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李凯
主演:娄淇,杨凯迪,谢波,吴荻,杨迪,金晶,杜旭东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16
简介:某日,中国东海最深处显现出了一个与世隔绝的美丽小岛。渐渐地开始有好奇者登岛,凯迪的好姐妹也在半个月前随着“驴友”决定探险。一周之前,一个看似寻常却又诡异的微信邀请将凯迪、青云、Rocky、米娅、波仔聚在一起,在船老大的带领下来到风景宜人的东临岛。五人一行看似顺风顺水,却不知危险已悄然降临。空无一人的海岛、太阳西升..详细 >
整部影片像是《我的幸福》众多切片中所抽出的一个,洛兹尼察想要以小见大讲述战争面前的人性。跟《我的幸福》与剧情“无关”的序幕不同,《雾林寒战》开场第一个长镜头的绞死刑就作为叙事的起点,这一镜头同时完成作为“卖高分”的绞刑(画外音)、民众刻画(拥众的目光)以及环境书写(动物的白骨),也预示随后大量场景中:人物目光与镜头相对立——观众看不到、想不到人物的所见与所想(时不时能听到画外的枪声与狗吠)——当然,对于主角们目光的空洞,影片将以倒叙的情节进行交代。洛兹尼察通过淡入淡出的插叙刻画三位主角的往事,但这种不作为旁白叙事的回忆并不符合电影叙事原则,也因此弱化了本该有的时间感与空间感——使得导演的在场太过暴露,不及《我的幸福》对时空处理那般轻盈。
自从他脱了那件棉衣,我就一直担心他感冒。棉衣最后也没去找。
一个老实人的闷声死亡
其中有句台词很有趣,说“战争,没有什么不可能的”。整个片子聚焦于三个角色,解释了他们为何会踏上这样的旅程,有被德国人利用来吸引游击队的无奈,有对德国人决绝的反抗,也有在战争期间只想苟命之徒。其实那个被德国人放了的人是最不幸的,他既没有苟活,却还被人唾弃,那些曾经尊敬的他的人如今却唾弃他。结尾的枪声很有趣,像是他自杀和那俩游击队队员并排死去,可能也是可以落得一个被德国人打死的好名声。 2025-1-2看
讲述白俄罗斯被纳粹德国控制后发生的一起锄奸故事,中间插叙了三个人的三段往事,揭示了战争年代左右为难的舍命抉择。有的人着实卑劣,可不管是苏联人来,还是德国人来,他们的日子都过得不错。有的人老实巴交,只想忍辱负重讨生活,但却换来求死都无法解脱的冤屈。有的人嫉恶如仇,但再烈的性子也很难扣动扳机。最后,他们都带着真相消失在寒意彻骨的冬雾中……残忍无良才是历史的本性,真相大白无疑是奢望。导演如果还想再残忍一些,可以把故事延伸到见到游击队后,或者是苏联卫国战争后……
片子中的三个人物发展和他们的前情故事有宿命轮回的意味,但是这样一种宿命论的背景没有和剧本很合适地交叉起来。映后问答环节导演说这是完全遵照了原著小说的结构和意图,小说能够呈现出来的东西剧本却无法呈现,这是问题的所在。
脑子里想表达的东西太少,两个小时下来戏也太少,拍得再考究,也不中啊老乡
三个主角都试图找到前进的方向,但依然不可避免地迷失在战争带来的绝望之中,生命最终在弥漫的浓雾里消逝。影片的节奏实在是慢,带有寒冷蛮荒之地特有的阴郁气质。
战争片就是要打 还要打得猛 像拯救大兵仔 决战中途岛才好看!像这种以点带面 以小见大的俄式战争片我不喜欢,美其名曰反映人性 难道大片就不能反映人性?说白了还是预算的问题。不过老毛子是真能喝 一大杯就那么白开水似的咕嘟喝下去了 要知道自酿的伏特加度数是很高的
果然和《升华》同一编剧,似曾相识的感觉
帶有北歐陰冷氣息的東歐二戰系電影。最後漸濃密的迷霧林裡,吞槍,絕望,與『狩獵』最後的冷槍異曲同工。我欣賞這樣的男人:話少,隱忍,忠誠,堅定,並且有好看的側臉。
老式苏联电影特有的慢节奏以至于都要睡着了
节奏太慢,看影评比较好
节奏拖沓得没必要,形式和内容不搭,除了摄影有些特点(比如特别爱拍行走的人的后脑勺?)之外乏善可陈。直接用插播往事来暗示角色人格的手法也太笨了吧……
一些无意义的动作镜头放好长一段,又完全没有BGM,也太冷峻写实了,纪录片似的,看的时候觉得导演想装逼。漫长单调冷峻乏味,像俄罗斯的冬天,看完却也别有一番风味
8.2 长镜头作为一种客观手段存在,去凝视人物的行为,对恶劣环境求生中的善与恶,导演并没有给出明确判断,仅作为记录,完成对历史的清算。洛兹尼察在视听和剧作方面做了减法,海量细节留白,台词简化,影像的记录功能发挥出来,充当“眼睛”,去凝视,再凝视。
很冰冷很窒息的影片
几大段毫无意义的长镜头,以及在感情几乎没堆积的情况下,显得最后一枪特别的突兀和刺耳。
看来在好人还是坏人这一方面无论是东西方都存在着一定的数量
#BSFF5 动荡战争,人命草菅,或懦弱,或果敢,或委屈,机缘偶遇的三人,都无奈淹没于时代的迷雾中。编剧的创作点不错,但导演的创作决策真是令人费解。本就平淡的故事,使用中长静态镜头,把节奏拉得极慢。多视角加插叙回忆的叙事,又把故事打得更散。最后的对白设计感也太强,太说教。倒是几个人物形象蛮鲜明的,尤其蒙受冤屈的逃犯,可惜了。
返回首页 返回顶部
整部影片像是《我的幸福》众多切片中所抽出的一个,洛兹尼察想要以小见大讲述战争面前的人性。跟《我的幸福》与剧情“无关”的序幕不同,《雾林寒战》开场第一个长镜头的绞死刑就作为叙事的起点,这一镜头同时完成作为“卖高分”的绞刑(画外音)、民众刻画(拥众的目光)以及环境书写(动物的白骨),也预示随后大量场景中:人物目光与镜头相对立——观众看不到、想不到人物的所见与所想(时不时能听到画外的枪声与狗吠)——当然,对于主角们目光的空洞,影片将以倒叙的情节进行交代。洛兹尼察通过淡入淡出的插叙刻画三位主角的往事,但这种不作为旁白叙事的回忆并不符合电影叙事原则,也因此弱化了本该有的时间感与空间感——使得导演的在场太过暴露,不及《我的幸福》对时空处理那般轻盈。
自从他脱了那件棉衣,我就一直担心他感冒。棉衣最后也没去找。
一个老实人的闷声死亡
其中有句台词很有趣,说“战争,没有什么不可能的”。整个片子聚焦于三个角色,解释了他们为何会踏上这样的旅程,有被德国人利用来吸引游击队的无奈,有对德国人决绝的反抗,也有在战争期间只想苟命之徒。其实那个被德国人放了的人是最不幸的,他既没有苟活,却还被人唾弃,那些曾经尊敬的他的人如今却唾弃他。结尾的枪声很有趣,像是他自杀和那俩游击队队员并排死去,可能也是可以落得一个被德国人打死的好名声。 2025-1-2看
讲述白俄罗斯被纳粹德国控制后发生的一起锄奸故事,中间插叙了三个人的三段往事,揭示了战争年代左右为难的舍命抉择。有的人着实卑劣,可不管是苏联人来,还是德国人来,他们的日子都过得不错。有的人老实巴交,只想忍辱负重讨生活,但却换来求死都无法解脱的冤屈。有的人嫉恶如仇,但再烈的性子也很难扣动扳机。最后,他们都带着真相消失在寒意彻骨的冬雾中……残忍无良才是历史的本性,真相大白无疑是奢望。导演如果还想再残忍一些,可以把故事延伸到见到游击队后,或者是苏联卫国战争后……
片子中的三个人物发展和他们的前情故事有宿命轮回的意味,但是这样一种宿命论的背景没有和剧本很合适地交叉起来。映后问答环节导演说这是完全遵照了原著小说的结构和意图,小说能够呈现出来的东西剧本却无法呈现,这是问题的所在。
脑子里想表达的东西太少,两个小时下来戏也太少,拍得再考究,也不中啊老乡
三个主角都试图找到前进的方向,但依然不可避免地迷失在战争带来的绝望之中,生命最终在弥漫的浓雾里消逝。影片的节奏实在是慢,带有寒冷蛮荒之地特有的阴郁气质。
战争片就是要打 还要打得猛 像拯救大兵仔 决战中途岛才好看!像这种以点带面 以小见大的俄式战争片我不喜欢,美其名曰反映人性 难道大片就不能反映人性?说白了还是预算的问题。不过老毛子是真能喝 一大杯就那么白开水似的咕嘟喝下去了 要知道自酿的伏特加度数是很高的
果然和《升华》同一编剧,似曾相识的感觉
帶有北歐陰冷氣息的東歐二戰系電影。最後漸濃密的迷霧林裡,吞槍,絕望,與『狩獵』最後的冷槍異曲同工。我欣賞這樣的男人:話少,隱忍,忠誠,堅定,並且有好看的側臉。
老式苏联电影特有的慢节奏以至于都要睡着了
节奏太慢,看影评比较好
节奏拖沓得没必要,形式和内容不搭,除了摄影有些特点(比如特别爱拍行走的人的后脑勺?)之外乏善可陈。直接用插播往事来暗示角色人格的手法也太笨了吧……
一些无意义的动作镜头放好长一段,又完全没有BGM,也太冷峻写实了,纪录片似的,看的时候觉得导演想装逼。漫长单调冷峻乏味,像俄罗斯的冬天,看完却也别有一番风味
8.2 长镜头作为一种客观手段存在,去凝视人物的行为,对恶劣环境求生中的善与恶,导演并没有给出明确判断,仅作为记录,完成对历史的清算。洛兹尼察在视听和剧作方面做了减法,海量细节留白,台词简化,影像的记录功能发挥出来,充当“眼睛”,去凝视,再凝视。
很冰冷很窒息的影片
几大段毫无意义的长镜头,以及在感情几乎没堆积的情况下,显得最后一枪特别的突兀和刺耳。
看来在好人还是坏人这一方面无论是东西方都存在着一定的数量
#BSFF5 动荡战争,人命草菅,或懦弱,或果敢,或委屈,机缘偶遇的三人,都无奈淹没于时代的迷雾中。编剧的创作点不错,但导演的创作决策真是令人费解。本就平淡的故事,使用中长静态镜头,把节奏拉得极慢。多视角加插叙回忆的叙事,又把故事打得更散。最后的对白设计感也太强,太说教。倒是几个人物形象蛮鲜明的,尤其蒙受冤屈的逃犯,可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