一方面,芦苇虽是个弱者,但知道自己的力量所在,不为橡树的傲慢所辱没,他的凛然不可侵犯的气概和不甘示弱的心理,也描绘得惟妙惟肖。
这首诗通过对橡树和芦苇的心理刻画,讽刺了傲慢者,赞扬了外柔内刚者。
诗人还揭示了强与弱的相对性,在一定条件下,两者会互相转化这一深刻的生活哲理。
影片也像寓言诗一般,惟妙惟肖地揭示了强与弱的哲理。
开始我们觉得男主很柔弱,拉斐尔很柔弱,老师和老师妻子以及拉斐尔父母很坚强。
可是到了电影的最后,情况却反转过来,男主柔弱的外表下是照顾残疾父亲,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坚强的心。
拉斐尔有勇于揭发老师,努力拯救家庭的坚强的心。
而老师和拉斐尔父亲是家庭不和、壮志难酬的脆弱的心,老师妻子和拉斐尔母亲是被丈夫冷落、不自由的脆弱的心。
强与弱不是一成不变的。
14,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
老师的妻子在把书放回书架时随口的抱怨:“我讨厌俄国人,这本书我一共看了10页,最开始5页和最后5页。
”这段话一是表现了妻子对传统文学确实不感兴趣,二是“开头5页和最后5页”象征着她和老师的爱情,只有开始的一点美好和结束的解脱快感让她兴奋,中间的无聊和枯燥毫无感觉,可以忽略。
《安娜·卡列尼娜》讲的是,贵族妇女安娜追求爱情幸福,却在卡列宁的虚伪、渥伦斯基的冷漠和自私面前碰得头破血流,最终落得卧轨自杀、陈尸车站的下场。
矛盾的时期、矛盾的制度、矛盾的人物、矛盾的心理,使全书在矛盾的漩涡中颠簸。
和《包法利夫人》一样,又是一部爱情悲剧。
此时的妻子,面对眼前的小鲜肉内心也充满了矛盾,爱情已走到末路,该如何选择?
由此我们可以理解妻子之后的行为,她冲破了矛盾做出了选择——与丈夫的学生偷一次清然后潇洒的走人。
15,《暴风雨中的婴儿》(老师20年前写的书)。
我们不知道老师的书的内容,不过从妻子口中得知这是一个“俗套的爱情故事”。
“俗套”换个好听的说法是“大团圆”,也就是说这本书就像中国电视剧一样有着“大团圆”的结局,妻子口中满是嘲讽,心中是充满羡慕。
再分析下书名,我们可以猜想,书中是一对情侣好不容易才生出一个宝宝或者历经磨难才把婴儿养大或者类似的剧情。
这是没有孩子的老师自己的期望(如果20年前还不知道妻子不育,那就是想要小孩)。
对于妻子来说,无法生育是一道永远无法愈合的伤疤,看到这本书心中也是说不出的难受吧。
16,《长夜行》赛利纳小说。
《茫茫黑夜漫游》这部20世纪流浪汉小说的主人公,足迹踏遍大半个地球,他上过大学,打过零工,在战场上卖过命,当过逃兵,进过精神病院,开过诊所,跑过龙套,在男女关系中扮演过悲惨的角色。
小说通过他几十年阴暗的人生旅程,暴露出整个世界处处是沉沉的黑夜,被认为是“本世纪中写得最为真切、最令人心碎的作品”。
塞利纳对人对己毫不留情的解剖,幻觉史诗式的笔触,既抒情又俚俗、既雄辩又鄙陋乃至刻毒的语言表达,形成了独特而鲜明的塞利纳风格。
书描写的是人性黑暗和穷途末路,导演选了这本“最让人心碎的作品”最后将老师当头一棒打到,真是异常贴切。
学生黑暗的人性终于把老师逼到穷途末路。
结尾也是对老师最大的讽刺。
学生真的很有天赋,这令人惊叹的结尾完全和老师当时教的理论丝毫不差,“知道一个好的结局关键在哪吗?
就是让读者感觉,我完全想不到会是这样,但又确实没有其他可能。
”注:所有文献资料均来自百度百科,作者对各文学大家及作品理解不深,如有错误,欢迎指正。
完2016年1月20日星期三 新疆家中
《登堂入室》裏的家庭關係、中國符號、師生關係與倫理性又是在停電的暴雨夜與歐容「相遇」,並在《弗蘭茲》之後再一次沉醉在歐容的電影裏。
「登堂入室」的感覺我也如此熟悉,拍攝紀錄片常常也是一種「登堂入室」。
此外,在布達佩斯留學時,後來有一些朋友,常常邀請我去她們家中吃飯、喝茶,也有「登堂入室」之感,她與丈夫、孩子的關係,他們為什麼沒有要孩子,中產階級的生活逐漸呈現出來。
電影中教師與學生的關係的探討,也是帶來了新的思考。
「才華」與「偏愛」,關係的拿捏,如何創作與推進,《登堂入室》提供了一個不太尋常的版本,但並不離奇。
歐容電影中的中國也是值得關注的地方。
例如,拉斐爾與中國人做生意,拉斐爾家的「中國菜」,拉斐爾對中國人口增長的探討,拉斐爾一家搬去中國,以及吉爾曼妻子珍娜畫廊展出的中國畫,吉爾曼對馮唐寫作的藝術目錄的嘲諷,從中可以窺見一個法國人對中國夾雜著偏見、畏懼和艷羨的複雜情感。
因為上學期的工作,常常會關注到類型電影。
我也會問我自己,我最喜歡看什麼類型的電影。
或許標籤裏並沒有把《登堂入室》標註為「倫理電影」,但在我的分類中,它是「倫理電影」,也是最能讓我入戲的一類電影。
巧的是昨天看这个电影之前刚好看了劳拉·穆尔维的讲述电影快感的根源在于带有二重性的窥视欲的那篇文章,这部电影可以看作是这篇文章的影像表达。
我是说,并不是对传统叙事电影逻辑的重复,而是以重复的方式完成对传统叙事电影快感的逻辑的批判。
其实也根本不是讨论什么虚实交界,或者说根本的目的还是在于呈现这种虚实交错本身何以成为一个文学表达或是一个电影故事何以可能的重要维度,而不是讨论呈现这种虚实的对立。
如果是后者的话,完全可以扭曲叙述与真相,好几次我都以为欧容要这么做的时候,他用故事的讲述之外的因果告诉观众,男孩的讲述并不是虚假的。
如果按穆尔维的论述,电影所满足的快感在于观看癖的两个维度:作为性本能的机能,带有侵略和控制意味的视线;以及作为自我的力比多的功能的,理想自我的投射和认同的目光。
作为观众的我们究竟是如何投射到了这个维度之中。
影片中被侵略的两组家庭都是是非常鲜明的中产家庭,尤其是法文老师的形象,有意着墨去勾勒这个略微保守的中产阶级知识分子形象。
而相对整个被入侵者而言的男孩克劳德,却异质得像滴进水里的油。
这种异质性本身一定程度的也在于他的不鲜明,他的文字充满了魅惑的力量,他毫不激烈,似乎完全不曾被任何激烈的情绪所统摄。
但是他却在这个故事当中搅动。
他走进一个家庭仿佛就像是我们随意地翻开一本书,这种相似性在他进入老师家庭的这个情节中得到了放大,因为这一切看似都发生地及其轻易,轻易到几乎不合逻辑。
这个男孩的文字和他本身,就是传统叙事电影的化身。
劳拉·穆尔维讨论到,传统叙事电影的快感来源很重要的一重预设在于“奇观”(spectacle)性质的女性形象,但由于女性本身带来的阉割焦虑,尽管男性控制着电影的角色,并且作为叙事代表而出现,但为了逃避这样阉割焦虑,只有两种途径可以选择,一是重演原始的阉割焦虑,探究那女性的神秘,把女性归为是有罪的,对这个有罪的对象进行贬抑、惩罚或拯救来加以平衡;二是彻底拒斥阉割的通道,将女性转化为物象,严重的就可能成为性倒错。
观众在传统叙事电影竭力抹杀电影与现实的分界的努力之中,融化在电影的编码当中,在男性角色当中体验着整个故事,如同体验着我们的生活一样。
“正是看的位置界定了电影,也就是变换看的位置和暴露这个看的可能性”[1]欧容这部片子内在逻辑看似能和劳拉的论述完全对应上:作为控制者和叙事者的克劳德,作为被探寻、被拯救的困在Raphel父子之中的女人(以及后来的珍娜)。
但是当这个影中影,故事中的故事开始溢出的时候,欧容已经开始通过打破第四面墙来批判和推翻这种传统叙事的快感结构。
这里显然是有三重窥视的,克劳德在现实中窥视,老师在作品中窥视,而我们在通过电影窥视。
作为观众拥有法文老师的自我意识——那个为故事、为情节而着迷的人,但是整个快感逻辑都发生在第二重窥视当中。
当那个少年从故事中走出来,走到了老师的生活当中的时候,当这种窥视带来打破现实的平衡的后果的时候,相信每一个观众都会感到悚然。
因为这种溢出打破了这种带有控制感的快感体验,窥视癖开始解构与失衡。
最妙的是最后,二人同坐开始一起进行故事的编码的时候,是否会想到,我们也处在这种编码当中,这种快感失衡带来的溢出或许也有一天会将我们的生活冲垮。
[1]: 劳拉·穆尔维著,吴斌译,《视觉快感与叙事电影》,选自《凝视的快感:电影文本的精神分析》吴琼编,16
我看過的幾部法國電影,給我感覺是:法國導演有種本領,就是能把所有的題材都演繹的非常高雅,文藝,浪漫,上升至哲學層次。
婚外戀,通奸,不倫之戀,戀尸癖,這些有的人想一想也覺得有罪的故事,在法國電影里總是如此真實,坦然,純真,讓你目瞪口呆,讓你不好意思鄙視。
講不出半句骯臟。
我覺得法國人的生活也是如此,世人都說法國人最懂浪漫,信然。
從他們的電影就能看出,電影反映出一個國家,一種文化里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社會倫理。
從這些法國電影里,總能看到法國人的立國精神:自由,平等,博愛以及建基于此的寬容。
本片中已經年屆中年的教師夫婦有一段對話,大致是:妻:『你該不會是愛上他了吧』(指 中學生)夫:怎么會呢?
妻:自從你開始輔導這個學生做作文,我們就沒有做過愛了。
夫:哦,真的嗎?
但克勞德是個男生啊,我只喜歡女人啊。
妻:不過你在年齡增長過程中,說不定又出現什么新的欲望呢。
這種對話不是離地三尺由導演臆想出來的,相信它源自彼此真誠對待的情侶與戀人之間,無論任何一種關系,都不能綁架一個人的自由,彼此間真正的關心可以是關心對方在這段關系中是否開心快樂。
最后妻子離開吉爾曼時說:我的畫廊生涯結束,我們的緣分也到了盡頭,就非常自然。
這是它表達出的戀人關系。
沒什么天長地久,沒什么相依為命,有的是合則共,不合則分。
《偷窺隔籬媽》(《登堂入室》)是個講青春期少年偷窺的故事,間接的講了中年人的生活和中產危機,順手黑了一下中國,自嘲了一下現代藝術。
同時它還是一場非常生動的寫作課。
整部電影,音樂貼合流暢,對白精彩,畫面更是大師風范。
我沒聽過專業的寫作課,這部電影中的一鱗半爪,講出寫小說的真諦:就是描述某個人,為了達成某種欲望,不惜克服重重困難的過程。
老師吉爾曼是個懷才不遇,由作家淪為中學法語教師,人到中年,深知自己此生無力翻盤,滿心憤世嫉俗。
這樣的隱于學校的作家型老師,是很好的天才文學少年的伯樂。
師生關系由是展開。
中產的家庭危機,婚姻,事業,日漸枯萎的個人夢想,在每個中產家庭發生。
而克勞德這個母喪父癱(估計要靠綜援讀書)的少年,有幾分早熟,更有幾分同老師一樣的憤世嫉俗。
他們互相點燃了。
借著這篇似乎永遠『未完待續』的作文,老師的家庭,同學那個典型的中產家庭,日常生活曝露在殘酷的現實中。
這部電影和《American Beauty》(<美國美人>)與《革命之路》(港譯《浮生路》)要講的主題是一樣的,卻用了如此別出心裁的故事,那些一開始就絮絮叨叨的密集的對白,另片中的老師有幾分似Woody Allen,這部電影在幽默感上,也和Woody Allen的電影頗為相似。
是知識分子幽默,需要有一定知識背景,想一想才會心微笑。
法國人尤其喜歡Woody Allen,不無道理。
隨著情節的深入,每個人都開始重新審視自己內心,各自『覺醒』,吉爾曼夫婦緣盡分開,其妻去追求更美好有生氣的生活,賠了夫人又丟了工作的吉爾曼則開始頹然自放,而拉法一家卻更親密,更像『中產階級』家庭了---事實是變得更虛偽,更加懂得掩飾自己,委曲求全,向現實低頭。
而片中的天才作家少年,經過一場『假作真時真亦假』現代小說與青春期覺醒后,更加篤定了自己的創作才能也更加客觀理性的抽身而出,站在人生的大幕前,觀看蕓蕓眾生荒謬又精彩的人生演出。
影片結尾一個全景式的別墅區,每個房間的剖面展現在觀眾眼前,有人換上性感內衣顧影自憐,有人孤獨的在家里打高爾夫自娛自樂,有一家人坐在餐桌前面對枯燥而沉默的晚餐,有槍聲響起在三角戀的情人之間。
有戀人在前戲中,有戀人在事后煙,有人在爭吵,有人在祈禱,有人在享魚水之歡,有人在享天倫之樂,這一幕人間場景如此恢弘,而藝術家則可以把一切都看在眼里,寫進書中。
他們坐在公園里看對面別墅的風景,而坐在影院的觀眾看在戲外看著他們的背影。
聽說此片曾是去年高層『北戴河開會』時領導專享的引進電影,在我看來,這些老革命和紅二代,不懂生活更不懂藝術,更本不可能看懂,估計他們也看不下去。
估計是看片名和介紹以為是三級片才引進的。
另:本片借吉爾曼妻子的畫廊,冷嘲熱諷了現代藝術(『和性用品商店有什么分別』),黑了談生意的中國人(雖然沒有出場),特別需要說明的是,片中吉爾曼說這種東西簡直是『屎』,并不是說馮唐,馮唐還沒有那么高大上到進入法國人的生活,他說的是一個音譯『Tang Feng』的攝影作品(也就是故弄玄虛的上海天空一二三四).
是否可以将《登堂入室》看成是一次写作教学,通过教与学两方面的互动来完成。
也许有人会认为,《登堂入室》不正是一次影像化的写作教学吗?
最后,男教师不正好将写作技法传授给男学生,完成了最后的作品吗?在此,我想将其扩展一下,从读者的角度来分析这种教学实践。
作为教师,吉尔曼在某种程度上类似于《一千零一夜》中的那位国王,他需要通过阅读来满足自己听故事的喜好;而相应地,作为学生的克劳德则扮演着山鲁佐德的角色,他需要通过每周提交的作文来保住自己的法文课成绩。
但《一千零一夜》只被借鉴一个发展框架罢了,欧容所深入乃是虚构与真实的探讨。
在此,我们可以在两个并列的平面上展开:①文学虚构与现实真实;②影像虚构与现实真实。
对于前者而言,克劳德是一位现实的观察者和参与者,他通过将现实写进文字,再将其交予老师吉尔曼。
吉尔曼则作为旁观者,不仅可以对文学虚构指手画脚,同时也对现实真实起了作用。
他具有主导虚构如何进展下去的权力,因而拥有改变现实的权威。
因为在此,现实真实是作为文学虚构的影像化展示于观众的。
可以说,作为读者的吉尔曼,更加真实地模拟了阅读中可能发生的情形。
在读者反应理论的支持者们看来,阅读就是不断地建立期待又不断地瓦解期待的过程。
由于阅读之初,书已完成,读者在某种程度上是彻底被动的。
但通过将这种阅读过程影像化,如同电影中的克劳德,他也就有了作用于全书书写进程的能力。
这在某种程度上,真正实现了“阅读乃是由作者与读者共同完成”的观点。
对于第二点而言,影像虚构作为电影这们艺术的本质特征,是通过“幻术”来将自己伪装成真实。
发生在克劳德文字中的事件是有其现实基础的,但我们却不知道他在这些基础上加进了多少虚构成分。
观众所能做的,只是通过他在文字中展开的故事情节来还原影像中的现实真实,这就导致了一方面,观众所看到的自然是影像虚构,但另一方面,在这影像虚构中却有现实真实的存在。
这里有一个二律背反:虚构再虚构将回归真实,这句话也可以用另一种更加易懂的例举方式来表达:当你在电影中扮演(这一动作要向观众展示)角色的时候,看起来其实是更真实(如雅克•里维特《Out》。
究其原因,无非是这种扮演消解了影像对观众事前建立起的“幻术”:我们去看电影,难道不是事先就已经认定发生的是真实的吗?
这种双层空间:当拉斐尔一家开始扮演作业中的角色(小说中叫角色,影像中叫演员,这叫文学虚构的影像化),他们并不与克劳德、吉尔曼等人同属于第一层空间,而是处于第一层背景下发展出来的第二层。
这里有点复杂,要好好说明一下。
第一层作为一开始就展示在观众面前的影像虚构,是以真实面貌示人(如上所述,这是电影发挥效果的必然要求);而第二层因为是在第一层影像虚构发展出来的影像再虚构,也就反而显得更为真实。
这其实是一种虚实-影像的作用机制:当拉斐尔一家在克劳德与吉尔曼所建立的影像表层下表演的时候,虚构回归了真实。
最后,我们再回过头来对“读者反应理论”的影像化实践做些说明。
当我们将吉尔曼看成具有能动作用的读者之后,他与作者克劳德所共同完成的作品部分成为《登堂入室》这部电影的虚构影像。
电影的播放与观看,因而可以被看成是一次“观众反应理论”影像化的实践,观众“目击”了这一真实又复杂的过程。
公共号:阿玛柯德
偷窥的文学吉尔曼对克劳德产生兴趣源于克劳德的周常随笔,一个白开水般乏味的故事,流水账似的文笔,只在待续二字上掀起小小波澜。
然而就是这样幼稚的文字吸引了吉尔曼的注意,从此两人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在这里讲讲偷窥与文学的诞生。
我们都知道文学来源于生活,但往往高于生活,前者需要作者的观察,后者需要作者的想象。
而无论是观察还是想象,都不要求主客观性和主客体性,这也使得在欲望的驱使下,观察有时就变成了近乎下流的偷窥。
生活不比文学,无法拥有上帝视角,然而文学驱动着作者掌握或者了解角色的心理,这两者之间的矛盾推动了偷窥的诞生。
于是就有“变态”作家,研究角色的行为、揣摩角色的心理,甚至不惜违反逾矩,只为得到更多的信息,满足自己的写作欲望。
在这时,往往分不清现实和写作,分不清自己、角色和读者,从而达到无我的境界。
《后窗》克劳德母亲出走、父亲残疾,家庭的不幸让他对法拉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渴望了解他的家庭,并进入其中鸠占鹊巢。
当然,这是基于文学创作后的加工还是克劳德的真情实意我们不得而知。
总之,克劳德深陷其中,并以之为乐,肆意地偷窥艾丝、(大)法拉,自如地左右故事的走向,并且以威胁的语气强迫吉尔曼助纣为虐。
克劳德一次次突破底线,偷听(大)法拉的工作、艾丝的理想,插足法拉父子关系,他故意留宿,亲吻(小)法拉、看法拉夫妇做爱,他引诱艾丝,故意让(小)法拉看见。
这个家庭在他的手下或者说笔下被搅得天翻地覆、鸡犬不宁。
吉尔曼作为克劳德唯一的读者,本有无数次机会终止这疯狂的行为,却屡次默许,并指导克劳德进行艺术加工,俨然这一切都是文学虚构的人物,更甚者违背师德听从威胁,盗取考卷给克劳德一行,以满足自己丧失掉的文学梦和那隐秘的偷窥欲。
异类从电影的开头和几处细节可以看出,吉尔曼算是个异类。
他不认可校服的统一规划,希望学生能表达出各自的特点;他作为一个普通的中学老师,却能常常引经据典;他曾经写过书,却是烂俗的爱情故事,也没能发表,最后也放弃成为作家;他鄙视那些"现代艺术品的商品目录",认为它们缺乏灵魂。
总而言之,吉尔曼是个郁郁不得志的中年男性。
异类间是会相互吸引的。
克劳德出现了,他笔下流露出的那种原始的欲望,吸引了吉尔曼,让他看到了文学的萌芽。
于是他开始单独对克劳德开小灶,利用克劳德的原生家庭缺陷,让他在另一个家庭寻找弥补,让他在文学上靠拢自己规划的终点,让他满足自己的偷窥的文学梦。
但很可惜,正如妻子所说,吉尔曼的天赋远不如克劳德,吉尔曼分不清现实与文学,克劳德却能自如地游走在现实与文学的边界上。
因此吉尔曼在一次次的交手中落了下风,最后众叛亲离,只能屈服于克劳德。
我们确知的是法拉之死是假的,那数学考试风波是不是真的,还是克劳德对吉尔曼的服从性测试抑或夺走吉尔曼一切的其中一步呢?
我们不得而知。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克劳德的原生家庭并不好,母亲早早离开、父亲瘫痪领救济金。
成长过程中母亲的缺失、畸形的父子关系,导致了克劳德严重的恋母情结和朦胧的恋父(同性)情结。
他潜入法拉家中,一个重要目的便是实践它们。
在第一次进入法拉家,克劳德就无法压制住对艾丝的迷恋之情,那充满挑逗的文字,无不展现着克劳德压抑已久的恋母情结,之后更是单独寻找艾丝独自在家的机会上门,来获得与艾丝独处的机会。
他闻艾丝的香水、看她的腿、听她的理想、了解她的身体和生活……最后两人发展成了禁忌之恋。
而克劳德的恋父情结很特别,一方面他的父亲并没有缺失,但另一方面他的父亲反而需要他的照顾,因此在他心中父亲和自己的地位是平起平坐的,这一恋父情结演变成了类似于同性的恋情。
克劳德不掩饰对男性裸体的渴望、要掌控自己的老师、和(小)法拉亲吻……
中产家庭事业危机、感情危机云云教育电影里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背景,在一开头就指出学校成为了试点学校,要统一着装,让不同背景的学生趋同,显然吉尔曼很反感这种做法——在一众老师鼓掌时吃面包。
吉尔曼在发现了文学的苗子后,对他进行培养,干涉他的创作,希望把他培养成"自己"。
但正如一切笨老师与天才学生的错位模板,克劳德开始不满、开始有了更多的目标,他瞄准法拉一家,也望向吉尔曼的生活。
在克劳德的引导下,吉尔曼开始落了下风,甚至在黑板上画写作思路的都变成了克劳德,乃至最后克劳德进入吉尔曼家、和他妻子做爱、挑逗失去一切的吉尔曼。
一个中年男人失败的文学梦还有一个值得玩味的地方,即吉尔曼的妻子抱怨自从克劳德出现,吉尔曼不再和她做爱。
影视作品中的x无能可以从很多方面进行解释。
吉尔曼夫妻实质上是貌合神离的,丈夫无法忍受妻子代理的"艺术品目录",妻子不欣赏丈夫的"文学",因此两人的欲望必然得不到释放。
吉尔曼唯一的知音就是克劳德,唯一让他期待的就是他的周记,或者说是自己想要的文学。
从他那儿,他能满足"偷窥欲"、子嗣、出轨欲或者说性欲(对艾丝)、青春的感觉,这些欲望依托于克劳德,最后发展成了对自己学生的感情。
想到这里我也算是明白了中年男人恋男童的动机,说白了不就是恋自己。
只不过自己太过悲催,爹不疼娘不爱,连自己也讨厌自己,于是把自己投射到年轻的同性上,给予帮助的同时又无法抑制自恋情结的爆发。
写到这里,顿觉自己的影评变成了"情节目录"、"主题目录",像是份绞尽脑汁写出的阅读理解的答案,又像是为了证明自己看过电影、而非LLM生成的、劣质的电影鉴赏课课后作业,那就闲扯点,不如就"艺术品目录"谈谈。
自中学起,我常常觉得许多人写的文字都是词藻的堆砌,实则空无一物,表达的情感和主旨浅薄乏味。
还有那愚蠢的应试作文,简直是中学教育最保守最刻板最死气沉沉的角落。
比起这些,我更愿意写些天马行空的诡谲文字,笔下的人物如提线玩偶喜怒无常,时间随意流动、空间任意组织,在这里逻辑可有可无:就像梦一样。
而一切的深邃的、骇人听闻的、小众的、猎奇的、温馨的、感人的、滑稽的……,想通知读者的,都深深地埋藏在这底下,并且我告诉读者:"爱挖不挖。
"
拿锤子敲开脑袋,把里面的东西倒出来,用洗涤剂洗三遍,再用清水漂洗。
得到的废料用同位素标记好,拿去焚化炉焚烧,别忘了打开GPS后台,心里默默记下ID。
然后梦醒了
一部好的叙事(悬疑)电影,要么是以跌宕起伏的情节取胜,要么是以别具一格的布局见长,甚至可以以个性鲜明的人物作为卖点,《登堂入室》在各个方面都算不上最优秀,它的优点是很好地结合了上述特质,形成了一种整体上的繁荣。
通过影片我们可以发现法国人对于福楼拜的崇拜,其标榜的“伟大叙事者的口吻”,不仅是体现在男主角克劳德的写作技巧上,更是决定了整部电影平实而不乏幽默的基调。
从叙事的角度讲,它生动地讲述了一个青春期男孩由于缺乏母爱而涌起的对同学母亲的不伦之恋,借此描绘了两个陷入中年危机的家庭被欲望束缚的半绝望状态。
青春期无疑是一个美好的时期,但我认为影片并没有想要着力展现这一青涩时期的感情(其中两个小男主萌生的半真半假的恋情完全可以看作是导演为了延续自己电影元素的故意动作,不宜真正纳入对影片的分析之中),反而是通过这样一条主线来表现现实中陷入中年危机的家庭矛盾以及处于这个年龄段的人的惶恐内心。
中年是一个琐碎、庸常但也丰实的年纪,它不像年少时,美好的蓝图正在一点一点地展开,希望、激情、挑战是最好的代名词,荷尔蒙和自信心每天都在合谋发作;它也不像年老时,有看惯了世态炎凉的通透笃定,面对一个无法回避的衰败或终结,无非等待。
中年卡在中间,郁郁不得志者不甘心就这样变得老气横秋,他期待在还有最后一点气力的时候再来一次冲刺,又怀念那些匆匆而逝的青春。
正是这样的节点,故事和事故就最容易发生。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当语文老师吉尔曼遇见同样喜欢坐最后一排又有写作天赋的克劳德时,就已经把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寄托在了他的身上,这就足以促成他做出的各种荒唐事,也导致了他最终悲剧的结局。
同理,我们可以理解当家庭主妇埃丝特经历了一场家庭信任危机之后对示爱的克劳德选择了放纵,所幸这种放纵是暂时的,才使这部充斥着各种悲剧因素的电影尚留有一丝温情。
除了人物与情节上的胜利,影片的布局同样引人入胜。
首先,影片的视角平淡准确就像现实生活,偶有臆造的戏剧性也是为了配合布局的需要,它不以惊心动魄的开端或令人拍案叫绝的收煞取胜,而是以一种真实、自然的叙述艺术与特立独行的生动角色吸引人。
我们可以想象在每天单调乏味的生活大幕下,突然有一个不顾世俗礼节、不拘世俗形式的人闯入自己的生活所带来的惊喜与震撼,最后那个人必定是无声无息地消失了就像他的无缘无故的出现,但是他的到来促使我们反思我们自己的生活是否也需要一些改变。
毕竟,“没有故事的人生一文不值”。
其次,虽然影片的情节算不上复杂,它严谨地按照克劳德的一天——观察拉法一家的私生活,并以此为题材写作,交给老师吉尔曼审阅批复,最后永远是一句“未完待续”——来推进故事并有意让我们觉得故事没有终结,但是讲故事的本领并不在于故事内容本身,而是在于如何讲好这个故事。
在这点上,鬼才导演欧容表现出了惊人的天赋。
他在影片的核心表现地——拉法家中——架构起一个三层次的空间,即现实中的拉法家,克劳德作文中的拉法家,被强加了吉尔曼意志的克劳德作文中的拉法家。
在这个亦真亦幻的空间里,我们可以看到想象逐渐颠覆现实(影片中前半部分的故事基本是完全真实的拉法家的生活,而当吉尔曼开始教导克劳德写作技巧之后,故事就变得更夸张与梦幻,直至最后吉尔曼强加自己的意志给克劳德,故事就完全偏离现实而滑向了想象的深渊。
),而后现实又以无法抗拒的兽力吞食想象(正如吉尔曼所说,“总的来说,我们从艺术上什么也学不到,但是至少启发我们去欣赏美”。
),最终把影片带入了一个悲剧与温情并存的奇妙结局。
正是在这样的轮转交替中,让我们既有了悬疑电影的紧张刺激与匪夷所思的感官体验,又不乏对现实生活的公正评判。
最后,有不少人质疑克劳德是否在现实中与埃丝特发生关系,我认为答案是肯定的,虽然重口了一些,不过实际发生没发生又有什么关系呢?
《马太福音》里有,“凡看见妇女就动淫念的,这人心里已经与她犯奸淫了。
”于是我们又回到了最初的命题,也是影片试图暗示的,精神与肉体、想象与现实,真的有鸿沟吗?
炸
被豆瓣评分骗了,折磨了一个多小时,终于看完。影片延续了法国文艺片一贯压抑变态的作风,一大片一大片的高中生作文当作对白,真是够省事儿的。故事交待的穿云走雾。真不明白,法国人民难道不愿意过有血有肉的生活吗。
伟大的文学作品莫不是窥私欲的产物,后人将其置之圣殿,却忘了它们其实诞生于幽暗而非堂皇。我们以为窥探能带来上帝视角的满足,安全的刺激,却从未意识到自己早已深陷其中,并将为此付出代价。少年窥探同学,老师窥探少年,我们窥探剧中人的同时,我们的内心,也被导演静静窥探着。
法国的中产阶级真的是有一种摇摇欲坠的虚荣感。极隐秘的剧作结构,三重偷窥,少年对少妇,富有侵略性的,教授对少年,润物细无声的,而少年对教授,才是致命的,见血封喉,一招即中。
失望
吾爱吾师,所以栖之。外表羞涩的少年终于利用人性的好奇开出了宿主的果。文学不是文学,现实不是现实。一段师生关系就像被文学现实两只手轮番玩弄的魔方,直到停在同一颜色,观众才恍然大悟自始至终坠入彀中的是谁。间急流淌的配乐步步惊心,导演神勇!
很棒,镜头和配乐都非常到位,剧情把人性的病态描绘淋漓尽致,新颖的叙事手法,加上文学与艺术的点缀,使得情节紧凑而流畅,就像克劳德的写的作文,你永远不知道下一步会发生什么却又不断的构思与猜疑,欲望让你登堂入室,打破平衡,总有办法把别人的生活改造成自己的故事,窥探与参与,意淫与创新。
你搞艺术,就会失去生活失去艺术。你不搞艺术,就会失去艺术失去生活。不过有时艺术太烂了也称不上是艺术,生活太烂了也称不上生活。莫谈幸福,傻逼最幸福。
不喜欢
只有我觉得看起来好烦吗
各种伦理在毒品面前溃不成军,文学海洛因的视听固化。延续了近年来高铁观影的五星传统。
偷窥和入侵仅有一线之隔,前者是与生俱来的原罪,后者是欲望吞蚀理性的苦艾草。任何一场看似旁观的游戏,都将陷入泥沼无法自拔。如果不能成为你,就让你成为我。影片将偷窥的艺术感用到最大化,中国娃娃、情色展览、藏在自知之明下的文学探险,谁决定了这一切的终章,愈想愈毛骨悚然。
回想起来是非常牛叉的电影。可惜不对胃。
冗长无趣
欧容最好的片子。不管创意是否来自戏剧原作,叙事者的覆灭这种后现代文学的尝试,能在电影中在不打破银幕与观众阻隔的情况下获得成功,都是伟大的作品。最好的剧情片就是让人觉得,它丝毫不逊于一本书、一幅画、一部剧的纵深,它不只是大众文化消费习惯改变中的得利者而已。
法国文学气,窥视小说般的迷人笔触。从虚构到现实/从局外到局内/从最后一排到第一排,以及内在的反作用力。教师行为也在视听语言上“登堂入室”。不同视角间的无缝连接,每个人的看与被看,人物藏在背景之中。青春,同志,乱伦,崛起的中国,另一种后窗。
不胜其烦。
可以加入文学专业学生必看电影了。这是钢笔与摄影机合著的作品,这也是作者与读者合著的作品,是现实与虚构合著的作品,从截然分开到纠缠扭曲,最终以一种诡异而又和谐的姿态同处一个画面中。这种构思将文本纵深无限地以闭环的形式延展下去,令人叹服。
好另类的电影,觉得这是教育的失败,介入他人的生活终究是不好的,别人的婚姻是残破也罢,深渊也好,你去敲竹杠总归是损人不利己的。
很傻很天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