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五的晚上,在万达影厅,还是只有我一个人,安静地看完了《我仍在此》。
空荡荡的影院,没有人交头接耳,没有人走动,只有银幕上的那个女人,尤妮丝·派瓦,一点一点地,把她的故事讲给我听。
这不是一部声嘶力竭的“受害者宣言”,也不是苦大仇深的“政治控诉”。
导演沃尔特·萨勒斯用了最平静的方式,把一段极其沉重的历史娓娓道来。
丈夫被军政府强迫失踪,原本平凡的家庭主妇,被命运逼迫着,一步步学会了面对强权、面对失去、面对生活的恶意,最终从家庭主妇走到了人权律师的位置。
作为中国观众,看这种题材,很难不在心里泛起涟漪。
尤其是熟悉近现代史的人,看得时候情绪澎湃、激动难平,是很自然的。
但当我决定写下这篇影评时,反而要努力熄灭这种情绪。
因为这部电影本身,就是在克制中让人疼痛。
让我印象最深的,是那场“搬家”的戏。
明明是一次被迫的离开,却被拍得安静、平和,几乎冷酷。
没有撕心裂肺的哭喊,只有一辆车、几只行李,和孩子各自不同的表情。
有人天真,有人隐忍,有人愤怒。
而尤妮丝,坐在驾驶座上,一言不发。
那个背影,比任何台词都更有分量。
作为传记电影,每一场戏都节制、冷静,却在不动声色中,把观众的情绪推向崩溃边缘。
电影最后,以一张家庭合照收尾。
年老的尤妮丝,已被阿尔茨海默折磨得记忆模糊,被子孙们簇拥着,拍下了这张看似平凡的照片。
她或许已经记不起,自己曾经为了什么与命运抗争。
可正因为当年的坚持,今天的这一幕才能存在。
她也许忘了自己是谁,但身边这一群人,会记得。
这场平静的合照,比任何煽情的结尾都更动人。
生命终将走向遗忘,但那些曾经做出的选择、坚持过的信念,会以另一种方式留下来——在人心里,在后代身上。
另外这部电影的力量,很大程度上来自费尔南达·托雷斯的表演。
她几乎没有大幅度的情绪起伏,连表情都克制得近乎冷淡。
但“咬牙”的质感,藏在她的每一次呼吸里。
眼神中,是死死压住的恐惧;动作里,是快要崩溃又被自己拉回的自持。
没有痕迹,却让人完全相信,这就是那个时代无数个被迫坚强的女人之一。
她不靠哭戏博同情,也不靠声嘶力竭去“演”坚强。
而是用近乎沉默的方式,把“无路可退”演得极其真实。
她的尤妮丝,从来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英雄”,但正因为如此,她才显得格外伟大。
奥斯卡最佳女主角的奖项实至名归 电影结束后,走出影厅,商铺有些已开始关灯。
空旷、热闹中的寂静,像极了片中那个被掩埋的年代。
但我知道,那个名字,那个背影,仍然留在我心里。
她仍在此。
剪辑太差,节奏太差。
前面关于美好生活的描述堆砌各种镜头,对白是可以理解的也是必要的,但是后面逮捕释放后的煎熬与觉醒非常的无力冗长,无意间消散了原本该有的力量。
导演的中央车站让我看的泪流满面三月不知肉味;这部电影让我看的昏昏欲睡,两小时睡过去三次。
近期奥斯卡的入围电影水准都出现了雪崩式的质量下滑,这种下滑不只是本世纪以来一直未能治愈的剧本创作瓶颈,而是连原本他们比较讲究的学院派最基本的节奏,技巧,台本都出现了雪崩式的衰退。
譬如此次的野兽派,什么玩意儿?
阿诺拉,什么玩意儿?
很难想象是佛罗里达乐园导演的作品,就像这部片子看不到中央车站的巧思,节奏和深情一样。
奥斯卡怎么了?
虽然本来也没对他们的公正性有过高期待,但没想到现在连底线都没了。
巴西电影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电影,在某个动荡不安的时代下,一个原本幸福美满的家庭因此分崩离析支离破碎!
一部讲述家庭破碎的电影,却没有太过描述悲情的情节。
拍摄手法中却无丝毫的悲剧色彩,从一些生活场景里描述着那个时代的苦痛。
其实整部电影观看下来,电影是采用的直叙的手法,但我感觉更像一部倒叙的回忆录。
仿佛笔者从一开始就是站在故事的末尾回望着25年前的家庭变故。
我非常喜欢电影中所塑造的女主角色。
在面对一切困难面前,她所表现出的愤怒、悲伤和坚强都不够突出强烈,但作为妻子、母亲和一个女人的她,她用自己温和但坚定的方式去对抗不公。
她不仅是一个失去丈夫的妻子,更是5个孩子的母亲。
身为女人,她独自支撑着家庭淌过蕞难熬的岁月,终于在真相大白的日子里,举着丈夫地s亡证明坦诚一笑,“拿到s亡证明,我松了一口气”。
几十年的光阴,我也如同女主一般会心一笑了!
真的非常值得推荐的一部好作品!
希望你也和我一样喜欢!
看之前根本不知道电影是啥题材,讲的啥故事,就只知道拿奖了,就去看了。
所以一直到结尾出现了真实的照片,我才知道本片改编自真人真事。
所以看完后我的第一感想是,揪着那个说《水饺皇后》PPT流水账是传记片正常操作的傻X来看看,什么叫正确的人物传记片打开方式。
——虽然严格来说,本片不太算是那种通常意义的人物传记片。
如果照《水饺皇后》的拍法,会从女主和丈夫初识拍起,也一定会有她回到大学读书拿学位后来当律师上价值的PPT。
观看全程我内心都涌动着很奇妙的情绪,我在想,因为军政府完全是过去式了,所以韩国有《首尔之春》、韩江的《少年来了》,巴西有《我仍在此》,而我们,会有机会拍像是“老舍的最后一年”,“陈寅恪传”这样的电影或其他任何文艺形式的作品吗。
而《三体》的影视剧尚且能表现一点叶文洁的故事,是因为这是三体,这是拿了雨果奖的刘慈欣的《三体》,吗。
关于近代历史某个特殊时期通过影视、小说等文艺载体的讲述,无论是否进行直白的反思,这种创作,八十年代时我们有谢晋三部曲,九十年代还有《霸王别姬》,进入千禧年后,或许也有吧但我没印象,尤其近几年更是罕见,我只能想到《一秒钟》。
前阵子沸沸扬扬现在也不知道还会不会有下文的协和4+4,居然出现了怀念那个时期的论调,或者不因为这件事,也有“出发点是好的,但执行的人做坏了”这种为那个时期找补的说辞。
我会因此难过,又想到,这段历史大概会越来越湮没于因为没有渠道了解更多而完全漠视的更年轻的一代们(虽然这个题材往往也是外网作为“黑点”做文章的那啥,自己不能聊,更陷入某种恶性循环)。
嗯,写的全是跟电影本身没啥关系的
不出意外,独自一人在影院看完了这部电影。
这应该是今年以来在院线里我看得最沉浸的一部电影,直到片尾字幕结束才起身离开,走出影院在蓝天白云下静静地抽完一根烟,感觉才慢慢缓了过来。
这是一部民族历史和家庭创伤的记录,我不喜欢网络上用诸如“女性力量”之类的标签去宣传和介绍这部电影。
滥用某些标签只会削弱这些标签的价值,更不用说很多时候贴上标签就只是为了商业考量。
如果你是冲着这些宣传来看这部片子,你可能会觉得很不够味儿。
电影拍摄得非常克制,这类电影很容易在反映军政府统治的残暴上用力过猛,《我仍在此》则将故事更多地聚焦于幸福的家庭生活和生活巨变后如何适应与接受。
可能是因为巴西国内政治的左右摇摆,使得电影无法给出更尖锐的表达,但我觉得现在这样也很好,事件无法盖棺定论,但只要有人能够记住就好。
电影大致分为1970(事件发生前)、1970(事件发生后)、1995年和2014年四个部分,前两部分为主。
我个人认为第一部分拍得要比后面更好一些。
女主角演技很好,很多面部微表情可以写入教科书。
如果有时间,希望大家可以走进电影院去体验下这部电影,反正我觉得比今年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阿诺拉》强得多。
今年的奥斯卡颁奖典礼上,有一部巴西电影成功摘得最佳国际影片奖项。
一时之间,街头民众的欢呼声穿透电视直播,将这场颁奖礼转化为集体记忆的狂欢。
因为这部影片不仅终结了巴西电影在奥斯卡奖项上的零纪录,更成为刺破历史沉默的投枪。
今天就来聊聊它。
我仍在此Ainda estou aqui导演: 沃尔特·塞勒斯编剧: 穆里洛·豪瑟 / 海托尔·洛雷加主演: 费尔南达·托里斯 / 费尔南达·蒙特内格罗 / 赛尔顿·梅罗玛乔丽·伊斯恬诺 / 路易莎·科索夫斯基类型: 剧情 / 传记 / 历史制片国家/地区: 巴西 / 法国语言: 葡萄牙语上映日期: 2024-09-01(威尼斯电影节)片长: 136分钟
这部电影是巴西2024年的票房冠军。
豆瓣评分8.0,是上周口碑榜第一的新片。
这部电影以1970年代巴西军政府统治为背景,通过尤妮丝·派瓦一家的破碎与重生,编织出一部关于记忆、抗争与尊严的女性史诗。
导演沃尔特·塞勒斯用克制的镜头语言,将独裁时代的白色恐怖与女性的坚韧抗争编织成一首血色晨曲,在历史的褶皱中展开对记忆、抗争与尊严的终极叩问。
1964年至1985年,巴西军政府统治的21年里,至少有434人被强制失踪,超过15000人遭受政治迫害。
影片开篇以莱伯伦海滩的阳光与家庭录像机的欢笑铺陈出中产阶级的温馨日常。
建筑师鲁本斯与妻子尤妮丝育有五个孩子,长女即将赴英留学,孩子们在沙滩上追逐,家庭相册记录着每一个幸福瞬间。
然而,这份平静在1971年被打破——便衣军警以"政治审查"为由闯入家中,将鲁本斯秘密逮捕,随后尤妮丝与次女也被单独监禁。
在昏暗的牢房中,尤妮丝遭受心理折磨,审讯者试图逼迫她指控左翼人士,但她始终未屈服。
释放后,她从朋友口中得知丈夫已遭秘密处决,但军政府否认一切,丈夫成为"被消失者"。
面对家庭的崩塌,尤妮丝选择用微笑掩盖破碎。
她辞退女佣、搬家度日,却从未停止寻找丈夫的真相。
当军警监视她的生活时,她以优雅的礼仪课教育孩子:"微笑是抵抗恐惧的武器。
"
在一次家庭聚会上,她强忍泪水与邻居寒暄,颤抖的微笑成为无声的控诉。
她重回校园学习法律,转型为大学教授,公开讲述军政府的罪行。
26年后,她终于获得丈夫的死亡证明——一纸冰冷的文件,却成为刺破谎言的利刃。
在记者的镜头前,她高举这份文件微笑:"这不仅是死亡的证明,更是存在的证明。
"影片通过三次时间跳跃构建记忆的考古现场,交织叙事:1970年代的家庭黄金时代与暴力降临的瞬间形成强烈对比,导演用暖色调记录派瓦家的欢笑,随后以冷色调的审讯室镜头撕开表象;
1996年,尤妮丝成为人权律师,为失踪者家属发声,她整理家庭相册,在照片背面写下注释,将私人记忆转化为对抗官方叙事的武器;
2014年,老年尤妮丝患阿尔茨海默症,却在新闻播报军政府迫害名单时,瞬间辨认出丈夫的名字。
庭院里孙辈的欢笑掩盖了历史的回声,而她的坚持让记忆在遗忘中重新生长。
导演塞勒斯用家庭相册般的质感重构历史。
开篇的暖色调记录着派瓦家的黄金时代,随着军警的闯入,画面逐渐被冷色调浸染。
当尤妮丝最终拿到死亡证明时,那张薄纸在暖光中泛着金属光泽,成为刺破谎言的利刃。
这种冷暖交替的视觉叙事,将个人命运与历史创伤编织成同一张织锦。
尤妮丝的抗争始于餐桌上的礼仪课。
在被军警监视的日常里,她教女儿如何用刀叉切割牛排,如何在微笑中隐藏泪水。
这种日常化的抵抗比任何街头抗议都更具颠覆性。
当流浪狗被汽车撞死,她愤怒敲击军警车窗的场景,成为全片情绪的至高点——这是被压抑的尊严在日常裂缝中迸发的火星。
老年尤妮丝坐在轮椅上,庭院里孙辈的欢笑声中已听不到历史的回响。
与此同时,巴西政坛正在上演历史的倒影——前总统博索纳罗对军政府统治的美化,恰似对集体记忆的系统性删除。
影片在此时上映,恰如其分地成为对抗遗忘的警钟。
尤妮丝的孩子们在家庭聚会中谈论着琐碎日常,那段残酷岁月已被岁月的积尘掩盖。
这种代际遗忘既是时间的必然,也是记忆政治的隐忧。
当历史的见证者逐渐凋零,谁来为那些无名的失踪者作证?
影片用诗意的镜头给出了答案:记忆本身便是最锋利的武器,它能在历史的褶皱中生长出抵抗的根系。
《我仍在此》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女性电影”,却完成了对女性抗争美学的终极书写。
尤妮丝从未高呼口号,却用二十年的坚持将个人悲痛转化为公共真相;她从未与强权正面对抗,却用日常的优雅瓦解了暴力的威权。
当她在镜头前高举死亡证明时,那张纸不仅是丈夫的死亡证明,更是独裁政权的罪状清单。
在遗忘成为时代症候的今天,这部电影提醒我们:真正的抵抗不是呐喊,而是记住;最有力的武器不是刀枪,而是记忆。
即使历史试图将个体碾为尘埃,记忆仍能在裂缝中生长出抵抗的根系,将沉默转化为永恒的回声。
*本文作者:浅浅
5.18 广州线下 siscom 观影活动今天第一次参加了 siscom 的观影活动,周边很美丽,《我仍在此》无疑是一部让人惊喜的电影。
电影中关于巴西新闻自由不足(巴西媒体报道不能报道真实的新闻,女主一行人只能去寻求外国记者的帮助)和巴西独裁军政府迫害人民的桥段都很能让人共情。
这个电影有一个很好的点就是,拍出了民运中的女性力量,而不是淹没在男性叙事中,也能侧面反映巴西女权的进步。
电影中女主在监狱里听到隔壁房间有一个犯人用残破的声音在唱歌,歌词大意是:“不屈的桑巴,即使历经苦难挣扎,也不会死亡;桑巴,强壮的、黑色的桑巴。
”然后马上就被狱卒呵斥殴打。
这里突然联想到《还有明天》最后的一段剧情:即使你让我闭上嘴巴,我依旧可以歌唱。
最后看到 25 年后巴西重新民主化,女主作为人⭕️律师拿到了给家人翻案的关键证据。
这部电影跨度之大,从 1971 到 1996 再到 2014,女主到了暮年才迎来最后的正义时刻,可见民主自由的争取需要一代代人的努力。
我发自内心为巴西人开心🥲更多的是羡慕。
我们这片土地上有过同样的历史,但是却没有迎来这样的结局,也不会有类似的电影。
电影有几个很动人的点,一个是女主让孩子们微笑着面对媒体,就算遭遇灾难,也不愿意在公众面前完全以悲凄的面目示人。
另一个是负责押送女主的军人说:“夫人,我并不赞成(他们的行为)”深陷在体系里,依旧能把枪口抬高一寸,也是人性的光辉,比立场更重要的是善良。
还有一个是海滩合照的那一段,家人朋友们对着镜头大喊:“Abaixo as ditaduras!”笑得和阳光一样灿烂。
非常好的传记片,惨痛的历史需要有存在的人作回忆录。
先科普一下影片背景:在巴西独裁统治时期,大量演员,歌手艺术家和政治家被关押。
并遭受酷刑被要求指认其他相关人员。
被抓走的父亲鲁本斯是前国会议员,他负责接收并寄送流亡者或囚犯的信件,帮助那些无法与政治犯取得联系的家人。
影片前半段主要描述他们一家七口的幸福家庭生活,虽然不明显,却能感受到时代中的一切正在发生。
当时警察直接上门带走鲁本斯,有些突然但也是预料之中。
警察驻守在他们的家里,更是把他的妻子尤妮斯和女儿带去监狱,她们被要求戴着着黑头罩,等待拷问。
尤妮斯被关押了十几天 ,在墙上字,我们无法想象她到底经历了什么。
而在监狱里有人唱歌也有人哭喊。
而狱警只是用水冲洗地面的血迹,让囚犯一遍遍重复自己的名字。
片名“我仍在此”,是女主真实的一生,她用行为向世界传达的讯息。
失去挚爱的丈夫,全家人被监视,她仍坚定。
自学法律成为人权律师,为独裁统治下遭受不公的人奔走,为原住民的权益发声。
所以最后拍全家福的时候,我忍不住流泪,早年失去丈夫,独自养育5个孩子,年老又患阿兹海默。
这是怎样的一生?
但相片里的她,总是笑着。
她拒绝被眼泪和悲剧代表,要活出自己的人生。
直到狗狗被车撞死,尤妮斯才第一次在外面表现出激烈的情绪。
她冲向一直在家门口监视的车,拍打车窗质问他们。
狗为什么会死?
之前有一个明显的镜头,院子的小门是关着,狗狗趴在门上冲外面狂吠。
暗示了门是被刻意打开的。
联想到他们能够随意从家里带走鲁本斯,再宣告他的“失踪”。
就像害死一条狗一样简单。
而狗的死尚且能有一个葬礼,全家人能够共同为它的离开而悲痛,可父亲的死却无人可以为他公开哀悼。
在家里尤妮斯甚至不会告诉年幼的孩子到底发生了什么,因为孩子们会无意识地重复在家里听到的话,他们随时可能会被举报。
所以拿到鲁本斯的死亡证明对于尤妮斯,是她一路抗争走来的奖章。
在所有有关丈夫的文件里,这是最重要的一份。
鲁本斯被带走后,朋友曾对尤妮斯说他是无辜的,也许过几天会就会回来。
但他却再也没回来。
而鲁本斯是否“无辜”重要吗?
独裁者去抓人根本不需要任何依据。
片尾写出他的死亡真相,被抓的第二天就被五人酷刑致死,尸首下落不明,并且无一人对他的死亡受到调查。
这才是真正的恐怖片,因为可能发生在每个人的身上,你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发生。
独裁政权会毫无预兆地当闯进家中绑架一个人,酷刑折磨,然后宣告他的失踪。
被剩下的家人可能会用余生的每一天等待,期盼和怀念。
我喜欢片中一家人自己拍的视频的片段,手持相机所带来的年代感。
影片中的角色也是有着个人意志的人,他们热爱音乐和电影。
会在家里举行聚会,和好朋友欣赏音乐和美食,热情地起舞,讨论政治。
这些时刻提醒着观影者,这样幸福的一家人的生活曾真实存在过,却被人残忍地抹去。
尤妮斯的记忆会衰退,但她的存在本身就是历史的证据。
她所做之事,会被书写,记录。
影片改编自真实事件和儿子马塞洛的回忆录,Enice晚年困于老年痴呆,逐渐忘记她亲身经历的事。
即使这部电影有很多打动人的地方,小缺点是明显的,影片长度略长,以及节奏缓慢。
由于不想激烈展示独裁政府的压抑气氛,导演处理方式是刻意收敛的。
所以更考验费尔南达·托里斯的演技,而她对于压抑情绪的表演堪称一绝。
暴政的亲历者在衰老遗忘,国家也会遗忘。
而他们经历过的一切不应被遗忘。
我仍在此,我们仍在此。
历史不会被遗忘,它提醒着人们,不要回头,不要遗忘曾经的黑暗。
不要害怕,不要屈服,哪怕尸骨无存,仍要向着光明,前进。
PS:看到一些海外影评提到作为多子女的幸福家庭的一员,他们对于影片中父亲离开的感同身受。
更加伤感一个好父亲的离开对伴侣,子女的所产生的巨大影响。
《我仍在此》是巴西影史里程碑之作,以克制的镜头语言与深刻的情感张力,将个人命运与时代创伤交织成震撼人心的史诗。
影片改编自马塞洛·鲁本斯·派瓦的回忆录,聚焦1970年代巴西军政府统治下,母亲尤妮斯在丈夫神秘失踪后,以柔弱之躯扛起家庭与抗争重担的故事。
导演沃尔特·塞勒斯摒弃激烈控诉,转而通过三次时间跳跃(1970年代、1998年、2014年)串联起半个世纪的创伤记忆,以家庭相册般的细腻质感重构历史。
费尔南达·托里斯的表演堪称封神之作。
她通过颤抖的双手填写死亡证明、含泪的微笑等细节,将尤妮斯从隐忍妻子到抗争斗士的蜕变演绎得淋漓尽致。
尤其是暮年身患阿尔茨海默症仍对丈夫照片流露悸动的场景,让观众感受到爱情与记忆超越肉体的永恒力量。
影片冷暖色调的对比极具隐喻性:开篇的沙滩嬉戏与家庭欢歌越是美好,后续命运转折的残酷便越刺痛人心。
作为巴西首部奥斯卡最佳国际影片,《我仍在此》的胜利具有双重意义。
它不仅为巴西电影摘得最高荣誉,更以个体抗争唤醒集体记忆。
当尤妮斯在法庭上高呼“我仍在此”,镜头扫过旁听席上沉默的女性面孔,暗示着黑暗中的觉醒力量。
影片在巴西本土票房近300万张,引发全民对独裁历史的反思,甚至推动女性参政率上涨23%。
正如导演塞勒斯所言:“记忆是夺回历史解释权的武器。
”这部作品用诗意与坚韧,为被遮蔽的真相写下注脚。
文章首发公号:分派电影,每日推荐告别剧荒!
第97届奥斯卡已落下帷幕。
收获五项大奖的《阿诺拉》成最大赢家。
但也成了近几年奥斯卡最具争议性的获奖电影。
不过,我们今天不聊它,而是另外一部获得最佳国际影片奖的电影。
它实现了巴西电影在奥斯卡上零的突破。
颁奖的时候,恰逢巴西狂欢节,街头民众的欢呼震耳欲聋。
这部电影也成为继《中央车站》、《上帝之城》后,第三部票房突破400万美元的巴西电影。
《我仍在此》Ainda estou aqui
影片改编自马塞洛·鲁本斯·派瓦的同名回忆录,聚焦1970年代巴西军Z府Du裁时期的黑暗历史。
主角原型尤尼斯·派瓦在丈夫被秘密逮捕并杀害后,用26年时间追寻真相并最终取得丈夫的死亡证明。
导演是以拉美社会现实主义题材闻名的沃尔特·塞勒斯,他的影片多聚焦历史变革中的个体命运,代表作如《中央车站》、《摩托日记》、《在路上》等。
(《在路上》截影)本片延续了他一贯的人文关怀与纪实风格,展现了个人与家庭在时代洪流中的挣扎与重生。
1970年巴西,里约热内卢。
前国会议员、建筑师鲁本斯·派瓦(赛尔顿·梅罗 饰)和妻子尤妮斯(费尔南达·托里斯 饰)住在这个风景优美,令人向往的城市。
(电影《我仍在此》截影)夫妻俩恩爱有加,共同孕育着5个孩子。
他们住在一海滨别墅,孩子们在这里度过了无数快乐时光。
在沙滩上追逐嬉戏、在众人的欢呼声中来一场排球比赛、光着膀子横穿街道只为赶回家询问爸妈能不能收养一只流浪狗。
(电影《我仍在此》截影)最近,因为大女儿要去伦敦留学,夫妻俩给她举办了一个Party。
大家一边随着音乐尽情舞蹈一边享受美食,最后在沙滩上一起合影留念。
(电影《我仍在此》截影)每个人都开心地笑着,但这时远处驶过一辆辆军车,尤妮斯的脸上闪过一丝不安。
(电影《我仍在此》截影)影片前半小时,镜头下的尤妮斯一直是一个与丈夫相敬如宾、知性优雅的中产阶级贵妇人形象。
她学识渊博可以跟客人侃侃而谈,也会做让客人交口称赞的蛋奶酥。
她是丈夫身后最有力的后盾,也是孩子们心目中温柔的妈妈。
(电影《我仍在此》截影)但家庭的变故,迫使她在第一时间站起来,继续向前。
可她的灵魂,却永远停在了丈夫离开的那一天。
1971年的一天,一伙秘密J察闯入了家中。
他们拿着枪,要求鲁本斯跟他们走一趟……
(电影《我仍在此》截影)电视上每天都在播报军队抓人的画面,看着丈夫被带走尤妮斯心里很是不安。
但她还是强装镇定,像每天送他出门上班时那样平静地与丈夫告别。
(电影《我仍在此》截影)第二天,她和女儿埃琳娜也被带走问话。
影片中虽没有直接描写暴力,但那种恐怖和无望,透过镜头蔓延开来,却更让人惶恐。
被抓之后,尤妮斯一直往返于昏暗逼仄的审讯室与监牢,她被不断要求指认所谓的“恐 怖 分 子”,除此之外不能问任何问题。
(电影《我仍在此》截影)这里面没有时间观念,她只能通过询问狱卒确定自己被抓进来的天数。
在经历了12天漫长的煎熬后,尤妮斯终于被释放。
(电影《我仍在此》截影)回到家,她第一时间去看了孩子们,确认他们安然无恙。
可接下来的几天丈夫鲁本斯始终没有回家。
作为前国会议员,鲁本斯被捕的消息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可这时Z府却否认曾逮捕过他。
(电影《我仍在此》截影)从1964-1985年,在这21年间,巴西一直处于军ZF的Du裁统治之下。
任意逮捕、酷刑和暗杀在此期间发生。
数万人遭破害,至少434人死亡或失踪。
许多家庭因此支离破碎。
该影片很忠实地记录了这一段重要的历史,就好像翻看巴西Du裁年代的家庭相册,每张照片背后都关乎一个家庭的沧桑变幻。
至此影片第二幕展开,尤妮斯开始寻找下落不明的丈夫。
她四处奔走想要找人作证,但人人自危的当下谁都想自保。
(电影《我仍在此》截影)家门口一直都有人监视,尤妮斯不想让孩子们受到影响,只对他们说父亲出差了。
她表现得很乐观,始终以一种优雅的姿态坚韧的对抗生活中巨大的苦难。
只有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她才敢释放因失去挚爱而产生的无助与阴霾。
到了第二天又是支撑这个家的顶梁柱。
她一边追踪真相,一边让孩子们照常生活。
这是一个母亲对孩子的保护,也是一个女人对暴力的反抗。
要让他们知道没有人会被强权打倒,也没有人可以摧毁他们的家庭。
(电影《我仍在此》截影)即使后来知道丈夫已被迫害致死,她也没有一蹶不振,更没有放弃寻找真相。
她要知道丈夫的死亡到底是“谁”造成的。
全片没有歇斯底里的诉苦和煽情,有的只是普通家庭在遭遇Z治迫害后的坚韧与重生。
有一次媒体要给他们拍一张父亲缺失的“全家福”,要求所有人严肃一点,不要笑,尤妮斯拒绝了这个无理的要求,而是带着大家一起笑……
(电影《我仍在此》截影)这并不是一家人的故事,而是一代人的故事。
而那些作为符号的历史,被翻开来后,浮现出来的是人民的血肉与抗争。
因为经济原因,尤妮斯和孩子们变卖家当搬了家。
但她一直都没有放弃为丈夫寻找正义。
在经历了25年的艰苦抗争后,终于拿到了丈夫的死亡证明。
巴西ZF承认鲁本斯·派瓦是被谋杀的,有五名军官对他实施酷刑并致其死亡。
拿到文件的那一刻尤妮斯如释重负。
(电影《我仍在此》截影)她终于在国家Z治暴力的手中夺回丈夫被杀害的真相,也终于可以在丈夫死亡的悬置中安放自己。
面对记者的采访,尤妮斯说:「强行捏造失踪,是国家政权最残忍的行为之一,因为人被杀害,家人的心灵会受到永恒的创伤。
」影片中有这样一幕。
两位最年幼的孩子在长大后,曾聊起彼此是什么时候真正接受了父亲离开的事实。
哥哥回答,大概是一年半之后看到母亲捐赠父亲衣服的时候。
(电影《我仍在此》截影)妹妹表示自己大概是在他们当时要离开里约热内卢的时候。
这个家里最沉默的秘密,它是如此的沉重,只能靠自己领悟而无法宣之于口,最后只留下一生都无法愈合的伤疤。
历史的车轮轻轻一碾,一个家庭承受半个世纪的苦难。
而在这历史的大潮下,尤妮斯既是一朵浪花,也是保护家人不被大浪倾覆的舢舨。
她一个人将5个孩子拉扯大,48岁时从法律专业毕业后,一直致力于捍卫人权。
还曾担任过联邦ZF、世界银行以及联合国的顾问。
(电影《我仍在此》截影)2014年,进入耄耋之年的尤妮斯正安静坐在轮椅上跟孩子们一起吃饭。
此时的她已患有阿尔茨海默病多年,但在她脑海深处依旧没有遗忘。
(电影《我仍在此》截影)电视上正在播放关于军事Du裁的新闻,讲述着当年军ZF对那些被捕者肆意折磨的罪行。
看着电视上丈夫的照片,她下意识的身体向前倾,但听到的却只是“尸体仍未发现”。
她的眼中闪着泪光,慢慢地垂下眼睑。
2018年,在患有阿尔茨海默病15年后,尤妮斯在巴西圣保罗去世,享年89岁。
杀害鲁本斯·派瓦的五名军官到目前为止,没有人被逮捕或受到惩罚。
影片名叫《我仍在此》,另一层含义则是我拒绝遗忘。
借用尤妮斯目光将Du裁统治对一个家庭的创伤展现得如此刻骨铭心。
她是一个妻子,也是一个母亲,是Z治力量的受害者,也是反抗者。
看着结尾展示的真实照片,小派更是忍不住热泪盈眶。
(电影《我仍在此》截影)《我仍在此》不仅是一则历史档案,更具有如何面向未来的警示意义。
对历史的执着是为了更好的生活,不敢挖掘、面对、直视历史,只会让痛苦裹挟着一代又一代人扭曲下去。
图源于网络Toffee / 作者
太平庸了,把政治迫害和家庭生活的琐事讲得特别无聊,至于对真相的索求是无能的,指望观众去感受什么呢?既没有表现黑暗的能力,也没有表达光明的可能,这种为了获奖而拍的片子没有任何价值。
-
8th PYIFF# 基于历史自觉的写作,却完全是老旧套路的年代剧的再现:政治背景-家庭单元-个人意志的权衡与博弈。几乎是对原始素材的最为平庸的简单戏剧化加工,情节发展的每一步进程都是可预料的、拖沓的处理,没有任何破碎和重建的余地。
【3.0】
不是很能打动我,对我来说最有力量的其实是结尾的字幕和真实人物照片,还有老太太的表演。但是有一点契合了这两年的心态,不管是文字图片还是影像,生活是需要纪录下来的。
#Venezia81 三星半。基于真实事件改编,整体处理比较传统老派。母亲角色很成功,把当时军政府施加在个体身上的暴力表现无疑。家庭录像和音乐塑造时代感是规定动作,有些台词写得很出彩——孩子们之间的对话:「你是什么时候埋葬爸爸的?」「埋葬?」「就是说觉得他再也不会回来。」正是这些细节使电影颇具情感浓度。
相当平庸、相当无聊,《利益区域》的侧面拍法放大恶性的恐怖感,《我仍在此》的侧面拍法却消解了军政府的压迫感,看的时候无数次在想:“这就完了?”“这也能叫政治惊悚?”“在这种高压环境下你们还能干这个?”……结尾又如此拖沓,几乎变成八股模版的victim发展历程,真的太无趣了。Jane Birkin加一分。#LaemmleRoyal
2.5,浪费好题材。作纪录片欠缺广度,作传记片重心模糊,作剧情片平淡跳跃。谈历史对真实矛盾浅尝辄止,描苦痛对人物心理缺乏深究。有的只是拨乱反正后骤然的和解,和自以为记忆的遗忘。“从头到尾/忘记了谁/想起了谁/从头到尾。”
真实故事改编,以一家人的遭遇映衬军事独裁统治下的黑暗,前面不断营造的家庭生活与幸福时光,这也让父亲离家时的日常与反常呈现出一种恐怖感,穿插的各种迷影元素,法国新浪潮,安东尼奥尼以及西方音乐的影响,以及各种细节的刻画也增添了感染力,温馨的家庭录像,穿上父亲的衬衫在阳台抽烟的女儿,被收藏在火柴盒里的牙齿,最后空荡荡的房子。不过后半段实在太弱了,一个字幕过了25年,母亲奋斗的部分完全没有拍出来,导致最后拿到死亡通知书时未能让观众也体会到如释重负感。女主值得一个影后提名,一个勇敢坚韧,温柔细腻的母亲形象让人印象深刻。“你是什么时候觉得爸爸不会再回来的?”7.3
费尔南达托瑞斯演得还可以,但导演和编剧拍出来的东西,和我去年看到的威尼斯竞赛片简介一样潦草。就不知道分数为啥那么高。
5.5 母亲手持死亡证明时释怀的笑容是打开全片的钥匙,却被如此草率地一笔带过了,取而代之的是漫长的煽情下主语的模糊,但塞勒斯至少做对了一点:档案的力量可以跨过历史的阴霾,穿越时间的鸿沟,这与我们的当下也密切相关。(btw一个巴西左派青年墙上全是新浪潮所代表的小资产阶级而忽略了罗恰这合适吗?)
【BJIFF15-20】我仍在此确认会引进,到时候院线可以一看。军队强权,异见者“被失踪”的电影/戏剧,去年看了阿根廷的《他们射杀了钢琴师》,看了智利的《黑色闪光的河流》,今年有这部。拉美关于恐怖统治的作品迭出,创作者要说出来,希望大众知晓不忘却的心非常强烈。成品来看,太意义导向了,但这种述说一个国家的恐怖统治时期的东西,意义导向也情有可原。用正常拍摄的线性叙事,穿插女儿手持摄像记录的家庭生活,欢乐被抬高放大,被铁拳击碎显得尤为扎心。女主本人(真人真事改编所以有原型)和演员非常强大,是主要看点。虽然后三段节奏为了解释而显得累赘,其实在拿到丈夫死亡证明就可以截止。影评里看到,“我们也有历史,我们不能说”,也挺唏嘘的。
沉郁却明亮。最沉重的部分一直作为背景,始终萦绕如阴魂不散,在铅灰色的压抑之下,拍人们在沙滩上的打闹和厨房里的欢笑,恶的衬托让具体生活显得更加珍贵,而明亮的生活让恶更显出浓稠。无论恶怎样嚣张,它最终一定会溃败的。
宣传是女性成长议题,但实际上对这种对于所有关于女性成长平淡叙事。完全没有描写主人公的变化和成长。整部作品的主人公都是白人,最后的落点是反军国独裁的,很合理能在奥斯卡拿奖。(看了一下导演果然是男的)
@hkiff49 父亲“被消失”了,生活戛然而止,留下曾经幸福的家人们生活在巨大的恐惧和痛苦中。观看的过程中数次感到切身的恐惧,从家庭的切口来描述zz迫害事件极具冲击力。电影里出现的照片原来都有现实中的照片依据,随着字幕出来的时候第n次眼泪决堤。美中不足在于切换时间线之后叙事节奏变得奇怪。
相较刻画一个妻子一个母亲,更值得浓墨重彩的是她是一个战士,她如何微笑以对,她如何忘记舒芙蕾。
把死亡证明放在剪报最后一页,反而如释重负。你们是什么时候在心里埋了他?以为会像埋在沙滩里的乳牙,被爸爸偷偷藏在火柴盒里。如今房屋空旷,那件毛绒外套被留在了伦敦。想念蛋奶卷和出门就能看见的海滩,却不敢想起父亲被带走的那扇门。没有父亲在的全家福里大家都在笑,还没意识到爸爸已经不在了。
我们考试的时候管这叫详略不当
非常漫长的故事,主打一个当事人不会遗忘。时间跨度从1970年到25年后,接着又是2016年,女主角已经得了老年痴呆,依旧没有遗忘。当国家不愿意承担责任,普通人除了记录发声和争取权益,唯一能做的就是不遗忘了吧。成年后的小女儿问弟弟,你是什么时候意识到父亲不会回来了?弟弟说,一年后当母亲捐赠掉父亲的衣服时。小女儿说,她是在一家人搬家时。弟弟很惊讶的问,这么早?作为观众,看到导演在第一幕里把一家人拍得这么幸福,看到父亲被警察带走时,就知道他永远不会回来了。对于这类题材,弱化冲突,把重心放在了不遗忘上,几次全家福的合照后劲是有的。
平平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