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badook是什么?
女主在失去丈夫后的七年里,一直没有走出阴影。
不知有多少个晚上,她会不停梦到那日在医院路上丈夫的脑袋被削下来的场景。
七年,是两千多个日夜。
这样压抑已久的心理压力可想而知。
恐怕,这已不仅仅是心理压力,更是一种近乎扭曲的心理状况,一种高度压力下近乎神经衰弱的状况。
Babadook的故事书只是一个偶然,也是一个必然。
Babadook的故事书里说:你无法摆脱我,我将寄生在你的皮囊之下,我将令你恐惧。
这看似只是一个开始,但它其实只是引爆女主情绪的导火索。
不仅对丈夫的怀念、悲痛,还有对自己的无助,对孩子的无力和矛盾。
正如Babadook的服装,正是地下室中丈夫的衣服,而后来它更甚于直接借丈夫的形态出现。
女主在绝望之中对孩子喊出的:我希望是你死掉,而不是他。
这里面蕴含的是对丈夫满满的怀念和悔恨。
而这些情感的难以释怀,最终变成了附身于自己的Babadook。
Babadook所想要的,无非是女主杀死孩子,而后自杀,这也正好像女主精神恍惚下的的错觉,希望做些什么这样做能改变一切,回到七年前的过去,能和丈夫继续在一起。
片尾,当女主看到孩子为自己做的一切,看到孩子对自己的爱,终于明白那个爱自己的人、自己唯一活着的亲人是自己的儿子,不能因为那些对过去的幻想和悔恨毁掉现在的一切。
她抱着孩子歇斯底里喊出让Babadook离开自己,不要骚扰孩子。
Babadook也轰然倒地,再也无法伤害他们。
而结尾最赞的是:你无法摆脱Babadook。
的确,你的心魔可以被压抑,但是无法被消灭。
即使能看开过去,但记忆重视无法磨灭。
把对丈夫的回忆和感伤连用遗物一起压抑在地下室里也的确是最好的选择。
把那些安放在这里,外面的世界也就是和孩子的幸福、正常的生活。
Babadook不是什么鬼魂,只是心中对丈夫的不幸而长期压抑的情感。
============我是分割线=============额外想多说一下孩子,我一直以为孩子是片中最悲情的角色。
因为自己的出生而间接造成的父亲的死亡,即使自己什么都没有做,但也注定要接受母亲不寻常的眼光。
看见自己就会想起惨死的亡夫,即使不把自己当作凶手,日子也一定是不好过的。
不仅从来没有过生日派对,更恐怕是从来都没有过一份完整的母爱。
孩子热衷于弹弓等弹射玩具,母亲头疼不已觉得难以接受,但后来看来,这些都是孩子心里想要保护母亲的举动。
无助的脸上一遍遍的喊着:我只是想保护你。
即使在最危险的时候,他也没有抛弃母亲,而是一直守护,希望用自己的真情来驱走母亲心中的Babadook、希望用自己的真心来守护这个不完整的家庭。
如果简而言之或一撇而过,你摆脱不了巴巴杜。
If it’s in a word or ti’s in a look,you can’t get rid of the Babadook.这是一部恐怖片。
导演用了象征的手法。
至于其中暗喻和象征的解读,有的文章解读很细致,可以参考。
这里主要从电影拍摄的技巧方面,谈谈这部片子。
看完这部电影,可以说,这部电影的成本不会高,真心不好。
很多看似特效的部分,其实用特摄也能做到。
电影的前半部给人感觉喧闹。
导演放大了小男孩的吵闹声,他的声音经常盖过了环境声,响亮而持续。
这时候母亲的反应冷淡,不去安慰,也不制止,表情烦躁。
母亲和孩子之间的冷漠和疏离,自然而然地营造了一种悬疑气氛。
接下来小男孩的表现也特别奇怪,举止乖张,制作武器。
影片虽然没有出现任何令人恐怖的事物,但是母子之间反常的互动,已经令人感到不快。
反常为妖。
导演巧妙地借助演员的表演,令观众感受到了不和谐。
人们会本能地反感不和谐的事物。
两者之间的不和谐持续到了影片的转折点。
《巴巴杜》一书莫名出现在门口,并被母亲阅读。
本片的不和谐在此达到极致。
导演用了这样一个画面:孩子在母亲怀里歇斯底里的哭泣,而母亲面无表情地念诵着一本温馨的睡前童话。
而后是正常恐怖片的套路,特效和怪物登场。
导演很巧妙地运用了主观镜头,借助怪物的视角来观察母亲。
这是一个很取巧的做法。
一来不用打造怪物的具体形象,恐怖的事物单凭想象更加恐怖。
二来,能够大量节省经费。
影片里其实没有出现怪物的具体形象,借助书本和想象,运用声音和表演,营造恐怖气氛。
导演很成功。
我们可以看到,影片特效很少,演员也不多,场景转换也很少。
但是,整部影片,有深度、有悬疑,不仅营造了恐怖气氛,而且完整地讲述了一个故事,还留下一个有争议性的结尾。
导演是一部电影的灵魂。
只要导演知道自己想拍什么,团队才能再合理预算的范围内,为其提供最好的服务。
本片可算小成本恐怖片的教科书级作品。
真应该让国内的导演都学一学,不要再借口预算和审查问题,拍出一部部烂的牙疼的恐怖片。
演员演技非常好,我们可以很明显的感受到单亲母亲(尤其是有一个到处惹事、有擦不完的屁股的熊孩子)的疲惫与痛苦。
先杀死狗、再杀死孩子、最后自杀,这恐怕是母亲疲惫而痛苦的心中想要毁灭自己的一种想法。
一个母亲,守着自己的孩子,孤独的生活了七年。
孩子不断的给自己添麻烦,孩子的生日和丈夫的忌日在同一天,孤独无助、痛苦无奈、疲惫彷徨,各种情绪在临近丈夫忌日(也是孩子生日)的这段日子特别强烈。
母亲的生命已经没有任何幸福感,完全是一种重负下的苦难。
她有那种毁灭一切的想法是很正常的。
她每天都失眠,在精神恍惚的情况下,受到电视里那些恐怖画面的催眠,她心理那种恐怖的恶念就赤裸裸的显现出来了。
所谓的巴巴杜克,其实就是母亲心中这种毁灭一切的恐怖念头的形象化。
但是这种心思并不能够消灭她心中的母爱,因此当巴巴杜克扑向孩子的时候,目前还是大声的向它怒喝“no”。
是的,生活如图炼狱一样黑暗,但是她心底里仍然保留着一点光明,那就是自己的孩子,这是她这七年里坚持着活下来的惟一的支撑,这是母亲的本能,是最纯洁的爱。
这种爱的力量,使得那种毁灭一切的邪念被压制住了。
最后母亲饲养巴巴杜克,其实也是象征着,母亲依然疲惫、依然孤独、依然痛苦,这些情绪是不可能被消灭的,毕竟,生活的现实就在那里摆着,但是,母亲可以把它控制在一个角落里,使其无法作怪。
最后这一段很难得,如果导演想要灌鸡汤,那么结尾就会变成,巴巴杜克被消灭,母子过上幸福的生活。
但是导演很清醒的知道,只要生活中的那些苦难没有消失,这些孤独、疲惫、痛苦的情绪也不会消失,但是母子毕竟觉得忘记过去,开始新的生活,母亲开始在儿子的生日(也是丈夫的忌日)给他办派对,因此,巴巴杜克虽然会存在,却不会再危害了
《鬼书》是澳大利亚女导演詹妮弗•肯特在2014年自编自导的处女作,改编自她在2005年拍了短片《怪物》(Monster),片中的主角是一名陷入精神困境的焦灼的单亲妈妈,她把孩子的一个娃娃扔到储物柜里,结果那个娃娃变成了怪物。
电影《鬼书》跟短片的故事差不多。
作为一部典型的恐怖片,《鬼书》塑造了一个非常成功的怪物形象,怪物的名字叫巴巴——杜克,拉个长音,再用《闪灵》里喉头挤出来的声音发出。
它来自一本名叫《巴巴杜克先生》的绘本,自从打开绘本,家里便连遭坏事,而更恐怖的是,无论怎么撕扯、丢弃,瘆人的绘本依旧会再次出现。
在重压之下,母女之间的温情也开始崩塌。
这部片在烂番茄上的新鲜度高达98%。
Buffalo News则称之为“2014年度最好的恐怖片之一”。
但我更偏向于将《鬼书》分类为心理片,一部打着恐怖片的幌子探究精神层面的心理片。
我觉得这部片就好看在或者高明于将一个严肃的精神病学案例成功置换为一个充满噱头的恐怖故事。
怪物的形象塑造得如此成功,除却诡异的形象外,更因为我们没有人能摆脱掉它。
就像它在书中说的话:你无法摆脱我,我将寄生在你的皮囊之下,我将令你恐惧。
这部片子严格地遵循了传统戏剧片的线性结构,开头、发展、高潮、结尾四个段落清晰分明。
开头:儿子神经质,一天到晚总是“妈妈”“妈妈”令人毛骨悚然地吼叫个不停,每晚睡前都要检查衣柜、床底是否有怪物,单亲妈妈心力憔悴,而且她在养老院护工的工作也没有一丝生气是为开头。
发展:妈妈也开始出现幻觉,精神处于崩溃的边缘。
高潮:妈妈被怪物附身,要杀死亲生儿子的惊魂一夜。
结尾:怪物被母子俩合力制服,母子关系弥合。
一条主线贯穿于这一结构,那就是丧夫的单亲妈妈七年来从未走出过阴霾,儿子生日的那两天更是全年中最难受的日子。
七年前一场车祸,就在丈夫拉她去医院临盆的路上,结果同一天,丈夫死,儿子生。
至亲之人离去到底有多痛苦?
旁人再会去劝慰也只是当成一个事过就该境迁过往就该随风飘逝的事件看待。
然而,基耶斯洛夫斯基告诉我们,那是种连皮肉生生地磨损掉都不再有痛感的痛。
《鬼书》告诉我们,当那种痛强行藏匿于笑脸多年后,就变成了巴巴——杜克。
弗洛伊德把人的心理结构比喻为一座冰山,浮在水面的一小部分是意识,水面下黑黝黝的冰山的主体便都是潜意识。
那是一口沸腾着本能、欲望、冲动的大锅。
与此相对应的三重人格结构里,潜意识对应的本我被自我和超我囚禁,随时等待越狱。
这部影片中,巴巴——杜克就是被妈妈强行压抑、控制、囚禁起来的一些黑暗的东西。
它着黑衣、带黑帽,出现在一片死寂的黑暗中,黑得如同那水面下一样,如此深不可测。
儿子是最先察觉到巴巴——杜克的存在的,他反复地重复着“妈妈,你不要离开我”“妈妈,我会保护你的”。
妈妈以为他担心的是他的妈妈会重蹈爸爸的命运,让他变成孤儿。
其实,他担心的是另一种离去,即爱的离去,妈妈变成了恐怖的巴巴——杜克。
他想表达的是“妈妈,不要不爱我”。
他要保护妈妈不被巴巴——杜克占据,永远做他温柔亲爱的妈妈。
为什么儿子可以最先察觉到?
因为儿子和妈妈敏感的东西不一样。
那些妈妈避讳的绝口不提的往事他却没有必要遮掩,他敏感的只是妈妈对自己的态度。
开头段落里儿子的神经质也正是应了这份敏感。
发展段落里,妈妈在理智里拒绝怪物的存在,却又在潜意识里投奔,所以撕碎的书籍在她自己都意识不到时被自己粘合,并补充更加血腥暴力的内容,再甚至,作为一名儿童文学作家,巴巴——杜克的绘本兴许就是她自己创作,再彻底藏在潜意识里。
高潮段落里,巴巴——杜克只附身妈妈,并不附身儿子。
那个惊魂之夜,是她多年压抑的一次彻底释放,也是她对丈夫之死的真正释怀。
如何才能忘却亡人?
当对亡人的思念阻挡了生者活着时,也许只有将这份思念妖魔化才能正面死亡、接纳生活。
不能说巴巴——杜克便是邪恶的,对亡者的思念也绝不是禁区,只是生者的世界有生的秩序。
当巴巴——杜克太过于强大时,便会打破生的宁静祥和。
生与死必须和解,巴巴——杜克只能生活在地窖里,隐没在黑暗中,回到他该去的地方。
然而巴巴——杜克不是消失了,它无法消失,也没有必要消失。
因为没有人可以摆脱掉也没有必要摆脱掉本我,说到底本我和自我、超我本就不是对立关系,某种程度上,前者是后面两者的力量源泉,而后面两者的不断壮大,才能保证前者安全地存在。
所以,我们每个人终其一生都在奋力做一件事,那就是和自己的巴巴——杜克完美地和解。
影片的前半部分,你看着会无比烦躁那个孩子,他有很明显的暴力的倾向,不仅表现在语言上面,诸如死亡,杀死怪物什么的,轻而易举的就说出口。
行为上面,随身带着那些自制射弓、‘武器’,不论有没有真实的伤害到别人,都足够让其他孩子,和学校里的教师,心生警惕了。
毕竟,和平年代,你很难对一个身携武器的人,有好感的。
对外,这个孩子完全不懂得友好的社交,对内,他一再以这种尖锐的态度,使他的母亲频临崩溃。
面对着这个长期失眠、面容憔悴,一头乱发的母亲,他甚至连基本的安宁也做不到,一再以各种事端、尖叫逼迫他的母亲。
是的,到这部分,我观影的时候,最大的感觉就是,赶快把这熊孩子扔出去,让他和她都安宁片刻吧,简直就是一个灾星。
但是,随着影片的推进,在处理自己孩子和外界发生冲突时,母亲的方法,让我渐渐的觉得,比起孩子,更需要治疗和接受帮助的,应该是这个母亲。
首先不讨论关于巴巴杜的部分,影片中,孩子创了第一个大祸,应该是携带武器上学。
学校领导人员,对孩子的不满是正常的。
毕竟在携带武器这件事情上面,他确实做错了。
于是,校方想通过一个一对一的监护人,贴身的指导这个孩子,只有直接、近距离的接触,才有可能发现问题的根源,哪怕是心里医生,也不过是这样的流程。
校方的立意是好的,就算母亲无法接受这样的,近似监视的措施。
但最少,她应该重视一个问题,她的这个孩子,确实存在很明显,很严重的行为不当。
他的心理上面,可能存在问题,而这些事情,她是无法解决的。
虽然在校方面前,她一再强调,回去后,她会严厉的批评他。
但是,这就是她根本没有意识到问题严重性的体现。
她的孩子缺乏的不是严厉的评判,最少,他应该接收心理医生的辅导。
当然,在问题严重到,连她自己都开始产生幻觉是,她是怎么处理的?
她一直不相信有鬼怪的,甚至尝试去报警,所以,当她看到巴巴杜的时候,她也知道那是幻觉。
但是,她自己不去寻找心理医生,也没有让她的孩子接受心理医生的治疗,她的处理方法是,开镇定剂给自己的孩子吃。
她已经知道自己在晚上无法安睡,长期失眠,甚至出现幻觉。
但她依然不去接受治疗,而是觉得,只要让她的孩子安睡,她就能不被骚扰。
对的,在让他安睡后,她还是无法入眠,整夜的坐在电视机前面,可她坚持让孩子吃药。
其实很多小情节,都一再的凸出,母亲的精神状态,并不良好。
她最要好的朋友,一再的尝试与她交谈,让她放下对亡夫的执着。
而她的态度却瞬间变得尖锐,后来她抱怨朋友聚会上,某个太太的言论,让她觉得他们根本不是一个圈子的人。
不论那个太太是不是真的在炫耀自己的生活过的如何的好,最少,七年的时间,母亲不应该处于这种,一点就炸的状态。
如果你一直觉得自己的生活不如别人的幸福,那么不论别人说什么,你都会觉得对方是在故意炫耀的。
当然,在那一次聚会的里面,母亲的挚友也说了出口。
不是我一直在说自己的事情,不关心你,而是你一直不愿意与我谈及的你亡夫,你的这个死结。
可能没有说出口的台词是,我甚至不知道应该从哪里开始帮你,因为你的现状,感觉就是一堆乱糟糟的毛线。
有一个小段,说是母亲在商场里面游走,在沙发上吃了一会雪糕。
回过神以后,却突然发现,有10个未接来电。
正常来说,周围的环境再喧哗,10个未接来电,正常人多少也会察觉到的。
但是母亲一点都没有发现,其实在那个时候,她已经恍神的很厉害了。
然后到巴巴杜的部分了,因为看出母亲的精神状态有问题,再加上巴巴杜一直都是没有别人能看见的。
刚开始,我以为那只是母亲因为过大的精神压力而产生的幻觉。
毕竟,心理病方面有一个说法,抑郁病患者,不一定会失眠。
但是长期失眠的人,一定会患上抑郁病。
而一个失眠、烦躁,甚至产生了幻视、幻听的人,再继而出现精神分裂,那太正常了。
所以,当母亲仿佛发泄般,说出为什么当初死的不是你,而是他的时候。
我终于看到母亲的心结了,恨的来源来自于爱。
我觉得,她对孩子的恨,不仅是来自于丈夫,更来自于她自己。
这个母亲,她虽然也爱自己的孩子,但她非常懦弱。
于是,面对丈夫的死亡,她甚至无法承认,其实那句‘为什么当初死的人不是你’。
她真正想对某人说这句话的,不是她的孩子,而是她自己。
所以,她的心魔,巴巴杜,最后想要杀的人,不是她的孩子,而是她自己。
但是,当时她正怀着这个孩子,在那个时候,她怎么能死?
于是,她的心魔也曾要求她,生下这个孩子。
面对这种近似自我惩罚的求死,生下孩子这件事,就好像逃避责罚一样。
所以,由心魔说出这句话,含义就变得,像是,生下这个孩子这种事,是有邪恶目的,不应该发生的。
最后,结束这场失控的事件,却是那个之前被认为是熊孩子,灾星的小孩。
他以他真实的爱,不离不弃的态度,使他的母亲,‘正常’的母亲回来了。
当然,这个时候,母亲却彻底的相信了关于巴巴杜的事实。
因为孩子的误导,她以为那是真实的怪物了。
其实,片中包括孩子从楼梯处被抽离,到房间中被砸向墙壁等,甚至是房间的崩裂,床体的震动等,都可以是母亲自己的幻觉。
唯一真实的,可能只有孩子趴在床上,和抱住母亲后背的举动了。
所以你看到,怪物躲进地下室时,追着怪物跑的是母亲,而孩子是追着母亲跑的。
本来孩子就无法理解什么是精神分裂了,他只会说,你不是我的母亲。
后面母亲自己作出的解释,更符合孩子的幻想,他们两人构建了一个秘密的世界,一只只有他们才知道的怪物。
作者:宋涵网址:http://zhenhua.163.com/14/0813/19/A3I53QLF000465TT.html时间就是这么个东西:几年前我在公共场合听到小孩哭闹,都会特别烦躁,能有多远躲多远;几年后,再听到孩子哭闹,我则会下意识地想起我的那些姐妹们,想象她们会怎么应付这样的场景——在我的大学好友QQ群里,当年同宿舍的几个女大学生都当妈了,除了我。
我以为“生还是不生”这样的问题早已不再是问题(印象中十年前的媒体就热烈讨论过“丁克”现象),很明显,这不就是个人选择的事嘛。
可事实证明,一个已婚女人的肚子,仍然会是广大亲朋好友关注的焦点。
说起来我也曾经乏味得很,有时候谈着谈着没话题了,也会对已婚朋友问一句:“什么时候生孩子啊?
”可见毫无趣味的生活真的会让人变得面目可憎。
去年8月份的《时代》杂志,再次以“不生孩子”为封面主题,因为美国的出生率已经打破历史最低纪录。
报道一开篇就说了一个故事:一个14岁的少女 Laura决定以后不要孩子,因为她目睹妈妈一辈子都没有“自己的时间”,她的妈妈说:“你将来会改变主意的”,她就一直等待着这个“改变”的时刻。
然而,这个时刻从来没有发生在她身上。
现在她已经50岁了,作为一个作家兼纪录片导演,她一天比一天发现,没有孩子的人生很完整。
国内的关军写了一本《无后为大》,从生命、教育、社会、伦理、环境等角度阐述丁克的理由。
这算是国内第一本真诚讨论“不生”的书。
撇开大环境,对于许多 个人来说,最重要的原因是生育代价和个人追求起了严重冲突,正如《时代》封面主题的副标题所说:“如果想要这一切就不能要孩子”——“这一切”指的是:时间、自由、职业、兴趣、健身、娱乐等一切个人在乎的东西。
更重要的是,这些人没法忍受做“只生不养”的父母:生,谁不会,可对生命复杂性的敬畏,加剧了他们“一定要做好父母的”的偏执。
这样一来,冲突就几乎不可调和了:人的精力、时间和金钱毕竟都是有限的。
生孩子是繁衍本能,不生孩子是依靠本能之外的反思,所以不生的理由往往是经过深思熟虑,很难被外人驳倒。
有人生了孩子之后说:“当生活失望,让孩子出场。
”这句话吓了我一跳,但很有它的代表性:与其说是孩子需要父母,不如说父母需要孩子。
但很多大人不能看明白这一点。
我判断一个父母有没有好的育儿观很简单:好的父母发自内心地感谢孩子;坏的父母发自内心地索取和控制孩子。
身为一个女人,我更关注生育对女人意味着什么。
作为拥有生育特权的一个性别,每个女人都无法逃避这个重大的命题。
可惜,真正快乐的妈妈太少。
所有的新晋 妈妈都告诉我,不要对男人期望过高。
当你经历着身体的撕裂,熬夜挤奶,两个乳头被咬烂发炎而那个男人在身边沉沉睡去,你会发现自己在一个叫“B-612” 的星球上。
你问这个星球在哪?
嗯,就是任何人都找不到的地方,那么孤独。
而这只是无数个淹没你的小事件之一。
更不要提那些实际的问题:职业的中断,薪水的减少,时间的压榨,和老人的斗智斗勇(中国家庭没几个不需要老人带孩子),亲人的不理解……如果你想学孩子父亲那样每天只需要下班回来亲亲孩子、周末带孩子玩玩、然后把所有的锁事都交给老婆和老妈?
对不起噢,你就是那个叫“老婆”的人。
在社会大环境和男人觉悟都让女人独自承担太多育儿成本的时候,选择不生,有时候是女人的一种自救。
《绝望主妇》里的Lynette无疑是最绝望的那一个:她一共生了5个孩子。
Lynette和一个年轻孕妇的对话非常经典:年轻孕妇:我知道会很忙,但是幸运的是我的老公会尽力帮我。
Lynette:是啊,但是那不可能。
年轻孕妇:你的意思是?
Lynette:刚开始他可能会帮忙,在他的新鲜劲过去前或许会帮忙换一两片尿布。
至于凌晨四点帮忙喂奶,你还是别指望了。
年轻孕妇:你不认识我老公,他不一样。
Lynette:他有奶子吗?
年轻孕妇:没有。
Lynette:那就只能你来了。
你孩子朝婴儿监控器大哭,而你老公动都懒得动。
年轻孕妇:好……好吧。
Lynette: (举起一本女性杂志)我还没有说完呢,你看到这个没有?
你从此再也没机会穿比基尼了。
年轻孕妇:但是你不是生过四个孩子吗?
你的身材看起来还不错啊。
Lynette:你又没见过我裸体的样子,我的小腹就像坨西班牙灰泥,而我的乳房就像放了一周的漏气的气球。
Woman:可是大多数女人都说这是她们一生中最美好的事情。
Lynette:大多数女人都是骗子!
这是代代相传的谎言,这样她们才有外孙抱。
年轻孕妇:拜托不要跟我说下去了!
Lynette:不,你得听完。
你需要准备好:你的孩子会袭击你,从你钱包偷钱,你老公会随便买份生日礼物打发你,更要命的是:你的余生,常常感到孤单寂寞,但别妄想得到一刻安宁。
年轻孕妇:(嚎啕大哭)。
我知道有人会说我用心险恶,是的,我就是用心险恶,如果一个女人不能了解做母亲是一场自我承担的孤独之旅,她就是在做一个非常危险的决定,也不能做好一 个母亲。
那些匆匆忙忙生下孩子的女人,特别是文艺女青年,是“产后抑郁”的高发人群---因为她们还没有真正调整好“母亲”和“自我”这两个角色的冲突。
别以为你会牺牲得心甘情愿,人往往会高估自己的奉献精神。
当你的个人生活不断被压缩,或者当你为了孩子当全职主妇只能伸手向男人要钱,或者当你陷身于家 庭育儿纠纷孤军奋战,你就会变得易怒、委屈,你会发现,你和自己年轻时讨厌的“欧巴桑”越来越像,还不招老公孩子待见……一个女人一年要产出十二颗卵子,但她要在满足三个条件下生孩子,这颗卵子才用得不那么鲁莽:第一,自己特别想要孩子(不为任何人而生);第二,能对自己的生活负责;第三,能对将来的孩子的生活负责。
想清楚这三点,如果结论是不生,谁敢抱着孩子说你是个不负责的人。
生日只与自己相爱的人一起,那样满足而轻松的快乐,是一生中最宝贵的经历之一。
所以我特别喜欢这个结尾。
冷冷的色调,孤零零的两个人庆祝生日,却彼此都如此开心,很难说这不是最温暖人心的画面之一。
这个电影有好多情节都很触动我。
电影把绝望、与悬疑,都刻画得极为深刻。
首先,绝望。
女主处于这种特殊的毫无希望的状态,她只是一步一步走入深渊,你看不到她能有任何的出路。
BABADOOK出现的场景其实并不是非常可怕,这种深入骨髓的绝望才是这部电影真正的大杀器。
悬疑。
希区柯克把悬疑解释为,“一群人在打牌,桌子底下有一颗炸弹,但他们不知道。
你告诉观众有颗炸弹在底下,然后一直“滴答滴答”地走,这就是悬疑”。
这部片子无疑成功地非常悬疑地揪住了我的心。
知道女主之后会杀狗,会杀小孩,于是你一直在等,一直在等,他们是如此无助,几乎就是被屠戮的命,于是你一直揪心地在等待,看绝望怎样真正到来。
我一度真的不想看了,直到看了影评说小男孩会突然小鬼当家上身之后,才继续。
另外,不得不说,这个片子选取了单亲妈妈带一个熊孩子,然后虽然很爱,但同时也很恨,时而甚至想直接放弃的角度,也是非常妙的。
同时也刻画得非常准确。
这样的角度和描述似乎也没在其他恐怖片中见过。
无疑圆满的结局大家会说,早猜到了。
我也觉得这个结局非常得弱,却让我心脏好受了点。
但很多恐怖片都需要以大团圆结局,对这个题材来说,这似乎是非常矛盾的。
其实恐怖片能给人以希望,这似乎也是非常矛盾的。
但却是真的。
其实那个monster是女主丧夫之痛所产生的心魔,monster gets into her body,其实就是痛苦的阴霾挥之不去而侵入体内;睡眠障碍、各种幻觉、突然暴躁易怒其实就是抑郁症(depression)的各种表现,最后母子协心打败monster,而恶魔自己lock itself down in the basement就是表明母子二人不离不弃,相互扶持(片中男孩一直说要保护母亲,也希望母亲保护自己就是这种情感的体现),最终战胜病魔。
走出阴影以后,生活得以move on,影片的色调逐渐变得明快,而且深锁basement的恶魔也会经常得到母亲的呵护,这也说明抑郁情绪消失以后,可以直面曾经的伤痛,那个心魔也不再是一个不能触碰的话题,而男孩终于可以celebrate his birthday,也是在强调这种emotional distress的完全释然😌。
影片用一本充满violent graphic images的儿童书作为载体营造恐怖氛围,真是匠心独具,当平时生活中某个稀松平常的事物突然被赋予一些迥然不同的怪异神秘的元素,你的好奇心本身就会让你产生恐怖不安的情绪。
另外女主的表演堪称完美,对于一个深受抑郁情绪折磨而又深爱自己孩子的母亲形象,无论从表演力度和强度来说都是对一个演员的极大考验,而女主表现自然贴切、拿捏到位、收放自如,把观众带入一个抑郁症患者的内心世界,当然小演员的表现也可圈可点,不容小觑。
总之此片不仅仅是一部恐怖片,而是一部有关爱与自我救赎的故事!
小朋友很可爱,母子对戏也很有爱,儿子问妈妈你想死吗?
妈妈骂儿子去吃屎,都其乐融融。
babadook就是母子生活的矛盾,是妈妈和儿子心中的阴影,babadook就是baba dead。
影片如果去掉babadook现身部分,其实可以变成一部单亲黑色喜剧,而且生活其实还没有恶化到用babadook来化身的程度,这样的安排完全是为了把两种题材拼凑在一起。
看完后我把本片定性为喜剧。
好久没写影评了,最近因为公司事情忙的不可开交!作为传媒广告行业压力很大,在不久也经历过奔溃事情,也许正是因为这样,昨晚看了巴巴杜才深有感触,看完后内心很难平复今日又重温了一次。
巴巴杜,根据电影介绍,它是一本儿童手绘书,书中有一位叫巴巴杜的怪物他十分黑暗暴力,然而它竟然慢慢的出现在生活之中,这对母子安危受到了威胁.........
首先,先了解下两位主人公的背景身份。
母亲,在影片中看得出是温柔慈爱的妈妈,尽管后面黑化了但不难看出她本质上是气质温婉的女人。
根据片中的线索,妈妈在事故之前是一名儿童手绘作家,和自己丈夫很恩爱,但是由于在送自己生产途中遭遇车祸,丈夫惨死,孩子出生。
丈夫意外死后导致她不得不独自抚养孩子养家糊口,放弃了自由儿童手绘作家职业去做了一名护士,每天面对着患有老年痴呆症的一群老人,每天生活都是两点一线似乎没有一点乐趣和娱乐节目,她生活每天都是围绕孩子和工作。
(影片中妈妈头发一直都很凌乱,看得出她很少搭理自己。
)从闺蜜口中得知她丈夫已经死了七年,这七年里妈妈就是一直重复两点一线生活,她也许来不及去悲伤就要被迫面对现实带来的一切麻烦和繁复,还有孩子的不省心。。。。。
在影片中不知道有没有看官跟我一样,在一开始特别讨厌这个熊孩子。
熊孩子说话经常歇斯底里,语言中充满了戾气压抑甚至行为上还有着暴力表现。
在片中大部分场景都伴随着熊孩子撕心裂肺尖叫声,让人特别不舒服。
其实我个人觉得孩子其实是妈妈的真实写照,这些下面内容会慢慢分析.......
看完两位主人公介绍,相信大家都大概了解到了故事背景。
妈妈由于丈夫惨死正是孩子出生日子,所以熊孩子从来没有在真正生日当天过过生日,而且也没生日派对。
妈妈也因为无法释怀丈夫死亡,因此变得特别敏感,对于单亲妈妈、丈夫这类话题都是她禁忌的区域,任何人一旦踏入妈妈都会很凶狠去回应。
为什么我说孩子是妈妈真实写照,有句话是这样说的"妈妈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其实这句话是很早以前央视CCTV一段公益节目的广告语。
但是事实确实如此。
孩子在最佳塑造性格和认知阶段,都由父母陪伴完成。
回到本话题,妈妈在长达七年里无法释怀的悲痛难道一点不会展现出来吗?其实有的,妈妈在片中很多地方都变现出来抓狂暴躁的情绪,这样情绪在七年里慢慢渗透到孩子身上,才有了熊孩子遇见事情抓狂暴躁,歇斯底里的情况。
只是妈妈会压抑自己情绪,而孩子是天真的,他并不懂得什么是控制,于是在片中他真实表现出妈妈带给他影响。
片中提及到妈妈曾经是受欢迎的儿童手绘作家,这里也为巴巴杜这本书出现做了明显铺垫。
其实巴巴杜是妈妈在长期压抑下分裂出第二人格所绘,但第一人格的妈妈并不知道。
后来孩子无意间找到了这本书,在孩子要求下才看到巴巴杜这本手绘书。
巴巴杜在发现之后,慢慢时有时无出现在母子生活中,其实这时候已经开始了第一人格和第二人格的之间斗争。
第一人格妈妈还是希望能正常生活于是她撕掉了巴巴杜,渴望一切回归平静。
但由于积压已久的伤痛和高度精神衰弱导致内心的扭曲,第二人格依旧猖狂存在,并且粘好了撕毁的巴巴杜还绘上了血腥的结局。
其实书中后部分内容正是妈妈内心真实想法,不难看出妈妈爱丈夫胜于爱孩子,于是她内心深处多多少少觉得是因为孩子出生才害死了自己的爱人,导致现在悲惨生活。
书中巴巴杜是穿着礼服的怪物,而一直出现在片中的爸爸也是一身礼服,可见巴巴杜其实是丈夫缩影,是妈妈内心的心魔,也是孩子所谓的怪物。
孩子觉得巴巴杜怪物真实存在,一部分是因为妈妈有意无意的表现让孩子觉得是因为自己才害死了父亲,无形形成了一种自责感;另一部分是妈妈因为思念丈夫时长到地下室看遗物,深夜踌躇的脚步声和开门声和痛哭声,都让孩子觉得这些奇怪声音是怪物出现了,所以孩子制造出来武器来对付所谓怪物。
其实所谓巴巴杜都是人内心的黑暗和悲痛的一面表现。
片中妈妈去警察局报案时候看见了巴巴杜身影,其实这时候第二人格已经开始慢慢侵蚀第一人格。
而在镜头对妈妈手部特写,妈妈右手黑漆漆的,而巴巴杜颜色也是黑色炭笔所绘,因此也暗示了巴巴杜后续结局是第二人格妈妈画的。
第二人格走后第一人格发现了后续内容被吓到后烧掉,烧掉的书再也没出现,所以巴巴杜并非魔鬼。
自从妈妈烧掉巴巴杜的书后,开始了精神恍惚黑化表现。
在晚上睡觉时候巴巴杜跑进妈妈嘴里其实就是第二人格已经开始完全占领第一人格表现。
被吓到的妈妈不敢睡觉叫醒了儿子陪自己一起看电视,电视一开始是正常内容,慢慢的开始变得诡异。
出现了妖精以及奇怪不安画面,跟着开始不停出现巴巴杜的画面,所有画面都变成了巴巴杜。
此时此刻也说明,妈妈内心黑暗一面彻底表现出来,第二人格击败了第一人格。
第二人格的妈妈开始变得神经兮兮,有攻击性,粗口,凶狠对待孩子。
但不懂事孩子一直觉得黑化妈妈是被所谓巴巴杜附身,于是他要驱赶走巴巴杜找回爱自己妈妈。
影片中,隔壁老奶奶说了一句话:我知道每年这个时候你都特别不好受”,不知是否暗示着每年这个时候妈妈都会彻底奔溃一次,只是由于闺蜜绝交和工作烦心、孩子不懂事和压抑多年的悲伤恶化了这一切。
在最后妈妈要掐死孩子时候,孩子用自己内心的爱唤醒了第一人格的妈妈,驱赶走了所谓巴巴杜。
第一人格的妈妈再次回来了,结尾中她开始不避讳丈夫的话题,还给孩子过来生日派对,这看似正常走上正规生活却依旧透露出让人无从安适的压抑。
因为第二人格并没有消失,而是暂时和第一人格和平共处。
很多人不懂最后地下室给的那碗蚯蚓是什么因此,其实也许蚯蚓只是一种暗示和隐晦表现方式,它真正想变现的依旧是内心因为悲痛带来的负面情绪和黑暗一面。
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位巴巴杜,只是在没有刺激前提下,它还是沉睡婴儿。
但当我们无法释怀内心阴暗和负面情绪释怀,这些能量就好像食物一样为它提供营养,慢慢使它长大吞噬了原本的我们。
曾有句话:上帝给你一张脸,你却为自己再造了另一张。
”真实的自己与外在的伪装相互斗争,胜负难分。
巴巴杜就是另一个我们,有些时候我们一念之间的恶意也许正是我们内心的巴巴杜想要苏醒的信号。
只要我们还活着它就不会离开,寄生在我们皮囊之下。
其实真正勇气,是战胜恐惧和内心黑暗,学会释怀自己,而并非你一无所惧。
最后点评,本片采用了暗黑童话的风格,画风和拿捏都不错。
巴巴杜类似美国都市传说中的无脸男,人往往对都市传说这样口口相传故事感到害怕,因为似真似假才让人感到不安。
全片下来前面铺垫稍微长了一些,快靠近结尾的高潮部分尿点基本没有,如果剧情能稍微紧凑些或许会更好!以上仅个人观点,不作为具体评论!感谢大家,po主要去吃饭了= =每次都是临到吃饭时候写,写的好仓促
儿子很烦,屋子很颓。
还是很有意思的
气氛和人物刻画还可以,故事和结局都挺扯的,怪物实体化?女主又是患上了臆想症?没什么创意。。
看到后面才发现原来每一年的这个时候,妈妈都会发作一遍,巴巴杜,就是在你最脆弱的时候会出现的心魔
前面的铺垫有点拖沓,撕毁的书回来了才开始耐看了,可惜这巴巴杜克是个纸片人,导致恐怖程度一般。警局那段或许暗示了是母亲的心理阴影产生了巴巴杜克,儿子则是遗传???所以儿子从小就知道巴巴杜克的存在,而母亲是一根筋,非要出多整点事情才肯相信儿子的话,儿子吃药可以好好睡觉了,你也吃点啊,非要天天熬夜。最后母子俩把鬼养着了,把噩梦(过去的事)关在了地下室或是看清了阴影选择共存的意思吧,不过母亲狮吼功吓跑鬼有点扯淡,然后,预约的心理医生忘了?母亲的演技非常强,她的丝袜很白,全片下来好像没脏过。
电影几乎全程压抑,女主大部分时候处于崩溃状态,幸好小孩有时候还挺靠谱的。到结尾之前我还以为是他们丧失亲人又受到书的暗示,才臆想出这么个怪物,结果没想到还真有。结局算是个happy ending。电影还算不错,但实在不喜欢这种妈妈发疯画面又阴暗的电影。
babadook的形象塑造得不错,对女主有点厌恶。。。
可惜,迎来的高潮配不上前一个小时引人入胜的铺垫
又是母爱拯救世界,女主发疯制造恐怖效果。实在是无聊🥱
书的设计还挺好玩的,结局什么鬼。另外太多尖叫了,大人小孩儿都是
看的我好烦躁
真不错!恐怖片不好拍,拍成这样已经很赞了!两位演员厉害!小演员不会有心理阴影吧?!
单身母亲被带娃逼疯的日常,可怕的不是巴巴杜,而是带娃
最恐怖的是蟑螂画面,我服了。
what the fuck movie ?最讨厌的就是这种疑神疑鬼的,还什么都没说清楚的电影。不就是一个车祸阴影嘛。大呼小叫的,大人小孩都像疯子一样。
这种内心有鬼结的还真是戳。吓的鸡皮疙瘩一层一层的。
感觉小男孩遗传他妈的家族性精神病,Babadook不是真的,另外半夜少看点乔治梅里爱,大晚上神神叨叨的默片吓不着自己被撞见了也挺诡异。
还不错,故事有表有里,没有着重在肤浅的jump scare上。妈妈这个角色表演的很是用力
小孩吓尿那一段,笑岔了气
今年惊吓度第一的恐怖片(生吃第二),年纪渐长竟然耐不住害怕了?可能小时候有被书吓到毁弃&反复噩梦柜中藏尸的经验,这部看得特别不安。用惊惧到变形的面部特写映照怪物(心魔),声音也做得特别好,人在极度疲累紧张边缘下几近崩溃、阳光下恍惚丑恶状态也极佳,一步步走向自闭暗室。前半有点Ramsay我们谈谈Kevin的生育恐怖意思,弓箭也疑似致敬。后半看出闪灵影子,小孩自救与辅助都上线厮杀,最后与你的暗黑执念共存理念也get。在反复关声音按暂停喝水的节奏下脱敏看完,一查居然还是女导演自己编剧的处女作,厉害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