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导演Garland所说他在电影里只表现出50%的东西,如同Touchstones, 剩下的50%则又观众自己去解读,去完整。
也正如他所做的拒绝去加以他自己对这部电影的诠释,如剪掉结尾处Harper和闺蜜的对话,删去了Harper对事件的感受,使得整个故事又了更为开放的表达空间。
而这也是Garland所想要的,他也不在乎大家所理解的究竟是什么。
以下则为我个人对这部影片的理解,因为英语不够好,有的台词也没能听清楚,所以可能会理解错误或者和剧情有出入,so sorry. 以及如我有任何观点是不合适的或是冒犯的,欢迎在评论区里指出以及讨论。
影片主要围绕Harper,讲述了她在丈夫的死亡后在乡村寻找疗愈后所遭遇的一系列事件。
我没有剧情发展来写,而只是分析每一个出现的角色。
首先第一个我想讨论的一个赤身裸体,身上有很多伤痕和叶子的男人。
在我眼里他象征性一个自然的角色,以及生育给女性带来的伤害。
他全片都处于一个裸体的姿态,最先出现废弃的小屋旁,随后徘徊在Harper的屋子周围。
而女警官将其描述为无害的,也很符合自然本身可被视为无害的。
男警官将他释放并给了他衣物后,他并没有穿上,反正更多地去尝试与自然融合,而这里我起初认为是父权社会下,男性之间互相包庇纵容对女性的压迫。
可后来我更认为这其中所代表的是他已是一个脱离社会属性的“人”,法律是无法真正管控他的,而他虽然以一个男性的形象出现,但他并不是真的具有性别含义。
如影片快结束的一幕,他向Harper吹了一束蒲公英,蒲公英被吹走的部分是它的种子,在这里我将它视为精子的象征,这一幕下Harper没有逃跑和闪避,恰好张嘴也唯独只吞下了其中的一颗蒲公英,然后流下了眼泪。
或者更确切地说是无法逃跑和闪避,这一幕我也更视为自然带给女性在生理意义上可以生育的职能,变成了强制的和痛苦的,变成了拴住女性的枷锁,如波伏娃所说女人是收到异化程度最高的,生殖属性在女性身上是与她的生存相冲突的,是需要去反抗的,如同每月的月经,怀孕,分娩,更年期。
而我之所以认为他象征自然,是因为他全身裸体,如果是代表男性的身份强制女性生育,他可以直接冲到Harper身旁,而不是依靠蒲公英这个媒介。
在再稍后的部分他的脸变成了The Green Man象征的也是繁殖,再生,春日的新生。
而他全片一直出现在Harper的周围,也像是一种无法逃避,一直紧逼的存在。
对于这个角色,我的看法是它更像是社会直接地以一种最野蛮的方式,强硬地,驯服式地要求女性去繁殖,,而没有给予女性相应的保障,维护她的身心健康。
所以他赤身裸体,自然原始的,不具备社会文明。
第二个则是戴着面具的男孩,我觉得他象征的一个特质为对女性的辱骂,掌控,一种厌女心理。
而结合他一个孩子的身份却说出B-word, 在这里我不认为是与教养相关,而是男性一种自幼便潜藏的厌女心理。
而对于他要和Harper玩捉迷藏,把她视为一个玩物,在Harper未做出选择下便说我找,你来藏。
也是很有意思的一个点,而最后他强行开始游戏,而Garland没有躲藏,而是自己来倒数,成为那个去找的角色,这一幕的反抗我也觉得很有意思(不过这部分我也没太听得清,也许本来就说的是叫她来找吧,那就没有意思吧,蒽。
)第三个想说的则是神父,神父作为宗教的代表,在Harper向他讲述了自己的遭遇后,他却认为是Harper的错,是她导致了丈夫的死亡,质问她为什么不给她道歉的机会。
这一幕在我看来是宗教对女性的真诚的背叛,教徒全身心信仰宗教,祈祷。
宗教本身却就是男性主导,偏向男性,以及总是尝试去规训女性的。
而这一幕结合最初Harper吃了苹果,房东说这是禁果,就好像在亚当和夏娃的故事中,宗教把罪归咎于夏娃受诱惑上。
而对于这一幕Garland的认为人们既可以往宗教方面理解,也可以理解为一个较当代的词汇,受害者有罪论,这一部分我没太懂,但我觉得是一个可以挖掘的角度,但我的大脑死机啦,不想再去想了。
以及后续的他想和Harper发生性关系,(对不起,这段我也没听清)起初退缩到反抗拔刀的转变也很有意思。
第四个想说的就是房东,我在这里把他看作一个暴力的形象。
他表面友好友善,最后却是那个要对Harper实施暴力的人,如尝试开车撞Harper. 还有一系列场面如拧死乌鸦,直接撞开门,也是丈夫的家暴形象。
(插一嘴,Harper闺蜜我把理解为一种女性最强硬猛烈的反抗,如砍死他们什么的,最后出现却怀有身孕,但我并不认为这是一种被迫的服从,也是很有意思的一个点)而正是这四个人在一系列的繁殖出生后,出现了Harper的丈夫,我认为这是代表这四人所代表的形象和意义对丈夫的构成,暴力,言语辱骂,掌控,生育。
这一幕真的也很有意思,带有一种对生育的颠覆意义。
而她对这四个人那个人的攻击,最后还原了丈夫的死状,是想说明她导致了丈夫的死亡吗?
我觉得有一部分是的,但这只是出自自己的部分愧疚。
而更多的也像是通过对这四个男人,四个伤害她的形象的打击,她重新构建出了丈夫的死亡,而最后丈夫说的爱,也是她对自己的和解和解放。
而我认为Harper最后没有提斧解决丈夫(也许提了没有注意到最后一幕斧头是否有血),要反抗,要流血,但不必扼杀。
对于这个五个男人都承载着同样的伤口,以及共用一张脸,是否代表了他们才是带有原罪的人,即便一次又一次的重生,所有的伤痕也不会消散。
劣根性一直存在。
又或者是这就是他们的伤痛,他们所一直伤害他人的部分也即他们的弱点,也是一种自损。
而结合以Harper,一个女性的视角来看,他们共用一张脸,也像是在说所有的男人都是一样的吗?
这也是看到有人在争议的一个点,看到有评论说那Garland的意思是通过来证明所有的男人都一样坏吗,来否定全部吗?
我个人认为这样的设置并不是说明所有的男人都是一样的,而是在Harper,一个女性眼中,他们象征的都是父权社会对女性的迫害,也是她丈夫这个男人形象对她的施暴,所以他们的脸孔都是一样的。
而对于高潮部分,灯一灭一亮,一个男人成了另一个男人,可Harper的恐惧有改变吗?
这也正是现实社会中女性所面临的困境,就算现实中所有的男性都长着不一样的脸,可是整个社会对女性的伤害不也都是相同的吗?
Garland说这部电影观众都会结合自己的经历和偏见去理解。
有人觉得奇怪,影片每个人的变换莫名其妙毫无逻辑,可这不就像是社会对女性无孔不入,没有理由,来自各个方面的伤害吗?。
:=\竟然有人因为大变活人的那一幕给一星两星!
那part明明很厉害!
具有一种….特殊的美感?
还想再看一遍(bushi)。
Garland称受到进击的巨人的灵感。
谢谢你愿意读到结尾;),不知道为什么看完电影后就很兴奋,想到了很多东西,而下笔也不失为一种思考的方式,于是在看了一些相关的采访后便动笔,原谅我对相关方面知识的欠缺,也原谅我有些没有逻辑的联想,或者是‘过度解读’。
如果有意见不同欢迎指出和讨论 ;)。
写完的时候刚好听到big thief的black diamondsSo much more to doCome on, let me make a man outta youI could gather you , and tell you the truthYou could cry inside my arms You could cry inside my armsLike a childYou could cryYou could cry(其实也没有什么关系,蒽)相关采访链接https://ew.com/movies/alex-garland-jessie-buckley-men-interview/https://www.indiewire.com/2022/05/men-alex-garland-interview-a24-horror-movie-jessie-buckley-1234725238/https://www.polygon.com/23141857/ending-of-men-alex-garland-interview-cut-scene
抱着会失望的想法去看最终出乎意料。
导演环境渲染、心理恐怖和画面冲击做到了完美的结合。
从女性主义出发,这部片子的深刻度便更加显而易见了。
首先,简单的概述女性主义:女性主义探究的主题则包括歧视、刻板印象、物化(尤其是关于性的物化)、身体、压迫与父权。
(来源网络)从《男人》这部电影来看,几乎阐述了大部分的主题。
一、刻板印象。
当牧师伪善地想通过询问女主伤心事来接近女主时,他提到是女主drive(驱使)前夫跳楼自杀,并反问女主有没有给他机会"道歉"。
这里反应出来现实的“丈夫死了和妻子脱不了干系”以及在男人心中“家暴”是正常的,是可以通过“道歉”来解决的。
牧师在之后也提到“有些男人就是会打女人”,在男人的刻板印象中“打女人”是他们的与生俱来的一个权力。
二、身体。
整个影片中,无处不在虎视眈眈女主的男人。
裸男是其一,他和教堂里那刻有明显代表着女性肉体雕塑紧紧联系,而雕塑的另一边就是张着深渊巨口面目狰狞的男人。
牧师是其次,他对女性肉体的欲望表现在意淫,怪癖,强迫上。
女主在去酒吧时也受到了来自陌生男人的凝视。
女性的身体在男人眼中是让自己“心神不宁”的罪魁祸首。
三、压迫。
压迫的具体内容表现在电影中不同角色施加的压迫。
前夫、牧师、面具男主要的对女主心理上的压迫,裸男、房东、警察主要的对女主人身安全的压迫。
女主四面楚歌,面对所有男人们的压迫于是乎拿起了刀,提起了斧以此来反“压迫”。
在新时代,尤其在当今女性力量越发强大的时代,女性面临的来自“男人们”的压迫是层出不穷的。
导演和编剧合力打造此片,将一份坚决反“压迫”反“男权”的“战书”以此递交给所有女性。
这些变态男人,真是污染环境,破坏大自然。
房间也很美,女主就更美了。
看到裸男,要是我就直接退房跑路了。
英国警察还是挺给力的。
但是也不行,含男量太高就是个悲剧一个女人只要还活着,她遇到的所有男人都是不安全因素,不管老少白瞎了这么好的风景女主是这么美好,blingbling,先被前夫伤害毁坏,再被其他男人觊觎不要靠近男人是一切问题的答案
不得不说将女生视角里的很多男性问题都抛了出来,电影表现形式也不错,恐怖诡异又让人印象深刻!
片头里女主经历丈夫的精神压迫后又沉浸在丈夫死的阴影里,来到一个陌生的村庄,满眼的绿色确实是能治愈!
之后出现的房东男、面具男、教父男、裸露男、警察男,不同的妆造不同的身份,但是用的是一张脸!
这个设定很有意思,这几个人都代表了部分男性的问题,特别是女性视角里的男性问题!
这部惊悚片因为预告时绝美的画面让我印象深刻,电影出来口碑挺不错。
现在有空来感受与众不同。
电影讲述一位刚结束婚姻的女人为了平复感情的伤害去一座郊外的大房子度假。
哈珀的丈夫詹姆斯是一个非常神经质,且占有欲很强的男人,在无数次激烈的争吵之后,哈珀终于决定离开他。
可是,詹姆斯忽然在哈珀的眼前坠楼死亡。
这件事情虽然将哈珀从这段窒息的感情之中拯救了出来,却也给她的心灵蒙上了挥之不去的阴影。
为了疗伤,哈珀来到了风景秀丽的乡村,在那里租了一间大房子。
刚开始,这里宁静的生活让哈珀渐渐淡忘了伤痛,可渐渐的,她周围出现的各种各样行为诡异令她感到不适的男人们彻底打破了这丝宁静,让她终于鼓起勇气去面对。
现在不以宗教为题材的恐怖片非常难得。
这部电影以男性凝视为主题,利用抽象夸张的影像故事来表达,立意深刻表达很有韵味。
如今男性凝视已经成为一个非常“主旋律”的议题,导演能将其放入恐怖片中已经不算新鲜事,但是这部电影的美妙更在于导演对男性从凝视到冒犯的节奏把握,从观影声色到言语动作,每个镜头逐层递进直到最后极变态的衍生演化高潮,最终成就一部我喜欢的佳作。
男女从自然到社会的的权势属性,直至现代并未动摇,男性对女性的强占和居高临下凝视始终存在。
作为女性,我早已熟悉这样的感觉也不时做应对之法。
在这里,我并不想不断重复这个不断被讨论被疾呼的议题,而是具体感受电影的表达魅力。
1. 凝视的多重性。
电影里,女主哈珀不断经历了这种凝视,而且是全方位各层面的:开始不断搭讪的房东、教堂中要求一起捉迷藏的小孩、以为安抚其实有罪推定的教父、对跟踪暴露狂不以为意的警察……这样的人物像是我们平常所见的各种相关人士,电影中将所有角色统一为同一演员表示其共性。
2. 凝视的进击性。
因为社会属性,男人对女性有天然的凝视感,同时又因为道德约束,他们需要借口来进行下一步的冒犯,否则就会停留在口头凝视的社交距离外。
电影中,哈珀居住的房子、拒绝游戏、痛骂教父、斥责警察,这些都暂时阻止了当时男性的进攻,直到他们换了新办法再次尝试接近。
3. 凝视的节奏性。
因为普遍性和进击性,电影中男性对哈珀的冒犯是蔓延不绝的节奏,所以男性在不断的试探女人的心理底线和反抗姿态。
而哈珀的表现也是我们平常所经历的那样:一开始觉得交谈没什么问题,然后感觉男性的试探心生警惕开始停顿,随着男性不断进攻性的表达动作,哈珀开始拒绝反抗逃离。
这样的真实性才会让现实中的女性观众更容易代入,才会发现它的恐怖不在于电影中的男性所作所为,而是男性的普遍社会性。
另外,电影隔绝社会环境的幽静乡村氛围,凸显了男女冲突;配色以红绿色调为主,绿是充满生机的幽深,红是复古存续的奔突,平静与冲突不时在互换,在下一个场景变幻含义。
直至变幻出她自杀的丈夫,以爱的名义。
这样的结局只能是两败俱伤。
刘琦呈My Ignorance Amuses Me.
“为什么要跟踪我?
“”你对我唱了歌呀“。
与丈夫冷战然后对方从楼梯滑下死亡的妻子,前往乡间别墅度假。
从丈夫,airbnb的房东,到pub的客人,工作人员,跟踪裸男,教堂楼梯男,牧师,警察,全为男性。
在剧中,男性的形象总是带着激烈情绪的:跟丈夫的争吵,还有被其推倒在地;房东虽然笑嘻嘻的说着不好笑的事,做起事情来的偏执,还有听到她“疑似离婚”独自前来时的微妙表情变化;pub个人对于这个不速之客,外来人的冷漠,当地警察对于她的不屑,还有要玩捉猫猫被拒的金发女郎面具男,以及那个一来就带着谴责的牧师。
相比之下,全片少有的其他女性角色,对话总在关键时刻信号中断的好友,捉到跟踪裸男后前来安慰的女警察,跟前面那些男性角色形成了鲜明对比,理解,温和,柔情慢慢。
对于片尾部分的人生人,从各种“洞”中诞生部分,走两步即大肚子然后倒下下一个人出生,裸男,面具男,房东,还有最后,丈夫的双脚冒出来,最后走到了她面前,在沙发上坐下“我要的只是你的爱而已”。
这个故事,有一种对女性的非友好性,可是又不能否认其在承载诞生的重要性,于是变得很扭曲,类似嫉妒大概都是来源于羡慕。
故事不算是紧凑到吸引人目不转睛的地步,整个的氛围倒是一贯性的冷峻古怪。
从那个林间的隧道,到教堂里正面反面的石板,还有出生时的洞,以及落了一地的苹果,有一种大概懂了ta想说什么,又没琢磨出来这个立意的总结局在哪里的飘飘忽忽。
总的来说,偶尔有趣的故事总比满满套路的电影好。
神——惩罚吃下智慧🍎的女人亚当——第一个男人,播撒种子,以女人躯体为养料,让女人腐烂,吃下智慧的🍎后,不是用树叶遮住吊,而且遮脸绿叶人——春分、发春,重生🍎——女人独自吃下,得到智慧和愉悦,自己与自己的共鸣和声,男人强制以生育、繁衍冠以神圣的目的用来钳制女人的自由,圣歌变成恐怖,女人罪的由来塞壬——男人自认是被诱惑脱胎——阴魂不散,都是你害的,女人是个盛放胎儿的器皿房屋——把女人赫退进房屋,以保护的名义,然而呆在房子里也不能避免闯入侵犯和恐吓男人这种生物,对女人有深深的误解
出预告的时候,片名一打出就引起观众心照不宣的大笑,无论男女,人们没说出口的话接近于“男人嘛,你懂的”、“男人嘛,我就说”、“男人嘛,怪不得”。
实际上电影也就是简单地描述了“男人”这个物种,或者说,一种名为“男人”的恐怖现象。
刚刚丧夫的女主角来到英格兰乡村疗养,却碰到了一连串奇怪的男人,个个行事可疑,对她怪话不断,甚至试图伤害她。
从房东到混混、警察、牧师、流浪汉,这些男人拥有同一张脸,也由同一个演员饰演。
为什么一定得是同一张脸?
嘉兰自己给出了两种解答:在女主的眼里,这些男人虽然是不同的个体,但他们是一路货色;或者,女主以为自己结识了不同的男人,但她没意识到他们其实都一样!
整部电影是一个过于直白的明喻,差不多一刻钟之后观众就能明了嘉兰想表达什么,反正“很具冒犯性”——不同的男人给女人带来了风格各异的恐怖,他们本质上都受原始欲望驱动,追根溯源拥有同一个父亲;虽然表现型不同,但都继承并发扬了厌女仇女的代际文化遗产。
这个主题在每一次女主和男人的遭遇中被重复表现,到后来让不少观众心生厌倦:我们已经知道了!
嘉兰你没有别的可说了吗?
你怎么像个复读机!
人类的感情是不相通的。
被爆款机械姬和湮灭吸引而来的观众,并不能理解这种“复读机”操作其实引起了女观众 100% 的共鸣。
重复多次的恐怖事件让人疲惫、让人无语,恐惧会化为愤怒,但终究还是恐惧。
此为女观众的日常,不需要再援引新闻补充。
嘉兰不厌其烦再三重复这些事实、而男观众为此感到厌倦,正是一种根深蒂固的仇恨的重要组成部分——可怕的事情已经日常化了,反复上演就惹看客烦了,你再多说就是祥林嫂了,到了这个程度怕不是有意挑起性别对立。
幸好嘉兰是个有口皆碑的男导演,他直白表现厌女现实的电影只会被视为“失手”。
如果换做其他(女)人,那就是一整套女拳警告了。
这种厌女传承也体现在多次宗教标志特写上。
在不祥的氛围和瘆人的 BGM 中,嘉兰的镜头聚焦了两个图像,一个是 Green Man,被树叶围绕的男子形象;一个是 Sheela na gig,用手分开下体的女子形象。
这两个标志广泛分布于欧洲教堂,但早在中世纪之前就已出现。
前者一般被认为代表重生;后者像石像鬼一样做辟邪之用,有学者认为它丑陋的面容和出现在教堂建筑中这一点,暗示它代表女性欲望的下流和罪恶,也有一种理论认为它是前基督教时代的遗物,描绘的是一位代表丰产的女神/母亲。
嘉兰认为这两个标志很有表现力,可以激发出观者的反应。
而因为没人知道它们曾代表的具体含义,所以他自作主张,将小绿人解释为原始的男性欲望,其不怀好意的凝视千百年来追踪着女性,构成了本片心理惊悚的基础。
而 Sheela na gig,无疑就是这种凝视的客体。
可以说,如果女主潜意识认为她遇到的所有男人都一样,那么在各色男人眼中,她始终、也一直都会是它。
电影里,一名裸体流浪汉还充当了小绿人的具象化。
他对女主的跟踪拉开了乡村惊悚大幕。
然而他又被警方形容为“无害”,看起来也确实处于懵懂无知的状态。
可正是这个无害无知的家伙成为了万恶之源;正是这原始的“自然”,诞生了层层递进、更加文明化和社会化的暴力。
在很多人看来,电影的最后 20 分钟成为了厌女明喻结合恐怖类型片的牺牲品。
嘉兰用血浆和身体恐怖描述男人的厌女传承,给人造成了身心不适。
人们认为没必要表现到这个地步,也认为这景象过于可怖和怪异。
这一连串场景其实受到了《进击的巨人》启发。
嘉兰在 Collider 的访谈中提到,《男人们》的剧本酝酿了 15 年,期间有四五次改动,但他始终想象不出如何表现那个“变异”(mutation)场景,直到他的女儿安利他看巨人。
“巨人是不可思议的动画片,在各个层面都让我大受震撼”。
他认为动画在创造怪异人形方面特别聪明,一方面在逼近荒诞的边界,一方面又让它们显得恐怖和极具威胁性,简单又有效。
“它的想象力是我脑中画面的 20、30、40 倍”,嘉兰说,看到巨人这样优秀的作品,让他不由自主想去提高自己的水平。
和巨人一样,这最后的 20 分钟也是一部纪录片。
原始的男性欲望在文明社会中不断进化、逐渐变得温和隐蔽,直到能够被完全接受。
它最初是强迫女人的自发繁殖欲,然后是将女人视为碧池的明晃晃仇女,接下来是看似悲天悯人实则将奴役教条化的宗教,再进化为看似没毛病其实很可疑的白骑士。
最终是丈夫。
虽然他这样那样,但他要的不过是“你的爱”。
通过一组血淋淋的镜头,嘉兰道出了男人们的起源和本质。
如果他更勇敢一点,可以把结尾拍得不那么语焉不详。
这可能是我对它的最大意见。
当导演拍出开放结局希望剧情由观众自己阐释时,等于是推开了一堆责任,也放弃了一份立场强硬的声明。
p.s. 嘉兰真的很懂。
最后女主问死鬼丈夫“你到底想从我这里得到什么”,丈夫回答“你的爱”,结合之前他的一系列表现,“你跟我离婚我就跳楼让你一辈子负罪”,真的十分典型。
你甚至可以说整部电影都在 troll,但这种 troll 就很容易让人破防。
很多男观众以为他是诺兰 2.0,但嘉兰却告诉他们,我这里不是避风港哦。
本文首发于 墨带(ink_ribbon)
绿意盎然的自然景观成为菲勒斯中心主义的图腾象征,加兰以此喻体直接否定性的激情,并将其与符号化的“男人”挂钩。
这是对性能量的一种曲解,是右翼保守主义者的又一次精神胜利。
与布努埃尔式的死亡意象不同,主角马洛被加兰归置在理性的逻辑运作中,第二日闺蜜的到场相当于变相承认畸态怪物的真实性,理性与非理性二者的分野失效,具象化的内心梦魇不仅对马洛进行无休止的精神袭击,其物质性的伤害更是不可估量。
然而加兰在影片中铺满的生殖崇拜象征符号,如幽暗潮湿的洞穴,英国民俗石雕,盖上女性面具的死亡乌鸦,赤裸全身的裸男以及结尾邪典的套娃式自我繁殖的场景仅仅为观众提供了一条分析路径,别无选择,隐喻在加兰精致的类型片外衣包裹中密闭循环,脱去耐人寻味的开放姿态,头脑再迟钝的观众都能从中毫不费力地提取到女性主义的信息。
在马洛林间散步一场,摄像机于180度轴线两端反复横跳,无人之境的交替正反打与特写—大远景的两极镜头预示马洛之外的大他者的存在,而浅焦摄影所区分的视野清晰与模糊的空间则完善了“男人—女人”的二元格局,可惜这一二元格局在尾声时轰然崩塌。
2022.7.22
看到友人评价这部“男的看了都厌男”,就立刻去看了哈哈。
昨晚刚看完,趁热简评一下三个印象深刻的情节:1⃣️女性对男性体型上的恐惧女主在丈夫自杀后来到一个小乡村疗伤,在森林中乱逛时发现一处隧道,在其中唱歌的回声效果让她觉得有趣,正自己玩着呢,却突然看到隧道对面一个男人怪叫着向自己冲过来…这段真的起鸡皮。
看到有影评解读,应该是男人将女主的歌声视为了求偶讯号。
“在很多男性眼里,女性任何一点点稍显友好的行为,都会被解读为对自己的倾慕。
甚至明确的拒绝,也能被理解为故作矜持。
其本质便是男性生理性上过度旺盛的性欲,迫不及待想要和每一个有机会的异性发生关系。
而一旦求欢被拒,他们便会转换角色,搬出社会道德,来对女性进行荡妇羞辱。
”这也对应了之后的情节。
2⃣️女性对男性精神上的恐惧女主在乡村小教堂中遇到一个看似公正慈爱实则虚伪下流的神父。
在言辞拒绝了他对自己的精神洗脑和爹味说教后,他居然在深夜闯入女主房间,一边自说自话念着诗,一边将自己对她的淫欲反过来投射在女主身上,为自己开脱的同时试图性侵女主。
3⃣️恐男恐到最后不恐了,因为发现不过如此结尾十几分钟“男生男生男生男”的场面既血腥又震撼。
我大胆猜测这段男的看了可能只会视觉不适,但我真的感到下体幻痛… 不过比较幽默的是,女主刚开始看到男生男还会震惊,看了几次后脸上居然出现了厌烦的表情,这就是所谓的经历多了就麻了吗?
反正就男的呗,还能有啥怪样。
结尾最后女主的女性好友(还怀有身孕)开车赶到她身边,看到她后女主终于露出疲惫的微笑。
这段挺温馨,也有点启发性。
行走在男人的世界,女的要时刻握紧手中的刀枪斧,毕竟目前还没找到更好的办法。
不过也不必过于担心,就男的呗,还能有啥怪样。
看睡着了。男人生男人的画面应该是抄三池崇史的《牛头》。感觉有些逻辑思维能力不行的男编导喜欢搞女性题材来遮丑。故事很简单,但讲得挺乱,前半小时推进缓慢,但之后突然开始怪力乱神,搞了一堆女主的幻觉画面——大幅搬演角色内心的前提,难道不是先通过剧情构建角色的心理动势吗?不然就像是角色在无缘无故发癫。女主因前男友不准分手而分手(男的还意外死了),跑到几乎全是男人的小镇散心,遇上沉默的流浪裸男,粗口小崽、农夫房东、变态牧师等几个人物,让女主感到受了冒犯跟威胁,最后这些男人像套娃一样一个生出一个来,其实身上长草的裸男才是这些男人的本体,女主出手狠辣倒也没吃亏,不想被男友控制能看到她自由主义的现代性。片尾女主为前男友想要什么,男的说想要你爱我。逻辑上说本片实际在演示男女的无法沟通。视听依然有库布里克风格
以“男人”为名的恐怖片
虽然说过再也不看恐怖文艺片还是被骗进去了。配乐不错,构图很美,最重要的是影片贡献了我近两年看过的最惊世骇俗的猎奇场景:男人套娃连环生男人😰。
第三人
装神弄鬼。
now you see why it s MEN not MAN.
比起恐怖片里女性被剥削的形象,更讨厌这种假装“我懂”的片子,我们女人会一个人租男房东的乡郊大别墅?会在野外看到裸男一个人都不告诉?很明显你什么都不懂
拍了一百分钟,可本质上和各个平台泛滥着的靠挑起性别对立收割流量的短视频们没什么区别。就很偷懒。
男性专属版套娃套餐
有些失望,故事以“爱”戛然而止,有些讨巧的意味,女性主义在男权世界中的恐惧感营造得也不够,世界观几乎没有设定。
原来是加兰的电影,难怪还是喜欢。金尼尔演得够辛苦,也够尽兴的,亲身诠释penny dreadful无码增订本。我也越来越喜欢巴克利了,有一道随时岔向崩溃或豁达的微妙脆弱边界。近期新片不乏与女性安全感相关的,比如《宿敌》与《监视者》。这部《男人》,起初还严阵以待,但看到裸男跟雷佳音一样吹蒲公英就不怕了,后来更与女主一样,麻了,因为男人竟敢表演女人的生育大戏。不过这电影与性扣得真紧,通道、浮雕、银河以及牧师的性幻想,绿油油地门户大开。三星半。
这个A24公司拍的电影全是故弄玄虚的垃圾,豆瓣应该标识电影公司,直接拉黑这种东西
★★☆ 我可能還是更喜歡《隱形人》《鈦》那一類女性恐怖片,有完整的人物構建,未曾言明卻處處留伏筆,交由觀眾自己去挖掘故事中的性別議題,而不是像《男人》這樣直接把性別話題懟到我臉上,直接告訴我男人多惡心,抱歉,大家都知道的事情用你說?攝影多麼美不勝收、符號隱喻,千人一面、生子套娃的創意多好,都被浪費了,一邊各種隱晦伏筆,一邊各種直白表層,就是你明明給了我能夠看到一篇散文、一首詩歌的期待,最後放到我面前的卻是一份說明書。
批判社会的“男”性(patriarchy?)又不是什么讳莫如深的事,干嘛这么装逼?有些片段不错,但难免有点屎上雕花。既然这么迫不及待表现隐意,那你还这么拍干嘛?
邪乎过头了
你为什么不跟我玩,你为什么诱惑我,你为什么不肯原谅,你为什么大惊小怪……你为什么这么对我,我只是要你爱我。还是一部比较形式化的作品,最后也有点邪典味,逃无可逃,生殖恐惧。
恐男主题人体蜈蚣,图穷匕见就不好看了
刚想说woc(🐦好白/不是)结果又tm是zzzq,神烦可悲的女拳
女性困境+惊悚片 百搭 沉浸式恐惧 用妮可基德曼的话说就是 because here, they are中文片名偏颇了 每次精彩预告结束屏幕上出现硕大MEN三个字母的时候都会全场爆笑 叫“人”可远没这效果
3.3分。意象大于叙事,氛围大于情绪,这部女性主义题材惊悚片依然保持着嘉兰之前两部电影的特点,只不过比起《机械姬》和《湮灭》,它的隐喻和命题感更强了,而对于故事结构的建立更为脆弱。所以影片在前半部分的铺排很是引人入胜,古朴典雅的乡间别墅,蓊蓊郁郁的茂密森林,都极为曼妙的表现出生命力的旺盛和地理性的保守之间的反差。期间插入的极端闪回画面,如同不安的琴弦,拨弄着我们观影时的不安。不过到了后半段,随着女主角逐渐发现这诡异的现象,“男人们”展开对女主角的攻击和侵犯,那种不安感化作为纯粹的惊悚展示,尽管“男生男”的套娃过程略显创意,但影片本质上没有架构好自成一体的影像空间和叙事空间,多处的留白更是让影片像是一部问题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