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了 过后 我真的很想看哈原著真的是我在2008年看到最好的一部片 ,我很害怕 有一天 当我们失明了 看不到了···这个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我们不敢想 因为人心的可怕 当我们在面对 食物 水 性 暴力 亲情 爱情 有情···我们真的无从选择 我们都显得那么的微不足道 我们现在这个社会 不也缺少着这种坚持吗坚持善良 团结 人性最闪光的地方 我们不敢想 是因为我们怕面对一个邪恶的自己 当一个人变成盲人的时候 我们或许 会从一点点 人道主义上 去帮助他 为了证明自己是个好人 但是 邪恶的心 在作祟 因为这就是这样一个肉弱强食的世界 他是那么的残酷 但是 我想说的是 我们是一群有着自己文明的人类 不是那些猫猫狗狗 我们要选择 显然女主人翁 选择了坚持 因为她是唯一能看见的真实的她选择了面对 面对一群失明的人 失去内心的人 我们眼睛瞎了 但我们的心不会瞎 相信坚持自己的善良 明天会更好保留一点纯真 相信会更好社会有太多真眼瞎的人 但并代表着我们会瞎 当这种 冷漠成为传染病的时候 这个世界会变成电影里的一眼为什么狗没瞎呢?因为它选择了 坚持自己的单纯不言放弃我可能才 看完 一下子 感触的太多了纯属个人意见
2008年悬疑惊悚灾难片,同名小说改编,该片讲述了不明原因的流行性眼盲症突然爆发后文明社会陷入混乱的故事。
抱着灾难片的心态看的,发现原来是讨论人性的,到底人性本恶还是人性本善呢?
如果每个人的生命都可以被你轻易夺去,你是会像那些士兵一样,还是像女主一样?
主题很深刻,远超过一般意义上的商业灾难片,在揭露人性方面十分卖力、毫不留情,种种折射现实的暗喻,令人细思恐极、心下生寒,不过节奏实在是拖沓得过了头,再加上长得教人耐不住性子的片长以及笼罩全片的绝望到看不到出口的氛围,足可以让人越看越烦闷,越看越压抑,实在不是一种值得推荐的观影体验
在今年5月的戛纳电影节之前就看到了此片的预告片。
可以用“震撼”两个字来形容!
广告词更是赋有哲学意味:比失明还恐怖的,是成为唯一一个看得见的。
而强大的卡司阵容更是让人期待电影的上映。
导演的《上帝之城》和《不朽的园丁》已经功成名就。
Julianne Moore是个不错的演员,可我更喜欢Gael Garcia Bernal。
原著作者更是诺贝尔奖得主Jose Saramago!
可是从戛纳电影节之后,就一直频频传出电影的负面评论。
抱着怀疑,并刻意降低的期待,今天终于看到了。
四个字:极度失望!
电影被分为3个部分。
第一个部分是开篇人物出场和背景介绍。
由一个日本人变盲的全过程,串联起了整个电影出镜率最高的几个角色。
注意,是出镜率最高的,而不是最重要的。
因为有些角色从头到尾都无足轻重可有可无。
不过相反,值得一提的是电影中仅次于女主角的,最重要的一个反派角色,Gael饰演的酒保在这一部分中的出镜时间仅为1秒。
这部分因为琐碎而显得无聊和冗长,大部分镜头都是几款预告片中重复了多遍的。
第二个部分应为电影的重中之重。
变盲的人开始被分批送往隔离区。
为了陪同心爱的丈夫,眼科医生的妻子极其容易地“装盲”混了进去。
然后电影的节奏开始变的比第一部分还要慢。
女主角开始“秘密”帮助隔离区的人们。
洗澡上厕所洗衣服领食物打电话代表全体跟武装守卫谈话等等等等,虽然“详细”刻画了隔离区内与世隔绝的混乱,糟糕的生活状态,但是非常琐碎。
不过还没完,眼科医生又跟一个妓女上床然后被女主角当场捉奸。
不过女主角并没有发飙而是谅解。
“I Understand...”好吧,是绝望是压力,需要被释放。
女主角如此宽容的“体谅”是无法说服我的。
然后Gael出现了。
他所在的第3区非常“巧合”的不幸全是混混全是男人,就像全是从监狱里面运送过来的一样。
然后毫无铺垫的,Gael手持一把枪统治了整个隔离区。
Gael是谁?
第一部分的那一秒钟我们只得知他是个酒保。
他为什么如此嚣张作恶多端丧失人性?
性格和背景电影都毫无交待,只是一个非常单薄的“坏人”形象。
关于那把枪,在我看来,全是盲人的隔离区中,一双看得见的眼睛绝对要比一把枪有用!
而女主角却一直没有站出来,只是做做家务或者吼一句“I Remember your face!”后就溜掉。
一直发展到所有女性志愿者都被侮辱过一遍,她甚至还被迫给Gael口交之后,她才用那把剪刀毅然站了出来。
说到女性志愿者,我真为里面的男同胞感到羞耻。
宁愿牺牲心爱的妻子女人,都不愿意团结一起去跟一把没有几颗子弹的枪作战!
太荒谬了!
而至于最后那个点火的女人更是莫名其妙毫无交代。
更让观众措手不及的是当他们走出燃火的大楼后,发现武装门卫早就不见了。
他们早就自由了。
这一段导演用尽力气来描绘丑恶变态的人性,却由于缺乏交待并没有让我感到震撼或者惊恐,而更多的是恶心和厌恶。
看到那些肮脏的裸体,昏乱的楼道,满地屎尿,还有强奸口交.....如果说《索多玛120天》是权力的滥用导致丧失人性,那这部电影里面的权力,就是那把枪。
而就像我前面说的,这把枪绝对比不上一双健康眼睛。
比如女主角给Gael口交的时候怎么不直接把枪抢过来?
进入第三部分,相比前两部分,是我觉得还不错的一段。
早有《28天后》的伦敦,最近有《我是传奇》的纽约,荒芜颓败的大城市早让我们开了眼界,然而《BLINDNESS》还是厚着脸皮大秀荒废城市的场景。
电影仍没交待人们去哪儿了,只剩下感染者在这里自生自灭。
这一段出现很多不错的细节,比如抢老人推车的那群小孩让我想起《发条橙》和《客栈》,还有教堂内被蒙上眼睛的雕像,以及吃人的宠物狗。
然而按篇幅讲,本该作为结局的第三段却显得很长。
特别是在回到女主角住所之后,一群人快乐地生活了几天,没有电没有水,仍然可以洗澡吃饭喝咖啡。
Danny Clover扮演的独眼黑人老头更莫名其妙的跟妓女告白。
导演大概是想说那场大雨洗净了罪恶,留下的是希望,是人类身上仍然闪耀着光芒的东西。
行了行了,我知道了,从片头日本人的车子被偷观众就知道电影要说什么了,却还要被迫忍受那些恶心的场面,两个小时的说教后,发现电影还是在讲这个。
身旁的帅男都嘀咕了一句:我感觉我都变盲了,两个小时感觉什么都没看。
而最后这个电影能让我记得的,也只有海报上那句宣传词:比失明还要恐怖的是成为唯一一个看得见的。
真的很失望,电影中不合逻辑的情节多不胜数,想揭露丑恶人性却又显得无比生硬。
120分钟的电影让我觉得味同嚼蜡。
不过Julianne的演技还不错,摄影有些特色,当然不是指那些故弄玄虚的全白画面。
原著应该是相当精彩的,毕竟有个非常不错的创意,让读者以女主角的视角,用唯一看得见的眼睛来发现人性的恶与善。
可惜,电影并没有办到。
未看此片之前,我从没想过,原来瞎了是这么可怕的一件事这部片子重点描写的还是人性,恶的一面与善的一面人抛开了动物的本性,生活在有秩序有规章的文明社会里当人们失去了双眼,文明的社会便不堪一击!
这种威胁是因为存在着不公平,正常人在双目失明的人的面前变的无比强大,一些看不到的人被正常人的欺压!
甚至被恶狗啃食,就算是同样是瞎子,瞎子里也有强势和被欺辱的人之分!
秩序的建立是多么艰难和脆弱的一件事情,每个人都不满足!
如果说女主角是善良的,那么在后来,她带领她所谓的家人去寻找食物的时候,还是与另外一些瞎子发生了肢体冲突!
要知道她是唯一能看见的人,她有优势,但是善良也是有限度的她的能力只能维持一小部分人的生活,所以即使跟瞎子抢夺食物她也豪不手软!
这个世界最初就是适者生存!
善与恶,只建立在精神世界里
可以算作一个有点极端的思维实验,探讨权力分配发生变化的封闭空间内会发生些什么。
作者对女主的设定实在是过于工具性,根据其种种行为,我作为读者是没有办法将她当作一个有血有肉的角色来看待的。
如果硬是要说的话,女主角作为所有人中唯一具有视力的人,几乎就是那个完全具备能力却无所施为的代表,依然执着于一种中产阶级特有的谨小慎微,倾向于维持现状,所有做出的行动也几乎都是被动为之。
因此,作为知情者的男主则陷入了恐慌。
当一个全然capable的个体不愿意为社群贡献力量(指做出积极的改变),他的参与也变得如此苍白而无必要了。
感觉设计最精妙的场景就是男主的出轨戏码,此时说是出轨也许不太恰当,更应该算是由处境带来的对自身身份认同的再确认。
电影结局又回到一种对田园牧歌式生活的向往(干脆变成原始社会了,谁有能力谁老大,彼此支持)反而很boring,行了行了又是缅怀淳朴那一套是吧,站在世界中心呼唤爱,主打一个满足基础物质条件然后保有理性这么生活。
但人就是这样啊,永远追求更好。
恢复理性与视力的下一步就是恢复文明。
因此这种追忆与缅怀也只能是缅怀罢了。
就是说现代文明虽然还挺病态的但也挺好的(这什么形容ww),人类所面临的种种迷惘不过阵痛啦。
顺便感觉创作者应该是男性嗯……(mark叔怎么在好多片子里都这么软啊身娇体软易推倒,捏后颈啦全身束缚啦,连呻吟声都好诱……)
因为想在回家前把电脑里的“存货”减少到最少,所以哪怕寝室依旧不怎么消停,我还是带着耳塞然后把耳机音量调到最大的看了一部很棒的电影。
很抱歉,我这个坏习惯依旧改不掉,我还是难以容忍在我看电影的时候的声响,更别说是游戏中的嚎叫了。
看的是第61届戛纳电影节的开幕电影——《盲流感》,所以想在情绪被周围的噪音冲散之前写点什么也许伴着它的片尾曲可以让我感觉舒服点。
这是一部过于现实的片子,一种莫名的疾病在城市之中肆虐,人们会在一夜之间失去视觉,从而眼前的纸醉金迷被恐慌的白色所代替,政府无从下手,只能把所有的上这种怪病的人陆续的关进一家废弃的疗养院进行隔离。。
起初,人们相互扶持,共同使这个特殊的世界尽量和谐,但当随着被送进来的人数增多,这种秩序便被打破了,面对无助和惶恐,更重要的是生存的底线都被剥夺时,人性真实的一面被陆续的被揭开了....而当他冲出牢笼,世界却早已变了模样........而电影的结局也还好,既让人感到惋惜又让人看到希望,感谢我可以安稳入眠了还记得上次挺陈晓楠的演讲她说自己更喜欢看令人感到温暖的片子,太多的丑陋人性我们可以去体验,可是那对我们没有好处?
(原话我记不得了,大体是这样吧)其实觉得她说的挺对的,但是自己还是忍不住被这样“丑陋”的电影所打动,也被折磨。
开始是《通天塔》,后来是《暗夜的舞者》,接下来就是这部《盲流感》了,人性的卑劣在这里被最真实的还原了出来(好吧也许还远远不够)而我也都是在挣扎之中完成了观看。
很难去想我可以收获什么就像“100个人心中有100个哈姆雷特”一样,不同人看这部电影感受也不一样,小龙的评论过于愤青,而我更想透过它去明白现实所拥有的是多么值得珍惜。
好吧我说的像个三好学生一样,实则周围还是有太多的嘈杂让我很难让自己“看开”,也许还是要送给自己我的那句话,“这都是一个过程......”一切都会好的,我会从一个厌世少年成长为一个对于一切都看淡的老头,当然要我的生命足够长
首先声明我真的很爱Moore。
但是,那把离奇的手枪真的让我很失望。
它的出现使这部本来我期望很高的电影一下子变成了无非是导演想要刻画、摸索所谓的“人性”的工具。
你可以说所有的电影都是干这个的,可是,过于明显的玩味就显得做作。
Moore我爱你……
下述片段记于2005.6.20 葡萄牙人萨拉玛戈是诺贝尔奖获得者。
他以担忧人世出名,担心人性的拙劣或脆弱经不得世事考验,人类最终因此毁灭,这种担忧培育了《失明症漫记》。
场景在假想的背景色下展开,某种怪病迅速传染整座城市,受染者很快双目失明,传染途径不详。
猝不及防的人类在危机状态下有所反应,各色人物粉墨登场,政府把受染者关到监狱一样的地方隔离,在那里老流氓还是要占女人的便宜,流浪汉与妓女爱上了(反正谁也看不清谁),有良好教养的医生虚弱的灵魂需要找到妻子以外的女人安慰,某些病人决定组织起来用武力控制其他人以获取有限的粮食,一场瞎子间的战争在所难免。
最后整个城市都瞎了,逃出来的瞎子和街上的瞎子撞作一团,污迹与尸体遍布的街道上,人类为生存而搜摸吃食,黑暗的公寓里他们抱成一团等待时间一分一秒流去。
这个故事有没有勾起你的回忆?
SARS离开并不久,彼时北京封城的消息若隐若现,逃亡者将病毒带到上海、天津,而京津公路被匿名者用推土机挖断······与SARS的不同点在于,作者让失明症患者们染上重病,却仍保持良好的行动与思考能力,而且全城人都难逃疾病,这样的场景更极致,更无可退。
忧郁症患者会因为可能将到的危险而担心,萨拉玛戈正像是忧郁症患者。
也许他是对的,人类不那么安全?
而他不甘于此,他是要挣出一个新世界的人,挣扎是他的生存方式。
能不能挣出来,我们不好下判断。
如果想知道他的挣扎有多精彩,建议直接阅读此书。
----------------------------下述片段记于2009.1.26 看到此书改编的电影上映,激动得了不得。
怨我不关心影界动态,错过了首映的新闻,今天刚刚发现它的存在。
好坏还是2008年嘎那电影节的开画电影,待遇不错的。
但影片否能拍出原作真味,我表示怀疑。
作者也说过,这部片子不敢随便给人拍。
不敢随便叫人拍,为什么又去授权了呢?
我想有一种可能是,作者一把老骨头了,想在入土为安前看到电影的效果,忍不住签约授权了。
老实说,凡是看明白这本书的内容的人,谁不想看到它的“真实影像版”呢?
即使怀着一点忐忑不安。
以前把书中的一段录成电子版过。
旧贴重看如重逢旧恋人,迎接电影版的到来。
请容我庸俗地撒花欢迎······---------------------------- 下述片段记于2009.1.27 把电影Blindness看完了。
不出所料这是一部充满隐喻的电影。
出人意料的是,电影比原作更强化了隐喻色彩,通篇气氛压抑,亮点屈指可数,分明懒得讨好观众,这对喜欢剧情的好莱坞式观众肯定是巨大打击。
原作的改编难度太大,原因有二。
萨拉玛戈的长项就是讲故事,把故事讲得家长里短又宠大壮观,读者看得兴兴头头,顺便落了他充满隐喻的圈套。
这个”顺便“的手段别处不好找,好象马尔克斯有这个技术,但马尔克斯更关注的是民族的悲剧性,与老萨的测重点不一样了。
老萨喜欢讲点人性。
《修道院纪事》里讲的是葡萄牙中世纪的故事,还不能体现老萨作品的广谱性,《失明症漫记》就独立于时代和国度背景了,放诸四海皆可以为准。
光凭这个特点还不够挑战度。
老萨又在把人性黑暗面推向极限的同时,顺便挖掘了人性善良面的极限度,在老萨的笔下,道德与良知不是珠穆朗玛峰需要人类去仰视,而是与阴暗人性相互依存的一对宝贝,埋伏在充满大便和垃圾的环境里相互依存。
正如八卦图案的一对漩涡,互为矛盾与呼应,此起彼伏不绝于耳,到书的结尾也没分出个高下。
相比文字的自由空灵,电影不得不把故事落到实处,技术上大有区别,因此期待电影体现出上面提到的两个“顺便”是不切实际的。
我更期望看到的是导演讲述他自己的Blindness。
一个好的故事必然经得起不同人的讲述,正如”罗生门“里的凶杀案。
画面:黑白调调。
冷,荒凉混乱。
有节制的人体曲线。
蛮好。
配乐:用了多种不同音乐表现形式,具体说道我不懂,只能勉强分辨出数个国家和时代的音乐元素,掺杂了现代风格音乐。
因为片中对人性黑暗的讲述非常极端,这种配乐方式选择得蛮适当。
片尾字幕以尖锐高调的钟声长鸣开篇,续以黑管的巴赫,是巴赫哪一部作品里的主题我就想不起来了。
片尾黑管音乐持续六分钟,绝对意外,也绝对称我的心。
打高分。
情节:和原作几乎一致。
没啥说头。
区别是这个故事里的人物来自不同种族和国度,可能为了更好地体现主题的广谱性吧。
有人对结尾表示不满:人类恢复视力,女主角说:“I'm going blind”。
有人说这么弄简直有点大团圆的意思,而且女主角瞎得莫名其妙。
其实原书就是这样的结尾。
对人类来说,“看得见”是最重要的。
对智者来说,学会“看不见”才是最重要的。
人物:男女主角演得都不行。
尤其女主角朱利安·摩尔,距离感实足。
弄得象拯救世界的女王,外表冰冷,内心的热度直到电影结尾才显现出来。
太迟了。
在绝望黑暗冰冷的世界里,女性保有光明。
优秀的女性身上有种与生俱来的温水感,不烫也不冷,急切之间化解不了寒冰,却足以保持这个世界的流动性和最起码的温度,在最艰难的时刻,男性手里的强权和科学都无法战胜疾病与黑暗人性时,女性的温水特质将帮助人类度过最艰难的时刻。
非要给这种优秀的品质一个定义,可以说它是智慧、善良和尊严。
显然这样的品质不是单一角色可以表现的,需要一个群体来讲述。
电影对此的刻画有成功的一面(擦洗尸体一节),但大多数时候流于肤浅勉强。
眼科医生偷情和妓女做爱,被老婆看见之后三个人之间的交流本是原书精华,三个人的关系几乎是人类社会亲密关系的总和,多少隐喻尽在其中。
电影里这一段的交代流于实处也就罢了,还搞得十分生硬。
把电影里的这个细节单独拿出来看,我会认为朱利安·摩尔是史上最伟大的修女,哆哆哆地说教个没完。
她的医生老公和修女是两只迷途的小羊,缺了引导几乎要被钉死耻辱柱上。
我一度怀疑导演把人物性格演绎得偏离真实,其动机是使得观众有机会站在稍远的角度去思考主题,以强化隐喻的效果。
也就是说,通过这种手法强化老萨作品的一头,又弱化了原作对每个个体真实面目的刻画。
但在影片后五分之一,导演分明着手于把距离感抹去,更多表现女主角的内心感受,柔化女主角的面目。
为什么?
也许是朱利安·摩尔没有把握住角色,或者是导演水平不够,又可能是导演故意这样做,只是我们还不知道理由,毕竟导演曾经与作者做过面对面的交流,我没有。
总体来说,是部四星好片。
很灰色的一部电影看到人性的阴暗和丑恶当然也有美好 最后给了观众希望否则真是让人不敢往后接着想看到最后 以为女主角也瞎了 吓我一跳不过 原来是天空因为镜头往下走看到了城市嗯我相信 我的理解是正确的我也相信他们到最后 都会依次恢复正常看到光明 看到未来只是恢复后他们的友谊还会在吗应该会 毕竟一起经历过磨难但是爱情这东西则是说没就没 然后为敌曾经在一起 那么美好的 挨得那么近后来 却变成陌生人 仇人……人真是奇怪的动物 因为拥有了感情
可以算作一个有点极端的思维实验,探讨权力分配发生变化的封闭空间内会发生些什么。
作者对女主的设定实在是过于工具性,根据其种种行为,我作为读者是没有办法将她当作一个有血有肉的角色来看待的。
如果硬是要说的话,女主角作为所有人中唯一具有视力的人,几乎就是那个完全具备能力却无所施为的代表,依然执着于一种中产阶级特有的谨小慎微,倾向于维持现状,所有做出的行动也几乎都是被动为之。
因此,作为知情者的男主则陷入了恐慌。
当一个全然capable的个体不愿意为社群贡献力量(指做出积极的改变),他的参与也变得如此苍白而无必要了。
感觉设计最精妙的场景就是男主的出轨戏码,此时说是出轨也许不太恰当,更应该算是由处境带来的对自身身份认同的再确认。
电影结局又回到一种对田园牧歌式生活的向往(干脆变成原始社会了,谁有能力谁老大,彼此支持)反而很boring,行了行了又是缅怀淳朴那一套是吧,站在世界中心呼唤爱,主打一个满足基础物质条件然后保有理性这么生活。
但人就是这样啊,永远追求更好。
恢复理性与视力的下一步就是恢复文明。
因此这种追忆与缅怀也只能是缅怀罢了。
就是说现代文明虽然还挺病态的但也挺好的(这什么形容ww),人类所面临的种种迷惘不过阵痛啦。
顺便感觉创作者应该是男性嗯……(mark叔怎么在好多片子里都这么软啊身娇体软易推倒,捏后颈啦全身束缚啦,连呻吟声都好诱……)
烂片确实是烂片。。剧情啊节奏啊画面啊都让人感觉欠缺哇,胡子不说还不觉得,一说让我觉得真的像是连续剧,还是8点档那种肥皂剧型的。。= =
极度失望
之前很扯淡,之后很精彩
原著的既视感
想起前不久看到的一句话,要想重建,必须全部毁掉。
我最爱的小说,被拍成这奶奶样子。唉。
不太喜欢,回头看看原著吧
当所有人都失明,那个唯一未失明的将承载多少希望?
剧情确实有点说不过去。。
人性在灾难面前显露无疑!
把小说的顺叙照搬电影,使得电影前期非常枯燥、混乱……先插叙、再倒叙应该是更好的处理方式。既然是电影,与作品最契合的视角就是妻子视角。可惜了这个剧本。
人性,永远的话题
好吧 我是来看我喜欢的两个日本演员的~
另一个人间寓言。画面很用心,仔细看,每个镜头处理的都很有味。
大家一起听收音机那一段,文字感好美。一定要去读萨拉马戈!
心路历程:把一个有趣的题材拍成了菜市场的感觉——女主在那些女人即将被强奸时也不愿意利用自己的优势站出来保护弱小,反抗暴力,真是个彻头彻尾失败的女人,她对女人毫无怜悯之心。明明占据优势还从头到尾摆烂,以此又自怨自艾(比如超市那段,明明有更好的方法,非要拿着食物横冲直撞),表现生活的重担远超个人所能承受,不喜欢这样的故事。联想到了某市。
还是人性的探讨。
群交……
经历了这么多互相蚕食突然间我们free?
The book must be a great one, but I got upset by some scenes of the film. It is a torture that Julianna Moore didn't kill dat bastard soon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