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综合水准不俗的影片,人物简单而关系错综的剧本,流畅的叙事,有意境的镜头、隐喻。
“复仇”在德语中是双关语,还有“第二次机会”的意思。
其实影片在这两方面表达都显得模糊,印象更深的是底层边缘人与中产阶层所处环境的营造,加上与乡村的对比,着实是创作者下了一番心思的。
觉得形成“仇”的因与“复”的果两部分,细想都是两个女人有点“不可理喻”的做法引起的结果,不免有所刻意之感。
2009-02-22
剧情中归中矩,男主女主演技不过关,但是除去剧情和表演之外。
此片的构图与光影效果以及运镜都可以说是教科书级别 简单又显得大气作为一个怀着导演梦的90后,看了此片比我在学校上一个学期的课程来的更加实际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
(芷宁写于2009年3月19日)如果是被好莱坞制造固化了概念的观众,或许会觉得这部归类于惊悚的奥地利影片不惊也不悚,当然,这部德语片的立意也不在此(德语Revenge字面意为复仇,潜台词则是“生命的第二次机会”),它似乎更关注于人性深处的模糊地带和灰色角落。
在片中,人性没有黑白优劣的明确界限,贤良体贴的妻子会主动邀约偷情的诱惑,而妓院杂役却也拥有美好而真挚的爱情。
至于影片的主旨和特色,indiewire.com评得较贴边——“导演用他细致的观察、用他入微的耐心和悲悯的视角为我们讲述了这个有些凄凉但是又引人深思的故事。
”这部名为《复仇(Revenge)》的影片实际上不仅仅表述了一个关乎复仇的故事,导演格特兹·斯佩曼尼敏锐的洞察力和出色的掌控力,在片中转化为了对社会底层边缘人的生活再现、对角色脉络的编织、对情感冲击力的预设和对孤寂人性的剖视。
可以说,该片富含复杂的情感因素,它们流露在细枝末节处,而片中几乎每一个灵魂都是孤独的,这不仅仅体现在那位老者的衰老和独居,也不仅仅在于那位非法移民的希冀覆灭,片中人的内心世界似乎自成一隅,彼此间缺乏交流,故而亚历克斯(约翰尼斯·科斯奇饰演)和祖父的饭桌基本属于默默进餐型,警察夫妇之间有交流,但最终妻子也暗藏了不可告人的秘密。
影片架构清晰,布局成熟,风格写实,角色设置合理,且各角色间逐渐蔓延出复杂的关系和纠缠的情感——祖籍维也纳郊外的亚历克斯和来自乌克兰的塔尔玛(艾瑞娜·波塔佩科饰演)相爱笃深,亚历克斯在妓院打杂,而负债累累的非法移民塔尔玛则隶属于这家妓院,居住在维也纳森林边上的警察罗伯特和妻子苏珊娜迁入新居不久,俨然是一对生活美满的中产夫妇——这两对看似不搭界的男女却注定在之后的情节中产生纠葛,因为人心都是有所诉求的,而事情的发生、发展也往往呈现出出离界限的迹象。
片中有致地散落着若干转折点来推动剧情和人物关系,在最重大拐点来临之前,警察夫妇和亚历克斯之间唯一的关联便是他们是亚历克斯祖父的邻居。
在拐点来临后,一场抢劫,一次枪击,让当值的罗伯特成了亚历克斯的仇人,此后,复仇计划酝酿在林中湖畔的每一次刻意邂逅中,还派生出了“红杏出墙”的情事。
的确,人们都在寻找生活的出路,当初亚历克斯想带着心爱的塔尔玛远离肮脏的生活,却不想世事难料,而一直没有孩子的苏珊娜则想要一个自己的孩子,于是,墨迹的漾开无可避免,且因乘着或阴郁或散乱的心绪而被不断扩大,直至将彼此都包围。
撇开让很多人热议的肌体暴露镜不谈,影片的画面还是颇有特色的,不仅收录了自然景观的美,还将人物的心绪通过构图表现得丝丝入扣,并将迷人的自然风光和晦暗的人性冲突之间的反差置于光影之中。
就外景而言,不论怡情的湖水、清新的农场还是静谧的森林,摄影师马丁·格施拉切特以沉稳的长镜头和旖旎的静态画面为影片捕捉定格了自然之美。
同时,在表现人物心态方面,导演的构图意识明确,令呈现极富意味,如意外突发后,阿历克斯走出车子的远景,将一种无法预料的被迫抽离感悄然浮现,从而使无声而空寂的画面中弥漫着一种难抑的悲恸。
再如,阿历克斯帮祖父准备过冬的劈柴,黑暗中的他表情不明,只是机械般重复着锯木头的动作,但电锯的声响和重复的劳作,让内心的伤痕不断析出,仿佛此痛永不可能像被截的木头那般缩短……作为音乐之国奥地利的影片,却在近两个小时的片长中,除却祖父拉奏的手风琴,鲜有配乐,听觉方面的需求多赖声效,或许在主创们看来,此片风格适合无配乐影像,从表演和画面上看,似乎确如此。
其中,主演约翰内斯·克里斯切是个具有戏剧爆发力的演员,这或许和其是一位舞台剧演员有关,他所诠释的沉默寡言的亚历克斯常常面无表情又双眼阴郁,一旦被触及情感触点,便会勃然发作,仿佛一处貌似静默的火山。
有人诟病影片开放式的结尾,可在这部片名都暗示着“生命的第二次机会”的电影里,这样的结尾似乎来得妥当,因为未来的生活以及方向还需自己去找寻、去实践,不论是阿里克斯,还是警察夫妇。
http://nicolew.blog.hexun.com/30748479_d.html
塔玛拉和阿莱克斯是对恋人。
塔玛拉是妓女,阿莱克斯是司机,他们在同一个老板手下干活,塔玛拉欠债3万美元,每天接客还债。
阿莱克斯梦想能有8万欧元,可以跟朋友合伙在海岛开酒吧,跟塔玛拉过上幸福的生活。
警官罗伯特和苏西是对夫妻,他们想要孩子,但是自从苏西流产后就一直没有怀上。
从罗伯特在射击训练场上的成绩来看,他的枪法并不是很准,虽然他很认真地在训练。
故事很简单,阿莱克斯和塔玛拉为了摆脱生活的窘迫,铤而走险去抢银行,遇见执勤的罗伯特,在驾车逃离时,罗伯特开枪失手打死塔玛拉。
阿莱克斯逃到乡下爷爷家藏匿起来,无意间发现打死塔玛拉的是罗伯特,升起了复仇的念头。
苏西经常到爷爷家照顾他,对阿莱克斯有点好感,为了想要个孩子,她主动勾引阿莱克斯。
阿莱克斯最后放弃了复仇的念头,在乡下平静地生活下去。
故事很简单,但是影片对人物和心理的刻画很精彩。
故事里有5段关系。
阿莱克斯和塔玛拉的关系;爷爷和阿莱克斯修补爷孙情的关系;罗伯特和苏西出了问题的婚姻关系;苏西和阿莱克斯的报复与偷情的关系,罗伯特和阿莱克斯的仇敌关系。
他们有着共同的痛苦,都曾痛失所爱,阿莱克斯失去塔玛拉,罗伯特和苏西失去三个月大的孩子。
爷爷失去老伴,但是最终他们都从其他人身上获得了抚慰。
这部电影看似在说复仇,其实在讲治愈。
阿莱克斯深爱塔玛拉,但是他无法给塔玛拉带来幸福生活,甚至只能眼看着她做妓女维生。
阿莱克斯和爷爷一开始关系是冷淡的,他甚至都没去参加奶奶的葬礼,因为他在坐牢,爷爷对此很不满。
但是内心深处,孤独的老人对能得到孙子的陪伴是高兴的。
罗伯特和苏西的关系看着美满,实则充满危机,充满隔阂和心结。
苏西河阿莱克斯的关系,是出轨和报复的关系。
苏西爱罗伯特,但是她要个孩子,罗伯特不能给她,她也想跟阿莱克斯发生关系,不管是因为孩子还是因为厌烦了罗伯特,总之她做了。
而阿莱克斯对苏西则是从一开始企图复仇的暴躁冷酷到后来渐渐平复了愤怒、被抚慰的过程阿莱克斯本质上是个善良温和的人,就像妓院老板给他的评价:你太温和了,你想粗暴点,但个性却并非如此,人们很快就能看得出来,其实你不是那种人。
所以他在面对很多事情的时候,情绪都表现得很隐忍,甚至是压抑的。
当塔玛拉中弹后倒在他身上死去时,他把车停在树林里,足足有一分钟,他默默坐在那里,不停地呼吸着,哭不出来。
然后他下车了,背着枪来的钱,把外套脱下来反穿,他一边走一边哭着,擦着眼泪。
然后他去了爷爷家,借了车,去旅馆拿塔玛拉的行李,他坐在旅馆里的床上,看着塔玛拉的照片,压抑地哭着,背影颤抖。
他想杀了罗伯特给塔玛拉复仇,他几次去罗伯特晨跑必定会去的池塘边等候他,拿枪瞄准罗伯特远去的背影,却都不曾下手。
他第一次和苏西偷情,非常冷酷粗暴,事后却下意识地把倒在地上的椅子扶起。
他想要表现得粗暴点,但他真的不是那种人,所以事后他和苏西有一段对白。
“你为什么要这么做?
你已经厌烦你的警官了吗?
”苏西的回答也很妙:“不,他是我的丈夫。
我只是想做。
”阿莱克斯嘲讽她:“上帝会对你说些什么啊?
”苏西说:“他会理解我。
”阿莱克斯继续嘲讽她:“真是个善解人意大上帝。
”苏西说:“你就不能友善点?
像正常人那样的举动会让你丢脸吗?
你经历过什么事?
”阿莱克斯看着她,有几秒钟没说话。
然后他问:“你有孩子吗?
”苏西说:“没有。
”阿莱克斯说:“但楼上有个儿童房。
”苏西说:“但我们没有孩子。
”这是苏西的痛。
阿莱克斯要走的时候,女人的直觉令苏西问出这样的话来:“你为什么总是这样?
有人对你做过什么吗?
”阿莱克斯说:“你最好不要知道。
”苏西问他:“你还会来吗?
”他有些仓惶地走了。
经历了这件事情后,罗伯特心情复杂,更加卖力地劈柴干活,爷爷却以为他是开始认真面对生活的积极表现,非常欣慰。
阿莱克斯在房间里玩弄着手枪,然后他去池塘边,罗伯特在看塔玛拉的照片。
他控制不住自己去看塔玛拉的照片,这个被他失手打死的女孩子。
罗伯特继续晨跑,阿莱克斯在远处用手枪瞄准他,却没有射击。
阿莱克斯在超市遇见苏西,苏西再度邀请她晚上去她家里。
阿莱克斯回家又劈柴了。
外面下着雨,他的动作不再像之前一样狂暴,反而有些心事重重的机械。
影片里,阿莱克斯一直在搬木头、锯木头、劈柴,从一开始发泄心中的愁苦到后来心境渐渐平复的过程,都通过他劈柴时的动作、频率、幅度、力度表现了出来,劈个柴能表现出那么多的内心戏,这个设定很不错。
而阿莱克斯和爷爷有两次在餐桌上的对白设定也很巧妙。
第一次餐桌对白发生在阿莱克斯刚得知是罗伯特杀死了塔玛拉。
阿莱克斯和爷爷在吃晚餐,两个都刚失去爱人的孤独的男人,餐桌上只有简单的面包、香肠和干酪。
罗伯特的表情显得很冷酷。
阿莱克斯问爷爷:“你想她吗?
”爷爷说:“独自工作,令人沮丧。
但我还会见到她的。
她在等我。
”当晚,满腹心事的罗伯特陷入了怀念塔玛拉的痛苦中,他下定决心要向罗伯特复仇。
夜晚,他从窗户翻出去,打着手电,穿过树林,一个人在黑暗里走了很久,黑夜如同他心里的仇恨般浓得化不开。
第二次餐桌对白发生在她和苏西发生关系之后的早晨。
阿莱克斯的神态是柔和的。
爷爷让阿莱克斯结婚,告诉他说:男人需要女人,否则他会变蠢的。
这一次阿莱克斯去了池塘边,遇见罗伯特,他和罗伯特打了招呼,若无其事地走了,然后在罗伯特身后遥遥举枪瞄准他,却没有射击。
这个时候他其实已经放下了杀死罗伯特的念头。
然后他再度应邀去幽会了苏西。
这一次阿莱克斯不再那么拒人千里,他聊起塔玛拉,他的眼神悲痛,语气悲痛,他的手不停地在酒杯脚上摩挲。
苏西敏锐地察觉到了他想报复的心,她劝他不要为了报复去杀人。
她天真地想抚慰他,却不知道阿莱克斯复杂的心理。
事后两人在儿童房里躺着时,罗伯特回家了,他因为心理问题已经无法正常值勤,需要接受心理治疗。
他哭泣着向苏西倾诉痛苦,反复强调他真的瞄准的是轮胎,并给她看了塔玛拉的照片。
阿莱克斯悄悄离去。
爷爷拉着手风琴,阿莱克斯又在劈柴了。
他的动作快且准确,效率很高,暗示着他的心结正在打开。
爷爷身体越来越差,躺在床上,还在心心念念着农场没人照顾。
阿莱克斯承诺他会留下来照看一切。
此刻的他放下了复仇的念头,想要好好重新生活。
所以他又去池塘边等罗伯特晨。
他们开始聊天。
两个男人并肩坐在长椅上,看着平静的池塘,各怀心事。
阿莱克斯主动问罗伯特:“你就是那个开枪杀人的警察吗?
”罗伯特说:“是的,我就是。
”阿莱克斯说:“那一定是段沉痛的经历。
”罗伯特沮丧地低着头,弓着背说:“我再也不想经历第二次。
”阿莱克斯神情复杂地看了他很久,继续道:“我猜你瞄准的是那个银行劫匪,对吗?
”罗伯特说:“我瞄准的是汽车轮胎……打中的却不是。
”阿莱克斯不太相信:“但我不明白轮胎是很低的,那时候你肯定瞄得位置太高了。
”罗伯特直起腰,又垂下了头:“一切发生得太快了,我也不清楚那时我怎么想的。
”他站起来,走到池塘边,背影沮丧痛苦。
阿莱克斯在背后问他:“你会害怕那个劫匪吗?
”罗伯特不解。
阿莱克斯说:“你杀了那个女孩,他要是找到你,想开枪杀你呢?
为了复仇。
”罗伯特沉默了片刻,平静地说:“让他来吧,随他吧。
”然后他说了一段话:“但是我有句话要问他。
为什么他一开始要带那女孩去?
女孩没有开车协助他逃跑,他独自抢银行,带着女孩没意义,他为什么要像郊游一样带着她?
整件事的发生,是因为那女孩无缘无故在那里。
这就是我要问他的。
”阿莱克斯无言以对。
罗伯特走了,阿莱克斯一个人在池塘边站了很久,用力丢了一块石头,打破了池塘的平静。
苏西怀孕了,她把这个消息告诉罗伯特,给深陷痛苦和沮丧中不能自拔的罗伯特带来了一点喜悦。
苏西去找阿莱克斯,请求阿莱克斯不要告诉罗伯特他们之间的事情,并表示以后不要再见面了。
然后她看见桌上放着的塔玛拉的照片,她突然明白了一切。
她再度要求阿莱克斯不要说出他和她的事。
阿莱克斯应承了。
电影接近尾声时,阿莱克斯在苹果树下捡苹果。
我多希望电影能在此时结束,而电影真的在此时结束了。
然后字幕缓缓上升,没有音乐,没有画面,只有宁静的乡村沙沙的虫鸣和鸟鸣,远处汽车的声音,还有教堂隐隐的钟声。
然后,下雨了,沙沙沙。
阿莱克斯在复仇的路途上,最终获得的不仅是平复仇恨的平静,还有灵魂的救赎和净化。
非常棒的电影,推荐。
最后要提一下池塘,电影一开始,有一分多钟池塘的镜头。
这个池塘在故事里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是个自带情感功效的池塘,你们看电影时可以自行体会一下。
它预示了结局,也呼应了结尾。
提起复仇,很多人印象中的解释就是杀戮以及以牙还牙。
这是一种可以用表现得非常明显的一项举措。
且大众都会觉得这种明显才是最好的。
轰轰烈烈的复仇,迎合了大众对于快意恩仇,非黑即白的单纯世界的向往。
然而这个世界大部分时间是不简单的,也不是非黑即白,大多数的灰色地带才是大众的生活。
因此,复仇很可能没有那么快意恩仇,隐忍或许也是一种选择。
今天给大家推荐的这部电影,说的就是与复仇有关的事情。
一对苦命鸳鸯,一对平静着生活着的警察夫妇,因为一起银行抢劫案,将这两个家庭的人结合在了一起,于是,他们的生活中,起了波澜。
《复仇》整部电影的基调是非常沉重的,同时也是耐人寻味的。
随便将其中的哪一点拎出来,你就会发现,背后的故事远比电影中所表现出来的复杂多了。
然而本片的主线却仅仅只有一条,那就是复仇。
一对苦命鸳鸯从事着羞于启齿的工作。
女的是一个特殊从业者女性,而男的在特殊场所给人做小工。
两个人都是不起眼的小人物,因此,虽然隐忍不言,但是在一起的时候却很开心。
后来,他们厌倦了眼前的生活,于是,男的想要带着自己喜欢的女人离开这里去别的地方。
离开之前,他想要一劳永逸地解决眼前的窘境。
于是,他决定抢银行。
女的虽然担心,但是却拗不过男的,后来,两个人看似就要成功了,但却遭遇了意外,一个警察出现了,然后开枪了,女的很不幸被击中身亡。
男的来到了自己的爷爷家的农场躲避灾祸。
他意外地结识了开枪的警察百无聊赖的妻子,两个人暗中有染。
因为警察一家之前一直没有孩子,后来在妻子出轨后,却意外的怀了孕。
而男的在跟警察的交谈中也明白了警察开枪的原因。
一切在平静中继续平静着,然而真正的复仇就是这样吗?
本片多用长镜头来简化台词,最终让观众有一种特殊的感觉,这种感觉很大意义上对于我们理解本片有着很好的作用。
看似本片讲述的是一个与复仇有关的故事,然而这个故事中的复仇却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简单。
快意恩仇的复仇在现实中出现的概率很小。
这一定程度上打消了我们对于传统复仇的想象,然后就会有耐心细细品味这个故事。
普通人的生活也很有趣。
苦命鸳鸯不是没有想过要逃离这样的悲催生活,更多的是,他们离开了这样的生活之后,还有未来吗?
好像没有,看似他们离开了以后,就会迎来一个新的生活契机,在新的生活中他们可以过得更加舒服。
然而这种舒服会持续多久,这是本片没有告诉你的。
新的生活对于准备好的人来说,是一种美好的生活,也是一种特殊的开始。
但是对于只是想要逃离的人来说,这种生活最终的结果就是从一个地方离开,在另一个地方继续。
对于男人来说,自己在农场中平静地度过了一段时间之后,才真正的有了归属感,而那种遥远的向往是没有经过验证的美梦,自然不久后就会失望。
警察一家最大的愿望就是有一个自己的孩子,但是事与愿违。
平静生活中最简单的诉求往往却得不到回应。
两个人苦苦地追求自己的孩子,觉得有了孩子,生活就会变成另一番模样。
但是冰冷的事实并不会以别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伴随着每一次的希望的落空,这个事实就成了一个永无止境的梦想。
然而这个事实的背后,却是警察的妻子百无聊赖的心,自己的丈夫本来和自己的交流就是稀少的,而无处发泄的她只能将这种倾诉的欲望转嫁到别的事情上去。
比如说陪伴孤寡老人,这里并不是说她的行动是原始的欲望的驱动下才有的。
更多的是一种精神上的抚慰。
自己的丈夫给不了的,就想通过别人得到。
然而这种得到有时候却有着附加条件。
她与男人的相遇就说明了这个问题,她可能是冲动或者是下意识的回答之下,想要通过男人给予自己一种原始的本能的发泄,来短暂地逃离这样枯燥的生活。
然而事与愿违,男人最终给了她自己的丈夫也不能给予的。
看似是一个圆满的结局,然而后来他才发现,男人的女友的死与自己的丈夫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这样冰冷的现实与刚刚得知自己怀孕了的喜悦相对比,本片的悲情一下子就凸显出来了。
看似是最平静的复仇,但实际上却为我们将后面的暴风雨一览无余地展示了出来。
这种深深的绝望,或许才是本片最耀眼的地方。
有时候波澜不惊之下,掩藏的是波涛汹涌。
看似没有打破这一宁静的氛围,但是远比打破后,更让你震惊。
……你好,再见
挺不错的电影,镜头圆满,缓缓细述,更多讲的是男主救赎,对妓女的感情真的很深,为了她还去银行抢劫,不幸妓女被警察打中,中枪死去,还有对警察的复仇只存在于与警察妻子的暧昧。
警察与妻子总为没有小孩苦恼,过失致人死亡更令他痛苦,男主爷爷孤独寂寞,弹得一手好风琴,希望有人陪伴有人倾听。
警察妻子有意在男主这里借了种,很奇妙的命运安排,更巧的是警察一家跟男主爷爷同村且认识,将整件事连接在一起。
她是知道所有秘密的人,随着男主放弃杀警察,丢枪进湖,湖面平静,所有的秘密埋葬,生活还在继续,就是以后事发不知道怎么收拾?
呵呵 想要抢银行,千万别带女朋友一起去,想要当警察,一定要有好枪法!
劈柴也是门技术!
警察不小心射中了男主女朋友,男主也不小心射中了警察妻子,复仇完成
《复仇》是一部安静的影片,片中有很多固定机位的长镜头,从不晃来晃去,视觉上有安定感,加上奥地利乡间的绿地、苹果树、湖泊、森林,使得影片散发着一种散文诗的格调,和影片名字的剑拔弩张很不相称。
影片的戏剧性是内敛的,主角从情绪爆炸的临界点逐渐松弛下来,最后怒潮退去,只剩宁静湖面的几圈涟漪。
阿历克斯干什么都偷偷摸摸的。
在妓院翻墙会女友,戴上面罩抢劫银行,在乡间翻窗去森林里凭吊女友,走后门去会警察妻子苏珊娜,在警察罗伯特背后用手枪瞄准,这个人的生活是压抑的,他的爱与仇都不能曝光。
环境的威压造成了人的封闭性,阿历克斯在妓院的时候还有塔玛拉可以相亲相爱,塔玛拉一死,他彻底封闭起来了,他的秘密对谁也不能说,他怀抱着他的痛苦仇恨在乡间劳动,一个闷葫芦似的,生活的意义失去,复仇成了唯一的精神支柱。
按照正常的逻辑,阿历克斯会杀死警察夫妇后自杀,阿历克斯的爷爷老豪萨纳会在听闻惨剧后病发去世,全片要死五个人。
然而乡间的风物与人消解了阿历克斯的戾气,尤其是与他人的交流,给阿历克斯的复仇冲动拉下了制动阀。
法国谚语说都了解了就都宽恕了,阿历克斯通过与爷爷的相处以及与警察夫妇的交流,取消了复仇行动。
诗人韩东有一首说到乡村生活的诗歌,名为《温柔的部分》,其中有句云:我有过寂寞的乡村生活/它形成了我生活中温柔的部分/每当厌倦的情绪来临/就会有一阵风为我解脱/至少我不那么无知/我知道粮食的由来/你看我怎样把清贫的日子过到底/并能从中体会到快乐.可见乡村生活足以怡情养性。
阿历克斯为逃避警察的追捕,躲到乡间爷爷家,帮助老人家劈柴、喂牛、收获苹果。
影片花了不少镜头展现阿历克斯切割圆木并把圆木墩劈成柴火,这些劳动场景并非可有可无,而是有着重要的功能。
其一,表现阿历克斯的心境。
阿历克斯无处诉说,只好通过劳动来喷薄心火、平抑愤怒,他几乎是把木头当作仇人来切割,他劈柴犹如复仇的预演。
其二,通过劳动加深了阿历克斯对自身尊严的体认。
阿历克斯在劳动的时候,是公开的、有人参观的,不像偷盗抢劫一样见不得人,在劳动中他是堂堂正正的,有价值有尊严的。
在妓院,他只是一个杂役,在爷爷家,他是家里的顶梁柱,劳动改善了他的地位,提升了他的自我认同感。
其三,劳动唤醒了阿历克斯对亲情的体认。
阿历克斯劈柴是帮助爷爷,在对老人的照顾中,心中的亲情回归了,祖孙俩消除了隔阂,相处融洽,这是阿历克斯生活中温柔的部分,弥足珍贵。
阿历克斯意识到老人需要有亲人照顾,否则晚景未免太孤独凄凉,这加深了他对铤而走险复仇的的顾虑,有一次瞄准了罗伯特,最终还是放弃了。
其四,劳动为阿历克斯招来了桃花。
阿历克斯的爷爷说无论哪个时代女人都喜欢能干活的男人。
阿历克斯搬运木头、切割木头、劈柴都轻松自如,展现了强健的体魄,被邻居苏珊娜看到,遂起了向他借种的念头。
阿历克斯和苏珊娜做爱,刚开始是报复,后来却成了偷情了。
身体接触也是一种交流,这种交流进一步打破了他的封闭性,让他开始了和他人的交流,在苏珊娜的追问下,他挤牙膏一样一点一点把心事透露出来。
最后他甚至和警察罗伯特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意识到女友的死他自己也有责任,而罗伯特开枪本来是瞄准车胎的,属于误杀。
于是他放弃了复仇,把手枪扔进湖里,几圈波纹震荡后,宁静清幽的湖面重归平静。
影片最后一个镜头也是有关劳动的,阿历克斯捡了一筐苹果放在门口,进屋,剧终。
我们可以看出,影片的关键词是:劳动、交流,而不是:喋血、复仇。
影片没有尸体遍地的杀戮场面,只有劈柴一地的劳动场面。
全片总共只死了一个人,而且还是误杀的。
如果一定要说《复仇》里有什么复仇的话,那也只是向观众复仇,向观众的审美趣味复仇。
缓慢的节奏却给人强烈的心灵震撼,观影的同时好像成了导演温水里煮的青蛙,只是水刚要到达沸点又被点了些许凉水,两个小时就这么慢慢的煮着,慢慢入味。。。
不难体会到片子中每个人的孤独,这种孤独感让人窒息,而且随着字幕的消失愈加强烈,最终超越同情而变作认同。
不得不说,格特兹·斯佩曼尼是个闷骚的导演,对于撩拨别人内心的恍惚很有手段。
观后:与众多同名影片不同,《复仇》没有复杂惊悚的故事情节,没有太多血腥暴力的场面镜头,其获得奥奖提名的关键,在于用戏剧性的内敛,讲述了一个从内压极高几近爆炸,到心绪逐渐放松,最后归于平静的故事。
片中,宁静的乡村风景与朴实的人物交流,消解了男主的戾气,尤其是劳动,使男主得以宣泄、感受尊严和被人需要,在迷失中找到了自我,复仇冲动自此拉下了制动阀,片尾 ,晚霞中捡苹果的一幕,十分温馨,佩服!
上海电影节参展电影。
习惯了好莱坞和国产片的节奏,这样的电影刚开始看起来慢的让人绝望...没有配乐,没有复杂的镜头转换,非常平实。
我个人还算蛮喜欢。
嘎然而止的时候,有人感叹,果然是文艺片啊;还有人说,无厘头...导演听到一定晕死...PS:叫复仇的电影真多啊,各国都有拍,看来有仇报仇是世界主题啊...再PS:挂掉的那个女主角身材真的好呀真的好...就那么多露点镜头对很多人来说也值回票价了...
长而宁静忧伤。水面涟漪轻泛,水底大浪滔天。男主的锁眉和眼神有点Brad Pitt。
在一个「类型片」的标题和故事框架之下,讲述的却是「宽恕」的故事;或者说整个故事中对角色复仇的只有不可捉摸的命运,人在命运的安排或者捉弄下,无论是选择狗血的杀戮,还是如电影中那般被动默然,都是一种无可奈何。
或许他符合了我不愿意漂泊的心态。还有其它,比如性,暴力的性。
又是一部直到最後一分鐘才有所衝擊的電影。又一部壓抑的片,壓抑到關鍵劇情都出來了我還沒看出來……( ̄_ ̄|||)
很强悍的故事
汗一个,大概都没注意到男主角吃晚饭的那个当儿,有一只苍蝇在食物上爬来爬去吧。
我了個去 我就是覺得差 從劇本到 攝影 甚至剪輯都拖泥帶水
据说那扮演妓女的演员在妓院隐姓埋名体验了好几个月,?
节奏不对,头重脚轻
过程平淡得要死!!!
男主角最后算不算复仇成功呢?
想表达主题太多ps 遇见sebastien老头
拖沓
把哀伤留给复仇
故事很棒,缺乏观点
有点俗套的剧情
因复仇而开始的幸福生活 意外的大团圆结局
一个非常简单而普通的故事。通过各种长时间留白的镜头以及慢速填充。使之达到了两个小时的长度。剧情逻辑也存在一些小问题。
如果可以,想住在四季如春的乡下,种一棵苹果树,我老了,他成熟了,这样每年冬天最大的好处就是有很多苹果
一场势在必行的复仇被砍柴、喂牛、摘苹果给救赎了。虽说人性深若黑洞,但自然的力量是否在潜移默化的印证万古千秋的安居之道呢。禅修似作,静能生慧,暮春秋色,人间正道。